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成长的神奇范文

时间:2023-03-17 12:5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知成长的神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感知成长的神奇

篇1

播种――萌发科学探究的幼苗

虽然培源实验小学的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但受到苏南地区高度的工业化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影响,如今的孩子们对于植物生长的了解是非常欠缺的。在曾经进行的“现在农田里种植的是水稻还是小麦”、“你能准确辨认出韭菜和麦苗吗”等常识调查中,学生的正确率低于40%。在“感知生长”数字农植园建设之初,学校就把它定位在要让学生们乐于认识常见植物,乐于去观测研究它们,并为此做了两项准备工作。

1.洋溢“农”味的园地

在数字农植园主体建设完成、各种物联网设备安装到位之后,为了激起学生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探究欲,在征询他们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对数字农植园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的布置。铺着青砖的林阴小道、古色古香的木质门面、布满爬山虎的墙壁、彰显活力的老水车等共同打造出既彰显现代气息又不乏传统文化的一个全新的科普实践基地。学校有10多个实践活动场地,但学生们如今最想去看的还是数字农植园,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那儿既像景点又充满神奇”!

2.普及物联网知识

“物联网”这个名词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们记住这个词,并能产生了解、参与的愿望且保持好兴趣呢?我们从生活入手,用ETC专用车道、智能家居等各类应用实例增长学生们的见识,让他们看到物联网已给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为了增强感性认识,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养殖的中国农业大学宜兴实验室,他们在监控大厅内,看到工作人员通过轻点鼠标,实时监控着一个个水产养殖场,进行远程增氧、智能投喂、预警资讯等操作,大家无不感到科技的神奇力量,也自然地萌发了学习、探究的欲望。

耕耘――洋溢生命活力的体验

在学生对物联网有了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我们及时把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学与数字农植园活动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们走进它、触摸它、感知它、研究它。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感知生长――数字农植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认识到了数字农植园是利用温度、湿度传感器,远红外摄像头等先进设备实时监测、记录植物生长的各项数据,并通过网络发送到管理平台,供世界各地的朋友共享使用,分享活动过程,实现“一人种植,众人观察,集体研究”的喜人效果。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把大量关于认识植物的课程安排到数字农植园中教学,这一学习方式有效地弥补了科学教学资源的不足,能让学生们在既现代化又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情境中尽情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多项专题性研究活动。

1.校内科学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们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申报立项的形式确立了“暖棚内外植物生长情况对比研究”、“玉树繁殖方式的研究”等10多个小课题实验项目。学生们平时通过网络既可以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观测、记载和分析,又能根据数字农植园仪器探测到的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科学地进行调控、灌溉等管理,让植物们健康成长。学生们还会走进“开心农场”,与各种植物来一次亲密接触,量一量它们的生长高度,闻一闻花香,松一松土壤,除一除杂草,捉一捉害虫……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充分了解了植物生长和环境的密切关系,享受到绿色给人们带来的活力,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实验资料。有个学生在观测日记中记道:“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有很多植物可以通过剪枝插入土壤这种便捷的方式进行繁殖,看来植物的本领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无本之木’真的存在啊!”

2.省际“携手助学”活动

在全体学生走进数字农植园接触物联网的同时,我们组成了50多人的“周培源数字农植园”小院士队伍,在辅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远程研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结合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创新研究项目,联合江苏、河南、新疆等地的多所学校开展异地网络观测、对比性小实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三地的小学生们既感受到物联网技术的奇妙,又见识到自然界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萌发了可贵的探究意识,取得了很好的合作学习效果。当外地的学生第一次通过网络看到我校数字农植园内各种植物随风摆动、孩子们穿行其间的实时景象时,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个世界真是太小了”的感叹。更为可贵的是,学生们自发设立的跨区域植物种植研究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大家探究的兴趣,在看到两地同时种植的长春花、一串红、月季等植物大相径庭的生长情况后,有学生在观测心得中写道:“各种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尽相同,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地对光照的要求也会出现差异。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在苗期对光照要求小,发芽阶段甚至根本不需要光照,而在开花阶段则对光照有较高要求。”

