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11 22:3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年月日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年月日教学设计

篇1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多少天。

2.在年历卡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2012的年历卡。

老师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预设】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把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课件)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

2.你们为这节课开了个好头,这是其中的一张日历。(课件2)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日历中的2003表示什么?4呢?14呢?(适时板书:年 月 日)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年、月、日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认识新知

1.初步认识年、月、日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谁能告诉老师这是哪一年的?再看看,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吗?

2.从年历卡里,你知道一月有多少天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导认识年历卡)

老师已经为同学们设计好了表格,(课件3)请你结合书本17页的年历表把这个表格填写完整。好了吗?谁能把你的答案告诉大家?(指名说)其他同学对照自己的答案,认真听他说对了没有。是这样吗?(课件4)

是这样的同学请举手。

3.认识大月、小月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下面再打开课本17页,表格下方有一句话,我们一起读出来好吗?(齐读)结合这句话谁能告诉老师,大月有哪几个月?小月呢?合起来是几个月?那还有一个月哪里去了啊?(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我们习惯上称为“二月平”)

4.记住大月、小月

为了方便记忆,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在表里把大月涂上黄色,涂好的请举手!在表里把小月涂上蓝色,涂好的请举手!老师问一下还有没有没有涂色的月份?为什么?现在老师给你们1分钟时间,你能记住大小月吗?

5.年月日歌诀

现在你知道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了吗?都有多少天呢?

有人把它编成歌诀就是(课件7)“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唯有二月二十八,每逢四年闰一日,一定要在二月加。”

6.一年的天数

同学们这么聪明,下一个问题肯定也难不住大家,你能算出2005年的天数吗?动手算算。

2012年呢?你怎么知道的?

三、应用知识,巩固提升

1.“想想做做”1、2

2.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

3.同学们肯定觉得书上的这两题太简单了,我们来点有挑战性的好吗?请看抢答题。(课件8)

4.学到现在,老师还有几题比较模糊,谁能帮帮老师?(课件9)

四、总结

谁能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结合板书)

板书设计:

年 月 日

篇2

《年月日》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大家每年都要过一个快乐的生日,谁说说,你的生日在哪一天?(生说)

师:你能在年历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吗?(能)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年历卡(每个组拿的是不同年份的年历卡)同桌互相指一指。(学生互相指)

师PPT出示:

小芳说:“我的生日在8月31日。”

小明说:“我的生日在9月31日。”

小刚说:“我的生日在2月30日。”

师:你们能在年历卡上找到这三位小朋友的生日吗?(能)

师PPT出示年历卡(2010年)。

生1在年历卡(PPT)上找到了8月31日。

生2在年历卡(PPT)上没有找到9月31日,老师让全班同学在自己手中的年历卡中找,也没有找到9月31日。

生3在年历卡(PPT)上没有找到2月30日,老师让大家在手中的年历卡中找,也没有找到2月30日。

师:看来,各个月份的天数并不完全相同,那么每个月到底有多少天,这里面又隐藏着怎样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关于年月日的奥秘。

附《年月日》总结环节

师: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你想对小明和小刚说什么?

生:我想对小明和小刚说,你们可能记错日期了,9月是小月没有31日,二月是特殊月没有30日。

师:小明说,他的生日在9月的最后一天,你知道小明的生日是哪一天吗?(9月30日)

师:小刚的生日也在二月的最后一天,你知道小刚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生1:小刚的生日在2月28日。

生2:我认为小刚的生日也有可能在2月29日,因为有的年份2月是28天,有的年份2月是29天。

师:小刚还说,他12岁了,可是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小刚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生3:小刚的生日在2月29日。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从我们刚才看到的知识短片中知道,每4年才有一个闰年,小明12岁了,用12除以4正好得3,也就是12年中只有3个2月29日,所以小刚的生日在2月29日。(全班掌声)

师:大家真是太了不起了!

