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4-11 21:1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人与海的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

篇1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一部不足百页的作品,却能让一代代人一读再读。我从那朴素、精确而又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描写中,进入了老渔民桑提亚哥的晚年生活。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老人海的读后感,请您阅读。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1“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文学巨匠海明威的文学巨著《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至理名言,这条格言陪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伴着人类度过了无数艰难的时刻,毫不夸张的说,这句话一直是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的不懈动力。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夫圣地亚哥的故事。圣地亚哥和一位名叫马洛林的小男孩成为了忘年之交,在历经八十四天还没有捕到鱼之后,两人毅然决然的相约出海。出海那天天气很不错,而苍天也很眷顾他们,两人很容易就钓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两人原以为他们能就此返航龙龙,可不幸的是,他们捕获的大鱼引来了鲨鱼的围击,凶狠庞大的鲨鱼一直在猛烈进攻,似乎在逼迫着,威胁着圣地亚哥放弃这条大鱼。不过圣地亚哥也不是一个懦夫,身处危险之中,面对巨大威胁,面临死亡气息,这位老渔夫一直在顽强抵抗着。尽管最后那条肥大鲜美的大鱼被鲨鱼啃食破坏得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圣地亚哥也没有放弃轻易放弃这条来之不易的大鱼。

读完这篇小说后,我的感触颇深,尤其是那一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紧紧牵动着我的心,而圣地亚哥那临危不惧,无谓抗争,永不言败,永不言弃的精神更是深深震撼着我,感动着我,启迪着我,教育着我,指导着我,鼓励着我。

人类很伟大,很坚强,很有潜力,很有毅力;但是人类又好渺小,好脆弱,好容易言败,好容易妥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身处困境时,觉得害怕并不丢人,感觉恐惧也并不失常,但是我们一旦有了放弃的念头,有了逃避的想法,有了妥协的行为,那就是胆小鬼的表现了,那样只会让人寒心,让人小看,让人唾弃,让人远离。

人生在世,还是需要一点傲气,需要一些傲骨的,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到自强自信,无惧无畏,那才是真英雄,真本色!但要是自暴自弃,贪生怕死,畏手畏脚,胆小怕事,那就只会招致失败,只会深陷深渊,得不到尊敬,得不到尊重,得不到成功,得不到救赎。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遇到鲨鱼时,勇敢捍卫自己的马林鱼;但愿每个人都能在陷入困境时,大胆对抗黑暗的爪牙;也愿我们在人生征途中,能够一直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着,坚持着!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2《老人与海》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我读过许多书,它们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再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以前,我做什么事只要有一点不顺利,就会退缩,有时还会说上几句垂头丧气的话。在学习上,我只要有几次考试不是很理想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考不到好成绩。《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与鲨鱼搏斗,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用舵把来打。这本书揭示出的真理,不就说明了人无论怎样,最怕的就是没有信心。信心就好比是汽车的马达,是人前进的动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心,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本书中主人公充满信心、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吗?

自从读了《老人与海》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上不再因为一两次不顺利而失去信心,而是越考不好,就越要考好。在期末考试的那一天,上午的两门功课成绩,我没有班里的某一个同学好,但是我并不服输,反而信心倍增,决心打一个翻身仗。下午的语文考试,我做每一道题目都格外仔细。果然,我语文考试是班里的第一名,总成绩上,我也是第一名。

今后,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信心十足地去面对,坚持到底,决不退缩。我要感谢书,感谢它让我学到了那么多知识,感谢它让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感谢它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使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3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看似平凡而又并不平凡的故事……也许没有大海,那就没有了这个不平凡的故事。正因为有了大海,才有了这平凡的渔夫,才有了这硕大无比的鱼;才让渔夫钓上了这条大马哈鱼,但却在海上与其搏斗了三天三夜才把它杀死,接着却又遭到了鲨鱼的袭击,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这条大马哈鱼只剩下又粗又白的脊骨。一切的肉体都不复存在了,剩下的仅仅是—个躯壳,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只不过是一堆毫无利用价值的骨架!然而在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故事中,却折射出一位“英雄人物”——渔夫圣地亚哥。‘

他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在别人看来,他是失败的。一个渔夫捕不到鱼,还能算是—个、真正的渔夫吗?而他却还在第八十五天出海捕鱼。他从未放弃,即使已经八十四天没捕到鱼了。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佩服吗?古时愚公移山,他明知道开山挖石并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为之的事情,这需要自己的子子孙孙一代代不懈地做下去,可他仍坚持带着子孙一天天去移石。愚公不也“知其不可为”,却也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了吗?天帝最后感其诚,命山神搬走了山。连古时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翁都如此,我们不是更应该如此吗?如今的中学生,兴趣倒是挺广泛,学这又学那,可几乎每次都是“三天打鱼,四天晒网”,总半途而废,他们缺少的不就是像圣地亚哥和愚公一样的毅力吗?只要有了毅力,便没有不可攀登的高峰,只要有了毅力,便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题吗?人真是很奇怪的动物,为何有勇气面对死亡,却没有勇气面对失败。失败真的如此可怕吗?人生谁能没有失败?就像人学走路,也得有过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人才能学会走路。失败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人,有人因为害怕失败不敢追求成功,这就是弱者。在弱者面前,失败是倾覆生活之舟的波涛,波涛越大,他就越容易被吞噬。但我相信每个向往成功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是弱者。

作为一位强者,就不应该面对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老人与海》给予我们的启示实在太多太多。它确实是—部好书,—本让人受益终生的好书!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4在弥漫着芬芳书香的图书馆,我阅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这的确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经典作品,

