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测试范文

时间:2023-04-09 06:0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心理测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心理测试

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 .196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它是培养未来优秀人才良好素质的基本条件。我国各大民办高校必须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到日程上来,在此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心理课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因为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健康水平,为他们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去由于经济较为落后,教育水平无法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仍存在渚多问题,教学成果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1 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现存问题

民办学校是我国针对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而开设的教育机构,它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但是该类院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的研究却存在很多缺陷,这与民办高校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符。以下是我国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人际关系严重失调问题

民办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常常表现在与宿舍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人际交往困难等。东北某民办高校在对自己学校的学生进行相关心理测试后发现,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心理问题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最突出因素。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代大学生看待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较为极端,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乏交往技能,有的甚至表现出不良的人格特点,比如性格暴躁易怒、不善于控制情绪,容易与人发生冲突等。

1.2 自我认知能力较差问题

民办学校内的学生独生子女率较普通大学而言过高,而且大部分人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导致这些学生任性、封闭的性格,并且没有很好的自我认知能力,遇事后不能冷静处理。许多学生不愿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内心的想法,久而久之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精神分裂,心理健康状况极度下降。

1.3 入学适应不良问题

入学适应不良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民办学校的管理较为严格,为新人学的学生做出了许多规章制度,对其要求较高。然而初入学的大学生刚走进新的环境,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茫然,不能很快适应学校的新生活,主要表现在作业不能及时认真完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情绪不稳定等。我国教育部门对部分民办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大学中具有心理问题的人中一年级学生占了9.9%,超过了规定制度内的百分比,同时校心理咨询室内一二年级寻求帮助的人数较多。

1.4 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不到位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然而目前,我国的许多民办大学中学校的教育条件和师生关系等体制存在较大问题。比如:学生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感情对立等现象使学生产生被排斥、受冷落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2 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措施

针对民办中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健康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下是从学校教学方面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提出的对策。

2.1 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养成自觉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辅导技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开设课程,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心理素质。

2.2 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和辅导是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其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方便的条件,我国各大民办高校可以设立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通信心理咨询、专栏心理咨询和现场心理咨询,也可以建立“心理辅导室”等组织,根据实际需要配备辅导老师。只有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

2.3 举办专题讲座或对学生进行团辅工作.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能力

学校应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利用课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辅活动。比如,针对班级里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一个专题辅导,利用情绪感染、说服教育和行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改掉自己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缺陷,并能很快融人到自己所处的班级之中,避免自己心理健康受损。

3 小结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其身心发展。我国各大教育部门必须加大管理力度,特别是民办高校,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首要位置,在日常教学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为学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增添砖瓦!

参考文献:

【1】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DB/OL】.中国,2013.

篇2

1.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许多关于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其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是特别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规章制度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的发展需求,其可操作性、实践性、创新型以及有效性等都相对较为欠缺,很多规章制度都没能落到实处,普遍流于形式。

2.服务理念仍旧较为淡薄。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还停留于表面,在管理理念方面,仍比较落后,仅仅只是将其简单地看做是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所谓的“管与被管”的关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学生总是非常被动地接受“被管理”。并且,很多高校的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并不强,太过片面地关注学校自身的发展,对学生个体方面的发展不以为意,人文关怀并没有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体现出来,作为学生,也没有获得较多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

3.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尚待提升。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很多高校都缺乏专业的辅导员,一个辅导员通常要同时对几个班进行管理,所以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并且,辅导员所开展的相关的培训活动也缺乏有效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应对措施

1.完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实施全面管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所涉及内容非常多,总体看来,这是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都相对较高的工程,因此需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作为相关工作开展的保障。高校的各管理部门要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做到紧密联系和有效配合。首先,要对学生管理机构进行优化,以使管理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增强。其次,要适当放权。现阶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通常都是以“校、院(系)、班”为单位开展的,三者共同对学生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和进行思想教育。所以,学校应当下放一部分权利至院(系)和班级,因为其与学生之间的接触更为紧密,也更容易发现学生问题,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解决。最后,还要规范化管理标准,实行“辅导员管理+学分管理”的管理方式,使学生管理体系更为完善,进而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更新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在解决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时,也非常重要。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对那些最新的管理理念有一定了解,要有“以人为本”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从学生角度,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将其利益考虑进去,对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解决相关问题时,不仅要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还要向学生准确传达自己在这个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权益,尊重学生所持有的不同观点,予以其正确指导,要将人文关怀在管理工作中的融入做到极致。

3.注重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改变管理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在其中融入一些现代化的管理元素,加强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专业化的人才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都是从大学毕业之后,直接踏上工作岗位的,实际经验相对较为缺乏,实践能力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些管理工作者进行再教育,以不断强化其专业知识,累积更多的实践经验,进而提高其管理能力,从总体上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创新 实践 能力培养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58-01

