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5 01:0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认识钟表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91~92页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钟面上的整时数,先让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再认识钟表(包括电子表)表面上的整时数.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针、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能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生异口同声地说:“闹钟”。
师:闹钟有什么作用呢?
生1:可以叫我们起床。
生2:可以告诉我什么时候干什么。
生3: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板书:认识钟表
[评析: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 动手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闹钟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交流。
生:自由观察活动。(师:课件出示4时)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1:我的钟面上有三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较粗较细的是分针,那个又长又细的是秒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时针、分针及名称。)。
师:这个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他已经认识秒针了,真了不起,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一步地认识秒针。钟面上还有什么?
生2:钟面上有12个数。
师:小朋友们观察地真仔细,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看看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边说边拿实物钟演示)
生:我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顺着1、2、3、4、5、6、7、8、9、10、11、12的方向走的。
师: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一拨小闹钟吗?体验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
生:动手拨小闹钟。
[评析:这里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认识整时。
请同学看这个钟面,谁知道现在表示的时刻是几时?(出示2时的钟面)
生:2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妈妈教过我。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
生3:我是这么想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这时的时刻就是2时。
师:咱们同学真了不起。那这个时刻又是几时呢?(手指大屏幕的4时)
生:4时。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说。
师:请同学看大屏幕,这时的时刻你能马上说出是几时吗?
生:8时。
师:这个时刻我们一般该干什么呢?
生:我们在上课。
生:有时候,晚上的8时,我们在睡觉。
师: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师: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刻的方法吗?
生:沉默。
师:好,我们小组讨论讨论。
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小结: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是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拨一拨小闹钟?
生:想。
师:拨一个8时,看谁拨的又对又快,注意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
生:动手拨小闹钟。
师:请同学看大屏幕,你拨的和大屏幕上面的一样吗?
师:真了不起,我们再来拨一个3时。
生:拨钟。
师:谁愿意上来展示给大家看,说说你是怎么拨的?
生:积极举手表现自己。教师及时给以奖励。
[评析: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3.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师:想不到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这么强,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怎么样?请大家看你桌上的这张图,你能马上写出钟表显示的时刻是几时吗?比比看谁写的又对又快?
生:独立完成填空,有同学小声说:“怎么两个都一样?”
师:你发现什么了?
生1:两个一样,都是9时。
生2:两个都是9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为什么会有两个9时呢?
生3:我知道,因为一天,时针要走两圈,所以有两个9时。
师小结:小朋友说的真好,对了,一天时针在钟面上要走2圈,所以有两个9时,因此,要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
[评析: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要在钟面上每天转两圈,所以一天中有两个9时,拓展了学生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刻干什么吗?
生1:小红7时起床。
生2:早上,妈妈叫小红起床。
生3:小红在早上7时起床。
师:那你是几时起床,又是几时睡觉的?在钟面上拨出来,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活动。
师:我们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师: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生:动手拨小闹钟。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做课中操。
[评析: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学习时刻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用这种钟表示时刻外,还能用什么表示时刻呢?
生:用手表
生:用电子表。
(电脑出示3个时刻)
师:请同学们看这三个时刻,你发现了什么?
生1:都表示5时。
生2:一个是钟,一个是手表,一个是电子表。
生3:我发现前两个都是用分针时针表示的,第三个是用电子表显示的。
师:仔细观察,电子表是怎么显示时间的?
生:电子表的表面有两个点,左边是几就表示几时,右边是几,就表示几分。
师: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我们奖励给他一块奖牌。说的非常好,电子表的表面有两个点,当两个点的左边是几,同时,两个点的右边是两个0,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像电子表显示的这种表示时刻的方法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1:电话显示器上。
生2:电视上。
生3:手机上。
师:你能试着用这种方法表示2时吗?
生:练习。
师:谁愿意上黑板展示自己的写法?
生:积极要求表现自己。
师:(大屏幕显示8时)8时和3时用这种表示方法,又该如何表示呢?
生:在练习本上用第二种表示方法写。
[评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了表示时间的两种方法,再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寻,为学生再次积累感性认知。]
三、应用新知,巩固发展。
1.师:请同学看大屏幕,时间老人还给我们送来2个钟面,你能准确地说出现在是几时,并说说这时候你该做什么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能试着用两种方法把这两个时刻表示出来吗?
生:独立完成。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两个钟面,看看6时和12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生: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12时,时针和分针合在一起了。
2.师:猜谜:公鸡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闹盈盈,长针、短针成一线,请问这时几时整?
生:6时整。
师:谁有补充?
生:早上的6时整。
师:那再过一小时是几时呢?
