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的约分范文

时间:2023-04-05 07:1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式的约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约分:将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式,分子和分母是多项式的先将分子和分母分别因式分解再约分,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式子,分式的值不变;

2、通分:将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化为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同一个不为0的式子,分式的值不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②那次,父亲要到姥姥家去推煤,他嚷着也要去,父亲便让他坐上了车,推着他去了姥姥家。把煤装上车以后,母亲对父亲说,带孩子去洗个澡吧。父亲便带他去了矿上的澡堂,那时他才八岁吧,第一次在那么大的澡堂洗澡。后来他唯一记得的就是澡堂里腾腾的热气,再有,就是窗外飘飞的雪。是的,那时窗外开始下雪了,漫漫洒洒,染白了大地。

③洗完澡回到姥姥家后,母亲要继续留下捡煤。父亲则带着他,推着一车煤回家。走出姥姥家的村子时,雪越下越大,如飘飞的鹅毛。路被遮盖住了,一脚踩下去,脚印很深。父亲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披在他身上,让他跟在自己身后,踩着他的脚印走。在看不见路的雪地里,父亲弓着腰,推着一车煤,硬是走出了一条路来。

④那雪飘落在父亲身上,一会儿就把他的头发染成了白的,棉袄也染成了白的。他问只穿着单薄棉袄的父亲冷不冷,正在用力爬坡的父亲说,不冷呢,推起车来就不冷了,等会儿你看看,我的头顶会冒热气呢。

⑤果然,一会儿后,他看到父亲头上真有一缕缕热气升腾起来。父亲说,只要干活就不冷,老天只冻懒人,不冻勤快人。他“嗯”了一声,低下头,将自己的脚一次次套进父亲的一个个宽大的脚印里。

⑥白茫茫的原野上,看不到别的人,只有他和父亲。一片静谧,唯有雪在下,下,下。雪再大,路再难走,他都不怕,父亲在呢。在他眼里,父亲就是一座大山。

⑦如今,他已结婚成家,住在离老家很远的一个城市。乡下的父亲呢,头上长年顶着一层“雪”,那是岁月下的雪,把父亲的头发染白了。有时他看着父亲头上那惊心的“白”,就会希望,如果像父亲当年在雪中推车时所说的那样,只要用力干活,身上就会冒热气,就会把头顶的这层“雪”融化掉,该有多好。

⑧他在冬天回老家,有时会遇到下雪天,当他坐的车离家还很远时,他就知道父亲一定会老早等在村口了。父亲会拿着大扫帚,从自家院门口扫起,一直扫到村口。当他走进村口,和父亲一起走在干干净净的回家的路上时,就会想起当年白茫茫的原野上,弓身推车的父亲,还有裹着父亲的大衣,走在父亲的脚印里的自己来。

⑨当年那场雪,一直在他心里下着,纷纷扬扬,从未停止过。在那场雪里,他永远都是个孩子,而父亲,永远那么年轻,永远都不会衰老。

【训练题目】

1.文章以“岁月是场纷纷扬扬的雪”为题,有什么表达作用?

2.结合语境,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看不见路的雪地里,父亲弓着腰,推着一车煤,硬是走出了一条路来。

3.选文第⑧段中加点短语“走在父亲的脚印里”语带双关,既是指_______,又是指________。

4.作者笔下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文章以第三人称“他”的视角来叙事,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岁月”比作“纷纷扬扬的雪”,于生动形象中,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以“雪”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了父子雪中回家的主要内容,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影响,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敬佩与爱护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动词“弓”刻画出父亲在雪地中吃力推车的姿势。

3.幼时在雪中,踩着父亲的脚印回家;在父亲的教导和影响下成长。

篇3

1、天秤座2020年8月整体运势:75分。2020年8月,天秤座的整体星座运势表现泛泛,本月你的办事效率有些低,有时候似乎找不到做事的动力,你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2、天秤座2020年8月爱情运势:75分。天秤座2020年8月在爱情方面的运势表现大体普通,单身的天秤座面对新恋情的态度不够坚定,暧昧的对方会有想要逃避的想法。有固定另一半的天秤座则本月需要在恋爱中体现更多的责任。

3、天秤座2020年8月工作运势:75分。天秤座2020年8月在工作方面的运势表现大体尚可,有工作的天秤座不太会表现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容易让上司误会。求职中的天秤座则需要避免自身展示自己的一些弱项。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音乐的历史证明,器乐音乐作品体裁的不断沿革与进步,不仅有赖于作曲理论的完善与深化,作曲、配器技法的丰富与出新,还有赖于乐器本身的革新与乐队音色的挖掘与组合。交响乐音乐体裁本身经过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以及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等人日臻完善地创新与改革,到了贝多芬时代已经积累了丰厚的基础。而贝多芬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把交响乐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是他进一步完善了交响乐队的编制与组合。

