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范文
时间:2023-03-15 11:4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清照武陵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她的愁从何来?纵观历史,自北宋败之后,李清照于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寿州困在战争之中,先后她遭遇了一生珍爱收藏的大量文物书籍在战争中被焚毁消失,在建炎三年(1129年)陪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疾逝世。随着战火的不断南移,李清照为了躲避战火兵难而一个人流浪在外,无依无靠。1135年,名门之后的李清照流落到浙江金华时,万分感慨写下了《武陵春》一词。这个时候,53岁的她经历了国破家亡、文物尽失、丈夫病逝等惨痛不幸的遭遇,整个人憔悴不堪,内心饱受着国破家亡的煎熬。在学习《武陵春》的过程中读者就能明显感受到李清照当时的凄凉处境和内心悲凉的情怀。
首句李清照用“风住尘香花已尽”,深刻地刻画了暮春时节鲜花在春风的吹打中,已经飘落散尽化作尘土,花香只遗留在尘土中的伤悲之景。“日晚倦梳头”表现了暮色已晚,但作者仍无心对镜贴花黄,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悲痛。接下来就解释了悲痛的原因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此句透彻地显现出作者心中的痛。纵使春天的花开花落年年亦是如此,但是人却和以前不一样了,国破家亡、文物尽失、丈夫病逝,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紧接下一句“欲语泪先流”,即使想找人倾诉心中的愁,也是话语还没有说出来而眼泪早已流出,这种哀伤远远多于“声泪俱下”,她的痛苦宛若一个不可触及的秘密。秘密不能与别人倾诉,只能默默地驻留在内心深处,每当想起便泪眶满盈。在整首词中,李清照借物写人,两个外在的动作“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明显地显露出她内心的丝丝悲痛和点点痛苦。这哀愁浓到使她无心对镜贴花黄、无心打扮的地步,甚至不想提起,不想想起,不想挂念。
三、四两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一改含蓄表达内心的伤痛而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来点出这一切悲苦的原因是“物是人非”。这种“物是人非”又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流露出的是一种必然的、广泛的、剧烈的、根本的、重大的变化,这一切的事情、一切的苦楚都是由此引发的。写到“事事休”,此时李清照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泪水止不住地流。
在上片,李清照通过景色凋零、心境悲凉、内心苦楚来抒情,下片则一改方向,从远方谈起。“听说双溪春色还不错”,可以泛舟春游,于是喜爱游山玩水的词人便有了泛舟双溪之上的期盼。而这时的词人并不单单是想去双溪泛舟感受佳景,更多的是想通过游玩山水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消去心头那数不清的愁与伤。意外的是,李清照转头又否定了自己的双溪泛舟计划。
李清照喜爱山水,喜欢游山玩水。早在周辉《清波杂志》一文中就有记载,李清照身居南京之时就“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也是如此,春天更不用说了。李清照既然有游览山水的爱好,有需要表达内心苦楚的心境,她就借用游览来排遣这种情绪。双溪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李清照在金华的时候自然少不了去双溪泛舟,这就是《念奴娇》中所提及的“多少春意”。而她内心所承载的痛苦哀愁实在太大了,泛舟游玩不能排遣内心的痛苦。李清照在泛舟之前已经明白这种愁太大太深,必然在游览之时会有愁重舟轻的情况出现,把愁拟物化让读者更能深切地体会到这愁的“分量”,比喻恰到好处,用法非常具有新意。
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游玩,上面写到也不过是“也拟”。但下文又出现“只恐”,与上文的“也拟”形成巨大反差和出入,表达了词人内心矛盾困惑的情绪,折射出词人拿不定主意,只能在家孤独地坐等发愁的事实。想想心中的愁,道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怕在那双溪小小的舟船上,无法载下自己心中许许多多的哀愁。词人把内心的愁思化作一种可以承载可以触碰的具体事物,把这种愁思的重量和泛舟时所用的舟作对比,表达出愁重舟轻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的“愁”让人联想,获得启示。
1.王士稹《花草蒙拾》:“‘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通过这个评论我们可以得知,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往往和错误只隔一步之遥,再美的东西,跨越了这个度可能就变成丑陋的了。在“双桨”两句中既写到“别离船”又写了“一天烦恼”,这种重复的强调,显得非常没有必要也非常不自然,因此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很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然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2.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愁之多比喻水之多。秦观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把愁物质化之后,愁就可以放在江中,成为随水流尽的东西了。而李清照担心读者不能理解这种愁到底有多重,于是就与泛舟时所用的舟进行比较,得出愁重舟轻。董解元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词文也可以得出文艺需要一个载体,同时必须有所拓展延伸的规律来。
篇2
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
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
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
篇3
