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花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15:3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花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茶花是宁波市的市花,是宁波市最美丽的花。
它的花苞的形状像大大的雨滴,花瓣是一层一层的,好像要把它自己的东西脏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中间有黄色的花蕊,会吸引蜜蜂采蜜。它的颜色是鲜红的,十分鲜艳,颜色还有深红、浅红。
茶花真美啊!我喜欢茶花。
描写花的作文二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姐姐一起去山上挖兰花。
我来到山脚下不禁抖了抖脚心里想:山这么高在云朵上面哩!我爬的上去吗?我想完便慢慢地爬上去。路可真抖啊!可能搞不好会“扑通”一声掉下去。终于到了目的地。我问爸爸我和姐姐能不能去?“不可以。”爸爸答。姐姐听了便到一边生气去了。
过了好久妈妈他们回来了。我看了看兰花的样子像树一样所以我们这里叫树兰花。它的花瓣和树叶一样。样子挺漂亮的。
就这样便开开心心的回家了。
描写花的作文三
过年了,妈妈搬了几盆花到家里来有一盆蕙兰,另一盆叫杜鹃。蕙兰有两种颜色;紫色和黄色。有很多很多花瓣重叠在一起,还有些花骨朵儿,含苞欲放,十分娇羞。花瓣儿有些大,美丽极了。
杜鹃是红色的,有小片儿的似翡翠般的叶子;有些花怒放了,有些花还躲在花苞里,不肯出来。翠绿的叶子和怒放的花朵配在一起,十分协调、好看。
描写花的作文四
外婆家门前有许多株小喇叭花,那些小喇叭花爬在篱笆上,密密麻麻的。
夏天到了,五颜六色的小喇叭花争先恐后地开了。既美丽又漂亮的小喇叭花引来了小蜜蜂还有小蝴蝶,小喇叭心里很高兴,就吹起了他的小喇叭,小蝴蝶和小蜜蜂在他的旁边伴舞,他们又唱又跳玩的真开心啊。
描写花的作文五
篇2
在我上学的路上有一处必经之地,那就是横贯超市和健身基地的一道“年事已高”的矮墙。墙身斑斑驳驳的,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单调而孤寂。墙后面是楼房,除了有时停在墙头的鸟儿,再无任何风景来点缀这墙了。
这天,我走去上学时,刚走到超市门口,就扑面而来一股浓郁的香气。我很诧异,立刻把目光投向旁边的第四中学的花园。正值夏日,桃花已经谢了,怎么会有花香?忽然,一只蝴蝶引我望向矮墙。啊,什么时候爬上了一簇金银花?这一大片绿叶蓬蓬勃勃的,垂下了茂密的枝条。在那垂下的密密的藤上,开着一朵朵白嫩嫩、黄灿灿的小花,它们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一阵风吹来,花儿叶儿随风摇曳,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
我不由停住了,立在这花墙下,深呼吸着,恨不得把所有的香味一股脑儿吸进肚里。“快来看我,我多么芬芳!”“快来望我,我多么漂亮!”花儿们快活地笑着。在这清晨阳光的照射下,几朵娇小的花儿犹如“伞兵”款款飞下,像一个个迷你的竹蜻蜓。我捧起这些小巧玲珑、香气四溢的花儿,每一片花瓣都是那么晶莹剔透,浑身焕发着金银色的光泽,格外美丽。
我望着眼前这一丛熠熠生辉的金银花,心里无比幸福,它们用自己的活力装点着这堵毫无生气的矮墙。矮墙当然也毫无理由拒绝这群高贵而又美丽迷人的精灵们。金银花哟,你将自己的美丽簪上了矮墙的头顶,你的美丽在短短四五米的墙顶得到了充分展现,你的活力像微风一般感染了我。每天经过你身旁,快乐的我感受到了幸福;哪怕我是烦闷的,看见你,烦恼就会一点点消散。
金银花,多么动听的名字!人们都说它色如金银才叫它金银花。但我觉得,金色,是滋润万物的太阳,而银色,是皎洁如水的月亮。在我心中,金银花正是集日精月华为一身的高贵花朵。
篇3
一、指导看图,培养观察能力
1.观察要有顺序
有顺序观察能让学生写对话有条理性。观察顺序可以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可以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可以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也可以从中间到四周,通过观察让学生对画面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性了解。
2.观察要抓住特点
抓特点是为了让写对话更具有准确性,要从画面中人物的形体、相貌、服饰等弄清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要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以及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还要观察画面周围的环境,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
3.观察要找联系
找联系是为了使学生将整幅图或多幅图变成一个完整、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4.展开联想和想象
观察是联想、想象的基础,没有对事物过细的观察、深刻的体会,就难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反过来,联想、想象又是观察的延伸和发展,能使观察得以深化、升华,观察一旦与联想、想象结合,就可以把事物描述得更逼真、形象、栩栩如生,为写对话打下基础。
二、广泛阅读,为写话打基础
1.教师推荐
儿童爱听故事、爱阅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需求扩大阅读面,推荐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如童话、寓言、儿歌、谜语、成语故事等。还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
2.阅读的方法
小学课堂每天下午开设读书课,在读书课时,教师要适时指导阅读:画画优美词句、摘抄、剪贴等,在阅读的过程中,用上批注、概括、写读后感等方法,让学生每天课前五分钟交流,尽量积累语言,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激发读书激情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在班级中定期召开读书分享会,如讲故事、赛读、诵读,推荐自己喜欢的美文,将自己喜欢的故事,演绎书中的情节,向学生推荐自己制作的名言书签等,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为写话打下基础。
