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奔小康范文

时间:2023-04-09 03:1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脱贫致富奔小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脱贫致富奔小康

篇1

在城市近郊的××镇,人们在不经意间会发现一个绝佳的人居环境:这里的春天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这里的秋天挂满了累累硕果,这里的居民热情好客,这里的民风淳朴端庄,这里的党员昂首挺胸,这里的支部坚强有力,这里的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昂扬向上的气息……这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就是××市××区××镇××村。××村紧挨着××镇政府所在地,下辖9个村民组,有农户867户,2845口人,党员53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村两委班子涣散,村干部精神状态萎靡;村民致富无门,怨声载道,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现象层出不穷,是全镇有名的“落后村”。

1993年,时年43岁的复员军人××临危授命,出任××村党支部书记,由他“组阁”了一个临时党支部。当时的××村,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村民人均收入不过几百元。收入少并不是最可怕的,钱少可以赚回来;最可怕的是村民和村干部的精神状态:无助、失望、迷惘、徘徊,不知道干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干……

党支部成员上任的第一天,整整开了一天的会儿。第二天,在村部办公地点,连一个支部成员的影儿都看不到。正当镇机关干部为找不到××村支部成员而着急上火时,半个月后,五名支部委员又齐刷刷地汇聚到村部。他们干什么?还是在开会。原来,半个月的时间,党支部委员根本没出村,他们穿漏了四双胶鞋,将××村方圆8平方公里的沟沟岔岔走了个遍。半个月、四双胶鞋、方圆8公里,换回来的是7个字:脱贫、致富、奔小康。这7个字一经确定,就13年没有变。为了这7个字,××村党支部以“平常心”的心态,扎扎实实地下出了三步“胜负手”:

第一手农业优先,支部帮群众脱贫

目标虽然定下来了,可如何发展仍然是模糊的;方向明确了,可如何组织实施却还没有“谱”。究竟怎么干,能干到什么程度,当时的党支部还是心里没底儿。于是,支部决定首先解决“能干到什么程度”这一棘手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解决人的问题。以××为首的支部委员郑重地立了“军令状”:当年完不成指标罚,三年完不成计划免职。

年底,每个村干部分担的任务都超额完成。镇党委、政府看到了××村这届班子的干劲,看到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希望。

××村有救了,这是当时的镇干部的普遍看法,并且没有看走眼。

正当上下都欢欣鼓舞的时候,××又没影儿了。原来××出门了,这回是出远门了。他北上南下:到宽甸河口,到大连、营口,到锦州、盖县。于是,围绕村民脱贫的农业优先发展思路成型了:山上发展以艳红桃、梨、苹果为主的水果产业,耕地内发展以杜鹃花为主的花卉产业。

当党支部将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步设想通报给群众时,就遭到当头一棒:群众不认。农民最重实际,不目睹实际,不亲眼见到实惠,任你说得龙叫也不信,说到底就是不敢干。于是,党支部又统一了思想:班子成员将集体管理的五十亩荒山开垦出来,栽上了三千棵树苗,他们要让群众眼见为实,用事实来征服群众,用事实来换取群众的信任。他们精心侍弄着这些树苗,深知如果成功了,××村荒山就会变成群众发家致富的“聚宝盆”。否则,这条路就再难走通了,脱贫就遥遥无期了。自树苗上山的那天起,不论多忙多累,支部成员每天必到山上看看,从含苞看到开花,从开花看到结果。发现问题及时和技术人员商量解决办法。那段时期,支部成员个个都成了果树迷,××口是果,闭口还是果。

花开花落,日月更替。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第二年秋,××荒山上终于产出了第一批水果。市里的商贩纷纷来订货,一时间荒山上热闹了起来。村民们奔走相告,都“急眼”了。转过年开春,荒山上满是挥镐舞锹的群众。此时的党支部才如释重负:群众这回是真的相信党了,离散多年的民心被一个个水果又给重新串起来了。

村民的积极性上来了,都准备在果树生产方面大干一场。党支部趁热打铁,组织全村的党员和部分群众到下河口统一购进树苗3000余株,并给予每位村民补助购买树苗款的80,以此鼓励村民多买、多种、多生产、多创效益。

村民们都戏称他们的书记是“瓷公鸡”:铁公鸡还掉点铁锈,××这瓷公鸡,连一点铁锈都不掉。的确。××是一个节俭的人,平时花一分钱都得算计着,到市、区办事很少在外面吃饭,不论多晚办完,尽量都回家吃饭,打车更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可在学技术方面却是十分舍得投入,请专家讲课、到种果基地参观,每次费用全都村里拿,不用村民出一分钱。每年农闲季节都对果农进行培训。几年来,发放资料千余份,举办培训班近40期,组织农户到种果基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每年平均三次,仅到下河口一地,人数就达80余人,借用面包车7辆。为更好地为果农提供服务,村里配备了一名专门主抓果树生产的副村长。

对发展慢的村民组,党支部采取“三抓”的办法,以点带面。即有兴趣的先抓,对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先抓,对不懂技术的全力抓。开始六组不认,开党员会时,党支部事先准备好燕红桃让他们亲自品尝;二组原来是全村最困难的组,现在二组70户农民已有40余户都栽上了果树,一跃成为全村最富裕的村民组。

现在,××村有果园1700亩,年产各种水果50万公斤。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以增加群众收入近百万元。

××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村,怎样把村里的水果销到外埠市场呢?党支部积极与区科协等部门联系,在INTERNET网上信息,当全国各地的商贩涌来时,村干部帮助群众摘果、装箱、过砰,村干部这种无私奉献、一心想着老百姓的做法,令外地商贩们感动不已。