巴洛克时期,管弦乐队规模很小,一般只能适应演奏四重奏等室内乐作品。除了键盘乐器、小提琴家族的弦乐器以外,管乐器只有木管组的长笛、双簧管、大管与铜管组的小号等乐器和定音鼓等,演奏作品的音效也相应缺乏宏大的气势与撼人的力量。而古典时期的交响乐队于此基础上,在木管组增加了单簧管,在铜管组增加了圆号,在弦乐组则增加了倍大提琴等乐器,同时每组乐器的数量也成倍地增加,为表现更为恢宏的乐章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海顿、莫扎特创作的交响曲就是在以上的乐器编制基础上完成的。而贝多芬在他的《第五交响乐》之前,也是基于这种乐队编制创写作品的。但在创作第五交响曲时,他对乐队进行了重大的改进,使用了短笛和低音大管与长号。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中,又扩展了交响乐队的编制,除了短笛、低音大管、四支圆号和三支圆号以外,还在打击乐组使用了钹、大鼓和三角铁,同时增加了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个声乐声部以及一个合唱团。乐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声势与深刻的内涵。

交响乐队并不是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僵化模式,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作品表现力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和改革的。发展到现代,它又有了更加多样的变化,比如瓦格纳在他的作品中加强管乐低音的厚度,加进大号(后被称为“瓦格纳大号”),在他的《千人交响曲》中使他的乐队编制成数倍地增加,奥尔夫在他的大型交响合唱《博依伦之歌》别强化了打击乐的色彩,获得异常震撼人心的音乐效果。

篇5

1、2020年8月,双子座的整体星座运势表现平顺,本月你的运势有所提升,你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在他人目前也会有较大的魅力。

2、双子座2020年8月在爱情方面的运势表现大体良好,单身的双子座面对涌现的桃花有着自己的思考,不会贸贸然投入一段感情。有固定另一半的双子座则懂得和另一半及时分享自己的心情点滴。

3、双子座2020年8月在工作方面的运势表现大体较好,有工作的双子座会愿意接纳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来体现自己的能力。求职中的双子座则面对面试官的质疑能够从容的应对。

4、双子座2020年8月在学习方面运势表现大致尚可,本月在学习方面你能够尽可能地进行复习,把基础知识牢固掌握。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2021年之中来看的话,秋分这一个节气会在哪一个时间点到来呢?其实在这个时候,还存在着农历和阴历的差别,这也是我们应该去及时进行区别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1年的秋分是几月几日_秋分节气的含义与三候现象。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1年的秋分时间在2021年的秋分节气的时间是,阳历时刻:2021年9月23日3:20:55 阴历日期:八月(小)十七星期四,过了秋分节气之后天气会变得逐渐寒冷。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非常适合出去游玩。

秋分节气的含义秋季的第4个节气就是秋分节气了,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6个节气。 [3] ?每年9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为秋分,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故秋分也称降分。此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秋分要防止凉燥,坚持锻炼身体。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这样子对身体的养生有好处。

秋分的三候现象我国古代将24节气每一个节气都分为三候,而秋分的三候分为: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慢慢的就没有水分了。

秋分时节的天气特点在我国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来说,“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天气也会变得比较寒冷。

秋分的农谚适时早播老经验,适时晚播也增产,看种看地义看天,“适时”二字要把关。

肥少旱田,适早保险;肥足能灌,酌情播晚。

过早温高苗猛窜,病重虫咬苗难全;过晚很难保穗足,管理再好难高产。

秋分前十天不早,秋分后十天不晚。

淤土秋分前十天不早,沙土秋分后十天不晚。

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迎霜种的夹河滩。

淤种秋分,沙种寒。

篇7

例如在电视剧版《红楼梦》中大多曲调都比较感伤和凄婉,从而更贴切地表现了主人公们坎坷的人物命运,从一定程度上对影片的社会环境与主题做了交代。再说《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略显沧桑的旋律中显示出恢弘大气的气势以及那个时代和人物的豪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并且这种专属的影视音乐是普通音乐无法与之相比的,带给观众凝重与深邃的感受,或许这种情感与气势是言语也无法表达的。所以说,适合的影视音乐可以对影视的主题思想起到升华的作用,让观众产生共鸣,取得最完美的精神享受。陈凯歌导演的影视作品《黄土地》多采用了意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黄土高原当地的特色文化、民俗风情、生活状态以及自然景观,在影视画面中加入流畅、和谐的音乐,试图把观众带到另一个奇妙的艺术圣地。

