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丽的风景线范文
时间:2023-03-24 05:4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亮丽的风景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指导老师:周水华
公园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互相追逐,那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河边,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飘逸着长发,摇曳着修长身姿,那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葱郁的森林中,小鸟们叽叽喳喳,欢快的雀跃枝头,那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我身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便在某日的中午出现在我的班级里。
那天中午,天气闷热,一些贪玩的同学在外面的阳台上追逐打闹;一些同学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聊天;而我则在班里帮值日生一起摆桌椅。临近上课前,周老师抱着电脑从外面走了进来,环视教室四周,突然,老师眼前一亮,脸上顿时露出了喜悦之色,老师拍拍我的肩膀,指着后面的一个方向,我迷惑不解,顺着老师指点的方向,我终于发现了,在这自由而放松的中午,绝大数同学们都想趁机好好玩耍的时候, 曹阳却在聚精会神地看课外书。虽然耳边也会不时传来同学的嬉笑声和打闹声,可她却丝毫不受影响。老师即惊喜又无奈的说:“唉,多用功自觉的孩子啊!要是我们班能有十个这样爱看课外书,而不浪费宝贵时间的同学,那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一定会提高得很快的。只是……”
听了老师的一番话,看到眼前曹阳同学的认真劲,我心里感到愧疚极了,低下头,红着脸,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拿出了《教与学》,也开始认真的做了起来。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声响了。
篇2
现在是秋高气爽的早晨,在通往文化广场的路上,你会看见宽敞而又干净的公路。一抬头,你就会看到旁边有着高楼大厦,也有许许多多的高楼大厦正在修建中,虽然现在只露出了一个雏样,但你可不能小瞧它们哦,等到建成后说不定会代替文化广场成为新的一处风景线。我们将目光转向超市那儿,它坐落在一栋高楼大厦的旁边,有四层。虽然超市的外貌看似简单,但却不缺乏大气。超市里有着我们平时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有水果、零食、日用品、海鲜类、肉类的等,应有尽有。
现在,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重要成员的家里——有着树林的地方,正当你看的专注的时候,半空中,一个黏柔的东西随着微风缓缓浮动,再如春雨般细细碎碎地飘落。仿佛是注定好的,它随着微风在我们眼前慢悠悠的落下,我伸出手去接它时,它轻轻的擦过我的手掌心。这个东西是——蒲公英。那一瞬间,好像感觉到透着一股清凉的微风。温暖的阳光透过嫩绿的叶子婉如碧绿的翡翠一样,几束阳光从叶缝里钻出来,斑斑点点的照映在大地上,像是在给大地换上新衣裳一样。低头看见草地葱绿,各种各样的花儿也正向我们打招呼。抬起头,看向天空,此时的蓝天薄薄的,像点缀着浮云的浪曼,薄如纱衣在天空中流动着,蓝白相间,竟是那么的般配。鸟儿,此时正在树上津津有味的唱起歌来,像是为我们奏乐一般。微风吹过时,树叶慢慢的开始随风摆动着,和着微风一起翩翩起舞了,一瞬间,美好的气息撒开了整个世界……
领略了小树林中的美,我们便去看看陵河吧!陵河很长,并且你熟不知它到底有多深。温柔的微风轻轻拂过,如果你站在某一处地方,在那里深吸一空清新的空气,微风姑娘就会悄悄的从你身边经过,微风姑娘轻轻拂过你身边是不是有种很凉爽的感觉?忽然,有几只带着紫色斑点的蝴蝶,一会儿翩翩飞舞在空中,一会儿又竖起双翅落在树枝上,就像在有人在为各种各色的花换上美丽的衣裳。紧接着几只好似花姑娘的蝴蝶在陵河周围飞着。一只蜻蜓飞了过来,紧接着又表演了一个节目,蜻蜓的尾巴在水里上下移动着,好似在表演水上芭蕾,十分精彩。接着又在为我们表演了个“蜻蜓点水”的节目。一群好似花姑娘的蝴蝶表演了,花姑娘蝴蝶们翩翩起舞,时而是高雅灵动的芭蕾,时而是热情奔放的探戈,时而是优美动人的国标。时而是它们自创的舞姿,看的我们简直是如痴如醉啊。花姑娘们全神贯注的跳完了,朝我们飞来后,脸上面带笑容,好像在说:“欢迎你们来到我们这个美丽地方。”
夕阳的余晖染红了蓝天里游荡的白云,嫩绿的树枝切割着夕阳把余光碎屑不断地洒向大地。陵河边,夕阳余晖照在陵河中央,天空中有时有鸟儿飞过,伴随着河水的声音。