一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1.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传统的能力结构重知识与运用相结合,创新实践能力则是知识结构与智力和非智力结构的有效结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体现了学科的技能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其次要保证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容广泛,既包含理论与实践,又包含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科研、就业与成才、学生素质等方面,全新教学模式的构建,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水平的展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发展。最后要注意在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与启发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创新教学模式的推进

为更好地开展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学校要制订行之有效的创新性实验计划,对机构设置、项目管理、人员与条件保障及项目申报、经费和管理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学校要成立创新实践计划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组员包括:教务处、团委团组织、财务处、学工部、后勤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有关政策,总体规划,统一部署以及协调监督;还要成立由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高、德高望重的教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评审、检查、验收和评价工作。这些计划的出台和机构的成立,有效地保障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验计划活动的有序开展。

3.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指在创作、创造活动中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机智和瞬间产生的揭示新规律,发现新思路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协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适合的环境。学校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鼓励性政策,为实践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绿色通道,确保各项实践创新活动有良好的活动环境。其次,营造学生主动实践的学习氛围。目前各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关键环节都是由学校相关部门制定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学校要求的相应实践任务,学生在被迫实践的框架中,创新思想没得到自由发挥,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新事物、认识新世界,改变思维模式,扩宽思路,提高创新能力。

二 加强改革,建立“以学促研、学研互动”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学院要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内实践教学场地,完善学校内部的实践教学场所,建设出相对稳定、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实践活动场地,增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训练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随时研究和实践的场所。只有通过相关实验才能让学生实际地了解知识在学科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在这些实践场所中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动手研究的能力。同时学院要努力与实习单位达成协议,二者互惠互利,各取所需,相关单位得到了成果、人才支持,节约了培训成本;学校也利用其现成设备、条件实践了理论,提升了教育质量。

2.建立“以学促研、学研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只能“源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思维空间。一贯以教师的单纯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禁锢,能力和素质失去发展的空间,这种手段单一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实践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加强基本技能的教学,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倡导师生之间相互协作。

三 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一切工作和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各种教育实习、专业见习等教学手段,丰富学习经验,提高创新动力能力。定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既能保证学生对实践教学有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 结束语

实践创新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创新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积极开展教育教研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引导、探究、案例等教育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理论知识范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推动教学方式的良性转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学以致用的综合性人才。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20-02

伴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革,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将面临更多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导致的困惑、矛盾和冲突,极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紧迫,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深入探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笔者结合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切入点,不断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策略模式,从而通过体育教学的途径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提升。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生理机能,而且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面对来自社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经常会出现学习困难、环境适应性不良、人际交往紧张、恋爱困惑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羞怯、闭锁、抑郁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发展到轻生自杀的局面。根据部分高校新生入学心理测评结果统计显示,大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轻生念头、自信缺乏、怀疑自己有心理问题等方面的人数明显增多。同时,心理健康不良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和退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严重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不足。在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直备受关注的是大学生的生理健康,重在培养和挖掘大学生生理素质方面,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体育课程的附属功能,体育课教学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强调运动技术水准,通过动作讲解和示范的模式开展简单的教学,忽视高校体育课对修心养性、锻炼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欠缺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体育课教学环节。

(2)大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认知偏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重视不足,在认知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认为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只是单纯修满学分的需要,不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即使是参加体育运动也是怕脏怕累怕吃苦、担心训练动作不标准被讥笑,宁愿留在教室、图书馆看书或宿舍上网娱乐,特别是部分女学生抗疲劳挫折的能力差,锻炼的积极性弱,经常寻找和编造借口逃课等。大学生忽视了体育锻炼.对减轻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的积极作用。通过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转移负面的情绪,达到并实现心情愉快、情绪稳定,身心积极向上乐观的状态;可以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健全的人格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3)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个性差异的培养欠缺。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而且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要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体能力,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不但没有通过体育课的教学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反而增加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负面压力的积累。

二、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教学通过促进学生生理机能的发展,为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倡导和激励学生参与各项体育训练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生理机能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生理的健康发展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如,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等。

2.体育教学通过运动项目的目标性训练,锤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体育教学中训练内容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则必须通过持续反复的训练,付出必要的艰辛和努力,特别是在具有明显的自我挑战性项目中,才能顺利地完成训练目标。通过体育训练,不仅锤炼了学生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方面意志品质,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挫折的体验和承受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状况的形成。

3.体育教学通过系列社会化活动训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个体或群体形式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以相互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方式开展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容易形成特定的社会化环境氛围,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契机,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篮球和足球比赛中讲究的集体协作和默契配合,能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深化。

4.体育教学通过促进运动中的自我体验,推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信心的树立。体育教学通过相关运动项目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正确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感知、自我评价等,使自己对自我能力素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正确认知自我的基础上,才能不断修正自邑的认识和行为,主动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心理品质和能力素养,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自信心和提升自我效能感。