深化人物思想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自己的深刻含义和主题性思想,而影视音乐精炼且简洁的表达方式,能够对影视作品定的画面和主题进行细致的表述与突出。同时,在影视剧中运用的音乐能够将影视作品中的主题及中心更好地表达出来,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甚至能够一定程度上对剧情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使剧情的发展更加连贯并得到延伸的效果。通常来讲,影视音乐不会一次性地在影视剧中出现,而会多次重复出现,这种手法的运用被导演当做对电影的一种贯穿因素,有利于统一作品的内在结构,助于主题思想的深化,更进一步为影片的情感基调奠定基础,从而丰富了电影的艺术精神和主题思想。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影视画面善于表达人物的外部运动,而影视音乐能够对丰富、细腻的内心活动加以展现和表达。在影视剧的画面中,例如人物的情绪转换,特定的情绪,情感或情绪的缓和与等的表现,都可以借助影视音乐。在国外影片《苔丝》中,安吉尔在漂泊多年得以重新返回苔丝的家乡时,站在空旷的草地上回忆起当年在这里的欢歌狂舞,同时画外音是隐约在安吉尔自己听觉上的舞曲音乐,这种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充分地表达出安吉尔对往日感情的回忆以及对妻子深深的爱。此外,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其中影片对主人公颂莲所呈现出的艺术形象进行了幽怨、沉重更是叹息的音乐描绘,其中音乐的旋律饱含着忧伤、压抑、暗淡的浓郁色彩,对颂莲的精神世界的挖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从视听上给观众带来更深刻的印象及情感的触动。增加作品结构的艺术完整性影视音乐之所以能够在影视作品中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是由于影视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情感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对影视作品的整体架构起到了支撑的作用。音乐的思绪与影视作品的整体内容互相补充和呼应,相得益彰。音乐对影视作品的有效参与,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因此,音乐不仅仅是影视作品中一个孤立的组成部分,而且能够对情节有一定的参与性,从而对剧情的发展产生影响。存在于影视剧中的影视音乐将会潜移默化地对观众产生影响,它以属于自己的独特方式深入到观众的内心当中,并让观众顿时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反应。

音乐是情感的内在互动,而当它与画面结合并进一步转变为影视叙事的画面的组成部分时,自身的艺术形态与美学价值便会展露无遗,能更好地激发出观众的内在情感,特别是对人的思想、气质以及性格方面的描绘。这样影视音乐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能够更好地与画面结合,无论是在影片叙事还是在情感的表达上都能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充分发挥在影视应用中的艺术价值。此外,影视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形式是很丰富的,随着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对影视声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让影视音乐与画面进行更好的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影视作品。声画同步声画同步是指影视中的音乐和画面能够同时出现、消失,两者在时间上是吻合的,并且在情节的节奏上也基本相同,是一种并列组合的方式,影视音乐与画面位于同一条思想轨迹上。音乐能够让画面更加形象、生动,达到深化和丰富画面的效果。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用苏格兰带有凄婉情感的风笛将观众带入到影片的氛围中,在音乐之中是幽蓝深邃的海洋,这时音乐渲染出的气氛中夹杂着隐隐约约又难以言表的无奈与悲壮。在画面与这种小调音乐一同出现时,对灾难的降临进行预示,因此这时影片开头的音乐为影片的整体基调进行了不着痕迹的铺垫,加强了对神秘悲剧的渲染作用。在电影《叶塞尼亚》中,在声音出现欢乐节奏的音乐时,画面也配合声音呈现出欢乐的气氛。当画面中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相遇的时候以及叶塞尼亚首次出场的时候,那欢快的音乐伴奏就好比小鸟轻快的鸣叫旋律,能够让人顿时感受到鸟语花香、清新自然的幽静环境,并且身临其境,如同影片中主人公一样拥有非常愉悦的心情。声画对立声画对立是指影视中的音乐和画面所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步,没有特定的关联性,并且音乐是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的。这种音乐与画面的对立出现的形式更具有艺术的潜在魅力,收到一种对比增强的艺术效果。这种声音与影像结合的方式更加强调了音乐自身的作用,摆脱了形象的附属地位,变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声画对立表现为音乐与画面相分离的状态,但这种分离是相对的,音乐在本质上始终是属于画面的,只是两者表达的内容是相反的,但有时这正是影片所需要的特殊表达效果,挖掘出影片人物极度复杂的精神世界。

虽然采用的方式和手法不同,但殊途同归。各自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最终实现对同一内涵的表达,在表现形式上得到音乐与画面上的强烈对比,进而实现对人物在节奏、气氛、情绪以及内容方面的反差,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因此,声画的对位会使画面与音乐产生自身不具备的全新寓意,再经由观众的象征、对比等情感作用下给人带来视听上特殊的艺术感受,是一种特殊的感情境界。以上三种影视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方式是声音蒙太奇在电影中的应用。这种蒙太奇是对影视声音的组接方式,其效果远远大于普通意义上的影视音乐。影视声音蒙太奇构建了一个影视视听场,而运用声音进行镜头组接时,影视声音不仅具有纽带的连接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影视画面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获得了增值效益。四、结语影视音乐让影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丰富,也有一些音乐作品是借由影视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此外,多种形式的影视音乐进一步增强了影视艺术的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艺术效果,满足现代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全新要求。音乐具备艺术的感情,有助于电影艺术空间的建构,充分显示出音乐在影视中的独特艺术价值。

