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爱情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5 13:5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典爱情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典爱情诗句

篇1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__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____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4、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____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5、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7、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____佚名《上邪》

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____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9、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____卓文君《白头吟》

篇2

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5、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篇3

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喜欢看这部剧,只是追着那几个人而去,甚至没有全部看完,只是一个貌似好人还是好人,坏人还是坏人的开始,一个有点破碎的结局。没有什么资格去谈论什么,只是在感觉在走过所谓走过青春岁月后,所得到那样的一种结局,除了用“经过这些、我们都成长了。”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后,还是不能释怀、这样的结局,让我笑不出来。也许、陈导本来的意图就不是让我们笑着结局的、而青春本身,生活本身让人笑着结局的本来就不多。

青春、多半是带泪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就像《北爱》的结局。生活,现实,本来就是不可爱的。

只是,我宁愿活在《士兵突击》里,袁朗问成才,“如果这是你要走的路,你还愿意来老A吗?”这样的被称为『童话』式结局里。那怕与生活相离,与现实相违背,至少是笑着的。

一直都不喜欢看悲剧、不管电视亦或小说,那怕中途经历过再难、再苦的磨励,只要看到结局是美好的,便是欣慰的。最怕经历了所有的苦和泪、最后的结局仍是破碎。。那样的故事是最让人无法释怀的。于是,便一直把自己沉迷于“从此、谁和谁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样的童话故事里。

宁愿相信过了十年、二十年,那个曾经伤害过的人依旧在原地等候,只要你愿意、不管何时转身、那个人都在。这样的故事。

篇4

为让徐朝清安全出行,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这一凿就是半个世纪,凿出六千多级“爱情天梯”。 50年深情不移,6000级坚硬石梯,刘国江与徐朝清以一介布衣之身,平静而温暖地进入山水,用生命的“长度”和“高度”,编织出一幅精美绝伦的爱情画卷,诠释着爱在坚守、爱在忠诚之真谛。他们的故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评为2006年“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

如今,“爱情天梯”的两位主人公虽然双双离世,但这份感人的情怀却并未离开。而延续这份情怀的最佳载体便是江津区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七夕东方爱情节。

中国七夕东方爱情节:

将爱情进行到底

江津已经连续六年举办了中国七夕东方爱情节活动,将“真正爱情”的感觉传递给所有参与者。

第一届中国七夕东方爱情节以“爱的见证”为主题,邀请了99对金婚夫妇在“世界第一心”前举办婚礼;第二届则以“爱的攀登”为主题,56个民族的情侣齐聚;第三届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吸引了全国34个省市区情侣来到江津;第四届以“四面山水,情醉江津”为主题,吸引了50位单身男女前来参与相亲之旅;第五届以“牵手江津,相爱一生”为主题,举办了真实盛大的婚礼仪式参与爱情节系列活动。

七月,第六届中国七夕东方爱情节如约而至。爱情主题露营地、爱情主题汽车影院、情诗大赛、爱情宴、爱情花田游、婚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江津的迷人山水间如火如荼地举行,一场关于爱情的盛宴徐徐启幕。

全国首个爱情主题汽车影院和露营基地:

山水为幕,清凉入怀

感动世界的“爱情天梯”故事发生在四面山大山深处,景区以这个经典的现代爱情故事为线索,将传播中国传统爱情文化与景区打造相结合,全国首个爱情主题汽车影院与露营基地由此而生。

四面山爱情主题汽车影院与露营基地均位于四面山景区内。四面山景观以原始森林为基调,众多溪流、湖泊、瀑布点染于苍山绿树之间,丹霞地貌丰富其自然色彩,目不暇接的动、植物更为景区增添盎然生机。游客们纷纷驾车来到四面山文家寨景区,头顶星空,惬意地观看着电影,现场还搭起了大大小小上百个帐篷,看完电影后可以在星空下扎营安睡。

香港纪实电影《天梯》在中国七夕东方爱情节开幕式上举行了大陆首映。片中讲述了四个男子一路追寻真爱的故事,感动了所有在场的有情人。2010年,香港四人歌唱男子组[私声团(C Allstar)]被爱情天梯故事所感动,创作了歌曲《天梯》,在香港四大乐坛颁奖礼获得了多项大奖,他们前来江津寻找传说中的爱情天梯和两位老人,拍摄的同名纪实电影《天梯》于2012年12月10日在香港金钟太古坊ADM戏剧院首演成功,获美国加州电影金奖。

由于露天电影院设在文家寨景区。坐在广场上,清风拂面,经受了多日高温考验的重庆市民享受到了阵阵清凉,有的人甚至在短衫外面披起了一件小外套。 直到开幕式结束,现场数千名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没有去意。“走这样快干嘛,这里这么凉快。”“再呆一会,看看星空再回去”……广场上不时可以听见这样的交谈。

“城里面高温难耐,这里的气温却只有22℃左右,完全不用空调。享受着大自然的清风,就这样和家人一起看看月亮聊聊天,感觉特别爽!”带着姐妹3家10余人从沙坪坝区赶来的黄女士说出了游客的共同心声。

情诗会,在龙潭湖畔吟咏爱情

七夕夜,一场山水实景诗歌诵读会在四面山龙潭湖畔举行。

住在四面山镇上的“资深文青”刘海听说了这场与爱情有关的山水实景诗歌诵读会,下班后,便一直守在龙潭湖边练习。他说:“我知道,两位老人已经相继去世,但我感觉他们的真爱仍在四面山延续。”而将与刘海一样来倾听、朗诵这些爱情诗歌的同伴,来自全国各地。

诵读会在四面山龙潭湖畔如期举行。这次诗会以诵读、舞蹈、民谣等多种艺术形式,演绎了20余首原创爱情诗歌,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荡气回肠的情诗视听盛宴。

傅天琳、梁平、蓝野、金铃子等数十位著名诗人,在牛郎、织女星的映照下,在如诗如画的山水中,与现场观众一同吟咏真爱、品味浪漫,用炽热的爱情诗句守护鹊桥两边的牛郎、织女,共同讴歌“天梯”上永恒的爱情主题。

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等到《八十岁》《我已经老了》也要和你《在一起》;爱情就是《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感觉《逝去的一天多么漫长》;爱情就是《四面山的鸢尾花》开满《爱情天梯》……天梯连着白云,天梯写着爱情,天梯感动世界,天梯牵动人心,《见与不见》、《逝去的一天多么漫长》、《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一次次饱含深情的诵读,把爱的真情“秀”满湖光山水之间。