三、有效写话,发展思维能力
1.语言精练
写对话并不是把人物的语言、画面都一字不漏地写进作文,应经过选择加工,写有意义的话,能表现中心的话。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习作一中第一幅画《孙小圣到此一游》,围绕主题:在公共场所不乱写乱画,做文明小公民。这样写:调皮的孙小圣在公园亭子的柱子写下“孙小圣到此一游”,小熊贝贝看到后语重心长地对孙小圣说:“你这样破坏公物,乱写乱画是不对的,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的话,公园还会美丽吗?”孙小圣听了像红苹果一样,惭愧地低下头说:“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我现在就去擦干净。”“好啊!知错就改,真是我的好朋友!”它们一起擦掉了字,高高兴兴地去玩了。
2.表现人物性格
每个“人”或“物”的思想、感情、愿望,都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来,适当描写说话人的神态、动作、语气,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习作四第一幅图《小白兔采蘑菇》中这样写:小兔多多听了,一蹦三尺高,高兴地说:“太棒了,太棒了!”写出了小白兔的活泼、高兴劲儿。“傻孩子!”兔妈妈和蔼地说,“你一定被它们美丽的外衣所迷惑了。其实他们都有毒!你不知道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啊!”写出了兔妈妈和蔼、谆谆教诲子女的形象,使整篇文章具体、生动。
3.恰当运用对话形式
人与人之间离不开语言形式的沟通。同样,在文章里,对话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技巧。提示语在前:即说话人在前,人物语言在后。如我对妈妈说:“时间快到了,走快一点吧!”提示语在后:即人物语言在前,说话人在后。如“妈妈,我不是诚实的孩子。昨晚我没完成作业,你打我吧。我再也不撒谎了。”我一边说着一边想。提示语在中间:即把一次说得几句话分成前后两节来写,中间交代谁说的。如:“不,我今天是特地来帮他补课的。”老师开腔了,“李××,把书包拿来,我帮你把今天没弄懂的那道题算算。”没有提示语:即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如“不,妈妈回来接你的。”
教师应有一双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尽可能挖掘其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信心,愉快作文。
参考文献:
[1]沈涛.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
篇4
众所周知,小学生最怕的是作文,感到作文难写,不知怎么写。我觉得小学生怕写作文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与社会接触的少,不了解生活,积累的素材少。其实,社会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客观事物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学生要思考、要诉说,就离不开他们的观察,观察的越细致,语言的表述也越清楚明白。因此,作文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从兴趣入手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观察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才能用心去观察、去体会、去感受,这样的观察才更有效,印象才更深刻。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的无穷兴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我们生活的世界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善于揣测学生的心理,把握契机,将他们引向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引导他们主动的观察,全身心地投入,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与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培养与提高。
我在作文教学中也想尽一切办法去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我们学校有几棵玉兰树,以前总有学生在作文中将玉兰树开花的时间写成三月,这说明学生对周围事物根本没有进行细致观察。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我在班上提出要和同学们一起比赛观察,看谁第一个观察到玉兰树是在哪一天开的花,最先观察到玉兰树开花的同学有奖。这样,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时刻都在关注着玉兰树。在我提出让学生观察玉兰树后没几天,学生熊政跑来告诉我,他准备观察自家楼下的迎春花。我当着全班同学对熊政进行了表扬,并发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奖品,其他同学都跃跃欲试,表示也要找一对象去观察。
二、指导观察方法
学生观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教师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通过留心观察帮助学生积累较多的作文素材。然而,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怎么看、看什么,才是重点,因此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尤为重要。
1.明确观察的顺序