5.体育教学通过情绪调控方式方法的讲授,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通过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育手段来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方法,如心理调节训练法、激励调节法、自我宣泄法等,让学生及时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来宣泄调控负面的情绪,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品质。

三、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切入点的高校体育教学策略的思考

1.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始终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始终坚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理念贯穿到体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体育运动不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塑造学生优良的综合素质,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体育教学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重点突出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塑造体育教师优良的心理品质,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体育教学活动不仅

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体育教学技巧能力,而且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教师优良的心理品质使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成为可能,为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奠定了基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稳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提升教师的心理品质。相反,体育教师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将直接破坏课堂心理环境,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使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功能失去真正的内涵。

3.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在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方面: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要适应学生身心的特点,照顾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体育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同时,不断挖掘教学素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示范、讨论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比如,通过设置游戏比赛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等。在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情境方面:可以事先布置好场地,精心设计器材安置方案,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情境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愉快地投入到体育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心态,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调适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我国教育部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直接定义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是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服务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及专家观点,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内涵应为: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状态。

二、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认知失衡,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认知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单一,有很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这些使大学生的认知缺乏客观性。

2、缺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敏感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处于矛盾之中,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同时引发冲动、焦虑、急躁和不安,甚至对周围人造成攻击和伤害。

3、缺少健康的爱情观及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良好心理。大学生生活在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的象牙塔内,大多数大学生经济上依靠父母,缺乏对社会真实地、深入地了解,恋爱时过于理想化,对未来生活的设计盲目乐观,对未来将要面临的困难、挫折等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心理的不成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完善、缺少主见等给大学生的恋爱带来了阴影,因而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束手无策,从而造成焦虑、烦躁、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造成自杀等严重后果。

4、激烈的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人才高消费”似乎成为今天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很多大学生怀着较高的期望值步入人才市场,结果却被用人单位的学历高平台所阻拦,只能望其项背、扫兴而归。许多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比较普遍。目前大学毕业生中以事业发展为重的并不占多数,而是普遍希望得到那些大城市、大企业等大单位工作;希望就业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好、有出国机会等。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焦虑。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状态,当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担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来临时,便会产生这种体验。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以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内驱力,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2、抑郁。抑郁常常伴随着焦虑,对所有活动失去兴趣,渴望一个人独居。抑郁也伴随着个体思维方式的转变,消极地看待世界、自我和未来。一般来说,这种情绪多发生在性格内向,好孤僻、敏感多疑、依赖性强、不爱交际,生活遭遇挫折,长期努力得不到报偿的大学生身上。

3、愤怒。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精力充沛、血气方刚的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情绪情感发展上往往容易产生好激动、易动怒的特点。这种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因而有人说:“愤怒是以愚蠢开始,以后悔结束”。

4、嫉妒。大学生的嫉妒心态具体表现为当看到他人学识能力、品行荣誉甚至穿着打扮超过自己时内心产生的不平、痛苦、愤怒等感觉;当别人身陷不幸或处于困境时则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在人后恶语中伤、诽谤。嫉妒是一种情绪障碍,它扭曲人的心灵,妨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真诚地交往。

三、解决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心理咨询成为大学生首选的帮助模式之一,这说明现存的专业咨询机构可帮助他们解决部分心理问题。作为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主动发现学生中的问题,而不能等待问题的出现;应主动向学生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咨询的便利性。

(二)建立心理健康的干预机构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预防为主,咨询排解心理困惑为辅,尽可能不要出现或发展为心理疾病。心理教育机构要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通过心理素质的问题测试,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筛查,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及早发现问题,主动地并且艺术地出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而且也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但我们又不能完全依赖于此。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就必须着力培养有本校特点的校园精神,营造积极、健康、文雅的氛围,保证学生在优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地提高认识、升华情操、磨练意志,从而铸就他们健康的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激励机制

当前教育领域出现办学主体不断扩展,高校教育不断大众化趋势,在这样情况下,高校学生接触新的信息技术,以及国外思想思潮影响不断深入,使得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如何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现实中,在高校管理好学生,形成培养优秀人才的正确导向和机制,是这一时期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笔者正是在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深切的感受到这一问题日益重要的地位,在进一步了解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如何更好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直存在的难题就是学生管理工作难以细致开展,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各个高校人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展。而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学生人数有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增加,这样就导致了高校中学生与学生工作老师比例不断减小的局面,出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管理的人数严重超标,再加上工作细致要求,很多老师甚至连管理分配学生的具体工作的难度都很大,自然很难再有精力来进行学生工作研究。也有部分管理工作的老师,管理观念没有及时更新,使得在具体管理的过程中,难以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也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更加谈不上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间接导致了学生工作中师生关系不和谐,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二)在具体工作中强化管理、服务意识淡薄

