气象观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6:2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观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观测论文

篇1

关键词:企业;营销战略;项目管理

一、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市场营销创新

根据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教授菲力浦科特勒(PhilipKotler)的定义,营销战略就是业务单位意欲在目标市场上用以达成它的各种营销目标的广泛的原则。营销战略的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包括目标市场战略、营销组合战略及营销费用预算。

从营销管理过程的角度看,营销战略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营销战略计划、营销战略执行和营销战略控制。其中,营销战略控制一般有年度计划控制、利润控制和战略控制三种类型。

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在特定的经营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自市场营销学于20世纪初期在美国产生以来,企业的营销观念经历了从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指导销售者行为的观念从重生产、轻市场营销这种以供给为中心的观念逐步演变为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哲学,进而发展到兼顾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利益的协同和发展的思想。在此进程中,由JeromeMcCarthy在50年代末提出的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营销策略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营销经理们奉为营销理论中的经典。1984年,菲力浦?科特勒根据国际市场及国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现封闭市场的状况,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理论,即6Ps战略:原来的4大策略(产品、价格、分销及促销)加上两个P———政治权力及公共关系。他提出了企业不应只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而应该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的战略思想。与此同时,美国劳特朋针对4Ps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Cs营销理论,即瞄准消费者需求、考虑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成本和消费者的便利性、注重与消费者沟通。4Cs营销理论注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与市场导向的4Ps相比,4Cs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近来,美国学者DonE.Schultz提出了4Rs(关联、反应、关系、回报)营销新理论,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营销四要素:与顾客建立关联、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关系营销越来越重要、回报是营销的源泉。企业经营者应在了解上述市场营销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营销战略,安排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以达到企业的营销目的。然而,企业经营者如何才能将上述的营销思想科学地应用到市场营销中去,并克服传统做法中仅仅是重开发、靠低价打开市场的混乱无序状态呢?笔者认为,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市场营销创新,使市场营销活动系统化、科学化。

B?汤普生于1996年提出市场营销的关键在于认知消费者的需求,并有效地管理商品或服务提供者的市场行为,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了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有效地管理营销行为的各个因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涌现出新的营销管理理论,但在它们身上都可以看到有着巨大影响力的4Ps理论的影子,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和Promotion(推广)已成为营销决策者合理分配企业资源的主要关注区域。

营销的手段(4Ps)是为企业的销售战略目标服务的,如阶段性的利润计划、目标市场的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等。然而在实际的营销管理过程中,产品、价格、渠道、推广的管理和日常运营往往过分依靠操作者的经验和感觉,而缺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整个营销管理过程项目化,使管理工作具体化和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而达到营销的战略目的。传统的项目管理仅仅专注于项目的执行,而目前项目管理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项目管理的思想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包括战略管理、市场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等领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领域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关联和互动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使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市场目标统帅各部门职能的管理理念。

英国学者A?里斯特将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归纳为图1所示。

二、市场营销实施项目化管理的方法与步骤

企业应该如何高效率地组织营销行为?这是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竞争地位的关键问题。根据项目管理中这个计划和控制工具,营销管理的4Ps可以科学地被组织成为一套互动的进程管理模式。因此,营销管理的项目化就是将企业中具有战略性的营销目标视为一个项目,按照项目管理的思想分解为多个互动的工作任务,并用专业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实施和管理。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项目组织

市场营销为什么能够成为竞争的焦点?这是因为,正确的营销战略能够合理组织公司的资源,通过与市场和消费者的交流,将潜在的市场消费力量转化为现实的销售业绩,从而配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战术手段,市场营销对达到短期盈利目标和长远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有些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倾向于关注某些营销要素,而对整个营销流程缺乏宏观的分析、计划和控制。在这种不成熟的操作下,即使成功,也是偶然的,暂时的。因此营销流程的项目化管理是为了适应竞争的激烈和加强对市场竞争威胁的控制。

1.确定营销目标

营销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这个阶段,必须研究公司的战略意图,确定目标市场,及市场进入的阶段性目标,如可量化的销售额或市场份额。

2.制定调研计划

对工作目标有了清晰认识之后,对目标市场和竞争状况需要进行详尽的调研。调研的数据和信息的需求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主要数据采集包括:①目标市场的市场容量;②市场细分及细分市场的市场容量;③消费者消费行为及对质量、外观、耐用等因素的偏好;④市场的总体运作方式及主要分销渠道的运作机制;⑤基本消费心理和买家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⑥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及市场价格结构;⑦支付惯例及信用额、信用期调查;⑧调查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竞争对手调查,需要调查的主要方面是:谁是潜在的竞争者?他们的长处和缺陷是什么?他们的主要竞争策略是怎样的?谁是市场的领导者?谁是市场跟随者?谁是市场挑战者?⑨如果目标市场是海外市场,还需进行宏观形势及商业环境调查。需要关注的主要因素是:所在国市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环保、法律的变化;当地经销商的价格策略、销售渠道、促销手段;进入市场的产品安全认证、安全标准要求;成立派驻机构费用调查,等等。

(二)项目组织与计划

1.制定市场营销战略

现场调查完成之后,统计及量化处理各种数据,形成定量结果;将各种交叉、重叠的一、二手材料进行归纳、统计处理,得出定性结论;进行SWOT分析,形成正式市场调查报告。确定目标市场,定位细分市场。建立理想的产品组合,规范产品组合的宽度、深度和相互关联性。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制定理性的价格架构,建立高素质的销售队伍,构建高效、覆盖面广的销售渠道,根据需要,编制合理推广预算,选择合适的促销方式。

2.任务分解与日程安排

现阶段,需将工作分解到具体的工作单元。针对每个工作任务,科学估计出完成时间、所需资源(资金、设备、设施、人员等),核算出直接和间接的运营成本,并落实任务到具体跟进人员。这项工作可采用GanttCharts图等分析工具以保证工作计划的准确性。另外,此阶段关系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团队协作,所以整个工作都必须有各相关部门的参与,以保证工作计划的可操作性。

(三)营销项目实施

实际操作中,项目实施往往从产品阶段开始正式运作。根据前期的调查报告,营销部门需配合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对现有产品组合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和重新定位。结合具体单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合理的调整。如有需要,则应按照科技发展的新情况开发出新的系列产品,占据有利竞争地位。生产部门和质量控制单位要根据产品调整开发出新的生产流程,以配合新的生产要求。在确立了新的产品战略以后,市场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状况,选择合理的定价目标,只是会计部门提供准确的成本,并参照目标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的价格水平选择适当的定价模式,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体系。