《老人与海》主要讲述了一位以打渔为生的老渔夫——桑地亚哥,在整整八十四天里他独自出海但都一无所获,倔强的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这天他又出海了,经过艰难的捉捕,凭着坚强的毅力,终于捕获到了一条比他的小船还要大很多的倍的大马林鱼。但是,在返航的途中,他不幸与一大群鲨鱼相遇了,虽然奋力抗争,鲨鱼还是吃掉了大马林鱼身上所有的肉,老人最后带回的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

本书用大量的笔墨记叙了老人与大马林鱼做激烈斗争的情景,从中突显出老人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我认为,大马林鱼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困苦的的人生,老人不畏艰险和它殊死搏斗,成功地捕获了大马林鱼,老人赢了;同样,鲨鱼也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莫测的命运,老人也同样和它作了顽强的抗争,但鱼肉还是被鲨鱼吃光,老人输了。

让我感到震撼的不是老人输在鲨鱼尖利的牙齿之下,而是老人在失败面前那毫不沮丧的气度!海明威在书中说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在我看来,失败就如一首歌,虽然它的旋律不及成功之歌那么亢奋人心,但它更能让人刻骨铭心。就例如家喻户晓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他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做了一千五百次实验,都没有找到做电灯灯丝的合适材料。尽管失败了这么多次,他都没有选择放弃,毅然选择继续试验,并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漫漫人生路,并不都是一马平川,荆棘、陷阱随时都会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甚至让我们迷失方向,但只要我们坚定必胜的信念,踏踏实实地坚持走下去,哪怕到不了终点,也会感到欣慰。现在的我们正处于学生时代,获取知识是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通往成功彼岸的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失败。碰到这些情况,千万不能情绪低落,垂头丧气,而应当坚定信念,沉着面对。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成功就在不远的前面。抬起头,挺起胸,伴着失败的歌声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既然失败都来了,成功还会远吗?与命运作不屈的斗争,总有一天胜利会向你招手。

老人与海的读后感5人不是为败而生,好的书籍犹如一杯清茶,好的道理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老人与海.》这篇文章就让我明白了许多,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前进的动力。《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在连续84天没有不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只大马林鱼。但是,这条鱼实在太大,拖着他的小船在海上漂了三天三夜才精疲力竭。被他杀死放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这条鱼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回到港口时,只剩鱼头、鱼尾和筋骨。,归结整个故事就是说了一个失败的可怜老头子?恰好相反,老人是彻彻底底的胜利者,他比任何人都要坚强。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样的豪言壮语,从来都只会出现在胜利者的口中。老人说出了这样的话,并不因为他读过了多少书,仅仅是他那最高尚的灵魂使其然。一个老人都能这样,我们还可以轻易言败吗?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就拿我来说,以前,我做什么事只要有一点不顺利,就会退缩,有时还会说上几句垂头丧气的话。在学习上,我只要有几次考试不是很理想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考不到好成绩,做什么都比被人差。

篇2

老人说:"一个人不是生来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而当时的作者与老人一样都处在人生的低谷中,但作者与老人一样都没有放弃,即使面对同鲨鱼一般的困难与打击,海明威顶着舆论的压力创作了时间也无法抹去的《老人与海》。海明威当时处于创作的低谷,但他没有选择自甘坠落,一直以反战为主题的他进入和平年代后开始试着变换角度,于是,《老人与海》就这样呈现在世界眼前。

合上书,你会从中感受到许多东西,其中一份令你难忘绝对就有一份倔强,一份对于命运的不屈。连续八十四天的毫无收获,在任何人的心里都会是一份不小的打击。如果换作了我,也许十天便缴枪投降。书中开头写了老人苍老的面庞,却在双眼中可以看到大海一般的碧蓝,但也不正是这如大海般碧蓝的双眼反映出的心胸使老人在困难面前不曾胆怯吗?

整部书中都体现这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奋斗的人生观,面对不可战胜的自然,老人依然在精神上获得了胜利。虽然结局失败了,但在这奋斗的过程的艰辛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透过全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份人生的缩影,之所以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人生缩影,是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事物能表现整个人生,但《老人与海》所展现的一部分人生演绎了超越一般人生价值,她所能影响的是多个人生。

老人的前八十四天始终都毫无所获,但老人始终一如既往地认真,终于在八十五天,老人钓到了大鱼。这不阐述了真言——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也许这样的机会很小,但我们也应拼尽全力去抓住它。老人坚持了八十四天,在他的心中也清楚其可能性的微小,但他依然坚持他的初心,也许这样在别人眼中过于迂腐,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相信自己。

老人遇上大马林钱之后也明白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他也希望那个孩子可以一起面对这条大鱼,但在老人的一份倔强与一份人性中的贪婪的发酵下,他最终决定不放手。在拼尽全力下马林钱终于被杀死。老人骄傲地看着他的战利品,这份骄傲就像孩子,而这份无畏的拼搏也正是被仰望而尊敬的。

可"事"往往与愿违,鲨鱼群的出现使老人的战利品残破不堪。而这些鲨鱼又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坎坷?它们强壮、凶悍、残忍,它们总是会阻碍我们去追求理想。但老人明知不敌却毅然反抗。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虍山行"的"蠢笨"行为着实令人赞叹。最后的结尾是一个"乐观"的悲残结局,在结尾处,当孩子看到那苍白的鱼骨架和老人那伤痕累累的双手时,他开始痛哭。孩子所心痛的不只是老人的双手,更是那令人骄傲的战利品已经被咬得一干二净,当然,更痛心的是老人八十四天的持续打击与殊死拼搏仅换来了一份更大的失望。这个结尾令人意犹未尽,但老人却将身上的高尚精神品格留下,孩子的泪水中也充满了对老人的崇拜。

老人回家后,他睡着了,他梦见了狮子,他梦见的是他的青春,即使他的点头已经悲惨结局,但他拼过,他像一头狮子——一头充满青春活力的狮子。

篇3

In return, the old fisherman were repeatedly attacked by a shark, he used up all the way to deal with the shark. Back to harbour, only fish head fish and a bone. Although fish was eaten by sharks, but he will not disappear.

