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范文

时间:2023-03-28 05:5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篇2

古诗词的画面有的恬淡自然,有的华美壮丽,有的安谧幽静,有的雄伟壮阔,怎样把诗词的画面美体会出来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些体会意境美的做法,现列举如下。

一、绘画体味法

绘画体味法就是在读熟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把诗描写的景物画出来,通过图画体现诗的意境美。此法适合于小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如果让他们在诵读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把诗词描写的景物画出来,这样体味诗的意境美就容易多了。

例如: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歌大意: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多么美好,雨中的山峦苍茫也很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不管淡妆浓妆总是如此多娇。

画面解析:从题目看,诗人用一首诗描绘了两幅画面,即“西湖初晴图”和“西湖后雨图”,“西湖初晴图”是“淡妆”,“西湖后雨图”是“浓抹”,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做到了恰到好处,如西施般婀娜妖娆。

绘图品味画面美:在充分朗读背诵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西湖初晴图”和“西湖后雨图”画出来,画完之后先自主将两幅图进行比较,体会诗作的画面美,再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在绘图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想象力特别强,“西湖初晴图”有同学是这样画的:天幕拉开,白云片片,湖中荷花盛开,荷叶田田,一片碧绿,湖水荡漾,波光粼粼,湖边大堤杨柳依依,远处群山苍翠,画面清新迷人。“西湖后雨图”更是超乎了课前的预想,“小荷青翠,雨滴点点,一艘小船停在湖边,三两行人撑着花伞驻足赏景,远处群山连绵,笼罩在雨雾之中,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绘画鲜艳优美,令人陶醉。

二、文体转换体味法

“文体转换体味法”指的是在诵读理解古诗词的基上进行再创造,即把诗改成词,把词改成诗,把古体诗词改成现代诗,或把古体诗词改成文笔优美的散文。这种做法适宜于中学生。

例如: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画面解析:这首诗写的是清明时节,春雨绵绵,诗人赶路在外,心中伤感悲愁,于是想借酒释解,便问路寻找酒家,恰好遇一牧童。牧童热心告诉:远处杏花似锦,酒旗飘飘的村落就是。诗的前两句,画面凄迷感伤,后两句,画面鲜明生动。

将唐诗改为元曲的小令:原诗主体变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把改后的诗与原诗比较发现,“纷纷”由修饰限制“雨”变为了修饰限制行人,突出了路上行人之多,进而让“欲断魂”这种悲愁的画面更加厚重。“有”由修饰限制“酒家”,变为了修饰限制“牧童”,“有牧童用甜美声音,热心指点酒家的所在”,增添了诗作画面的暖色。通过文体转换,让读者近一步体味到了诗作的画面美,获得了情感熏陶。

三、概括评价法

概括评价法指的是在诵读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分析景物描写进而概括出诗词的画面特点。

例如:(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问题: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篇3

【片段一】创境导入,感知画面美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风景名胜数不胜数。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扬天下的杭州西湖。

(课件播放杭州“西湖十景”的美景,并配上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师: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你想说什么呢?

生:西湖的水是那么碧绿,岸边的桃花是那么鲜艳,碧绿的柳条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让我感到心旷神怡。

……

师:是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宋著名的诗人苏轼泛舟西湖吧。(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饮”的读音)

【赏析】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需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入境见形,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新课伊始,教师创设了与古诗相应的情境。优美的音乐、动态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了西湖的情境中,开启了美的大门。学生情不自禁地激起了急于走进诗文的欲望,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片段二】品读想象,体味意境美

师:诗人是怎么用区区28个字写出西湖之美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想想哪句写初晴,哪句写后雨?

(生找出相关诗句,师出示前两句诗,生齐读)

师:在诗人眼中,晴天西湖的什么最美?

生:水光潋滟的时候很美。

(师课件出示“水光潋滟”的画面,生发出惊叹声)

师:请你描述这美丽的画面吧!

生:太阳照在碧绿的湖面上,湖水闪烁着点点金光,就像一颗颗小星星眨巴着眼睛。

师:你真会想象!在明媚的阳光下,除了一池碧水,想想还会有什么样的美景跃入眼帘呢?

(生相继说出美丽的荷花、跳动的鲤鱼、弯弯的小桥……)

师:这样的美景呈现在面前,诗人不禁赞叹——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正当诗人沉浸在晴天的西湖美景中时,天下起了雨,雨中的西湖在诗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男生读第二句诗)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山色空■的景象吗?

生:每天清晨,学校对面的小山上就云雾缭绕,山就像害羞的女孩躲进了雾里。

师:你喜欢晴天的西湖还是雨天的西湖,为什么?

(生在说的过程中叙述诗意,师多次引导回环读诗句)

师:是啊,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这样美!不禁让大家想起了一个人,她是谁?

生:西子。

师:西子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师出示课件,简介西施,并讲述《沉鱼》的故事)

师:西施美吗?什么时候美?

生:化淡妆和浓妆的时候都很美。

师:所以诗人说——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总相宜”就是说——

生:淡妆浓妆都好看。

师:西施是这样的美,诗人在这里仅仅赞美西子吗?为什么?

生: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赞美西湖,因为西湖和西子一样,不管什么时候都是那么美。

师:是啊,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的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这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得到了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师(引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杭州有美丽的西湖,长阳有秀丽的清江,你能把清江美景介绍给大家吗?

生:清晨,清江犹如一位美少女,穿着薄薄的轻纱,在江面上随风舞蹈。

生:中午,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好像一面金色的大镜子。

师:因此可以说,欲把清江比西子——

生(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湖如西子,美景如美人。诗人饮着美酒,看着美景,深深陶醉了,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传诵千年的佳作——

(生齐读全诗)

篇4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54—01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诵读古诗文,成为发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为进一步推动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热情,学校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

一、精彩小活动,激发热情

1.“晨读乐”。我校安排了“课前一诵”,利用5分钟晨读的时间进行教读,并安排学生依次到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读、领读或者背诵。还让学生广泛搜集诗文故事和作者趣闻,通过班级故事会的形式,评选出班级“故事大王”,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诗配画”。学生根据诗意,为古诗配上图,通过画来体会诗文的意境。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掀起了学生学诗的热潮。

3.“音画共享”。古诗文有很强的音乐美,我们在教学手段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古诗意境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加强方法指导,保证诵读质量