收获――品味辛勤劳作的甜蜜

几年来的“开心农场”实践体验,让学生们既有了对高科技的认识,又对身边的花花草草有了真切的感情。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而这,通过“感知生长”数字农植园这一载体已经初步实现。

1.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我们对“感知生长”主题教育活动与学校常规的科技、德育类活动科学进行了整合,通过每周的校园电视、每月的科技信息、每学期的科技节等形式向学生们持续提供丰富的物联网大餐,并用科技创新大赛、科学幻想画竞赛、科学小论文竞赛等受到大家欢迎的形式理解巩固知识,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学生可贵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学习的能力明显增强。

2.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

篇2

一、让孩子们尽情玩耍

玩耍、游戏是儿童的一项权利,他们的这种权利只有得到尊重和呵护,学校才有可能成为孩子向往与留恋的精神家园,它弥散的魅力会成为萦绕在孩子们心头永远的温馨回忆。

让校园成为孩子们游戏的场所。我们十分重视校园游戏环境的建设,是因为只有儿童将其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融为一体,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和自由舒畅的精神乐趣,游戏才有可能真实而自然地展开。开辟儿童独立的游戏时空。校园里,每天都有或分散或集中的游戏活动,一年一届的校园游戏节、一月一次的游戏比赛、一天一次的课间游戏活动,给孩子们提供游戏的广阔空间和舞台。

二、让孩子们尽情阅读

儿童天生就喜欢阅读,而且他们会阅读。只是,过多的来自成人的打扰却让儿童在后来离阅读越来越远。如何帮助儿童重新回到喜欢的阅读中去?我们一直在尝试,在努力。

改善阅读环境,使图书馆展现其友好的一面。在学校徐中玉图书馆,一排排的是放低的书架,孩子无须踮脚伸脖,可以随手拿取任何一本书;高高低低的桌椅让所有孩子都可以轻松坐上去。于是阅读得到了无声的鼓励,于是到图书馆就成了孩子们愉快的期待。强化儿童阅读的趣味性,为此我们将阅读与游戏晋级有机融合起来。我们开设了“七阶阅读”尝试,将小学阶段的阅读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阶,让孩子们自己选择阅读内容,自己选择要参与考级。创新阅读的形式和类型。在阅读的形式方面,我们采取了自主阅读、指导阅读、辅助阅读的方式,让阅读更具个别化的特征;我们拓展出绘本阅读、名著阅读、美文诵读等阅读类型,丰富了阅读的多样性。每天一次的课前阅读,每周一次的午间童书书场,每月一次的国旗下好书推荐,每学期一次的读书节活动,阅读正在塑造着儿童一生的生活方式。

三、让孩子们尽情探索

儿童天生一颗好奇的心,极具探索的欲望,他们总是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摸索打量周围的一切。探索是儿童与世界连接、扩展经验的最重要的路径。一所孩子们喜欢的学校一定是一所保护儿童好奇心并满足、鼓励和引导儿童探索的学校。

鼓励儿童组织社团活动,鼓励他们借助社团活动来探求未知领域。学校已发展出几十个儿童社团。孩子们在自己的社团中,基于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不仅探求新知,掌握技能,更是在张扬个性,享受成长的快乐。让孩子们感知生命生长,探索自然的奥秘。校园内的一大片空地已经成为孩子们种植、观测水陆动植物生长的生态园,孩子们在这片园地内,根据季节不同,亲手种下各种水陆植物,饲养小动物,借助现代化的观测手段和工具,感知动植物生长的变化,探索自然的奥秘,体悟生命的神奇和精彩。让孩子们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从小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身处乡村,胸怀世界”是我们对每一个孩子的期望。在一次次模拟探索中,孩子们对社会、对政治、对文化、对人文生态的体察和认知在不断地积累,视野和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提高。

篇3

小时侯的我们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和陌生,父母是我们关系最接近、最密切、最可靠的人。从小就会接受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和嘱托,有时也有呵斥和训导,不过那时会很老实的接受这一切,因为没有能力来证明我们的知识和见解超过了父母。这种被动不是我们的无知,是我们应该承认的能力缺陷,有时恰恰证明我们是一个懂事的孩子。那时调皮和不听话是最基本的反抗和拒绝,谁都会有这样的表现和经历,对父母的那种教育方式的疑问成了我们头脑中抹不去的思考,任凭时间去证明对错。父母有时也会饶恕我们犯下的错误,更多的是对我们习惯的培养和对小生命的欣赏。所以,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纯洁的。