This story mainly tells us that can be hurt, but not defeated. Before, what if I do bad, can only retreat, sometimes, I only speak in words. I am not sure, every examination concerned about their ba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he old fisherman and shark struggle, harpoon was taken away by sharks. He tumbled on the knife strapped to the OARS pierced. The knife is broken, the old fisherman with a short stick. Short stick is lost, he used rudder to play. These is mainly told us not to have no confidence.

我读了许多书,我也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学到了许多道理。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这样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了8天都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在眼里老渔夫只是一个失败者而已,可是他的坚持不懈打动了我。他终于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这条大马林鱼让老渔夫在海上整整脱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那条大马林鱼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

在回归时,老渔夫一再遭到了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所有的办法来对付这条鲨鱼。回到港湾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根骨头。尽管鱼肉已经被鲨鱼吃完了,但他的意志并没有消失。

篇4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初中《老人与海》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老人与海》读后感一这个暑假,我读了好多本书,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老人与海》这本小说。

这本小说讲的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在一次独自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怎么也拉不上来。他同大鱼周旋了好几天,才发现这是一条比自己渔船大好几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老渔夫不愿就这么放弃。后来因为大马林鱼的伤口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他仍不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带着被鲨鱼吃剩的大马林鱼鱼骨回到了港口,使其他渔民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这里离海很近,说不定远处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他,因为当时他就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向着远大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叫苦连天。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刚放暑假时学打乒乓球的事了,我去学了几天,就觉得又累又乏味,想放弃,最后在妈妈的鼓励下,我才坚持了下来,到后来教练直夸我打的好。(小说内容联系自己,很好,有想法。)

小说歌颂了老渔夫,努力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积极向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初中《老人与海》读后感二假期我读了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令人钦佩,正是老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使他获得了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怎么拉也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经过几夜的努力,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时,我的心不禁提了起来,想,老人怎么办?他一定会退缩的。可是,结果却令我十分吃惊。书上说“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此时此刻,我的心也像一块千斤重的大石头落了地,终于松了一口气。

是啊,这位老渔夫多么顽强,面对困难,他毫不退缩,奋力挑战。尽管对手凶猛无比,比自己强大,可他仍旧鼓起勇气不气馁,沉着冷静不慌张。要知道这可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啊!别人遇上这种事也许会被吓倒,不知所措,偃旗息鼓。可书中的老渔夫坚持不懈与大海搏斗,与强手较劲,在艰难中奋力拼搏,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初中《老人与海》读后感三有这样一位老人,面对凶猛的鲨鱼,毫不退缩;当困难来临的时候,机智勇猛;有这样一位老人,面对84天一条鱼都没有钓到的情况下,坚持不懈,没有放弃。对,他就是《老人与海》的主角―桑地亚哥。

当我初次接触《老人与海》这本书时,觉着一定没有意思,只有薄薄的八十一页,能讲述什么有意思的故事,肯定不好看。但当我静下心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深深震撼到了。“虽然只有简短的八十一页”,但描述及其详尽,看着书,你能感受到作者写书时候的各种情感,真是佩服作者海明威。

故事讲述了一位老人捕鱼的故事,整本书只是在讲述捕鱼的事情。故事情节中,有悲伤,有兴奋,有期待,我仿佛听到了老人那洪亮的嗓音,看到了小男孩那可爱的笑容,闻到了金枪鱼的香味。

我犹如坐上了老人的穿,和他一起遨游在整个海洋里。我看到了“大深井”的美丽,看到了凶猛的鲨鱼朝着桑地亚哥扑过来,而老人绝不畏惧,勇敢面对,拿起小刀向鲨鱼捅了过去。

最后,我想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来表达我的感受,也希望可以激励大家。“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决不可以被打败”。

初中《老人与海》读后感四今天,我在家里读了一本书名叫《老人与海》。它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写的。

这本书讲了一位老渔夫在大海上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进行殊死较量,并最终杀死了那条鱼,可在返航的途中,他遭到了鲨鱼的袭击,一场人鱼大战激烈展开,最后那条鱼只剩下一副骨架。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信心和希望,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能灰心,要勇敢面对。记得有一次,我去上美术课,到了那里,我准备好了东西,就问老师:“老师,我今天画什么呀?”老师说:“你平时画画都很好,也不能天天给你画简单的东西,今天我给你画山水画。”我兴奋地说:“啊!山水画我很早就想画了,可是我看我画的画还不太好,就一直没敢说。”“你今天是画山水画里最简单的,你能画好吗?”我信心满满地说:“我一定能画的很漂亮的。”说完,我就拿起毛笔来,可是,我左看右看,就是不知道该怎么画,老师走过来,看我半天没画,就说:“你怎么啦?怎么还不画?”我说:“老师,我不会画,你还是教我平时画的画吧。”我说完,还以为老师会生气,可是老师并没有生气,笑了笑对我说:“你画的不好没关系,画山水就要靠多练才能画好,你第一次来上课,就能把画画好吗?你要多练才能画好。”我说:“我知道了,画不好也没关系,要多练才行。”我跑到我的座位上,一边看一边画,过了一会儿,我画好了,给老师看,老师说:“你第一次就能画那么好,真厉害。”我说:“我还需要多练才能画好呢。”我开心地笑了,老师也开心地笑了。

初中《老人与海》读后感五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平凡的老人,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老人,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一条鱼后,一次,他幸运地捕获到了一条大马林鱼。老人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大马林鱼拖着老人和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最后鲨鱼们吃光了大马林鱼,老人拖回去的是一副光秃秃的骨架……

