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老师和四个学生范文

时间:2023-03-25 22:1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桃子老师和四个学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桃子老师和四个学生

篇1

【教学片段一】

在导入部分,教师先出示了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小猴,每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然后再出示把4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小猴,每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在得出结果后,老师出示分1个桃子和分4个桃子的情境图,提问: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这两个1/4有什么不同?还能发现什么?

片段解读:

这里的提问,教师让学生比较:例题的1/4与导入部分的1/4有什么区别,目的有两个。首先是引导学生观察两次参与分配的物体的总数发生了变化。“一个整体”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一个物体”发展到现在的“一些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个整体”的含义,从而扩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这里组织学生比较也是初步让他们感悟分数的意义:不管是1个桃子,还是4个桃子,只要是分给4个小猴,每个小猴分得的桃子都可以用1/4来表示。

【教学片段二】

在教学例题的过程中,完成了把4个桃子分给四个小猴的学习后,出示“试一试”:如果把这些桃子分给2个小猴,每个小猴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2/4和1/2两种结果。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究竟是用哪个分数表示比较合理。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用1/2表示比较合理后,又让学生比较:同样的4个桃子,为什么刚才用1/4表示,而这里用1/2来表示呢?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片段解读:

此环节的两次比较特别重要,是解决这节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在此环节学生如果比较不充分,对于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将会产生严重障碍。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2/4就是一个明显,而又正常的错误。如何通过充分比较2/4和1/2,让学生正确辨别用哪个分数比较合适,对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有着非常的价值。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把这些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接着出示分给4个小猴和分给2个小猴的情境图,让学生再次比较1/4和1/2的不同,又是一次发展学生对分数意义深入理解的过程。在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同样的4个桃子,分的份数不一样,表示的分数也就不一样。

【教学片段三】

一位老师在完成了想想做做的第1题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分蘑菇:3个蘑菇平均分给三只兔子,每只兔子分得其中的几分之几?6个蘑菇呢?9个蘑菇呢?12个蘑菇呢?……在学生得出都是1/3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比较:蘑菇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3来表示呢?

片段解读:

此环节教学中,教师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不管有几个蘑菇,只要是分给三只兔子,每只兔子分得的就是这堆蘑菇的1/3,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这样的变式练习,在第一环节初步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篇2

新课改提到的三大步: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当每位老师合理用心地去安排每一节课的课前预习设问。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教学生回到家有一个小的有趣的作业,让学生们把要新学习的知识做到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然后回到班级同老师及同学把不易理解,没懂的知识进行合作交流或进一步把知识延伸,达到学我所用的地步,这就是我理解的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是说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只要设计好整个教学环节,即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可以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最优的教学效果是可以达到的,但做到这一点,所教学科的教师就必须做到课课认真备课,课课做好课前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井然有序的完成教学,不用回头再重新把漏掉的题型重新讲解, 先学后教,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看一遍的收获是10%;听一遍是20%;说一遍是70%;动手做一遍(如操作、演练等)是90%。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这种目标永远是教师不断成长中的追求方向。下面我就我的教学亲身体会,我的教学案例同教育学者们共同分享,并希望提出宝贵意见:

在讲解小学一年级“九加几”这节课我的设计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设问――设疑问题(家庭作业完成的部分)

师:小朋友们,谁能说一说自己家里都有什么水果呀?(生:小朋友们自告奋勇的回答)有苹果、橘子、香蕉、小柿子、柚子、杨桃、桑葚、金丝瓜、杜梨、猕猴桃等等,每个学生几乎都说到了)。师:在这里面积偏小易拿的水果都有哪些呢?(生:苹果、橘子、小柿子等等)师:好,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和水果有关系,回家后每位学生数出9个水果,用这9个水果分别与其他的水果不同的个数分别相加(其他水果不同的个数要少于9),把它们都放到一起再数一数看看最终等于几?如9+1=?,9+2=?,9+6=?,9+8=?等等,你能找出它们的运算规律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你有简便方法吗?聪明的小发明家们,老师相信你们用你们聪明的智慧会给老师一个满意的答案,小朋友们,老师期待看到你们明天争先恐后发表独到见解的一面,同学们明天知识开门上见呦。这个环节设计的意图,就是实现学生在家里面自主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问题,开动脑筋,把疑问争取自己想出来,这个环节的教育意图有必要和家长沟通,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地独立空间,给孩子提供必备的学习设备,在实现这样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环节里家长不要给予任何提示,家长做到引导孩子完成教师留给的预习作业和巩固新知作业即可,要充分相信孩子是最棒的。

