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同类项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0 19:0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并同类项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并同类项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识别同类项;

2.会运用同类项合并法合并同类项;

3.初步学会思维导图的图式思维方法,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同类项合并法则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导入,使学生了解同类项合并的意义与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四人或五人组成一个小组,安排一位组长带领和组织小组每位成员讨论参与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学习相结合,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探讨尝试、相互协作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分享意识,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

教学难点:识别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

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校规划效果平面图等.

教学准备:绘制思维导图所需白纸、彩笔;实物投影仪.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5分钟)

师: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掌握了整式的有关知识,下面来看这样的一个问题:根据某学校的总体规划图(单位:m),计算这个学校的占地面积.

1.要求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2.两个代数式有什么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

(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3.观察等式,从中可以发现什么样的规律、联系?

(及时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同类项概念

想一想(幻灯片投影):(5分钟)

观察各组中的两个项有什么共同特点?①100a与200a;②240b2c与60b2c

(如果遇学生回答有困难,可尝试用分解的方法提问:①它们含有的字母相同吗?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吗?)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幻灯片投影:

同类项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这样的项是同类项.另外规定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如3和-0.5是同类项.(板书:同类项)

练一练:(幻灯片投影)(10分钟)

1.下列各组式中哪些是同类项?并说明理由.

①2x2y与-3x2y;②abc与ab;

③-3pq与3qp;④4m2n与mn2.

(学生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

2.如何判断同类项?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并由其他同学对此作出评价.)

小结:(幻灯片投影)

(1)同类项有两个相同:①所含的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2)同类项有两个无关:①与所含字母的顺序无关;②与所含系数的大小符号无关.

3.请小组中一个成员上黑板写出一个单项式,再由本小组中另一个同学写出另一个单项式,要求这两个单项式是同类项.

三、合并同类项法则(10分钟)

议一议

1.若用运算符号把以上每一组的同类项连成算式,你能计算出它的结果吗?

(1)7+0= (2)7a-3a=

(3)x2y3+x2y3= (4)2ab+(-3ab)=

(学生思考、讨论,举手回答)

2.能说说计算的理由吗?

生:乘法分配律.

师:通过以上的计算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把两个同类项合并成一项,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内容――合并同类项.

(板书:在“同类项”前面加上“合并”)

3.利用以上的结果,你能发现同类项合并前后的变化吗?你能得到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吗?

幻灯片投影:

合并同类项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想一想(幻灯片投影)

下列各式的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1)3a+2b=5ab (2)5y2-2y2=3

(3)7a+a=7a2 (4)4x2y-2x2y=2xy

(鼓励学生对别人的回答作出评价,并作适当的补充)

四、同类项合并法则的应用(10分钟)

应用举例(幻灯片投影)(板书:例题)

1.合并同类项:

(1)-3x+2y-5x-7y

(2)a2-3ab+5-a2-3ab-7

师:每小题的同类项有哪些?怎样把分散的同类项结合在一起以便合并呢?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解:(1)-3x+2y-5x-7y

=(-3x)+(-5x)+2x+(-7x)…………加法交换律

=[(-3)+(-5)]x+[2+(-7)]y…………合并同类项法则

=(-8x)+(-5y)…………有理数加法法则

=-8x-5y…………去括号法则

(第一小题教师黑板板书示范,但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步骤)

(第二小题要求学生仿照第(1)题去求解,如有错误,由其他学生作补充)

2.练一练:课本第97页第一题(板书:练习)

(四位同学上黑板板书,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做的快的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做完后,鼓励其他同学对黑板上的解答过程,分析解答过程给出评价,对于错误的给出正确答案)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

课堂小结:

回顾构图,发现问题,解决知识转化的过程并作课堂总结.

篇2

第6课3.3去括号与添括号(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去括号法则。

2、使学生会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

教学分析

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

突破:要把去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看成是统一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同类项?怎样合并同类项?

2、已知8a2b4与2axb3y-1是同类项,求多项式5x2y+4xy2+xy-7xy-3x2y的值。

3、多项式8a+2b-(5a-b)中有多项式吗?能直接合并同类项吗?

