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心情不好的词语范文

时间:2023-03-24 07:1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形容心情不好的词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嗯,最近自己的心情真的是只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了。那就是阴晴不定,是的最近的心情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会儿好一会儿坏的,自己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了。我的心情最近总是变幻的特别快,快到自己都有种措手不及的感觉。

有时候,说不定我明明刚刚还是晴空的美好天气,还是阳光明媚的,还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是乐趣,哪里都有快乐的事情,都有值得开心的事情,心情还是非常不错的。可是突然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情,说不定我莫名其妙地心情又会变差了。也不得不说自己最近的心情真的是很奇怪,我自己都是这样认为的。阴晴不定,说变脸就变脸,总是让我自己也始料不及。很多时候,可能笑容还是挂在嘴边的,说不定我一下子遇到一件事情嘴角的笑容又会耷拉了下来,突然就心情变得不好了,甚至说差到极点了吧。这阴晴不定的心情啊,说不定我前一秒听着动听美妙的歌声,感叹这时间的美妙,这生活的乐趣,下一秒就有可能因为这首歌曲,心情变得闷闷不乐了。最近的心情怪得很,我自己也都没有搞懂,只有想办法,让自己的心情慢慢变好啦。好心情其实我们每个人也是都应该拥有的,只有有了一个好心情,我们才能用更好的状态去迎接明天,去接受明天和过好明天啊。如果没有一个好心情,又如何用更好的状态去过好明天呢?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啊,所以我们总要心情好一点, 那才好吧。

开心总比忧愁要少很多,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自己不好的情绪给压抑住呢?让自己开心起来吧,为了自己,更为了自己的生活,总要心情好一点,才能更好的去做很多事情啊。

篇2

环节一:幼儿们此前已学过几首通俗浅显的古诗,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孩子们背诵着本单元的《静夜思》入场。教师谈话引入,复习上次活动的内容,引出本次活动。

师:刚刚我们背诵的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呀?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幼1:表达了诗人李白很想念他的家人和家乡。

幼2:诗人想回家,夜里睡不着了……

……

师: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我想问你们,爸爸妈妈如果出差了,你会想念他们吗?

幼(齐):想!

师:爸爸妈妈暂时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那么想念他们,该怎么办?用什么样的方式和爸爸妈妈联系呢?

幼3:打电话……

幼4:发短信,用微博、视频……

师:小朋友说的都是我们现代的联系方式,爸爸妈妈出差,去了离我们好远好远的地方,我们能用很多种联系方式,快速地联系到他们,对吗?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活在古代的人们,会用哪些方式进行联系呢?

幼:烽火送消息,飞鸽传书,骑马送信……

(师、幼一起看图片、互动,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关于通讯工具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时期人们的联系方式及其通讯特点。)

师:古时候交通很不发达,通讯也很不便利,人们想联系的时候很困难,不像我们现在,几分钟就可以做到。所以一些常年在外的人会更加想念亲人。今天,我们看看另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古代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故事。

环节二:观察古诗配画,想象画面里的故事。

师:仔细观察,看看画面上都有谁?先看近处,是谁,在做什么?

幼:诗人。

师:诗人手里拿着什么呢?

幼:信,信封……

师:再看一下,诗人的表情是怎样的?

幼:好像很伤心……

师:他为什么伤心?他看到的信是谁写来的?

幼1:他很想念家人。

幼2:他很想回家看看他的家人。

幼3:他好像要流眼泪……

师:小朋友再看看那图片,在远处,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看到一个人牵着一匹马。

师:那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

幼:送信的!

师:古时候,人们把送信的人叫做驿差,就像我们今天的邮递员。你觉得诗人手里拿的信是刚收到的,还是刚刚写完的呢?

幼(齐):刚刚收到的。

师:为什么是刚刚收到的?

幼:因为那个骑马的人转身刚刚离开他的家。

师:哇,你们观察得好仔细哦,还有没有不同想法?

幼4:也有可能是他刚写完信。

师:为什么你觉得是刚写完信?他会给谁写信?

幼5:他会写给他的家人,因为他很想念家人。

师:有的小朋友说是刚收到,又有的小朋友说是刚写完的,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就知道了。

环节三:配合故事视频和背景音乐,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师:明代诗人袁凯出门在外,常年在南京工作,他的家乡离自己工作的地方很远很远。他思念家乡亲人,但是很不容易回家去,所以常常只能盼望有家中的书信到来。今天驿差送来一封家里的来信,他喜出望外,赶紧打开来看。呀!满满的几页纸都说了些什么呢?原来,每一行都没有别的话,只说:你要早点回来,家里人想念你啊。读着读着,诗人情不自禁地流出两行热泪。

师: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说一说,家书是刚刚收到,还是刚刚写完呢?

幼(齐):刚刚收到!

师:那诗人在哪里工作呢?

幼:南京。

师:南京离他家乡有多远?

幼:很远很远。

师:是啊,当时交通很不发达,可能好几个月才能收到一封家里的来信,当他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心情会怎样?

幼(多数):很高兴……

幼(少数):很伤心,很难过……

师:是啊,袁凯收到家里的来信,又高兴又伤心。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听听其中用了哪个词语形容诗人的心情,看谁听得认真?

(师、幼一起倾听视频故事《早点回家》)

师:谁能说一说,诗人用怎样的心情等待家里的来信?

幼:盼望。

师:哇,你好棒哦!听得好认真。对,故事中用了一个词语是“盼望”,(出示词语字卡:盼望。教师三遍带读词语)谁能用“盼望”来说一句话?

幼:他盼望家里能寄给他一封信。

……

师:诗人盼望家书的到来,今天真的有驿差送来了一封家里的来信,他的心情怎样?故事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

幼:喜出望外。

师:哇,你真厉害!(出示词语字卡:喜出望外。教师三遍带读词语)

师:满满的几页纸,每一行都没有别的话,只对诗人说些什么呢?