高校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培养现代化的学生,培养一流的学术人才,因此,高校的各项工作都应该围绕服务学生和服务老师展开,这才是高校管理应该做的。而目前的情况是,学校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思想中就认定学生是被管理的对象,其主要的工作是管理学生,不让学生闹事,出问题,老老实实上课就算是管理好了。按照这样的思路,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定位上就高学生一格,自然在很多方面很难关心学生,从学生真正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难以处理好与学生关系,自然也难以加强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自然难以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和创造了。

(三)学生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严重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中,都设置了一些学生组织,目的是加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按照这一理念进行开展工作可以说初衷是好的,却在具体工作中,这些组织就成为部分老师加强学生管理的工具,甚至有时候要逃课来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学生付出并长期为老师工作过程中,就仅仅以加强锻炼、培养能力来进行标版,并认为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提升,而实际上是缺乏一种激励的体制和机制,使得这种管理方式非常僵化,仅仅是靠着学生对于老师的尊重和学生道德意识的指引,难以建立长远的服务机制,并且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解决学生管理工作种问题,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针对上面分析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必须通过深入研究进行解决。笔者对于这一问题解决思考如下:

(一)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扩展新的认识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其中加强研究和探索就成为必备环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就必须从系统的各个环节入手,加强学生具体管理环节研究,加强学生管理中校园文化创建,增强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工作的熏陶,加强学生组织设立和管理,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打造学生锻炼和成长的“第二课堂”也成为加强研究重要话题。及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管理中,丰富学校内部氛围建设,推进学生工作更好建设和成长。

(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队伍构建

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主要靠的是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但实际承担责任的是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管理和思想建设,工作繁多并且十分复杂;班主任一般仅仅是开开班会,甚至有的学生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在这样背景下,辅导员管理人数可能就是整个年级,而随着高校扩展后,一般一个年级人数都超过了200人,人数众多,辅导员是很难承担的过来的,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缺乏。因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尽量构建能够有能力处理事务的学生队伍、建立能够长远为学生的辅导员队伍,同时设立学院与学生沟通机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不断加强学习,转变思想观念,改善工作方法

改变原有的管理学生的思想观念,构建以学习和服务为核心的工作观念,必然在具体工作中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应该完善服务理念,一切能够以学生的角度和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解决学生在工作中出现的基本问题,就能够比较好的沟通学生,加强与学生联系,从学生立场出发,构建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体制、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激励和鼓励,尽量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各个平台中成长和磨练自己,让自我获得更好成长,做一名合格的学生。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困境;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计划性强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工作,主要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心理、品德、性格等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应变工作能力。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国内高校必须认真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式,才能有效应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良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并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及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日益增多的挑战。

1、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带来剧烈的社会生活变革,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观念还有行为方式也随之改变和调整。因此,在社会不断转型的影响下,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是内部因素,也就是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等发生冲突矛盾,加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消极的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来源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国际合作交流,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人生观通过影视、网络等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渗透影响。而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具有明显的挑战性。

2、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现代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原有的社会主流思想、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等也受到了网络媒体带来的文化传播的大肆冲击,加上网络平台的不够完善,网络交流基本不受约束,而这些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的碰撞环境,并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大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3、教学管理制度深化改革和创新带来的挑战

随着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国内各大高校越来越推崇“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创新,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等新模式在大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这种转变却也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重大挑战,一是因为这种改革在不断弱化原有的班级观念,出现“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二是这种重大转变增加了高校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使得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增多,但却弱化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观念和集体精神。

二、发展之道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巨大,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因此,必须加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1、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变“管理”为“引导”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服务色彩,在新时期的挑战下,应及时转变观念,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树立正确的服务学生的艺术,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品德、思想、政治、性格、心理等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要树立理想,引导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增值自我,用能力奉献和回报社会。

2、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科学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在高校教学和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关键性因素。目前,还有很多高校对管理制度不大重视,既有的规则制度不够完整和科学,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处于无章可循状态,同时过多的应急性“通知”实质上极大程度上挑战了规章制度的持久性和严重性,失去了规则制度应具有的约束和管理权力,此外由于在制定规则制定时严密性不够,造成制定好的规则制度漏洞百出,丧失了其应有的权威性。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出完整的、科学的、有效的、详细的规章制度。

3、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和工作重心都在于大学生,因此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培训学生的“自我教育”,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减少学生对学校、班级团体和家庭的依赖心理,增强他们的独立意识,学会自己约束自己,学会自己承担和负责自己的行为等,同时注意调动提高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被动、从属地位,消除大学生群体被管理的逆反心理,把被动管理变成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4、理顺学生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目前的高校通常都是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因此理顺学生管理体制十分必要。首先,良好的学生管理体系应具备互动性,能够助力学校和学院之间的沟通互动,激发彼此的创造性和工作活动。其次,良好的学生管理体系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能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环环相扣以及层层推进。再次,良好的学生管理体系应具备整合性,使得局部能够服从整体,整体能够指导和协调局部,有利于发挥管理体制的资源整合力和凝聚力。落实到具体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就是,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应选择性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认真制定可行性高的管理工作任务和目标,做好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实现对全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管理和开展。同时充分发挥学院的管理作用,推行量化考核、目标管理等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加强竞争机制。

