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3:3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图书专业论文

篇1

“信息化”进行搜集工作的核心是利用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以及一些具有搜索性的书完成对专业资料的搜集工作。通常期刊还有报纸都具有发行量及自身涵盖信息量和变动性比较大的特点。但是通常这些资料都是有目录的,可以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查找,可以更快完成对专业资料的搜集工作。在搜集过程中,搜集的资料要是涵盖多种资料的云图及科目的内容。随着网络的普及,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对资源的搜集工作,在网上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也是时下比较重要的一种对资料进行搜集的方式。比如很多图书馆就借用知网还有万方及维普这样具有公开性的资源,进行等价值的交换以获取资源信息。现在期刊及报纸对资料的搜集工作,大多会利用网络资源。

二、图书馆专业资料管理工作

在图书馆中对专业资料进行保管延续了搜集工作,整理专业资料时要注意资料的实效性、专业性及对资料的分类,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为了对馆内资料实现全面管理,就要在这一过程中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将专业资料的价值发掘出来。比如马克思在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中就编著了《资本论》,由此可见整理工作是很重要的。

(一)对资料的建设工作对资料的建设

工作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工作的基本保证,在这项工作进行过程中,要明确资料的完整性,保证其具有完整的系统。专业资料主要分为基本资料、参考资料及辅助资料。在对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地将资料进行分类,保证不同的资料分类存放,方便查阅者很快地找出需要的资料。在图书馆中对期刊及报纸进行分类的时候,要对科目进行科学的分类,将不同的专业进行分类存放。对资料进行统一整理时要对文献进行编码,使得管理工作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二)加强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

对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是当前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工作重点。通过对信息化的工作进行管理,可以大大减少图书馆中管理者的工作量,从而保证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并且当读者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查询时,先了解文献具体的排放位置,再取书,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通常专业资料都储存在高校图书馆中,现阶段很多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水平是比较低的,比如一些图书馆对社会科学、经济及法律方面的资料关注比较少,分类也不清晰,其中对学报及学术性的周刊内容的整理资料更少,不能满足专业研究的需求。因此,图书馆应该加强对数据库的建立。在建立过程中,对各项的标准要及时统一,比如对一些缺陷文献的添加,以及对报纸的及时更新。在保证专业资料的数量后,也要及时地加强对资料的更新。组织专家进行交流研讨,对专业资源内容进行扩充,对专题资料、文摘及目录进行编制,运用网络,进行专业资料完善工作。及时发放全年各期的报纸及期刊,保证信息实效性及共享性的优势,扩大读者阅读的范围。对期刊、报纸及图书进行分类下载,建立形式多样的数据库,比如依照专业的名称对学报及期刊进行分类,为读者提供全面服务。

三、结语

篇2

1.1中等艺术学校美术专业生源与培养现状现今,我国的教育重心逐渐转移到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上,社会上的美术高考热和艺术院校培养的迎合市场需求的应用设计类人才使中等文化艺术学校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办学方向。近年来蔚然形成的“高校艺术生招考热”、“普通中学开设艺术特长班热”和“社会培训机构艺术培训热”等现象,使艺术教育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普通中学开设规模较大的美术高考班,使本来为数不多的美术苗子进入了普通中学美术班,这对中等艺术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规模受到巨大的冲击,艺术中专校面临招生难、就业难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和普通中学艺术高考班在决战,抢生源;一方面在模仿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但毕业生市场竞争力与大专院校难以抗衡。学校虽然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作了一些调整,看似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作了一些改革,但没有自己的专业办学亮点和特色,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学校美术专业的办学走出困境。

1.2中等文化艺术学校办学优势纵观美术专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很多艺术中专校美术专业的办学历史长且是很多学校的首创专业,无论是师资还是硬件条件都有一定的规模,在专业设置上也做了很多的有益尝试,积累了一定的成功教学模式。中等文化艺术学校美术专业作为主干专业,曾经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美术人才,成了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生态链里的重要一环。在艺术学校美术专业陷入了历史与现实营造困境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艺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前景和空间,更为艺术教育的办学改革和定位指明了方向。

1.3中等艺术学校办学过程中的问题当前中等艺术学校绝大多数专业形式上完成由群文美术专业向艺术设计专业转型,但实质上当前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无法满足当前文化创意时代的发展要求。又由于大多艺术设计专业没有教学实践基地,艺术设计技能与创意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致使设计产业无法拥有真正需要的人才。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未能定位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发现本土的文化创意资源,缺乏融入创意时代的知识和内容。人才培养方案陈旧,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首先是师资参差不齐。新教师有着很强的技能,但缺乏实战经验;老教师大多数都是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主攻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虽然专业设置作了调整,但无法有相应的专业师资力量,也只好将相近专业教师“移植”到设计教育队伍中来,制约着设计教育的顺利发展;其次是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存在诸如:课程的设置有的是从教师的现状,教师的原专业而开设课程,有的是因现有的设施而安排相应的课程,有的课程因没有师资就不开设等问题,这就造成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性、针对性不强。综上所述,美术专业办学需要积极寻求突破口,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艺术学校办学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因此,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和中等艺术学校应该做到优势互补,达到双赢。中等艺术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致力于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培养出具有一定的创意基础且有很强的操作技能的艺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在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

2中等艺术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

2.1延伸艺术设计的课程内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很好地考虑把传统文化与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联系起来,才能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现在,各大城市都认识到文化是软实力,在竞相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一个好的产品就是一座的城市一张名片已成共识。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本土传统工艺美术的材料、风格和技艺进行学习、研究,从中体会其精华,感受艺术魅力和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参观相关的企业,培养他们直观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产品的创作和生产热情;另一方面,在设计课程中,让学生了解新材料,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创作出既有民族性又体现出现代审美价值的作品,并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2.2艺术设计教育要与市场接轨,采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学校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安排实训课程,观摩相关企业的生产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锻炼,并在自己的创造性学习中完成,会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教师除了课堂上通过项目教学加强设计的训练,因为任何设计作品总要转化为产品,因此,还要联系生活开展设计,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当前学校实行的工作室制,走的就是一条很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让学生参加企业的设计项目的制作,接触到一些在课堂中不能得到的设计资源,让教学与市场结合的更加紧密,工作室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一些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结合企业实际,既开拓了学生眼界,又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际的最佳结合。

2.3注重人文素养在艺术设计教育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历来艺术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存在强调学生对某一专业技能的学习,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一共性问题。人文素养的缺失,看表象对学生的技能掌握似乎没有影响,殊不知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直接影响,学生也只能是简单的模仿,当面对产品的革新时这种艺术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就显露出其局限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后劲不足,显然,这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强调的培养个体的创造力是不相符合的。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创意必须是有文化的创意,文化是文化创意的灵魂,创意人才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才能形成文化与创新完美的结合。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形成富有创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更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让产品赋予特定区域的文化内涵,才能让产品迸发出生机和活力。因而,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创意人才的人文素养要求高,我们的艺术教育就应更进一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更新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人文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建设,通过邀请本地的文物专家和历史研究人员来校做讲座,让学生领悟到本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成为今后本土文化创意的源泉;再例如通过第二课堂、艺术讲座、社团,形成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

篇3

关键词:图书馆 下载频次 被引次数 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4-0100-004

Considering the Library Service in Another Point of View: Evaluating the Paper's Value and User's Interests from Number of Its Internet Downloads

Yang ChunhuaWang GuizhiMa Hongyue(The Medical Libra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Beijing,100039)

Abstract:We have analyzed the top papers by download and citations published between 2000 and 2009 by librarians. It was found that library academic-oriented papers got much more citations and user service- oriented papers got high number of their Internet download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Download and citations. Analysis of this comparison suggests that download frequency can reveal not only the paper's application value- its contributions to users, but also information of which papers are most interesting to the readers. So it should be an alternative metrics of paper quality and impact. User service- oriented study should be encouraged in the library.