学校是我们的第二家庭,老师除了专业知识的教授外,也会和父母一样给予我们人生的指点。幼儿园、小学、中学……伴随着快乐和苦恼我们一点点走来,并且有了收获。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道理的明了我们已经具有了洞察力、分析力和执行力,这些东西已经可以为我们脱离烦恼、解释疑问提供不小的帮助,更多的还是感觉到进步的过程来的那么不容易和悄悄然,大家都会在不经意间体会到成长的魅力和成熟的滋味,脱开父母怀抱自我生长已经在自然而然中逐渐演变,我们对生命也有了更高的认识。

大家都在忙碌地工作和学习,累了的时候也会想一些天真烂漫的话题,人为什么要这样?我们完全可以享受大自然赠予我们的一切,可以平静安宁地生活。其实不然,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结合体区别于哺乳动物,我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当我们身边的一切资源在为我们生活提供着高质量的服务时,就会感到我们的双手在创造神奇,创造梦想。我们不要悲观于现实的竞争和世间的纷扰,用行动来点缀世界,让生命的价值绽放。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兴趣的阀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的树林中的各式各样的鸟,配以悠扬的古筝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乘飞机去看一看,好不好?”在美丽的风光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中。

二、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以便使他们的大脑皮质层形成两个占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教学《白杨》一课时,我开始出示投影片,并伴以巧设的导语:一位旅客带着他的两个孩子正坐在行驶于茫茫大戈壁的列车上,他望着每隔几秒钟就从窗口飞快地闪过的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出神,这高大挺秀的身影是什么?这里面含有什么感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去读书。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必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朗读的情趣

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读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如在教授《吹泡泡》一课时,课前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一组美丽、神奇的肥皂泡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他们引入课文:孩子们,冰心奶奶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冰心奶奶的梦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样儿的吗?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此时,学生欣赏肥皂泡兴致正浓。于是,教师应“趁热打铁”直接学习课文描写肥皂泡神奇、美丽的部分。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现自然风光

儿童的思维具有易受情绪影响的特点。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即创设情境,让自然风光伴随着课文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可以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调动起学生学文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语言感知的形象性,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学习《太湖的风》,可由熟悉的民歌《太湖美》引入课文。随着课文的配乐朗读,用投影出现太湖边的绿树红花环抱的小村庄和烟波浩渺的太湖,把学生带到太湖边。城镇孩子对“笋”不熟悉。学习《春笋》时,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看投影,看笋娃娃穿着浅褐色的外衣,沐浴着阳光破土而出和茁壮成长的情景,感受笋芽成长的愉快和努力向上的精神。此时,学生再通过配乐朗读,就能读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情境。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课文所展现的心理体验

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并加以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王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教师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篇5

有人说明星一旦生娃就是自断财路,这真是狗屁一样的言论。暂不说《爸爸去哪儿》不知捧红了多少对父子,“在他们的资产后面直接加零”……咱就说娱乐圈同样有很多女星,不仅没因生娃而自毁前程,反而更是增添吸金火力,威势之猛,令人咋舌。

咱就说说“好媳妇儿”刘涛吧,当时她与“京城四少之一”王珂的超豪华婚礼令人印象深刻。据媒体爆料:“俩人婚礼共花费400余万元,现场更是几乎成了名车展览会。婚后刘涛退出娱乐圈相夫教子,成为娱乐圈又一位成功转型为阔太的女明星。刘涛婚后就产下一女,2009年又在美国顺利产下一子,完成了豪门的香火传承问题。”本来平安无事,豪华到死,刘涛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赚钱问题了。可后来的剧情大伙儿也都清楚,因为种种原因,丈夫王珂“跌落神坛”,刘涛无奈复出,并且完成了个人形象的“惊天逆转”――奔波几年,她是影视作品与广告商演“多条腿走路”,甚至还登上2015年的春晚舞台,完成名气财富的双丰收。在《花儿与少年》中刘涛更因贤惠独立,被网友尊称为“居家旅行之必备女神”……现在你还敢说她的那对可爱的“拖油瓶”是在断其财路吗?

