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防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27 05:4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惩防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督促检查责任主体
区加快推进惩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区纪工委监察分局,对全区惩防体系建设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尤其是对主要工作任务牵头和协办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重点督促检查,发现不足,力促整改,总结经验,鞭策后进,确保年底前建成具有特色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
二、督促检查形式
㈠现场督查。不定期地组织开展督促检查,发现工作典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㈡会议督查。根据惩防体系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适时组织召开调度会,听取情况汇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
㈢督办督查。对工作不到位、工作进展缓慢、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单位和部门下发督办单,督促有关单位和部门及时研究解决措施,按时整改到位。
㈣书面督查。区加快推进惩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向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收集工作进展情况的书面汇报。
三、督促检查内容
㈠工作重视程度。党委(党总支)是否承担惩防体系建设主体责任,进行专题研究;是否做到与全局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党委(党总支)书记是否履行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是否根据分工积极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是否制定了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工作方案;是否进行了动员部署;是否明确了分管主要业务工作的领导主抓惩防体系建设。
㈡措施落实情况。是否对制度进行了清理;对没有制度规范的行业、领域是否制定了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对已经不切合实际的制度是否进行了修改完善;对已有制度是否贯彻落实到位;对区里文件明确的工作任务是否每项工作任务都明确了具体落实措施。
㈢工作进度情况。是否对工作任务实施了责任分解;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的工作推进程度。
㈣工作成效情况。工作中是否有好经验和做法;是否存在工作应付甚至敷衍塞责的问题。
四、督促检查规则
篇2
一,完善企业惩防体系建设的意义
由于我国众多的企业数量以及在企业中工作的工作人员数量,对于在企业中的纪检监察部门而言工作量也随之变大。但是由于纪检监察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很高,因此提高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效果以及工作效率成为了目前我国企业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而为了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正常进行,就需要在我国企业中加强惩防体系的建设。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惩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往往需要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相结合才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融入惩防体系的建设也能够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更加合理与高效。当企业的惩防体系的建设较为完善后,就能够让企业的中心工作发挥保障作用以及促进作用,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与高速,并且也可以在进行惩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加强员工以及企业干部的廉洁意识,从而保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让企业的群众满意度与员工满意度得到相应的盛,保障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
二,如何将企业的惩防体系建设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一)在效能监察过程中展开惩防体系的相关教育
在效能监察的过程中,主要工作内容为在企业的日常工作进行中监察企业所使用的各种资源情况。在此过程中,可以对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组织关于反腐倡廉的活动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作为企业效能监察第一阶段的活动。而教育活动主要是分为了两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主要是对企业中的监察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教育,也就是说需要组织企业中的办公室人员来学习效能监察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工作内容。从而让工作人员能够掌握如何进行效能监察的具体方法,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检查工作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监察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的纪律性,能够让企业的监察工作公平地进行。在另一方面,需要组织企业中一些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反腐倡廉学习工作,从企业上层将反腐倡廉工作进行普及。在反腐倡廉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将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宣传,也需要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学习。
(二)在效能监察过程中将企业制度进行完善
在企业的效能监察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就能够将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且提出解决办法,让企业不会受到损害。因此就需要加强在企业效能监察过程中的反馈工作,例如可以在发现企业中的一些隐患后将这些隐患及时的反馈给企业的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了解到这些问题后就能够将企业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将企业中的工作流程进行相关的完善,以降低企业中的管理风险。
(三)在效能监察的过程中进行监督的工作
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些对于工作的监察来对企业中的权力运行进行相应的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分管领导的权力运行进行监督以及对企业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岗位工作人员执行相关规章制度的监督。通过对这些企业重点业务展开的效能监察,企业能够对目前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通过对现有问题的纠正,一些企业中的重大隐患就能够被避免。
(四)在效能监察的过程中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在企业中进行效能监察活动中,如果发现了违规行为,那么就需要及时对这些违规行为进行查处。查处违规行为对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而言是十分需要重视的。特别是对在企业的效能监督中发现的领导干部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应的查处,以防止同类事件在企业中再次发生。而通过将企业中的违规事件进行查处,也可以将企业中的管理工作加强,并且规范企业权力运行机制,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五)提高效能监察队伍的人员素质
在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中,如果监察工作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不能够达到要求,那么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也就不能够以较好的工作状态来发现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能够较好地完成,就需要提高企业效能监察队伍的素质。例如可以让效能监察工作人员到异地进行效能监察的工作,或是与其他企业进行效能监察的交流,从而提高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人员的素质。
篇3
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区政府关于深化加强防汛防台体系建设的文件精神,加强我街道防汛防台抗旱工作水平,全面完成2010年区防指下达的建设任务,现结合我街道实际制订实施方案。
二、工作计划
按照区防指工作总体布置,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专门组织,落实措施,分解落实任务,制定督查落实措施,确保按时全面完成螺洋街道“百乡和汛”工程建设,并达到“百乡和汛”评估标准。
三、建设内容与要求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街道、村(居)、企事业单位均建立防汛体系。
1、建立防汛组织。街道设立防汛指挥机构,由主任担任指挥,负责应急组织指挥;同时,在农办设立办事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和办公设备,具体负责日常防汛事务处理。
村(居)和重要防汛单位及群众组织明确防汛组织,由村委员会主任或单位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防汛指挥机构指挥(负责人)对本区域或本单位防汛工作负总责,并明确防汛责任组织机构和具体办事人员,结合实际情况需要建立巡查监测预警、人员转移、防汛抢险救灾等应急小组。
2、落实防汛责任人。落实以办事处主任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人,明确水库、河道安全巡查管理责任人,山洪与土质灾害人员避险转移责任人。防汛责任人向网上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3、明确防汛岗位职责。根据螺洋防汛防台实际,明确防汛任务和工作目标,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防汛岗位。明确巡查、监测、预警、人员转移、抢险救灾、物资保障等每个防汛岗位的工作职责,制订并上墙各岗位工作制度,确保工作规范有序。
4、加强小型防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开展小型防汛水利工程建设,保证街道沿线重点村的防洪标准有明显提高;对水库、河道等进行检查,建立台帐和安全管理制度,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完成迁移和治理,小流域重点段完成综合整治。
5、完善监测设施,明确预警程序和职责。街道、各村(居)要结合水利、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的雨、水情监测设施和防御山洪与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布局,因地制宜补充完善雨、水情等信息监测的简易设施,制定预警标准,配备预警设备,完善预警手段;完善地质灾害监测设施,提高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
