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01:1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话题”就是作文“题目”
例如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教版)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作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人教版)以
“爱”为话题作文。学生多直接拟定题目《成长的烦恼》《爱》或《XX的爱》,这样千人一面的作文题目,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有广泛选材自由的话题作文变成了狭窄的命题作文,学生的作文就难免大同小异了。
二、“改头换面”迎合“话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套快速应对话题作文的技巧,他们牢记一个典型事例,可以套进任何一个话题作文中,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的学生牢记这样一个题材:“我”考试没取得好成绩,很悲观失望,天空也为我阴沉、哭泣,后来听到爸爸或妈妈的一番鼓励,于是重新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那么,在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歌颂妈妈对“我”的爱;在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感谢妈妈帮我解除了“成长中的烦恼”;在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同样写这件事,感激妈妈让自己从此“改变”;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仍然会写到这件事,只不过在文章结尾来段写景抒情“啊,这时我望望窗外,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好美啊!”至于“妈妈半夜冒着大雨送我上医院”“老师给我补课,累得满头大汗”这样的事例,更是许多学生用来开启“话题作文”的万能钥匙。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篇2
一、用于文章的标题
用名言警句做标题,可以使题目更醒目,更容易吸引读者。好的标题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
1.直接引用。例如:以“月”为话题的可拟题目为《儿女共婵娟》;以“楼”为话题时可拟题目为《小楼昨夜又春风》;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等。
2.化用、仿用。例如:化用诗句,以“诚信”为话题的《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化用歌词,以诚信为话题的《我诚信,我美丽》;仿拟名言名句,以“诚信”为话题的《诚以养德,信以修身》等。
二、用于文章的开头
在文章的开头引用名言警句,可以消除平淡感普通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还可彰显作者的文化底蕴。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每当我吟诵这句诗,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心也朦胧,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现了同一幅画来。(选自满分作文《陶醉》)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像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选自满分作文《歌声与微笑》)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的,拥有自信,不断努力,就能@得成功。(选自满分作文《拥有自信方能成功》)
三、用于文章的主体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引用名言警句,对于记叙文或散文来说,可使形象更丰满,意境更深远;对于议论文来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高考满分作文《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主体部分,就是通过引用名言名句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以感染人。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g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优秀作文《拥抱自然》的主题部分,用名言警句作为论据,既和事实论据相照应,又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苏轼如不是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李白如不是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千古绝句?如不是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仅仅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会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之际寻得自然之真谛。
四、用于文章的结尾
在文章的结尾处引用名言警句,既可总结全文,又可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
[结尾]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化多端,观念繁杂无比。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渊明一样“出”,也不一定都要像李白一样“入”,而是要万物归于一心。俗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会理会污浊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市》
可见,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之家各个相同,不幸之家各有各的不幸”也不必完全奉为真理。关于幸福的答案,同样是丰富多彩的。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从天空想到的》
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创造美好的明天》
篇3
我有一次在我班布置了一道话题作文“责任”,有一位同学先以“太阳的责任是哺育万物,园丁的责任是照料花草,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儿女”开头,引出自己文章表现的中心父母的责任,然后列举一些生活细节表现父母对儿女的关心爱护,最后议论抒情:“父母的爱,像太阳的光辉博大深厚,儿女之心如寸草,健康成长,茁壮向上,才是最好的报答。”大家不难看出,这位同学的作文头开得不错,以类比形式提出:“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儿女”,紧扣话题,但是接下去的描写和议论却偏离了“责任”,转到“父爱母爱”上去了,整篇文章的中心也变成了歌颂父爱母爱的伟大,偏离了话题,最后只能判为四类卷。
话题作文如何拓展思路呢?话题作文提供了空间是广阔的、自由的,这就反而使人不知从何处下笔,感到茫然无措,兴棋难定了,这就要从话题的特点出发去选择思路,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下面以“初三”话题为例,探求几种全新的思路。
1.一词经纬思路。全文以一个“忙”字立骨,通过“早晨慌慌忙忙”,“中午匆匆忙忙”,“晚上急急忙忙”三组画面写初三生活的忙忙碌碌。
2.剪辑式思路。全文分四大块,第一块:摘自琴的谈话;第二块:摘自芳的牢骚;第三块:摘自雪的作文;第四块:摘自泓的日记,四个板块经过剪辑,巧妙地拼合在一起。
3.剧本式思路。全文将镜头对准一天午休,用剧本式思路通过四科老师“切割”学生午休时间的故事来表达主题。
4.幅射式思路,全文以若干“初三就是……”的句子展开,一小段锁定一个“点”,铺展出初三生活的喜怒哀乐。
5.作息表思路。全文就是一张自己设置的“初三作息时间表”,以此来透视初三生活的一个窗口。
6.仿拟式思路。仿拟出若干首诗词,从各个方面来表现初三学生的刻苦努力与不懈追求。这样,只要思路一拓宽,我们就能文思泉涌,佳篇迭出。
新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多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许多教师认为“话题作文”就应该让学生挥洒个性,只要不跑题就行,教师不必作过多指导,指导过多反而会束缚学生作文能力的自由发展。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面对话题,不知如何选材,拿起笔来只是胡乱应付,写完后读一读,连他们自己也不知所云,更不用说紧扣话题了。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篇4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现在的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都比较欠缺,而初中语文课本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我在课堂上利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教授《岳阳楼记》一文,通过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学生要象范仲淹那样从小胸怀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二、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渗透。作家赵丽宏说:“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并且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受到教育发,收到良好效果。
