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莲花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4 08:2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莲花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莎剧;服装造型;形式化;思想性
从戏剧形式上分析,语言作为交流的必备因素,在沟通与表达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贴切的语言描述可以在沟通的过程中使信息得以更顺利的流通,错误的表达往往令事情适得其反。莎剧艺术也有它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以一种特殊的视听形式存在,它多样且富有变化,从视觉部分而言,可以简要概括为服装样式、角色形象气质以及舞台场景效果等方面,从听觉部分大概分为角色的对白、语气,背景音乐和环境音等。视觉与听觉所采用的形式千差万别,所传达的效果也各有不同,与语言异曲同工的是,这些形式的目的是传达出创作者的艺术思想与情感,让观众能够更加清晰甚至深刻地领会到作者的意图,为了更好地去表达,是需要创作者具有一定的技巧的。
与常见的形式所不同的一种形式叫做极简主义,英文名是“Milimalism”,也称为极简派艺术,或简约主义。它的含义较为广泛,不单是指一种艺术流派,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或服装风格。这是一种采用“极端”方式进行艺术处理的形式,它在最大限度内将艺术形式的内容进行简化或删减,只保留最核心的部分,从而彰显艺术的本质。过程中它去掉了很多辅的修饰内容,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最基本、最必要的创作手法来追求艺术最本质、最精华的部分。长期以来,这种艺术形式被很多设计师推崇,它像短小精悍的诗句,常常起到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也更容易引发让人震撼的艺术冲击力,用极小的内容给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这种“以小见大”的魅力令很多艺术家乐此不疲,他们将自己的艺术思想理念压缩然后传达给观众后再次释放,每个观众有不同的自我解读,有时不必追求固定的答案,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合理的,这给艺术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传播的速率上也占有极大的优势,甚至成为了当今艺术界的主流趋势。
“经过逐渐消除被证明是多余的东西,我们发现没有化装,没有别出心裁的服装和布景,没有隔离的表演区(舞台),没有灯光和音响效果,戏剧是能够存在的。没有演员与观众中间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关系,戏剧是不能存在的。”[1]现代戏剧已经走得更加遥远、前卫、“反戏剧”。“反戏剧”或者说后剧场艺术仍然是一种戏剧,只不过它强调的是叙述性而非戏剧性。主张以身体为创作的主体,作为在剧场表达艺术观念的主要工具。即便没有任何其他的舞台元素,只有表演,戏剧还是可以成为戏剧。让演员的肢体语言和运动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转移,行为开始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它和戏剧的艺术形式结合成一个用来体验世界、了解人生和自我的过程。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梅耶荷德“假定性戏剧”、葛罗托斯基“质朴剧场”等,他们一致认为剧场是一种透过自我发现去感受生命的方法,把观众的视点集中于演员的演绎上,回到戏剧表演的源头。
2012年“说书版”《泰特斯2.0》导演邓树荣夸张了血腥与暴力的元素效果,巧妙地借助了演T的肢体语言,讲出了一个精彩的复仇故事,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心里。剧中的角色穿着日常服装演出,当他们脱下日常服装后竟然露出了戏服,这一设计使人十分难忘,印证了“一脱下日常生活的衣服,其实我们就是一个说书人”。演员一横排端坐在舞台里侧倒的椅子上,在现场乐师制造的各种杂音中,开始了他们的叙述与表演。整场演出演员只是通过声音、呼吸、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空间移位来塑造角色。他们时而叙述,时而扮演,时而评议,在不固定的角色之间来回转换,跳进跳出,并伴以饱含张力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探讨人类最原始的5种表达元素的表达能力。7个演员7把椅子,灯光极简,现场音乐极简,唯一突出的是演员作为人体的存在。将戏剧变成由一群扮演者在舞台上表演如何讲述一个故事的戏剧。隐匿的暴力没有削弱泰勒斯的性格,对于制度的理解他有自己的误区,也因此悲剧不断,以暴制暴。导演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应该是说暴力是人的本能,是人性的一部分,暴力发生于一念之间,如果消除暴力,就需要做到内心的平静。在冷漠的现代社会中,非理性的狂暴场面所带来的情感与道德沦陷,将观众引入对暴力的体验,这是一个微妙且复杂的课题。