此外,还应做好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科学选拔学生干部,让学生管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优化学生管理体制和培训高效的学生管理专家队伍,也是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创新途径和改革。

5、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有助于向高校大学生传达管理者的理解、尊重、信任和关怀,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或感化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应重点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平等讨论,二是在开展管理工作时能够交流讨论彼此的意见和观点。三是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四是建设优美的效益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困境和发展之道的研究和探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各大高校应该正确认识到目前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正确认识到加强学生管理工程改革创新的必要性,通过改变管理观念、营造轻松的管理氛围、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等措施,不断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冯锦春,殷佳琳,沈韡.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A].2011.4.

[2] 陈超.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篇8

论文摘要:采用访问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有9个方面的因素,而在所有因素中绝大部分是教师的因素所致,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预防与化解对策。

1.引言

逆反心理是指外界环境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本体感官接受的域限,所产生的与一般人常态性质相反的厌恶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刘瑞平(1999)研究认为:“逆反心理的本质是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的有机统一。认知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感知、理解和评价,情绪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行为是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三者比较情绪因素在逆反心理中起主导作用,通过某些方式它可控制认知和行为川。

逆反心理属于心理障碍范畴,目前在高校体育课中时有发生,如果教师不引起高度重视或事发后处理不当,极易形成逆反心理的升级和蔓延,人数增加,影响扩大,最终发展到集体罢课或集体联名上告事件的发生。因此,为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分析高校体育课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探讨预防和排解逆反心理切实可行的办法,势在必行。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以湖南科技学院教育系、计算机系二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980份,回收有效问卷956份。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和数据统计,得出各相关因子数据(见表1)。

访谈法:随机抽取了湖南科技学院教育系三个行政班共146人进行座谈访问,实地调查了解学生思想情况,收集整理学生意见。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心理学》和体育教学与学生逆反心理有关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3结果分析

通过采用上述办法对我校大二年级学生上体育课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9个方面的因子(见表1)。

(1)教师的教态简单粗暴,生硬凶残,冷酷无情,使学生感到畏惧恐怖,极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调查中这方面的反映最强烈,占76.3%。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差别过于明显,偏爱优生、蔑视差生,对差生处理不当或评价不公等,不仅使差生感到悲观失望产生反感情绪,而且使多数同班同学为抱不平而产生逆反心理,调查中发现这方面的因素占70.6%.

(3)教学管理不力,敷衍了事,课堂秩序混乱,组织纪律差,对自制力差生的评价处罚不当,让多数学生感到厌恶及反感,调查中这方面因素占69.1%。

(4)运动场地破烂不堪,体育器材设备残缺不全,环境和气候条件太差,也易引起学生厌烦和反感而产生逆反心理,调查中这方面因素占66.5%。

(5)教师的教法呆板、形式拘谨、对学生制约过多,管理过死而使学生没有宽松自由学习的空间,从而丧失学习信心而感到烦恼。

(6)教师语言表达不佳,陈词滥调,讲解不清,示范方式不当,时机不准,动作质量欠佳,让学生扫兴失望而影响情绪。

(7)教师不关爱亲近学生,不熟悉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师生关系不融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烦躁不安。

(8)教师衣冠不整,言行举止过于随便涣散,不检点,不拘小节,亦让学生感到心烦和反感。

(9)教学内容简单、陈旧、脱离学生实际,不适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劲,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

4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4.1提高教学艺术、融洽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既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关系,也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充分发挥作用,才能得以体现,而主体作用能否得以充分发挥,关键要看教师这个主导的导演艺术水平的高低。如果教师忽视了教学的艺术性,不诚恳,不文明,不慎重,敷衍了事,简单粗暴,态度生硬,强词夺理,甚至冷酷凶残,训斥体罚,权势压人,用“考试不及格”威胁学生等,都将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反感、对立情绪,师生关系难以融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真诚热情,善良友好,文明礼貌,谦逊诚恳,慎重检点,善良和蔼不怯懦,热情大方不做作,活泼开朗不轻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4.2发挥教师期望效应、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教师是否关心学生,是否对学生抱有希望,会很自然地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进步。国外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正效应为教师给予学生关心、爱护,对每个学生都寄予期望和无微不至的师爱。在教学中,教师充满期望的语言和信任的眼神,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敬,感觉到老师在注意、关心、重视自己,对自己寄予厚望,自己决不能辜负了老师的期望,从提高自尊和自爱,增强勇气和自信,克服逆反心理。尤其是对后进生和自制力差的学生要做到三多三少,即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方法,少一点批评埋怨,少一点讽刺挖苦,少一点训斥体罚。