评析

1.导入设计直奔认识“基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第一课时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年历卡发现:①一年有12个月。②1、3、5、7、8、10、12月是大月,各有31天;4、6、9、11月是小月,各有30天;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③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达成要基于对每个月份天数的明确认识。导入环节通过在年历卡上找三个日期,让学生发现原来各个月份的天数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月份有31日,有的月份有30日没有31日,而2月份连30日都没有,从而激发起“每个月到底有多少天”的探究欲望,把学生的关注点直接引到本节课的认识基点上来。设计非常巧妙,足见对教材把握的准确和到位程度。

2.导入设计直奔记忆“拐点”

这一导入设计中还有一点值得赞赏,就是让学生在年历卡上寻找的三个日期(8月31日、9月31日、2月30日)的设计。在大小月的区分中,学生们很容易误认为单月份是大月,双月份是小月,尤其是在拐点8月份和9月份处记忆容易出错。针对易错的知识设计导入,有利于学生先入为主印象深刻地知道,8月份是31天,9月份是30天,有效突破记忆拐点,形成清晰正确的认识。在总结环节又一次呼应9月的最后一天是30日,再次强化记忆拐点,增强记忆效果。

3.导入设计直奔理解“难点”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课堂意外;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81-02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是活的、高效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料想不到的教学意外也是正常的。

俗话说,百密一疏,在课堂中不管你如何精心预设,都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外发生。面对教学中的意外,教师常见的反应有三:置之不理、束手无策、懊恼不已。在这部分教师眼里,课堂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他们千方百计地把课预设非常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殊不知这样的预设仅仅是满足教师自身课堂教学需要而给学生挖的“陷阱”,教师等着学生往里跳,于是预设成了束缚学生思考、僵化学生思维的罪魁祸首。教学意外的出现不全是坏事,如果能智慧地处理好,反而是好事。教学意外是课程的生长点,是认知深化的催化剂,是好课的亮点;意外是能让人的眼睛一亮,让人“砰然心动”的情节。

一、灵活互动,尊重学生创新

案例一: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年月日》一课时,笔者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基本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年历卡,发现关于“年月日”的具体知识。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有哪些了解呢?你能从手中的年历卡上发现什么吗?把你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全班反馈,教师板书学生反馈情况: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大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月是小月(每月30天);二月有28天或29天。因此一年有365天或366天。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我觉得你们都可以成为小小历法家了。根据大家的汇报,你们对‘年月日’知识有了哪些了解呢?”(我的目的是让学生照黑板的提示归纳出“年月日”的基本知识)一段很长时间的沉默。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我像见到了救星似的。师:“你可真勇敢!你说说看。”生1:“我知道了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31天永不差这句口诀,我爸爸告诉我的。”师:“哦,还有没有想说说的同学?”生2:“我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每月30天,是小月,二月有28天或29天,一年有365天或366天。”师:“你回答的太完整了,咱们表扬他吧!”(心想:总算是一块石头落了地,塌实了,按预设完成了任务。)

反思:课后我在反思,我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吗?当学生对我所提出的问题沉默时,我就应根据突况,改变提问的角度,让学生更好的明确我提问的意思。更遗憾的是当学生1回答的是大小月记忆方法时,被我忽略了,没有及时抓住并利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而要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师生互动,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以生为本,倾听学生意见

案例二:曾看过一个教学片段,一位教师在执教上教版实验教材第四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法(口算)》时,出现了一段生动的插曲。教学中设计了四个班的小朋友乘船去游玩的活动情境。一年级23人,二年级31人,三年级35人,四年级36人,有两条船,每条船上限乘68人,请学生帮忙设计乘船方案。一段时间后,学生逐一想出方案:(1)一年级、四年级合乘一条船,二年级、三年级合乘一条船,得出两个加法算式。(2)一年级、三年级合乘,二年级、四年级合乘再得出两个加法算式(按照教案预设,非常顺利地完成口算加法,接下来该进行口算减法的衔接了)。生:“老师,我还有一个方案!”师:“是吗?你说说看。”(执教老师没有急于开始下面的环节,而是停下来认真地听着)生:“可以让一年级和二年级合乘一条船”(课堂上开始议论了,不行,另一条船不够坐)“我有解决办法,我想一年级和二年级合乘就54人,会多出14个位置来,而三年级和四年级合乘是71人,少了3个位置,可以从三年级和四年级里安排3个人在第一条船上,不是也可以了吗?”(哦,下面一片赞叹声)师:“××的想法真有创意,老师都没有想到,我应该向你学习,那咱们再算算是不是他所算出的结果。”(又得出了两个减法算式,也顺利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反思: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及时给予肯定,并且表现出了对学生发言的重视,将他的想法和其他学生的共同验证。虽然这位学生的想法使课程没有按备课预设进行,而且耽误了许多时间,以至于后面的预设的内容没有完成。但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不会的问题解决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为学生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奠定了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教学是教师个性和学生个性之间的影响过程,教师一刻也不能忽视个性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尊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因材施教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案例二中的那名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富有个性化的计数方法,这是创新学习、发散思维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个体经验的积累与交流,为学生搭建个体经验交流的平台,并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加以指导和培养。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其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各显神通。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常常会碰撞迸发出绚丽的火花,生成新的、更有价值的见解,从中学生也会体验到自我成功。

