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3 23:0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立夏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立夏诗句

篇1

1、立夏诗句有:《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2、立夏节气的谚语有:麦秀风摇,稻秀雨浇。立夏小满田水满,芒种夏至火烧天。立夏种绿豆。碗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权。把草把料,牲口欢跳。饥无劲,饱无劲,不饥不饱才有劲。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先礼后兵下一句是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先礼后兵是汉语成语,意思是先以讲礼貌的方式与对方交涉,行不通时再使用强硬的手段,出自《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Over three years ago, I stayed with a friend in a new city, and his friends all came over and made 1)steak tartare and fries for a welcome dinner. They became my first new friends. Since, I had never seen them all together in the same place, for 2)constraints of time or distance or 3)scheduling. Last night, we were all together again―every last one of us―and made steak tartare and fries as a goodbye dinner. It was the kind of 4)farewell where you don’t even really need to say anything, because part of you knows that it will happen again, it’s just a question of when.

“You’re a really good person,”I told a friend in the hallway of the 5)house party, “and I’m really glad that I got to know you.”

It was the last one we’d have just like that, with all of us in the same place and the same level of freedom and the same open future ahead of us. I would come back some day, yes, but nothing would be quite the same. And that’s a good thing. It’s always 6)tinged with a certain sadness when groups of friends remain exactly the same over the course of a few years, but a selfish part of every person wants people to repeat themselves out of 7)nostalgia. You want to put everything into a little music box and open it up at will, seeing the tiny dancers spinning just the way they were when you left them.

His cheeks 8)flared red when I said this. We weren’t, like most friends, used to speaking so 9)candidly about the way we feel towards each other. He told me some sweet things, and I felt a 10)catch at the back of my throat.“Don’t cry, ” I thought, “It’s going to be all weird if you cry, and tonight is about having fun.”

There is no perfect way to execute a goodbye. There is the lightness and the familiarity that we all want, the feeling that even its final moments, a relationship is still just as fun as it always was. Because when we are saying goodbye to someone, we’re not just talking to them, we’re talking to the person that we are at this very moment. We know, even if we don’t want to admit it, that we will never be in this exact same 11)spot again. We will never see the world the same way, and closing the door on someone’s chapter means committing it officially to memory―that it’s no longer an 12)organic, living thing.

“If nothing ever changes,” we think, without even really thinking it, “then maybe we can be young forever.”

I think I said a hundred goodbyes that night, sometimes forcing myself to go back and add one last thought before the person walked out the door. I told certain people what I’ve always thought of them, told them that I believed in them, told them that they were good at that thing they’ve always considered just a hobby. Goodbyes are a certain brush with 13)mortality, the feeling of time running out that leads you to say everything you’ve ever considered too uncomfortably honest. There were people I’ve known for years who only in that moment heard what I truly felt for them with no filter, and all I regretted was not having told them before.

There are people we will never be able to say goodbye to, even if we have to leave. They are the ones we will make every last effort to stay close to, the people we will write and call and video chat with in the early morning hours to 14)accommodate time zone 15)discrepancies. The two of you will look at ticket prices and plan trips and make sure there is always a couch that the other can crash on, even 16)on short notice. They are the loves that can’t be 17)tempered by distance or time, and the goodbyes you force yourselves to say are really just an “I’ll see you soon,” even if they make your chest hurt in the moment. Even when you are about to leave, you imagine that you’ll see them just one more time, even if it’s getting a coffee at the 18)airport terminal.

When the party was over, I wondered how many of these people I would really never see again. I picked up my 19)belongings and walked as slowly as possible to the door, counting every step to see how long I could make the exit last. And while I knew, on some level, that many of the goodbyes I had said were 20)permanent ones, I thought it better to assume that I would see all of them again some day, even in the same room. It seemed a better way to live life, imagining that your next 21)reunion is just 22)around the corner, and that your story will never have to come to a real ending.

三年多前,我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和一个朋友住在一起。他的朋友们全都过来拜访,还做了鞑靼牛排和炸薯条欢迎我的到来。他们成了我的第一批新朋友。自此之后,我没能在同一个地方再见到他们所有人,不是因为时间限制,就是因为距离太远,又或者是安排不过来。昨晚,我们再次欢聚一堂―每一个还留在这个城市的朋友―烹制鞑靼牛排和炸薯条,然而却是为了践行。在这样的送别会里,你根本无需多言,因为你心知这样的相聚将再次出现,只是时间的问题。

“你人真的很好,”在举办聚会的门厅里,我对其中一个朋友这么说,“真的很高兴认识了你。”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举行这样的聚会: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拥有同等的自由、迎接我们的是同样广阔的未来。是的,有一天我会回来的,可是那时将时过境迁。这是一件好事。多年后,许多朋友都一如既往,可是每个人都会自私地希望人们怀念当年的自己,这样的念想总会让人感到那么一点忧伤。你想把一切都装进小巧的音乐盒里,跟随心意随时打开,好看着那个娇小的舞者像当年你离开时那样旋转舞动。

我说这些话时,他满脸通红。我们不像大多数密友那样,常常坦率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心声。他对我说了一些感人的话,我感到喉咙一紧。“不能哭,”我对自己说,“如果你哭了,气氛就会变得很奇怪的,今晚大家是要好好玩耍的。”