相比刘涛的大起大落,邓超孙俪夫妇的经历应该更有说服力。邓超暂且不说,这哥们儿现在正在《奔跑吧兄弟》中如日中天,吸金如麻。我要说的是孙俪,她自2011年与邓超生下儿子“等等”后,又于2014年5月3日生下女儿“小花”。据媒体报道:“孙俪在怀二胎期间,就曾客串出演了邓超导演的电影《分手大师》。生下小花后,她又推出以‘亲子互动’为主题的单曲《感知成长的神奇》,并将其作为礼物送给女儿。”而在复工后,她又加盟了古装剧《芈月传》的拍摄,这可是由《甄执》原班人马倾情打造的哦!世人皆知孙俪曾凭《甄执》吸金千万,此次《芈月传》,小主定能财富更上一层楼吧!

不过比起内地明星,港台明星的“作风”就更显狠辣了。呵呵,生娃算什么?即使是怀孕期间,有我娃压阵,我也能大肚一挺,收入千万,你信不――2011年,侯佩岑与黄伯俊完婚,并于2014年生下一名男婴。令人惊讶的是,怀孕期间侯佩岑仍忙于工作,还曾踩着厚底高跟鞋出席活动,更前后接拍10支广告,仅此一项,侯佩岑的进账就达到了5,000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012万元)。

篇6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提供文本需要的各种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感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一、借助画面刺激感官,激发学生的主动体验

小学语文的最大特点是形象性和生动性相结合,在小语教材中,我们都能体验到真实生活的缩影。但是,作为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展现活生生的意境,确实有些困难。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应该为主体的成长创设最佳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空间中体验到真实情境的再现。

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画面对于教师而言操作性较强,并且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这种直观的展示能够较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学生良好的视觉享受,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体验活动。

在学习《九寨沟》这一课时,因为学生都没有去过九寨沟,九寨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虽然文章把九寨沟的景色写得很美,但是学生很难从课文的语言中体会到九寨沟的神奇,如果光靠老师讲解,学生是不会与文章作者产生认知与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课前我找来有关九寨沟的录像、图片和文字材料制作成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展示,学生从画面中看到了高耸入云的雪峰,看到了神奇的五花海和五彩池,看到了形态各异的瀑布,看到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伴着优美的音乐和解说,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亲身领会了九寨沟与众不同的美丽与神奇,从而发出了“九寨沟真是名不虚传”的赞叹。

二、运用音乐渲染氛围,丰富学生的体验

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最容易激发人的情感,唤起人的联想与想象,这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充满童心的儿童,他们虽然年龄小,但却有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敏锐的感觉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这个特征和孩子的特性来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创设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中去进行自我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学生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几次播放了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尤其是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完整地播放了这首二胡曲,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仔细聆听,紧接着让学生交流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体验就更深入了。

“我觉得阿炳这首曲子中不完全是凄凉的基调,还有那些高昂的部分应该是表现阿炳坚强乐观的性格。”

“我认为整个这首曲子应该是阿炳人生的一个缩写,其中有凄凉的,也有积极的,阿炳可能对有些东西很失望,很悲观,但是他对音乐却很热爱。”

“我觉得刚开始听这首曲子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但是到了后面却又体会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

学生精彩的交流体现了语文学习体验的个性化特点,从中我不仅听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也看到了他们用自己的体验为课文内容做了最好的诠释,学生通过音乐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审美过程。

三、利用网络技术,增强学生的个性体验

语文学习体验是一种个体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过程,“是其他人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比较突出。

众所周知,网络环境,尤其是一些专题性的学习网站,内容丰富,有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录像等,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和资源,并且界面友好,为学生进行主动的体验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其交互性强,能较好地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人机之间的交流,真正实现了体验学习的个体性和主题性。

