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核心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1:5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核心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建筑学
我们认为建筑学的核心应该是一个设计的。建筑设计中大量面对的是一些具体的,常识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又互相缠绕。这种富于复杂性的问题需要建筑师经历长期的训练对图形强烈的敏感。(这是正在兴起的复杂学科的对象。)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筑学只是从其它各个学派借鉴了各种知识和理论体系,其中包括:、美学、文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的各流派,几乎可以说,各种人文方面的学科流派基本上都对建筑发生了,不论是左的、右的;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只要是个理论最终或多或少地会被介绍到建筑中来,至少也要被一个建筑学的博士候选人选来作其博士论文。:-)随便翻开任何一本建筑学的杂志,总能从中看见其它学科的巨大影响。在设计方法这个层面上,建筑学借鉴得较多的还是人文方面的东西,包括文学艺术等。对于上的东西用得较少,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人文理论涉及的范围和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和建筑学研究的范围有重叠,建筑学能直接用它的一部分结论,对建筑设计有一些帮助。
在早期,对建筑学有影响是神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古典建筑就是伦理学引入的代表性例子,最近1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学和近代哲学的发展,(这些学科都有和实证的倾向)新兴学科很快被引入了建筑学。其它学科和建筑设计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外来理论到底在什么层面上进入了建筑学,外来理论是否做了很大的改造。建筑学本身是否因此而改变?
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学核心是用常识解决复杂问题,建筑师们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寻找一种能将复杂事物抽象或简单事物的方法,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很多建筑师将外来理论当作设计的指导思想,而那些理论不是为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关注如下几点:
一、外来理论在进入建筑学后进行了多大程度上的改造,得留了原学科多大的特点。其理论核心在进入建筑学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违背了它原来的宗旨?
我们知道建筑学的核心是用简单手段解决复杂问题。而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没有什么学科能真正在实用一级水平上研究这个问题,所以建筑学所受的影响是在文化、艺术层面上的。往往一件非常严谨的学术到了建筑学这里就变成了做设计的某一“契机”或是某一想法的“依据”。至于这种依据和原意有多大差别倒了成一件无人关心的事情,比如,生态建筑的动机据说是为了节约能源,节约能源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建筑师作出了大胆的意试,出现了一些据说是对生态节能有所帮助的形体,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新形体所多花费的钱,可能远远大于建筑使用寿命中所节约的钱;建筑师们对此到并不是很在意,而一些真正能带来节约效果的措施,如双层Low-E玻璃,新型保温材料等,倒是不能引起建筑师很大兴趣,除非这些措施能带来形体或视觉上的很大不同。
建筑师的这种态度倒是和服装设计师较类似,某一日本知名女设计师喜欢用黑色,她说:“我喜欢用黑色,因为它是死亡的颜色。”这句话并不是说,她再设计几件衣服就要死了,或者说穿她设计的服装的顾客们装备去自杀(尽管这两者都很有可能)。这只是说她喜欢这种艺术气质的东西。这就好比建筑师说“节能”、“环保”、“技术”、“理性”、“超越风格”——很大程度上是说设计师想表现这样的建筑艺术气质。基本上还是围绕形式做文章。
二、建筑学本身没有提出独特的,有影响力的思想。
建筑学近100年来基本没有提出什么能够影响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或观念,只除了C.亚里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对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建筑模式语言》对于建筑的影响又是十分小。亚里山大以前又是学数学的,只能算半个建筑师。
建筑学不能提出深远影响的观点,倒是从其它学科中借鉴了一批过时理论或是不严谨理论。或者是在借鉴过程中变得不严谨,从解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建筑就可以说是一次纯粹的找风格上依据的需要。
三、建筑学的左派理想实践成果是令人怀疑的。
建筑的兴起和左派社会理想有很大关系。这里要要说明一点的是,现代建筑实践的左派倾向大多发生在欧洲、拉丁洲社会。(的知识分大多是)的关键大概在于建筑不仅仅是口号或专业设计。建筑是一项和社会各个方面有着紧密关系的大型投资—消费活动。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因此单纯依靠建筑师进行社会改造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社会是复杂的,建筑师所要代表的“最大多数的利益”是抽象的;而业主的利益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师们无疑是会考虑“公益的”但这种考虑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说是很强的,至少也是不强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一件建筑如何进行更多的是由整个体系、而不单独的个人来决定,个人所能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指望建筑的左派思想倾向对社会能有什么大的作用是注定要落空的。
在高雅的贵族沙龙里大谈世界的革命是很“”、“风雅”和“小资”的事情,但仅仅是闲谈而已。
四、某些建筑师的理论很可能是应时之作,或者纯粹是一种个人体验,不具有普遍意义。
如果说建筑上的“大理论”有空泛的倾向,那么一线建筑师们的东西更接近真实的设计,应该更有用吧,这也不一定。
有些建筑师的理论有神秘主义的倾向,纯粹是个人体验的东西到人很难掌握,作用不大,不知道路易斯。康算不算是一个例子。
其次,我们有理由怀疑某些理论和建筑形式出现的先后问题。
有相当多的建筑师宣称,根据其理论作出了相应的独一无二的风格或形式。
我们必然会有一种疑问,理论和实践的先后次序问题,有一个小笑话:某人枪法非常好,有一次去某处办事看到墙上有多小红圈,再仔细一看,圈中都有一个汽枪的弹洞,他深感惊奇,找到了打枪人,请教枪法,那人说,只要先开枪,后画圈,就不难做到。很多建筑师的理论很可能也是这样,只是为自己的形式寻找看上去很深刻的理由。
结论
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一、启发学生对自身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
当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如果长时间让学生处于这种状态,势必会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进而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不利于他们心智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被一次或几次的失败所吓倒,要从心理上不再害怕英语学习,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英语学习,进而学好英语。例如,讲授Module1Unit1Icanplaythepiano时,本模块主要是围绕“你能做什么”这一话题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模块任务是makingaposterforaclub,即让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自身能力的了解与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自身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目标一:小组合作找出重要的知识点,即wouldlike,playthepiano,playfootball,whatabout,worryabout。目标二:导学案上的有关知识点的练习题。目标三:小组活动,完成私人调查。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语法教学是不可无视的重要的一环。因此,设计知识点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而最后的目标即私人调查则彰显了听说课堂教学的魅力,能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达成。
