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著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23:16: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著作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学著作论文

篇1

在《论文学作品》中,英伽登根据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这一思想和现象学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他认为文学是一个复合的、分层次的客体,文学作品的存在取决于作者和接受者的意向行为,但又不等同于这些行为,因为它也有自己的实体基础。在书中,英伽登主要研究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即体验文学作品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认识仅仅是读者与文学作品交流的方式之一。他从本体论入手,于该书第一章,首先界定了他要研究的文学作品的范围及存在方式。从范围上,他选取了各式各样的作品,甚至一些令人怀疑是否为“文学作品”的著作如科学著作,都一一纳入其研究对象范围。他说:“我们并不认为只有文学价值或文学价值高的作品才算是文学作品。把文学作品所包括的范围弄得这么狭窄是完全错误的。现在我们也不知道,一部作品有价值,特别是有文学价值是什么意思,但要说没有‘坏的’,毫无价值的作品也不对。我要说的是一种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的基本结构,而不管它们有没有价值。”[1]29英伽登巧妙地避开了文学作品价值的束缚,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谈起,扩大了其文学作品的研究范围。接着,他又将一些暂时无法讨论,具有特殊性,或不需要立马讨论的问题一一排除,将文艺作品的存在界定为意向性客体,由此,他规范了即将讨论的文学作品的范围和概念。紧接着在该作品的第二章,他提出了其著名的文学作品的四层次理论。他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依照现象学的还原方法,直探文学作品的本质,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他说:“首先让我们勾画一下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同时也确定我们所理解的文学作品的本质的主要特征。文学作品基本构建的主要特征之一表现在它是由几个不同类征的层次构成的造体。”[1]48由此,他独创性地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四层次理论,同时他也补充说明,每个层次在一部文学作品的整体中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显现,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将自身某种特殊的东西赋予整体的总性质,且不破坏整体的统一,由此也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质,也构成了整个作品中的复调基础和统一的价值质。英伽登通过《论文学作品》明确地阐发了他对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独到理解,即文学作品是一个复合多层次的纯粹意向性客体。在《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英伽登对这一认识进行了解释与补充:“文学作品是一个纯粹意向性构成(apurelyintentionalformation),它存在的根源是作家意识的创造活动,它存在的物理基础是以书面形式记录的本文或通过其他可能的物理复制手段(例如录音磁带)。由于它的语言具有双重层次,它既是主体间际可接近的又是可以复制的,所以作品成为主体间际的意向客体(anintersubjectiveintentionalobject),同一个读者社会相联系。这样它就不是一种心理现象,而是超越了所有的意识经验,既包括作家的也包括读者的。”[3]12紧接着,英伽登又提出了另一思想。他从认识论入手,结合其“不定点”理论。他认为文艺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强调审美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最后在《论文学作品》的第十三、十四、十五章三章中,他从审美价值论方面,提出了其艺术价值结构系统理论。他提出在文学的各个层次中都会形成各自的价值质,它们合起来后产生了复调和声。这种复调和声与第十章提及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而上学质一起,最终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价值。他说:“不管是每一层次,还是由他们组成的整体,都会在各种不同的审美价值质中显现出来———自然是面对读者相应的态度。它们互相配合,形成了复调和声,这就是作品最终价值所在。”[1]348由此不难发现,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分跨本体论、认识论、审美价值论三方面,他独创地将三者融合在一起,使得其理论在研究的宽度和深度方面具有延伸性,在认识论上充满了辩证法的特点,而在价值论方面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是其理论的特色之所在。他的理论思想具有一种思辨形而上学、现象学和波兰分析传统结合的特色,从而导致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极具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现象学美学思想贯彻在其文学作品理论之中

在哲学领域中,一般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大块,而作为哲学的一种,美学也相应地分为本体论美学、认识论美学、价值论美学。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思想首次横跨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方面,完美地构建了其独特的美学体系,并将其贯彻在其文学作品理论之中。在《论文学作品》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这两本书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秉承着现象学原则,他从认识论和本体论入手讨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讨论语音造体、意义造体、再现客体、图示观相的具体结构,通过总结归纳文学作品各层次造体的认识结论,讨论文学作品各认识结论的价值问题,他确定了每种认识所提供的基本价值:“我们已经断定,文学审美对象不是一下子就完全构成的。它是在诸阶段的延续中构成的,或者包括许多审美对象,所以它们必须结合起来以便构成整体的总体价值……审美价值在这种价值性质中找到了它们的和谐和结局。”[2]414然后他分析列举了出现审美价值的各种条件,他又说到:“在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审美具体化的认识中,我们首先关心的是发现审美价值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其中出现了什么价值。但这并不是这种认识的主要任务,它基本上只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真正任务的一个经验上的准备。”[2]416最后,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在论述其文学作品理论时,他不断地切换角度,时而从本体论谈起,时而转战认识论,时而又立足于价值论,将三种体例融为一体,逻辑清晰流畅地一步步抽丝剥茧,从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谈起直至最后论证得出文学作品的价值之所在。

(二)不区分文学作品的好坏,单纯地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

传统文学理论擅于给许多作品定义好坏,例如托马斯的经院学派就认为,事物之所以美,在于其完整或完美,认为凡是残缺的东西都是丑的,认为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如果这样,《红楼梦》只有前六十回,后四十回是后人补写,它是残缺的,难道它是丑的?红楼梦描述了四大家族悲欢离合,让人读罢心有凄凄焉,没有使人感受到愉悦,那么它就是不美的么?事实证明,《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英伽登深谙传统美学的弊端,他不仅在开篇没有重走许多文学理论书籍的旧路,质询“文学的本质”或“文学是什么”,而是更为细化更为睿智地提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这一概念,他所疑问的是文学作品的本质而非文学的本质。进而他提出不区分文学作品的好坏,单纯地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这不仅避免他的理论落入传统美学的窠臼,同时,由于将科学著作纳入了讨论分析的范围,扩大了讨论研究的范围,由此也更具说服力,因为“就像它们说到底也有文学作品的本质”[1]30。又因为分析的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即文学作品的本质,从本体论入手,为论证文学作品是纯意向性客体,区分与实在客体、观念客体夯实了理论基础。