幼(齐):早点回家。

师:家人为什么让诗人早点回家呢?

幼:家人很想他。

师:他也很想念他的家人对不对?(出示词语字卡:想念。教师三遍带读词语)你们能用“想念”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我们生活中的事,也可以是故事中的事。

幼6:诗人很想念他的家乡。

幼7:诗人很想念他的家人。

幼8::我很想念我的妈妈。

幼9:我很想念我的外公。

师:大家用“想念”这个词练习说话,说得很好!诗人袁凯接到家里的来信,看到满满几页纸上写了很多话,但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让他早点回家。家里的人想念他,他也很想念家人,这时他才会情不自禁地流下两行热泪,他多么盼着能早点回去看看他的家人啊!

环节四:情景活动:读爸爸妈妈写的信,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小朋友表演邮差送信、收信,老师发信)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谁给我们写了信呀?

幼:想。

(幼儿拿到各自的信,感到很新奇)

师:现在,小朋友们都收到了一封信,请你们把信打开,看看是谁写的,里面都说了些什么呢?(幼儿开始看信,情绪慢慢地有些激动了)

师:小朋友有些字不认识,可以到下面去找听课的老师帮忙,好不好?

(在场的老师们将信的内容读给幼儿听,幼儿们一边听着一边感动得流下眼泪,此刻,包括听课的老师也为之动容。)

师:接下来,小朋友与大家分享自己手里的信,把爸爸妈妈写给你的信读给身边的小伙伴听。(幼儿互相读信,情绪一直都很激动,教师帮助个别孩子将信完整地念出来。)

师:今天有一位家长来到这里,与大家分享她写给孩子的信。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郭君怡的妈妈来到我们中间!(孩子们鼓掌欢迎)

家长读信:致我最亲爱的宝贝君怡――

小君怡,时光流逝,转眼间宝贝就要上小学了。回忆起你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妈妈担心你,担心宝贝在幼儿园会哭,会找妈妈。现在你要上小学了,妈妈又开始了新的担心,担心宝贝不能适应小学的生活。但我相信我的宝贝是最棒的,一定可以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宝贝,平时你会觉得妈妈太过严厉,觉得妈妈不再爱你。不是的,宝贝,妈妈一直都很爱你。妈妈对你严格是希望你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能力;妈妈对你严厉是希望你能坚强和独立。妈妈不希望你有多大的成就、多好的学问,只希望你能幸福、平安、快乐地生活。妈妈会永远保护你,爱你,陪着你度过每一个难关。外面的风雨再大,也会有妈妈的陪伴。宝贝,你永远不会孤单,直到妈妈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爱你的妈妈。(郭君怡上台与妈妈拥抱,在场听课的老师们无不为之感动。)

篇3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那时年轻的你和你水中的模样,依然不变的仰望,漫天迷人的星光,谁能走进你的心房,采下一朵莲,是那夜的芬芳还是你的发香。

聆听凤凰传奇悄然推出的新单曲《荷塘月色》,仿佛一股清泉滋润过心田,终于可以在浮躁的窒息中喘一口气了。《荷塘月色》这首歌跟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作品同名。细细听来,二者竟然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对青梅竹马时光的追忆,这些情绪都在《荷塘月色》极具诗情画意的歌声里含蓄浪漫地表达了出来,对应朱自清先生那借景抒情的名篇,还真是一次颇有人文气质的吻合。我们仿佛在凤凰传奇的歌声里,仿佛看到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那片荷塘。

《荷塘月色》如诗如画的文字将荷塘描绘得如此令人神往,应归功于使用了诸多的修辞,特别是拈连的巧妙使用。

拈连,是指在表达甲、乙两个相互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因势利导挪用到乙事物身上,而这个词语通常又与乙事物不相搭配,从而取得富有情趣的修辞方式。在这首歌曲里,“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的“剪”字原本是类似剪刀所发出的动作,用在此处形象写出了时光的流逝。剪一段旧时光,慢慢品尝。洒一窗的清辉,踩着碎碎的流年,听文字浅唱。被撩拨的一缕情丝,沿着月弯,挂在树梢上。再如“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和“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这两句,“弹”,原意指用手或工具拨动而发射出去,亦指用手指拨弄。这里指由弹琴引申而来,由谈及乐器到弹一首小荷,非常生动活泼。采,指摘取的意思。由摘花到摘取忧伤,是拈连修辞的神来之笔。

例如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拈连的例子。

《荔枝蜜》里面的“蜜蜂是在蜜,又是在造生活;”就用的是拈连。

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飘进土谷祠,照例应该躺下便打鼾。(鲁迅《阿Q正传》)“飞”和“飘”都不是形容人的词语,在这里巧妙地用于描写阿Q,表现了阿Q在调戏小尼姑之后得意的心情。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可是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

3.他肩上挑的难道仅仅是扁担吗?不,他肩上挑的是无产阶级革命重担。

4.锁得住自由的身,锁不住革命精神。

5.母亲为儿缝军衣,情意缝在儿心里。

6.织鱼网啊,织鱼网,织出一片好风光。

7.当年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那肩上挑的哪里是粮食?挑的是革命!