三、智慧调整,促进精彩生成

案例三: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师(出示7时钟面图):“从这个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生1:“发现了时针、分针,1到12个数字和12个大格。”生2:“我知道这个钟面上正好是7时。”师(略带兴奋地):“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告诉大家吗?”生2:“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所以是7时。”师:“大家认为他的说法对吗?”(对)生2:“我还知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师:“是吗?大家的意见呢?”(多数人表示赞同和肯定)“看来,很多同学已经有了看时间的经验,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今天的知识。现在同桌合作,拨钟面,读时刻。”

反思:学生一看钟面便认出“钟面上是7时”,而且还说出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大大超越了教师的预设,特别是后者是要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探究获得的。这时,教师没有搁置、回避,而是对学生充分肯定,放弃了原先预设的方案,让学生在相互探讨、操作、启发中建构起整时的认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上发现、判断、整合信息,灵活调整预设,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课堂意外的发生是具有一定偶然性的,教师应提醒学生留意意外情况,在意外情况上做文章,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悟,认知同时也会在“意外”中深化。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课堂上的意外,让其成为课程的生长点,认知深化的催化剂,使我们的课堂生成更加有效而精彩。

参考文献:

[1]范强.在生成中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J].新课程教学案例,2005,(5).

篇4

案例一: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今天是2011年3月8日,是三八妇女节,这一句话中就包含了年月日三个时间单位。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月份有大月,有小月。有31天的是大月,有30天的是小月。

生3:一年有365天。

生4:还有28天的月份。

师:拿出2005年的年历卡,看看刚才同学们说的是不是正确?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看好后,请填书上第17页的表格。

……

师:请你汇报,有31天的月份是哪些?

生: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2月。

师:你听清楚没?听清楚的再说一遍。

生说完后,师:7、8月连着的!

师:有30天的月份是哪些?

生:4月、6月、9月和11月。

师:还有一个月是特殊的。

……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大月?

看到大部分学生举起拳头,就相机介绍拳头记忆法。

师:你也可以只记大月,其他的月份就好记了。

课件出示:“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腊”指什么知道吗?

生(兴奋地):腊月!

师:对的,是腊月。也就是十二月份。现在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师:你发现大月的什么特点没?

生1:7、8两个月连在一起,都是大月。

生2:7月以前的是单数月份;8月以后的是双数月份。

课件再次出示:“要找大月你记住:七八两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是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

听课思考: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性的要素。这个案例中,教学重点是记忆大、小月,书本上只介绍了“拳头记忆法”(即使学生遗忘也能用自己的拳头数出来)。对大小月的特征记忆却没有突显出来。因此教学中,教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用重墨帮助学生寻找大月的特征,给了学生多样化的记忆大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从反馈课本P17的表格开始,就没有依据课本的呈现顺序,而是将大月一起反馈,小月一起反馈,便于学生寻找大月的排列规律,为记忆大月做好铺垫。再让学生读一读是哪几个月?你发现了它的什么特点没有?引导学生发现大月的特征,再加上教者为学生拓展的两个记忆口诀,学生记住大月就很轻松了。这样,数量少的小月记忆起来就更为方便,特殊的2月也就“呼之欲出”了。从本节课的教学中,看出教者对学情的精准分析,并充分考虑到:(1)年月日的内容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故而导入时是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边学习边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2)基本知识点的强化(大月、小月和2月)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采用个人填表—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达到记忆。(3)在计算全年的天数时,强化大、小月的特征(铺垫2月的天数)。在这些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大气、丰厚之感。

案例2:《平移和旋转》教学片断

师:世界上的物体都处于运动中,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种运动方式。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模拟运动;认识平移和旋转。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移和旋转吗?