这世上并没有一个完美的道别方式。我们都希望用熟悉的、轻描淡写的方式道别,希望即便是最后一刻,彼此之间的情谊也能像往常一样轻松有趣。因为当我们道别时,我们不仅仅是对他们说再见,也是对那个时刻的那个人道别。就算不愿意承认,我们也都明白,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此时此地。我们不会再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而结束某一个人的故事章节意味着将它正式封存给回忆―它不再是一个有机的、活生生的事物。

“如果所有的一切都不曾改变,”我们自以为,却未曾真正思索过,“那么也许我们可以永葆青春。”

我猜那天晚上我说了不下百次的“再见”,有时候强迫着自己往回走,在某个朋友踏出门口之前再说一句心里话。我告诉某些朋友我总是想起他们,告诉他们我信任他们,告诉他们就算是业余爱好的项目,他们也玩得很棒。再见就像是让死神碰一下,它让你感到时间在流逝,促使你说出每一件你曾认为坦诚相告会不舒服的事情。有些人我认识了许多年,他们却只在那一刻才听到我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毫无保留的心声,我只后悔没有早点告诉他们。

篇4

一、历史通览及审美解读

本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对歌剧诞生至今的400年光景变迁做了附带性的历史回眸,从中选取了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与作品,清晰简洁地进行了梳理和评论,文笔犀利、干练,思想深邃,眼光独到:

从《奥菲欧》的“新古典的憧憬”开始了歌剧历史的游历,文艺复兴思潮促使文艺界的有识之士充分调动起了自己的灵感。并最终完成了16世纪下半叶意大利艺术音乐的表现历程和方向――从抒情走向戏剧。

随着歌剧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歌剧演唱的狂热追捧,歌剧的表现走向了一个极端,科尔曼称其为“黑暗时代”。“歌手们肆无忌惮地将炫技这种自信变成了对歌剧有计划有系统地摧残”。戏剧动作被完全抛到了脑后。“音乐、诗歌、景观的大胆融合;华美的戏剧套路;铺张、辉煌、毫无节制的剧场效果;尖锐强烈的感情单一性;出没在芭蕾舞中的活动布景――所有这一切以特有的夸张姿态总结了巴洛克时代的壮志抱负”,科尔曼如是说。

这种黑暗结束于格鲁格的登场,他举起改革的利斧挥向了这些盲无目的的炫技,大胆摒弃了机械的已成声音符号的咏叹调,将其恢复到抒发感情的层面上,赋予其戏剧的尊严,并使乐队得到生机。他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中的分曲“世上没有尤丽狄茜我怎能活”承载了深刻的戏剧动作,歌剧原初的精华品质重新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科尔曼对莫扎特的歌剧分析是最花费笔墨的,例如关于莫扎特对于奏鸣曲式的运用,对于音乐连续体问题的解决等。科尔曼认为,莫扎特不仅完善了新的歌剧剧作法,而且在风格上不断求得发展,他的《伊多梅纽》将意大利风格被推向极致(指其中对抒情分曲的应用),科尔曼从戏剧的角度予以广泛地展开,从而使读者在更深的层面上了解和欣赏此剧。《费加罗的婚礼》展示了莫扎特独特的戏剧手法,充分挖掘重唱的戏剧力量。科尔曼认为这部歌剧超越了达・蓬特的戏剧,说“《费加罗的婚礼》中最终的戏剧家是莫扎特,而不是博马舍或达・蓬特”。

对贝多芬歌剧《菲黛里奥》终场的分析,显示了科尔曼教授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他的观察细致入微,通过分析其调性转换的色彩对比和情绪以及速度的变化,揭示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科尔曼再次示范了分析戏剧立意对于歌剧鉴赏的重要作用,这是本书对歌剧批评方法论方面的建设意义。

及至19世纪,“音乐连续体”――相对于古典时期的“分曲”歌剧而言――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虽然这种形式在巴洛克时期已露端倪,但它真正走到前台却是在19世纪。威尔第的《奥赛罗》、《法尔斯塔夫》等都表现出了作曲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而这更是瓦格纳的理想境界,“连续体歌剧”、(“无终旋律”因能保持戏剧的完整性,故而在19世纪乃至以后的时期里大受青睐。分曲形式对剧情的冲突具有表现力,对于刻画细节独具魅力,它能够突出抒情的至高点,使得剧情能够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具有向前的、十足的动力感。而连续体歌剧则具有文学性质,讲求音乐进行的整体连贯性,带有自然主义色彩,代表了19世纪在歌剧题材方面的趋势和要求。威尔第虽然也积极探索了这一新趋势,但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仍然保持了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分曲形式,以期更好的为戏剧目的服务。

19世纪歌剧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动机性”音乐的作用日益清晰起来。这种具有象征性意义的音乐片段在蒙特威尔地的《奥菲欧》中就曾出现,在莫扎特的时期得以发展,并在威尔第和瓦格纳的手上达到了顶峰,这就是威尔第的“主题再现”和瓦格纳的“主导动机”。

瓦格纳的乐剧在歌剧史上非常重要,科尔曼从精神层面入手对之作了解析,说瓦格纳的歌剧结构庞大,构思复杂,主导动机充斥其中,在《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里,人性的本能被润蕴在音乐的流动中。瓦格纳模式――两个庞大的对称回环――揭示了人性的生命意义,也带给人们诸多思考。德彪西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在科尔曼眼中是一部极为独特的音乐戏剧,他建议我们去感受音乐中强烈的不稳定状态,“零碎的动机、等待的和弦、安详的片段”,仿佛使人置身于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此外,作者对普契尼的《托斯卡》、贝尔格的《沃采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的历程》等几部歌剧的优劣评析,也鲜明地体现了科尔曼教授独特的视角和爱憎分明的立场,以及犀利的言词和对本质问题决不姑息的态度。