(三)坚持意向性理论,反对心理主义

英伽登同他的导师胡塞尔一样,坚决抵制将心理主义引入对文学作品的体验。他这样说道:“恐怕没有一个人会这么说,我们在读书时体验的具体的心理内容和作者早已消逝的体验是相同的……要把文学作品和作者的一大堆心理体验等同起来的尝试,都是十分荒唐的,因为作品从被创作出来开始存在的那个时候起,作者的体验就不复存在了。”[1]33-34不仅如此,在后面的分析中,他还用图示观相层次和具体化进一步嘲笑了将心理主义引入对文学作品的体验。然而静下心来思考,要反驳作品是作者、读者的心理体验又是何其困难。我们经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倘若驳斥心理主义的荒谬,那么又怎样解释这句话?英伽登认为倘若每人每次阅读都有新的体验,那么就会产生无数新的作品,而这是无比荒谬的。

(四)反对作品是观念客体,也反对其实实在客体,认为文学作品是意向性客体

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是意向性客体,他在《论文学作品》中这样阐释:“一个客体如果是直接或间接由意识行动或者由许多这样的内在的意向性的驱使所采取的行动创造的,那它就是纯意向性的。”[1]143文学作品在其看来不仅是意向性客体,更是“纯意向性客体”(intentionalobject)。为了解释这一观点,他甚至搬出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根据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世界上我们能够感知的一切都是意向性客体。文学作品也同样如此,他通过分析语词造体、语句造体和意义造体,认为语词造体、语句造体和意义造体是纯意向的构造物。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的语词,语句乃至字里行间的意义都是作者在创作时生成的,是一种作者的意向行为,同时,但一部作品完成后,作者就与其脱离了关系,当作者再次去面对这部作品时,作者已变身成为读者,当读者阅读作品时,对于语词、语句、意义的理解或是重构,这样的行为也是意向的。因此,文学作品是纯意向性客体。英伽登之所以如此强调,甚至不惜大篇幅地举例分析语词造体、语句造体、意义造体的内部结构来阐释文学作品是纯意向性客体,是因为他非常反对传统美学观点:认为作品是观念客体或者是实在客体。对于此,他狡黠地嘲笑了传统二分法,他说:“把所有的客体都分为实在的和观念的大概是一个最普遍的和最完整的分法。”[1]30倘若将文学作品归为实在客体,按照英伽登的观点:实在客体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或物质。它们的存在不决定于对它们有什么认识的行动。即我们熟知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就是文学作品不会因为无人阅读而消失,那么依据现象学的观点,文学作品的存在不仅依赖于作者,而且依赖于读者,如果一部作品没有读者,那么它就没有所谓的“存在感”,没有了存在感,又何谈实在呢?况且,英伽登说从作品的结构上鲜明地说道:“由语句构建的东西绝对不可能是实在的。”[1]31那么文学作品是观念客体?在这点上,英伽登认为由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造体使得文学作品类同于观念客体,但绝不是观念客体。

篇2

我国法律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现状

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著作权法》及相应的配套性法规,但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还没有用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其保护办法。2001年修订后的《著权权法》第6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从2001年到现在的2012年,11年过去了,迟迟不见国务院颁发有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条例》法规,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目前,我国法律没有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国际立法大多是以著作权或邻接权来考虑的。虽然,著作权法在一定意义上的作品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相似和交叉点,但是,著作权法定义的作品有其特定的作者,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很难确定,这是著作权法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最大的不同,这一不同就给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法律上的保护制造了很多难题。另外,民间文学艺术很难有固定的完成形式,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的发展变化着的,通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来展示其自身的生命力所在,这种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模式显然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是有区别的。此外,邻接权保护模式也是现在被认为保护民间文学作品的有效方式。邻接权的保护多数是对表演者而言的,它只能保护一部分人的利益,不能全面的保护整个民间文学艺术的群体,只能是一种间接的保护,不能阻止其他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重复利用,无法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原意及发源地人民的利益。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立法难度

就目前情况来看,法律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也并不全面,其存在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自身存在难以规范和保护的问题;二是与知识产权本身性质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是密切相关的,而民间文学艺术则是以传统为特征的,因而,在对其法律保护上与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有一定的区别,已有的知识产权理论和法律制度尚难以满足民间文学作品保护的需求;三是立法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主体的确定问题

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其权利主体的不确定性,它所承载的是一定的地域内全体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了浓厚的群体性特征,其权利主体的组成部分往往是一个国家或者某一地区的群体,即使在初始状态下是由个人创作的,但在其发展的历程和传播的过程中,逐渐会加入新的元素,就不再是个体的创作成果。而知识产权保护法或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往往有着明确的主体,通常归属于特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独创性的认定问题

通常的文学作品能够被著作权法或者知识产权制度所保护,是由于独创性可以作为客体纳入保护范围的条件,这种独创性体现在该作品在完成时就已基本固定,不易改变。而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来讲,它的生命力就源自人们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使其进步、升华,因而,这样创新性不再具有独创性这个特点,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权利主体实现其权利。

(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期限的认定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形成离不开它的延续过程,也是它不断成熟、改进、完善的过程,无法准确的判断其创作时间及完成时间,在其不同的生长阶段都会被赋予新的元素和时代特征。而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一般作品的保护期为作者的有生之年及其死后50年,是一个较为清楚明确的期限,这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来说,是很难划分及确定的。因此,无论是用版权或者邻接权保护模式,都存在“知识产权法对权利的保护都是有一定期限限制的”这样一个弊端,不能全面有效的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法律保护。

(四)相关权利主体法律地位的确立

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权利保护的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其他权利主体的权利问题,在制定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同时,也不应当侵犯其他相关主体的权利。例如,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改编、整理、加工及进行的再创作人员,因其在原作品的基础上,也进行了选材、构思、创新活动,对此也应当从法律的角度给予尊重、认可和保护,也应当将其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