同时,销售部门要根据产品特性、消费者特点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慎重选择分销渠道的层次和宽度。根据现有分销商或新发展的中间商,评估、遴选并建立合适的经销商队伍。对渠道的管理要注意培训和激励,通过各种销售管理手段使产品尽可能广地分布到市场,并畅通地到达最终消费者层面。

根据产品组合中的单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需采用灵活的促销组合,并在各产品系列和各促销工具之间合理分配资源。

(四)项目调整与风险管理

对于营销项目的进程管理,建议使用微软公司的MSProject2000工具软件。其特点就是采用里程碑图表对分解的工作任务和具体任务的跟进人进行严格的时间监控,以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提升工作效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具有各种不可控制因素,因此要对项目进度经常加以调整。但调整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能破坏项目的周期和质量。

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市场行为风险必然存在,所以有必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进程须按合理的时间区间进行回顾,对工作绩效和市场表现按照项目预期进行对照,如果发现偏差,就要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绩效评估最好由专业的外部门人员负责,并定期将结果呈报企业董事会,一旦风险发生,则执行预先制定的风险管理计划,以避免决策的不科学性。

(五)项目终结

营销项目以完成所有的工作分解任务为前提条件。市场部经理须收集全部的市场营销信息并在项目结束时签署项目结束的工作文件。项目的终结应该有明确的最后期限,而不应该以是否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为项目关闭的标准。如工作计划完成日期之后仍强行争取达到预定市场目标,就意味着追加营销投入,保留现有人力资源,并影响下一个市场行为的实施,如开拓新的区域市场,推出新的系列产品,或攻击现有市场上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等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参与人员须共同回顾项目实施的进程,找出成败的原因,然后将项目生命周期从第一步开始重新虚拟走一遍,以决定是否正式关闭项目,或延续此项目。

三、市场营销实施项目化管理将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变化

(一)通过市场营销的项目化管理,可以实现营销观念的转变

项目化管理强调的是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而不是仅仅由市场部承担所有的营销工作。财务部、研发部、采购部、生产部、品管部、人力资源部等职能部门参与了部分甚至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有形或无形中培育了“全员营销”的理念。

(二)通过新的营销管理模式,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提升

从立项到项目完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各个层面的成员,从高级经理到基层员工,在磨合中必将提高沟通能力,培养以协作为中心的“团队精神”(TeamWork)。项目化管理打破了传统组织架构中的等级观念,鼓励相互尊重和创新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运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wWw.gWyoO

(三)实施营销的项目化管理,将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国内企业多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FunctionalStructure)”,在实施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必将打破现有的职能界限,出现更加扁平和高效的“矩阵型结构(MatrixStructure)”。由于各职能部门的参与,市场部经理逐渐转型为项目经理。其表现就是项目参与者除了向原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之外,同时还向市场部经理报告,减少了部门之间的摩擦,降低了运营成本,有效地利用了公司资源,使劳动力实现了增值。项目参与者通过培训和工作实践成为复合型人才,拓宽了职业发展的方向,公司的向心力得到固化。

参考文献:

1.AlbertLester1ProjectPlanningandControl[M].Butterworth-HEinemann,2000.

篇2

摘要:本文认为,以人为本是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它是对“以物为中心”的反思、扬弃和超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决策目标人性化,决策程序民主化,决策主体群众化,彰显公共利益价值,弘扬公平原则,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和渠道,都是人本思想在公共政策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公共政策,价值取向

改革之初,为了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我国公共政策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一政策取向打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僵死局面,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使得自然生态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不谐调。这些冲突和矛盾是公共政策在社会全面改革和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偏颇的集中体现。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公共政策的人本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一次把以人为本提升到了公共政策核心价值的地位,明确了我国公共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一、我国公共政策人本取向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第一,“以人为本”是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对哲学的总概括,是的实质和精髓。哲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在哲学视野中,人是世界之“本”,认为人是世界的本质和终极本质;人是价值之“本”,认为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意义的生命存在;人是历史之“本”,认为历史是人的活动史,人是历史的主体,人类创造并主导着历史。

第二,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协心、共同奋斗,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其实,这种小康只解决了人民的物质层面的需求,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而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仅仅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方面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在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又要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第三,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置于首位,强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公共政策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我国的公共政策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愿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公共政策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的内涵就是要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气氛良好。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过渡和变革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利益矛盾尖锐化。在这样一个不稳定的特定状态下,如何有效整合社会各成员、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关键在于我国公共政策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以物为中心”的公共政策的弊端

第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目前,无论从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城乡劳动生产率、工农技术装备水平等经济差距看,还是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差距看,我国城乡差距都很大,并且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衡量城乡差距是否适度的标尺,通常是基尼系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均在波动中呈现扩大的趋势。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1,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为0.23;到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上升到0.365,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32,从中可以看出扩大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

第二,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但由于自然禀赋、历史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取向等种种差异,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是不平衡的,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差距也在拉大。

第三,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失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化,社会公众的利益正在分化,有些人成为市场化的正收益者,有些人则成为市场化的负收益者。因此市场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但无法矫正由自身引起的不同利益群体利益失衡,具体表现为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利益失衡。在现实中,强势利益群体已经结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团体,有能力利用各种资源,以各种形式诉求自身利益,影响公共政策制定。有些强势利益集团在某些地方政府决策中甚至会影响政府,使得政府决策向强势利益集团偏向。但另一方面,弱势群体自身既没有资源,也没有能力利用资源,缺少有效途径和渠道来诉求利益,他们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往往被边缘化。弱势群体本来在市场机制过程中利益已经受损,而其利益诉求在某些公共政策过程中又不能得到反映,因此社会利益格局愈发失衡。

二、人本思想在公共政策中的具体应用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

公共决策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决策目标人性化。决策目标人性化就是决策目标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而且也要满足人民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各种需求,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不断获得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为人民群众造福。

其次,决策程序民主化。决策程序民主化,是公共决策以人为本的关键之所在。所谓决策程序民主化,就是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体决策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正确决策。无数的事实证明,凡是坚持以人为本,按民主集中制进行的决策,决策方案一般来讲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即使有了缺点或错误也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而凡是搞家长制、“一言堂”、个人专断所作出的决策,由于没有决策的民主化,决策的原材料不足,信息不够,决策过程简单,缺乏科学可靠的依据,主观随意性大,根本谈不上科学,决策失误就在所难免。

再次,决策主体群众化。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决策一直实行“精英”决策模式,公共决策由少数人操纵,而普通人民群众被拒之门外。这种不民主的决策作风,必然导致决策失误。所以,公共决策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决策中的主观主义、唯意志论、独断专行的作风;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笔者强调人民群众是决策的主体,并不是否定领导者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其在决策中的“拍板定案”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我们只是想通过强调人民群众在决策中的主体地位,使领导者在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作出的公共决策能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构建“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