在生活中,我们碰到了困难,也许会去面对;也许会望而却步。比如说刘伟,他小时候双臂就已残废,但他并没有向挫折屈服,而是天天练习用脚写字、吃饭……经过他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学会了用脚弹钢琴。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自信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是啊!当我们碰到厄运和不幸时,与其埋怨命运,还不如鼓起勇气和精神,以坚强的态度与厄运抗争。老人不也是这样的吗?老人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倒,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篇5

关键词:内训塑造;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解读

对于海明威来说,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也被人们称之为是二十世纪中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在海明威的笔下,涌现出了大量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如《太阳照常升起》以及《老人与海》等。其中《老人与海》则是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但是这一部作品也是海明威的最后一部小说,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通过阅读这一小说,可以看出当人类在单独接受挑战时,所产生出的勇气与信心,同时也展现出来勇于斗争的信念。

一、孤独的圣地亚哥

在《老人与海》中,刚开始就直接言明了圣地亚哥是一位孤独的老者,终日只是摇着一只小船,在墨西哥海湾里捕鱼。经过了漫长的八十四天,老人一无所获,连一条小鱼都没有捉到。所以男孩的父母就跟男孩说,这个老人是一个倒霉蛋。于是男孩的父母开始安排男孩跟随另一艘船,而男孩也听从了父母的意见,跟随另一艘船去捕鱼。结果在第一个星期中就捕到了三条很大的鱼。由于老人每一天都一无所获,所以男孩从心理感觉到十分的难过,开始帮助老人盘好钓绳与鱼叉等。而帆船的帆布上缝补着几个补丁,遮盖好了所出现的漏洞,当卷拢以后,特别像一个打不了胜仗的败军之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人孤独的背影显示着老人孤独的内心与无法排遣的寂寞。而小男孩的一举一动都展现出与老人的友好关系,那一面像败军之旗的帆布则寓示着老人注定的失败。所以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老人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要到更远的地方去捕捉大鱼。当老人独自出海以后,真的捕捉到了一条较大的马林鱼,虽然在老人的心理也明白,马林鱼的力量要大于老人的力量,但是,老人还是坚持着信念一直同马林鱼斗争着。当老人战胜马林鱼后在返航的过程中遇到了鲨鱼的袭击,虽然老人用上了所有的手段来进行反击,但是还是没有保住自己辛苦捕捉到的马林鱼,而老人却是一直在勇于同鲨鱼进行斗争。因此,也可以说,从精神的角度上出发,老人还是胜利了。所以,从老人的身上也可以看出,老人所展现出来的是一名“勇士”的孤独,也就让人们从心理上开始产生出敬畏感。此外,通过阅读也可以发现,老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勇敢、坚强以及沉着。冷静。

二、英雄的圣地亚哥

在阅读完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形象以后,可以发现老人所展现出来的是一个英雄的形象。在小说中,老人将马林鱼称作是他的“兄弟”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是十分重视友谊的。而在老人与马林鱼、鲨鱼作斗争时,也可以体现出老人不怕艰难,敢于斗争到底的一种精神。其中作为让人注意的是当老人在面对失败的过程中,还不断的抗争,而这也就展现出了老人的顽强意志。虽然在小说的最后说老人还是失败了,但是老人却并没有向斗争低头。且老人在于马林鱼、鲨鱼勇于搏斗了三天三夜以后,还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老人身上那种坚持不懈与勇于斗争的英雄形象。

在这一小说中,存在着两处老人在面对困境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鼓励,而这几句鼓励的话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第一,当老人与马林鱼作斗争的过程中说,“疼痛对男人来说都不算回事儿”。第二,当老人在与鲨鱼作斗争的过程中,则对自己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这样昂扬激烈的话语可以充分展现出了一个硬汉的形象,同时也可以让人们看到那坚强不屈的内心形象,对于阅读的人们来说,也是种无声的鼓舞。且在此过程中,还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道理,就是人是可以失败的,但是却并不能被打败,而是要通过坚强的意志来战胜困难,而这也就成为了《老人与海》中所被歌颂的精神。

三、硬汉的圣地亚哥

在《老人与海》中,通过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可以让人们间接的感受到海明威身上所具备的“硬汉”形象。且通过对老人的外观描述可以看出老人那苍老的形象,这样也就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老人那长期辛苦劳作的模样,同时通过“像海水一样蔚蓝,流露出欢快、不服输的神情”等几个字,却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老人的眼中是充满了活力的,展现出了老人那永不服输的精神。在海明威的笔下,老人在面对困难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一个英勇、坚强与勇于奋斗的硬汉形象。在文中还提到了老人虽然失败了,却还是保持了乐观的心态而这也展现出了老人硬汉本色。

四、对人物形象的解读

在恶劣环境的影响下,老人将大海看做是一个女人,且在老人的眼中,大海是漂亮又可爱的,同与马林鱼称兄道弟,甚至是想亲手喂一喂马林鱼。老渔夫对弱小海燕的同情,即使在搏斗的过程中也要与小鸟进行交谈可以看出老人的善良与仁慈。在这个复杂社会的影响下,老人出海八十四天一无所获,小男孩父母的蔑视与老人的和善;在不懈奋斗下所得到了一副鱼架以后,也要将鱼头送给人钓鱼用等,都可以看出老人那质朴与善良的性格。在海明威的笔下不论是《永别了,武器》还是《丧钟为谁而鸣》都塑造出了一个个硬汉,而最为著名的硬汉就是《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了。通过阅读也可以看出海明威对人生的思考。在这一作品中,虽然老人表面上没有获得成功,但是从精神的层次上来讲,老人是胜利的。

老人的家就是大海,在大海中可以找到老人所热爱的东西,虽然文章是老人与自然在搏斗,但是也可以看做是老人与人生、与命运在做斗争。通过这种饱满的手笔可以展现出人类那伟大的力量,同时也真实的再现了命运的无常。

五、结语

在阅读中可以看出,老人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成熟与孤独的硬汉形象,在与自然较量的过程中通过永不言败的精神来鼓励人们,让人们敢于面对生活、勇于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曹瑞楠.命运重压下孤独的奋斗者――论《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03):80-80.