生1:平移是沿着直的方向运动。

师(手势补):这样?坭是平移运动吗?这样?坨呢?

生2:旋转是围绕着一个点(轴)在转。

师:你会判断平移和旋转吗?(出示“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思考。)

反馈:图中“拔算珠”的运动是平移;那么,玩算珠(手势)的运动是什么呢?

生:这是旋转了。

师指着电脑驱动弹出的图:这是在做什么运动?

生:平移运动。

师:可是,当碟片在机器里工作时,它是旋转的。

……

在教学完例2后,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方格纸与图片进行操作。

师:把小船图放在方格纸的左上角第一格处,我来说移动的方向和格子数,你们来平移图片。

师:把小船图向上移5格,再向右移3格。

学生移完后,教者再用背投演示平移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数平移格数的方法。

……

听课思考:本课时的重点是认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会区分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教学中教者帮助学生拓展出平移的另一种情况:?坭 ?坨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本质特征是在移动的过程中物体本身的方向不会改变;教学旋转中拓展了课本中“拔算珠”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是手玩弄算珠,将算珠玩得滴溜溜转的情况则是旋转。使学生明白:即使是同一种物体,当它发生不同的运动时,其运动形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图片开合光驱时光驱做平移运动,而当光盘工作时则在做旋转运动。再如学生举平移的例子时,举到了汽车的运动属于平移,教者便相机拓展了一下:那么汽车方向盘的运动又属于哪种呢?进一步使学生明白: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件在同一次的运动中运动形式可能也是不同的。这样的拓展,更好地帮助学生区分两者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准确判断出同一物体不同运动状态时的运动形式及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件的运动形式;这样的拓展,及时有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在表象初建立时就有了比较完整的架构,学生对数学事实的认识厚实了起来。

案例三: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片断

学生看图列出算式25×30后,让学生说说打算用什么方法做?

生1:可以列竖式算。

生2:可以口算。

师:那你口算一下,结果是多少?

生(齐):25×3=75,25×30=750。

师:你再列竖式算算看。

……

反馈时,优化25×30的竖式简便算法。

师:你会简便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了吗?听写几道题,只写出简便计算的竖式,不计算。

(1)17×60 (2)34×50 (3)480×5

师:列完竖式了吗?打开书P36(“想想做做”1)核对一下。

再请学生列简便的竖式计算题组:

25×300,250×30,2500×3

……

听课思考:教学中,在优化25×30的竖式写法后,拓展一个听写环节——听写17×60、36×40、480×5的竖式简便写法;听写完毕后让学生核对课本P36“想想做做”第1题的竖式,这次拓展是在优化的基础上做到强化,设计别出心裁。由于简便算法后落0的个数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教者又拓展了一个列竖式简算的题组——25×300,250×30,2500×3,用题组来小结落0的方法。其中第二个竖式在简算时,学生很容易受加法的影响而只落一个0。但在这个题组中,学生则能很轻松地发现这三道题的结果是一样的,易错点就得到了回避。听到这组题,笔者不仅为教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叫绝。如果没有对学生学情的深入分析,怎么会有如此精彩的拓展?课堂教学又怎会如此丰实?

沉醉于丰实的课堂教学所带给笔者的震撼,课后笔者特意找时机与教者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有幸探知教者的秘诀:在教学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节课的生长点——厘清一节课的重点,借机梳理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一节课的生长(枝)方向。至此,笔者终于明了这几节课丰实的因素所在,关注到如此多的方面,课堂怎能不灵动起来?内容怎能不丰富起来?课堂又怎能不大气、丰厚起来?这样的课堂,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喜爱与浓厚的兴趣,以及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激发,给学生注入可贵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篇5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软件开发Visual Basic6.0(第二版)》,本书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以“任务驱动”为主旨,将知识点融入到实际的VB程序设计中。

(二)学生分析

1.学习能力:对纯理论的讲解往往是一头雾水,很难听懂,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放弃纯理论教学,强化动手实践)

2.知识技能:已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和PS课程,初次涉及到计算机语言,课前已预习。(从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尽快熟悉VB操作)

3.情感态度: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实践厌理论,欠缺对问题的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兴趣)