第二手工农并举,支部促群众致富

按说,群众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党支部都做了,这回,他们可以歇一歇了,可以松口气了。然而,党支部却在琢磨:动脑筋、想办法,依靠传统农业可以让群众脱贫,却不能使村民尽快致富。再说了,不管是商贩自己来,还是在网上做广告,都是被动销售,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摆脱市场中过多的中间环节,让消费者直接与生产者见面,于是,围绕村民致富,工农并举规划开始启动,发展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生态 旅游观光农业又悄无声息地实施了。

在此之前,××村一直是工业经济“空白村”,8平方公里的××村没有一家企业。对于发展工业,党支部成员个个都是“门外汉”:以前没干过,心思也没往这方面寻思。怎么办?学。党支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或明目××胆地学,或偷偷摸摸地学:学如何办理土地手续,学如何吸引投资者,学如何为企业服好务……在摸索中总结出一套有××村特色的招商引资办法。

20__年开春,沈阳一位投资者看好了××村一块交通便利的荒地,准备利用这块荒地办石棉瓦厂。当时荒地上什么附着物都没有,并且村集体没有资金投入建厂房。党支部合计:如果单纯地出租土地,每年弄不到几个钱。如何办既能留住投资者,又能多收入,成为支部闹心的一件事。当支部了解到投资者由于有合同在手,前期准备工作时间很仓促,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后,他们有了主意:让投资者省心,先上打租5年,村集体负责一切土地手续的办理和厂房的建设,前提是租金要高一些。经协商,投资者按照村提出的地租预付了5年资金,同时提出要在40天内办完。40天!办手续、建厂房,这可能吗?当时镇领导都为××村捏了一把汗。然而××村愣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办成了。

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投资者说出了一连串的不可思议。

××村支部将这种招商引资的方法叫做:你养的鸡,给我下蛋。

现在,××村有企业8家,解决近百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每年村民的工资性收入就有500万元,20__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75万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向往农村那种自然、宁静、自耕自织的田园生活,乡村游成为市民节假日旅游的一大热点。××村抓住市民的心态,结合本村地处近郊、交通便利、特色农业的长处,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集体投入3000元,制定了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规划;集体自筹资金8万元,争取国家投资25万元,搞200亩果园引水上山工程;集体投入40万元,争取省财政160万元,修建了6公里长、12米宽的环村柏油路,实现组组通油路,将果园与市场、农民与市民、农业与旅游业用黑色路面连接起来。

第三手以工养农,支部逼群众奔小康

群众脱贫了,致富了,村民都在感谢党支部。然而××村支部没有沾沾自喜,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按理说,工农并举并没有上限,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思路。然而,××村又在谋划着新的发展思路。利用现在村集体控制农业用地300亩、工业用地100亩的条件,全力新建厂房,大力招商引资,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村集体的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用工业收入反哺农业,不断完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集体收入有了稳定的来源,这是一个好的兆头;群众的生活宽裕了,但是仍然有贫困家庭。20__年,经村两委慎重研究,决定对全村贫困家庭加大救助力度,对年过七旬的老人发放养老金。此种举措,标志着××村正在由工农并举逐渐向以工养农发展思路的转变。

每年三万块养老金,70岁以上的老人人人有份,这在以前是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村做到了。这是何等的气魄和胆识!

篇2

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镇广大非公经济、专业合作社人士历来就有“扶危济困、互帮友爱”的优良传统。近年来,积极参与公共建设、城镇开发、产业开发、困难群众资助等社会公益事业,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的家乡现在仍有许多父老乡亲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还在为住不上安全的房子、孩子上不起学、看不起病而发愁。作为在xx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的成功人士,作为xx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作为xx人民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走出困境,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走向富裕,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目前,“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正在全省上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希望我镇广大非公经济、专业合作社人士能够一如既往地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能够通过“双联”这个窗口,充分发挥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的优势,为贫困户找准一个发展路子,制定一个脱贫计划,谋划一个主导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广大非经济人士可以联系一个贫困村,通过为特困户“帮搭一座菜棚、助建一片果园、培养一门技能、输转一名劳力、资助一名学生”等方式,帮助提供果园管理、养殖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帮助贫困户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实现果园扩量提质增效。帮助贫困户进行科学养殖,大力发展温棚养猪、林下养鸡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帮助扶贫村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组织员工与贫困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开展员工农户“手拉手发展,心贴心交流”活动,鼓励员工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帮助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既解燃眉之急,寻找致富之路,助推我镇果、菜、蓄三大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中,获得自身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更大社会价值。

篇3

一、选准帮扶残疾人脱贫的切入点

汝州市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辖4个镇、11个乡和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94万人,其中残疾人4.7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1%。而贫困残疾人8162户1.2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1/3。由于残疾障碍和外界影响,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重,扶持难度最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国家通过中国农业银行向基层贫困残疾人发放康复扶贫贷款,使一部分残疾人摆脱了贫困。但是,已经初步解决温饱的残疾人多数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返贫。如何进一步解决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进而步入小康,是汝州市委、市政府和市残联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汝州市残疾人服务总社结合农行贷款重点转移、担保门槛提高和营业网点收缩这一新情况,就“为帮助残疾人脱贫,金融部门如何发挥作用”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针对市信用联社现在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而且各乡镇都设有分社,各村都有信贷员,跟农民接触比较多,掌握情况透彻、信息灵通的情况,向市信用联社领导建议开设残疾人小额信贷业务。联社领导对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非常关注,同意向残疾人发放扶贫贷款。