二、体裁本质探问

Opera一词(在汉语中找不到与其对等词汇,“歌剧”这一译名也曾受到过质疑)到底是何意,这是一个难于说清却又不能回避的问题。科尔曼坚定地认为,歌剧是用音乐承载的戏剧(Dramma per musica),其中的音乐必须“进入动作”。如果看过歌剧《奥菲欧》会感觉到它的动作比较简单,唱段也还是带有牧歌的痕迹,其咏叹调也不是那么饱满,但科尔曼教授看待这部歌剧的态度却是非常宽容,因为在他看来,这部剧的问世完成了以音乐来表现戏剧的使命:“在这里,作曲家就是戏剧家”。我们可以通过个案来证实这个观点的正当性:

蒙特威尔第和格鲁克对同一个神话故事《奥菲欧》用音乐进行了诠释。他们对同一个戏剧动作赋予了不同的美学观念:在奥菲欧用歌声感动冥王以后,把自己的妻子从冥府带向人间的过程中,违反了中途不能回头看他妻子的规定,使得尤丽狄茜再一次死去。对于这一戏剧动作,蒙特威尔第把奥菲欧描绘成一个过分自信的、冲动的放大了自己音乐之神的力量的人,把曾经的承诺抛之脑后,直至违反了禁规,再酿悲剧。而格鲁克笔下的奥菲欧却是理智的,由于妻子的悲悯和执拗,无奈地作出了这一举动。他们不同的戏剧立意,直接反映在他们的笔下。格鲁克所描绘的奥菲欧在此是那么的绝望和无奈,悲剧再次发生后,“世上没有尤丽狄茜我怎能活”表现出的顿足捶胸之感将奥菲欧带到感情体验的高峰。而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此时表现的却是极度的懊恼。他们不同的音乐处理刻画出不同的人物内心情感,而音乐在此时的表现力恰恰是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可见,戏剧动作的进入使得音乐被赋予了生命。

对于格鲁克而言,戏剧至高无上,音乐是陪衬。而对于莫扎特而言,戏剧存在的目的是给音乐以机会。音乐彻底吸收、完全重塑了戏剧。科尔曼对莫扎特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其独立表现戏剧冲突的能力甚或超过原作。他的《伊多梅纽》、《费加罗的婚礼》、《唐乔万尼》和《女人心》等无不体现着戏剧动作在音乐中的流动,他的重唱尤其擅长于此。《魔笛》则达到了高峰,其中的戏剧进行被安排得清晰、顺畅,并分别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解释戏剧当中不断出现的冲突,如维也纳的民谣、德国风格歌曲,还有意大利喜歌剧的风格、格鲁克风格和意大利正歌剧风格等集各种体裁于一身,且运用娴熟。在现实中承载着各种重负的莫扎特,在他的歌剧作品中却颂扬着“大同世界的完美理想和善德终将战胜邪恶”的思想颇具赞赏价值。这种崇高思想和纯熟的创作技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威尔第、瓦格纳时期的歌剧创作处于博弈时期:作曲家既与自己博弈,也相互博弈。他们的创作历程实际上是个思索的过程,这一点在他们的早、中、晚期歌剧的不同风格中得到了印证。威尔第与瓦格纳同年出生,却代表了两个不同风格各自的巅峰状态。意大利的歌剧风格被威尔第推向了有史以来的顶峰,瓦格纳却将德国歌剧带入了后继乏人的状态。两人共同探索并完善着关于歌剧的连续性问题。一个是将主题再现运用到音乐的流动之中,一个则是将主导动机丰富到极致。威尔第在沉寂了十几年后推出的《奥赛罗》一反之前的风格,重拾传统的意大利歌剧模式,注重旋律性和人声的表现力,使得一些分曲大放异彩至今。瓦格纳及其追随者们对意大利风格不屑,仍继续将无终旋律的实践进行到底。这种创作风格自《漂泊的荷兰人》开始渗入,一直持续到《尼伯龙根的指环》。尼采称瓦格纳是“一个典型的颓废者”,说他的音乐是“野蛮的、做作的”。

三、有关批评策略的讨论

科尔曼对歌剧的欣赏和批评有个最根本的原则,即,对歌剧的探索和研究要遵循一定的审美标准,要有健康的、客观的态度。高远的戏剧立意,应是以剧本为基础,通过音乐来进一步强化揭示人对动作和实践作出反应的特定性质的过程,歌剧不应仅仅是咏叹调、宣叙调、重唱。至此读者可能会感到,站在戏剧的立场上欣赏歌剧会发现歌剧的空间十分广袤。