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习环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成八组,放弃纯理论教学,强化动手实践,从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尽快熟悉VB操作。

(三)教学策略

本次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总结归纳等学法指导,把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引领学生如何“学”。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任务导入

教师演示“VB城堡乐园欢迎大家”这个应用程序,想完成这个任务吗?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VB长什么样子吧!(此处用一个滚动字幕的程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任务分析

1.任务一:VB城堡乐园欢迎大家

任务要求:以“城堡”图片为背景,滚动字幕“VB城堡乐园欢迎大家”。

通过提问集成环境的各组成元素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巩固了概念。以具体的任务来介绍集成环境的使用更加直观,围绕本任务用到的对象讲解,不展开,避免学生混淆。代码讲解以用到的事件、方法为主,不逐条讲语句,防止引起学生的厌烦感。

步骤1:设置窗体对象(以表格列出属性名和属性值)

步骤2:设置标签对象(以表格列出属性名和属性值)

步骤3:设置定时器对象(运行时看不到)

时间间隔(interval)为100毫秒

在教师演示完每一个子任务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注意了解使用到的属性及相应值的含义,小组成员间互相交流。

步骤4:设置代码

(1)双击窗体弹出代码窗口。

(2)选择窗体对象的load事件,并输入Load事件代码。(Load事件:窗体装载,标签的起始位置是窗体的最左边。)

(3)选择定时器的timer事件,并输入timer事件代码。(Timer事件:时钟控制,标签从窗体最左边与最右边之间来回滚动。)

教师分析代码时,着重看所用到的属性、方法和事件。

步骤5:运行、保存程序

(1)按F5或按 键调试运行程序

(2)保存工程(至少有两步,第一步保存窗体文件,第二步保存工程文件。)

(3)生成可执行程序(“文件”——“生成工程1.EXE”)

任务评价与总结

1.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演示,先自己说明作品的成功或失误之处,再由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2.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

3.提问学生本任务中使用到的控件对象,由他们总结。

每个子任务演示完,就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出错较多的问题集中说明,其他个别解决,讲练结合,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代码段不展开讲解,只着重于此程序中出现的属性、方法和事件,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2.任务二:数字时钟

任务要求:在标签中分别显示当前日期和当前时间。

步骤1:设置控件对象:4个标签,1个定时器(以表格列出属性名和属性值)

复制标签1得到标签3,标题改为“现在时间”,其余属性不变。

复制标签2得到标签4,属性不变。

设置定时器的时间间隔(Interval)属性值为“50”。

学生按教师提供的属性设置进行操作,可互相讨论。对用到的属性不了解可以查看“VB基本控件学习”软件中对相应属性的介绍。

步骤2:编写代码

针对对象Timer1的Timer事件,用到了年、月、日、时、分、秒六个函数(英文),中间可以用“&”连接。怎样使显示时年月日之间以“-”相隔,时分秒之间以“:”相隔。

学生在教师的逐步提示下写出相应的代码,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函数这里不引申,只说明函数名就是对应的英文名。年月日之间的间隔让学生自己选择。提前做完的小组对该程序进行美化。

步骤3:运行、保存程序

(1)调试运行程序(按F5键或按 运行工具)

(2)保存工程

(3)生成可执行程序

任务二教师就不再演示,分析后引导学生自己操作,发现普遍问题时再集中讲解。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在操作训练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任务评价与总结

1.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演示,先自己说明作品的成功或失误之处,再由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2.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

3.提问学生本任务中使用到的控件对象,由他们总结。

(三)课后作业

1.写出标签、定时器常用的属性

篇6

一、创设情境,激起自主、合作探究动机的策略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而好奇心、好胜心以及兴趣则是儿童天生的以及强有力的动机因素。那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他们的求知欲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及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动力,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能适时创设激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测量》这一课时,先让同桌之间讨论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当学生发现所要测量的旗杆不能直接用尺去测量时,我提醒学生谁能从例1中寻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就被激发起来了,都想尽快从例1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自学、思考都特别认真。最终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目的。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间和机会,并在交流和合作前创设一种能激发起他们主动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景。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中,让学生推算一年有多少天时,向学生提出:“要算出今年有多少天,有很多种算法,看看你们能找到多少种?哪一种最简便?下面请各合作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比一比,哪一组协作得最好。”学生在这具有激励性的问题情景下,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了。实践证明,不管是自主探究或是合作探究,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动机(状态)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的策略

