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冰心范文

时间:2023-03-16 22:3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笑冰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①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②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③“这笑容仿佛在哪..

①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②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③“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④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⑤“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⑥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⑦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扰来,绾在一起。

⑧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了。

1.文中写了3个笑容,分别是何时何地和人的?

2.三幅画面相同的景和物是什么?三幅画面中“我”的感情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第一段划线句子描写优美,请做一点赏析(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 闪闪烁烁的动着。)

4.这首散文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第一个是雨后的屋子里,我在墙画上看见白衣安琪儿的微笑。第二个是五年前在一条很长的古道旁,一个孩子的笑容。第三个是十年前,茅屋里的老妇人的微笑。三个笑因为真诚的爱二联系在一起。

2.相同的景物是月儿,花儿,绿树,雨水,笑容。我的感情变化相同的地方是感到温暖,心情舒畅,对生活的爱意。

3.短短几十个字,展现了一幅“清美图画”,书香扑鼻而又清新亮丽。“凉云”、“残滴”、“萤光千点”、“苦雨孤灯”等这些古典诗词文中的优美词语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美景,且重词语的修饰,传达了作者独到的感受:云凉而滴残,雨苦而灯孤。

篇2

1. 大饼小饼 数据先行

此过程主要是对主图表及次图表源数据的准备。首先,在F1、F2、F3处输入A、B、C用作下拉列表的源数据。在“开发工具”选项卡,点击“插入”按钮下“窗体控件”中的“组合框”,在工作表的合适位置画出一个组合框,右击它选择“设置控件格式”,将它的数据源区域设置为“$F$1:$F$3”,单元格链接设置为“$G$1”,下拉显示项数设置为“3”。这样下拉列表中的项就是A、B、C三项,当选择A、B、C三项时,G1单元格的值就分别是1、2、3。在G2单元格输入公式“=IF(G1+1>3,1,G1+1)”,并将公式填充到G3。

这时,当下拉列表选择A时,G1、G2、G3的值就会是1、2、3;选择B时,G1、G2、G3的值就会是2、3、1;选择C时,G1、G2、G3的值就会是3、2、1。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主图表的数据更好地排序(图2)。

想将H1:I3作为主图表的数据源,当在下拉列表中选择不同的项时,H1:I3的数据会发生变化,还需要在H1中输入函数“=CHOOSE(G1,$F$1,$F$2,$F$3)”并填充到G3,在I1中输入函数“=CHOOSE(G1,$B$2,$B$6,$B$9)”并填充到I3,这样就会根据G1、G2、G3中的数据在相应的数据数组中进行选择。这时,主图表的数据源就设置完成了(图3)。

接下来,就该设置次图表的数据源了。将H5:I9作为次图表的数据源区域,选定H5:H9输入公式“=CHOOSE(G1,$C$2:$C$5,$C$6:$C$8,$C$9:$C$13)”后同时按Ctrl+Shift+Enter,使这个数组公式生效,这时就会将C列对应的数据填写到H5:H9。同理,选定I5:I9输入公式“=CHOOSE(G1,$D$2:$D$5,$D$6:$D$8,$D$9:$D$13)”后同时按Ctrl+Shift+Enter,使这个数组公式生效,这时就会将D列对应的数据填写到I5:I9。

最后,在H10单元格输入“其他”,在I10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2:I3)”,也就是其他两个业务单元的总金额。至此,主、次图表的数据源区域就都设定好了(图4)。

2. 大饼小饼 制作有技巧

这个过程是利用上面设定的数据源来制作饼图,用饼图来表示主次数据。

先从下拉列表选择C,即次项最多的那个。然后,选择H5:I10单元格,选择“插入饼图二维饼图饼图”插入一个饼图,删除图例,右键单击图表区选择“选择数据”,在弹出的“选择数据源”对话框中点击“添加”按钮,在弹出的“编辑数据系列”对话框中单击“系列值”后的按钮,选中I1:I3的数据,确定后关闭选择数据源窗口(图5)。