古诗有深奥的内涵和丰富的意境,只有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才能领悟到古诗的精髓。

1.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辅导学生“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在读中整体感知,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2.联系扩充法。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但古诗文学习的拓展必须精心设计,并非简单地以量取胜。拓展教材的组合形式可以是同一主题的诗,如以“送别”、“思乡”等为主题;可以是同一作者的诗,如学习杜甫的《绝句》,补充学习《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还可以整合同一景物的诗,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写西湖的诗后,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

3.启发想象,入境悟情。古诗文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入境悟情。

4.表演激趣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精心设置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空间。这样,学生在好奇与想象中去阅读诗文,就会使想象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

三、展示创新,追求实效

1.月月有展示。每个同学都要定期向老师和同学汇报古诗文诵读情况。举行古诗文诵读“擂台”赛,全面展示学生古诗文诵读情况。在轻松的气氛里,达到对所诵诗文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首首有评价。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背诵的诗文内容、相关故事和体会收获等;不定期开展背诵对抗赛、诗文知识竞赛和诗文抄写评比等,巩固背诵成果,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3.达标升级激兴趣。建古诗文诵读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我校还开展了古诗文达标升级活动,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背诵水平设三级,背过一级诗文者为“小诗人”,背过二级诗文者为“小诗圣”,背过三级诗文者为“小诗仙”。这一奖励措施,调动了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热情。

4.多媒体中寻乐趣。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把古诗文诵读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学生对已积累的诗句,自创绘画作品或搜集绘画作品并自配诗句,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使课堂内外的学习生动起来,学习就变得不再枯燥。

篇5

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一下不同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首先,进行音乐渲染,体味诗歌的音韵美。古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音乐作品将学生带入诗词情境中。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以选择古琴曲配乐,让学生听着苍凉的乐曲,诵读优美的诗句并开启想象。在音乐和诗歌的完美融合下,学生能感受到西北大漠的荒凉和友朋难忍别离的景象。因此,在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的同时适当配上合适音乐,帮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易走进诗词的意境。

其次,呈现画面,体味诗歌的画面美。诗与画是相通的。学生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感知诗词的内容和内涵,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所见事物和场景创作成诗的创作才能。如在教学《江雪》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图片引入情境。当学生看到冰天雪地中,只有一位老翁独自坐在江中的孤舟上默然垂钓,无须老师过多讲解,诗词中所表达出的意境及情感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悄然而生了。

最后,品词析句,体味诗歌文字美。古诗词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往往一两个词就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对诗词定的词句进行重点品析,使学生在品析过程中感受到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技巧,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中,诗人在后两句是对送别之景的描写,学生会感受到这是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朋友美好未来的神驰向往。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赏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挖掘出诗词的内涵,体会其中的情境。 二、在进行背景拓展中发现诗词艺术形象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收入的古代诗歌,或抒感,或状物议论,是作者对生活态度和审美情感的统一。因此,学生探寻和走进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读通古诗。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荡漾着欢快之情的诗,“相媚好”和“最喜”这两个词必须捕捉,让学生从这两词中理解一对融洽的老夫妇的普通的农村生活。这对其乐融融的夫妇和这样一个快乐无忧的孩子,生活在这样恬静美好的乡村中让人陶醉是毫不奇怪的。

因此,在小学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简单地围绕诗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经历、个性与气质,采取小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诗词的形象,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三、在结合多媒体中提升诗词鉴赏的能力

篇6

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在古诗教学中,应遵循诗意,用诗的情怀去感召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情感得到更好地洗礼。在小学语文的诗文教学中,我喜欢陪着学生一起去漫步诗意的世界,体会诗意语文的动情和优美。

一、位卑不敢忘忧国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除了对于国家的爱,许多诗文还对于家乡有着浓烈的爱和思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吹绿了江南,我该何时才能回自己的家乡呢。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也许是第一次把尚未离家的孩子带入了思念的世界。尽管不能切身体会,但是相信他们幼小的心灵一定会有所触动。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亲情是人生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只要活着,便会享受着亲情的温暖。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理解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以及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因为离别,因为相隔万里。同样,孟郊的《游子吟》则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正是母亲对孩子那殷殷的叮咛和满腹的关怀。通过这些诗句,激发学生去感受亲情的珍贵。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每一个孩子在读了这样的诗句后,一定会在身边给自己找几个好朋友,然后骄傲地告诉老师:老师,我也有一个好朋友。

三、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阵阵花香,春天的一切都变得生意盎然。这是美丽的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充满了鸟语花香。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如果生活中“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能时时出现,每一个学生一定都会是个出色的小诗人。除了鸟语花香,还有无数花草树木也透着诗意。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杜牧的《山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是把身边的美景凝聚于笔端。让后人慢慢地观赏,品尝余韵。古时的诗人们不但喜欢留心身边的景物,更是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千年前,诗人们在山间漫步,在瀑布前驻足,以自然为友,与山水为师。千年后,我们通过文字去漫步山水,在每一句动人心灵的诗句中斟酌诗人的情怀。

四、只流清气满乾坤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发现,杰出诗人多磨难。脍炙人口的诗句,往往都是诗人于患难之中而自然流于纸上。尽管际遇不佳,但这些伟大的诗人们,留给后人的确是这样一种精神: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有众多的不如意,诗人们也会高诵“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我和学生一起读这些诗句,直觉朗朗乾坤,心中只有熊熊火焰,任千磨万击,志气依旧。

篇7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

2017年初,央视播出了由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如潮关注,似一股清泉注入大家的心田,唤醒了人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追捧。武亦姝等选手脱颖而出,瞬间成为最为闪亮的明星,被观众们盛赞“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源远流长,为每个国人所自豪。在五千年文明史中,历代诗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句。网上曾有这样一个段子:当我们看到五彩的晚霞和飞翔的大雁,如果你懂诗词的话,就会感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哇,这夕阳好美,水鸟真好看!当你思念一个人时,你可以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不是只会说:我想死你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育教学的方向是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学的方法是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5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地位日益上升。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以及运用经典的能力呢?

