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5:4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惊弓之鸟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46分)
1.
(6分)看一看,组词语。
愈________
愉________
偷________
喻________
榆________
渝________
2.
(10分)比一比,再组词。
射________
箭________
猎________
雁________
裂________
躲________
简________
借________
燕________
列________
3.
(6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裂开(liè
liě)________
拉弦(xuán
xián)________
嘣嘣直跳(pēng
bēng)________
拼命(pīng
pīn)________
悲惨(cǎn
chǎn)________
愈合(yù
yì)________
4.
(4分)给下面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手:A.人体上肢能拿东西的部分。B.拿着。C.掌握某种技术或某种工作的人。D.技能、本事。
①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________
②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手。________
③《小学生礼仪常规》我们每个同学人手一册。________
④我爱听青年歌手——蔡国庆唱的歌。________
5.
(4分)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只要……就
……
一……就……
①大王,我不用箭,________拉一下弓,这只大雁________能掉下来。
②它________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________拼命往高处飞。
6.
(6分)补写词语。
亡羊________牢
南________北辙
守________待兔
________苗助长
________耳盗铃
________竽充数
7.
(8分)给下面的部件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列________
________
俞________
________
甬________
________
昔________
________
8.
(4分)给多音字组词。
更:gēng
________ gèng________ 只:zhǐ________ zhī________
9.
(8分)选择关联词填空。
如果……就……
因为……所以……
只要……就……
虽然……但是……
①________夫差不听谋臣们的建议,________最后吴国被消灭了。
②我们________踏实努力地学习,________能取得好成绩。
③这件事________已经过去五年了,________它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④________没有太阳,地球上________没有光明和温暖。
10.
(4分)写出这些词语。
①非常出乎意料。________
②在某方面有才干的人。________
③离开了群体,单身无依靠。________
④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________
11.
(5分)判断语气。
A.惊讶
B.
怀疑
C.肯定
D.
谦虚
E.
询问
①“是吗?”“你真有这样的本事?”________
②“大王,我不用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________
③“你是怎么知道的?”________
④“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________
⑤“啊!”“真有这样的本事!”________
12.
(10分)查字典填空。
(1)“孤”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群”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13.
(10分)给形近字组词。
借________ 箭________ 痛________ 裂________ 弓________
猎________ 简________ 疼________ 列________ 引________
14.
(8分)给下列句子加标点。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________边飞边鸣________更羸仔细看了看________指着大雁对魏王说________大王________我不用箭________只要拉一下弓________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________
15.
(9分)给形近字组词。
孤________ 膀________ 愉________
狐________ 榜________ 愈________
弧________ 傍________ 喻________
16.
(5分)照例子,写句子。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因果倒装)
17.
(5分)理解“惊弓之鸟”。
18.
(9分)读一读,写一写。
wèi
guò
néng
shǒu
bēi
cǎn
gū
dān
shī
qú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yù
hé
shè
jiàn
dǎ
liè
dà
yàn
dà
chī
yī
jī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9.
(4分)写出反义词。
奇怪—________ 害怕—________
著名—________ 仔细—________
20.
(7分)按课文内容填空。
《惊弓之鸟》主要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________,不用________,只拉了一下弓,就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________的故事。比喻________的人。从中也反映出更羸善于________,善于________,并能根据________作出正确分析。
21.
(4分)多音字组词
当dāng________
dàng________
闷mēn________
mèn________
22.
(5分)缩句。
①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地停泊着乡村里来的敞口船。
②汽轮发电机厂的工人师傅把一台台进口钻机熟练地安装好了。
③六(2)班的语文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小红帽打败大灰狼的故事。
23.
(5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更羸的做法怎能不令大家非常佩服呢?(改为陈述句)
②更羸有这样的本事。(改为感叹句)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4分)
24.
(6分)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一……就 因为……所以
只要……就
(1)________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________飞得慢。
(2)我不用箭,________拉一下弓,这只大雁________能掉下来。
(3)它________使劲,伤口裂开,________掉下来了。
25.