明确街道、村(居)和企事业单位,以及水库巡查员、山洪灾害预警员间预警信息的传递,要求及时、有效,确保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递到户到人。
6、加强预案修编管理。街道、村(居)根据当地防汛防台特点,深化细化以人员转移和抢险救灾为重点的防汛防台预案,明确组织指挥和防汛抢险工作人员的上岗标准,明确避险预警方式、转移路线、转移方式、转移负责人,安置地点。同时,加强预警管理,预案编制完成后要按规定程序报批,并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预案要实现标准化、软件化,重要企事业单位要编制防汛防台预案。
7、确立避灾场所。街道、村(居)确立如学校、会堂等大型公共设施作为避灾场所,明确避灾场管理要求,确保安全避灾。
8、建立防汛抢险队伍,加强演练。街道组建以民兵为骨干的群众性防汛抢险救灾队伍,根据预案编制情况,组织开展群众性的预案演练,让群众了解掌握预案的内容。各村(居)和企事业单位都要建立健全机动抢险队伍,加强训练和演练,提高防汛抢险救灾能力。
9、储备防汛抢险物资。街道、村(居)和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分级储备的原则,储备必要的防汛抢险物资,根据需要适当扩大物资储备规模与品种,并对防汛抢险物资实行即用即补制度。对区域内可调用的抢险机械、运输工具、救生器材等抢险救灾设备和施工队伍,建立登记预备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10、提高防汛信息化工作水平。街道要建立防汛远程会商系统和LED信息告示系统,配置电脑、传真等必要的工作设备,建立防汛防台综合管理系统,逐步实现防汛网上办公。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体系漏洞;规范化
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在建筑领域的发展下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并为我国的建筑领域的有序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却还存在着多个方面的漏洞,影响建筑领域的发展,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漏洞及规范化建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建筑领域虽然在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漏洞方面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并且也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规划化措施,但是就当下建筑领域的发展形式来看,现有的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研究仍旧不能满足建筑领域的发展需要。因此,在今后的建筑领域的发展中,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漏洞及规范化建设的研究,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将对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研究纳入到建筑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而促进建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1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的漏洞分析
1.1质量管理责任机制方面
责任是建筑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条件,但是当前建筑业的行政审批制和政府职能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从而形成了建筑工程项目的责任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为责任不到位。目前,有许多建筑单位都没有制定完善的责任机制,在建筑企业内部出现了风险意识缺乏、项目管理混乱、权责分离、腐败滋生等不良现象。当然,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明确权责是其核心内容,而不健全的管理责任制度是无法建立较强的主人翁意识,也难以促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形成。与此同时,质量管理责任机制不完善,还大大增加了质量监管的难度和监管成本,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2从业人员的管理方面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正面临着从业人数众多且数量庞大的问题,因此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势必会增加管理难度,让管理过程变得更为复杂。首先,从事建筑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较低,入行时间较短,所以在从事一些专业性较强且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时,时常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又由于其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较差,缺乏专一且专业的技术能力,导致了整体的工程质量无法满足要求的标准。其次,如今的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人员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业主本身对建筑行业的了解不够全面,加上监管人员业务能力较弱,技术能力不足,因此导致了建筑管理行业出现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情况。多数建筑企业在进行管理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因此就降低了对自身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
2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体系漏洞的对策
总结以上的观点可知,在对不同建筑工程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过程中,既需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还要严把质量关,避免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责任划分不明确的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专业的建筑管理人员需要认真分析,提出更多可行性管理办法。面对在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出现的管理漏洞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着手予以改善:
2.1加强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科技的迅猛发展,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变得更为广泛,并对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机制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不同的建筑管理团队,都采取了计算机技术开展企业的管理工作,有效的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企业的领导也可以更加合理的对工作人员进行调度。随着建筑企业对工程质量、造价、工期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多,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不得不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办法,让高科技手段介入到工程的管理层面,促使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国内外较为成熟的高科技管理方法与建筑企业的日常管理制度不断融合,以提高工程质量、增加企业效益为根本目的,也满足了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实现自动化管理的要求。
2.2加强人才的管理与培养
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诸多漏洞,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建筑行业需要更多的加强对于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和提升工作,确保企业具有更多高素质管理人员,帮助企业不断完善管理系统。任何领域想要长久发展,就必须吸纳更多专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一方面,建筑企业需要加大对于管理人员的培养工作,面向社会招募更多专业能力较强的技术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成立专业的培训机构,确保技术能力较弱的工作人员能够按照企业要求掌握更多与管理有关的知识,促使企业可以有效的规避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企业在进行管理人员筛选的过程中,以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为基本要求,应试者需要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并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进入建筑企业。
2.3要健全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更要积极进行市场制度分析,通过不断规范原有的建筑管理系统,提高市场准入制度的认识能力,并建立健全建筑市场的准入制度,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措施,并且以高要求、高标准为基础,做到管理体系漏洞控制与提高,通过这些管理体系,严格评审兼职企业以及想要从事建筑行业管理的工作人员,避免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况。提高建设能力,同时,在建筑行业为了达到长远发展目的,在各个部门之间不行设定有效管理方法,通过部门之间的有效整合,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和制度,对于从事多年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考核,严把建筑行业质量关,通过质量控制,进一步让能力较弱的管理人员从事其他岗位工作,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达到要求的标准。
综上,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活动进一步分析,明确了建立科学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在建筑单位中,不但要重视分析管理体系漏洞,更要明确如何发挥出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相关促进作用,从而实现企业管理的专业化,这样也可以保证企业经济发展效率与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同时,企业更要重视每一个相关管理环节,强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这样通过有效的管理要素整合,加上相关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从而也为国家建筑事业的稳步发展做进一步努力。
作者:韩雪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乡建设规划中心
参考文献
[1]何宗玉.A公司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5.
