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的诗范文

时间:2023-04-11 21:3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咏梅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咏梅诗,萧德藻,以丑为美,咏梅

中图分类号:l.1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萧德藻的生平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

萧德藻的诗歌曾经名动一时,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萧德藻曾向曾几学诗。杨万里《淳熙荐士录》列他为第13人,说他“文学甚古,气节甚高,其志常欲有为,其进未尝苟合。老而不遇,士者屈之”。杨万里将他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举,称为“四诗翁”、“四诗将”。

萧德藻著有《千岩择稿》七卷,在萧德藻死后由其好友杨万里为其作序并刊行,可惜在元代时,在永州被毁,所以后人无法看到他的诗集了,这不免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全宋诗》也只辑录了他的十二首诗歌和若干残句。由于萧德藻的存诗不多,宋诗的研究者对他也没有给予很多的重视。各种文学史、诗歌史均未对其人其诗予以评价。所以直接导致当时名噪一时的大诗人至今的销声匿迹,人们对他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真的成了他所期盼的“隐士”。

二、宋代的咏梅诗

梅花是中国古老的花卉之一。今天提起梅花我们总是能想到它与松、竹合称“岁寒三友”,又同兰、竹、菊被誉为“园林四君子”。但是任何事物想要被认识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梅花虽然在今天被大众所熟悉喜爱,但是最初它也是不被关注的。咏梅诗最早发源于《诗经》。但是直到宋代才发展到顶峰,宋咏梅诗的诗人没有清代的人多但是由于宋代文人对咏梅的偏爱,所以宋代的咏梅诗数量反而多于清代。宋代的咏梅诗数量比前代的咏梅诗数量加起来都多。足见宋人对咏梅的偏爱程度。宋代的咏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宋人用梅来表达思乡之情,用梅来表达对隐士情怀的向往,表达个人感情,通过咏梅来言志。不仅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也赋予了梅深刻的内涵。可以说宋人的咏梅诗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还出现了记载梅的专著。在宋代几乎每个诗人都写咏梅诗,咏梅成为一种风气。

三、萧德藻的咏梅诗赏析

《全宋诗》中收录的萧诗这些诗每一首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有几首甚至堪称佳作。萧德藻的咏梅诗就是萧德藻七绝诗中最具有独创性的诗歌。

《古梅二首》(其一)

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古梅二首》(其二)

百千年藓著枯树,一两点春供老枝。

绝壁笛声那得到,直愁斜日冻蜂知。

萧德藻的第一首咏梅诗是这样描写这枝古梅的,他首先把梅花比喻成湘妃这样的美女,可是这位美女却是立在冻僵了的蛟龙的脊背之上。萧德藻还把梅花比喻成像月亮一样的海中贝壳。可是这美丽的贝壳却是挂在珊瑚枝之上。这里的“冻蛟脊”和“珊瑚枝”都是对梅枝进行的比喻。通过这两个比喻我们能形象的感知到这枝古梅的丑陋、奇怪。可是接下来又写到这枝丑怪的古梅也有他惊人的妩媚,只是这惊人的妩媚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知晓的。只有晓寒能为之极致的妩媚所吸引,再无其它的欣赏者。很有几分孤高、凄凉的意味。也抒发了作者的知音难觅、缺少知己的感叹。作者好似有意的描写古梅的丑陋、奇怪,有几分“以丑为美”的意味。作者的比喻也比较新颖、奇特。我认为作者有以这枝丑陋且奇特的古梅自喻的意味。作者与古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的孤高、冷傲。同样感叹知音稀少,能理解自己的人不多。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株被千年的苔藓附着着的枯树,它的古老的枝桠上只开出了一两朵花。这枝老树开放在绝壁之上,笛声很难传到这悬崖峭壁之上,可是这株老树根本不担心这个问题,它只是担心在这寒冷冬日的黄昏被冻蜂知道它已悄然开放,要来打扰它生活的宁静。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这株古老的梅树所具备的孤高品格,以及厌烦尘世的纷扰的心情。我们也可以通过这首诗看出作者的归隐之志。

萧德藻所描写的梅都是丑陋的奇怪的,他们有古瘦,冷峭等特点,作者好似故意“以丑为美”,萧德藻所采用的比喻都比较新奇,用典多但是都很精确。将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的理论运用的惟妙惟肖。用字用词全是精心琢磨,精炼而准确。可谓是字斟句酌。萧德藻笔下的古梅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精神鲜活,形神兼具。萧德藻的诗句看似简单易懂实则含义深远,韵味悠长。

我们还可以从他对“老梅”、“寒梅”、“瘦梅”的咏叹声中,看出萧德藻的气节情操,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位封建文人所具有的独立的文人品格意识。封建文人有着高洁的人格意识,萧德藻也不例外。高洁的人格意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品行端方,有正义感;二是贞洁自持,出污泥而不染;三是超凡脱俗,不趋附权势,有独立的人格。萧德藻的高洁品格从他的两首古梅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它的梅就像他的人一样。

四、萧德藻的咏梅诗与其他人的咏梅诗的比较

在文学史上写咏梅诗最出名的可谓是“梅妻鹤子”的林逋,林逋的《山园小梅》这首咏梅诗历来受人们推崇。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料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欲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钾,不需檀板共金尊。

林逋的诗前两句写的是花园中的花已经落尽,只剩下梅花在园中独自开放,占尽风情。颔联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神来之笔。描写的是梅花的影子倒映在清浅的水中,淡淡的香气在黄昏的小园中浮动。颈联描写的是蝶儿、霜禽为了梅花而疯狂,写出了梅花所具有的强大的、无法抵挡的魅力。最后两句写了梅花不为霜禽、蝶儿所动,只愿与诗人相钾而不愿与蝶儿、霜禽进行觥筹交错的应酬。林逋的《山园小梅》写出了梅花的清秀淡雅,不愿被世俗污染的一种高洁的品质。

虽然林逋的咏梅诗与萧德藻的咏梅诗都写到了梅花的高洁,不愿被世俗所扰,想要回避世俗的纷扰,想要归隐的品质。但是两个人的手法是明显不同的。萧德藻描写的梅花是丑陋的、奇怪的,没有什么魅力的。大有“以丑为美”的意思。萧德藻笔下的梅花是枯瘦、冷傲,生存环境也是艰苦的远离世俗的。而林逋笔下的梅花是美丽的,清幽的,典雅的。生存的环境也是很好的。而且也是很有魅力的。近代人陈衍评云:“梅花诗之工致,此可叹为观止,非和靖所想到矣。”认为萧德藻的咏梅诗高于林逋的咏梅诗,但是也有人不这么认为。清代的潘德舆却不喜欢这种风格,他认为:“宋人萧德藻梅诗,有‘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看似倔强,实与‘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一太熟,一太生,同是诗家左道。凡学诗者,入手即辟此二种,方有根基可望,勿认萧君二语胜于季迪也。”我认为萧德藻的瘦硬、丑陋,奇特,虽然不一定能胜过林逋的咏梅诗,但是却也绝不是“诗家左道”。只能说是萧德藻在有意另辟蹊径。不愿亦步亦趋,单纯模仿。他能创造出“丑怪惊人能妩媚”的古梅形象也是实属不易的。