(18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必须去
星期日,刚吃过午饭,李丹就忙着打扮起来了。她穿上了漂亮的花裙子,小辫子上扎了蝴蝶结。她和同学约定好了,要去敬老院为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她准备了一曲独唱。
李丹准备完毕,刚要出门,电话铃响起来了。
“喂,丹丹吗?”是爸爸!电话那头,爸爸的声音很急促,“丹丹,你快点出门,坐3路汽车到中山路下,我在车站等你。”
李丹问__什么事这么急__
“我得到了两张马戏票,下午两点开演。你不是想看马戏,盼了好多天了吗?”
是啊,李丹多想亲眼看看山羊拉车、小狗算算术、老虎钻火圈哪!可是——李丹犹豫了。
“丹丹,时间快到了。你怎么了?”
“爸爸,我和同学约好,今天要去敬老院的。”
“必须去吗?”爸爸问。
李丹想起敬老院那些慈祥的爷爷奶奶,想起他们每次看表演时的笑脸,想起同学们在集合地点正等着自己,她对爸爸说:“是啊,我必须去!”
爸爸说:“好吧。丹丹,你做得对,以后还有看马戏的机会,可是你不能对老人、对同学失信。”
(1)给第四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李丹问________ 什么事这么急________
(2)李丹去敬老院,为老人准备的节目是________。
(3)李丹想起了什么?决定必须去敬老院。找出相关句子。
(4)第六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说明刚开始李丹也拿不定主意。
(5)文中的李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4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2-2、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4分)
24-1、
24-2、
24-3、
25-1、
25-2、
25-3、
篇2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鲍波尔语)问题是“发动机”,精彩的课堂必须有精彩的问题。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在课堂中巧设疑问,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深入思考。让我们走进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细细品味他们高明的课堂发问艺术以及精彩问题带给课堂的勃勃生机吧。
一、欲擒故纵:在学生思考的纰漏处反问
思维有瑕疵,一次错误就是一段精彩。欲擒之,先纵之。就文本的解读而言,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当然也有颇多的“幼稚”和“错误”。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思考和捕捉这样的细节,巧妙设置情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给予其肯定,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随后,再话锋突转,提出反问,让学生在惊讶之余,茅塞顿开。
请看片段——
师: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说明更羸是个“射箭能手”?
请大家读一读,用
表示。
(生读,并做记号)
生1:“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2:××把“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也打上了
我认为没有必要吧?
随后,师生就此问题展开研究并指导朗读。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读的哪句话中,有一个词是用错的?
生(纷纷接上说):是“射”。
师:是啊!不用箭,怎么可以说“射”?我们给他改!
生(众):改成“惊”!改成“吓”!
师:那么拿起笔——(生纷纷拿笔欲改)
师:真改?是课文的错误?(一生悟,大叫:“没错!是故意这样写的!”不少人响应)
师:好,我们别争,以理服人,改要有理由,不改,也要有理由,请讨论讨论。
……
教师从“射”字的误解出发,不露声色,似乎在肯定学生,实际则是在考查学生真正的认知状况。在学生的一致应和中,教师再回头一击,一击而中。一方面让学生发现了自己思维的幼稚;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思维过渡到了对人物的深度把握中,可谓一箭双雕。
二、由浅入深:在学生思考的困顿处追问
思维有梯度,一个台阶就是一道风景。由于学生本身的原因,他们在文本的解读中,对某些难点,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容易被一些直觉的东西遮住眼睛,蒙蔽思维,因此他们常会提出一些自己的疑问。教师要珍视这样的资源,敏锐把握问题关键,并以此为突破口,巧妙设疑,层层深入,这样就能产生柳暗花明的奇妙。
请看《和他的大黑骡子》中的一个课例。
生1:的骡子不值得杀,为何不杀其他的骡子?
生2:对呀!
师:为什么?
