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答案范文
时间:2023-03-16 18:4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论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数据征信;保护;个人信息
一、大数据征信的概念与发展
大数据征信是指对海量在线交易记录、社交网络数据等个人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和刻画出信用主体的违约率和信用状况,进而控制金融信用风险。解决了传统征信因信息分散导致的采集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与传统征信天然互补。由于大数据采集的覆盖面广、信息维度丰富,评估个人信息的信用风险全面而广泛,成为互联网金融和众多相关行业的基石。
二、大数据征信中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征信企业极度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的收集与分析,一切信息皆信用,使得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空前挑战和威胁。近年来违法倒卖、泄露个人信息事件屡见不鲜,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由于个人信息在我国立法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相关法规的制定存在较大的不足与滞后,商业化的大数据征信可能会成为侵害个人信息的工具,需用法律手段加以规制。
(一)立法保护滞后于现实需要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尽管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不断出现在各种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过于分散且层次效力不一,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无法满足当前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高质量法规的需求。现行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与大数据征信的发展不适配,对于大数据征信中个人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公布等环节缺乏明确的界定,条例规范范围过于狭窄,对于涉及网络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未作出合理规范。
(二)征信信息泄露严重监管缺乏
大数据征信涉及大量用户敏感信息,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被采集利用,用户面临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变得更加严峻。与普通个人信息相比,征信信息由于价值和敏感性,泄露的危害更为严重。当前信息泄露已经形成产业链,数据黑市犯罪成本低利润高。再加上互联网征信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业务操作和人员道德双重风险,近年来许多互联网公司人员存在监守自盗的风险,例如京东泄露了12G的用户数据造成其严重后果。2016年的“5•26信息泄露案”,湖南银行行长非法出售个人信息257万余条,包括身份证号、征信记录、账户明细等众多敏感信息。而在国外全球第一大个人征信机构益博睿涉及2亿的身份信息泄露,涉案金额超过6500万美元。
(三)个人维权法律救济困难
随着未来信息开发和利用的日益成熟,个人信息尤其是信用信息具备相当的商业、社会和法律价值。大数据时代使个人信息的权利边界消失,给个人信用信息主体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带来巨大的挑战。由于个人信息主体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与征信信息管理机构存在着信息和技术不对称,让受侵害的个人信息举证维权之路难上加难。在个人信息受到非法收集泄露等侵害时,由于通过法律救济途径解决纠纷可能产生的成本和风险过高,只好选择放弃诉讼维权,使得本应该成为最终保障的司法救济渠道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三、大数据征信中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个人信息立法保护
针对大数据征信的特点,以征信业规制和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现有成果出发,通过立法出台统一的个人信息国家技术标准,给已有的普遍分散立法以操作的指引,制定最低标准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隐私的信息、个人信息采集基本原则和使用目的,采集收集的负面清单制度,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通过构建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为征信体系安全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撑。
(二)加强行政监督管理与行业自律
加强数据安全体系和信息监管体系建设,防范非法入侵造成信息泄露,对于信息泄露问题完善危机应急预案和补救措施。加强信息安全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泄露、买卖信用数据的行为,加大对泄露个人信息企业的问责和处罚。对征信管理机构开展内部安全认证和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征信行业协会其协调沟通征信机构与监管机构的作用,加强征信行业业务交流和制定技术标准,开展征信信息保护宣传提高民众意识。
(三)探索多元化个人信息保护救济方法
建立征信机构内部的纠纷处理机制,完善信息异议处理解决机制,缩短错误征信数据信息的更正时限,提高征信信息录入质量。完善个人对征信机构的投诉渠道,引入征信行业调解、仲裁和第三方纠纷非诉解决的法律机制。对于公民维护个人合法权益面临取证难、诉讼难等问题,完善互联网情景中个人信息侵权赔偿制度,并在个人信息保护中引入举证责任倒置和集体诉讼机制,优化个人信息司法保护程序,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救济渠道。
[参考文献]
[1]刘红熠,杨妮妮.互联网征信背景下个人信息主体权利保护问题研究[J].征信,2016(06).
[2]赵红梅,王志鹏.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征信发展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金融经济,2016(18).