右键单击图表区,选择“设置数据系列格式”,在出现的“设置数据系列格式”对话框的系列绘制选项中选择“次坐标轴”,饼图分离程度输入“50%”(图6)。

接下来,依次选中图表各分块拖动至圆点中心,单击“其他”系列块,选中“设置数据点格式”,在“填充”标签上选择“无填充”、“无线条”。再依次选择各个小系列块,设置它们的填充颜色,使它们与主图颜色有所差异,并选择无线条(图7)。

篇3

病例1:

赵某,43岁,外企高管,主要因为“反复发作头晕、憋气、心悸3个月”来我院就诊。

赵某于一年前开始出现头晕、失眠、健忘等症状,体检时发现血压150/90毫米汞柱,后经常监测,血压有波动,半年前诊断为高血压;近三个月来,经常没有明显诱因地出现反复头晕、憋闷、心慌,且有一种濒临死亡的窒息感,故而到医院就诊,先后做了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等各种检查,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追问病史,在他每次发作心慌时,常常伴有恐惧感,压迫濒死感、憋闷、心悸,心率可高达120次/分,血压最高可达到180/95毫米汞柱,每次持续5分钟到2个小时,常可自行缓解,每周发作3-5次。发作前没有任何征兆,所以整日担心什么时候会发作,平时工作强度大,个性又比较好强的赵某,总是觉得时间紧迫,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总是担心出差错,脾气越来越暴躁,下属都躲着他走,自己也觉得整个人都神经兮兮的,十分痛苦,于是,来寻求心理帮助。

追问患者第一次出现这种症状时,发现患者在连续加班开车回家途中,遇到一起交通事故,而自己因为困倦,与之险些撞到一起,后又惊险害怕,当时只觉得心慌、憋闷、手脚麻木、大脑一片空白,整个人感觉懵了,3-5分钟才缓过神来,后觉得害怕,又觉得幸运。

心理测试:SCL-90(心身症状自评问卷)显示:强迫 3.2、抑郁2.8、焦虑3.9;A型行为检测:35分;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典型的外向、不稳定,属于多血质类型。

根据病人的病史和临床症状,以及心理测试结果,可诊断为惊恐发作。给予药物与心理治疗,两周后,症状明显缓解,发作频率明显下降,血压较之前明显下降,经过3个月的规范治疗,患者的状态明显恢复,血压亦恢复稳定。

病例2:

日前,54岁的李阿姨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我院中西医结合理疗科,寻求许建阳主任的治疗。从儿子的讲述得知,三年前,李阿姨跟老伴生了一次大气,之后就开始发声困难,嗓音嘶哑,说话只有气没有声,与人交流产生严重障碍,非常痛苦。后来,儿子带着她四处辗转求医,做了各种发声、气道的检查,甚至头部、颈部的检查也做了,都显示没有任何异常。就这样打针吃药断断续续治疗了近三年,病情有些好转,可依旧不能正常发声。李阿姨内心非常恐惧,也更加着急和生气,弄得一家人天天不顺心。

许主任对其进行了心理评估和诊断,确诊病人患的是癔症性失音。结合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许主任对病人采取了中医针灸和心理治疗两种方法:三个针灸穴位加心理疏导和暗示。半分钟不到,李阿姨就能发出声音了。陪伴在李阿姨身旁的儿子不可置信地说:“太牛了!”20分钟后,患者就能自如地发声说出完整的句子。

篇4

读着冰心的诗,总觉得有些不妥当,却又不敢往深处想,大文学家,褒扬她的声音太多了,我不禁怀疑自己的感受。

翻到最后,又见梁秋实的批判声,五彩小生我,也就斗胆来说两句。

文笔的确很美,用字也很稳当,字字敲入人心。但我读来不适,必有其残缺之处。

一来太少。

“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接着呢?没了。作者灵感突发,写下这美妙而富有哲理的两句。刚把我们带入奇境,便莫名其妙地走出来了。这样的火花,不能当实火来用,但丢了又甚可惜,不妨把“诗歌集”改为“随想”二字。我读诗,总爱读普希金与海涅的长诗,感情充沛于绵绵文字中,读者渐渐深入而感身临其境。而不是突如其来,自己才能深切领会的情感。