生3:因为其他骡子功劳没有这么大。
生4:因为它若不是的骡子,战士们就不会这么伤心了。
师:其他的骡子不干事,就闲养着吗?
生5:不,不会。
师:假如杀其他的骡,会答应吗?
(生摇头)
师:为什么?
生6:是好领导,他很关心战士。
生7:是好领导,他要以身作则。
师:很好,一个关心战士胜过自己,一个能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的领导,能这样做吗?
(生再次摇头)
教师从学生课堂中产生的问题出发,通过反复追问,一方面让学生发现了自己思考的幼稚;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思维过渡到对人物的深度把握中,自自然然,不着痕迹。
三、拨云见天:在学生思考的融通处拷问
思维有层次,一种高度就是一种境界,可谓一览众山小也。课堂中,很多时候,似乎该思考的问题也思考了,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时候,提出一个能统领全文、关照大局的问题,就会如一道闪电,打破心绪的安静、思维的平静,课堂又将进入新的高度。
再看《惊弓之鸟》的教学片段:在教学进入尾声时,教师说:“我们读完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学生非常来劲。教师问:“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讨论一下。”学生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有的说,是更羸的“嘣”;有的说,是先前打它的猎人;还有的说,是那群大雁。最后,有学生讲是这只大雁自己。在学生终于找到答案后,教师进行了总结:“你说得真好!我觉得这只大雁就是自己吓自己。因为它第一次受到了箭的伤害,第二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乱了,其实它只要不惊,不往上飞,伤口也就不会裂开,也就不会掉下来……那么,我们学这个成语有什么意义?”教师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到了学习“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意义上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轻轻松松地实现了情向意、知向智的跳跃。可谓万象一统,精彩至极!
篇3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流行的教学流程主要有两种,一是“三步曲”: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感悟重点段落内容悟读,体验作者情感;二是“四步曲”:“读”“思”“议”“练”。无论是“三步曲”,还是“四步曲”,教师都特别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注重学生的“悟”—感悟、悟读,怎么“悟”呢?教师往往是先让学生默读勾画,写批注,然后分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呈现出一片“你读,我读,大家读,一读到底;你说,我说,大家说,说得天花乱坠。”的热闹景象。在所谓的相机指导过程中,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个性阅读,对学生的交流反馈,常常是当好好先生,不管对与错,不置可否,只管按自己的教案讲,这样的“悟”,学生又“悟”到了什么呢?难怪不说“数学学科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呀!
“悟”是感悟的“悟”,。“悟”是理解,是对语言材料的深入内核的接近和解构,也是困惑,是怀疑,是否定,是期望,是对作者的亲近认同或批判否定。那么学生究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包含以下内容:语言材料蕴涵的信息;语言材料负载的思想内容;语言材料组织的方式效果;语言材料渗透的情感韵味,简而言之就是悟意(把握字、词、句、段,揣摩含义,尤其是言外之意,理解在全篇中的作用等)悟形(感受语言的形象、生动、有趣)悟法(字、词、句、段的读法以及写法)悟境(体察语言描绘的意境)悟情(体味蕴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悟理(语言所揭示的道理)悟异(提出与作者的不同见解,求真、求美)。明白“悟”的外延,这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前提条件。自我感悟是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是对文章进行主动的、参与的、个性化的研究性阅读,从中获得新的语言感受和情感体验。它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它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能力,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和培养。
一、联系生活领悟
学生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引导、激活学生的生活库存,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触类旁通,具体感受学习材料的内涵。教学完《惊弓之鸟》一文后,学生对成语“惊弓之鸟”的意思大概了解了,但若要实际运用仍有困难,说明学生还是浅层次理解。此时,教师让学生回忆曾经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特别害怕的事例。学生纷纷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记忆。一位学生这样讲:有一次,我作业没做好,偷看电视,被妈妈狠狠打了一顿,以后我看电视总是战战兢兢的。又有一次和妈妈一起看电视,忽然有人敲门,我连忙站起来跑回卧室去写作业,我简直成了惊弓之鸟。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打上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烙印,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使学习材料更有现实感,学生更容易领会词句的意思,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二、展现形象顿悟