Key words:library; download frequency; citations; paper quality and impact

CLC number:G250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4-0100-004

1 论文下载频次的意义

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领域,都以引文索引(SSCI,SCI)作为研究论文影响力和重要性的评价依据,[1]然而单纯基于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并不能完整地评价一项研究的价值。[2]随着学术资源的数字化,电子版期刊成为科学论文传播的越来越重要的途径,下载次数监测有望成为一个新的基于利用的考量科学论文传播和影响的一个有用的工具和指标。[3][4]

世界最大出版集团之一的ScienceDirect,从2004年7月起,每个季度都免费提供其数据库中下载量最高的25篇科学论文排名(TOP 25 Hottest Articles),作为读者论文使用行为的一种反映;当前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认为,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具有显著的相关性,[5][6 ]一定时期内下载量大的论文,较长时期内可以获得更多的引用,因而可从internet下载量预测研究论文的未来的被引频次。[7][8]

对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杂志2007年25篇下载量最高的论文和25篇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比较结果发现,用户阅读行为和最新论文引用之间的标准非常不同,对目前用文献被引次数作为决定或影响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9]因为作者引用的文献往往仅占其在研究工作中所阅读过的文献的一部分,而对其中未被引用的文献的实质使用行为没有反映,从而造成被引次数对阅读但未引用文献学术价值反映的缺失。而文献下载次数在直观上能够与该文献的被阅读次数相对应,不失为一种反映文献价值的途径。[10 ][11][12]

我们发现,与其他学科相比,图书馆工作者的论文具有其特殊性:除与同行的学术探讨外,还有基于服务职能、面向广大服务对象的指导性论文,其论文读者不单单是同行。

那么,图书馆论文的价值如何客观评价?下载量分析能否作为评价图书馆论文的一个指标?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用户需求?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2 图书馆学专业论文下载与引用间的关系

因为网络数据库中的数据变化很快,我们的检索截止至2009年11月。CNKI2000~2009年收录的图书馆作者发表的论文,对第一作者单位为图书馆的论文分析他引次数(排除自引,以下同)居前的23篇论文。结果见表1。2.1 对2000~2009年图书馆学高被引论文的分析

这组论文篇均被引用146次,篇均下载221次,下载次数是被引次数的1.5倍。这些论文的共同特点是:都是面向同行的学术探讨,读者对象基本相同,其中91.3%发表于专业核心期刊。

2.2 2000~2009年图书馆学高下载量论文排名

获得高下载量的这组论文,篇均被引11.2次,平均下载1025次,其中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仅占5/23=21.7%。面向服务对象的论文占了绝大部分(15/23=65.2%)。

篇均下载1025次,远高于表1中高被引论文的篇下载量(1025:221),篇均被引11.2次,远低于高被引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11.2:146),这组论文中,下载量最高、达到2017次的文章,是“如何在网上进行课题检索”,而该文被引次数为0。我们认为,在2001年网络信息检索刚刚开始普及时,该文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以及庞大的潜在读者群,是其获得高下载次数的主要原因。

从论文内容看,获得高下载量的23篇论文中,综述7篇,数据库检索应用或技术指导类论文12篇,二者占到了全部文献的19/23=82.6%,其他论文4篇,占17.4%。

从长期看,这组论文也不会获得高的被引次数。这些论文多是对服务对象的信息检索与应用指导,体现了图书馆最基本的服务宗旨,而不是面向本专业同行的学术探讨,应用价值远高于学术价值。

两组数据间没有重叠,且均显示了与国外文献计量学研究不同的结论,即下载量与被引频次间并无相关性,被引频次高的论文并未获得高的下载量,下载量高的论文没有获得高的被引次数(见图1)。

(三)同年发表的论文被引与下载趋势分析

为证实上述结论,我们还对2001年、2005年图书馆工作者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同年文献的被引与下载量分析(结果见图2、图3)。

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占10/23=43.5%。

对同年发表的高下载量论文的分析,亦未见被引次数与下载次数间具有相关性。

3 结论

(1)我们发现,图书馆学论文的被引次数与下载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一些被引次数高的论文,并没有获得高的下载量;而下载量高的论文,被引频次往往很低。

(2)科研人员下载文献,首先要判断文献是否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然后才会下载。因此,在图书情报学领域,下载量高的论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满足读者需求,揭示了服务方向,发挥了其社会影响力,应该作为评价论文应用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3)图书馆工作者的论文,因为要面向两类读者:相对少量的同行和广大的用户,面向同行的论文注重学术性,因而容易获得引用,而面向图书馆用户的论文,更注重实用性,容易获得高的下载量。因此,对图书馆论文而言,不能根据下载量预测今后的引文数量。

4 结语

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所确认的图书馆社会职能就包括了:①开展社会教育,即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更多的教育职能;②传递科学情报;③开发智力资源,即图书馆承担有人才培养的职能。[13 ]分析表明,那些被下载次数多而引用极少的文献,恰恰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这些实际需求,履行了上述职能。图书馆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量的偏离也就不足为怪。

4.1 下载或被引与不同的读者群有关

图书馆工作者发表的论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图书馆的业务探讨,优秀的论文获得了较高的被引次数,但图书馆专业读者基数很小,所以那些被引次数相对较高的学术论文,获得的下载量却不高;二是面向用户读者群,围绕提高用户信息素养,如检索技能、方法的介绍、指南,旨在帮助用户提高技能,获得更为深入的专业文献,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因而获得了较高的用户关注和下载频次,但这类论文与读者的专业基本不相关,所以极少被引用。

4.2 论文下载量揭示用户需求,体现论文的应用价值

研究认为,下载排名反映了读者的选择偏好。[14]一般而言,读者决定下载是在阅读全文之前,只是通过题目、文摘、作者和关键词来判断的,因此阅读决定无关论文全文的质量,但下载排序却是读者兴趣的一个标识。下载次数高的论文内容,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用户的需求,图书馆科研与服务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论文下载次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论文对于用户的贡献大小,[15]这些下载量很高的图书馆论文,虽很少会被读者引用,但发挥了它的影响,体现了它的价值,对用户参考价值高,因此应该得到认可。高质量满足用户的这种需求应成为图书馆服务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4.3 下载量分析应该受到重视

本研究统计表明,我国被引次数居前的图书馆学论文,90%以上都发表于核心期刊;而下载量居前的面向服务对象(即用户)的图书馆学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的不足50%,甚至更低,可见体现图书馆服务理念、满足用户需求的这些下载量高的论文并未被专业主流期刊认同。

Web 2.0时代,专业图书馆的工作中心和导向,应该时刻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新的标准考量论文价值,认可那些为用户所需,具有很高应用价值但不一定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还应顺应读者需求,鼓励这些服务导向的研究,拓展服务范围和水准,提升图书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5]Dan O'Lear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ations and appearances on “top 25” download lists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2008,(9):61-75.

[2][6]Johan Bollen , Herbert Van de Sompel, Joan A. Smith et al.Toward alternative metrics of journal impact: A comparison of download and citation data[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05,(6):1419-1440.

[3]Daniel E. O'Lea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ations and number of downloads i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8,45(4):972-980

[4][14]Editorial. Which papers are most interesting to the readers of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J] .Information from download monitoring.Cardiovascular Research,2005,65(1):5.

[7] Jahandideh S, Abdolmaleki P, Asadabadi EB. Prediction of future citations of a research paper from number of its internet downloads[J]. Med Hypotheses, 2007,(69):458-459.

[8]Christos Zavos, Jannis Kountouras, Nikolaos Zavos, et al.Predicting future citations of a research paper from number of its Internet downloads: The Medical Hypotheses case[J].Medical Hypotheses, 2008,70(2):460-461.

[9][10]Andrew J.S. Coats. The top papers by download and cita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in 2007[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8,(1):1-3.