对一个事物要有一个准确的、完整的认识,观察时必须使学生学会有序地观察。如从整体到部分、从高到低、从远到近、从早到晚、从局部到整体等。观察时的顺序,在观察过程中应依观察目标的具体特点、具体情况而定,不管观察目标的具体情况如何,有了一定的顺序,观察时就不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如熊政说要观察迎春花后,我就在班上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花。我让他们由浅入深地观察花色、花形、花的组成部分的形态、花在被风吹拂时的动态、在蜂蝶采蜜时的形态、开放过程中花的变化、花的生长环境、花的生长习性、开花结籽的时节等。学生按要求经过细致观察后,都觉得了解到了花的许多知识,发现花也有许多可写之处。因而,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生动而具体。
2.观察时要找出同类事物来进行对比
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还可用不同事物来作对比,从不同中找出相同来。比如写人,学生在写人时最头疼的就是人物的性格描写。由于小学生刚接触作文不久,受所学知识的限制,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描写人物的性格。于是,我就让学生在描写同学时,找出另一个同学作对比。通过对他们的性格、爱好、生活方式等方面对比,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这样他们各自的优缺点也就能体现出来,这也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这一种观察方法,需要在不断的观察过程中逐步培养。
3.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要全面
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明确指出:“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这样说,除了要求观察时要认真、仔细外,还包含着对人或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进行深入的观察。这是因为只从一个角度或一个方面去看,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部。如观察景物,既要从景物的形、声、色、味及结构等各个方面去观察,也要从不同方位、角度、顺序去观察,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景物。全面地、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是认识、了解事物的基础。再比如观察人物时,不仅要从人物的外貌、衣着、举止、动作、语言、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等各个方面去观察、去体验,还要了解他的内心活动,思想情况。要想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情况,除了和本人交谈外,还要通过熟悉他的人去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观察才能对人物有全面的了解,否则,单就一两个方面去进行观察,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
只有这样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观察,才能做到深入、细致、全面、正确地认识人或事物,所写的人或物才有可能形象、具体、真实、生动。
三、指导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篇5
第一组
原句:有枚硬币落在地上。
有枚硬币(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下来,落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
——(俄国 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二组
原句:他吃着饺子。(描写一个饿汉吃饺子的情形)
他一手端着醋碗,另一支手把整个饺子塞进嘴里,并不时地在嘴边扇扇风,嘴里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第三组
原句:他衣服湿了。
他上衣的前襟、裤子的膝盖全湿了。
这三组句子,虽然每组的内容一样,但是每组的前一句不具体、而后一句具体却是不争的事实。给学生明确具体句与非具体句的区别,是教师一板一眼传授句子具体写法的前提。什么叫具体句?能让读者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嗅得出来的句子,就叫具体句。什么叫不具体句?不能让读者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嗅得出来的句子,就叫不具体句。那么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生动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上面这几组句子:
第一组:这个句子,由原来的不具体句,改成描写具体细致的句子,是因为逐步扩充了三个内容:第一步----硬币从哪里落?第二步----硬币怎样落的?落地后的状况怎样?第三步----硬币落地后的响声怎样?
第二组:由原来的不具体句改成细致生动的句子,活灵活现地表现出这个饿汉的吃相,比原句增加了动作、神态、声音。
第三组:把“衣服”落实到“上衣的前襟、裤子的膝盖”等部位,这样使句子变得具体。
从这几个句子可以看出,把句子写得具体生动并不难,只要让学生明白具体生动的句子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观察和比较,在作文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即可,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笔者将自己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归纳为以下几种:
1 调动感觉法。指调动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把句子描绘得具体细致生动。
如,原句:秋天来了,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视觉:秋天来了,落叶如断翅的蝴蝶,做着最后的盘旋。它们用尽最后的气力甩出极美妙的弧线,落地后仍不甘心,追着秋的舞裙飞旋……
听觉:秋吹着古老的风笛掠过树叶,叶儿仿佛受到了感染,你催促着我,我催促着你,笑着,闹着,从母亲的怀抱中挣脱。“我们长大了”,空气中满是叶儿幸福的呼喊。
味觉:谁说秋风苦涩,谁说秋阳无味,那飘过嘴边的片片落叶,不正如清爽的薄荷,沁人心脾!