学生受知识水平、生活积累的限制,对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难以理解;教师可借助直观事物、模拟情境、具体动作把学习材料内涵化作具体的形象。如教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句时,学生对“暖”和“寒”的内涵难以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言语直观以及录像直观感受“暖”和“寒”的含义。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发放的有关巧渡金沙江的故事,从中感悟到了没有费一枪一弹,智取金沙江后的高兴心情,推测到“暖”字烘托出了巧渡金沙江的喜悦之情,然后播放了《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学生看着画面上艰难地攀着铁链,桥上是敌人的枪林弹雨,桥下是惊涛骇浪,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向前推进真叫人胆战心惊,“寒”的内涵不解自明。教师提供了这些典型的感性材料,学生心中忽然开启学生感悟之门。
三、引导比较彻悟
比较出真知。小到一个标点、一个词语,大到篇章分析,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求异比较,鉴别优劣,多向比较,展开求异思维,实现思维创新;也可以求同比较,归纳共同规律。教学《慈母情深》一文,在全班交流环节,,学生提到这样一个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常见的教法,教师会问学生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学生说读出了母亲工作的“辛劳”等等以后,教师又会问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最后要学生把体会到的感觉在朗读声中表达出来。读了以后说内容的理解,再付之于有声朗读。这样的“悟”只是停留在了“得意”这个阶段,如何“得言”“得法”呢?此时在学生“得意”的基础上,乘胜追击,在原句的下面出示句子:“母亲的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引导学生与原句进行比较,思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从这不同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把两个句子对比读一读,找一找感觉。学生便能自主地发现原文不仅抓住了母亲的动作来下,而且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当课文中的句子读得脑际浮现出一个瘦弱、贫苦、辛劳的慈母形象时,你会泪眼迷蒙。你会感到每一次重复“我的母亲”,母亲的“辛劳”、母亲对“我”的爱都会刺痛你,使你刻骨铭心;每一次重复“我的母亲”,都饱含“我”对母亲的无限感激、深爱和崇敬!“我的母亲”字字泪声声情。而我们所写的句子这些丰富的内涵,失去了,只剩下单纯的人物形象描写。就这样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不知不觉间就“悟”到反复这一手法的表达魅力。
四、联系前后省悟
篇4
一、让音乐走进课堂
现行的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的编选,大多文章文辞优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每篇文章只要精心备课,都能配上与之相适应的音乐,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在语文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欣赏课中,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画名诗,音乐在无形中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诗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更强烈地激发感情,不仅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并且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如特级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二泉映月》课堂上适时配上音乐,起到的效果相当好。学生根据音乐就能听懂主人公的生活境遇,以下是其中一个片断。
师:我们来一起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你准备用什么来听?
生:我准备用心听。
师:好的,同学们不仅用耳朵听,更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二泉映月》吧!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师: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听到了阿炳一生的苦难。
师:你听到了苦难(板书:苦难)。你听到了什么?
生2:这首曲子非常凄凉、坎坷、悲哀。
师:他听到了坎坷、凄凉、悲哀(板书:凄凉)。你听到了什么?
生3:虽然阿炳的身世很凄凉,一生中充满了坎坷,但是阿炳在抗争。
师:(板书:抗争)还听到了什么?
生4:对亲人的怀念。
师:还听到了对亲人的怀念(板书:怀念)。同学们,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我们听到了苦难、凄凉、抗争和怀念。
二、让表演走进课堂
表演其实就是创设一种情境,学生置身在那种情境中,既投入又兴奋,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于永正老师常说:“演不是目的,而是以演促读、以演促背。朗读能够赋作品以生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这才是安排演的本意。”当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极大地被调动起来。一节课下来,课文的重点内容和精彩部分学生都读熟了、背会了,学生练习很多,这才是真正的语文阅读课。
请看于老师的《狐假虎威》的精彩片断:
师:课文7、8两节写老虎和狐狸到森林去的情景,非常精彩。请仔细读一读,过一会儿,我请几个小朋友把这两节写的事演一演。
(学生认真读书。)
师:下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7、8两节,由五位扮演(事先已做安排)动物的小朋友表演。
(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老虎”在其后东张西望。)
师:(问“老虎”)你在东张西望什么?
