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03-20 06:1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篇1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学能力;高中物理;平抛运动

日常教学要求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反思和有效解读,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理论解释。案例研究和日常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从日常教学中获得鲜活的案例,又通过案例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

1. 物理教学案例的撰写

教学案例是在教学活动中围绕典型事件展开的真实情景描述。一节形式新颖的课、一次记忆深刻的活动、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一段触动心灵的师生谈话和一个妙趣横生的探究实验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撰写方式主要有对话式、叙事式和概要式。

(1)对话式。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为主线,辅以教学活动的情境性背景进行撰写,它很像一个话剧的剧本。

教师:这里有一个小球,现在使它运动起来,请大家仔细观察小球的运动。(教师演示:用手推一下水平桌面上的小球,小球在桌面上滚动,直至以水平方向的初速度飞出。)(学生:潜心观察,注意力十分集中。)

教师: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小球飞出桌面后所做的运动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陈述小结,实现概念的自我构建。

学生:小球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只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曲线。

教师:大家总结得非常好,像小球这样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教师:平抛运动是比直线运动要复杂的曲线运动,我们怎么研究这个运动呢?

(2)叙事式。用具体而又生动的语言描述在教学中发生的事件和过程很像将课堂教学用故事总结。

上课了,同学们安静下来。教师拿出一个小球说,要使这个小球运动起来。同学们显示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开始了他的演示,他把小球放到桌子上,用手推一下小球,小球在桌面上滚动,直至以一定的初速度向水平方向飞出去。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小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经过短暂讨论,同学们认为小球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由于只受重力作用,所以运动轨迹是曲线。教师热情地赞扬了同学们所做的总结。接着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怎么研究这种比直线运动更复杂的曲线运动?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

(3)概要式。注重事件的特征和教学过程的程序结构,只在某些重要阶段描述教学活动的细节,它很像一种教学方案。

2.物理教学案例的分析

对物理教学案例的分析是案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一个教学案例,教师该如何对它进行分析,从而使这个案例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呢?对案例的分析可以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两种方来进行。

(1)教学案例的过程分析。教学过程是由一系列教学活动构成的,按照课程内容和目标把这些教学活动转化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连续的教学阶段,一个阶段完成一项教学任务,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然后又开始新的教学阶段。运用这一方法研究教学案例,要清楚地描述某个阶段在教学中发生了什么,或者预测某项预期的教学活动会不会在那个时间点发生,或者研究这些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还可以分析每一个教学阶段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媒体形式、信息传播方式和实验仪器等技术手段对教学的影响;分析各个教学环节的梯度,中间目标的达成情况,各个环节之间的链接方式是否合理;分析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是否科学,从而把更多时间运用到需重点学习的部分。对于“平抛运动”的教学案例,先按照时间顺序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教学阶段:设置教学情景,引入什么是平抛运动;利用教学实验来分析运动特点;结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特点得出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归纳平抛运动的规律;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第一阶段的过程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考虑情景是否新颖有趣,是否与主题密切相关;分析占用的教学时间是几分钟,这个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比较运用的教学组织方法、技术手段等是否恰当;考虑这样设计是否能顺利过渡到第二阶段。

(2)教学案例的因素分析。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的因素有许多,例如教师水平、学生兴趣和认知水平、班级规模、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时间等,这些因素是影响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的“教学变量”。不同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的因果关系,这些变量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基本要素。教学案例的因素分析就是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分析各教学变量对教学所产生影响的程度来推断教学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讨论这些教学变量完整地发挥作用时对教学过程的决定性意义。

篇2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发表个人的观点。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情境、设置实践等环节,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承、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二、电磁案例教学课前设计

