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子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10 07:1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钉子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个人,被伤害后会感到伤心和无助,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这样,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控制自己的一举一动。
文中所说的小男孩对别人发过脾气后,无论怎样解释,都不会抹去印在对方心灵上的伤痕。无论说多少次“对不起”都不会是受伤的心灵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我对自己说:如果每个人都能赞美别人,让美丽的光环笼罩对方的心,世界就会充满爱。
篇2
我们还有非常努力的距离,才能够跨越这样的门槛,看到更加遥远得自己,从最初的那一天开始,走到遥远的尽头。而其中所有的打扰,其实都不成问题。
而你,对她又有多少了解呢。
只不过是那个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小孩子。我们渴望得到眷顾,也渴望在生活的痕迹,摸爬滚打,看到最根本的自己,其实也在这里。
所有的生活,其实都不是那么卑微的。
而是在你的内心,很多的故事开始有了新的突破吧。
只是突如其来的开始忘记,那些一次又一次被你删除掉的文字,说不定那一天还能够再用到呢。我知道,每一个魅力的想法,都不需要迫不及待地和别人去分享。
篇3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支出;固定资产处置;会计核算;筹划
在会计概念中,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具体定义是:一种使用时间超过一个年度的有形资产。它的用途主要是在生产商品的活动中为其提供出租、经营管理等支出。而固定资产后续的支出则是指的在修理上和改造方面的费用。
一、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
企业固定资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会计科目,它所存在的目的是维持企业正常的运营支出,所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优化固定资产项目机构,对固定资产支出项目进行重整是一项很有必要的会计工作,特别是在对固定资产的修理和改造活动中要进行重新的会计处理,才能够使固定资产科目保持正常的会计运作,保障企业的正常会计运行。下面就对在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的改革中需要列为重点改革的修理费用和更新改造支出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
1.更新改造。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可以从对固定资产的技术改造和自我更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用新的固定资产取缔到期或者报废的原有固定资产是固定资产自我更新的主要内容;而在原来老旧的技术设备上植入高科技元素或者新的功能,能够使现有设备得到重新利用,使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出现新的特征,如产品的质量有所提高、资源消耗和成本费用相对减少、功能更加丰富多样、性能更为强大等等,而进行的加工和改造。但是从通常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状况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采用更新改造的方式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是必然的趋势,在不浪费原有资产的情况下,降低了引起新设备所产生的费用,将这部分费用投入到对原有设备的改造上,既可以使原有的设备得到有效的利用,又可以使成本支出大大减少。在提高设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修理支出。除了能够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以外,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修理也是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中所常见的问题。固定资产的修理可以按照修理的规模来进行划分,即可以分为大规模修理和小规模修理两种。大规模修理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设备老旧程度更高,需要修理的范围较股广,且需要支付的修理费用也相对较多,但是它也有着相对的优点,即修理的次数相对较少,修理的间隔时间则要长一些。小规模的修理主要就是指的日常的维修,其维修设备相对于大规模维修的设配来讲先进性相对较强,通常只需要更换零部件或者进行定期的维护检查,使其能够一直保持正常的运作等。
二、企业固定资产支出的会计处置
在刚出台不久的新会计准则中有明确表示,在对固定资产的后续处理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在固定资产的成本确认中,符合确认条件的要计入成本中,还要把被替换掉的固定资产扣除掉,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则计入当期损益。
就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问题,对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改造费用和日常维护费用的会计记账方式进行探讨,给出正确处理这一模块中固定资产支出的处理方式。
1.更新改造。在企业固定资产核算项目中,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的部分,即关于使产品的质量提高、品种更新丰富、功能更为齐全的方向改造的设备,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先确认其价值,以资本化的形式进行会计处理。
在企业固定资产能够进行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时,企业一般应将该固定资产的原价、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转销,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并停止计提折旧。发生的后续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2.大规模修理。在进行定期检查的过程中,企业固定资产也很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修理费用,有具体的数据以及证据表明该项固定资产确实符合计入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之中,不符合的应当以费用化的形式来进行处理,并计入损益内科目。
通常情况下,大修理的支出会和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处理,而这样的修理方式,会无形之中降低了资产折旧和能耗,以及使生产成本也会有所下降、性能得到提高、产量增加,从而使企业的整体效率也得到提升,增加了经济效益,这也是符合固定资产的相关确认条件的。在这种会计业务的处理中,这种大修理费用支出通常应该以费用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当然这里要除开符合国家相关确认条件的情况。
3.小规模修理。企业固定资产日常修理不会增加资产的经济利益,也不会提高资产的效率,其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费用。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之后,由于固定资产磨损、各组成部分耐用程度不同,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的局部损坏,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企业将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维护。
三、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会计与税法差异分析处理
1.差异。根据某法指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发生的下列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按照规定摊销的,准予扣除:第一,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第二,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第三,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第四,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
2.税务处理与税收筹划。企业在发生相关后续支出时,可以利用50%这个临界点,进行纳税筹划。注意后续支出不要超过固定资产原值的50%,尽量使后续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在税前扣除,后续支出确实超过固定资产原值的50%,则可考虑分年或分期实施的方案,这样应能取得比较明显的税收筹划效果。
四、结束语
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判断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标准与原企业准则明晰的标准已不一致,给了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的机会,显示了更注重实质与原则的会计理念。我们在实务中,要掌握新准则的要点,根据实质性原则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 生产型增值税 消费型增值税 固定资产投资
一、增值税转型概述