这就意味着制定任何公共政策时,都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作为根本前提。

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彰显公共利益取向。公共政策作为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集中反映了社会利益,从而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因而,许多学者都将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定位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认为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是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归属、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对于公共政策应该与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保持一致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将选择公共利益。”坚持公共利益取向,就是制定公共政策必须反映、综合、表达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满足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需要,必须从维护和谋取人民的利益出发。只有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执行政策的热情,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才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其次,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和渠道。“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将更加重视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尊重人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民主基础上通过充分讨论来完成政策制定过程。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的独立自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以及政治民主化的要求不断增强。一方面,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如政府组织中加入公民代表、公民训练、基层意见搜集法、听证制度和网上公开征求民意等;另一方面,探索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如利用政府门户网站、个别接触、舆论扩散、集体推动、游说工作等政策参与渠道。

(三)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应弘扬公平原则

公平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公共政策是实现公平的媒介、手段。公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它要求消除不同阶层之层、不同地域之间在机会选择和成果占有上差别悬殊和两极分化现象,尤其把消除贫困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强调,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当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和需要而掠夺式地使用资源,从而损害后代人发展和需要的条件,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权利。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在利用公共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在其目标取向上做到:以横向的代内公平,促进经济社会现实的发展;以纵向的代际公平保障经济社会未来不间断的发展。公共政策要以立体公平为目标,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映.地区差距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4

2.文力.多元利益集团下的社会均衡[J].中国改革,2005

3.赵尔奎,占绍文.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J].理论观察,2006

4.潘尔春.论哲学视野中的“以人为本”[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吴湘玲.缩小我国城乡不合理差距的公共政策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6

篇3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93.07

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保障气象观测资料传输质量重要性已经为所有气象资料的使用者所公认。各省都在不断加强保障传输气象资料方法的研究。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作为气象观测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优势,其应用愈加广泛。同时也由于自动气象站资料实时性高、观测内容复杂的特点,其资料的传输质量更显得尤为重。

辽宁省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涵盖了网络监控,故障分析,历史数据分析,数据汇总,趋势分析,重要资源(CPU,RAM,Disk,Space)监控,事件预警和报警,网络设备集中管理配置等一系列故障及性能管理的综合性平台。可以从Windows XP2、Windows XP3和Windows Server SP2任何其他SNMP-enabled的设备中管理,收集和分析数据。以Web方式提供实时及历史状态信息查询。

1 基本概念

1.1 自动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英文缩写:AWS)是一个自动化的气象站,它不仅能够代替人工观测还能设置在偏远的地区收集并自动发送气象数据,大量的节约了气象观测的人力和物力,扩大了观测范围,所以广泛应用在全国气象观测网络中。自动气象站(简称自动站)通过Argos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实现实时传输和实时回报,或将储存的数据延时传送。自动气象站大多布置在供电网络和通讯网络内。但是目前,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和移动电话技术使自动气象站能在任何地点,并透过无线传输网络将资料上传。

1.2 Simple Network Manager Protocol

SNMP是“Simple Network Manager Protocol”的缩写,意思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前身是简单网关监控协议,用来管理通信线路。后来人们对监控协议进行了很多次修改,加入了符合Internet定义的SMI和MIB,这就是现在的SNMP协议。目前SNMP已经更新到了SNMPv3。它是基于TCP/IP的应用层管理协议,使用UDP作为传输层协议,能管理支持进程的网络设备。

2 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的开发

辽宁省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主要用于监控辽宁省14个中心自动气象站。建立报警子系统,监控节点、端口和线路实施状态,按照事先设置好规则检测异常状态,并根据实际需求将异常状态信息通过短信,Windows message,监控屏幕和短信等方式发送给相关人员,并将异常情况信息一并发送,帮助相关人员尽快照找到问题的原因,并迅速解决。

平台每30秒检查一次服务器信息,并将信息实时入库,通过对视图的调用,对数据列进行有选择查看,简化数据结构,提高数据库运行效率。使用C#、JAVA等编程语言,将事件信息和告警信息输出到WEB界面和声音报警组件中。WEB界面后台每5分钟刷新一次,监控界面每1分钟刷新一次,服务器信息轮询时间为30秒,故障检验时间为1分钟,这样就确保了故障通告的准确、及时。

3 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在辽宁气象网络管理中的应用

辽宁省共有区域中心自动气象站十四个,它们主要负责全省重点地区的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我们将这十四个自动站服务器的信息录入监控平台数据空中,通过SNMP和ICMP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自动监控和报警功能。

数据库中的信息通过各部分功能模块的处理直观的在WEB中反映出来。如上图所示通过页面监控点的颜色变化反应被监控点的实时状态,并在被监控点状态发生变化时发出语音提示。点击这些监控点可以进入到该点的详细信息查看界面,在这里可以看到该点网络连通状态和历史信息记录。包括平均响应时间、丢包率、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和设备相关信息等等。通过这些数据的记录分析和事实状态分析,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这些自动站的运行状态和里历史健康状态。为管理和维护自动站的稳定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4 结束语

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的开发应用,标志着气象自动观测水平和气象观测保障水平已经进入到网络时代。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对于提高气象观测数据传输质量和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邢国光,杨永亭,王培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理论与实践SNMP[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内涵及其关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简称,指那些影响企业决策或被企业决策影响的机构或组织(Jones,Wicks,1999)。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定义会计政策为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取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故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依照财政部制定和的会计准则,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利益的、能恰当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具体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会计核算、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总称。科奈尔和夏皮罗(1981年)指出公司的政策依赖于利益相关者而存在。会计政策选择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相关经济利益集团博弈均衡的结果。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讲,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属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通过一定的约束机制来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

会计政策选择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行为规范,但会计政策的选择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所以企业管理层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是公认性原则。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在公认会计准则给定的范围内进行,会计准则的作用就在于规范会计信息,确保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第二是适应性原则。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应当与企业的理财环境和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第三是谨慎性原则。运用谨慎性的会计政策选择,要求企业使用较稳健、合理、正确的方式,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求在会计计量中全面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后,企业管理层慎重地选择会计政策,以做出有科学根据的判断或估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第四是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在运用成本效益原则对某项政策进行评价选择时,需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注意各有关部门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问题,不能偏向于某一主体或某一部分主体。因此,成本效益原则还富含着公平、公正原则。

第五是重要性原则。如果会计政策的省略或差错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进行的经济决策,则该会计政策就具有重要性。重要的会计政策既不能省略遗漏,也不能作错误的表达。另外,重要性和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提供收益大于成本的会计信息;反之,就会提供成本大于收益的会计信息。