[11] CoatsAJ. Top of the charts: download versus cita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J]. Int J Cardiol,2005,105(2):123-125.

[12]郭强等.科技论文下载次数的统计性质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5):690-694.

[13][EB/OL].[2009-12-27]./zhinan/tsgzy.php.

篇4

关键词:情报科学;载文分析;引文分析; 文献计量学

《情报科学》是教育部主管、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与吉林大学共同主办,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学术性刊物,是我国情报学研究领域较具影响的专业核心期刊。先后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吉林省科技类一级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著名数据库收录。他所刊载的论文基本反映了我国情报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动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选取《情报科学》2012年(1-12)期所刊载的387(书评除外)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载文及引文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并从中总结一些规律和特点,为促进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提供参考数据。

1 载文统计分析

1.1 载文量

载文量就是某种期刊在一定时期所刊载论文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1]。一般来说,反映期刊信息含量的主要指标是期刊的载文篇数、平均每期的载文量、平均每篇文章所占篇幅页数及篇密度等。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总页数1907页,载文量为387篇,期均发文量为32.25篇,篇均页数为4.93,篇密度为0.20。以上数据表明该刊文献数量较多,文章篇幅适中,读者获取信息量相对较高,是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学术性期刊平台。

1.2 基金论文统计

基金论文的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学科科研实力的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2]。基金论文率,即某一刊物所载的基金论文在刊载论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基金论文率数值的大小,可直接反映刊物吸纳基金论文的能力,同时也可从侧面间接反映刊物报道本专业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能力。期刊刊载的基金论文率高,说明期刊学术水平较高,这是评价期刊和论文质量与学术水平的重要而客观的指标之一[3]。统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所载基金论文192篇,占论文总数的49.61%,在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国家基金论文77篇,占论文总数的19.90%,有效地保证了《情报科学》明显的创造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1.3 关键词

关键词是文章检索点的入口,同时也是论文论述的核心及重点,它为研究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检索此文献的最便捷的路径。统计结果表明该刊2012年全年标引关键词为1468个,篇均关键词3.79个。说明该刊比较注重提示论文的主题和标引深度,为用户检索利用和文献的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表3列出的是使用频次前十名的关键词,从表3可以看出关键词词频最高的是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这充分表明《情报科学》发表的学术论文,是以图书情报学为主的刊物。

2 引文统计分析

引文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表明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又能显示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多个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与区别;另外,引文也能表明作者对前人成果的尊重以及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提高、发展与创新[4]。由此可见,引文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吸收能力和相互渗透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引文数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引文期刊和引文专著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1 引文量统计分析

引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作者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文献情报的了解和吸收能力。一般情况下,引文量越大,说明作者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越强。从表4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篇均引文量13.46条,远高于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平均引文量8.86篇[5]。这说明《情报科学》作者掌握的相关资料全面,注重科学知识的继承和发扬。

2.2 引文类型统计分析

引文类型把引文分为期刊、图书、网络、论文集、学位论文及其他(包括报纸、报告等),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情报科学》的引文主要来自期刊,占总数的68.46%,略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学者利用信息的40%一60%来源于期刊,期刊之所以成为引文中的主要情报来源,是与其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内容新颖、传递速度快、出版连续和检索方便等特点分不开的,今后期刊仍将是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首选情报源。随着各种文献资源开放存取的不断扩大及人们对网络资源的认可,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占总数的12.00%,略高于图书。这也是图书情报学科研工作者利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步增强的具体体现。

2.3 引文语种统计分析

引文语种的分布是测试期刊发文作者利用国内外文献和情报吸收能力的指标。从表6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全年引文外文文献达35.73%,说明该刊作者注重和善于吸收国外的最新研究信息,载文具有较高的信息容量。但引文语种较单一,获取英文以外的外文专业信息不足。

2.4 引文年代统计分析

对引文年代分析可反映出文献的传播利用及老化规律,从表7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引文高峰区在09-11年,这与国际公认的科技期刊的有效利用率的高峰期是三年的观点吻合。同时普莱斯指数在50%以上,比科技期刊各学科普赖斯指数的平均值50%高[6]。说明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善于吸收和消化新知识,保证了本刊知识更新的速度,同时也说明本刊是图书情报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刊物。

2.5 引文期刊统计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2012年《情报科学》引用21次以上的期刊有19种,引用次数合计达1255次,占总的期刊被引次数的35.19%(1255/3566),被引最多的期刊是《情报科学》,为174次,其次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中国图书馆学报》和《情报学报》,被引次数分别为165、119、105、102和94次,这六种期刊的被引次数远高于其他图书情报学刊物,说明这六种期刊是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人员利用的主要情报源。他们代表着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情报科学》,被引次数最多,这肯定了其核心期刊的核心地位,同时也说明了该刊办刊比较有连续性,有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专业特点。

参考文献

[1]董小燕.2003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的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04,22,(5):551-553.

[2]高 凡,王慧翔.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基金论文产出力调查研究与定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4,(10):12-16

[3]夏 旭.《图书馆论坛》基金论文产出力的定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6,(4):40-44

[4]董文鸳,袁顺波.2002-2004年《情报科学》载文、作者与引文统计分析[J]. 情报科学,2005,(9):1348-1352

[5]赵阳.《图书情报工作》1989-1996年载文、作者和引文的统计分析与评价[J]. 图书情报工作,1998,(9):29-36

[6]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71.

篇5

一本著作可以有多个作者署名,挂名著作就是在别人写好的书的作者栏里写上自己的名字,而自己不用参与著作撰写和出版工作。最终等着书出版出来拿样书就可以参与职称评审。

评职称出书选择挂名著作有三种情况:

1、没有时间和精力。写书和出版书都是一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很多老师忙于教学教研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亿百出版网提供的著作挂名就可以帮您解决这个问题,您只用选择挂名的书籍和位置,付费,等待收书即可。

2、缺乏资金出书。完整的出一本书至少要2万以上,不加上交通费、电话费、请假扣钱等等。但著作挂名的费用远低于此,只需要付出一个作者的费用即可获得同样的加分。

3、马上要评职称。出一本书一般在3个月以上,但马上就要评职称了,短时间就需要一本著作,来不及等了,怎么办?我们会在最短的时间为您找到合适的著作挂名机会,最短一周即可挂名出书。

以研究馆员任职资格评审条为例,需要具备下列条件中的2条以上,其中第1条为必备条件:

1、在具有CN刊号的刊物上独立发表图书资料专业论文8篇以上,其中须有4篇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

2、独立或合作出版有ISBN书号的图书资料专业著作(如专著、译著、参考工具书、检索工具书、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资料汇编、古籍整理等)1部以上。专著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其他著作本人完成20万字以上。

3、完成科研项目,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以上,总项目限前5名。

(2)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以上。

4、获得科技成果奖、社科成果奖,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级成果三等奖1项以上。

(2)省(部)级成果二等奖1项以上。

可见3、4条是不容易做到的,而合作出版图书专业著作也成为了必然选择。

上面只是简单举了两个例子,还有很多行业评职称和这样的要求很类似,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挂名是最容易做到的,而通过郑州图润-百科书苑网挂名专著比发几篇论文的价格还会更低,所以挂名专著已经成为如果各行业评职称人员的首选,通过挂名专著不仅速度快而且价格低。

专著或教材挂名有哪些优势?首选,相比其他科技进步奖、成果奖或者科研项目等一些高难度要求,专著挂名最容易做到,而且成功率高。其次,相比发表学术论文,挂名专著比较省心,论文写好了万一没通过编辑部审核还得重新写,而挂名专著只需和出版社协商好就可以保证挂名成功,最后,挂名专著对评职称加分也多。

图书馆情报专业高级职称方向学术专著;主编、副主编挂名书目推荐如下:

1、《图书馆情报学***》

2、《应用图书馆***教程》

3、《图书馆学***研究》

4、《高校图书馆管理****实务》

5、《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管理****》

6、《医院图书馆***工作实务》

7、《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

8、《图书馆服务***探讨》

9、《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

10、《学校图书馆检索***探微》

11、《图书馆期刊管理****实务》

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文献管理;经济文献;分馆化

作者简介:刘敬芹(1971-),女,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员;郑惠伶(1965-),女,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北京 10087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23-03

学科分馆制是一种新的资源组织形式,它是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图书馆发展规划进行馆藏定位,按学科类别集中文献信息,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的新型图书馆。[1]从实际调研及文献分析得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存在多元化管理模式:[1-10]一是院系资料室独立管理自己的文献资源,不接待外院读者;二是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合作管理,文献由院系独立出资购买,文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院系,文献编目工作由学校图书馆负责,在图书馆馆藏目录下揭示其全部资源,部分开放外院读者的阅览权限;三是共建模式:院系与图书馆共同出资建设,文献所有权及管理权归二者所有,在图书馆馆藏目录下揭示其全部资源,外院读者的阅览权限较前者加大;四是图书馆分馆化管理:原所属院系完全出让文献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图书馆在接收其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分馆,对全校读者开放借阅权限,学科分馆隶属于总馆,服从总馆的文献资源调配及建设规划。可以看出,图书馆分馆化管理模式开放程度最高,而院系资料室与图书馆的合作及共建模式是高校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融合的渐进过程。

北京地区高校实行院系资料室分馆化改制起步早、且成效显著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5-7]中国人民大(以下简称“人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化管理以2005年经济分馆的成立起步,该分馆成立前对上述高校学科分馆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借鉴,它是在人大五大经济类院系资料室(经济、商学、统计、财政金融、农业发展)基础上合并重组建成的,以服务经济类院系师生为主,对全校读者开放。

一、学科分馆的馆藏文献特点

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是以专业学科文献的收藏管理、信息服务为特点的专业分馆,馆藏文献内容以满足读者群教学和科研需求为主,具有鲜明的学科专业特点。学科分馆一般在总馆的统一管理下运作,与总馆共享统一的文献采编流程和编目分类。在文献采购方面,收藏更注重专业特色,强调学术性,更能满足本专业读者的文献需求。

1.经济分馆馆藏文献特点

根据人大经济类院系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研究需要,人大经济分馆以经济类书刊和学位论文的收藏为主,同时收藏一些有价值的灰色文献如院系内部资料、会议资料等。按中图分类法归类,经济分馆的文献以F大类(经济类)文献为主,辅以少量其他类的文献。按来源分类,经济分馆典藏文献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原有资料室转交文献,包括图书、期刊及学位论文;另一部分是分馆成立后新入藏的文献,包括新购入中文图书、中英文期刊、报纸、世行知识中心图书及经济类学位论文。按文献类型分类包括中文图书、刊、学位论文、报纸等。

由于经济分馆是在原学院资料室基础上合并成立的,而原资料室各自为政,资源重复购置,资料室转交给分馆的文献中以核心期刊、年鉴和原版英文图书重复率较高,有些复本多达3-5本,资源浪费严重。分馆成立后,规定各专业书刊只订购一本(套),资源共享,避免了原有资料室学术资源的重复购置。从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分析,把学科专业相关的院系资料室合并成立图书馆学科分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2.经济分馆文献采访模式: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广开征路

人大经济分馆文献的采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利用网络荐书系统:读者随时可以通过图书馆网上荐书系统推荐书刊;二是通过图书馆BLOG荐书:该专栏每天及时解答包括读者荐书意见在内的所有问题;三是问卷调查:经常发起网络问卷和实际问卷调查,征集读者意见与建议;四是通过学科联系人架设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联系桥梁。人大经济分馆面向每个经济类院系设有一名学科联系人,他们都具有相关的学科背景,或者原来就是所在院系资料室负责人,充分了解各院系的专业设置及教授学者的研究方向,再加上经济分馆与院系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使得他们能经常深入院系,听取各专业专家的要求和建议,组织专家参与选书,这样确保信息量大、价值取向鲜明的文献资料及时补充进馆藏,选出的书刊具有较高学术性。

从2010年起,人大图书馆在馆内聘任了30多名有学科背景且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学科馆员,原来的学科联系人继续任职。由院系推荐的教授学者担任图书馆学科专家,从院系推荐图书馆学生代表,学科馆员、学科联系人、学科专家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及专业数据库的购买问题,主要由用户作出决策,充分保障图书馆资源的合理建设。

二、学科分馆馆藏布局及文献管理模式

各高校学科分馆的馆藏设置基本上采取读者就近原则,学科分馆一般与相关院系在地理位置上毗邻。[5-6,10]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多数学科分馆是由院系资料室直接转交过来的,变动的只是人员和文献的管理、归属问题。人大经济分馆与前者不完全相同,除了与相关院系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它还把相近学科的院系资料室整合重组,在馆藏位置、规模、人员和文献管理上完全不同于原来的院系资料室。人大经济分馆接管了院系资料室转交的文献资料后,根据文献类型,设立了图书、期刊和学位论文三类阅览室。

1.图书阅览室布局设置

人大经济分馆图书阅览室经过多次大的布局调整。建馆初期,确定特色馆藏的建设思路,将图书文献细分为经济馆新书、经济馆中文、经济馆特藏和非经济类图书四大类并据此分库。运行半年后发现这样分类虽然明确了文献特征,但给读者找书造成麻烦。读者最直接需要的是文献的馆藏地址,文献特征对他们并不重要。分馆利用假期时间及时调整书库布局,将特藏书库里的非经济类图书挑出来与其他非经济类图书合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找书的麻烦,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2010年暑假分馆又对馆藏布局作了彻底调整。按照总馆图书分类法的调整规划修改图书索书号:1995年以前出版的中文图书沿用原来的人大分类法,专门建库,这类文献利用率相对较低,既尊重人大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历史也保护了馆藏;1995年以后出版图书使用中图分类法,与国内图书编目统一起来,利于实现网络大环境下的联合编目,统一检索,资源共享。对中图法分类的图书再按照到馆时间的先后重新组库,调整后的书库格局包括新书阅览室、中文图书阅览室、人大法图书阅览室,这样书库的划分是以时间段为依据,标识简单,易于读者找书。

图书管理模式:以分馆为试点,建设特色馆藏。在图书文献管理方面,人大图书馆以经济分馆为试点,组建新书阅览室,将到馆一年内的新书集中收藏,改变了传统阅览室新书被分散的局面,新书管理模式在文后参考文献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11]经济分馆设立年鉴工具书专架,将非流通参考工具书全部集中于一个阅览室,专架展示,专业年鉴的收藏非常系统完整,便于读者对工具书的查找利用。年鉴工具书的多余复本置于分馆库本室,采取与普通图书一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流通借阅,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人大经济分馆没有外文书库,外文图书一般用于教学科研,读者主要是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作为学科专业分馆,应该保证这类专业文献收藏的完整性,建议将总馆的专业外文图书集中于分馆收藏。

2.期刊阅览室布局设置及文献管理

期刊文献是研究型读者利用率最高的文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最近二、三年内的专业期刊利用率最高,期刊阅览室首先建成现刊库,开馆接待读者。然后逐步建设过刊库,最终建成三个中文过刊库,一个英文过刊库。中文过刊按时间段分区存放,库一:1996年以前的所有过刊,最早可追溯到建校初期;库二:1996-2006年的所有过刊;库三:2006年以后的过刊。英文过刊量相对较少,集中存放。现刊库包括当年中英文现刊、报纸和上一年的过刊合订本。从以上分库可以看出,经济分馆期刊文献库藏分散,单个书库馆舍面积较小,且管理人员有限,致使大部分期刊处于闭架管理,这种馆藏结构不利于读者对文献的阅览利用。