3.手势游戏:由老师给大家做几个手势,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根据老师的手势马上说出是几时整?(3时、6时、9时、12时)
4.下面,我们来玩个拨钟表的游戏,同桌两人一人在钟面上拨针,另一个人说时刻,交换练习。
5.我们来玩个小品好不好?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来做几个动作,你猜他时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用你的小闹钟拨出时刻,谁最先拨好就上好闹钤。
(1) 洗脸:拨的时刻有6时,6时半,7时,9时理由是晚上睡觉前洗脸。
(2) 睡觉:拨的时刻有8时,9时,10时,1时理由是午休。
(3) 读书:拨的时刻有8时,9时,10时。
(4) 吃饭;拨的时刻有7时吃早饭,12时吃午饭。
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表演的小品真精彩,拨出的时间也很合理,一节课马上就过去了,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准确掌握时间,按时起床,按时睡觉,不浪费时间,做个遵守时间的好学生。能做到吗?
四、全课总结。
能和小朋友共同上一节课,老师感到非常的高兴,那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总评: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设计新颖。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迭起,教师科学有效地引导,给人一种渐入佳境、耳目一新的感觉。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3.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篇2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八单元的知识。这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是以后学习时分的基础。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因此大多数孩子会看整时,但这些经验只是粗浅的,感性的,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由于时间和时刻看不见、摸不着,不具备形象性、直观性,再加上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和监督能力较差,所以对时针、分针的整体认识有些不习惯,观察力的薄弱使得他们常常忽略时针和分针的区别,因此认识半时往往会出现问题,12时半他们可能会看成6时,同时由于对钟表的旋转顺序不清,他们又常常产生困惑,比如1时半到底是1时半,还是2时半等等。针对教材内容、学生特点、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⒈使学生认识钟面,会认整时和半时;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⒊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习惯。其中重点是使学生会认整时和半时,难点是认识半时。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将学生已有的常识系统化和组织化,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概括,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信心和意志力等各方面均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可持续性学习素养的形成与积累。
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刘老师认识一个小男孩,叫小刚。这里有他的几张照片,想不想看?请你们看着这些照片讲一个小故事给大家听。(晚上10点半还在看电视,早上7点不起床,早上7点半才起床,跑到学校已经8点了。)
问:你们觉得小刚的表现怎么样?
你们哪些地方和他不一样呢?
怎样帮助小刚,让他和你们一样?
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刚一起认识钟表。
(二)引导探究
⒈认识钟面
①师:要认识钟表,就得知道钟面上有什么,谁能不看表就说出钟面上有什么?
(出示刚才故事中的四个钟面,分别是10点半、7点、7点半、8点)谁来读出其中一个钟面上的数字?
钟面上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你怎么知道的?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4个钟面,总结出时针和分针长得什么样子。
⒉认识整时
①师: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如果请你把这4个钟面分成两家人,你们打算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观察7点和8点这两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这样时针正好指着数字几,分针正好指着12的时间叫整时。这样的时间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也叫几时,一起读一读:7时,8时。
③用钟表模型拨出6时、12时,说一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几,象在干什么?
⒊认识半时
①(多媒体出示7时的钟面)
提问:这是几时?你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演示钟面从7时到7时半,并画出转动的弧线,让学生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用手势一起跟着时针和分针转动,明确时针和分针的转动方向。
②引导学生讨论:现在的时间是几时?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③认识黑板上的两个半时。(10时半和7时半)重点引导学生看出时针刚刚走过数字几,还没走到数字几。
④让学生用钟表模型拨出一个几时半。
展示,提问:谁能读出这个时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认识12时半和6时半,并用多媒体演示,分别闪动这两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
⑤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分针正好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半。
[NextPage]
⒋认识电子表
①师:其实生活中除了这样的钟面外,还经常见到这样的电子钟面。出示显示着7时和8时的电子表钟面,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表示形式?分别是几时?