关键词:李清照 女中豪杰 自我形象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的父亲非常热爱文学,其母也是能作词吟诗的文人,而李清照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擅长文学。她深受父母亲的影响,深深地迷上了诗文,并且勤奋、好学。后来,李清照和太学士赵明诚结婚。夫妻志同道合,感情甚笃。喜好收藏金石碑帖,共同搜求寻访,鉴赏研究。他们都喜欢诗文,双方过着甜甜蜜蜜的生活。他们夫妻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歌,或鉴赏书面诗歌,生活过得非常幸福美好。李清照这时很快乐,安逸。她心里充满对美好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少女青春期的天真烂漫,阳光般地如花一样芬芳而又美丽动人。她有一个爱她的丈夫,有一个幸福、充满温馨的家庭。
为了躲避战乱,于靖康二年,李清照及其丈夫来到了南方,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更没有时间谈论诗文,为了生活到处奔波。后来,赵明诚得了重病,不久病死于靖康。而这时金人又挥兵南侵,李清照为了避兵乱而过上了到处流亡的生活。最后在孤寂、抑郁之中度过了晚年。这时,李清照生活凄苦,孤独,寂寞,忧愁。心理十分痛苦和不安。到处流浪,情绪比较消沉,无精打采。正是因为李清照具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才使她的诗、词拥有不同于其他作家的风格。从词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李清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李清照既快乐又悲愁。这样的人生,多一分颜色,但更多一份忧愁。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巨大成就的作家。但是李清照最擅长的还是词,李清照早年所写的《词论》。批评了从刘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一系列作家。李清照自己认为:“词别是一家”在艺术上有她的特点,严格要求协音律,富有情致,这是对的。但是问题在于李清照看不到欧阳修、苏轼、秦观、黄庭坚等在词歌创作过程的个新创新精神。这就未免保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李清照的创作成就。李清照词开婉约派之先河。在词艺术上,具有颇高的成就。下面就李清照词作一些简浅析,看看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
文学是艺术,是一定经济上层建筑。从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生活、理想。李清照创作了许许多多文学作品,我是从李清照创作词中看出并作简浅的分析李清照本人的形象。
她的词风格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前后两期词风格完全不同。这跟李清照前后不同的人生经历有关。李清照的词风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可以以宋室南迁为界。前期词描写李清照在少女、时期的生活。因此,词风明朗,节奏喜悦。只见一个美丽的少女仰望蓝天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的样子。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李清照经历了国家的破灭、文物的流失及丈夫的病死等等各种不幸的遭遇后,处境何等凄惨,内心又何等悲痛。所以她后期的词与前期的词在词风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是一个非常幸福,快乐的女人。所以其词多以欢快为主,如《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而她后期的词多以忧愁为主要感彩。在她的词《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大不一样了她对一切也都丧失了兴趣。即使她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至之思。
后期的李清照,她的生活和人生完全改变了。正因为这样所以也导致了她本人也改变了。她变得消沉悲观还带有浓重的愁绪,再加上她无依无靠的孤独生活使她的词歌情调过分低沉。《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愁”字是发自她的内心真实的反映了李清照的思想感情。在《永遇乐》中李清照也是用别人的笑话来反衬出自己内心里的以与悲伤。李清照的词是对那个时代人民经历战争的苦难和个人不幸遭遇的生活用各种文学形式表情达意。
公元九六零年,赵匡胤在陈桥驿组织兵变。代周自立为王,建立了北宋王朝。北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十分软弱的封建王朝。一直以来,受到辽、西夏和女真的军事威胁。北宋王朝只有求和、送礼,甚至撤防割地。在这种大环境中,李清照出现了。她的词真实而又生动的反映出历史的痕迹。这也反映了李清照本人的形象。
李清照创作的词、诗、文章别具一格,开创了婉约之词风,体现了词的内涵。金兵的南下,两河的沦陷,北宋王朝的覆灭,给李清照带来了极大的不幸。也使活泼开朗、天真烂漫,充满理想的李清照开始变得忧郁、悲伤、消极、情绪消沉。一个比较全面的女人,一个充满酸甜苦辣的女人,一个具有不同风格的女人展现在中国大地上。我为我们民族拥有李清照这样伟大的词人而深感骄傲自豪。
参考文献:
篇4
2、近义词:时过境迁、时移俗易。
3、示例: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
篇5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创作意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一、漱玉词与漱玉词中的诸多意象概述
作为“婉约派”诗词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李清照所创作的诗词,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其风格特色上,不仅与其从安逸到飘零的人生际遇相衔接,而且恰到好处的与两宋时期的政治背景相吻合,表现出了漱玉词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别具一格的创作特色[1]。李清照诗词创作的一大特色,就是她在诗词中运用了大量的的“意象”,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使得漱玉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更加直接、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在某一首词中所要表达出的丰富的情感,正是由于这些意象的运用,才成就了漱玉词不朽的艺术魅力,成为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词创作的千古典范!