以“感觉”触碰戏剧的本质,以“表现”代替“描述”。[2]这句话贴切地形容了形式与思想的关系,弄清楚这一关系对于莎剧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戏剧的本质是思想,思想是无形的、抽象的、无法触碰的,但思想可以以视听的形式非常直接地从一方传达到另外一方,进而去影响或改变对方的思想,这就是视听感觉如何触碰到了戏剧的本质。与此同时,为了更有说服力地去影响别人的思想,戏剧的表达形式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段,有时候像是不同的人在讲同样的一个故事,有的人只是平淡的描述,而有的人则在讲述的时候投入自己的情感、情绪,采用的语言形象而生动,甚至配上肢体语言来立体地去表现,这两种表达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对于戏剧而言,好的设计形式能够为戏剧的思想锦上添花,也更具有生命力。
在笔者看来,一部好的莎剧作品的影响力,首先在于其精神特质是否完善,其次是承载这种精神的形式是否便于传播。要做到这些就要着重于自我精神的塑造与强化。对于戏剧演出而言,过度的重复和照搬会使其变得形式僵化,也容易使观众审美疲劳。莎剧本身已经具有极强的精神表达力,想要超越极其困难,创作者应当懂得巧妙地“借力打力”,把它的精神力量根据自身的理解与体会进行重塑,传统与当代的文化差距便可以化作这种重塑过程中的强大动力。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仍需要先深入地研究莎剧的精神精髓,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精神特质,两方面能够客观的接纳才会吸收后转化成自我精神。没有自己的特质便容易在研究莎剧传统的过程中迷失自己,陷入无尽的传统文化之中找不到出路。只有站在一定的角度进行自我精神剖析后,坚定对自己的认识后再去接纳传统,有选择地去吸收和运用,方能激化戏剧文化的冲突并推动其发展。
参考文献:
[1]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波兰).迈向质朴戏剧[M].魏时,译.
篇2
文津桥共有42个阶梯,楼梯旁还有24个石柱,每个石柱上都盛开着美丽的莲花,每朵莲花都雕刻的栩栩如生,不管是颜色还是花纹都非常精致。从桥身望下去,整个桥共有3个桥洞,它们大小不一,中间那个桥洞最大,以便船易通行,两旁的桥洞很小,只占中间桥洞的二分之一。
文津桥上还有精致的刻纹,刻纹多数是描写春景的,让我最难忘的还是那幅两只小鸟叼花的刻纹,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桥旁的柳树更为文津桥增添几分色彩。
每逢棠花节,文津桥上人来人往,海棠花娇艳的盛开了,香气环绕着桥身,使人们总会停住脚,在文津桥转悠一会儿。夜晚来临,天空像一双黑色的翅膀笼罩着大地,来到公园游玩的人们就会像失了控的机器人到处乱撞,迷失方向。可如果是已经到达文津桥的人,他们就会行走自如。因为文津桥上布满灯绳,一到晚上,灯便会打开,使得桥更加显眼。
桥里面还有一些关于文津桥的资料,比如为什么这座桥会以文津为名?答:因为双流山川锦绣,人杰地灵,历代诗人李白、杜甫、陆游、果亲王等都为双流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先秦时广都就以负盛名,在历代上曾有重要价值,文代历史,渊源流长,故以文津为名。
文津桥这名字一听就知道里面的文学很多,并且读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让人回味无穷。
篇3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SiO2和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常见的如连座瓶等)、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他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画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即王羲之爱鹅或兰、陶渊明爱菊、坡爱砚、周敦颐爱莲,或林和靖爱梅)(图1)、历史人物(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明妃出塞、蒙恬将军等)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图2)。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代的青花瓷器大部分外销出口,主要销往西亚地区。在今天的伊朗、土耳其等国家的大博物馆里,收藏了不少十分精美的元青花(图3)。由于处于青花瓷器的初创期,加之年代久远,又大量外销,因此目前留传下来的元青花数量并不多。国内外的加在一起大约三百余件,其中国外的占有三分之二,并且质量更好;国内仅存三分之一,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元青花弥足珍贵。广东省博物馆目前收藏的元青花总共不足十件,笔者从中选取四件,与同好者共享。
1.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图4)
玉壶春瓶是中国古陶瓷中常见的一种陈设器,其器形特点是撇口、束颈、圆腹、圈足,整个器物如同以双S线构成,婀娜多姿而又不失端庄、典雅。玉壶春瓶最早出现在宋代,以后历代都有烧制,但每个历史时期的造型和装饰都略有不同。从宋至清,其造型变化是,年代越晚,瓶的颈部越短,腹部越大、越圆,圈足越宽。釉彩装饰在宋代目前仅见北方窑口的品种,如定窑的白釉刻花、磁州窑系的白地黑彩或褐彩等;元、明时主要有青花、釉里红、白釉(元代为卵白釉、明初为甜白釉)等;到清代又增加了粉彩、其他颜色釉等品种。