将近七点了,太阳公公早已落山了。夜幕,也悄悄的渐渐到来了,黑色的夜幕渐渐到了,月亮姐姐还是一样,仍是明亮的雪白亮丽的礼服,光彩照人,美而又大方端庄,脸上露出了柔和、和蔼可亲的微笑,许许多多的星星一闪一闪的,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此时的深蓝的天空像一望无际的银河一样。既那么的美、既那么的漂亮、既那么的温和,也有着神秘感。银河里星辰闪烁。此时的海韵广场,顿时变得灯光璀璨、繁花似锦,身在这样的美丽景色,我们此时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篇3
上午,天空的颜色不断变化,先是浅灰色,渐变到深灰色,最后,终于变成乌沉沉,黑压压的了。同学们的心情也变得低沉下来,盼望已久的运动会还会举行吗?这成了同学们心中的一个悬念。当我们听到运动会如期举行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教室都沸沸扬扬的。
操场上,跳高运动员们个个精神抖擞,腾空跃起,像展翅飞翔的海燕,又像凌空直上的雄鹰。我们班的跳跃能手——王乾林可不是好惹的,只见他轻盈的跳了几步,起跑真是个好开头!紧接着,他又高速地进行冲刺,那矫健的身躯轻而易举的跃了过去。又是精彩的一跳,冠军非他莫属了。果然不出我所料,第一名悄悄地落在了王乾林身上。
竹竿边有“猛虎”在跳跃,跑道上,也有“骏马”在奔驰,他们展开了更加激烈的角逐!
篇4
一个普通的流动警务室,背后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她又是靠什么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和上级领导的一致称赞呢?就让我们走近这一道流动的靓丽风景线,去追寻她背后那些平凡事迹和感人的故事。
“流动警务室”由一辆依维柯面包车改装而成,车顶喷涂醒目的警务标识和派出所报警电话,车内配有手铐、警棍、警绳、喊话器、照相机等警用装备,为民警配备了车载文件柜,可放置“二代证”、警民联系卡、便民手册、安全防范等资料。派出所民警陈浩担任“流动警务室”主任,另有两名社会治安辅助人员协助工作。该警务室最大的特点是灵活多变,运行自如。“流动警务室”工作定位在接受报警、调解纠纷、通报警情、法律宣传、巡逻防范、信息采集等基点上,不仅提高了警务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快速反应及区域覆盖能力。为确保长效建设,该所确定了“流动警务室”的主要服务范围是距离派出所10公里之外的8个行政村,每天在1-2个村开展工作,每周循环一次,同时,建立健全了“流动警务室”工作制度、治安信息公布制度,设立 “七个记录”台帐,即:“流动警务室”工作日记、巡逻记录、预约办事记录、信息收集记录、案件查处记录、上门办证记录、法律宣传和安全检查记录。通过走村入户,把警务室驻进农家小巷,田间地头,深入群众当中,贴近老百姓。
派出所所长刘明常给我们算了一笔帐,百善派出所辖区面积广,最远的村庄距派出所几十公里,老百姓办事不便,光办理身份证来回往返一趟群众就要花费近10元,流动警务室开展工作以来,仅此项就为群众节省费用就达10余万元。
上门服务是“流动警务室”的承诺。“流动警务室”走进村庄、学校和企业,走进田间地头,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为方便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等人员办理“二代证”和其他户证业务,“流动警务室”实行弹性工作制和错时工作制,节假日期间,民警主动放弃休息时间,把“流动警务室”开赴较偏远的村庄。宋庙村群众郜某某身体瘫痪,长期卧病在床,因户口漏登,不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流动警务室”民警陈浩得知后,主动上门服务,积极调查,在最短时间内为其办理户口补录手续,并入户采集人像资料,为其办理了“二代证”,郜某某通过淮北电台行风热线栏目,对“流动警务室”的工作倍加赞赏。一年多来,共上门为群众发放二代证8300余张,为15000余人采集了二代证人像资料,先后做好人好事17件,群众都称赞流动警务室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派出所”,“流动警务室” 成为百善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群众是农村警务的受益者,也是农村警务的评判者和参与者。建立“流动警务室”就是把警力摆向最基层,建成服务群众的第一平台。有利于做好社会治安的防控,凸显了预防违法犯罪的第一道屏障的作用。
该所紧紧抓住“流动警务室”真正沉下去这个关键,在“流动”二字上做文章。强化工作主动性,使“流动警务室”有足够的时间在群众中流动,开展警务工作,与群众面对面地恳谈,从而及时掌握最基层的社情民意、治安情况。同时,“流动警务室”积极开展排忧解难、济贫扶困、上门服务等为民办好事、实事的工作。2007年 7月8日下午,流动警务室民警陈浩等人途经百善街菜市路口时,发现一男童满脸泪水,在路边徘徊。经询问,该男童自称叫李琪,跟着妈妈到百善街买鞋,找不到妈妈就急哭了。民警问清其家人姓名后,通过人口信息查询系统,帮助小李琪找到了家人。