作者:杨晓辉 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篇8

一、概述

缔约过失责任最早系统的阐述,国内普遍认为应追溯到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于1861年在其主编的《耶林法学年报》第四卷上《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全时之损害赔偿》一文中指出:“当事人因自己的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约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信赖而产生的损害”。耶林的观点对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德国民法典第122条第1项规定:“意思表示无效或撤销时,如其表示应系应向相对人为之者,对于因其意思表示为有效而受损害的相对人或第三人应负赔偿责任,但赔偿数额不得超过相对人或第三人意思表示有效时所受利益的数额。”第307条第1项同时规定:“当事人在订立以不能的给付为标的契约时,已知或应知其给付为不能时,对因相信契约为有效致受损害的他方当事人负损害赔偿义务,但其损害不得超过他方当事人在契约生效时享有利益的价额。”[1]希腊民法典在第197条、第198条也对缔约过失责任作了一般原则性的规定。缔约过失责任不属于合同责任,它是民事责任的一种,如上,世界各国一般都在民法典中对缔约过失责任予以规制。由于我国尚没有统一的民法典,《民法通则》又没有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设计,为了对合同订立过程中当事人双方信赖利益的保护,基于合同订立过程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因其发生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与合同有密切关联性,在吸收了德国民法典的经验基础上,我国创设了在合同法中规制缔约过失责任的立法体例,在合同法第42条对缔约过失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对于缔约过失责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如有学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并应承担民事责任。[2]有学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是当事人因过失或故意致使合同未成立、被撤销或无效而应承担的财产责任。[3]还有学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故意或过失地违反先合同义务而应承担的责任。[4]从缔约过失责任产生过程与保护利益看,缔约双方为了缔结合同从开始接触、磋商到合同订立后无效、被撤销过程中双方之间形成的是一种特殊的信赖关系,双方期望通过合同的订立去实现其期待的利益,因此依据诚信原则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保护、通知、说明、协力、忠实、照顾等义务(通常被称为先合同义务),对于这些义务的违反势必会使另一方当事人的信赖利益受到损害,因此一方必须向另一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故,我认为,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故意或过失违背依其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使合同未成立、被撤销或无效而致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违约责任在大陆法系中被视为债的效力的范畴,而在英美法系中则被称为违约的补救。[5]如《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706条“在买方违约的情况下,卖方有权将有关货物和未交付的货物转卖”的规定。违约责任是合同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违约责任制度也是合同法中一项最主要的制度,正如德国学者Arthurvon  Mehren所说:“合同作为一种制度不仅被限定由当事人之间通过订约而实现其私人的目标方面,而且应确定在一方违约后的责任方面。”[6]我国合同法为了确保合同债权,使当事人实现订立合同之目的——履行利益之实现,于当事人违反义务时法律明确规制其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因此在合同法第七章中设专章予以规制。从第107  条到第123条,多达十六条之多,使合同权利实现有了根本的保障,这也印证了英美法上的一句名言:“救济走在权利之前(remidies  proceed  right)”。[7]目前,学者对于违约责任的含义的表述形成了不同的学说,主要有法律后果说、赔偿损失说、法律制裁说,[8]通常认为违约责任即就是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所承担的法律后果。我国合同法第107条将违约责任定义为: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为了保护当事人双方从开始磋商至合同履行完毕过程中的信赖利益、履行利益,而在立法技术上,将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统一规定在合同法之中;但缔约过失责任并不是合同责任,它与违约责任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民事责任。在我国,由于民事经济案件常常要涉及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的问题,因此,准确区分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对于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民事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相同点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尽管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民事责任,但二者都具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相比较具有以下相同点:

1、责任主体具有相对性。  二者主体都只能是缔约双方当事人,不涉及第三人,也都体现了民事责任的平等性属性。[9]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主体是在缔结合同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地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而应负的先合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另一权利主体是信赖利益受损的一方当事人,在缔约过失责任中不可能出现第三人,这是因为在缔结合同中只存在要约人与承诺人双方当事人。而违约责任也只能产生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不涉及合同之外的当事人,尽管在合同中可能会涉及第三人,但责任承担中也只能是债务人向债权人负担义务与承担责任,这是由合同的相对性决定的。

2、责任形式具有财产性。缔约过失和违约责任都表现为一种财产责任,即都是表现为责任人向对方支付一定的货币或者给付一定的财物,充分体现了民事责任是以财产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的属性。[10]缔约过失责任中,依《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责任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违约责任中,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形式依据《合同法》第107条、第112条、第114条的规定,主要有继续履行,支付违约金、定金、赔偿金,还有采取补救措施等,分析二者的责任形式可以看出它们都具有财产性的特征。

3、责任结果具有补充性。即责任主体的债务人必须弥补或填补因其缔约过失行为或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损害多少或欠付多少,就应赔偿或补偿多少,这也体现了一般民事责任的对待相应的属性。[11]《合同法》第42条充分体现了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性特点,该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自违约责任最终得以财产责任的形式表现后,赔偿性就成为违约责任的基本特征和属性之一。《合同法》第  107条、第114条第1款的规定都体现了违约责任的赔偿性特征。

4、责任承担具有意定性。即两种责任在最后承担上当事人双方可以就损害赔偿的方式、范围、赔偿额计算的方法、赔偿数额的多少进行依法协商,也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酌情减免对方的责任,以非诉讼的和解、调解方式来解决,这些都体现了民事责任是法律允许当事人依法协商议定的法律责任的特性。[12]责任承担的意定性也是合同订立、履行中当事人双方意思自由的具体表现之一。

另外,任何责任都是以法律的强制力为其后盾,保障责任的最后实现,体现国家意志的干涉,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也不例外,这一特性也同样贯通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缔结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故意或过失地违反了先合同义务,另一方有权请求法院  (或仲裁机构)要求对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同样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对方当事人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正是凭借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这种依法赋予的特殊强制力,才能使缔约双方当事人或合同当事人全面、正确的履行义务,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是民事责任的两种具体责任,二者都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常易混淆,但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民事责任,主要区别体现在:

1、产生的根据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是在缔结合同中基于合同不成立、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形而产生的责任,缔约一方当事人违背以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通知、说明、协力、忠实、照顾等先合同义务,此时合同并未生效,即未发生合同之效力,因此,缔约过失责任产生的根据是先合同义务。而违约责任则只能产生于已生效的合同,合同已生效,债务人应按合同约定的义务履行,对约定义务的违反,债务人应承担违约责任,因此,违约责任产生的根据是合同义务。

2、责任保护的利益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在制度设立上最初就是为了保护缔约双方从开始接触、磋商到合同不能成立、合同无效、合同被撤销时双方之间为此而形成一种特殊的信赖关系,并基于这种特殊的信赖关系期望通过合同的订立、履行去实现合同目的过程中产生的信赖利益。所谓信赖利益是指当事人信赖其与对方签订有效合同而产生的利益。对于信赖利益的损失,依民法一般原理应给当事人予以补偿,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若无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则难以建立对信赖利益的保护制度,从而使当事人在缔约阶段的信赖利益失去法律保护。而违约责任则重在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履行利益,所谓履行利益是指合同当事人基于合同的生效,实际履行后所获得的利益。合同生效后,对于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而使得债权人的履行利益得不到实现时,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债务人对此应承担违约责任。

3、责任的性质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具有法定性,它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不是以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产生,并且缔约过失责任的责任形式也是法律规定,即赔偿损失,当事人不能任意选择。而违约责任具有约定性,这是合同法的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的形式,约定违约金及赔偿损失的数额、计算办法等;同时违约责任也具有一定的法定性,如它规定了定金罚则及约定的违约金不得过分高于实际损失赔偿额等。但,违约责任的性质更多的体现在约定性上。  

4、责任发生的时间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只产生在缔结合同过程中,包括合同成立;在这个过程中,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致使合同不能成立,即仍处在要约或承诺阶段,或合同虽已成立但因其合同标的不适法而无效,或因合同虽已成立但因其意思表示的不真实,法律行为不能发生法律效力而被撤销时,当事人已经为订立合同花费了一定的费用或为签订此合同而丧失了其他利益机会,这样立法上为平衡当事人的利益,对信赖利益的保护而创制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而违约责任只能发生在合同成立后且已生效,如合同已成立但不生效,此时并没有产生合同义务,因而不产生违约责任,只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合同生效后,债务人开始履行义务,如对合同义务的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此时才产生违约责任。

5、归责原则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归责原则应该是过错责任原则,即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因合同未成立、合同无效或合同被撤销,致使对方信赖利益损失时,应以其过错作为确定责任的要件及确定责任范围的依据。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以主观过错作为过错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即确定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不仅要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致使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失,而且缔约方主观上有过错;另一方面,这种过错必须与信赖利益的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以此来确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范围。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严格责任原则,[13]即违反合同义务的当事人无论主观上有无过错,均应承担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严格责任原则作为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已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可。[14]立法上在合同法第107条将该原则予以确立。同时,对于某些有名合同规定适用过错责任,如合同法第189条、第191、第320条、第374条、第406条、第425条等,这样形成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主导,过错责任原则为例外和补充的格局。[15]

6、构成要件不同。归责原则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构成要件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有:(1)当事人双方必须有缔约行为,即这种行为发生在合同订立阶段;(2)当事人一方必须违背依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的法定义务,即先合同义务;(3)主观上必须当事人一方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4)客观上须另一方当事人信赖利益受到损失;(5)当事人主观上的过错与另一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损失之间须有因果关系。上述五个条件须同时具备,才能构成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分为一般构成要件与特殊构成要件,对于一般构成要件目前学界有不同观点,有一要件说、两要件说、三要件说、四要件说。[16]我认为,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只有一个,即违约行为,只要当事人一方有违约行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特殊构成要件因违约责任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①违约行为;②损害事实;③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要有因果关系。

7、行为形态不同。对缔约过失责任构成要件中的缔约过失行为的研究,梁慧星先生,王利明先生,崔建远先生对此有较完善的论述,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见合同法第42条第1款);(2)欺诈缔约,即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见合同法第42条第2款);(3)违反人格及人格尊严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缔约行为(见合同法第42条第3款);(4)擅自变更,撤回要约;(5)违反初步的协议或意向协议或许诺;(6)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7)订立合同中未尽保护义务而侵害对方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8)违反禁止强制订约的义务;(9)缔约之际未尽通知、保密义务等给对方造成损失的缔约过失行为;(10)因一方过错使合同不能成立的行为;(11)因一方违反法律、法规致使合同无效的行为;(12)因一方过错使合同变更后无效的行为;(13)因一方过错使合同被撤销的行为;(14)合同不被追认的无效行为;(15)无权而订立合同的行为等。违约行为形态不同学者划分不同  [17]  ,有学者将违约行为分为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实际违约又分为不履行合同义务和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不履行合同义务又可分为履行不能和拒绝履行。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又分为迟延履行、瑕疵给付与提前履行等。[18]