针对以上建议,汝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组成了由副市长、残工委主任杨占国同志为组长的“爱心助残信贷工程”领导小组,由残联牵头与市信用联社共同推动这项工程的实施。市委副书记林宪振十分关注工程的进展情况,多次对“爱心助残信贷工程”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要求做好跟踪问效工作,保证贷款发放到残疾人手中,使扶贫贷款切切实实发挥作用。市残联理事长和市信用联社理事长多次就残疾人扶贫贷款事宜进行商讨、研究,就贷款对象、贷款额度、贷款办法、利率优惠、信息技术扶持、组织领导等内容达成了一致意见,最终形成了《汝州市“爱心助残信贷工程”实施办法》。

二、规范制度,严格操作,保障放贷的有效与安全

市信用联社对全市有信贷要求的残疾人,每年划出不低于200万元的专项信贷资金给予支持。根据规定,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被普通高校录取的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集中安置残疾人的企业以及对残疾人事业大力支持的企事业单位,予以优先支持。贷款分个人和集体两种,个人贷款数额根据行业而定,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以小额信贷(5000元以下)的方式直接扶持到残疾人贫困户;服务业、运输业和集体贷款根据项目大小确定贷款额度。对残疾人个人贷款,贷款利率在最低月利率6.9%的基础上由市残联和市信用联社共同贴息。其中,联社贴息1.38%,残联贴息1.52%,残疾人最终以4%的利率享受低息贷款。对残疾大学生的贷款,贷款利率在最低月利率6.9%的基础上由残联贴息5.52%,信用联社贴息1.38%,残疾人大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大学生最终享受无息贷款。残联贴息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募捐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爱心助残信贷工程”具体贷款办法是:由贷款人提出书面申请,报市残联服务总社初审,由残联对申请人及经营项目把关,符合政策规定的,市残联签署意见,将有关资料转信用联社业务科,联社进行复审后,在12个工作日内统一就近安排信用社办理信贷手续。各乡镇信用社接到联社及残联批转的通知后,按照信贷管理的有关规定,在3日内办妥相关手续。此办法不仅简便、灵活,而且在担保形式上比较宽松。贷款人能够实行五户联保的采取五户联保,不能实行五户联保的,经调查,只要能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三户联保也可,或由汝州市的公务员、教师担保,或由残联、信用社认可的担保人作保,或有财产抵押的,均可办理贷款手续。对符合贷款条件的残疾人给予授信,授信期限为两年。根据具体项目的生产经营周期和综合还款能力确定贷款期限,贷款人或集体在授信期内信贷资金可周转使用。

由于个人贷款大多采用联保和公务员、教师担保的办法,而且均属小额贷款,这就使得贷款风险系数降低很多,从而不必因贷款回收率低而限制放贷。

三、多方联动,形成帮助残疾人脱贫致富的良好运行机制

在满足残疾人资金需求的同时,汝州市残联和市信用联社还在信息、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市残联服务总社与市百科信息中心合作,定期在《金色田园》电视栏目上种植业、养殖业、家庭副业等方面的项目和信息。同时,举办中药材种植、食用菌栽培、养殖、电脑等实用技术培训班,免费培训残疾学员200多人。市残联和市信用联社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帮助残疾人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致富项目,捕捉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残疾人集中安置就业的项目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外出考察学习,聘请专家、技术人员义务为残疾人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通过回访残疾人,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服务层次,延伸服务内涵,及时把残疾人中的致富能手、致富经、好项目、就业信息等向全市残疾人推广、介绍,使更多的残疾人通过“爱心助残信贷工程”得到切切实实的利益,同时,通过不同的形式与途径,多树立一些好的典型,多宣传一些他们的事迹,把残疾人自身内在的脱贫致富愿望调动起来,使他们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篇4

2020年,根据区委区政府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相关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按照规定任务不打折扣、关键环节落实到位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际,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志智双扶,扎实开展好联系村****村各项扶贫工作。

一、吃透村情,制定规划

****村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数44户,贫困人口95人,于2018年全部脱贫。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领导和干警于按照帮扶工作要求,多次深入到联系村进行调研,了解情况并制定帮扶计划、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等,实现了村情户情的深入了解和跟进,认真履行结对帮扶责任,指导该村两委班子,研究发展致富方案,帮助他们选准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项目等,通过大力扶持和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今年,我们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疫情防控为主线,稳步开展“十个清零”,积极投入“四问三宣一推动”的活动,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真抓实干,做好帮扶

1、十项清零到位。驻村工作队把入户调查与宣传政策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十个清零”中存在的问题,把失学辍学、基本医疗保障、危房改造、安全饮水、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兜底保障等逐户逐人对号入座,逐项清零。

2、精准帮扶到位。驻村工作队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四问三宣一推动”追踪回访活动,对贫困户的基本信息,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逐年度的认真核算,并与贫困户算账,达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全覆盖。同时,驻村工作队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帮扶要求,把手机信息核查与提高收入相结合,在手机信息核查APP中率先按时完成了信息采集及收入测算工作。并坚定信心、持续发力,把工作重心由“贫困户如何脱贫”转移到“贫困户如何持续增收”上。截止2020年10月,****村44户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已达5000元以上,实现了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针对个别脱贫不稳定户的家庭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帮扶措施,以确保实现稳定脱贫。我工作队帮助贫困户找工作过程中,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现23名有劳动力人员已实现就业。

3、产业扶持到位。****村以种、养殖为主,种植以玉米为主,种植瓜菜,制种辣椒是特色。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该村启动扶贫产业养鸡项目,由养殖能手***代管,利润一万元,给予44户贫困户各分红220元。今年,养鸡项目挂靠**盛峰农牧养殖公司,增加产业利润,农户分红也将随之增加。目前,全村2020年贫困户44户95人已实现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得到全面落实。