[2]张燕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实践[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篇5
课程作为开放大学服务学习者的主要载体和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单位,需要在广播电视大学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与重构。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开放性的课程理念、分级化的课程体系、规范化的课程管理、灵活的课程衔接。开放大学应该建立一种层级化课程体系,并赋予课程体系学术资格功能,建立课程层级与开放大学所授学术资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层级化;架构;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8—0030—05
学科、专业和课程是构成高等学校的三个基本要素,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必然包含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因而对这三个要素的建设就成了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建设[1]。学校的人才培养功能主要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和服务学习者的重要载体。
国家开放大学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没有围墙的远程开放大学[2]。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无论是与传统高等学校还是与广播电视大学相比,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任务、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结构以及运行模式等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因此,开放大学不仅需要顶层设计,而且需要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课程作为开放大学的基本要素,是开放大学服务学习者的主要载体和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单位,必然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与重构。
本文根据国家对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经验,在研究分析国外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创新与重构提出一些设想。
一、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立足点
课程是开放大学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服务学习者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承载着开放大学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体现着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所以,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要,同时考虑开放大学自身的特点。
(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而言,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从三个方面着眼。
一是着眼于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学校教育改革,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从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背景出发,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供课程支持。
二是着眼于区域规划与产业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开放大学的重要使命,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并从中挖掘着力点和突破口。
三是着眼于劳动者素质提升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要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着眼于劳动力素质提升的现实需求,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知识与技术支持。
(二)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学习化进程的演变与发展,社会的学习形态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3]一是学习需求的社会化,学习已经超越了少数人的特殊需求而发展为社会公众的普遍需求;二是学习选择的个性化,学习者根据差异化的学习需求选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通过灵活的学习制度得到保障;三是学习过程的终身化,学习伴随着个体自我发展的整个生命过程;四是学习手段的信息化,学习者通过网络化的学习平台获取学习资源并得到及时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者学习形态的变化,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为开放大学创造了发展机遇。同时,这种变化又要求开放大学的课程必须在个性化、信息化等方面突破传统大学课程的局限,为学习者社会化和终身化的学习提供全面的支持。
(三)适应开放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放大学是传统大学适应时展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相对于传统普通大学而言,开放大学具有自身的特点。[4]具体而言,开放大学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了有教无类,普通大学则是一种甄选教育;开放大学的教育对象面向整个社会,普通大学则面向学校;开放大学的学生通过开放的方式入学,普通大学的学生通过考试选拔入学;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是远程教学,普通大学的教学主要通过面授完成;开放大学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普通大学的学习方法是教师传授;开放大学的学习资源是多种媒体资源,普通大学的学习资源是印刷材料;开放大学的学习环境可以是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普通大学是限定在固定时间和课堂学习。因此,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新需求,对传统普通大学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分解、提炼和优化组合,形成富有开放大学特色的课程体系。[5]
篇6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大学英语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蒋燕(1964- ),女,贵州安顺人,安顺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贵州 安顺 5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安顺学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AJG03,项目负责人:蒋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38-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涉及学生面广,其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发展,课程体系建设是大学英语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关系到该门课程开设的教学效果。文章以西部某一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为切入点,通过观察研究、资料查阅、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如何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提出自己的设想。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近12年的情况为:输入“英语课程体系”检索词,全部期刊检索有128条;输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检索词,全部期刊有31条;输入“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检索,全部期刊1条。可见,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以前的专科学校升格为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发展迅速,并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兼培养专科生,培养少量研究生。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本地、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其他省区,为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以应用为指导,努力构建应用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把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职业竞争能力,这就要求加强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进行研究,我们依据Richards所提出的需求分析方法,并参考国内外外语教学需求分析问卷,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以西部的几所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文理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所选定的大学英语授课班级发放问卷450份,当场收回有效问卷435份,并随机抽取20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分析整理调查情况如下:
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由于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欠佳或缺少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学习英语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要求,难以达到求学深造和英语交际的能力。
2.课程体系不完整。英语课程设置大致以基础课程为主,以精读教学模式为核心,以语法翻译法为重;重视基础英语,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文化知识的融入,缺乏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导致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欠缺;基本上是在教材的课文中学习语言知识和有限的文化知识。其课程设置和整个课程体系重知识轻能力,文化教学缺失,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
3.教学模式单一。一般是教师主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班上课,满堂灌,笔记加作业,采取单向式的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和布置作业的方式来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居支配地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违背了语言习得的规律。