“流动警务室”深入到群众当中的时间多了,与群众的距离近了,民警处警的速度就快了,有利于做好社会治安的防控,凸显了预防违法犯罪的第一道屏障的作用。警务室因“流动”而强化了路面巡逻,收集治安信息快速,群众能经常看到“警务室”和民警的身影,能在第一时间向“流动警务室”民警反映和举报影响社会稳定的线索。9月15日下午,网上逃犯赵冠臣刚潜回家中两小时,“流动警务室”民警陈浩就接到群众的报告,遂迅速出击,将其成功抓获。今年春节期间,“流动警务室”民警陈浩在辖区青卫村为返乡群众采集“二代证”人像资料时,接到一名信息员报告,辽宁警方网上通缉的特大抢劫杀人逃犯房元亮潜回家中,陈浩与增援的民警巧妙设伏,将该房成功抓获。
“流动警务室”坚持以平安建设为载体,积极创新工作模式,整合和广泛利用农村社会治安资源,切实有效地做好民间矛盾纠纷的疏导、化解工作,尽可能防止和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使警务室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更加有效。2007年7月27日晚,宿州市客商凌某等人到鲁王集团购买麸皮,与本地装卸工赵某发生口角,被现场人员劝阻,随后,该赵指使其侄子带领四人前来报复,闯进鲁王面粉厂生产区殴打凌某,“流动警务室”当时在附近开展群众工作,接到指令后,就近及时出警,迅速平息事态,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使双方握手言和,放弃冲突,一场一触即发的群体性纠纷被及时化解。
自2006年底以来,“流动警务室”采取上法制课和发放资料等形式法制宣传35次,受教育人数达48000余人,办理新生儿入户370人,户口变动更正186人,办理暂住证78人,调解民事纠纷27起,受理行政案件21起,行政拘留9人,受理刑事案件8起,抓获各类逃犯5人。通过一年多的运行,这一农村流动警务模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流动警务室成为百善乡村的一道流动的靓丽风景线,得到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警务室民警陈浩为此付出的艰辛是常人难以了解的。
篇5
一、在粗读中建构框架
刚开学,学生第一次拿到数学教材的时候,最吸引他们眼球的是目录。针对学生这一好奇的心理特征,每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我都要上一节“阅读目录课”。这节课上,一般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读一读”。让学生阅读目录,了解这学期有几个单元,分别有哪些学习内容。二是“忆一忆”。哪些单元与以前学过的内容有联系。三是“猜一猜”。基于以上的三个环节,学生们对整册教材有了大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每拿到一本新教材都会自觉阅读目录。开设阅读目录课,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初步熟悉教材,增强对教材内容的亲近感;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和热情。
二、在细读中咬文嚼字
数学教材中每个单元一般由图形、符号、公式、文字等组成的,这些学习资源都是经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等编者反复遴选和精心确定的,很有代表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读出它们背后隐藏的价值。
1.读懂图形。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册里图形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图形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实物图、主题图、线段图、点子图、数对图、坐标图等,每一种图形都有它的学问所在。例如,教材中的主题图往往来源于生活实际,有着较强的故事性。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读懂“主题图”,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些主题图中呈现的信息多,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帮助学生从主题图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进而建立彼此之间的密切联系。