除上述观点外,作者还对歌剧评论中出现的片面观点予以批判,比如“纯音乐”的观点和“纯文学”的观点。首先,持文学性观点的评论家将音乐的功能极端化。如美国戏剧评论家和导演埃里克・本特利就强调音乐不能对事物的概念加以界定,不具备实际应用的功能。这显然是不客观的,作者对此进行了反驳,说:音乐可以围绕着文学或诗歌对事物的“指称”,“自由地施展它最细微的联想和表现力”,音乐可以作到文学语言所无法达到的境地,比如音乐对恐惧的摹拟,音乐对欢乐的诠释,远远高于文学或诗歌语言所能达到的极限。当然,另一种强调“歌剧的结构是一个先在的纯音乐体系,将其缩减为一个和声终止式――Ⅰ-Ⅳ-Ⅵ-Ⅰ”的观点当然也是不合适的。作者对这一观点也给予了深刻的剖析,并列举一些评论家对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的推崇音乐至上的、片面的评论来说明其极端的程度,例如竟有观点认为莫扎特曾利用G大调对于D大调的从属关系来确定伯爵对其妻子的支配权,科尔曼对此进行了辩驳,倘若如此,那是否也可以说七级音对主音的倾向性可以理解为子女和父母的关系?这只有去问莫扎特了。普契尼的《托斯卡》由于缺乏正当的戏剧立意,被科尔曼抓做把柄,借此对持纯音乐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科尔曼主张,即使最完美的音乐也必须和崇高的戏剧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其发挥出耀眼的光芒,否则音乐将是空洞的,戏剧将是苍白的。作者在书中对《托斯卡》与《奥赛罗》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托斯卡》在音乐的创作方面有很多《奥赛罗》的影子,但前者在戏剧的层次感上不够顺畅,由此科尔曼将《托斯卡》称作歌剧中的劣品,这也说明音乐的优劣并不能取代戏剧的内容,脱离戏剧的音乐将是没有生命力的。

最后的裁决毋庸置疑在于音乐,但却不是纯音乐、也不是纯文学。现代人理解歌剧,既要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尽量从多角度来理解作品的内涵以及真正的意图,也要了解它们所处的时代文化,并充分发挥想象力,换言之,要“使用今人能够理解的术语去重构作曲家的观念”,这才是积极可取的态度。

四、更待深思的问题

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可以带给读者很多思考,促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歌剧这种戏剧形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此举要如下:

其一,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和瓦格纳的歌剧改革有什么异同(或历史意义)?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在当时的歌剧走向极端,咏叹调泛滥,歌剧中的戏剧意义几近为零的情况下,对歌剧进行了改革,使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应用趋于合理,提高了乐队的功效,丰富了合唱在歌剧中的作用,并对舞蹈和舞台布景也作了相应的调整。而瓦格纳的歌剧改革则是建立在一种精神上的,为了获取某种掌控权利的一种自我强大的精神力量的自然流露,他的歌剧力图表现精神、政治、社会以及哲学的内容,因而从题材到风格的具体表现手法上都已经与传统的意大利歌剧割裂开来,形成了他的歌剧――乐剧,这对后世的影响堪称巨大。

其二,如何认定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与其说它是对前期歌剧的改革,莫不如说是他在重新整合了之前的诸多音乐形式并产生了他的独具风格的新音乐体裁――乐剧――更为合适。

其三,关于《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音乐和话剧的“鸡”和“蛋”关系。《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德彪西唯一一部歌剧,梅特林克的《伊里亚斯》带给作曲家灵感,作曲家又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段赋予原作以灵魂,其结果是,似乎没有独立存在的脚本。如科尔曼所说,“音乐给这部戏剧以支持,使他更加清新,更加生动,也更加可信”。

其四,可从歌剧的几次大型改革看歌剧的演变过程。如,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形式的建立;梅塔斯塔西奥对于意大利正歌剧的影响;格鲁克的歌剧改革;莫扎特对歌剧的创造性地发展;威尔第对歌剧的改革或完善(虽然他本人并不如是说);瓦格纳乐剧的建立;德彪西、贝尔格的歌剧新观点,等等。

其五,对普契尼歌剧的优劣评述。意大利歌剧在经历了威尔第的巅峰阶段后,由普契尼再续辉煌。与威尔第相比,普契尼的戏剧动作略显寡淡,但它的旋律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却是近现代作曲家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普契尼歌剧备受喜爱和能够成为保留剧目的原因之一。

其六,威尔第作为歌剧史中的巅峰人物的这一历史地位。他赋予了歌剧以高尚、丰满、旋律流畅、戏剧性强的内涵,使得歌剧成了人们喜爱的诸多戏剧种类之一,并牢牢占据着历史舞台。

其七,歌剧中“歌”的作用在哪里?

其八,台本作家对歌剧创作的影响,也即台本作家和作曲家的水融的关系问题。如下几对是颇有趣味的典范:格鲁克―卡尔扎比吉;蒙特威尔第―斯特里吉奥;吕利―基诺;莫扎特―达・蓬特;威尔第―皮亚韦、博依托;德彪西―梅特林克。

其九,威尔第的“主题再现”和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技巧之间的异同问题。威尔第的“主题再现”意在加强回忆,而瓦格纳的“主导动机”则寓意深刻。

篇5

化学教师应具有广博的化学学科的知识,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应有一定的语文、数理等学科的知识,还应有一定的哲学和逻辑学知识等。这些知识素质是化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化学教师利用这些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这取决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能力。能力素质是化学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化学教师的能力素质归纳起来应由五个方面组成。