拈连也有省略形式,例如:我们的肩上扛着中华民族的尊严。

“尊严”是抽象的,本不能“扛着”,这种直接的借用可算是拈连的省略形式。

运用拈连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拈连要贴切自然。不能单纯注意字面上的联系,主要应从内容方面考虑,才能“拈”得自然,“连”得贴切。例如:

①夜里天冷北风急,

班长下岗月儿西;

手拿针线灯下坐,

为我熬夜缝军衣;

线儿缝在军衣上,

情意缝在我心里。

把缝军衣的“缝”巧妙地拈连于下句,变异运用,组成“情意缝在我心里”,深刻表现了战士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深厚革命情谊。

2.拈连要注意甲乙两事物在语义上必须有内在联系。甲事物是乙事物的根据或条件,乙事物只有联系甲事物才能得到确切深刻的理解。例如:

篇4

“炼字”指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琢磨,挑选出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达情意。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诗眼”往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能拓宽、加深诗的意境,集中表现诗的旨趣。某个字炼得好,能显示诗的题旨,这个字就是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但也有一些“诗眼”并无特异之处,例如韦庄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其中“伤心”两字并无独特之处,但能体现全诗的情感基调,也是诗眼。

我们说的炼字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含对“炼字”和“诗眼”的考查,涉及实词和虚词,常见的题型有赏析、辨识、评价、比较等四类。

一、赏析类

这类题要求同学们回答诗词中某个词表露的情感或体现的意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表现的。

这个词往往是“诗眼”,因为诗眼引领着全诗的内容。同学们在赏析时要做的是“验证”,即从各个句子中找出与诗眼相呼应的内容。可以按照自然顺序逐联分析,如例1;也可以按照表现手法的类型进行分析,见例2。

【例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声、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出“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例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 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这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幽”这个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诗人以景写“幽”,诗中“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同时又以动衬“幽”、以声衬“幽”,用“下鹭”“鸣蛙”衬托出环境之清幽。

二、辨识类

这类题要求同学们找出一首诗的诗眼或某一联内炼得最好的字词,并说明理由。

遇到这类题目,特别是要求找出某一联里“炼”的字,一般宜关注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比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中的“咽”和“冷”字。

简述理由时,应首先说明这类词语突出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当然,也有很多诗句不是靠动词取胜,而是以形容词、名词、数词或者虚词的妙用见长,同学们要注意辨析。

【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颈联中有两个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浮”和“动”。“浮”字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实际上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字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水势之磅礴。

三、评价类

这类题往往会引用他人对诗词的“诗眼”“炼字”的评价,问你是否同意此说,并要求说明理由。

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是否有明确的评价指向。比如例4的评价指向非常明确,要求同学们分析“系”和“啼”两个字的妙处,答题时如果说这两个字用得不好,恐难得分。例5的评价指向实际上也比较明确,同学们宜顺其意而答之;如果要提出不同的意见,必须具备充分的理由。

【例4】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这首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它们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出柳条藤蔓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卧”字十分精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劲儿表现得栩栩如生,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果不同意此种说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也可得分)

四、比较类

这类题有两种考查形式。

一是给出两首诗,诗中有相同的词语,要求就相同的词语进行比较(例6)。这时,差异往往体现在意境上。因此,只有深入领悟意境特点,才能说清楚两者之间的差异。

二是要求分析诗词中某个特殊用法的词语和一般用法的词语之间的区别(例7)。这时,同学们可以从能否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这个角度进行辨析,也可以从营造的意境差异方面加以考虑。

【例6】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 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周 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上面两首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的心境不同。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王诗描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零落、昆虫哀鸣,更添悲哀。周诗描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独坐灯下苦读而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夜读的投入和专注。

【例7】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首句写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为什么?

篇5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穷”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然而正是因扒睢保鸥芟允境銮钊说母呱衅分省N恼轮性擞枚嘀中问矫栊慈宋锏男睦砘疃V苯用栊捶ā⒒镁趺栊捶ā⒕拔锍耐蟹ǎ硐至松D瘸绺叩钠返隆?挝陌凑帐虑榉⒄沟乃承蚩梢苑治巍5谝欢危?、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教学建议

理解课文的关键在于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这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第二段,桑娜为什么决定非抱孩子不可?为什么回到家里又忐忑不安?她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体会,逐渐把握住人物的思想感情。

词语注释

舒适:舒服、安逸。一般指生活环境。

抱怨:就是埋怨。“没什么可抱怨的”,表现出桑娜对虽然贫穷但孩子健康的生活境况感到满足。

忧虑:担忧、思虑。本文指渔夫为以后的生活忧愁担心。注意:它比“忧愁”表示“忧”的程度要深,不仅愁,而且在想怎么办。

熬过去:艰难地度过。文中表现出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忐忑不安:形容人心神不安定的样子。忐忑:指心神不安。

黑:形容(脸色)黑。

汹涌澎湃:波涛翻滚的样子,风浪搏击的声响,形容声势浩大。

马灯:一种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故称马灯。

寡妇:指死了丈夫的妇女。

眼帘:眼皮或眼内。

蜷缩:身体弯曲地缩着。

舒适:舒服、安适。

顾惜:顾全爱惜。

喃喃:连续地小声说话。

开恩:旧时请求人宽恕或施与恩惠的用语。本课是指向上帝请求施恩。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害怕不安。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舒适——舒服顾惜——爱惜抱怨——埋怨探望——探视

二、反义词

嘶哑——宏亮魁梧——矮小舒适——艰苦蜷缩——伸直

三、多音、多义字

句段赏析

1.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温暖”是指炉火未熄,这是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危险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女主人的勤劳能干。所以虽然贫穷,但还温暖而舒适。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是一个贫苦的家庭妇女桑娜很真实的感情。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而作为需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所以“心跳得很厉害”。“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十分可怜,所以没有多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3.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揍我一顿也好”是说只要丈夫同意收养两个孩子,甘愿自己挨打。桑娜考虑到收养孩子会给丈夫增加负担,所以担心丈夫会揍她;但愿意自作自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大。

4.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家里虽穷,生活困难,但能熬过去。一个“熬”字,很恰当地写出渔夫的苦日子,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文章导读

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沙俄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课后题解

1、朗读时,要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不同的语气。如,“唉,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要读出同情西蒙的感情;“嗯,揍我一顿也好!”要读得短而有力,表达出决心已定的心情;“哦,是你!”中的“哦”要读第四声,“!”,这里不是疑问,而是肯定,是对渔夫的话的回答。此时的桑娜还没想好怎样对丈夫说。总之,朗读时要认真体会,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3、(1)“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是:必须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没有选择的余地。从中体会到桑娜善良的本性。