期刊属于周期性文献,过刊的下架、装订等管理会间接影响读者,为此,人大经济分馆期刊阅览室过刊的下架、装订管理与总馆从时间上错开。当年的中文过刊比总馆错后半年下架装订,英文过刊错后一年再下架装订,过刊的延后装订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总馆期刊装订期间文献资源的不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读者服务与期刊管理之间的矛盾。

3.学位论文阅览室布局设置及文献管理

学位论文作为高校师生的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文献收藏价值。人大经济分馆的学位论文包括历年经济类院系博硕士毕业论文及博士后出站论文,每学年接收两批,除了将新增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及时纳入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外,总馆和分馆各保留一册纸本论文复本。考虑到总馆对单册学位论文精装加工,文献保护性好,但加工周期长,经济分馆纸本学位论文采取简编方式,不再装订,排架时按院系分区展示,方便读者查找,缩短文献加工周期,使读者尽快利用上这些最新的文献资源,做到与总馆资源的优势互补。

4.其他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

学科分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还应该包括网络电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人大经济分馆电子资源建设主要依托总馆管理。人大图书馆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特色资源如电子刊导航,人大文库,经济学门户,外刊投稿指南,学科资源导读等,经济分馆已经建成了自己的分馆网页及学科资源导航,但与兄弟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5-7]经济分馆还与世界银行以协议合作的方式承建世行知识中心,丰富馆藏,世行知识中心设在分馆新书阅览室,已经到馆的中英文图书有5000多册,设专架展示,供读者借阅,世行知识中心还提供两台专用查询机,可以很方便利用其丰富的网络电子资源。

人大文库是人大图书馆的重要特色馆藏之一,旨在彰前贤励后学,系统收藏、全面展示人大师生及校友的学术成果,由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两种载体组成,数据总量近12万条。纸本资源主要是人大教授学者的学术著作及纸本博硕论文;数字资源包括教师成果库、博硕论文库、著名学者库及教师信息库等多个数据库,其中教师成果库将人大教师的各种学术成果及学术活动影音资料等进行加工、整理,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以上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开放共享,是经济分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有力补充。

三、高校图书馆文献管理的新思考

人大经济分馆与原有院系资料室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开放性,面对全校读者开放;科学性:使相近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资源建设更加合理,避免重复建设;系统性:依托总馆现代化的管理架构各类型文献资源全面建设,向学科化方向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大在全国高校的龙头地位,其分馆化进程缓慢且管理相对落后。经济分馆还是在原有馆藏设计上建成的,遵循既有的图书馆馆藏格局,文献按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等不同文献形式分库,电子资源建设有待完善,学科化服务程度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科建设的变化,学科分馆采取的文献管理方式也应有所创新,在文献资源管理方面应打破传统观念,赋予全新理念,遵循学科特征及学科读者群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使用特征,使学科分馆不仅成为文献资源的存储地,更成为学科知识中心,成为为教学科研提供学科服务的基地。

1.促进院系资料室向分馆化转变

统筹协调学校文献资源建设,打破院系分割,促进院系资料室向图书馆分馆化模式转变,建成多个专业化的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中心,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建馆模式:(1)重组模式:如人大经济分馆的组建模式。根据人大的学科设置,可以继续尝试成立管理学分馆、文学分馆、理工分馆等。(2)就地转交模式:以院系资料室为基地直接建分馆。如人大图书馆国政分馆直接在原有资料室基础上落成,与院系的交接工作简单易行,不需要经过大的重组。国政分馆主要服务于国际关系学院的师生,对全校读者开放。(3)合作建馆模式:原有的院系资料室资源雄厚,担心影响本院读者使用,不愿意资源共享。这种情况可以尝试由图书馆与院系合作共建的方式建成分馆,保障本院系读者享有更大的文献使用权,对其他读者放开部分使用权限,然后逐步过渡,最终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完全共享。目前人大图书馆法学分馆是人大最大的法学信息文献中心,法学院自身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除了由学校图书馆统一编目外,不对其他院系读者开放,限制了校内资源的有效共享。

2.重组图书馆的馆藏设置

改进图书馆的馆藏设置,打破以文献载体形式分库的馆藏格局,把多种文献提供形式相融合,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在期刊阅览室增设供读者使用的“电子期刊阅览区,将电子期刊服务全面融入图书馆的期刊服务当中,实现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的全面统一。[12]2011年5月,人大投入使用的新馆馆藏设置为“完全开放式”的馆藏格局,中英文图书阅览区、期刊阅览区、电子资源阅览区、多媒体阅览区及信息共享空间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之间无壁垒、无门槛,每个空间都是开放的,读者可以自由选择使用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各阅览区的网络终端供读者自由免费使用,既可以自带电脑无线上网,也可以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多个查询终端。此种服务模式充分展示了新近倡导的信息共享(IC)空间的服务理念。[13]人大经济分馆限于原有馆舍的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这种开放的文献管理模式。

3.通过文献传递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在目前阶段,文献传递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有效形式,积极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一方面,弥补自己馆藏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对外信息服务的能力,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目前,人大图书馆已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简称CASHL)、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简称B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简称NSTL)、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建立联盟或达成协议,开通文献传递服务。文献传递服务在国内已经蓬勃发展,该工作对期刊文献的利用率较高,根据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状况及文献利用特点,人大图书馆将文献传递工作(原本隶属于咨询部)归入期刊部,壮大人大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团队。学科分馆一方面可以作为文献提供机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外部资源,扩大和深化对读者的信息服务水平,这也要求加快学院资料室的图书馆分馆化进程,彻底改变其各自为政的分割状态,尽快实现校内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

参考文献:

[1]孙颉,陈昌林.建设学科分馆,构建学科信息平台[J].农业网络信息,2010,(4):64-66,68.

[2]孙颉,陈昌林.学科分馆――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发展之管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36-39.

[3]景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之探索――以华南师大图书馆为例[J].现代情报,2007,(4):181-183.

[4]陈玉青.按学科大类组建图书馆分馆,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1):29-30.

[5]黄力.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电子资源建设探讨[J].图书与情报,2010,(2):127-129,133.

[6]袁欣.开启专业分馆特色服务的大门――清华大学专业图书馆的特色学科服务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S1):143-145,165.

[7]沈正华.北京大学图书馆分馆工作对教学科研的保障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27-31.

[8]丘秀文.重组高校院系文献资源 组建学科分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24(4):50-52.

[9]贾利平.论学科分馆与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57-58.

[10]王刚.以学科分馆的模式整合高校院系图书资料室[J].图书馆学刊,2009,(1):75-76.

[11]郑勤,刘敬芹.高校图书馆新书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0,(2):103-105.

篇7

〔关键词〕论文耦合 著者耦合 核心期刊 CNKI 文献计量学

〔分类号〕G350

Bibliographic Coupling Analysis of 6 Core Jour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hu Zhengyong Jia Konghan Jia Yuwen Dong Yan

Management School of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116029

〔Abstract〕Based on bibliometrics methods and the data of CNKI, this paper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6 Chinese core jour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2005, including paper coupling, author coupling, coupling intensity, coupling ratio, the paper of most coupling, so as to provide a reliable and objective criter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se 6 core journals. It also discloses som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es.