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一)管理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来实现的。管理者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其中薪酬是最大的一部分,管理当局会通过分红计划和平滑收益来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如果收益低于需要支付红利的最低水平,则管理者存在减少当年收益的动机,即尽可能提前确认“收益损失”,以增加未来的期望利润和分红;如果管理者的分红计划包括了认股权证,那么管理者当局则选择能平滑收益的会计方法,以保持其股票价格的稳定增长。管理者的变动也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管理者的动机是自己利益最大化,所以管理者只会关心自己任期的现金流量,不同的管理者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

(二)股东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股权结构影响着企业治理的方式和效率,同样也影响着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由于股东作为企业的出资人,是企业剩余经济利益的索取者,任何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及执行情况都会对股东的利益产生影响。所以股东需要监督企业各项契约的执行及资源的利用情况、了解真实的会计信息、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股东参与会计政策选择,作为委托人的股东由于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为了维护其产权权利,确保投入资本的安全,在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资本保全的会计政策。但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也会为了其他一些特殊目的对会计政策选择施加影响,如为了操纵股票的市场价格,以便在股票交易中谋取私利,即股东的会计政策选择偏好和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三)政府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治活动就是一种为财富转移而进行的竞争,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对企业的特殊权利,使政府具有向企业寻租的能力政府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的诉求也带有强制性的色彩。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主体,为企业及其投资人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利益;同时政府为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也依据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强制征税(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分享企业利益。政府总是期望从企业能较多较快地获得收入。这必然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相关主体的可分配利益,也会减少企业的可支配收益。因此,在会计政策选择上,政府往往偏于激进,因为这有利于增加税前会计利润,进而增加政府收入。但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向政府少缴税,整体上会趋向于保守或谨慎。实证研究证明:企业管理当局为避免引起政府机构的注意,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保护企业的利益。这种对抗性集中体现在税务会计的计量方法选择上,且政府往往处于优势,如对税前可扣除项目的调整,可扣除比例的调整。

(四)债权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债权人作为利益相关者,在特定条件下将资金以信贷的方式投入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追求非常关心债权的安全性。现实中大的呆账、坏账,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以及股东和管理者合谋通过操纵会计政策选择来侵害债权人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债权人在投资时时往往会要求债务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财务报告,以详细了解企业的长短期偿债能力和企业获利能力,从而做出投资决策。另外,债权人身份的特殊性,债权人只能通过与负债企业签订债务契约条款对其施加“软约束”,以维护自己投资安全的条款,以限制企业在经营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量等方面做出对债权人不利的选择。对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而言,违反限制性条款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而且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债权人衡量是否违约的唯一评判依据,这样债权人通过限制性条款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和影响了股东和管理者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如果公司违背所签订的债务契约条款,债权人就会通过合约规定对其进行惩罚。这将使企业管理当局选择可减少违约性的会计政策。一般而言,对于有债务合约的企业,管理当局更有可能选择增加企业收益的会计政策和一些能提高财务比率的会计政策。

(五)企业员工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分析

员工向企业投入自己的人力资本和劳动,为企业运行提供必要的劳动要素,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因而有权从企业获得物质上的报酬以及人身上的保证。由于员工参与到企业治理之中能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员工必须作为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现在员工的报酬契约越来越多地转向了与业绩相联系的多样化的分配形式,因此员工和管理者在获取经济利益方面越来越趋向于一致性,员工的经济利益和会计信息之间的联系也越来密切。一般来说,当所有者为实现资本保全而采取保守的会计政策影响到员工的切身利益时,必然会遭到员工的抵制,从而使会计政策选择受到相应制约。但总的来说,企业员工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只是处在一种弱势影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宋在科,王柱.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研究,2008(6).

[3]晋自立.基于政治程度与经济后果的会计政策选择[J].事业会计,2007(4).

[4]李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研究[J].会计师,2010(7).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气象防雷;检测工作;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410-01

我们国家的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比如台风、暴雨、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方面的灾难。雷电灾害属于其中后果最严重的一种。由于雷电灾害的影响,我们国家每年都会损失和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它导致的严重灾害体现如下:火灾、爆炸、甚至是严重的信息系统瘫痪情况等。全面涉及到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工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困扰。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大力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得到翻天覆地的更新。我国各个区域城市的高层建筑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越来越广泛,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以及远远超过人类的想象。如何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相关单位的重要工作,成为人类发展中无法回避的话题。

所以对于测报工作,需要做好全面的观测和监控工作。合理分析其中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尽量避免误差。气象防雷检测人员如发现数据不正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对自动站的检测设备进行及时有效的检修、维护和管理等,以保证气象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共同财产和基础设备的安全。

一、强防雷装置的检测

我们必须要定期对防雷装置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起码要一年检查一次,但是对于易燃易爆的危险性场所,起码要半年检测一次。强防雷装置的检测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1、检测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明确被测建筑物属防雷建筑物的类型,到实地勘察地网的状况,尤其是工接地的工作中需要仔细观察。因为它具有比较隐蔽的特征,我们需要知道接地体的选材、材料量质、布局施工等方面的情况,需要检测接地体的埋地深度、使其和行通道保持恰当的距离,看一下是否符合GB50057—94的标准;假如不符合上述的要求,需要对它的安全措施进行检测。只要符合些条件,才不会产生。“跨步电压”的危险情况,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人工接地体与相邻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必须保持合理性和安全性,不然的话需要采取地网的等电位工作。

2、完成检测前的检查工作

引下线部分及接闪器部分是检查工作的重点内容。需要保证接闪器的完整性,没有出现断裂和腐蚀的情况,特别是在电话线、电视信号线、计算机信号线等方面的检查,避免这些线路和闪装置和直接的接触。检查检查建筑物的顶端,是否存在位连接的情况。或者是避免油站、液化汽站的各种管道保持平行的出现电位的连接,法兰之间不能存在有交集的情况。同时在相应的长度中,不能重复接地。防雷电波的侵入的保护措施是否到位,关键是其周围不能存在有燃气管道等其它金属管道。

3、检测检验

在对所有的数据检测之前,要对所有的检测器对于仔细的检查。保证各个机器都保持正常运行的高效状态。在检查数据的时候,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反复进行,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在检查各仪器的各个阶段中,记录好它的连接方式、运行情况等,确保防雷装置的合格率。应用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排除区域气象观测站常见的障碍,提高气象防雷检测的质量,保证区域站运行高效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进行减灾减难工作,为地方经济做好充分保障。