8、责任形式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责任形式只能是赔偿损失,依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违约责任的责任形式则很多,合同法在第七章违约责任中主要规定了如下几种责任形式:①继续履行;②采取补救措施;③赔偿损失;④支付违约金;⑤定金罚则;同时,在“合同履行”一章中的第63条规定了针对执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合同的价格制裁的违约责任形式。

9、赔偿损失的范围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的是信赖利益的损失,既包括因他方的缔约过失而导致信赖人的直接财产的减少,如费用的支出,也包括信赖人的财产应当增加而未增加的利益,信赖合同有效而失去的某种应得到的机会。当然,这些利益表现是在缔约时可以预见的范围之内。赔偿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依据,适用完全赔偿原则。信赖利益赔偿的结果是使当事人达到合同未曾发生时的状态。违约责任赔偿的是履行利益的损失,即合同成立且生效后,而违约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给非违约方造成的损失,履行利益赔偿的结果是使当事人达到合同完全履行时的状态。一般而言,相比较违约责任赔偿的范围要比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大。对于赔偿的计算办法、数额等,违约责任可以通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也可事前达成合意,但缔约过失的损害赔偿则不能合意事先达成。

10、免(减轻)责事由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没有免责事由,在缔约过程中只有双方人存在混合过错的情况下才存在减轻责任的可能,即双方在缔约过程都有过错造成了一方当事人的信赖利益的损失时,才可以减轻另一方的缔约过错责任。而违约责任中当合同双方当事人都存在违约时,就各自的违约行为对对方承担责任,可以相互折抵。当出现法定的免责事由或约定的免责事由时,违约方将免除承担法律责任。法定的免责事由主要是指合同法第117条规定的不可抗力,包括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社会异常事件等。约定的免责事由包括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免责条款和约定的不可抗力的范围,约定的不可抗力条款是对法定不可抗力条款的补充与细化。

总之,通过上述的简单比较,可以看出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是完全性质不同的两种民事责任。对这两种民事责任作本质上的认识,有利于充分保护缔约当事人及合同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尤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隋彭生著:《合同法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72—73页。

[2]邢颖著:《违约责任》,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15页。

[3]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71页。

[4]隋彭生著,见前,第74页。

[5]王家福著:《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6]王利明、崔建远著,目前,第572页。

[7]沈达明著:《英美合同法引论》,对外贸易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8]叶林:博士论文《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9]—[12]寇志新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82—283页。

[13]王利明著:《民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51—471页。

[14]崔建远著:《合同法》,2000年7月版,第252页;陈小君著:《合同法学》。

篇9

关键词:贝多芬;电视专题;音乐文化传播;视听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30-01

一、西方音乐史视域下的电视专题片选题

运用史学思维对贝多芬的爱情进行探询,是电视专题片片叙述手法的一大特点。在片中,编导利用大量史学资料,对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概况有宏观上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该对贝多芬创作四个阶段进行划分与总结:

第一阶段为贝多芬在波恩时的创作,这一阶段是他艺术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他学习的过程,贝多芬在这一时期受到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巨大影响,但是并没有涉及到任何情感问题,因此本片叙述的重点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他来到了维也纳,音乐史中有明确记载,在维也纳的这段生活,贝多芬和贵族小姐产生了爱情,编导从这一时期开始探询贝多芬爱情的线索,由史料记载得出关于其“不朽的爱人”的疑团。不朽恋人也许是布论塔诺,因为这个女人所存在的时间与地点恰好同贝多芬写信的时期相互吻合。当然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布论斯维克,证据是两人的情感经历惊人的一致,不论不朽的恋人到底是谁,需要指出的是在维也纳时期,贝多芬本人从情感经历到作品创作,都出现了明显的,这也是本片着重论述该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三阶段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在这一阶段内,在爱情上贝多芬遭遇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他本人的关注点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民族解放运动上,因此本集作品没有对此进行特别讲述。

最后一个阶段是贝多芬创作的危机时期,也就是其晚期。此时,他不仅遭遇了曾经失落的爱情,还有黑暗政治的严重打击,对往昔的回忆成为这为暮年老人的生活重心,纯粹抒情的声乐套曲《致遥远的爱人》成为他最后的主要作品之一,“遥远的爱人”成为他对维也纳时期“不朽爱人”的呼应,因此这部声乐套曲的部分旋律也一直成为贯穿于整个作品的背景声音,与画面构成同步或错位的艺术效果。

二、音乐社会学背景下所体现的纪录片抒情风格

本片的抒情风格集中体现在对贝多芬爱情的渲染上,其探询角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他自身情感变化的维度、二是史料分析调查以及作品反映、三则不得不涉及到社会环境对音乐家的影响。

在欧洲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欧洲社会已经产生了相对职业的音乐家,但是却存在着双重矛盾:教堂宫廷控制的乐师们生活有着相对稳定的保障,但是在创作和表演上没有自由,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创作上也必须遵循着一定的和声原则。民间音乐家则有着相对自由的创作程度与演奏风格,但是生活上毫无保障。在这样双重矛盾的挤压下,贝多芬试图摆脱其尴尬处境:既不想受教堂宫廷以及统治者的控制,也不想为生计奔波,于是他选择了做贵族的家庭音乐教师,也开始了自己爱情悲剧的旅程,身份地位的悬殊折射在当时的音乐家身上则是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矛盾,这也成为两人爱情悲剧的源头。贝多芬最终在爱情的曙光刚刚开始时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三、音乐美学中的视听盛宴