品味爱情宴,“朝圣”爱情天梯

中山古镇是“爱情天梯”的故事发生地,浪漫的气氛自然造得格外足。

古镇、石桥、流水——古香古色的中山古镇,一顿独特的“爱情宴”迎接着天下有情人。所有的菜品都与爱情有关:“初识君面”、“爱情天梯”、“天长地久”……吃在嘴里,甜在心上。

品尝了“爱情宴”,向南30公里,和爱人一起攀登“爱情天梯”吧。6000多步的“爱情天梯”既是对情侣之间爱情的小小考验,又是见证一个真实的爱情传奇。尽管坡高梯陡,但仍有无数痴心男女前来攀登,执着地追寻或坚持着那种纤尘不染的真爱。据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负责人介绍,如今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游客登上“爱情天梯”,以这样一种朝圣的方式,铭记着、憧憬着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

金之灿爱情花田游

七至八月,重庆(江津)现代农业园区入驻企业重庆金之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雅农自耕园”成功举办了两次金之灿爱情花田游活动,在9至10月,还将陆续推出2次爱情花田游主题活动。

篇5

中国风早在十年前已兴盛,各种中国元素作为“异国风情”被应用,而现在却已经相当主流。去年更挟奢侈品市场全球第二的地位以及“龙年”在中国的特殊地位而攀至高峰。各种“龙”出现在首饰、服装、配件中,就连世界最古老的腕表品牌也推出纯天干地支标注与计算时间的中华年历表,令“龙的传人”倍感贴心与自豪。话说龙本是中国最具特殊性的一个生肖,受到热捧也不足为奇,不过随着蛇年到来,又见各种“蛇”元素出没,的确有些出乎国人意料。果然是中国影响了奢侈品市场风向吗?

去年底的巴黎时装周上的东方风潮已经给人留下很深印象,其后的米兰时装周上,更频频出现狂野神秘的“蟒蛇”潮,Salvatore Ferragamo、Roberto Cavalli等的2013春夏秀场上,“蟒蛇”出动,与Chloe、prada、lanvin一起,将蛇纹潮哄抬上市。可以预见契合了中国蛇年的时机,不愁曝光率和销路。

最讲究坚守传统的瑞士制表业,显而易见地对中国风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就连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品牌外形不变的沛纳海也推出生肖系列,将中国生肖每年一款镌刻表盖,加于表壳之上。而江诗丹顿在刚刚举行的2013SIHH上隆重推出蛇表,开始进行它的中国生肖系列“十二年计划”。更不用说向来着意研究中国文化的伯爵,不仅去年隆重推出了龙凤系列腕表,更是在之前就已推出过蛇主题珠宝表的基础上,特意为今年的蛇年推出了中国人最爱的超薄限量腕表,不能不让人感叹,基于经济基础上的世界文化交融之力量巨大。

篇6

关键词:爱情诗歌;女性;形象

1 附属形象

圣约金书上说:“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中国封建社会也认为“女人是男人身上的衣服”。如果要追溯人类历史渊源,按古希腊神话传说:上帝造出了男人,因为男人寂寞,又从男人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了女人。这样女人似乎成了男人的附属品。其实,人是大自然的杰作,女人则是大自然最美丽的赠品,然而,性别的差异如同阶级打着社会的烙印,这种生理上的差异,虽然不能说明男女本质上的差异,但是,在历史的大河中,它与历史文化合谋“自然而然”地将一些词语套用在女性身上,“温柔、性感、妩媚、细腻,甚至妖艳”。在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形成这种爱情观念,让女性成为爱情世界的弱者,特殊品,男人呵护的小鸟,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并愈益合法化。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加之人类刚刚从动物界中演化来,身上还不能摆脱动物界的某些兽性。因此,女性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显著。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女性的软弱逐渐暴露出来,男性地位不断上升。然而无论男子地位上升到什么程度,总经不住女性温柔、性感的“诱惑”,总是不断地征服女性,并把她们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君子追求淑女,如痴如狂,似乎没有淑女,君子不能活,这在人们深层意识中打下了女人就是为男人而生的烙印。又如“采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 弃妇形象

几伤周折,几番风雨,有情人终成眷属。《氓》中女主人公,在结婚后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老色衰、遭人遗弃。有的甚至成为不幸婚姻殉葬品,《孔雀东南飞》本身就是一曲不幸的悲歌,柳兰芝被抛弃之后,万念俱灭,用死来同这恶的封建社会抗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那荡气回肠的悲歌至今回荡在人们的心坎上。她们的悲惨命运是什么导致的,根源在于罪恶的封建社会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身上束缚着四大绳索:“神权、族权、夫权、政权”,在家长制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从小要读《女儿经》,如果稍有违背或者越轨,甚至不生育,婆家看不顺眼,就视为“大逆不道”或者丈夫手写休书一封,休了罢了,自古以来,有多少女人美好幸福就葬送在这区区一纸休书上。

3 忠贞形象

在传统叙事诗中有的女性总是弱者牺牲品,有的是男人的,然而女性表现出对男性的无比忠贞。《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群仓/”柔情似火,残阳如血,至死不渝的爱情,忠贞观念,使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千古流芳,一道道贞节牌坊树立在人们的心中。代代流传、仿效,警示世人,某女性只是某男性的专利,而这种专利又是女人们自己申请的,哪怕男人是鸡也罢,是狗也罢,因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如有红杏出墙,视为甚至处死,这些忠贞的妇女,她们至少摆脱了女人是男人的这一观念,有独立爱情观念是异期女性意识的独立者。

4 红颜祸水形象

有独无偶《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莲理枝”的杨玉环,这个近乎完美女性的化身,丰满、绝美、与唐玄宗相敬如宾,同栖同飞,演奏出一曲曲爱的绝唱,应该传为千古佳话。但是“一骑红尘妃子笑”用政权把爱情炒得过火,使唐玄宗不理朝政,战乱四起。与“安史之乱”挂起钩,脱不了历史干系,躲避不了世人谴责,成了“红颜祸水”。类似的还有“烽火戏诸侯”的褒妃;“引清入关”的陈圆圆。静心细想,区区一个弱女子,只懂得弹琴,跳舞,怎有如此翻天覆地的本领,到底是谁惹的祸,“男人”还是“女人”?历史的眼睛是雪亮的。