4.教学设施不足。由于贵州省各市州的地方高校在管理归属上是“省市共管,以市为主”,这就必然受到所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有的地方政府投入少,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外语教学硬件设施较差,多媒体教室短缺,校园网络化教学不能开展,英语学习软件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停留在将黑板搬上屏幕的水平。
5.教师素质亟须提高。这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在数量、质量上都有待提高。由于市州各方面条件比较差,很难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全校的英语教师一般只有30人左右,既要承担英语专业课,还要承担全校的公共英语课。加上办学经费紧张,专项资金缺乏,不能对在职英语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
6.学生期盼学习英语。调查显示,希望改革英语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学生占89.66%,希望改变教学方式的占95.86%,希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占92.87%,希望开设四级后续英语选修课的占72.18%,希望能够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占97.70%,希望所学英语能够适应将来的英语岗位的占88.51%。可见,学生盼望学好英语。
7.用人单位的反映。在调查时用人单位反映,有的毕业生有英语四、六级证书在手,各门课程成绩优秀,但一旦进入文秘、外贸、科技、新闻、金融等领域工作时, 却写不好英语书信,看不懂英文国际招标书,讲不了英语谈判,难以学以致用。原因是学生只掌握了通用英语,缺乏适用于各种特定语言场合的专门用途英语。而大学英语教学只是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只是为检验学生基础阶段英语水平的考试,仅仅是英语语言需求的基础,不能使学生应对各种具体的英语交流场合。
三、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Richards认为,语言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目标设定、大纲设计、教学方法、测试和评估六个方面。应用语言学家James.D.Brown认为,只有准确了解不同类别的需求,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掌握群体概况,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检查语言的运用情况,才能实施合理的课程设置。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构想:
1.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基础,设置课程模式。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首先应该进行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分析,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英语水平及技能的要求,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其次,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要始终建立在需求分析上,遵循既要照顾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又要给好的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有较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个性化学习,确保英语水平稳步提高并满足不同专业发展需要以适应社会需求。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制定、教学方法选择、测试与评估等都要以需求分析为基础,遵循课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探索一条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又有个性化、多样化的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之路。
2.以提高应用技能为中心,定位教学目标。教育部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明确定义:“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又规定各高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实际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我们要以此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应用技能、个体差异、学科专业要求等,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灵活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大纲既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要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不同专业、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要注重通过语言传授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决定教学内容。要以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和学习策略为主,并突出实践,强化应用。
3.以教学理念为支撑,设计课程体系。教师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要有规律性的认识,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进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此,可以通过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两个教学路径和两个阶段,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应由语言基础、语言文化、语言技能、语言应用等四个部分组成,其课程体系总体为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其中基础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第一阶段,可开设通用英语,供那些在语法、词汇、语音、写作和学习方法上有困难的学生选择,并可以弥补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不足。第二阶段,引入与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根据学生的特定需要和目的设置课程,如开设西方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高级阅读、英语写作、英汉互译、旅游英语、文秘英语、商务英语等各种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和所学专业的英语运用能力。
4.以分类指导为原则,转变教学方式。外语教学的实践证明,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和各校不尽相同的教师整体水平、教学资源,采取分类指导原则和分级教学方式。采用不同起点、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材,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学习目的学生要求。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情况,开设的课程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通用到专业,由综合到实用,进行不同级别、不同课程的学习,如通过开设综合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并结合拓展英语课程在语言技能类、应用类、文化类的应用供学生选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人文知识,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只有采取分类指导、分级教学的方式,才能使不同英语知识水平的学生达到不同级别的课程要求。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完整、系统、多学科交叉的工程。需要通过需求分析,了解学生主体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转变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需要抓好通用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彩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院校课程设置的特色与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
[2]郭宇路.谈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必要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3]韩戈玲,董娟.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3).
[4]刘富强,孙建奎.多重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J].职业时空,2007(18).
[5]孙建奎,宫钦言.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严明,冯莉.国外ESP教学研究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7]杨淑侠.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8]杨玉兰.学生需求对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J].外国语文,2012(6).
[9]郑红莲,刘桂兰.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施原则[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1).
篇7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院从数据库系列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知识结构化及优化、针对课程各模块内容特点的教学方法手段的选取、实验教学方式、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五个方面进行的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数据库系统;教学方法;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ourse Architecture and Teaching Method of Database System
CHEN Long-me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109,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For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target of database system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active probes into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 system series course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urse knowledge, the adop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gear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of each module in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mode of experiment, the teaching pattern of course design.