三、巧妙利用名言警句进行德育渗透。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中出现了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不仅文情并茂、短小精悍,而且思想内容深刻丰富。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例如讲解《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学习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中关于“路”的名言时告诫学生人生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在未来的人生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时,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和人生的真正意义,要珍爱生命,学习小说主人公保尔为全人类利益而活着的献身精神; 讲解《孟子》里的“舍生取义”,《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蜀相》里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告诉学生这些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的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舍身为国,为正义事业奋斗终生。在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将名言警句归类整理和背诵,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收到良好效果。
四、充分利用作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强调写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俗话说“作文先做人”,一个道德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下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我选择一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现实性较强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写,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又能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例如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恩父母老师于一路上的关怀;感恩社会给自己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类似的如以“善良”“责任”“宽容”“自信”为话题的作文都能使学生在写作中不知不觉中受到德育教育。
篇5
以生活中的善良为话题的记叙文1
“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是的,世界很美,不仅是因为有春的烟波画船,有夏的朝云暮卷!,有秋的云霞绚烂,有冬的冰肌玉骨,更是因为有善良的滋润,有关爱的呵护,有理解的支撑,有祝福的陪伴。
善良,不是容颜的闭月羞花,不是举止的温文尔雅,不是财富的腰缠万贯;更不是权势的叱咤风云。善良,是黑暗凄冷中的如豆星火,是干涸枯竭时的点滴甘露,是迷惘徘徊时的一句点化,是沉迷无助时的一把搀扶。真正的善良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的同情与怜惜,无私的关爱与祝福。真正的善良,无须剪红刻翠,无须粉黛雕饰,它本身就是人们内心最原始的一种纯朴的纯洁的感情精华。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在经历了太多的锤炼之后,我们在学会坚强的同时也逐渐变得冷漠起来。我们匆匆地在人潮汹涌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漠然地与一切和自己不相关的人与事擦肩而过,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各自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而不愿再牵挂别人的任何困苦。于是,眼看着那颗曾经晶莹的善良之心在红尘碧红之中慢慢被尘土侵蚀包裹,而后结成厚厚的茧,于是,我又不得不负载着这颗结茧的沉重的心孤独地在冷漠中艰难跋涉……
当岁月的风尘将皱纹刻上人们的额头,将雪鬓迁上人们的青丝,当我们不知不觉地在孤独与冷漠中逐渐老去时,在夕阳残照下,剥去心灵的坚冰,去打开心灵的一隅时,才忽而发觉没有了善良,没有了那颗原本容易受感动的心,而只剩下麻木的干枯的躯壳和永无止境的疲劳与困顿。
善良,是人生大厦的基础,是人性品质中的瑰丽珍品。拥有善良的人才会懂得去感激,去回报,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才会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执著,才会有“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的坚韧和那份“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气度与胸怀。
善良的人,即使没有巍峨高山的冷峻与清峭,也可以有平川凡壑的踏实与稳健;即使没有牡丹玫瑰的雍容绚丽,也可以有芙蓉夕醉的高洁与典雅。善良的人,即使不能居庙堂之高来兼济天下,也可以处江湖之远独善其身。拥有善良,就拥有了生命的方向,即使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中穿梭,也会永远来去从容,两袖清风。
善良,不需要太多的诠释,它是寒风中的一只火把,失意处的一句安慰,痛苦中的一丝,无助时的一点支援。把善良给别人,也给自己,那么人类将与日月同辉;留一份善良给世界,那么世界将与星宇同寿。珍爱善良,拥有善良,洒播善良,那么,你将会开一树灿烂的红花,既使自己美丽,也使别人温暖。
以生活中的善良为话题的记叙文2
生活需要什么?或许是物质、或许是精神,总之很多很多。但不可或缺的,就有善良。
善良即宽容、爱护,是对所有人的一种最无私的爱,也是自身美好素质的体现。
我生活在一个善良的家庭,父母从小就用语言、行动告诉我什么是善良:对于街上的乞讨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对于别人的错误给予宽容对于病人给予精神上的安慰……我在效仿,我在学习,我也在感悟这种善。
善良就是对别人的关快与宽容。
在学习、感悟善良的时候,曾听说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在遇到一个独臂的乞者来家中乞讨,母亲却让那个独臂人将门前的20块砖搬到后院。起初乞者很吃惊也很气愤,认为母亲是在捉弄他,但是那个母亲却用一只膀子示范搬完了20块砖。
乞者似乎明白了什么,按母亲的话做了。完成后,那个母亲给了乞者10元的劳动费,乞者鞠躬而去。十几年后,那个昔日的乞者已经变成了风度翩翩的老板,当他找到那家人时,准备抱恩,可是那个母亲却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有两只手,你把东西送给没有手的人吧!”那个人一愣,接着热泪纵横,又深深地一鞠躬……听罢,我思考了良久,似乎又悟出了什么。
善良是对人精神上的关怀与给予,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
“持灯女神”南丁格尔,也用行动阐述了另一种善。她出身在一个显贵的家庭,却会为了帮助别人而抛弃无忧无虑的生活去选择从事当时地位十分低贱的护士这样一个职业。通过她的努力,前线的死亡率由40%降到2%!在多少个风雨之夜,那些在的士兵只要一看到南丁格尔手提灯的亮光,就像看到了慈善的天使,感受到无限的温暖和爱意,她所到之处,伤兵们甚至会俯下身去亲吻她的影子。我为此深深地震撼着,也为这种伟大的善而感动着、感化着。
善良又是对人心灵与精神的洗涤。
………
生活中有太多的例子,有的被世人传诵,有的却如过往云烟,这都无所谓,我们要的是善良的真谛。
我爱善良,因为它体现我存在的价值;我要善良,因为人类的爱是无私的。
生活需要善良,这样你就会发现,善良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依恋与呵护。
让善良走进心灵,让幸福在我们身边。
以生活中的善良为话题的记叙文3
善良,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词汇,可却又深奥到无人能给它下个定义,它与人终身相伴,可却又少人去琢磨它。
若是与人谈起善良,都会听到各种加了诸多修饰的善行,或是感叹自已人善被人欺,然后大家一起抨击社会恶行。难道这些人所说便是善良吗?是,但为什么?当明白很多一目了然的恶行无法凭自己一腔正义去解决时,当一次次看见善行被利用时,便逐渐对善良生出疑惑,直至垂暮之年仍怔怔地思考着这个问题。
时常在街市巷陌之间看见有人发生口角,进而挥拳相向。这在期间,总有几十个人如看戏般将互殴的两个围在里面,他们似乎知道在公共场合这些不文明行为伤风败俗,他们中有人会拍照寄给报社,有人会发微博,发微信去声讨,有人会面露厌恶地指指点点,可就是无人制止,原因或许是在于这种善行会对自已的利益产生伤害,或许是卷进去难免让人笑话,种种种种。事情的严重应在这数十几名冷静的旁观者上,而人们却只能借着对肇事者的愤怒,来洗涤群体性的耻辱。
在这个每天都有高楼拨地而起的世界,精神的匮乏似乎在时代的发展中愈显严重。如今市场上流行的是《诡辩学》,《驭人术》,《厚黑学》被一翻再翻,皆是将社会描述成一个深不见底一泥潭,教你如何勾心斗角,继而将别人踩在脚下。偶而儿体讲述善良,最后无一不牵扯到善良给人带来的好处。
历史的潮流仿佛也是如此,崇拜力量与果敢,仰望着胆魄和铁腕,历来温情主义,柔软心肠都被作为嘲笑的对象,善良成了无用的别名,慈悲成了弱者的。年轻人被社会中各种无形的力量将其改造成了一个老谋深算的“精英“,仿佛任何儿女情长都会让他远离成功,任何善行必求回报。难道这世上真的没有不同目的,不同缘由,不看脸色,不需手段,无缘无故的善良么?