在本片中,音乐美学元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为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美学,其依托是贝多芬的作品。事实上,穿插在片中的作品从物理声学原理上,并不完全具备听觉上的美学标准。很多急速的,不和谐音程并没有产生听觉上的美感,但却正反映了贝多芬本身处于矛盾社会中的矛盾心境。相反,其某些钢琴小品则具备了相应的听觉美感,主要表现为明快的旋律,和谐的音乐织体。二为以电视为载体的声画美学,具体来说,当歌剧《假如我已和你成为夫妻》以电视为媒介进行传播时,就涉及到了画面。在欧洲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当时的观众观看歌剧的渠道只有现场演出,而此刻现场演出更多的为电视转播所替代。不论是何种方式,这两者都涉及到了视觉元素,直接体现在歌剧上也就是舞台和灯光的设计,贝多芬在创作歌剧《假如我已和你成为夫妻》时,更多注重的是内心情感的抒发,因此对现场舞台设计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从留下的史料图片以及记载来看,这部歌剧并没有达到期待的舞台效果。然而,经过一代代表演艺术家的传承,其不足之处已经被逐渐弥补,本片直接采用了柏林爱乐乐团录制的现场演出,舞台布景显然已经进行了精心的布置,灯光音响都已达到了近乎最佳的表现效果。而片中穿插的部分贝多芬创作的钢琴作品,也同画面形成了谐和步调,不论是声画同步、声画错位,所要达到的情感效果是一致或者呼应的。单就音乐旋律本身来说,贝多芬的有些作品并没有达到听觉上的审美感受,和弦也并不符合声学理论中的美感要求,但是如果配合语言音响以及生动的画面,音乐元素则成为片子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渲染了叙事情节,烘托了情感氛围,体现了声画和谐统一的美感。

篇10

一、从婚约的历史演变看,当代婚约的主体是男女双方

中国的婚约制度源自西周。当时实行“聘娶婚”,即男方家庭向妇方家庭交付一定数量的聘财为要件的婚姻。《礼记》载:“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所谓“聘”,即指婚约。“六礼”中的前四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都是婚约的重要程序,而纳征则是婚约的中心环节。此时,由于婚约缔结的目的为“合二姓之好,上以祀宗庙,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男女双方的利益根本不予考虑,所以此时的婚约完全由双方父母一手操持,婚约的主体实际是“二姓”,即双方的家庭。这种状况从西周经秦汉,一直延续至唐宋、明清,如明代洪武二年令:“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宗亲主婚。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清末民初时起,捆绑在婚约上的封建宗法思想的桎梏逐渐松绑,婚约为男女双方自己的意志的观点逐步深入人心。1929年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规定:“婚约应由男女当事人自行订立”。1950年6月26日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颁布的《有关婚姻法施行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订婚不是结婚的必要手续。任何包办、强迫订婚,一律无效。男女自愿订婚者,听其订婚。”虽然建国以后的三部《婚姻法》对婚约均不予以保护,但是,由于传统习俗的根深蒂固,不少两年男女结婚前仍举行订婚仪式。虽然不少订婚仪式均有双方介绍人出席,彩礼的交接一般由双方父母经手,但这种交接仅仅成为一种仪式。如果男女双方对婚约持反对意见,一般很少有父母强行操持订婚仪式。

二、从婚约的性质看,其所确立的是一种准人身关系

婚约,是指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对婚姻关系的事先约定。为成立婚约而举行的仪式叫订婚或定婚。

婚约与恋爱不同。恋爱不当然具有婚姻关系约定的确定性,而婚约当事人之间则是确定的婚姻关系的预约。

婚约与事实婚姻不同,婚约当事人之间虽不共同生活,但以未婚夫妻相待;而事实婚姻的当事人之间不仅以夫妻相待,而且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

至于婚约本身究竟是怎样的民事法律事实,在对婚约有明文规定的国家中并无一致意见,有视为契约的,有视为事实行为的,有视为事件的,还有视为特殊法律事实的。笔者认为,婚约既然属于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关于将来缔结婚姻关系的约定,自然属于合同亦即契约的一种,虽然这种契约产生的不是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关于“婚姻”的“准人身关系”,但其本质仍应是一种契约。这从社会生活中男女订婚后的相互关系可看出。订婚后,男女双方相互视为尚未结婚的“夫妻”,他们的正常交往因订婚而获得社会的认可,而男女双方的父母彼此也以“亲家”相称,双方家庭关系一下子密切起来,笔者所在地就有一方有丧事须向对方报丧,另一方男女着孝服奔丧的风俗。依据婚约的“准人身关系”性质,订婚男女虽无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民间传统中却承担着道德上的义务。史尚宽先生指出,订婚男女之间“消极的负有不与第三人订婚、结婚及保守之义务,积极的负有相互结婚的义务。”①