消费型增值税作为一种有助于消除重复征税问题,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的先进而规范的增值税类型,被欧盟各国及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采用。我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局联合于2004年9月14日发出《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于2007年5月11日下发《关于印发(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务院于2008年11月5日批准新增值税条例。在经历上述三个阶段后,我国增值税自2009年1月1日起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
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法定增值额大于理论增值额,对固定资产存在重复征税,而且资本有机构成越高的行业,重复征税就越严重,客观上抑制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外购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在购入的当期一次性全部扣除,企业在购进固定资产的当期,扣除额大大增加,起到鼓励企业投资的作用。结合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经营危机及经济全球性化的经营环境,增值税转型无疑为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核心内容是在维持现有的增值税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在全国范围内所有地区、所有行业的一般纳税人企业都可以抵扣其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可以结转到下一期继续抵扣。增值税转型以后,企业进行设备投资和更新改造的成本将会大幅度降低,可以促进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
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于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其进项税额仍然不能抵扣,并且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易被个人消费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等也不在可抵扣的设备范围。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要考虑投资对象的进行税额是否可以抵扣,优先考虑对主营业务影响较大的设备更新和改造项目,确保企业产品制造成本位列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一)消费型增值税可以促进投资
增值税转型后,由于允许抵扣的增值税将会增加,相当于等量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入,从而降低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增值税税负的降低,意味着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算基数降低,也就是说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也会随之减少,这会节省企业的现金流出;对所得税而言,由于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由原来的含增值税变成不含增值税,则可以在税前抵扣的折旧额减少,这会导致所得税增加,而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减少,也会导致所得税的增加,这两方面会等量增加企业各期的现金流出。
例如,某企业设备价款500万元,增值税85万元,正常使用寿命为10年,不考虑净残值,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税率分别为7%、3%,所得税税率为25%,折现率10%。则增值税转型对相关税费的影响,见表1。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转型后该项投资可以使企业因为避免重复计征增值税而少缴85万元,然而由于折旧及附加税抵减收入的不同,影响企业多缴纳所得税89.87-85.31=4.56(万元)。该项投资一共可以获得税收上的优惠是85-4.56=80.44(万元),而不是85万元。总之,与生产型增值税税基相比,消费型增值税税基可以使企业享受更多的收益。这一举措将会增强企业的投资热情,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
虽然从近期看,由于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抵扣进项税额,必然会减少一定数量的税收收入。但是从长期看,增值税转型正是通过对投资的刺激作用拉动经济的增长,减税反过来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税收的增加,因而促进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保持一定的合理比例关系,使税收增长步入一个最佳轨道,从而实现“经济――税收――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增值税转型有利于促进企业更新设备
企业在评价投资时,通常采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净现值法(NPV)。投资方案的决策主要取决于每个方案的净现值的大小。而2009年1月1日前后对外购设备的增值税处理方式不同,使得固定资产投资期的初始现金流出与经营期的每期折旧额对现金流的影响是有区别的,这势必对投资决策造成一定影响。
例如,某企业有一台设备,购于2年前,假设新旧设备的生产能力相当,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最低报酬率10%。其他相关资料如表2所示。
通过上图的比较结果可知,转型后,企业的年平均成本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生产型增值税下,继续适用旧设备的年平均成本相对较低,企业应该选择继续使用旧设备,而在消费型增值税下,新设备的年均成本相对较低,企业更倾向于更新设备。这意味着消费型增值税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及剩余收益,一定程度上刺激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更新。这对改变目前有些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三)促进产业调整
因增值税转型,允许企业抵扣新增固定资产的税额,这将大大提升有形资产比重高、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行行业,如冶金、石化、汽车制造等行业,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较低,折旧年数较短的公司收益程度更大,他们能够在扩大规模、追加设备投资方面获得较大的进项税抵扣,降低摊入产品成本的折旧,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篇5
【关键词】固定资产重估模式;成本模式;会计处理;经济后果
国际会计准则(IASB)IAS16中规定在固定资产初始确认后,企业可以采用重估模式或成本模式对其进行后续计量;而中国却禁止使用重估模式。随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渐趋同,是否采用重估模式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重估模式和成本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对比,以期为我国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成本模式和重估模式的背景及应用范围
(一)成本模式和重估模式的界定
在成本模式中,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它的历史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而在重估模式中,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减去重估日后的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
这两种模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使用成本模式计量的资产可以改为使用重估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反之亦然。
(二)成本模式和重估模式的演进
历史成本一直在会计计量属性中占主导地位,而重估模式是伴随着公允价值的应用而产生的。公允价值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英美等国通货膨胀,如美国出现了高达10%的通货膨胀率,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财务报告不能提供相关的有用的财务数据,所以产生了用当前价值(current value)来代替或补充历史成本计量的需求,进而许多国家改变了相应的要求。美国的FASB在1978年要求上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按“一般购买力变动和现行成本/不变美元”模式补充披露企业的主要资产价值,英国也在1980年引入了Current Cost Accounting(CGA) Standard。当时就有很多公司重估资产,如从1980年到1984年,大约24.6%的澳大利亚上市公司每年都重估资产。在严重的通货膨胀过后,尽管CGA已经不再强制执行,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很多公司仍继续使用重估模式。但是在美国,因为SEC官员认为重估模式提供的信息有误导性,而SEC管理着上市公司的注册程序,所以,为了能够上市交易,几乎没有公司再使用重估模式。目前,重估模式主要应用于欧盟和澳洲,中国、北美、日本仍然禁止使用重估模式。
(三)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的限制
IAS16对后续计量模式选择有特定的要求:
第一,任意一种模式应该用于整个类别的固定资产。第二,只有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固定资产才能使用重估模式。第三,如果一类资产采用重估模式,那么这类资产应该适当经常地被重估,以致其账面价值不显著不同于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IAS16没有规定重估的频率,而是建议重估的频率应该由固定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特点决定。
二、成本模式和重估模式会计处理的异同
(一)成本模式的会计处理
在成本模式中,无论公允价值如何变动,直至固定资产终止确认前,“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一直是其历史成本,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其历史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
(二)重估模式的会计处理
相比于成本模式,重估模式的会计处理要复杂得多。
IAS16陈述了两种抵销累计折旧的方法――净值法和总和法。净值法更普遍用于房屋建筑物,要求会计主体用“固定资产”来抵销“累计折旧”,也就是借记“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总和法要求会计主体依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按比例重新表述新的原值和累计折旧,以使新的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公允价值。这个方法经常作为代表该固定资产重置成本的一个指数。例如,一台机器设备的原值是¥100 000,目前的累计折旧是¥40 000,公允价值是¥90 000。总和法要求“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的账面价值都增加至1.5倍,因此,借记“固定资产”¥50 000,贷记“累计折旧”¥20 000。
重估增值和重估减值的会计处理也不一样。首先,如果当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公允价值时,那么该资产发生重估增值,会计主体应该将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数额贷记到“固定资产重估准备金”――一个权益类账户。但是如果在此之前该资产发生过重估减值,那么该主体应该先贷记“资产重估利得”来转回前期的重估减值损失。只有超过前期重估减值的部分才会被贷记到“固定资产重估准备金”。如果在资产重估之前该资产发生过减值损失,那么在贷记“重估利得”之前应先贷记“减值损失转回”,使得减值损失好像没发生一样。重估增值计入权益类账户而不是收入类账户,也是重估模式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的主要不同点。如果固定资产发生重估减值,那么出于谨慎性原则,会计主体应识别“资产重估损失”――一个费用类账户。可是如果该资产先前发生过重估增值,那么重估减值应先用来转回先前的“固定资产重估准备金”;然后再贷记“资产重估损失”。
同时,IAS16只允许同一固定资产的“固定资产重估准备金”和“资产重估利得或损失”相互抵销。只有在非营利组织,同一类型资产的“固定资产重估准备金”和“资产重估损失”才可以抵销。
当固定资产终止确认时,IAS16要求将原来计入的“固定资产重估准备金”直接计入留存收益,但不通过损益账户。
三、成本模式和重估模式的不同经济影响
(一)重估的成本
在成本模式和重估模式的不同经济影响中,最明显的就是重估过程中发生的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如果企业请独立的评估师重估,那么直接成本就是付给评估师的费用。Brown,Izan and Lohn提及,评估价格为AUS$30 000的固定资产的费用大约是固定资产价格的0.05%,评估价格为AUS$2 000 000的固定资产的费用大约是固定资产价格的0.2%。在澳大利亚,一些公司评估商业性财产的费用是AUS$800加上增值税。同时,重估模式还有间接成本――审计师为了降低审计风险而进行更多的审计工作,因此审计费用增加。除了实际的现金流出,重估还有很高的机会成本,因为董事要在重估上浪费时间,比如审视数据、进行讨论。总之,重估在时间和金钱上都是昂贵的,只是董事进行的重估比独立评估师进行的成本小一些。因此,只有当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大于重估的成本时,企业才会选择资产重估。
(二)成本模式和重估模式对借款成本的不同影响
虽然重估有成本,但相比于成本模式,资产重估增值更可能会降低借款成本。
第一,重估模式可以通过让企业避免违约成本来减少借款成本。相比于成本模式,资产重估增值增加了固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但负债的账面价值保持不变,重估增值后的资产负债率比在成本模式下的低,而且,许多借款协议中限制了资产/实物负债率的最高值。所以,重估增值能通过松动借款协议中的限制来避免违反借款协议,进而来减少借款成本――企业因为违约而归还的债务和发生的谈判费用。而在成本模式下,因为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即使是相同的企业也可能会违反借款协议。
第二,重估增值能表明企业的借款能力较强,而这个积极的信号能降低借款成本。相比于成本模式,重估增值增加了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但是负债的金额保持不变,那么重估模式下的财务杠杆就比在成本模式下的低,借款能力也就能相应地增加。Cotter and Zimmmer解释,如图1所示,除了财务杠杆,偿还能力是借款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资产重估增值提高了抵押物在成本模式下的价值,而抵押物的价值又与借款能力呈正相关。因此,相比于成本模式,重估增值能提高借款能力进而降低借款成本。
而且Cotter解释,借款协议中实物资产的价值不包括在借款后资产重估增值的部分,除非这部分价值不超过受托管理人所指定的独立评估师确认的金额。这也就是说,债权人已经预测到并且接受了合理的重估增值。总之,应用重估模式减少违约成本和资本成本是可行的。
(三)成本模式和重估模式对政治成本的不同影响
相比于成本模式,重估增值也可能会减少政治成本。当重估增值时,每个会计期间报告的利润和最后的处置固定资产利得都比在成本模式下的少,但是所有者权益却比在成本模式下的高。所以重估增值后的净资产报酬率比在成本模式下的小,进而能减少政治成本。
第一,较低的利润能帮助企业减少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不利于企业的决策。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经常关注高利润的大公司,有时会减少分配给大公司的资源,而且政府部门,例如物价局和税务局,还可能会采取行动去限制极高的利润。但是,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只关注报告的利润而不关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第二,更低的利润能减少罢工的发生。Brown, Izan and Lohn认为导致罢工发生的一部分原因是,工人们坚信公司的净资产报酬率很高,但是雇主不愿意增加工资。同时,尽管工会意识到重估增值的影响,但是财务报表仍然是展示净资产报酬率的最好工具。所以,相比于成本模式,重估增值下的净资产报酬率较小,那么增加工资的需求也应该较少。
通过减少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不利于企业的决策和罢工的可能性,重估增值比成本模式有更大的可能去降低政治成本。
(四)成本模式和重估模式对股票价格的不同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重估增值还和股市价格正相关。Standish and Unguarded通过323家在1964―1973年期间重估过资产的上市公司研究重估模式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重估月及其之前的月份,股票价格向上移动,并且这一水平在宣告后的期间内保持。但是仅当重估伴随着其它积极的信号,例如股票红利增加时,这个结论才是有效的。重估可以被视为管理层预测未来利润增长的信号。Adoody,Barth and Kasznik分析了在1983―1995年期间重估过固定资产的5 000多家企业的数据,并得出重估增值和股票回报率显著正相关的结论,但是这个关系在低净资产报酬率的企业、跨地区上市的企业和经济波动的时期不明显,而且Easton,Eddey和Harris得到结论:和不包含重估准备金的总和相比,包含资产重估准备金的账面价值更接近该主体的市场价值。
四、成本模式和重估模式未来发展的展望
笔者认为,随着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并且重估模式能更好地提供相关可比的财务信息,重估模式将会被绝大多数的国家所允许。况且,历史成本计量有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技术进步快、通货膨胀严重的今天,历史成本的计量假设受到挑战。允许采用重估模式应该会成为趋势。但是重估模式所带来的财务信息可靠性的下降将会限制重估模式的发展。公允价值是估计的价格,它的计量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假想的交易,可验证性差。而且,当前许多国家的财务会计和注册会计师的素质不高,不足以确保重估模式确认的账面价值的合理性。因此,即使将来绝大多数国家会允许采用重估模式,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仍然会以成本模式为主导,而且会限制重估模式的使用。
笔者同时认为,与现在的应用相似,重估模式将会主要应用于土地和建筑物方面的后续计量。主要原因是成本模式确定的这类资产的账面价值经常不同于它们当前的价值,该类资产的价格经常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该类资产的价格每年都显著上升,但成本模式下的账面价值却是每年递减。如果一个主体采用成本模式来后续计量该类资产,历史成本减去累计折旧确定的账面价值几乎提供不了相关的资产状况的信息,该主体的财务状况将会被严重低估,那么股市价格、接管价格和回购价格就都会被低估。
例如,百大集团在200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中房屋建筑物价值被严重低估。公司2005年半年度合并财务报表显示其房屋建筑物净额2.82亿元,可是当时这些建筑物的市价大概是账面价值的五倍。因为百大集团的建筑物不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的识别标准,所以这些楼房只能用成本模式来进行后续计量。很明显,百大集团资产状况被严重低估,所以回购股票的报价远低于百大股票的实际价值。