嗅觉:秋叶洒落,叶间是风的气味,缝隙中,隐藏着片片叶子生命的芳香。今日的飘落,不能招得蜂蝶,却晃然间闻到秋叶如蝶香。
触觉:曾经有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我握在手中,却没有珍惜。直到失去后,回味起它那如棉的温柔,如花的脆弱,如石的坚毅,我才倍感懊悔。
2 想象延伸法。联想和想象是作文中最常用的思维方法。要把一个句子写具体生动,实际完全可以借助这种思维方法。
如:(1)原句:上课啦。
使用借代法改写具体:上课的铃声响了。(借助“上课铃”代替“上课”)
(2)原句:这花是红的。
使用比喻法改写具体:这花象火一样红。(用“火”比喻花的“红”)
3 思维转换法。在表达过程中,同一事物可以既用叙述方法,也可以用描写方法,而描写则会显得具体。我引导学生学习思维转换的方法,在写句子时想一想,能不能换种说法,使之表达得更具体。
(1)语言描写法:
原句:爸爸吓唬我这里有老虎。
使用语言描写法改写具体:爸爸吓唬我:“别闹,这儿可有老虎!”(爸爸怎么说的,就怎么把话引述出来──注意:比如遇到“爸爸吓唬我:‘别闹,这儿可有老虎!’”这样的句子,硬要把它改写具体,不能使用“语言描写法”,只能使用概念解释法或者其它方法)
(2)事物描写法:
原句:这片叶子的叶脉特别好看。
使用事物描写法改写具体:这片叶子的叶脉中间是一条笔直的线,两侧呈散射状分布,分布的距离极为匀称。(对“叶脉”进行细致描写)
(3)心理描写法:
原句:我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
使用心理描写法改写具体:现在到底该怎么办呢?(把客观叙述的心理句,变成主观心理句)
(4)概念解释法:一个概念总有其特定的具体内涵和外延。我根据这一特点,教学生学习用具体的内涵或外延代替抽象概念的方法。此法亦可叫作词语解释法。
原句1:桌子上摆满了饮料。
使用概念解释法改写具体:桌子上摆满了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和北冰洋汽水。(把“饮料”解释成了“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和北冰洋汽水”。)
原句2:爸爸吓唬我们:“你们再叫狼该来了!”
使用概念解释法改写具体:爸爸吓唬我、妈妈和表弟:“你们再叫狼该来了!”(把“我们”解释成了“我、妈妈和表弟”。)
原句3:我真的一点儿都不想吃东西。
篇6
学生的真情实感跑到哪里去了?学生为什么无话可说?学生为什么要遵循一些套路?原因很简单,我们的作文教学常常暗示甚至明示学生,作文该写什么,该怎样写。内容的圈定和高深的技巧指导将真情实感挤压到一边去了。如果学生写作时总想着“我该说什么”“我该怎么说”,伪的东西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而发自内心的情感欲望又哪有立足之地呢?况且,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写作技巧的辅导上花的时间是相当多的,内容的空洞也就顺理成章了。
初中阶段,怎样让学生在作文中重拾一份真?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解放思想,有一说一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对写作的内容并没有做褊狭的规定,作文教学中个别老师凭借自己喜好界定作文该写什么,最好写什么是不对的。曾读过一份杂志,将“作文”定义为“人写作的文”,虽然有些夸张,但这样一说,作文的空间就显得广阔无比了,也并非什么坏事。初中语文课本有一个写作训练“在生活中找米”,莫如说“生活处处皆是米”。只有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学生才能大胆作文。
让学生有东西可写远比让学生知道怎样写来得重要,或者说,内容是第一要素,技巧是第二要素。罗庸先生1940年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说:“我们觉得,学生作文技术拙劣是比较容易补救的,唯有内容空洞糊涂,是最严重的问题。因为空洞糊涂就证明作者的无感觉或不会表示感觉,无思想或不会运用思想。根本不立,所谓技巧云云,便全是不着边际之谈。教者不能在这里善为培植,学生的作文是无法进步的。”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告诉学生,凡事皆可入文,所见所闻所感都是作文的素材。为了将学生的写作禁锢感彻底消除,我做了一些语言描写的片断练习,要求学生在家倾听家人的交谈,去自由市场注意商贩与顾客的讨价还价,放学时在公交车上留心身边下班人群的聊天,等等,并对他们的语言做有一说一的记载,就好像录音机一样。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每一个片段都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图景。教师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文评分标准,能较好地按要求完成练习的就给予高分。这样做几次练习,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原来作文是可以这样写的,而且写得这样轻松、生动。
二、实话实说,形象表达
从操作较易的语言片段描写到稍有难度的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在选用动词方面需要斟酌),要求一定是自己的所闻所见,实话实说。然而,仅做好记录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生动形象地表达有助于更好地展现真实。比如人物的语言描写,人物在说话时除了有声音,肯定还有相关的语气、语调、语速、神情、动作等,只有把这些表达出来了,语言描写才丰满生动。我从课文《草》(苏教版八上)中得到灵感,设计了这样的语言描写练习。
①××______地说:“……”