一、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朗读是教学古诗词的关键,也是理解古诗词的重要手段。

(一)初读诗文,把握节奏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齐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二)精读诗文,了解诗意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参照注释和自己的朗读感悟,理解诗意,教师作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难理解的字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比如同样是写景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独坐敬亭山》,前一首豪放大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而后一首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在韵味缓急方面,教师要适时地范读,并总结归纳朗读吟诵的方法,让孩子们能有章可循,进而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

二、想

想象是诗的翅膀。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发挥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一)运用多媒体,引导想象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让学生观看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再让他们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抓住“诗眼”,放飞想象古诗词教学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诗眼”、“词眼”。因为文眼是最能触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抓住了这些文眼,引l学生想象,诗词的画面就会丰富、生动起来,学生更易领悟诗词的意境。

三、写

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读写结合,效果明显: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引用诗句,画龙点睛

引用诗文佳句这是进行古诗文读写结合教学最常用的策略。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久弥新的经典名篇,其中的佳句更是浓缩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艺术造诣的精华。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引用所学古诗文,能起到言约意丰、辞采典雅的效果。

(二)古诗改写训练在教学古诗时,还可以采用改写的方式进行写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古诗改写成的体裁主要是以记叙文为主。将古诗词改写成现代文,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又锻炼了文笔,发挥了想象,一举多得。

篇8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它会令你想起哪首诗?

生:《望天门山》。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师:这首古诗不仅要求背诵,还要求默写,下面请大家拿出笔和纸,看谁填得又快又好。[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天门中断( )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师:这位同学填的是“楚江”“孤帆”,对吗?

生:对。

师:这位同学不仅填对了,而且字写得工整、漂亮,老师给你点个赞。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同桌写对了就给他点个赞吧!

【点评】执教老师采取复习导入法,由古诗《望天门山》引入教学,既检测了学生背诵诗歌及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又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老师发现,“饮”的前鼻音和“晴”的后鼻音你读得特别准确。题目比较长,我们要怎么停顿呢?谁来范读一遍?

生范读课题。

师:这位同学停顿准确,读得很有节奏,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读了诗题,你能知道什么?

生1:苏轼在西湖上喝酒。

生2:天气是先晴后雨。

师:题目经常会缺少一些要素,这首诗的题目缺少了人物,我们在理解题意时要学会补充人物这个要素。(补充说明:这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赏景,天气起初是晴朗的,后来下起了雨。)

【点评】诗题是一首古诗的眼睛。教学时,执教老师让学生从读诗题开始,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了解题目的意思,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板块的学习。

二、读准音,初感知

师:诗人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利。

师:这里有几个特别难读的字,谁来挑战?

生1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妆”时,翘舌后鼻音读得很准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潋滟”时,前鼻音读得特别准确,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吧。

师:去掉拼音后的生字,你还会读吗?

全班学生读生字词。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读得字正腔圆。

师:你读得很有节奏感!“子”“奇”“宜”都是押“i”音,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学会体会诗的韵味。

男女生比赛读,最后全班读。

【点评】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如自由读、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读好停顿,读出诗的韵味,达到了字字准确、句句流畅的朗读目标。

三、知诗意,想画面

师: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了解诗句的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给大家推荐一下。

生1:看注释。

生2:看插图。

生3:想象画面。

……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一两种方法读这首诗,通过字面含义,你能够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晴天时和下雨时西湖的画面:天晴时,太阳高照,西湖的水在荡漾,湖面上闪着粼粼的金光;下雨时,远处和近处的景色朦朦胧胧,别有一番奇特的美。

师:你描述了一幅西湖晴雨图。

生2: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西湖:晴天时,艳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是橙色的;下雨时,云雾弥漫在西湖上空,像仙子一般。

师:你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想象中的画面,真好!

【点评】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感悟诗的意境。

师:你认为哪一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你从哪里看出来是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

师:“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解。

师:很好!通过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点评】现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古诗词就有了相应的注释,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做了解释和说明。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教材,让学生掌握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反复强调,从而形成学习能力。

师: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生1: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银光闪闪,像是铺满了钻石。

生2:湖面波光闪动,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银光闪闪的湖面多美呀!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形容这样的景象?

生:水光潋滟。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读出湖面波光闪烁的美景。

生齐读。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湖面波光闪动的画面)你们看,这就是――

生:水光潋滟。

师:这样的景象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

生1:波光粼粼。

生2:碧波荡漾。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波光闪烁、金光闪闪、浮光跃金……)这些都是描写阳光下水面景象的词语,让我们记住它们吧!

师:诗人一个“水光潋滟”让我们想象到了这么多的画面,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现在我们将这些词语运用到诗句当中,说一说西湖的美景。[多媒体课件出示( )晴方好]

生1:水光粼粼晴方好。

生2:金光闪闪晴方好。

生3:波光闪烁晴方好。

师:好一个绚丽多彩、生趣盎然的西湖晴天。晴天下的西湖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呢?

生1:太阳照在北海银滩海面上也是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在北海银滩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你可以说――

生1: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2:我坐在游船上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坐船泛舟湖上时,你可以说――

生2: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南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站在风景秀丽的漓江边,看到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杭州,看到晴天下波光闪烁的西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方”是什么意思?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当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这些方法仍然无法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方”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老师选出了4种,你认为选哪一种解释才对?(多媒体课件出示:①办法,技巧;②正、刚刚、恰;③地区、地域;④方形。)

生:选②正、刚刚、恰。

师:没错!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诵读诗文提出了“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潋滟”一词时,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和描述中回忆有关描写水面波纹的词语,积累词语,领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与水面波纹相关的词语,并让学生运用到诗句中,创设了许多场景,让学生通过吟诵诗句来形容自己见到过的景象,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师:当诗人还陶醉在阳光明媚的画面中时,天空突然下起雨来,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下雨了,景色朦朦胧胧的,像烟雾缭绕一般。

生2:像一幅山水画。

师: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我们可以用诗句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山色空蒙。

师:西湖阳光明媚的晴天很美,雨景也很奇妙,“亦奇”是什么意思?

生:也很奇妙。

师:“亦”用换词方法来理解就是――

生:也。

师:“亦奇”就是也奇妙的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雨中,感受西湖雨景的奇妙吧!

生读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读“山色空蒙”时声音特别轻柔,仿佛置身于这奇妙的雨中。(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和诗句,引导学生读出西湖晴雨两幅图的不同景象。)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全班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两幅不同的画面。

学生齐读第一、二句诗。

【点评】古诗语言精炼、鲜明、形象,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了在不同天气下西湖的美,将西湖晴雨两幅图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学生齐读)这么美的西湖,诗人把它比喻成什么?