综上所述,可以说萧德藻的咏梅诗是在宋代诗人大量写作咏梅诗,咏梅成为一种风气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所作的与一般咏梅诗不同的,采取的“以丑为美”的独特写法所创造出的风格独特的咏梅诗。

参考文献:

[1]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中华书局,2010年8月

篇2

于谦《和梅花百咏》(之一)“马上相逢情不尽,一枝谁寄陇头春。”

陈师道《黄梅五首》(之三)“欲传千里信,暗折一枝春。”

诗中运用了“折梅寄远”的典故。此典故出自南朝宋诗人陆凯的《赠范晔诗》“折花赠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东风第一枝的梅将春的汛息、真挚的友情和浓浓的思念传递给友人范晔,梅花作为寄托相思感情的媒介物丰富着咏梅诗的内涵。

2.西湖处士或孤山处士

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之五)“目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西湖处士、孤山处士均指宋代著名诗人、高士林逋(字和靖)。以梅妻鹤子而闻名于天下的林逋,爱梅入魔,他不仅在小孤山遍增梅花,歌咏啸傲其中,而且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真正不同凡俗。林逋共写了咏梅诗七津八首,被称为“孤山八梅”,通过咏梅来表现自己品性的高洁。许多咏梅诗人在目己诗词中提及林逋,都表明自己与林逋相同的爱梅情结及超凡脱俗、高洁孤傲的节操、忘向。同时“海妻鹤子”也成了典故。

3.梅花妆

朱淑真《冬日杂咏》“厌厌对景无情绪,谩把梅花取次妆。”

“梅花妆”的典故是指寿阳公主正月初七在含章股下小卧,梅花飘落到他额上,成五瓣,拂之不不去,甚为好看,宫中美人皆纷纷仿效之。诗中运用“梅花妆”的典故,个仅说明梅花妆为女性仪仪容的修饰,它为女性增添了雅致和风韵,而且在说明女性对青春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4.何郎

高启《梅花》“自去何郎无好韵,东风愁寂几回开。”

何郎,即何逊,曾做扬州法曹,在舍下种青梅树,日常吟咏其下,后迁洛阳,因思梅心切返扬州,正值梅花盛开,于是赏玩不已,被后人称为“知梅者”。何逊有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海。衔霜当路发,映雷拟寒开。”写出了海花的盎然生机及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慨叹,对后世咏梅诗创作影响很大。

5.高士、美人

高启《梅花》“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此首诗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袁安卧雪,一是罗浮遇仙。(柳宗元《龙城录》),前者讲洛阳大雪时,人多外出乞食,袁安却高卧家中忍饥受寒,不求助于人。后者讲赵师雄迁罗浮,天寒日暮,月色微明,于松林间酒肆旁见一美人淡妆素服,芳气袭人,举止高雅,因扣家门与之共饮。师雄醉卧至晓,发现自己在大梅花树下。用这两个典故把梅花比作卧雪高士,月下美人,突出了梅花凌寒傲雪,素淡馨香的神韵。

6.南枝北枝

葛长耕《早春》“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由于南北方位的差异而呈现出冷暖不同所带来的结果--南枝花开早。南枝北枝的典故有作用,一是紧扣早梅,向南枝上开出了嫣红的花朵,是“梅破知春近”的预示,二是表达出对早梅的怜惜珍爱之情。

7.一枝梅

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闹,竹外一枝斜更好。”

刘秉忠《江边梅树》“一枝倒影斜斜月,满树浮光细细风。”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原诗为“昨夜数枝开”,请教于郑谷,郑谷说中“‘数枝’碍‘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遵改,并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独表“一技”,一方面突出梅开之早,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梅花虚实飞动,疏淡娴雅的美感。这种以少胜多的写法对后来的咏梅者启发颇多。

链接阅读:

咏梅高手的美称

1.梅隐、梅仙

宋代诗人林逋,以梅妻鹤子而闻名于世,爱梅入魔,他不仅在小孤山遍植梅花,歌咏啸傲其中,而且终生不娶,以梅鹤为伴,真正不同凡俗,因而有“梅妻鹤子”的佳话。林逋写了咏梅诗七律八首,被称为“孤山八梅”,通过咏梅来表现自己品性的高洁,诗品与花品互相契合辉映。他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了,成为千古绝唱。

2.梅花屋主

元末著名画家兼诗人王冕,他爱梅之痴,不减宋初的林逋。他有居室自名“梅花屋”,自己便以“梅花屋主”自居王冕善画没骨梅花,又有题画梅花浮一卷为世人所推重,其“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下不来”之句。当时就被编成故事流传。他的《白梅》《墨梅》诗堪称历代咏梅诗作中的上乘之作,结句分别为“只留清气满

乾坤”和“散作乾坤万里春”,诗人均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一种宏大的抱负与达观的胸怀。

3.知梅者

南朝梁诗人何逊,他的《咏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第一次从审美的角度来咏梅,以婉转清新的笔调,形象描绘了梅的风姿韵致。他曾做过扬州法曹,在舍下种有梅树,时常吟咏其下,后来迁洛阳,因思梅心切,请求返扬州。因此被后人誉为“知梅者”。

梅花的别称

1.疏影:吴可《探梅》“喷月清香犹吝惜,印溪疏影恣横斜。”

2.暗香:李《早梅》“雪径清寒蝶未知,暗香谁遣好风来。”

3.横枝:杨万里《雪夜寻梅》“横枝憔悴晴埃,端令羞面不肯开。”

4.斜枝:杨则之《早海》“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5.一枝春:陈师道。《黄海五首》“欲传千军信,陪折一枝春。”

6.孤根:李新《次韵任吏君咏梅二首》“堂上高人解赏音,孤根未放草来侵。”

7.孤芳:林边《梅花三首》“几回山脚又江头,绕着抓芳看不休。”

8.冰雪仙:朱翌《梅花》“姑射山头冰雪汕,人间一见巨丰年。”

9.仙姿:朱熹《前村梅》“玉立寒烟寂寞冰,仙姿潇洒净无尘。”