因此笔者预期重估模式将会被中国采用,而且将会被主要用于土地和建筑物的后续计量。
【参考文献】
[1] Brown P., H. Y. Izan and A. L. Loh(1992,)Fixed asset revaluations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 Abacus28(1), 36-57.
[2] Cotter J. (1999) Asset revaluations and debt contracting.Abacus, 35 (3), 268-285.
[3] Cotter J. and I. Zimmer (1995) Asset revaluations and assessment of borrowing capacity. Abacus 31 (2), 136-151.
[4] Standish P. and S. Un (1982) Corporate signaling, asset revaluation and the stock prices of British Companies. Accounting Review 57 (4), 701-715.
篇6
关键词:固定资产 控制制度 管理
一、明确固定资产管理主体
明确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即解决固定资产由谁负责管理的问题,是构建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首要步骤。长期以来,不少单位将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责划归财会部门,而财会部门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资金管理。财会部门负责本单位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资金管理工作,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财会部门具体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在验收人库后款项支付、在处置后款项收人,并根据相关凭证登记固定资产总账与明细分类账,编制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报表,利用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财会部门自身业务繁忙,没有精力了解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财会部门不保管固定资产实物,没有条件掌握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财会部门与固定资产保管部门属同级关系,不具备领导固定资产保管部门的权力,没有能力控制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不可能承担起固定资产管理主体角色,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因此而缺失或错位。固定资产管理主体缺失或错位使得固定资产管理主体与客体相分离,财会部门不保管固定资产实物,却要承担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职责,固定资产保管部门保管或使用固定资产实物反而不承担固定资产管理主体角色,造成财会部门想管而管不了,固定资产保管部门能管而不管的局面,导致固定资产因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而失控,是原有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存在的致命缺陷。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宜按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即固定资产保管部门是固定资产管理主体。比如图书资产由图书馆负责保管,图书馆就是图书资产的管理主体;实验设备由实验中心负责保管,实验中心就是实验设备的管理主体;车辆、房屋及建筑物等资产由后勤中心保管,后勤中心就是车辆等资产的管理主体等等。单位对每一项固定资产必须按其特点指定相应的保管部门,保管部门是实际掌控固定资产实物的部门,也是最有条件了解固定资产实际情况的部门。真实地动态地记录与反映固定资产实际情况既是保管部门自身进行管理的基础,更是财会部门准确核算固定资产,保证账实相符,有效实施会计监督的需要,是保管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责。充分发挥保管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是管好固定资产的基础。
二、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是构建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作且相互牵制,使固定资产从购置、验收人库人账、使用、保养维护到处置销账全过程各环节受到应有的监控,做到账实相符,以账控物。要达到目标需解决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编制本单位固定资产目录。单位要根据财政部门相关政策规定及本单位实际情况,按保管部门编制本单位固定资产目录,使相关部门及人员明确固定资产的具体范围,以统一核算口径。
2.构建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的统一凭证,即填制验收单、调拨通知单与处置通知单。在原有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下,“按物登卡,凭卡记账”对保管人而言,卡对物没有监控作用,只因卡按物登;对保管部门而言,账对卡无制约作用,只因账凭卡记;对财会部门而言,账与账无法核对,账与实无法相符,只因保管部门与财会部门对同一固定资产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依据完全不同。这或许是原有模式存在的又一重大缺陷。克服这一缺陷的有效办法就是:新增的固定资产首先必须到保管部门办理验收入库手续。保管部门据实填制验收单一式三联,一联留存,一联随固定资产实物交给保管人员,一联随发票及相关原始凭证交给财会部门,验收单必须由保管人、相关技术人员及保管部门负责人同时签字确认。固定资产变更保管部门,保管部门必须填制固定资产调拨通知单一式五联,经调出、调入双方保管人,保管部门负责人、单位相关领导签字确认后,二联分别留给调出部门及其保管人,作为其调出固定资产的凭证,二联分别交给调人部门及其保管人,作为其调人固定资产的凭证,一联送财会部门。处置的固定资产在办理完规定的报批手续后,保管部门必须根据批复填制固定资产处置通知单一式三联,一联留存,一联下达给保管人员,一联随批复交给财会部门。使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对同一固定资产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具有相同的依据,既便于部门间及部门内对账,又通过对账,起到监控作用。
3.明确保管人、保管部门及财会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具体职责。
保管人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责任人,除负责其管理范围内固定资产验收入库、日常保养维护及安全外,还必须负责根据经确认的验收单对其管理范围内的固定资产建立卡片,根据调拨通知单及时移交固定资产及其卡片至调人部门保管人员,根据处置通知单及时销卡,并定期盘存,做到卡物相符。保管部门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主体,负责制订本部门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负责向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申报本部门固定资产购置、调拨、处置计划;负责组织本部门固定资产的验收工作;负责填制本部门固定资产的验收单、调拨通知单及处置通知单,并及时送达至相关人员和相关部门;负责组织本部门固定资产的维修;负责本部门固定资产的日常养护及安全;同时,应设置专岗,按工作量大小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根据经确认的验收单建立本部门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及统计台账,根据调拨通知单与处置通知单及时销账,并定期与保管人对账,做到账卡相符;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或抽查,做到账卡物相符,若出现不符,应追查原因,追究责任;定期向财会部门报送本部门固定资产管理报表,接受财会部门的监督,切实承担起固定资产管理主体的职责。
财会部门作为会计核算与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根据经确认的验收单、发票及相关原始凭证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并设置专岗配备专人负责登记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对于无合规验收单的固定资产发票及相关原始凭证,财会部门应拒绝办理报销或付款手续;根据调拨通知单及时调整固定资产明细账,根据处置通知单及其批复及时销账;定期与保管部门对账,做到账账相符;协助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或抽查,做到账实相符;定期编制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报表,利用会计资料进行会计分析,做好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与监督管理工作。
三、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