在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时,我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经验,对课文内容肯定没有直观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打开自主学习、主动体验的大门,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个制作精美的《莫高窟》专题学习网站,并在课堂学习中提供给学生,指导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们纷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是“精妙绝伦的彩塑”,或是“宏伟瑰丽的壁画”,或是“价值连城的藏经洞”,进行饶有兴致的探究性学习,并且把富有个性的学习结果通过交互平台到网络上,而其他人包括同学和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进行评价,与之进行交流和反馈。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很多时候课堂上是少数尖子学生在撑场面,担当着学习的“主角”,而多数学生只能当“配角”,更有少数学生连“配角”也挨不上,充其量只是个凑数的“群众演员”,这样的学生能获得的学习体验是少之又少。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或多或少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体验中来,并且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感悟。

因此,在语文体验活动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能动地学习语文,充分利用身体感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感知语文学习的认知对象,感悟语文学习的材料内容,体会语文学习材料的含义及语言本身的美。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4―0044―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育其本质就是一种心与心交融的艺术,而真正成功的教育就是深入学生内心的教育、理解和爱的教育;是唤醒学生心中欢快的阳光,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造力量引诱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一、用爱唤醒爱,用心打动心

1. 用爱打动学生幼稚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在爱学生时要讲究艺术、手段及方式。魏书生先生说过“以德治教”,身教重于言教是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在心、实践在身的。当学生犯错误后,他不是责骂、体罚,而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作为一名教师,要一直热爱自己的学生,但对于如何去爱却未做过深入研究。很多时侯学生一犯错,就大声斥责、批评,没有真正试过走进他们的世界,心平气和地用道理去说服他们,没有冷静下来想想,如何爱才得法,才能让这些需要更多爱的学生明白些许道理,懂得怎样做才是最合理、最正确的。

2. 用爱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博大深邃的师爱,是教育艺术王国的万有引力。”其实它也是教育走向成功最基本的前提和必需。它更是人世间最崇高的盛情流注:似春雨之润物,无偏无蔽;似阳光之播洒,均匀流布。不使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田因得不到它的滋润、沐浴而干涸、黯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首先施加情意绵绵的师爱,再加以各种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信任和宽容,惊叹和鼓励,等候和发现,启发和引导,哪怕只是一句鼓励性的话语,哪怕只是一瞥充满等候的眼神,从内心深处深信学生一定能行,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教育才会变得灵巧、和谐,从而产生“神奇的力量”。当学生的自信一旦被唤醒,就会产生驱使积极行为的动力。我们要深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不容忽视的,去积极唤醒学生自尊自信的天性。

二、用激励唤醒自信,用理解唤醒梦想

1. 激励学生建立起坚强的自信。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很多时候更多地关注了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忽略了成绩差的学生,甚至在谈话中不觉地对成绩好的学生有些偏袒,就是批评也是比较委婉的,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就缺少了耐心,甚至语言上也是苛刻的。如果我们能循序渐进地鼓励和引诱,如果我们能营造情感交融的有安全感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激情”和“爱”注入到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哪怕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一次看似废话的调侃设趣,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日久见真情,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爱的灌输教育,学生就会消除自己的自卑感,建立起坚强的自信,逐渐乐于与人交往,且赋予真诚。而在人们的真诚交往中,学生又会在高尚人格精神力量方面获益匪浅,这不仅博大了自己的胸襟,又增强了社交能力,也为形成优良人格奠定了基础。他们巨人般的潜能也会被唤醒,成功也就近在咫尺!

2. 鼓励学生放飞多彩的梦想。“有了梦想,才会有成功。”其实很多成功的人做着成功的事,都是在自己的梦想中先成功了一次,再有现实中的成功。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总是会说:“孩子,你要上一所最好的学校,你才能有更好的未来,你的生活才能更好。”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压力中,他们的脑海中只有学习,他们没有时间去幻想,他们没有时间去梦想,他们的未来都是父母给他们安排好的。如果能够让我们的老师以及父母在孩子幻想“不合实际的东西”时都能站在孩子的思维角度和心中思考,能给予鼓励和支持,能给予智慧的引领和指导,而不是嘲笑,我想我们的孩子是最具有创新思维的。