②“……”××______地说。
③“……”
④“……”××______地说,“……”
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生动再现当时情景。至于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就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了,而最终目的是追求逼真。
三、理性追求艺术真实
以上所做的一切都是生活真实的写照,是我们的所见所闻,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然而,写作中单纯地照搬生活真实,作文就会显得真实却杂乱、无主题,也是不可取的。写作需要适度的虚构。
关于艺术真实,鲁迅先生有着精湛的言论:“作家的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微细的癖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这比较的易于描写,……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向来不用一个单独的模特儿的。”“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初中语文八下教材有两篇小说做了很好的范例:《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文章人物都是有生活原型的。孔乙己来自绍兴城的孟夫子及“亦然先生”,了解了孟夫子及“亦然先生”,再来看鲁迅先生塑造的孔乙己,不难理解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也不难理解怎样做到艺术真实。范进的塑造也是如此,皆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方法。不仅如此,艺术真实的塑造往往还借助于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段塑造一系列合乎逻辑的人物,创设一个合乎逻辑的情境等来表现人物,反映社会真实。
篇7
一、引导自主积累
只有拥有丰富的语言知识积累,学生才能写好作文。而小学生自觉性相对较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让他们坚持摘抄经典词句,让他们熟读一些课外名言、诗歌、童话故事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开展朗诵比赛、读书交流会、成语接龙、文学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同学们自觉积累的积极性和兴趣,加深他们对语言的印象和驾驭能力。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老师要指导他们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比如描写春天,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春游见闻,诱导他们对所见景物从合理的角度来描述,然后再通过老师讲解和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使他们最终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这样通过提取真实素材写出的文章才比较真实。
经过这样长时间的积累,小学生的语言知识会不断丰富,表达能力会逐渐增强,作文水平必将大大提高。
二、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只有身临其境,仔细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才能获取真实、翔实、科学的第一手资料,这样作文才能真实生动,言之有物。所以,语文老师必须引导小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譬如,学习《石榴》以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看石榴的图片资料,再通过阅读课文,使大家对石榴有充分的了解,对石榴花的形态和色彩,石榴籽儿的色泽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甚至拿出石榴让大家观察、品尝,以加深认识。如此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了描写水果的一种方法。习作的时候,再让大家用这种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水果,让他们写写水果的形状、色泽、味道以及生长环境,喜欢它的什么特性等。通过对描写对象的仔细观察,让大家觉得写作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技能。
三、拓展想象思维
习作教学中,老师必须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对小动物等进行拟人化的处理,赋予他们人的思想或行为,通过他们的故事来形象生动地阐明道理。
例如,学习完《蒲公英》之后,老师可以带学生去公园,让大家根据自己喜欢的事物,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拟人化小作文训练,要求可以宽泛一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想象讲故事,说明道理即可。这种情境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在交流探索中相互补充,互相启发,让想象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激活和拓展,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写作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写出的习作必然也会生动充实。