(一)课前分析

在高中物理教程中,“磁现象和磁场”是学习磁场知识的第一节课,也是磁场章节的预备阶段,可以说是对以后学习磁场章节起着一个铺垫作用,只有对磁现象有个正确、清晰的认识,才能学好本章知识。应新课标的要求,本节内容侧重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磁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内容首先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磁现象,了解磁现象发生的现象与原因,并通过对讲述电流效应现象以及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来帮助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联系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本次的案例教学,一是要让学生发现和总结生活中的磁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磁现象的应用,从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磁与磁、电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电磁效应的现象,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南北磁极以及涨潮退潮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本次案例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比较简单,首先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本次课堂的准备工作,通过网络等工具收集有关的磁现象及其应用;其次是案例教学中所用的方法,采用了实验加说明的方式,强调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最后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和总结,并采用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来认识物理规律之间的普遍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新课标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而本次的案例教学,则希望通过对学生讲述奥斯特发现电磁效应的过程,使学生明白一个科学的发现需要坚持,需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并通过对磁场知识的学习,介绍我国古代对磁的应用而加强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电磁案例教学过程设计

(一)电磁案例教学设计思想

本次案例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是遵循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因本节内容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课,目的是要学生对磁场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采取了以提问方式作为思维的切入点,以实验为手段,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进行教学;二是因为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电流磁效应,所以在整个设计当中是以学生自主探索、研究为思想,并通过奥斯特对磁场的研究过程为导线,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三是结合现实中的磁场现象,如天体磁场,利用多媒体将图片、影视等资料传递给学生,同时增加对我国古代磁的利用的了解,提高本节内容学习的趣味性以及教学效果。

(二)电磁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调查

课前调查主要是以提问的方式,在课前给学生提出问题,即:你对现实生活当中的磁现象和磁应用了解多少?并要求学生通过诸如网络等方式进行了解。

2、课堂导入

本节课时的课堂导入采用实验的方式,在课前分别实施“磁铁吸铁”实验和演示“磁悬浮”小实验(图1),并提出问题:以上两个小实验的现象是符合发生的,其奥秘在那里。从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3、探究实验

通过小实验顺利将学生引入课程,此时开始课程。

主要分三步走:一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并要求学生讨论生活中的磁现象,在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之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播放影片、图片进行补充说明,如我国司南的照片(图2)、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影片(图3)以及飞鸽靠地磁来识别路线的资料,然后从学生熟悉的磁铁入手,引出磁的概念,即磁铁能够吸引铁质的物质,之后在引出铁的概念之后,说明磁铁吸引铁质物质是因为具有磁性。

然后再从磁性入手,利用多媒体视频和图片,引出磁性最强的区域是N和S极,并说明磁铁吸引铁质物质是因为磁铁将铁质物质磁化了(图4);二是让学生从磁铁磁化铁质物质联系到电能也可将铁质物质磁化,从而说明电流与磁的关系,继而引出奥斯特的电流磁场效应,然后讲述奥斯特发现电磁效应的过程;三是本节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反思、总结。

篇3

一、“学案导学”教法的提出

教学中不应该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把教的目标转化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建立一个有目标的学习向导,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向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将这个学习方案简称为“学案”。

物理学案导学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物理教育规律而提出的一种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突出学生自学、探究、教师调控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提高课堂效益为目的,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方法,它是实现“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学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学习”等素质教育理论提法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

二、“学案”的设计

学案编写的原则是,管而不列,放而不乱,既要发挥学案的指导作用,又要留有余地;既要有知识能力点,又要有思维创新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学案制作过程中,必须切实做好三项工作:

1.认真研究: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研究所教知识与学生思维能力;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研究知识规律。

2.制定好学习目标:学案中要有明确、简练、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看便知,一听即明。学习目标的确定要切实可行,少而精,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关于“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学生实际,充分体现目标的整体性、层次性、外显性和可测性及前后目标的联系。

3.做好知识体系的编排:编排知识体系要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或组合,深入挖掘知识宽度,充分发挥每个知识点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找出一条引导学生积极认知的最佳思维网络。把涉及这些知识点的问题分类归纳变形组合,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外收获。

三、“学案导学”的操作说明

1.示案自学: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个别差别不同,学案应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学生,让其提前展开自学。