(五)侵权标准的界定

由于我国立法上的空白,在酝酿法律草案时,可借鉴外国的相关成功经验,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认定为侵权行为:一是能识别其来源,但未标明来源的;二是必须经授权才能使用,但未经授权使用的;三是使用能引起公众混淆其来源的表达形式表现出来的;四是歪曲、篡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表达形式,损害其权利主体利益的。以上四种侵权行为的确定,不论主观是否是故意或过失,只要有行为,就可以认定为侵权。

(六)“跨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认定

由于有相当一部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都经过了几代、几十代甚至上百代人的传承,因此,有时很难正确的判断出某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最初源自于哪个国家或哪几个国家。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同时对一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主张权利,应当如何界定呢?笔者认为,这是个国与国之间的争端问题,应当按照国际法上的相关规定,通过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双方或多方达成的一致意见解决。如果上述方法未能解决,可采取仲裁或诉讼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构建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法律制度

(一)权利主体的归属

只能从宏观上进行大体的认证,这一工作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此外,还应注意被认证的权利主体是否具有相应的修改资格,而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承和发展中,权利主体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要注意权利主体的转移和继承,并注意在传承的过程中,保证其完整性。

(二)权利主体的内容

1.创作权。民间文学艺术原生作品的整体著作权应该属于国家。除此之外,还应赋予被认定的创作团体一定的收集、整理创作权。

2.表明使用权。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使用及传播的过程中,需表明其来源和创作群体,并为其注明出处等,在这基础上获得表演、展示、使用的权利。

3.修改权。权利主体应具有修改或是授权他人修改的权利,也可以允许收集、整理和传播者具有修改的权利。这一权利的确定,有助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传承的过程中吸收新的创作元素以达到改进、提高、完善的目的。

4.保护作品完整权。这一权利的应用可以保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表达和使用时,保持其完整性,不能被删节、歪曲、篡改等。

5.经济权。当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被应用于经济领域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其经济权利的归属问题,在此,应该明确注明哪些权利主体享有相应的经济权利,及其是否具有财产转让或继承的权利,以确保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正当合理的经营下进行传播。

篇3

在《我的大学梦》这一课的作文教学中,学生通过浏览大学网点,各大学画面生动活泼,音乐轻松欢快的页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活的情景,更激发了学生的向往与好奇心。我让孩子们任意调取欣赏,并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大学。他们十分激动纷纷想像自己将来的大学生活会带给自己怎样的欢乐,急切地想把这份欢乐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分享。此时,我告诉孩子们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最方便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就是发送电邮和微信(博),鼓励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在以上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得到充分培养,搜集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在网络平台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上一环节的教学解决了学生胸中无“话”可写的难题,即“写什去’;这一环节则帮助学生克服有“话”不会写的困难,即“怎么写”。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金钥匙》的板块,它包括《佳作引路》、《技术大王》、《词句宝库》三个内容。《佳作引路》展示了不同风格的例文,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技术大王》介绍了写作的方法,操作性强;《词句宝库》搜集了一些好词好句,丰富着学生的语言。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充分显示其自主性、主体性;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水平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

接下去,在教师鼓励的话语中,在优美的音乐中,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孩子们迫切地想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尽情地表达,从而完成了对未来的大学生活的畅想,对写作方法的领悟。动听的乐曲再次响起,孩子们全神贯扫进入了邮件、微信创作,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纯洁真挚的学生情感在屏幕上展现……创作中,孩子们可以随时打开《大学校园》和《金钥匙》寻求启发,可以自由联系搜集资料时的所得。教师通过网络操作可以随时调取任何一位学生的“作品”,通过耳机对话和微信微评,加以表扬,加以指导,个别化教学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此,胸中有“话”,胸中有“法”,胸中有“情”,才能笔下有“文”。

孩子们在自主式、广泛搜集信息,选择信息的基础上,独立处理信息,创造性地重组信息,切实提高了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孩子们完成邮件的文字创作后,“俱乐部”的成员聚在一起,互相评论,互相指点,教师积极参与,孩子们为文章加上了背景、插图,一份份精美的《我的大学梦》在孩子们手中诞生了。他们欢笑着发送给相应的大学、老师、同学、父母、亲戚……传递着—个声音:“我们的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此时此刻,这情景已完全超出了作文课的范畴,孩子们在品尝成功,关注未来!

三、总结

篇4

一、抓住三“点”,激发欲望。

1、巧抓关注“点”。从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把“自己有了感想马上写”作为作文成功的第一要素,由此,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用我文抒我情”,一定要注意学生在关注什么。如果抓得巧,就会“一石击破水中天”,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创作出理想的作品。如各种有意义的节日,像母亲节,学生畅亲情,抒母爱,赞母亲,神采飞扬,欲罢不能。我抓住这一“关注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写各种畅想,学生的创作热情异常高涨,写出的文章真挚感人。再如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如伊拉克战争、奥运会等,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这时让他们写作只不过是情感的自然流泻。

2、把握感情“点”。学生写成功作文时,大都伴有强烈的感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引导,创设写作欲望的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创作的情景中,让他们体验、感悟生活,使之热切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如在教师节,用诗向学生倾诉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挚爱,学生被深深的感动了。我及时抓住这一“感情点”,让学生写讴歌老师的文章,学生个个充满激情,创作的油然而生。

3、采集精彩“点”。中学生十分关注生活,喜欢联想,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点燃写作的欲望。为此我经常把学生放入生活中让他们去发现生活的美,去领悟生活的情,去体验生活的理。写作的范围,一下扩展了若干倍。经过长期观察,学生不仅学会了从生活中获取素材,而且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分析社会。这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思想变得更敏锐、更深刻,促进了学生作文的创新。