关于“玉壶春瓶”这一名称的来历,有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相传在宋代熙宁年间,大学士坡路过景德镇,特地去寻访他的一位禅友佛印和尚,得知佛印云游未归,他就信步闲逛到一个制瓷的作坊。他见一位老人坐在轱辘车上拉坯,觉得非常奇异,便对老人说:“久闻景德镇瓷器贯通文化,诗词歌赋皆能以绘画而描述,但不知这瓷器造型能否表达?”说完就吟咏了唐代王昌龄的一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老人听了以后,略作思忖,就拨动车轮,须臾间塑出了一个撇口、细颈、敛足的器型来,老人说:“此器如心倒置,谓之‘心到’了,撇口寓示‘敞心扉’,拙器抒志示节,客官以为如何?”东坡见了,感慨地说:“冰壶者,表里澄澈,光明磊落。当也是‘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哪。”坡兴情所至,当即赋诗一首,其中有“玉壶先春,冰心可鉴”两句尤为脍炙人口。后来佛印和尚闻讯赶来,也欣然写下了“清如玉壶冰,贞见玉壶春”的诗句。
但是查遍坡的所有文集,都没能找到有关玉壶春的诗句。可见,这只是文人附会的一个故事而已。但玉壶春瓶的确以其曼妙的造型而深得文人们的喜爱。
元代玉壶春瓶较之宋代,腹部略为肥大一些、重心更向下一些。品种有卵白釉、卵白釉戗金、青花、釉里红等。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玉壶春瓶,白釉微泛青,细腻而莹润。青花发色翠蓝纯正。纹饰共八层,丰满而不混乱。口沿内侧绘卷草纹一圈,瓶身分别由蕉叶纹、莲瓣纹、卷草纹和主题纹饰组成。底足内荡釉,用青花料随意书一“又”字。元代其他瓶、罐类底部多砂底无釉,唯玉壶春瓶底足上釉。
2.青花单凤纹瓣口盘(图5)
盘为花瓣口,直斜腹较浅,敞口。平底无釉。胎薄。盘外壁无纹饰。内底绘凤穿缠枝纹,内口沿绘卷草纹一圈。白釉乳浊、泛青。凤灵巧、生动,为两条尾,这是元至明早期的画法。明中、后期以后,凤尾的条数逐步增多,晚明至清达到五条。年代越往后,凤的形象越程式化、图案化,呆滞有余而缺少灵性。龙、凤穿花卉是古代青花瓷器中常见的纹饰,最常见的是牡丹,其次是,取富贵吉祥的寓意。
笔者曾见到过相同器形的仿品,一模一样的花瓣口,只是形体稍大,所画纹饰为一把莲。把莲纹也是元青花常见的纹饰,只惜此盘画工过于僵滞,完全没有元青花的流畅、自然与灵动。而且其白釉过于洁白、透明、稀薄,与我们常见的元青花的乳浊感相去甚远。
3.青花月梅纹蒜头瓶(图6)
该器物小直口、蒜头肩、长颈、圆腹、高圈足。底足无釉。胎质较粗。白釉微泛青。纹饰共分四层:“蒜头”部位绘双线莲瓣纹,颈部绘方格形云雷纹,腹部主题纹饰绘月影梅花纹,其下是带状卷草纹一圈。绘画为一笔点画,笔画随意。整个画面疏朗、简洁而不失清雅。
蒜头瓶是陶瓷瓶式之一,其形仿自秦汉时期陶器的造型,因瓶口形似蒜头而得名。基本形状为口部蒜头形,长颈,圆腹,圈足。瓷质蒜头瓶宋代开始烧造,流行于明清。明清时瓶的腹部多有变化,如有的做成瓜楞形;蒜头形口因瓶的大小而异。月影梅花是元至明早期青花瓷器的常见纹饰,多绘于小件的瓶或盘等器物上,寄寓文人崇尚清高、雅洁的情怀。在此阶段梅花的画法基本一致,都是花瓣外沿一圈留白。要断代,须从胎质、釉质、器形等多方面区别。明中期以后,月影梅花的纹饰日渐减少。
4.青花花卉纹小罐(图7)
该器物敛口、丰肩、下内收,平砂底无釉,露胎处见火石红。胎质较粗。白釉泛青。青花发色灰蓝。肩部绘带状卷草纹一圈,腹部主题纹饰绘折枝纹两组,芯画成扁方格纹,花瓣留白边,叶子尖尖细卷曲。笔划随意。
元青花中此类小罐较多见,有的有盖,有的尺寸仅拳头般大小。器物造型与元代流行的大罐大体相近,只是“迷你版”而已。这类小罐大多做工较粗,使用的都是国产青料。市场上这类仿品也较多,须谨慎,从造型、胎质、釉彩、绘画多方面鉴别。
图片说明
图1 青花四爱图梅瓶
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
2006年湖北省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靖王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湖北省博物馆藏品。
图2 青花龙纹玉壶春瓶
高24.8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
图3 青花云肩凤纹大盘
高8厘米,口径49.9厘米
原藏于阿迪比尔陵寺,1935年转入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是元代出口的外销瓷之一。
图4 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
高30.3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8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这是1980年,广东文博界的老前辈宋良璧、彭如策等先生到省工艺进出口公司,审查一批准备出口的陶瓷工艺品时发现并留下的,成为了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5 青花单凤纹瓣口盘
高1.7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3.2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
