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苑漫步范文
时间:2023-03-14 00:1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苑漫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课堂一味灌输式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教一首古诗,要讲两三节课,写了满满的几黑板,所有知识点毫无保留地灌输给学生,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得了,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不但没能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留下点有用的东西,教师自己却先累倒了。
2、课堂一直提问式的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但是其忽略了古诗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教学过程不停机械式的提问,把学生变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忽略其对古诗整体意境的感受能力,导致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支离破碎。
3、课堂一贯演讲式的老师习惯把学生当成听众,把自己想象成是百家讲坛里的主讲人,眼睛看着房顶,口若悬河地表演着,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全然不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脑海里只留下了老师手舞足蹈的影子,对于古诗词的知识点却是一脸的茫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呢?
策略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要想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必须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好之”“乐之”。同时要做好“三个比较”(1)对相同时代的诗人的比较。(2)对于相同题材的诗词比较。让学生通过对相同题材的古诗进行比较,对古诗的内容、写作方法、作者的情感进行比较,对古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3)对不同社会背景下同一诗人的思想比较。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写出来的古诗也寄寓了自身不同的遭遇和情感。
策略二:提高层次 读出韵律
著名学者周汝昌认为格律诗是按照一定的声律格式写出来的诗,其“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重视格律诗的音乐美,进而引导学生读出“无与伦比”的美。
1、读出节奏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语节,总结节奏的一般规律。如教学《山行》时,可引导学生划出语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着,归纳出七言诗一般可以划分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四个语节。最后告诉学生朗读时各语节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停顿。
2、读出韵律美。韵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韵脚。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学生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好听。我告诉他们“好听”的秘密就在每行最后一字的读音上。学生很快发现三个句末字的韵母都是“i”。我随机点拨:“古诗中二、四两句(有时包括第一句)最后一字的韵母相同或相似,这就是押韵。押韵的那个字叫韵脚。”接着,我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韵脚的作用。然后,我又指出韵脚要读得响亮些,拖得长些;为了形成对比,第三行句末字要读得短些、弱些。最后,学生按照要求诵读起来,陶醉在古诗优美的韵律之中。
3、读出抑扬美。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强调每个字的平仄,无疑太繁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抓住重点,基本读出格律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就可以了。古人对平仄规律早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概括。七言的二四六字(五言的二四字)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如此平仄相间后就有了“升降升”或“降升降”的节奏起伏。因此,我们着重关注二四六字的平仄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去研究每个字的平仄。另外,句末字是韵脚,我们可以根据押韵规则诵读它。
在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古诗文阅读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关注格律诗的声律美,读出存封在诗句里回环流畅、铿锵悦耳的音乐美,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这不仅能让古诗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策略三 大胆想象,读写互彰
艾青说:“诗人的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诗人往往以简练精确的语言,创造出深邃无穷的意境。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发挥丰富的想象,想象出诗中的一切情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朗诵好诗歌。特别是朗诵格律诗,更需要从意境着眼,因境抒情。
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这首诗,它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奠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丰收年景,家家户户杀鸡宰猪,热情款待客人,反映了田园生活的喜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重重山,一道道水。山水环绕,使人误以为是没有路可走了,突然眼前又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村落,怎不令人惊喜啊!