二、新授

1、引入

怎样去括号,使变形后的代数式与原式的值一样?回忆有理数的加减时遇到的去括号问题,口答:

(1)+(-5)=(2)-(-5)=

(3)7+(-5)=(3)7-(-5)=

引导学生归纳出:(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数不变符号;(2)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数改变符号。

比较运算结果,得出:

13+(7-5)=13+7-5;9a+(6a-a)=9a+6a-a

通过以上两例,总结出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不变符号。

继续口答:

(1)13-(7-5)=(2)13-7+5=

(3)9a-(6a-a)=(3)9a-6a+a=

比较运算结果,得出:

13-(7-5)=13-7+5;9a-(6a-a)=9a-6a+a

通过以上两例,总结出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改变符号。

2、去括号法则的应用

例1(P159例1)

去括号:(1)a+(-b+c-d);(2)a-(-b+c-d).

解:(1)a+(-b+c-d)

=a-b+c-d

(2)a-(-b+c-d)

=a+b-c+d

例2(P159例2)

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8a+2b+(5a-b);(2)6a+2(a-c)

析:一个数乘以一个多项式时,要用这个数去乘括号内的每一个项,并注意积的符号。

解:见课本P159

例3(P160例3)

化简:(5a-3b)-3(a2-2b)

析:第一个括号前的+号被省略了,可按有+号的情况对待,第二个括号前是-3可以直接把-3乘进去,也可看成3,然后看成是括号前是-号的情况。

解:(见教材P160)

三、练习

P160:1,2,3。

四、小结

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改变符号。

2、一个数乘以一个多项式时,要用这个数去乘括号内的每一个项,并注意积的符号。

五、作业

篇3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课堂提问 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下面我具体谈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做法。

一、情境创设有必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点燃智慧的火花。如《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请每位同学准备4个立方体,自备剪刀,6人一组,将立方体沿不同的棱展开,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请同学们将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看哪组方法最多,速度最快。这样的情境,既使学生觉得有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又使他们易于掌握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实效

教学时要巧妙设疑,激趣,启动思维。过易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过难又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这需要教师高屋建瓴,统筹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才能使提问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全方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提问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是“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善教与学的方式,由封闭式的教学变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即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然而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有启发作用,只有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是否达到顿悟,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钻研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否有进一步发展,等等,绝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活跃。课堂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全程全员参与还是部分局部参与。

三、合作探究须真实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之一,这里的自主学习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即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可是现在许多教师有一个共性毛病:认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就是分组讨论,不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如在“合并同类项”一节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刚上课不久,便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异常热烈,课堂俨然成了一个市场,乱哄哄的。教师虽在不断地走动,但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其中。三分钟后,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合并同类项法则。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似乎很好,但一些学生却没有参与其中,学生甚至在做别的事。

四、学法指导很重要

篇4

一、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指在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未曾或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一切按既定教案办,不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厢情愿”、“单向流动”。所谓视学生为客体,是指教师把学生当成一只可以随意往里面填充东西的容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地位。不知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教师只在方法的层面考虑问题,只能围绕多提几个问题、多让学生发言、多组织几次讨论等方面组织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只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与之相适应,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任务。

2、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前面列举的诸多现象都源于没有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学生。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和少年。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构造师生互动平台

在使用新教材后,师生常常有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学生对课程改革前后的课堂教学情况做一个对比,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课堂气氛非常激烈,同学们各抒己见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讨论问题有时激烈得象开辩论赛一样;课堂不再是老师个人的舞台,它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使老师和学生能在平等的地位上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教师已成为同学们的学伴;现在我们感到,在上课时思考问题、参与讨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也有不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相互的,不能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这一种形式,应该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勇于质疑。

一个负责任并谋求更大发展的商家,就会重视顾客的感受,并根据他们的的需求,不断更新经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因追求对应平衡,这两者之间呈动态上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收益者。虽然我们不能把为商之道与教学问题相提并论,但是,“教学相长”的古训忠告我们,教师只有经常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感受,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长此以往形成摒弃“教师本位”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使之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二甚至更高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质疑:教师不讲学生怎么能够理解呢?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深刻的内涵,足以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讲、多做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所花时间虽不多,而课堂教学效果会呈现质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有兴趣了,思维活跃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新课程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活动”是可以做到的。表面看,时间优化降低教学强度,但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的综合实力不仅未削弱,反而得到加强。

2、要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

要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要重视这一过程的设计。通过设计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归纳、类比等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对这一过程有充分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这一过程的良好开端。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引入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

老师问:你们吃过拉面吗?

