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5 05:0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教师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教师的诗歌

篇1

原文: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注释:

龙孙:竹笋的别称。

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译文:

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篇2

2016年的教师节,根据学校要求,我们班开展了节俭而隆重的教师节庆祝活动,明确对全班学生提出不购买鲜花、礼物等要求,而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教师的爱。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体验教师工作的辛劳,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学会自主学习的自我管理。

一、把祝福的话语说给老师听。在教师节这天,不管哪个老师来到教室,学生们问候的语言一律为:老师,祝您节日快乐。老师,您辛苦了。

二、改正坏习惯,向老师献礼。

在教师节期间,鼓励学生找出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坏习惯,养成好习惯,用良好的少先队员风采向教师献礼。

三、观看"最美教师"视频,培养对老师的敬仰之情。今年评选的最美教师,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有的善于学习,有的无私奉献,有的爱生如此,这些优秀教师的行为既打动着同行的教师,也为教师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而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视频,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对教师工作的理解。

四、号召学生们观察教师一天的工作:上课、批改作业、组织活动、辅导学生等等,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和主要工作内容。学生说:过去总认为老师既轻松又威风,往讲台上一站,说说写写就行了,而我们太累了。经过这几天的观察才知道,老师真不容易。别看短短的40分钟,老师们光为此做的准备就远远超过40分钟,还有课下的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再长的时间也代表不了老师为我们所付出的心血,况且老师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上课。我想真诚的对老师们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篇3

关键词:个性化,关怀教育,班级管理

 

1.关怀教育的研究背景

1.1德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启示。笔者有一学生,分别已有20余年,今年从德国回来拜望我,期间他详尽地向我介绍了许多德国的教育状况,让我感触颇深,让我感觉德国政府对学生正是关怀备至,学生心里应是熨帖之极。再观美国教育,也有许多关怀教育的内容,两国的关怀教育可谓各有千秋。在此不一一赘述。

1.2现代教师的时代要求。现代教师受学生欢迎的突出品质是:尊重学生人格,理解信任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对学生个体生命的理解和关爱,培养适应社会进步的具有主体人格的“人”。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的课程体系的目标取向。

1.3现阶段教师对学生关怀教育的开展现状。由于升学指挥棒的存在,大多数学生教师对学生个性尊重不够,理解不够,关怀不够,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让有的学生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为未来社会的稳定埋下了祸根。如有的老师以学生扰乱课堂秩序唯由,动辄将学生赶出教室,或让他们罚站,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论文大全。报上曾载一学生因为班主任叫同学投票让其离开,导致该学生投河自尽,给我们留下了多么惨痛的教训。

2.个性化关怀教育的实施策略

1)充分调查研究,了解各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让他们获得充分的心理满足感。让他们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念,要让他们觉得我很重要,我并不是一个失败者。

2)利用个性互补优势,因势利导,建立若干个兴趣小组和学习互助小组,并积极开展活动,满足他们的内心心理需求和上进心要求。如我班从高一开始就按照学生自愿和学生个性互补的原则,建立了八个号称航母组合的学习兴趣小组,不但让我班学风一直保持稳定,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集体归属感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让我班三年来月月获得文明班级。论文大全。

3)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发挥学习尖子的作用,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走共同进步之路。首先要培养好尖子生的爱心,要让他们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同时也要激发学困生的学习上进心,还要注意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最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质,让他们充分品尝展示才华和分享知识的快乐。

4)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要有一颗宽容博大之心。不遗余力地帮扶各学科的学困生,避免厌学甚至辍学现象的发生。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中国也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古训,可见宽容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么重要。尤其要注意容忍某些学困生的一时行为失范之处,要以过来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5)积极发掘素质教育的内涵,从学生个性出发,通过访谈、通信、发短信等多种方式,积极与学生沟通,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排疑解惑。论文大全。同时,在学生出现困惑时,要耐心地帮教他们,开导他们,让他们及时解开心结,及时地把主要精力投入自己的学习中去。

3.实施关怀教育的意义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的多样性就始终存在,尊重了学生个性,就是尊重了学生人格,尊重现代素质教育的规律。是当代人文教育、人本主义的集中体现,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人来尊重、来关怀始终是人文教育的核心。