②小组讨论:10时半、7时半在电子表上怎样显示,为什么?(如果没有学生能回答出为什么,可以引导向课外延伸。)
③师:我们认识了钟表,有时还需要把时间写下来,写的形式和电子表的表示一样,只不过两点要点在靠下半部的地方。让学生试写出7时、8时、7时半、10时半。
⒌师:小刚今天和大家一起认识了钟表,知道了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他很想改正以前的坏习惯,于是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作息时间表。
出示:shuìjiào
9∶00──睡觉
qǐchuáng
7∶00──起床
有一个小朋友看了很纳闷:9∶00的时候,我都上第二节课了,他怎么还在睡觉?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
如果加上晚上9∶00睡觉,早上7∶00起床就清楚了。这下小刚就和大家一样是珍惜时间,按时起居的好孩子了。
(三)巩固迁移
⒈请每个人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并说一说在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⒉游戏:同桌两人一人写车票,一人拨时间,看能否搭上同桌的火车。
(四)小结升华(略)
评析:
一、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教学设计如果以教师或教材为本,最多想到学生学习教材有什么“难点”而已。事实上是把学生看成没有活力的容器,教师把教材扯得粉碎,然后一小块一小块往里塞,那样的学习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但对于“作为人的生命发展形态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却收效甚微。而《认识钟表》一课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留给了学生许多自由活动、创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创造数学中”得到发展。如课始让学生看照片讲故事,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学习整时的时刻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等都充分说明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起点,扩大了他们的学习自。对于学生来说,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尤其是尚未学习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激动人心的,他是在享受,享受学习带来的骄傲。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安排学生自主操作、小组讨论、自由辩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二、设计着力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认识钟表》的设计着力体现了这一理念。如观察小刚的作息时间表,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出这个时刻自己在干什么等均在训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最后的游戏性练习,既有趣味性,又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使数学有了鲜活的生活味。在这样设计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师心中装的是全体学生,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
篇3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时间,合理利用时间,使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休息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在生活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每一个家庭都有钟表,钟表随处可见,孩子并不陌生。
三、设计思路
1.将“数学生活化”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为了抓住孩子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教学法,创设情境,认识一个新朋友亮亮,通过帮助亮亮改正缺点,然后和亮亮一起认识钟表,再次学习“亮亮的一天”,最后亮亮邀请小朋友玩数学闯关游戏。用一个统一的人物形象将教学的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感受时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学习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认、读和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3.思想目标: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素质目标:充分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认读整时时刻,并能用两种表示法正确地表示。
六、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七、教具准备
课件、钟面卡片、钟面头饰。
八、学具准备
学具模型钟面。
九、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老师认识一个小男孩,叫亮亮。这里有他的几张照片,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师:瞧,他在干什么?
生:看电视。
师:晚上10点半还在看电视,早上7点不起床,7点半才起床,跑到学校已经8点了,迟到了!
师:你们觉得亮亮的表现怎么样?你们有哪些地方和他不一样呢?怎样帮助亮亮,让他和你们一样?这节课我们就和亮亮一起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的导入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桥梁,也为一堂课的气氛定下了基调。抓好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看图片,听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指出故事中亮亮的不足,为了帮助亮亮改正缺点,和亮亮一起认识钟表,导出课题。
2.引导探究。
(1)认识钟面。
师:要认识钟表,就得知道钟面上有什么,谁能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出示7时的钟面)
生:有时针和分针。
师:钟面上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生:又粗又短的叫时针。(课件指出时针)
师:你真善于观察,你们的钟面上也有时针,找出来指给同桌的小朋友看看。
师:那么分针长得什么样的?
生:细细长长的是分针。(课件指出分针)
师:把你们钟面上的分针找出来,指给同桌看看。
师:钟面上除了两根针外,还有什么?
生:还有12个数。
师:一起数一数1、2、……12。
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出问题,让孩子当小老师介绍钟面的结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学具钟面,通过互相说一说、数一数、摸一摸的活动感受钟面的基本结构,将学生无序的思维变成有序,将知识内化,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认识整时。
(出示故事中出示的四个钟面)
①师: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如果请你把这4个钟面分分类,怎样分呢?为什么这样分?(小组交流汇报)
生:有两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另外两个钟面的分针指在6。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按照你们的想法,老师把它们分成两类,像这样时针正好指着数字几,分针正好指着12的时间叫整时。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整时的认读。
设计意图:引出“整时”的概念时,我让学生观察故事中的四个钟面,并进行分类,一类为半时,一类为整时。这样的教学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突出了整时钟面的特征,同时又为下一课时做了铺垫。
②(出示7时的钟面)
师:这个整时钟面你们认识吗?
生:7时。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时就是7时。(板书7时)
师:你说得真不错,这是汉字表示法,还可以写成“7:00”,你见过这样的时间吗?在哪里见过?
生:电子手表上见过。
师:这叫电子表示法,同一个钟面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师:7时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生1:起床,刷牙,洗脸。
生2:吃晚饭。
师:怎么有的小朋友起床,有的吃晚饭?谁说错了?
师:其实他俩都没有说错,一个是说早上的7时,一个是说晚上的7时,时针一天要绕钟面转两圈,一天中有两个7时。
(出示8时的钟面)
师:这个整时钟面你们认识吗?
生1:8时。
生2: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时就是8时。(板书8时)
师:电子表示法怎样书写?拿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写。(书空练习)
师:上午8时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出示3时和6时的钟面)
师:这两个钟面分别是指几时?它们的电子表示法又应该是怎样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汇报,教师板书。)
生1: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是3时。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是6时。
师:下午3时和晚上6时你们分别在干什么?
③小结:同学们回答得真好,认识整时的方法很简单,分针指着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教师有意识地问:这个时候小朋友在做什么?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了解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亮亮的一天。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的事和时间紧密相连,时间真的很宝贵,我们要懂得珍惜,你们瞧,亮亮在大家的帮助下认识了时间,现在他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的可好了,想看看吗?(课件出示“亮亮的一天”)他在什么时刻做什么?请打开课本完成92页。
(同桌的学生交流后汇报)
师:你认为亮亮的一天安排得怎样?你的一天中有哪些地方和他安排的不一样?你们要向他学习什么?
