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初中范文
时间:2023-04-04 00:0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走进初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已慢慢离我远去,只留下一些深刻的回忆。而等待我的是另一个让我用手描绘出缤纷色彩;让我用我的智慧记载一页页努力过,流过汗水的篇章;让我用笑容、泪水、一切酸甜苦辣所填满记忆所走过的痕迹征途,而他有一个美丽而又让人充满憧憬与热忱的美丽名字——初中。
在我看来,初中是令人神往,充满希望的,需要努力和磨练而成长的。而不是囚牢,不是地狱,不是做考试的奴隶,不是充满怆然与悲哀的。
当我们再一次走进校园的时候,不知不觉已有了改变;当我们再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突然间发现我们已来到了初中;曾经觉得初中是那么的遥远,可我们鲜活的感受到了它的来临;曾经觉得初中是那么的神秘,可我们真切地意识到自己就是初中生了。
走进初中生活,我们激动而忐忑。我们知道,是因为初中是人生当中很重要,很关键的一步,这是青春中最灿烂的年华,时光。我们忐忑,是因为还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总觉得时间还早,人还小。
走进初中生活,我们感动而有遗憾。我们感动,是因为刹那间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挺拔,那么的美丽,这才意识到父母近十年任劳任怨无声无息的养育的辛劳与不易,他们因为我们而苍老,因为我们而憔悴。我们遗憾,是因为恨自己昔日不明白“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道理也不知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才会在小学时蹉跎岁月,耗费好多学习的大好时光。才会像现在这样“书到用时方恨少。”
回首小学的生活,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伤心的泪水。以前的事情仿佛是昨日发生的一样记忆犹新。不管小学的回忆多么的难忘,多么的深刻,也只能向小学挥手再见。因为我们无法改变现在是一个初中生的事实。
走进初中生,我们顿时感到紧张与充实。对于初中生的我们来说,玩耍和杂事是最昂贵的消费,时间是我们珍贵的财富,勤奋是我们信任的伙伴,分数是我们的爱恨情仇。
走进初中生活,我们顿时感到改变与庄严。对于初中的学子来说,已经不是原先无知懵懂的少年,而是一个稳重成熟的初中生了。我们已经长大了,思想在改变,观念在改变,一切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的改变着。
篇2
又是个金秋九月,我们同聚在一起。初中,是我们新的起点;初中,这三年的时光,会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初中,将伴随我成长。
当我成为一名初中生走进崭新的校园时,我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新的校园,新的环境将带给我无限的学习动力。一开始我还不是很适应初中生活,因为初中的学习对自主性要求更高了,时间抓的更紧了,老师的要求更严格了。时间久了,我也就慢慢适应了。
初中与小学不同,小学的课间总是热闹非凡,一群小伙伴在外面嬉戏玩耍。而初中,在初中的课间不能说很热闹,但也不能夸大事实的说很安静,只能说在教室里面你看到学习写作业的身影比玩耍的身影多。
不是吗?我们这样一群00后正在奋斗。
篇3
有三种东西必须捍卫:祖国、荣誉、尊严;有三种东西必须摒弃:罪恶、无知、贪婪;有三种品质必须尊重:坚忍、仁慈、宽容;有三种习惯必须培养:好学、谦恭、卫生。进入初中在第一课中我就学会了不乱扔乱丢,要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刚进中学的感觉可真好,三五好友一起逛逛陌生的校园,谈谈暑假的趣事,这时我可闲不住,一把拉起刚认识没多久的同学狂奔出了教室,像离弦的箭一样窜下了楼梯。来到一块草坪上,整个身子像棉花糖似的瘫在了草坪上,沐浴着柔和的阳光,那滋味可真是太好了。