(2)渔夫意识到多抚养两个孩子会给自己增加负担,但从话中的一个“熬”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他与妻子桑娜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面在胸前划着十字”):讲桑娜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段(从“睡觉还早”到“久久坐在床前”):讲桑娜看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病死,便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里。

第三段(从“门突然开了”到结束):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

写作特点

1.课文以故事的发展为顺序,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

2.运用了行动、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要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3、续编《穷人》的故事,展开合理的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6

关键词: 使用对象 强调重点 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1.引言

日语中有些同义词所表达的基本概念、基本意义虽然相同,但在内涵上稍有差异,每个词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如「モレル、「モル、「コボレル和「アフレル都有“从某处(漏)出,(溢)出之意,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2.「モレル和「モル的异同

2.1相同点

「モル无论字形还是字音,都与「モレル非常相近。古代时,只有「モル一个词,后来才派生出「モレル,现代日语中这两个词并存。它们都表示“事物”从缝隙中一点一点移离原来应处的位置而漏出去。

①風呂の水がすこしモレル。(モル)/澡池有点漏水。

注意:此处是“从小而窄的那样的缝隙中一点一点很小的移出”因此就不能用来作为描写某大批量移动的词语。

②薬缶の口からモレル。(*)

但此时可以用「コボレル

③薬缶の口からコボレル。()/从药罐口溢出。

「モレル和「コボレル都有“移离原来的应处的位置,产生不好的结果”的意思,但是「コボレル表示大批量移出之意。

2.2不同点

ア)「モレル的使用对象比「モル广泛

「モレル动作主体多指沙子、气体(例如煤气)、声音、光线或液体(但“漏雨”很少用「モレル)。

「モル动作的主体多为雨水之类的液体,很少用于沙子、声音、光线等。

④砂が指の隙間からモレル/沙子从手缝里漏出。

⑤ため息がモレル。(モル*)叹气。

イ)「モレル和「モル强调的重点不同

「モレル强调的重点在于“漏出的物体本身”。

「モル强调的重点是“漏出的地方”。

⑥名簿にモレル。(モル*)/名单漏掉了。

⑦選にモレル。(モル*)/落选了。

这两句话重点强调“漏掉,落选”,此时不能用「モル。

又如:

⑧この靴はモル。(モレル*)/这只鞋漏了。

⑨ふろおけはモル。(モレル*)/澡盆漏。

重点强调的是“漏的场所”,也就是“鞋和澡盆”,此时不能用「モレル。

ウ)「モレル可与「ガス结合起来作名词,即「ガスモレ表示“漏煤气”,或引申用于其他方面,还表示“漏掉了”某种事项,“泄露了”消息,而「モル不这样用。

⑩入学試験が一部の受験生にモレル。/入学考试泄题给部分学生。

{11}そのことはモレて方々に伝わった。/那件事泄露了出来,传到了各处。

2.3除了上面介绍的一般情况外,还有特殊情况

{12}雨のしずくが木の葉からモレテ落ちておきます。/雨滴从树叶之间漏下来。

{13}木の間から月明かりがモル。/从树叶之间漏出月光。

3.「コボレル和「アフレル的异同

3.1相同点

这两个词与前面两个词有共同点,即都表示“某物的一部分进行移动”。

ア)「コボレル和「アフレル是表示“从里到外的移动,”而「アフレル与「モレル和「モル(一点一点小批量的移动)不同,它是大批量进行移动。

{14}目の中から外へ涙がコボレル(アフレル)。/眼泪从眼眶涌出。

「モレル和「モル无论是“从里到外”还是“从外到里”进行移动均可,不管哪种情形,都表示“越过阻隔进行移动。”

{15}空から林の中へ月明かりがモレル。/月光照射进森林中。

{16}屋根から家の中へ雨がモル。/雨从屋顶漏进屋里。

イ)「コボレル和「アフレル的主语不可以是表示气体的物质。

{17}ガスがコボレル。(*)

{18}ガスがアフレル。(*)

3.2不同点

ア)「あふれる表“充满”之意,未必一定要“溢出来”;但?コボレル?就一定会“溢出来”。

{19}コップにアフレルほどビールを注ぐ。/往杯子里斟了满满一杯啤酒。

{20}ビールがこぼれないように注意してコップをついでください。/小心不要让啤酒洒出来,把杯子斟满。

イ)「コボレル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アフレル是由内部原因引起的。

{21}おかしくて涙がコボレル,由于可笑笑出了眼泪。

{22}元気にアフレル/生气勃勃。

ウ)「コボレル与「モレル和「モル一样,用于表示“移离原来应处的位置”,「コボレル用于不好的事情,「アフレル却没有“好坏”之分。

{23}川がアフレル(是不好的事情)

{24}喜びにアフレル(是好的事情)

エ)「アフレル一般用于液体,还引申用来形容人的“才华,心情或感情”等。

{25}才気がアフレル青年/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コボレル既可用于液体,又可用于粒状固体,更可引申为“(从缝隙向外)显露”。

{26}笑うと白い歯がコボレル。/一笑漏出雪白的牙齿。

「コボレル强调的是移动事物本身,「アフレル强调的是事物经过的场所。在这点上,「コボレル与「モレル相似;「アフレル与「モル相似。

4.结语

通过对这四个词的简单探讨,我们体会到,对于在内涵上存在差别的同义词,除了利用参考书了解他们各自的内涵外,还应多看例句,多注意上下文才能理解和掌握。在使用时也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和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同义词。

参考文献:

[1]柴田武等.言葉の意味Ⅰ 辞書にかいていないこと[M].東京:平凡社, 1983.