5、村容村貌整治到位。

6、暖心慰问到位。帮扶单位和扶贫工作人员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开展慰问活动,为贫困户送去慰问品,送上节日的问候和祝愿,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与关怀,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同心协力,共奔小康

决战决胜攻坚路,共奔小康不能少。驻村工作队将继续以“志智双扶”为主线,进一步创新扶贫思路、提高帮扶实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动态清零,全力以赴巩固脱贫成果,以超常的力度和措施,把扶贫要求落到实处,把责任扛在肩上,积极开展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及时解决落实定点帮扶村及贫困户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引导村民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农村特色种植养殖业,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实现脱贫奔小康。

篇5

为了确保我局今年计生“三结合”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我局在年初召开了专题会议,调整和完善了计生“三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局长负总责,党委书记亲自抓,由产业办具体抓的有效机制,做到工作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抓。制定了开展计生“三结合”的工作意见,拟定了计生“三结合”优惠政策。每年我局都将计生“三结合”工作纳入全局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同其它业务工作同研究、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资料建档规范。

二、开展的具体工作

(一)政策落实。全面落实完成县委、县府、市局下达的2014年度帮扶任务64户,其中新增户14户、帮带户50户,巩固基地1个。年初由局党委、行政领导牵头,会同乡党委政府、乡计生办、林业站的同志一道深入我局帮扶基地乡村,与村党支部共同研究落实了14户新增户和50户帮带户。并逐户进行了走访调查摸底,签订帮扶协议,建立健全资料档案,针对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拓宽致富项目,发展多元化农村经济。了解新增户和帮扶户实际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鼓励他们要带头执行好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带头勤劳致富奔小康,起到真正的表率作用。对其中的特困户进行重点帮扶,从思想上进行引导、技术上加强指导、帮扶政策上重点倾斜,使其早日脱贫。

(二)具体实施工作。一是结合部门特点,无偿为计生户提供绵竹苗16200株。林业局和林业站技术人员按适地适树原则,指导他们造好林、管好林,今年上半年进行技术培训160余人次,发放相关林业实用技术资料400余份。国家投入资金,鼓励他们植树造林,按属地原则,造林后属各自所有。鼓励计生户发展立体化农村经济,在保护好林木的情况下进行林下养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二是我局在“六一”前夕分别对帮扶户中的新增户进行慰问,祝愿他们的子女健康成长,学习进步。并借此向他们宣传有关的计划生育政策,做好帮扶户的思想工作,少生优生,全力致力于发展经济,才能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在国家的大好政策下,也能享受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靠。三是对帮扶户利用科技下乡、国家法定节日进行走访慰问,指导和帮助他们发展林业产业,真正让他们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

三、上半年我局计生“三结合”工作取得的成果

通过全体林业职工的共同努力,今年上半年计生“三结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帮扶基地内形成了浓厚的计生氛围,所有帮扶户计生率达100%,帮扶期间无计划外生育和无计划外怀孕,通过有力的帮扶措施,被帮扶户都深刻意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力争能达到“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标准。计生户积极发展林业,大力植树造竹,天然林保护中无一例无计划采伐和盗伐案件,提高了计生户的造林护林意识,更好地加快了林业的发展。

篇6

扶贫困境:农户贷款难

农民贷款难、贷款贵,是制约农民脱贫致富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贷款难,主要是因为农民很难提供有效担保,金融机构担忧风险控制;贷款贵,最直接的表现是农村贷款利率远高于城市,农民利息负担重。

甘肃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有2000万。一方面,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和第三方担保,大多数很难被正规金融机构纳入支持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县域及以下金融机构少,金融机构缺乏竞争,使得涉农贷款利率较高,普遍上浮超过50%,一些地区甚至超过100%。

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基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是制约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又一突出问题。另外,受各种因素和条件制约,甘肃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金融知识了解较少,对现代化农牧业专业技术和生产管理知之甚少。知识和能力不足,也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民发展的瓶颈之一。

探索实践:惠农贷款在行动

2012年2月,甘肃省委提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农行甘肃分行与甘肃省财政厅联合,创新推出了“双联惠农贷款”专属产品。2012年9月起,农行甘肃分行连续5年每年安排60亿元专项信贷资金,共投入300亿元,支持甘肃省58个贫困县的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比于其他涉农贷款,“双联惠农贷款”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由各级财政注资,组建58个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民贷款提供全程全额担保;第二,省级财政对农民贷款全程全额贴息,并采取“先收后贴”的间接贴息方式,即农行先向贷户按季收取利息,再由财政把贴息直接打到农户的惠农卡上;第三,在贷款办理流程上,农行与政府联合组建担保调查团队,共同开展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和贷款收回。

为弥补农村网点少、服务能力弱的问题,消灭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农行甘肃分行在优化物理网点布局的基础上,拓展电子渠道、流动服务渠道、委托渠道,做好新农合、新农保工作。优先选择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乡村卫生室(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及电信网点、乡村商品销售点设立惠农服务点,并不断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能力。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从2013年8月份起,农行甘肃分行建立“三农”金融辅导员制度,开展“三农”金融辅导工作。辅导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政策、生产经营技术、基础金融知识、有关法律知识和致富案例。从宏观层面培育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教育和引导农民重合同、守信用,打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金融生态;在微观层面,通过送知识上门,帮助贫困农户寻找致富路径,发展富民产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技能,不仅让农民“能贷款”、“贷到款”,更要让农民“会用款”、“还起款”。