篇6

一、在导入课文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课导入语非常关键,一堂课如果导入语导得好,既能激发学生兴趣,渲染课堂气氛,自然地进入语文课学习,又能发挥语文教师“口才言语”的特长,让学生一开始就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一堂课如果有一个新颖别致的开头,即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就能把学生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调动起积极性,激发起兴趣,可以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例如,我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我以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过爱,我们也给予过别人爱。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人让座,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热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那么爱还可以怎么表达呢?学生随机想到可以用“掌声”来表达,这样就揭示了课题――《掌声》,很自然地走进文本,激发了学生想了解这掌声是给谁的?为什么给她掌声?她得到掌声后的心情怎样?使学生能从老师的谈话中懂得在中生活,主动去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二、在朗读课文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在学习语文课文时,以读为本,悟情明理。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注重实践体验的指导,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这课时,引导学生读第二部分有关帝国主义者对修筑京张铁路阻挠、要挟、嘲笑的语句,读出对帝国主义的愤慨;读“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詹天佑就是其中一位”“消息一传来,……可争了一口气”时,要读出扬眉吐气的兴奋之情,并把对詹天佑的敬仰和殷切期望之情表达出来。再如,读第4段时,读出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和毅然接受任务,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决心。学生从读中感悟到京张铁路恶劣的地理环境,修筑的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种种困难,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民争一口气的壮举,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教学《老人与海鸥》这课时,老人对海鸥的那份真挚的情感,我充分引导学生细细地朗读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么娴熟,海鸥与老人之间又是那么默契,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老人给海鸥起了名字,“亲昵”地叫着它们的名字,边喂食边聊天;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从中感悟到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是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当老人的遗像安放在海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海鸥对老人的情义,重点抓住课文第15―17段中描写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到海鸥们舍不得离开老人,由此让学生感受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懂得了人和动物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三、在拓展延伸中的德育渗透

篇7

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出海,与一条大马林鱼和一群鲨鱼搏斗了两天两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老人与海寒假读后感心得感悟【五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老人与海寒假读后感1我特别爱读书,特别是好书,只要有一本好书,我便会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因为读书会让我们受益更多,让我们领悟到更多的知识,自从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后,就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坚强、勇敢。

《老人与海》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圣地亚哥在海上捕鱼的经历:老人84天没捕到一条鱼,终于在第85天捕获了一只巨大的马林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了惊险的搏斗,最后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鱼骨架。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地被主人公圣地亚哥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给震撼了。他虽然没有把鱼完好无损地带回来,但他仍是成功的,因为他在途中与鲨鱼拼命搏斗,他那种永不放弃的信念值得我们学习,如果在生活中,那马林鱼便代表着人们的渴望,鲨鱼便代表着旅途中不幸厄运,如果我们也能向老人那样不向厄运低头,勇敢于厄运斗争,那么,我们收获的一定就是成功。老人在故事中前后都梦见了狮子,因为狮子是万兽,代表着威武,老人想从狮子身上吸取一些勇敢,如果我们也能想老人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我们的成功,不都是靠着这种精神,菜击败一只只“鲨鱼”的吗?

我们要铭记《老人与海》给予我们的启示:勇敢与厄运作斗争,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老人与海寒假读后感2“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喜欢看书的人看书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食物上,补充能量。

书的种类有很多,例如:小说,科幻,历史,文学等。各个种类都有人喜欢看,他们看书常常忘记自己要干什么。在我阅读的书籍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本《老人与海》。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一位老人,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一望无际的大海发生了一个说不平凡也不平凡的事。没有大海,就没有鱼,没有鱼也不会有渔夫。渔夫在茫茫大海中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可万万没想到,遭到了鲨鱼的袭击。结局可想而知,大马林鱼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任人随意摆布。但又有谁愿意去摆布呢?

然而,在这个故事中,却折射出一位“英雄”——老人圣地亚哥。他连续四十八天,在别人眼里定是个失败者。

因为渔夫捕不到鱼,还算是渔夫吗?他的捕鱼工具一次又一次被鲨鱼带走,他始终不屈折。一句“我跟你奉陪到死”,把生命都压的上去,难道不算英勇吗?

老人将大马林鱼杀死,看似一个很完美的结局,却迎来自己的悲剧。鲨鱼的攻击是英勇的报应。

回想老人说的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人真的很奇怪,有勇气面对死亡,却没勇气面对失败呢?

老人与海寒假读后感3故事主要讲的是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着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绑在小船的一边。但是这条大马林鱼的血招来了鲨鱼。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到村子时,大马林鱼被鲨鱼吃的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原先有一个叫马诺林的孩子跟随圣地亚哥一起捕鱼,但是由于圣地亚哥已经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所以孩子的父母便让马诺林回来。这些鱼就好比金钱,一个人有钱和没钱是一样的,不要在一个人有钱时就追随他,没钱时就离开他。就像这里的马诺林的父母一样,老人捕到鱼时就让孩子跟着他,没捕到鱼时就离开老人。

马诺林的父母和那些渔民认为老人圣地亚哥倒霉到了极点,如果孩子再跟着他,便会跟着老人一起倒霉。我认为没有绝对的好运和绝对的倒霉。这一切都在人为。被渔民们说是倒霉到了极点的老人最后不还是钓到鱼了吗?我相信,老人的生活会越变越好!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做什么事没有绝对的好运和绝对的倒霉,关键看你努力去做了没有,有没有认真去做。二是做什么事情要坚持,顺境时不要得意,逆境时不要轻易言弃,坚持到底就会成功!