第二个环节:课堂教学设问――兴趣提问(课上师生共同参与)

师:课前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讨论,针对学生课前得出的结论,每位学生都有对其发表赞同和不赞同的看法。

好,这节课既让我们共同的来学习,首先请同学们帮助小猴子解除它的烦恼,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子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的桃子,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啊,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子吗?(提高学生的爱心,用于帮助他人的好习惯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盒子里面有九个桃子,盒子外面有四个桃子,总共有几个桃子呢?(学生发表看法,利用课前预习的思路阐述观点,学生们很踊跃)有的学生的数一数得出的,有的学生是把盒子里面的十个放桃子的盒子填满,一看外面还剩下三个,结果就等于十三(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的)。师:学生们的思维真的是好棒啊!(用肢体和语言去感染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觉得自己好棒啊)师:(提示)这个办法呢,就是凑十法。简单的来说:试问自己,九加几等于十呢?四可以分成一和几呢?答案就出来了,很好。(师生共同总结知识点)

第三个环节:课堂练习――激趣练习(趁热打铁)

9+3=?9+5=?9+9=?9+6=?

分解题:九必须借一才能凑成十。8分解成1和几,7能分解成1和几,9能分解成1和几等等。反复练习,落实到每位学生,在基本功掌握了之后,感受其规律在进入口算环节。

第四个环节:总结新知――赛出记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第五个环节:课后作业――(1)加强巩固新知――九加几反复练习

(2)课前预习设问――设疑问题(家庭作业完成的部分,作为重点部分)

这样做摆脱了以往的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我认为一个高效的课堂,既要有知识的吸收,还要有学生运用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能力。不是自己讲多少,而是要他们能吸收多少,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李盈.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 学周刊,2012(13) .

[2]徐银弟,姚展仪. 用新课程理念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篇3

关键词:课堂新意;主动思考;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65-02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中,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创设“猴王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4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这是悟空又说:“好吧,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桌子,显示出一幅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400只猴子,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听到悟空要给8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悟空也笑了。这时,孩子们在座位上也笑得前仰后抑,教师可以及时提出问题:“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这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充满童趣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

二、用心设疑,诱导自主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即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在学生头脑里产生”,而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创设情境、定向激发――引导发现、主动探究。例如我们在教学“求平均数”时,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1)操作感知:三只笔筒里面各有一些水笔(3支、2支、4支),怎样才能使三只笔筒里的水笔一样多呢?(2)拓展概念:如果水笔再多些(28支、11支、15支),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方便吗?那又该怎么办?(3)问题解决:怎样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呢?(4)情境辨别:①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35厘米,对吗?②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所以小明比小强高,对吗?这样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和发现、把握和发展。

三、练中求“活”,引发积极创造

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是课堂练习的目标之一。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练习题的功效,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到练中求“活”。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给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在巩固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写出10个百分号(%),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看。学生们照着老师的板书或参照书上的样子认真书写起来。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完成的个数。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完成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说:“同学们,直接说出你写了几个百分号,那是很容易的。你能用今天刚学的百分数知识来说一句话,告诉老师你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学生回答出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有的学生回答:“我还剩任务的60%没有完成。”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的比刚才那位同学的多25%。”等等。每一位学生都根据自己写的百分号的个数,想出一句带有百分数的句子,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百分数的呢?学生们都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任务(10个)的,也就是,用百分数表示是40%,所以我完成了任务的40%。”教师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该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满足。

四、巧设课尾,再起思维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发展学生兴趣、强化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课尾,利用课尾的教学活动,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如,教学“约数和倍数”时,下课的铃声要响了,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面对全班40名学生,从容地说:“同学们,快要下课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动脑筋离课堂’,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你就可以走开。走的时候,必须先走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话,再走出教室,你说的一句话,可以是‘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或‘几能被几整除’其中的任意一句。”