一、准确地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能力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指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心理规律,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只有准确了解情况,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科学地安排整个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的心理规律看,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了解怎样才能让他们感兴趣。其次,根据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然后引导他们以科学、积极的态度去进行学习,使他们的学习心理经常处于最佳状态,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这种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钻研能力上:(1)概括教材能力。依据课标的变化,按“少、精、活”的原则,对教材内容加以舍取、增删、进行规律化、系统化的处理。(2)准确地掌握教材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能力。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弄清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3)探索与创造能力。对教材的质疑与改造,对知识进行筛选与补充,对概念、原理、规则、规律予以具体与形象化,对较难知识予以简化,对习题进行删改、综合与补充,对实验予以更新补充,等等。(4)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科学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从教学论的观点看,钻研教材和课标不仅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实验与直观教育的安排,教学原则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采用,知识的质疑、考查与考核,语言的表达、板书设计、习题的处理,以及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等都要在备课过程中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还要熟悉每一知识的基础是什么,它与前后知识间有何联系与区别,哪些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难以被学生理解与掌握,易于理解的如何处理,难于理解的如何突破,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确定教学目标,有步骤地按程序进行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能力

组织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促使认知系统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能力的主要体现。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能力,使学生在上课、辅导和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法则。它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其主要表现是:(1)启发诱导能力;(2)归纳、演绎能力;(3)分析、综合与概括能力;(4)表达能力;(5)分析、推理,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6)化学实验能力,等等。

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上,要做到科学、合理、讲练得当,在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上要尽可能做到多样灵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与探索。

四、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的能力

化学的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是化学教学的延伸。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而且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知识广度的理解,以及对新知识领域的开拓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因此,化学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化学的课外活动与课外阅读,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养成善于自学、勤于思考与探索的习惯。

五、具有对知识不断更新探索和完善的能力

当前,化学科学知识的“新旧更新周期”在不断地缩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老化”了的化学知识。所谓更新知识,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同本学科相互联系和相互交织的新知识掌握过来,并消化为自己的知识。

探索就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阅读、思考、分析等去寻求和发现未知真理。化学教师不仅要对化学知识的新领域进行探讨,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实验和探讨,以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篇6

摘要:本文从对《李尔王》的研究,探索莎士比亚戏剧中体现的悲剧模式。这种塑造悲剧英雄的模式仅适用于其部分作品,本文以《李尔王》为主进行解读。

关键词:悲剧英雄;悲剧模式;莎士比亚

引言

古今往来,人们对于悲剧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戏剧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第一部探讨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总结性著作。他在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说”,认为悲剧描述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使观众的情感得到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造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造成了人物和命运的冲突。鲁迅先生对于悲剧的定义,“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莎士比亚悲剧具有上述特点,但是又有不同之处。命运的因素在其悲剧当中减少,更多的是由悲剧英雄自身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因此,他更关注的是人物自身的因素而非宇宙间无形的因素。那么,在人物所具有的悲剧性缺陷的潜藏下,其悲剧模式大概分为四步:以《李尔王》为例,第一,悲剧英雄因某一事件而愤怒,引发悲痛,然后通过复仇的方法,发泄自己的悲痛;第二,在复仇过程中,从未怜悯,一心复仇;第三,对于他们复仇方式的不确定性;第四,渴望复仇,并坚持到底,通常,悲剧英雄以死亡结束。下面本文将通过对《李尔王》的分析,来阐述其悲剧模式。

《李王》中体现的莎士比亚戏剧的悲剧模式

剧中,当李尔王以让女儿表达对自己之爱为由,分封国土。当考狄利亚态度坚决,不愿遵从父愿的情况下,李尔王反应剧烈,进而弃女,剥夺其继承权,并企图让考狄莉娅失去求婚者,将安享晚年的希望寄托给另外两个女儿。因此,报复一产生,由于考狄利亚的不服从,引发李尔愤怒,在再三劝说后,考狄利亚仍拒绝,继而,因偏爱而产生悲痛而后报复。当李尔惨遭大女儿驱逐后,李尔并未乞求其同情,而是愤怒,诅咒,并誓言报复,将依靠转到二女儿身上,并想借助二女儿的力量报复大女儿。但令李尔万万没想到的是二女儿也难以依靠。在看到里根对他的态度后李尔试图以亲情的纽带来唤起其同情之心。他说:“我们将不要相遇,相见,但是,你是我的骨肉,我的血液,我的女儿”(241-42) 但是,里根仍坚持将其驱逐走。此时,李尔幡然醒悟,里根已经抛弃他。至此,里根也进入其被报复的名单。李尔进入了典型的复仇模式。“我将对你们俩进行报复,我将用尽一切手段,尽管并不知道那具体是什么,但是它们会另整个大地为之恐惧。你以为我会哭泣,不,不会的”李尔王作为本剧的悲剧主角在行事过程中,始终不求得人的悲悯,以及求得他人谅解,即使是对于他曾伤害过的考狄利亚。当李尔王离开葛罗斯特伯爵城堡之后,又一次决心对女儿实施报复。同时,李尔王此时从优沃境况落入可怜境地,从精神失常陷入向死的悲剧现象,似乎是其笔下每个悲剧人物所要经历的,比如:奥赛罗臆断其妻子给其戴绿帽子的歇斯底里,到杀妻自杀。当考狄利亚得知父亲惨状时,带领法国军队去解救他,并对他表现出百般关怀,请医生为其诊病,同时,帮父亲恢复权利。这一切都是考狄利亚的自发行为。在经历了父亲弃女,剥夺其继承权,诅咒其婚姻之后,她主动原谅父亲,体现了其善良和仁孝。但是,作为悲剧主角,李尔王从未主动求得原谅。