篇2
1.1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本系统各使用单位、部门以及各单位、部门下用户的规范化定义,通过对角色的权限进行定义,对用户赋予不同角色,实现用户不同权限范围的授权访问,确保系统使用安全。
1.2监测数据和工程信息模块
该模块可以对大坝的PBS结构、大坝安全监测规划的监测断面、安全监测所用的仪器类型以及监测仪器的埋设路径等基础信息进行定义,实现基础业务数据的维护功能,为安全监测的综合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根据编入的数据分析模型,对大坝各类动态信息(环境量、效应量及工程信息等)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可视化展示及报表编制等。重点实现内容包括:
(1)实现仪器埋设参数的统一维护、管理。
(2)支持各类人工监测数据的批量导入;制作高度复杂和格式多变的报表。
(3)可制作年、季、月、旬、周、日报表,可以输出单点测值、多点测值和相对取值,取值方式丰富。
(4)监测数据分析图形的动态绘制:包括过程线图、分布图、相关图、方块图、浸润线图等,各种图形都可随意定制,设置和生成简便快捷,可供选用的外观风格丰富;图形坐标的范围、比例可根据绘图数据自动确定,还可依需要手动设定和更改。
(5)实现基于三维可视化模型的监测成果交互式查询与分析;支持监测成果的导出,包括图片、CAD或Excel数据表格等。该模块内嵌有多种监测资料定量分析计算方法:如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全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等;可建立监测量的物理模型:包括统计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建立变形监测系统的分布模型;可分解监测量物理模型中的各组成成分,分析分量间的对比关系,揭示监测量的变化规律和原因;可根据监测结果的预报模型和预计的环境量数据,预测监测量的估计值;提供监测数据合理性判断与趋势预测功能。
1.3数值计算模块
该模块可对大坝性态进行分析预测,是本系统的关键部分之一。系统平台可对大坝在不同条件下的应力、变形、水压、渗流、裂缝、稳定性和动力响应等计算的输入数据及计算结果进行储存、查询、浏览、二三维可视化展示及报表等,并可操作嵌入计算。提供针对静力计算、渗流计算、稳定计算、裂缝计算、动力计算等任务的管理;可进行各种计算模型的导入和管理;提供计算参数的调整;系统指定计算结果的统一格式,并提供计算结果的导入功能;可进行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过程曲线的对比;可进行数值计算结果查询,主要包括:过程线、分布图、相关图、包络图等分析和查询。
1.4反演分析模块
根据所要反演参数的类型及数量,确定所需要的信息;通过有限元计算生成训练样本;训练和优化用于替代有限元计算的神经网络,并进行坝料参数的反演计算。将反演参数、误差以及必要的过程信息存入数据库供其他单元调用。
1.5安全预警与应急预案模块
提出高心墙堆石坝渗透稳定、沉降、坝坡稳定、应力应变、动力反应等方面的控制标准,建立大坝的综合安全指标体系。根据动态监测信息以及计算成果,进行大坝安全分析,建立大坝安全评价模型;结合安全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异常状态及其物理成因,对异常状态进行分级并建立预警机制。该模块可进行分级实时报警,并可给出预警状态信息。根据安全预警与预案判别分析结果,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与措施,确保工程安全、顺利、高质量实施,并可人工修改应急方案。本模块包括安全预警项目、安全指标体系、应急预案管理和安全预警信息四个部分。安全预警项目包括三类,即整体项目、分项项目和定制项目。整体项目是指从坝前蓄水位、渗透稳定、整体变形、坝坡稳定等宏观方面评价大坝安全的项目。此外,大坝裂缝在已见高土石坝中普遍存在,且是广受关注的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诱因,因而在本系统中也被列为一个整体安全预警项目。分项项目与典型监测点对应,包括水平位移、沉降、渗流量、孔压、土压和裂缝等几个方面。对每个项目的管理均包括项目的添加、对应监测项目和测点的选取、判别基准值和安全指标的设定、应急预案的建议等。通过设定好的设计监控指标,系统自动发出报警信号,报警信号可以采用桌面提醒、邮件提醒和短信提醒。不同级别的预警响应的应急预案不同,通过设定好的应急方案与预警级别之间的关系,系统自动提出应急方案以供运行人员执行。
1.6巡视记录与文档管理模块
对大坝安全巡视过程中产生的视频、图片、文档等资料进行管理,并可进行查询操作。文档管理主要是对大坝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相关的图片、文档等资料进行管理,并可进行添加和查询操作。
1.7数据库管理模块
主要用于数据的录入、修改及查询等操作,本模块仅限于系统管理员用户。包括系统基本数据和多个模块共用的公用数据。数据分为两类,一次数据(原始数据)为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二次数据是经系统分析等对一次数据处理得到,以便于各模块的调用。
2结束语
篇3
西安缺乏实力强、辐射能力广的大型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较少,银行的新品种、新业务的开发与推广不如国内其他城市。证券业主要集中在经纪、自营和委托理财3项业务,受证券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债券市场集中于国债、货币和同业拆借,也不够发达;保险产品单一,主要集中在寿险和普通财险上,风险过于集中、险种有待拓展。因此总体来讲,西安市的许多金融机构资产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对外辐射能力有限。
1.3 金融产业存在结构性问题
西安市金融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机构,银行贷款门槛过高,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而在金融产业链方面则体现在对全市金融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扶持和整合,金融产业链不够完整,尤其是信用担保体系、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和金融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2 加强西安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与建议
2.1 分步发展、阶段推进,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金融中心的建立要依托于一定的金融商务区的发展。依据西安市的未来城市规划,将在浐灞建立西安的金融商务区,按照一核、两带、三片区的总体布局建设。一核为金融商务核心区,位于紧邻浐灞河的中心位置。两带即灞柳西路灞河景观展示带和桃花源浐河景观展示带。三片区包括北片区,位于安邸桥立交以北,构成区域配套服务平台,依托浐灞商务中心,形成区域政务中心、文化中心和投资服务中心;东片区,位于东三环以东,形成金融配套服务平台;西片区,位于东三环以西,构成金融后台服务平台。
为更好的推进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根据西安的发展现状,实施“分步发展、阶段推进”的发展战略。第1步,2015年建成对西北金融发展有强大辐射作用的西北金融中心,第2步,2020年建成在整个西部有较大影响力、辐射力的区域金融中心之一;第3步,2030年左右将西安发展成辐射能力覆盖整个中西部地区的我国重要的几大区域金融中心之一。
在运作模式上可以借鉴曲江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政企结合的运作模式,成立金融区项目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金融商务区的项目开发与建设,包括项目招商、配套设施建设、地产开发等。