政策建议:“输血”更需“造血”

金融支持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进一步做好金融扶贫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中西部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既要靠“输血”,更要靠“造血”,除了必要的财政支持外,需要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参与“造血”。建议多家金融机构共同介入,可借鉴邮政行业设立邮政普遍服务基金的做法,在银行业内部设立农户贷款普惠基金,由国家对所有在国内营业的银行,按照当年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征收基金,补贴给发放农户贷款的金融机构。

二是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建议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由政府主导、财政出资建立担保公司的方式,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帮助银行分担风险。对已经建立的担保公司,省市县财政应持续注资,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并且通过动员吸收社会资金、逐步推行政策性担保公司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多渠道、多元化地增强担保公司的资本实力。

篇7

这是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遂川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谋划和推进,紧盯全县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从一村一户的实际出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推动扶贫攻坚,探索出一条具有遂川特点的扶贫开发之路,为“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牢固基础。

移民搬迁拔穷根

寒冬腊月,走进遂川县移民进园试验区,一排排楼房错落有致,红顶黄墙格外醒目,学校、医院、广场、超市一应俱全,移民群众脸上洋溢着笑容;在草林镇新苑移民社区,新砖瓦房整齐划一、大棚蔬菜瓜果飘香,处处能看到群众脱贫致富的干劲。“从深山到园区,从山上到山下,生活方便了,信息畅通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这是移民群众共同的心声。

老家山大沟深,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雨雪天道路泥泞,出门难上加难。对于曾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欧阳光蔚来说,这样的日子他再熟悉不过。如今,再也不用受那样的罪了。现在这里水、电、路全通。在窗明几净的新房里,还办起了一家“博赋制衣厂”。他感慨地说:“现在的脱贫致富的门路多了,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十二五”以来,为让深山移民走出大山脱贫致富,遂川县按照坚持群众自愿,城乡统筹,创新扶贫搬迁思路和安置模式,对身处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的群众实施移民扶贫,并建立了园区、圩镇、中心村、中心组四级梯度移民安置模式,进一步对居住在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2200户9694人(其中“移民进园”安置1089户4634人)实施了易地搬迁,完成土坯房、危旧房改造维修20699户。同时加大移民群众技能培训力度,确保每人至少掌握1至2门实用型技术,有效提升在园区就业致富能力。从根本上拔除“穷根”,统筹解决农民进城问题、企业用工问题和移民增收问题,真正实现了“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

富民产业促增收

“去年,在政府的帮扶下,我建起了家庭养猪场,购进4头母猪,通过自产自育模式,不断壮大规模,年出栏数达50余头,年收入增加3万余元,终于有了固定收入。”遂川县草林镇峨岭村民黄谦余以前靠天吃饭,生活无保障,如今依靠政府扶持,建起了养猪场,有了自己的致富产业。对于今后的日子,他信心满满。

“十二五”以来,遂川县按照“连片开发、产业带动、规模经营、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在108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在9个贫困村开展了“四位一体”扶贫产业贷款试点,在45个贫困村开展“红色扶贫信贷”,扶持309个村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创新探索出了 “一户一亩茶、一亩果、一亩油茶、一亩毛竹,加入一个新型产业合作组织”的“五个一”扶贫产业带动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遂川特色的产业扶贫开发之路。

同时,该县大力发展茶叶、金桔、油茶、板鸭、木竹、井冈蜜柚六大特色富民产业,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 “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目前,全县以茶业为代表的“六大富民产业”建设硕果累累,建成茶叶产业基地20万亩、金桔13万亩、油茶80万亩、毛竹40万亩、井冈蜜柚4万亩,年加工板鸭1000万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15家、家庭农场155家、专业大户865家、农业龙头企业46家。有4.8万户、20多万人,通过富民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帮扶到户,措施到人,帮助每个贫困户“斩断穷根”,遂川正走出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新路。

夯实基础增活力

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康屋,走上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喝上了干净清澈的自来水,一幅幅脱贫致富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这是遂川县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群众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想要富,先修路。2012年之前,行路难、乘车难等问题是困扰雩田镇袁屋群众的长久之忧,心腹之愁。2012年,扶贫部门筹措财政扶贫资金8.4万元,硬化宽3米的水泥路,解决近300人出入难的困难,大大减轻了百姓出行负担,切实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基础设施扶贫所带来的实惠。

“十二五”以来,共实施完成108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全县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近120公里,翻了近一番;新增各级公路里程1100多公里,新增通客运班车行政村236个;完成4个万亩以上中型灌区、48个200亩以上小型灌区的配套改造,除险加固了23个水库,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12万亩。通客运班车贫困村达100 %,贫困户饮水安全率和贫困村通电率均达100 %。通过项目的实施,水、电、路“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和加强。

农村“e”邮拓渠道

“我在村里农村“e”邮服务站做油茶压榨工,一个月工资能拿到2500多块钱,脱贫致富稳稳的。”1月25日上午,遂川县高坪镇车下村贫困户李昌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边压榨油茶,一边高兴地对笔者说。

经过包装设计的板鸭,以前1千只卖不出去,现在1万只嫌少了。主产地珠田乡黄塘村支部书记李年生感叹,是电商给深山里土特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该县创新思路,以互联网思维抓扶贫,大力发展“农村e邮”。坚持重点产业链向贫困村、贫困户延伸,把村淘服务站开进贫困村,一个重点开发茶叶、油茶、金桔、板鸭、井冈蜜柚、竹荪等10余种最具遂川特色的农特产品计划出台;一个依托网络,打造狗牯脑茶叶、油茶、金桔、板鸭等4个品牌,136个品类农特产品的品牌标准化建设行动在全县拉开,农特产品“触网触电” 促增收。该县已建起大批“农村e邮”扶贫网店,12个村级“农村e邮”扶贫网站与1280户贫困户建立帮带关系,直接参与网上创业3200人,带动4500多人脱贫致富。

