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的名言范文
时间:2023-03-14 11:1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无止境的名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学无止境。——荀子
3、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西汉学者韩婴《韩诗外传》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别林斯基
6、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罗蒙诺索夫
7、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篇2
[关键词]小学 作文 读 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08
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领悟读、写两种方法的精妙,并将这两种方法化为己用,真正理解其精髓,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读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学生刚接触写作,没有素材,没有写作技巧,没有写作习惯,使得学生写好作文难上加难。将读作为打开小学生认识作文的突破口,让学生从读作文中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就可以为学生写好作文奠定基础,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读故事,为学生写作铺路
小学生初次接触作文,对作文这种语言表达形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认识,使得学生“下笔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将读作文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阅读大量的作文,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为学生写作奠定基础。而读何种类型的作文,显然成为教师作文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没有接触过作文的学生来讲,故事性作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读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实现小学作文的教学目标。
现以《小鹰学飞》为例,从题目可以看出,教材内容属于故事性内容。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课文进行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明白教学内容蕴含的道理。为此,教师提问:“小鹰学飞讲述了什么道理呢?”经过教师对课文的剖析,学生认真回答教师的问题“小鹰学飞讲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也使学生明白了要虚心受教的道理。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写作。由于学生还不懂在作文中蕴藏道理,只是简单描写,大部分学生都写自己养的小宠物以及与小宠物之间的感情。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难度不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简化作文的理解难度,先从阅读故事性作文出发,让学生对读作文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成功过渡到写作文。
二、读作文,积累丰富素材
作文素材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写作质量,学生写不好作文、不知道怎么写作文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作文素材储备少,导致学生写作时没有办法对作文题目展开论述。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阅读作文,不断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为学生写好作文奠定基础。
现以《微笑着承受一切》为例,学习课文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微笑的力量”为主题进行写作。在此之前,教师要求学生阅读作文,并将其作为一项作业任务,每周定期抽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如名言警句、好词好句的记录情况等。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将阅读中积累的素材用到作文中。有学生在作文中引用了一句名言“当生活像一首歌那样轻快流畅时,笑颜常开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时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价值。”这学生的作文主要写的是遇到挫折时的态度,用这一句名言画龙点睛,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同时,有学生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自己摘录的好词好句,使得作文语言更加优美。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更多的素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作文中有更多的话可以说,又可以为学生写好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读方法,借鉴写作方法和技巧
写作文时,如果已经确定主题、素材,决定作文是否优秀的关键就在于方法。采用恰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整篇作文进行合理的谋篇布局,让整篇作文读起来犹如行云流水,其作文布局紧凑完整,就可以让作文大大加分。所以,运用读作文的方法,让学生更加容易写作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读方法,学会借鉴写作方法和技巧。
篇3
关键词:素质;能力;高中数学;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28-01
教育理论中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大多都是能够高屋建瓴般地从素质教育的目标高度来审视教育状况的人。当一个学生在素质与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提升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也一定会得到提升。无疑,好的教育方法、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作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科学地确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措施。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搞好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的。
1.明确高中阶段所要培养的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意义和内容
1.1数学学习要具备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数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规律为基础,从数学演练出发,寻找规律,再用规律去验证结论。所以,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事求是,不靠主观臆断去猜测、捏造。数学教学过程中包含着很多的举例内容,这些例题的解题步骤都需要学生具备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才能够完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紧扣细节,要求学生在思考、解题、验算的过程中都做到认真研究,一丝不苟,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半点的省略和虚假。
1.2数学学习以实践为主,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很多数学内容都能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联系生活解决数学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也在锻炼学生的素质,那就是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当然提高了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学生实践中,一般采用的是合作方式,两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一起出主意,然后一起参与动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其中一位同学负责安排任务的分配,其中一位负责检查等等。当然,也应做适当的轮换,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各个位置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将来他们所要踏入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需要人与人合作的社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同时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1.3数学是一门知识与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认真观察的习惯。在数学课程中,强调的就是认真观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树立大数学观,不带任何的主观色彩,而是以自然观察的方法以及用实验来观察的方法。作为教师应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将来是都会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的,目前用于归纳数学规律的大量练习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