2.2 提升经济实力,推进金融业快速发展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西安市应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引进和培植力度,引进全国性主要商业银行来设立分支机构,培植和组建新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西安市优质大型企业设立财务公司,鼓励组建新保险公司,支持组建金融租赁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同时还应大力培植本土金融机构,支持地方保险公司、农村信用社等逐步壮大。
(2)完善中介服务体系。西安市应积极引进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来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中介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区县成立信用担保公司;推动市级投融资平台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现金流建设和信用建设;鼓励市级投融资平台开展多渠道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不断增强资金实力和创新融资能力。
(3)大力发展能源金融。陕西能源丰富,但尚未形成能源生产、流通、交易、物流和资金结算等有机衔接,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能源交易和综合服务平台。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西安金融商务区所作的研究报告中,能源金融作为西安金融商务区未来发展的重点被提了出来。因此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就应融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其提供金融支持服务;吸引陕西的传统能源、清洁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公司总部入驻;建立各类能源交易所或者是能源的交易中心,形成辐射西北乃至西部的能源资源交易中心。
转贴于
2.3 吸引并培养金融人才
(1)对于金融业引进人才,人事部门在立项申请、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支持。
(2)设立金融发展贡献奖,对西安市金融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3)人事、公安部门应为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在办理调入和家属随迁手续、人才居住证等方面提供便利,教育部门在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支持。
(4)城市生活费用和生活质量的差异也对金融机构能否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产生影响,制定实施积极有效的移民政策,提高城市居住环境的质量,降低生活费用,吸引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高级人才,建立适应金融市场化、网络化、智能化、国际化需要的金融人才队伍。
2.4 改善西安市的金融生态环境
2.4.1 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实施“信用西安工程”,组建由政府牵头,工商、财政、税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信用工程领导机构,负责制定信用工程各项实施方案、协调各方行为与关系;利用多种方式广泛进行信用西安的宣传,切实保证各方讲求信誉恪守信用,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风气。
2.4.2 加强金融监管
认真研究世界各国金融监管的成熟经验,深刻吸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的教训,联合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对市场进行规范、清查,处理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创新监管体系与监管方式,完善监管内容,保证各金融机构合法经营,严格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平等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保障成都金融业的公平有效竞争。
2.4.3 创建良好的服务和外部环境
(1)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建立政府与入驻金融机构的联系制度,定期听取金融机构对政府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帮助金融机构解决问题。成立金融机构俱乐部,强化金融机构内部及其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2)创造一流的商务硬件环境。充分利用政府融资平台的支持功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完善基础西安市设施,改善生态环境。
(3)完善金融机构发展的配套体系。加快金融区域内各行业的发展,建立现代化医疗、教育机构及生活服务设施。
(4)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广泛运用新闻媒体,加大对西安市形象、投资环境以及入驻金融机构的宣传力度。
2.5 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支持
(1)争取中央在西部实施区域化的利率政策,允许西部地区可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以充分集聚资金,吸引区域外的企业投资,存贷的利差由国家财政贴息支持。
(2)加大对西安的信贷支持力度,建议中央银行给予西安金融机构特殊的信贷政策,实行较为宽松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高存贷款考核比例;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加大对西安政策性贷款比重,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
(3)发展货币市场,为西安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银行的信贷资金要大力支持西安的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支持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民银行总行在基础货币投放上向西安倾斜,允许西安地区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地区;增加区行再贷款、再贴现的额度,适当延长再贷款的期限。
(4)制定法规明确对西安的金融扶持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西部开发中,在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之间、引用内资与外资之间可能会存在矛盾,为了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政府有必要制定有关法规政策,使金融扶持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 刘贵生.关于西安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研究报告[J].西部金融,2007(6):11~12.