可好景不长,不一会儿太阳公公好像生气了,火辣辣的烤着大地,叫人真受不了。我鼻尖上直冒汗,没法子,只好奔向商店买了根冰棒来降温,可是我转了半天都没看见一个垃圾桶,冰棍上的丝丝凉气直沁心脾,我实在禁不住这巨大的诱惑了,把包装袋随手扔在了那碧绿的草坪中央,就像一件绿纱衣染上了一点墨渍,怎么看都不顺眼。我管他呢,边心旷神怡地品尝美味,边无比享受地与同学惬意聊天,没去理会那点墨渍。
猛然,视线里有一位身着粉色,上面绣了一个小姑娘头像的衣服的女生,可能是高年级的学姐吧,朝包装袋走了过去。咦,难道电视上那边捡垃圾挣钱边读书的感人一幕在生活中出现了?好奇心的驱使,我便借上厕所跟着那位姐姐,看见这位姐姐皱着眉头说:“是谁这么没有公德,把垃圾扔在操场上,这像什么话?”我一听,如利箭穿心,羞愧得恨不能钻进地洞。实在太不应该了,我走了过去,一把抢过学姐手中的包装袋,在学姐的指点下朝垃圾桶奔去……
是啊,乱丢乱扔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良好品德。进入初中的第一课就告诉我一个初中生应随时随地的注重生活中的小事,养成良好的习惯。正所谓“行成于思毁于随”啊。
篇4
当我走进初中大门的时候,,眼球外的时间将更加辽阔,,它唤起了我的好奇心,按下了我愚昧的童音。一个个沉重的压力使我喘不过气,但我还是更加贪婪地呼吸着学识的空气。
或许,初中与以往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有太多的智慧等我吸取,太多的事情等着我去适应,太多的疑难等着我去分解,太多的压力等着我去承担……也许在这缤纷的世界里,我会失声痛哭,但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相信自己会拨开乌云见光明的!
今天我走了第一步,明天我就会踏出第二步.但要是我今天没走稳了,明天说不定就会给莫明的风袭倒.但理想促我,理想它就像仙人掌,让我顶着烈日,冒着风沙,茁壮成长.
篇5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喜欢新奇,追求时尚,在生活中对流行歌曲,影视剧,国内外新闻等颇感兴趣,歌曲、影视剧、新闻已成为学生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从歌曲、影视剧、新闻等内容为切入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在七年级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前,播放歌曲《太湖美》然后问:太湖美在哪里?水对太湖流域的城镇发展和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呢?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再配上美丽的太湖画面,一下子在空间上拉近了太湖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得太湖就在眼前,有身临其境的效果,学生非常兴奋,特别想学乐学。
案例二:在八年级《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教学中,我提供了一张麦加朝圣的图片和一段相关的材料:朝圣者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参加宗教活动时发生拥挤踩踏事件,至少造成300多人被踩死,300多人被踩伤。然后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去麦加朝圣,是什么宗教使这么多人对它这么狂热地信仰呢?通过国际新闻材料创设问题情景,很自然地导入伊斯兰教课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就是今天的过去,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认识
案例三:我在七年级《山川秀美》教学中,在分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后,联系学生的身边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讨论。
师:我们家乡有哪些类型的地形?
生:以丘陵,平原为主。
师:位于地势的哪一级阶梯?