所谓意象,主要是指诗人或词人在进行作品创作时,为了充分、直接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精心选择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寄托其情感的主要物质载体[2]。意象的运用,是中国古代文人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中所必经的一个环节,事实证明,李清照的诗词之所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发读者的共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其诗词中丰富的意象!
二、李清照诗词创作中的几种典型意象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李清照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三十余种意象,范围涵盖了动物、植物、静止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囿于篇幅的限制,要想对每一种意象都做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这里,笔者仅就李清照在诗词创作中运用最多和最典型的几种意象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李清照诗词创作中的神韵!
“花”意象,是李清照在词创作中使用的最为频繁的意象,在其整个意象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参照王人初先生在《李清照集校注》中收录的四十多首词,其中有35首都可以寻觅到“花”的踪迹。在这35首写花的词中,直接提到花的名称的就有28首,包含有“荷花”、“梅花”、“桂花”、“”、“梨花”、“海棠”等等诸多花名。在漱玉词中,各式各样的花和词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十分特别的象征关系,词人借助于这些绚烂多姿的花朵表现出了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记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一次郊游的情境,词人将“溪亭”、“藕花”、“鸥鹭”等诸多景物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鲜明生动的《日暮划舟游湖图》,表现出了作者卓尔不群的情趣。诚然,词人可以享受此乐趣,与其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对开明、自由的家庭环境使她可以从容的走出家门、寄情山水之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享受到寻常百姓家闺女所不能享受到的乐趣。
在漱玉词中,“月”所承载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情况下诗人们所赋予的内涵,它不再仅仅局限于表达“思乡”之情,而是更多的表达一种“思夫盼团圆”与独守空房时的空廖、凄清的心境。对“月”意象进行扩展,可以派生出“星桥”、“中秋”、“花影”等等意象,这些意象有的是一提到“月”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的,有的是与“月”有关的,不管怎样,这些与“月”有着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意象,共同为词人抒感提供了寄托。回到漱玉词,前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后有“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怨王孙•春暮》),前者作于李清照与丈夫离别前,后者作于与丈夫离别后,二者共同指向的主题就是不忍与丈夫分离。我们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在婚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可以说,李清照与赵明诚二人的感情,丝毫不逊于被后人千古传唱的梁祝和李杨。如此深厚的感情使得哪怕是一会儿分别都会让李清照痛苦不已,所以每当分别时,词人便会将对丈夫的深情厚谊寄于月亮之上,从而表达对丈夫的深厚情感个无限思念。
“江”意象是李清照在南渡之后的诗词创作中所使用的一种较为频繁的意象。对“江”意象进行扩展,可以派生出“双溪”、“舴艋舟”、“轻舟”、“池塘”、“千帆”等等意象。在李清照南渡后所写诸词中,化用“江”意象最好的一首词,则当数《武陵春•春晚》。这首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三月初。首句写“花已尽”与题目中的“春晚”二字相结合,表现春天即将逝去,继而暗指词人的“春天”也已过去。当时李清照身在金华,作词的时候,对李清照人生转变有着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国破、家败、夫亡都已经成为现实,词人春天不再,故内心愁苦之极。全词的重心在于抒发词人的主观感受,尤其是下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更是侧重于揭示作者内在情绪的波动起伏。作者将满腹的愁思化为有分量的形象,表现出词人在遭遇了种种不幸后的悲苦心情。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后人会有“境界凄婉劲直,动人悲怨之怀”的感叹。
雨,总是给人一种凄凉、阴湿的感觉。对“雨”意象进行扩展,可以派生出“风雨”、“细雨”、“雨疏”、“黄梅雨”等等意象。从整体上来看,李清照在词创作中使用“风雨”意象无外乎三种情况:用女性的细腻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用女性的柔弱去承受感情的风雨;用女性的坚韧去承担社会的风雨[1]。如李清照作于赵明诚亡故后的宋高宗建炎三年的《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这首词表面看起来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它所表达的是对亡夫的悼念之情。前文中我们已经介绍到,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感情十分深厚,仅仅是在分别时李清照便已经有了“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闺思》)的感叹,就更不要说二人在生离死别的时候了。亡夫的风雨不停地击打着词人的身心,悲愤之余,词人吟出了“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的绝望悲情,让读者也止不住落泪。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李清照 诗词作品 青春 影响