二、加强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

防雷装置的检测只限于对当时的当时的防雷装置状况进行检测。符合标准的防雷装置需要避免人为性的破坏,保证它的高效运行。加强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势在必行。我们应该要求执行巡检制度,和明确工作岗位责任。为了提高防雷检测工作效率,造区域站制定巡查制度。值班人员每天在早上、中午、晚上必须要通过监控软件观察各区域的运行情况,发现故障要及时反映,及时解决。检测的技术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具备基本的气象知识和天气学专业素养,依据一定的气象学原理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灵活应用到区域气象检测的工作中。因为防雷装置遭受破坏后,它的保护功能便会失效。接闪器部分及引下线由于遭到破坏,它会在地面上,有时候因为施工的需要,、线路会被折断,导致工作状态的异常。应用相应的保护措施,对运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修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和中心站或生产中心的联系,以便得到有效的帮助。

三、强防雷工作管理,规范防雷检测工作

气象观测业务涉及到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其中相关的专业性也很强大。特别是相关的天文知识:包括看云识别天气,天气现象记载、残缺记录的统计和异常记录的处理等。影响地面自动气象站工作的因素多种多样,雷击和雷电电磁脉冲的自然侵害、或者是人为的操作失误等影响。比如:地震、风雨雷电、雪灾等灾害性对外来的外来电磁场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导致了自动站缺测数据的缺失。所以我们要禁止不合格防雷器进入市场,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四、加强电防护知识的宣传,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防雷减灾意识

我们可以到各个地区进行的防雷减灾活动的宣传,利用讲座和贴海报和标语的形式,减少雷灾带来的经济损失。向人民群众讲解相关的防雷技巧,人们增强防雷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比如在雷雨的天气不能进行野外活动,雷雨天不能在室内打电话等。

广大群众应注意收看收听气象台的关于雷暴天气预警和预报。同时利用新途径、新载体、新方法等,不断拓宽电防护知识的宣传。利用多媒体中的网络、微博、论坛等新渠道进行多方面的宣传。

结束语:地面气象防雷测报工作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我们必须要做到具体问题加强理论性和操作性的学习。做好日常气象的检测和监控工作,进而使业务技术更加规范,最才能保证气象检测工作的水平和。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安排,加强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参考文献

篇6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重点推进气象灾害基层防御系统建设。

1、政府主导的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防御工作进一步规范。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继印发实施《__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之后,发文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办公室,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气象应急信息工作的通知》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气象预(警)报信息制度,推进各协作单位明确职责,建立信息响应机制,畅通绿色通道,推进气象应急信息分类、分级、分区域、分灾种。

2、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

编制并实施《__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全面完成__区所有乡镇(街道)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成为我省首个全面完成此项任务的县(市、区);深入推进社区和重点单位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针对性指导20个村社区完成省级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和全区57个重点单位全部完成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梳理调整气象防灾减灾“四员”队伍结构完善,气象应急联动人员扩充至4000名。针对__区涉化企业多、规模大,对气象灾害特别是雷电灾害敏感度高的特点,探索“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监管模式,加强和推进__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将防雷安全监管列为安全生产监管的新常态,落实“自查为重点、抽查强促进”的安全监管评价体系和自律机制,积极构建完善的雷电灾害防御体系。

落实区镇(乡、街道)两级气象防灾减灾视频通报业务试点工作。完成气象灾害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印发《__区区镇(乡、街道)间气象防灾减灾视频通报业务办法》,建立通报业务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实现省—市—县—乡四级气象信息互通和工作联防,提升防御准备和应急反应能力。制定《__区气象灾害预警广播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完成100个预警广播系统的安装和使用,进一步提高我区重大(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时效,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灾害预警在村(社区)、人员密集场所、防汛危险地带的覆盖面。

1、公共气象服务软系统建设

丰富服务产品,改善服务手段,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推出天气周报、月气候监测公报、霾监测公报等气象服务产品,通过应急短信网站即时显示、气象微信、微博等新兴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提高气象服务时效。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不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特别是深入开展__特色的设施农业和旅游农业气象服务。

开拓公共气象均等化服务领域,借助“智慧.爱心24小时”残障人士信息服务平台,为残障人士提供个性化免费气象信息。针对残障人群的特殊需求,为盲人朋友提供语音气象服务信息,为失聪人士提供文字气象信息,《__气象》影视节目推出手语气象服务新模式,使得气象信息均等化服务触角进一步深入蔓延。2012年起连续四年推出并扎实落实气象为民服务五件实事,以为民实事工作呼应社会需求和群众关切。

加强对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致灾机理,以及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科学预测预防水平。进一步提高数值计算能力,以提高天气预报预测精细化和准确率为核心,进一步提高中小尺度区域数值天气预报能力,建成网格化、分灾种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成预报预警一键式业务平台。

2、综合气象探测系统建设

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在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__气象公园一期建设项目基本完成。新型标准气象观测站和__霾监测分析气象业务系统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二期建设项目也已具备建设条件。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性措施建设项目气象部分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小港实验学校区域气象观测站投入运行。__区智慧气象系统一期建设项目完成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监测设施补建,综合气象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旅游、

交通、农业、海洋、公共等专业气象服务分平台建设等。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完善气象监测网络,提高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信息平台的搭建将整合现有各类专业数据库资源以及与市、省、国家的气象业务工作平台对接,推进气象服务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实现气象事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梅山保税港区气象综合服务新思路。针对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建设和科学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要求,积极谋划气象服务新思路,结合实际按“四有”标准(有综合观测基地、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固定气象服务联络人、有固定气象服务产品)积极推进梅山保税港区气象综合服务工作,已安排专人开展气象服务工作,努力发挥气象在保障梅山保税港区开发建设、防灾减灾、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成立__港口气象中心,建成由多要素自动站、雷达等组成的港口气象监测网,同时加强与海事、港口等部门合作,共享企业自建的测风站、能见度站等资料。__港口气象中心已形成细化到作业港区、锚地、航线的产品多样化、预报精细化的预报业务体系。同时,完善近海海洋气象服务监测网络,提升对海上大风、海雾等的精细化预报能力,不断完善针对港口、航线的预报服务产品,全面服务以__港为中心的__港口经济圈建设。

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跨部门多领域合作研究,《塑料大棚小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蔬菜种植的关系》、《__区霾特征及天气形成机制研究》、《__港口气象服务产品与平台开发》三个科技项目分别获市、区立项,多篇学术论文获得交流或发表,气象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业务转化能力得到提升,有力地支持了全区气象预报预警及服务能力的提升。初步建立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和高素质的专业骨干队伍,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达90%,气象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十二五”气象重点建设项目投资估算5371万,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省、市、区三级财政)。2011-2013年地方财政配套__市气象局统一建设推进气象监测、预警等系统项目资金约3072万。2013年推进实施的全国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项目由中央财政配套300万,市区财政配套300万,开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等。2013-2015年__市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系统二期工程中央、地方配套资金共计约1.2亿,支持进一步完善气象海洋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完善气象传输层中通信网络的建设;完善气象应用层的建设,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