1.4数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科学,需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猜想。这种猜测也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以,而不是胡乱猜测。应该看到,好多的数学原理都是建立在科学家们大胆创新的思维模式之上的。从我国古代的"勾股定理"到今天的"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在发展过程中就是建立在前人一次次的假设、推断、论证,发现的基础之上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素质教育原则所贯彻培养的目标,所以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和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教育学生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结合教学实际来制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阶段及目标
2.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集合、函数、函数与方程"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基本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业水平测试的能力要求。
2.3提高阶段。学业水平测试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数学高考,而数学的大部分内容又都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围绕高考必考点进行训练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2.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数学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
总之,数学是一门内容涵盖很广的自然科学,里面充满了科学严谨的规律和现象,要想搞好数学学习,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下大工夫,打造高效课堂之外,还要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素质教育所贯彻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英语教学 提高质量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经济时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更彰显出了学习英语的优势:在竞争中更容易抓住机遇,更有利于创造机遇,更多了一份胜出的把握。
高职学校的教学任务,就是使学生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着的社会。而学生有着自己的特性,怎样才能使他们把握好自己,卓有成效地进行学习呢?教育教学理论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学习成功与否,除了受本人智力因素的制约外,非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开发学生英语学习中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尝试,谈一些见解,以请教同仁。
1.关于非智力因素
人的学习与智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即智力系统,它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我们所说的非智力因素,指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等。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马克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的著名论断,清楚地阐述了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奠基人和最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凭着对物理的不懈追求与奋力拼搏,为人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当代自学成才的数学巨匠华罗庚,由于在科学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而蜚声中外,他的名字已被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史册。
纵观世界历史,浩如星海的事例都充分证明了成功永远属于自强不息的人。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和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非智力因素不容忽视
高职学生都想学好英语,总想取得好成绩。但不排除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因学不好英语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一次预习、一个问题、一次作业就是一次次痛苦的煎熬;一次课堂提问、一次考试、一次试卷讲评、一次活动都是一次次痛苦的打击。如此循环往复,学生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压抑,甚至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智商差别并不太大,但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很大程度上就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容忽视且刻不容缓。
3.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关于英语教学中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这个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3.1注重师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从事的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这就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应该从教师那里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是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实现师生之间情感的共鸣,教师应从自身做起。面对学生,教师要有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眼神、富于激情的语言和得体的举止,才能与学生融为一体,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必须善待每一个学生,在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中,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方能架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与尊重。学生愿意把老师当作良师益友,愿意向老师袒露内心想法,喜欢学习老师所教的学科。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要赢得学生的心,使之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课堂上,乐于学习,更应注意从师德的层面上展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首先,教师的风貌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精神状态。教师以饱满的精神上好每一节课,从言行举止表现出对学生的极大信心和关爱,学生必然受到强烈的感染,就能够自觉发挥学习主人的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教师的敬业精神直接感染着学生。平时,教师爱教乐教的态度、一丝不苟的教风、精益求精的精神,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学生受到了鼓舞,就会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再次,教师伟大的人格力量、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令学生信服的能力,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唤起学生潜藏的激情,使之与老师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师用“诚”赢得学生的“信”,用“爱”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师生之间感情上的默契,不仅能够改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情感态度,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2让理解成为别样的爱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泰戈尔认为:“理解是爱的别名。”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没有理解就没有爱,没有爱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如温暖的阳光,可以驱除心底的阴霾,增强对老师的信任;理解像一座桥梁,它可以逾越师生之间的鸿沟,使信任不再有距离;理解是神奇的催化剂,可以化解师生之间的隔阂与矛盾,融洽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理解,目前的在校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洪流、商品经济的大潮、多元文化等因素对学生影响很深。由于家庭几代人的钟爱与呵护,他们唯我独尊的思想根深蒂固。我们也必须明白,优胜劣汰和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使学生承受着空前的重压。但是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未来的中国是他们的,他们的精神风貌决定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老师的爱,才能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相互理解。教师不但要理解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自己苦心和做法,他们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教学中融入理想、人生、前途、责任等理念,使学生明确人生的价值,看到光辉灿烂的前途,清楚自身的潜力和肩负的重任,从心灵深处焕发出青春的激情和力量,树立起坚定的人生目标并把它演化为稳定的动机。达到了这个境界,学生就能够换位思考,从思想和行动等各方面与教师协调一致。