学生(情绪开始疑惑):吃过。

老师问:你们谁见过制作过程?学生开始用手比划。

老师再问:在前不久深圳饮食节上,一位兰州厨师制作出1024根细的如头发丝样的拉面。若厨师拉5次,能制作出一碗有多少根面条的拉面?学生开始思考,一会就说是32根,并写出2×2×2×2×2,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写出25——有理数的乘方。进一步,他们很快推算出,兰州师傅只需拉10次就能制成1024根如头发丝样的拉面。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

再如,在“合并同类项”教学中的组织:学习了多项式这一节后,学生发现多项式3x+2-3是可以进一步化简成3x-1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凭直觉也可以发现:5x2+2x-3x;7x3+2x2-3x2;7x2+3xy+2xy;7x2yz+3x2y+2x2y同样是可以化简的,而多项式7x2yz+3x2y+2xy2则是不可化简的。因此学生自然产生这样一种需要:即引入一种新的名词和手段解释上述两种情形。这就是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概念的引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掌握新知就不太难了。

3、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目前,教师们比较热衷于分组讨论这一课堂教学形式,不过仅流于形式的课例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师生互动的实效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为此,教师要设计优秀的、恰当的、有必要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一问题还可设置讨论的层次和深度。当有了一种解决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解题有一种反思,首先验证,然后找原因、甄别、类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困难,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最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大家经历了小组讨论、小组与全班交流、个体与个体交流和个人与全班交流的全过程。这期间教师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全面巡视小组活动;捕捉各种信息;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解答学生的问题。

篇5

一、与时俱进,构建“中国符号”文化课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而放眼世界,“中医药、中国服饰、中国美食、功夫、龙、孔子”等名词会让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迅速联想起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中国风。自古“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在这个世界看东方的时代,开发“中国符号”文化阅读主题显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另外从小学到中学,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到书面语,是要在原有的口语语感的基础上,通过识字、写字和阅读写作的学习,培养起书面语的语感,与此同时再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交流的能力。所以要构建7、8年级的主题阅读课程必须考虑中学生已有的语言心理机制,利用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师生共同开发阅读主题,以便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清晰的学习内容、完善的实施过程和科学的评价标准。

二、师生携手,共同开发“中国符号”主题

和小学不同,初中的主题阅读活动中老师对孩子们的期待更多,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更加多元。因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所以在“中国符号”文化主题开发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是友好的合作关系。

在寻找“中国符号”主题过程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了4大组,分别是时事组、教材组、新教育组、生活组。每一大组又根据不同标准,分为相应小组,专人专职。例如,教材组本来有8个人,他们专门负责研究世面上现有的中学教材(很多都是从网上找来的电子版)。因为时间关系,他们自己后来又进行了分工,一人负责一个版本的主题(有苏教版、人教版、上海版、鲁教版、广东版等),整理好后再合并同类项。

因为目前的初中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来编写的,所以整合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比如苏教七上有“民俗风情”主题,人教七下有“文化文艺”主题,结合生活组提取的“运动”主题,时事组抓取的“功夫熊猫”主题,最后提取出“中国功夫”这一中国符号阅读主题。此外还开发出“亭台楼阁”主题,“中国酒文化”主题,“中国传统年文化”主题,“中华玉文化”主题,“中国龙文化”主题,“中国红”主题,“中国功夫”主题,“清代服饰文化”主题,“中华百家姓”主题,“印章、篆刻”主题等。

当然,开发的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积淀的过程。

三、结合教材,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以在开发和确定其教学目标过程中必须二者兼顾。

比如我们准备在七年级下半学期开展一个“亭台楼阁”主题。因为教材组找到了相关的现代文《凡尔赛宫》、《苏州园林》,古文《黄鹤楼》、《于园》,古诗《黄鹤楼》、《登岳阳楼》;新教育组找到了《新阅读 新写作》中的建筑单元;生活组则提供了“上海世博会”的活动材料。几组结合,开发出“亭台楼阁”的“中国符号”主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确定好主题后,就该考虑“教什么”的问题了。综观手边的苏教版七下语文教材,发现可以把本主题和教材中的两个知识板块进行整合:一是第五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一是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借助网络平台获得知识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网络阅读、写作和交流的技巧。2.借助文字、3D、音乐、图画、线条等方式,捕捉“亭台楼阁”中蕴涵的诸多“中国元素”,感受“亭台楼阁”的造型美,并挖掘它们的历史价值、文学内涵以及文化意义。如此一来,参加本次主题活动的同学们既能学到网上读写的知识,锻炼了口才,更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考、浸润了心田,从而让心中的文化幼苗一点点茁壮成长起来了。