…………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策略方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在思维与逻辑能力上较弱,对知识的认识主要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为此,应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趣味元素,通过趣味性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带动其学习积极性,在玩乐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1.情境教学带动学习兴趣

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教学中若缺少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将难以使其对课程产生学习动力,教学质量也就由此下降。为此,教师应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们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气氛,通过情境教学中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减法运算的意义这一课程时,教师可应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教学点融入到故事当中,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讲述方式,不断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教师先讲述一段:“从前有个老头儿在山上养了一群猴子,每天给每只猴子分些桃子作食物。”说到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7个桃子,然后问学生,“这是一天下来每只猴子能分到的桃子,说说看是多少个?”学生对着黑板数了数,回答:“7个。”老师又问:“每只猴子早上分到3个桃子,那么到晚上它们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学生在心里算了一下,回答:“4个桃子。”教师继续讲述故事:“猴子们虽然每天都能得到桃子,可久而久之,它们就嫌食物少,开始闹脾气了,老头儿也不慌张,说从今以后,就早上四个桃子,晚上三个桃子吧。猴子们立即开心得上蹿下跳,老头儿却得意地笑了。”讲到这,教师可适当的进行总结性提问:“为什么老头儿最后会得意的笑呢,猴子们真的得到更多的食物了吗?”学生们立即思考起来,结果得出后不禁被猴子们迟钝的脑瓜子逗乐了,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回答:“分给猴子的依然是每天七个桃子,只是早晚的分法不同而已。”在这种既新颖又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带动起来,好奇心得到满足,同时也对减法运算的意义有了实际的了解,数学教学的目的得到实现。

2.通过动手实践培养思维能力

好动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之一,若利用这种特征,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学习上,将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可在教学时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学习兴趣越发浓厚,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对知识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比如在教授“认识图形和物体”这一课程时,教师不必急于向学生抛出结论,可让学生们在家中选取魔方、牙膏盒、保温瓶、三角尺等形状分明的物体带到学校来,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把物体拿出进行对比、抚摸,从感官上认识和区分两者间的不同。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利用带来的物体进行拼图,学生自由的发挥动手能力,拼出了诸如大树、汽车等图案,如此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进行“七巧板”的教学时,可首先运用《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引起学生兴趣,然后给每个学生分别发一套七巧板学具盒。学生开启学具盒后发现七巧板原来不过是由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些普通的图形所组成,没有产生特别感情。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们利用学具盒中的图形模拟“曹冲称象”的情景,学生们立即埋头动起手来。过程中,课堂上不时传出一声惊呼,不时又响起阵阵笑声,氛围非常活跃。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原来学具盒中这些看似简单的图形可以拼出那么多的图案。教师接着让学生们分组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数学的好感度大大提高,同时也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将游戏引入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知识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理论性都较强的学科,仅仅依靠这种教学模式在低年级学生看来会过于枯燥乏味,难以从思想上接受。为此,以游戏的方式将数学知识点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吸收数学知识,并培养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今,在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较之从前在每个章节和知识点上均给了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为教师在课堂上应用游戏式教学方式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比如在教授“一元钱的价值”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暂且抛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选择将知识点融入到课堂游戏里,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游戏中。游戏前,教师首先给出售货员和消费者两个角色,让学生选择扮演。扮演消费者的学生来到模拟商店里,努力寻找能以一元钱购买的物品,扮演售货员的学生则思考哪些物品可以以一元钱的价格出售。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在游戏中得到的感悟。通过这种游戏教学方式,学生在切实了解到“一元钱的价值”,同时也拓展了思维能力,其好玩天性得到充分满足,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篇5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1、认识几分之一。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经过了一片桃树林,猪八戒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哇!好大的桃子啊!谗得猪八戒直流口水:“师傅,可以吃桃子吗?”师傅想了想:“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猪八戒说:“没问题。”师傅说:“四个桃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说:“这么简单,2个。”师傅又:“二个桃平均分给你们,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说:“没问题,1个”,“不错,那么,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每人分得多少?又该怎么写?”,猪八戒快速的抢答:“半个!唔……可是半个怎么写呢?”猪八戒挠着头皮却不知怎么写了.