精准扶贫扶在老百姓心坎上,一股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新动力蓬勃而出,正在遂川大地奔涌激荡。

篇8

__县位于豫西南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辖16个乡镇339个行政村,61万人,38万亩耕地。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限制,长期以来一直比较贫困,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重淹没县和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20__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战略决策,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积极开展“移民新村、特色经济专业村、文明新村”创建活动,以“三村”建设为载体,强力推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县已建成“三村”244个,其中,移民新村6个,特色经济专业村130个,文明新村108个。一是通过“三村”建设,到20__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70元,四年净增604元;GDP达到48.45亿元,人均7891元,四年净增2541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396万元,人均154元,四年净增32元;贫困人口减至6.4万人,四年减少3.4万人。二是通过“三村”建设,催生了林果、柞蚕、地毯、矿产、畜牧、食用菌六大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达75以上,成为农民和县乡财政收入的主渠道,被命名为“中国辛夷之乡”、“中国柞蚕之乡”。三是通过“三村”建设,新修乡村公路8条350多公里,硬化进村入户道路310公里,实现了电力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普及率达到50以上,解决了4万人和1.8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有26个村达到了沼气化村的标准,有效地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我们开展“三村”建设,实施整村推进的做法,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的充分肯定,今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在__召开,李省长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探索“三村”建设的背景

__县作为一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过去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但效果不够理想,到20__年底,全县仍有9.8万贫困人口,特别是深山区、库区贫困群众,缺衣少食,生活极为困难,还有不少农户脱贫后,由于没有致富项目,容易因灾、因病返贫。对此,我们心情十分沉重,感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工作部署,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带着这[!]一问题,县委、县政府对以往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回顾,深刻地认识到上级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战略决策,是改善当前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的最有效、最彻底、最根本的途径。但__是一个集深山、浅山、丘陵、平原、水库为一体,有着“一山一淹”特殊县情的贫困县,各行政村经济基础、发展条件、自然环境极不相同,千差万别。如一些村经过前些年的扶贫开发,已经实现了稳定脱贫,而且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一些村虽然已初步解决了温饱,但层次较低,极不稳定;还有部分村地处深山区和鸭河口水库淹没区,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极差,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脱贫难度很大。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通过认真的研究,认为要想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高扶贫效果,必须积极探索,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必须从__的实际出发,坚持分类施治的原则,按照“划分类别,因村制宜,分步实施”的思路,通过创建移民新村、特色经济专业村、文明新村这三种形式,达到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目的。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实施“出山离库”计划,创建移民新村

针对散居、独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深山区和鸭河口水库淹没区、占全县贫困人口80以上的特困群体,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按照“科学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出山离库”计划,实行整体搬迁,创建移民新村。为确保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是科学地选择搬迁地址。以环境容量分析、迁入地民意调查、提供宅基地和可耕地数量等方面为重点,确定最佳搬迁地址。二是制订适当的补贴政策。在资金投入上,坚持以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和群众自筹为主的原则,上级投入的资金实行按人补贴的办法,人均补助3000元崐左右,由政府统一组织实施,资金重点用于移民的住房建设补贴和移民新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实行专人专帐管理,做到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确保有限的扶持资金发挥最佳的扶贫效果。三是切实搞好公共设施建设。重点是搞好与移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路、就医、子女入学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四是大力发展移民经济。为确保移民能够脱贫致富,我们以信贷扶贫资金和小额信贷资金为主,积极组织和引导移民新上一大批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型加工业项目,引导移民务工经商,增加移民的收入。如城郊乡上店移民新村,投入小额信贷扶贫资金50多万元,40户移民发展网箱养鱼250多箱,预计今年产值可达200万元以上,仅此一项人均增收超千元,基本实现了当年迁出,当年脱贫。目前,全县共新建移民新村6个,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均年纯收入由搬迁前的不足500元增加到20__元以上,已稳定地实现了脱贫目标。

(二)突出“一村一品”模式,创建特色经济专业村

在区域优势比较明显的行政村,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施整村推进,形成“连片开发、一村一品(文秘站:)”的区域格局,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一是示范引导。首先选择38个条件较好的村作为示范点,在资金、技术、产品 销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着力进行培育,强化示范引导。如留山镇油坊养鸡专业村,群众一直有养鸡的习惯,把其确定为试点后,通过“投资金、教技术、拢大户、抢市场”等措施,使其养殖规模迅速膨胀,效益大幅度提升,带动了周边5个村600多户群众竞相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资金倾斜。将信贷扶贫资金、小额信贷资金、农发资金等重点向特色经济专业村倾斜。几年来,共扶持各类资金达4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特色经济专业村建设。三是提供服务。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县、乡、村各级技术协会、学会、研究会的作用,发挥“农村能人”的效应,及时提供技术指导,破解产品销售难题,为群众生产解除后顾之忧,推动了特色经济专业村的健康发展。至目前,全县建成特色经济专业村130个,其中,花卉、蔬菜、经济林、食用菌等种植专业村45个,柞蚕、水产、畜禽等养殖专业村34个,地毯、石材等加工专业村30个,旅游(农家乐)专业村21个。这些特色经济专业村的特色经济产值占全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特色经济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均达到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来自于特色经济。