目前已完成__气象、流域监测网、水平能见度自动观测网、沿海地面监测网、残疾人无障碍信息气象平台、农业园区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农业气象综合系统、交通气象监测预警系统部分、旅游气象监测预警系统部分、沿海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等项目建设。

通过“十二五”发展规划部分项目的实施,气象事业整体水平有了提高,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到防灾减灾、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初步建成了机构健全、管理规范、适应__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决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气象公益服务受众面明显增大,行业专项服务效益明显增加。气象服务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明显提升。雷电监测、预警能力和雷电防护水平及其检验检测能力显著提升。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实现防御规划到区级、组织机构到乡镇级、精细预报到乡镇级、自动观测到乡镇级、气象服务站到乡镇级、气象信息员到村级、灾害防御责任到人的防御体系建设。

数值预报产品与雷达、卫星、自动站等综合探测资料的分析应用能力明显增强,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全面提高。制作与7-10天天气预报;区域性暴雨、寒潮、大风、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24小时预报准确率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达30分钟以上;全面开展农业、环境、交通、电力、港口等行业的气象影响条件预报预警。

综合气象观测网更加完善,重点突破气象观测从陆地向海洋、从城市向乡村、从常规向特种的转变。自动气象站实现乡镇和气象灾害多发的重点水系流域全覆盖。建立布点合理、探测要素丰富、基本覆盖我区港口和沿岸的立体化的海洋气象自动化观测体系,填补我区海洋和临港气象观测资料缺乏现状。加强大气成分观测,提高霾、负氧离子的监测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__建设港口经济圈以及__区建设港口经济圈核心区重大要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港口经济圈气象保障工程、公共气象服务提升工程、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应对工程以及公共安全保障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为__区以更高水平跻身全国县(市)区综合实力第一方阵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需求牵引,突出特色。根据气象现代化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内在需求,彰显__港口特色,明确重点目标和主要任务,最大限度发挥气象现代化效益。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协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合力。

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着力建立气象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统筹协调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科学管理,统筹协调行业和地方气象事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气象现代化集约、高效、协调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从人才、资金、体制等方面深化气象改革,开创__气象工作新局面。加强与同行气象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合作,促进全社会资源和气象信息充分利用和共享。

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服务高效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气候资源开发、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形成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新时期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新格局。气象事业综合实力达到全省县市区先进水平。

1、现代化的综合观测系统进一步完善

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全天候、多要素、高时空分辨率的连续自动观测。重要区域或重点领域的专业气象观测网络基本建成。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得到有效保护,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2、气象预报预测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进一步完善,预报时效得到延长,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得到提高。

3、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手段不断完善、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明显提高

,基本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4、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组织体系和工作责任制基本明确,气象灾害防御职责及内设机构设置更加规范,部门间应急联动防御机制得到有效落实,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5、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

气候资源监测评估以及开发利用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积极应对资源环境压力提供有力气象科技支撑。

篇7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调护

中图分类号:Q938.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因为近地面层的气象因素有空间分布不平衡及随时发生变化的特点,所以,要想使得气象探测环境持有稳定性能必须要确保气象探测资料的连续性、准确性、比较性(以下简称“三性”)。这样才能够准确无误的对天气、气候变化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减少因预报不科学而造成的气象灾害。

1 气象探测环境调护的重要性

1.1气象探测环境调护工作的法律依据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2000年1月1日颂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下简称“气象法”)规定“国家依法调护气象探测环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调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中国气象局为加强气象探测环境调护,2004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气象探测环境和实施调护办法》(以下简称“调护办法”),规定了各类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调护的标准,明确指出“城乡规划、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未经气象主管机构同意,有关部门不得审批”。

1.2气象探测调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气象科学研究的基础就是探测资料的不断积累过程,而稳定少变的气象探测环境是获取具有“三性”气象探测资料的必要条件。探测环境的四周障碍物超过风塔高度或遮挡太阳辐射和日照观测仪器的感应面,必然影响当地主导风向风速、日照辐射、温度、气压、降水量等基本气象数据的观测采集,使观测值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缺失代表性。基本气象要素代表性的缺失,将对当地气候资料序列造成非均一性影响。气候资料序列非均一性影响,直接影响到气候分析研究结论的准确性,降低科学研究的参考价值。

2 现阶段台站气象探测环境调护的主要矛盾

2.1与经济建设发展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张,原处在城郊高位的气象台站,渐渐成为城区扩展规划的重要地段,造成气象探测环境调护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

2.2与地方整体规划建设的矛盾

国家颁布旨在调护气象探测环境的《气象法》明确规定“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还是不能有效的避免台站频繁搬迁的现象,有资料显示全国因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而被迫迁移的占迁站总数的90%以上。气象台站迁站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台站刚搬迁2~3年,由于地方政府的规划调整,又面临迁站,更有甚者新址还未搬迁又要被迫迁移。

2.3 与邻近单位居民的矛盾

《调护办法》技术要求探测站点四周视野开阔,不得有高大的遮挡物,因此对四周的建筑物设施有一定的限高要求,这必然与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发生冲突。

2.4 与台站自身发展的矛盾

气象台站要实现现代化,基础设施就要不断地完善和改善,而新建、扩建的建设设施要符合气象探测环境调护的要求,必然与探测环境调护产生冲突。根据2007年气象探测环境调查,在《调护办法》实施以前,部分台站自身的建筑设施也存在一定程度不符合规定的情况,要对这些设施进行改造,也面临着气象台站发展的矛盾。

3 气象探测环境调护工作的着力点

3.1 加强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自觉调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良好氛围

为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探测环境调护的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向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使广大群众,特别是从事城市建设活动的单位与个人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气象部门要细化气象探测环境调护标准,通过设置警示标志、标牌、公告等形式,有效促进周边居民和单位熟知相关规定与要求,加深对气象探测环境调护工作的了解,形成共同调护气象探测环境重要性的共识。

3.2建立部门间的联动机制

由于气象部门在公共管理职能上处于劣势,这必然要求我们要加强与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合作,建立完善协作工作机制、程序。气象部门要主动提交《调护办法》以及各探测场所的信息等备案材料,明确气象探测环境调护的范围和标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承担职责,在气象探测环境调护范围内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前,要取得气象部门意见,避免出现探测环境调护与发展规划的矛盾;同时在审批建设项目前,向建设单位告知要履行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手续,切实从源头上杜绝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事件发生。

3.3 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积极争取当地人大、政府的支持,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明确气象探测场所四周调护范围以及具体标准,并经当地政府批准执行,切实将气象探测环境纳入当地城乡规划部门的调护范围。将气象探测环境调护工作从部门要调护,转化为政府要调护气象探测环境,从而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气象探测环境调护工作与地方整体规划建设的矛盾,实现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调护协调发展。