5 自我牺牲形象

匈牙利伟大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恐怕被认为是爱情的崇高阐释,他肯定了为爱情牺牲个人幸福的价值观念,“我愿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山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流来流去/”诗句的美丽,低婉的笔调书写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这种崇高牺牲自我的爱情观念,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传递,女人们更是情不自禁地向往着做小河中的一条快乐的小鱼,做一只为大树歌唱的小鸟,做一条攀援的长春藤。当代女诗人天涯也有这样一句诗:“我愿意自己是飞瀑/千万次跌落/即使粉身碎骨”。即使是文坛上最负盛名的李清照也被爱折磨得“人比黄花瘦”。这种为爱而牺牲的精神似乎是女人们对爱情含义最经典的理解。

固然人的性别是天生的,它反映是生理上的差异从母系社会发展到今天男性对女性的趣味大有不同了。已经从单纯的贤妻良母型转化为具备知识、时尚、温柔、贤惠等特点的复合型女性。女性是由男性来命名的,正如尼莱所说“男性为自己塑造了女性形象。女性又按照这个形象塑造了自己,已故法国作家泼夫姓同样指出:女人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后天变成的。正是这种潜在意识的影响,女性在一种浑然不觉的状态中,按照男性中心文化的要求不断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因此上述几种女性形象,这是一种传统女性意识。

篇7

小易:谭博士,我在看书时,发现不少古代的书籍被称为“经”,这是什么意思呢?

谭博士:“经”用作古代书名时,大概有三种意思:一是指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比如《诗经》、《易经》等。二是特指宗教典籍。比如众多的佛经。三是指某一学科的专门著作。如《山海经》、《茶经》等。我们在这里谈到的“经”,是指我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经典著作。

小易:我见到过“四书五经”、“六经”、“十三经”等等许多说法,您能说说它们都指哪些书吗?

谭博士:《庄子・天运篇》中,就已经把儒家书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经”。“六经”本是古代文献,孔子整理后,作为授徒的课本。到了汉代,儒家学说备受推崇,这些书也被视为经典。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经”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其实,《乐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失传,剩下的《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随着时展,汉代在“五经”之外又增加了《论语》、《孝经》,唐代把《礼经》分为《周礼》、《仪礼》、《礼记》,解释阐发《春秋》的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以及解释古代典籍词汇的《尔雅》,也都上升为经书。到了宋代,又加上了《孟子》。从此,《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这些儒家经典合起来,被称为“十三经”。

宋代要求读书人把“十三经”中的《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配合研读。南宋时,朱熹为它们做了集注,这四种典籍从此被称为“四书”。

小易:这些“经”一定很难读懂吧?我从许多影视作品中看到,古代的小孩子是很讨厌读经的。

谭博士:也不完全是这样。这些经书中的许多语句:比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尤其是《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融入了我们今天的语汇,让人感到很亲切了。当然,这些书因为是用古汉语写成的,理解起来会有一些困难。

小易:《易经》是怎样一部书呢?我见到过算卦的先生用它来撑门面,它真的是一部算卦的书吗?

谭博士:《易经》又名《周易》,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认为是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于(yǒu)里城(在今河南汤阴县城北)时所作。而现在的研究者认为它产生的过程很长,并不是一人创作的。它本是一部占卜用的书,书中所用的占卜方法,比用甲骨占卜大大简化了,所以称为“易”。经过孔子和儒家门徒的重新阐释,它成了儒家经典。书中许多爻辞都富有深刻的哲理。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取自于《易经》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人用《易经》作为幌子来算卦,其实,这些人连其中的文句也未必能读通呢。

小易:《书经》又叫做《尚书》,这是怎么回事呢?

谭博士:《书经》原称《书》,是夏、商、周时代一些政治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尚书》的名称,是从汉代开始有的。“尚”即“上”,“尚书”是指上古时代的史书。

小易:《诗经》真是一本可爱的诗集。不少爱情诗的语言都很调皮,《蒹葭》中描绘的那片芦苇意境好美,《君子于役》也像是一位农妇深情的吟唱。

谭博士:说得很棒!《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汉代以前称《诗》,共收入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这些诗歌本来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但后来乐谱丢失了,只留下了文字。“风”最具有文学价值,有不少是民歌,据说是由采诗官从民间采集来的。孔子曾经对《诗经》的整理下过一番功夫,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的话,可见他的重视。秦代焚毁了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我们今天见到的诗经版本,是汉代的儒生根据记忆背诵出来的。

小易:有人说《春秋》的写法是“微言大义”,这是什么意思呢?《春秋》三传有什么特点呢?

谭博士:“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只有鲁国的《春秋》流传下来,这部史书经过孔子的整理修订,成为了重要的儒家经典。《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语言简短精炼,很少描写,也不轻易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却寓褒贬于记事中,这些特点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春秋》三传分别是对《春秋》的阐释,其中《左传》以叙事为主,富有文学性。比如《曹刿论战》就比较详细地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情况。而《公羊传》和《谷梁传》则着重解释《春秋》经文。

小易:《论语》中警句很多,我也会背诵一些呢!

谭博士:《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和他的一些重要门徒的言行的书,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因为语言比较接近口语,明白易懂,而且思想深刻,很富有哲理性,所以流传很广。顺便说一说《孟子》。孟子名轲,他景仰并弘扬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的又一名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孟子对一些社会问题和个人修养所提出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中,宣扬了“仁政”的思想,谴责了不义的战争;《鱼我所欲也》一章,阐述了“舍生取义”的思想。这些对中国人人格的养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篇8

《关雎》乃《诗经》的开篇之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来看,可谓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篇的一个国粹典范,是孔子儒家推崇的诗教主张。先秦时期的情歌《关雎》,处在高扬主体理性的人治历史时期,构建了以宗法血源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侵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如儒家学说以和为美,把主体的道德作为终极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这种观念体现在爱情审美价值上,就是《关雎》闪耀的那种和美与人性美的特点,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又以社会伦理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理想爱情观的审美价值取向,即不偏不倚,勿过不及的审美观。和谐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和谐的爱情,是幸福、美好的最高境界,当然这种和谐既是两情相悦、互相爱慕的双向自由选择,又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要求。《关雎》所反映的爱情之美正是自我克制、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是和谐爱情的典范。