2.读透例题。例题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例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等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透例题,具体包括题目情境、分析思路、解题过程等等。读透题目情境,就是要弄清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读透分析思路,就是要寻找条件与条件之间的显性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隐性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读透解题过程,就是要理清每一步解题格式。读透例题就是一个学习感悟的过程。读出的是一道题的过程,悟出的是一类题的模型。读出的是规范的格式,悟出的是科学的方法。
3.读通概念。数学中的概念比较多,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概念的语言具有抽象、简洁、严密的特性。这就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做到不能错一字、不能少一字、不能多一字、不能倒一字。比如,“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里的“围成”就不能改成“组成”;“除以”与“除”相差一字,意思不同;“钝角大于90度”与“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语序颠倒,概念也就错了。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概念,正确领会概念的深刻含义。
三、在精读中拓展知识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课时里安排了“你知道吗”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你知道吗”这部分内容作为新授知识的有益补充,是学生数学阅读的重要内容。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内容丰富多彩。例如,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10个“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知识类,像丹顶鹤结队飞行呈“人字形”,大约110度等。二是方法类,如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这两种试商方法;三是思考类,比哪个放风筝放得高,只要量出它们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度数,这是为什么?等等。这样的阅读材料,趣味性足,思考力强,文化味浓。除了阅读“你知道吗”,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推荐与课内知识有关的课外读物,或报纸,或杂志,或书籍,或网络。通过开展课外阅读,丰富知识的内涵,深化知识的建构,从而将知识变得立体起来。
篇6
秋的脚步来的不声不响。
这儿的四季并不分明。那些即将在秋的怀抱中死去的老树叶们,固执的偎依在干枯的枝干上。可枫叶却是很遵守时间的,褪下绿色的外衣,披上了金红色的外袍。
枫林,红了一片。
在红枫下漫步是惬意的。踩着那些枯枝败叶枯叶,发出“沙——沙”的声响;阳光从叶与叶之间的空隙投下,撒在铺满落叶的土地上,斑斑驳驳的像铺了一地彩色的玛瑙,一阵风吹过,那光又像闪动的碎金;秋风推开树枝上摇摇欲坠的红枫叶,轻柔的翻起绿毯上夏的馈礼。叶儿们和着秋风在脚边翩然起舞,飘然旋转。
这片普通的树林,因这一抹红,竟凭空增了些浪漫的气氛。行得越深,人的气息便也越重。喧嚷声从耳边弥漫开……
“一人,一半。”稚嫩的童声将我的目光吸引了去。
原来是两个不过七八岁的男孩子。一个手里抓着个小小的冰淇凌,举到另一个孩子面前,一字一句的重复了一遍:“一人,一半!”
身旁的大人们哑然失笑,“这,也要……?”小男孩急了,委屈地撅着小嘴,“老师说,和最好的朋友就要一人一半,不可以小气的……”
他的话音还未落,只见另一个男孩飞快的在冰淇凌上咬了一口,咧开嘴,甜甜地笑开了。一股温暖的气息从他们身上散发开来,这难道不是所谓的人性美吗?
环顾四周,不知何时出现了那一老一少。老妇人坐在轮椅上,目光呆滞。手扶轮椅柄的女孩大概跟我差不多大。老人微倾着头,看得出来在仔细捕捉女孩的每一句话。
“外婆啊,还记得您教给我的第一首诗吗?我可喜欢啦。”女孩闭上眼,动情的吟唱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恍惚中,似是看到老人的嘴角上扬了一下。难道人性美不是这样表现的吗?