篇8
那么我们的作文如何使语言文字从粗疏走向细腻,从草率走向精致而做到文笔细腻,神采飞扬呢?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仔细观察描摹,巧用修饰妙展开。
语言由粗疏走向细腻,其实就犹如泡木耳那样,泡前的木耳干而脆,泡过的木耳蓬松、滑润、厚实。一小撮干木耳能泡出满满一盘子。写作文也要有泡木耳的能耐,我们要学仔细观察事物,学会在关键的地方把话说细,学会巧用修饰语来展现事物的特征,学会把干巴巴的话巧妙展开,这样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耐读性。如著名作家刘湛秋《三月桃花水》中的一段:
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花,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那忽大忽小的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的叮咚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那急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我们不难看出,这里描写的对象是河中的水。有些同学说了,水有什么好写的,让我写一两句话就写完了。就因为这样,所以你写的才不细腻,才不耐读,才不能给人以美感享受。而作者却不同,他仔细观察,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并用一系列的修饰语如用“细白”来写浪花、用“纤细”来写低语、用“急流”来写水浪声等等,这些修饰语的运用既生动形象地描画了事物的特征,又使语言相当细腻生动。由此可见,我们作文时在描写对象的前面适当增加状语、定语等修饰的成分,这样既可以丰富句子的内容,又能让意思表达得更清晰。
二、调动各种感觉,全方位刻画描摹。
同学们平常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在读一些好文章时,常会感慨于自己虽也见过文中所写之物,但却未能用文字表述之,或者只是浮光掠影,一笔带过而已。其原因就是我们描写的太“单一”了,如果我们写作时能注意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来写,那将是另外一种境况。如作家何俊洁的《雨中的杭州》:
这里的空气中,有些草根腥气,有些腐叶的霉味,那是山林的气味,还能听到叠石而下的叮叮溪声,皮肤体验到细雨雾化后的湿润凉爽,噱称五木浴。五木者,森林也。忍不住在手机中写上短笺,发给睡懒觉的朋友:你看不到的美丽。任何山水画在此都衬出它们的单一。到杭州西郊,是五官科的体验而不仅仅限于眼科。纯粹的眼科观赏太狭隘了。
这段文字描写相当的优美、细腻。这段文字与其说是对景物的描摹,还不如说是对主观感受的强化、细化与深化。景物是寻常的,但作者除了运用视觉去观看,还调动了嗅觉(“草根腥气”“腐叶的霉味”)、听觉(“叮咚溪声”)和触觉(“湿润凉爽”),这种全身心的投入比单用视觉自然更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文笔自然就细腻丰润。
三、注重细微变化,抒写内心性灵。
文笔的细腻说到底其实也就是心灵的细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灵世界少有电闪雷鸣、地震海啸,更多的是一些细微的感触和微妙的变化而已,善于写作的人往往能把它们传达出来,这就需要雷达般的机敏和细致。如刘玄敏的《茉莉花香》:
我清晨刚一起床,就被阵阵清幽而又熟悉的茉莉花香熏醉了。每见到这些花,总会勾起我丝丝缕缕儿时佩花的情景来,便迈不开脚步了。休管旁人笑我已是两鬓花白,也休论别人笑我“老妇聊发少女狂”。我本是茉莉的知音,只要我自己感受了这温馨的幽香,就心满意足了。晚来让它伴在我枕畔,在这沁人心脾的幽香中,我在梦中也会飞起一缕情思,追逐童年时的小伙伴,顽皮地玩耍去矣!
节选的这段文字委婉细腻写出了作者对茉莉花的喜爱。作者喜爱似乎与生俱来,而且融进了人生的纵深。茉莉花似乎已成为作者心灵的一部分,和那些经典的美好的体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细腻曲折之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虽老而不改其所爱,而这种爱又使其永与童心与激情同行。品读这样的文字,真有一种被千丝万缕的春雨无声地染绿心田的感觉。细腻的笔墨是温柔美丽的,却又寓含着启人心扉、拨动心弦的力量。
四、抓住细节,以一点尽传精神。
文笔的细腻,还要求能抓住一些细微的末节,见读者所未见,发读者所未发。要学会刻画细节,这样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也才能吸引读者,感动读者,否则,很容易写成流水帐。如诗人杜甫《兵车行》中的两句:
篇9
植物王国里有无穷奥秘,请选择一两种植物,仔细观察,认真研究。把你观察的成果写下来,题目自定。
快乐导航:
同学们,想把作文写好就要仔细读题。根据题目要求,我们首先要仔细观察,就是用我们的眼、耳、鼻、手等,去和植物亲密接触。这样才能写清楚。其次要认真研究,针对自己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去做“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只要抓住这两点,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就会生动很多。别忘了,描写要有一定顺序性哦!