篇4
关键词:知识建构理论;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123-03
作者简介:赵庆国(1981-),男,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李欢欢(1983-),女,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技术处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技术。
0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的高低已经成为考察一个国家人力素质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越高,意味着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和新科技的能力就越强,越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公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公安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向科技要警力,提高公安工作“统一指挥、快速反映、协同作战”水平的有效手段。
1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公安院校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未来投身警务和公安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分析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是公安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就该项目组成课题调研小组,对所在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研,内容涉及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管理与信息能力等方面。通过调查研究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发现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普遍较低,概括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薄弱,不善于捕捉信息。
警察的职业性要求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能够敏锐地感受与公安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各种社会信息,积极主动地挖掘、搜集、利用有利于预防、打击犯罪的各种信息。然而,在校大学生普遍表现为获取信息的意识淡薄、对信息需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对充斥着的信息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究其原因在于在校大学生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与社会基本脱离,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没有形成个人独立学习的能力,造成了对周围信息的“冷漠”。另外,信息需求的实用心理,也导致了捕捉信息的片面性,从而使获取的信息不全面、不系统。
(2)信息知识匮乏、缺失状态严重。
警察的信息知识主要是对信息基本常识的掌握,了解反映警务活动规律和社情变化的各种消息、情报、数字、报表、图像以及与警务工作有关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警务工作信息源。通过调研发现,公安院校在校大学生在信息知识方面表现严重匮乏,信息知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3)信息安全意识淡薄,信息道德认识模糊。
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围很大,大到国家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个人信息的泄露等。信息安全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建设信息化公安队伍、打赢信息化犯罪斗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作用十分突出。调研发现,公安院校大学生中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了解、获取、使用与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普遍存在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内容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等问题。
(4)信息检索能力不强,信息处理能力差。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大多数学生获取信息时通常借助于一般的网络搜索引擎,没有掌握相应的信息检索方法与技巧。大多数学生利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只是停留在文字处理、上网浏览信息、简单的信息搜索、收发邮件等这些初级应用上,对信息的分析、筛选以及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知识建构理论分析
建构主义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知识建构理论认为,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2.1知识建构理论的知识观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不是各种情景都能适应的教条,它们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在不同的情景中,需要被重新建构。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可能更正确的解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依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2.2知识建构理论的学习观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生新旧经验之间是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即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来建构意义的过程。学习就是一个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2.3知识建构理论的学生观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4知识建构理论的环境观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并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4个部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知识建构理论对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启示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在内容与形式设计上与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知识层次和信息需求保持一致;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按照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组织知识内容,并提供互动的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信息知识和能力。
3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设计
3.1建构多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据知识建构理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建立一个具有多层次教学目标、包含多层次教学内容、提供多种形式教育方式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以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由低到高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
初级层次主要是通识信息素养的培养,大学一年级一般是接受通识教育,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识信息素养培养阶段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数字媒体与应用、程序设计等课程等内容。计算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及其功能,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办公自动化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了解互联网基础知识。数字媒体与应用主要针对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变化特点,系统地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与技术方法。程序设计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能力和素质以及思维方法。
中级层次主要是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开始。专业信息素养培养阶段主要包括:学科专业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处理、专业软件的使用、专业网站的建设等。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专业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课程内容可以单独设置一门,也可以有计划地渗透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进行。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一定要结合专业特点来进行,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强化。
高级层次主要是实践与创新信息素养的培养,一般是从第三学年的后期开始,重点是第四学年。这一学年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一般也进入了实践研究阶段,比如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根据该阶段的特点,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研究任务,让大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初步培养他们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工作实践和研究创新的能力,一般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来进行。
3.2构建有利于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学习的情境
知识建构理论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公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应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构开放式信息素养教育,实现真实与虚拟教育的无缝链接,从而最有效、最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一方面是硬件环境的建设,配有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微机教室、录播教室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围绕问题积极探究,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检索知识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加大软件环境的开发,利用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开发信息素养教育集成系统,营造出类似真实信息检索的“逼真”学习情境,通过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不同类型的检索实例,使学习者有如置身于真实的信息检索与解决问题的情景之中,通过对真实的、复杂的、开放性问题的全方位学习,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空间,构建学生自身的信息检索知识。
3.3构建“以学生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积极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构建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教练”、“导学者”。公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从接受型向探究型和建构型模式转变,即强调个体探究型模式的探索与应用,以发展学习者自主建构、独立学习以及质疑和反思的能力;倡导群体探究型模式,以发展学习者的交流、协作和进行知识的社会性协商能力,从而使模式的建构与应用在发展目标、学习理念、学习任务、评价倾向、教学方式、学习情境、学习分组、教师角色、学习者角色和技术支持等方面产生预期的变化。
3.4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更应该强调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通过评价信息素质教学活动过程来评价其实施效果,也可以通过对比学生前后信息素质的差异间接地评价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公安院校信息素质课的考核及评价,不同于一般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的要求,既要反映学生对一般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对公安专业信息的理解和运用上,包括对公安专业信息的敏感性方面。所以,应建立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来体现公安信息课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专业特色和综合性。
4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图书馆图书资料使用、相关课程的开设等方面,是仅从某一个方面的较为单一的研究,尚缺乏整体思维。笔者认为,要有效解决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根源上分析问题,以知识建构理论为指导,然后再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出恰当的培养策略。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总结,要根据信息社会的变化和要求适时改革,并把新的培养模式付诸于教育实践中。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丁宇.论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J].情报探索,2012(8).
[2]李智晔.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转换与创新[J].情报科学,2007(7).