学生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活动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看学生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参与多少。我们要把学生要参与、要活动、要思考、要发展、要创新的需求融于活动中。这里要说明的是学生活动并不是单指学生形体上的运动,而是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即让学生动眼看老师的板书和演示:动耳听老师的讲授以及同学的回答;动脑思考课堂上的问题;动口回答教师的提问;动手演算例题、习题和作图。只有让“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思维。

三、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策略

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学生主体意识受地理环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的制约,这就导致我校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够强。而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自己学习活动的发动者和维持者。只有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事自己的学习,这种活动才能不断地维持进行下去,外界的强加是不起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篇7

一、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做好合理的教学预设与生成,并且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预设是教师对于教学过程展开的一种预判,尤其是针对学生们会有的反应、学生们的思维模式以及最后的教学结果等。教学生成则是教学展开过程的真实体现,教学生成往往是动态的,各类教师所无法预见或者没有预见的教学状况的发生。想要更好地处理课堂中生成与预设的关系,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有些教师凭借自己过往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对于学生们的了解,往往会在教学预设上设定得过于狭隘,预设到的情况或者结果等都非常单一,这其实并不明智,很可能会造成一些教学生成发生后教师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由此可见,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是很有必要的。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很实用的一章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对于计算机展开各种应用,并且从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相关规律,这也是具有一定教学难度的。为了让课堂教学中更为游刃有余,我设计了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及应对方案。当学生们无法正确使用计算机时我设计了几套不同的教学方案作为应对措施;当学生们无法意识到在应用计算机时所呈现出的相关规律时,我也准备了几种不同方案给予学生相关指引;当学生们在规律的总结上难度较大时,我也做了一些让规律更为简化与直观的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我都进行了预设,这样不仅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有更充足的准备,也能够更好地化解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难题。

二、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教师的预设被课堂生成所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对于学生们各种出乎教师意料的反应,尤其是学生们出现的那些教师不觉得应当存在的问题时,教师很有必要和学生展开平等的沟通,只有借助有效的交流探讨才能够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进而化解他们思维中存在的一个纰漏,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以“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为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一性质把一个分数化为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商不变的性质本质上是相同的。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锻炼他们的抽象概括的能力。课堂上我列举了一个实例:我让学生观察2/3、4/6、6/9三个分数间有怎样的关系,从中你能总结出怎样的规律,在我的教学预设中学生们能够很清晰地辨识出这三个分数其实是同一个分数,只是后一个分数在前一个分数的基础上分子分母都同乘以2,我想借助学生的这个观察让他们明白约分的道理,然而,学生的反应却让我有点意外。一个学生说三个分数中6/9>4/6>2/3,这居然是很多学生都认同的,学生的这种观念也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为了更好地化解学生头脑中的障碍,对于这个典型性错误我和学生展开了平等的交流探讨。我并没有马上批评学生或者否定学生,在和学生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更侧重于引导,我让学生尝试将这几个分数先化简,再来看看它们的大小。经过化简后学生发现,原来三个分数化简后是一样的,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当教师发现自己的预设在课堂中不是太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预设相差较远时,这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足够的空间。教师的思维和学生们的思维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别,虽说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都会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会综合衡量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会出现教师的预设和生成差距很远,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及时对于预设做出调整。

在学习《年、月、日》时,这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学生们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十二个月,知道大月、小月,并且知道一年有365天。我所预设的是学生们可能会将年、月、日这三个概念弄混淆,在理解每一个概念时,例如一年有365天,一年中有12个月等也存在一定难度。然而,当我跟学生们真正展开教学时我却意识到,学生们对于这部分内容远比我想象的接受得要快。在我展开关于概念的讲解后学生们基本能够对于三个概念有很好的辨识,学生们接受起来远比我想象的要轻松,我所预设的一些问题也都没有发生。为了让教学过程得以推进,我对于预设及时进行了调整,我试图跟学生们讲更细致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并且就这些内容的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阻碍准备相应的教学对策。及时调整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够让教学节奏更为紧凑。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建构式生态课堂 教学设计优化