2.趣味引入,营造气氛。教师需要在课上前几分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采取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如学习变阻器一节时,教师拿出滑动变阻器对学生说:这个滑动变阻器是我发明的,学生会感到惊讶!接着教师满有情味地演示出发明滑动变阻器的过程,让学生在迫切求知的心理需求下进入学习变阻器的情境之中。

3.启发引导,探究领悟。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探索实验,合理地分配探索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如变阻器一节,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调光台灯,引导学生设计出调光台灯的电路图,这虽然课本上有现成答案,但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设计出来电路,学生感到无比喜悦,同时也尝到创造成功的体验。

4.自主质疑,积极思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暴露心中的疑虑、困惑,以及大胆的质疑,应始终以赞赏的态度对待学生,哪怕学生的问题幼稚、离奇,甚至怪诞,也不能有半点埋怨、责怪、厌烦的表示,以形成宽松、和谐的质疑环境。

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自行研讨,积极思辨,给学生创造自己参与的机会。学生自学后又通过讨论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能包办代替,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整理,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课上再备课,迅速确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

5.达标检测。它是对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起着引导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作用。操作中主要是让学生做学案上的达标检测题,以了解全班学生对各个知识、能力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各种反馈的结果,采取多种补齐填缺措施,如:采用当堂讨论的形式、同桌互批互改、班内全体改正等,对薄弱部分进行补救,对错误部分进行纠正,力争整体达标。

6.自我反思,知识内化。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以改进学习习惯,完善学习过程,找到适合自身的一套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我建构能力。如课后小结时,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所学内容在整体知识中的地位,解决了哪些问题,新知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对比等。

7.推荐作业。在布置作业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征和要求,设置不同层次的适量的习题,让学生自由选做。推荐作业保证了物理学案导学的完整性,既面向学生全体,又分层教学。

篇4

关键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不应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物理教材,了解物理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物理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案导学的要求及过程

1、学案的设计及编制:通过每周一次的备课组集体活动,在备课组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由备课组长提出要求,指定教师编写,然后再由备课组讨论修订,进行编印。也就是备课组长分工提出相应要求个人编写个人汇报集体讨论修订分头整理制成学案印刷。

2、学案的栏目:学案设置四个栏目,可以简称四个引导。

学习引导――创设情境,学习活动导入,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思考引导――提问(老师提启发性的问题),变题目――从例题中变式

总结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可采用框图、树图、表格等。

拓展引导――最后我们要做什么?作业、课后思考题、资源链接。

根据课型的不同,学案的组成应有所不同。一般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等部分。而所有这些部分都可以设计在这四个引导栏目中。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角色的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设计好教师的导。

3、学案的使用:每节课一个导学案,发放编印好的导学案后,课堂上教师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自学,学生依据导学案,借助教材,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学案导学的主要环节。教师依据学生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对学生自学达不到或不适应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理解、掌握,并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思考结果,大胆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信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讲得精、导得彩。

4、学案导学教学步骤:课前发导学案教师创设情景、提出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做好导学案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分析、讨论教师精讲反馈训练;课后:教师收导学案教师批改导学案发现问题反馈纠正发回学生整理成册复习巩固。

5、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要让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要给教师一定的时间精讲点拨。同时师生也要有一定的互动时间。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师生共同活动时间约占三分之一,学生独立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

三、合作、探究、展示

合作、探究、展示是学案导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它包括合作探究的组织、合作探究的方式、合作探究的内容、合作探究的步骤等诸多细节。

1、合作探究的组织。合作探究通常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班设置多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左右。编组时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指根据性别、成绩、个性、守纪状况等的合理差异来建立学习小组,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有利于组内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

2、合作探究的方式。各个学习小组的组员先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遇到疑难、困惑向同组其他同学提出,小组内部交流讨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做好记录,再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或向教师请教。

3、合作探究的内容。包括:导学案中的问题、教材中的问题、探究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