10.冷艳:陈克《书海花》“忽逢冷艳冰绡上,叹息侯家占好春。”

11.寒艳:张峰《梅》“一枝寒艳映窗光,蕊气层衣断客肠。”

12.癯仙:陆游《射的山观梅》“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

13.春葩:强至《次韵公胜早梅》“若论霜菊无多晚,只此春葩苦较迟。”

14.琼葩:韩维《千叶梅》“南园卉本木春光,独爱琼葩掩众芳。”

篇3

魅力NO.1:时尚外观

时尚动感的造型是跑车吸引消费者的关键所在,N1 max作为4G手机中的平民跑车同样如此。在外观设计方面,N1 max时尚靓丽,简约大气,在1500元档手机中属于颜值比较高的一款。N1 max侧边采用航空级优质铝合金材质,通过二次氧化着色工艺,使金属表面颜色更丰富、色泽更持久。N1 max的背面材质为聚碳酸酯,采用纹理设计,通过激光雕刻工艺,配合丝滑抗指纹涂层,带来触摸肌肤般的握感。N1 max的机身厚度只有7.9mm,便携性在5.5英寸屏幕手机中属于中等水平,符合超薄智能手机标准。作为一款4G手机, N1 max 的机身正面布局符合常规,醒目的4G标识位于机身正面的左上角,屏幕下方有三枚传统的Android按钮。听筒、光线感应器、距离感应器、5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则位于屏幕上方,3.5mm耳机插孔位于机身顶部,数据线接口和麦克风位于机身底部,音量调节键和电源/锁屏键则位于机身的右侧。N1 max 的机身左侧提供SIM卡插槽,电池采用不可拆卸设计,容量高达3500mAh,一般情况下可以实现1天以上的待机时间。N1 max 的外观色彩款式有三种,分别是星空灰,旭日金,皓月银,不提供蓝色、红色等年轻化色彩。

魅力NO.2:清晰画质

既然是“跑车”,那就应该具有大屏幕,方便用户查看各种信息。N1 max 顺应了大屏化的发展潮流,屏幕可视面积高达5.5英寸,带来了宽广视野。屏幕分辨率更是达到了1920×1080像素,符合1080P全高清标准,屏幕规格媲美价格较高的苹果iPhone 6 Plus,像素密度高达401ppi,超过了视网膜屏幕的标准,在正常观看距离下,没有颗粒感。在三原色测试中,N1 max 的屏幕没有出现明显的色差,色彩过渡中没有出现不均匀的现象,色彩还原比较准确,体现了IPS屏幕材质的特点。N1 max的屏幕亮度高达450nits,即便是在光照强烈的户外也能让人看清屏幕显示的内容。另外,N1 max的可视角度比较大,但没有杜绝小角度观看时出现偏色现象的问题。从显示效果来看,N1 max可以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

魅力NO.3:高清成像

如果跑车配备高清摄像头,那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行车安全。在拍摄方面,N1 max 采用时下流行的双摄像头配置,包括一枚500万像素前置CMOS摄像头和一枚1300万像素后置CMOS摄像头,前置摄像头光圈为F2.4,拍摄广角高达84.3°,可拍摄范围比较大,可以满足多人自拍需求,并且支持自动美颜功能,对于喜欢自拍的用户来说是一个福音。后置摄像头采用索尼第二代堆栈式1300万像素CMOS Sensor IMX214,光圈高达F2.0,内建闭环马达,具有0.3秒快速对焦功能,可以满足抓拍的需求。N1 max配备了同价位手机中少见的双色温LED补光灯,可以在弱光环境下改善光线条件,从而让成像更明亮。N1 max的拍摄功能涵盖自动对焦、自动场景识别、面部优选、HDR、美颜、夜间模式、全景拍照以及720P高清视频录制等,并可以对色彩效果、饱和度、对比度、锐度、感光度、白平衡等项目进行调整,最大可以拍摄分辨率为3264×2448像素的数码照片,可玩性比较强。N1 max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对焦速度比较快,微距模式下也有一定的背景虚化效果。从拍摄样张来看,N1 max的对焦准确度、色彩还原准确性都比较强,锐度控制比较到位,整体成像效果比较自然,没有明显的偏色现象,即使夜间拍摄也没有很多的噪点,成像质量对于一款千元级手机来说比较优秀。

魅力NO.4:卓越性能

动力参数是衡量跑车性能的重要指标,N1 max在事关运算性能的硬件配置方面傲视同级。N1 max 搭载了一枚同级别领先的高通骁龙615八核64位处理器,主频为1.5GHz,采用了Cortex-A53架构,内置Adreno 405 GPU,支持DirectX 11.2、Open GL ES3以及Full Profile Open CL。 RAM高达 2GB,ROM容量为16 GB,确保系统运行无卡顿。如果用户觉得存储空间不够用,可以通过安装Micro SD卡来扩展存储空间。在安兔兔性能测试中,N1 max取得了接近3.6万分的成绩,在Android智能手机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准。在试用过程中,N1 max 既可以确保1080P/720P高清视频流畅播放,又能确保《狂野飙车》、《NBA2K15》等基于Android平台的普通3D游戏流畅运行,足以满足常规移动多媒体娱乐的需要。

篇4

来自Pew(皮尤)的Twitter Use 2012的报告显示,2012年2月有15%的美国互联网用户使用该站点,比2011年5月的13%和8月的12%都有所增加。而那些每天都使用该服务的用户则从2011年5月的4%上升至2012年2月的8%。

Twitter总体用户的数量在继续缓慢增长,年轻的用户则继续快速涌入该网站。2012年2月,有些群体的使用率有所下降,尤其是25-34岁和年龄超过64岁的群体,但年龄在18-24岁的用户使用Twitter的比例则在上升,从2011年5月的18%增至2012年2月的31%。另外,20%的这部分用户称每天都使用Twitter。