谈起李清照,不得不说,她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标签:婉约派词人“宗主”、宋代最伟大的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等等,她独创的“易安体”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她的白话词,在当时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当时及后代的文人都对李清照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更难得的是,出身于官宦之家的李清照,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成名极早,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其最为出色的代表作是其中后期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但作者认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特别是被很多研究者所不太重视的,其出嫁前的闺阁时期的词作,也很值得一读,有着独特的价值所在,其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作者看来,就是透过这些词作,而跃然纸上的那个少女形象:她从来就不是娇气柔弱、多愁善感的,她有着过人的才华,深远的见识,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的是这么的仅有,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是这么的难得。而这一切,都凝固在那些优美的诗词作品中,这些作品,怎不由得我们击节赞叹,倍加珍惜!下面,就让我们借着赏析这一时期的几首诗词作品,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快乐少女的如诗世界。
其一:活力又豪放的青春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作写于李清照十五六岁时,全篇用几乎毫无雕琢,清新自然的寥寥几语,就勾勒出了一幅夏日傍晚的荡舟归游图。这群快乐的少女,在一个夏天的傍晚,一起去溪亭游玩,说笑跳闹,喝酒划船,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哎呀,要快些划船回家了,但不知是喝醉了后太贪看眼前的美景,还是心里太着急乱了方向,总之她们的小船儿来到了密密的荷花丛深处,摇摇晃晃的小船惊得水中花丛里的沙鸥、白鹭扑棱棱飞起来,呼扇的翅膀上带着一串串亮晶晶的水珠,呼呼啦啦的冲天而起,真是好一幅生机勃勃而又情趣盎然的画面啊!闭上眼,仿佛还能听见姑娘们那银铃般的笑声。这就是少女时期李清照的生活啊,活泼、快乐、无所顾忌、充满活力。
在这里,李清照没有端起大家闺秀的架子,而全然是一个活泼开朗,豪气潇洒的少女,她用生花妙笔写出了青春的朝气,她将自己充满勃勃生机的快乐定格在了~中,让我们一起分享这份快乐,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了解感受到在宋代,一个少女所拥有的真实的欢乐时光,让我们知道千年前的女孩儿,她们的快乐生活是这样的啊,这功劳,谁人堪比。
其二:美丽又伤感的青春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C。
这首亦写于李清照待字闺中的十六岁左右的词作,在当时问世后得到了极其巨大的赞赏,以至于“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词作传神刻画出了一个充满才情的多情少女形象。她宿醉在春天的一个风大、雨疏的夜晚,在昏昏沉沉的酣睡里,只听得风声雨声将后院的花草叶子噼里啪啦地抽打了一整夜,在睡到天光大亮后,这位敏感多情的少女,最担心的却是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怕是要遭殃了吧。谁知卷帘的侍女却答道:海棠花没事啊。这个答案显然没让心思细腻的女孩儿满意:唉,你哪里知道啊,一场风雨过后,海棠叶是更加肥大茂盛了,但是海棠花恐怕就已经被吹落了。
这首词中,最经典的当然就是“绿肥红瘦”四字了,一绿一红,一肥一瘦,将平字用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用语绝妙。并且李清照用这一句话,便道明了自己复杂的情绪:红颜易老,就像那凋落的红花一样,经不住风吹雨打,青春易逝,老去的脚步匆匆,怎样才能留住这流逝的时光,流逝的青春呢?少女的愁怀,少女的伤感,如此细腻的情绪,李清照借着花儿娓娓道来。青春,美丽而伤感的青春,在少年李清照的笔下有了色彩,有了具象,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也体悟到了这份敏感的心思,让我们跟着一起惆怅,这首词作里深厚的白描功力,巨大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其三:娇羞又大胆的青春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出嫁前夕,这里面的少女形象,应该就是李清照自己。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儿呢,那是在一个好天气里,阳光灿烂、风轻云淡,一个大家闺秀,在自家的院子里荡秋千,自由自在,快活尽兴,哪怕香汗淋漓,也心情大好。这个充满活力又精神抖擞的娇小姑娘啊,忽见有客人闯入了花园,急忙含羞回避。因为过于慌乱,仅是穿着袜子,鞋忘了穿,头上的发钗也掉了,真是狼狈啊!可就算是这样,这个小姑娘却又倚在门边,装作低头嗅青梅的样子,一再偷偷张望来客。这是个多么鲜活而美妙的画面啊!这是个多么可爱的姑娘啊!
那又是什么让得我们一向爽朗大方的少女李清照,一下变得如此娇羞呢?那只能是来的人是她心上的情郎啊!透过文字,千年之前,那少女倚门回首嗅青梅的俏皮小心思,那又慌乱又羞怯的眼波,那绯红的脸庞,似乎都历历在目。空气中仿佛都荡漾着一股酸酸甜甜的、青涩的、叫情的味道!李清照是如此贴切的描摹了美好初恋中青年男女的真实心态,她用手中的生花妙笔直抒情感、直面内心,如此真挚,如此热切!