诗中的君子谦和有礼,文质彬彬,才思敏捷,温润如玉。据王国维讲: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士大夫鼓而已。君子追求淑女的方式比较特别,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粗俗的行为,举止高雅,以琴瑟、钟鼓来陶醉对方的心灵、以音乐的形式来倾诉高尚的爱情。由此看来,君子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才子,温文尔雅、知书达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可谓乐而不,而淑女也算得上佳人,君子和淑女的爱情可以说是中国爱情文学史上才子佳人的模式源头,代表了传统中国式的爱情理想。

其次,君子充满激情而又理智,爱得深入而又有节制。诗中没有泼墨重彩地描述君子对淑女的热烈追求过程,而是把笔墨重点放在君子追求不到淑女后的两个典型行为上:一是想念,想念的程度很深寤寐思服,即日思夜想;想念的时间长,悠哉悠哉二是痛苦,君子因饱受思念痛苦的折磨,辗转反侧,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通过描述君子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诗句,可以看出君子追求的辛苦、执着,又可以看出他爱得深入、理智、规矩,可谓衰而不伤。当淑女拒绝了君子追求,君子不但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继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出他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和善解人意的宽广胸襟,可谓发乎情,知乎礼仪。这是典型的东方式的、中国传统而含蓄的爱情表白方式,就如现在一位男子手捧一束玫瑰献给他所爱的女子,君子不仅把淑女当作他热切追求的恋人,还渴望和淑女结为秦晋之好。总之,《关雎》能够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于内涵的深邃和艺术手法的独特性。它隐晦曲折的写作手法迎合了中国传统的爱情标准与接受美学的审美趋向,因此是不朽的、精粹的。

二、《关雎》演唱审美观

《关雎》整首诗歌充满了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浪漫主义者通过满足个人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创作的抒情诗。赵季平先生根据诗词的艺术气质,通过精妙的写作手法,在音乐中塑造了一幅幅唯美、幽静、细致、浪漫、热情的场面,这些画面的用声,需要不断调整歌声音色与音乐表情才能表现音乐内在的浪漫主义气氛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

(一)古曲《关雎》的声音观

古典诗词歌曲《关雎》对演唱者唱技术有极高的要求。这首歌曲从整体作曲风格来看,现代旋律意识较强,所以不能用通常的古曲吟唱方式去表演。演唱者不仅需要甜美通透的音色,同时还要具备歌唱的戏剧张力。按歌曲整体来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音乐情绪和三种不同的音乐思想,为此就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声音表情在歌唱中穿行。歌曲开始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音乐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道出自己的一片情思,这一句对整首歌曲来说,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演唱时声音要平直连贯,歌声庄重典雅,引出谦谦君子的形象,具有缓缓诉说的感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主人公想起美好有修养的女子,这句演唱时声音要有所控制,音色中要尽显柔情甜美之意。君子好逑的好字有一个八度的跳跃,在演唱时注意胸腔声音向头声的自然转换。诗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两句诗词是整个音乐作品的之处,演唱时寻找气息支持,声音要有戏剧性地夸张,以表达主人公强烈的爱情向往。总之:古曲演唱者要有驾驭声音、气息控制的能力。

(二)古曲《关雎》演唱接受美学观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以极其含蓄、雅致的方式,抒发了一个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姑娘的思慕、追求之苦。纯真的爱,爱的纯真,毫无邪之思,发乎情,止乎礼义。体现出和谐为美的审美原则。孔子曾评价《关雎》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诗歌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乐记》中讲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本篇》)用这段简洁凝炼的语言及物- 心- 声音- 乐这样一种结构关系来说明乐的产生和实现过程。演唱《关雎》这首歌,首先要把唱者思想置身于一个特定环境中,用理性去感知、分析,要做到感于物而动,歌声演唱一定要由人的内心情感而发,由作品的需要而唱,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表现对象人的内心情感的产生这一基点上。 这首作品从音乐审美来说,演唱时声音的使用一定要有音乐中的情感体验、中和之美,不可使用过度音量,声音和情感需要加以节制不能放纵。

(三)古曲《关雎》韵腔观

在古曲唱法中,润腔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演唱技巧,如明代王骥德在《曲律》中讲到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从此语言中可以看出:歌曲的风格特色之精华在于唱腔的修饰。尤其此曲,润腔是演绎此曲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

1. 以字寻腔

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首要审美标准就是准确清晰的歌唱语言,也就是说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声乐艺术自始至终贯穿着语言的咬字发音;要解决技术问题、表现问题、音乐形象的雕琢等等,都必须立足语言、咬字、发音的重要环节上,语言无疑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关雎》这首歌是作曲家严格按照中国民族音乐写作方法以字寻腔来进行创作的,因此,需要在咬字、吐字上精心设计,寻准行腔规律,做到字与腔的统一、语感与乐感的统一。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关关叠字;窈窕叠韵;参差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这些字在歌曲演唱时尽量用吟唱的方式去处理,做到声音连贯,在吐字中行腔。《关睢》第二章第二句左右流之的流和第四句寤寐求之的求,按音律来说两个字皆属平声,演唱时吐字应给以重读、声音向外送得多一些,形成渐强减慢歌唱表演形式,烘托出青年的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表现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2. 以情带声

篇9

这经典的爱情诗句,如蛊如禅,如泣如诉,从古至今,虏心锁玉,绵延痴缠。它之所以有如此生命力,是因为它触及了情感的本质,又留下古往今来无以开解的问题。

以情感脉动为主题的歌词集《幸好与你遇见》,是著名诗人毛梦溪,在由诗向歌的完美跨越和过渡中,糅合了朦胧诗歌与现代歌词特质,以纯净、亲和、温婉、隽秀、禅意、哲思的母语表达,传承古典诗词所特有的跳跃的音乐节奏,以歌词的格调和形式创作的。《幸好与你遇见》能够从生活的本质之中,挖掘人间最根本的诗意。在激情与触撞、探寻与再现、疗愈与拯救的情感思想脉络和艺术构架中,尽可能地让一些圆满、缺憾、孤独、破碎之声,以及孤绝、婉约、豪放之美如花开花落,掷地有声又淡然随意,让瞬间的灵魂灼光成为永恒。