二、通过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学生对不同题材的英语阅读材料有着不同的喜好,如果选择难度适中的材料,他们会对材料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并在阅读后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树立自信心;反之,如果选择的材料不合适、难度大,学生读不懂,且非常吃力,无形中就会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厌倦感和排斥感,逐渐失去自信。所以,在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要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学生的标准来衡量选材是否合适,而不要以自己的经验代替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同时,教师还要增加各种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更好地辅助他们理解英语阅读材料,提高英语阅读效能。例如,七年级下Module12Unit2ViennaisthecentreofEuropeanclassicalmu-sic一课的设计。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课文,把握文字背后的信息,让学生熟悉音乐背后的文化,并通过这些知识加深对中国音乐的理解。情境创设:播放《蓝色多瑙河》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和问题得出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名字,引入本节课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ViennaisthecapitalofAustria.2)TherearetwoStrauss,FatherStraussandSonStrauss.3)TheBlueDanubeisawaltz,andFatherStrausswroteit.Mozartwroteonlyafewworksallhislife.读前:描述图片,用到所给的单词,个别小组展示。泛读:In18thcentury,whydidthemusicianscometoViennatostudy?1)WhatwasJohannStraussfamousfor?2)WhatwasJohannStraussyounger'sfamousworks?3)WhydoyouthinkMozartisagreatcomposer?4)HowoldisMozartwhenhedied?帮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获取信息。精读:培养学生细读课文并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细读,自主学习,总结每段大意并进一步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读后:通过讨论文章内容及视频材料挖掘人物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个人品质,体现英语学习的人文性。
篇3
新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注重实践是其中一项基本要求。当前我国很多民办高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及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等原因,在新闻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专业实践机会较少,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导致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甚至认为新闻无学,对新闻专业失去兴趣。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在教学环节放大“实践”成为一种必然。新闻专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学生只有熟练应用摄影、摄像、电脑图文设计、网页制作等多媒体技术,才能在今后的就业中有优势和竞争力。
要增大实践环节,可以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层面着手。学校要着力构建一个面向媒介融合的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践等实践类型,充分运用校内外实践平台,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拓展专业知识面。在实践中要结合各民办高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生个人特长,创新实践形式,开展以支农支教、新闻素养普及、社会公益、挂职锻炼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最新传媒技能,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从学生角度说,要增强实践意识,充分利用学校创造的校内外实践平台开展实践锻炼,掌握能够适应媒介融合的基本技术技能。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生源质量等有一定的差距,全面提高实践设施有一定难度,可以根据现有条件对实,如在新闻采访和写作课程中增加新闻摄影,在网络新闻课程中增加一些网页制作,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增加一些新闻摄像内容。在引进外来师资中要注重向技术应用型教师倾斜,以此弥补民办院校教师偏理论的不足。鼓励教师走出去,去新闻专业学校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和锻炼,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此外,可充分利用校内实践的便利条件提高学生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去校内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进行锻炼,学习媒体工作流程,并进行新闻稿件的写作锻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学校重要新闻事件为契机,开展校园新闻竞赛,并把优秀的新闻作品在校内平台上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获得技能提高。鼓励校内新闻社团的建设,如摄影协会、摄像协会、微电影协会等,学校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派老师提供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多媒体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新媒体新闻工具的使用主要侧重对网络数据库、网络搜索引擎及网络调查、网络寻呼机、网络论坛等各种网络工具的学习。以搜索引擎为例,教师可讲解搜索引擎的种类、检索方式,并根据需要开展网络信息的检索等实践。要求学生根据报道题目进行相关检索,然后根据获得资料进行报道练习。网络调查的学习可结合社会重要事件展开,让学生设置调查问卷、挑选调查对象、开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写作报道。通过这样的方法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社交型媒体的学习与实践“社交型媒体(socialmedia)是一种用于社会交往,可得便利、可扩展性强的传播媒体。它基于网络技术对新闻信息进行互动式传播,推动了知识与信息的民主化进程,使公众从信息消费者转变为信息制造者。”社交型媒体是近两年发展最为迅速也是在新媒体领域最受关注的媒介类型,常见的社交型媒体有Twitter、Facebook、YouTube、Myspace等。在我国,相同类型的社交型媒体有新浪微博、人人网、优酷等。普通民众甚至传统媒体和正式记者也成为社交型媒体的拥趸。社交型媒体拓宽了传统媒体的报道视域。民办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社交型媒体开展教学,鼓励指导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信息、提出话题、开展讨论。