4.3教学内容合理搭配,教法形式多样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般对新教学内容和球类项目有兴趣,对复习或没难度的内容没兴趣,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及趣味性,注意不同内容和新旧内容的合理搭配,难度适中,使学生变被动要我学为主动我想学要学,从“学会”转向“会学”。另外,也可运用“旧样新做”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从教学内容上也可以使课堂气氛得到适当的调整。

4.4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总是不厌其烦。兴趣能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条件。对此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体育课。在课堂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和色彩的渲染等形式,创设一种情景交融、具有强烈感染力且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把成功自信、微笑愉悦、严谨宽松带进课堂,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有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到没有压力,让课堂充满民主、融洽的气氛,使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让他们感到上体育课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心理满足。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重视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学生勤思、勤疑、多问、多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大胆地尝试和探索新的知识”。

4.5优化教学环境

体育场馆设施等教学环境的亮化美化,是搞好体育教学的基本保证,在良好的环境中上课,能使人们从心理上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大显身手的感觉,从而能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鼓舞斗志,增强信心,提高练习效果。相反,如果器材设施残缺不全,场地破烂不堪,脏乱潮湿,周围环境嘈杂,就易使学生产生心烦不安及逆反心理,因此,任课教师应在课前将场地器材布置得焕然一新,可靠安全,优化教学环境。另外,高温、寒冷、风沙等因素,也能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和逆反心理,也应引起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进行必要的安排调节。

另外,教学练习中的运动负荷、练习密度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体能消耗大,机体过早疲劳“吃不消”。过小练习提不起劲“吃不饱”,都容易引起学生产生不良心理。逆反心理的产生与人的意志力有关,意志力不坚强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平时应经常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在承受挫折和失败的逆境中磨练自己,坚强意志力。

5结论

(1)从表1中不难看出,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所有原因中,绝大部分是教师的因素,这可以说体育课就象一台戏,学生是演员,教师就是导演,这台戏演得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导演的水平高低。

(2)教师的教态表现对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影响最大,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育及知识的不断丰富、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自身价值,独立自主,自我意识,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尊重,自尊心、正义感等意识强烈,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维护自己的自尊,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再用中学时代的教学管理模式去对待他们是绝对行不通的了。

篇9

论文大学生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人数众多,是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消费特点。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商家该如何运用有效地营销策略,来网罗这个群体,文章从这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大学生一进入大学之门,即意味着要远离家乡父母,消费大概在3000元每学期,一年也就是6000元了,(这还是南昌水平,别的省份可能更高)全国高校在校学生约有一千三百多万人,总的估算,约有七百八十亿了,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消费群体呀,难怪有些老太太常说,我就是在学校门口卖茶叶蛋也可以把自己养活。细心的人们一定发现,每个学校的外面总会有很多的商店,所面对的市场也就是学生。他们都是让学生供养的。很多的商家在竞争过程中,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学校了,并争着到学校做广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多么的巨大,因而商家如何运用有效地营销策略来抢占这个巨大的市场,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的。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上面说到,大学生每人每年平均消费6000元人民币,这些都是他们的自主消费,作为同一类人,他们在消费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即他们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呢?下面来具体探讨一下:

(一)独特性

大学生处于消费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时期,一方面表现得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颖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因此他们往往走在了朝流的前列,同时又追求个性,喜欢做把自己打扮得与众不同,或是购买一些与众不同的物品,以求引人注意达到一种自我满足的效果。

(二)兴趣性

目前许多年轻人都是“追星族”,大学生也是如此。于是,他们便把生活费的一部分用在购置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画报,娱乐报,还有一些专业杂志等和明星有关的东西。另外还有上网,其实每个大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笔开支,只是或多或少,据了解,有的学生一年上网的钱,都得花好几千元。总的来说,大学生容易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钱,主要消费对象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

(三)时尚性

有人说,大学校园是最时尚的地方。他们总喜欢时尚消费,比如旅游、电脑、和手机消费,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特别是女生们的服饰,不要很多钱,但是搭配很现代、很时尚。她们在选购服饰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想花不是很多的钱,去购买那些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衣服,结果呢,实在是喜欢,一狠心,花一个不低的价格把它给买下来了,过后却难过好几天,成天叫着自己大出血,在选购其它东西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男孩子就有些区别了,他们一般是准备已久,根据手头情况去购买相对较高档次的品牌,也不会太计较已花掉的钱。由此可总结出两句话,男生少购买,大品牌,强出手;女生多出动,中品牌,软上手。

(四)从众性

不同的校园环境也会有不同的消费习惯,这跟校园内的氛围有关。如某人搞了一个发型,大家觉得不错,在理发的时候也就自然会想到那种效果。其他还包括穿着消费,运动消费等,都有一定的从众性,但也要注意各校的差异性。

(五)攀比性

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了“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别人去那家高档餐馆吃饭,我也就想去,再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明显的主要有,购买一些流行产品及吃喝玩乐方面,而这样的东西一般又比较花钱,但有的同学就把它当作一种身份的体现,愿花很大的代价来购买它。