篇7
关键词: 课堂小结 小结形式 小结时机
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教学内容,又可以培养学生提炼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情境导入固然重要,它为一堂课是否成功埋下伏笔,但课堂小结不容忽视,它为一堂课是否精彩留下悬念。巧妙的课堂小结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明代文学家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好结语,让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从而促使他们乐于学习数学,积极参与其中。
一、丰富课堂小结的形式
课堂小结的形式多样,常用的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知识梳理式
这种小结方式是目前利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再现,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纷乱的思绪,促进记忆。
根据内容的不同,梳理知识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①问题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结构。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利用课堂小结可以这样梳理知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百分数的意义)你知道了百分数的哪些知识?(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分别加以展开。这是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②图表式:用图表或列表的方法归纳总结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学生把新知比与旧知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以图表的形式加以呈现:
形象直观,呈现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2.拓展延伸式
课堂小结,对于独立的一堂课而言,它可能是一个终点,但对于一段数学学习而言,它可能是另一个起点。在课末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容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把课堂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老师做了如下延伸:“你知道吗?为什么每4年当中有3个平年,一个闰年?请同学们课后查查相关的资料,相信大家一定能揭晓答案的!”这样的小结,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让学生用已知获得未知,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影音赏析式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观看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视频、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艺术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新课学习。
比如这次优质课,江西省赣州市的肖敏老师《观察物体》一课小结时,播放了世博会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一些国家馆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也可能是一样的(比如中国馆)。上海市宝山区的何萍老师《点图与数》(上教版)一课小结时,则是以大量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悠久历史中畅游了一回,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成功愉悦。
二、抓住课堂小结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结肯定是必要的,虽然它的效应不是在一两节课内就能显现的,但它是帮助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手段。但我认为,小结的时间并不一定要安排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有些课,新授环节结束后直接进行课堂小结,可能会更好。让课堂小结不只是局限于在课堂的结尾,小结在该小结处,可以丰富小结的内涵和思维含量。
1.小结在教学内容转换之处
如果一节数学课由若干个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的转换之际也可以是小结之时。比如《折扣与纳税》这一课,在“折扣”与“纳税”转换之际进行适时小结,承上启下,实现两个内容的自然衔接。
2.小结在学习方法优化之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数学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和方法最优化的问题。往往此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小结,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之机。比如朱乐平老师执教《两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计算24×31的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构建出了10种以上的方法。呈现了多种方法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对方法进行了优化选择。
3.小结在数学思想领悟之际
篇8
秋的脚步来的不声不响。
这儿的四季并不分明。那些即将在秋的怀抱中死去的老树叶们,固执的偎依在干枯的枝干上。可枫叶却是很遵守时间的,褪下绿色的外衣,披上了金红色的外袍。
枫林,红了一片。
在红枫下漫步是惬意的。踩着那些枯枝败叶枯叶,发出“沙——沙”的声响;阳光从叶与叶之间的空隙投下,撒在铺满落叶的土地上,斑斑驳驳的像铺了一地彩色的玛瑙,一阵风吹过,那光又像闪动的碎金;秋风推开树枝上摇摇欲坠的红枫叶,轻柔的翻起绿毯上夏的馈礼。叶儿们和着秋风在脚边翩然起舞,飘然旋转。
这片普通的树林,因这一抹红,竟凭空增了些浪漫的气氛。行得越深,人的气息便也越重。喧嚷声从耳边弥漫开……
“一人,一半。”稚嫩的童声将我的目光吸引了去。
原来是两个不过七八岁的男孩子。一个手里抓着个小小的冰淇凌,举到另一个孩子面前,一字一句的重复了一遍:“一人,一半!”
身旁的大人们哑然失笑,“这,也要……?”小男孩急了,委屈地撅着小嘴,“老师说,和最好的朋友就要一人一半,不可以小气的……”
他的话音还未落,只见另一个男孩飞快的在冰淇凌上咬了一口,咧开嘴,甜甜地笑开了。一股温暖的气息从他们身上散发开来,这难道不是所谓的人性美吗?
环顾四周,不知何时出现了那一老一少。老妇人坐在轮椅上,目光呆滞。手扶轮椅柄的女孩大概跟我差不多大。老人微倾着头,看得出来在仔细捕捉女孩的每一句话。
“外婆啊,还记得您教给我的第一首诗吗?我可喜欢啦。”女孩闭上眼,动情的吟唱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恍惚中,似是看到老人的嘴角上扬了一下。难道人性美不是这样表现的吗?