[2]松村明等.日语新辞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03-01

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使学生知道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地球的环境。

(2)能力目标:掌握单色纸漏版印文化衫的创作方法,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2 教学重难点

(1)单色纸板漏印的印制方法和要领。(2)构图和版面设计的创新,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3 教具学具准备

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制作汗衫宣传画工具。

4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基础课。在基础课上对学生进行纹样设计和漏版制版进行教学。

4.1 视频导入

(1)《动物自杀》环境宣传画。

问题:同学们,VCR里的动物为什么要自杀?(因为生活环境被破坏,没有了让他们生活的森林,冰川和草原,它们已经失去生活的意义。)

(2)看了这段VCR让我们的心情都很沉重,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地球上生活的每一个生物,我们应该马上行动起来,保护地球的环境。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六课《地球的新生》。

4.2 启发新授

(1)出示污染图片。

师:我猜同学们现在可能在想,这段VCR是用特技做出来,为了宣传用的不会是真的,但是老师告诉你们如果我们不好好的保护环境在不久的将来那都会是真的,现在同学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世界污染究竟有多严重。(课件出示:环境污染问题)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污染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了吗?

(出示环境污染数据:哭泣的地球。①全球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②地球上城市居民约有70%(15亿人)呼吸受污染的空气,每天至少有800人因此过早死亡。③每天有1.5万人死于饮用污染的水,其中大部分是儿童。中国每年发生的近1000起水污染事件之一。④工业、各种喷雾罐、冰箱、空调机等每天把1500多吨氯氟烃排入大气层,它们是造成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⑤每天进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为5600万吨,“温室效应”与此有关。冰川消融成水,每年造成海平面上升0.2毫米。⑥每天有5.5万公顷森林被毁,161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我国约有6000万亩森林农田处在荒漠化威胁之中。⑦每天有14万辆新汽车驶上公路各国400多座核电站产生26吨核废料,还有1.2万桶石油泻入海洋。)

(3)师:看了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同学们心里是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感受)

(4)师:这样的一个世界是你们想看的吗?同学们用你能想到的环境优美的词语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想看见的世界。(学生回答)

(5)出示环境优美的视频《九三一个每天都在变美的地方》。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样的地方是不是大家想要看见的地方(学生观看)。

师:同学们说这是哪里呀?(九三)对,就是九三,一个每天都在变美的地方,我们有一个这样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怎样保护他呢?(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一些日常生活应该注意的环保问题)

(6)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因为种种的破坏行为,使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这卫衣的地球,已成当务之急。联合国为了呼吁人们保护地球,把每年的4月22日定位世界地球日。有一些小朋友响应联合国的号召,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举办了一次环保时装秀,看,他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用各种废弃材料制作的。

4.3 创作

师:同学们觉得他们的衣服漂亮吗?那你们看老师穿的这件衣服漂亮吗?这件衣服就是老师自己印制的环保宣传文化衫,因为我觉得不仅要办时装秀,还有把衣服穿到大街上,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环保。你们想不想学啊!

师:现在老师就教大家用单色纸板漏印的方法来制作环保宣传文化衫为了方便大家每一个人都能看清楚制作步骤,我已经把制作过程提前录好了,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制作视频)。

(1)出示制作视频。

制作步骤:①设计纹样(纹样设计,图形要求简练概括)。②制版(用厚纸板制作漏印模版,把需要漏印的部分镂空,镂空部分刀口要整齐,不能有毛茬)。③漏印(用托包沾颜料,在文化衫适当位置,通过模版镂空部分进行漏印)。④整理完成(根据设计加上立体造型)。

(2)师:在同学们制作之前老师有三个小提示要告诉大家。(出示温馨提示:①小组分工合作要明确,以避免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和手忙脚乱。②颜色要一次调够分量,避免印制颜色不统一。③操作过程要小心谨慎,不要把颜料弄到自己或同伴衣服及桌椅上。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4 作品展示

让学生把做好的衣服拿到前面展示,师生点评。

4.5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完成的都非常好,相信在同学们的呼吁下,小女孩一定能看见她想看见的世界,让我们的国家乃至这个世界都变成一个每天都在变美的地方。

5 《地球的新生》教学反思

《地球的新生》一课根据课程原有的课程内容基础之上,结合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是一堂很有创新的美术课。

笔者对本节课的反思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教学中用到的《动物自杀》视频给与学生很大的心灵震撼,环境污染的数据深深的敲打着学生的心弦,把学生紧紧的抓在课堂教学中。

(2)通过学生用学过的四字成语表达自己想看到的世界的样子,让学生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美术课中,从而做到美术课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效果。

(3)老师以学生喜欢的文化衫制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

篇8

  感恩老师主题作文1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小草感恩泥土,因为泥土给了它生命;我感恩我的老师,因为老师打开智慧的大门,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您浓浓的师爱一直伴随左右。

  记得有一次,轮到我们三组值日,我们因为说说笑笑耽误了十分钟,当我们打扫完准备站队的时候,已经六点了。这时,张老师从办公室走出来,看上去很疲倦的样子。她问道:“打扫完了吗?”“打、扫、完、了”我们一字一顿的说。说完这句话,我们的嘴巴一个一个张成了“O”形,一起问:“您,还没有走?”,“我走了,你们怎么办?”张老师平静的回答。听了这句话,顿时我热泪盈眶。永远的记住了这句“我走了,你们怎么办?”

  还有一次,我早早的就到了学校,正坐在座位上安静的看书。忽然看见张老师一瘸一拐的走进了教室。“张老师这是怎么了?”“张老师,怎么……”同学们一边跑上讲台扶着张老师一边七嘴八舌的问。张老师说自己因为太匆忙,不小心被汽车挂了一下,所以……因为已经进入了复习,张老师不想让我们拉下功课,强忍着来到教室。这时,我觉得张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么的崇高。

  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会我们知识,教育我们做人。把我们都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像妈妈。老师,我爱您!谢谢您,做您的学生很幸福!

  感恩老师主题作文2

  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像园丁,桃李满天下;老师像春蚕,倾尽所有来教导我们。我觉得老师更像我的父母,她不但教会我文化知识,还让我学会了勇于争取,学会了敢于承担的道理,我要感恩我的老师!