二、及时引导,激活思维。

1、细点拨。从写作实践中发现,大部份学生喜欢老师指导作文,因为初中生尚未形成独立创作能力,尤其是审题,构思、立意、组材的技巧都需要老师引导入门。因此,教师及时点拨,才能使学生作文向更高层次迈进。

2、勤交流。学生是创作的主体,教师的引导只是穿针引线,推波助澜,而不能越俎代庖。如学生以“水”为话题作文,思路不甚开阔,我就组织学生说一说,水有哪些特点?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可以写成哪种样式的文章?大家一交流,思路立刻打开了。有的写散文,有的写寓言,有的写水给人类的一封信……写作之前,组织学生各抒己见,使之互相启发。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向着无数个方向扩展,所得的知识就是立体的、多维的,而且是灵活的。

篇5

比如《电工基础》教材的开头一、两章的很多内容是初中物理中学过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毕竟是职校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别很大。所以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再比如电子设计课是利用Excel软件和电子知识设计PCB板的过程。因为有些技巧和方法与电脑的操作技巧相通,所以一些电脑操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学得就又快又轻松,而一些平时不大碰电脑的同学学得则很吃力。如此,如果直接大班上课,电脑操作基础好的同学理解和掌握的速度较快,能很快完成老师布置的反馈任务。而基础较差的同学一遍下来有的还没听懂,更别说完成反馈任务了,而且有些学生不太好意思请教老师,所以此时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自主合作学习。将动手能力强的和学得较慢的结合成小组,互帮互学。这样既能提高学得好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提高课堂效率。

2在实验操作中课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电工电子专业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的一线操作工,所以实践教学离不开实验操作。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做准备。但是职校生基础差异很大,动手操作的能力差别也很大。有些学生因为初中学校实验条件好,所以动手能力较强,而更多同学一到实验室就紧张。所以最好的实验方案就是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把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和动手能力弱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让会做的教不会的,通过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实验。这样做既可以有效调动学优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协助学困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班级中同学间融洽的关系。笔者在电工的实验课上和电子技能训练课上都进行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实践,结果发现效果很好,尤其是电子技能训练课。一段时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后,大部分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一些主动性强的学生自信心得到了增强,管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自主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2.1有些学生并未真正做到“合作”

他们的合作仅仅停留在就老师给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或在书上找答案如学习新知识时,一部分学生仅以获得新概念为目标,并最终以在书上画下该概念作为合作学习的目标。结果是学生看起来学习得很努力,实际学习效果却很低。因为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没有达到使每个学生都善于思考和热爱思考的目的,也做不到对知识的理解,更别说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了。

2.2课堂纪律容易混乱,降低了课堂效率自主合作学习

打乱了原来的座位方式,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聊天的环境,一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因此容易放纵自己,所以课堂秩序混乱,喧闹声很大,满教室里都是嗡嗡声,每个人都在张嘴说,可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更有学生借此机会说闲话,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等。结果看起来课堂热热闹闹,实际学习效果却是很低。而在机房学习时因不能调整座位,学生为了互相指教又只好下位,课堂秩序就更混乱,效率更低。

2.3合作学习容易拉大

学优生一般不等其他学生发言,先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有时学优生没有耐心等待学困生慢慢思考,急不可耐地直接把结果告诉了学困生。所以很多时候学困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只能当一个“听众”,把他人的思维作为自己的思维,没有自己思考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学优生学习能力不断增强,而学困生反而更加失去了自我思考过程。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反思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教师为自主合作学习所设计的问题不够好,选择的知识内容缺乏合作性;教师对自主合作学习课堂的组织不够到位,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实际参与情况监管不够,导致课堂纪律松散;教师对自主合作学习效果的考查机制设计有欠缺,只是了解了最终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而没有考查所有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掌握情况。针对反思的问题,笔者采取了如下改进措施: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新知识的问题设计得更加灵活。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入繁,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能跟上,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不再单纯提问概念,还需提问对概念的理解,有时甚至设计一些理解性的习题。加强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在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人人有问题,人人有活干,才可以避免讲闲话的机会。采用时间控制法,即在活动开始前就明确活动结束的时间,并规定先完成的先举手,先举手的有优先回答得分权。且一个班举手的小组达到四分之三及以上时即停止合作学习活动。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加大巡视力度,并在活动前申明“讲闲话的一经发现全组批评,甚至扣全组所有组员的分数”以此激励组中所有学员互相监督,不讲闲话。改革考核评价制度。对小组进行考核评分时,被考核的人由教师随机点,答对了全组加分,否则不予加分。而不是由各组自己选出掌握的较好的同学来回答,以此促进组内所有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同时在巡视过程中不时提问那些学困生,从而提醒组中其他成员关注这部分学生,督促学优生努力帮助学困生。

3结语

篇6

“学风”,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也是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诸多资源中的宝贵财富。学风建设水平对于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了良好的学风,大学生中的良性竞争、互相鼓励的氛围才能得以生成;有了良好的学风,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帮助在学业、生活、交往等方面暂时后进的同学;有了良好的学风,在落实具体的资助工作时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网络行为失当影响良好学风建设,降低了资助工作的有效性

很多高校大学生上网目的以网上娱乐(游戏、打牌、视频、音乐)、网上聊天等为主,这些行为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影响着他们对日常时间的分配和对学习的态度。个别大学生大多数时间沉溺于网络,不仅自己玩网上瘾,而且也极大地影响着身边的同学。有调查显示,分别有10.96%、52.0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大学学风的影响非常大、比较大,有35.9%的人认为“网络使学习氛围变差”,这充分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人对这些行为失当的大学生也能获得相应资助很有看法,说明加强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工作已迫在眉睫。

(1)沉溺于网络,学习风气不浓。

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校而言,主要是大学的教育方法、教学理念有待更新。一些高校普遍重课本知识讲解,实际技能传授培养做得不够,大学生只要把课上听的、课本上写的知识背会,考试及格就行了。另外,一些大学的管理往往是形式大于过程,不能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大学生从网络中摆脱出来,再加上寝室里几乎没有上网时间的限制,这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休息和学习。