Key words: database system, teaching method, course architecture
1数据库课程体系建设
1.1数据库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
根据数据库技术应用广泛、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学校关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们确立了数据库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用一句话概括为使学生具备“对数据库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应用能力和学科素质”,具体而言就是:较全面的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提高数据库的理论知识水平;学习数据库技术和方法,掌握其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据库系统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2课程体系的构建
上述教学目标较庞大,单靠一门课程、一学期难以达到。上述教学目标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即“基础、应用和综合”,为此我们将上述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分三阶段来实现。因此我们设立了如下数据库系列课程:
Ⅰ 必修课:数据库系统概论(第6学期开设);
Ⅱ 选修课:“SQL SERVER使用技术”,“动态网站建设”(第7学期前面开设)
Ⅲ 必修课:数据库课程设计(第7学期后面开设)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是学习数据库技术的第一门课程,属于基础层次,肩负着培养学生数据库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及其基本应用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据库知识结构和基本应用技能,为后续课和考研打下基础;
SQL SERVER使用技术、动态网站建设两门课程都是选修课(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种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工具(人利用工具而生存),进一步掌握数据库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和综合运用数据库系统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分析问题、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目标培养中的最高层次。在这一教学阶段,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前两阶段所学课程的知识,以及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知识才能完成本阶段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因为上述三阶段的课程在内容上前后相承,层次递进,所以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它们的开设学期前后相连,符合循序推进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上可起到趁热打铁的作用。
1.3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优化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优化包括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和在系列课程间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任务,使课程间教学内容不重复不遗漏,优化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在整个数据库系列课程中处于基础和支柱地位,因此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首要是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提出的“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教材全貌,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1]。为此,笔者从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入手,经过精心整理,将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归结为“两行四块”的知识体系结构[2],见表1。“两行”即按照研究范畴(即本身的性质)将课程教学知识点在水平方向上分为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两类,四块就是按照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课程教学知识点在纵向上分为原理、设计与应用、系统维护管理、前沿与趋势四个模块。
观察表1,发现有两条水平的有交叉的线索,第一条是理论知识线索,第二条是技术知识线索,前者为后者提供严格的理论支持,后者为前者的提出和完善提供素材,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关系数据库系统。这样一种内容设计上的安排,既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又使学生全面掌握数据库的实际应用,可以迅速投入实际工作。
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关系模型数据库、关系数据理论(含关系规范化,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模式的分解)等部分,构成了关系数据库核心理论基础,本部分在数据库学科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SQL语言、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编程等部分讲述数据库的开发技术和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直接用到关系数据理论等基础;在数据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讲授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技术以及关系查询处理及优化技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维护管理和优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数据库技术的前沿动态仅作简介,学生了解即可。因为关系数据库系统已成为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库系统,所以,关系数据模型的原理、技术和应用无疑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知识结构化,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知识体系,了解知识点间的关联,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适应性,增强学习效果。
1.4课程间教学内容分配
在讲解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中SQL语言部分的内容时,为使学生能看到SQL语句的执行结果,采用Ms SQL Server 2000为平台,来演示语句的执行情况。在此使用SQL Server 2000这一DBMS时,仅以满足本章内容教学演示的需要为目的,只讲解其必要的操作使用,对其它具体深入的应用不予讲解,留待学生课下自学或在后续“SQL Server实用技术”选修课中学习,这就避免了上述两门课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叠。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1适当应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案设定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成为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为此,在教学中笔者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以教学质量的高低为取舍依据,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在满足一般学生学习要求的前提下,对有一定基础的同学还增加一些个性化的教学,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例如,对于综述性知识,如课程绪论部分,采用多媒体授课效果较好;关系代数、关系数据理论等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很抽象的理论,采用讲解+板书授课方式要比多媒体授课效果更好;数据库设计这一章详细介绍了数据库的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其内容和实践联系很紧密,非常适合用案例教学法[3]。在这一章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后习题图书馆数据库设计作为教学案例,结合教材中的理论内容,详细讲解每一阶段的工作和形成的成果,这样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课本上抽象的理论内容,又使学生学到了如何用理论来指导数据库设计的实践,起到了一箭双雕的功效。
在引入新知识时,如关系数据理论和并发控制技术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得出一个不好的关系模式存在的四类异常问题,和数据库共享可能引起的三类数据不一致问题,从而引出相应概念:数据依赖和封锁。