在移动端,Pew发现9%的手机用户在手机上使用Twitter,其中年龄在18-24岁的用户占22%。

篇5

关键词:日用陶瓷;实用性;美观性;统一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190-01

一、日用陶瓷的实用性与美观性

“日用陶瓷,即功能性陶瓷,是从生活中产生,也是在生活中积淀和规范的”。日用陶瓷的实用性是满足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实用功能。“实用”是指陶瓷产品在使用功能效用、造型式样、体积大小等各方面,符合人民大众的实用要求。对于赏用结合的日用陶瓷产品而言,实用性即使用功能是其根本。这是物质第一性和产品目的性所决定的。日用陶瓷与环境气氛、使用便利、机械洗涤、摞叠存放等因素构成一个功能整体。由具体材料、工艺、结构、形态、纹饰、色彩等综合而成的产品形式,应与功能互为融合,而不能人为地将两者割裂开来。“凡物皆有形。形态是构成美感的最重要因素,又是有实用功能的构造物,造物与造形是不可分的,人在造物活动时也塑造了该物的形。物的形是具有某种使用功能的形态。功能决定形态,这曾作为本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造型是否符合日常的生活实用性。如茶、咖啡壶除配有嘴和把外,还要讲究壶嘴的粗细,粗细要适度,以倒水流畅为准,壶嘴的角度和唇部的厚薄翻转交待要清晰,防止壶嘴出水时的涎水问题。壶把与器皿主体连接处不要形成死角,便于清洗等方面都必须考虑。另外,日用陶瓷产品,除特定的基本功能外,还包括安全、卫生、舒适、有益身心健康和有利生态环境等内容。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日用陶瓷美观性是指它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必须传达美感。日用陶瓷的美感主要包括造型美感和装饰美感。首先,日用陶瓷造型不只是实用品,也是按美的法则进行创造的生活用品。“日用陶瓷造型设计由于受生产工艺的制约,造型上不可能有较大的变化,它的造型设计只能在简单的形体中展开,设计师只有通过对造型和装饰有意味的形式处理,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通过曲线、直线、或两者的结合创造出器形的外伦廓,造型线条稍有出入,底部大小不同,就会呈现差异。

二、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相互关系

日用陶瓷产品应兼具实用与美观两个属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充分考虑二要素且将它们协调统一起来,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统一之中,存在矛盾。矛盾一,片面追求实用功能,忽略了审美性。实用主义者认为在陶瓷设计中,注重造型对工艺的适应,为了方便生产,而简化注浆模具,并放弃任何装饰,这使产品失去了情感表达。另外,就目前景德镇日用陶瓷市场状况而言,产品造型,装饰设计过于陈旧,造型上模式化,局限于若干个基本造型。装饰纹样、部位、色彩、手法等大至雷同,无法跳出即定的设计模式。矛盾二,追求审美,摒弃功能。设计者为了冲破以往模式的局限,别出心裁,设计出新颖、独特的造型,但在工艺成型及实用方面相对较弱。这是一个不足之处,尤其是单纯设计者们,他们对生产工艺、制作过程、原料可塑性等方面不了解,就会设计出不符合实用功能的产品,或是生产工艺很难完成的器形。如图1,弧度较大的器形轮廓增加了工艺成型的难度;将壶把和壶体距离拉远,导致端起费力,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打破传统壶嘴与壶体粘接角度,导致倒水困难、溢水等问题。

三、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

事物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因此局部矛盾必然向统一转化,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应该看到实用性与美观性两者之间的统一必然性远远大于它们的矛盾性,二者的矛盾因素能更好地促进它们的统一。图2是一个成功的作品,设计时必须有整体观念,做到造型与装饰互相结合,协调统一。这套咖啡具的整体感来自于桥梁式的盖钮,大跨度桥梁式盖钮与壶体外缘相吻合,在外观轮廓线上形成一体感,且装饰极尽简化,同时兼顾了实用和审美两个功能。因此,在功能和形式上细致入微的考虑;将实用性与美观性更和谐地结合;力求从局部到整体寻创新的契机;这依旧是我们设计者努力的方向。

篇6

【关键词】多媒体 美术 欣赏课 应用

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网络技术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资源库,为高中生围绕美术欣赏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是高中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坚强后盾,为我们所有高中美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方便。作为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师,要结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优化网络资源,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我们现在的教师所必备的技术。在新时代美术教学中对教学模式作新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学会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

美术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色彩的世界,如何把学生引入这个多彩的世界,一直是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现,无疑成为美术教师的得力助手。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声有色地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用于制作课堂教学课件的软件有很多,如Dreamweaver、Frontpage可以制作链接层次清晰的网页式的课件,Flash可以制作动感效果强烈的课件,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功能完善,交互功能强大,而方正奥恩、课件大师等国产软件则易学易用,就连Office自带的幻灯片制作软件PowerPoint也能制作出美观实用的美术课件。

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为拓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深化作品的主题,可精心挑选适当的音乐作背景,做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这样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上高中美术教学模块《书法篆刻》模块的教学选修中,中国篆刻艺术历史悠久,伴随着中国汉文字和中国书法艺术的嬗变与发展,由实用走向艺术。中国篆刻以汉字的造型为基础,充分体现铸与刻留下的线条美感,在方寸之间蕴涵着万千气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如何让这一门艺术系上时代的色彩,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起、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我引用了2008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宣传片为本课的导入内容,并播放的奥运会歌曲《中国印》。在2008年这样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新年开学第一课上,讲《中国印》是非常有价值的。又如在上《瓷器工艺》的欣赏课时,为了避免对瓷器有关的知识做单一的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修改,以《瓷器工艺―舟型砚滴》这富有特色的一课让学生们了解瓷器,本堂课导入比较新颖,导入则采用了流行与学生当中的当红歌手周杰伦的最新专集《我很忙》当中的歌曲《青花瓷》为引子。以优美的歌声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眼前一亮,根据歌词一猜便知本堂课的主题,再通过舟型砚滴这一特殊用途的瓷器为例子,展开讨论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从而进入本课课题。这些都是计算机运用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生动体现。

利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可以简便、快捷、直观地突出学习过程,使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和领悟所教内容,从而缩短了授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绘画中的构图知识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以往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大量的范图和讲解,仍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所绘物体在不同位置、不同大小时的不同视觉艺术效果,学生在作业中只能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这样作业就缺乏生动和创造性。为此,就可以利用计算机中的软件,将要示例讲解的美术作品事先扫描好,显示在屏幕上,分别将作品中的主体、背景等物象进行分离处理,在演示时就可反映原作品中表现的物象在不同位置的不同效果,也可把物象作拖动、放大、缩小处理,以展示物象大小变化对画面效果的影响,还可以在原作品中添加辅助线,说明几何形构图法。这样,学生通过老师与计算机的“示范”,对构图的原理和重要作用就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还具有强大、灵活、多变的功能。它有图像、图形处理软件,它们都有能够随时更换画面的功能。当要更换画面时,只须通过几个操作命令就可以更换画面的局部或全部的颜色,还有诸多的工具如画笔、调色板、喷枪、橡皮等可以轻松作画,使其表现方式更具个性,尤其是在设计图案教学中,更能施展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力。例如,《风景画》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先简化景物的外形,再组合成风景图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多种线描风景图案,让学生给图案添上丰富的颜色,运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使图案快速调换颜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色彩所带来的不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这样在实践中开启心智,发挥想象,尽情创作,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美术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教材中某些欣赏图片,往往由于质量的原因,难以符合欣赏教学要求。在欣赏教学中,利用电脑的特效去调整、校正教材中图片在色彩上的偏差,调节画面的对比度、饱和度、清晰度,还这些图片的本来面目。还可以播放与画面内容有很强联系的录像,使学生对欣赏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引起心灵的共鸣。例如,在欣赏《母亲》这副作品时,播放反映那个时代艰苦生活的录像,并配以沉重悲伤的音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母亲的伟大,体会那一种崇高的母爱。这样计算机就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方便,更好地营造了审美气氛。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随着教学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将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教学的各个学科,而美术本身就是一门视觉艺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事半功倍的效果,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采用计算机辅助,对美术欣赏课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在欣赏教学中,必须更好地运用多媒体,以求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7