3.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都会导致不同的情感态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写道: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朱熹语)。[2]学生只有对教材产生极大的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平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把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激发与培养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让学生都能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景,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努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尽力捕捉学生的一颦一笑、注视他们的一举一动,用心揣摩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参与,展示自我。学生在学习中的一切表现,教师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语和适时的表扬或激励,让学生能够经常地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就会越来越强。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而且需要在课下培养并化做学生的自觉行为。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在课外,教师要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为学生开辟应用英语,展示才华的新天地,用真情实景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从思想上认识到:一次次勇敢的尝试就是品尝学习乐趣的过程,就是成功的量的积累。
教师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4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指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自觉地确定学习目的,并根据学习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坚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定力,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3.4.1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越高尚越强烈,意志行动也就越坚决越持久。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内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目的与理想教育结合起来,悉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树立榜样,进行学习成果展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势利导逐步提高要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机;运用赞扬、鼓励、鞭策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动机;引导学生参加英语活动,培养其爱好,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
3.4.2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从心理上说,毅力属于意志的范畴,作为意志的一种基本品质,毅力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毅力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呢?
第一,激励学生增强毅力。人人皆有毅力,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强毅力的过程。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克服一个个小困难,积累一次次小胜利,就可以提升为克服大困难的毅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就会随之形成。
第二,战胜惰性可锻炼毅力。学习英语本身存在艰辛、挫折,通过设定具体的任务,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毅力。任务需要视人而定,须通过努力才能够完成。过高完成不了任务会挫伤积极性,过低则不易培养毅力。由易入难,既可增强信心,又能锻炼毅力。
第三,培养兴趣能够激发毅力。美国学者米切尔・柯达说过,“每天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管这些事情多么微小,它会给人们一种获得成功的感觉”。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注意合适的切入方式,如课前组织朗读、背诵英文优美句段,引导学生多向思维;进行同义词、近义词记忆运用大比拼,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英语说说社会、学校、家庭的新鲜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行短语竞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相应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平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设适当的疑难情境,指导学生排除干扰克服惰性,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锻炼自毅力。
3.4.3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我国宋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认为:“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不可能有雄才大略。”意志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要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更好地发掘天赋,弥补天赋的不足。马克思说:“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语)。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意志类型,依照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抓住重点选取不同的操练内容,每一节课都能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既抓学生的共性又抓其个性,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应该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坚持多关心,多谈心,多沟通,多鼓励,多辅导。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自卑感很强,教师应想方设法多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尽快走出不良的心理误区。这样既能帮他们集中上课的注意力又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成绩好的学生适当提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注重培养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长此以往,学生的意志品质就会越来越强。
3.4.4加强学生自觉性的培养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语)。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也深刻阐明了聪明出于勤奋的道理。
教师是课堂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都要依赖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取得当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才能在整个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自觉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地改革教学方法,精讲多练,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地“激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知识的传授,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心。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恰当地进行疏导,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为祖国建设而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如果这几方面相得益彰,学生一定能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3]让我们用真挚、深厚的爱生之情,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千方百计地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指日可待,英语教学的艳阳天一定会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