图6 青花月梅纹蒜头瓶
高15.8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4厘米,腹径7.2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
图7 青花花卉纹小罐
篇4
走进秋夜的风里,回忆就是那缠绕往事的丝线,总把扯不断的往事在心头缠绵。——题记
作者:巴山夜雨(原创)
秋月如水,照进小窗;夜色迷离,情意缱绻。远空里淡淡的几颗星星,仿佛闪动的眼眸,似乎要传递久盼的消息。街上阑珊的灯火,犹如磁石一般诱吸着我的心。于是,本想静心整理文稿的我,禁不住夜色的诱惑,索性关上电脑,稍稍地溜出门,踏着月光与街灯交错叠映的朦胧身影,听着远处歌楼上迷幻的歌乐,走进秋夜的风里。
走进秋夜的风里,情怀象大海中的鱼,可以在自由无边的空间任意游弋。飘飞的思绪,象蒲公英的种子漫天飞扬。托尔斯泰说过:“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其实无论男女,许多朋友也许和我一样都有美好的尘封记忆,只是不轻易吐露而矣。那年那月,迎春花盛开的小溪边,拂柳嬉水的倩影,今夜你在哪里?夜色如此静谧,你是否倚窗凭栏,是否也和我一样在遥望茫茫天宇,让星光在传递彼此之间的信息。那南来的云,北飞的雁是否带来我久候的音讯?我想知道,秋天里有关你的欢笑、忧伤等所有的消息。感谢上帝让我遇见你,虽然不是花开最美的时节,但是金风玉露一相逢,已是人世间最珍贵的情意。相识的美丽已凝成精美的文字,滚烫的音符,锁定在心灵的密室。从相识那一刻,你刹那芳华已烙印心中,你已悄然走进我的精神世界,走进我的日志。我已慎重收藏每一个节日里你温馨的问候,每一个季节你温暧的关怀。我每一次心动时刻,每一次看到花的开放都蕴含你的微笑。我向秋夜透露一个秘密:锁定关于你消息的密码永远无人能够破译,钥匙在我掌控,除非海枯石烂,沧海桑田。
走进秋夜的风里,驿动的心伴随着月色徜徉,滨江公园的弯弯小道,蜿蜓着温惋浪漫的情怀。古人说得很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情有义大丈夫。在这迷蒙的夜色中,我耳畔又起了那一首令人心动的旋律:“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有爱的人生才是完美的,做人一定要有情有义。徐志摩与林徽因一对才子佳人的忠贞恋情,在徐志摩离世后,才能有江南才女林薇因思念诗作《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的横空出世。还有一生深爱林薇因的哲学家金岳霖,把林薇因当作今生唯一,当作心中一朵永盛不败的莲花,终身未娶,为世人留下“此情只应天上有,今闻竟在人世间”叹服;1926年21岁风流蕴藉的戴望舒,在上海松江邂逅相遇年仅16岁婀娜多姿的施绛年,一怀暗恋,终无结果,于是忧伤、惆怅,江南的烟雨成就诗人名作《雨巷》,那个撑着油纸伞,走在悠长雨巷里,象梦中飘过一支紫丁香的姑娘,曾让多少才子千般迷恋,梦中怀想。茫茫人世间,无缘对面不相逢,有缘之人即使惊鸿一瞥,也会留下永久的挂念。
走进秋夜的风里,今夜,我好想掘一捧月色,让满腹情怀向夜空尽情释放,挥撒出一地洁白的诗句。一行行,一句句写满月亮一般晶莹剔透的思念。思念你春的芬芳娇艳,思念你夏的灼绰奔放,思念你秋的华硕丰盈,思念你冬的圣洁静穆。然后,在无人打扰的角落,对着无边的月色时而大声朗诵,时而浅唱低吟,陶醉在你万般风情的幻影中,任意用放纵的韵律品读有你的诗句。回忆你的好,回忆你的笑,你那永不褪色的微笑是推开心窗的无形力量,催我滋生许多曼妙的奇想。你是我迷醉的一池幽静水潭,是我一泻千里的思念家园。让小径旁的夜来香在空气中浮动的丝丝暗香,化成秋夜温情的清风,伴随秋水一般的月色,悄然无声走进你我芬芳的梦境里。
篇5
关键词:中国文学 现代意象 诗歌
引言
现代意象指的是在现代各种文学体裁利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诗歌中极为常见,本文通过对现代意象概念和起源的描述,分别就中国诗歌、中国小说和中国散文中的文学意象的使用进行评析,其中举出了具体的文学案例来说明问题,得出了“立象以尽意”是文学的常用手法,生动的意象会使文学作品更加多姿多彩。
一、文学意象概述
“意象”概念最初是由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经典《文心雕龙》提出来的,意象是把物象用人的心意表达出来。文学意象是象征创作手法的高级形象形态,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按照“物”来讲,它是一种客观表达,不能随着时间或者地点来改变,但事实上它一旦进入作者的视角中便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由客观转到主观,整个“物”被加进了人的情感而变得丰富充盈起来。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表达的就是所谓的意象,山和海本来是客观的真实事物,是人物的“情”和“意”充盈了山和海的景色,物象成了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一般说来,意象的哲理性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形象的象征或暗示来达到,象征的“形象”实际是含有某种意义的载体。