对SQL语言这一章,一要结合目前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进行全面讲解,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让学生能亲历查询的结果,以加深理解。实际讲解时,笔者应用SQL Server 2000这一DBMS 平台,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看到查询结果,这样加深了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此外,指导学生课下自学一种DBMS,如SQL Server 2000,并以此为平台进行上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SQL语句的使用来掌握SQL语言的各种语法和功能。
对于重要算法,如求最小覆盖算法、数据库恢复算法等,先讲清思路,再辅以动画进行演示。
2.2运用计算机学科特有的方法论于课堂教学
理论、抽象和设计描述了计算学科的研究和实践的三种形态,是学科方法论的最根本内容[4]。当讲解抽象的概念或理论时,教师恰当运用从理论到设计或从抽象到设计的形态转化,会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留下很深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理解课程体系中点、线、面的关系。例如实体完整性是指关系中主关键字不能为空且其值不能相同。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中个人数据库的职工号就是主关键字。参照完整性是指不允许引用数据库中不存在的外键数据,在进行参照完整性检查和约束时,可通过触发器来完成。
针对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我们在教学中加强了实践环节的训练,具体做法是:按照课程内容的进度设计了从SQL语言的使用操作到数据库编程的系列上机实验。上机实验密切结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帮助学生消化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际的DBMS(SQL Server 2000)上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提交规范化的上机实验报告。这种课堂教学与上机实验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3课程设计
课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理解、综合运用数据库知识和技术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计算机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非常重视其教学组织,从选题到答辩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来确保其教学质量。
3.1成立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小组,提前下达课程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小组由承担过该门课程且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设组长一名,在组长协调下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前的准备,如制定课程设计任务和实施计划等,共同组织对学生的答辩;但分工明确,每人指导1个班。数据库课程设计为期2周,安排在第7学期后半部分。指导小组在第7学期第一周向布置课程设计任务,组织学生分组和选题。课程设计时学生分组一般是按照学生的知识、能力、性别、性格等特征互补的原则搭配,每组2~3人,设组长一名。选题在第二周内完成。这样早地布置任务,目的是让同学提前进入课程设计,早开始,早准备。
3.2选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命题原则是:符合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实际。具体题目一般是由指导教师小组提供备选题目清单,由各学生小组选择,也可以是学生从自己感兴趣并熟悉的方面提出,经指导老师审核通过的题目。学生小组组长负责召集和协调讨论本组的课程设计,组员间既明确分工,又相互协调配合。
3.3以过程管理管理为着力点,确保课程设计保质保量完成
指导教师组将从选题和分组确定后到集中课程设计周之前的八周左右的时间,按照数据库设计阶段和软件工程时间进度相应地划分为若干阶段(一般为6阶段),明确规定各时间阶段结束前各小组要上交阶段报告和设计方案,并记录是否按时上交情况,记入平日成绩,以促使学生抓紧此项学习任务。对上交的阶段报告和设计方案,教师要及时评阅、反馈和指导,使其可行。
在集中课程设计周,采用以安排学生集中上机为主,分散设计为辅的形式。教师制定集中上机时间内上机纪律,并对学生考勤。之所以设置分散设计,是为学生对上机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或资料查阅留出时间。
3.4考核与评定
课程设计完成后,不但要提交软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而且还要进行答辩,答辩含讲解、演示、答问三环节。为避免在小组课程设计中,有的同学不积极参与,采用随机抽查个人和以抽签方式随机确定一位同学代表本组上台答辩的方式来考核小组的成绩,促使小组内部相互督促、相互帮助。通过这种课程设计组织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课程设计的成绩由考勤、平日成绩(各阶段报告提交情况、随机抽查情况)、课程设计报告、答辩(含软件运行情况)成绩等部分组成。这种成绩构成方式,强化了对课程设计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上述一系列措施,经过我们带多届学生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可供其它软件类课程设计的教学指导所借鉴。
4结束语
经近年来对“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的建设,我们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为本课程教学目标,构建了数据库系列课程体系,建立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和教学网站等,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教学方法手段进行了改革和革新,对实验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成效。
参 考 文 献
[1] 连润江. 数据库系统概论教学改革的探讨[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22-23.
[2] 王珊,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给城市造成很大损失,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空间安全、预防和减少城市各种自然灾害的有效手段。城市绿地系统不仅具有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城市环境、平衡生态系统等作用,还具有防震、防洪、防火和减轻灾害的功能。本文从城市绿地系统的简介入手,逐步分析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结合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对如何构建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系统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市减灾防灾体系;构建
一、城市绿地系统简介
(一)概念简述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地表覆盖物主体,能发挥生态平衡作用,且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生活休闲有着积极作用,绿化环境比较好的区域。城市绿地系统以自然要素为主,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氧气和清洁的水源,是必要的粮食储备、副食品供应和居民户外休憩的场所。它对人类的发展和景观资源的保护起着承载、美化和支持的重要作用。
(二)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
城市绿地系统在我国按照主要功能和用地性质分为5个大类、13个种类和11个小类。5个大类分别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它绿地。各种城市绿地按城市生态与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有效配置,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作为城市总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内容。
(三)城市绿地系统的作用
搞好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有效防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抗旱、防洪、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系统通过截留降水、吸收多余降水等途径可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径流速度。城市树木的树冠可以截留相当一部分降水,据研究显示,东北红松的树冠可以截留30%-73.3%的降水,陕西油松林可以截留37.1%-100%的降水量。通过树冠的截留和土壤的吸收减少了降水量,从而起到减洪、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干旱时节,绿地还可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加大空气湿度,可以有效缓解旱情。
可作为避震场所