(六)礼节性

在大学里,礼尚往来是很重要的消费力,今天你过生日,我得送礼给你,你请我吃饭。明天轮到我过生日或是有什么喜事,你又得大手笔的还我,还有的是一帮学生,某天某个人请大家吃饭,或是消费什么,隔几天另一个人觉得自己要还礼,又是一帮人出来消费,结果是一个接着一个,并不断地循环,这样极大地扩大了消费的量。

(七)盲目性

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面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另外,受许多商家看准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而推出许多商品之类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消费的无的放失。比如:某歌星推出一张新专辑,某运动品牌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其实所买的商品是否实用,或是否有使用价值,在购买时学生不一定会去多考虑。“见好就买”似乎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

(八)冲动性

大学生消费也具有年轻人所共有的特点,即在购买物品时,有时候容易产生冲动购买,例如他们容易受广告促销的影响,明明本身就没打算过要购买这种产品,但当时推销员说得很好,或是看到广告很有吸引力,而突发其想地要购买,结果买后又后悔了。

(九)围绕女生性

男大学生的消费一大部分是用于交往,而更多的是用于和女生交往的,也就是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就特容易花钱,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一些酒吧、中档餐馆及一些公共消费的地方,绝大多数都是男女生共同消费,而且在这个时候,男生一般都不太在乎花多少钱,只要高兴就好,所以消费完以后,皆大欢喜。而同种性别的人在一起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女生,可能会少于平时的消费量。

(十)无计划性

相信念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当代大学生是最会哭穷的,不管他是否很有钱,也许他一年的生活费在1万元,但还是总叫说没钱,每当到了月末,或是学期结束的时候,有的甚至在开学一半,就开始叫着没饭吃了。其实他们都是很有钱的人,一开始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有很多钱,有些东西看起来也不是要很多钱,又好像很实用,结果见到好的东西就是想购买,后来打开钱包才发现,原来钱这么不经花。当意识到要节省的时候,钱也就快差不多了,以后就只能省吃俭用了。由于钱袋落差太大,他们也就开始大喊穷了,殊不知是当初自己用钱没计划好。这是许多有钱大学生们的一个通病。

二、商家营销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如此的巨大,而且,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点也非常的鲜明。作为营销人员,该从哪些地方出发,具体实行一些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使商家获得最大的利益。本文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点:

1. 许多大学生特别注重个性的宣扬。总喜欢自己与别人与众不同,所以,生产厂家应该注意使自己的产品尽量新颖,有特点,能够区别不同的对象,并运用不同的方式,满足不同的对象。企业要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可以开展个性营销、定制营销和网络营销。大学生都会上网,而且电脑玩得很转,刚好为商家开展网络营销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而且网络营销也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个性化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消费者主导。消费者将拥有比过去更大的选择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满足品,不受地域限制。通过进入感兴趣的企业网址或虚拟商店,消费者可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和其组合,使购物更显个性。以个人报纸为例,消费者可事先设定他们偏爱的栏目和版面,由此而获得一份完全依据其个性设计的报纸。这种个性消费的发展将促使企业重新考虑其营销战略,以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作为产品服务提供的出发点。其次,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遥感和遥控技术的进步,现代企业将具备以较低成本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增强为个性营销奠定了基础。但要真正实现个性营销还必须解决庞大的促销费用问题。网络营销的出现则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途径。企业的各种销售信息在网络上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可以极低成本发送并能随时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庞大的促销费用因而得以节省。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和要求通过自动服务系统提供特别服务。例如可通过电子邮件向消费者传送特定的信息或致以节日的问候。这样使得商家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个性消费的需求。

(2)网络营销能满足大学生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网络提供24小时服务,不存在节假日或营业时间限制。消费者可随时查询所需资料或购物。查询和购物过程需时极短,程序简便快捷。在一些选购品或有特殊性的商品购买中这种优势更为突出。例如书籍的购买,消费者不必遍寻各大书店,也不会因本地书店没进货而求之不得。这一特点使网上购物特别受那些需要大量信息进行决策的分析型消费者或以缩短购物时间为目标的消费者青睬。可为大学生购物节省时间和精力。

(3)网络营销能满足价格重视型消费者的需求。如前所述,网络营销能为企业节省巨额的促销和流通费用,使产品成本和价格降低成为可能。而消费者则可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最优惠的价格,甚至可绕过中间商直接向生产者订货。与电视直销或多层次传销相比,消费者不必负担高昂的广告费用或传销员的多层销售提成,因而能以更低的价格实现购买。刚好满足了大学生对产品低价格的追求。 针对于大学生消费的兴趣性和时尚性,建议某些商品在销售过程中能和一些明星的东西混在一起,作为赠品也行,比如画报、歌碟等。另外,售销商还应在一些新出事物上大作宣传,做一些比较新鲜、活泼的校园促销活动。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有关校园靓丽生活广告,把它同时尚连接起来,引导一种时尚消费。这样的话,同样会吸引那些具有从众和攀比消费心理的人。 商家要注意利用好大学生消费的盲目性和冲动性购买行为。如何能使人们购买,关键是促销手段和行销方式,如何激发学生在第一时间里购买,这里大概有这几种情况:(1)广告说得很好,一听就想吃或是想用;(2)价格便宜,买一送一,或是送别的东西,让人感觉购买该种东西很划算;(3)有精神价值,比如一些纪念品,或是小玩意儿;(4)有挑战性,比如搞一些能考验智商的谜语或游戏。