实施个性化的关怀教育也是新课改形势下对教师的新的时代要求,新课标明确规定了教学的五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是最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其教学成效肯定要大打折扣,反之则可弥补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的不足,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因此实施个性化的关怀教育,能满足学生内心的情感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最终为提高教学成效服务。

实施个性化的关怀教育最关键的是能培养一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未来社会人才。让他们不至于像郑民生、徐立华一样走上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道路,让未来的社会肌体能健康发展。让中国的未来社会能长治久安。

篇4

摘 要:高校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发展之基。只有办出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学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为了促进大学历史教学中教与学的高效性,大学历史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历史教学;改革

引言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仅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一轮历史教学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必须转变,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发展与要求。

一、大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改革背景

大学历史课程是高等文科院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课程,其目的在于文科人才所必备的历史素质,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在高等文科院校,大学历史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都有很大地帮助。因此,大学历史教学一直深受重视并且不断提出高要求。

(二)指导思想

大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于2002年启动的“质量工程”计划的精神,以传统大学历史教学内容为主线,辅之以历史训练、历史讨论、历史考察和历史素质培养四条支线,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历史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基本方向

其基本方向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建设教材优质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突破口,以教学理论研究为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深化大学历史教学改革,构建并逐步完善符合高校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历史创新教学体系。

二、大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主要内容

(一)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历史教学团队紧跟教学要求的新形势,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各类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实行了新的分级教学模式以来,不断完善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历史班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实施并不断完善具有特色的探讨教学模式

大学教学团队在教学思路上的改革体现在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新模式的不断探索,这种教学模式在内容上不仅重视基本知识的讲授,更侧重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启迪,培养学生对学术的旨趣,注重在教学中体现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引导。

1、修订教学大纲

修订的教学大纲应当更加注重基础理论、方法的教学,突出重点内容的理解,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其更能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需要。

2、制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依照不同分级层次,制定新的教学计划,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对历史综合知识底子好的学生,教学内容适当加深加宽,教学进度适当加快,以保证学生有扎实的历史功底、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分析能力,特别是着重增加有关历史讨论和历史考察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历史学基础。

3、制定并实施后续精英培养计划

针对提高班和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从第四学期开始,增开历史训练课程,连续四个学期,不间断对学生的历史素质进行专项训练。

4、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使用的前提是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与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课堂练习、启发式提问、讨论、介绍有关学科的科研动态或实际应用等多种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加教学,实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三、大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过去传统教学方法,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容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获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要改进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激发出对优秀历史人物的崇敬,从而受到历史人物的优良品质的熏陶和感染,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健全人格。历史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记住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而且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因此,把过去重视传授知识为主,转为重视发展学生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方向。

(二)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要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实行以“教”定“学”的模式,让学生配合或适应教师的教,使学生被动学习,造成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丧失了。因此,这种以教师的“讲”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的发展。例如,在分析历史事件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时,如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让学生被动地听说,这样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的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就是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在课后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与学生进行交流,要把学生适应教师,转变为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接受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以提高学习效果。

(三)由重教学结果,转向重教学过程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它是让学生走向死记硬背的科学知识,把学生推向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角落里,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过程,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能亲身经历或体验历史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果强调重学习历史的结果,只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共同的标准答案的方向,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重视教学过程,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历史知识的发生过程,也就是历史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思维中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能增进才干。

我们学习历史科学知识,是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则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感知――概括”,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才能得到历史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概括――应用”,就是把掌握的历史知识的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要让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按照同一规格平均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按照统一模式进行教育,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符合时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形式上,可以综合运用集体授课与活动、分组讨论或互相交流、自学与辅导,搜集历史资料与独立研究等多种学习形式,实行不拘一格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每堂历史课都应按照实际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要认真了解分析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潜能,以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四、大学历史教学改革具体推进策略

(一)制订强有力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从制度上,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术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教师考核评估制度。学校要营造重视本科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一方面,通过宣传使教职工能够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精英教育的理念,对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制定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如教师晋升中的考核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对本科教学的重视,设立核心课程教学岗位,对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的鼓励措施等。在制度环境的营造上,学校、职能部门应做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实施保障工作。