二来不自然。

篇5

今天,我班的李老师给我们调换座位,就像整理工具一样。

结果,到了我调换座位时,我简直直呼悲惨。我和我班的“母老虎”李兴荣坐在了一起。

第一节是语文课,魏老师给我们上课。正当我专心做笔记时,我被猛的推了一下,我差点倒到地上。我的头一向右转,发现李兴荣在怒视着我。

我哆哆嗦嗦地说:“‘母老虎’……啊,不!李兴荣同学,你为什么撞我啊?”说完,我努力把嘴往左往右撇撇,表示没有恶意。

“母老虎”瞪着我说:“‘凯迪拉克’!(我的外号)你是不是又吃零食了?”“啊?有吗?”我努力的把嘴撑开,含含糊糊地说。

“别装蒜了!你以为你是大葱啊。”“好好我承认……”我只好甘拜下风。

篇6

关键词 缬沙坦并硝酸甘油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冠心病 心力衰竭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衰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是老年人常易罹患,其心衰的发生率高且病情较重。

我们用川芎嗪和硝酸甘油联用治疗60例,并以常规治疗60例作对照,观察两组的心衰转归,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58~81岁。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25年,合并左心衰17例,合并心律失常15例,合并心绞痛17例;对照组60例,男37例,女13例,年龄55~78岁。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2~18年,合并左心衰14例,合并心律失常23例,合并心绞痛13例。

诊断符合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的诊断标准,并兼有下列一项或二项以上者:①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②出现持久存在的心律失常;③经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左心扩大或左右心均扩大;④在肺心病缓解期有急性左心衰发作;⑤心电图呈现肺性P波而心电轴左偏或正常;心电轴右偏或右室大,同时左心导联ST段压低≥0.05mV,心衰控制后仍无改善;有左束支,左前分支或双束支阻滞。

治疗方法:随机分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吸氧、抗感染、祛痰、平喘、扩血管、利尿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硝酸甘油5m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20滴/分钟及代文开始剂量40mg,1次/日,5日后改为80mg,1次/日,疗程8周.

疗效标准:①显效:咳、痰、喘症状明显减轻,水肿消退,肺部音减少,紫绀有所减轻,心功能改善Ⅱ级;②有效:咳、痰、喘症状减轻、肺部音稍减少,紫绀稍有减轻,心功能改善Ⅰ级;③无效:咳、痰、喘症状未见减轻或有所增加,肺部音减少不明显,缺氧明显,心功能改善不足Ⅰ级或加重。

结 果

经治10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3.3%和78.3%,两组对比,P<0.05。疗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服用代文6周后,治疗组中仅3例有轻度低血压反应,但不影响疗效;未见其他不适。服药后,患者血尿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检查,与服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

讨 论

慢性肺心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由于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支气管痉挛,黏痰阻塞等因素,常可造成明显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缺氧、酸中毒、严重感染,可使全身毛细血管痉挛,血管内皮损伤,通透性增加,渗出,血液浓缩,血流缓慢瘀积,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

慢性缺氧又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黏度增加。合并冠心病时,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心肌缺血缺氧,易发生心力衰竭。肺心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由于严重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致使肺动脉痉挛,肺循环阻力增大,而加重肺动脉高压,加重右心负荷。

因此,注重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降低肺动脉高压,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肺循环等治疗有较高的治疗意义[1],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硝酸甘油和代文取得较好疗效。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自1977年问世以来,其抗高血压和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已被公认。

动物实验发现,低氧血症引起的肺血管收缩和血管紧张素II(AGTII)有依赖性关系。而该药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降低AGTII,并能使扩张血管物质缓激肽水平升高,从而使肺动脉压降低,对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肺动脉高压尤其有效。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显示,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激素系统长期失调,导致心脏不断重塑是其进行性恶化以致最终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调整并优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儿茶酚胺系统等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常日益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关键[2]。