师:一半还能不能用整数来表示?

生:不能。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二分之一。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我们把一张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半张,通常我们说的半张就能用一个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板书)

看老师怎么写。(板演)大家用手在桌子写一遍。

师:一块饼的二分之一是怎么来的?一块饼有几个这样的二分之一?

师:现在,你知道猪八戒和悟空分别得到这张饼的多少吗?

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不能用 1/2表示?

2动手操作。

师:你能找到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吗?请你折一折,用阴影部分表示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师:为什么形状不同,却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生:因为我们都能把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3辨析内化。

判断下列图形的阴影部分能不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说明理由。

师:正方形的阴影部分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吗?为什么?

生:可以。英文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师:这个三角形的阴影部分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吗?

生:不能!

师(故作疑惑的):这个三角形不是也被分成了2份吗?

生1:(抢答)两份不是一样多!下面的一块比上面的大!

生2:(抢答)没有平均分!

师:说的真好!要得到一个分数,首先可要平均分啊!(平均分下加着重号)

2 .认识三分之一。

师:这个圆的阴影部分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吗?

生1:不能。

师:你认为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生1:三分之一。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

师:说得很有道理,请电脑演示一下。(边说边板书)

师:一个圆的三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指名回答)

师:(指着另外两份)这一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这一份呢?一个圆有几个这样的三分之一?

3创造几分之一。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你们还想认识多少?

生1:四分之一。

生2:五分之一。

生3:八分之一。

生4:二十分之一。

生5:一百分之一。

生6:一百分之二十

师:想不想自己来创造感兴趣的分数呢?

师:请组长从信封里拿出活动方案,按步骤进行小组活动。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说说你像创造哪个分数,这个分数可以怎样得到。

2请每人选择一个(或两个)图形,用合适的工具、方法来创造分数。

3小组内交流:你是如何得到这个分数的。

学生从材料袋中取出图形进行操作活动,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用圆形创造出四分之一,用六边形创造出六分之一,用长方形创造出八分之一。

师:为什么这一份是六边形的六分之一?(回答略)

师:其他小组呢?

生2:我们用长方形也创造出四分之一,用线段创造出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十二分之一。

师:怎么形状不同,第一、第二小组都能得到图形的四分之一?

生3:因为我们都把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师:说得真好!你们是怎样一下子用线段创造出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十二分之一的呢?有什么巧妙的办法介绍给大家吗?

生2:我们把一条线段先平均分成3份,得到三分之一,再把其中的每份平均分到2份,也就是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了6份,每份就是六分之一,依次类推得到十二分之一。

师:(激动地)同学们,他们的方法妙不妙?

生:(一致认可)妙!

师:对这样三个分数的大小,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4:三分之一最大,十二分之一最小。(该答案一致通过)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我是看出来的。

生6:把一条线段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师:你能有这样的发现,真了不起!还有谁来说?

…….

在黑板上贴出学生创造的多个分数。

师:像这样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板书略)

1.小结,揭示几分之一。

2.像1/2、1/4、1/100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例子的出示,让学生解决,当学生现有的知识已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时,学生就有了学习新知的欲望,这时引进能解决问题的“分数”时,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又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最佳的。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例1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电脑课件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闪现,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例2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讨论合作。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自己的动手、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选择,从具体中抽象出本质的东西,让学生能在观察比较中得到一定的规律,并运用于实际的题目中,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1、你能总结出比较分数大小关系的规律吗?学生总结。(课件演示:同样的长方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2、过度: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分数,让我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吧。

篇6

(1)尝试启发导入。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导入时,往往在学习困难方面为学生想得太周到,动辄“铺路搭桥”,结果在这过程中,绝大部分障碍已经由教师替学生解决或基本解决了,这样的导入起不到引导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设计尝试预备题导入新课时,所设计的尝试题作用要立足于“启发引导”,而不是“铺路搭桥”上。例如,在《通分》的导入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比较3/4和5/6的大小”,让学生大胆尝试,学生通过尝试,可得出以下几种方法:①化成小数比较大小;②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③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④画线段图比较大小。教师根据以上几种比较大小的方法,小结:我们把3/4和5/6分别化成同分母的9/12和10/12的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通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在尝试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独立地进行了“通分”的初步实践。