篇2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西塞山前的盛春,白鹭飞翔,桃花缤纷,落在水中随波流去,鳜鱼正肥,一鱼翁正在斜风细雨中垂钓。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走进古诗苑,我听见:山村的夏夜,鸟惊、蝉鸣、还有稻田里一片蛙声,编织成一支醉人的乡村夜行曲。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姑苏城外的秋夜,霜天残月,江畔红色的枫树,江中渔舟的点点火光,绘制成一幅精美的枫桥夜景图。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走进古诗苑,我看见:北国的冬日,万里冰封,天女散花,把整个世界打扮成一个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的天国。
夜大雪歌(陆游)
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啊!在古诗苑漫步,来到一个美丽的水亭边,我忘却了回家的路:
如梦令(李清照)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75—01
一、确立目标,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综合实践活动“活”起来
1.目标全面,突出主题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收集、运用信息能力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等。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课程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安排,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开展一系列活动,这样才能使活动课精彩纷呈,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2.面向全体,形式多样
(1)竞赛。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比如:查字典比赛、成语串联、朗诵会、现场作文、辩论赛、演讲赛等等。
(2)表演。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如,《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等都可以改成课本剧,九年级下册的戏剧单元都可以进行表演。
(3) 辩论。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如:学习了《羚羊木雕》后,就可以围绕“当自己的观点与家长发生冲突时,该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听从父母的”而辩论。
(4)游戏。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角色体验”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 上《孤独之旅》,我安排学生进行采访等等。另外还有成语接力、联词作文、组与组之间开展知识互查等,都是我们常用的。
(5)赏析。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可以开设一些赏析型活动课,由各个小组确立一个主题,分头搜集资料,集体展示。如:“诗海遨游”、“神游水浒”、“秋雨诗意”都可以设计成赏析课。
二、变单一的模式向多元化发展
“这就是我”是七年级上册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有老师在组织教学这节课时,就定位在口头作文这样的语文活动课上,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介绍自己。其实,它还应该与第一单元很好的联系,体现以下内容:①珍视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②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学会友好相处。③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广自己。在七年级上册中还有一次综合性学习课:“我爱我家”,课本设置了“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情境,而我们大多数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往往就上成了三选一的作文课,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就是为了作文选择活动的主题,收集作文的素材。实际上,作文是这次综合性学习结果的一种呈现形式,除了作文,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能力,在寻常事物的调查中体验生活的情蕴,感悟生活的乐趣。
三、由传统的依赖课本行事向实际生活拓展延伸
在八年级下册中有这样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和“古诗苑漫步”。教材要求学生走访科技人员,查阅有关网络、书籍,搜集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资料,关注最新的科技成果,给大家展示,这在农村初中是很难办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本单元的实际:“新技术之风吹到我们村”来编排这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搜集身边运用的新科技,感受它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同样,“古诗苑漫步”,我们也可以改编成“民歌漫步”“乡村民谣”了,不是利用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录制电视短片或制作电脑动画,而像西北的腰鼓、秧歌或者快板那样去表演,去挖掘民间丰富的语言。
篇4
春天一直是文人的宠儿,是他们笔下的骄子。古往今来歌春咏春的诗句便如雨后新芽,不胜枚举。虽然诗人的心情不一,让落在纸笔尖的诗句或热情,或伤怀,或慨叹,或喜悦,但每一首诗句的字里行间,都融汇着挥不去的春色春情。
春天在文人笔下是丰富多姿的,是色彩斑斓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是黄莺唤醒了的春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江水思念着的春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细雨滋润了的春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桃花依恋着的春天……文人墨客的浅吟轻唱,让我们感受到春风的和煦,春雨的珍贵,春色的柔美和诗人的痴迷。无论是“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早春,还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的仲春,抑或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晚春,诗人笔下的春天,阳光普照,惠风和畅,百花竞放,满目青翠,可谓“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人把赞誉写入了春天,把喜悦融进了春天,把柔情长留在了春天。
漫步在古诗苑中,我们发现在一些脍炙人口的咏春古诗中,春天其实是有时间感觉的。这感觉用言语很难描述,但用心底的感觉去触摸,就能感觉到春天正在一丝丝融化,在暖风中一丝丝飘散。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就是对春天开始的细致描写。这时候的春天,还带着年的余味,饱蘸着春节的喜庆。在爆竹的响声中,人们能感觉春天带来的暖风,这暖风绵软无力,却能吹去一个冬天的寒冷,让人从心底充满了希望。
篇5
关键词:审美情趣意象 诗词意蕴情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随意翻开初中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不但非常适合学生阅读,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苏轼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用蕴藉丰富、朗朗上口的古诗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应对当前快餐文化充斥视听、使学生语言贫乏空洞的有效措施之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何使古诗教学贴近学生,能真正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吸收和积累,我进行了有关古诗教学的探索。
一、古诗教学的基本环节
1.疏通语言障碍,了解大意,换言之,即“披文得意”之“披文”。它是“得意”的基础和途径,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分,一切文体的阅读教学概莫能外。由于阅读古诗词存在更大的语言障碍,疏言就更显必要。古诗词在语言运用上,省略、跳跃、语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学时只要让学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进行字字落实的翻译,拘泥于后者,既难以做到,又耗费时间,势必影响感悟诗情等方面的教学。要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2.将古诗词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没有意象,情思往往难以表达;不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情思常常无法让人领会。这一环节的基本要求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它是最能显现古诗词本色的教学环节。主要做法是再造想象,让学生通过大脑的加工,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对那些仅凭再造想象难以完成转换的诗词,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