悲剧主角常常在伴随着复仇对象的死亡,自己间接或直接的因复仇而献出生命。本剧的最后一幕中,李尔王指已经死去的考狄利亚,站到舞台上,悲痛欲绝。虽然国家已经被重新收回,他拒绝接受。不久之后,便死了。对于李尔王的死,我们可以做出两种猜测。作为悲剧英雄,他是极少的一类,他并未亲自实现自己的复仇计划,而是依靠他人。虽然他两个坏女儿已死,他并未直接作出什么贡献。因此,他为自己未能有能力靠自己实现自己的复仇目标而遗憾致死。另一种原因他小女儿的死让其痛心不已,无法原谅自己曾对女儿造成的伤害。因此,作为悲剧英雄的一员,他也走向了死亡的道路。

因此,从《李尔王》这部戏来看,可以将莎翁笔下的悲剧路线分为四点。首先,之所以复仇,是为了释放悲剧主角内心的悲痛,女儿们的不孝;其次,复仇者不愿放弃其复仇意识,对被报复者不予原谅,不为自己的复仇愧疚,将复仇进行到底;再者,复仇者对于其复仇方式的不确定性,李尔对于如何报复女儿并没有清晰的途径;最后,悲剧人物常常付出自己的生命。

结论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悲剧的重要一部,也体现了剧作家创作悲剧所常使用的一些创作模式,本文通过对《李尔王》悲剧模式的解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其整体上悲剧的特征,从而,为解读其其它悲剧作品提供一种解读方法。

参考文献:

[1]Aristotle,(1961). Poetics,translated by S.H. Butcher; introduction by Francis Fergusson [M].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卞之琳.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发展[J]文学评论.1964.

篇7

摘 要:馆藏布局是图书馆一切服务工作的基础。通过对传统馆藏布局与超市化管理馆藏布局特点比较分析,提出了超市化管理模式下馆藏布局完善手段的思路与组织运作方法,解决了现代图书馆超市化管理模式下馆藏布局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13-02

近年来,图书馆建筑在设计和管理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引起图书馆馆藏布局模式发生巨大变化,而大空间架构为馆藏布局的重新调整和组织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出现了类似超市化管理模式的馆藏布局。该模式的运用和推广对正确处理“藏”与“用”的辩证关系和以读者利用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对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提高馆员素质,改善馆藏布局区域环境具有良好的效果。为图书馆馆藏布局在形式探讨和实际运用中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1 传统馆藏布局与超市化管理馆藏布局特点比较

1.1 馆藏资源布局原则

馆藏布局是馆藏资源组织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也是一切服务工作的基础。布局应有利于: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图书馆工作人员熟悉和研究馆藏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图书馆其他业务的组织协调;馆藏资源的保存、保护与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馆藏布局就是围绕如何使读者更快速便捷地查找所需资料,采取藏书方便利用,功能明确实用,运转灵活的原则,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这一中心主题展开。

1.2 传统型与超市化管理馆藏布局利弊分析

传统的馆藏布局源于以藏为主的管理模式。馆藏布局是将图书馆划分为基本书库、辅助书库和专门书库三个部分。以基本书库为中心,以辅助书库和专门书库为分支。按先用途后类型的标准逐级划分,形成了常见的外借书库、样本书库、阅览室等格局的馆藏布局。基本书库是图书馆藏书的基础,藏书量大、门类广。辅助书库是指在阅览室、借书处、参考室等服务部门设置的书库。专门书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图书馆藏书特色,所藏图书比较珍贵,要求特殊保管。传统馆藏布局,大多采取的是书库式服务,借、阅分开。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这不失为良好的布局方式。但随着文献信息以多种载体形式存在,传统馆藏布局不能集中反映学科专业知识的整体性,同一学科、同一专业各载体文献被分散在不同的书库,破坏了知识的完整性。由于收藏分散,读者往往要在图书馆内跑上跑下,分散了读者对专业资料阅读的连续性,有悖于读者的阅读需求与阅读心理。传统馆藏布局模式已不能适应和很好体现现代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并严重影响或制约了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传统馆藏布局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的馆藏布局已不适应时展要求。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和读者的现实需求,进行馆藏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藏书布局的灵活调整,已是大势所趋。如实行超市化管理模式下的馆藏布局便是其中的方式之一。所谓图书馆超市化管理模式是近年来为图书馆界大力倡导,即“藏、查、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它是借商业超市化管理模式在图书馆建设中的运用,是一种全开架的馆藏布局管理模式。一切资源全部对读者开放,实现读者与馆藏资源的零距离接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大开间、少间隔的建筑布局,整个图书馆只设一个进、出口,除特藏文献和现刊外,其它文献不单独设立阅览室。文献资料尽量按学科、知识门类组织集中起来,在书库内设有足够多的检索终端和阅览桌椅,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内随意浏览、任意检索、自由取书、随时阅览。这种模式给读者以宽松、舒适的阅览环境,适合读者的借阅习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超市化管理模式馆藏布局,抛弃传统布局中藏、查、借、阅功能独立、互不联系的弊端,以读者利用为中心,打破各借阅区界限,所有读者均可利用图书馆所有资源。做到“藏中有阅,阅中有藏”,无障碍地享受最优质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充分有效利用。

2 超市化管理模式下馆藏布局的完善

2.1 按学科专业划分馆藏布局

目前许多图书馆实行的超市化管理模式,只是在图书馆进、出口处采取措施,实行统一的进、出口门禁系统管理。在图书馆管理和馆藏布局上并没有真正意义的改观,对馆藏布局模式是否科学适用并没有多少创新举措。这类现象对于新落成的图书馆尤为突出。