师:我们应向亮亮学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做健康、聪明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会了整时读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完成“亮亮的一天”,巩固了新知,同时与自己的生活安排相对比,通过交流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让孩子们对正确的行为认识深刻,同时进行德育教育,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3.巩固迁移。
(1)游戏:找朋友。
师: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助,亮亮邀请同学们和他一起玩数学闯关游戏,你们愿意吗?
师:第一关找朋友,课前老师给有的同学发了钟面头饰,有的发了卡片,请拿了头饰的小朋友戴好它站在讲台上,剩下的同学你们手中的卡片对应的哪个钟面呢,你能找到吗?音乐响了就开始,音乐停了就结束,看看谁最先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2)游戏:拨钟。
师:同学们真棒!顺利地完成了第一关,还有第二关,有信心吗?
师:你会拨钟吗?你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转动的吗?
师:请你拨出屏幕中给出的时刻。
(学生互相看看拨出的钟面,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数学闯关游戏,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寓教于乐,融练习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找朋友”的游戏,巩固了钟面和两种记时方法之间的联系,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拨钟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动促思。
(3)小结升华。
师: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你觉得你表现的怎样?
师:钟面上还有许多的奥秘,等待着小朋友们去探索学习,课后每位同学自制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以规范我们的学习生活,成为一位惜时守时的好孩子。最后让我们在歌曲《时间是小马车》中结束这节课吧。
设计意图:在最后的环节中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同时进行自我评价,课后作业将学到的知识用回生活,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十、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为本,关注经验,结合生活,搭建探索学习的平台。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始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不论是导入、新授还是巩固提升都用同一生活情境,拉近学生和数学学习的距离,降低学习的难度,激发探索的欲望。在导入中我创设了亮亮不合理的作息时间这一情境,让学生知道学习钟表的重要性,接下来和亮亮一起学习钟表,激发学习的热情,最后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制作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从生活中来,最后又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2.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在教学钟面的认识和整时时刻的认读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放手让学生充当小老师介绍,并在小组中动手实践操作,合作交流探索,感知钟面的结构,总结概括科学认识钟表的方法。这种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探索知识的机会还给学生,同时知识是孩子自己总结提炼出来的,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准
确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能说出经过时间。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通过观察钟面,知道钟面的结构,亲自动手拨钟面的时针、分针,发现时、分之间的进率,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1分钟和1时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
2.教学难点:理解时与分的进率。
三、教具及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实物钟表。
2.学具准备:学具钟表。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新 课
1、 师:小朋友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认钟表的一些简单知识,我们都学过哪些知识?
生: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几时刚过。
师:我们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讲一讲亮亮的一天。
多媒体展示例题中的场景 。师:仔细观察这幅画,这是亮亮在一天中做了主要的 6件事,不小心被兔博士打乱了,打开课本80页请同学们帮帮他按从早到晚的顺序重新排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亮亮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把序号填在圆圈里。
2、交流展示说一说亮亮的天。
3、揭示课题: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今天呢我们就通过看钟表来认识时分(板书课题)
(二)、设计提示
师:这是老师带来的钟表,仔细观察钟面,钟面上哪些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学生回答时,展示课件生:我们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分针,还有1~12这12个数字。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时,展示课件)长线和短线(一些小黑点)。小朋友们真棒!这样一个完整的钟面就出现了。(学生看时,展示课件)。
师:现在,利用你手中的学具,完成下面问题。 (1)数一数,钟面上有( )个大格,有( )个小格。
(2)想一想,时针走1大格是( )时,分针走1小格是( )分,走1圈是( )分。
(3)拨一拨,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圈,说明1时=( )分
(三)自主尝试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数一数、想一想、拨一拨,完成问题。师行间巡视指导。
(四)汇报交流
师:像每两根长的线之间的一段叫一个大格。(展示课件)从12到1就是一个大格。每两根短的线之间的一段叫一个小格。(展示课件)那么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和多少个小格呢?