老人与海寒假读后感4“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老人与海寒假读后感5“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文学巨匠海明威的文学巨著《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至理名言,这条格言陪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伴着人类度过了无数艰难的时刻,毫不夸张的说,这句话一直是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的不懈动力。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夫圣地亚哥的故事。圣地亚哥和一位名叫马洛林的小男孩成为了忘年之交,在历经八十四天还没有捕到鱼之后,两人毅然决然的相约出海。出海那天天气很不错,而苍天也很眷顾他们,两人很容易就钓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两人原以为他们能就此返航龙龙,可不幸的是,他们捕获的大鱼引来了鲨鱼的围击,凶狠庞大的鲨鱼一直在猛烈进攻,似乎在逼迫着,威胁着圣地亚哥放弃这条大鱼。不过圣地亚哥也不是一个懦夫,身处危险之中,面对巨大威胁,面临死亡气息,这位老渔夫一直在顽强抵抗着。尽管最后那条肥大鲜美的大鱼被鲨鱼啃食破坏得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圣地亚哥也没有放弃轻易放弃这条来之不易的大鱼。

读完这篇小说后,我的感触颇深,尤其是那一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紧紧牵动着我的心,而圣地亚哥那临危不惧,无谓抗争,永不言败,永不言弃的精神更是深深震撼着我,感动着我,启迪着我,教育着我,指导着我,鼓励着我。

人类很伟大,很坚强,很有潜力,很有毅力;但是人类又好渺小,好脆弱,好容易言败,好容易妥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身处困境时,觉得害怕并不丢人,感觉恐惧也并不失常,但是我们一旦有了放弃的念头,有了逃避的想法,有了妥协的行为,那就是胆小鬼的表现了,那样只会让人寒心,让人小看,让人唾弃,让人远离。

人生在世,还是需要一点傲气,需要一些傲骨的,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到自强自信,无惧无畏,那才是真英雄,真本色!但要是自暴自弃,贪生怕死,畏手畏脚,胆小怕事,那就只会招致失败,只会深陷深渊,得不到尊敬,得不到尊重,得不到成功,得不到救赎。

篇8

关键词:情感体验;阅读教学;境界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47-01

一、情境创设,激感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每篇文章都有其自身的情感因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为学生架好一个情感的阶梯,使他们顺利地进入预定的角色,进行情感体验。如《老人与海鸥》一文的教学,为了引导学生体验海鸥对老人的那种“不舍”情感,我播放了一段关于海鸥围着老人相片上下翻飞的图像,伴着伤感的音乐,辅以略带悲伤的激情语言,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海鸥对老人的依恋之情中。这样,既使学生体验了海鸥对老人的“不舍”的那种真挚情感,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学生领悟了文章“情以物迁”的特色。

二、情之以“动”,情感交融

人们常说“以情激情”、“以情动情”的“让情感进入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利用情感的渲染性,拉近时空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情感交融。在教学中,要想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需要教师本身的情感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这种情感来自于教师对语文的挚爱和对学生的真爱。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先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学生才会主动与教师交融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信人者,人恒信之”。

《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教学就曾出现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对白,大家说着说着,竟动情地哭了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就是海鸥,老师就是老人,人鸟相依,似父子深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三、大胆想象,放飞情感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诵读儿歌、童谣等,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随文补白,也是一种艺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作者在作品中往往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挖掘文中的艺术空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根据作品中透出的内在逻辑,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再现生活原貌,启迪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无限的想象。

四、角色演绎,体验情感

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学生初步熟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课文,角色互换,体验角色性格特点,使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课文的语言环境中,与课文的角色融为一体,并进一步感悟课文,深层次地揣摩语言、品味语言、创设语言,从而锻炼语言能力。对童话类、记人类、叙事类的文本的教学,可以先发动学生做头饰,自己喜欢哪个角色就做哪个角色的头饰。学生做头饰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初步感知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把头饰戴起来进行分角色表演,细心品读课文内容,情感就在这“一举手,一投足,一语言,一表情”中得到充分体现。

五、情感评议,抒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朗读进行评议,知道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哪些地方读得好,在各抒己见的氛围里逐步披文以入境,披文以入情,明白怎么读好,并进行自我矫正和自我完善。教师应教会学生评议的方法、评议的具体要求,即引发学生从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进行评议。在读读、评评、议议的情境中,学生专心聆听,认真思考、判断和表达,逐步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以及情感的抒发。

朗读《唯一的听众》时,学生要么读得很响亮,要么读得很平淡,要么读得很快,总是领悟不到老人的情感。这时,教师表示也想来读读这句话,然后配以适当的表情,读得有声有色。“老师读得怎么样?”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所听所感:有的说我仿佛看见老人微笑着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作者;有的说仿佛看到老人正微笑着鼓励作者呢;有的说我听出来了,这话里边有老人的关爱;有的说我仿佛看到老人赞许的微笑,听到肯定的话语……这些评议清新活泼,让学生置身于听琴的情境之中,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激情与参与意识,都情不自禁地模仿老师读起来,这次可就就绘声绘色了。这样,学生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体会感悟,抒发了情感。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只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情境,大胆启发想象,角色精妙演绎,认真组织评议,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情感体验,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阅读教学才能达到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篇9

读,诵书也。――《说文》

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公羊传・定公元年》

读其书。――《孟子》

相随观读,讽述以谈。――《论衡・谈天》

而新大纲却赋予了其新的含义,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我不禁感到,原来读就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在潜心研究的过程中,令我想到了许多,让学生收获的是一种能力,让学生收获的是一份情感,让学生收获地是一丝思考,让学生收获的是一点个性,抑或是让学生收获的是一次顿悟。当我正沉浸在收获的快乐中,冷静下来,我才真正地感受到,原来让学生收获的只是一个又一个平凡或不平凡的人生。

一、在品读感悟中感悟人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于永正老师也强调: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既得到了猎枪又得到了兔子;而听老师,听同学易懂,只是得到了兔子。从而要求我们语文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品读感悟。例如教学《特殊的葬礼》的一个片断:

师:出示,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你们仔细地听,看看听出什么来,或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指名读)

生1:我再也看不见昔日瀑布的壮观气势,真难过!师:好,你带着这份情感也来读一读。

生2:往日那咆哮而下、一泻千里、从天而降、汹涌、雄伟壮观的景象不复存在,如今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为什么?师:谁能帮忙解答?