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现代意象”指的是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各种文学体裁利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它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达形式,与修辞中的“隐喻”也是相通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关于美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除了诗歌,还有小说和散文也常用意象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意于物,用常见的事物来表达自己深深的情感,能够引起世人的共鸣,使原本平实的语言变得欲说还休、婉转流畅,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此处无声胜有声”“立象以尽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文学意象表达的作用
(一)寄情于物
很多时候,作者表达内容却不平铺直叙地道出,而是将其蕴含在某一事物之中,利用事物的特征来表达和升华自己的思想或情感。比如在中国古诗中,莲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语,表达莲花的高洁之姿,不被世俗所困扰。在以后的作品中,凡是出现莲花的词句,多数都是赞扬其高贵品质,或者用其比喻行为高洁之人。我们需要更高的思想境界来净化心灵,思想就成为被寄情之物。
(二)主题朦胧
意象这种写作手法,带来的一个效果是,能够使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主题朦胧多义,意旨深远。比如中国的诗词中常出现爱情之意,最常见的比喻就是大雁和鸳鸯,这是因为大雁是忠贞之鸟,如果雌雄大雁有一只死去,另外一只必然不会苟活于世,也一定会以同样的方式陪伴伴侣。而鸳鸯更是因为雌雄鸟儿形影不离常伴左右而著名,成为文学作品赞扬爱情和长久的载体。这样的主题,即使没有明确提出,也能让读者简单明了地理解内涵意义,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三)文字意象
在言论不能自由的年代,很多文人将想要表达的深意藏在文字之中,这样既可以抒发心中的愤懑和不满,又能以文会友。尤其在中国古代朝代更迭频繁的时期,用意象的手法可以巧妙地将思想深藏于文字之中,起到了婉转和回旋的作用。
三、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象
(一)中国诗歌中的意象
在中国的现代诗中,意象手法使用非常频繁,很多时候是受中国古代诗歌中意象论的影响。“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心意 ,“象”是物象,想要表达“象”,“物”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就是一个将“物”重新创造的过程,作者认为单纯的抒情不能够全部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将情感寄托在景色和物品上面,读者在看到相同的景色和物品的时候就能引起共鸣,好像对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感还原了一样,对作者和作品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意象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诗歌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诗学范畴,是现代诗歌创作中的本体性因素之一,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独特的呈现手法。例如在卞之琳的名篇《断章》中,前两句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达的含义是“你”和看风景的人为彼此眼中的风景,有了彼此风景的含义,才能将“看”与“被看”这种行为活化。我们每个人每天的行为在彼此的眼中都是活的,都是有灵性有生命的,每天我们都装饰着别人的生活,别人也在装饰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为别人的生活平添了美好的色彩,别人也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五彩缤纷的颜色,相互带来愉悦。心理学认为我们每天看到别人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我们自己的样子。高兴时看到别人也是高兴的,伤心难过时看到别人也是伤感的。有的时候我们讨厌别人的样子,那是因为我们身上也有一样或者相似的特质。只有我们学会了宽容和感恩,那样的特质被我们包容下来了,我们才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诗歌中意象的深意,在平凡的世界中寻找更美好的自己。