文本中透着婉约、高贵、淳朴、厚重、深刻、隽秀、澄澈、明朗的诗歌氛围和诗性气质。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乡音、乡愁、乡怨。毛梦溪都能以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感触,通过哲理性思索,发挥成更高境界上的知性表达。由个体的瞬间感触趋向大众的共同感觉和心理审美。这里有他对亲情、爱情、友情的切实感觉和崇高敬意;有他对乡音乡情的深深怀恋;有他对生活的洞察和缜密思索;有他对弱势群体和底层人群的关注和关怀;也有他对某种不良现象的抨击以及对社会未来的某种展望与呼唤。

《幸好与你遇见》共分为五辑,每一辑都有相应的题记。这些题记在哲思与禅意的相互交融和相互推动之下,让某种诗性更具有理性、冷静、明澈、真挚的情怀 :“缘来,我在人群中看见你;缘去,我看见你在人群中。”(第一辑《相遇最美》)“不是每个人都会过目不忘,不是每个人都有转身的忧伤。”(第二辑《情难自禁》)“谁把谁的雍容望眼欲穿,谁把谁的华贵预约一生?”(第三辑 《人生诗意》)“是谁一生辛劳平添牵挂,是谁甘愿我们远走天涯?”(第四辑《美丽相约》)“生命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生命中总会有一些不胜荣幸。”(第五辑《梦里回眸》)这些题记,这些经典语言,不仅仅是每一个主题的旋律和导语,而且是对某种真实心理的触摸,是对世事、对人性、对情感的哲思反射。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主题;每一首歌词都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每一种情感的流露,都具有刻骨铭心的悲喜。

至纯至真的情感之美

在当下物欲横流、钱权交易的情天恨海中,对爱所持的态度,就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砝码。在《谢谢你让我遇见你》一词中他这样写:

总在静夜里情不自禁的想起,

今生与你相遇是多么的奇迹,

就像天作之合不早也不迟,

在我最美好的年华里遇到你。

常在深夜里不由自主的欢喜,

想起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就像上天怜惜特别的设置,

在我最想见的时候遇到你。

谢谢你,在人生最美的花季,

出现在我的眼里我的梦里,

想起那年我们有幸刚好相遇,

你曾悄悄说我是多么的美丽。

谢谢你,用阳光雨露的慰藉,

温暖了我的生活我的心底,

不是因为在最美时光遇见你,

而是遇见你时光才如此美丽。

谢谢你,让我遇见你,

遇见你时光才如此美丽。

到深处,朝思暮想,一句感谢,发自肺腑,透出多少尊重、依恋、珍惜和感激?!这种爱慕,洋溢着心底深深的喜悦和幸福。在纷繁红尘中,能够找到如此痴情爱恋该是何等幸运和幸福?!

这首歌词以情取胜,以真爱为美。让真诚感染大众。弘扬真善美,其实就是对当今社会虚伪虚荣、钱权交易的爱情观的疗愈和拯救。如《幸好与你遇见》、《因为遇见》、《我就这样看着你》等,都渗透这种情与痴的因素,都是能够切实地触动神经,感染人心。

温婉缺憾的孤独之美

辗转红尘,总有那么一抹泪痕无法擦干,总有某一种凄美无以释怀。破碎与缺憾其实是让爱永驻心间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美。请看《相遇最美》:

相遇最美,

我们不约而同,

千古梁祝,

曾留下十八相送,

任情丝万缕缠绵如梦,

你的出现,

是我生命的彩虹。

相遇最美,

就像春雨秋红,

流水光阴,

也不过梅花三弄,

任乱花迷人月色朦胧,

你的笑容,

是我永远的心动。

相遇最美,

离别最痛,

缘聚缘散何其匆匆,

缘来,我在人群中看见你;

缘去,我看见你在人群中。

缘来是你,

缘去是空,

谁在那里言不由衷,

可恼,人面不知何处去;

可恨,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歌词,借典抒怀,让典故中的旧情节、破碎感,自然流露,给人一种立体画面感,同时让读者再度感受某种遗憾所带来的心理冲击。然后笔锋一转,渗入禅宗思想,又让那些无法释怀的情节,在某种抑制中,自然解扣,抵达淡然,写得婉约、矜持、冷静。

诗歌之美在于能够在破碎的孤独之中找到出口,找到一种平衡点,于无形之中升华诗意,直至抵达思想艺术的至高境界。像这种具有凄美情感的歌词《无法后退》、《冷落的雪声》、《谁是你心尖上的疼》、《说不出的惊喜》、《你的伤我最痛》、《一世尘缘》等等。这其中有渴望、祈求的期待,有无助、无奈的默然,更有一种永远无法表白的孤独。

优雅婉约的高贵之美

诗歌之美,体现在外在韵致美和内在意蕴美,体现在思想艺术的完美结合。外在的韵致以及内在的意蕴要依赖于辞情蕴藉,抵达含蓄委婉、矜持内敛,抑或洒脱豪放、隽秀飘逸。诗歌的高贵,恰恰需要呈现这种内心的向度。请看《等你春暖花开》:

也想留住美好,

优雅开怀,

也想蕴藏真情,

从容花开。

无奈世事如棋桑田沧海,

谁知道,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一水一月,

一歌一徘徊,

美眷如花花已不再。

也想留住美好,

优雅开怀,

也想掩饰真情,

从容花开。

无奈今生有缘来世还远,

不知谁能,

有幸轮回可以重来?

一花一叶,

一念一尘埃,

月圆如初你却不在。

或许昨天太过等待,

或许今天太多无奈,

如果明天还有明天,

如果来世缘分还在,

一定适时等你,

等你春暖花开。

等待是一种无根的愁,爱情是一个难解的谜。深陷爱情漩涡,总有一种悖论存在于火焰与海水之间。诗人像是有某种读心、读世之术,看破世事,了悟自解,但是依然不肯丢失自己对情感的执着追逐。当一种思想被另一种执着所征服,这种内心向度就会体现阔远高贵的一面,体现某种无与伦比的超然。

这首歌词情愫温婉,格调婉约、高雅、淡然,却能抵达“于无声处听惊雷”之艺术效果。这类歌词如《因为遇见》、《错失的不只是春天》、《爱恨都是深渊》、《旗袍》、《红袖添香》、《分别别多久》、《守着我的承诺》等。

刻骨铭心的疼痛之美

沉默与压抑积聚无声的力量,总有一天它会引爆。请看《今夜我想喝醉》:

我不确定是不是想要喝醉,

但我确定我是十分的伤悲。

那清冷,清冷的夜色,

遥举一只倒空的酒杯。

我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喝醉,

可我知道我已分明在流泪。

那苦涩,苦涩的泪水,

饱含形只影单的滋味。

想到心累,

想到疲惫,

想到今夜我想喝醉。

这缠绵不尽的春雨,

想是离人的相思,

相思的泪。

痛到疲惫,

痛到心碎,

痛到今夜无法入睡。

这孤单无助的相思,

只为等你的归来,

一起同醉,

今夜无悔。

“哀而不伤却有伤,悲而不泪却有泪。”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流露心底苦闷,语言似醉非醉却更加给人无形的触动。而几个“不确定”又极力压抑这种悲伤情绪,试图以淡然的心绪述说苦闷。这种表达更加返照醉的程度,加重某种思念的浓度。闭上眼睛都可以想象一个醉酒之人声泪俱下、无法自控的情景。

这就是诗歌所要的效果。

乍看诗歌比较透明其实却有看不透的心思暗藏其中,含而不露,秘而不宣,就让一首歌词产生无限可能性,同时也看得出一个高贵内敛的诗人品格。如《无尽的别离》、《就算再见无期》、《触不到的爱意》、《你的爱有太多借口》、《一世孤城》、《伤痛一个人》、《请允许我移情别恋》等,都是这种极具情感表现欲又具有矜持内敛的反差性的歌词,只是在情节构思和表现形式上各有千秋。

奔腾豪放的气魄之美

生活的深处,总有一些生命是为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而生的。他们用精神情怀感动祖国,为至高理想挑起重担。请看《美丽中国相约美丽》:

走过刀耕火种的记忆,

迎来无限青春的活力。

你是黄河千里激荡的先声,

你是夸父逐日不挠的勇毅。

走过刀耕火种的记忆,

迎来无限青春的活力。

你是长城万里飞动的画笔,

你是愚公移山续写的传奇。

破浪长风,破浪长风,

激扬时代的羽翼,

实干兴邦,实干兴邦,

精彩缤纷的世纪。

破浪长风,破浪长风,

放飞明天的梦想,

实干兴邦,实干兴邦,

点燃幸福的希望。

破浪长风,破浪长风,

激扬时代的羽翼,

实干兴邦,实干兴邦,

精彩缤纷的世纪。

破浪长风,长风破浪,

告别苦难的辉煌,

实干兴邦,兴邦实干,

复兴民族的希望。

因为有你,中国梦近在咫尺,

因为有你,中国梦的美好憧憬;

因为有你,美丽中国相约美丽,

因为有你,民族复兴触手可及!

触及历史,触及生活和生存的真正意义,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歌唱。这首歌词具有大气磅礴、豪情奔放、阳光向上、气贯长虹的气度和气场。从根本上散发鼓舞人的力量,传递希望,传递正能量,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类歌词有《春天的相拥》、《在正道上行》、《你有一个名字叫小康》、《烈火雄心》、《再见娄山关》等。

诗情画意的孤绝之美

诗歌其实是一种感觉,往往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真正的诗意其实在语言的外延。诗歌其实有时更像女子,集优雅、含蓄、婉约、高贵、美德于一体。请看《叶深情树若懂》:

秋意浓,相思亦浓,

红叶寄情无语水长东。

帘卷西风,朝暮与共,

最美春花秋月中。

叶深情,树若懂,

纵使霜降秋渐浓。

天涯西东,临去秋红,

仍可温暖旧日情衷。

相留醉,爱正浓,

情真意切甜美雍容。

醉心温柔,日月心同,

深情春花秋月中。

哦,未觉池塘春草梦醒,

月落华庭阶前梧叶已秋声。

最是梧桐细雨,

浓情蜜意日深。

看漫山红遍,

看漫山红遍,

漫山红遍的是我,

明春的约定。

看月落华庭,

看月落华庭,

若此生相守不渝,

定是倾世倾城。

叶深情,树若懂,

纵使霜降秋渐浓,

天涯西东,临去秋红,

仍可温暖旧日情衷。

爱深沉,你若懂,

纵使岁月深几重,

天涯或西东,

依然温婉风情万种,

温婉风情万种!

这首歌词,最具气质也最具内涵。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反映出了一位朦胧诗人的真正创作特质和丰富的文学底蕴。首先它的语言婉约、柔媚、优雅、别致,吐气若兰,给人一种外在韵致之美。其次借景抒情抵达“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效果。这须得化景为情,融情为景,方能看到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的妙处,才能抵达中国式“看山”的三重境界。

《叶深情树若懂》所选择的意象:“红叶,梧桐,帘卷西风,漫山红遍……”都具有特指的意象词语,极像某种手语,引起无边联想。有的来自于诗词典故,每涉及一句就有一种优美的场景出现,很具有时代感、距离感、立体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阔宽的知识面和不同凡响的艺术表现能力。词中某些场景透出的那种似有还无的离愁别绪,如雨后春草,若隐若现。某种期待与顾盼,又隐约着那种聚散两依依的缠绵。

《叶深情树若懂》无论是外在韵致还是内在蕴含,都抵达了前所未有的美感,让人触一眸怦然心动,瞥一眼醉在其中。这种艺术创作,绝无仅有,堪称一绝!

记得诗人古马有这样一段诗论:“热爱寂寞,沉浸于自己的内心。相信你内心觉悟到的一切,相信那真诚的东西,守住你内心的树――使它免受名利的干扰,让它的枝条自由自在地生长,向着自然,向着广大和虚无,由此,你将触摸到比星星更丰富的东西。”

毛梦溪就是能够耐得住寂寞,悟得出真理,以至诚至真的心,把至高视野投向宇宙,投向广阔。“以沉默至痛的语言站进现实,以随意如水的歌声出离人群。”毛梦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文字领域的滚打摸爬,让他的诗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写作技艺炉火纯青,并且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独立的艺术创造性。

篇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文学》副主编,诗人,翻译家。著有《米兰·昆德拉传》《东欧文学大花园》《布拉格,那蓝雨中的石子路》等。