生:西子。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知道西子是谁吗?

生:西施。

师:对,西子名叫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传说西施天生丽质,每次她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都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入了江底,所以她还有一个美称――沉鱼。

师:在苏轼眼里,西湖就像西子一样美丽多姿,那么,在其他诗人眼中,西湖又是怎样的?(多媒体课件出示3组比喻诗句: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春题湖上》;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西湖》;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西湖》)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师:诗人把西湖分别比作什么?

生1:白居易把西湖比作图画。

生2:周起渭把西湖比作明月。

生3:艾青把西湖比作明镜。

师: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妙在哪里?西湖和西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1:因为西湖和西子一样美。

生2:西湖和西子前面都有一个“西”字。

生3: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她们都属于同一个地方,西子是越地美女,越地是今天的江浙一带,西湖也在浙江。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对于西子而言,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刚刚合适,对于西湖来说,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刚刚合适。

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生:是很合适的意思。

师: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其实,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午后、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西湖,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所以,诗人不禁感叹――

生读第三、四句诗。

【点评】“欲把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句,传神地写出了西湖的神韵美,那么如何把这种神韵美传递给学生呢?在教学策略方面,执教老师选择了用语言描述、故事引入、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西子的沉鱼之美,再用对比鉴赏的方法,与白居易笔下的“图画”,周起渭笔下的“明月”和艾青笔下的“明镜”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苏轼的比喻妙处所在,明白西湖的美在于神韵,在于诗人对西湖的热爱。

四、诵古诗,悟诗情

师:苏轼用了28个字为我们展现了西湖的美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加动作读,可以用吟唱的方式读,可以配乐读,试着读出诗中的画和诗中的情。

学生自由读诗,有的在朗读时加入肢体动作,有的用吟唱的方式读。

师:苏轼在杭州做官时,为了保护西湖,不惜多次上书朝廷,贱卖自己的字画,修筑苏堤,疏通西湖,还修建了三潭映月。刚刚完成长堤修筑,苏轼泛舟西湖,心情很好,诗情满溢的他随即吟诵了这首诗。

全班学生齐读诗歌。

师:千年后的今天,西湖依然水光潋滟,仍旧山色空蒙,但湖上已不见饮酒之人,只有西湖边上坡的雕像深情矗立,他对西湖的爱已融入诗中,成为了千古绝唱。

生再次诵读古诗。

师:苏轼的诗现存约2 700余首,诗的题材广泛,豪放旷达又不失婉约,善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老师推荐大家读一读这两首诗《望湖楼醉书》《中秋月》,试着领会苏轼创作的艺术风格。

【点评】学习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执教老师在教学时采取范读、个别读、配乐吟诵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体会诗歌的含义与情感,最后通过补充苏轼的资料、推荐古诗的方式,让学生领会诗人创作的艺术风格。

【总评】

教学时注重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智慧课堂的标签。教学古诗词,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提升思维和语用能力呢?执教老师对此做了有效的探索。

一、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古诗语言凝练、形象,有着鲜明的节奏,富于音乐美,朗读最能够让人感受到这种艺术魅力。教学中,执教老师设计了3个层次的读:一是读通、读顺、读准确;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三是读出诗的个性和韵味。每一个层次的读目的不同,形式也比较多样。第一层次的读,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层次的读,学生在读中要把握诗句的含义,读出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第三层次的读,学生在充分感悟诗情后,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以诵读感知为主的特点。

二、懂诗意,悟诗情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除了能够理解诗意,重点在于想象画面,感悟诗情画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执教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在学生读通读顺整首诗后,没有对词句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以“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抓住“水光潋滟”一词,让学生想象阳光下湖光闪动的美丽画面“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湖面像是铺满了闪闪发光的钻石”。

三、想意境,品诗情,积累运用,领略诗韵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诗的境界》一文中说过:“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要紧。”见,是一种当下的直觉的观照。见什么?见景,见意象。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能够见意象,教师的作用就是“举象”,“举”是打开,是呈现,是营造,不仅要“举象”,还要“造境”。

教学中,执教老师不但带领学生想意境,品诗情,还注意引导学生读诗“见”景,通过“举象”“造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例如,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诗时,教师抓住“水光潋滟”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阳光下水光潋滟的画面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于是,波光粼粼、波光闪动、银光闪闪、碧波荡漾等词不断地从学生口中涌出。接下来,执教老师又设计了让学生将积累到的词语填到诗句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深入理解“水光潋滟”一词的含义,更好地体悟诗情,接着又以“晴天下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还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情景”这一问题,让学生从西湖水光潋滟联系到北海银滩等地的景象,学生由此读出了诗情画意。再如,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句诗,执教老师分别用了3位诗人的3首诗,通过对比、讨论、品味,让学生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精妙,进而积累与比喻相关的诗句,最后还补充了苏轼的资料,让学生能够继续研究诗人的创作风格。这节课很好地实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教学目标。

篇9

中国的古代文学就如一颗明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千古诗词,从周至今,诗与词都是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下滚滚奔泻,走向成熟。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古诗词高二作文700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古诗词高二作文700字1有人爱看感人泪下的小说,有人喜爱缠绵悱恻的歌曲,有人钟情闲来独坐碧溪上的垂钓,有人痴迷于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而我,却唯独迷恋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元曲。

正当我对生活一筹莫展的时候,婉约、优雅的她正翩地向我走来,她就是唐诗。

我之前是一个不喜欢看书的人,每次看到书,脑袋恨不得要火山爆发,但去年夏天让我改变了这一观念。

那天偶得闲暇,我无声静坐,拿出了那本《唐诗三百首》,静下心来看,无意中发现了诗歌的乐趣,就这样我背会了《咏鹅》,那绿水、白鹅、红掌与蓝天的明丽画面,深刻在我的脑海里,与唐诗同行的路上,我看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欣赏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的夏,领略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悟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在路上,我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友情所感动,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情所动融,被”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的爱国情而默默致敬。

当我对唐诗情有独钟时,古典文化的又一瑰宝——宋词也迎面向我走来,与她邂逅,我一见倾心。

宋词,一种摆脱了绝句律诗束缚的新文体。那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孕育出了千百词人,独树一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豪放派词人苏轼描绘的雄奇之景。”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派柳永勾勒的凄清之景。”塞下秋风来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边疆戍守的范仲淹展示的萧瑟之景。恋上宋词,我认识了”莫道不消魂,帘转西风,人与黄花瘦“的李清照,崇拜上了”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

正当我对宋词爱不释手时,我又与元曲不期而遇,并结为好友。

元曲,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式样,迷上元曲,我了解了《窦娥冤》、《梧桐雨》、《汉宫秋》、《赵氏孤儿》四大长篇悲剧,但最让我着迷的就是短章精品——小令。你看,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勾起多少远方游子的思念。白朴一句“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先苦后甜。“又是多么的浅白直率、诙谐而淳朴!