(二)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不了解学术前沿,没有创新的科研成果,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使教师树立起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意识,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把学生带到学科的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要进行教学方面的系统培训,使教师能够了解教育理论的新成果,并运用到教学中。学校、学院应建立本科教学的激励机制,在政策上、资金和资源配置上对教学适当倾斜,鼓励教师教学投入,开设新课,改进历史教学方法。

(三)先试点,后推广。鉴于历史教学改革内容复杂,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应当首先进行小范围试点,“精耕细作”,找出具体改革途径和方法,再进行大面积推广。试点中首先应当针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提出总体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思想品德、体质状况、艺术修养等方面。对于各方面的培养进行分解,通过不同手段和途径实现培养目标。分解之后应对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主要是要对照总体目标进行设计,形成综合总体效果。课程目的的实现手段应当多样化,除了课堂讲授,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实践环节,对于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应当把社会实践作为课程设计中必备的内容。课程设计应当有助于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训练,最终考核也应当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中规定的目标,也应考核学生是否增强了各种综合能力。在试点过程中应当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检验具体课程和培养环节的效果,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以期达到总体最佳效果。

(四)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在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学校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这方面,学校是主体。学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上要发挥主要作用。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系是主要的力量。在政策方面,学校有进行教学改革的主动权,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每个学校都可以做改革的试验田,如在理顺研究所、系、教研室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进方面,学校层面可以做很多工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职责是积极进行历史教学研究,在历史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尝试。学校的职责是负责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总体设计,制定制度和政策来规范教学工作,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做好历史教学的组织协调与服务工作,负责营造重视历史教学、积极倡导历史教学改革的整体氛围。

五、大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效果

(一)学生学习评价

结合各学期教学检查的结果、听课情况、学生的反映情况和其他教师的评议,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对担任高等历史课程的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教。

(二)教学督导评价

教学督导对学校所有担任大学历史系列课程的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三) 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

大学历史是重要的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从学校和各个学院反馈的信息看,由于学生历史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得各学院专业理论和讨论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脱颖而出,他们凭借扎实的历史基础在各种历史竞赛胜出。

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历史教师要在新一轮的历史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使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要求教师要随着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重新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顺应时展的要求,做到“随机应变”,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地创造佳绩,提高教学效果。(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赵亚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史料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何成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4] 《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篇5

   教师师德师风个人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人们称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面向21世纪,我将以塑造教师良好形象为方向,以关注孩子生命为己任,以关心孩子成长为目标,在不断充实、完善自我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具体措施:

   1、拥护党的领导,响应党的号召,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社会公德,做到为人师表。

   2、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关心国家大事和时事,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丰厚自己的积淀,使自己在业务上、思想上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做创新型、科研型教师。

   3、为学生创设温馨的学习环境,创建良好班风。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我将从班级文化建设做起,带领学生一同走进环境幽雅的教师,共创班级新风。绿色象征自由、和平与安全,它将给人清新、安详、舒适之感。我将以绿色为基调为学生装扮教室。同时以“”为班风鞭策学生共同进步。

   4、以诚相待,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我会努力用真情教育学生,用真爱感动学生,在帮助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本”,处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让学生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明白“诚信”的内涵,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做事。教师一言一行都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和学习负责,做学生可以信赖、值得尊敬、言行一致的教师。

   5、协调家长的配合,与家长协力共同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随处可见。因此,我将利用家长会、家长沙龙等活动和家长共同探讨关于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班主任我将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细微变化,利用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做让家长们认可和值得信赖的班主任。

   教师师德师风个人工作计划2    教师的道德是立身之本,人民教师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师德建设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想把教育做好,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而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因此,本学期我制定如下师德计划:

   一、按照师德建设要求去做,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参加以'五心树师德“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

   二、充实自我,学而不厌

   提高业务水平,需要不断地学习。传授文化知识,教好功课,是教师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是教师对待自己的事业的态度问题,因此教师能否刻苦钻研业务,掌握丰富的知识,教好学生,也是一个师德修养的问题。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作为学生表率的教师,首先要建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思想,只有真心实意献身教育事业,才能够严于律己,把自己磨练成为称职的教师。品德端正,严于律己,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要严于律己,哪怕是微小的错误,也不能原谅自己,敢于同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作斗争。