4. 不管是产品生产厂家,还是服务业,只要是重点面向学生市场,都应特别注意女生的服务。产品或服务业不仅要多注意适合女生的口味,还要注意营造一种浪漫的气息和氛围,甚至可以考虑向女生提供免费服务,引来了女生,自然就会带来很多男生的光顾。 针对大学生用钱针计划的特点找准销售时机。大学生用钱一般很难有计划性,而且是越有钱,计划性就越差,作为商家在制订一些销售方略的时候,一定要看准时机,最好在开学的那段时间,同学兜里都比较满,容易购买一些高价商品,而到后半学期,特别是快放学的那一个月,除一些比较便宜的食品外,其它商品促销活

动最好停止。因为,学生已经没钱了,并且那个时候考试也快到了,他们一心想着学习了,没那么多精力去关注

这些商品。

三、结语

大学生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也是当前很多商家争向竞足的焦点。谁能利用更好的营销策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获得更多大学生的青睐,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成为最大的赢家。

[1]白战风.消费心理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篇10

【论文关键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女大学生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代表着个体对于职业选择的自信心程度,是社会认知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在择业过程中,个体对自身选择能力、基本职业技能掌握情况的自我知觉…,对择业过程有强烈的直接影响。利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的治疗与培训,被广泛地应用于身心健康、教育研究、职业干预等领域,具体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技能训练以及言语说服等。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是新时期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具体实施方式之一,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协助来访者将自我概念转变成相应的职业角色,进行职业探索并做出职业决策的过程。本文报道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三年级学生已初步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且即将面临四年级的职业选择,因此采用广告招募方式选择河北师范大学三年级女生,共报名67人,经过面谈,面谈题目为:“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团体?”“你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你对参加这个团体的期望是什么?”。筛选标准为:(1)身体健康,无明显言语表达障碍;(2)有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愿望;(3)有时间保证,能够按时参加每次辅导;(4)团体辅导的人数限制之内(8—15人)。有28名女学生人选,均为文科(法学10人,学前教育8人,历史4人,传播6人)。随机抽取14人为干预组,进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14人为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由研究者本人担任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者。

1.2方法对于预组进行7次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一次,每次3.5小时,对照组则处于常态的自然学习,不参加团体辅导,在实验前后分别取得前后测数据。对照组在取得后测数据后也进行一次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讲座讨论会,以期解决干预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1.3工具

1.3.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icacy,CDMSE)分5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共39个项目,五点量表计分。本研究中克伦巴赫,系数为0.9157。

1.3.2焦虑自评量表(ZunggSefl—ratingAnxietyScale,SAS)分界值为标准分50分。

1.3.3自编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成员评估表包括13个项目,分别反馈团体成员对自我改变、活动内容、团体形式等方面的主观体验,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由成员做出评价。如:“通过参加这个团体,你对职业选择的信心:1有很大提高;2有一些提高;3一般;4没有提高”。

1.4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职业生涯辅导包括五大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团体心理辅导的阶段理论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团体,都经历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中间运作阶段、结束阶段,根据这两个理论内容,设计了本研究中的七个单元(主要内容见表1)。目的是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即在自我知觉、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问题解决方面的自信心,激发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地去面对竞争。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采用的是封闭的结构式团体辅导形式,事先做好辅导计划和准备,安排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让成员实施,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成员保持不变。团体活动中,采用团体互动、脑力激荡、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和协助团体成员积极挖掘自身资源,对团体内其他成员的发言给与积极的反馈,分享自己的感受。每次活动结束前布置家庭作业,下次团体活动时先汇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2结果

2.1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焦虑量表得分比较

表2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评分差异没有显著性。干预组干预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焦虑总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

2.2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表评定结果

l4名干预组成员填写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评估表。该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目标达成、活动内容设计、团体过程进展等方面的主观体验。100%的成员认为参加团体活动,对自己面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信心,85.7%的成员认为完全达到了本次团体活动的目标,92.9%的成员认为活动对自己有非常大或较大帮助;从活动内容的实用性来看,85.7%的成员认为能学到很多或较多的知识和技能,92.9%的成员认为活动方式非常有助于成员的理解,100%的成员认为活动方式有助于成员的思考,有助于自己与他人分享情感和经验;从整个团体过程来看,100%的成员表示喜欢这个团体,希望继续展此类活动。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