(三)案例教学新闻媒体上每天报道的新闻事件众多,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向学生讲解案例的报道背景、类型、特点、报道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对相关的价值大的方面发表看法,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另外,可让学生在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改写。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在不断的案例锻炼中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四)专题学习对新闻媒体上的报道专题进行分析,内容可涉及专题的构成、多媒体使用、版式特点等。也可以针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设计报道专题,并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行分工协作开展报道。新闻作品可采用纸质的展示方式,也可以在校内网络媒体上发表。四、变革考核方式,重视实践成果考核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改进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规范化和质量的重要步骤。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民办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考核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实践要占到足够高的比重。实践的方式可采用作品或媒体实践、专业实践的方式。审核可采用水平较高的新闻作品代替期中考核。毕业论文(设计)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除毕业论文的形式外,可采用正式发表的报刊作品、摄影作品、微电影作品、FLASH作品,也可以是竞赛取得的成绩、调研报告、参与的媒介项目成果等。
篇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何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就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观念又作为技术和内容融于学科教学之中。其根本宗旨是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实现“整合”也就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下面就我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这一课题方面的研究结合课例谈几点体会: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潘文久老师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他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潘老师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潘老师演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第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教完《草船借箭》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篇5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而言,通过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实物演示情景实物演示,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有效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效果既体现了教学中的直观性特点,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物演示,给学生创造较好学习情境,让学生把教学情境与自己的生活常识和已经掌握的数学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数学课堂中的实物演示情境中,教师可以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操作,去发现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学习经验的不断提升和学习方法的不断改进。例如,笔者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三角形的东西,学生能够举出很多,如自行车的三脚大梁等,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何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三角形的东西。当学生陷入思索,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动手去做两个图案。一个是由木条组成的三角形图案,一个是由木条组成的四角形图案,学生们就能够轻松地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比较好,而四角形的稳定性是不足的。这个时候,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生活中的有些东西是由三角形组成的。然后,教师再进一步深化知识,如何让刚才同学们做的四角形图案也比较稳定呢,有的同学在四角形中加了一个木条,从而使四角形也实现了稳定性。这种利用实物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有效的发挥。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虚拟化场景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注意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生活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基础是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资源,也是学生进行意义构建的必要前提。在数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切身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能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相遇问题”这一内容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对学生知识特点进行了一番精心的设计。考虑到这一知识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这种类型的知识变化也比较多,同时是教材的重难点知识。考虑到这一方面知识的抽象性,学生们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多媒体展示的过程中,给出了两个模拟的小人,一个叫小丽,一个叫小伟,通过他们的运动,强调他们不同的状态。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本来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比较直观形象,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了许多。
(二)化静为动,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根据教育学的观点,教育媒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连接桥梁,其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文本都是很好的媒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比较丰富,图文比较生动,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文本教材也有一个缺陷,就是都是静态的展示,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尤其是对于数学学科而言,这种缺点更加的明显。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引入,让数学课堂中的许多静态知识变得生动,甚至有动画的效果,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对于每一堂数学课而言,其重难点的分布,教师要做到全面的掌握。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难点知识,决定了一堂课是否高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学生学习起来障碍性比较大,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讲解,是不利于知识传授的。如果能够把多媒体技术巧妙地加以运用,有效地弥补了教师讲解的难度,也让学生更加轻松容易地理解知识。这是数学课堂中有效突破重难点的有效手段。
二、结语