唐诗、宋词、元曲的魅力,穿越千年历史,拨动我的心弦,让我今生永爱恋!

古诗词高二作文700字2午自习,黄老师走进教室,打开电脑,说:“今天我们进行古诗词初赛,请大家准备好。”同学们反应不一,有的惊讶,有的欲哭无泪,也有的兴高采烈。

老师在电脑上打开一个文件,我们看见了几个字:古诗词75首。还有一个开始键、一个停止键、一个抽中内容键和一个重新开始键。正当我纳闷是怎么回事时,黄老师点了开始键。电脑上就有数字在不停滚动,黄老师一点停止键,数字停止滚动。黄老师一点抽中内容键,上面就出现了抽中古诗的标题。能够背过关,背不出淘汰。从1小组第一个轮流。

到了我背的时候,我额头上直冒汗。前面的人只有两个背出来了,我应该也背不出吧。

电脑的屏幕上出现《古朗月行》,这个我背过。我听见孙恺直说:“《古朗月行》《古朗月行》,李思张未免也太幸运了吧。”

我很流利地背诵出来,满意地坐下了。同桌不会背《小池》,丧气地坐下,说:“唉,我怎么会败在《小池》上呢?话说,《小池》怎么背来着?”他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我懒得理他,就当没听见。

第一轮结束,全班就只剩下十几个人了。第二轮开始,我手心也直冒汗。黄老师会不会为我抽到《示儿》《竹石》什么的呢。这几首诗我可不会背呀。我探脑一看,好朋友刘静瑶和张思涵都刷下来了,不由得又紧张了一些。

我站起来时,黄老师为我抽到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个我三年级就背过了,难怪同学们一个劲地羡慕我:“这也太简单了吧,我也会呀!”但我的大脑有点短路了。本来是宋·苏轼,我却背成了唐·苏轼。幸好及时改了过来。背到第三句时,我又卡住了,可能是太紧张了。思索几秒后,我终于背出来了。

等到第三轮,最后剩下六个人。老师要从中选出两个去参赛。看着前面的几位接连失败,只有谢可馨过关,我腿都发抖了。我背的时候,大屏幕上出现的诗题是《枫桥夜泊》。我想了几秒,记得诗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但不记得诗人叫什么名字了。“枫桥夜泊,唐……”我一直卡在这里。

最终,我还是被刷下去了。后来我才知道诗人的名字叫张继。唉,一步之遥,我与成功擦肩而过。

早知道,我就背熟练一点,比赛的时候也就用不着那么紧张了。如果有后悔药就好了。我一定要多读多背古诗词,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脱颖而出。

古诗词高二作文700字3温暖的太阳照射在我们的教室里,格外明亮,叶子在外面沙沙作响,像是在说悄悄话。我们的教室里却热闹非凡,因为我们正在举办一场古诗词比赛。

首先,老师把我们分成了A、B两组,我是在B组。我十分紧张,像是有千万匹战马在心中奔腾。我环顾了一下四周,有的同学似乎一点儿也不紧张,面不改色;有的同学因首次听说古诗词大赛,吃惊得张大了嘴巴,似乎下巴都要掉到地上去了;还有的同学显得十分开心,手舞足蹈的。此时的我,心里七上八下,因为我平时背诵古诗词那只是像鱼儿般的短暂记忆,速记速忘,对于诗句也只是一知半解。

比赛开始了,老师给出诗意,每组选出一个人互相PK,哪位选手先抢答出诗句,哪组就可赢得宝贵的1分。我们组的第一位选手扭扭捏捏地站了起来,看来她也是心里没底,显得紧张。老师在PPT上放映出了第一道题目,两位选手看完后都抓耳挠腮,被这道题给难住了。许久,他俩眉头紧皱,疑惑地盯着这些文字,可能因为紧张,他们俩连接知识库中的“信号”不太好了。旁边的人看着都着急了,赶紧想办法提示各组的选手。我们组的人用手比划着圆形,但是我们组的那位组员看后仍一头雾水。这时,A组的一名组员着急得直跺脚,后来干脆,一溜烟地跑到选手的旁边,用调了“静音”模式的唇语夸张地说着答案。当选手答不上来的时候,我们组员可以给予提示,只是不能发出任何声音。A组的选手目不转睛地看着那超级夸张的嘴形,不停地琢磨,突然豁然开朗,大声地吟诵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A组所有的人欢呼起来,而我们B组只能唉声叹气。这首诗除旧迎新,抓住了节日的特点——燃爆竹,换新桃,迎新春,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A组就这样先得一分,当然诗意也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比赛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我们B组的得分远远落后于A组了,但我们B组仍然坚持努力答题。又一轮挑战开始了,我们组回答慢了一拍,让A组得了分,那这熟悉的诗句是什么呢?当然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写出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助的情感,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思乡之情,久受压抑,这个节日里诗人更想念亲人了。

最后,还是A组在第一环节中胜利了。从这次的诗词大赛中让我知道了古诗并没有像之前读得平淡无味,古诗是我们文化的瑰宝,我们不仅要学会背诵,更要去理解其中浓浓的情感。

古诗词高二作文700字4遇见你,晴空万里,韶华正好,你是淡雅婉约的唐时风;遇见你,十里桃花,浓妆素裹,你是清高自恃的宋时雨;遇见你,漫山遍野,春暖花开,你是最美古诗词;遇见你,良辰美景入梦,我和你,才是缘分。