列夫。托尔斯泰在阐述西方宗教精神时说: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一味地去询问行善的缘由,最终只会卷进利已的漩涡里,倘若真是要问,我觉得是人性使然,是灵魂的呼喊,是心灵的慰藉,什么是活着?一个能够救助其他生命体的过程。佛教中的善,并不寻找起始原因,也不追求具体结果,善良在缘起缘灭中永恒存于世上,行善就行善,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世间行为,慈悲就是慈悲,这是一种不求因果的人间情怀。
将善良存于心中,行走在人生的旷野上。即使没有信奉什么,耳边也会时时有晨钟暮鼓鸣响,即使在苍穹之下,旷野之下渺小蝼蚁,生命也能圆融安祥。
以生活中的善良为话题的记叙文4
善,带来了世间美好与真挚,驱散了邪恶与黑暗,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真实,世界的美好。
善不在大,而在多。不乱扔垃圾是善,不流露脏话是善,举止言行优雅端庄是善,讲文明、讲礼仪也是善。帮助他人,心中的快乐自然涌现出来,善也随之而来了。
生活中到处是善,以善为本可以结交良友,可以交到真心朋友,可以相互学习,走向成功和远方。
小善动人心,大善感人恩。通过品读书籍,我看到了唐玄奘的善,发愿于心,行之于身。孙悟空为了保护他三打白骨精,可他善良地告诉弟子,不能杀害生命。《简爱》中,简爱的一生只能用悲来形容,当他离开罗切斯特后,差点葬生于荒野,她几次敲门,都不开,一位善良的主人为她开了门,给了她温暖和生命的保障。
前不久播出的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其中一位夫妇令我感触至深。这两位是退休后的老兵,一起居住着几平方米的小屋,衣服穿了几十年,鞋子也补了多次,生活简单、节俭,多少风风雨雨都挺过了,几千万的积蓄存在银行卡中,准备全部捐献给自己的家乡,将善分享给更多的人。
父母的小善无处不流露。当你学习时,为你倒一杯热水,拿一些水果,询问你的学习情况,走时还叮嘱累了就睡觉,要注意身体。父母的大善也让人感动,天天不顾劳累为孩子们编辑作文上网,或早或晚都拿上音箱陪上一百多人老少男女扭秧歌,他们把快乐带给别人,影响了周边。
善是一个动人的字,它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境界,都是发自内心地帮助他人。从根本去了解,从内心去发掘,人人都可以做到止于善。
以生活中的善良为话题的记叙文5
一时的疏忽,可能会失去全部的家产;而一时的蔑视,则会失去我们一生所负的善良的名誉。
——题记
曾听说一句话:“德盲比文盲更可怕”。虽然是说德,可在这德上又背负着良心与善良的名义。而在这里,我要讲的是善良。
如果一个人被评为最完美的人,而只是依靠外表评分的话,那么,我要说的是,即使她的外表会令每个人惊羡不已,但如果只凭这点而妄下评论的话,那么,那些评分的人未免太过愚蠢了些。真正美的不是美在外表,而是美于善良的心。善良的人知感恩,不求回报。
小时,我最喜欢在炎炎夏日里捉蜻蜓了。只是依稀记得当时漫天都是蜻蜓飞来晃去的身影,疏忽间便不见了。虽说自己是敢捉蜻蜓的,但实质上是不敢去碰的。那时,我捉蜻蜓的工具,无非是将爸爸用来捞鱼的小网,绑在一根长长的棍子上罢了。就是这样简单而粗糙的工具,不一会儿,便可捉六七只来,玩得可谓不亦乐乎。
直到那一次,我才真正的放弃了我爱捉蜻蜓的喜好。应该是星期六的正午吧,只记得天空湛蓝蓝的,照例布满了戏耍游玩的蜻蜓。这正是捉蜻蜓的好时机。我瞅准了时机,手一甩,网一扣,简单明了的动作,便有一只蜻蜓成为了我的网下囚。
真是不巧,这只在网里哆哆嗦嗦的蜻蜓,它的一只单薄的翅膀,竟被打到一块并不圆滑的粗糙的石头上,呆在网里一副瑟瑟发抖的样子,模样皱是可怜。
我大着胆子把它小心翼翼地从网里捉出,仔细一瞧,那只单薄的翅膀竟被打折。即使是这样,这只蜻蜓仍旧拼命的挣扎着我对它的约束。“就算被困牢笼中,我也要逃离这黑暗的地方;就算失去了翅膀,我也能用心去飞翔!”
这句话,咯噔一声,跳入我的心田里。
我不知怎的,恍惚地将手托起,放飞了它。目送着它摇摇晃晃的离去。“它属于这个世界,牢笼是容纳不下它的。”我安慰着自己。
心虽平静似湖,可深处却如海般波涛汹涌。
生命,世界。
自此,我不再捉蜻蜓,心已被执著感动,化为一汪深邃的潭。
篇6
那么,怎样建立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材料网络呢?