生3:这是因为建了伊泰普水电站再加上周围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沿河两岸的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大量流失才造成的。所以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才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师:你们还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

生4:老师,“形容枯槁”一词的本来意思是指面貌干枯、憔悴。从这一词知道大瀑布的水流量已经不多了,再也没有往日一泻千里的壮观的景象了。

生5:“奄奄一息”这个词的意思是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在这时我感受到了瀑布即将要完全消失,好像只剩下一口气了。水流量特别得少,那么读的时候可以小声点。口气若有若无的,像奄奄一息的老人。师:你体会得真棒,你也来试试朗读。(生读众掌声)

生6:老师,我觉得“无奈”一词用得更好,从这里我知道,其实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并不想变成生命垂危的老人,这都是因为人类的破坏才造成的。在老人生命垂危的那一刻,它其实还在挣扎,它似乎还在努力地生存下来,可是因为人类的破坏太厉害,太严重了,才会“无奈”地低下了头。师:是呀,老人垂危的这一刻,似乎想说些什么,可是它却没有力气了。多么的无奈呀。你也来读一读。(生读众掌声)

师:听到这我们义愤填膺,我们一定要把老人未说完的话说出来。请你们准备一下来当当这位老人,替它说完未说完的话语。

(适时让学生说,升华情感,进行环保的教育,教师适当指导。)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涵。正如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另一个诠释:只有对话,才是真正地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这一次唤醒了学生对生命的诠释,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从孩子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地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让学生收获的是一次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二、在情境朗读中享受人生

阅读活动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口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展开想象的翅膀,以亢奋的心理状态心往神驰于文章所创造的意境,敏捷地把语言形象转化为视觉和听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整个生活场景形象地呈现在眼前。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它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老人与海鸥》的一个片断:

教师出示: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师:是的,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焦急而又悲伤的海鸥。生读。

师:海鸥们穿着雪白的衣裳,在为父亲守灵呢。再读。

师范读这一段,海鸥跟人一样,有情有义,这样的所作所为,只有亲人才能做出来,也只有为自己的亲人才会这样做啊!生再齐读。

师:多么令人感动的场面!此时此刻,老人是海鸥的亲人,海鸥是老人的亲人。虽然老人去了,可老人的身影留在了翠湖湖畔,这儿有老人的身影。虽然老人不在了,但这幅人鸥和谐的画面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定格在了所有人的心中。

正是在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情境朗读中,学生享受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那份执著的爱换来的老人死后,在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那份特殊的感情已经融进了学生柔软的心底,享受的是一次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篇10

关键词:老人与海 海明威 陌生化

一、“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理论的倡导人是俄国的形式主义评论家,这个理论也成为了俄国形式主义重要的里程碑概念,这位倡导人就是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作为史学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也同时标注着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究竟什么是陌生化呢?陌生化定义中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简单来说,陌生化也就意味着,用与以往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周遭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从而激发出别致的、不同以往的兴趣,进而改变着、丰富着人对世间人和事物新的感受的方法,它作为一种重新唤醒人感受角度的新感知力。也因此,“陌生化”创作手法成了各类文学作品中的宠儿,在文中采用“陌生化”手法创作, 使读者重新体验文学阅读中的独特之处,本文提起的文学作品《老人与海》则正是陌生化手法的典型代表。本文将着重描述这部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的精彩运用,其价值使人们通过阅读此作品恢复对日常生活常见事物的新奇感,在产生这感觉中产生审美。有学者称若这阅读欣赏的过程越长,渲染力在这部文学作品则能被体现到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陌生化的实质,增加艺术感受难度、延长欣赏进而可以达致延长审美的最终目的。本文将从故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两方面来解释其“陌生化”的出彩应用。

二、老人与海的故事结构

说起故事结构,不得不先说起海明威的文学作品语言特点,其干练简洁的“电报式”的语言特点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同样也成为他独特标志之一。《老人与海》的故事结构,从叙述的文本角度来说,“准备捕鱼―捕鱼―回家”则足以概况整个故事,平常无冲突简单的过程,因其本身单纯的素材,所以海明威的独特语言标志和如何使用叙述技巧也成了作品中的重点和亮点。在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往往是线性的,因此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将语言,也就是语言符号,尽可能地简洁化、干练化,极少使用修饰语,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来叙述人格塑造及故事。在文章介绍陌生化理论应用前,不得不先简述本文文本的故事简介,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虽以打鱼为生却连续84天未收获的老渔夫。为了生存终于决定独身冒险出海打鱼,但当他费劲千辛万苦钓到一条强壮的马林鱼并欢喜返航的途中却遇到了鲨鱼的‘拦截’。作为人类,他选择了拼尽全力与鲨鱼拼斗,但最终回到岸上留给他自己的只有马林鱼的骨架。故事中的意象尤为重要,“大海、小船、老人、马林鱼、鲨鱼”这些意象对于读者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如何使其产生突出的艺术效果呢?“陌生化”手法的采用先让其在自身意义上变形再将其相互联系,通过这个处理可使读者在习惯性、机械性的思维感知中来增加艺术感觉的难度和长度,这种处理方式所导致的思维方式正是“陌生化”手法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他是独个儿摇只小船在湾流打鱼的老头儿,已经八十四天没钓着一条鱼了。”是《老人与海》作品的开头句,仅这句话就出现了三条信息:小船、老头儿、84天。本是普通平常的信息,本不会引起读者太大的注意和兴趣,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的作用也近乎其微。所谓艺术魅力,也就是经过艺术家们有意识地通过加工改变例如夸张、暗含、缩小与组合等手法,来重组作品的性质、结构、基调等方面使其焕然一新,蕴含艺术魅力,这正是艺术家给予的艺术表现力来吸引欣赏者。文学家,也就是作者,重新“组合”文中的普通意象,也可称之为对材料的变形。“陌生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就是重组变形,作品或艺术的构成要素则是通过处理现有的材料,变形后偏离约定俗成的标准。