引言

生态的本意是指大自然中生物之间或者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均衡关系,由此衍生而来的生态课堂就是指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遵循平衡规律,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全面交流,促进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设计。从现阶段我国基础教学现状来看,其主要面临着课堂教学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 ”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教学以讲解、演示为主,形式呆板,缺少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参与度低,因此整体教学质量往往较低。“建构式生态课堂”以其更关注学生需求和课堂参与度的优越性而在众多教师中受到了欢迎。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1.寓教于乐,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必要条件,通过学习兴趣的提高,可以创造愉快的课堂氛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使学生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和趣味性,从而能够有主动学习数学的意愿,并能够以最大的兴趣和热情来进行数学学习[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常识,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自主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也得不到结论的时候,教师再对其进行指导。例如在讲解“年月日”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日历表中一年有多少个月和一个月有多少日进行认真观察。在观察过程中他们能够主动发现每个月份之间天数的不同等,并对其规律进行总结, 进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2.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个性的发挥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讲课和知识传授为主,而学生对知识进行接收,不反问,不思考,也不讨论,学习非常被动,心态紧张而消极,课堂气氛也显得压抑沉闷,再加上教师的一味监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2]。“建构式生态课堂”下,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千奇百怪的思维和反应,并对其进行积极鼓励,使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同时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课堂各类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3]。例如,在“整百数相减”这节课的学习中,教师给出题目:买一辆自行车需要400元,买一台卡片相机需要1200元,自行车比相机便宜多少钱。针对这道题,一般的解题思路是1200-400=800(元)。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先询问学生应该如何解答,或者谁有其他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就有学生提出可以将1200分为1000和200两个部分,用1000减去400得600,再加上200等于800元。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可以直接用12减去4,再在后面添上两个0就能得到800元。通过这种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这样能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和独特见解的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以及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均具有积极意义。

3.加强协作,更强调课堂的交流和共享

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的学习具有单向灌输的特点,生态课堂中师生互动是一个重要过程,而互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沟通、交流及共享,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实现生态课堂的构建[4]。例如在一次统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摸水果游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学生有一个口袋,袋子中放有不同数量的苹果、橘子、梨等,让学生轮流摸取,并对其进行记录。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记录游戏结果,有的学生先在本子上画好了水果相应的图片,有的学生则用数字代表不同的水果,教师再对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结语

教学工具、兴趣和学生是课堂教学进行和教学质量影响的三个要素,它们之间具有相互约束和促进的作用。打造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其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静.对小学数学“原生态”的课堂教学探索及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11):83.

[2]张继安.体验,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南京市翠屏山小学数学“体验式”课堂的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中旬),2014,(2):1-1,13.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问题设计的是否科学,实施的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以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以期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好问题设计呢?笔者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论述。

一、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设计几项策略

1.结合新旧知识连接,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如果我们抓住新旧知识连接的时机,来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问题答案的兴趣,这个问题就是悬念型的问题。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的内容时,笔者就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型的问题:宝宝今年12岁,但她只过过3次生日,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此时,笔者说,大家仔细听讲,上完今天的课就找到答案了,这个悬念的提出,首先在课堂开始把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位置上,在这节课的结束,同学们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灵活利用教材内容,设计生活化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设计的生活化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如何将数学知识还原于现实生活,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突出生活化是很关键的,数学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找到使知识生活化的资源,灵活运用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和加工数学现象,设计出生活化的课堂问题。

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内容时,笔者联系生活实际,在新课开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需要使用人民币?请举例说明;2)我们怎样才能用好零花钱?这些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兴趣,在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中,巧妙地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懂得零花钱也可以积少成多,可以帮助别人,奉献爱心等等。

3.结合学生身心特点,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来设计游戏型的问题,向小学生展示数学的神秘与趣味,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游戏型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以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为由头引出问题的。比如,学习“年月日”内容,笔者曾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上新课前,大家一起来猜个谜语好吗?庄严立墙壁,每天换新衣,旧的随手扔,叫人争朝夕。这个谜语提出后学生踊跃回答:日历!在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答案后,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也被激活了,为这堂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4.结合学生知识水平,设计开放性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在挖掘教材的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这类问题要求主题突出,具有实际的意义,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比如,教学“认识分数”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帮助老师为亮亮和星星两个小朋友分苹果,你能公平地分给他们吗?笔者出示了四个苹果,并请一位同学上来,把苹果平均分成了两份,接着笔者又出示两个面包,请同学上来分,接着,笔者说,我们同学们都把这些东西进行了平均分,现在大家看这是一张圆饼,同学们能公正地分开吗?想一想,怎么用我们学过的数表示呢?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同时,使思维变得更广阔、合理和敏捷。