(三)围绕建设小康目标,创建文明新村

在经济和社会条件较好的行政村,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致富增收项目,提高农民精神文明程度,健全村级组织机构,分批创建“文明新村”,实施整村推进。一是制定创建标准。就是达到“五通五有六化”。“五通”即通自来水、通生活用电、通水泥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五有”即村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支柱产业、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户有致富项目、有致富明白人,“六化”即居住环境花园化、庭院经济特色化、生活能源沼气化、村级政务公开化、公民道德规范化、农民群众知识化。二是着力培育典型。在创建之初,我们挑选了18个基础较好的村进行试点建设,培育典型,树立样板,积累经验。在试点村集中培训了近百名农民骨干,确保每个创建村有3名以上农民技术人员。对沼气池建设等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项目,由县创建办派出专门的技术人员,实行全程技术指导,从而保证了这些村的高标准、高品位建设,起到了典型引路的积极作用。三是创新投入机制。在资金筹措上,我们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方针,完善资金投入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把各项涉农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同时鼓励动员社会捐助,积极协调银行信贷,提倡引导农户自筹,从而形成了政府、社会、信贷、农户四方联动的投入模式。据统计,四年来“文明新村”建设累计投资达10亿元,其中政府及部门投资1.2亿元,拉动社会和群众投资达8.8亿元。四是严格规划实施。在规划上,我们始终把基础设施和发展经济作为创建的突破口,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抓硬件,又抓软件,使农村两大文明协调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标准,逐项落实,确保建一个成一个,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确确实实使群众得到了实惠,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整村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是建立激励机制。为了确保“文明新村”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专门文件,对通过严格检查验收后被命名为“文明新村”的行政村,村支书、主任上浮一级工资,并授予村支书县级劳模称号。同时,对文明新村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检查验收一次,符合条件的予以命名,对已命名的村经复验不合格的,取消相应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待遇。这样,不仅确保了建则必成,而且促进了文明新村的不断完善提高。

三、几点体会

四年来,通过开展“三村”建设,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不仅加快了我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而且取得了全县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四点体会。

1、“三村”建设是推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有效载体

“三村”建设是我县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的实施整村推进的三种形式,实践印证确实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成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个撬杆。如通过“三村”建设,催生的养鸡、大葱、石材加工等专业村,不仅实现了整村脱贫致富,而且培育壮大了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2、“三村”建设是贫困地区加快城镇化的快捷途径

通过移民新村建设,使深山区、库区困难群众整体搬迁到中心集镇所在地,贫民变“市民”,直接提高了城镇化率。通过文明新村、特色经济专业村建设,吸引了大量劳动力集聚,使中心村成为新的集镇。如留山镇贺庄村,是远近闻名的地毯专业村,吸纳外来务工人员20__余人,形成了一个辐射周边8个村、繁荣热闹的小集镇。通过“三村”建设,__目前城镇化率达到27,四年净增8个百分点。

3、“三村”建设是贫困地区奔小康的正确方向

“三村”建设着力于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弘扬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提高整体水平,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如崔庄乡马良村,家家比富、比美、比干净、比文明,喜丧事简办,无偷盗、赌博现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4、“三村”建设是创新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长效机制

篇9

一、生产发展型。这是指立足当地实际,引导农户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等产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低收入农户致富奔小康的一种模式。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开化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名茶、食用菌、蚕桑、毛竹、高山蔬菜、干鲜果、西瓜、清水鱼和“农家乐”旅游等专业基地和专业村,为这一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选准项目。要注意结合当地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选择一些在区域内有相应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和项目,实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否则,贪大求全、一哄而上,就会失去自己的特色。二是培养“大户”。“大户”是这一模式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带动千家万户走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要着力培养和发挥好“大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双赢”。三是搞好服务。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四位一体”农村新型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不断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政府不能越位、缺位和错位,避免过分干预市场,努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

二、转移就业型。这是指对低收入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引导他们进城进企就业,提高低收入农户工资性收入,促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一种模式。开化作为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农户通过转移就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可以说,转移就业是使低收入农户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对那些生活在高山、偏远地区,缺乏资源、区位优势的低收入农户而言,这一模式尤其值得考虑。政府在这一模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加强培训。要面向市场用工需求,发挥职业技术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订单式培训和就业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水平。二是开发岗位。充分利用“山海协作”等平台,加强与发达地区和用工单位的对接,有组织地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结合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开发绿化养护、治安巡逻、环境保洁、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就业。加快当地工业、服务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更多的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三是强化保障。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具有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劳动人事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全方位配置劳动力的现代化劳动力市场,为劳动力供需双方交流提供服务、搭建平台。进一步总结提升“务工队长”、“创业支部”、“异地商会”、“联合维权站”等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来料加工型。这是指发挥劳动力密集优势,运用厂家提供的原料、零部件加工成品或装配整机,收取加工费或装配费来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的一种模式。近年来,开化的来料加工业不断发展,形成了中村墙布、华埠青阳工艺包以及塘坞、华埠、池淮头饰品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为那些因种种原因难以转移、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农户提供了增收的途径。这一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首先具有广泛性,一般不受时间、场地和年龄的限制;其次具有简易性,一般一看就会、一学就懂;第三具有兼容性,可以做到生产、加工和家庭三不误、三促进,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值得推广的一种好模式。政府应把发展来料加工业作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重点之一,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来料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要将来料加工纳入招商引资项目体系,凡在县内兴办来料加工服务站的,给予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对来料加工经纪人,要在工商登记、税费征收、信贷资金、加工场所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同时积极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对规模较大的加工点,帮助组织申报省市帮扶项目,并加以市场引导,鼓励其做大做强。