四、编写学案,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抓手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所以一份切实可行的学案对于“中国符号”主题文化阅读的价值尤为重大。它主要包括:学习要点(目标)、重难点分析、学习思路、学法指导、同步练习、自我测评几部分。其中“学习思路”“学法指导”部分要提供老师自己通过广泛阅读所精心挑选出的与该主题相关的“诗文、小说、故事、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等材料或网站供学生阅读,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特点让他们组成合作小组,通过网络、报刊、影视等途径进行质疑、探究。这样才能读出真我,才能让孩子们借“中国符号”的东风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进得更快、更远。

五、加强储备,做学生文化阅读的表率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承载了太为久远的文化传统,承担着太多的历史使命,特别是指导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主题,老师必须要有高深的修养,渊博的知识,而读书,读好书,则是唯一的途径。

例如“玉文化”主题。因为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情结,根深蒂固。所以在开展“中华玉文化”主题文化阅读活动之前,教师自己必须先进行广泛的阅读与学习。从《说文解字》知道玉是中国之魂,民族之魂。从“象征吉祥的古代玉如意”的美图,再到“2008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不难看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器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载体,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发达的玉文化。随着阅读的深入,你慢慢还会发现,玉与人的品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人讲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又说“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润如玉”,想来这该是玉更深远的文化内涵吧。

篇6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方法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88-02

在我们数学科组多次教研探讨下,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操作如下:

一、备课

新课程一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数学课前准备充分,可以直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主要还是备学生,联系学生实际。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育生学。”例如:教学“三视图”时,可让学生自制多个立方体学具,课上用来拼一拼、做一做,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不同的经历、知识构成和想法。如果真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的生成将是丰富多彩的。

二、敢于突破

一般说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在新授时,教师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设计练习时就要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1.基础性练习: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为新授作铺垫的。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减法时,可以先复习一下有理数的加法,而学习有理数的除法时,可先回忆乘法运算,每一种运算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心理上有一个过渡,更好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2.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育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学生用自制正方形纸对折成二个三角形或把小三角形三个内角对折,拼成一个平角,或者撕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在桌上拼成一个平角等操作手段来达到目的。

三、巩固知识要强化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我的做法是:

1.巩固性练习:对知识加深理解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强化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对运算定律的运用。

2.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例如在合并同类项这一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自我发现,可以通过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及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变式练习:摆脱学生一味机械地模仿,克服思维定势,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4.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勾股定理”时,除了掌握书本上的四种方法外,还可以启发学生寻找多种解法,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调动起来,可用学生找到的解法把新知、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四、小结作业有特色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从两方面决定了数学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地以熟求巧,而必须精选,这是减负的重要手段。当然,能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题中精选作业,确实是数学教师功底的体现。这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还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环”相应的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最好每次的作业题都呈现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作业题的构成,适时选配一些反映概念深刻、解题方法灵活的习题,甚至还可以编纂一些错解辨析、悖论质疑及无定解的开放式问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那些不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只有这样,每次作业才能体现出“精选”二字。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活动支点;初中生;课堂活动

一、支点中心课堂活动的目标

在不同形式的数学课堂活动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水平、学生的情绪体验以及学生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链接都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在此我们将数学课堂活动的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处于被动接受的记忆化水平,在此水平下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情感教育都出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突出“静”的特点,课堂一教师为中心,学生表现为安静的听讲,安静的看板书,安静的独自思考,安静的记忆板书和知识,学生处于一种消极的被灌输的状态,对知识没有质疑,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没有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气氛压抑沉闷;第二层次是处于不断适应主体水平的教学,在此水平下学生的知识获取状态处于一种自然适应的水平。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开始产生创设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认识,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为了按照既定的教学思路进行,也为了方便的控制班级学生的状态,教师的有意识设置的问题情境被教师控制和牵制,教师表现出,明显的提示思维的思路,提供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或者不同思维,教师则选择忽略的态度,学生答案演变为教师思维或者说教师教学设计程序的再现或者说执行者。学生在这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激情和沉默的状态并存,在问题情境的开展之初学生的情绪积极性很高,但是在自己的思想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无法充分表达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情绪状态;第三层次是处于创新水平的教学,在此水平下教师在活动设计中为学生创造思维和合作行为的支点,促进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的思维自由发展,观点自由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为以设计好的活动开展过程和教案所设计,教学内容的开展是开放的,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和同伴互助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和重难点点播的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情绪体验。