4、合作探究的步骤。学习小组利用导学案和教材进行合作学习,探究问题或提出问题。教师在各个学习小组间巡回指导、点拨答疑,形成多元互动。

5、学生展示提高。展示提高是学生呈现精彩的舞台,但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平时听讲不是很认真的学生,督促他们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同时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展示方式有: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教师指定组员展示、小组之间竞争展示、小组在教室内黑板上展示等。

四、教师精讲释疑、学生归纳总结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课堂练习巩固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训练具有教学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可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物理知识系统,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的测重点应有所不同。高一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二开始应把测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

六、几个强调

1.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切忌讽刺、挖苦差生,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篇5

一、新课改高中物理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唯有认识到物理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强化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思想方法。

首先,有利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教学理论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同时在应试教育的提倡下,物理教学方法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教育学生解题和应试技巧方面[1]。也就是说,传统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机械的处理教学问题,不能灵活应对和处理物理学的对象和情景,单纯的单一进行模式化学习、套用公式、展开题海战术。这样的教学导致物理学习难以充分展现出应有的魅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缺乏独立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并不能体会到物理科学思想与知识魅力。针对此,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更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能够将物理学的精髓与智慧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高中系统性的教学体系来说,其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也就是提高学生能力。新课改下,衍生出多种衡量学生是否进步的标准。学生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最关键就是要看学生是否掌握相应的方法。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知识更新速度飞快。高中物理教师唯有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够促使学生享受到这种能力所获取的益处。

二、高中物理思想教学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有效策略

高中物理教师清醒认识到物理思想方法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所产生的效应,就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不同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同时知识点也非常的复杂。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2]。如,教师在展开探索教学的时候,应当重视发现教学方法的应用,验证类课程应重视实验观察展开教学,论证课更加重视逻辑推理教学等。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学应采取科学的态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输入相应的物理思想方法。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更有效的提高贯穿高中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增强学生对物理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认识。

2.知识传授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更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地掌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更加注重学生物理规律的掌握,以便学生能够树立清晰的物理概念。事实上,这也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但是就高中物理教学活动来说,教师单一传授物理知识内容,其实并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针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渗透物理思想方法,就能够获得更为显著的效果。唯有将物理思想方法渗透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才可以说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物理思想方法的掌握,其实也就让学生抓住物理知识系统的精髓。

3.挖掘教材中的物理思想方法

篇6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一种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数是灌输──接受式(即填鸭式),教师注重的是把知识和结论准确地教给学生,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感受不到学习探索的乐趣,难以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如何实施呢?下面就结合《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谈谈本人的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教学,我就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说明不同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由于学生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印象很深,所以本节课做好实验十分重要。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验逐步提出问题(设疑),让学生自己探究(解疑),得出结论。二是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由于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纸带分析或频闪照片分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自行探究。充分体现了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在对重点一内容教学时,我通过演示一组对比实验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实验一:一个小钢球和一张作业纸(展开)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两物体落地情况,学生观察的结果:重的物体(小钢球)下落得快;实验二:让一张作业纸(搂成一团)和叠在一起的五张作业纸(展开)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两物体落地情况,学生观察的结果:轻的物体(搂成一团的一张作业纸)下落得快;当学生观察到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实验结果时心中自然就产生疑惑,为了增加学生的疑惑我又演示了实验三:让一张作业纸(搂成一团)和同样的一张作业纸(展开)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两物体落地情况,此时学生观察到轻重一样的两个物体下落的快慢也不一样。通过这三个实验创设的物理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接下来就让学生分组探讨,教师一边巡视一边适时加以引导,五六分钟后让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大部分小组都能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有关。这时我再演示“牛顿管实验”,并播放“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的视频,为的是进一步论证学生的结论,加深学生的印象。