  潘老师,您是我们班的第三任语文老师,我们班在级里面是出了名的差班,很多老师都不喜欢我们,都说我们班的同学笨、懒、调皮。后来,您来了,您担任了我们班的班主任,当我们做得不好时,您虽然生气但没有放弃我们,您虽然动怒但没有讨厌我们,潘老师,我能感觉到您的用心良苦,虽然表面上您对我们很严厉,但我知道您做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为了我们班的成绩能在级里迎头赶上。我要感恩我的老师!

  其实我的心里一直想当班长,现在我还记得竞选班长那天的情况。我要感谢潘老师给我机会、鼓励我去竞选班长,让我懂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争取的道理。感谢您对我的肯定,感谢您对我的认同,感谢您对我的鼓励,我被选为班长那一刻我真的有说不出的激动,当时的心情根本没办法用词语形容,只感到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最后一下子都流了下来。作为一名班长,我比其他人更需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因为我要做同学们的好榜样;作为一名班长,我比其他人更需要为班级多做贡献,因为我要做老师的好帮手。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我要感恩我的老师!

  潘老师是个认真负责的老师。您对待每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都能耐心地把她们不理解的知识点重复解说,即使不在工作时间,您也会用自己的宝贵时间来为大家补课,希望我们班的同学能共同进步。

  潘老师还是个细心的老师。我记得有一次,班里有个同学身体不舒服,细心的您很快就发现了,您把同学带到了办公室,还打电话给她的家长,让家长来接她回去,还特意叮嘱她注意休息,多喝水。您对我们每个同学都是这样关怀备致,都是这样细心,我要感恩我的老师!

  老师这种无私、伟大的爱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促使每一个学生实现自己的追求,到达理想的彼岸,老师我永远记住您!伟大的老师,我要感恩我的老师!

  感恩老师主题作文3

  感恩老师,教会我们知识,老师,你是我们成长的指路人,除了家人,您就是我们的亲人了。

篇9

这其实是一本跨界的书。“罗西尼的音乐厨房”,是韩良忆在电台主持的古典音乐节目的名字。每个礼拜一次的节目中,韩良忆选择合适的音乐去搭配不同的菜肴。比如,她选择布拉姆斯的小提琴搭配红酒牛肉,为什么她觉得这样的搭配是最合适的,她会讲述布拉姆斯跟克拉拉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讲红酒和牛肉如何搭配。电台节目做了几个月之后,《中国时报》邀请韩良忆写美食专栏,于是便有了这本书最初的样貌。韩良忆尝试结合美食和音乐的写作宗旨和精神,分享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的简单乐趣,希望能让人体会美食与音乐结合所能带来的快乐。这本书在当时算是创举,“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后来出现于台湾书市类型写作的盛况。”也因为这本书,韩良忆开始被称为“美食作家”。

以后的十来年时间里,因为认识现在的丈夫,并开始远距离恋爱,后索性移居荷兰,韩良忆的写作从单纯饮食散文转向旅游文学(《我的托斯卡尼度假屋》、《我在法国西南,有间小屋》、《在欧洲,逛市集》、《地址:威尼斯》等),不过,她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生中最大的热情――食物,在她的旅行书写中,饮食以及与饮食相关的内容占据诸多篇幅。当然,这期间她仍旧出了不少有关饮食的书籍,如《吃・东・西》等等。

好友蔡康永曾这样形容韩良忆:“美食就是她的信仰”。韩良忆则说,“人生的幸福是不能没有食物的。人一生下来就要吃,为什么不好好吃?好好吃的话,一定更要选美食。适口为尊。你要选自己喜欢的。一条鱼作为食材,我们牺牲了它的生命,而厨师又认真烹饪,我们也应该认真对待。人吃到美食就觉得快乐,当你获得这种快乐的时候,就会变得积极,也会影响别人。这就是我的信仰。我希望获得一种快乐感和满足感,它会内化在我这个人当中,那时我整个人就是快乐的。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我就会对自己说,‘没关系,好好吃一顿’。”

烹饪,是一种创作

喜欢吃、讲究吃、用文字介绍吃,韩良忆还动手做吃的。最初学烹饪,仅仅是因为“想复制自己吃到的美味”。结果就好似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越来越上瘾,简单的复制已经不能满足韩良忆对于烹饪的追求,很快地,就变成“想做自己看了很想吃的东西”。于是,她开始研究怎样做才能适合自己的口味。

而做菜的过程,韩良忆形容“是另一种创作”。“你会希望做出来的结果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想要分享,所以做菜给别人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写作也是一样,当你把写出来的文章拿给别人看的时候,别人说很不错,你听了也会很开心,尤其当对方是你喜欢、珍惜的人,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因为你传递出来很多东西,有时候是爱,有时候是关心,有时候是一种挑战。”

《音乐厨房》(《罗西尼的音乐厨房》、《韩良忆的音乐厨房》简称)里传递的就是这种烹饪的态度。有读者看完这本书后,作出这样的评价:“她让烹饪和吃饭这件事情变得不光是日常俗物,而是生活中的乐趣。”那些美好的音符会渗透进入锅中和碗碟上,让家常事物变得不凡起来。韩良忆说,“在厨房里做菜,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当成是一个挑战、一个创作;心情沉闷的时候,在音乐当中做菜,可以慢慢地让心情变好。我把煮饭这件事情回复到原点,因为我喜欢音乐,也喜欢做菜,一个人在厨房做菜的时候,其实蛮孤单的,但是如果能有音乐作伴,就不会寂寞,手也会变得很灵巧,做出来的菜也会更好吃。”

到现在,韩良忆做菜的时候仍旧会放音乐,哪怕只有十五分钟,也会习惯性地开一下广播。食物与音乐之间会产生一种关系,而音乐、食物与人之间也会产生一种共鸣。韩良忆很享受这种感觉。