[3]谢少俊.公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4]张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
篇5
关键词:上升性; 增长; 发展; 网络流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083-03
1.引言
增长与发展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小到细胞大到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甚至整个宇宙系统都经历着增长与发展。如何定量地判断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经济学及可持续发展相关学科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生物学中,生物学家更偏向于从更小尺度或微观领域来寻求对所发生现象的解释。对于增长与发展,生物学家认为只能在分子领域寻求答案,这使增长与发展仍难以解释[1]。因为成熟的生命体通常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很难用分子理论解释,当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社会结构、文化运动等系统时情形更是如此。因此,Ulanowicz从宏观角度出发,以热力学、信息论、网络分析等为基础,提出用上升性这种新的形式来量化生态系统的增长与发展[1]。
2.上升性理论
2.1 平均相互信息
信息是指对过去相似或相关事件观察引起的不确定性的减少量。若用Pi表示某事件出现结果i的可能性,Hi表示某事件出现结果i的不确定性程度,则
Hi=-KlogPi
当某事件可能出现结果不止一种时,该事件的整体的平均不确定性为H
H=∑ipiHi=-K∑ipilogpi
其中K定义单位信息,当对数底数取2时,K为1bit(比特,信息单位);当对数底数取自然对数时,K为1nat(奈特,信息量的自然单位);当对数底数取10时,K为1hartley(哈特利,信息量单位)。而信息指不确定性的减少量,因此,
信息=(-Klogp*i)-(-Klogpi)
=Klog(pi/p*i)
其中p*i为先验概率,pi为后验概率。
当事件bi的不确定性已知,事件ai发生时bi的不确定性也已知,则由aj引起的bi不确定性的降低为
因此,事件b经事件a改进后不确定性的降低,即平均相互信息为(1)式。
A(b;a)=K∑i∑jp(aj,bi)log[p(bi/aj)/p(bi)](1)
2.2 网络中的平均相互信息
对一个组织结构功能完好的网络流系统,如果知道时间t离开结点j的流量,就可以得出很多结点i在时间t+θ所接受的信息量(参见图2)。用p(aj)代表一定数量的流量媒介在时间t离开结点j的概率,可得
p(aj)=Tj/T
其中Tj= ∑n+2i=0Tji
图2 系统中小室之间的瞬时流
注:小室0代表所有外来输入的源,小室n+1代表有效输出的源,小室n+2代表呼吸消耗的源。
T=∑n+2j=0Tj
Tji表示从结点j流入结点i的流量。同理,用p(bi)代表一定数量的流量媒介在时间t+θ进入结点i的可能性,可得
2.3 上升性理论
上升性理论是以网络流为对象定量研究增长与发展的理论。增长通常暗含增加或扩张,可能是空间范围的扩大也可能是流量媒介的扩大[1]。网络流量的增长可通过测量分室数目n和系统总吞吐量T来衡量。一般来说,系统总吞吐量T更为重要[1]。
发展的含义比增长深刻一些。在这里发展的解释集中在独立于系统大小的成分,定义为系统组织的增强[1]。从网络流的角度看,发展意味着各结点之间能进行清晰明确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1]。当已知事件bi发生的不确定性及事件aj发生时bi发生的不确定性时,事件b经事件a改进后得到的平均相互信息A可用(2)式表示。
Ulanowic还进一步对上升性、发展能力和系统的杂项开支等分输入、输出、和中间过程等阶段进行了区分,并探讨了如上升性、发展能力和系统的杂项开支的完整性、对称性等很多有用的性质,详见文献[1]。
3.上升性理论的扩展
很容易发现在用上升性描述增长与发展时存在一些局限性。Ulanowicz在上升性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作了一系列假定,如各小室在空间均匀分布,没有考虑时间变化,仅仅考虑了一种流动介质等。下面就考虑时间维、空间维、介质维时的上升性作一个介绍。
考虑空间异质性可以通过重新划分小室达到。因此,可以将系统的n个分类分布在m个空间组分中,这样就形成了含有m×n个小室的网络。可用Tjris描述小室r中的物种j流向小室s中的物种i的介质流量。
3.上升性理论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上升性理论自提出以来,在生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富营养化状态的评价。富营养化可刺激生态系统增长,但是会降低系统的组织功能。用上升性理论语言对富营养化进行确定定量的描述即:系统上升性的增加是由系统总吞吐量增加及与之伴随的网络流平均相互信息的降低所引起的,则系统处于富营养状态[3]。以Baird 和 Ulanowicz 1989年研究的由36个基本成分组成的Chesapeake 生态系统网络氮流动为例,假定氮流入使生态系统的上升性从8,593,800mgC/m2/ybits 增加到10,136,400mgC/m2/ybits,如果这种增加是由于系统总吞吐量T的增加及与之伴随的网络流平均相互信息的降低所引起,则该生态系统已由原来的状态转变成了富营养状态。在实际应用方面,J.Patricio等人用上升性理论研究了Mondego河口的脉冲富营养化 [4],这是一种在进化过程中系统总吞吐量和网络流平均相互信息均降低的富营养化现象。
4. 结语
Ulanowicz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以信息论、热力学、网络分析等为基础提出用上升性这个宏观指标对增长与发展进行定量描述。它从生态学中发展而来,但仍然可用于个体发生学、经济学等可将现象用网络流表示的系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76);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KZCX2-XB2-04-04)
参考文献:
[1]Ulanowicz , R.E. Growth and Development,Ecosystems phenomenology. 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86.
[2]Ulanowicz, R.E. Toward the measurement of ecological integrity.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0. 99-113.
[3]Ulanowicz , R .E. Ecology, the Ascendent Perspective.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4]Patricio J., Ulanowicz R., Pardal, M.A., et al. Ascendency as an ecological indicator: a case study of estuarine pulse eutrophication.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4, 60(1):23-35.
[5] Templet P H. Energy, 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syste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Ecology Economics, 1999 , 30(2):223-233.