生:钟面上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每个大格之间都有5个小格,我是5个5个数的,也就是5的乘法口诀,一共有60个小格。(展示课件,和学生一起数)
师:我们刚才通过数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和多少个小格来计时的。那你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拨钟演示)我们把这个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我们知道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而且时针走的时候时,分针也走着,那么分针怎么走呢?大家看好了(展示课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生: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圈是(60)分。因为一圈有60个小格。
师:刚才通过学习知道了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那么时与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完成小调查。
生:我发现时针和分针同时动同时停,分针比时针走得快。师:小朋友们很厉害哦,发现了这么多呢。下面看分两组分别观察时针和分针大家开始看(展示flash动画)。
生:我发现了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说明1时=(60)分,我在钟面上顺时针拨了拨,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它们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说明1时=60分。(展示课件)
(五)巩固提升 感受一分钟
一分钟大挑战:排球组,口算组,跳绳组,写字组,请同学们亲身实践一分钟能做的事情。
(六)小结: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的安排时间学习,做时间的小主人。
(七)作业:设计一个有个性的钟面。
板书设计
认识时分
篇5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教育;数学课程;教材研读;教学设计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通过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为未来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还影响着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导致小学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一直得不到明显的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进新型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改善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课堂教学效率。不过,笔者认为,无论是何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都少不了教师对数学教材进一步的研读,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教材,才能挖掘教材内容中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以此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加良好的成绩。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数学课程的教学都是依照教材内容来进行,但是教师必须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教学现实来调整教学内容,这样才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数学知识中存在的内部联系,让学生可以构建一套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果。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的就是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这样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精简、提炼,重新组合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设计出逻辑性更强的教学链。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来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有效弥补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比如说,在进行“年、月、日”这一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比如说询问学生的年龄和岁数,让学生自报自己的出生年月日。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对数学课程的兴趣。
二、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他们虽然对外界的一切充满好奇心,但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过于枯燥乏味,很容易就会使他们失去对课程的兴趣,从而影响数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做的优势在于,通过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质量。另外,通过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相结合,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精神,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巨大帮助。比如说在进行“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拿出钟表让学生指认时间,并且可以提出不同的时间让学生在钟表上将“时针”“分针”调节到正确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的生活中数学知识也是无处不在的。
三、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
在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科学、合理问题的设计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找寻到学习的方向,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同时,通过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以此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当然,要想合理进行问题设计,首先需要教师注意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来设计不同的问题。其次,就是要确保问题的引导性,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了解教材知识,才能更好地设计出不同的问题。众所周知,数学教材内容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因此一定要进一步加强教材的研读,才能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为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海伟.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的教学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4(Z1):110-110.
篇6
【关键词】聋生;数学;提高效率
抽像的数学概念相对生动形象的语文课文对大部分聋校学生来说都是一门枯燥的课程。聋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差,而数学又是提倡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找寻解答方法、解答技巧、甚至自己总结规律的学科,这就成了很多聋哑学生头疼学数学的根源。数学教学中,大部分内容都是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的,因此课堂教学是聋校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即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按照新课程标准较好地完成聋校数学教学工作,就必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要质量。如何能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通过六年的实际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教学准备要有针对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教学准备是否具体,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数学课堂效率的高低。
1、备课。备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应该先把教材吃透,明确目的和重难点,再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哪个环节要重讲,哪个地方要强化。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尽量把抽像的数学题目变得充满乐趣。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例如:教学小数加法时,学生对于对齐小数点都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整数加小数,学生则常常忘了整数的小数点,而把整数和小数的小数部分对齐。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备课时可多设计一些整数和小数相加的题目强化训练。在拓展练习中,师可以设计场景,让学生去商店买几种东西,标价有的是整数,有的是小数,通过计算总价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了小数加法。
2、提问。提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也是向智慧领域深入的信号,教师大都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提问前,教师要重点备题,选择恰当的题目,使所想的问题要以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为中心,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与关键,使知识牢固的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而简单的一问一答有时并不能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复习小数的加减时,学生都会回答小数点对齐,但练习时却仍出现小数点没对齐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常常会通过爬黑板让学生分别到黑板上去做题。学生的态度比回答问题更加端正更加重视,对于错题的原因也会更加印象深刻。所以,课堂提问要突破一问一答的模式,通过爬黑板、小组比赛等多种方式提高检测效率。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
数学概念本来就很抽像,难以理解。所以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因此,凡是符合教学规律,遵循聋童认知规律,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的形式方法,都可采用。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如在讲《认识时间》这一课时,通过在黑板上标出时针和分针位置的练习,部分同学能正确的读出几时几分,但B类生却总是容易出错。无奈之下,我就带他们用硬纸做起了简易的钟表,让他们在自己的钟表上标上数字、时针、分针。然后听老师说时间,在自己的钟表上拔出正确的时间。就这样,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再用自己做的钟表拔时间,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快就能正确的读出时间。通过这一教学实例,我深刻的认识到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课堂是多么的重要!