从小与美食为伍

韩良忆与姐姐韩良露在台湾有“文坛‘大小S’”之称。韩良露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家,她与好友陈怡蓁在台北师大路成立了“南村落”,希望以美食为饵,一起推动社区文化。家中两位姊妹都擅长美食书写,这有家世渊源的关系。

韩良忆出生于一个优渥的家庭,从小就与美食为伍,不愁吃穿。已是耄耋之年的父亲,用韩良忆的话说“是既爱玩又爱吃的双子座”。回忆成长之路,韩良忆说,“父母教育子女的观念与同辈人不太相同”。虽然父母仍有传统士大夫观念,希望子女能读完大学,有谋生的一份手艺,但同时又开明包容,给予很多关爱。姐弟几人从未被要求一定要很会读书,父母只是希望尽量能读就读,最好能保持在前十名,即便考了十几名,父母反倒会安慰没关系。父亲尤其爱吃也讲究吃,因为是江浙人,所以从小会带着一家人吃很多江浙菜,当然还有川菜、湘菜、京菜、上海西餐等等,边吃菜的同时,父亲会一边点评。而外婆是台湾本省人,善于料理,做很多的闽南菜、台式日本料理。从小,韩良忆就喜欢看家人做饭,也常常跟着外婆和保姆去逛市场。在韩良忆记忆里,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有美食相伴,虽然也曾家道中落,可从没有遭遇过物质上的匮乏。

“有些人天生味觉就很好,天生就是一个美食家。但其实味觉是要慢慢培养,从小时候开始训练。父亲从小就对我和姐姐在味觉方面进行有意的训练,包括弟弟也一样,他虽然不大会做菜,但是能一口分辨出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韩良忆如是说。韩家的姐弟们从小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也因为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导,在耳濡目染中系统地学习到吃穿方面的品味,对于如何吃得好,如何吃好吃的,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

美食作家费雪是最爱

“如果说,这一生在所谓的写作,或者说跟出版有关的历程当中,我觉得最感到骄傲或引以为荣,就是我译过费雪的书。”韩良忆曾经这样写道。她喜欢的作家有很多,但最喜爱和敬佩并视为偶像的,是已故的美国饮食文学作家M.F.K.费雪。

在费雪的著作中,最被中文世界读者知晓的是《如何煮狼》一书,这本书的译者正是韩良忆。不过韩良忆读的第一本费雪的书并不是这本,而是《很久以前在法国》,那是费雪中晚年出的一本回忆录。这本书里讲述费雪与美食相遇的故事。年轻时,费雪随第一任丈夫去法国,在第戎发现了美食。也在那里,她由一个小女孩蜕变成一个妇人,因此她说“long ago in France”。费雪书里散发出的一种气度,让韩良忆深深折服。“她的书里有一种气度,elegent,她的文字不雕琢、不华丽,简洁大方,文体自成一个流派。还有她对生活对美食的态度,我也非常欣赏和认可。”

前段时间,韩良忆在微博上引用了一段费雪的话: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要吃的,为什么不吃得优雅一些?“费雪所谓的优雅是一种气度,不做作、不奢华,在吃的过程中有一种感知在中间细细品味,越吃越体会到厨师的用心、食材的美味、烹调的手法,这才叫津津有味。”韩良忆解释道。费雪说,人有三种基本需求,即食物、安全感和爱。她写食物的时候,常常是在传递这样的观念,费雪的这种观念引起韩良忆的共鸣。

韩良忆不断提及费雪的《如何煮狼》。“这本书讲的是困顿年代的美食传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物质极其缺乏,作者以狼来比喻困境。也就是说,当外界给你一种威胁的时候,你如何活得优雅?”

发现寻常生活中的美

如何活得优雅?费雪在书里提出疑问,韩良忆在书外也不断问自己。不过要过得优雅,极端条件下提出的,是考验;寻常生活里表现出的,则是态度,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韩良忆喜欢简单美好的生活。“这种生活不需要花很多钱。首先我也没有很多钱,其次我从简单的生活中寻找到的乐趣并不需要花很多钱。我基本上不追求奢华,但如果奢华是顺理成章来的,我也不排斥。”

散步是她很喜欢做的一件事。但这件事,并不一定要发生在威斯敏斯特才称得上有趣,当然在威斯敏斯特散步也确实很美。从荷兰回到台北的时候,韩良忆经常会走很远的路,十几公里,从家里走到孔庙。她说这样的散步等于是在自己的城市里观光。韩良忆说:“我们常常会对一日三餐的日常生活感到厌倦,每天上班、下班、回家、睡觉,乏味无趣。但其实只要每个季度或是假期,抽出一天的时间,天气晴朗,心情极好,在自己的城市中散步,做自己城市里的观光客,哪怕迷路。在自己的城市中迷路最大的好处是即便你迷路了也不会迷失。这就是普通生活中的乐趣,平凡中找到不平凡的乐趣。”

篇10

摘要:隐语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隐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有明显的排他性。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导游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庞大的团体,这个社会团体的隐语也由于其从业人员的多样化而显得较为丰富。就其源来看,是由于导游这个行业在中国境内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与其工作性质和环境有着较大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导游隐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幽默风趣、插科打诨,形象生动、易于表达情感、感彩鲜明等。如今,导游隐语对外界人来说依然具有较大的秘密性。

关键词:导游用语;隐语;旅游业

一、隐语的陈述

1.隐语的概念。

隐语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隐语,一般是用赋予现有的普通词语以特殊的含义的办法构成的。

2.隐语的特征。

(1)隐语表达方式主要是口语。密语当然是语言,测智也是口头出题,谲谏更不能是书面的,因为要随机应变。

(2)无论密语、测智和谲谏都是特定的人为对象,因人设隐,离开了这个特定的人。此隐就不能成立。

(3)不论是以物喻意,或以情说理,专人专事,内容都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时间性,时过境迁,此隐语便自然消失。