文学是“人”的文学,作文也是“人”的作文。无论怎样的作文,都是要谈“人”的,都是关乎“人”的,因此材料网就必须以“人”为中心和原点。
基于这样的思维,材料无非是两类:生活材料和思想材料。下面谈谈思想材料的获取途径。
思想材料是以“人”如“我”为中心、原点的,围绕每一个人,都涉及到与自然、他人、社会、自我的关系,这便构成了这个世界所有思想的来源。
这个世界的关系无论如何错综复杂,但总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在世界处于四种关系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深入,每一种关系都由相离走向相交,由冲突走向和谐。
作文的正道乃在于“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因此,站在写作的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这里的“人”就是“我”。
一、人与自然
由于原始社会里人的认识肤浅,人类在自然的伟力面前只有敬畏,敬畏自然便产生神话。随着认识的深入,人类懂得了顺应自然,征服自然。在古代中国,人们生存的方式主要是农业,而自然在农业中起了决定作用,所以,中国哲学讲求“天人合一”。在西方,人们向海洋求取生存,生存难度远远大于农业,因此,西方形成了征服自然、积极与自然抗争的思想。海明威《老人与海》就是表现的人的征服,作者借桑地亚哥的口所说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的名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然而,顺应自然是一种消极的无为,是妥协,征服自然却又包含着破坏,是冲突。妥协和冲突的结果都是人类遭受到了自然的威胁和报复,尤其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以来,人类对自然破坏和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都是空前的。在现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类可以合理地利用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最终走向和谐,因为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增强。
因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人类的智者总在解释和发现着自然,达尔文就是其中甚为优秀的一员,他发现了人类的起源,改写“上帝造人”的说法,他发现了自然优胜劣汰的规律。而中国的哲学也指出了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
二、人与社会
人与社会的关系实际是指人与社会道德、法律、民族、国家、文化、风俗、 政治、经济、宗教等属于社会范畴的种种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也要历经一段冲突、和谐的历史。人与社会的冲突最主要的是人的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冲突。社会意识就像一个染坊,为人提供了各色的染缸,不同的人会被染成不同的颜色,而社会却又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当个人的取向与社会的取向不一致时,冲突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冲突的结果有四种:一是个人的胜利,个人的取向形成一种潮流,成为社会、时代的取向,比如老子、庄子等思想家就是这样,他们凭借超前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社会的走向;二是个人向社会妥协,个人放弃自我,屈从社会,最终,或被社会异化,或被社会吞噬,西方现代文学就多表现这一点, 如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地洞》中的小动物,格里高尔被社会异化为一只甲虫,小动物为个人安全而累死;三是个人的毁灭,为了个人的自由或价值取向,不惜与社会抗争,最后,因为社会的力量过于强大,扼杀个人,酿成悲剧,如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等;四是个人的逃离,隐士就是逃离,“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个人与社会冲突时,他们多选择隐退山林,自娱自耗。社会不能容我,则返归自然。冲突客观存在,于是个人就有了追求和谐的理想,和谐源于宽容,但不是社会对个人的宽容,而是个人对社会的宽容。房龙阅尽人类思想发展史,写了一部书《宽容》,呼吁社会的宽容,但这种呼吁是苍白的,从人类思想史的悲剧性就知道,社会无法宽容个人。当然,个人宽容社会并不等于个人就完全放弃自己的精神家园。其实,宽容社会正是为了坚守个人的精神家园。
三、人与他人
人与他人同样上演冲突、和谐的故事。由于彼此文化背景的差异、思想意识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或为物质的生存,或为精神的满足。于是,化解冲突,追求和谐就成为思想家们永恒的命题。然而,尽管思想家们各有表述,但追求和谐的药方却都基于一个字:爱。孔子的思想,基本就是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他提出了“仁”,二人为“仁”,“仁” 的本质其实就是去爱人;《圣经》的思想,也是基于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借耶稣之口告诉世人:“主说,你们要彼此相爱。”佛教也是如此,释家弟子其实并没有远离他人,因为“普渡众生”是他们的使命与责任,自己欲求功德圆满,却要首先引渡他人,可见,释家超升的方法就是去爱人。爱,是主动地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然,也有被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那就是道家鼻祖老子主张的“让”,以“柔弱”“不争”“无为”去换取人与人间的和谐。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种“让”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太深,后起的“忍”恐怕就是由此而来,但是“让”却并非我国思想独有,《圣经》也是主张“让”的,别人打了你 的左脸,你该怎么办?上帝叫你把右脸也伸过去!可谓“让”的极致。不过,也有差别,《圣经》的“让”是源于无私的爱,无私地“爱”了,我们的精神才能安宁,而道家的“让”却是为了我“得”,“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却是为了自己“争”的更多,这便是一种世俗的功利主义了。
四、人与自我
人与自我的关系,实际是指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关系,人性的弱点与优点的关系。按照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思想,人可以分为“原我”“本我”“超我”。人的肉体属于“原我”,充满了原始的兽性,社会道德规范下的常态为“本我”,精神上希望达到的“完美的我”为“超我”。这三者处于矛盾和挣扎中,“原我”覆盖“本我”时,人便表现为强烈的失控般的兽性,当“原我”顺应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时,人便表现为“本我”,当人为着精神意义上的目的而行动,人便达到“超我”。身与心的冲突也是必然的,化解身心的冲突,追求身心的和谐,这便是人生哲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但所有积极意义上的人生哲学都主张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最本质的是追求精神上的安宁,而非肉体的愉悦。
庄子主张“无功”“无名”“无待”,以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所以他宁可于江湖间作逍遥游,也不愿入朝为相。美国哲学家梭罗深感人为身所累,为工业而累,于是主张“简单生活”,他在瓦尔登湖边自垦自种自养,充分利用时间阅读,过一种充实的精神生活。罗素主张人生在于悠闲。但作为世俗的观念来看,部分人在处理身心关系中主张“游戏人生”,更主张享受来自肉体的愉悦,更向往富裕的物质生活。精神的沙漠化,心灵的荒原化,已经成为困惑现代人的重大问题。许多现代文学作品揭示着这些问题,比如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启示人们:当我们的生命没有了一种责任,选择游戏人生时,我们的生命不但没有获取愉悦,反而会陷入空虚无聊的泥沼。人毕竟是有精神的,我们不能否认精神的存在。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张扬人性中的优点,这也是思想家在探讨人生哲学时通常的主张,许多成功学更是以此为根本。思想家们宏扬的多是理性、毅力、意志等人性的优点。
篇7
题目:爱与时间同行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2.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在600——8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4.文章不得抄袭本试题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真题解析】
类似“与______同行”,或以“同行”为话题的作文题,并不少见,因此,这道命题作文题,一点儿都不陌生。但审题仍需谨慎。“爱”是作文的中心,“时间”是文章的线索,“同行”是要求把“爱”和“时间”交织着写。题目换言之,就是“爱与时俱进”。
这个题目虽然有所限制,但考生熟悉相关的文题,因此写作难度不大。
写作时,应首先考虑“时间”,只要把时间顺序想好了,作文就有了思路。
时间顺序可考虑以下几点:1.上学的年级顺序。2.自己的年龄顺序。3.一年的季节顺序。4.节日的先后顺序。5.一个季度三个月。6.一个月内的上中下旬。一周内的7天。8.一天内的上中下午。
因为体现“爱”的材料不难选择,所以可放在“时间”之后考虑。选择材料一定要以时间为基础,大体应该这样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什么样的爱在加深。
【作文赏读一】
爱与时间同行
考生
“李总,这是您让我写得销售计划。”“啊,等一会儿我看,你先放在儿。”“那我先出去了。”“好!”
望着小王的背影,心里想,这孩子的经历和我相似,从她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今后我要多帮帮她。
计划很快看完了,印象是一般。新手嘛!也难怪,我提笔帮她修改。“李总,有个——”“噢。先放放,等我把这个计划看完。
改完了,打电话把小王叫来:“计划我看了,写的还不错——”“是吗?”小王有点惊喜。“但你毕竟是个新手,有些地方我帮你改了一下,修改的地方你好好体会,有什么看法咱们再交流。”小王受宠若惊:“谢谢李总。”
下午,小王送来了正式文本:“李总,太谢谢你了,没想到你改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修改的地方,我都读了好几遍,启发很大。”“啊,你的底子很好,只要你努力,进步会很快的。我不用再看了,你们就照着计划做吧!”