一、童年,田野,露天电影

米兰·昆德拉说过:“人的一生注定扎根于前十年中。”我想稍稍修改一下他的说法:“人的一生注定扎根于童年和少年中。”童年和少年确定内心的基调,影响一生的基本走向。

不得不承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俄罗斯情结和东欧情结。这与我们的成长有关,与我们的童年、少年和青春岁月有关。电影,尤其是露天电影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那时的电影大多来自东欧国家,其中就有阿尔巴尼亚的《第八个是铜像》,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之波》《沸腾的生活》,还有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它们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看露天电影的日子是我们童年时的节日。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们还是我们的艺术启蒙和人生启蒙,构成我们童年里最温馨、最美好和最结实的部分。

电影中的台词和暗号也已成为我们青春的经典。最难忘的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那几句:“‘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来了。’”“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这是我们接触到的最初的诗歌,那么悲壮有力,那么具有震撼力。诗歌,就这样与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瞧,看电影其实也是一种阅读,一种视觉阅读。

说来惭愧,在童年和少年,除了看露天电影,几乎没读什么书,连小人书也没怎么读过。这样的空白,自然同社会环境有关。那时,只知道玩(家乡话叫白相),整天疯玩。童年和少年就是一个大游乐场:游水,打水仗,抓螃蟹,拍烟盒,抽“贱骨头”,滚铁圈,抽丝瓜藤烟,跟随大人到太湖去钓鱼,打野鸭……虽然没读什么书,却能时常感受田野、林子和湖泊。因此,我曾在多种场合郑重声明:我从不说我的童年很贫乏。我的童年有着另一种丰富,一种书本无法提供的丰富。

二、青春,阅读,忧郁中的幻想

真正的阅读,是从大学开始的。主要利用寒暑假,读一些课本以外的书。少年时代接近尾声,青春年华刚刚开始。步入青春,也就懂得了忧郁,莫名的忧郁。因此,也可以说,对我而言,真正的阅读,从忧郁开始。

80年代初,有几本书在社会上流传,半公开,半地下,带着几许神秘色彩。其中就有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和戴厚英的《人啊,人》。《第二次握手》正式出版后,印数达到430万册,简直是个奇迹。那是一种启蒙阅读。爱情,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我面前,美丽而又忧伤,其中饱含想象之美,词语之美,思辩之美。至今,我还记得《第二次握手》中的丁洁琼和苏冠兰。女主人公比男主人公年龄大些,他们互相称呼琼姐、兰弟,让人羡慕。有段时间,我总梦想着自己就是兰弟,就是一段曲折爱情的男主人公,念念不忘心中的琼姐。我的琼姐在哪里?忧郁中,我一次次发出这样的呼唤。《人啊,人》带给我的是诗与思。里面有不同的人在讲述,有大学老师,有小说家,有诗人,总会不时地运用诗句,闪出思想的光辉。我几乎一边读,一边记,把那些打动我的诗句和警句都记在本子上。在江南的细雨声中,读这些文字,记这些文字,忧郁、诗意和幻想都在增强,蔓延,最后同雨融合在了一起。

我始终没有寻到心中的琼姐,也好,一门心思读书吧。在紧张学业的空隙,阅读,成为调剂和滋润。徐志摩、戴望舒、冯至、卞之琳、李金发、郭小川、艾青、朱光潜、歌德、普希金、斯汤达、雪莱、勃朗宁夫人、泰戈尔、波德莱尔、莎士比亚等,都是我在校园里读到的。其中,普希金、密茨凯维奇、泰戈尔、爱明内斯库更能吸引我。总体上,诗歌作品读得多些。常常,一首诗,甚至几行诗,就能确定我对一位诗人的喜爱。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普希金的《致凯恩》,密茨凯维奇的《犹豫》,泰戈尔所有的散文诗,尤其是他的《游思集》,都让我爱不释手。他们的节奏,很长一段时间,左右着我的写作。

到新华书店,我也总是盯着诗集。漓江出版社的《西方爱情诗选》就是在那时买到的。那可是本珍贵的书,几乎伴我度过了大学时光。翻开那本诗选,我意外地读到了马克思的两首诗《给燕妮》和《思念》,惊诧不已,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燕妮的名字,哪怕刻在沙粒般的骰子里,

我也能够把它念出!

温柔的风送来了燕妮的名字,

好象给我捎来了幸福的讯息,

我将永远讴歌它—让人们知悉,

爱情的化身啊,便是这名字燕妮!

如此火热的句子,惟有热恋情人才能写得出来。马克思居然也谈恋爱,而且谈得那么情意绵绵。我顿时感觉这位伟人有了血肉,亲切了许多,激动之下,还写了条眉批:“原来马克思也是人啊。”

“朦胧诗”也是我在校园读到的。它令我感受到巨大的冲击,言语难以描述。这种冲击有诗歌的,更有人性的,是审美的一种颠覆,也是心灵的全新体验。

当时,北岛和舒婷的许多诗作我都能倒背如流。“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当时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诗歌,冷峻,犀利,悲壮,富有征服的气势和反抗的精神,紧紧抓住了我的心。这样的诗句,朗诵起来实在过瘾。

我大概就是在那时喜欢上朗诵的,诗歌就该发出声音。那时,电台常常播放配乐诗朗诵节目,许多诗歌我是首先听到的,然后再去找来读。电台曾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制作成配乐诗朗诵节目,我反反复复地听,边听边跟着朗诵。每一次,都泪流满面,如痴如醉,就像深深进入了角色,需要好一会儿才能让自己回过神来。那就是诗歌的力量。

春风文艺的《朦胧诗选》和老木编选的《新诗潮诗集》几乎成为我随身携带的书本。去美国访学时,由于行李限制的缘故,只能带几本书,我毫不犹豫地挑选了《朦胧诗选》。在异国他乡,孤独的时刻,思念的时刻,无聊的时刻,大雪封门的时刻,甚至想吃饺子或馄饨的时刻,总要捧起它,读上几首自己喜欢的诗。

三、生活,阅读,杂乱中的丰富

渐渐地,阅读成了习惯,成了爱好,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时,你会发现,阅读其实也是生活,更加广阔而丰富的生活。后来岁月的阅读,实际上都是青春时期阅读的延续和舒展。在阅读中爱上了文学,这就直接影响到我的人生走向。