其四:见识非凡的青春
更令人称奇的是,少年时期的李清照,在词名昭著后,还开始了她的写诗生涯,写的还是封建时代本是男性专利的咏史言志诗,这便是被大儒朱熹啧啧称奇为“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的《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
其一
篇7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科举考试作弊),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个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节选自《散文》海外版)
【读与悟】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是李清照才情流淌的涓涓清泉,那样清澈,却泛着清愁。直至《声声慢》,全词无一“愁”字,却笼罩着浓得化不开,让人痛彻心扉的浓郁愁苦。先前的愁无非是淡淡的“闺怨闲愁”,是沉浸在幸福中小儿女情致的写照。及至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超越时空的孤独,后半生的这三大磨难,才真正是李清照“载不动”的“许多愁”的来源。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位乱世中的美神,却有着丝毫不逊色于陆游、辛弃疾的豪情壮志,从《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打马赋》“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以及《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可以管窥一二。其实,李清照的愁苦,何尝不是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式超现实、理想化的悲哀。有一种人,他们总是太超前,所以只能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唯有我们仰望星空,才能目睹他们的熠熠光芒。
【读与写】
篇8
【关键词】创作背景 流派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语言凝练,蕴含情感,意境深远,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性情陶冶、审美观培养的极好教材,更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对初中语文教材里编选的几十篇“古诗词曲”,既要遵循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明确古诗词曲教学的作用,又要紧扣“文学史”这条主线。笔者结合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搞好古诗词教学,浅谈如下思考。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难点,它既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现实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时代依托整个作品来领悟品味;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意象,并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来进行品味意境。同时要把握主人公的处境,做到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仅五句二十八个字,却写了九种事物,而九种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特别是用“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反衬“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体会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抓住“格律和流派”
诗词曲的体裁特点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格律,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最鲜明的标志就是“格律上的嬗变”。虽然,这不是初中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就教材为我们选录的这些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来看,着眼点也正在“格律”上。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这几十篇作品的整体,让初中学生了解和掌握些简单的“诗词格律”知识,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诗经》的语言以四言为主,到“汉乐府”已初步发展成了五言诗,通过教材注释了解了什么叫“汉乐府”。到唐代已经产生了十分成熟的近体诗,讲究平仄对仗,用韵:有五律、七律、五绝。五律的代表作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七律的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五绝的代表作有李白的《秋浦歌》等,七绝的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出塞》等。词的格律常识是什么,教材上基本没讲,教师也可适当补充。宋词的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入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唐诗、宋词还有流派之分,教材没有明确要求,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以有助于学生欣赏这几十篇作品,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唐诗有边塞派、山水田园派等,前者的代表作品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者的代表作品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等,两者的代表作品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李清照的《如梦令》。
四、掌握积累古诗词的方法,体会诵读古诗词的乐趣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著名学人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可见,积累有多重要。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背古诗词呢?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发现,就是掌握学习方法。我们认为必须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中训练学生掌握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1)表演背诵法。
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与古诗词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
(2)归类背诵法。