缬沙坦作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阻滞剂(ARB),可阻断AngⅡ与AT1的结合,且应用ARB后血清AngⅡ水平上升,使与AT2 受体结合加强,而发挥有利效应;另缬沙坦具有更好的调节交感活性的作用。故理论上ARB比ACEI作用更直接、更完全,也没有与缓激肽升高相关的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咳嗽反应。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房颤动;心功能衰竭;导管消融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65-0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因HCM合并AF并因心衰在总医院住院的患者,包括行导管消融及未行导管消融的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及EF检查。该研究共入选22例,男12例,女10例。 心衰纠正后行导管消融者10例,未行消融者12例。

1.2 研究方法:入选标准: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因心衰住院治疗。心衰标准符合NYHA分级心功能3-4级。肥厚型心肌病定义为:UCG提示,室间隔及左室肥厚,符合第八版内科学HCM诊断标准。阵发性AF定义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定义为,住院期间未被记录到AF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入选患者分成2组,A组为进行导管消融组,B组为未行消融组;A组10例,B组12例。随访时间为一年。将A、B两组各项超声检查的IVS、LVPW、EF及住院次数结果做统计学分析。导管消融方法:同普通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方法,即环肺静脉隔离,三尖瓣峡部行房扑线双向阻滞。

1.3 统计处理:本研究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随访A、B两组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后及住院次数比较结果,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 两组IVS 、LVPW及EF无显著变化,A组术前及术后IVS 、LVPW及EF亦无显著变化,P均>0.05。

3 讨论

HCM 合并AF后,通常会出现临床状态恶化,心脏储备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减低,HCM并发AF为27.9%,晕厥及非持续性室速更易发生[1]。心衰的发生往往在原有心脏病基础上,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发作,特别是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房颤等为常见诱发因素。房颤发作时,EF下降25%-30%,快速房颤则EF下降更为明显。减少房颤的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可明显减少心衰的发作次数及严重程度,而且AF是中风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HCM 合并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冠心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发血管腔阻塞或狭窄,导致心肌缺氧、缺血以及坏死造成的一种心脏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且该疾病呈年轻化趋势增长,死亡率较高,给社区人群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1]。为分析冠心病病人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选取本社区7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社区护理干预,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月本社区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8±3.7)岁,平均病程为(3.5±1.1)年;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7±4.2)岁,平均病程为(3.6±1.3)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行。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社区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冠心病相关知识教育、心理护理、运动指导、饮食指导以及病情观察等。

1.3观察指标

从饮食、运动、戒烟戒酒、复诊以及服药等方面统计患者遵医行为;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并统计其心绞痛发病次数。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所有数据选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每月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3±0.2)次;对照组每月平均发作次数为(3.5±1.6)次,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

观察组运动锻炼、合理饮食、戒烟戒酒、按时服药与定期复诊等方面的遵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n(%)]

组别

运动锻炼

合理饮食

戒烟戒酒

按时服药

定期复诊

观察组(n=35)

32(91.4)*

27(77.1)*

25(71.4)*

33(94.3)*

31(88.6)*

对照组(n=35)

17(48.6)

19(54.3)

15(42.9)

20(57.1)

23(65.7)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示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功能障碍和器质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主要临床症状为心绞痛、心悸、乏力、血压下降等,严重患者可出现猝死,冠心病患者可闻心包摩擦音、心音较弱等现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频率不断加快,该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该疾病是在多种作用因素下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需以预防为主,社区护理干预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2]。