三、婚约财物关系依附于婚约而产生、发展和消灭

受传统订婚制度的影响,男女双方订婚时,男方根据双方事前的商定,须向女方“行聘”,亦即彩礼。彩礼的具体内容依各地风俗和双方协商的不同而各异,不过,总体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钱,即礼金;二是物,如礼包、首饰、衣服、摩托车等。订婚后,逢年过节,男方亦根据风俗送上节礼和年礼,主要是食品副食品,遇有一方有婚丧喜庆,另一方须送上一份与相互关系相称的人情。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婚约财物关系对婚约的依附性极强,它随着婚约关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婚约关系的延续而发展,而婚约关系一旦解除,婚约财物关系也就不复存在,即使双方继续发生财物关系,那也不属婚约财物关系的范畴。由此,在民事诉讼中,脱离婚约关系去审理婚约财物纠纷是不现实的,而撇开婚约的主体,去解决婚约财物纠纷,有违婚约财物关系的特性。

四、唯有订婚男女才是婚约财物纠纷的适格当事人

1、撇开订婚男女的诉讼不利于争议的整体解决。

当事人适格理论是大陆法系重要的民事诉讼理论,但在我国却不甚发达。当事人适格,是指对于特定的诉讼,可以自己的名义成为当事人的资格。②当事人适格亦可分为原告适格(积极适格)和被告适格(消极适格)。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把当事人适格的基础完全归于原告和被告对诉讼标的的管理权或处分权。③而英美法系民事诉讼是“事实出发型诉讼”,即以已经发生的案件本身为诉讼标的,从而决定了所有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原则上都属于诉讼当事人。主张享有权益者为原告,而持反利益者为被告,并且与案件有共同利害关系人将被强制作为原告或被告一方的共同当事人。可以看出,传统大陆法系的当事人适格理论对当事人的资格限制很严,而英美法系对当事人的资格似乎放得太宽,有泛当事人之嫌。已有学者试图发展当事人适格理论,以期适应两大法系融合的趋势。有学者认为,应从诉讼政策的角度来考虑当事人适格的基础问题。现代的诉讼政策,不是把民事诉讼目的完全局限于争议的相对解决或个别解决,而是顾及争议的整体解决。④根据这一理论,假使在婚约财物纠纷中,我们仅将交接财物的双方父母列为被告,必然会出现三种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情形:一是无法弄清是否属包办婚约;二是无法弄清是否借婚姻索取财物;三是如果女方父母已将收到的彩礼(金)交给女方,案件判决后将难以执行。总体一句话,不利于双方婚约争议的整体解决。

2、与诉讼标的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是婚约男女。我国传统民法诉讼理论虽未引进当事人适格的定义,但强调诉讼当事人必须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即强调民事诉讼当事人与民事实体主体的同一性。这其实与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是一致的。民诉法第108条中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行的做法之所以会撇开婚约当事人而以交接财物的父母为当事人,其实是将婚约财物纠纷混同于一般的财物纠纷,他们只看到了表象上的财物关系,未看到内在的婚约关系,忽视了此时的财物关系对婚约关系的强烈依附性。因此,在研究婚约财物纠纷的当事人资格时,正确把握“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实际上应当指与婚约有直接利害关系。我们不能因为婚约不受法律保护就无视婚约这一契约行为的存在,单独处理所谓的财物纠纷。离开赖以生存的皮,再华贵、再整洁的毛都将无从存在。与婚约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只能是婚约双方,而并非他们的父母(买卖除外)。

3、双方父母仅仅是财物交接的人或执行者。如前文所述,举行订婚仪式时,作为仪式的操持者确有不少父母交接了财物,但我们不能就此认定他们就是婚约财物的当事人。从婚约中的地位看,父母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彩礼交接者,是为了显示家庭对订婚仪式的重视,对男女双方关系的认可,是一种仪式上的需要,其地位相当于人或执行者,他们实施这一交接行为的后果并不及于自身,而是及于订婚男女双方。生活中,女方父母接受礼金后,一般都交给女方置办嫁妆,或代女方置办嫁妆,鲜有礼金到手移作他用的现象。笔者也注意到,在审理双方结婚时间不长的离婚案件中,解决彩礼等财物纠纷时,并未将交接财物的双方父母列为当事人。同样性质的财物纠纷,在离婚案件中的当事人就是男女双方,如果在婚约纠纷案中,当事人出现第三者,显然有违法律实施的统一性。因此,一旦因婚约财物纠纷引发诉讼,根本无需考虑谁接受了财物,而应直接列接收财物方的婚约当事人(一般为女方)为被告,如果庭审中介绍人作证说彩礼交给了父或母,而被告坚持自己不知或未收到彩礼,此时法院可追加接受彩礼的父或母为第三人,查明事实后,依法判决其返还财物。

综上,无论是依据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和民诉法108条的规定,还是依据发展的当事人适格理论,无论从婚约财物关系的特性,还是从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在婚约财物关系中的地位来看,婚约财物纠纷的适格当事人都只能是男女双方,特殊情形下双方父母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注释:

① 史尚宽《亲属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版,第131页。

② 江伟等《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