在这里我遇到了你,在这金碧辉煌的宫殿里,这里胭脂花粉,青丝如云,红曼飘飘,莺歌燕语,可你不适合这里。但有一人却高呼:“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正如诗中所述,这人本就如此豪迈不羁。烈酒和诗才是他的灵魂,于是他高呼:“天子呼来不上,自言臣是酒中仙。”于是他低唱:“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共销万古愁。”于是他自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本楚狂人。”也正是因为他的卓尔不群,让天子对之喜爱,否这他怎会让三千宠爱集一身的倾国贵妃为他磨墨,怎会让天子身边的宠臣高力士为他脱靴?但他清高自恃,对这天下珍宝为之不屑,“安能摧眉折腰畏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便是这盛唐的一枝独秀,摇曳守护着你的诗仙李太白。

在这里,我遇到了你,这里黑暗潮旧,腐朽难忍,空寂无人,贫困如洗。但你不该出现在这里,这是一位亡国之君的囚牢啊!落魄的难以看出他曾是一位皇帝,唯有双眸还熠熠闪动,只是残破布衣也难以掩盖他一身的儒雅,他望着曾经家的方向,语气辛酸:“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又独自感叹:“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苑锁清秋。”想象曾经的辉煌,而今的落魄,却道独自莫凭栏。他是一朝君王,更是一位诗人,望这一江春水,他终是选择了你。

在这里,我遇到了你。只是一所小庭院,一位荆钗布衣的女子正在对镜梳妆,一瀑青丝,难掩曾经的清丽。只是时间洗白了双鬓,又蹉跎了脸颊,或许她也曾在午后的秋千上轻吟:“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只是那位袜划金钗溜的女子在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悲痛后,只能道一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是乱世中的一朵绝代佳丽,在这硝烟弥漫的年代,且歌且行。

遇见你,再续一段佳话,我与你,是几世的缘分。遇见你,醉在一片山河里。枕着韵律入梦,良辰美景已到达。

古诗词高二作文700字5一年一度的古诗词大赛开始了!老师提前一周给我们发了张纸条,让我们背上面的诗词。为了这个,前天晚上我到十一点才睡。

星期五下午的两节课,比赛正式开始。老师在黑板上贴了大大的四个字——大浪淘沙。完了完了,我的末日要到了。我眉头紧锁,牙齿咯咯响,两眼瞪着老师,心里直打鼓。“每五个人上,依次抽签,看看抽到的是哪一首,在教室外准备。”什么?这么说第二轮就是我了!我只能听天由命了。

第二轮到了,我在心里暗暗祈祷:希望抽到我会的呀!一看,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幸亏幸亏,我要再复习一下,可来不及了,已经到我了。没办法,看着办吧。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怎么卡壳了?以前我背得可熟了!面对众人的目光,我的脸上一阵热,心砰砰直跳,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我不急,同学们可急了,给我在空中比划着。“谁提醒呢?”老师大吼一声。突然,我脑袋灵光一闪,想出来了!我高兴地差点跳起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背完之后,我走下了讲台,期待着下一轮——小组赛的竞选。

能过初赛的人水平自然不差。下午的第二节课,小组赛开始了。我突然觉得自己其实不算什么,第一组的胜出者——祝子健,他说的很多诗句我都没有听过。强大者就在我身边,我该怎么面对?想不了这么多,我们是第二组,很快就到我们了。

“花”、“水”、“山”、“月”——我们抽到了“花”。“花?”我的大脑快速地寻找之前学过的诗词。“下一个!”老师的话语把我从幻想中拉了回来。“春去花还在。”我不由自主地说道。第一轮刷下了两名同学,第二轮该怎么办?这说明“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篇10

师:同学们,你们好!在我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古诗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古诗就是其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很多古诗所描述的情境都像一幅画一样,所以也有人说:诗就是画,画就是诗。下面我就来考考你们,看看你能说出下面的几幅画对应的是哪几首诗吗?

(学生猜诗、背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小儿垂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对照画面猜诗、背诗。假如不给你们画面,而是给你古诗,你们还能够把它变成生动的画面吗?

(大部分学生摇头,有同学边举手边说――能!)

师: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怎么能把古诗变成画儿?

生:我会把古诗里有的景物画出来,比如说有小草我就画小草,有小鸟我就画小鸟。

师:你可真聪明!知道要把古诗变成画得抓住古诗中描写的景物。可是,咱们所说的这个画可不是在纸上画画。那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老师就来教大家一种读懂古诗意思的方法――把“话”变成“画”。谁知道,这里面的“话”指的是什么?

生:说话。

生:不是说话,是诗的内容。

生:是诗中的语言文字。

师:你说得真准确!这个“话”就是指诗文,就是诗中的语言文字。那么“画”呢?

生:画面。

师:是真的要大家动笔画画吗?

生:不是,是在头脑中画画。

师:依据文字描述的情景,在头脑中画画。假如你还能够把这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那就更了不起啦。

师:今天我们就以《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为例,来学习把“话”变“画”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请大家自己来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同时想一想这首诗讲得是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一会儿提出来。

(生自由读,同桌检查读,教师指名读)

附: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现在可以提问。

生:“寻”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够解答他这个问题?

生:“寻”是寻找的意思。

生:我觉得他要寻的隐者是一个人,不是一件东西,所以不应该用寻找,应该用寻访。

师:你真会思考和比较,一个“访”字就显示出了作者对隐者的――

生:礼貌。

生:尊敬。

师:那么,什么样的人叫隐者呢?你们快看看书下的注解。

生:就是隐居在山林里的人。

师:这样的人往往有一颗淡泊的心,有一份宁静的情感。

生:老师,我不懂什么叫“不遇”?

师:“不遇”就是没有遇见。谁能把这个题目完整地讲给大家听?

生:贾岛去寻访一个山中的隐者,但是没有遇到。

师:“但是”这个词用得很好,表示意思的转折,本来想访问人家,结果没有遇到。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生摇头)谁能把这首诗的大致意思讲给同学们听?

生:贾岛到山里去寻访一个隐者,可是只见到了隐者的徒弟,一个小童子。小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里,但是云彩太多了,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师:谢谢这位同学清楚的表达。可是我有一个问题,并诗中没有说这个小童子是隐者的徒弟啊?你为什么这么讲?