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是构建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关键步骤。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具有品种繁多,数额巨大,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等特点,这些特点必然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难度大,如果没有统一领导,各保管部门之间,保管部门与财会部门之间难免出现遇事相互推诱扯皮现象,很难从根本上做到固定资产账实相符,以账控物。单位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并配备一名懂资产管理业务的单位领导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固定资产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固定资产购置、调拨与处置计划审批或审查报批工作;负责制定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检查督促制度落实;负责协调各保管部门及其与财会部门之间的关系;负责组织固定资产的清查或抽查工作,并将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负责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负责推行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的运用。
篇7
摘 要 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也是医院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其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将从研究背景及意义、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和新形势下固定资产管理三部分内容展开阐述。
关键词 新形势 医院 固定资产管理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背景:医院的主要物质设备为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乃保证人民健康及发展卫生事业的重要基础;其数量的夥寡和技术状况先进与否,是医院经济实力、规模大小和医疗水平落后与先进的重要体现。时下,我国的医院大多系公立国办性质,其资金来源多为通过财政补贴运营。
分析新形势下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及时变革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现代管理学内涵。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新形势下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水准,从而有利于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1.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职责的不明确性 各科室、部门之间职责比较混乱
绝大多数医院的固定资产名义上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但是实际上设备管理部门却不能对各科室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耳熟能详、泾渭分明,日常管理工作实际依然以专业科室为主,而医院固定资产的财务总账仍为财务部门进行核算,再加上设备管理部门、专业科室及财务部门沟通的不好,所以司空见惯专业科室的实际资产跟设备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二级明细账出入很大.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总账又与固定资产二级明细账和一级明细账对不上号等等怪现状。之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弊端
无法或者不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制度执行情况的不先进、不科学
执行情况不先进、不科学也是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制度中较为突出的症结所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医院一些相关人员不能真实地反映报废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一些设备于使用过程中由于对其性能不了解和操作掌握或者使用不当从而酿成设备不同程度损坏后果,修理后仍然可以投入使用尚且不需报废的却被上报作废,并且呈报审批转入账外后成为了账外资产,不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2)故意不去入账的业已报废的残值。医院某些人私设“小金库”,造成设备报废后的残值入不了医院的账,而转入了私人“小金库”,从而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医院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不妥当。使用固定资产的科室无专人保管财产从而使医院固定资产盘亏,导致医院财产流失。(3)利用率较低亦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由于内部控制不严格,固定资产管理薄弱,从而造成医院大量固定资产闲置、浪费和损失的恶果。(4)盲目购买各种设备。在设备购买上不经过认真科学的论证而且对所购进的设备质量未曾经过严格检查,同时采购、验收、入库各环节管理杂乱无序,酿成有的设备在未使用或使用没多久就无法正常使用不良格局。
三、新形势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在医院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拥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固定资产管理既是医院财务部门和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也是相关会计制度制定部门探讨的关键。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医院管理的需要,新的会计制度业已。新出台地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分为基层医疗会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在医院会计制度中,丰富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
与原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不同(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新准则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了重新界定: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物质形态不变。这就大大缩小了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其中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可用期限超过一年(不含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医院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四大类:房屋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图书应当参照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上。在传统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医院的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而只是每月计提一定比例的修购资金,计入专用基金中。修购资金按照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医院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计提,这就造成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若专用资金为负值,则意味着企业虚增了资产,造成会计信息不实。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借鉴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方法,增加累计折旧科目,对医院的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这就使得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更加科学。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其价值逐步转移到其“劳动成果”中去,固定资产期末反映的是更接近 其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医院在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时,应当在网络化的基础上,科学的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是采用平均年限折旧法还是加速折旧法,折旧年限为几年等,折旧方法已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确需变更,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比如医院购入大型磁共振治疗仪,价值200万元,计提折旧年限为10年,采用平均年限折旧法。则医院对该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费用1.67万元。这样,医院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便更加科学。
虽然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进行了规定,但是它并没有涉及固定资产的残值、减值准备。另外,固定资产的报批手续过于复杂。不少医院的固定资产在实际中已经发生贬值或行将报废,但是相关的管理者可能并不主动办理申请核销的手续。这就导致医院的资产虚增,固定资产出现庞大的数字,与实际情况不符。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的价值不能如实反映其实际价值。再者,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医院对于无偿调入、接受其他方捐赠的固定资产,有相关凭据的,按凭据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记账;无相关凭据的,应当按照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记账。