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和管理的重要部门,应该注重的是知识的本质属性,而不应该只关注知识的载体形式并作为划分馆藏布局的依据。图书馆应打破载体形式的约束,按学科专业划分馆藏布局。这种馆藏布局方式是打破传统的按文献载体或读者类型划分馆藏布局的模式,采取将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等不同载体、不同语种的文献放在同一区域内,实行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等既相对独立而又有所区别的集中组织和排列,形成各学科相对独立的学科专业馆藏布局,便于读者查找同一专业不同类型载体的相关专业资料。这样的设置,重视的是信息的利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读者与同一学科专业各类载体信息资源直接接触,使馆藏同类文献资源能够被充分集中查阅。在同一区域一次性完成查阅过程,将会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读者为查找文献资料而在各楼层之间、各库室之间奔波,大大节省了读者的宝贵时间。按学科专业划分馆藏布局是超市化管理模式下馆藏布局进一步完善的有效措施。

2.2按学科专业划分馆藏布局的注意事项

现代科学的发展是各学科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各门类的科学知识分属各自不同的学科类别,但却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作用的。因此,按学科专业划分馆藏布局会遇到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文献的区域划分。如何更好地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文献科学地划分到合理的区域,避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文献的错误划分,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用标识的方式。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文献相关材料进行提示,以参见某某馆藏区域查阅相关材料进行文字提示,避免文献信息材料的遗漏。二是根据文献的侧重点将文献划分到相关的学科区域。对于那些流通量大而读者共同需要的公共参考文献、字典、百科全书等综合性或文艺消遣类作品,可单独开设区域,以便读者人流的疏导和分流,使学科专业划分馆藏布局更科学合理。

2.3 按学科专业划分馆藏布局对馆员的素质要求

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和推进都离不开人。人是改革措施实施、推进和完善的决策者和实际操作者,是馆藏布局改革的最重要最活跃因素,同时也是超市化管理模式下馆藏布局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因此,按学科专业划分馆藏布局,首先要求馆员熟悉按学科专业划分馆藏布局内的馆藏文献,其次要求馆员熟悉学科专业知识。这是搞好按学科专业划分馆藏布局服务所必备的业务素质。如果对学科专业划分馆藏布局的内容不了解或对学科专业知识没有起码的认识,要服务好读者谈何容易。只有对馆藏布局的内容和对学科专业知识有起码的认识,才能开发二次、三次文献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服务,更好的为读者提供参考和阅读指导服务。因此,对馆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不单单是掌握图书馆的传统业务或是管理好书架那么简单,而是要求馆员深入到学科专业知识和馆藏布局内容中去,通过学科专业知识的完善和提高学科知识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该学科读者的业务水平,提高馆员按学科专业实行馆藏布局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图书馆也应该对馆藏布局改革为馆员定期举办学科专业知识讲座,为馆员提高服务能力、适应新的馆藏布局模式创造条件。

图书馆馆藏资源布局,不是馆藏资源简单地重新组织和排列,而是必须根据各地各馆条件等综合因素加以考虑,必须适应新形势和现代图书馆的发展需要。这样,馆藏布局方能体现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原则,图书馆馆藏资源才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金胜勇.“藏、查、借、阅一体化”布局模式的改进构想[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3):28-30.

篇8

前言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各行各?I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档案管理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及时采用相应的措施促进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一、大数据时代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优势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呈现出高效化以及高质化的发展趋势,具体的优势可以变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的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还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通过相关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档案管理中的信息数据进行高效的处理。档案管理的形式也发生一定的改变,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采用电子档案管理的形式不仅使管理工作的内容更加简化,还能通过数据库的构建对所有的信息数据进行统筹管理,极大的减少了档案管理的工作量。

2.大数据时代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当前阶段,很多行业已经逐步转变了档案管理的形式,使用电子档案代替了传统的纸质档案,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档案的保存,还能提升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因素较多,外界因素以及人为因素都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以此档案管理需要承受较大的风险。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充足的储存空间能够实现大量信息数据的管理。此外,这种更加高端的管理方式还能有效的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但是与此同时,档案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形式的转变,其对管理人员能力以及素质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很多管理人员对这种形势却缺乏有效的认识,管理方式仍旧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这就导致这部分管理人员根本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此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充实,很多工作人员已经无法较好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2.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性也在不断提升,虽然有效的提升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风险。首先,当前阶段,社会人才的流动性较强的,提升了档案管理的风险。其次,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存在大量的违法乱纪行为,这就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遭到黑客的袭击或是病毒的入侵,就可能会导致信息数据遭到破坏,使企业承受经济损失。

三、提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探究

1.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专业性人才的储备,具备专业素质以及良好工作能力的人才是档案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理念以及技术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传统的工作人员已经无法胜任当前阶段的管理工作,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培养措施如下:首先,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重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先进管理理念的引进,鼓励管理人员对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出专业素质优秀、创新意识强的管理人才。其次,对档案管理团队的人才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年轻人的比例。因为年轻人的接受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较强,能够增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活力,为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2.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必须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从而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要对档案信息数据进行统一化管理。对此,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一个覆盖某一区域或是全国的档案管理中心,负责档案资源的管理和备份,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其次,要加档案管理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工作,充分发挥出的自身的资源以及技术优势,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此外,一些企业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较弱,为了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可以和一些大数据技术企业开展合作,通过更加专业化的技术提升档案管理的水平。

3.加强档案管理的安全建设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为档案管理的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升了其安全风险,为了保障档案管理的安全性,企业必须加强安全性建设。首先,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其次,要提升企业的防火墙技术水平,避免因病毒入侵以及黑客袭击造成的数据信息损坏。同时,还要对档案进行备份处理。

篇9

2、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3、《华严经》:“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4、《佛典》:“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篇10

老李年逾不惑,今年被确诊为糖尿病2型。然后便开始服降糖药,服药已两个多月,可血糖始终控制得不理想,仍然居高不下,期间也出现过波动较大的情况。后改服中药,一段时间下来,血糖降下来了,其后也一直能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目前,大多数糖尿病治疗主要是依靠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但为什么老李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是什么原因?那中医在治疗糖尿病上又有哪些特色与优势呢?