〔Keywords〕paper couplingauthor couplingcore journalsCNKIbibliometrics

论文耦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开斯勒(Kessler)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这个定义是以论文本身为基础的,即以被引证文献为耦合链把某些引证论文联接起来,从而体现引证论文之间的相互关系[1]。论文耦合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技文献之间的潜在规律,对研究情报学、图书馆学、文献学,以至科学学和预测学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几十年来,论文耦合的研究始终因其独特之处吸引着不少学者,而且其理论和方法还在进一步完善和深入,但总体而言,我国对论文耦合现象还未全面进行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更鲜有所见。

因此,下本文通过统计CNKI的数据,对2005年国内6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论文耦合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与比较,以期得出一些重要的有益结论。

1统计数量说明与引文基本情况

笔者基于CNKI的统计数据,对其中收录的2005年出版的《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和《情报资料工作》这6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为统计源,提取其中的4 235篇引文作为统计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CNKI搜索引擎生成的数据,对样本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统计分析。来源期刊中的“动态”、“通知”、“简讯”等消息性文章不计入统计中。在此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本文统计结果全部基于CNKI收录与生成的引文数据,与6种期刊的印刷版本中的原始数据有一定的误差(见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2005年6种来源期刊的论文引文率为76.78%,低于2004年6种来源期刊的论文引文率96.12%[2]。这种误差的原因主要是CNKI在论文录入时有引文漏录或CNKI系统本身的缺陷造成的,但本文只对具有引文的论文进行耦合比较,不影响结果。

2统计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2.16种来源期刊论文耦合比率

本文通过期刊某段时期论文耦合的篇数占全部具有引文的论文量的比率来反映6种来源期刊的耦合情况,以进行定量的比较。根据CNKI所录的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在内的所有期刊论文耦合比率,统计2005年6种期刊论文与6种期刊2005年以前收录的论文耦合比率及2005年6种期刊的论文耦合比率(见表2)。

《情报学报》和《中国图书馆学报》与其他学科期刊或论文的耦合率最大,分别是6 955%和6 987%,这说明这两刊的研究范围最为宽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更加频繁、渗透更加深入。同时也可看出其余来源期刊与其他学科的论文耦合比率也很高,相差不大,这说明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的著者知识面比较开阔,易于采纳其他学科的新思维、新方法,善于借鉴和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与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管理科学等密切结合,产生了相当多的科研成果,使本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大大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2005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与2005年发表的论文耦合比率最高的是《中国图书馆学报》与《图书情报工作》,其次是《情报资料工作》和《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学报》和《大学图书馆学报》却比较低,这说明《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图书情报工作》的论文具有比较高的时间上的科研延续性,论文的某种属性较大,相关性较高,包括论文的主题、引证的数据、资料或背景较为相近或具有延续性。相反,《情报学报》与《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耦合率很低则说明其论文的延续性较低,但开创性较高,研究方向比较开阔与宽泛,创新性强。《情报理论与实践》与《情报资料工作》则位于上面两者之间。

在2005年发表的论文中,耦合比率的顺序是《图书情报工作》、《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从中可以看出前几种刊物的耦合比率都相差不多,唯独《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耦合比率比较低,这可能与《大学图书馆学报》本身的引文率相对比较低有关。据统计,《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引文率在几种刊物中一直是比较低的。例如,2004年6种期刊的论文引文率依次是:《情报学报》100%、《情报资料工作》99.32%、《情报理论与实践》98.39%、《图书情报工作》97.32%、《中国图书馆学报》96.03%、《大学图书馆学报》82.31%[2]。论文引文率高说明借鉴能力强,反过来论文引文率低也可能是原创性高,当然,这种引文率低也是相对的,《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绝对引文率也是很高的。

从6种来源期刊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论文耦合比率差不多,但相比之下,情报学的论文耦合比率要高一些,特别是在与其他学科的论文耦合上,这说明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联系略强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自身发展演变要快于图书馆学。

2.2耦合强度比较分析

论文耦合强度指被引证的论文的数量的多少,反映了引证论文之间的相关度,耦合强度越大,则引证论文之间的相关度越大。著者耦合强度指被引证的著者数量,揭示了一种学科专业人员在结构成分组成上的相关度,耦合强度越大,则引证著者之间的相关性越高。根据CNKI提供的数据,本文统计出了6种来源期刊2005年刊登的论文的论文耦合强度和著者耦合强度(见表3)。

上。6种期刊中论文与著者平均耦合强度最高的是《情报学报》(1.37),从中不难看出情报学的论文耦合强度要高于图书馆学的论文耦合强度,说明情报学的论文的相关性要高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者相关度要大于图书馆学,被引证的论文与著者的数量多,也反映了情报学的研究更宽泛一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更强一些。

2.3论文耦合最大分析

期刊中每篇论文与其他论文耦合所形成的相关网络大小是不一样的,对期刊中与其他论文耦合最多的论文进行定性分析,可以看出期刊论文的某些相关属性,为包括文献规律在内的文献研究提供分析基础。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5年6种来源期刊中与其他学科期刊中的论文耦合量最大的是《情报学报》第1期的论文《基于粗糙集加权的文本分类方法研究》(590篇),作者是胡清华,谢宗霞,于达仁;其次是《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的论文《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1995-2004)》(558篇),作者是吴慰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6种来源期刊中这两篇论文所形成的相关网络最大,与其他学科或论文的交叉渗透最深,涉及面最广,是2005年图书情报学最为重要的论文之一,其作者也是图书情报学比较优秀的学者,对这个相关网络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图书馆学情报学所涉及的范围。

6种来源期刊2005年的论文与2005年以前的论文耦合量最大的是《图书情报工作》第5期的论文《竞争知识与竞争知识管理――关于情报与情报学本质的探讨》(26篇),作者是龚蛟腾;其次是《中国图书馆学报》第2期的论文《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1995-2004)》,作者是吴慰慈。可以看出,这两篇论文在各自期刊中的传承性较强,与以前的论文形成的相关网络最大。对这些相关网络进行研究,可以分析出各自期刊论文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变迁情况,对图书馆情报学的未来发展能做出某种科学上的预测。

6种来源期刊2005年的论文耦合最大的是《图书情报工作》第10期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的缺憾及思考》(7篇),作者是陆刚,其次是《情报理论与实践》第3期的《论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作者是向英明。这反映了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情报学的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在2005年的论文中具有最大相关网络,某种程度上反映了2005年图情学研究的最大热点。

2.4耦合强度最大分析

对期刊中耦合强度最大的论文与著者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期刊中联系最为紧密的论文和著者,能为学科中的论文检索与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方便,可以组成相关著者群,为进行学术交流建立通讯网提供线索。从表5中可以看出,《图书情报工作》、《情报学报》、《情报资料工作》的最大耦合强度都为4,《中国图书馆学报》与《情报理论与实践》的最大耦合强度为2,《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凡是有耦合关系的论文耦合强度均为1,因此可以分析出,图书馆学情报学2005年联系最为紧密的是表中耦合强度最大的几篇论文,他们反映出2005年图书情报学研究最为一致的主题。例如《图书情报工作》2005年第7期的论文《当代图书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及应用研究取向》就与第5期的论文《图书馆学的科学化与合理性》有很强的相关性,两篇论文应该结合起来研究。表5中论文的作者可以建立必要的通讯网,加强之间的学术交流,读者在阅读本主题的论文时,可以集合起来阅读,收益会更大,同时,也可为学科专业课题提供定题检索的途径,提高查准率和查全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图书馆,馆藏结构,读者结构,利用

 

图书馆是学校办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办学水平评估过程中,对图书馆的评估通常着重考查生均阅读面积、总藏书量、生均册数、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比例等一些硬性的指标,而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和利用状况很少进行深入分析。免费论文。为了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提高馆藏建设质量,我们对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利用状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以期探索出搞好高职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路子。

1.馆藏结构

1.1纸质资源状况

另外,图书馆现有期刊1030种,报纸101种,保留刊11000册。期刊所涉及各专业的比例与图书各类的比列大致相当。

1.2 电子资源状况

图书馆现有电子图书20万册,主要集中在维普科技全文期刊、超星数字图书、万方学位论文库等几大镜像资源中。除此以外,还有《网上报告厅》、环球英语多媒体资源库、起点自主考试学习系统等十余个使用数据库。维普科技全文期刊和万方学位论文库都是按专题库的方式购买,专题库的选取主要参照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资源中重点保证经济、管理、机械等方面的文献,而医学、农业等方面的文献很少,万方学位论文库收录的全是硕士学位论文。超星数字图书根据纸质图书各类的比例配置,同时,通过超星的读秀知识库连接其他馆的资源以及本馆自建的数字资源。