参考文献:
[1]孙佳梅,白红梅.新形势下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3):59.
篇8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实际应用;相关概念;影响;注意事项;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07-02
鉴于企业在长期的运营中,要担负各种方面的成本压力,尤其是设备的供应和养护,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存在,帮助企业减轻了压力。企业采用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会对会计信息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效益,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折旧相关概念阐述
固定资产折旧是现代企业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经营手段,它的具体内容是指在某个时间段内根据审核得出的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它体现了固定资产在这段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转移价值。一般而言,各种类型的企业所用的固定资产在产品生产期间耗用的被纳入产品成本范围的那些价值可以被当作折旧的对象。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主要目标在于,为了补偿固定资产的消耗,折损的价值需要从销售产品和货款收回中去加以偿还,以此更好地恢复和更新固定资产,从而进一步保障产品再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折旧费的分配过程中,非常麻烦的一个方面就是其不确定性很强。在预期使用年限及其净收入上都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存在,现代社会中固然存在着许多的固定资产折旧办法,但是国内企业目前得到允许可以使用的折旧办法只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四种。各种折旧方法特征不同,且其在运用过程中给企业带来的成本费用也是不同的。折旧方法既可以对企业的折旧费造成影响,也对产品成本、利润以和后期税额有所左右。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举例说明不同的折旧方法影响会计信息情况
企业在采用各种折旧方法的过程中,会对该企业单位的会计利润造成一定的影响。举个例子,某个企业内部有某机器设备,其原有价值在20 万元,估计其使用年限大约为八年,预计净残值率4%,现企业拟用对其进行科学的折旧。
如果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话,就可以得出年折旧率=2/8×100%=25%;照年数总和法来开展折旧工作的话,其年折旧率=(8-已使用年限)/(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100%。综合分析发现,每年的折旧率都体现出逐年递减的特征,这就说明,固定资产在性能较优时得到的折旧更为可观。
毫无疑问,我们在数据的有力支撑下,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其一,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期的时间越短,对应的折旧越多,然后随着年岁增长,折旧递减,这就是加速折旧的重要特征。其二,在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之前三年多提的折旧43 625 元恰好为后五年少提的折旧35 625 元和预计净残值8 000 元相加的总数。如果别的项目所需要的费用成本保持不变,企业在此基础上,会因为加速折旧而面临利润减少的情况,这可以在后期少提折旧而带来利润增加结果的时候加以补偿。
(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的意义
根据固定资产方法在企业中的使用现状看,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使用成本的平衡,也在收入和成本配比二者之间达到了协调的最好状态。所以,许多企业为了平衡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费用,折旧法一般会逐年减少。不仅如此,运用加速折旧法,尽管从国家财政收入的方面看是有一定下降的,但它能从长远发展上为国家和企业提供助力。在固定资产无形损耗越来越严重的现今,运用加速折旧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更新和改造固定资产,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很必要的。而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促进生产、经济的飞速前进,而促成这样情况的主要因素是节约的利税,这可以起到一笔无息贷款的作用。
三、企业在使用各种折旧方法时的注意事项
第一,企业若是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的办法,出于对固定资产其实不是从一年开头开始计提这个因素的考量,企业往往必须针对固定资产展开分段计提折旧的工作。第二,企业如果选择利用双倍余额递减的办法完成计提折旧工作,一旦固定资产在不同的单位时间内计提折旧的资金数目小于直线法计提折旧对应的数目,企业就需要把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办法在接下来所剩的时间内用直线法来开展工作。
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对企业的影响
(一)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企业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借助不同折旧办法的力量,会从一定范围内给企业纳税的时间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在一定时间段中选择利用加速折旧的办法,就可以达到加快固定资产补偿的目的。但是,折旧的资金总量一般是固定不发生变化的,以此在工作中并不会对企业这个整体的净收益资金数目总量造成太大的波动。为了避免出现企业在核算资金数目金额环节产生额外的企业税务资金,相关工作人员就必须在计算目标企业纳税数据的同时,结合税前加速折旧法的优势劣势情况加以考量,最终选择最好的方法。
因此,企业必须做出全面的考量,既要考虑这项工作及推后纳税的利润情况,还要注意企业最终得到的其他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当然,企业必须站在自身利益出发点这个基础上,综合考量企业所处的经济情况,结合经济利益在亏损税前的补偿工作开展效果。企业也要注意,尽量不要在会计利润出现了一定亏损时对加速折旧法有太多的期待和依赖。
(二)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不管是用何种折旧方法,都应该要对产品生产期间出现的固定资产损耗情况加以核查。鉴于企I使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会随之面临不同的由该方法带来的不同的折旧成本和资金。如果使用那些折旧成本比较高的折旧办法,则会导致企业内部的可供分配利益越来越少。所以,折旧方法的使用,从另一个角度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通常情况下,工作量法根据固定资产对应的具体的工作量来计提,这是比较客观科学的做法。加速折旧法下刚步入计提阶段的企业折旧会比较大,而位于后期年份提取的折旧额则相对较低,这也可以提升一定的资金,从而在固定资产的利用后期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份额。
(三)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企业的应纳税额会受到资产折旧方法的影响,其直接导致企业资金规模的增减,那么就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活动和投资速度。当以净现值为基础对企业的项目投资作抉择时,净现值≥0,项目可行,反之则不可行。一般来说,净现值越大,其可行性越强。
五、对企业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建议
(一)科学分析实际情况并谨慎选择办法
对于需要吸收大量资金,缺乏资金链的企业,如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的正在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和刚起步的企业而言,要从企业的资金状况着手进行考察和分析,平均年限法是其必要的选择,这样可以最基本地保持企业各个期间可分配利润的稳定。
对于一些单位价值较高,但各月的工作量或工作时间数不均衡的固定资产,例如大型精密设备和运货汽车等受益期内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不均衡,这样的资产要选择工作量法比较合理。
当企业的盈利水平开始呈现下跌的趋势时,或者企业的盈利水平先高后低,那么采用加速折旧方法可以使企业各期可分配利润保持稳定,能够规避风险、延期纳税,对企业来说更为有利。
(二)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
为了确保折旧工作相关人员素质的提高,一定要加大对相关人员业务技能以及知识的培养,促使相关人员熟悉税收筹划、会计核算的有关策略,更好地提高对折旧风险的防范意识,从而才能够促使折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中,企业应当加大对员工入职培训的重视力度,根据企业的实情,适当延长培训的时间,确保培训内容更加完整,更具系统性。同时,企业要定期对在职的员工进行培训,推动员工知识的更新,从而能够及时掌握国家宏观调控的动向,并能够及时适应国家出台的政策。
(三)事前做好基础工作