3.感受领悟诗词意蕴。它既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悟意,应在“显象”的基础上入境。入境即进入意境。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包括两个部分:由意象直接构成的较实部分是“实境”;由意象诱发和开拓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想象空间是“虚境”,又称“诗意的空间”。“实境”处于表层,“虚境”处于深层,唯由浅入深进入“虚境”,才称得上入境。
4.内化古诗词的言语,并能化用于表达。抓住精当传神的字眼,领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言语品味着眼于学习言语这一目标,而不忘同时获取言语负载的信息,理解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是融为一体的,它对领悟意蕴、积累语料、掌握表达技巧都具有重要价值。学古诗词的目的是以古诗词的言语去影响学生的言语,提升学生的言语品位和能力,运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这一目的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
二、发挥想象,探究古诗词之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在古诗词学习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在古诗词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学生通过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诗人词人的世界。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善于捕捉古诗中的意象
篇6
摘要: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做法,从教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出发,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传承 途径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严重缺失。针对这种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从诗歌鉴赏学习出发,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代的经典之作,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文透出了汉字的魅力,其中蕴涵的建筑美、韵律美能让人获得巨大的提升。所以,教好古诗文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内蕴,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借助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师可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文,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诗文的韵律美。如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一种壮志难酬的沉郁之情。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学识和人生经验所限,很难把握诗人的这种沉郁之情。而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中岳阳楼和洞庭湖壮阔的景色,然后进一步感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身一人飘零的孤独感,最后感受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壮志难酬的沉郁顿挫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诗人情感的变化。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独立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也将逐渐增强。
1.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有关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课件等形式将课文进行多色彩的处理和多元化的归纳。这种方式能通过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高效地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力工具,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对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做一介绍,让学生对该篇课文的背景知识有所认知。紧接着教师可以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以一种醒目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给学生一种震撼,并且给出相关链接,将现代人学习这种为民、为苍生而尽心尽力精神的实例加以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这种精神。学生在这种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对自己早已熟知的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深刻而良好的认知,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古代诗文的教学中能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以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把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1.3重视课外活动
开展多彩传统文化活动,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首先是结合教材中 的 综 合 性 学 习 举 办 的 活 动 , 如 《 到民间采风去》、《古诗苑漫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其次是结合学校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如“侗歌班”、“芦笙队”、“琵琶班”等;再次是由语文兴趣班开展的《戏曲知识大比拼》;以及由学校书法班、国画班、民乐班和德育处主办的“毛笔、硬笔书法比赛”、“国画比赛”、“民乐比赛”和“古代名人志士故事演讲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的传承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狭窄空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2、培养学生中学语文鉴赏的形式
2.1民俗文化阅读课
通过开办鉴赏民俗文化的阅读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阅读课的内容参入一些诗词的阅读,与不同时代的小说作品的理解与戏剧类的阅读,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民俗文化课的开办,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民俗文化的意义与社会内涵。
2.2民俗文化调查课
由于地域性的不同,所以有着不同的传统礼仪与生活风俗等,要学生了解社会与研究社会的现象,很有必要对民间深厚的民俗知识进行探索厚学习。我们教师必须组织一些调查活动,深入民间生活进行搜索,带动初中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观察的能力,让学生走进民俗文化的的社会现象中去,体验调查活动的生活,探索人类的创造性,以及流传至今的各种传统物质文化、行为习惯、神话传说,谚语文化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2.3民俗文化讨论课
阅读,收集民俗文化,由于长时间的蔓延,或有限的读者,采访者水平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完整的情况。根据一些问题,实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语言、节日、文学作品等作为讨论的切入点,对出现的民俗文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致达到学生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目的。
2.4民俗文化作文课
民间文化欣赏是利用各种民俗文化知识,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将分析的过程与最后的结果,综合理解转换成自己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总结
通过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每一个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江淑燕.以古诗为载体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论初中语文古诗教学[J].台声·新视角,2005,(6).