它是根据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色、或叙述的事件或抒发的感情等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这样能促使学生从某种角度上把握古诗词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的目的。例如,按四季时令进行分类,从《村居》、《春晓》到《所见》、《小池》;从《山行》、《赠刘景文》到《梅花》、《江雪》。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朗朗童音背过了灿烂的春天,缤纷的夏天,金色的秋天,绚丽的冬天,大大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此外,还可按诗的不同内容,如“爱国”、“送别”、“感恩”等,进行分类背诵,这样为大量的背诵奠定了基础。
总之,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教师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充分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和意境美,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使初中古诗词教学实F有效,课堂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范娜.试析中学生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核心素养”[D]. 重庆师范大学 2015
篇9
唐圭璋、潘君昭在《论李清照的后期词》一文中说道:“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潮是起伏不定的,情绪是对抗不平的,对目前的处境,她并没有表示甘心屈服。……全词虽然迫促愁苦,但仍流露出词人对生活的执着,以及不甘心走下绝望的心情。”[3]这段文字中“屈服”“不甘心”“绝望”等词语,非对李氏其时心境有细腻入微之把捉者不能道,特显评析者的精见卓识。可惜此文是综论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对《声声慢》之赏读因体例限制并未展开,是以论说未能深透。前贤之思虽微,但足以启发后学。笔者将沿此思路,依照知人论世的法则,结合李清照晚年的悲惨心境,勾勒出《声声慢》中情感流淌变化的轨迹,试为这首千古妙词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角度。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而晚年的李清照是极为凄凉悲苦的。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金人大举入侵,北地烽烟四起。战火纷飞中,李清照跟随丈夫赵明诚携带大量金石文物逃难到了南方。三年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独自一人在江浙一带辗转漂泊,随身所带的金石字画等珍贵文物也在逃亡的路上遗失殆尽。不久,李清照又陷入“失节改嫁”的风波中,不仅受到世人的非议,还因牵涉一场官司险些入狱。幸好友朋搭救,逃过了牢狱之灾。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让人流干了眼泪,也让人心生绝望,但是没有人愿意永远生活在痛苦绝望之中。依照一般人的心理状况,当苦痛极为深重浓厚之时,苦痛者自然想要排遣解脱。李清照的苦痛是如此的沉重,当那些令人泣血的痛苦压得她喘不过气的时候,李清照难道甘心就此淹没在苦痛中?不,她不甘心,也不愿意屈服于痛苦之下;她想要抗争排遣,试图自我拯救悲苦的灵魂,而这自救的心路历程在《声声慢》中有极明晰的展露。
开篇即是寻觅。寻觅正说明不甘心这种孤寂愁苦,想要找到一种依托,找回一些旧日的念想。但寻觅不得,反落得冷冷清清,复陷入凄凄惨惨戚戚之中。这已是秋天,这还是清晨,秋日的早晨最是冷暖不定、乍暖还寒。寻觅不得,心绪也是惨淡,喝酒吧!酒醉或许能忘却愁苦。三五杯酒下去,却发觉酒淡而愁浓,心中的苦痛不曾减去半分。喝酒不行,则举目望天,看能否从苍穹之辽远无边中获取一种阔大的胸怀来冲淡烦愁。可一眼望去,又见大雁。这大雁似曾相识,不禁又勾起对往日甜美生活的回忆,今昔对比,那份深重的痛苦又从心底泛起,悲愁又增添了几分。秋天的最美,赏菊吧,在菊之芬芳清香中陶醉一番也好,只要能将心头的愁苦压下去。天可怜见,原来秋意渐深,早已凋零满地,这份愁苦怎么排遣啊!没法子,干脆坐在窗边,把脑子放空,让自己发会儿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就这样到天黑,只要熬到天黑就可以沉睡入眠,把一切烦恼丢下。可就在心绪慢慢平静下来时,偏偏下起了小雨。小雨滴答,打到梧桐叶上,更打在寂寞人的心里,搅人心神,让人不宁。此境此情,这愁苦分明是愈积愈深了。愁不胜愁、愁上加愁,最后喷薄而出的必然是一个大大的欲说还休的“愁”字。
依上所析,《声声慢》完整鲜明地呈现了李清照在绝望悲苦中试图排遣的心理路向:先是寻觅,继而喝酒,接着仰观,又是赏菊,最后发呆。这五步是层层展开的,前一步无效方转到下一步。但外在景物似乎有意和词中主人公的意绪做对,寻觅却落空,喝酒却酒淡,仰观却睹旧物,赏菊却菊谢,发呆却下起小雨。不甘寂寞愁苦而望排遣解脱,屡屡为之却一一落空。这愁哪里消解得掉?心中愁苦反而在每一次排遣失效后愈积愈深,层层累加。于是乎,从不甘心苦痛而一步步走到苦痛的泥淖中,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陷入更深更密的悲苦中。有一个论者的分析极为精当:“这首词在艺术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把握了女主人公内在心绪和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滚雪球’般的推进描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每一个波澜起伏,全与客观景物的更迭发生密切的配合,一句扣紧一句,一事粘连一事,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断扩大过程中,把愁绪愈积愈浓、愈结愈大,最后达到难以遏制的地步,而使人有九曲回肠、愁肠百结之感。”[4]
一个绝望中的女子不甘于苦痛悲愁,不甘于绝望,意图摆脱消解乃至超越。可这份愁苦深入骨髓,外在事物不仅不能帮助化解,反而在化解失效后层层加深,致使抒情主人公陷入一种愁苦之极的境地。显然,就《声声慢》的内容来看,李清照的这次自救心路是失败了,而这又引发出一个问题:处于愁苦中的人到底能否排遣心中的苦痛?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在这篇短文中,我们不可能也不必全面解析之。不妨选择一个心境相似人物的自救之路来比照观察。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或可作为参照的例子。唐宪宗时期,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变革,意在重振大唐。可惜变革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对于一个胸怀壮志、欲济天下的士大夫来说,政治上的失意是人生极为苦痛的一件事。初到永州,柳宗元极为痛苦,内心“恒惴栗”,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心神恍惚,愁苦不堪。失意的他整日游山玩水,东走西看,试图以此来排遣心中的烦闷。永州山水虽多,但大都普通平常,无法盈其心怀,因此柳宗元还是郁郁不乐,未获解脱。在经历多次游玩寻觅后,柳宗元无意中发现了西山。西山之景,奇异怪特。游西山时,柳宗元“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极为畅怀,最终“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这心灵释然的过程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明白详尽的记载。当然,我们不能说柳宗元西山一游后再无悲愁彻底解脱,但至少在游览西山时,他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抚慰而变得安宁平和,这是毫无疑义的。柳宗元从“惴栗不安”到“冥合心安”,心中的苦痛在西山之游中得到排遣消解,因此文章的结尾处,我们能读出一种和解、一份释然,心灵也随柳氏一起高蹈超拔起来。柳宗元借西山排遣了个人的苦痛,柳宗元做到了,为何李清照不能?