[6]Xu Z M, Cheng G D, Chen D J, et al.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Ecology Economics, 2002 , 40(3):369-378.
[7]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 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8]Ulanowicz, R.E.,Norden, J.S.. Symmetrical overhead in flow networks. Int.J.Syst.Sci. ,1990,21(2):429-437.
[作者简介]黄茄莉(1982- ),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方面的研究。
篇6
一、明确科学方法的内涵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科学方法从本质上讲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有效工具。科学方法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即适用于一切科学的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个别领域和学科中所采用的特殊研究方法。这三个层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哲学方法是最普遍的方法,对其他方法有指导意见,也从其他方法汲取营养,三者应用范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哲学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方法论。哲学方法是科学方法的最高层次。哲学的功能不在于直接回答某一具体的科学问题,而在于指示思维方向,给人们引导解决问题的正确道路。
2.一般方法。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控制论方法等。
(1)观察法。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获取处于自然条件下,即在与生存活动的环境不相分离的条件下的对象所具有的状态资料的方法。它又分为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参观性观察法、非参观性观察法、客观对象观察法和自我观察法等。
(2)调查法。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索研究对象的有关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方法。包括经验调查和科学调查等。
(3)实验法。实验法是实验者根据试验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实验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有干预情况下的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包括自然实验法和试验室实验法等。
(4)数学方法。数学是关于量及其关系的科学,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工具。用数学来描绘、刻画客观规律,具有符号形式化、数量精确化、概括公式化等优点。这些优点是我们从特殊规律中概括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的规律中演绎出特殊和个别规律。
(5)系统论方法。系统论方法是用系统思想来研究对象,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即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处理的一种方法。它是用数学工具来揭示系统的结构、行为及变化规律。
(6)信息论方法。信息论是研究信息及其传输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信息论方法是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考察控制系统的行为功能结构,从信息的获取、转换、传输和储存过程来研究控制系统的运动规律。它是利用信息的加工,现代化技术来实现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7)控制论的方法。控制论是研究控制系统中控制问题的科学。运用控制论方法和思想可以进一步认识社会系统、生物系统等本身所固有的控制论运动规律,认识一般控制机制在这些系统中的具体表现。
3.特殊研究方法。某些研究方法,不仅需要相应的专门技巧,而且还需要理解和掌握他们的相应的理论基础。如生物学中的标本采集法、化学中的光谱分析法、物理学中的核磁共振法等,都属于特殊研究方法。
二、把握科学方法教育的一般方法,加强师范生能力培养
1.教会观察。人在没有进行观察之前是不会产生真正的好奇心的。当大量的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经过意识加以选择后,有许多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有的现象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并进行积极思考,这就是观察的结果。观察本身并不像随之而产生的问题那么有价值。应该指导并训练学生如何去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犹如侦查人员搜集各种线索,以期发现作案工具,查明犯罪动机和行凶的罪犯一样。“让我们搜集线索,越多越好,这样我们就能弄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先不要猜测,只说你看到、听到、嗅到了什么等等。要的是事实。”这样学生就可学会如何搜集证据,尤其是在理、化、生等实验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观察实验用具、用品及实验现象,还要观察教师演示试验的步骤和方法等。这样通过实验教会学生怎样观察,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会分类。科学家为了把对自然的调查加以条理化,创造了种种分类的方法。如将生物划分为植物与动物,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将物质分为金属与非金属等。其他一些分类方法(如有条纹的、单色的;粗糙的、光滑的等)也没有错,只不过是科学家觉得这种分类方法没有什么用处,因而不用。在学生开始懂得分类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必须允许他们创造自己喜欢的分类方法。这时不要急于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分类的。
为分类而分类是没有意义的。许多教师总是不必要的担心自己不懂得科学的分类方法。例如在生物学中,对植物的分类,在特定的情况下,按照植物是在背阴处还是在向阳处生长来分类或者按照本地习惯能食用或不能食用来分类,都可能是有用的,不一定非要学生懂得科学家的分类方法,只有在深入到科学的研究之后才真正需要科学家的分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分类的方法,使之逐步学会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
3.理解数、计量和解释数据。资料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分析,这样做既省事,又能说明问题。使用绳子、尺子、天平、温度计、量杯等进行计量会有助于人们在考察中得到有用的资料。数据收集和解释有助于我们寻求问题的答案。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会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数、理、化、生等理科教学中,更应突出该方面的教学。
4.积极进行思想交流,做出预言和推断。思想交流的艺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到,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思考,然后让他们把思想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既要进行语言交流,也要进行书面交流。例如在教学中,可通过课堂上多提问、多让学生展开讨论,课下多写小论文、小实验设计及心得体会等方面进行交流。
科学远不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说明。提出聪明的猜想或预言也是科学家工作的重要的部分。因此,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教师极希望他们提出“会怎样”的问题。然后做出自己的预言。真正能学到东西的并不在于善于回答问题,而在于善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布朗诺基也曾说过:“能提出一个不切题的问题,你就离得到切题的回答不远了,这是科学的本质。”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
推断是另一种猜测,是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主观的解释。推断能导致某种结果,比观察本身更为有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推断的机会,让学生大胆推断,错了不要紧,关键要有这种意识,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5.尝试规定工作定义,提出假设。定义可以使表达简炼。如果使用者事先规定某个词或某个术语明确的涵义,那么就可以反复使用,以代替嗦的说明。设想,物理学中如果我们的前辈没有给引起“加速度”的东西下定义为“力”,以及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速度是位置的变化率的话,那么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尝试给所学的概念用自己的话下定义,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假说就是猜测原因的假设,就是对其原因提出看法。可以验证的假设是能够对它进行检验的,目的是弄清它能否得到证实。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种技能,找机会让学生尝试提出假设。如化学中做铜在火焰上加热的试验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铜在火焰上加热后出现的黑色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自然会提出一些看法。有的认为是从火焰中来的,有的认为是从空气中来的,还有的认为是铜本身产生的。这就是假设。然后师生再一同设计实验,验证这些假设,便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篇7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数学模型 层次结构 一致性检验