3.4 建立气象探测环境巡查、报告、责任追究制度

气象部门要密切监视探测场所四周探测环境的变化情况,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报告制度。当发现未经气象探测环境审查的项目动工或有动工迹象时,要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迅速制止违法行为,并书面告知建设单位履行气象探测环境审查手续。加大对气象台站探测环境检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严肃处理对气象探测环境调护不力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3.5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抓典型案例,扩大社会影响力

3.5.1 行政执法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一批综合素养较高、熟悉气象法律知识、执法程序的专业人才。一方面,要加强基层执法人员的执法培训,经常性的与横向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学习借鉴办案事例,增长执法知识,积累办案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聘请相关法律专家,参与气象探测环境调护的法律纠纷处理工作,不断完善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程序,切实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力度,依法行政。

3.5.2 气象探测环境行政执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调护气象探测环境。基层气象台站在协调处理探测环境个案时,首先要以协调为主,尽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拒不按探测环境调护规定执行且社会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例,要联合规划、建设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坚决用法律武器调护气象探测环境。同时要加大对典型违法案件的宣传力度,提高《调护办法》的社会曝光度,形成全社会依法调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良好氛围。

4 积极探索气象探测环境与社会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出路

4.1 对气象探测环境破坏严重,气象探测数据科学性严重欠缺的台站,要主动搬迁,但要避免盲目搬迁。4.1.1拟迁气象台站新址的探测环境是否具备长期调护条件是迁站的首要标准。要充分与规划建设部门沟通,充分了解当地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避免出现频繁搬迁的现象。

4.1.2 可以利用机场、文化(文物)、旅游景区对周边建筑物限高的便利条件,在这些区域附件建设站点,减轻气象探测环境调护工作的压力。

4.2 对于气象探测环境已遭到破坏且短时间内无法改善、暂时无法搬迁的站点,可以在城市周边具有良好气象探测环境的区域选址建设辅助气象观测站。辅助气象观测站安装具有与现有气象台站相同观测要素的自动气象站,用于天气预报的检验和气候分析的对比订正,作为现有气象观测工作的补充。

5 结束语

伴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气象测环境调护与具体每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存在问题逐渐露出来。有关气象单位在严密遵循现有的法律制度调护探测环境的同时,也应当努力去探索发达国家在处理这些问题当中的有效经验,以便我们国家的气象事业与经济建设能够同意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调护办法(7号令),2004.10.1,1-5

篇8

一、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一步,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大科学家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难道不是始于观察吗?

从观察能力培养的场所来看,有校内、校外两大活动场所。校内观察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等;校外观察渗透在地理旅行、参观、测量、采集标本(岩矿、土壤、动植物标本)等一系列活动中。结合建成不久的“两路”(沪蓉西高速公路及宜万铁路)工程,组织学生就近考查一些新劈的地层断面,研究该区域地层曾经的环境。

观察能力培养还讲究训练技巧,如观察不同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要考虑顺序,角度、远近、高低、天气、季节等情况,如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情况下,观察效果不一样,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想象和在想象中观察。

二、培养思维能力

留美博士周兰照先生谈道:“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启发思维为主的学习,还在中学阶段,就普遍让学生做课题。”笔者借鉴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疑推进法

将某章节的内容设计成若干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看书、思考、讨论;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和展示,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可以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

2.专题研讨法

给出某一专题,让学生搜集资料,例如,以“温室效应将给全球带来怎样的影响?”等为专题,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去搜集资料,然后组织一场“地理小论文交流会”或办墙报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三、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手脑相长”的教育原则,他曾指出:“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学生在课内获得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活动获得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教师在组织相关内容的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大胆开展一些实践操作活动。

篇9

关键词: 地理实践活动 能力 探索

一、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

地理实践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但是从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地理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偏重书本知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我们认为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参加社会活动,是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主的活动。

在地理教育系统中,地理实践活动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地理实践活动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实践活动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地理实践活动是在教育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生在野外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时,就对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很有帮助;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得多;学生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实地观察得出的环境问题,要比从书本上理解得深刻。学生的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

2.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

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学生对社区环境作调查时,会发现社区建设如采暖锅炉的位置设置,社区绿化建设方案等都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再如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3.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对定向越野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等高线知识、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知识等都有迁移和发展。再如学生根据对学校的测量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对陆地与湖面气温的观测与计算、对学校绿地与裸地的对比观测、对学校教室外有无爬墙虎室内的温度的观测,等等,都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4.有益于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如学生对校园环境如污水、废弃物的调查,不但能使地理知识与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数学知识、美术知识、语文知识相联系,而且能使学生的测量、计算等技能得到发展,撰写论文使语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组织学生的垃圾分类、噪音的测量和水质的化验等都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活动都要有综合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地运用各科知识。

三、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原则和方式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而中学一般是从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都应尊重学生的意愿,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实践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帮助太多,更不能包办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场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等。

活动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或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课外活动少数人);可以是长期的,如气象观测、地震预报等,也可是短期的,如地理展览、地理调查、地理报告会、主题班会等。

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的。无论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这是确保课外活动胜利完成的重要环节。我校10多年来开展的地理课外活动形式达十余种,结合本地区实际,小型课外活动常年坚持,如气象小组、教具制作(10―20人),全校大型课外活动如野外考察、各种地理专题报告等吸引了无数学生。

4.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实践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的关键。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学生经过老师的点拨或自己动脑后,只要稍微跳一跳就可做到。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克服困难。这是组织好活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四、学生实践活动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的原因及失败的地方。有的活动内容应由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的活动量。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3.活动过程中的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老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如在调查乡镇企业污染源时,要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天文台和地震站时要做好笔记,要提出疑问,在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提炼。活动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就大大提高。

4.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成果检阅方法很多,可以请专家领导作专题报告或现场观摩指导;参与学生小论文竞赛评审(地震、环境等),学生课外活动作品进行展览(如少科站巡展),进行国土、国情知识演讲,等等。资料整理包括: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学生亲自动笔写的)可剪贴保管收藏;学生在活动中写的小论文,可以集成册,其中好的文章印发推荐交流;有些活动成果具有一定价值,可拍照保存,有条件可以拍录像,有用资料及时归档保管及输入计算机,以备查用。

五、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得多,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得多。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不但可以在社区这个广阔舞台上显露才能,而且亲自体验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得多。

1.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例如在调查学校节水问题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调查水表的数据、设计表格、记录次数、进行计算、向全班宣讲,小组成员全体参与实践活动。