(2)设置悬念导入。这是一种通过设置悬念来将学生引入求知情景中的导入方法。教师在导入时,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困惑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分析问题,探求答案。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张三与李氏合作做茶叶生意,一星期盈利3000元,问张三与李氏各可分得多少元?”学生议论纷纷,但每一种分法一提出来,就立即被其他同学否定,这样就制造了悬念。这时教师适时谈话:“那么按什么样的方法来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关于分配方法的知识:《按比例分配》。”这样学生为了解开悬念,自然而然地就会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此导入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巧妙地设置悬念,使学生思维发展走在教学的前头,为新课教学作好了铺垫。这种设置悬念法导入新课时,教师所设的疑问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

(3)直观教具导入。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教学新知识时,利用直观教具把学生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将会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除法概念“平均分”这一知识时,课前准备好10支铅笔和2个盒子。首先让学生数一数铅笔和盒子的数量,然后提问:把这些铅笔放到盒子里,有几种放法?学生说:9支和1支、8支和2支、7支和3支、6支和4支、5支和5支。教师接着问:在这几种放法中,哪种放法和其他的放法不同呢?在学生回答出最后一种放法与其他的放法不同后,出示两个盒子里各有五支铅笔。此时教师告诉学生这就叫“平均分”,揭示新课内容。运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起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4)故事导入法。有趣的童话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先讲小猴吃桃的故事:一天,一只小猴放学回家,看到桌子上放着两只又大又红的桃子,他拿起一只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完后他还想吃,于上又把剩下的一只桃子也吃完了,这时候盘子里一个桃子也没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充满童话色彩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7

一个染着蓝头发的女生为她梳顺深棕色的长头发,笑着说:“你别怕,我们不会伤害你。她们都是我的朋友!”

小镜问:“你……你叫什么名字?”

女生说:“我叫小葵,今年上初一了。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是不良少女。”

另一个染着紫色头发的女生笑着说:“我叫景儿,上初二了。我后面的两位分别上初一和六年级,叫紫云和小月。”

被称为紫云的红头发女孩问:“那你叫什么名字?”

小镜说:“我叫小镜,上五年级了。其实,今天是我11岁生日,本来我可以请同学的,但我我上补习班。所以我才想到跳江。但没想到会遇见你们。我是狐仙,能使用法术,还能分身和变身。要不,我表演一下吧。”

说完,她双手合十,念了一串咒语,一个穿着校服,戴着红领巾,举止文雅,不穿奇装异服,不化装戴首饰和穿高跟鞋的女孩出现了。

=======================================

“好一个迷人的好学生啊!”小月赞叹道。

小镜机灵地笑了笑:“只要我愿意,随时可以和她合为一体呢!”说完,她摇身一变,自己就成了分身女孩。

就在四个不良少女赞叹不已时,一个柔美的女声破空传来:

“小镜,恭喜你!你已经承受住了家长和老师两种压力的磨练,在下学期开学的时候,你将面对另一种更强大的压力——班干队干。为了表示对你的恭喜和对你11岁生日的祝贺,这只可爱的小桃子(毒兽)就送你当宠物吧!”

“凌儿师父!”小镜惊喜地喊了出来,“这些不良少女都是我的朋友!”

凌儿的声音依旧在空中回荡:“我知道,她们会帮助你的。对了,小嫣也来了,她也有礼物要给你呢!”

话音刚落,另一个声音也传了过来:

“小镜,为了表扬你,也为了祝贺你的生日,我将赐予你新的发色,新的衣着,新的容貌和新的法力和武器!”