生:“言师采药去”里面的“师”应该是师傅的意思,所以我觉得小童子就应该是隐者的徒弟。

师:能够从文字中找到自己这样说的依据,很了不起。

师:刚才这位同学理解“云深”就是说云彩太多了,你们同意吗?

生:我觉得主要是说云彩太浓了,太厚了,当然也很多,所以看不见师傅到底在什么地方。(众笑)

师:这样一说就更准确了。接下来请每一位同学都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生自由说)

第二板块:提问题,想画面

师:说到这里,好像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懂了,其实还远远不够。不信,你们看第一句,老师就还有好几个问题要问呢?(展示ppt)

贾岛在什么样的松树下面?怎么样地问?问一个什么样的童子呢?请你来想象并描述一下。

生:贾岛在一棵古老苍翠的松树下面,遇到了一个正在闭目养神的小童子,于是他给小童子深施一礼,问道:“小童子,你的师傅到哪儿去了?”

师:你们听,他多会想象,多会表达!“古老苍翠”说出了松树的特点,“闭目养神”点出了小童子的神态,“深施一礼”则表现出了贾岛的动作,多好啊!就这样沿着问题来想象和表达,谁的脑海里还有不一样的画面?

生:贾岛在一棵高大茂盛的松树下面,彬彬有礼地问一个头扎着发髻的胖乎乎的小男孩儿:“请问,你的师傅到哪儿去了?”

师:你怎么知道这个小男孩扎着发髻呢?

生:书上插图里画着哩!(众笑)再说,我从古装电视剧里看到的小男孩就是这个样子的。

师:看来,看书上的插图、看电视剧,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语文。

师:接下来,请你自己针对后面几句诗来提问,看看你还能问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生:小童子是怎样回答的?

生:山什么样?

生:山中都有什么?

生:隐者什么样?

生:隐者怎样采药?

生:采些什么药?

师: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你们提出的一两个问题静静地思考、想象,两分钟后我们来汇报,看谁想象得更合理,描述得更清晰。(学生静静地思考2分钟,指名汇报)

师:按照诗文的顺序,谁来先说说小童子是怎么回答贾岛的提问的呢?

生:小童子急忙还一个礼说:“我师父到山中采药去了。”(边说边做动作)

师:这个小童子真有礼貌!

生:小童子仰着头,指着远处的山说:“我师傅到那座山上采药去了。”

师:这里山挨山,山连山,简直分不清是哪一座。不过,师傅就在这里采药,只是云雾弥漫,找寻不到踪迹啊!那么,师傅什么样?怎样采药?在什么样的山中采药呢?

生:师傅长着白眉毛,留着白胡子,眉开眼笑,唱着山歌走在山路上。

师:好一个仙风道骨的师傅啊!这简直是神话传说中的老仙翁啊!

生:师傅非常和蔼,身穿长袍,脚踏草鞋,肩背药筐,手举药铲去采药。

师:这位同学前几个用词非常精当,穿、踏、背,我很欣赏。后面的“手举药铲”我觉得改为“手持药铲”会更好,你说呢?(生点头表示赞同)

生:师傅是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他一会儿蹲在草地上小心翼翼地挖出人参,一会儿爬上峭壁去采灵芝。

师:这山里的好东西可真是不少,又是人参又是灵芝的。(众笑)当然,这也说明我们同学知识非常丰富,知道这都是些名贵的药材,能治病。你刚才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位老人――鹤发童颜。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头发白了,但是脸色很红润。

师:是啊,就是形容老人的气色特别好。

师:师傅要是采药时累了该怎么办呢?

生:师傅采药累了就躺在大青石上休息一下。

生:师傅采药累了就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下,他可能会闭目养神,也可能会望着天上的白云发呆呢!

师:师傅要是渴了饿了,该怎么办呢?

生:师傅要是渴了就喝点矿泉水,饿了就摘点野果充饥。

师:你知道师傅喝的是什么牌子的矿泉水吗?(众笑)

生:没有牌子,就是山里的水。

生:是纯天然牌的。

师:谁能够完整地再来描述我们头脑中这么生动的画面?

生:师傅休息时,有小鸟在枝头唱歌,蝴蝶在身边飞舞。师傅喝水时,还有小鹿在旁边看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呢!

师:这位师傅的生活是多么的悠闲自得啊,不为世俗所干扰。小童子虽然没有给我们描述师傅如仙人一般的生活,但是他自己是完全可以想见得到的。你们说,他说这话的时候该是怎样的语气呢?

生:高兴。

生:骄傲。

生:得意。

师: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那个小童子高兴、骄傲,甚至有些得意的感情。(生练习读诗)

第三板块:入诗境,悟诗情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想象使画面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生动。请你们结合题目再来想一想:贾岛寻隐者的结果是没有遇上,但是当他想象着原来隐者过着这样一种生活的时候,他会怎么做呢?

生:贾岛把棋盘摆在石桌上,一边和小童子下棋,一边等着隐者回来。

师:总之非要见上一面,因为毕竟为拜访而来。可以这样想。

生:贾岛坐在松树下,和小童子聊天,进一步地了解隐者的生活。

师:这棵大松树可派上用场了,它再一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那一片绿荫给贾岛和童子提供了聊天和休憩的场所。

生:贾岛让小童子拿来纸笔,即兴写下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师:想得妙啊!或许这首诗就是这样即兴而作,一挥而就。

生:贾岛背着手,站在松树下,望着远处的山,陷入了沉思之中。

师:虽然我们不清楚贾岛到底在想些什么,但是我们知道今天的寻访对他触动很大。

生:贾岛辞别小童子,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入密林,他要去寻找隐者的踪迹。

师:贾岛是非要找到隐者这个人不可吗?

生:不是。我觉得他是向往隐者这样的生活,他也想过隐者这样的生活。

生:贾岛留在隐者的茅草屋里,他要等着隐者回来与他喝酒、对诗。他甚至还想搬到这里来和隐者一起住。

师:这样的生活少了世俗的烦扰,所以贾岛寻访隐者不遇,非但不失望,反而心情愉悦,充满了向往。

第四板块:明方法,重训练

师:同学们,最初我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的时候,只是说“贾岛到山里去找一个隐者,可是只见到了隐者的徒弟,一个小童子。小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里,但是云太深了,不知道到底在什么地方。”然后我们在这样的理解的基础上,针对诗句中的文字提问题,结合问题来想象,使得我们真正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看来,把“话”变成“画”真的是读懂古诗意思的好方法。我们再来看另一首古诗,你还能够用这个方法来学习吗?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大致讲解意思,然后请学生结合诗文提问)

生:小路是用什么铺成的?