(2)依赖于网络,主动学习的热情不高。

网络以其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然而,也有一部分同学过分依赖于网络,依赖于精品课程,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课件。没有认真研读教科书,没有带着问题做作业,没有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全面掌握,这样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以学风建设为基础,提升高校资助工作水平的若干策略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是建设优良学风和校风的需要。资助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事务性工作层面,应该有一定的学生教育管理功能,这也是任何教育工作本身必然具有“教育性”的应有之义。为此,我们必须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扎实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1)树教风立学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风是学风的先导。教风建设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学校办学的社会声誉。抓教风,就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加强建设为重点,以加强管理监督为保障,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使努力提高师德水平、不断强化教学能力、争创优良教风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树教风立学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

(2)将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学生生涯发展和具体的资助育人工作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入学教育,开展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深层次问题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增强大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加强导师制建设,导师在大学生学业、道德、行为,甚至生活经济方面都给予指导和帮助。还可开展新老生班级帮扶制,让新生较早了解并初步确立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以避免出现各种消极因素。大学生要把精力用于学习,用于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上来。将具体的资助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个人实践中去,提升其自身规范行为的意识,不断形成必要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

四、结束语

篇7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辅助设施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整合教学课件、图片资料、音频、教师资源等各种教学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学模型、数学实验等,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知识,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合作探究。例如教师在讲解概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这样一个合作探究情境某医疗机构为了解呼吸道疾病和吸烟的关联,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参与调查的人数共有人,其中有人不吸烟,有人吸烟,最终的调查结果是在吸烟者中,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有人,没有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有人,在不吸烟人群中,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有人,没有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有人。问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同时根据这些数据判断呼吸道疾病是否和吸烟有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得出相关答案。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探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经过亲身实践体现,很难对知识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随机事件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试验,试验一是在一个盒子中装入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小球,其中有个红球,个黑球,个白球,搅匀后,随意拿出一个小球,验证是否是白球。试验二是在一个盒子中装入个完全一样的黑球,搅匀后,随意拿出一个小球,验证是否是白球。通过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对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然后教师向学生讲解随机事件的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就会很轻松的学会,并快速掌握。自主合作模式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数学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对各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只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在小组的自主合作过程、参与程度、对整个小组的贡献等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教师要让学生采用自主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评价,这样能让学生在评价同学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及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

3总结

篇8

建国之初,同志就写下了“开发矿业”,为地质工作指明了道路。长期以来,地质部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在全国掀起几次找矿勘探,取得众多成绩,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使我国的地质工作得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必然对矿产资源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地质勘探长期投入不足,以致矿产资源呈现萎缩,使得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处于“等米下锅”或“寅吃卯粮”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尤其严重的是,全国415座大中型金属矿山中,有230座已沦为“资源危机型矿山”,预计到2010年将有227座矿山关闭。应该说,如何使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危急困顿的状态,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方克定同志1正确地指出,“扶危解困路径:开源和节流。”“开源之道一是找矿,二是买矿,三是控源;节流之道,一是集约开发,二是节约利用,三是循环利用”。我们十分赞成建立节约型社会,全国上下都励行节约,杜绝浪费,认真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提高效能,以最低的消耗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益。但是,更积极的,也更重要的是开源。要在励行节约的同时,大力发展地质找矿事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提供多种矿产资源保证。

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与紧迫性都已显现出来。为此,必须使地质找矿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率下,与时俱进,以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地质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作用,探索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多快好省地发现并开发各种矿产资源。既要立足国内,对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场的综合研究,探索各种矿产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以指导找矿勘探;也要逐步走向世界,至少应尽快开展古亚洲成矿域(东段有我国大兴安岭与俄蒙毗邻地区,西段为新疆与中亚诸邻国)矿产资源的比较地质学研究,以深入学习邻国矿产勘探经验,加深有关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开阔我们找矿勘探的思路,同时也为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依据。

2到何处去找矿?

地质学家根据地表出露的岩石露头、矿点及各种构造现象来推断矿产的赋存情况。地球物理学家在岩石物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地球物理场及其异常来预测矿体的空间位置。地球化学家则根据元素的富集与演化来研究矿产。但是,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必须分层次地来认识其形成演化的历史,进而判断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而在每个层次的研究中都必须进行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地下未知取得比较全面的认识。

如何找矿?到何处去找矿?这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应运用现代地球科学理论对矿产资源进行预测研究。当前国民经济建设提出了数量众多的课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给予解决。在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探中,我们必须在现代地球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大力应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各种技术方法,分层次地实现“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根据多年勘探实践经验,“区域约束局部,深层制约浅层”是矿产资源分布的基本规律,即在矿产资源勘探中,要从基础出发,用基础研究的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我们在国家科委攀登计划B第34项工作中,对中国大陆的地球物理场进行了综合研究。根据地磁异常能为断层和岩浆活动提供信息,布格重力异常给出大陆地壳厚度与断层的展布,而地震反射成像则给出地壳中的地层层序、断层的空间位置,地震层析成像则给出岩石层中速度的分布。以此为基础,我们编绘了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历史。

作为宏观研究(比例尺1∶5兆),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图1)可以概括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2。三横是组成中国大陆诸块体(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之间的结合带,即天山-阴山-燕山、昆仑-秦岭-大别和南岭;两竖在重力场中表现为密集的梯度带,反映出中国大陆地壳厚度的剧烈变化,它们是贺兰山-龙门山、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两个三角则是柴达木-祁连山和松藩-甘孜地区,它们在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中遭受到强烈的挤压、改造。