篇9
[关键词]“小练笔” 语文课堂 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课堂小练笔”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加深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有效的“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放飞灵性的一片天空。笔者认为,根据教学过程顺水推舟进行练笔,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不仅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写,从而化解了“历史”矛盾,变“苦作”为“乐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恰当地把握练笔时机,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把握时机,进行有效的“小练笔”呢?
一、情感交融,育人为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充溢着炽烈感情的文章,有描写至真至爱的亲情,有抒发纯洁无暇的友情,有谱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等,这些都是进行练笔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浓浓的感情氛围,让学生在感情氛围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这正是练笔的好时机。
如教学《郑成功》一文,当学生学完文章,已经对这个英勇善战,带领军队、建设台湾的英雄人物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这时,我就安排一个小练笔,假如此时,你就站在郑成功的铜像前,你会说什么?此时,孩子们一个个用笔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有表达无比敬仰之情的,有立下远大志向的……这样安排练笔自然恰当,学生有话可说。又如,通过朗读课文《掌声》,学生已对英子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遭遇深表同情,接着,我抓住表现英子自卑、忧郁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英子当时的心情,并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针对这句话,我让学生读读体会体会,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
体育课上,她看见____________,而她____________。她是多么羡慕那些活蹦乱跳的同学。
在课间,她看见____________,而她____________。她简直就是一只孤飞的大雁……
这样,学生愿写乐写,同时也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一次洗礼。
二、超越文本,激活潜能
叶澜教授曾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激活式的全新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笔者抓住学生意欲探究的内容,引导他们超越文本,展开研究,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课文结尾,续一续
有些课文的结尾都写得比较含蓄,让学生有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通过合理想象,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
如《七颗钻石》的结尾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写大地上会有怎样的变化。有学生写:“水流到田野里,田野里干裂的土地湿润了。干枯的庄稼抬起头来了。水流到果园里,果树的叶子舒展开了,树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水流到沟里,小动物们在沟里喝足了水玩耍着。”有学生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大地上马上变了样:树林郁郁葱葱;地上一下子就长出了绿油油的小草,开出了野花;田野里庄稼喝足了水,长得特别茂盛。人和动物都不再为水发愁了。”还有学生写:“小姑娘喜出望外,用水罐舀起水,跑到妈妈的跟前,说:‘妈妈,有水了,有很多很多的水了。您快喝吧!'妈妈刚喝了一口,咳嗽就停止了。又喝了一口,妈妈觉得精神百倍,就从床上下来,走到门边,看到大地变得生机勃勃了,妈妈搂着小姑娘高兴地笑了。”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学生心神觉醒、灵性飞扬。这样的想象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四、文中空白,补一补
文本中的简练、空白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教师要找准“空白”点,把简练的描写具体,把意犹未尽地补充出来。案例:《开天地》的第四自然段最后有个省略号,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个省略号,让学生想象还用他身体的其他部分变成了什么?并学着课文中的句式“他的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写一写。然后,把学生的小练笔组合成像第四自然段一样的一段话。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的心中树立起了无私奉献的伟大形象,也感受到了神话的神奇。
五、寓言童话,改一改
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童话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精练而丰富,如果把它们叙述的人称或角度等转换一下,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10
青春类型电影可能不属于艺术殿堂的最高级别,不过凭借着文艺和怀旧的主打风格,一直很受观众宠爱。少年们爱它,中年人也喜欢。因为每个经历过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更何况那些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粗线条来说,台湾、日本、韩国因为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他们的青春电影往往带有从容淡定的浪漫纯美风格,故事娓娓道来,情调朦胧青涩,观众容易融化到散文诗般的诗化细节中。代表作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台)、《四月物语》(日)、《假如爱有天意》(韩)。欧美国家的青春类型片则更具多样性,青春是主打元素,里面还添加了励志、奋斗、梦想、成长的痛苦和烦恼、发现自我价值等内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很多片子也不仅仅是拍给青少年看的。在这类影片中《Billy Elliot》又名《跳出我天地》(英国/法国)、《心灵捕手》(美)、《成长教育》(英/美)无疑是其中的翘楚。另一方面,有人说《哈利波特》系列是不是也算呢?从广义上而言,也可以说是。毕竟《哈利波特》系列的主人公从11岁开始一直在银幕上扮演可爱勇敢的魔法师与伏地魔斗智斗勇,陪伴着80后90后走过了青春期,现实生活中的观众们就是和魔法世界中的演员们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在虚幻世界中遇到的种种诱惑、危险、挫折不就是我们每个人成长印迹的投射吗?