几个月后,新的销售渠道终于打通,为公司带来很大的效益。公司大会上,我说:“这次销售业绩好,首先得力于计划好,这要感谢小王同志,其次是你们销售科的同志齐心协力,努力工作的结果……”
事后,小王找到我:“李总,我做的还很不够,知道你这是爱护我,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
我想起了帮助过我的人说过的一句话:爱一个人,就多一些宽容,多给他一些支持。看来,我理解了这句话!
年底到了,公司聚餐会上,已是销售科长的的小王,激动地对大家说:“我到咱们公司时间不长,如果说我还有一点成绩的话,那要感谢李总,这绝不是套话。李总对新来的我,包容,支持,这背后就是爱,一个感受到了别人爱的人,没有理由不努力……”
小王激动地给我敬酒,突然脚下一滑,向后倒去……“哎呀!”我大喊一声。“怎么了,做梦了?喊什么呀!”妈妈推推我。我睁开眼,啊,原来我是在做梦啊!
——但愿梦想成真!
【评析】
文章采用了“以虚写实”的方法。梦,是假的,但梦中表现出的“关爱别人“愿望是真的。
看开头,我们以为考生在写一个虚构的故事,内容是“我”关爱本公司的小王,并无特别之处。但读到结尾才恍然大悟,考生原来是在写梦境啊,我们禁不住为考生的“后作交代”叫好。
梦境,可以飘忽、模糊、奇异,用在作文里,效果不错。
【作文赏读二】
爱与时间同行
考生
笔与纸同行,书写华章;月与风同行,月明风清,爱与时间同行……
小时候,母爱是叮咛。“牛奶喝了吗,一杯都喝了啊。”“喝了,满满一大杯呢!”我答道。“书和作业本都装书包里了?上次你把语文书落家里了,害得我跑了一趟学校,还打车去的呢。”“放心吧,昨晚我就收拾好了,我长记性了。”“噢,对了,天气预报说今天下午有小雨,你把折叠伞带上。”说着,妈妈把伞递给我。一切收拾停当,我说:“妈,我上学去了!”“走吧,过马路注意点车……”“哎,带水了吗?”妈妈有又追出来。“带了,放心吧!”走在上学的路上,耳边还回响着母亲的叮咛。
长大后,母爱是鼓励。“妈,这次数学没考好。”我小声地说,然后把卷纸递给她。妈妈脸色很难看,眉头紧锁,接过卷纸,她看得很仔细。过了一会儿,她舒展开眉头,平静地对我说:“儿子,这次的确考的差了些。你看这道题,你能不会吗?这说明你答题不够认真。再看这道错题,你公式用的不对,这说明这段时间你没太用功。我说的对吗?”我点点头。“知道差在哪儿了,就找到了以后努力的方向,下次考试你一定能考好,妈妈相信你!”我听了,心里暖暖的,精神振也作起来!
而现在,母爱是陪读。初三了,每天都要学到很晚。我不睡,妈妈也不睡。我在屋里写作业,她就在厅里干这干那的,不闲着。直到我熄灯就寝了,她才回自己的卧室睡觉,第二天比我起的还早。“妈,你不用陪我,我不会困,也不会偷懒,你回屋睡觉去吧。”“妈陪你是自己心里踏实。我年纪大,觉少,你不用管我,好好写作业吧!”我还能说什么呢,妈妈的良苦用心我怎么能完全体会得到呢?
时光如流水而去,爱如喷泉涌来!时光不止,爱也将生生不息!
篇8
关键词 活力作文 创新法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初中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其难点所在。而初中作文教学的创新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应成为创新作文指导的领路人,在谋篇思路、文章内容和作文格式等方面大胆创新,要积极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敏锐观察者、感悟百态人生。为此,我们要坚持创新的原则,让学生的灵性不断释放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独创”性是中学生作文的取胜法宝。做到“独创”,在依靠自己的思考能力的前提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写作方法,靠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来巧妙完成写作。在实践中,笔者得出如下规律。
1 创新构思独领新意,文贵创新百花盛开
构思是作文的核心步骤,它涉及到对中心的把握和对作文的多种因素的整合。因此,良好的构思是作文成功的一半。为此,我们要认真去探索让学生改变构思的多种方法。
1.1 心灵呼唤自我独白,肺腑之声动人心扉
它的构思方法强调通过大胆的心灵独白来写作,心灵独白是作文中很难表达的一种素材形式,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多尝试思考用更巧妙和新颖的方法来表达心灵的声音,来完成作文的建构。
如写《书是朋友》这篇文章时,可让学生尝试自己扮演不同书的角色来谋篇布局。如,小人书说:“书记载了童年的梦,记录了欢声笑语。”名著说:“书中有历史,书中有乾坤,书中有英雄人物。”如课本说:“书中有各种文化知识,让我们攀登到新的天空。”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容易且直观地体会到书的内涵。鲁迅曾经说过:“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本活书。”这句话更能触动学生思考的灵感。学生在继续写作中,会加以创造,如社会如大书,生活如新书等等。在作文中,学生用拟人化的讴歌形式,通过真切的心灵自白,可使他们的感情抒发到极点,这也符合中学生作文“讲真话抒真情”的要求。
1.2 观念人格化之妙,不同品质巧领悟
这种创新法是将人格力量赋予某物,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作。这样的构思能够实现抽象和形象的交融,让学生能更好去理解主旨所在,同时教师还要启迪学生去更好地通过人格化的形象来实现文章的标新立异。
如学生写以“再谈宽容”为命题的作文时,某学生以《宽容的自我介绍》为题目,采用拟人的手法,择用了魏征如镜、负荆请罪和自己身边的真实人和事作材料,证明只有宽容,才能创造和谐的世风。以人格化的手法来表现主题,实现物我合一,能使小作者的文笔兴味浓厚,使事理由难到易。
1.3 角度玲珑变化,主题变化多端
主题是作文的灵魂,抓好中心对作文的把握显得非常重要的。为此,对于中心的角度的变化和延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角度的变化不能毫无章法,我们应该要去合理探索变化的规律。
如一学生写以“语文”为话题的作文时,可采用多角度的开段词语:“那是你吗,语文?美丽华贵细柔,我无法用任何辞藻来修饰你。”“那是你吗,语文?大观园的人情分离,桃园中的结义,我无法领悟你的真正内涵。”“那是你吗,语文?汨罗江水更加凶猛,易水河畔夕阳更加红烈,我无法真正走进你博大的胸怀。”
以这三句话作为每段的开头,连续的设问,使语文内涵层层展示。因此在写作中运用首句反复或者回环的艺术手法,所形成的不同视角能展现文笔的精致和美妙。
2 创新作文崭新内容,打开素材广阔天地
学生平时作文的写作内容大多和其生活有直接联系,学生往往乐于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来探索创造新的写作素材和内容,学生往往能对作文素材获得更多的神来之笔。
2.1 获得体验之真,心灵不拘细微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是被熟知的写作真谛,所以教师要反复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写作情感,包括对自然界、大千世界和百味人生的独特体验。作文和做人都讲究要让自己的心声如清澈的溪水展露无遗。作文也更重于对文章的“真”的表达,以真实为基石,才能让作文不离文心。
如学生完成作文《奋斗》时,教师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各种渠道搜集信息,比如学生自己的学习经历,自己周围的亲戚朋友的奋斗历史或自己阅读中积累的奋斗故事。然后自己来思考和驾驭这些写作素材。在写作中,真实材料的记录,和为奋斗付出努力的描述都能够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而成为文章的成功所在。