生:第三级阶梯。
师:假如你是镇长,你将如何发挥我们本地的地形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学生小组合作讨论3分钟)
生:我们这儿多丘陵,风景比较秀丽,可以发展旅游业。丘陵上还可以种植茶树,毛竹,桔子,杨梅等果木。
生: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热充足,可以种植水稻和各种蔬菜。
生:我们这儿靠海边,靠海吃海,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和航海业……
(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因地制宜的观点)
从上述的案例教学中可以看出: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不是用简单灌输的方法,而是通过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模拟镇长,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得到感受和体验,提升认识,使观点的形成水到渠成。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有好多这样抽象枯燥的观点、理论,如果教师不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简单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学生记住的只是一个名词,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就会觉得这种理论高不可攀,离生活很遥远,根本没有实用的价值,当然更谈不上在生活中灵活应用了。因此,在观点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身边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层层分析,逐步深入,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理论以指导生活实践。
三、联系生活实际,落实具体行动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培养人文素质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想意识的养成。当课堂上学生已经获得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观点的时候,应进一步不失时机地通过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升华,落实到行动上。这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
案例四:初一《母亲河》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上。最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家乡河流的现状如何?我们青少年为保护家乡的河流该做些什么?生:我们的家乡河流污染严重。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不往河里乱扔垃圾,乱倒废水,对排放污水的工厂向环保部门举报……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新知识,而且情感得到升华,今后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去保护母亲河了。
四.走出校园课堂,回归现实生活
有古诗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开展社会实践。社会是个大课堂,在社会中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查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感受到课堂上感受不到的新体验。
案例五:初三《看不见的手》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市场调节资源这一难点,我在新课教学前布置了一个社会小调查。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回家的时间向农民调查近三年来农民种植的农产品收获情况,在市场上出售价格情况。学生通过调查后在课堂上就能举出例子:有的年份西兰花、桔子等农产品盲目种植,虽大获丰收,但增产不增收,农民损失惨重;有的年份种植少,市场上供不应求,获利多多。通过回归身边的生活,与现实生活“亲密接触”,学生对市场经济这一抽象难懂的概念理解更深刻,觉得市场经济不是书本上说说的一种纯理论,其实市场经济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身边。为了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作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访问一些老人,向他们询问有关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下票证的故事,商品匮乏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对过去计划经济下商品匮乏与现在市场经济下商品琳琅满目的情况进行对比,学生就明白了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好处和实惠,更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篇6
语文课本的钢笔书法字帖,只引起了师生的注意重视,学生也只是观其形而不能破解其神,只会赞叹其形美而浅尝其实践带来的动笔之美。感知美之前,一定要掌握写字的笔顺规字。
(一)校园文化——毛笔钢笔字审美常在眼前。
学校有团委组织机构,应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去实践操作,选取优秀老师和学生作为指导者,将其作品展示在校园文化专栏上。学生作品应以楷书为主,牢记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坡之言:“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行,未能行而走者也”(《书法格言》)。将其有瑕疵的作品批注其不足,隐去学生姓名装订成册,保护其兴趣,以供学生写字借鉴。同时总结毛笔书写的习惯:姿势正确的标准;思虑专一的重要;感悟“心手双畅”的情趣。牢记当代著书法家启功行生感言:“同源再同功,在心尤在手,信笔画龙蛇,徒费墨千头。”(《中国书画报》1986.1.15)并且全校师生应把教与学中的经典语句作为本校名言通过钢笔或毛笔书法,悬挂和张帖,让写字的形美和品味其内容相融合启发学生的智慧。
(二)校园黑板报——示范粉笔字中审美。
校园中对各个班有此天赋高者进行培养,首先培养写字的兴趣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让学生明白在班级中被选,就其本身就应自豪、高兴,能让自己所写的内容或摘要报刊杂志上的有益身心的内容成为粉笔字,这就是一种写字的审美提高。在写字中应强调站姿,脚的并列和前后,肩和肘的配合,手指和腕力用力的方向的掌控。先重视粉笔字的横竖版面,重视上下结构字高度的匀称,左右结构字体的大小,包围结构字每一笔到位,形成初期以楷体为主,后重视粉笔字的章法和色形搭配。同时让美术图案协调,使其锦上添花。为全校学生写字蔚然成风起到示范作用。粉笔字的写法与钢笔字的写法有许多相似。
(三)班级小报——毛笔钢笔写字的沃土
初中生办小报之前,应先辅导书写姿势:坐应头正、身直、足安,执毛笔为“五指握笔法”,硬笔执笔为“三指握笔法”,笔位高低适当,字体的大小应悬腕悬肘、悬臂,这应在老师的统一指导下演练。教学中的课后作业,学生多以完成作业的心态来写字,而办自己的本人的小报,或者班级小报,从美编、图案、绘画色彩无不展示其综合素养,学生常倾其全力而为之,此时正是自我提升写字功能的最佳时期,反过来也会促进作业的书写,让老师批阅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四)学生分等级实践——快乐写好三笔字