美国足球决赛比赛结束后,一些乐队纷纷上场,这时,他们的精彩表演开始登场。

在美国,每年全国足球比赛的决赛举行日期是固定的,总是在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按照规定,决赛总是在一个特定城市的政府体育场举行。这个体育场能容纳l0万观众,由一个联合委员会管理。

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体育场的护理,联合委员会想到了吸纳会员的办法:凡向管理该场地的俱乐部交纳会费的会员,在该馆任何赛事举行的时候都可优先得到最好的座位――这意味着他们冬天可以免费看足球赛,夏天则是板球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批审,联合委员会共吸纳了3万多名会员。

负责足球比赛的足球协会,在一年中使用政府的体育场进行俱乐部比赛和决赛。但足协自己也有个大型体育场,可容纳8万观众。公众只要交纳一定费用便可成为足协会员,就有资格在足协体育场有比赛时得到座位。

这一年,由于足球决赛那天联合委员会会员占据最好的3万个座位,足协和管理政府体育场的联合委员会就此发生了冲突。联合委员会为了维护自己会员的权益,寸步不让。而足协声称,如果它的会员不能优先得到那3万个座位,它就把自己的体育场扩容至l2万个座位,然后在自己的场地上举行决赛。

双方商议无果后,足协体育场扩容至12万个座位的建议被提上了日程。这时,政府官员们看出了问题:通往足协体育场的道路流量完全可以容纳8万人的流量,但对12万人的体育场来说,则显得不够。要知道,在大型赛事中因通道堵塞而导致死亡事件发生的先例并不少见。于是同道路管理部门协商解决办法,该部门管理层认为可以把道路容量加倍,但这样做差不多要花费1000万美元。

很显然,政府觉得很难让人们相信为了每一年中的这么一天如此破费是值得的。于是他们又去请教交通运输部门的专家。结果得到的建议是,将现有的电车轨道像火车轨道一样延长,并可以增加电车数量来运送观众到现有的电车、火车站,但这一工程同样耗资巨大。

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无奈之下,政府只好向市民征集建议。经过数月的忙活,最终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案让那些政府官员和专家们汗颜不已:在足球比赛结束时增添一点儿娱乐节目。比如用象征性的1000美元请一些乐队前来演出――毕竟对乐队来说也是一次面对数万观众的宣传机会。这样,有人会陆续离开,有人会多留一会儿观看演出,道路拥挤的问题自然就得到解决了。

篇8

一、报刊接触行为

如果我们把报刊大体上分为党报(如《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市民报(包括晨报、都市报、晚报类报纸,如《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专业报(如《经济观察报》)、文摘报、周报周刊(如《南方周末》、《新民周刊》)、月刊和其他报刊这样七个大类,那么,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上海新闻从业者平时最经常阅读的三份报刊,第一接触的以市民报的阅读率为最高,其次是党报和周报周刊;在第二接触的报刊中,市民报的阅读率仍然为最高,其次为周报周刊,党报到了第三位;第三接触的报刊中,周报周刊成为阅读率最高的报刊,其次为市民报和党报。从整个报刊的分布来看,第一接触和第二接触的报刊中,党报、市民报和周报周刊的阅读率占全部报刊的90%左右,第三接触的报刊中,这三类报刊的阅读率相对于第一接触和第二接触,总体上有所下降,只占75%左右,其中党报的阅读率降幅最多,而周报周刊的阅读率则有所上升;其他各种类型的报刊,阅读率也有所增加(见表1-1)。

【表1-1】:请列举您最常阅读的三份报刊

党报

市民报 专业报 周报周刊 文摘报

月刊

其他 第一接触 30.40% 40.70% 3.10% 18.90% 4.60% 0.80% 1.60% 第二接触 18.40% 34.80% 6.40% 27.10% 5.60% 2.40% 2.40% 第三接触 15.60% 25.10% 8.10% 32.00% 9.20% 8.10% 1.90%

如果将从业者接触的三份报刊综合起来加以考察,各种报刊所占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市民报(33.75%)、周报周刊(26.82%)和党报(21.67%),这三类报刊占全部报刊阅读率的比例超过80%。

【表1-2】:最常阅读的三份报刊的总和  党报

市民报 专业报 周报周刊 文摘报 月刊

其他 21.67% 33.75% 5.77% 26.82% 6.39% 3.64% 1.96%

调查显示,上海新闻从业者每周花费在报刊阅读上的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将近一个小时的读报时间,其中花费在第一接触报刊上面的时间最多,平均每天阅读超过25分钟(见表1-3)。 【表1-3】:您常看的每一种报刊每周阅读的时间(分钟)

第一接触 第二接触 第三接触 每周所花费的阅读时间 161

115

102

不同类别的报刊所花费上海新闻从业者的阅读时间存在着差别,如果将报刊的出版周期等因素考虑在内的话,专业报刊以及周报周刊的阅读时间最长,每期平均阅读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而党报和市民报的阅读时间在20~30分钟之间(见表1-4)。 【表1-4】:您常看的每一种报刊每周阅读的时间(分钟)

党报 市民报 专业报 周报周刊 文摘报 月刊 其他 第一接触 181

187

220

76

109   53  178 第二接触 132

147

125

66

103

128  117 第三接触 123

133

106

68

102

96

81

不同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每周花费在阅读报刊上的时间,以电视从业者为最多,最经常阅读的三份报刊总计415分钟,其次为报纸从业者,每周三份最经常阅读的报刊花费时间总计366分钟,再次是广播从业者,共花费390分钟。

如果将年龄、学历、从业年限、职称、职务等有关因素引入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上海新闻从业者花费在第一接触和第二接触报刊上的阅读时间,同年龄、从业年限、职称和职务因素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年龄越大、从业年限越长、职称和职务越高的从业者,对于他们选择的经常阅读的第一和第二接触报刊,每周花费的阅读时间就越长(见表1-5)。 【表1-5】:年龄、从业年限、职称、职务和每周阅读报刊时间的相关关系