2.2 新颖感受抒写,品味文笔细腻
在作文写作中,我们特别注重抒发自己的新感受和新思想,反对拾别人的牙慧。拥有自己的创造和感悟,那样的感受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别人的心灵契合。
如学生在完成习作《青春际遇》时,有的学生落入俗套,只写自己生活中流水账,但是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能够联想到《十三岁的际遇》《青春日记》等学过的文章。通过回忆,筛选出其中对自己有用的材料,从而创作出如《青春的长镜头》《五色青春》《走进不同人的青春之门》《那抒写青春的鹅毛笔》。这些灵动的文题,无不使作文充盈着新的情味。
3.3 弘扬时代之声,个性率真有情
如心灵之泉自然流淌,这是好文章的标准之一。而每一颗心灵都是有独特的思潮空间的,而解读心灵成为了文章的重要任务。
中学生天真无邪,对生活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但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去总结自己内心的不同体验,让他们能用合情合理的语言表达出来,用自己独特的言语才情来让笔端诉诸真情真意。
如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很好去开展小小组的交流对自己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经常开展班级的讨论会或展开文学沙龙,来让自己的作文情感能得到别人的滋养和影响。学生在浓浓的讨论氛围中,充分认识到了 “冰心”般的心灵是文心的本质,有了“灵感”的相互碰撞,才能让作文的情意更真更浓。
3 作文花样形式翻新,构思精巧新法制胜
花样的格式,不变的主题,是使学生在作到创新的一种渠道。它要求学生从平常的作文实践中积累多种花样写法来为己所用。那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掷地有声的文章来。
3.1 微型小说,精致神奇的体裁
微型小说作为文学体裁之一,以塑造人物为主要任务,并在文章中加入新的构思。它以人物塑造的典型性、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主题的深刻性等优势,让人对其爱不释手。
例如,学生在学习完课文《窗》后,可以让学生来创作类似的小小说《心窗律动》《教室窗外的眼睛》。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到了小小说的构思和人物,以及语言的组织等问题。并懂得小小说不仅是作家的专利,自己也能很好去驾驭和运用,为作文增添亮点。
3.2 童话手法,让童心焕发光彩
童话是一种想象丰富的体裁。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大胆想象。童话中要借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并描摹环境气氛,来完成不同主旨。
《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是著名的童话名篇。我们可以让学生来模仿这些童话作品,自己来尝试和思考创作童话,展现童趣。有一个学生写了《灰姑娘后传》的童话,来告诉人们灰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向皇后的转型,并帮助王子来管理国家,解决诸多难题的故事,人物命运变化多端,富有声色。
3.3 日记也走新路,宝刀不老焕青春
每个写作实践者都写过日记。日记体是讴歌心灵,记录琐事的一个平台。日记形式可以有单篇日记,也可以有组合日记。形式上也自由灵活,每篇日记之间不要求有很精密的逻辑性。表达也自由玲珑,可以将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实践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来创新日记内容。诸如记录下对国家大事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来抒写自己对未来的畅想,或者是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是观察日记等等。最妙的是记录下自己的灵感火花,为写作储备素材。
总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我们的学生定会在面对各种作文题型时,写出个性,写出精彩,写出神奇!
参考文献
篇9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有惊世红楼;钱钟书不厌多次修改,修改内容达上千处,方筑成今日之围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海明威等众多大师的成功,充分说明了文章修改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作为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作文修改,探寻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将作文修改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并且扎实有效地坚持下去。
一、点面结合,循序渐进
每次作文完毕,教师如果只是笼统地教给学生从字、词、句、立意、结构等方面进行修改,由于学生每次修改文章的起点始终一样,因此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很有限。要想使作文修改真正具有实效,就要求教师能够将作文修改工程系统化。将作文修改系统化的最好方法便是将每次作文修改与作文训练的目标仅仅结合。每次作文训练最好只围绕着重点目标来修改。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要将作文训练系统化。
怎样将作文训练系列化呢?我们学校在作文训练上,立足于整个初中学段,着眼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梯级上升,按照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应考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将作文中的能力训练点科学有序地排列在每一学年的每一次作文训练中。因此,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也是针对每次作文的能力训练点(写作目标)进行修改。
如在训练命题作文《我的季节我做主》时,教师设计了两个目标:①学会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此目标侧重于应考技能的训练);②生动用词,文采飞扬(此目标则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一般的修改流程为:①教师根据目标进行作文指导,学生根据指导完成写作,并进行初步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是自主修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自己发现问题,如词句不通、语意不顺、中心不明,思路不清等,然后自我解决问题。②教师通览学生作文,及时发现问题,再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以下修改:首先,修改本次作文中出现的通病;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本次作文的重点训练目标――生动用词,进行重点修改,反复锤炼。学生可以选择文中的某一段进行重点修改,锤炼用词,推敲字句,或者再交换修改,直到自己认为确实达到目标所要求的“生动用词”为止。修改后的作文往往会有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有的学生是这样修改的:原句:秋天一到,一些树叶就飘落了下来。修改后:秋天一到,一些性急的树叶便迫不及待地挣脱母亲的怀抱,轻轻悄悄地溜到地上,去开拓另一番天地。修改后的句子巧妙地运用了“性急”、“轻轻悄悄”等修饰性的词语,一反悲秋的常调,既抓住了落叶的特点,又赋予了落叶以积极的意义。