写字教学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业量的限时,为学生培养写字素养留下了时空,而乐趣的动力何在?抄练美文、美诗,动情的句段,画龙点睛的哲理句,一定上班级墙,激励自己,校团委写字能力强的人才和班级的写字高手应分人分等辅导学生,大多数初中生要重视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重心平稳和比例恰当;整体上大小相称均匀。并且疏密字距和行距应得当。老师的表扬应对各段各等级的人进行,同时指导学生反思总结三笔字,哪些地方写得成功,哪些地方需改进,一遍又一遍写像,写一个算一个,千万不要贪多。如写了一万个一个也不像,一万个等于零,结果也等于零。让他们感受写字的进步、成长,感知写字是一种审美情趣的需要,是自己的需要那就有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实践中练形提速,其乐而乐也。
二、欣赏美——品其神,感悟写字的审美价值
对比感知写字的形体美而言,欣赏美是高一层的审美行为。对审美对象的评判的过程,也就是自己鉴赏中提升自己素养的过程。古人重“琴、棋、书、画”对人的熏陶,今人在大自然的教科书中,旅游时常驻足依偎在书画旁留下精彩的瞬间。那么悟其神时应从这些入手。
(一)品读字形,动手触其神。
大自然中的字,均为古圣贤书家留下的瑰宝,看其形学生未必能悟其书写者的用力神韵。如果景点管理者同意,就可尽力用手触摸书家的书写风骨,雕刻家雕工的精湛,闭上眼触摸那可参悟其神,留于心。字的笔画的飘逸,结构俊秀,章法的协调将永驻学生心间。
(二)品尝笔画,实践其神
在欣赏作品中指导学生对其字的点、横、撇、捺、钩、提、折等笔画结构的起笔、行笔、收笔,应动手比画在空中,留于心中,对比各家所长,把自己的最爱留于自己的写字之中,保留其共通的神性。
(三)品味结构,实践中悟其情。
赏字内部笔画的连接和遮掩,也赏字与字之间,衔接和停顿;赏字词句之间表达的感情与字词的形态之间的关系,得其神情合一,使自己参悟写字应神形兼备,情为最高境界。
三、创新写字美——提高为人品位
指导学生临摹名家名帖,而只是一种“仿”和“借”,那转化为学生笔下的神来之笔,闪现着灵性美的笔画、结构、线条、章法,才是学生自己的美感,常常这个过程需要书写者自己的创新。
(一)指导有一定功底和写字速度的学生,变化字的某一些笔画,使其字的重心平稳,形态舒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字体。对于有特色的字尽可向学生报刊投稿,写字的艰辛转化为成功的喜悦。
篇7
关键词:生活元素;英语教学;初中英语
在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今天,英语作为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一门学科,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帮助。同时,英语又是一门语言,加强英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基于英语的特点,开展有效的英语教学应当与生活元素相融合,这样才能够贴近学生,使学生对英语产生熟悉感,逐步投入英语教学活动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基于以上内容,笔者将以初中英语为例,就如何让生活元素走进初中英语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有所作用。
一、添加生活元素,激发英语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尽管初中生有所成长,但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辨别能力等并不是非常成熟。在此种情况下,让初中生快速地接受英语这门课程并将其学好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在开展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和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学生必然会逐步掌握英语知识。那么,如何激发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产生兴趣?注重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活元素是解答此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英语教学内容中,科学、合理地穿插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富有情趣的、日常可见的生活场景,将生活场景中所用到的词语或语句用英语来表示,以此来教育学生,可以促使学生对英语教学产生熟悉感和趣味感,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英语教学活动中,跟随教师的步伐来学习英语知识。例如,在向学生教授英语单词之前,将运用到英语单词的生活片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生活片段有所熟悉。再将英语单词引入生活片段,使学生可以快速理解英语单词的意思。在此种引导教学下,学生可以相对轻松地、愉悦地掌握和运用英语单词。所以,添加生活元素,激发英语教学趣味性,可以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投入英语学习中。
二、添加生活元素,增强英语教学的引导性
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增强英语教学活动的引导性,逐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进而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不断提升自身英语水平,所以,注重添加生活元素,使英语教学中形成动态真实环境,让生活走进课堂,更好地教授学生英语知识,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那么,如何添加生活元素,增加英语教学的引导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用可以与学生产生共鸣的生活元素,将其融入英语教学活动中,如此便可以增强英语教学活动的引导性。如学生喜爱的动物、喜爱的水果、喜爱的食物、喜爱的体育活动,恰如好处地融入英语教学中,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巧妙地利用生活元素引导英语知识学习,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接受英语知识、学习英语知识、探索英语知识,这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有很大作用。
三、创设真实生活情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英语既然是一门语言,那么它必然会应用到生活场景中。基于此点,为了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应当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这可以将学生带入相对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切实感受英语语言的应用,从而增加对英语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投入英语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来展开英语教学,可以创设愉悦的生活环境、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英语教学的引导性,促使学生在自由、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知识,这对于增加学生英语知识,培养学生英语知识学习能动性有很大帮助。
在新课标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新要求的情况下,要想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应当注重将生活元素融入英语教学活动中,提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引导性、教育性、探索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英语教学活动中,清晰、准确地掌握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贾梦雯.融入生活元素,让初中英语课堂更具活力[J]. 英语画刊:高级版,2015(02).