诗的后两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讲述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风景中,人与自然是共存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明月和人相互辉映,代表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人看到了明月,感受到了其光洁,对明月照射的月光感到感激,对明月的装饰感到惊喜,人对于自然万物对自己的关照感到了无比的荣幸。相反,明月对人的窗户进行装饰,把无微不至的关心带给人类,让自己的光芒对人类进行呵护和关照。诗中表达了人和自然要和谐共存,彼此呵护感恩。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人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样,人和人之间是相互的,我们对别人有一点好,就希望别人对我们有一点好,我们对别人的行为感恩,我们就是别人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相反,别人对我们的行为感恩,我们也就是他们生活中的风景。这两句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完成由人与人彼此互为风景到人与人相互感激,揭示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人与人更要相互依存的道理,这是从诗论到哲理的升华。
(二)中国小说中的意象
在中国的小说里,用意象来表达小说蕴含的深意的情况也不少见。小说的故事性和讲述性非常强,是一种平铺直叙的文体,人们往往被它的情节所吸引,迫切地想要知道小说的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作家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故事背后的深意,往往利用一些象征性的事物来表达小说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节起伏,给读者营造或紧张或放松、或或低迷的情感基调,这就是用意象来表达更深的情感。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红高粱》中对颜色的描写运用就是典型的意象表达方法,莫言为了表达其故事情节的深意,主要利用了红色和绿色来表达不同的意象群。其中,红色最能表现高密东北乡祖先奔放自由的生命意识,小说中高粱红成了血海,赋予了高粱以生命的色彩,高粱成为了一种奔放自由的生命象征。同时,奶奶要嫁与疯麻子的情景更是利用红色渲染到了极致,奶奶宁死不从,不愿放弃自由的天空,表达了奶奶刚烈的性格,也是代表高密东北乡人豪爽的敢爱敢恨的性格。同时,在爷爷的抗日情节里,“血红”更是代表了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他们浴血奋战抗击侵略者的英勇气概在“红”的主题中被蒙上了悲壮的气概,表现了英雄人民的铮铮铁骨,又渲染了场面的悲惨,小说读起来既悲愤又感人,给人以勃勃生机。“红色”表达了作者对人类顽强意志之召唤,他们没有被当地的所谓文明奴化,而是从骨子里迸发出顽强的民族精神和强悍的生命意识,莫言就是用这一团团火一样的红色,展示了生命的顽强、抗日的坚决和奋进的情感,使红色的意象群成为了《红高粱》的精髓,其中表达的历史与深意也成为了这部小说能红遍世界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散文中的意象
散文作为一种写法比较随性的文体形式,遵循的是“形散神不散”的宗旨,这种文体形式将生活素材和人生经验转化为富有艺术质感和具有鲜活灵动情节的“美文”,不但需要作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还需要巧妙的立意构思和谋篇布局。跟诗歌的意象概念相比,散文的意象往往借助于记叙与描写结合的手段,构成一种虽然零散但是又个中有深意的画面感,思路也更加平缓和连贯。
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匆匆》中,意象的表达就十分明显。文章开头的燕子在杨柳和桃花之间来去往返的景象,都是代表时间匆匆溜走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溜走的感叹和惋惜。后来的“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作者随着太阳悄悄地挪移,然后日子随着水盆、饭碗、双眼等事物之间匆匆流转,作者对于时间飞逝的无奈和难过,就剩下了人世间的徘徊和匆匆,这样的感叹在人生中非常常见,没有人能够留住时间。每个人来到这个人世只有一生,这一生中我们裸来,也必将会不带有一片云彩地离去,没有人能留下痕迹,诗人在感叹了岁月匆匆之后,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毕竟是少数人物,我们都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不要白白度过这美好而又珍贵的时光。
结语
综上所述,“意象”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就是因为利用了意象,文学作品才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完备的象征性、辛辣的荒诞讽刺和无尽的求解。可以说,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在未来的文学评论探索的道路上,也必将充当不可替代的角色。语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概论[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04).