这样,学生在目标的有效引领下,反复修改,长期坚持下去,作文水平便会随着科学的作文训练的展开而呈螺旋上升之势。
二、升格示例,抛砖引玉
作文修改如果只凭教师的口头指导,成效不会很大。如果教师能够拿出典型的病文示范修改活与大家共同修改,则效果就会很好。比如我们在训练以“友情”为话题的作文时,设定了这样一个重点目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让形象更鲜活。可当学生交上作文时,却发现大部分作文内容依然空洞,形象不够鲜明。于是我便选取一到两篇典型的“病文”,胶印几十份,让学生每人一份,然后引导学生针对文章的空洞乏味进行有效诊断,并拿出诊断药方,具体修改。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修改自己的作文,便会得心应手了。我们集体会诊的病例以及升格后的作文有的发表在《考试报》等报刊上,还有一些辑录在《升格作文指导》等系列图书中。
三、激励为主,注重过程
写作是精神的旅行,思想的探险,修改作文其实就是对作文的再创作,是一项比较艰辛的脑力劳动。如果教师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学生的修改便会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在这个方面,我主要是这样做的:
首先,作文评价多元化,以激励为主。例如在学生互评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做一个伯乐,找出别人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当众宣读,小到字词、句子、题目,大到段落、结构,给学生以成功的愉悦感。经过修改升格了的作文,会推荐在本校清泉文学社社刊《清泉》上发表。如果很优秀的作文,教师再推荐到《作文与考试》、《新作文》、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当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快乐时,他们便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修改中去。
其次,重视对作文的过程管理。采取积分制,将每次作文的成绩进行量化,督促学生写好每次作文,重视每篇作文的修改。根据实际情况,给修改完的作文打上等级。若果等级为“A”,就加2分,等级为B,加1分。整个学期的作文成绩累加起来,就是学生期末考试的作文成绩。如果学生作文能够在本校社刊《清泉》上发表,每篇加5分。如果能发表到《作文指导报》、《新语文活页》、《考试报》等报刊杂志上,本学期的作文成绩便为满分。
以鼓励为主,并注重严密的写作过程的管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与修改习惯,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的作文水平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两年以来,我所带的两个班(共86名学生)学生作文已经有上百篇发表在省级以上各类报刊杂志上。
附升格示例:
【失误示例】
一首无言的歌
山东省宁阳二十四中 董彩云
前奏:有人说,友情是一杯清茶,淡淡的,淡淡的,呷一口,感觉好美;有人说,友情是一杯浓烈的红酒,纯纯的,香香的,泯一口,感觉好香;而我认为,友情是一首无言的歌,没有轰轰烈烈,没有平平凡凡,有的只是一串串感情的音符。
相识
四年前的七月,我认识了她――一个开朗、活泼、积极、乐观的女孩。学校刚分班,我和她有缘成了前后位的邻居,和她认识很简单,简单的只有两句问候:“你好!”“你好!”
七月的天空空空的,没有风,没有云,庭院内的梧桐树静悄悄的,偶尔会飞来一只麻雀……
相知
相同的兴趣,相同的爱好,相同的思想让我们彼此熟悉,熟悉直到相知,“我喜欢秦文君的小说,清新,单纯……”“真的吗?我也喜欢,特别是《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九月的天空,高高的,深深的,湛蓝湛蓝的,庭院的梧桐树笑嘻嘻的,为了那群引吭高歌、放声歌唱的百灵鸟……
相别
上天总喜欢捉弄人,在去年的冬天,她由于父亲工作的调动,不得不离开我们这个学校,我们唯有伤心的离别。“到了那边,别忘了给我写信……”“你也是,好好学习,好好照顾自己……”
十二月的天空,阴沉沉的,阴沉沉的,大概要下雪了吧!庭院里的梧桐树――哭了,树叶黄了,落了,鸟儿飞了,走了……
后奏:我不是真正的音乐者,我却有着音乐者的头脑,我把她的喜怒哀乐编进音符,我把我的酸甜苦辣编进音符。因为我知道――一串串音符最终汇聚成一首无言的歌。
【师生会诊】本文记叙了“我”与朋友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达了“我”对这段友情的怀念。文章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开头、结尾与题目自成一体,条理清晰,结构整饬而严密。再细读之,就会发现本文太注意结构的整齐划一了,却忽略了内容的详实。三部分平均用力,内容不具体,感情不充沛,不足以打动人心。
【会诊药方】文章如果能够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把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再具体化,文章的感情表达得会更充沛,更易感染读者。三部分不宜平均用力,应注意处理好详略。友情的相悦关键在于相知,因此如果把第二部分重点展开,再注意从面上拓展,那么第三部分离情别意的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了
【升格佳作】
一首无言的歌
山东省宁阳二十四中 董彩云
前奏:有人说,友情是一杯清茶,淡淡的,清清的,呷一口,感觉好美;有人说,友情是一杯浓烈的红酒,醇醇的,香香的,泯一口,感觉好爽;而我认为,友情是一首无言的歌,没有高亢的旋律,却有着一串串真挚感人的音符。
相识
两年前的七月,学校刚分班,我和你有缘成了前后位的邻居。第一节课上课铃响起,我慌慌张张地冲向我的座位。未料到我老牛拉破车的技术是如此“高超”,只听“呼啦”一声,后桌上你刚刚摆放整齐的新课本也想随我而去,却被重重地摔在地上。“以后可要注意安全驾驶,否则吊销你的驾驶执照!”你故作生气,晶亮亮的眼睛中却隐藏住不住宽容的笑意。窘迫的我不由得被你逗笑了,连声“对不起”也忘了说。就这样,我的心因你的幽默宽容而向你敞开。
相知
这天课外活动,我正埋头“苦读”,“我敢保证,你看的是《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你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喜地连连拍我的后背,眼中放射出奇异的光彩。“我也喜欢秦文君的小说,清新,单纯……”“真的吗?我特别喜欢她写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我们两人兴致勃勃地谈起其中的人物,不时的为不谋而合的见解感到惊喜。
“周末我们一起去新华书店逛逛,先看个够,再买上几本书回来细细看,如何?”“好啊,不见不散!”我们定下了“君子协议”!