对重点二内容的教学,由于有先前的知识做铺垫,学生自然就能够联系到有关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和纸带处理方法等相关知识,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对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做的:课外做好铺垫,学生先预习,每个小组上缴一分实验方案;然后对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与该组的小组长一起商讨,分析其可行性及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把小组长培养成一个“小老师”,再由小组长来指导本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合理的点评并对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出解释。

虽然我在课外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时间分配教师难以掌控;对老师创设的物理情景学生不会综合分析,提出相关的问题或假设;学生不会根据所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所需要的实验方案或设计的方案不科学;在播放“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的视频时,学生就提出两个物体也受到空气阻力等问题。

由此看来要上好一节探究课绝非易事,在我看来作为教师最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不同物理知识的教学要灵活选取教学方式,不要盲目追求某一种单纯的教学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任何走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对的。”探究式教学的确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我们在设计一节课的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及学校设备等情况灵活选取教学方式,把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一节优秀的物理课,肯定不是只有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是有几种教学方法同时存在,相辅相成。

二、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活动的主角,教师是这一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尽量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突出学生的亲自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工作,时刻关注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并做恰当的引导,而不能充当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放任学生自由发展,而应是整个探究活动在我们教师的合理调控之中。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设计、组织、协调和点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要切忌回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即“板书+讲授”式,剥夺学生主动思考发问的权利,抑制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必把什么问题都讲深讲透,要及时放手;教师能不说的尽量不说,能不做的尽量不做,把机会尽可能留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谈心式”的交流中学习知识和方法,在严密而又轻松的思考中锻炼思维,培养能力。

三、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一定要突出探究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把时间重点花在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环节上。为此教师除了利用课外时间作准备以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不仅能使课上时间更加充裕,还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篇7

一、“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教学模式起于学案的编制。如何根据认知理论、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物理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物理思维,学案的编制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导学案内容服务于教学内容。按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导学案”的编写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时的内容、时间的把握上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对于不同教学内容学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双基”内容的课时,设计时要将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建立过程、物理意义、成立条件、应用方法、单位等体现出来;在学习技能上,通过学案指导学生从相关信息中抽取知识点及关键词,找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练习侧重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对实验探究为内容的课时,学案编写时侧重通过学生预习,弄清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要观察的现象、实验注意事项、数据的处理等,练习侧重于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及注意事项,使学生熟记这些内容,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

(二)导学案结构体现认识规律。导学案从结构上应包含以下板块:①课前预习引导板块;②归纳整理知识板块;③检查学习效果板块;④学生自学的疑问板块;⑤评价板块。上述板块反映了认知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从而使“导学案”表现出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三)导学案各板块的内容及作用

1. 课前预习的引导部分要详细列出要求课前阅读的书目、页码,这一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以及阅读后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或习题,使学生明确任务和目标,减少预习的盲目性,使预习在主线上有目的地进行。

2. 知识的概括和梳理是“导学案”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在“导学案”上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概括、整理、归纳,理清内容的逻辑关系和脉络,完成对该节知识的建构,并将梳理的知识按逻辑关系书写于学案规定的留白处,可以节省学生抄笔记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思考。

3. 针对性较强的练习是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练习的编写要针对本节的内容和层次,采用填空、选择题的形式,课堂及时检查,及时反馈,是教师把握课堂效果的主要武器。练习难度起点要低,要求包含部分显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认真预习之后就能做,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主动预习的台阶。然后循序渐进,让练习难度有层次感,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

4. 学生自学产生的疑问要及时记录,以免忘记,有的疑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可以解答,解决不了的就要提出,等待教师点拨。

5. 评价板块要设计有效的量规和检查表。检查表可以让学生根据量规来了解教学目标、技能培养目标,根据描述语知道等级层次要求,使之自主学习、交流等各种学习活动有规可循,同时也是自我反思的依据,是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依据。量规和检查表要视教学目标及时调整。

(四)控制学案的篇幅。导学案的内容不宜太多,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成果展示,质疑与析疑、课后的作业、反思及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不能编制过多习题而使学案变成习题集,让物理学习负担极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只有精选内容,才能使学案集预习、课堂笔记、作业于一体,真正做到低负担高效率。