篇7
备受关注的2014年高考北京市《考试说明》中将语文作文一分为二,增加了字数在150字到200字的微写作,分值10分。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场景、事物,表达观点,抒感的能力。这一改变,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本期《考试》栏目收录王学华老师撰写的《微写作:开启高考作文新时代》一文,就对“微写作”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揭开了微写作的“面纱”:北京市样卷中的微写作题与出现在各地试卷中的语言综合运用题目加以比较,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规模小,容量少,主题单纯,目标清晰,针对性强,其核心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综合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微写作走进高考,我们应该可以从容应对,因为我们已经在语言综合运用的综合实验田里耕耘多年了。
微写作的内容具体涵盖了什么,适用于哪种范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实际上,当我看到今年北京市微写作的考题样式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英语试题作文部分。写作第一题小作文就算是微写作,不是写则通知、启事、通讯稿,就是写条留言、意见、请假条,讲究语言的精简、完整、到位、融合场景、匹配身份。看来学科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了,似乎都在相互借鉴。实践性强的应用文写作作为作文训练的一小部分,又会被重新凸现出来,加强训练。
微写作教学和大作文教学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两者最大的区别在语言表达方面:微写作更加强调用精练的语言说明事物、提出观点、抒感;大作文更加强调精工细描、细节阐释、感情曲折。这就意味着微写作要在语言精简方面下功夫,应加强小语段的模拟练习。用凝练的语言写作,这对学生其实更具挑战性。比较而言,长篇更容易遮丑;写短的东西,比如短诗、超短小说要更难一些,因为它对语言的要求更高。本期《交流》栏目收录了张旋老师撰写的《公开课――不妨在“微写作”上露一手》,文章以《下棋》《最后的常春藤叶》《亲爱的爸爸》《古诗苑漫步》等公开课教学环节为例,通过对教师下水文的分析,来谈微写作的训练。有仿写,有扩写,还有诗歌创作,从语言片段到完整篇章,从描写到想象,可以说覆盖面很广,几乎和大作文训练没有什么不同。
篇8
关键词:诗歌鉴赏 知人论世 想象 读诗 读己
诗歌艺术是中国文化经典中一支灿烂的奇葩。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面对一批不爱学习、对语文“免疫”的中职学生,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现代中职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胜境,通过漫步古诗苑,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丰富其情感,弘扬传统文化,培养诗意智慧,使之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教参的单元教学说明也明确指出:古诗词有经典的文学语言、经典的文学形象和经典的表达技巧,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古诗词鉴赏具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和审美能力的多重功效,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然而怎样才能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融为一体呢?笔者的理解是只有让学生喜欢才会让他们有阅读、探究的冲动,才能透过语言、形象了解诗人的个性、思想,从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教学中怎样才能引领学生来一次穿越,走近古人呢?笔者认为经典诗歌鉴赏课仅仅只简单粗略地介绍人物生平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了解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们的性格、思想,从而尽可能让学生真正了解甚至喜欢上其人、其作品。
一、由其人观其诗
笔者的诗歌鉴赏课主要是以“由其人观其诗,再以其诗观其人”的形式进行,借用专业的术语,即孟子所推崇的“知人论世”文学批评方法。
例如在上《将进酒》一诗时,笔者先用了约30分钟时间介绍了李白的生平与喜好。告知学生李白漫游和纵酒的喜好与他的创作风格、内容密切相关,并在穿插“酒中八仙”“采石矶”等故事中,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山水诗——《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等;告知学生李白恃才傲物、狂放不羁性格形象是与其仕途、创作分不开的,并穿插了“龙巾拭吐”“力士脱靴”等故事,师生共同回忆相关的一些政治抒情诗——《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通过诗歌、故事的穿插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让他们对李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自读、品读、交流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情感变化。两课时正好完成第一步内容——“由其人观其诗”。那么如何去观其诗呢?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举了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叶老在这里生动而意蕴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诗要“驱动我们的想象”。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在开篇就引导同学们闭上眼睛去想象那幅“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画面,进入到诗歌的情境中,让学生感悟到李白这样俊逸洒脱之人才能有如此大气之笔调。
二、以其诗观其人
第三课时解决第二步——“以其诗观其人”。根据诗歌内容和诗人生平,探讨以下问题:
一是诗人在诗歌中因何劝酒?古代文人与酒又总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关联,而李白诗中的酒除了豪气外,似乎总与愁分不开,试用他的一些诗句进行说明。
二是这是些怎样的愁?诗人的愁从何而来?