支点中心课堂活动正是以创新水平的教学为宗旨的,建立学生中心的课堂,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建立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支点,通过构建循序渐进的支点,促进学生新旧知识不断联系,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找准活动支点的依据

(一)、支点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教学支点的设置要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进行设置。具体而言,包括三点,第一,教学支点要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关。支点的创设是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支点的设置要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相联系。第二,教学支点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学支点的创设是搭建学生已有知识和通过学习所能实现目标的支架,也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支点的创设要高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首先系统的复习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由几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组成,方程的判定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二元指的是未知数的个数,二元指的是由方程中有两个未知数,一次指的是未知数的幂,两个未知数都是一次幂。通过从长时记忆中调动学生的相关的已有知识,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思考的基础和前提。接下来,联系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指引,借助多媒体,探究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在一元一次解法了解二元一次方程要获得解,必须组成方程组,即今天所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的去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通过将新知识进行转化尝试,不断地构建新知识和旧知识的链接,在不断的尝试中,学生领悟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就是首先要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但是怎样转化,学生在不断的计算尝试中,想到消元,这就运用到合并同类项的知识,最近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支点的设置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一元一次方程,由没有直白的告诉学生转化的方法,而是为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二)、教学支点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支点教学追求的是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支点的设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简单的形式教育,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出现绕大圈创设活动支点,但却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那么,什么样的支点教学设置引起学生的共鸣,那就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贴近生活的支点。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和图形解释平行线,例如教师利用铁轨解释平行线的性质,一列火车在铁轨上形式,在平行的铁轨上运行安排,不断的行前方形式,但在相交线上,火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了交通事故,并且学生利用动态化展现平行线的平移两条线可以重合,而相交线不能。通过剪刀展现相交线的性质。通过多媒体学生展示了自己创造性的一面,知识通过行动有趣的方式在传递,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着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赋予自己年龄的特征,而这正是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要有主体意识,要敢于思考,不断创新。

三、找准活动支点,优化数学课堂活动的策略

(一)、通过示范为数学课堂活动创设支点

学生的学习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示范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支点的一个重要方式,但这里所说的示范不是指教师直接将问题的结果或答案直接的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自己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考瓶颈。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析给出的应用题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作答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并且准确率在95%以上,接下来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能力,组织的教学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一元一次方程自编应用题,但是在观察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思考。这时,就为学生提供示范,以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x+5=10为例,要根据式子编制应用题,就要先分清什么是已知条件,什么是未知条件,怎样根据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构建平衡,引导学生对该式子进行分析,学生在此基础上思维打开,开始由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编写应用题向由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编写应用题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搭建支点,促进学生探索活动的展开和学生思维的扩展。

(二)、通过对话为数学课堂活动创设支点

教师在于学生的对话中,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例如,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过程中,关于该课的学习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告诉学生定理,然后再通过例子引导学生论证的方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定理的证明过程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数学活动学习就是无效的,其实质还是学生记忆定理,通过题海战术练习。这种搭建支点的方法,显然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一名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后,提出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所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都能用,但是直角三角形式特殊的三角形,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能不能简化?学生通过这样的对话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进行分析探讨。

(三)、通过作业为数学课堂活动创设支点

作业作为数学课堂活动的支点,主要指的是活动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其目的是把内容分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的部分,引导学生分组开展不同内容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小组为学生分别布置同位角学习、内错角学习和同旁内角的小组学习,并给每个小组布置三个学习任务,第一,认识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含义;第二,找出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第三,利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解决黑板上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指引,本节课的学习有秩序的展开,并且通过问题的设置为每个小组的学习提供了学习支点,即第一步认识概念,第二步能够在图形中准确辨认,第三步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黎文娟.促进理解的数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