鉴于企业在开展产品生产工作的过程中,会面对固定资产消耗严重的情况,企业已经非常流行研究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企业必须提前了解企业内部的设备使用情况。毕竟涉及到一套复杂的工作体系,其基础工作便是强化会计核算工作。在折旧工作的国家政策指导下,为了做好折旧工作,工作人员必须要比其他会计工作者更加细致。折旧工作人员的整体素养必须得到提升,同时不断完善现存的许多工作体制,这些都是开展折旧工作的前提。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占用的、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固定资产,是实现政府公共职能和确保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和经济保障。而固定资产管理又是一项较复杂的组织工作,必须有基建财政、后勤等部门联手参与管理。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应配备有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强、懂业务、积极肯干的专职人员管理。因此管好用好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是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存在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取得不符合规定
不履行《政府采购法》,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一些事业单位将非经营性资产进行经营活动,将国有资产低价出租、出借、出包,不公开、不透明、不招标、不竞争,个人从中得利,损害国家利益。单位在购置大批固定资产时,有法不依,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办理,不搞市场调查,私下交易,人情交易,以高出市场同类商品价格购进,使国家蒙受较大损失。
(二)固定资产处置不按财务规定程序,造成资产流失
固定资产处置涉及行政事业单位重大资产变动,往往也伴随着严重的贪污舞弊行为。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但事实上仍有部分单位未办理报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核销现象,交易过程不透明,不公开,资产处置收入不规范,将国有资产变现转入“小金库”,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产生违纪违规现象。
(三)固定资产内部管理不规范
1、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确
会计与保管一人兼职,审批材料采购的人员和采购员一人兼职等。
2、资产管理不按财务规定
有的单位有总账,无明细账、管账与管物脱节;有的单位缺乏内部控制制度,资产的保管、领用、台帐或记录不健全,也没有严格的登记、负责制度;有的单位缺乏对资产的定期维护、保养,盲目购建,不能有效利用国有资产;有的单位对长期闲置的资产不处理,造成报废。不定期盘点或长期不进行盘点,致使单位资产存量不实,账账不符,账物不符,账卡不符,这就不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3、会计核算不规范
部分单位购建资产时只作经费支出,不及时、正确地账务处理,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使其资产游离帐外,失去控制。
部分单位对接受捐赠的资产、抵账的资产,不及时办理入账手续,甚至就不进行入账处理,无法认定其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总量。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事业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全新管理理念
1、领导要重视
单位领导要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真正做到高度重视,领导到位。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规定,认真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
2、树立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
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和客观要求,树立领导和职工资源共享、节约资源的现代资产管理理念,形成共同维护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新理念.对闲置的资产要进行资源整合,共享共用。
(二)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增强有关负责人的管理意识
1、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各单位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实际建立本单位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制度既要细化,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发现不完善的地方应及时纠正。
2、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为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运行质量,单位应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职责权限,建立健全各种管理责任制,落实各个环节上的管理责任和经济责任,设立或明确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三)强化资产清查工作,使其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轨道
1、建立定期清查制度
各事业单位至少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核对,摸清“家底”,对盘亏、盘盈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现行规定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及时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对资产结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物尽其效。
2、建立重点抽查制度
各单位财务部门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
3、建立离任核查制度
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检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
(四)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
1、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
单位要把政治思想好、职业道德素养高、工作责任心强、遵纪守法、坚持原则、懂财务管理,具备从业资格和任职资格的人员放在财会岗位上。同时,单位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不断更新会计知识,熟练掌握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核算方法,以保证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工作规范化,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整体质量。
2、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结构
内部审计机构必须确保独立性、权威性。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定期检查与审计,其作用包括会计账目的审核、稽核,同时将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各种经济和财务检查的重要内容,在检查过程中,尽早发现问题并解决,以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失。
(五)推行事业单位资产信息网络化,实施动态管理
任何有效的管理必须辅之以先进的管理手段,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充分利用资产清查契机,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来管理固定资产数据,摸清“家底”,及时对系统中数据进行清理,查错防漏,要抓落实,动真格,杜绝搞形式,走过场,要真正做到物物有人管,环环紧相扣,依法办事,照章理财,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的规范化,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透明度。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
[2]赵珊. 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违规违纪问题的思考《财务与会计》2010年
篇10
关键词: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措施
Abstract: the school is to guarantee the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education planned material base, continue to deepen peopl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fixed assets,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edu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measures of the school.