2.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多,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例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例如学生在学校节水实践活动中,访问学校领导和教师,探讨学校节水工作,就是一例。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观点,就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4.领导与被领导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作为领导的经历和体验,可以获得被领导的经历和体验。这两种体验和经历的相互补充,将会使学生收益匪浅,使其能力都得到提高。班中可能有班长、组长、班委等干部,他们是班级的领导。但是当他们在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中,就有可能成为被领导者。被领导也是一种能力。

5.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例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时。他们所需的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

6.动手操作能力。

使用各种工具,如测量、计算、画图、观察等能力。

六、对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感悟

1.学生实践活动是一个经常探索的过程。

学生实践活动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在教科书上和教学大纲上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指导者,而不是操作者。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地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探索在课堂上是很少见的。教师不要事先准备好标准答案。

2.实践活动是一个反复尝试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课本讲授,很少走弯路,而是走捷径直接到达结论。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却不同,科学真理、正确结论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为进行反复的尝试。学生实践活动不仅允许学生走弯路,允许范错误,而且必定要走弯路,必定要犯错误,只有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得到成功。例如学生对红绿灯使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和立交桥使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的调查中就走了不少弯路,才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3.学生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学生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包括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都不要设置框框,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但是它同人类的一般实践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仍然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改变为目的,最终目标在促进于学生的发展。就如学生对家庭成员中受教育程度等的调查,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对学校绿化的设计,也并非承担学校的绿化任务,这种学生实践活动主要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

4.保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

不要是个别、零散的片断,而要让学生经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全部过程,也只有这样,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转换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七、结语

学生实践活动在新课改背景下有强大的生命力,但真正实施起来,特别是地理学科,确实有很多困难。但我认为,只要统一认识,思想上重视,从地理学科的实际出发,就一定可以使地理实践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篇10

都溪林场位于贵阳市北15千米,东经106.43度、北纬26.43度附近,海拔1200~1300米,是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带。

据报道,当时,像开动着的火车发出的“隆隆”声一样的刺耳响声突然从天而降,刹那间风、冰雹和空中移动着的似火球状的UFO骤然而至。——这也是“空中怪车”说法的由来。

都溪林场陈场长当时睡在床上,他听见屋顶石棉瓦被掀走的声音。他证实林场工人当时并没有目击到飞行物,但在室内看见白光照亮天空和地上,并有巨响和大风。

也有目击者称:“两个大如篮球的红色火球相互缠绕着,以很快的速度奔驰而去。”

而实际情况是:仅仅数分钟,都溪林场27公顷松林被齐腰折断,与都溪林场相距 5千米的贵州车辆厂也同时遭到严重破坏。

奇怪的是,林区树木大片折断,但穿过林区的高压线却完好无损。更加离奇的是,人畜家禽无一伤亡。还发生了更多让人不解的事情。

都溪事件一下引起了轰动。各地新闻记者蜂拥而至,进行采访。还有大量旅游者闻讯前去参观。

都溪事件也引起科学界的高度重视。贵州省UFO研究会首先组织了贵州天文、气象、物理、化学、林业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专门作过放射性测试,还撰写了有关方面的论文。

紧接着,1994年12月25日,北京6名专家也亲临现场进行了考察。1995年1月18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等单位的12名专家学者又专程赴现场考察。

灾变飞碟 莫衷一是

林林总总的各项调查,一直持续到今天,未曾中断过。但是,迄今为止,关于此次事件的成因,则依然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事件是龙卷风造成的。但这种“龙卷风灾害说”不能解释一些奇特现象,如现场松针叶未动,花圃塑棚内竹竿飞走而塑棚完好,石棉瓦被掀走但铁架却被吸到树上等。

而且,不光贵阳北郊当天晚上没有龙卷风的任何记录,就是整个贵州省70年的气象观测当中也没有龙卷风的观测记录——从贵州的地形上看,根本不具备龙卷风形成的条件。

贵州省科委、科协的专家则称事件是由下击暴流造成的。下击暴流现象是由雷暴引起的一种强烈的下沉运动。这种下沉运动可以在近地面附近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向外扩散的水平风。雷雨、冰雹是诱发下击暴流现象的原因。但是,下击暴流不能解释清楚钢管被拉断的情况,更不用说松林被水平整齐地切断的现象了。

于是,因为“空中怪车”过于奇特,有的研究者就认为是外星人的飞碟造成的。而且他们进一步指出,从树桩的倒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飞碟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飞碟的飞行高度,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飞碟在树林上空低高度飞行,飞碟释放的破坏力从上向下有选择地摧断松树,这在大面积被毁林区较为明显;另一种可能是飞碟在林间游弋,东游西荡,跟人在林间随意漫步一样,这使得林间单棵或单排松树被摧断。

而飞碟着陆时烧焦的土壤及疑似外星人的足印,则支持了飞碟低高度在林间漫游的可能性。

贵州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马瑞安在10余年间一直没有停止对“空中怪车”的研究。他认为当天晚上有不明飞行器的出现,不是人们的猜想,而是确有其事,它就是类似于射流推进器的飞碟。

根据他以前的实验理论和现场的破坏情况,他甚至算出了这个飞碟的直径在200米左右,“而这个巨大的飞碟当晚在飞过这一区域时,受到了坏天气的影响,发生了故障”。

参加过现场考察的前山西UFO研究会理事长刘凤君认为:在分析原因时,应该对目击者看到的情况,给以足够的重视。如空中移动着的火球,机械表走动发生异常,空中刺耳的“隆隆”响声,及当时的停电现象等。

同时,还应该考虑都溪事件发生前后该地区和附近出现的其他异常现象,如1995年2月9日从广州飞往贵阳的2946号班机,在贵州独山上空遇到了不明飞行物事件;1995年2月9日或10日贵州独山林区发生林木被破坏现象等。这些事件和都溪事件是否有联系,都值得考虑。

气象成因 占据上风

2005年8月,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播放了“空中怪车”调查情况的主题节目——《寻迹空中怪车》。节目组邀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对种种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模拟试验,结果虽然也是没有最终统一的判断,但基本还是倾向于陆龙卷(产生在陆地上空的龙卷风)和下击暴流的成因。

2006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向媒体表示,发生在1994年贵阳都溪林场的“空中怪车”事件,其实是一个正常的普通气象灾害,并非外星人所为,并且没有证据表明外星人存在和外星人造访过地球。

欧阳自远表示,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无非是下击暴流或陆龙卷等自然现象。

欧阳自远关于下击暴流的看法与当时贵州省气象学会作出的调查结果相吻合。贵州省气象学会也支持下击暴流的成因。

对于常理与现场情况有所出入的原因,欧阳自远认为,当时的迹象也与陆龙卷极其相似。因为根据现场察看,树木和车辆厂区顶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50吨重的火车车厢,也发生了20多米的位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高登义教授同样认为,“空中怪车”事件是陆龙卷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