二、“导学案”的实施

(一)要合理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内组员基础不能相差太远,这样才能让整个小组活动易于形成讨论、研究的氛围,而不是由部分学生包揽学习活动。科学的分组使各小组实力上旗鼓相当,形成良性而有效的竞争机制,再加上适当的激励措施,就能让全班形成力争上游的局面。可见合理分组、形成小组的学习动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决定“导学案”课堂模式成效大小的关键。

(二)形成固定的学习节奏

第一步,课前自主学习,给予自我评价。教师提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按学案的要求认真预习课本上的内容,梳理知识,书写在指定位置,在备注处列出不理解的词句,需要别人帮助的问题,并对应学案上的评价方案对自主学习予以评价。

第二步,小组合作,互助研讨,给予小组评价。课堂的前10分钟,学习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各位同学学案上知识梳理的优缺点、互相核对习题答案,互相解答同学的疑问,并将无法解决的疑问列出来,并由小组成员给予小组评价。

第三步,课堂展示,给予教师评价。由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或解题方法。由于学生展示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结果,教师可以有效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对下一步的教学和学案的改编提供了事实依据,并可以作出形成性评价。

第四步,质疑与析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给予形成性评价。由学生自由提出疑问,自由讨论,自由发言解答疑问,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问,留待教师讲解本节知识后再思考解析,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予以形成性评价。

第五步,教师点拨。教师可以就课堂展示环节中,发现学生的认知中存在的概念理解偏差,知识建构中存在的衔接问题,予以纠正点拨;也可以就质疑与析疑环节中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法欠佳的问题予以点拨;亦可以就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课堂学习情绪上的点拨;还可以就不同角度理解问题或是引导学生用前知解决后疑的学法点拨。因为课上有些学情课前不可预知,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观察能力、随机应变和临场发挥的能力,随时根据前四步调整教师的点拨,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 多感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21-02

一 多感官教学

多感官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习方式安排、学习结果评价等教学活动组织上,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动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多元智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能。从感官的维度上来学习,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更易被接受,不易遗忘。

二 多感官教学法的生理和心理学基础

感觉的发生,是建立在生理学的各感觉器官(主要有眼、耳、皮肤、舌和鼻等)功能协调发挥的基础上的。如人类对自然界的印象和记忆,70%甚至90%以上是通过眼睛看到的。

一项大规模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依次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学生(95%)。从以上结果,我们可得到两点启发:(1)不同的学习通道,学习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只带着耳朵听,不如只用眼睛看。(2)多感官参与学习比单一感官参与学习效果要好。随着参与学习的感官的丰富度增加,平均回忆率明显增加。

三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多感官教学方法与案例分析

多感官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眼、耳、手、口、脑,甚至是舌、鼻等参与学习,其设计用不同的信息形式承载同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以下是采用多感官教学的高中生物课堂案例。

1.动手操作,眼看、手画——视觉手段的应用

多感官教学法适用于观察类实验的学习。学生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过于抽象,如果仅仅是教师讲授,或者动画演示,显得生硬,有填鸭嫌疑。可通过眼看手画给不同分组学生提供不同的植物根尖,材料应易得且便于染色体计数(如洋葱2N=16,蚕豆2N=12,水稻2N=24,豌豆2N=14),让其分组进行根尖生长点有丝分裂观察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实验对象的各时期图像,并在实验报告上绘制下来。虽然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和绘画功底各有差异,可若把镜下的世界画在纸上,就都显得兴趣十足。此时学生并不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和意义,但所绘即所见,充满真实性和代入感。每组学生讨论本组同学所绘制的几个图像染色体数目行为变化的可能的顺序,通过讨论对其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得出相对合理的排序和解释。

不同组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可以展示绘图,可以口头报告(动口),,去伪存真。此时教师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细节上学生未考虑周全之处。