说完,一个穿着红色裙子的女神出现了。她蹲下身来,在小镜的面前画了一个奇怪的图形。那图形没入了小镜的身体中,小镜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

她的头发变成了月光一般的金黄色,身上的裙子变成了无袖白色背心和长长的喇叭牛仔裤,凉鞋也变成了尖头红色高跟鞋。接着,她的眉毛被用神秘的草色描得更清晰,眼皮上也涂了紫色的眼影和星星点点的闪亮,修长的手臂上也多了五六个银手镯,颈项上多了一条粗犷的银项链,耳朵上也多了两个漂亮的大圈耳环。

最后,天边飞来一道星光,落在小镜手中,变成了一条九节鞭。

===================================

“好厉害啊!”小葵喊道。

“那当然,她师父是仙女。仙女当然知道用什么打人最好,哈雷链只能让我们用,她人小,力气也小,拿得起也不一定甩得出去呀,万一还没打到别人自己就被放倒了,不是很惨吗?”小月附和道。

“这只小桃子好可爱呀,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紫云和景儿在一旁逗着粉色的小毒兽。

小镜转过头来,沉思了一会,说:“我看……叫它楹儿吧!”

篇8

1 创设故事情境,促进学生投入学习

学生在平时接触过许多令他们津津乐道的,带给他们无数欢乐的童话、寓言故事,所以会牢牢地存盘在头脑中,这些是他们的兴奋点,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

如我在教“时、分、秒”时,就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故事情境:“乌龟和小白兔又要进行比赛了,猜猜看,这回谁能赢?”老师生动的讲述,加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进了生动有趣的童话王国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而以生动的讲解、美妙的音乐;时而以优美的画面,多彩的描绘,为学生自由的表达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正是在这种情境的不断变换中体味着学习的乐趣,参与的快乐。

又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节课上,在巩固新知的同时,我给学生讲“小猴摘桃”的故事。①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②小猴看了很谗,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③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两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④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呢?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并且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2 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生活情境相联系。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了一个“如果你是主教练,你会安排哪位球员点球”的生活情境,进而引发学生讨论:从“谁进球最多”到“失球数谁最多”,再到“进球的可能性高”导入百分数意义的学习。教者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不断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研究、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枯燥呆板的数学学习变得鲜活生动。

3 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

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把8根小棒每4 根拼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小棒呢?你能先摆一摆,再用算式表示吗?通过操作,学生对分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呢?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更加强烈。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创设了一个寻宝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宝物的位置,只要是距离左脚3米的地方都可以,这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为什么是一个圆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获得圆的鲜明、直观的表象,在操作中思考、探索圆的特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创设游戏情境,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篇9

关键词:引发兴趣;探索发现;交流合作;兴趣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将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学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去,关注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再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形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名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前提,逐步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知识迁移,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采用摆一摆、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等活动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通过感知、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参与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呢?

一、兴趣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思维是学习的核心,那么,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主要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设计是否新颖,选取的素材既要广泛又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中的动画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用兴趣来牵引,突破问题,解决问题

兴趣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现代化教学越来越离不开多媒体。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具体更加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图形与拼组中《做鸟巢》一课时,首先采用动画形式,鸟儿在空中边歌唱边飞向森林,引发学生思考:鸟儿飞向森林做什么呢?让学生边表演鸟儿飞翔的动作来展开想象,学生会联想到鸟儿去森林里安家。学生看动画兴趣十足,把学习内容变成动画形式,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都要保护它,为它们建造一个安全温暖的家,由爱护小鸟的话题引入,出示情境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欣赏美丽而温馨的鸟巢,学生欣赏老师设计的鸟巢模型,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鸟巢的欲望。学生学习做鸟巢的心情也特别期待,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兴趣是思维的源泉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不同见解,应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自始至终留给学生一颗好奇心。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亲自体验用分小棒或分小圆片的方法,摆一摆,分一分。例如:有18个桃子,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桃子?学生用摆小棒,分圆片的方法得出:18除以6等于3。如果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6只小猴,该怎样分?学生再用小棒、圆片摆一摆,分一分,结果发现有剩余,剩余的2个不能再分啦?不能再分的物体在数学中就叫做余数。学生在分的过程中,理解了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为主体,再以教师的新颖多变的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图形与拼组“做鸟巢”一课中,在教学过程中,先以动画对比长方形较长的边和较短的边,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再以动画的形式,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最后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折一折,甚至可以画一画、剪一剪,做一个长方形、正方形等,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会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认识部分平面图形的边与角的特征,让学生用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与角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篇10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

2、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