2、教学语言要条理清楚,准确规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因此聋校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条理清楚,准确规范精炼。这就要求聋校数学教师口语与手语的转换,手势语的手形、位置、形象性等要更加规范,才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3、教学板书要精炼。数学课上既要写例题又要写概念做练习,一般板书较多,学生既要听老师讲,又要看板书,很多问题必须通过板书才能得到解决。所以板书是否精炼,对提高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关系。课堂板书应做到格式规范,字体正确,内容精炼,具有启发性、重点性。通过板书便于学生对所讲内容一目了然,加深理解,便于记忆。同时通过板书,学生还可以得到领悟,得到启发,自己得出结论。因此,成功的板书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找最小公倍数》这一课,我做了以下板书:要求最小公倍数,倍数关系取大数,两两互质取乘积,一般关系怎么办,列表集合两个法。
4、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由于聋生入学时,年龄层次不齐,智力跨度大,教师在教学中要分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的层次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体现出不同要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练习作业多元化
一般来说,新课结束后,可安排以下四种类型练习:
1、针对性练习。新授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促使其转化为技能技巧。例如在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可对基础知识重点练,加强运算顺序;关键步骤专项练,转化为技能技巧;简便运算完整练,强化对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先通过确定谁是单位“1”的量,填写关系式和作线段图来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2、比较性练习。通过寻找一组题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加深理解。例如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时,可以通过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及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3、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育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时,通过学生用自制正方形纸对折成两个三角形或把小三角形三个内角对折,拼成一个平角、或者撕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在桌上拼成一个平角等操作手段来达到目的。
4、开拓性练习。通过练习,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除了掌握所学例解外,启发学生寻找多种解法,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例如: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新知识,不仅理解了新知识,还学会了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生活实践
组织学生开展“带上数学知识到生活中去”的活动,是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最好体现,也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实践。它不仅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如麦收季节组织学生到麦场里测量计算麦堆的体积、重量,使他们把已掌握的圆锥体的知识派上了用场;学习了统计初步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分组去调查本村五年的业经济收入,制成条形统计图。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有意思想参与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一个情感历程,而且还较好的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有机结合。
总之,提高聋校数学课堂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实践去总结。作为一名聋校数学教师,只有不怕难、敢吃苦,认真钻研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大部分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仍是课本中的习题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这些习题形式单一,基本上就是例题的翻版,很少出现变式题和开放题,而学生做作业也异化为个人操作式的机械模仿。
新课程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应该怎样设计课内外作业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从学生童趣的角度设计
I.S.斯塔尔指出:“能够用来促进学生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惜糖。”因此根据低段儿童的年龄特征可以设计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数学练习。歌谣中练数学:将练习与学生熟悉的歌谣相融合,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如采用儿歌《数青蛙》初步认识乘法的练习:“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几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又如采用歌曲《数鸭子》设计乘除法应用题的练习:“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到底有几只鸭?9只鸭几条腿?7只鸭几条腿?……4条腿几只鸭?8条腿几只鸭?……”这样的课堂作业,学生练得愉快、主动。同时,这种形式简单、朗朗上口、饶有趣味的作业,学生在课后还能自愿地组织练习,实现课堂内容向课外的延伸。
二、从熟悉生活的角度设计
新课程要求:“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设计作业。
1.感知身边的数学
如教学《数的认识》时,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性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数,并说明数的相关单位。
①我今年( )岁了,是( )小学( )年级( )班的学生,坐在( )组第( )个。
②我的爸爸今年( )岁。
③我有( )元零用钱。
④我家的电话号码是( )。……
2.认识科学的数学
在认识更大的数时,由教师搜集提供有关资料(或学生自主搜集),扩大知识面。
①动物一天灭虫的数量:
啄木鸟――645只,山雀――165只,燕子――65只,青蛙――70只,蝙蝠――1800余只……
3.计算生活的数学
在估算的部分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作业:①学习认识钟表:让学生估计整点数,估计上课时间、放学时间,估计太阳刚出来、太阳刚落下各是几时。②学习长度单位时:让学生估计自己的身高,桌子的长度、高矮,教室的长度、宽度。③学习重量单位时:让学生估计自己的体重,1千克有多少个鸡蛋,一个苹果重几克。
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搜集处理能力,培养科学的方法与习惯,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认识、理解、掌握、巩固、运用知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我要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从实践活动的角度设计
“实践活动”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个特色,它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渠道。
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引用学生自己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例,通过丰富的活动,解决数学问题。实践体验数学:如①认识了“元、角、分”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计算方法,帮助老师计算班级订阅报刊的份数和钱数;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帮忙家长购买商品,学会准确地付钱,计算价钱。②学习了除法的知识后,让学生给某班36同学设计广播体操表演的队形。③学习了时间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充当时间的小主人,计划安排一下自己一天的作息,做成一张作息时间表在班上展示、交流。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并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四、从综合应用的角度设计
篇8
关键词: 正负数 生活 运用 温度 符号 意义 分类 实际问题 智慧 无穷 精彩 独具匠心
《认识负数》这节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二课时。正好是11月4日在塔中刘洋老师和郑春梅老师赛课所摩的课,当时感想特别多。回来后精心准备,综合二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个别地方做了一些调整。整体教学效果,自我感觉还不错,学生反应也很好。