以下三部,是多年来笔者特别钟情的青春电影,愿与读者一同分享!
一、《蓝色大门》――一扇通往成长的大门
“我叫孟克柔,别追我,我很麻烦的!”
“嗨,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血,游泳队吉他社,我还不错哦。”
当年还在高二年级读书的桂纶镁不是如今的台湾文艺片女神,还没拿起金马奖的最佳女主奖杯。她留着学生头,穿着校服,还有点娃娃脸的模样。而笑起来深深酒窝,阳光无敌的陈柏霖当时也还是大男孩一个,穿着花衬衫,在放学路上骑着单车,一路疾行,留下活力无限的背影。特别让人喜欢的一点,两人青涩自然的表演还原了生活的本质。故事其实很简单,桂纶镁饰演的孟克柔是个酷酷的女生,一直喜欢的是女同学林月珍。林月珍只是把孟克柔当成闺蜜,甚至让孟主动去接触自己暗恋的对象――陈柏霖饰演的张士豪。结果张误会孟爱上了自己,而林也误会孟横刀夺爱。当孟向张士豪和林月珍坦白自己的秘密后,两人一个理解一个远离,于是这段青春在毕业之前有了一丝丝困惑和成长的意味。
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为何让人念念不忘?年轻真好,云淡风轻,安安静静。像每个即将上大学的高中生一样,他们平淡无奇的读书生活,结伴郊游或者课间的谈笑闲聊在眼前徐徐展开。可以说,男女生之间这种懵懂又美好的情愫,在天气晴朗的大海边,喧闹的校园和市民气息浓重的台北街头慢慢酝酿,让人仿佛遇到了多年前同桌的她(他)。爱情作家张晓娴曾说:“有些人的初恋只是一场误会。”在这部电影中,孟克柔和张士豪哪怕是一场误会的双方,他们也因此变得更可爱更美好。影片的结尾,男女主人公骑着单车在街头漫游,对未来的自己都充满了一种期待。“蓝色大门”成为一种美好的意象出现在女主角的画外音中,成为她对青春大门的一种象征性纪念。有网友说,这是一部很文艺很文艺的小清新电影。而对于更多成年人而言,它照亮了往昔,让人在感慨中不禁浅浅微笑。摆脱了一般青春电影的繁琐拖沓或者俗套结尾,镜头运用流畅美好,画面朴素干净。这部十一年前的青春电影现在来看依然很青春。尽管在《蓝色大门》之后,台湾青春电影也曾一路高歌猛进,2009年的《听说》,2011年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都曾口碑不俗,不过纵观这些作品,我们还是会想起《蓝色大门》。如名字一般,它既是青春的象征,也是开启新一代华语青春片大门的首部诚意之作。
二、《Billy Elliot》(又名《跳出我天地》)――追逐梦想的芭蕾舞男孩
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男孩Billy Elliot,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矿工家庭。妈妈早逝,奶奶痴呆,爸爸和哥哥都是脾气火爆的矿工。为了使Billy更加强壮,爸爸省吃俭用让他去上拳击课。结果是他对搏击毫无兴趣却走进了芭蕾舞的课堂,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伯乐,女教师沃金森夫人。于是,一场关于男孩该不该学习芭蕾,要不要参加皇家芭蕾舞学校的甄试,甚至离开家乡千里求学的故事就此展开。电影中有两条大线索,一是硝烟密布的矿区。这的确是英国八十年代中期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第二条线就是Billy如何追求梦想,实现自我的寻梦过程。影片虽是以少年视角为中心,不过社会冲突,家庭冲突,成长冲突,自由和保守的冲突,性别和观念的冲突,综合交织在一起,内容丰厚,节奏紧凑。也许是笔者太过感性,对于这部差不多看了十遍的电影,每一次观看依然激情澎拜。