除数据库外,图书馆还储存有光盘7000余张,视听资料3000余盒。光盘和试听资料主要为语言和艺术学习资料。

1.3 馆藏资源结构分析

从文献分布比例来看,目前文献资源总数达到了56.3万册,其中电子资源20万册,约占资源总量的35.5%,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比列是合适的。在《中图法》22大类中,社会科学的图书约占70%,自然科学的图书约占30%,自然科学的图书偏少,这主要是受到了04年以前馆藏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图书比列过分悬殊的影响(04年以前自科与社科图书的比列分别是15%和85%)。

从生均资源状况来看,目前我校在校生8700人,生均图书64.7册,生均册数未达到评估所需的80册的指标。这主要是受到了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2008年新生人数比上年有大幅度的增加,二是2008年图书采购集中在下半年,部分已采购的新书还未完成加工,无法供读者利用。

2.读者结构

到2008年9月份,我校图书馆共有注册读者7757人,我校共有学生8700多人,到目前为止,共有1300多学生未办证。另外,根据学校的要求,我校图书馆同时面向广大市民开放,注册读者中有部分校外读者,但从统计数据来看,校内师生读者仍然占有绝对的比例。详细数据见表二。免费论文。

 

开户馆 读者类型 数量 百分比 hzy | 河职院图书馆 1 | 老师 347 4.47% hzy | 河职院图书馆 2 | 学生 7364 94.93% hzy | 河职院图书馆 3 | 高级读者 8 0.1% hzy | 河职院图书馆 4 | 校外读者B1级 29 0.37% hzy | 河职院图书馆 5 | 校外读者B2级 9 0.12% hzy | 河职院图书馆  

篇9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图书馆作为信息搜集、加工、存储、传递的重要场所,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图书馆一切工作的价值也都是通过服务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近十年有关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的论文进行统计,为今后开展相关课题和研究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了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本文尝试从研究时间、期刊及高频关键词对国内近十年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服务创新与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加以总结。

2研究概况

本文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2006―2015年国内图书馆有关信息服务领域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较好地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了个人见解。检索日期为2016年6月10日,以“信息服务”为关键词,并以“图书馆”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得到相关论文25 562篇。

21 文献年代分析

通过对一段时间内某一研究领域的情况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为了更好地反映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本文对2006―2015年间的有关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论文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年代分布趋势图如图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2006―2014年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每年的发文总量都在2000篇以上,2007―2012年每年的发文量更是在2500篇以上。通过图1可以看出,2008年是2006―2015年间图书馆信息服务发文量最多的一年,2008年以后逐年递减。

22 文献来源分析

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能够进一步了解该研究领域的论文分布特点,为该领域研究者指引阅读方向,为论文的搜集和整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将检索到的25 562篇论文进行统计,通过表2将来源期刊的分布情况直观地显示出来。

由表2可以看出,这40种期刊大多数都是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期刊,其中有13种是图书情报领域的核心期刊。通过图2可以看出,2007―2015年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的核心论文数量不足当年发文总量的20。由此可见,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还不够深入,从而导致研究论文的质量不高。

为了确定近十年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的核心期刊,我们采用比利时情报学家埃格(Egghe)的布拉德福核心区数量计算法,[JP]该法是1990年由埃格提出来的。即P=2ln(eE?Y),P为核心数量,E为欧拉系数,E=05772,Y为最大载文量期刊的载文量。本例中P=21n(17818×2259),取整数为16。即处于核心区域的期刊有16种,分别是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图书馆学刊等,这16种期刊共刊载论文9 975篇,占论文总数的39,其中有6种是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这16种期刊可以认为是近十年我国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

23 高频关键词分析

根据表3的统计数据,可以简单地归纳出2006―2015年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的研究方向。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服务创新、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是近十年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研究的热点。另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网络环境等作为信息服务的载体,也广泛受到作者们的青睐。

3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要阵地,更是学生的精神栖息地。在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中,将高校图书馆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邱越秀、李珊、牛淑会等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罩写嬖诘奈侍饨?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邱越秀[1]认为深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最基本的保证是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李珊[2]认为不能仅靠加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还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对信息服务进行深化开发,将信息情报服务的开展与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相结合,将专业化服务深入到院系。

张白影、万文娟、李丕仕、王姝等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方面进行了探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指高校图书馆在为本校读者服务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3]。皮维宁[4]等通过调研重庆市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现状,分析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环境,提出了拓宽服务范围、扩展服务对象、深化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校内智力资源、合理开发校友资源等措施。朱雷等[5]应用专家评分法构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的功能和质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李佳等[6]认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是人类实践活动社会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王维佳、王茜、彭立伟、陈健等探讨了针对留学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王维佳[7]提出多维度留学生信息服务方式,即在资源建设、技术支持、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的设计和服务质量反馈评估等多个维度来开展符合留学生需求特征的信息服务工作。王茜、陈鹤阳[8]提出提高对留学生信息服务的重视度、使用电子网络解决借还书难题、针对留学生需求特点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开展追踪服务等留学生信息服务的保障措施。

32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使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手段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是近十年许多学者共同探讨的问题。此方面研究在2007年达到高峰,此后逐年呈下降趋势。

曹晶[9]通过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开展当前用户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开展多层次信息服务、重视和加强图书馆信息人才的培养等策略。宁淑华[10]提出配备优秀的信息人才、搞好信息增值服务、发展集成化服务、加快信息服务的产业化进程、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等策略。

彭春林[11]对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各类数据库利用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检索服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学科服务、用户教育服务以及其他服务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1)互动式服务内容成为主体;2)图书馆与读者地位渐趋平等;3)联合服务逐渐增加;4)一站式服务更能满足读者需要;5)重视知识服务。

33 服务创新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传统的信息服务已经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要与时俱进,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和提高。此方面研究在2008年到达高峰,此后逐年呈下降趋势。

李金秀[12]指出: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理论来源是图书馆学新老五律;知识管理理论能够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数字图书馆理论及实践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发展的动力。

莫子峰和杨秀英都同时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创新。莫子峰[13]提出网络技术的发展冲击着图书馆信息服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创新首先要做到树立新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提供多层次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建立以人为本的多渠道信息服务;构建一站式信息服务;在加强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同时,加强和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杨秀英[14]则是从高校图书馆的角度对网络信息检索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一系列的创新举措:1)将人才策略应用到高校的图书馆中;2)建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网络信息个性化检索模式;3)改变原有的复杂性信息检索;4)改革图书馆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检索形式。刘淑玲[15]也提出了几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模式:1)科学技术查新服务;2)面向教师教学工作开展创新服务;3)用户信息培训模式。张玲[16]介绍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面向科研人员、政府机关、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大众等不同群体开展的一系列创新服务。

34 个性化服务

199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和信息技术联合会的图书馆专家将“个性化服务”列为图书馆发展的第一大趋势[17],随后在我国也开始了相关领域的研究。2010年是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的高峰,以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周灵威[18]汇总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医院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等不同领域的个性化服务,并提出个性化信息服务所面临的问题:用户隐私安全与保护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服务效率与服务反馈问题;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质问题。李昕[19]在分析了个性化信息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策略和方法:1)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前提是转变服务理念;2)数据库查询服务;3)建立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4)建立特色数据库,深度细分定题服务;5)设立参考馆员制度。

黄孝群、王园、覃熙、袁红梅等从高校的领域研究了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黄孝群[20]认为,个性化服务中的实时交互咨询、信息推送、馆际互借、定题跟踪服务等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王园[21]对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1)加强馆员素质建设,建立学科馆员制;2)利用计算机协同技术,支撑个性化信息服务;3)建设特色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4)加强研究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积极引导用户需求。覃熙等[22]和袁红梅[23]则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为构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提出参考意见。