【中图分类号】O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72-03
一 问题的提出
职业是大多数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经济来源生命才得以延续。职业也能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使人生的价值得以实现。我国大学毕业生主要分为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职业院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紧跟社会需要,以传授学生高级技能为主,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都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本领,拥有各种各样的证书,更符合社会亟需的实用型人才的岗位要求,企业可以即招即用。在用工荒的社会背景下,高职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优势,高职生就业率也就明显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是一些优秀的高职毕业生,往往有几份工作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但择业需要考虑专业是否对口、薪资水平、单位所在地、晋升机会、单位发展等多种因素,使毕业生徘徊于各种因素之间,无法做出最终的决定。那么,有没有通过一种客观的量化的分析而得到一个最优答案呢?那就是层次分析法。
二 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和步骤
1.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就是把要研究的复杂系统变换为层次结构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层次结构就像可以把一所大学看做第一个层次,它的下个层次就是各个二级分院,二级分院下一个层次是不同的系,各层之间具有递阶关系)。然后通过分析各种不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一个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得到一个数字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使人们的决策数字化、客观化,减少了决策时的冲动和盲目,作出的决策更能贴近实际。层次分析法的数学原理比较简洁,它的基本步骤和计算过程并不复杂,具有中等数学程度的人都可以掌握,层次分析法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参考文献
[1]许树柏.层次分析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华罗庚、王元.数学模型选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4]刘来福、曾文艺.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居余马、胡金德.线性代数及其应用[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6
篇8
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应当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应当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达到会学的境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给学生以自由。否则,非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达不到应有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挫。例如,在学了等差数列之后,再学习等比数列,许多同学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此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l)等比数列中公比是否可以为0?是否可以为l?(2)若等比数列的公比大于1,是否该数列一定递增?公比小于1,是否一定递减?(3)结合定义,判断由等比数列各项的相反数、倒数、平方数分别组成的数列,是否仍为等比数列?(4)等比数列所对应的各点是否均匀分布在指数函数的图像上?这几个问题,看上去并不难回答,每个同学都有想尝试的愿望,给他们提供了机会。通过强化联系,比较不同之处,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既强化了学生的参与,又做到了及时地反馈和矫正。从学生的回答上,可以透视出学生对等比数列定义的诸多疑问之处,从而促进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和掌握。
二、提高提问教学的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体现出四个基本作用:促进学习、评价学生、检查效果、调控教学。简言之,课堂提问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提问,是要达到复习新旧知识的联系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发现知识的发生的过程,又或是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迁移与发展过程。而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追求一种表面的繁荣,也可以说,课堂提问要有准确的针对性,应从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这?个大前提出发,落实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例如,复数部分引入棣莫佛定理时,教师提问“(1-i)100等于多少?”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学生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可以直接计算,但实际操作过程却很麻烦,此时,教师适时指出本题有很简单的计算方法,得出(1-i)100=-250。很自然,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急欲知道如何进行计算,提问的目的便实现了。
三、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的启发性是提问艺术的精华。从信息论角度看,启发性提问能创造信息差,易于调动学生接受信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课堂提问的启发性又来自于提问形式的创造性,问题应力求富有创意,即使对同一问题,也有多种提问方式。许多教师“于不疑处生疑”,“问人之未问”便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立体几何中涉及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等一类题目时,对球心位置如何确定、点面距离如何计算、画出截面圆等问题,完全可以提出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内切圆的相关性质问题,这样便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问题--事实上,类比推理的思想对所有学科都有重要意义。
四、教师的提问要通俗易懂
应当指出,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尤其是文学基础的限制,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含义的理解往往达不到期望值。此时,学生对"问题是什么意思"都弄不清,更别说如何回答问题了,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通俗易懂,数学课之所以让部分学生发怵,很重要的原因是数学语言的枯燥与抽象,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必须"翻译",先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述定理、公理、推论,达到一定阶段,再将其提炼成标准的数学语言,提问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便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例如,对于"是否存在实数k,使关于x的不等式x2-kx-1>0恒成立?"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有些学生却不知如何下手,此时,教师可对其作出说明:"存在"是指"有一个","恒成立"是指"永远成立",再结合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图像等描述,学生就较容易解决上述问题。
五、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
虽然课堂提问总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生来直接回答,但提问的目的却是希望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使问题处于大多数同学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问题的答案成为跳起来可以摘到的苹果,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提问固然不能过浅、过易,如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但也不能过深、过难,使回答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甚至只能由教师自问自答,成为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应让大多数同学都可以入手,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
六、按一次层次提出问题
篇9