为何对这部电影情有独钟?最大意义不是世俗观念上Billy的成功,而在于导演出色的掌控剧情的能力,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首先,影片结尾很出人意料。所有的细节铺垫到影片最后,长大后的Billy露出健壮伟岸的后背,在伦敦皇家戏院的舞台中心纵身一跃,那个惊艳全场的动作定格住了观众的视线,也让坐在观众席上的父亲热泪盈眶。这种处理方式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形容琵琶女的弹奏,可谓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即结尾,袅袅余音犹在耳畔。影片中另一个颇具后现代意味的场景是,女教师沃金森开车途中给Billy讲述《天鹅湖》的故事,灰蓝色的天空,几只海鸥飞过,镜头中出现了钢铁结构的机器装置,伴随着渡轮的机器轰鸣声,《天鹅湖》的音乐缓缓响起,现代化的冰冷机器和古典芭蕾的背景音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从灵魂深处得到一种震撼。女教师讲述天鹅之死的过程也像是双重叙述,因为这也暗喻了她自己真实的人生。Billy第一次听说了天鹅的故事,没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真的成为了舞台上的天鹅。前后的埋伏遥相呼应又看似漫不经心。还有一个非常出色的镜头转换发生在Billy因为家人反对他学芭蕾而负气离家的场景中。他在屋顶上随性起舞,腾挪跳跃,一直奔跑至海边的围墙处。蹲下时还是明朗的天气,等他站立起来时已经飘起了雪花,他穿上厚厚的外套,踏着满地皑皑白雪往家走去。这种不露痕迹的蒙太奇衔接,侧面揭示主人公在坚持梦想的道路上经历了季节的转换,而这样的等待是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的。上述种种让人想到了英国电影的先锋派气质,经典的故事原型可以结合非常现代的电影叙述方式,加之背景音乐中时不时有英国摇滚乐的精彩点睛,影片散发出浓郁的英伦风情。
三、《四月物语》――生活在别处,落英依然缤纷
来自北海道的腼腆女生卯月,发奋读书考入远在东京的武藏野大学,主要是为了追随中学时代的暗恋对象――高年级的学长。于是,一场为了找寻和邂逅心目中的百分百男生就这么开始了。卯月一个人拎着行李来到陌生的城市,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做菜,一个人读书,一个人骑单车,友善地拜访邻居,也定期参加大学的课外活动,还经常去一家书店买书,为的就是找到心目中的男孩。一次次的小心翼翼,一次次的美丽憧憬,童话故事里的美好结局终于因为一场大雨的不期而至让两个年轻人在结尾处相视而笑。这部如散文诗一样的短片,是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的代表作之一。从第一次看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电影中的卯月扮演者松隆子也已经嫁为人妇,而她清新淡雅的气质,内敛乖巧的性格一直在脑中萦绕着。若干年后读到村上春树的《遇到百分百女孩》,笔者才恍然大悟这种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感究竟来源于何处。也许在生命的某一时刻,喜欢一个人,的确不需要看清楚对方的长相,不需要太清楚他的音容笑貌,只是直觉告诉你,对方就是你的百分百恋人。于是,原本平凡的你我,庸常的人生就瞬间鲜活灵动了起来。松隆子本色的演出,素朴低调的装扮,特别是她骑着单车穿过大街小巷的身影,一直深深镌刻在笔者的记忆深处。这样的电影,特别适合一个人午后静悄悄地看,它没有惊艳的外表,却有着日式和风的浅唱低吟。年轻时候,如果有这样一种情怀,那是多么珍贵的礼物啊!而今埋首于日常的琐事之中,心灵免不了几度焦躁和失落,重回《四月物语》的樱花时节,落英缤纷之处,少女纯净明丽的脸庞依然停留在青春季节中。有时候,耐得住寂寞,懂得享受孤独,才有握住幸福的那一刻吧。这部电影用唯美的方式讲述了暗恋的美好,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艰辛,像是主人公褪去青涩的成年礼。整部电影弥漫着一种美丽清雅,哀而不伤的气氛,非常符合日本民族中的“物哀”情结。比起该导演大名鼎鼎的《情书》,《四月物语》也许是只是一首隽永的小诗,不过其芬芳沁人心脾,独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