三是诗人不愁就不行吗?为什么?
在课前充分查阅资料的前提下,通过一番讨论学生自然明白:李白的政治梦想与诗人的秉性、情趣、个性的人格差异太大,导致了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于是,酒成了引子,愁化作血液,狂撑起脊梁。于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最后老师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上网搜索余光中的《寻李白》,看看余光中先生笔下的李白是怎样的形象,与你脑海中的李白形象是否一致,若感兴趣再去多查资料,进一步丰富对李白的认识。
读杜甫的《登高》总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痛彻心扉的疼惜之情,怎样才能让学生也产生类似的情感呢?——先知其人。因此笔者用近半节课时间重点介绍了杜甫的坎坷经历对创作的影响,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命题:“坎坷的命运对杜甫来说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从裘马轻狂的生活到李林甫“一次野无遗贤”的“制举”而困顿长安十年,为了光耀门楣,更为了“致君尧舜上”的伟大抱负,“制举”失败后的杜甫也曾逢迎过、钻营过,但最终还是坚守了道德的防线,残酷的现实一步步把他推到了困顿生活的拐角,一个华丽的转身,一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横空出世!而战乱的经历更是让大量的传世名篇在他浸满忧患的笔下不绝涌出。从这里,笔者也让学生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生活就没有创作的源泉。
接下来赏析《登高》,那份低沉悲怆的情感就不言而喻了,再问学生该诗如何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为何会呈现这样的诗风,联系诗人生平经历就不难理解了。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所以说读诗最终是为了读人。
说到唐诗必谈李杜,而谈起宋词必提苏轼。对于这样三位标杆式的人物,笔者总会尽量让同学了解他们的生平点滴,进而争取走近人物。比如上完《念奴娇》后,笔者推荐同学们去看林语堂的《坡传》,并要求同学们阅读余秋雨的《坡突围》。《一剪梅》则是“以其诗观其人”来教学,通过词中意象走进特定人物——女词人,感受其独特性,再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武陵春》两首初中学过的词感受不同时期词人的心境,进一步了解词人。
虽然这样用时较多,但在笔者看来,这还是十分必要与值得的,哪怕一个班只有那么三两个同学能够在笔者的介绍下喜欢上这些诗人!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不就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读诗读人的过程中读出了诗歌的形象意义与情感意义,更读出了诗歌所蕴含的哲理意义,而这些对学生来说,对他们的人生无疑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发,岂不妙哉?李白、杜甫的经历和作品传达给我们的不正是对命运不公的一种积极的抗争吗?他们的经历不正是在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这样的真理么?——人生的命运纵然无法把握,但在困逆中不会永远孤独。
当然,“教无定法”。经典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课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设计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学生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体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多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它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索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语文活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活动课的内容:
1.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课中的“语文”二字,虽然不能如杜威提倡的传统活动课那样,每节课都做到多学 科内容交叉,但是,要尽量挖掘语文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内容,特别应挖掘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方面的内容,以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耳濡目染。因此,以家庭生活为话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更接近学生的心灵、情感生活,更具亲和力,因而易于操作实施。如:《我与高尔基比童年》的活动课,就是以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切入点,切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的一次成功的语文活动课。一方面,通过阅读世界文学名著“自传体三部曲”——《童年》,扩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他们阅读欣赏的品位;另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激情演绎了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的苦难与抗争,自己童年的幸福与追求。在比较中,妙语连珠,妙趣横生的再现了人生百态,潜移默化中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再如,结合人教版八年级第二单元教材内容---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进行了《珍惜生命拥有幸福》、《花季雨季》、《母亲节的礼物》、《我给父母洗脚的感受》等活动课。这些活动既生动有趣,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课堂内外、课本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在真实的氛围中,在活动的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在信息的整合中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2.