[2]杨光锷.诗歌形象的雏形――意象[J].汉诗评论,2005(06).
[3]朱自清.新诗杂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了,月饼浓浓的香气伴着家家喜气洋洋的气氛,使人感到惬意极了。而也就在今天晚上,我也将同爸爸、妈妈一起,品尝美味的月饼,观赏今天的中秋之月。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赏月心得体会1有句话叫做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七,十八少半边,这句话讲的就是,月亮在每个月份大概的变化。我们都知道,每个月的十五,是月亮最圆的时候,尤其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又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所以大家把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放到了一起,每当到了八月十五那一天,一家人会团圆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这也是一家人,比较快乐团聚的时候。
说到赏月,其实月亮是有变化的,而且每个时间月亮是不一样的。
月亮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月球,月亮为什么会亮?那是因为,白天在吸收了太阳光照以后,到了晚上,折射出来的光线,所以在我们眼中看到的就是月亮是会发光的。一般月亮都是黄色的,当然在一些特别的时刻也会出现“红月亮”,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月亮的那种黄色,非常的柔和,让人看到月亮以后,就会心情舒畅,让人第一想念的就是家乡和亲人。
除此之外,月亮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月亮像一把镰刀,弯弯的,两头都带尖,看起来十分锋利的样子;也有的时候,月亮像是半张饼,像是一整张饼从中间切开一样,当然,人们最喜欢的就是满月了,当月亮变得非常圆的时候,亮度也是最亮的,这个时候赏月会非常的应景。不禁让人想到月是故乡明的诗句。
古人常用月亮形容思念家乡的心情,意思是说,虽然相隔万里的亲人,但是都能共同看到一轮明月,把相思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可以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带给亲人朋友。
赏月是一件非常高雅的事情,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亲朋好友一起相聚,没事情的时候赏赏月,非常棒!
赏月心得体会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时光如同流水,中秋节到来了,那皎白的明月也愈发变得圆润了。于是市场上月亮的缩小改进版---月饼,又重出江湖了!那月饼可是与嫦娥和玉兔同一级别的象征月亮的神物,也因此一窜而红!如今的吃月饼、赏月亮的制度便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嫦娥与玉兔两位重量级人物的存在没有人遗忘,因为她们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也是无可替代的,这也正是月饼所没有的。月亮和月饼,他们两者一个在我们的心中,而另一个,只是在我们的肚子里徘徊,时间久了,那月饼是什么滋味说不定也都忘了。他们嫦娥与玉兔都是经典,经典又有谁会遗忘呢?
月亮悄悄上来了,就像一轮银盘,镶嵌在深蓝色的夜空上。月光静静地洒下来,整个世界好像都沉浸在银色的海洋里。
我们坐在门外的亭子里吃着月饼,我看着皎洁的明月,不禁想起了那住在月宫的嫦娥和那桂树下的玉兔。记得小时候,我竟以为这是真的,希望有一双翅膀,飞到月亮上去,向嫦娥玉兔问好,在空中遨游,还可以看到美好的夜景,观察大大的月亮,那该多好啊!
我想,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其乐融融的在一起唠嗑,吃着月饼,看花赏月吧。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夜深了,原来热闹的亭子一下子安静下来,我们也慢悠悠地走回了家,我抬头望着天上一轮冷清的明月,心想:广寒宫的嫦娥姐姐必定羡慕这人间的祥和、繁华吧……
赏月心得体会3--年9月18日晚上6点
我、爸爸、妈妈和弟弟共同在阳台上赏月。只见湛蓝的天空上没有一朵白云,一轮若隐若现的月亮挂在天上。家家户户也开着灯,坐在阳台上赏月。秋高气爽,一阵阵微风吧我的裙子轻轻托起。我平身第一次赏月,又是兴奋,又是激动,竟顾不得擦一下额头上的汗水。
妈妈就坐在我身旁,她转过脸来,亲切地问:“你想吃月饼吗?只要说出一句关于月亮的诗,我就给你吃。”
我脱口而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弟弟喃喃自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爸爸一字一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妈妈望着皎洁的月亮,满面春风地说:“既然大家说的都很不错,那就开始分月饼吧!”