Key words: the school;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伴随改革、发展的步伐,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方面的投入持续大幅度增加,固定资产总值和教学仪器设备总量呈跳跃式发展,学校用地、校舍和仪器设备、图书均大幅度增加,学校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明显增大,但与此同时,资产的流失也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保证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节约资金,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效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加强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不是小事情,而是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事。
一、学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从校长到分管领导管理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存在“ 重外部形象,轻内部资产管理 ”、“重进轻管,重钱轻物 ”的现象。争取资金的积极性高,而一旦变为资产 ,认为东西已经是自已单位的了,思想马上就松懈了。 只顾建设购置,忽略了固定资产的管理。
2 、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相脱节
学校的固定资产从购买、入库到使用、管理等, 要经过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 前两者主要是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 是一种动态的、全过程管理; 后者则是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管理, 是静态的管理。从根本上来说,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由于体制、管理等原因使得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职能管理部门和具体使用部门之间往往处于脱节的状态, 不能保证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3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校在因定资产管理方面未形成完整的资产内部控制体系, 目前有多数高校实行多部门多头管理, 账物分管的分类归口管理模式, 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 导致一些高校在资产管理中账务不清、责权不明现象, 而且在资产购置、处置等环节, 随意性很大, 没有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 想买就买, 想添就添。在资产流动时, 没有动态的跟踪管理, 人员更换没有交接手续等等现象广泛存在。
4、固定资产价值严重失真。当前, 各所学校普遍存在自身资产价值不实的现象。一是由于资产盘亏、报废或房屋拆除等各种正常因素而导致的固定资产价值减少, 但是未能及时办理减值手续, 也未作出必要的账务处理, 造成账面上的价值要大于实物的价值。二是因为客观原因而造成的基建工程竣工后没有及时办理决算手续, 也未能入账, 确认新增加的固定资产价值周期显得太长, 以致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新增固定资产的价值认定不一致。在房屋修缮时, 附加的增值部分, 要么实物管理部门不增, 要么财务未计固定资产等。三是由于捐赠而造成的价值失实, 对外捐赠与接受捐赠, 都存在固定资产未入账的现象。四是图书资料的计价造成的资产失真。市场交易图书资料, 往往有折扣的存在, 造成了实物账与财务账之间的巨大差额。五是学校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计折旧, 造成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造成了高校固定资产价值的严重失真。
5、固定资产管理手段滞后。首先是对固定资产缺乏统一的监管,各归口管理部门有各自的账, 财务账、图书账、校产账、家俱账、房产账等, 各行其是, 而且管理软件之间没对接的端口, 账与账之间需要由人工进行, 经常表现出账账不符、账物不符。二是缺乏动态管理, 管理手
段仅仅停留在记账上, 注重的是监管, 不进行资产清查, 部门之间、账账之间、账物之间就不发关系, 对物的变动、人的变动, 没有动态的实时信息可供查询, 闲置资产资源不能及时共享。三是缺乏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资产的保值、增值、延长设备使用年限等成为空话。
二、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学校要想管理好固定资产, 就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学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应按照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的一系列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相关的财经法规, 制订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做到科学、合理、有效。一般说来, 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固定资产购置和验收制度、使用维护制度、固定资产处置和报废制度、统计报告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在建立健全内部制度的基础上, 要定期进行检查, 对违反制度的科室和个人要根据规定及时查处。
2、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
管理好固定资产, 不仅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将制度落实到位, 责任分明。学校应按照“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 建立校长、分管校长、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各科室负责人和国有资产专兼职管理员等若干层次的责任制。一级管理好一级, 一级带动一级。校长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 理应对全校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负责, 对主管部门和政府负责。分管校长根据校长授权, 协助校长负责管理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处置的审批, 合理配置资产的存量, 优化各类资产的结构。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 要按照职责和权限组织和管理全校国有资产的日常工作。科室负责人要对本科室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负责, 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专兼职资产管理员要履行学校制定的岗位职责, 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报损、报废等的具体手续, 并监督各科室资产管理的情况。对房产、图书等实物资产, 要实行两级管理和分类管理,即由学校物资管理职能部门和具体使用科室共同管理, 物资管理职能部门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和监督。
2、 加强宣传, 改变观念, 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