35 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根据某一学科专业的需要,指定一些具有这一?W科专业知识背景的图书馆馆员,为该学科用户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首先实施了学科馆员制度,从此,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科馆员制度也陆续建立起来。目前,国内学科馆员信息服务已取得一定成绩,并且一些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CNKI的数据显示,该领域的期刊论文数量在2012年最多,近两年呈下降趋势。

奉晓红、周庆梅、王雅戈等以高校图书馆为研究领域对学科馆员信息服务进行了探讨。奉晓红[24]提出培养高素质的学科馆员应采取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改革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学科馆员队伍的培训机制、建立学科馆员与学校科研教学活动相沟通的制度、建立科学的考评和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等措施。周庆梅等[25]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对学科馆员工作模式、职责以及学科馆员的组织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王雅戈等[26]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了学科馆员特色信息服务:学科建设信息服务、学科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科研平台建设信息服务、工程项目信息服务、学术会议信息服务、学科与实体之间的跨地信息服务。

篇1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online information resource is rich. Library of university should special topics database according to its actual situation, to better serve readers and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library, the article proposed the suggestion and method of establishing ship subject database, graduate student degree thesis special database, foreign periodicals database and scholar library.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船舶;数据库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ship;database

中图分类号:G2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85-0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用户信息需求不断扩大,由于学科种类繁多,信息范围广阔,因此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网络数据库,展示自己的文献资源,已成为图书馆工作的新方向和新目标。图书馆拥有大量书刊文献,是收集、贮藏、加工和传播信息资源的场所。特别是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引工作比较内行,所以有能力建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库。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馆藏现状、重点学科、重点课题以及经费等实际情况,来决定建立一个何种规模的数据库[1]。作为高校图书馆,建立一个研究生学位(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或者能够代表一个学校特色的专业数据库;或者是本馆馆藏量大、连续性好、利用率高的某种期刊题录库或目次页以及学者文库等等,是容易做到的,也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发展趋势。下面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库:

1 建立船舶专题数据库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居长江、淮河下游,拥有众多的造船企业。我校又是以船舶专业为办学特色的工科院校,拥有雄厚的专家教学资源,占据了地利、人和之优势。船舶专题数据库的建立将更能体现出我们学校的特色。具体的做法如下:

1.1 在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中,转录与船舶知识有关的数据,建立船舶专题数据库。

1.2 同时,在历年的中文科技期刊中,选取与船舶相关的期刊,组织人力集中进行查阅、著录工作。对相关期刊进行逐年、逐期地查阅,同时著录卡片。接下来开始工作,若在转录的数据库数据中没查到该数据,则确认后在船舶数据库中新建,使之成为一条新数据;若重合,则只表明而不新建,具体视系统不同而不同。我馆历年来积累的题录卡片较为完整,此项工作便再次基础上进行此的,首先对原有著录卡片填加补充,加入主题词,使数据库更全面、更具体。

1.3 若想建全文数据库,则所需的时间、人力及物力就要相对的多很多。单纯依靠手工是很难完成巨大的工作量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例如使用扫描仪进行全文录入或文摘录入等工作,这样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但会占用很大的内存,给以后的存储造成存储空间不足等问题。以本人的观点,最佳途径还是是在现有的数据库中套录数据,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工成本,还可以大大地节省空间。

2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

研究生学位(硕士、博士)论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是研究生向学校提交的一份学术研究论文,它是最新颖、最有学术研究价值,有独立见解及创造性成果的论文[2]。因此,应对其刮目相看,是一种倍受重视的特种文献。与他学校和其他类型图书馆不同,每个高校的图书馆都收藏有本校历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原文。由于多为电子版、纸质版双版收录,所耗人力、物力及财力相对较少,每个图书馆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样既深入地开展了工作,又增加了馆藏信息,而且增加了网上可利用资源。所以说,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为本馆馆藏增添了一大特色,是本馆的一大知识财富。

2.1 准备工作:对本校已毕业研究生人数进行统计,核对本馆是否收藏所有人员的学位论文。对没有收藏或已经丢失的,到研究生院或档案室借阅、复印,或直接向其本人索取,保证全部入库,尤其是博士生论文,因为相对来说它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

2.2 著录卡片:在准备工作基础上,对收集论文逐一进行卡片著录。这就对工作人员提出要求:既要有一定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又要系统地了解全校各个专业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每个工作人员对其中某个专业比较了解,按其所熟悉的学科进行分工。著录时要按照要求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分类、著录和主题标引等工作。这是保证数据库质量的关键。

2.3 数据录入: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的软件,要求:①界面清晰易懂;②检索项目全面;③系统适应性好,以保证数据库的质量。在数据录入时要使论文的作者、题目、并列英文题名、级别、学位、导师、学科类目,分类号等都成为可检索的项目,方便读者从各个方位进行数据的检索。录入工作人员既要懂计算机知识,又要通晓图书馆专业知识,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能够减少错误的发生。数据库建立完成后要及时地审查校核,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2.4 后期工作:数据库建好以后,应有专人负责其运作,将数据库内容进行光盘刻录,以防损坏或丢失。在网上上传整套数据,供读者查阅。除此,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图书馆能长远地发展此项工作,使数据库不断完善,发挥其效益,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3建立外文科技期刊题录库或目次页

数据库的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最基础的工作,在完成了研究生论文数据库、期刊数据库的基础上,就需要对外文期刊进行收藏,这不仅能更深入、更全面地提示馆藏信息工作,而且外文期刊能够体现各学科在世界上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等,对高校的科研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数据库或目次页可以在现有的外文科技期刊的基础上进行。

3.1 提高认识:外文科技期刊集是各国各个学科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体现出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世界在此领域的发展水平。鉴于其特殊地位,各图书馆的领导正确对待。它所面对的不再局限于是高校教师、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等高层次知识分子,而是更多的被普通社会群体所接受。面对着如此庞大的服务对象,图书馆应想尽一切办法,方便读者,为他们节省更多的时间,用最简捷、最方便、最高效的服务手段,为读者提供服务。这样,建立一个重点期刊、常用期刊的数据库;或针对某一学科建立相关外文期刊的题录库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2 统计调查:首先对馆藏的所有外文科技期刊进行全面的统计工作,确定出读者使用率高、连续性较强的期刊,然后再征求各学科带头人,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的意见,最终确定出学术价值高的外文期刊,在此基础上确定首批建库期刊,并在日后陆续完成普通外文期刊的收录。

3.3 录入方法:各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数据库或目次页,具体情况视其能力来选择,再把这些数据上传到网上,供更多的读者使用。之后安排专人对数据库或目次页进行整理和后期维护,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事业服务。

4建立学者文库

科研成果、撰写论文、著书等的情况反映着一个学校师资力量、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实力。我们把本学校教职工编著的书籍、撰写的论文建立在一个专题数据库力,以此来体现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实力。

4.1 我馆与学校人事处、科研处合作,由他们提供所需资料,我管负责相应人员配备,成立专项任务组,对小组成员进行统一领导、指挥、协调,有条理、有步骤地完成此项工作。

4.2 依据人事部门提供的全校教职工名单,全校历年来的职称评审综合表,依据上面本人所提供的“出版的学术著作”、“正式发表的论文”等信息来建立数据库。

4.3 在进行录入工作前先对这些资料逐条进行标引和著录,录入时把分类号、题名(书名)、关键词、作者、出版社名称、刊名、年、卷、期等相关信息都做成可以检索的项目,以方便读者的查询。

5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应突出本馆的馆藏特色,完善本馆馆藏书目数据及期刊数据库,在建立各类数据库和目次页时,都要依据学科重点及科研方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库,为读者提供高层次、高标准、高效率的信息服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高校图书馆的奋斗目标,相信我们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建设将会更全面、更具体、更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