   四、教师是学生的表率,用我们的言论行动去感染学生,使之潜移默化。

   五、尊重学生人格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尊重学生人格是作为新时期教师道德修养不可缺少的一项必修课。

   教师师德师风个人工作计划3    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必须在自己的道德、情操、品行、作风等方面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否则,在学生面前是没有力量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正之风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把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为自觉的行动,用执著追求真理,敢于抵制歪风邪气的实际行动来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工作中,我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在课外积极学习各种师德理论,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我还利用各种案例来警醒自己,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已,以身作责。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师德修养。

   积极参加社会时间活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辩别善与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沧桑,才能真正锤炼师德。

   三、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如果一个人要想进步,就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深刻地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思考应该如何改进。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常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活到老,学到老。

   四、注重德育培养,构建和谐课堂。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师教育观念;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20-001

近年来,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全国上下得到普遍重视。一方面它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地确立起来,长期形成的、滞后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还在制约我们去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简单化、片面化的认识,使得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及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转变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逐步改变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武装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认真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难题。过去教师上课,更多地依赖“教参”,如今的“教参”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了,教参中除了案例,绝大部分是启发教师的思维,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比如,数学教师用书主要指明教学目标,对关键地方稍作介绍,其余只作提示,不作硬性规定。教师在感到没了框框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和拓展知识的自我需求。新课程为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保证,教材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桥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无论教材如何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知识的不断更新,对教材的不断拓展与补充、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教师要转变角色,不再是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积极促进者,鼓励教师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适教材,应是课程改革一个新的突破口。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其特点增删教材,调整教法。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了各自的特点。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各有各的特点,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则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替换例子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宽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阅读功底。

三、教师要转变角色

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应该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

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重新激发自身活力,并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

因此,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的机会。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教师要爱学生,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总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能的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7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师资培训;改革发展

一、美国教师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美国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形成发端于19世纪上半叶。l823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所私立性质的两年制师范学校。1839年,马萨诸塞州开始创办美国第一所公立师范学校。19世纪下半叶,在巴纳德(Henry Barnard)和曼(Horace Mann)的推动下,公立师范学校在全美各地纷纷涌现。至此,一个由地方政府主导,以初等教育师资培养为己任的专门师范教育体系开始形成并初具规模。

l9世纪末期发生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初等教育师资数量渐趋饱和、质量亟待提高的现实需要,当时美国最大的教育专业团体——国家教育协会在1908年提出,师范学校要提高档次,招收高中毕业生,并敦促各州的师范学校向教师学院过渡,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在各州政府的积极扶持下,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的师范学校开始向社区学院、教师学院或师范学院过渡。

二战之后,在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人们日渐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美国各州兴起了新一轮教师教育改革浪潮,逐步将原来培养目标单一的师范学院改造为面向地方服务的文理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教师教育转变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如纽约大学早在1932年就率先为中小学教师开设培训课程,而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其它州立综合性大学也相继创建了规模不同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开设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担负师范教育任务,授予教育专业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教师教育由教师学院向综合性大学院系的转变,有力推动了美国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专业化逐渐成为美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当时的美国经济发展趋缓,国际经济地位逐步下降,教育领域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现,许多学者开始反思并献言献策。此间,有两份报告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一是1986年霍姆斯小组发表的明天的教师,一是同年卡耐基在教育与经济论坛上发表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两份报告都向当时的教师教育制度提出了挑战,认为教师不仅是一种大众化的职业,更重要的是一种专业,教师必须专业化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霍姆斯小组在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简称PDS)”的概念,把PDS学校看作是大、中、小学校之间形成伙伴关系的一种新型机构。此后,美国开始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公立学校和学区之间多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将教师的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连成一体,美国教师教育从此步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呈现出更加崭新的局面。

二、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现状及弊端

(一)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单一,办学层次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纵观我国国情,独立定向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乃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目前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定向培养、封闭运行的教师培训体系不仅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实行定向型教师培养模式,学科结构单一,大多是针对中小学教育需求的文理基础学科,而且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大同小异,即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合一的模式。办学思路狭窄,自身造血机能不足,不仅导致了师范院校的学科发展跟不上时代步伐,也导致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低水平重复培训等不良后果。