社区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冠心病相关知识教育、心理护理、运动指导、饮食指导、病情观察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3]:(1)冠心病相关知识教育。积极在社区中开展健康宣教,可先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患者薄弱环节采用知识讲座、科普录像、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现场答疑等方式进行知识宣教,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2)心理护理。由于冠心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尤其是患者心律失常频发时,易出现焦虑不安、心神不宁、暴躁易怒等不良情绪,不仅降低了患者遵医行为与治疗效果,也影响了预后恢复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的心理情绪,提高治愈信心;(2)运动指导。患者可进行慢跑、步行、游泳、太极拳、登山等有氧运动,适量运动对患者恢复有重要意义;(4)饮食指导。为患者制定低脂、低热量的饮食方案,叮嘱患者少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并叮嘱其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访问或电话随访,叮嘱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并定期对患者心律、血压、心率进行监测,关注其病情变化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综上所述,两组患者每月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分别为(1.3±0.2)次,(3.5±1.6)次,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运动锻炼、合理饮食、戒烟戒酒、按时服药与定期复诊等方面遵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社区护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对冠心病的防治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虹,龙飞.社区护理干预46例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8):93-94.

篇9

关键词:冠心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64-01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发血管腔阻塞或狭窄,导致心肌缺氧、缺血以及坏死造成的一种心脏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且该疾病呈年轻化趋势增长,死亡率较高,给社区人群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1]。为分析冠心病病人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选取本社区7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社区护理干预,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月本社区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8±3.7)岁,平均病程为(3.5±1.1)年;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7±4.2)岁,平均病程为(3.6±1.3)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行。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社区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冠心病相关知识教育、心理护理、运动指导、饮食指导以及病情观察等。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所有数据选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用X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每月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为(1.3±0.2)次;对照组每月平均发作次数为(3.5±1.6)次,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

观察组运动锻炼、合理饮食、戒烟戒酒、按时服药与定期复诊等方面的遵医率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功能障碍和器质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主要临床症状为心绞痛、心悸、乏力、血压下降等,严重患者可出现猝死,冠心病患者可闻心包摩擦音、心音较弱等现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频率不断加快,该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该疾病是在多种作用因素下导致的一种慢性疾病,需以预防为主,社区护理干预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2]。

社区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冠心病相关知识教育、心理护理、运动指导、饮食指导、病情观察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3]:(1)冠心病相关知识教育。积极在社区中开展健康宣教,可先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患者薄弱环节采用知识讲座、科普录像、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现场答疑等方式进行知识宣教,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2)心理护理。由于冠心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尤其是患者心律失常频发时,易出现焦虑不安、心神不宁、暴躁易怒等不良情绪,不仅降低了患者遵医行为与治疗效果,也影响了预后恢复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的心理情绪,提高治愈信心;(2)运动指导。患者可进行慢跑、步行、游泳、太极拳、登山等有氧运动,适量运动对患者恢复有重要意义;(4)饮食指导。为患者制定低脂、低热量的饮食方案,叮嘱患者少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并叮嘱其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访问或电话随访,叮嘱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并定期对患者心律、血压、心率进行监测,关注其病情变化情况,若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综上所述,两组患者每月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分别为(1.3±0.2)次,(3.5±1.6)次,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杨虹,龙飞.社区护理干预46例冠心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8):93-94.

篇10

但唐先生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不会患冠心病这种老年人易患的病,也认为达不到医生所说的严重程度,拒绝住院。当时医生反复劝说,并且给他爱人打电话告知病情,但唐先生仍然不以为然,签字拒绝住院后回家了。

回家当天晚上,唐先生在晚餐后突然出现剧烈胸痛,随后意识丧失,家属急忙掐他人中,并拨打“120”急救电话,将他送入医院急诊。但是送入医院前唐先生就已经心跳停止,在医生给以心肺复苏治疗之后还是回天乏术。

出现这样不幸的结果,医生感到很惋惜,考虑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导致唐先生死亡:首先,患者缺乏对冠心病基本的认识,对该疾病突发突变的疾病特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患者对冠心病的急救以及治疗原则没有初步的概念;再次,由于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不够。

近年来,我国35~45岁的中青年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原因有:工作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增大,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体力劳动减少、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长期抽等,致使不少青壮年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病。但是,患病后年轻人不重视,未及时治疗以及控制病情,一旦发生严重并发症,他们的病情往往会比老年人更危重,发生猝死的概率也比老年人更高,通常起病急骤、症状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