篇6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有思想情感、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质有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及政治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以及运用所学所能将个人目标或任务付诸实践的能力。法律素质是其所具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道德素质是其做人及行为实践过程中对其自身起规范作用的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
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
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引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唤起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对责任感的考虑。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六个阶段,而我们要重点引荐给学生的是第六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确立起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他们懂得德性的本质、以尊重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为前提。执此道德观的人是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具体可选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难题”这一经典道德两难问题作为课堂开放式讨论话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后,为其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基本法律知识以激发和普及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
篇7
(一)合作主体的局限性
由于小组分配不合理,造成许多合作成为部分优生的特权,整个过程中都是优生在积极地发言与讨论,而大部分中差生则成为听众,并没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二)合作内容难度较大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题目越难越有探究的价值,往往提出许多超过学生基础与思维的过于复杂的问题。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很强的挑战力,但学生并不能通过自我探究成功解决,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激励作用,相反还会让学生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望而生畏。
(三)合作时间不充分
许多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就急于结束,交流与讨论的时间不充分,学生往往只是刚刚接触到问题,刚刚开了个头就结束。这样的合作探究只是一种形式,而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四)忽略合作记录
缺乏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反思,学生并没有对合作的过程进行太多的思考,这使得学生失去了更多加深理解、提升认知的机会。
二、针对上述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一)进行科学的小组分配
小组成员的分配是否科学合理,对合作学习的成败起着直接作用。合作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基础上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分配。这样既可以保证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促进优生带中差生,以发挥组内成员的共同优势;同时又可以保证组间学生水平的均衡性,这样才能在全班进行公平竞争。我们要对学生全面了解,不仅要掌握学生的数学基础、接受水平,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做好小组的科学分配。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来确定在小组内的角色。如表达能力强的做发言人,组织能力强的做小组长等,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保证各小组的合作探究有效进行。
(二)提出有效的合作任务
一是任务的贴近性。即符合学生的学情,过于简单,学生个体便可以解决,没有合作的必要,而过于复杂,即使合作也无法完成,这样的合作都是无效的。要提出切合学生学情,具有一定探索性的问题,学生个体无法解决,通过合作探究又可成功完成,这样才有合作的必要。二是任务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这是各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我们要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即答案的不唯一与条件的不完善,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样可以为小组探究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发挥创造潜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合作学习。三是任务的趣味性。如果只是单一而枯燥地提出问题,教学枯燥、知识抽象,而不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究的热情。为此我们要重视问题本身的趣味性,提出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寓乐于于教、快乐学习。
(三)提供充足的合作时间
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生活阅历产生独特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与讨论。在交流与讨论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烈讨论,进行思想的交流与交汇,从而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学生的思考、交流与探究才能深入,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到合作探究中来,在探究中主动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要我学变我要学,才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增强探究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四)进行必要的合作记录
我们要让学生来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记录,这是一次回顾,但更是一次提升。学生通过记录合作学习全过程,可以从中整理出所学到的知识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而且还可以学会思考与思维,这样便可以确定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明确哪些方面是自己的薄弱环节,这将是今后自己学习的重点与方向。通过反思还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学习,这些都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广西文学;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文学生态
[作者简介]刘思佳,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博士,北京100024;王绍辉,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I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8-0198-05
当今之世,“竞争”、“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强音,也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词。广西是欠发达地区,在经济转烈时期,要赶超先进,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文化艺术”在内的文化软实力的推动。