第一接触

第二接触 年龄

0.270**

0.281**

367

346 从业年限

0.241**

0.237**

367

346 职称

0.175**

0.149*

0.001

0.005

368

347 职务

0.123*

0.021

352

二、广播电视新闻接触行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上海新闻从业者每周收看电视新闻的天数接近6天,也就是说基本上每天收看电视新闻;而收听广播新闻的天数则稍少一些。在不同媒体的新闻从业者之间,对于电视新闻的收看率并没有太明显的差别,而对于广播新闻的收听率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广播新闻从业者的收听率最高(见表2-1)。 【表2-1】:您平时每周有几天收看电视新闻和收听广播新闻

总体 报纸 电视 广播 每周收看电视新闻天数 5.69 5.64 5.88 5.67 每周收听广播新闻天数 4.48 4.32 4.23 5.49

在各种不同的广播电视媒体中,上海新闻从业者接触较为频繁的依次为本地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以及本地电台。对于境外广电媒体的接触率普遍较低,其中只有凤凰卫视接近3,也就是一般或有时收看的水平。在调查以前我们曾预计由于声画传播的特点,上海新闻从业者对如CNN、BBC这样的境外广电媒体的接触率应该会较境外报刊为高,因此特意在问卷中将境外报刊列入其中作为参照,但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接近,都在偶尔接触的程度。在不同媒体的新闻从业者之间,电视新闻从业者对于内地广电媒体的接触率最低,但对于境外广电媒体的接触率略高;而广播新闻从业者对于内地广电媒体的接触率稍高(见表2-2)。 【表2-2】:广电媒体及境外报刊接触情况

总体 报纸 电视 广播 本地电视台

4.43 4.37 4.07 4.6 中央电视台

4.08 4.17 3.68 4.23 本地电台

3.23 3.16 2.89 4.28 凤凰卫视

2.79 2.82 2.86 2.4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21 2.22 2.03 2.51 美国CNN

2.06 2.06 2.27 1.57 境外报刊

1.96 2.08 1.77 1.43 英国BBC

1.82 1.81 2

1.49 (1表示从未收听、收看或阅读,5表示经常收听、收看或阅读)

不同专业背景的新闻从业者当中,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对于国外媒体的接触程度要稍高于非新闻专业的从业者,而对于国内广电媒体(包括凤凰卫视)的接触率则要稍微低一些。 【表2-3】:不同专业背景广电节目和境外报刊接触情况

新闻专业 非新闻专业 本地电视台

4.29

4.43 中央电视台

4.02

4.14 本地电台

3.19

3.27 凤凰卫视

2.72

2.8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21

2.2 美国 CNN

2.12

2.01 境外报刊

2.02

1.93 英国 BBC

1.91

1.75 (1表示从未收听、收看或阅读,5表示经常收听、收看或阅读)

如果将年龄、学历、从业年限、职称职务等因素引入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年龄越大、职称和职务越高的新闻从业者,对于内地广电媒体的接触程度就越高,而对于国外媒体的接触程度就越低;学历越高的从业者,则正好相反,对于内地广电媒体的接触程度越低,对国外广电媒体的接触程度越高。凤凰卫视作为境外华语电视频道,其接触率与上述各种因素均没有相关关系。

三、网络接触行为

不容忽视的是,新兴网络媒体的出现,已经为上海新闻从业者带来了观念和媒介接触行为方面的影响。多数新闻从业者经常浏览内地的网站,也可以熟练使用因特网进行新闻采编工作。其中广播电台的新闻从业者无论对于浏览内地和境外网站,还是运用因特网作为采编工具以及多媒体的工作环境,其认同度都比其他媒体从业者要稍高。此外,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无论是浏览内地或境外网站还是对因特网和多媒体工作环境的适应程度,都较之非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要稍高一些。

【表3-1】:网络和多媒体使用情况

总体 报纸 电视 广播 我经常浏览内地网站

4.04 3.97 4.18 4.2 我可以熟练地使用因特网进行新闻采编工作 3.75 3.68 3.91 3.95 我十分适应多媒体的新闻工作环境

3.72 3.65 3.87 3.9 我经常浏览境外(含港台)网站

3.53 3.46 3.67 3.77 (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 【表3-2】:不同专业背景网络和多媒体使用情况

新闻专业 非新闻专业 1 我经常浏览内地网站

4.14

3.96 2 我十分适应多媒体工作环境

3.82

3.73 3 我可以熟练使用因特网

3.79

3.62 4 我经常浏览境外(含港台)网站 3.63

3.44 (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

如果将年龄、学历、从业年限、职称职务等因素引入进行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年龄、从业年限和职称与网络和多媒体使用明显呈负相关,年龄越大、从业年限越长、职称越高,对于网络和多媒体的使用与适应程度就越低;相反,学历则与网络和多媒体使用呈正相关,学历越高,对网络和多媒体的使用与适应程度也越高。在进行了偏相关分析后发现,从业者对网络和多媒体的使用与适应程度,主要受年龄和从业年限两个因素影响,年龄越大、从业年限越长,对网络和多媒体的使用和适应程度就越低。

在新闻从业者广泛使用因特网的同时,他们对于网络媒体在新闻工作中作用的评价也是比较积极和正面的,大多数从业者认为因特网为新闻工作带来更为开放的空间,也基本同意由于网络媒体的出现,新闻工作的竞争压力有所提高。但对于商业网站的可信度有些心存疑虑,相反,对于那些由传统新闻媒体办的新闻网站,从业者对其可信度的认同要高一些。与网络使用的情形相仿,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较之非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更认同因特网为新闻工作带来更开放的空间,但显然非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却较多地感受到因为网络媒体出现而带来的工作压力。新闻专业背景的从业者无论是对传统媒介自办的新闻网站还是对商业网络公司办的新闻网站可信度的看法,都比新闻专业背景从业者要稍微高一点点。

在进行了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后发现,年龄、从业年限和职称与对因特网的正面评价呈负相关,年龄越大、从业年限越长、职称越高的从业者,越不认同因特网为新闻工作带来更开放的空间。

【表3-5】:对网络媒体的看法

总体 报纸 电视 广播 因特网为新闻工作带来更开放的空间

4.05 3.98 4.26 4.22 网络媒体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新闻工作的竞争压力 3.78 3.75 2.79 3.98 传统媒介自办的新闻网站可信度很高

3.34 3.31 3.28 3.99 商业性的网络公司办的新闻网站可信度很高

2.68 2.63 2.74 2.93 (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中立,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表3-6】:以下是一些有关网络的描述的评价,您是否同意