“三横、两竖、两个三角”不仅明确地表现出现今中国大地构造的客观格架,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有关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信息,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大陆在地质历史演化中由多个块体拼合的结果。前寒武纪时,在特提斯洋中先后呈现出华北和扬子、南华、塔里木等陆核,并逐渐发育成较稳定的块体。到古生代末期,海水退出,形成古中国大陆,其中稳定的鄂尔多斯和四川具有45公里左右的地壳厚度。中生代期间,贺兰山—龙门山以西有羌塘自南大陆北上,使前面的特提斯关闭,与塔里木碰撞,而后面又出现新一期的特提斯,随后,冈底斯、印度又依次先后来到,形成青藏高原,其地壳厚度增加到60—70公里。侏罗纪时,太平洋板块在四条断层之间作南北向扩张,在新生代之初,太平洋板块扩张方向改变,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出现马利亚纳海沟弧盆系,而菲律宾海板块在向欧亚板块聚敛过程中,形成琉球海沟琉球岛弧冲绳海槽,并使中国东部地壳减薄,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的38公里减小到冲绳海槽的18公里。

这样,从中国大陆大地构造宏观格架及其演化历史可以看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也是断裂作用与岩浆活动集中的地带。固体矿产的源岩大多来自地幔,而断裂为地幔岩浆物质向上涌升提供通道。因此,结合带也应是金属矿床赋存的地带。图2是中国大陆有色金属矿产分布图。比较图1和图2可以看出,有色金属矿产大多集中分布于“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上。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宏观大地构造格架作为固体矿产勘探的

第一层次,为中观研究提供依据。我们指出,“三横、两竖、两个三角”的结合带是固体矿产分布的地带,而结合带的交汇处,应该具有更有利的矿产前景。

这种宏观矿产资源研究1∶5兆,对于摸清固体矿产家底、指导区域性中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根据“区域约束局部,深层制约浅层”的勘探经验总结,在宏观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各种技术方法,恰当地开展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勘察工作,使第二个层次中观研究1∶50万能够深入地认识区域性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为第三个层次微观研究1∶5万对固体矿床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将固体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探工作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研究,其比例尺分别为1∶5M,1∶50万与1∶5万,是使基础研究与找矿应用联系起来,基础研究能够为找矿应用提供依据和方法,而找矿应用又能从基础研究出发,使基础研究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上述宏观研究的缺点是研究范围局限于中国大陆地区。地学工作应放眼全球,象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那样,探讨全球范围内的地质规律,作为指导理论。上述我们是应用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来认识中国大陆的构造与矿产资源,但是在更大范围内来认识中国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可能会提供新的思路。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应给予充分的关注:(1)蒙古、俄罗斯已经发现8个超大型矿床,30多个大型矿床,而相邻的我国境内就只有一些中小型的矿床吗?难道相同矿带上的超大型矿床就是不过国界,还是我们存在着什么问题?(2)新疆周边国家已发现一系列超大型金属矿床,其中仅穆龙套金矿的储量就达4500吨,属超大型。为什么我们在新疆只找到一些小型矿床?此外,对我国西南部与印支半岛,乃至与马来西亚和印尼,开展固体矿产的比较地质学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区域性中观研究来说,根据宏观研究的结果,应选择“三横,两竖,两个三角”交汇的地区进行比例尺1∶50万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探索矿产资源的时空展布规律为矿产勘探提供依据。

现仅以胶东金矿为例。在胶东地区,地质、地球物理研究表明,金矿床的分布主要与三条北东向断裂带的展布有关,从而可以指导并部署此地区金矿的找矿工作。

在这样认识的指导下,再开展矿山的微观研究(比例尺1∶5万),应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方法探索金矿床的分布与类型,如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等,按规律性认识,集中目标钻探,不难有新矿床的发现,同时也为解决危机矿山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应该指出,长期以来,胶东金矿主要集中在500米以上的深度范围内。根据上述三个层次的研究,特别是应用地球物理方法预测并经钻探证实,在600—1200米的范围内又有新层位的矿床出现(图3)。

这样,在国民经济建设迫切的需求下,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率矿产资源工作,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认识矿产资源形成演化的规律,大力开展普查勘探工作,积极谋求发展。而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探,应该在地质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作用,“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

应该说明,这个原则要求或指导思想,也适用于当前危机矿山的救治。在地质认识指导下,在危机矿山周围,在危机矿山深部是否会有未知矿体的发现?应根据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应用钻探进行找矿勘探,努力恢复这些矿山的活力。

3几点建议

矿产资源勘探工作,必须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此基本前提下,现提出下列四条建议:

(1)深化改革,建立适应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体制(中央负责全国的宏观研究,省区负责区域的中观调查,矿山负责矿床的微观勘探),理顺关系,调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人员的积极性,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开发矿业;

(2)根据国内外矿产资源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点,来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规划并指导找矿勘探工作,努力谋求发展;

(3)在地质理论指导下,大力开展物化勘探工作,攻深探盲,寻找大矿、富矿,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作好资源保证;

(4)设立矿产资源的地质对比研究:①中国内蒙与蒙、俄邻区;②中国新疆与中亚邻国;③中国西南部与印支半岛及印马地区等。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加缪;现代生存论;荒谬;反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21-02

加缪曾是法兰西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作品呈现出荒谬与反抗两大类。加缪把《西西弗的神话》《局外人》《卡利古拉》称作三部“荒诞”,《鼠疫》《反抗者》《卡利阿也夫》归为反抗一类。最初把《错误》列入反抗系列,后来又把它列入荒诞系列。加缪对荒谬与反抗的思考与认识不仅是这些作品的主题,同时也贯穿了几乎他所有的创作和行动,在加缪身上,体现出“一个人,一个行动和一部作品的奇妙结合”(萨特语)。

一、荒谬

《西西弗神话》中加缪以散论的形式论述了荒谬的概念,指出了什么是荒诞,人何以会有荒诞感。荒诞感是荒诞的基础,荒诞感产生于一种非理性的理性,它是人对荒诞状态的清醒意识。人体验到荒诞,荒诞感也同时产生。突然有一天诸背景倒塌了,“在被突然剥夺了幻想和光明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这种放逐是无可挽回的,因为对失去故土的怀念和对天国乐土的期望被剥夺了。这种人与其生活的离异,演员与其背景的离异,正是荒诞感。”[1]当荒诞感来袭,瞬间一切都变得陌生,但一切又是裸的真实,“世界逃离了我们,再次显现出自己的本色。”灵魂在真实面前束手无策,生活的意义,自身的价值,正义、诚信、道德、纯洁,一切高悬的道德的神圣偶像,刹那间分崩离析。分离、陌生、不理解让人感到世界充溢着苦水,成了绝望的荒漠。