(二)基础教育师资数量空前,质量不容乐观

“九五”期间,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基本满足了基础教育师资的需求。各级各类9币范院校共培养教育硕士5000多人,专科以上毕业生l00万人,中师毕业生140万人,培训了中学教师28万人,小学教师78万人。进入“十五”以来,基础教育师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据官方网站公布的数字,到2007年,全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人数已达1652万,教师学历达标率已超过90%,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增强。然而,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对于基础教育师资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很多师范生眼高手低,实际工作中常感力不从心,包括课堂管理能力、学生心理辅导能力、计算机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基于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等普遍欠缺。

(三)高教、普教缺乏衔接,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迟缓

当前,我国高教、普教各自为政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依然缓慢。一方面,高校教育理论工作者缺乏基础教育实践经验,闭门造车,构建的理论知识难以满足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小学师资唯以“学历达标”为目的,而忽视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理论知识匮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另外,教育实习期短暂,“准教师”们缺乏实际教学经验,专业准备明显不足,从而导致专业生涯的适应期延长。究其原因在于各级部门对干教师专业发展仍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四)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不够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中、高考制度。因此,分数成了考评学生学业成绩乃至整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高考的“指挥棒”效应日渐显露其弊端,一方面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情绪浓厚,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被扼杀。因此,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估体系是面向2l世纪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尚待完善。如专业资格认证与专业教育没有挂钩,资格认证的要求过低(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后就可获证),认证内容片面,缺乏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师资格证形式单一,认证机构缺乏权威。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刚刚起步,要切实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动态管理。

三、美国教师教育制度改革实践对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启示

(一)立足国情,从独立封闭走向综合开放

美国教师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演变过程,即从独立到综合、从封闭式培养体系向开放式培养体系转变的过程。实践证明,美国教师教育体制从封闭走向开放,能充分发挥各类高校的作用,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师资的需求,并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总体质量。立足我国国情,鼓励和支持实力雄厚的非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积极参与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局面,同样会有利于提高我国教师教育的整体水平。因此,教师教育培训体系逐步从独立封闭走向综合开放,是我国教师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注重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我国传统师范教育仍延续高校为本的培养模式,各级中小学校很少介入,因而导致教育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美国PDS学校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开辟了新途径,大学与中小学联姻,共同打造教师教育培训平台,让理论扎根于实践的沃土,让实践承载着论的硕果。大、中、小学应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中小学既可作为教育实习基地,成为学生验证理论知识、进行学术研发的场所,又可成为教师教育的课程开发主体、课程制定和评价主体参与到教师教育中来。广大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加强教学反思及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积极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并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创新型教师的根本转变。

(三)提高质量,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成功典范。大、中、小学校的友好链接不仅事关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功学习体验、学校教育改革三者的共同利益,也利于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高校与中小学鼎力合作,实习教师能更好地完成其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理论工作者亦能从“书斋理论”、“空中楼阁”中解脱出来,将理论研究视野聚焦到充满生命活力的真实教育情境;在职教师也将踊跃参与校本研究,与同伴、职前教师、大学教师平等对话中进行相互交流,其教育思维会更加活跃,反思能力逐步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也将不断提高。这种产、学、研一条龙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是大学与中小学互惠互利、取得“双赢”的师资培训模式,对我国基础师资培训有广泛的借鉴作用。

篇8

在现代主义哲学背景下,人们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是既得到观察和实验证实又得到严格的逻辑证明的知识,它与认识对象的本质相一致或相符合,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进行“反映”的结果,因而,这种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中立性”三大特性。所谓“客观性”,是指知识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它要求人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摒弃所有个人的主张、经验、情感等;所谓“普遍性”,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所谓“中立性”,是指知识是纯粹经验和理智的产物,只与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和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关,而不与认识主体的性别、种族以及所持的意识形态有关。这些现代知识性质观,直接影响到现代主义教学实践观念的形成,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知识的接受者。教学以学科为本位,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狭窄的、固定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念,不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和教科书、教参等一起构成了知识的权威,不容怀疑。教师居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对学生的学具有绝对的支配权。教学由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由共同体变成单一体,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丧失殆尽。