关键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获取信息
不少中学生常常发出:老师讲的我都懂,就是遇见稍难一点的题不知从何下手的感叹。问题在哪里?如何才能提高解题能力?这是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也是苦苦寻求答案的问题。为提高解题能力笔者认为应该:
一、深入理解基础知识
解题能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知识的多寡、深浅和完善程度,没有知识谈不上解题。解题是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不断做出推理直至问题解决的过程。没有一道题解决它能离开基础知识或基本理论。如果遇见题目无从下手那么很可能是你没有具备解答该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也可能是你对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所以在解题时每一步都是以基础知识作为推理的依据,深刻准确理解基础知识、记忆基础知识、运用基础知识解题,否则解题时不是出手就错,就是半途而废。切记,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二、切实掌握基本技能
解题能力的大小其次取决于各种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如方程不等式的解法,代数式及超越式的变形,函数图像的绘制,几何辅助线、辅助面的添加,轨迹的求法,数列求和,因式分解,一些特定问题的特定解法等都属于基本技能。技能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没有知识就没有技能。事实上有时很难说清楚在某一个环节用的是基础知识还是基本技能。解题的过程又可以说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解任意一道题都离不开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因此,一定要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在获取信息中下气力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解题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输出,从而实现解决目标的运动过程。”任何人解题都从破译题意开始,通过对题目所给文字、图形、符号、式子等的理解、观察、分析、联想,同时把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技能等结合进行深入的思考。思考题目所给文字能说明什么意境,它隐含着什么,用怎样的式子反映,对应着怎样的图像;思考题目所给图形的特征: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如何,关键在什么地方;思考所给式子可以实施哪些变化,可以推出哪些结论等。当我们分析解题失误时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地获取信息,不能进入题目的意境,即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而获取信息进入题目意境是解题的必过之关。
四、勇于探索
当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距离较远时需要的是不断地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信息,从而迈出你可走的步伐。一步一步接近目标。特别是让你找出某种规律的问题,可试着走“探索―归纳―猜想再证明”的路子。
五、认真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属方法范畴,但更多地带有思想、观点的属性,属于高层次的提炼与概括。在中学数学中,共识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有限与无限思想、然与必然思想。数学基本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割补法等。而数学逻辑方法或思维方法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具体与抽象等。这些都是解决数学问题时理解、思考、分析的根本方法。恰当地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可以灵活巧妙地解决有些看起来复杂的问题。由此可以体会到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威力。
六、认真反思解题的思考过程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解完题之后就万事大吉。这在策略上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事实上提高解题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是反思解题的思考过程。老师通过例题让学生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体会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于是我们在解题之后应该认真地反思。反思获取信息的经验,反思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反思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反思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反思解该题的关键靠什么,反思还能用哪些方法求解,有多少其他的解法,反思能否将该题作特殊处理或做一般性推广。反思是总结得失,积累经验避免进入题海最好的办法,是通性通法,值得总结,是解决个别问题的一招一式也值得总结。积累的解题经验越丰富,解题能力越高。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解题时一定会迎刃而解。
总之,提高解题能力没有捷径可走。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劳苦在崎岖小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参考文献:
篇10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3×5=15
1、工作分析 又称职位分析、岗位分析或职务分析,工作分析是通过系统全面的情报收集手段,提供相 关工作的全面信息,以便组织进行改善管理效率。
2、绩效考评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是指评定者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行为主体的与评定任务有关的绩效信息(
3、福利 是指企业为了保留和激励员工,采用的非现金形式的报酬
二、简答题:4×10=40
1.简述薪酬的含义及其特点。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2.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因素有哪些?
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个人综合素质因素。最重要的就是个人综合素质因素了。
3.绩效面谈对员工有哪些作用?
(一)绩效考核面谈有助于正确评估员工的绩效。
(二)绩效考核面谈使员工正确认识自己的绩效。
(三)绩效考核面谈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开公正性。
(四)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并确定下一绩效期的绩效目标。
4、简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性。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是提高公职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公职人员在进入公共部门之前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进入公共部门后还需通过实际工作和进一步的培训去发展和提高。尽管在进入公共部门之前工作人员已具备一定的学识并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但他们还需掌握和熟悉处理某项工作的特殊技能。基于此对部门新录用人员的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公职人员所涉及的业务内容和处理方法也处在不断更新和变化之中。一些新的理论和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公共管理中如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现代管理理论日益为管理部门所用先进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设备也广泛地应用于公共部门。这些变迁给公职人员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快速的学习运用新的方法从事公共管理活动以跟上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潮流。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是充分开发人才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公职人员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台阶。人的品德、智力、知识、技能和体力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掘的潜力培训便是发掘人的潜能和塑造人才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人才资源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开发的结果。对公职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有助于开阔其视野提高其工作情趣激励其进取精神提高其领导、计划与协调能力从而为公职人员职务的晋升和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是公共部门管理职能调整和转变的要求。
三、论述题:1×20=20
试析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管理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