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以笔者之学识暂无力详论之,但这里可以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笔者认为,李清照自救心路的失败,可能与李清照的女性身份有关。历代文人墨客,不得志者多矣,但迁客骚人们可以走南闯北,游历山河,或在风景秀丽的大自然中抚慰受伤的心灵,或在繁华热闹的都市中忘却一己的悲愁,排遣之法、解脱之径很多。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喝酒不能解愁,那干脆就散发扁舟,自在逍遥去。但是李清照不行。一个女人,一个死了丈夫的寡妇,一个因改嫁风波惹出许多非议的嫠妇,晚年又穷苦潦倒,除了待在家中又能到哪里去呢?即使出行游玩,还得坐在车中,被帷幔所挡,又能赏些什么景?古代女子实在可怜,除了相夫教子,还能做什么?她们活动的空间太狭窄了。李清照丈夫已死,又无子嗣,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能困守在闺房庭院之中,看春去秋来,叹时光流逝,在悲愁浓苦的海洋中头出头没。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避难金华,寄居陈氏宅第,写下另一首名篇《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许多人激赏最后一句把无形之愁写得真切可感。其实这首词也透显出李清照化解愁苦的困窘。在这首词中,“闻说”和“也拟”特别值得注意。“闻说”意谓李清照知道双溪自然风光的佳美,“也拟”说明她想去那里游玩。但事实上一个寄居别人家的流子,哪能随便出游呢?因此终究不过一个“拟”字,出游是不能真正成行的。而双溪春好也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致,这想象中的景致仅仅是幻象,又怎么可能消去作者心中那千斤重的愁苦?于是乎“载不动,许多愁”,愁,还是愁!
李清照另一首晚年名作《永遇乐・落日熔金》,也极有意味。词之结尾云:“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憔悴的李清照,头发花白,在元宵佳节也怕出去,只能待在家中,听人笑语。怕出去,既是不敢出去,也是不便出去、不能出去。如此这般,整日待在家中,困于楼阁,看来看去都是那些熟悉的物事。活动的圈子既然狭仄,得不到大自然景色的陶冶涤洗,心胸也难以阔大豪迈起来,所以李清照之词多婉约之风,多愁苦之音。由此观之,这一见解――李清照自救心路的失败,与其女性身份及处境有很大的关联,虽不中亦不远矣。
至此,我们可对《声声慢》的情感旨蕴作一总括。李清照晚年遭遇人生至痛,但未屈服自弃,依旧在抗争自救。《声声慢》一方面表现了浓烈的悲苦之情,另一方面在悲苦之下还潜藏着一种执着精神。李清照一次又一次地寻求寄托,力图摆脱愁苦,但为晚年生存处境所限所迫,最终落空,愁苦愈发深厚浓郁。然而这种愁苦不只是泣涕交加的情感悲痛,还有着抗争不屈的生命悲愤。我们在这悲痛且悲愤之愁中深深感受到李清照命运的不幸,是以同情她;也体会到她的执着不屈,是以又佩服她。就《声声慢》的内容来说,李清照的自救心路失败了。但孔子说“诗可以怨”,钟嵘在《诗品序》中对之阐发道:“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也就是说,创作诗歌可以疗救诗人悲苦的心灵。既如此,在写下这首词时,李清照内心那积郁的愁苦或许已得到了些许的宣泄和排遣,那么,从这个意义上看,她的自救之路又算得上是成功了。
参考文献
[1][清]陆以.冷庐杂识(卷五)//徐北文编.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51.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陈祖美编.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116.
[3]唐圭璋,潘君昭.论李清照的后期词[A].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4:78.