在中央“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各省区的“文化强省”(强区、强市)战略也纷纷出台,“区域文化竞争力”被提上全国各省市区的议事日程。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等等。文化竞争力有时可以简称“文化力”,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表现。“文学”是文化的一个主体部分和高级形态,文学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构成一定区域文化的标志性力量。比如,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标志性品牌,表明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综合实力具有了“世界性意义”,也表明中国文学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文学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文学的综合实力是指文学的整体实力,一般包括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内文学整体中传世精品的多少。文学作品的知名度及传播影响力,多少知名作家获得国家级声誉,是否获得国家级文学奖或者诺贝尔文学奖等等。“文学的核心竞争力”是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文学综合实力的核心部分,是决定综合实力方向和强弱的核心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综合实力的大小,犹如火车发动机决定了火车的方向和载重量一样。由于文学核心竞争力如此重要,本文就着重分析核心竞争力,而捎带提及了文学的综合实力。
广西文学在全国的异军突起,特别是其与当代影视的密切联合,加强和深化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丰富并拓展了广西文化的软实力。但毋庸讳言,当前广西文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都不容乐观,除了东西鬼子两人获鲁迅文学奖。广西的中短篇小说整体实力还不够强,而且更缺乏高质量的长篇小说,总之,广西文学还缺乏一种核心竞争力以带动综合实力的壮大。因此,本文认为发展广西文学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大体有三:首先要坚守“为人民立言”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是着力打造文学精品;最后还需要政府扶持、媒体传播、理论推力等外部因素构成的良好生态。
一、坚守“为人民立言”的使命
古代的仁人志士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精神。其中“立言”是我国传统知识分子实现理想抱负的一个重要途径。先哲张载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其“为生民立命”翻译成现代汉语,就近似于“为人民立言”。的确,当代作家更应该树立“为生民立命”的思想,这与当代中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发展方针是一脉相承的。
欲求文学的繁荣兴旺与可持续发展,作家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因为观念决定行动。俄国文豪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那么,作家“为人民立言”的使命感表现在创作上,主要是“人性化”的美学显现。“人性化”的创作观念,就是开掘作为“人学”的文学世界里那芸芸众生的复杂的人性,就是作家自己寓思想情感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形象塑造之中,从而实现德国美学家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即发挥文学潜移默化的审美导向作用。自觉坚持这个人性化的审美理念,是实现中国文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一环。如广西作家东西就有着坚定的“开掘人性”的文学信念和因此而起的写作冲动。他说:“悲痛,是我的文学导师……我不喜欢那种一味煽情的作品……我喜欢那种欲说不能欲哭无泪的悲……乡村是我写作的背景。父母亲和线条分明的农人是我实现想法的符号。”因此,东西的《没有语言的生活》这部中篇小说,不在于描述“三农问题”的物质的困顿,而在于揭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精神困惑:残疾人王家宽一家人“没有语言的生活”,不是自己的生理缺陷造成的,而是偏僻的山村里那种以强欺弱的“集体无意识”造成的。这艺术化的深刻洞见,让这篇小说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坚守人性化美学原则而成功的作家。其他省区也很多。如山东作家张炜也曾有同感:“对人性的顽强追问,对人道力量的恪守和坚持,在我的作品中都不会改变。张炜就怀着执着甚至有些倔强的“追问人性”的文学信念。连续花去20多年时间写出长达10卷、共约400万字的巨著《你在高原》。因为以人性化的巨大的艺术力量征服了读者和专家,它以最高票数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已故著名作家沈从文说过:我只造希腊小庙,这座庙供奉的是“人性”。从古今中外的作家名言可见,作为“怡情”、“化人”的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否充分揭示“人性”的奥秘,发掘和展示复杂而幽深的心灵世界。正如《人民文学》编辑对鬼子小说的评说:“关注人的灵魂,关注人的精神状况,让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经受一次检验、一次冲击,这也许是《瓦城上空的麦田》的立意所在。也许我们都很忙,忙得忘了父亲的生日,忙得顾不上看看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生活,但是,停一停吧,哪怕短暂的、哪怕偶尔一次。”因为,只有如此“为人民立言”、且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作品才产生文化的魅力,才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一个地区的文学是由若干作家组成的团队创作出来的,所以,作家的使命感,除了最重要的“人性化”的美学信念,还应包括领军作家的榜样力量与献身精神、作家团队的协作进取意识以及独立的思想与沉潜的意志等等。限于篇幅,此不展开了。
二、着力打造精品力作
“诺奖”得主莫言说过:“我一向认为。好的作家要有独创性,好的小说当然也要有独创性”。目前,学界公认的“文艺”精品的标准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我们认为“文学”的精品性,主要体现在思想的深刻、主题的新颖、艺术的创新、语言的可读性等方面。具体而言,要发展文学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文学创作应该主要做到三点,一要有原创性与个性化,二要有现实关怀,三要体现民族化地域化风格。
(一)原创性与个性化表达
文学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文学经典往往是个性化的创作,文学精品就产生在原创中。“原创”意味着“原初创作”,就是拒绝复制与雷同,就是一种既不照搬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造,因此原创有时也叫“独创”,是作家别出心裁的独立创作。新时期的广西作家在原创性方面曾做出了艰苦的努力,比如,受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的影响,广西的小说风格也异彩纷呈,如沈东子的“心理分析”小说和意识流小说、东西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李冯的“戏仿历史小说”、鬼子的“叙事革命”、海力洪的“象征主义”、凡一平的“语言实验”、林白的“女性心理”小说等等。广西作家从199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突破了传统小说完整的故事性、叙述的有序性等模式,创造了新颖、深刻而又具有可读性的作品,因此得到读者喜爱。因为他们的创作坚持了原创、独创,他们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之大,不应低估。
必须指出,“文学原创性”的关键,看似纯粹的技术问题,其实与前文的“作家的使命感”相关联。就当下中国文学而论,就相当缺乏像莫言、张炜那样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超越性的作家。不少作家比较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中堪值称道的那种“兼济天下”抑或“独善其身”的人文精神,比较缺乏那种具有大悲闵、大忧患,大使命感的、具有殉道者般的信仰与信念。这也可能是文学兴衰的关键。
与文学的“独创性”相关联的是作家的“个性化”表达。前者是指作品的客观品质,后者是指作家主观的艺术才情。个性化创作既包括题材的选取,更包括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等因素,以此体现出作家与众不同的风格。作家的个性化,可能促成艺术形象的个性化或者“典型性”,如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已经成为作家追求原创性与个性化的艺术经典。