可以说《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情节是十分简单的,很明显,作者海明威并未平淡无奇地叙述着简单的故事,他采用将故事的所有要素放置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中。主人公桑迪亚哥平淡无奇、简单无波澜的生活,正如小说中写的那样,碧蓝海洋和蓝天下,住在小窝棚里的蓝眼睛老人,一切景象是那样的安详与静美。作者海明威通过陌生化手法渲染故事情节,重新将这个蓝色空间给予一个全新的主题。主人公――一位捕鱼为生的老渔夫桑迪亚哥几十年如一日在船上捕鱼,在小说中作者设定的特殊时间与空间内,主人公全力阐释了永不言弃精神。

在对故事情节进行描述时,海明威并未采用缓缓地娓娓道来,也未采用插叙倒序的运用,他选取了张弛有度的省略描写来拿捏节奏。比如前面提到的,作者小说开头的八十四天没钓着鱼了,一句话将几十天的状况一笔带过,在叙述这句话的同时作者也描述了主人公不幸的捕鱼经历,这同样为以后的主人公捕鱼动向埋下伏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铺垫。铺垫过后作者反而放慢叙述步调来采用大量语言描写老人日常生活,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老人的生活,与不幸的捕鱼经历对比反而是静美安逸的,作者故意采用强烈前后文对比差来体现小说的张弛之美,正是通过落差使读者的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作者海明威在进行简约、省略的叙述时,读者从中会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对于流动的人和故事梗概。读者在这种作者故意营造把握的对比差的小说情节中,跳出固有思维和标准来重新着重于小说中的事物,这种写作手法可营造出陌生化的对比差从而形成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三、人物形象塑造

小说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描写是同样也是一种陌生化的描写应用,主人公桑提亚哥的人物刻画是另类别致的、反约定俗成的、新颖的刻画描写。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一名普通靠海谋生的渔夫,在海明威笔下,使文本和人物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主人公桑提亚哥在小说中完全化身为哲理化的人类形象和人类精神。作者海明威将主人公老人放置于任性而不可预测的空间里,面临着无形的环境压制使得征服自然的任务更为严峻。但同时也造就了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的不同之处,在限定环境极限挑战寻求生存意义。在文章中主人公的叙述中,主人公表面看就是为维持生计的普通老人,老人的面貌与躯体都很普通,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他却有一颗拼搏忘我的活力,这往往是突破自身的生理特点的设定,无法预测、无法把握但却坚韧、坚定的意志力。这样的人物设定变形重组,对之前艺术作品中“老人”固有形象与意象的变形重组,使其偏离固有的现实属性,运用陌生化手法来诠释表达不同的象征意义。海明威通过对主人公桑提亚哥孤身前往深海捕鱼的描述,打破读者心中已有的几种意象“老人”、“小船”、“独自”、“深海”、“大鱼”等已成型的思想观点和理解,远离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认知,体现了艺术重组魅力。另一面,人与鲨的搏斗过程描写更是从侧面把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变得更为饱满完整。在搏斗期间,主人公桑提亚哥拼尽全力,用及周边所有的东西,鱼叉、刀子、船桨、棍棒、舵把、帆杠等为武器与巨大的敌人鲨鱼进行血战。尽管敌人甚多,但主人公在明知不能保住马林鱼的情况下,却不屈不挠,奋战到底,越挫越勇。这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陌生化处理之处,在前途不明,险象环生,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在这显得奇特的形势下,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通过艺术手法重组变形,也就是陌生化的应用来使得饱满与升华,对此,小说家才可以就此渲染出作者的主题意义:“人并不为了打垮而生”抑或“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就是却不可打垮。”

四、结语

总而言之,海明威采用陌生化的叙述手法,陌生化塑造人物形象、陌生化语言运用以及陌生化设计故事情节,从而让得这部小说简明深意。海明威与众多作家不同的正是另辟新径,虽同样是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人类的生存状况。这陌生化手法的运用,正是海明威的叙事手法打破文学常规,推陈出新的体现,这种陌生化叙事手法使得读者在欣赏这部简单明了的作品中感受到张弛有度的全新阅读体验。读者通过这全新的感受去重新反思人、人的命运及自然三者的关系,在作者海明威简洁凝练的文体风格中,读者重新寻回艺术美感,从而达致精神上的升华。这种改变读者的接收方式,以新鲜感来引起读者的审美注意力,这正是陌生化使接受主体在审美张力中重新体验艺术形象所赋予的象征性寓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Stoltzfus Be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 Lacanian Reading. In Hemingway Essays of Reassess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 程晓燕.最完美的英雄人物――桑提亚哥[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4).

[3] 陈琳,张春柏.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5] 海明威.老人与海[M].董衡,巽译.漓江出版社,1987.

[6] 李春青,袁晶.“形式”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学界形式主义文论研究之反思[J].中国文学研究,2013(2).

[7] 刘鑫.《老人与海》精神力量的三位一体结构 [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8] 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外语出版社,1990:141.

[9] 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