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以某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方案。我们尝试着进行了《书籍是我友——我与书的故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与书的故事(二)》、《趣谈报纸——读报好处多》、《神游水浒》、《采英撷粹 ——名言警句收集》、《 缀语连珠——对联集锦》、《走进名人》 等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书海遨游,采撷人类智慧的花朵,读书,读好书,更好的去读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以《 缀语连珠——对联集锦》为例,活动从字谜拉开帷幕,紧接着古今中外词对、诗对琳琅满目,更令人惊叹的是两位女同学将全班同学的姓名以对联的形式演绎出来,而且恰如其分,博得满堂彩!下课了,同学们余兴未了,欲罢不能,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也可以对生活中的某些语文现象进行剖析,或者以讲座形式,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热门的文学、语言知识;可以教师抛“ 砖”以引学生之“玉”;可以放手让学生编筐,最后老师收口。如八年级语文活动课“我与苏轼的对话”以《记承天寺夜游》为基点,发散 开去,追问苏轼,追问我国古代文化生活,追问人生,学生兴趣盎然 。
3.结合社会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课以课堂为主阵地,起于课堂,也可以跨出课堂。我们尝试进行了如下活动: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兵器世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是结合经济、历史学科的知识进行设计的。
《海峡两岸一家亲》,则是结合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行径,结合时事热点问题进行设计的。
《西行漫记》是结合西部开发的形势进行设计的。
这些活动跨越古今时空的隧道,纵横东西方文化,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生活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如模拟招聘人才,市场调查,走访英模,参观人文景观,规范用字,到法庭旁听等等。
4.结合自然、科学、文化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篇10
何家坳小学创建于1959年,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名牌老校。50余年的蕴积涵育,形成了学校独有的“德育为首、艺体见长”的办学特色。早在1980年代,学校被授予“全国五好小公民优秀集体”“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株洲市艺术教育实验校”。1990年代,学校被授予“全国德育工作示范校”。2000年,学校又被授予“湖南省首批课改实验校”。国家级课题“古诗文吟诵与书写校本课程”研究获全国优秀课题成果奖,综合实践课程“名人、名地、名作知多少”研究与实践影响深远。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在特色构建和内涵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在充分探寻学校底蕴、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整合50年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既传承中华文化之精魂,又适合当代少年儿童素质多元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国学立品,德艺双馨”。
“国学立品”就是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引导学生走进民族文化圣殿,用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修身、立品,培养健全的品格,塑造有民族根基的中国人,立儒雅大气之品,立感恩孝敬之品,立诚信责任之品,立仁爱友善之品,立勤奋进取之品。
“德艺双馨”就是指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生品行高雅,艺体见长,从而促使师生在个性、品质、情感、态度上立人,在兴趣、爱好和求美、求善、求真的生活情趣中立身,以实现“保护天性、张扬个性、完美人性”的育人目标。
经过多年的教育科研,我校文化建设获得了比较成熟的经验。
一、以独到的办学理念为灵魂,统领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培育“雅”的校风,让校园流淌一种健康、高雅、求实、向上的精神。
学校校风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标识,是学校教书育人整体风貌的外在表现,也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工作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我校在“德育为先、发展为本、文化引领、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围绕“国学立品,德艺双馨”特色发展目标,提炼出“雅”的校风(即环境典雅、教师儒雅、学生文雅)、“精”的教风、“活”的学风和领导班子“实”的作风。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将“雅、精、活、实”悬挂在校园醒目位置,让师生天天见、时时想,做到人人熟知、个个理解,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今“雅”的校风弥漫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浸润着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心灵,并内化为一种“雅、精、活、实”的校园精神。
二、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提质为突破口,构建具有国学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让师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精魂,激发师生走进民族文化圣殿的欲望。