城市绿地系统可作为地震后的避难地。地震发生后,部分强壮的树木不致于倒伏,这时可利用这些树木搭建临时帐篷,为受灾居民创造临时生活环境。1976年7月,在唐山地震波及影响中,北京市区的各公园绿地立即成为避灾、救灾的中心基地,15处公园绿地总面积400多hm2,疏散居民20多万人;1923年9月日本关东地区大地震,东京震后半小时内就有136处起火,就在这样一次毁灭性的地震中,城市绿地公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东京市内公园绿地挽救了在公园避难的70%以上的生命。
防火灾、泥石流等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破坏就严重的莫过于地震,虽然地震不经常发生但其一旦发生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伴随地震会发生很多次生灾害:火灾、海啸、水灾和山崩泥石流等。一定规模的城市绿地系统可有效切断火灾的蔓延,在防火、控火、减少火灾损失上有着独特的贡献。城市绿地系统的植被还具有保持水土功能在地震发生后能有效预防泥石流的发生,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防风阻沙
北方城市常年会发生风沙、沙尘暴现象,沿海城市海潮风暴等自然灾害经常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而城市的防护林建设就可有效阻止大风暴的侵袭。研究证明,城市冬季盛行风向的防护林带,可降低30%-40%的风速,有效减小了风沙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二、我国城市自然灾害分布特点
对我国城市有结构性破坏造成重大损失的自然灾害类型有:地震、水灾、泥石流滑坡、沙尘暴和台风等。因此,要对城市主要自然灾害进行合理区划、有针对性的防灾绿地系统规划,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洪灾主要发生在中东部城市范围内;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区域;沙尘暴在内蒙古、黄土高原一带频繁发生,在其他地区也存在发生的威胁;作为摧毁性极大的地震应在全国引起高度重视;泥石流滑坡虽是小范围的地质灾害,影响也不大,常随着地震和洪灾发生,但对其影响也不可忽视。
三、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系统建构的规划
(一)防灾减灾绿地系统的植被选择
1、在城市防灾减灾绿地规划建设中为了更有效地减少洪涝灾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应尽量选择植被冠叶浓密、宽大、根系深广,滞留降水能力强生长稳定、适合栽种地的植被。例如:柳树、胡桃、水杉、冷杉、夹竹桃、榛树等乔灌木。
2、在地震多发地区和木质结构房屋较多的地区,为有效防止火灾的蔓延,应选用不易燃烧的植物作隔离带,以此既可以防灾又可美化环境。抗燃烧的防火植物主要有:苏铁、青冈栎、珊瑚树、女贞、山茶、交让木、厚皮香等,可根据当地环境适当选用这类植物。
3、在风沙较严重的地区种植防护林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抗风性强、寿命长且生长快的植被,树冠的形状最好是柱形或尖塔形。在南方地区可种植马尾松、
圆柏、黑松、台湾相思、假槟榔、木麻黄等植物。在北方地区可选用杨树、榆树、柳树、白蜡、圣柳等树木。
(二)减灾绿地系统的构建要点
在分析了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地点、对植被选择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要做好我国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下要点:
1、搞好城市减灾防灾绿地系统的建设,政府毫无疑问起着主导作用。由于城市防灾减灾的建设是关系城市居民生死存亡的大事,在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理应受到我国各级政府机关的密切重视。国家应逐步完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等各方面的法令法规,依据法规进行城市绿地系统防灾减灾的建设工作。此外,各城市还要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已投入使用的公园配套设施。结合对旧城区的改造要在城市中心区和各主要街道投入建设一批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的绿地、街心花园和广场等,努力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绿地系统。
2、提高城市绿化系统各类用地规划指标,合理均匀分配绿化资源。一个城市要具有足够多的绿化用地才能为城市防灾救灾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般市级公园的面积按城市规模定在10-30平方米以上,居民居住小区的绿化用地要严格执行国家新建社区占30%,旧城改造社区占25%的要求,尽量满足人均对绿地面积的要求,并在社区内设置绿色安全通道。公共绿地市区和居住小区的专用绿地要符合均匀、就地的原则。有些城市尽管各类绿地指标都很高,但分布不均匀,使得有些居民小区难以发挥灾难自救功能。为此,社区专用绿地半径要在100以内,区级绿地半径要在500以内,这样一旦灾害发生,人们也可迅速撤离到绿地的安全地带。
3、对城市易发生火灾爆炸的单位和地区要加大绿化强度,一方面要提高绿地面积,种植可阻燃的植物;另一方面要在这些区域建立隔离带,防止火灾进一步蔓延。此外,绿地建设还要规划一定的水面,这不仅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需要,也是救灾的需要。
4、进行一级和二级避灾通道和避灾据点的选址布局。救灾绿地系统要建设在人数居住较多,适宜多数人停留的地方和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日本在建设防灾减灾绿地系统时的标准:适合避灾的规模应该满足人均1-2平方米为准,每个避灾绿地的面积要平均在5-10公顷为宜。
篇9
Abstract: Traffic engineering is a discipline with vigorous development, as the major course of traffic engineering major,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By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many years,Shjiazhuang Railway University traffic engineering group formed unique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Now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is shared with colleagues.
关键词: 交通工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Key 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teaching system;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24-01
0引言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其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非常重要。我校该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了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和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并通过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 并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体系建设
1.1 比较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教学探索,课程组制定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交通工程学》教材体系。现使用的教材体系由主讲教材、辅助教材、教学支撑料(扩充性资料)等三个层次组成,覆盖了交通规划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三个层面。
1.2 比较丰富的教学扩充内容交通工程学课程扩充性资料包括:①高新科技成果在交通工程中产生的新方法、新技术,例如: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交通控制仿真技术、交通信息技术等;②近期收录的典型交通工程案例分析,例如教师科研项目中或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的典型案例分析;③国内外最近发表的有关交通工程学的论文研讨。总之,本课程教学本着从基本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更深入的实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有目的有意识地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
1.3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主讲教师主持和设计各自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要求。实验、指导教材配套齐全。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
1.4 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为了培养交通规划的实践能力,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交通工程实践基地。该实践基地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房、交通模拟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组成。实践教学环节由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负责,他们均参与过相关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积累了相关案例,对交通工程前沿有较深刻的理解,且具有较强的交通工程领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他们的实践教学受到学生的好评。