虽然以东西、鬼子为代表作品的广西文学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广西文学整体的、综合的创新实力还不够,更何况文学的创新是无止境的,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事实上,与文学实力较强的邻省“文学湘军”、“文学粤军”相比,从知名作家数量、精品佳作数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广西文学还有相当差距;尤其在长篇小说方面,广西至今无人登顶茅盾文学奖。因此,广西文学创新、打造精品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贴近现实的人文关怀
打造文学精品,既要有艺术的独创,也要有思想导向上的“现实关怀”。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说,人们的文化活动总是着眼于“现实视野”这个立场的,同理,一切文学应该是有“当代意识”的文学。因为文学作品多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创作作为“第二自然”,当然来源于现实土壤这“第一自然”,优秀作品也还来自作家对现实感悟的独特表达。其实,“贴近现实”的作品也多是广西当代文学的主流,如诗人韦其麟的散文诗《依然梦在人间》,小说家东西的《我们的父亲》、鬼子的《被雨淋湿的河》,凡一平的《跪下》,映川的《不能掉头》等小说作品,就是现实感、时代感很强的作品,都是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
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也将“介入现实”列为评奖标准之一。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的颁奖词说:“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诺奖在这里强调“历史与当代社会”的现实对接,这也与我们提出的“三贴近”(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有共同之处。莫言自己也说过:“社会生活、政治问题,始终是有责任感的作家不可不关注的重大的问题”。莫言的《蛙》就是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尊重“生命”规则的尖锐的现实矛盾,它就不仅获得中国的茅盾文学奖,而且还获得了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有竞争力的优秀文学作品必须有“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不能躲在象牙塔里或“桃花源”中不食人间烟火。
“贴近现实”事关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问题,是文学精品评价标准“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要求之一。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将“现实内容”归属思想导向方面,将“原创性”、“个性化”视为艺术创新方面,其实,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水融的整体,然后整体呈现出一种审美风格,它们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是很难彼此分开的。
(三)地域化、民族化风格
中国文学史上有所谓“京派”、“海派”之分,北国有“金戈铁马”的壮丽诗篇,江南有“小桥流水”的浅斟低唱,南国壮乡有蜚声中外的“刘三姐”,这都是文学地域性的具体表现。
广西文学呈现给读者的首先是“甲天下”的卡斯特风景。以及山歌互答的民族风情。广西文学画廊中可能最有影响力的是作为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综合出现的“刘三姐”,从口头文学一书面文学一舞台艺术一电影银幕一电视荧屏一实景演出,“刘三姐”几乎包揽了文学、戏曲、影视等所有艺术形式,并且,每一种形式都获得了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刘三姐”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作为最具广西特色的文化符号,实实在在来自广西红水河流域的艺术创造。
当然,对作品的地域性不能做狭隘的理解,正如东西说:“任何一项事业,特别是以心灵为对象的事业,都不仅仅以某个地域作为服务对象,广西作家的作品也不仅仅写给广西人来阅读。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走得更远,如何让更多的人来阅读自己的作品,这是我现在和将来都将面对的课题”。的确,地域性与世界性是一致的,正如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的哲学道理一样。
与地域性密切相关的是民族性,我国就有56个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上。中国的二胡乐曲能够吸引美国青年,同样,广西壮族的“山歌”、京族的独弦琴乐曲、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文学桂军,也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同胞,还正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比如上世纪50年代,在新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韦其麟的《百鸟衣》等少数民族诗歌就唱出了响彻当时中国文坛的时代强音。到开始改革开放的1980年代,受民族自治政策影响以及民族自豪感的激发,广西作家的创作在一段时期继续体现了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的特点,自觉打造文艺精品来推动民族文化建设。譬如梅帅元的小说《红水河》、黄佩华的小说《涉过红水》《生生长流》等,从题材到主题,从文本到艺术,从立意到风格,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民族性”主题的作品可以说俯拾即是。
对地域性与民族性,不能做狭隘的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广西作家的写作,思想与艺术更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局限于对某个地域或以某个民族身份的生活经验作简单的复述和书写,而转向对普世价值的探寻,可能是作家们越来越明确的创作追求。如仫佬族作家鬼子就不太注重自己的民族身份,他拥有“超民族”的广阔视野,这是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心里基础与审美视野。正因为鬼子等作家有如此高远的志向,才可能促使广西文学创作迈向更高的境界。再如莫言虽然多写他家乡高密东北乡的生活,但都是对人性的探究或是对社会问题的追问(如《蛙》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尊重生命权的思考),是一种普世价值的关怀,是从“故乡”出发而超越故土的人性关怀。
总之,贴近现实、锐意创新,力求创作出时代特色与壮乡风貌相结合的文学精品,这样的文学精品才有可能成为文学经典。才可能形成文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
文学的发展,既需要作家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在目前体制下的中国,尤其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前文中,无论“为民立言”还是“精品打造”,其实都是作家行为,都与作家的主体性相关,因而都是关于“文学竞争力”的“内因”的探讨。在《矛盾论》中,有句名言,其大意是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广西文学要保持和发展当前的竞争力,首先是强化“内因”,但也需要“外因”支持。本文认为,从体制机制创新到人才和文化氛围的建设,广西相关部门至少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环境:尊重、鼓励和服务文艺创作。广西领导是相当重视文化,尊重作家、扶持作家的,近20年来广西的文艺环境是优良的。这是广西文学发展竞争力的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这经验值得发扬光大。
签约机制:重点扶持精品力作。从效果来看,“作家签约制”是一个成功的创作制度。广西这些年的优秀作品几乎都有签约作家的贡献。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也大力创新文学发展机制,他们这种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原则、又很活跃的、富于竞争性的文学激励机制,值得广西深入学习和借鉴。
媒体力量:要热心扶持让文学“走出去”。文化要“走出去”,文学应该先行。如果说跟沿海发达地区的文化相比,广西肯定有距离,那么,与西部的川、陕、渝、滇等省区的文化相比,广西也并不都占优势。总之,在热心扶持、让本土文化走出去方面,广西还做得不够,比如在卫视频道上还没有湖南那种“文学名家讲坛”栏目,也缺乏广东那种经常举办全国性文化活动的气魄,总之,对文学的实际重视与投入似乎还不够。这些兄弟省区扩大文学影响的诸多好的做法和措施,的确值得广西继续借鉴。
人才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可以说,文学的竞争力主要就是作家的竞争力,必须首先尊重和爱护文艺家的劳动。扶持和爱护文艺家不要强调客观困难,如果说广西暂时短缺的是经济实力,那么我们不应该缺失的是发展广西文化的真诚与爱心。