“来了!来了!”妈妈从厨房走出来了,我们立刻沸腾起来。妈妈一走出厨房,就向我们频频微笑。她走到客厅,又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我和弟弟一样,把手拍成了“枫叶”,高兴的蹦来蹦去。在秋高气爽、凉风习习的日子里,让烦恼乘着风儿轻轻飞翔,首次尽情地赏月,真让我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呢!
“老妈,辛苦了!”、“欢迎来到我们自己的地盘!”我频频向妈妈问候。弟弟走上前去,为妈妈倒了一杯水。妈妈望着他,微微俯下身,地把弟弟拥进她那宽大温暖的胸怀。弟弟就像个顽皮的小精灵在妈妈身边蹭来蹭去,我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弟弟情不自禁地踮起脚,在妈妈的脸上吻了一下。妈妈亲切地拍了弟弟的肩膀。弟弟依偎在妈妈身旁,久久不愿离开。我家的小精灵能够作为所有小朋友的榜样为妈妈倒水,是多么幸福呀!
--年9月18日,真是难忘的一天。
赏月心得体会4今天早晨八点多钟,我开始了杭州一日游第一站——西湖。
第一站,花港观鱼。我在路边的小贩上买了一包鱼食,便开始喂鱼了。我像湖边投了一小块鱼食,一大群鱼便争先恐后地游了过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红的……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这么多的鱼围成一个小漩涡形,很是壮观。几条小鱼飞快地向鱼食进攻,一条小鱼像鲤鱼跳龙门似的“唰”一声跳了上来,在鱼食上啄了一下,又潜回了水底深处,完成这一串动作不过一秒,真是老谋深算,生怕我们以鱼食为诱饵,把它抓走。又有一条鱼来吃了,显然,它是一条经验丰富的:它纵身一跃,便把那颗鱼食咬走了,动作那么优美,那么轻快。第二站,苏堤春晓。刚进苏堤春晓,午时花就绽放出自己最美丽的容颜。瞧,一大片一大片的紫色,加上星星点点的粉白色,再加上点得刚刚好的绿色,很美,很美。过了第三站,乘船过湖,就到了第四站——曲院风荷。刚到那儿,我便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那儿的景色更让我大吃一惊——挨挨挤挤的荷叶、荷花群芳吐艳,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一阵微风拂过,一池荷花便跳起了“荷花舞”,正如天女下凡。阳光下,荷花展现出晒得粉扑扑的面颊,似乎很有魅力。一些荷花还是花骨朵儿,但花苞上停着一只蜻蜓,真应了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叶上挂着亮晶晶的小水珠,就像挂着一条无比高贵、美丽的项链。西湖游差不多结束了,该回去了,但我的心还是停留在可爱的鱼上,美丽的午时花上,群芳吐艳的荷花上,荷叶上……
赏月心得体会5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是多姿多彩的,尤其是天上的月亮,更是变化多端,所以,我常常在院子里赏月。
月儿终于升起来了,它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穿过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就在那一瞬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变白了、它高傲地升起来了。它圆得那样可爱、那样有趣,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一道道白光。
月亮是那样的美丽,它有时变成了一艘小船,在蔚蓝的天空中遨游,与白云姐姐捉迷藏,与星星妹妹猜谜语,生活是那样无忧无虑。
有时,月亮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羞答答地从一片乌云背后伸出半个脑袋,偷偷地向下窥探,发现没有什么动静,一扭身,出现在天空中。天空中就像挂着一盏明亮的灯,周围的景象都被镀上了一层银白色的月光。过了一会,“月亮姑娘”便在乌云的簇拥下,隐没了。
有的时候,晴朗的天空像一匹光滑柔软的蓝色绸缎,一轮玉盘似的满月,把它皎洁的光华撒向人间。
十五的月亮是最美的,又圆又大又亮,那月亮就像蒙上了纱巾似的,朦朦胧胧,就像一个大玉盘,我仿佛看到了月亮上,嫦娥姐姐站在桂花树旁,抱着玉兔深情地凝望着人们。
有时,月亮会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一会儿把清莹的月光洒在校园里,一会儿又钻入云块,透出朦胧的光亮。有时,月亮又变成一弯亮闪闪的月牙儿,像一把银色的镰刀,从山上伸了出来。柔柔的月光洒满庭院,院中的一切都像披了一层银纱。
此时月圆月缺的景象,让我想起来古时候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