第三,重视基础性学力,忽略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受知识的“客观性”、“普遍的”、“中立的”的影响,认为一种认识只要被称做知识,那么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管用的。教学的任务就在于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掌握了这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可以一劳永逸、受用终生,不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创造性的培养。

显然,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与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反思这种教学观念,我们认为其落后于时代的根源就在于支撑它的“现代知识观”已经不及时代步伐了。的确,在所谓的后现代时期,人们的知识观已经发生了转变,通过波普尔、利奥塔德等众多哲学家对现代知识观的质疑与批判,人们认识到:知识并不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镜式反映,知识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同样知识的“普遍性”也不成立,因为任何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价值体系等因素之中的;任何知识的意义也不仅是由其本身的陈述来表达的,而更是由其所位于的整个意义系统来表达的,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境域,既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也不存在任何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随着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解构,知识“中立性”的神话也将被打破。事实上所有的知识都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任何知识都受着特定社会价值的指引,任何知识本身都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要求。石中英博士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中将后现代主义知识性质观归结为“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三点。)它消解了现代主义对知识性质的看法,动摇了现代教学观念赖以建立的基础,现代教学观念必须在后现代主义境域下予以转变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与后现代主义关于知识性质的观点相适应,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方面转变教学观念:

第一,反思“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反对教学的技术化倾向,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相统一。后现代主义认为真正的“客观性”知识是不存在的,任何知识探索过程都受到认识者的兴趣、利益、价值观念、生活环境等的深刻影响,都与一定的社会存在、文化体系相联系。这提醒我们,教学过程不应忽视人的存在,教学归根结底应着眼于人的发展。如果忽略这一点,过分强调“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的知识的接受和学习,既不利于人的发展,也不利于知识的探索和创新。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个性和创新能力,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念,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个体发展和人性养育的殿堂。

篇9

1、考试难度增加:

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时间从2015年考试正式实施,改革后将实行国考,考试科目为:

幼儿园教师考试科目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考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初中、高中教师《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2、认证程序更加严格:

笔试单科成绩两年有效,且笔试各科成绩合格,才能参加面试;笔试和面试双合格方能参加教师资格申报,部分学科还需要教学实习见习经历。

3、报考条件提高:

篇10

  教师实习心得个人感悟1

  暑假了,由于自己有一点计算机的知识,通过朋友的介绍我来到了重庆科技校从事电脑办公软件的培训,说是培训有点牵强,因为之前根本没有做过这样的工作,算是实习吧。即将登上讲台,当了十几年学生的我,不免有些紧张和焦急。于是,我都在为实习做准备。

  第一、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专业知识;通过从事家教了解学生心理,提高分析和讲解能力,练习使用准确的数学用语,学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第二、实习板书,务必做到工整,同时也提高了板书的速度。

  第三、到图书馆查阅有关教师、教育、班主任工作书籍和杂志,收益非浅。

  教学实践

  7月5号,我进入该校实习。实习开始了,令人兴奋。

  教学安排:第一周听课,第二、三周听课,第四周出卷测验。

  我分配到了一个办公软件的初级培训班,有和我一般大的,也有接近中年的,第一次教课,所以我先听听别的老师的讲课方式,在听课阶段,我认真听课,作记录,学习老师引入问题的技巧,讲解分析的方法上课的停顿,学习根据学生程度、接受能力调整讲课速度和难度,李老师的课,思路清晰,安排紧凑,衔接自然,听她的课,时间过的很快。我一边听课一边准备第一份教案,这份教案我修改了七次。

  现在的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真正的具体的学生。教案就是讲课的书面形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深度、难度、速度。我同时上两个班级的课,因为大家年龄的不同,各自的电脑基础不同,各自学习水平有较大差距,所以同样的新课,要对教案进行不同的处理。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的方式更是为了学生学的更好。

  对年龄较小的学员可以对较简单的内容一笔带过,不作详细分析,在完成课本练习的基础上,补充进一步的思考题,引发思考,探索求解,让较好的学生能“吃的饱”。对中年人讲,比较难理解的部分尽量多重复,适时补充一些相应练习,让学员更好的“消化”吸收。