理论自觉:真诚砥砺的批评力量。对于理论的重要性,恩格斯早就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因此也可以说,文学创作要想攀上高峰,也离不开文艺理论的砥砺和推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广西批评家的个人,不要仅仅停留在对单篇作品的评头品足,说长道短,还需多多直面作者的整体不足,双向交流,以真知灼见的思想火花烛照对方。相互砥砺,以内行的眼光给作者指出“门道”与方向;还希望广西文论刊物多多总结广西本土创作的成败得失,借助全国的文学经验来推动广西本土文学的发展和文学竞争力的提升,而不只是众声喧哗、莫衷一是的“会议杂志”。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作文教学 实用性 创新性
高中教育阶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一方面对义务教育时期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升级更新;另一方面,也是对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知识储备。因此,整个高中时期的知识量是很庞大的。而且,作为母语教育的主要形式,语文学科在高考升学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在当前有一些不正确的教学观点,认为语文教学在母语环境下不需要进行创新,只需要寻找相应提高分数的方法。这种观点很显然是不正确的。正因为要应对高考,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要面临更加复杂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缺乏语文知识会造成理解障碍和表达障碍。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中的重点,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因为语文作文在高考分数中所占地比例很高,一般在三十分到五十分之间,相比于其他的题目而言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学生的总分。其二,语文作文内容十分复杂,涉及了几乎所有的书面表达知识。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要发挥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等。忽视语文作文教育工作,必然导致其他关联性学科的负面因素出现。
在新时期背景下,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高中语文教育在难度和程度上比义务教育期间要求更高,由此实用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性就更明显。
一、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高中作文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掺杂在日常的基础教育工作中的,并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初中作文教育工作的方式。由于教学体系的时间限制关系,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在限定时间内的作文能力的培养(高三毕业班会进行少量的训练)。
作文的完成过程通常有以下的步骤:首先由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并提出构思的方向;其次,学生利用课余实践完成并上交;再次,教师在课堂上随即抽出几篇进行评价,总结出文章的优缺点。
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局面。少数作文内容质量并无法代表平均水平,多数学生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会逐渐减退学习语文作文的热情。
同时,在高中语文作文教育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形式,即教师通常会选择作文程度比较好的学生作品,进行公开讲评和赏析,以实现共同学习的效果。但这种形式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导致学生能力参差不齐。
结合教育实际问题分析,高中语文教育和作文教育之间的层次关系并不明显。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语文教育分为“听说读写”等主要环节,其中写的环节主要体现在作文方面。但由于这一环节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展开,因此被客观地忽略掉了。要做到语文作文教育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就应该从改进方式入手。
二、我国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分析
(一)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分析
所谓实用性,是针对两方面而言的。其一是在高考中的实用性。考试通常是要限定实践和作文内容的。同时,基于考核保准的制定,出题者会对作文题目给出一些限定要求,如常见的命题作文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必须具有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的能力,并将作文高度进行提升。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表现在对作文限定条件的理解程度上。其二,是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应用。作文的本质是书面表述,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应用机会,如对工作的总结、会议发言等。
单纯从考试实用性教学角度来说,教师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模式根据考试模式确定,但这种模式并非是要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相反,是让学生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发挥到最高的极限。
实用性的作文教学工作有多种形式,最为明显的是结构教学形式。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体系中,由于学生前期已经掌握了较为完善的文学知识,对文章的结构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可以让学生将这种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所谓的结构,主要包括文章开端、、结尾部分。这些部分如何把握,结构如何更加更紧凑,是可以通过长期的练习来实现的。
实用性语文作文中另外一个方式是“举一反三”。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章阅读量,并具有很强的逻辑能力。例如,学生针对命题论文中的某一个事物进行变通,从而快速构思自己所表达的内容。这种方式虽然有些取巧,却是最大限度发挥了实用性的特点。
(二)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性分析
创新性是语文作文教育中的永久性旋律。换句话说,文章的创新本身就是相对性的。从教学工作出发,实用性与创新性是否存在矛盾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根据高考作文的考核形式就可以简单判断,同样一个题目或者命题要求,不管如何变通都无法跳出同质性的圈子。要想在这种限定的资源条件下实现脱颖而出,就需要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发挥创新性特点。
简单地说,实用性是容器,而创新性是精神,是灵感。在进行作文教学的创新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式方法,利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视角来阐述观点。当然,前期的必要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所谓创新,不是指针对某一种模式的创新,更多的是在整体上的创新。高中语文教育针对作文方面的工作,要改变以往赏析评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机会,刺激其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育是学习母语体系的重要阶段,而作文教育工作又是语文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基于它所包含的多项知识,更应该加强训练,而不仅仅是为了在高考中获取高分,还要为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文字表达基础。综上所述,积极展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J].高考:综合版,2013(12):111.