分析:

糖尿病中医苏开志说:“这种情况虽然有,但是其实并不多。”那老李的这个情况究竟是个什么原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降糖药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肯定是有用的。中医可以做到不用西药而只用中药就把血糖控治好,但是老李在服中药后所起到的显著疗效,跟之前几个月的降糖药治疗也是分不开的。几个月的西药降糖药的治疗,就算没有让老李的血糖乖乖听话,但是老李的体质一定也因此而有所改善了。之前的治疗改善了老李的胰腺功能,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使胰岛素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这就给之后的中药治疗打好了基础,所以效果显著。

其次,中医治疗更注重个体,就2型糖尿病人来说,肥胖者多属于痰湿体质,要注意化痰利湿。瘦的人就可能是精亏体质,治疗方法就会有不同。而西医对糖尿病的分类会比较粗,没有中医细致。

此外,中医还会通过解除“血糖难控因素”来降血糖。那些药物剂量和种类不断调整,血糖仍然不能控制的病人,除了常见的药物、饮食、运动因素以外,还有一些严重干扰降糖的诱因,中医称之为“血糖难控因素”。主要有:失眠、便秘、焦虑、抑郁、急慢性感染、疼痛、月经不调等。这些因素多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反馈调节升高抗胰岛素激素的水平,从而使血糖升高。这些因素一旦找到,给予恰当的针对性治疗及处理,血糖往往就能够下降。对于“血糖难控因素”的治疗是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优势。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出现过有关记载,中医学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中医独特的防治糖尿病的体系,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上都有其特色。

首先,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中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上效果明显。中医讲究治“本”,可以使血糖、尿糖长期稳定在正常范围。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实质,脾虚是糖尿病不愈的根本,血虚是糖尿病合并症产生的关键。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糖尿病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举例说,有的患者血糖控制已很好,尿糖已阴性,却仍感到口干又不欲饮,疲乏无力,西医不好解释这种现象,也没什么特殊治疗。而中医则认为降糖只是解决了“标”的问题,没有改变肾阴虚的“本”,主张用补肾、养阴、清热及利湿等治则,用六味地黄丸类药物,确实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是中医、中药的一大优势。通过辨证论治,活血化瘀,综合调理,往往会收到满意的疗效。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上,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引入了中医“络病”理论,采用活血通络法,早期进行干预。多项动物实验表明,活血通络法可以有效的延缓糖尿病多种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第三,中医有“治未病”的说法,讲究对糖尿病的预防和尽早的发现,这就有效地防止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病痛。

第四,中医诊疗,方法多样,除中药外,针灸、按摩、药浴、理疗、食疗等,都能用于对糖尿病的治疗上,根据不同患者,选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就能取到不错的效果。

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单纯服用中药治疗;对于病情重一些的糖尿病患者,可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既可以达到迅速降糖的目的,又可综合调理全身的机能状态。

中医治疗降血糖

正如老李的状况,中医在糖尿病早期时,有较显著的功效,且治“本”、预防的优势明显,所以在糖尿病早期时候,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可以尝试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

近年来,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表现为尿中排出微量白蛋白,继而出现临床蛋白尿,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是在辨证分型治疗的基础上注意活血化淤。

活血化淤要贯穿整个治疗始终。病人由于体质不同,并发症多种多样,如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根据不同证型可用五苓散、五皮饮、猪苓汤等方药,也可以补气活血与发汗利尿并用,除内服外还可采用中药泡洗、中药药浴、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是致死的重要原因,轻者可仅见尿中微量蛋白尿,重者可致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在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治疗高血压、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和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肾病,对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控制本病的进展有积极作用。

中医外治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友因足部并发症而住院的比例也比较高,且很难预防,因为糖尿病患者极易感染,所以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引发糖尿病足,严重者还可造成截肢。

中医药促进糖尿病足创口愈合的基本原理是祛腐生肌。虽然多数疗效并不太明显,但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糖尿病足创口的愈合。中医对糖尿病足通常采用外部治疗的方法,如药敷、药浴等。

中医食疗,运动

饮食和运动都是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中的内容,是糖友们每天必修的功课,但是糖友是否也知道中医的食疗与运动的特点呢?

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是中医孙思邈。“辩证用膳”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它利用药用食物或药膳的偏性,来纠正患者阴阳气血的偏胜偏衰。而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展规律一般为早期燥热津伤,中期气阴两虚,晚期阴阳两虚,可兼夹血瘀、痰湿等症候,以气阴两虚为多见。所以中医在食疗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益气、养阴、补肾、健脾或清热。

中医推荐的运动有太极、气功、八段锦等,这类健身法都是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和经络脏腑学说讲求动静结合、协调身心并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能够利用有利的气候因素,来增强体质,恢复健康,是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始终和外环境的整体统一,以达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