  经过一周的学习,终于有机会走上我向往已久的讲台。毕竟是第一次面对学生,有些紧张,不过更多的是兴奋。我提早五分钟到教室门口。在走廊站了两分钟,这两分钟太漫长了,时间一秒一秒地挪动着,我的紧张情绪也是一点一点的增加着。为了缓解紧张的情绪,也为了不使学生觉得太突兀,我提早3分钟走进教室,走上讲台。不过,等到上课铃响,他们已经安静下来。

  随着“上课”的喊出,我紧张已去了一半。我精心准备的第一节课,反复试讲的第一节课,也是老师耐心指导的第一节课,让我越讲越从容,越上越镇定。面对一双双的眼睛,我明白了他们的困惑,接着的练习让我更明确,学生吸收了什么,还存在的问题。第一节课很快结束了,受到老师的表扬,让我觉得信心百倍。这节课让我明白,课前充分的准备,课上自然发挥自如。

  在对年轻人讲课时,有些同学上课发言的习惯不好。有一个男生特别突出,他很积极思考,不但会拍桌子要求发言,而且是大喊大叫。对这样同学不能置之不理,否则越叫越凶,别的同学也会乘机大叫。抓住他爱发言,爱表现,过分自信的心理。我对他进行提问。多提问,经过几次提问,他变得规矩多了,其他同学也就没机可乘。课堂秩序也好多了。

  教师实习心得个人感悟2

  我是xxx,是来自体育系的一名实习生,很荣幸地走进了邢台十中。来到十中已经三周的时间了,在这里过得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充实。首先,感谢十中的领导和老师对我的照顾和关怀。其次,感谢在韩林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学会了怎么去上一节课,怎么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这三周的实习过程中,我有着许多的收获和欢乐,但也有很多的不足和教训。这些收获将激励着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这些不足和教训将使我努力改变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让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做好,这一切将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开始实习的第一周时间里,在老师介绍下使我更加了解了十中,使我熟悉了校园的环境、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带给我最为深刻的就是咱们学校实施的绿色课堂,和我们上中学那时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那时都是老师一直在讲,学生在听,不能全面的照顾学生,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在十中我听的第一次公开课是七年级五班的一节英语课,在课上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分组讨论,把学生当成课堂上的主体,学生在讲,老师在听,最后老师在对学生所讲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我们还是实习生,但是张校长却早已把我们当成了真正的老师,让我们参加各种教师教学活动,如教学反思、教师评课以及教师间的座谈会,这些都使我受益匪浅。

  在实习第二周的时候,除了参加上述活动外,学校有分给了我们一个任务,就是班主任工作。这使我有了个刚进入学校初期基本了解学生的情况及学校的管理模式外,能进一步接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能更多地走进教学的课堂,丰富了我的实习工作。我接的班级是七年级五班,首先是五班班主任董永芳老师向我介绍了班级的基本情况,使我对五班有了大致的了解。

  我所带的五班接触的第一个学生事例是一个叫赵雪莹的女孩,当时是下午第四节课,七年级要召开教师会议,董老师让我盯自习,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班里鸦雀无声,其他同学都在看书、写作业,只有赵雪莹一人在黑板前的小桌子旁站着,手里拿着书,眼睛了含着泪,当时我没有直接去询问她,而是向其他一个同学询问情况,便得知赵雪莹同学体育特别优秀,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基本作业也完不成,董老师教育了她几句,便让她在黑板前的小桌子上补作业。得知情况后,我便把她单独叫到楼道,询问了她的想法打算,帮她分析了现在的状况,对她进行了开导,她也接受了我给她的几点建议。虽然这不是一件大事,但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学生,开导学生,很有成就感!

  在校长、老师的培训下,渐渐地掌握了学校课堂的基本要求,到第三周我就开始试着讲课,由于经验不足,在课堂上遇到棘手的问题还是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还得多向有经验的教师们进行请教。使我感到欣慰的是老师们都很乐于帮助我们,在这里再次感谢帮助我的老师们,有了你们诚恳的帮助才有了我一点点的进步。

  最后,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会继续努力工作和学习,不耻下问,我相信在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会有一个更加崭新的自我!

  教师实习心得个人感悟3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实习工作也渐渐步入正轨。各项工作也变得井然有序,仍然还记得刚开始接到工作时的手足无措。面对学生们那一张张青涩的面庞,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最终让我们脱掉了幼稚又不羁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