学生探索用简洁的方式记录三个温度的环节。我巡视全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用标准的方式:+4或4;0;-4表示出来的。为引导孩子在交流中找出体现数学简洁美的方式,最后在介绍正负数的写法和读法,我调整了教学方案,直接在黑板上,写了:+4或4;0;-4,我发现大家基本上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写的。“是不是预习了?”有一部分孩子说没有。“那你是怎么想的呢?”第一个孩子说“零上4摄氏度,是0摄氏度再加上4,所以我写了+4;零下4摄氏度,是0减4,所以我写了-4”,很多孩子都读“加4”、“减4”,并认可她的想法。还有学生用了自己的符号表示:4;4;还有0+4;0;0-4。学生的设计比较原生态,0+4;0;0-4的想法,其实和前面想法是一致的;只是其他孩子可能因为经常看到正负数的写法,所以按照正规的正负数的写法写了;4 ;4 的写法比较有创意,是属于自己创造的符号。
《认识负数》让学生们初步认识负数,并知道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材中涉及很多用正负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也很感兴趣。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就根据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理,临时设计了这样的一部分内容:根据教材、教学参考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并认真进行研究分析。因此说,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正数、负数这一内容,总体目标的把握上还是恰当的。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初步认识了正负数的意义,并把所学知识纳入到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课堂上三维目标有明确的落脚点和实施方案,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实践,感受了数学的学习乐趣,并在实际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试着分类时,大部分学生将0分成一类,理由: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所以单独成一类。还有学生得出的结论是:0既不是负数,也不是正数。也有人认为0是正数。理由如下:0前面没有负号;以前我们说10以内的整数,都是从0开始的。很明显是受正负数书写形式的影响,因为正数前得符号可以省略,而0前也没有符号,没有抓住本质特征。也有将已学的分为一类,新学的分为一类。
对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知识点,我觉得今天教学还是很到位的。首先在认识温度计时,我让学生观察数字特点,追问:其它数都是两个,为什么0只有1个?让学生体验到0的分界作用和特殊性。其次,在例1的教学后,试一试的环节,我追问:为什么这两个都用正数表示?学生说:0摄氏度以上的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都用负数表示。在数轴上填那道空题,学生认识到:0上下两边的数是对应的,从而也体会到0的独特性。这时我揭示0度是冰点温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理,临时设计了这样的一部分内容:你还能自己举出一些用正负数来表示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例子吗?先在组内交流,然后说一说。五分钟时间交流后,同学们高高举起了自己的小手,争先恐后踊跃发言。发言的结果让我收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我们有时都想不到的例子,如果不是我考虑到时间的限制,估计一节课同学们都能说不完。但是为了不打消那些在课堂上没能及时发言的同学的积极性,我让学生把自己想法下课说给我听,真是收获良多啊!
下面便是我的学生们举出的一些生活中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实际问题的例子:
上楼梯的台阶有几级可以用正数来表示,下楼梯的台阶有几级就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校园里进校人数可以用正数来表示,离校人数就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汽车加速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减速就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乘电梯上几层,可以用正数来表示,下几层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钟表顺时针转90度用正90度来表示,那么逆时针转90就可以用负90度来表示;
班里同学交作业人数可以用正数来表示,没交作业的就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班里转进来的学生数可以用正数来表示,转走的同学数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家里收入可以用正数来表示,支出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直升机上升高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下降高度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考试成绩进步几分可以用正数来表示,退步几分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空调的温度调高可以用正数来表示,调低几度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降雨量增加可以用正数来表示,降雨量减少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停车场车子停进的数量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开出去可以用负数表示;
……
一个小小的教学设计,收到了一份如此意外的惊喜,我感慨很多。孩子们的智慧真是无穷的,你给他们多大的空间,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和收获。那一瞬间,想起孩子们踊跃发言的状态,做为他们的老师,在感到欣慰和满足的同时,我也被孩子们深深的感动了……
在课堂上,我们精心的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给孩子们一个自由思考和发言和展示自己的空间吧,因为,孩子们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
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让数学课更加真实、自然,贴近生活,让数学课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我坚信,精彩课堂缘于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这是我们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微课教学就是利用网络教学手段,将学科中的基础知识点问题解决方法以及课堂知识的总结等相关内容做成视频,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加强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将碎片的时间进行科学的利用,增加学习的兴趣。对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而提升其课堂学习知识的效率。
一、根据总体方向设计微课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微课设计,其本身解决的是课堂教学中关于教学的内容怎样完成、怎样把教学完成的最好这两个问题[1]。这需要数学教师要对翻转课堂中的微课设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抓住微课设计的关键点展开设计。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要让学生对角的概念有精准的把握,并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加深其对角的概念的认识深度。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在观看的过程当中总结本课中的知识难点和重点,并对其反复观看,从而加深学习印象。
二、结合学生心理特征设计微课
在小学数学微课设计中,要针对数学教学的目标、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设计,以此来提高微课教学的教学效率[2]。在小学数学微课视频设计的过程当中,教师要能够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并能够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加以考虑。可以将微课视频的时间限定在5 到10 分钟,并且能够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意愿加以考虑,在微课视频教学中,重点以小学生的学习感受为主,要保证整个视频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其做到主题明确。具体遵循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让数学教师对其进行编制,而在具体的翻转课堂,微课设计当中,数学教师应该明确学习的重点课堂互动的效果,并且考虑到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在课堂进行及时的检测,通过一系列的课堂引导,提高小学生的自主习能力,并对相应的知识点有足够的认识[3]。