生:树头上的花怎样落下来?

生:儿童用什么来捕捉蝴蝶?

生:他们是怎样在菜花中寻找的?

师:请你结合自己提出的问题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想象画面,用三两句话写下来。

(学生思考写话约4分钟,然后汇报)

生:一个叫杨万里的诗人住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店里。一天早上,他走出门来,想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眼前的景色把他牢牢地吸引住了。只见有一条石子铺成的小路沿着稀稀落落的篱笆伸向远方。

师:他给大家开了个好头儿,谁能接着他的往下说。

生:小路两边的桃树啊,杏树啊,枝头上的花已经开过了,随着微风的吹来,像小蝴蝶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师:老师建议你把“开过”了改成“开败”了,这里的“败”就是花朵凋零的意思。

生:几个孩子正在捉蝴蝶,他们用衣服扑,用网子罩,一会快步跑过去,一会又悄悄靠近。可是蝴蝶聪明极了,飞进了菜花丛里,你就再也找不到它。

师:要是我来写这段话,我会这样写,“几个孩子正在兴高采烈地捉蝴蝶,他们有的用衣服扑,有的用网子罩,一会快步跑过去,一会又蹑手蹑脚地悄悄靠近。可是蝴蝶聪明极了,躲进了菜花丛里,你就再也找不到它。”你们觉得我这样写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儿呢?

生:您用了好词,例如兴高采烈和蹑手蹑脚。

师:这两个词怎么好啊?

生:把孩子们捉蝴蝶的样子表现出来了。

生:您还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说明有好几个孩子,他们捉蝴蝶的方法不一样。

师:你听得可真专心!

生:您把他说的“飞进了菜花丛里”改成“躲进了菜花丛里”,因为要捉小蝴蝶的小朋友太多了,所以小蝴蝶只好躲起来了。(众笑)

师:仅仅一字之差,你就能体味出其中的妙趣,我们要向你学习。

师:今天,我们以《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为例,学习了把“话”变成“画”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方法经常用才会成为技巧,才会对你的学习更有帮助。老师祝愿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总结出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能手!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幸福

读着王文丽老师的古诗教学实录,我的脑海里闪现一个词汇:幸福。每个字里行间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课堂是幸福的,孩子是幸福的,老师是幸福的。不得不让人想起《小学语文教师》执行主编李振村老师关于幸福课的言论:“幸福课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幸福课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境界;幸福课不是课堂改革的短期目标,而是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王文丽老师的课应该可以归结于这幸福课的范畴,因为她的课堂体现的是古诗词教学的理念,达到的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境界,实现的是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纵观《寻隐者不遇》这一首诗的教学,板块清晰,遵路寻真,展现了具有古诗词特点的教学。

舒适,才是愉快的。古诗词语言不同于其他文体,它往往意思跳跃,语句浓缩,成分省略。《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相对似乎比较直白,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障碍。疏通语句,这是学习古诗的必要教学程序。一字一句的理解,字字落实的翻译,往往使这一环节成为学生学习古诗最痛苦的情感体验。但是在王文丽老师的课堂上却寻找不到一丝疏通诗句带来的疲累。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代以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教师扮演的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我有一个问题,诗中并没有说这个小童子是隐者的徒弟啊?你为什么这么讲?”“刚才这位同学理解云深就是说云彩太多了,你们同意吗?”整个教学氛围是宽松、自由、平等的,学生是以舒服的精神状态参与到学习中去的。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才会有这样的发现和言论:“我觉得他要寻的隐者是一个人,不是一件东西,所以不应该用寻找,应该用寻访。”“‘言师采药去’里面的‘师’应该是师傅的意思,所以我觉得小童子就应该是隐者的徒弟。”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在愉快的交流中,原本了无生气的教学内容也变得情趣盎然。

投入,才是有激情的。怎样让孩子投入,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带领孩子走入情境。王文丽老师是一位富有智慧的教者,她巧妙地带领着孩子畅游在古诗词特有的意境中,握着孩子的手触摸到了这首诗的“意象”。意象是诗词作为一种文体的典型标志。诗人创作诗词,缘于外物的触发。但正如陶渊明在《饮酒》中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为了弥补言不及意的困窘,诗人创造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即用语言塑造意象,再用意象传达诗情,即使可直接表达的情思也往往寄寓于意象。古诗词凝练的话语背后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形成的就是直观可感的意象。从上课开始,至课的结束,自始至终,学生投入地学习一个教学内容:把‘话’变‘画’。我认为这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而更应该称为“触摸意象”的艺术。老师展示问题,学生想象描述;学生自主提问,再思考、想象、描述;最后完整地描述头脑中生动的画面。多么随意!教学最高的境界是无痕,王文丽老师让学生把“话”变“画”的过程就是踏雪无痕!原本朴实得就如拉家常谈论天气式的诗词语言,在想象过程中,变得这么有情有趣。一个仙风道骨的师傅,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在深山中手持药铲采药。休息时,有小鸟在枝头唱歌,蝴蝶在身边飞舞;喝水时,还有小鹿在旁边看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如此悠闲自得的生活怎么能不让小童子骄傲,如此不为世俗干扰的生活怎么不让学生激情地醉一回?

“贾岛寻隐者的结果是没有遇上,但是当他想象出原来隐者过着这样一种生活的时候,他会怎么做呢?”当学生谈到贾岛要去寻找隐者的踪迹时,王文丽老师又以波澜不惊的方式掷出了激起学生更投入思维的小石子:“贾岛非要找到隐者这个人不可吗?”是啊,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读着简单到几乎在陈述一件简单事情的诗句后,我们是否去思考过诗人凭借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不遇”,从事情本身来说,是令人失望的。但是,诗人创作这首诗时需要倾诉的情愫就是失望吗?相反,非但不失望,反而心情愉快,充满了向往,充满了期待。期待与隐者的进一步相识,向往也能过上不沾世尘的生活,为不虚此行而感到愉快。

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情感是富有激情的。“以言造象,立象尽意”,学生投入地想象,在头脑中建立了意象,凭借意象的通道,把握了诗人内心涌动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