1.5 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目前,《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已经形成多媒体教材体系,《交通工程学》课程以及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已经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2教学方法建设
2.1 明确教学内容,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针对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将教材内容指定为两部分分别进行精讲与课后自学,其中精讲内容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细致性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方法的同时辅助以大量的交通工程实例分析;自学内容约为教材内容的1/5,其中数据采集、交通现状分析与近期治理、交通需求预测、网络分配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交通战略规划及道路交通系统评价为精讲内容;交通系统规划软件、交通规划工程研究报告为自学内容。对学生的课后思考提出具体要求,并结合课堂讨论、实践论文以及课程设计等灵活方式加以考核。
2.2 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以交通工程学实际案例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有一路一例的案例,也有综合案例,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又力求简明、形象、生动、具体。
教师的单方面授课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本课程中,结合实践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工作的介绍和演讲,并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互相交流。
2.3 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外聘专家或授课教师定期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和学科动态,使学生能够在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了解本课程的前沿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学科精心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已和河北冀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等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为交通工程学课程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变由单一任课教师站在讲台前传授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充分整合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或聘请资深交通专家、知名学者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式”教学,或带领学生参观交通工程设施的现场,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进行针对性讲解。
2.5 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该课程是一门信息量大、时代感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小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了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 建筑工程;消防设计;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3-0029-01
1内应控制使用双阀双出口消火栓代替两组单阀消火栓是符合高层建设消防设计基本思路
《高层建筑消防设计规范》中规定:在同一楼层中,如果两个相邻的消火栓中的水枪水柱必须达到辐射中的任何位置,而且必须采用双出口,且双阀口消火栓。另外,规范规定:在高层建筑中,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建筑物, 建筑面积约在650m2左右的塔式住宅楼,每层不应超过8户、且必须采用双阀双出口消火栓。因此,在设计中消火栓的位置是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2 不同建筑物的建筑高度确定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2.0.2条中对建筑高度有明确定义。建筑高度是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因此,建筑的高度计算应一方面考虑从消防车可到达标高层面确定更为合理,另外还要考虑从主入口标高层面确定。当为平屋面时,建筑高度的计算应为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最大值。
3防增压泵的设置问题
首先,增压泵的扬程不宜过大;其次,增压泵的流量要满足1股水柱或1个喷头的水量。规范要求的静压力值减去这个水位差就是增压泵的最小位差,由于高位水箱消防水位与顶层消火栓或喷头已有一定的位差,所以增压泵的扬程必须延长几米才能可以满足要求。但是,如果如果增压泵扬程选的过大,就会造成消火栓出口压力加大,从而导致管网内部承载压力加大,同时各种自动喷水管线入口压力加大,必将引起消防给水系统整体能力的破坏。因此,必须对整个管网采取降低压力的各种措施。另外,如果仅靠增压泵来满足消防静压要求也不合适,因为增压泵的整体运行中的传感信号需要及时向消防系统打水来保持压力,否则,增压泵的整机就会损坏,引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 室内消防给水管道的设置要合理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对于七到九层的单元式住宅和不超过8户的通廊式住宅,其室内消防给水管道可为枝状。同时,对于超过六层的塔式和通廊式住宅,可采用一条。而对于超过六层的塔式和通廊式住宅,室内消防竖管相连组成环状管道。同时,规定设有消防给水管网的住宅,其室内消防给水管网应设消防水泵接合器。因此,对于多单元的单元式住宅,每个楼梯设置一套独立的消防泵系统,不仅不美观,而且也增加了工程造价。
5 合理布置消火栓
消火栓是扑救建筑火灾的重要灭火设备,消火栓布置合理与否 ,是影响扑救火灾的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消防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科学确定消防栓的位置,合理选择好消防栓的规格和型号,完整确定好消火栓的安装方法,合理划分消防栓的总体布置范围和位置。同时,要在安全出口附近开始布置第一个消火栓,沿楼梯间逐步推进,疏散通道来选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安装方式,并确定好试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1)室内消火栓设计。室内消火栓是消火栓系统的终端设备,消火栓布置合理与否是影响整个扑救火灾过程的重要因素。国家相关规范规定:一是单元式、塔式住宅的消火栓宜设置要在各楼层休息平台上和楼梯间的首层中;二是消火栓应设置在位置明显且易于操作的位置;三是消火栓应设在楼梯附近、走道等明显易于取用的地方;四是水龙带长度25米左右,水枪上倾角为45°左右;五是室内消火栓的间距不应不要大于50m;
2)室外消火栓设计。室外消火栓是设置在建筑物外面消防给水管网上的供水设施,是扑救火灾的重要消防设施之一。《高层建设管理规则》规定: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中的消防水枪的喷嘴口径0.19cm,水枪喷射的最小流量5L/s,水枪充实水柱长度为0.11cm。同时,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通过调整水枪流量和水枪喷嘴口径来充实水柱长度。同时,根据室外消防用水量计算,每个消火栓水量为10L/s~15L/S,并且消火栓保护间距小于120m,半径不应大于150m。
6消防水泵出口处的放水阀和稳压回流措施,正确设置消防水池及保证高层建筑两路供水
首先,《高层建筑消防设计规范》中规定:为了方便水泵的检查,在消防管放水阀中必须设计消设置DN65的阀门。当水泵排水量较小时,可将水直接排至泵房集水池中处理。而当消防排水量较大时候,可将水直接排回消防水池。不过,这些也和消防泵的效率也有关系,最好查一下消防泵厂家中关于具体泵的性能曲线比较准。
其次,在高层建筑中,由于供水往往不能满足消防用水量,对于以自救为主消防车补救能力达不到的一些高层建筑来说,消防水池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因此在消防设计中应合理设计消防水池。第三,依靠消防车救灾的建筑物,设有室内消防用水的建筑物,《高层建筑消防设计规范》规定:室内消防泵进水管应直接从市政管道取水。因为,如果从市政给水管道取水,一般均能满足室内消防水量要求。同时,对于消防泵在非火灾中运营昂管理就能够解决。
7 结论
综上所述,高层住宅作为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是人类自下而上必不可缺的重要场所。同时,一项合理的工程设计还要考虑建设项目的投资造价,做到既安全适用,又经济合理。因此,正确处理住宅设计中遇到的消防安全问题,不但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兰会,张良,成锋.浅谈建筑防火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