[2]王银女.把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J]. 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2(08).
篇8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联系生活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追求中考录取率,甚至只关心考上一流高中的人数,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摆弄”文字,人文精神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这种人才怎能满足正处于快速、剧烈、深刻变革之中的社会之需求?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还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 语文教学过程生活化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更快地领悟其中的涵义,才能更好地感受和表现语文教学。教学方法必须得当,注重经验交流,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教不仅仅是为了教,更是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是帮助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指引者。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源头。以一种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性,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发展。
2 课堂教学引申社会生活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成长阶段,社会错综复杂的环境深深影响他们的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本的学习,把学生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起剖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不能清晰透彻理解,教师这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分析课文中蕴涵的道理,让学生很通俗浅显地接受。如在欣赏《十三岁的际遇》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产生情感,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对课文就留下整体的印象,为更好地融入课本打下基础,也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然后大胆、踊跃地发言,感受到作者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利用课堂时间组织活动,或者每堂课结束之前给学生留下10分钟自由探讨的时间,让学生组成“生活追踪小团队”。通过生活中各种有利的途径,如互联网、电视、手机、街头广告等等资源,让学生们搜集资料,为下次课程进行充分的准备。通过这种长期的收集积累的认识,积极的交流发言,学生不断提高口头交流和沟通能力,锻炼思考能力。
3 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走进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其特殊性,活动课与传统必修课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侧重点在学生,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就有明显的特点。语文活动课是开放的,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与生活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生活色彩和感彩。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知识应用到课堂上,也使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在生活中找到答案,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且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活跃整个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活动课是开放性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尤为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平时的课堂因为过于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多想法或者观点都被忽略。所以在活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开展“讨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上都是促进作用的,实实在在地领悟到语文原来是一门那么有趣实用的学科。
4 让学生利用生活感悟表达思想感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都明白作文来源于生活,但是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又很难与生活真正联系在一起,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日的学习和同学老师的交流都叫生活。教师们应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随时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多去观察用心感受,用双眼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并且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
篇9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乡土;素材
一、“乡土”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整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建筑之中,审美已经被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这时,融入“乡土”气息的美术教学就能给学生呈现不一样的东西,带来新的刺激和灵感。而对农村孩子来说,“乡土”教材则能在让他们体验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学习美术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有时会到民俗馆拍一些民俗器物,如旧社会的陶器、瓷碗、木器、麻布衣服等等,或是民间文化活动的照片,在课堂上呈献给学生。笔者认为这些东西都蕴藏着深厚的特色文化艺术,能令学生充满新鲜感。
二、“乡土”改变学习方式
美术的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单纯地学习各种理论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参与,通过实践来感悟美术、体会美术。“乡土”美术教学就能在“乡土”与课堂的融合中,让学生主动深入实际生活中,探索相关乡土世界,并让学生体会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在美术学科中的融合和展现。