四、下山脱贫型。这是指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以居住在深山、高山、边远地区的低收入农户为主要对象,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他们搬迁下山,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尽早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模式。由于这些地区受到交通、信息等因素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普遍困难,是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难点所在。开化县林山乡梅岭村原地处半山,“地无三尺平”,同时又是地质灾害重点村。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基本实现了整体下山的目标。总结梅岭村下山脱贫的经验,实施这一模式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宣传引导。“旧土难离”的情结,造成当地群众存在严重的“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和“抬头求人不如低头求土”的陈旧观念。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要通过参观、考察等形式,用身边的人和事来说服人、教育人,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下山脱贫成为可能。二是配套规划。对迁出地的农户,要尊重群众意愿,采取分步实施和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合理布局,切忌“一刀切”。同时要注意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规划相衔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让他们下得来、留得住、富得起。三是政策扶持。政府应加强下山脱贫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对下山脱贫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条件允许的可以通过置换等方式,给予安排适当的耕地和自留地,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下山脱贫小区建设,用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来吸收人,建立下山脱贫的导向和激励机制,变“要我下山”为“我要下山”。四是规范管理。要重视做好下山脱贫农户的后续管理服务工作,完善管理机制,妥善处理好下山农户的隶属关系、户籍关系、组织关系等,保障下山农户的权利义务。

篇10

他富而思源,富裕后不忘乡亲,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扩大了养殖规模、打响了品牌,带领乡亲通过养猪脱贫致富。他就是邱晓生。

今年35岁的邱晓生,是兴国县江背镇的农民,也是万兴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回乡创业科学养猪先富

日前,笔者驱车前往兴国县江背镇。车到江背镇,一拐弯,是一条平整的农村水泥公路,直通到华坪村麻坑组,邱晓生的养猪场就在里面。

走进养猪场,笔者看到一位皮肤黝黑、精气神十足的纯朴农家汉子在清洗猪舍。

这位汉子正是华坪村养猪专业户邱晓生。在听笔者说明采访来意后,邱晓生高兴地带领笔者参观了他的养猪场。

干净卫生的猪舍里,猪们吃得正欢。“我的猪舍会定期进行清洁与消毒,防止疫病的发生。”邱晓生说。

邱晓生1998年从兴国职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畜禽养殖行业,并到乡镇兽医站服务了几年,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来,又在广东某大型猪场工作了10余年,担任技术场长,有着丰厚的薪水。

“在外给人打工,不如在家创业,回乡的创业生活更精彩。”邱晓生自信地说,“我刚好是学畜牧专业的,我相信,用我的专业知识一定能把猪场办得红红火火。”

说干就干。2011年2月,邱晓生东拼西凑向亲朋好友借了钱,在江背镇华坪村麻坑组一处三面环山,既远离人员聚集区,交通又比较便捷的地方建起了50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饲养了300多头猪,成了华坪村早期的养猪大户。

一年下来,邱晓生靠卖猪,纯收入就达到18万元,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和大多数开始创业的人一样,邱晓生在养猪过程中也遭受过打击。

2013年,邱晓生的养猪事业刚有起色,可突如其来的猪肉价格下降给了他当头一棒,每出售一头猪甚至要赔200元。这段时间,邱晓生一方面采取延缓肉猪上市期的方法,等待市场回暖,另一方面四处奔走跑销路,寻找更大的市场。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他通过银行贷款解决了资金周转问题,并及时调整了养殖结构,渡过难关。

为有效预防各类传染病的传播,做好预防和免疫接种,邱晓生还经常联系兴国县畜牧局,向县里的畜牧养殖专家请教,做好防疫工作。同时,邱晓生订阅了《科学养猪指南》《猪病防治手册》等书籍,边养边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养猪水平。每逢有技术员来到江背镇传授养殖技术,他都赶去听讲。每到空闲时,他便跟同行交流经验。

通过学习、请教和在实践中的摸索,邱晓生积累了一定经验,能对不同生长期生猪的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成立合作社带动村民致富

看到邱晓生通过养猪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江背镇周边的村民对养猪产业动了心,纷纷来到他家请教养猪技术。

邱晓生想,自己富了,不能忘了乡亲,要带动村民一起养猪脱贫致富。

“要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就必须要成立合作社,把规模搞大、品牌打响,村民养猪才有钱赚。”邱晓生说。

2012年2月,邱晓生成立了万兴养殖专业合作社,他自己当理事长。由于缺乏科学养猪的技术,村民们就以出资入股的形式参股合作社,日常事务由邱晓生负责管理,并接受村民的共同监督,合作社的红利年底再进行分配。

万兴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共有106户村民参股,养殖规模有1.5万平方米,有100多个猪舍、400多头能繁母猪。

随着养猪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些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社员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脱贫致富。为了帮助村民早日走上科学养猪脱贫致富的路子,邱晓生对有养猪意向的村民进行了“手把手”地帮助,定期到村民家进行巡回技术指导,设立了24小时服务电话,从饲养技术到疾病防控及生猪销售,都为村民提供全方位无偿服务。

江背镇生猪养殖户李年胜自从加入万兴养殖合作社后,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原先他的生猪养殖抗风险能力差,饲养科学性不高,邱晓生便将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但在此期间李年胜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他采用了“一条龙”的生产方式,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经济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李年胜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加200元的利润。2013年,他的养猪场出栏生猪210头。2014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他又通过银行小额贷款扩大养殖规模,出栏生猪680头,年收入增加了六七万元,并按揭买上了小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