在这样的设计下,不仅完成了教学知识目标,且学生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情感更易接受新知,因为这些知识不是“老师教的”,是“自己学的”。高中生物大量实验内容,如《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观察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低温诱导多倍体的产生》等,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2.动耳听故事,听后复述,举一反三编故事——听觉手段的应用

高中生物教学中经常遇到主观论述题,能体现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知程度和语言组织能力的高低。如该过程的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实验原理是?实验步骤是?两者之间差异是?学生对这类问题有三个难点:(1)专业术语晦涩难懂难记,死记硬背后仍不会应用;(2)思维逻辑混乱;(3)语言组织能力差。教师可在教学中采取听觉手段应用,将内容编成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解决这类问题。如“免疫调节”教学中,故事展开:教师先将人体比作一座“城池”,免疫过程是一场人体与病原体之间的“战争”,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相当于“城墙”,第二道防线相当于“内护城河”;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是具体的“战役”。先介绍体液免疫,吞噬细胞是信号兵,呈递抗原信息给指挥官——T细胞,T细胞呈递给作战队的队长——B细胞,B细胞派出(增殖分化)弓箭手(不能直接与抗原接触)——浆细胞,弓箭手射箭(分泌抗体),特异性射中敌人(抗原)。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呈递、识别、特异性识别等晦涩的专业名词,记住各细胞的功能。故事浅显,便于复述。学生初步学习后,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讲故事,先讲给自己听,再讲给同学听,回家讲给家人听。第二节课时,让学生上台复述。还可鼓励学生尝试将“细胞免疫”编成类似的小故事。互相讲故事,看哪个故事合理有趣,如何处理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免疫效应的不同点。编得好的大力表扬,不好的应予以肯定合理之处,指出不当之处。

再如,把光合作用比喻为一场盛宴,叶绿体比喻为巧妇,光能是能量来源,CO2和H2O是米。故事开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复述是课本文字(阅读)、老师讲授(听觉)、学生个人理解(动脑)与语言表述(动口)的合成,是积累专业知识和训练语言组织能力的手段。将复述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具体深刻的认识,记得清晰、牢固。

3.画一画,剪一剪,动一动——身体运动手段的应用

教师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中,安排学生根据所给的DNA序列,画出mRNA链,并剪下来,再剪一个核糖体模型,中间割出2道竖线,竖线间的距离恰好能容纳6个碱基序列,将信使RNA单链的起始密码子位置穿在核糖体上,然后让学生从备选的多个携带不同氨基酸的转运RNA中选取有特定反密码子的,放入核糖体和信使RNA的相应位置,沿着信使RNA链,拉动核糖体,模拟翻译过程,直至终止密码子。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掌握了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动手做模型,模拟转录和翻译动态过程,轻松解决了教学难点和重点。“基因工程”等内容也可尝试此法。

此外,在教学中可经常使用多感官手段。让学生看,如豌豆的相对性状,黄子叶、绿子叶,圆豌豆、皱豌豆;豌豆花的龙骨瓣总是闭合的——保证了严格的自花传粉。让学生听和讲:听多媒体、听老师讲、听同学讲;讲给自己听、讲给别人听。让学生尝圆粒豌豆、皱豌豆哪个更甜。让学生摸:R型菌S型菌菌落手感有什么区别。让学生画:画细胞的显微结构,画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等。

上述实例仅仅是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初探,每个实例各侧重一种或两种感官教学。两者之和大于整体,多感官教学亦如此。但在实际运用中,无需刻意追求感官刺激的丰富性,而忽略了实际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针对不同感官优势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感官教学组合。在新课标理念的支持下,结合多媒体技术,倡导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应多尝试、多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大胆运用于教学实际,不断探索,方有创新。

参考文献

[1]孙世晓主编.生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策略;生物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倡导与现实生活联系进行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日益受到重视,它是利用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既能与现实生活联系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通过自主、协作等学习方式对案例进行评析、研究和运用,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案例教学前的选编策略