三、结合难点内容设计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的精确化和重点化。从而让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分米和毫米》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工具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展开合理设计,如借助橡皮或者铅笔,用尺子展开测量,从而呈现在微课视频中。让小学生通过观看能够对分米和毫米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结合截屏软件来诠释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了解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并且通过观看进行具体的时间,在具体的操作中掌握本科的知识点。
四、家长监督学生观看微课视频
在教学活动设计当中,教师应该将微课设计得更加有条理性,实际能够贯穿于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相关环节,并且能够与家长进行一定的联合。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性较差,其不能在自主学习的时集中更长时间的注意力在对微课视频的观看上,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对小学生展开实际的指导和监督,帮助其巩固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可以在其中设置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与家长共同探究,使其能够在家长的带领与监督下完成对微课视频的观看并完成学习。既能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又能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
五、通过网络平台加强交流
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展开借助于翻转课堂的微课设计,教师要对相应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划分,在微课视频当中加强与学生家长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能够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交流,具体可以通过在家长群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互动。并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将自己的问题与疑惑进行及时记录,通过家长群向教师寻求解答方法,从而与教师达成双向的互动。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时、分、秒》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让学生通过钟表认识时间。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将钟表表示时间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通过微课具体展示时针、分针和秒针,从而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更多了解。并且可以就产生的问题向教师提问,通过家长的帮助,在微信平台得到教师的高效解答,提升学习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进展中开展微课设计,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注意让微课视频更加有条理性,思路清晰、内容完整。适当加强视频的个性化和趣味化,从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对视频的观看中学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应认真设计微课视频,从而使其发挥真正的作用,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加龙.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3:60-61.
篇10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无效评价的现状
1.评价主体单一
整个课堂中的评价活动几乎只限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自我、教师自我的评价。评价的主体显得单一与不足。
2.评价方式传统。
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具体情形是课堂里只有教师在认真地演“独角戏”,教师关心的是自己教学方案能否按计划完成,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的。
3.评价层次较低。
评价的内容浅显,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基本知识的掌握,所考察的也是简单知识的再现。教师对学生评价主要强调陈述性知识的回忆。而对于思维、技能、品质等对于学生具有启发性的方面没有评价。
这些弊端,都是应试教育理念下产生的评价结果。随着新的课程改革,这样的评价观必将得到根本改变,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转变评价标准和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发展规律的多元的评价体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评价的实施策略
1.变单一性为多样性
如果一堂数学课,老是以鼓掌拍手高呼口号或用口头禅进行评价。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重复评价越多,学生的单调乏味感就越强。久而久之,学生反应冷淡。
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灵活多变,还可以将口头语言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也可以尝试实物评价,更可以创新评价的方式,可以根据教材或学生的特点把课堂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2.变单向性为多向性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采用的重要手段。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在进行总结时,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能说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特点,还能比较角的大小,找到生活中的角和会做角,并能评价自己及他人在这节课的表现。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学生间的互评,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可以要求生生互评时要做到公平,公正。
3.变一元性为多元性
所谓多元性评价是相对于一元性评价而言,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视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过程,为发展学生的探求能力、独创精神而容纳学生不同的却合理的认识和思想。允许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建构生成新的知识的一种灵活的评价方式。多元性课堂评价拒绝唯一标准,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拒绝“唯一答案”,期待思想的丰富多彩。
如教师在上看图列式时,总数有17枝铅笔,其中左边有7枝铅笔,要求右边盒子里有多少枝铅笔?学生都会列成17-7=10,但也有学生列成7+10=17,并在“10”处打上问号。这不是违背题意列出来的算式,尽管他没有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用减法来进行列式,但这种顺向思考的列式正是小学数学中高段年级中列方程解题思想的孕伏。
4.变模糊性为导向性
模糊性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发言不置可否,不分正误,不论高下,不作诊断,不予导向,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中澄清是非、分出高下、明确方向、领悟方法。
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问:“钟表好看吗?仔细观察钟表,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问题指向不明,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了误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急切地问:“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时针和分针吗?”此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让我们观察钟面。
课堂教学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导向。但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其导向功能的发挥。好的导向性评价,将起到画龙点睛、总结学法、深化认识的作用。
5.变预设性为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
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预设性评价仍有其重要的意义。课堂评价的预设性是永远存在的。但是,由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灵动的思维。所以,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妥善解决。
如教学“射线的认识”时,有位学生认为如果人的头发不剪,一直让它往上长,它就是射线。教师引导学生如果让你活到两百岁,头发不剪,一直让它往上长,它是射线吗?(不是)但是,老师为了表扬你这奇特而又富有独创性的想象,就用你的名字来命名,把它称为×××射线。教师巧妙的借用了这一生成性的资源在师生融洽的对话交流中,不断完善、丰富对问题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真知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