[2]赵春香.针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和创新性的思考[J].课外语文,2014(6):127.
篇10
(1)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控制人数。
一个小组人数不宜太多,4~6人最为合适,人数过多容易乱,既不能保证生生参与,又不便于管理。
(2)人员的搭配要合适。
在一个小组中,人员的分配我们都大多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智力、计算机技术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要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在合作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而组间同质也能尽量保证组际间的公平性。优秀的小组并非是强强联合,而应该是互补的,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优势互补,互相学习。比如我们五年级最优秀的小组,人员组成是两男两女,一个男同学电脑技术基础好,一个女同学很活泼,话比较多,还有一个女同学很文静,感觉有点内向,另外一个是学习有困难的男学生,看上去很普通的一个小组,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总是出人意料的好。
(3)要发挥好小组长角色的作用。
小组在划分好之后,能否成功应用于实践中,小组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小组长的确立需要教师慎重考虑。首先,小组长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合理安排好教师布置的任务;其次,小组长要能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让每位成员都能参与进来;最后,小组长要有责任心,能合理调控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争取不让组内成员掉队,一定不能选择具有个人英雄主义,包揽整个小组或小组中绝大部分工作的事事包办型的小组长。
2合理的任务设置提高生生参与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中发现,老师布置的任务有时候不是很明确、规范,这样学生会把时间花费在理解任务要求上,导致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效率低下,所以老师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是能够顺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2.1任务的设置必须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设置的有趣,学生就会自然而然被吸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例如,在“文件夹共享”这一知识点的任务设计时,可以设置一个游戏任务,把学生分成小组后,做一个“复制不走样”游戏,由每组第一个学生将教师机里共享文件夹里的一个文件复制,第二个同学再复制第一个同学的,然后依次复制到最后一个同学,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游戏任务是学生们都感兴趣的,为了执行好这个任务,每个学生必然要了解如何新建一个文件夹并且共享,如何进行复制文件等,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导入方式能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乐意参与进来。
2.2任务的设置必须具有合作性
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分工需要,要能充分调动每名学生的参与热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存在,让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共同努力,要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在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的同时,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促进学生间情感的交流,从而增强合作的意识和提高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设计新年贺卡”这个任务时,教师在设定评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使完成制作贺卡的任务能展示小组内每个人的作用,应从下面几个角度出发:
(1)画面设计是否美观;
(2)新年致辞是否有新意;
(3)语言介绍是否生动。这样,小组内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不同的角色分工,如美术好的同学可以设计图画,语文好的可以去写新年贺词,或者是小组内的一个同学负责操作电脑,一个同学负责内容上的设计,一个同学则准备交流发言。这样,任务就具有了合作性。
2.3任务的设置必须具有层次性
在任务的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要把握好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技能基础,要避免由于任务设置得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而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任务设置得有一定层次,既有简单明了的适合基础较弱学生完成的任务,又要有能让基础好的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的任务。如在讲授“上网获取信息”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综合运用型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网上下载关于家乡的知识,然后通过组内把各类信息整合,在全班汇报,看哪组同学汇报得又快又多又精彩。要想更好、更有效地完成这个任务,组内成员把任务分解成不同层次,然后明确分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
3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为提高生生参与有效性提供保障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它是课堂目标达成的重要体现,是合作学习过程中促使生生参与的有效保证。在评价策略的建立方面,主要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两方面考虑。
3.1生生评价
首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只有自我评价才能起反思的作用,引起自我的改进,接下来让小组长对成员进行评价,这个评价应是多方面的,要评价该成员任务的完场情况及完成任务时的态度、方法等方面,这里我们可以用评价量规表,比如说,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我们可以设置以下量规表:A.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B.是否有责任感C.是否认真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D.能否主动协作,帮助他人E.是否掌握了新知识点我们还可以针对不同情况设计最合适的评价量规表,对过程性的评价可以设计得简单明了,而对于总结性评价,我们就要设计更全面、详细的评价量规表,一学期可以评价一到二次。
3.2师生评价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是在不断巡视,适当监控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个体的评价,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学困生,不能用一些硬性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可以从坐姿、态度或者进步情况进行评价,要多鼓励。对于优秀的小组除了不断表扬外,也可以适当地奖励他们游戏的时间。
4注意事项
(1)教师不是旁观者,也要参与进去。
教师要俯下身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小组中去,例如在《绿色世博》一课,在学习自选图形的编辑时,不少小组的操作不得要领,这时我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通过简单地与他们探讨,很自然地参与到出现困难的小组中去,有意识地去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2)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合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