毕业后,我没去外交部,也没去经贸部,而是来到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这是我自觉的选择。我所景仰的冯至先生和卞之琳先生都是《世界文学》的编委,这让我感到自豪。阅读因而成为我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内容。除去稿子,我还要大量阅读其他书籍,阅读面自然也日渐广阔。光从《世界文学》中就读到许多独特的作品,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马尔克斯的《迷宫中的将军》,帕斯的《太阳石》,米利亚斯的《劳拉与胡里奥》,莫勒托瓦的《会说话的猪》,格拉斯的《猫与鼠》,曼德施塔姆、叶芝、布罗茨基、兰波、波德莱尔、休斯、奥利弗、勃莱、里尔克、博尔赫斯、阿莱克桑德莱、博纳富瓦的诗歌,川端康成、塞弗尔特、米沃什、普里什文的散文,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印记。

关于阅读,英国作家卡内蒂说过这样的话:“只有他阅读时他才是幸福的;当他写作时他更为幸福;而他最幸福的时刻是当他读到他从不知道的某些事物的时候。”卡内蒂甚至还断言:“没有阅读的混乱,诗人就不会诞生。”优秀的作家几乎都首先是杂乱的阅读者。有些甚至把阅读当做主要的生活。阅读给他们带来宁静,而宁静对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充满喧嚣和诱惑的当今时代,许多优秀的作家往往都选择低调。低调其实是给自己最大的自由,最大的宁静。而这些功成名就却依然能抵挡媒体的强大攻势和外部世界的种种诱惑的作家,反而更容易引发世人的兴趣,更容易赢得世人的尊重。199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如此,最近刚刚访问过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也是如此。

一个美国作家,一个英国作家,或一个法国作家,在写出一部作品时,就已自然而然地拥有了世界各地广大的读者,因而,不管自觉与否,他们很容易获得一种语言和心理上的优越感。这种感觉东欧作家则难以体会。有抱负的东欧作家往往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他们要用尽全力将弱势转化为优势。昆德拉就是一个典型,他对小国这一概念特别敏感。在他看来,身处小国,你“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别无选择,有时恰恰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东欧作家大多会自觉地“同其他诗人、其他世界和其他传统相遇”。昆德拉、米沃什、齐奥朗、贡布罗维奇、马内亚、卡达莱、萨拉蒙等东欧作家都最终成为了“世界性的人”。而要成为“世界性的人”,阅读是最重要、最有效的路径。

诗人多多甚至说过:你读到什么份上,就会写到什么份上。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却声称:一生只需反反复复读几本书,足矣。问题是,我们如何找到那几本书呢?还是首先要广泛阅读。最终才能确定那值得反复阅读的几本书。

当然,我们并不见得要为了当诗人、当作家而去阅读,但阅读带来的巨大快乐,阅读带来的贴心宁静,难得而珍贵,我们大概不会轻易拒绝吧。

四、阅读,思想,怀疑的目光

阅读有两种,一种是死板的阅读,一种是清醒的阅读。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人读书很多,却成了死脑筋、书呆子,这是把书本当作教条来读的结果。而倘若我们用自己的头脑来阅读,读书越多,就越有思想,越有怀疑、辨别、判断的眼光。如此,同样一本书,在不同时段读,便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领悟。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哈谢克的代表作《好兵帅克》。

雅罗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的代表作《好兵帅克》全名叫《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也有人将它译为《好兵帅克历险记》。以往在评价这部小说时,人们一般会说它是部反对奥匈帝国残酷统治、反对战争的革命作品。这实际上是政治性评价,并不是艺术性评价。如果对于这部书的评价仅仅停留于政治性评价的话,我觉得有点委屈这部书了。

《好兵帅克》几乎没有什么中心情节,有的只是一堆零碎的琐事,有的只是帅克闹出的一个又一个的乱子,有的只是幽默和讽刺。可以说,幽默和讽刺是哈谢克的基本语调。正是在幽默和讽刺中,战争变成了一个喜剧大舞台,帅克变成了一个喜剧大明星,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帅克当然只是个文学形象,幽默,夸张,有时又显得滑稽,充满了表演色彩,属于漫画型的。

看得出,哈谢克在写帅克的时候,并不刻意要表达什么思想意义或达到什么艺术效果,他也没有考虑什么文学的严肃性。很大程度上,他恰恰要打破文学的严肃性和神圣感。他就想让大家哈哈一笑,至于笑过之后的感悟,那已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了。这种轻松的姿态反而让他彻底放开了。这时,小说于他就成了一个无边的天地,想象和游戏的天地,宣泄的天地。借用帅克这一人物,哈谢克把皇帝、奥匈帝国、密探、将军、走狗等都给骂了。他骂得很过瘾,很解气,很痛快。读者,尤其是捷克读者,读得也很过瘾,很解气,很痛快。幽默和讽刺于是又变成了一件有力的武器,而这一武器特别适用于捷克这么一个弱小的民族。哈谢克最大的贡献也在于此:为捷克民族和捷克文学找到了一种声音,确立了一种传统。

我们应该注意,文学和政治的某种微妙平衡成就了不少作家,尤其是从东欧阵营中走出来的作家。我们在阅读和研究这些作家时,需要格外警惕。过分强调政治性,有可能会忽略他们的艺术性;而过分强调艺术性,又有可能会看不到他们的政治性和复杂性。如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和评价他们,同样需要我们的敏感和平衡。

而用怀疑的目光阅读,我们便能读出无数作家和作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说到底,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人生,实际上,永远都是复杂的,而且会越来越复杂。用昆德拉的话说,世界永远要比它表面上看起来复杂得多。

五、阅读,行走,诗意的生活

我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在我所供职的科研大楼里,常常会遭遇这样一个情景:迎面一个同事急匆匆地走来,老远就发出了问候:高兴,你最近怎么样啊?同事的问候,当然要回应。可正当我以全部热情准备回应他的问候时,发现他早已走到了十米开外。这是个典型的当代都市情景。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在忙碌和紧张中,人们已经很难停下自己的脚步。而当你没法停下你的脚步时,你也就没法凝望,也就没法倾听,也就没法对话和交流,当然更不用说谈心了。

幸好还有阅读。阅读弥补了当下时代这一重大缺陷,成为另一种谈心。今年春节,我躲在乡下读了好几本书,其中就有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最佳欧洲小说(2011)》。我喜欢这套书,喜欢它独特的文学景观,喜欢它贴心的文学氛围和布局:平等和独立,以及在平等和独立中展现的丰富和复杂。我一直关注的东欧作家,在这部选集中,竟多达十余位,几乎每个东欧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学代表。你分明在走进一座小说共和国,瞬间,小说欣赏演变成一种心灵默契,超越时空,让你感动,甚至让你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