二、课堂问题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中,应该注意几个重点问题,首先,要注意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疑难处和阻碍处设计问题,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通过问题,起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验证、推理,自主获取数学知识;其次,要注意基础知识点的中心性,使学生以此进行发散性的思维,但也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准确性,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思维方向;第三,我们设计的问题要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产生出新的问题。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教师要在问题的设计中注入新的理念,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好问题,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小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变,培养相信自己,勇于探索的精神,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田文静.立足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进行教学[J]设计考试周刊.2011(48):92

[2]王秋蓉.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考试周刊.2011(21):67

篇10

预设指的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起点。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案的预设中,要确定学习内容的目标、学生的学情,以及该学习内容的内涵与外在的逻辑归纳和引申。他们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学生这些学习起点资源,设计教学环节,然后参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显然,这种教学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本为本,它反映的是僵化的课程观和教学观。生成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确定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一、精彩的课堂呼唤生成

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这年春天,听说市场上墨鱼的价格很高,于是他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是,此次鱼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场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第二次出海,他把全身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全是墨鱼,他只好空手而归。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发誓: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捕捞。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当然,这只是故事,但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故事来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预设过了头,就会影响课堂的生成。一堂课也许有条不紊的依照你的教学设想完整地呈现,但总会给人以缺乏活力的感觉。

那新课程为什么提倡生成呢?首先,从人的角度来讲,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人的发展具有太多的偶然性。我们强调人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存在,人的发展具有无限的空间和丰富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开放性和生成性。其次,从课程的角度来讲。文本的课程可以理解为预设的,是规定好的,如:小学数学应该学习什么内容,标准和教材都写得清清楚楚,这是预设的课程,但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解读,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生成的课程。例如《可能性》这一课,老师也是讲解完课本知识后,仿照课本做了一个摸球游戏:一个盒子里装了10个球,9个红球,1个白球,让全班同学来摸,结果不出所料,大部分同学摸到的是红球,只有3个同学摸到白球,老师接着提问:“你们摸到白球有什么感想?”第一个同学被老师问得一愣,也不知道老师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只好歪歪脑袋,两手一摊,没说什么。第二个同学说:“我们的运气比较好。”第三个同学说:“老师,红球比白球多得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但不是不可能的。”老师听完:“真棒,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你们运气比较好,抽中了。”我觉得“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但不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观念,而不是一个知识点,红球9个,白球1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这个知识谁都可以掌握,但这个孩子还体验到别人体验不到,感悟到“可能性虽小,但不是不可能的”的个性化知识,这个观念可能会成为你整个人生的指引,这个知识是没有力量的,但是观念是有力量的,它会对你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文本知识,文本课程只是一种知识性的课程,而体验课程更多是一种观念性的课程。

二、正确把握生成

新课程需要生成,但生成更需要的是梳理、把握、正确运用。老师要善于捕捉、发现和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梳理,然后把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纳入教学内容,成为教学亮点,同时对一些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信息要及时排除,使得教学能够纳入原有的、预设的轨道,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率和方向。

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有个数学老师上数学课,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圈,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是0,老师不是很满意,暗示其坐下,然后启发:“再动动脑筋,想一想,这像什么?”接下来学生的回答就五花八门了,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像十五的月亮,等等。老师表扬了他们有丰富的想像力,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即将下课,老师进行小结,“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呀?”学生说:“我们学习了0”“我们知道0像太阳”“0像十五的月亮”连续几个同学都是回答像什么像什么,最后老师只能作罢,草草说了有关0的作用与意义就宣布下课,这堂课明显就是老师被生成牵着走,没有正确梳理这些信息,以致于明显偏离了教学目标。另有一个老师,我们再来看看他是如何处理的,当他在课堂中教完年月日这一课时,有同学提出闰年和平年的问题,他当即在黑板上画出了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演示、说明,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地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就定为一天;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是一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年。并带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作为一个个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目标。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有效资源。

三、生成以预设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