词语加油站:
含苞待放 亭亭玉立 枝繁叶茂
繁花似锦 姹紫嫣红 古木参天
句子加油站:
细雨如丝,一颗颗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王鲁彦《故乡的杨梅》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漫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桂 花
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四年级 叶湘持
初秋的早晨,凉爽、宁静,我漫步在家门口的小公园里,秋风带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气飘了过来,芳香中略带一丝甜意。我顺着花香向桂花树走去。
远远地望去,只见层层叠叠的叶片却不见花儿,怎么会没有花呢?我便加快了脚步,走近了一看,哦!原来一串串桂花“躲”在了叶子的后面,像一群害羞的小姑娘在窃窃私语。
透过清晨的阳光,金黄金黄的桂花散发着格外耀眼的光芒。一粒一粒的桂花,犹如小金豆一般,纤巧玲珑,十分可爱。阵阵秋风飘过,有的“小金豆”笑眯眯地点点头,有的“小金豆”变成金色的小蝴蝶随着风儿翩翩起舞。
阵阵清凉、阵阵清香,我坐在树下仰起头,吮吸着这桂花香。桂花轻轻地亲吻着我的头,抚摸着我的脸,似乎对我诉说着它们的故事。我仿佛来到了梦境,吃着奶奶做的桂花糕,心里美滋滋的……
桂花,果然名不虚传,哪怕你离它十米之外,也能闻到桂花的香味,要不然为什么要叫“香飘十里”呢?这花香,总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秋天因为桂花变得更加香甜,我爱桂花,我对它的爱一直说不完。
指导老师 王延月
老师点评:
文章读下来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桂花可真美、真香啊!细致的描写、生动的比喻将桂花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此外,文章先由香味引入,从远及近将桂花的样子及特点写得清清楚楚。仿照了《荷花》一课的写法,从现实所看到的景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场景,很好地将课文中所学的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篇10
一、选好典型细节
细节是展示文章主旨思想、灵魂的关键处,所以一定要选好。如《孔乙己》中的肖像描写: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杂伤痕,一部乱莲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一段抓住的是“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是“又脏又破”,表现了他的穷困潦倒,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麻木的特点。
二、调动各种感官。细致观察事物
要使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就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细致的观察。如下面一段写花的文字:
天边那一弯新月发出淡淡的清辉,静静地洒在花园里。迷蒙的月色下,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红的花,青翠欲滴的叶,都显得黯淡了。这时候,几朵刚开的昙花正散发出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会不会开呢?我观察了好一会儿,忽然间,花蕾动了一下……终于,花蕾尖上悄悄地裂开了一个小孔,接着,小孔缓缓地张开,花瓣一片片地舒展开采。那一片片花辨像是水晶雕成的,连一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
作者对昙花作了详尽的描写,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写得细腻生动,让人如临其境。
三、精心锤炼词语
细节描写中,要选择恰当的词语,精心锤炼,做到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如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就用得非常恰当:
①他轻手轻脚地拉开门,眯着眼,透过门缝看我做什么。
②一阵风扫来。
③树上叶子飘了一地,一片叶子在雨中打了个漩涡落在地上。
四、巧妙运用修辞
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雨的描写:
像牛毛,像花针,像雨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又如写母亲端详孩子睡觉:
母亲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色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
五、变换不同角度,从多个层面来写细节
对同一细节,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来考虑。
如,还是写母亲端详孩子睡觉,上例是从母亲的眼神这一角度来写的,我们还可以变换角度,从“我”的角度来写: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普照下,顿时有种异样的感觉,我好像成为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酣然入眠,感动得母亲满脸都是幸福;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激动得母亲绽开了笑颜;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幅五彩的画,陶醉得母亲在那儿欣赏啊欣赏!
我们还可以运用联想来写细节。如还是写母亲端详孩子睡觉,可以联想史铁生、屠格涅夫、毕淑敏等人的作品来写,如: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无言的祝福;我曾在屠格涅夫的《呱……呱……》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幸福的安详;我曾在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中见过,那母亲的眼神里是一种不能割舍的珍爱!
变换不同角度还可以通过环境来写细节。因为人物活动、情节的展开必然是在一定环境下,必要时的环境描写,也是细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