1.1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与教师的认知系统是不一样的,学生之间的认知系统也不完全相同。正因如此,教师在进行案例选编时,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选编。所谓“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系统上进行发展。选编的案例能使学生根据案例情境进行充分讨论和学习,教师必须能够设计出切入到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去的案例。从一些案例教学的成败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属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案例,教师无论怎样进行提示或启发,学生讨论、分析就较难开展,也达不到预期目的。

1.2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选编的案例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要考虑到案例应尽可能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探索它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而且还要考虑选编一些能与教学内容有紧密内在联系,能引起学生兴趣并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案例。

1.3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当教师为某一教学内容选编案例时,面对的是许多的相关生物事件,因此选取的教学案例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必须要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所选取的案例也要有典型性,必须反映某一生命现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相关知识、原理,能够为紧随其后的问题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这样的案例,有利于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使学生得出预期的生物学概念、原理等。例如,在《人与生物圈》教学时,要求学生通过对关于全球变暖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全球变暖的背景、导致变暖的物质有哪些、变暖的情况如何、有何影响、如何防止等。所选编的案例就要明确这些目标,案例的内容、操作过程、具体要求等均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1.4要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一个案例的好差并不是说它产生的结果一定要具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在于该案例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能否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出案例深处的内涵,能否促进学生对案例进行重新思考从而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如在《生长素的发现》教学中,提供生长素发现史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去探索一系列问题:(1)向光性与胚芽鞘哪个部位有关?(2)生长弯曲的是哪一个部位?(3)胚芽鞘尖端是如何引起其下部生长的?(4)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推测?以上问题中,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通过以上的问题讨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

2案例教学中的运作策略

2.1案例的展示展示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选择合理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在上课伊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展示案例方式要注重直观性展示案例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案例并了解其中的重点内容,直观展示方式可以将案例中的信息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许多生物案例的展示可用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还可运用电教录像、场景模拟等方式展示案例,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案例方式要注重多样化不同案例的特点不同,展示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采用文字、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以最适合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求知欲。

2.2 案例的分析

分析案例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所有的案例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生会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指导学生通过因果质疑、联想质疑、方法质疑、比较质疑和批判质疑等方法参与案例的讨论与分析。特别是,如果给出的案例比较简单的话,那么在相应的案例展示之后,便应该进入自主学习的轨道。当然,这种自主学习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互,如有必要的话,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等等。

篇10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理解知识。比如说,一些抽象的知识和概念通常较难理解,但是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下可以较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内容。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合理的。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下领悟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以“蒸腾作用”为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通过“蒸腾作用”的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蒸腾作用对作物生活所起到的重要性”以及“蒸腾作用和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等内容。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试验。教师可以为移栽试验事先准备两组植物,其中一组植物进行“原样移栽”处理,另一组则去掉相应的枝叶。这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观察植物的成活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就会发现“去掉枝叶的植物存活率高”的特征,从而会感到好奇。这样教师再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讲解时,学生就会主动进行学习。

二、合理运用“强化理论”,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强化理论”指的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断强化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印象。“强化理论”运用到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习动机。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不太注重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很多知识如果只是教授一遍,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印象。所以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对所学的高中生物知识加以强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第一章“无菌操作技术实践”中“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强化理论”开展教学。通过“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的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实际问题”等。其中有些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很可能会跟到难以理解。教师应该对“如何制备培养基”以及“高压蒸汽灭菌”等知识加以强化,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知识,从而加深他们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由此看来,通过运用“强化理论”,教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有效掌握所学知识。

三、开展学习竞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关调查表明,竞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适当开展竞争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投入。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很少注重学习竞争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在课堂上开展学习竞争活动。学生在竞争活动中,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中“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学习竞争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知识竞答,看谁掌握的知识点多。知识竞答可以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种类”以及“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请举例进行说明”等内容相关。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进行知识抢答。由此看来,通过知识竞答,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大大增强,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