例如,在将笔者从民俗馆拍到的相关照片呈现给学生的同时,
笔者会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大家看这些器物上的图片漂不漂亮?它和我们现在用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前人用这种形状的器物来做什么?……”通过学生的联想,从现代生活延伸到前人的生活,让学生体会艺术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然后将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和生活相加,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美。
三、“乡土”提升人文素养
笔者认为,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蕴含着文化内涵和美的感受。从奶奶用的纺车,到印花麻布大褂,从“乡土”常见的稻草、泥土,到碎步、葫芦,都是美学的构成部分。“乡土”素材蕴含着质朴,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能传播给学生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欣赏和感悟的同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总之,“乡土”资源在美术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一面。美术教师要加以利用,巧妙引入,给学生呈现美的多面性。
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语文教学 文本解读 策略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对话”。“阅读对话”是以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为前提的,而走进文本的基本途径则是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多样化。因此,教师不仅自己要钻研好教材,反复朗读文本,读出文本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努力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读好课文,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基本前提是研读课标、吃透教材
近年来“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师专业化培训,力求从“教学设计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教学预设与促成教学生成的水平和能力,都突出教师“教材分析”能力的培训。这是因为,教师教材研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的程度,关系着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从教师角度讲,钻研好教材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只有教师掌握课标要求、吃透教材,才能引导学生认认真真读好课文 ,通过熟读课文形成个性化的感悟和见解,也才能使文本解读向深层次发展,“教学对话”。
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要走出模式化解读的泥沼
熟悉理解课文是成功“走进文本”进行讨论交流的前提。但走进文本绝不是熟悉理解课文的简单重复。由于笔者过去对熟悉理解课文与走进文本的关系认识不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陷入程式化的泥沼,长期习惯于采用“五大块教学法”,即不论什么文体都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文本解读“五大块教学法”的根本弊端在于:只重视师生对课文本身的消化和吸收,忽视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在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中获得语文能力的实践。从新教学观的角度看,要切实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应该多探索和实践“少教多学”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需要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细节
(一)重视和固化预习环节
目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预习被轻视、被边缘化的倾向。笔者的实践证明,恰恰是这个环节的固化,让课堂成就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说,充分预习是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举足轻重的环节。有人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高效课堂中学生应该有备而来。什么是有备而来,那就是交流展示前的充分预习。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会做好各自的准备。预习中,优等生更多精力在于搜集资料,解决问题,拓展延伸,扩充题目,而后进生则努力寻找答案,查找不足,发现自己学习中的漏洞,对他们而言,“知不足而后能学”。
(二)注重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反思目前的阅读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实践操作中,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到位。比如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尽管教可以“隐身”,但是,却必须“在线”。不少老师喜欢以目标代指导,以流程代指导,以要求代指导,就是没有具体的方法作指导。“怎么学”,“怎么指导学生学”,是当下具有空白意义的挑战。当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遭遇沟沟坎坎的时候,教师得为学生搭建“桥梁”。
(三)示范和点拨得法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促进文本对话和教学对话的生成过程。如何引导?需要教师的示范和点拨。这是对教师教学智慧新的挑战。一是点拨得法,不能是教师“一言堂”的“独角戏”,要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供路径与桥梁。让互动成为一种提醒,让智慧在挑战中生成。二是示范得法。示范是一种素养,一种责任,一种人格。放弃示范就是放弃修炼,放弃责任,放弃影响。示范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孤芳自赏,而是学习伙伴的引领与期望。教师示范的精彩,是为了引爆学生的更精彩。
(四)和谐的交流和展示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地与伙伴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在阅读教学中体现这种“对话”的本质,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其成功的策略和方法还很多。笔者的实践和思考是粗浅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仍然需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文本、解读文本,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