二、导游隐语产生的背景

所谓“隐语”,就是某个行业或社会团体经常使用的术语。大部分“隐语”外行很难听得懂。导游语言研究属于社会语言学领域的行业语研究 ,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等特点。导游语言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讨并揭示导游语言这一社会语言变体的种种特点与规律。而导游隐语又是导游语言研究中比较特别的部分

(一)旅游业的发展,导游从业人员的增多。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而作为这个被成为“阳光”产业的主要从要人员――导游也日渐成为一个庞大的团体。而相应的在这个日渐庞大的社会团体中就形成了自己内部较排外的导游隐语。

(二)特殊的“薪酬制度”。

导游从业人员与其它行业有着巨大的差别,不同与其它行业的“朝九晚五”月薪制,导游是零工资,所以灵活性相当大,一般导游的收入分两种。一是带非购物团,这种是由所委派的旅行社给补助,一般为按每天多钱算,另一种则是购物团,导游是没有工资的,这种团导游的收入的多少是完全取决于客人的购物能力,其收入则是游客购物后,购物店给导游的回扣,所以导游的收入相当灵活,且这个“收入”是现场就领取的,因此导游在带领游客进店购物完毕后即刻就可以去领取相应的回扣。这种特殊的“收入方法”,由此产生了许多关于购物回扣方面的隐语,因为如果没有带有排他性的隐语的出现,那么这种“收入方式”被游客知道,会影响“购物质量”,严重的还会引起游客的反感情绪,不配合导游的工作,进而会影响整个游程的不愉快。这方面的隐语(以四川方言为例)如:1.人头:只要导游“上团”,旅行社不但不支付导费,而且根据人数,导游要向社里交钱,即是所谓的人头费。“人头”多少不等,广东及东南亚的游客较高,每人30元。一般九黄线(九寨沟黄龙)四川旅行社收取15到20元不等。在另一种条件下,“人头”是指导游把游客领进一些旅游定点商店,进店购物停留了1小时左右,店里会根据客人的人数按每人10元到35元给旅行社和导游付钱,无论游客是否购物都要支付。 2.车停:车停跟人头费的第二个含义有些异曲同工之处。旅行车停在购物店门口会有停车费,客人买不买东西停车费都会有,但不同的团队停车费也会不同,一般是一二百元。在四川方言里面一般的叫法是“滚滚儿费”。3.扎店:是指到有回扣的旅游定点商店购物。 在四川导游一般多用“进店”一词。4.加点:旅行途中临时增加收费的旅游项目。5.踩几脚:是指扎了几个店。6.冒泡:指产生购物。7.流水:就是进店购物的回扣。回扣分几种,不同的商品回扣比例不同。但人头和流水导游大多只能选一种,有点像赌博,要凭导游的经验,购买力强的选流水,可是风险大,反之选人头,风险小,旱涝保收。

(三)特殊的工作环境。

导游的工作是与游客“打交道”,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游客在一起,所以当在使用自己职业内部的术语时,必须要“自己的语言”,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出卖自己,因为你的游客随时可能就在你周围,这样特殊的工作环境,使导游们交流时需要一种特殊的内部语言,所以导游界的隐语相当丰富,且较隐秘。如:导游甲:“你拿米没有?”

导游乙:“还没有,等会儿一起去拿吧”。如果是外界的人肯定不明白两个人在说什么,或者会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这里“拿米”的意思即“领钱”。这种团是本文在导游“收入”中提到的非购物团,是旅行社给予补助,所以导游要去“拿自己的那份米”。

三、导游隐语的来源

导游隐语大部分是日常常用语创新改变而来,有些是取日常用语中的词语的“形似” ,还有一些是谐音谐意。

(一)“形似”。

如:刀子快:刀子是指导游的赚钱手法,刀子快是指这个导游赚钱厉害。刀子快的导游是指很会让游客掏腰包买东西的导游,宰人用什么呢当然是用刀子的呀,所以这个隐语还是比较形象的。

(二)“谐意”。

如:大饼团:根据旅游团购物能力的差别,旅行社和导游基本上有个划分,最好的团用大饼来形容。最早指广东等地的团,现在多指云贵川等团质较好的团。甜饼:指广东、港澳的游客,因为比较容易“冒大泡”,也就是高额购物。咸饼:指湖北、东北的游客,因为这种团有特别好的也有特别差的。苦饼:指安徽、河南的游客,因为消费能力普遍不高。雷锋团:指明知没钱赚还要接待的团。土匪团:签二星的合同要享受五星待遇,导游要挨骂挨打,旅行社还要被投诉。

(三)“谐音”。

如:阿拉团:上海团,赚钱就别想了,注意心情。荷兰团:河南团,言下之意小心。川团:四川,一高兴什么都干得出来。老少边穷(陕甘宁,难得进回城,都憋着劲儿呢)

四、导游隐语的基本特点

“诙谐幽默,插科打诨,形象生动,传情达意。感彩浓厚”是导游隐语的主要特点。

(一)诙谐幽默、形象生动。

很多导游隐语都是取常用语的谐音谐义来赋予该隐语新的意思。如“雷锋团,刀子快”取雷锋常无偿做好事之意来指不赚钱倒帮忙的团,本语与隐语之意联系紧密。还有如“卸货”等。导游甲:“这次上了几层呢?”导游乙:“刚上了两层。”在这里上“几层”是指“几千”的意思。即这次出团导游挣到了多少钱。这个隐语在四川常用,且一般指走“九寨沟黄龙”线路,因为在川内能“上几层”的旅游景点一般只有“九黄”线。

(二)感彩浓厚,大方表达情感。

如:“苦饼”明白此隐语者能明显感觉到导游的无奈与不情愿。

“扫垃圾”这个隐语带有贬义。若导游在送团时用此词语,表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团,或者是这个团的质量非常的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