新闻专业 非新闻专业 1 因特网为新闻工作带来更开放的空间

4.08

4.03 2 网络媒体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新闻工作的竞争压力

3.78

3.8 3 传统媒介自办的新闻网站可信度很高

3.32

3.3 4 商业性的网络公司办的新闻网站可信度很高

2.71

2.68 (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中立,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四、新闻理论与业务类媒介的接触行为

新闻理论与业务类的媒介,是新闻从业者提升自己的理论与业务水平的一个途径,也是业内沟通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新闻从业者可以建立起一个虚拟的行为社区,在其中对新闻专业理念及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并最终达成职业理念共识。在调查中,我们把相关的这类媒体分为三大类,一是新闻理论类期刊如《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等,二是新闻实务类期刊如《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记者》、《电视研究》等,三是新闻业界网站如中华传媒网、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传媒观察等。调查发现,上海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理论类期刊、新闻实务期刊以及业界网站的接触情况不容乐观,均在偶尔接触的水平上下,其中新闻实务期刊的接触情况总的来说相对稍好一些。在不同媒体从业者之间,广播新闻从业者对上述三类媒介的接触稍多一些,而报纸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实务期刊相对较为重视,电视媒体从业者相对略微重视新闻理论类期刊。 【表4-1】:专业杂志和网站接触情况

总体 报纸 电视 广播 新闻理论期刊 2.16 2.03 2.45 2.54 新闻实务期刊 2.71 2.77 2.42 2.74 新闻业界网站 2.28 2.31 2.11 2.36 (1表示从未阅读或使用,5表示经常阅读或使用)

在这类媒介使用上,不同专业背景的从业者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别,新闻专业的从业者对于新闻理论类期刊、新闻实务期刊和新闻业界网站的接触率并不高于新闻专业的从业者,相反还要稍低一点。 【表4-2】:不同专业背景对专业杂志和网站的接触情况

新闻专业 非新闻专业 新闻理论期刊

2.14

2.17 新闻实务期刊

2.67

2.75 新闻业界网站

2.24

2.29 (1表示从未阅读或使用,5表示经常阅读或使用)

将年龄、学历、从业年限、职称、职务等因素引入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接触新闻实务期刊的频度同这些因素有显著的相关。年龄越大、从业年限越长、职称职务越高的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实务期刊的接触率越高。 【表4-3】:年龄、从业年限、职称、职务同新闻实务期刊接触率的相关关系

年龄

从业年限

职称

职务 接触新闻业务杂志频度 0.280** 0.267** 0.248** 0.164**

389

388

393

376

结论与分析

从上海新闻从业者的媒介接触和使用行为看,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已经开始呈现创造出新闻采编的新的工作环境,体现出其影响力;从业者对于传统媒介自办的新闻网站的可信度的认同要高于商业网络公司的新闻网站;尤其是年轻的新闻从业者,对网络使用和适应程度都比较高,对其积极影响也持肯定的态度。

但是,在传统媒介接触方面,《人民日报》、《解放日报》这些党报在上海新闻从业者当中的影响力要低于如《新闻晨报》、《新民晚报》这样的市民报纸,也低于其他新闻类的周报周刊,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在“媒介间的议程设置”过程中,媒介学者发现,其议程的影响力一般是从高品质的主流媒介流向其他媒介,比如在美国新闻界某次报道总统竞选时,其他媒介记者往往会先看《纽约时报》记者如何写稿,就知道自己的报道应该强调什么。②党报在上海新闻从业者的媒介接触中并没有占据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报作为大报,不仅难以在媒介间的议程设置中起到应有的影响作用,而且也在丧失其高品质主流报纸应有的社会地位。

在新闻从业者的广播电视新闻接触行为中,境外广电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并不如预想的那么大,广播的影响力也不像一般想象的那么小,至少新闻从业者收听本地电台新闻的程度总体上还是超过了一般收听的水平。但是越年轻、学历越高的从业者,对境外广电新闻媒体的接触程度就越高,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种状况意味着在年轻的、高学历的从业者报道新闻时,其议程框架和新闻价值判断有可能会比年长的、工作年限长的、职称高的从业者更容易受到境外媒体议程框架的影响。

此外,新闻理论和实务类期刊与网站在上海新闻从业者当中的影响力是比较低的,这一方面要反思新闻学术研究与实践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到作为一个正在走向专业化的行业,新闻业的专业社区还没有建立起来,新闻职业理念的共识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9

关键词:电煤 锅炉 煤质特性 煤灰特性

中图分类号:TK22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雾霾天气频现,多方证据表明燃煤是雾霾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我国动力煤消费在煤炭消费中占据很大的比重,电煤需求量又占到了动力煤总需求量的60%以上。所以选取高效绿色煤源,进一步提高燃煤运行锅炉热效率将成为电煤应用中首先考虑的问题。准格尔煤田煤层平均厚度32.8米,属低硫、中等水分、中等灰分、较高挥发分、较高发热量和高灰熔点的长焰煤。其煤质特性和煤灰特性在电煤应用中优势明显,适合多数大型电厂煤粉炉燃烧,同时也适合同其他煤种一起掺烧以提高煤炭利用率。

1 煤质特性和燃烧特性分析

1.1煤质特性分析

以准能公司生产煤炭洗选产品准2、准5为例,2013年1月-10月每月平均煤质分析数据见表1、表2。

表1准2(4900千卡/公斤)煤质分析数据

表2准5(4300千卡/公斤)煤质分析数据

目前我国大多数电厂采用煤粉炉,锅炉设计要求入炉煤的发热量在(4000-5000)千卡/公斤范围内。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到准2、准5的发热量正好与锅炉炉型相适应,可以提高锅炉热效率,充分利用其热能。其挥发分均维持在36%-37%,可以保证燃料的着火温度不会太高。并且在发热量相同的情况下,燃用挥发分高的煤,锅炉的的热效率会进一步提高。而且挥发分值小于38%,对于多数煤粉炉不必担心因火焰中心逼近喷燃气出口,可能因烧坏喷燃气而停炉。从表1、表2中,我们还看到该煤磨制后折算出的水分也是不高不低恰到好处。不仅不会因为水分过大造成制粉系统堵塞,也不会因为汽化吸收带走过多热量,反而在水分蒸发后,煤层变疏松,可均匀通风,同高挥发分一样有利于煤的燃烧。平均0.60%的硫分,不用过度担心粉煤在燃烧过程中对设备的腐蚀和环境的污染。我们也可以判断出该产品中硫化铁含量非常低,不会造成磨煤部件的磨损。电厂在除硫方法和脱硫工艺的成本控制方面也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灰分波动范围在22%-33%,虽然离优质动力煤(Ad%