三、用爱的行动唤醒学生心中的巨人

篇8

每当婴儿因为不舒服而哭叫时,他都得到了回应。从一刻开始,他就发现,在不舒服、发出信号(哭叫)和回应之间的一种相互联系,以后他会把这一体系作为工具来使用,而不是真正地看清楚这种联系。

他渐渐明白:我给出信号就会有反馈,并且是一个积极的反馈。我哭叫,就会有人来解除我的饥饿;我再也不需要有什么恐惧了。

这里有两个因素很重要:如果母亲任由孩子长时间地哭叫,然后才给出安抚他的回应,这在孩子的理解中意味着:我必须大声地哭,长时间地哭,这样才能得到回应。每一个有过哺乳经验的母亲都知道,当听到孩子因饥饿而哭出第一声时,她的奶水就会自动地流入。从孩子哭叫到奶水从乳腺流进妈妈的仅几秒钟的时间。如果母亲和孩子相互之间已经相当熟悉,母亲甚至大概知道在哪个时间点孩子应该饿了,而那神奇的先天机制就开始运转了。我回想起我的妻子偶尔说起,奶水流进她了,还没等她把这句话说完我,孩子就发出了他的第一个信号。

谁知道这些并因此在孩子还没有真正开始哭之前就开始给他喂奶,并在他因为不舒服而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时就抱起他,谁就让孩子体验到了他也可以用微弱的信号来进行交流。所以要让孩子理解,强烈的信号绝非必要。如果由着孩子哭叫,他就会认为那些细小的信号是无效的,孩子就会养成哭叫的习惯。

给妈妈的建议

母婴依恋是婴儿早期的主要依恋关系。随着成长,宝宝对刺激的需求不断增加,妈妈的抚慰、呵护逐渐不能满足他的探究兴趣,此时爸爸的介入对宝宝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宝宝可以获得更多新鲜的刺激,并感知男性在力量、声音、触觉方面的不同,为宝宝特别是男婴性别角色的确立奠定基础。

过于依恋妈妈的宝宝,会缺乏独立,勇敢、冒险的品质,喜欢赖在家人的身边,这对他将来入园学习非常不利。通过与宝宝互动,爸爸与宝宝建立新的情感联系,使宝宝依恋妈妈的强度减弱,降低分离焦虑,有利于发展和谐的父子关系。

在照顾宝宝时,爸爸和妈妈可以采取这些方法:

1 妈妈及时满足宝宝的生理需要,发展婴儿安全型依恋。在宝宝心情好的时候唱歌,讲故事给他听,此时宝宝的求知欲比较强,学习起来兴致盎然。别只注意宝宝的饮食起居,如果跟宝宝玩一些游戏,他会非常高兴的。

2 妈妈不要对宝宝舍不得“撒手”,不让爸爸插手,而要分出适当的时间让宝宝与爸爸互动,制造父子间的良好氛围。除了爸爸外,像爷爷,姥爷也可以介入与宝宝的互动。

篇9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师语言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语言能力的发展将会对孩子今后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知识的获得、兴趣的培养、心理结构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连接幼儿和教师之间的桥梁,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关键,它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语言作为一种职业语言,有其特定的要求和规范,符合一定的标准。在幼儿园的科学教学中,对教师语言有哪些要求呢?

一、科学性和逻辑性

幼儿园的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不像语言、美术活动可以夸大其词、大胆地想象。科学教学中教师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恰当作出判断。虽然幼儿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注意自己语言的逻辑和实物的科学规律。相反,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和表述的逻辑性,这样才有利于幼儿掌握正确的信息,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例如,《神奇的力》的教学中,教师可事先准备羽毛、白纸、手绢、小沙包、小夹子、积木等物品。教师提出要求:“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小朋友来玩一玩,把这些东西抛向空中,看看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通过幼儿的讨论,教师作出科学的解释,这是因为这种“神奇的力”就是地球的引力,所以,我们抛扔物体在空中都会自由下落。然后再做实验:让幼儿一手拿白纸,一手拿沙包,在同一高度同时放手,观察哪个落得快,当然要注意的是要控制高度不同、放手时间不一的干扰,保证幼儿操作的科学性。在做同样质量但形状不同的两张白纸(纸片和纸团)落下来的实验时,为了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教师不妨用天平称量一下。通过这些实验,教师用科学而有逻辑性的语言总结:“各种物体在空中都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时间不同”“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的下落速度改变”。幼儿正处于萌芽阶段,对自己通过操作、探索出的科学现象是记忆深刻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语言、材料的提供都要讲究科学性和逻辑性。