环境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学校岁月掩映不去荣光的直观表达。独特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是独特的学校主题的阐释。学校围绕“德育为先、发展为本、文化引领、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以“弘扬中华文明,传承国学精髓”为主旋律,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在自然与人文统一的前提下,凸显“国学”文化特色,形成一种简洁明快、富有个性的校园主体文化环境,全面实现环境育人的目标。
三、以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为关键,通过校本培训,岗位练兵,打造文学素养深、儒雅气质浓、艺术情操高的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先决条件。为了建设高素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校坚持“全员参与,分类要求,分层发展,整体提高”的校本培训原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组内研、网上论、岗位练”的培训方式,全面推行新老教师师徒结对,健全继续教育制度,派遣名优教师到名校代培,开展岗位练兵、教学比武、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四、以“书香校园”的创建为抓手,规范师生读书行为,开展“与经典同行”系列活动,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以“国学经典”立德修身。
为凸显“国学立品,德艺双馨”的办学特色,为了让优秀经典文学作品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人心,学校将“书香校园”的创建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提质到“品国学,诵经典”活动的开展;从论语箴言诵读到《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从《古诗文吟诵与书写》的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到百诗、百联、百歌、论语百则、名言百句的“五百工程”;从教学廊道的诗、书、画、印到橱窗、楹联、曲赋,学校领导班子以此为特色,孜孜以求。“课前激情演讲三分钟”,师生“共读一本书”,教师“每月一经典”,亲子阅读,午间读书活动等系列读书活动成为“书香校园”创建的有效载体。
如今的校园里,到处充满着书香气息,到处回荡着琅琅书声。走过典雅甬道,沐浴国学文化的晨曦微露;漫步通幽曲径,濡染白石先生的悠然神韵。植树造景,景景育人;花木扶疏,润物无声;翰墨丹青、铜雕、静心亭、国学生态园、国粹展示园、读书吧、书画长廊、德馨廊、板报橱窗,古朴高雅,神韵悠扬,成为一本本传承“国学经典”的活教科书。
五、以特色校本教研、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与研究为重点,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加强学科渗透,让学生有序诵读经典,充分张扬个性。
“古诗文吟诵与书写”是我校承担的首个国家级研究课题,已于2003年结题,并获优秀课题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古诗文吟诵与书写”纳入校本必修课程,并编写了配套的课程纲要和校本教材。2010年,我们又重新修订“古诗文吟诵与书写”校本教材,改名为《国学经典苑》,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中华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修订后的教材分“品文轩”“书写园”“故事集”“思贤亭”四个板块,在注重诵读、书写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经典诗文欣赏和拓展活动。在整体编排上,编写组在板块设计时考虑了三个梯度的联系:个体单元的层次梯度,总体架构的连续梯度和教学主体的时空梯度;在选材上,注重趣味性、可读性、针对性、教育性和实践性。
2010年,我们将中华传统文化作品《弟子规》纳入校本课程,还编写了“课程操作手册”,并利用每周五的晨读时间,全校诵读《弟子规》。这样,每一位执教教师一边教授课程,一边学习和反思,在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古典文化修养。
为了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我们相继开发了“快乐篮球”、“小小神剪”、“科学乐园”、“快乐哆唻咪”等二十多门校本课程,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名人、名地、名作知多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是我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意识和综合素养的另一途径。“学名人、阅名作、游名地”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意识,增进了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以丰富多彩的德育序列化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践行经典的同时,感受艺术的魅力,塑造完美人格。
育人更要育心,学校不只是孩子们精神的家园,更应是心灵的乐土。
我们实施双班主任制,开展班级自主管理;我们关爱贫困学生,呵护留守儿童;我们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以名项目——德育JQ工程的创建工作为重点,以班级自主管理为抓手,实施校本德育;我们重视校园“三节”,关注“四队两组”的建设,既抓各种特色的创建,更重视常规主队活动的开展。这一系列举措,让师生在活动中磨炼坚强意志,促进和谐发展;在活动中思考人生真谛,塑造健全的人格;让孩子们将爱心与责任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素质、一种热情、一种态度。
在学校特色发展建设中,我们以国学立品,以德艺育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打造了一批“小绅士”、“小淑女”,培养了一批艺术尖子和运动健将,为学校竞争赢得了文化资本。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南省课改样板校”、株洲市“书香校园”和“湖南省五星级红领巾示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