燃烧特性分析

准格尔煤田产品品种属于长焰煤,作为电煤使用可用下面公式估算其着火温度Td。

Td=654-1.9Vdaf+0.43Ad-4.5Mad(1)

将表1、表2中数据代入式(1)中,计算出Td的范围是(580-588)°C。从下面表3可以判断,该煤在锅炉中燃烧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

表3燃烧稳定性判断依据

将表1、表2中数据经过换算后代入到式(2),计算出Fz的范围是3.0-5.0。从下面表4可以判断,该煤属极易燃煤,完全可以燃尽。

表4燃尽特性判断依据

以准能公司煤场储存大堆煤为例,从东至西随机选取四个煤堆采样,最终合并为四个总样后做煤灰特性分析,具体数据见表5。

表5煤灰特性分析数据

评价煤灰是否容易结渣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较常用的是软化温度。对于固态排渣炉,当ST>1350℃时,管壁上积灰层和附近烟气的温度很难超过灰的软化温度,所以不会发生结渣。从表5中可以看出该煤种ST全部大于1350℃,即使因为锅炉方面的原因最多也是轻微结渣,易于处理。另外,由于煤灰中的酸性成分比碱性成分的熔点普遍要高一些,因此也可以从碱酸比来判断煤灰结渣的难易。当碱酸比小于0.1时,一般可判断该煤为不结渣煤。所以从碱酸比也可以判断出准格尔煤田的产品在锅炉中燃烧一般不会结渣。而灰中所含碱性物质(主要是Na2O和K2O)越多,灰的烧结性越强,过热器就越容易积灰。从表5中可以看到,该煤种碱性物质含量很低,作为燃料吹灰除渣工作量相对较小。

更为重要的是,从表5中可以看到煤灰中硅(二氧化硅平均含量达到40%以上)和铝(氧化铝平均含量达到50%)含量较高,完全可以对其进行高附加值的资源化回收利用,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对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二氧化硅的工艺均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提取氧化铝已经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不过要求粉煤灰中铝含量至少要达到30%以上,超过45%才能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产品质量。从这一点来说,准格尔煤田产品在锅炉中燃烧后产生的粉煤灰不仅不再是固体废弃物,而且将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模化道路探索做出巨大贡献。

3 结论

准格尔煤田在电煤应用中具有其独有的优势。其低硫、中等水分、中等灰分、较高挥发分、较高发热量和高灰熔点的煤、灰特性不仅可以让其成为绿色、优质动力煤,保证锅炉安全高效运行,而且可以和其他低挥发分或是低灰熔点的煤种混合掺烧,改变其他煤种在锅炉中着火温度高、不易燃尽和容易结渣的缺点,提高煤炭利用率,确保锅炉的燃料供应。同时,该煤种作为燃料产生的粉煤灰不再是电力行业的主要废弃物,可以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灰渣堆存占用土地面积,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路石,陆续东等.大型电站锅炉煤种适应性分析实例.热能动力工程,2002,4:353-355.

【2】樊泉桂,樊增权等.300MW锅炉掺烧铜川长焰煤的运行特性分析.热力发电,2004,7:43-45.

【3】高小涛.电站锅炉燃用混煤的煤质特性分析.江苏电机工程,2009,1:63-65.

篇10

1.课件代替了备课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大量的资料,所以有的老师一味地花时间制作课件,而忽视了备课这一重要环节。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忽略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而只有教学内容。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备课是寻求、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过程。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虽然决定一堂课质量好坏的因素有很多,但备课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教师应以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为第一任务,在备好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基础上,再恰当、科学地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此来辅助课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2.课件代替了教材内容

在平时的课件设计中,有的教师直接把教材中的插图经过简单的处理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成为课文内容的翻版,多媒体课件只起到挂图的作用。在课件设计上,教师要深度思考课堂教学相关问题,创设的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书本以外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让课件更有可操作性,所以千万不能让课件成为课文内容的翻版,也不能直接把教材中的问题与习题中的图示直接翻版为课件,不能为了课件而课件。

3.课件代替了教师上课、讲解、示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课件侧重于形象化、感性化,原本该由教师讲解、学生思考的内容,也用“图文并茂”的电子图书所代替,应该由教师实际示范的教学过程也用课件代替。其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教师富有情趣的讲解和极富人格魅力的现场示范,可展示一些个人才能风采,可直接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还可拉近师生距离,增加教师的亲和力,有助于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不能越俎代庖。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其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4.投影屏幕代替了黑板,将课件当板书使用

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开了粉笔和黑板,过多地依赖投影屏幕而忽略教师板书,一堂课下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丝毫未用。但教学中的某些东西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因为黑板的即时表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有时会突然产生一定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它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印象,还可展示个人的魅力。

5.课件形式化,讲究热闹,不注重实际效果

有的美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课件装饰上,课件华丽无比;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件做得更好甚至成了“艺术品”,不惜花上十几天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乱用字体和颜色,过多地使用鲜艳的色彩,既容易造成眼睛的疲劳,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忽视了课件的实际功能和效果,不注意教学效果。课件中过多地使用动画,不必用动画也用动画,不该加声音也加声音,使学生眼花缭乱,失去了重点。课件过于注重形式,看起来很热闹,但课堂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常常被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所吸引,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背离了课件制作与使用的初衷。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

1.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素材,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尤其是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美术教师必须具备利用计算机、各种教学媒体、网络查阅,获取美术资源的能力。设计得再好的课,如果没有充分的教学资料,那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这就需要美术教师手中必须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库”,平时见了优秀的美术作品,及时地通过一定的设备存入计算机,也可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录像、动画或网上下载等,有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放在计算机中,在需要的时候调用和处理就可以了。

2.教学设计要选准知识点,再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有机整合

我们在挖掘教材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或有必要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完成。那些能用实物、挂图或由学生动手操作、示范完成的教学任务就不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师可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根据一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中,在使用时间和频率上也要根据教情、学情合理取舍,把那些最需要用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呈现出来。

3.了解原理,展现演示过程和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能提供抽象原理、典型事物与现象的演示,解释其特点和规律。如上《多变的颜色》《物品上的画廊》等系列色彩搭配课时,可在课件中引入十二色环、互补色、类似色以及色彩的对比和谐知识,让学生来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由于光的色彩原理在教学中难以讲解清楚,而运用多媒体来演示取色、调色,提供生动直观的示范,学生能直观看到色彩的变化原理。以最快的方式迅速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加倍提高,教师略加引导、归纳,便突破了这一知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