大街上,有我们两个执手相牵的身影;校园里,有我们促膝长谈的欢声笑语;餐厅里,有我们互相关爱的殷切眼神;教室里,有我们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成长足迹。
九月的天空,高高的,深深的,湛蓝湛蓝的,庭院的梧桐树笑嘻嘻的,为了那群引吭高歌、放声歌唱的百灵鸟……
相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你眼中的泪花,闪烁在我的心里,我手心的温暖,传递到你的心中。在你即将随父亲的调动而“调动”的最后时刻,我们相依相偎,难分难舍。
篇10
不少的青少年道德沦丧,情趣低俗,举止不文明,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抱负;很多青少年不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没有健康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情况,更凸显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
高中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理论修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
一、以宽松、自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呈现人文精神
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的影响力很大。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文教育的效果。语文教师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社会关怀、人文素养对每一个学生都会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语文教师应该善于阅读,热爱学习,关心社会,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宽容学生的错误。这样的教师,往往以人格魅力与人文素养,赢得学生的喜爱,使学生自然而然以语文教师的言行审视自己的一切行为,从而打好自己的精神底色。反之,只关心学生的分数,对学生的错误恶语相加,只会让学生反感,甚至厌恶学习、厌恶语文。
其次,一位有着良好人文修养的教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的个性探究,在宽松、自由、自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阅读――发现――探究――反思――合作,营造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的课堂情境,使课堂成为知识生成与文化提升的愉快园地,从而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没有学生参与建构的语文教学,只能是满堂灌的课堂,只能是低层次的知识记忆,只能传输低层次的语文知识,而不会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文因素。没有激发学生的人文思想,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可能实现积极探究、认真反思,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简言之,教师的表率作用,就是视人文教育为语文教学的持续深入与精华部分,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与课堂建构中,时刻关注,不断落实,让语文课堂时刻充满着人文精神。
二、以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水融,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理论修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简单地把高中语文的阶段性目标――高考,与语文中的人文教育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只会抑制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因为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不仅仅包括基础的语言分析能力、阅读能力,更包括思辨能力、批判能力与审美能力。拒绝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效率肯定低下;两者结合,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高二年级的《〈论语〉选读》中的《沂水春风》,文章有一段孔子与曾皙的对话: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从文言文教学角度看,“舍瑟而作”中“而”的解释与“异乎三子者之撰”的翻译,当是重点。一些学生认为“而”应该表示修饰,表示“舍瑟”是“作”的情状,“舍瑟”与“作”之间没有先后关系;一些学生认为“而”表示承接,“舍瑟”与“作”之间存在先后关系。文言文中“而”的用法繁多而复杂,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没有学过系统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学生也未必理解。教师不妨问问学生:①孔子与曾皙是什么关系?②曾皙回答孔子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要“作”?学生马上就懂得:站起来回答孔子的问题,表示曾皙良好的个人修养,所以“舍瑟”与“作”之间应该存在先后关系。这样,渗透了人文教育,一个复杂的词法问题就轻松解决了。翻译“异乎三子者之撰”一句,状语后置很明显,无需多讲,教师应该提示学生:课文下面的翻译中把“子”解释为“三位”,是不是很妥当?“子”在文言文中一般表示什么?学生马上明白:“子”,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又表现了曾皙良好的个人修养。这样,学生对《沂水春风》所反映的主旨“儒家礼乐思想的熏陶”,自然就理解比较深切了。
因此,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与语文教学的落实,不是水火不容,而是水融。人文教育,不是脱离语文教材的高头讲章,不是离开课堂的政治动员,而是语文教学的自然深入,是语文教学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
另外,必须彻底转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一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答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点点地被削弱,成为语文学习的边缘者。渗透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关注学生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让他们在思想、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语文课堂要转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状态。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需要走向社会化与生活化。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①以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为目标的教育,必须根植于社会和生活,而不能拘泥于教材与课堂。②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走向社会化与生活化,是语文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③生活与社会也是语文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简而言之,在人文教育中,要实现语文教材与社会生活的无缝连接。在语文课堂里,通过组织学生就文本问题、社会现象的陈述、思考、辩论,不断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水平,提高学生辨别假丑恶与真善美的能力,从而唤醒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心理需要,并且让这种心理需要发展成为实际行动。
三、通过语文课堂人文元素的挖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国学者罗伯特・西奥迪在其专著《影响力》中提出:“深刻的影响力,从来不是强迫的被动的,而是以一种为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人文教育不是凭空说教,也不是盛气凌人的指手画脚,而是以一种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引导。现在的高中生,对社会充满好奇,对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又很困惑。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各种人文元素,既满足学生正常的好奇心,又解答学生的困惑,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通过阅读进行人文教育。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人文精神蕴含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拘泥于教材的语文教学,既让学生的语文视野十分狭隘,阅读体验非常不足,也让学生的人文意识长期沉睡。教师借助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从优秀文本中汲取多种养分,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我们应该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欣赏美文、阅读美文、探究美文,把学生从文本情节中解放出来,去品味语言、品味情感。教师还要为学生选择好的阅读材料,如古今中外具有人文精神的诗文词曲,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文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章以及一些词句优美的散文或者是世界名著,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滋润、心情得到愉悦。
其次,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挖掘教材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产生共鸣,并以此为题来写作,促使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譬如,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引导学生探讨生命的意义,以“生命”为题进行写作;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或者《始得西山宴游记》,让学生以“挫折”为话题,谈谈人生中挫折的意义。一旦写作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让学生的感悟到达一定的高度,充满情感体验、生活忧患、生命意识的作文,就能成为现实;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有真正意义的提高。
最后,通过语言品味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语言品味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它是较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更是体验文本的切入点。以简驭繁、以简蕴繁,以含蓄的文字,表达含蓄的情思,是很多文学作品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就是强调语言品味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把握文本感情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与把握文本感情,是相辅相成的。唯有语言品味,才能让学生触摸到文本的人文因素。如《林黛玉进贾府》有这么一个细节:
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教师之为教师,应该有比学生更加敏锐的眼光。就学生而言,他们对文本的感受是表面的而不是深入的,是直线型的而不是发散型的。针对这个细节,教师应该设置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笑”说明了丫鬟们对宝玉什么样的情感?到底是谁,让丫鬟们称呼老祖宗的嫡传孙子、怡红公子为“宝玉”而非“少爷”?无须教师做多解释,学生们就会品味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这样的品味,不但让学生感知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更能树立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识:在人格上,人人生而平等;以金钱、地位论而造成人的不平等,是缺乏人性、扼杀人性的行为。在语文教材中,值得师生双方品味欣赏的语言,数不胜数。当教师不断挖掘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品味的时候,学生的语言能力、人文精神,自然会实现可喜的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和社会对人文精神回归的需求,人文教育已经是备受教育界关注。高中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很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利用好高中语文教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观念,结合高中生的特点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利用好的作品来引导学生体会语文学科中更加深刻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王锐生.人文精神的历史形态・对人文精神的历史主义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
[2]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