这种荒诞感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起床,公共汽车,四小时办公或工厂打工,吃饭,公共汽车,四小时的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同一个节奏。”人们惯性地生活着,“世人活着,出于多种原因,其中首要的是习惯。人们习惯了生存,一如既往地做出生存所需的举动。而且“循着此道走下去,大部分时间轻便自然。”不过有一天,“为什么的疑问”油然而生,于是一切就在这种略带惊讶的百无聊赖中开始了,这种百无聊赖让人感到“恶心”,这种恶心的感觉就是荒诞。同时期的法国作家萨特在小说《恶心》中对此有充分形象的描述,它是一个时代人的感受。

荒诞是一个时代的感受,荒诞的意识弥漫着整个20世纪的西方世界,伴随着荒诞出现的还有自由、死亡、忧虑、烦躁、痛苦、孤独诸观念。20世纪是现代危机空前严重与爆发的时代,尼采宣布上帝已死,科学与理性受到质疑与挑战,新的信仰还没有建构起来,唯科学主义无法被替代,就连哲学也走向探讨语言和逻各斯的分析哲学而不再关注人的意义与价值,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密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传统伦理价值被颠覆,“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人普遍存在着怀疑和荒诞的情绪,“以前时代的种种肯定性事物及不可动摇的基本假定,均被涤荡无疑,这些东西被加以检验并被发现是不合适的,被怀疑成是廉价的和有点幼稚的幻觉。的衰落一直被加以掩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此时兴盛的,是些其信念仍在发展中的各色宗教、民族主义和五花八门的集权主义谬说。战争把一切全都打得粉碎。”[2]人的存在诸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再次深切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加缪密切关注他的时代,他把荒谬哲学化,当然他的哲学是生活哲学,加缪不寻求抽象的观念与意义。他对荒诞感、荒诞的探讨和阐述鲜明地体现出现代人的矛盾与困惑:人们自以为明确了意义,但这意义从来就是被赋予或是别人给予的;人们知晓了真理,但这真理从来不是于我这个个人来说是有意义的;人们发明了测量方法,先进的科学技术,人们自以为认识了自然,了解了自己,在通向真理的路途上更近了一步,但其实都只是一些冰冷的数字和规则而已。这就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人同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世界的矛盾,人同自身的分离,思想与生活的不统一。加缪所说的荒诞感正是源于现代人亲手制造的异化的世界与自身形成的矛盾。

二、反抗

面对荒诞,人应如何抉择?加缪不满足于世人或抱希望或用自杀来逃避人生的荒诞,也谴责虚伪和毫无“逻辑确实性”的哲学自杀。“如果我们意识到虚无和无意义,那么这并不是终了,我们不能停留于此。除了自杀,人的反应是本能地反抗……”加缪的伟大不但在于他清醒地认识到荒诞,更在于他从荒谬得出的结论是“我的反抗,我的自由,和我的激情。

西西弗触犯了天规,诸神判处他把一块岩石不断推上山顶,而石头因其重量一次又一次滚落。没有比这种无用又无望的劳动更可怕的惩罚了。然而,在加缪的笔下,西西弗是荒诞英雄。“他对诸神的蔑视,对死亡的憎恨,对生命的热爱,使他吃尽苦头,苦得无法形容,因此他竭尽全身解数却落个一事无成。这是热恋乡土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这则神话之所以悲壮,正因为神话的主人公是有意识的。西西弗认识到自己苦海无边的生存条件,但他认为没有蔑视征服不了的命运,无能为力却要叛逆反抗,他对荒诞的命运说“是”,于是孜孜以求,努力不懈,这就是他的反抗方式。加缪认为幸福和荒诞是同一方土地的两个儿子,不可分开。没有不带阴影的阳光,必须认识黑夜。西西弗正是因为对荒诞的洞悉和反抗,所以他活得清醒,活得充实,加缪说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除了西西弗,《鼠疫》中的里厄医生或许是加缪人物中唯一的正面形象,没有阴郁,没有疯狂。这个伟大的英雄,面对灾难从容不迫,沉着冷静,他还用行为和人格感染周围的人,引导大家一起行动。奥兰城的上空弥漫着绝望,但这并不令人害怕。反抗让人享有自由,团结一致,摆脱孤独,即便没有希望,读者也能感受到无穷的力量与震撼,绝望的处境丝毫没有什么可怕。我们感受到“贯穿《鼠疫》全书的是一群温和的、善于道德权衡的人物,他们的反抗不为某种理想,而是出于反对不宽容和不妥协。”[3]在《反抗者》中,加缪指出“我反抗,故我们在”。“反抗行动从本质上讲不是自私的行为。”因为在反抗的时候,人们感到在为某种价值而行动,尽管这种价值观念依旧模糊,但反抗者至少感觉到它对他和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果说西西弗还是个人的反抗,《鼠疫》则已走向集体反抗。