篇10
关键词:古琴;琴歌;诗词;音乐
琴是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又称古琴、七弦琴,今天至少有四千余年的辉煌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尚的音乐艺术文化形式,而且在中国的传统礼乐音乐文化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因此,中国古琴文化艺术的发展,它鲜明的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国高雅艺术形式的精华。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古琴名列到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古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划分为“民间音乐”类。
1琴歌
琴歌,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歌唱为主用琴来伴奏,富于歌唱性能够较好地表现演唱者演唱与弹奏相结合的特点。从先秦到宋代以前以及明代中起到清初中国古琴艺术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大部分琴歌有旧瓶装新酒的模式,使得大部分文学作品并不能表现歌词的思想意境,使得古琴艺术的发展在清以后日趋衰减,直到解放后王迪女士在管平湖先生的指导下整理出了如《长相思》、《胡笳十八拍》、《春光好》等琴歌,但是我认为琴歌属于古曲范畴,所以艺术家们对于琴歌的挖掘与整理也是对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文化的一大贡献。王迪女士曾经在她的《弦歌雅韵》里阐述了琴歌在来源和创作上的看法,我也非常赞同。
首先琴歌来源于民间音乐,中国的古诗词中大部分是吸收了大量的民间歌曲因素,如《诗经》中的大量诗歌就采纳了当时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素材,例如琴歌《竹枝词》是唐朝刘禹锡的名作,在宋刊本《刘梦得文集》卷九《竹枝词引》有一段记载:“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从这段记载不难看出《竹枝》是巴蜀一代的民歌,它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在唐代此地流行,所以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在在夔州上任时根据三峡地区乡土民俗―赛歌风习创作的,它与民歌的渊源有着千丝万屡的关系。
其次,琴歌中有一部分是文人的创作,中国诗词史上,文人们创作是不可或缺的,琴歌的创作也是如此,文人们创作的琴歌之所以有着如此强大的传唱生命力离不开艺人们演唱的温床,在文人的诗词创作上宋时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可算是具备大气磅礴、委婉细腻,下面我们来析读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
2诗词内容空灵韵远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词人,她的作品大部分体现了爱国思想,大部分为追求中国古代广大妇女男女平等的另一侧面,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是李清照写在靖康之变之前的她的早期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内容含蓄,表达细腻,而此时的李清照正直与夫君赵明诚恩爱如初,情意深笃之际,但由于赵明诚宦游在外,难免李清照会有思念丈夫的别离之苦,李清照曾在《金石录后序》里道:赵明诚曾经“屏居乡里十年”可见这段时间正是女词人大好青春之际,实属闺阁相思之词作,词是这样写的:“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只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词的大意是说,铜狮香炉里。笔调缠绵悱恻,情深意切,心神意境空远,一片痴情意韵,令人回想深刻。
3诗词语言精炼别致
在李清照整首词中一个“愁”字抒发了全词的文学意境,上阙写词人别前的慵懒愁烦,用移情入境的手法写出了词中四种景物:铜炉,红被,宝奁,帘钩。作为下阕的伏笔,词作言心传神,笔调沉重悱恻,愁情层层深入,含蓄地显示了词人那深沉的相思之情。下阙写词人对丈夫别后情景的设想。首先肯定的是避免不了的痛苦离别,怎么能把他留住能呢,“休休”。“秦楼”,即凤台,词人的居所。传说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女弄玉和她的爱人萧史飞以前的旧居。整首词作的结构可以分为,上阕为离别前心绪之愁,下阙为别后心神之愁。心愁为慵懒;神愁为凝眸。整首词作语言精练体现在“冷”、“翻”、“任”,三字以情铺景,深刻的到出了词人的愁苦烦绪之情。一个“冷”字,说明词人毫无心情与雅兴,致使炉香空凉。一个“翻”,道出词人连被子都不愿意去叠。一个“任”,表明词人神情慢待无意收拾。以上表明了一个有素养的文化女子让一个“别”“情”字折煞愁苦了自己,深刻突出了女词人对丈夫的情深意远。
4词曲结合委婉流畅渲染文词意境
这首乐曲早见《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虽然它是昆曲乐宫所记谱,但是曲调流畅能够较好的体现文词的意境。
从音乐的结构上看,音乐起伏不大,行腔缓慢,旋律简单有序,从“香冷”二字揭开人物“愁绪”的开始,随着音乐的不同起伏,唱词从“起来慵自梳头…生怕离怀别苦”所表达的感情思绪的不同而起伏较大,旋律的两次波动更加深入细致的表达了词人的内心的情境与思绪是消极的慵懒的。而在“欲说还休”处旋律经过平稳过渡后,琴曲旋律进一步伸展“病酒”“悲秋”并用连线和附点节奏隐晦的描绘出这种即将到来的别离之情与分别的痛苦是让有情人难以忍受的。
在演唱风格上应该抓住二度创作时人物感情的内在心理矛盾。“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只难留。”音乐波动很大,紧接着平稳伸展,“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在演唱风格上采用了宣叙调映衬出词人的丈夫仿佛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波远飘渺不可寻找。引出后面的“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词句,在音色、旋律上的微妙变化说明她思念夫君的相思之情都深深地打动了流水。通过“凝眸”的八度跨越性的刻画出词人的惆怅之意与感情表达是无从控制迸发的。最后结尾句“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音乐旋律进入恰恰又是行腔散板,音乐在气息上支撑声音弱收,在音乐的演唱处理上要淡然消逝,有余音未尽的之处,方近完美。
5结语
琴歌《凤凰台上忆吹箫》只是中国古诗词曲谱之中的保留下来一个代表,所以词人无论从内容创作、音乐谱曲上都深刻的道出了整首作品的含蓄、空灵深远虚幻之处。从词的内容到音乐创作上都会给世人一种虚幻中带着离愁,飘渺中又带着深情思念抒怀意境,使人久久不忘,实属佳作。
参考文献:
[1] 王迪.弦歌雅韵[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孙会玲.中国古代歌曲与名作鉴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