二、启发性和激励性

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能够诱发儿童思考并让他有所领悟。教师运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是调动幼儿学习和思考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手段,是“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最早来源。语言的激励性指的是通过肯定、赞许、表扬和鼓励等方式激发、鼓励儿童不断进取的特性。幼儿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用语言加以肯定和赞扬,激发和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幼儿的自信心就是在不断鼓励、不断成功的过程中树立起来的。在《有趣的磁铁》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块磁铁,问小朋友们是否认识,然后与桌子上的塑料、木块放在一起,让幼儿自己拿一下,感受它们重量的不同,这时教师可以说出它是一块磁铁。然后,教师启发一下,磁铁是非常神奇的东西,它特别好玩,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在桌子上,请大家动手试一试,看看大家会发现它的什么秘密。学生会在发现磁铁有磁性这一个现象后,反复操作磁铁吸引其他物品,而不再去探求磁铁的其他特性,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让他们找找磁铁有没有别的秘密,谁发现的秘密多,老师会给他戴小红花哟!学生们听到寻找“秘密”后立刻来了兴趣,大家开始充满热情地去寻找。幼儿的好奇心强,对事物有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教师语言的启发和鼓励,让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积累探索活动的方法。我们提倡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主动去探究,那么开放性的话题设计、启发式的提问、鼓励性的语言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三、形象性和趣味性

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生动、具体的教育影响。幼儿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语言创造直观形象,帮助幼儿理解和感知科学现象、科学概念。教师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应当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把幼儿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来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谜语、诗歌、故事、幻灯、图片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例如,科学课《太阳和地球》(适用于中班、大班)教师可以以儿歌的形式唱出来:太阳像妈妈,地球像丫丫,妈妈拉丫丫,丫丫绕妈妈,跑了一大圈,新年来到啦。这首儿歌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天文知识。这种以儿歌的形式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契合幼儿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儿童化的,词汇简单,通俗易懂却不乏生动形象性。又如,在《弹性》活动中,教师事先准备弹簧、弹簧秤、带弹性的玩具、橡皮筋、松紧带、橡皮球等物品,教师引导“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想不想玩玩,如果想的话,你们随便玩。”这样给小朋友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认识物体的弹性,最后启发幼儿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见过什么东西跟我们今天玩的东西一样有弹性?你想用弹簧做什么东西呢?”小朋友们自由讨论,大家也兴趣盎然。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激发了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语言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教师实施教学活

动,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决定着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决定着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与提高。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教学中的教师语言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冬兰,郎和.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性问题分析[J].幼儿教育,2009(06).

[2]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35-239.

[3]刘海梅.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4]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一、自主选题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精彩、更有成效。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活动主题。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活动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参与探究的内在动力。另外,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成长的时期,其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种思维特点要求他们学习的内容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主。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选择较为生动具体的主题以及相应的材料,如文字、图片、声音等,便于学生感知、理解和操作。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在《海王路露天烧烤的调查》中,学生深入到不同的烧烤点进行全面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了沟通与合作,感受到了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运用后的成功喜悦。

最后,教师还要善于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学校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如结合5月份的“樱桃节”进行“我是小导游”实践活动;为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进行“我是环保小卫士”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锻炼了多种能力。

二、有效指导让学生乐于行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并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探究组织形式,倡导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进行具体操作时“有的放矢”。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进行成果汇报。学生在开展活动中所取得的收获,最终要以成果的形式保留下来,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呈现方式记录这些过程及体验,可以采取的方式有拍摄照片及录像、调查报告、幻灯片展示等。

三、融入社会大课堂感受行动的乐趣

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时,还应结合学校已有的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社会。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领略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地方文化的底蕴,目睹现代科技的神奇,体验现实生活的真谛,增强对社会事务的认识和感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事先让学生明白每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分组和分工,防止学生出现任务不明确,行动无组织的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