《反抗者》一书的突出主题就是反抗。加缪认为真正的反抗是创造价值,而绝不是使杀人合法化。“反抗并非要求生存,而是询问生存的理由。”“对恶的抗议居于形而上的反抗的核心……令人愤慨的并非是儿童的苦难,而是这种苦难并没有得到解释。” 面对荒诞、恶、非正义、贫穷、疾病、死亡、绝望、孤独等等,加缪说,让我们反抗到最后一刻。反抗让人间的正义得到伸张,让人获得存在的尊严。反抗是一种苦行,反抗有时并不会有实在的结果,但反抗是人的良知,反抗让人成为人,让精神充实、升华。加缪说,“生命的奔放,无意识的冲动,荒谬发出的呼喊,这是应该肯定的唯一纯粹真理。”“我继续相信生活没有什么更高的意义。但有些东西的确有意义――人,因为只有他独自为寻找意义而奋斗。”[4]《鼠疫》中里厄医生说“现在有病人,应该治好他们。然后他们会思考,我也会。但最要紧的是治好他们。我将尽我所能保护他们,就是这么回事。”反抗者只以人为目的的简单想法更能说明反抗行为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加缪还借他的主人公说道:“我对英雄主义和圣人之道都没有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做一个人。”反抗不以做英雄和圣人为目的,这种想法令人肃然起敬,但也道出了反抗本应就是作为一个人的准则,加缪通过反抗理论不仅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指出新的出路,也力图建立一种新的人道主义。

三、结语

作为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加缪还积极地关注、参与、投入他的时代。 二战爆发,加缪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他成了时代的精神支柱,加缪的许多读者“业已形成了每天通过他来思考的习惯。”[5]加缪在抵抗运动中取得的成就,让他的论敌萨特都钦佩不已。当萨特在一旁大声疾呼作家要介入时,加缪用行动回答了为谁写作的问题,见证了一个艺术家在黑暗时代的反抗。1957年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加缪重申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立场。在他看来,他所处时代的人们生活在一块是非之地上,但是人们无法摆脱。艺术家也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是非的漩涡。他感到一边维持生活,一边创作的不容易,但是因为哀伤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所以他呼吁要投入到时代当中去。加缪说“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显示着对一个时代的爱……”这就是加缪所说的艺术创作的反抗。加缪短暂的一生都在诠释他的反抗哲学,美国女作家苏珊・桑塔格说“卡夫卡唤起的是怜悯和恐惧,乔伊斯唤起的是钦佩和崇拜,普鲁斯特唤起的是尊重和敬仰,但除加缪外,我能想到的当代作家中没有一个唤起爱。”[6]加缪渴望平衡、和谐、大海和阳光,为人间的真爱与正义不懈努力,坚持反抗。他的真实,他的忠诚,他的反抗,他的激情,他对生命和生活的挚爱,让我们感受到来自阳光与大海的爱的力量。加缪或许不能解决现代人生存的所有困惑,但他却如清晨的一缕阳光,如夏日的清流,在我们遭遇荒诞、困境时给予我们一种明朗澄净而又坚韧强大的精神力量。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把加缪的作品作为床头书,或许正是因为加缪作品中逼人的清醒,反抗的力量,来自阳光与大海的温暖的爱,还仍旧并将继续打动着人心。

参考文献:

[1]柳鸣九.加缪全集:四卷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79.

[2][美]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M].刘国彬,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5.

[3][美]托尼・朱特.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M].章乐天,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143.

[4][法]罗歇・格勒尼耶.阳光与阴影:阿尔贝・加缪传[M].顾嘉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6.

篇10

1生源地贷款信息化建设是各地区建设的重点包括申请学生的资格审查,生源地贷款的申请受理,生源地贷款的贷后管理等相关内容,实现了这些网络信息互相交流,保证了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平公开性。江西省从2008年规划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行信息化管理开始,实施了以下两种措施:建立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电子档案库;实行网上申请、审批和资金拨付。

2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取了相应的成果,高效低耗的目标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安徽省从2009年开始信息化系统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使资助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变革;12天内就完成了三大奖助学金的全部申报工作,是上一年度所耗时间的1/3、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权威的个人资助信息查询服务平台,快速获取贷款、奖助学金情况、贷款的还款日期、本息金额等信息。河南省建立了学生资助工作短信平台,通过短信平台各项工作信息,并与网上办公系统及学生资助网站配套使用,要求高校及时处理安排的工作并回复处理结果,保证了重要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与处理。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很好的统筹规划。近几年,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是很多部门、地区都相对独立地建设信息系列。这些子系统的标准、内容都不统一,既浪费了开发成本,又制约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在广东省有行政管理部门开发的广东奖学助学工作网,在各个高校又有各自的奖学助学工作网,同时也使用全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管理网。存在多个管理平台,让用户不知如何选择,而进入其中之一,又与其它网是隔离的,信息无法共享,从而无法享用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和高效。

2信息平台“形式化”。许多地区建立的信息平台使用率不高,只是为了有一个信息平台而建立了一个信息平台,没有实质的内容。这个信息平台的对用户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更不要谈如何提供好的服务,帮助大学生能够找到勤工助学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3服务意识不强,没有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许多地区的信息平台设计不够人性化,使用繁杂,基本就是把传统的办公模式搬到网络上,并没有使学生资助工作简化,反而更加重了这项工作负担。

4片面强调信息化的技术作用及硬件,不注重管理。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不等于“硬件+软件”,也不等于“单机+上网”。目前多数网站的作用还主要停留在把传统的工作方式搬到了网上,而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新的机制、新的运作和管理模式。现在大部份地区的学生工作资助网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技术层面,将纸质的变成电子版的,并没有真正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

5资金问题始终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难题之一。由于经费不足,导致计算机的数量不足,档次不够,硬软件配备不足。设备陈旧的问题严重而普遍,特别是信息化平台的服务器的设备。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硬件的不断更新,操作系统的不断升级,使以往的配置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许多地区由于经费问题,放低了对硬件的要求。

6工作体系不完善。“奖、贷、助、补、缓”五位一体联动体系已形成,但在其信息化建设中,是开展得不平衡的。大部份地区的信息化平台里重视的是“贷”,而其他几项内容基本只有一些新闻政策,服务内容缺乏。当前,大部份地区在“贷”这一项工作中使用的信息平台是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default.aspx),这个信息平台主要解决的是“贷”的信息化管理,受其影响,在其它的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管理中也重点注重是这项工作。但学生资助工作并不仅这一项工作,如何使其它几项工作也和这项工作有机高效的结合起来,是信息化建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