“虎”: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小动物们见老虎撒腿就跑)
师:(问“鹿”)你为什么跑?害怕谁?
“鹿”:我怕的是老虎。
师:不是怕狐狸?
“鹿”:谁怕它呀!
这些精彩的对白不是课文中已有的,而是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脱口而出的,是思维的创造。多数教师平时遇到这样的情节时,只会枯燥地去“启发”,结果是启而不发,最后教师只得把结果“告知”学生。表演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通过表演,学生领悟到了文字背后的隐含之意,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思维能力自然提高了。在于永正的课堂上,表演非常多,甚至还有师生共同表演,课堂相当有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乐学,兴趣盎然。
三、让绘画走进课堂
图、画、照片、影像等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课文个具体的印象。同时配以启发性的提问,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于永正老师教学《惊弓之鸟》的课堂导入:
小朋友,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于老师用彩色笔黑板上画了张弓。)
生:于老师画的是张弓。
师:这叫什么呢。(师指弦。)
生:叫弦。
(师又画了支箭,学生作了回答。)
师:大家知道有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这课就明白了。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四、让多媒体走进课堂
现行的教科书都配有随文课件,现在是网络时代,只要稍微用心,不用花多少时间,每篇课文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视频课件,他山之石,为我所用,让课堂生动,不呆板。让我们欣赏特级教师陈金才《只有一个地球》的开头片断: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升空了。好,飞船已经升到了太空,请睁开眼,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
(播放太空行星运行的录象,地球逐渐清晰,最后定格)
师:同学们这水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喜欢吗?请用一句话,夸一夸我们的地球。
生:地球,你真美呀!
生:地球,你好伟大!我喜欢你!
师: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课文里是怎样赞美地球的。
生: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请充满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为什么称地球为“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通过上以上片断,不难看出:视频课件恰当运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不用教师强行灌输,学生看了视频,就知道:“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篇5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为了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独运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本文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常用的九种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以及在进行导入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故事式导入
学生的好奇心强,尤其是一帮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化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的课文《新型玻璃》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划破玻璃,偷里面的珍贵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顿时院子里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啊?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就是一种新型玻璃。请大家打开课本14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新型玻璃》。
又如在小学二年级的《坐井观天》,我们也可以用故事导入的方法:“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边讲边播放多媒体课件]“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在这口井里,生活着一只可爱的青蛙,这只青蛙在这口井里生活了许多许多年,可是它从没跳出过这口井,哪也没去过。有一天,从天上飞来了一只小鸟……”[老师讲到这里停下来,孩子们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嚷着让老师继续讲。]这时,老师再告诉学生:“孩子们,故事讲到这里,老师也忘记后面的故事情节了,不过不用急,在我们的课本里写着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坐井观天》,拿起课本自己大声地朗读,看看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告诉老师,好吗?”
这样,“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就自然来了。
二、直观式导入
所谓直观,也就是用感官直接接受的、直接观察的。采取直观式导入,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更好地激起他们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于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观看图画、影片,欣赏音乐等方式直接刺激学生的眼、耳、鼻等感官,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观察图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时这样导入:小朋友,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于老师用彩色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接着又画上弦与箭)[在学生一一指出后],于老师又缓缓地说:“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把一只大雁射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你也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在这个导入中,于老师以图、画、照片、影象等导入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事物有个形象的感知,同时再配以启发性的提问,也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导入要注意趣味性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全面的观察,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从形式上看,教师可以从解题入手,单刀直入;也可以从文中提出问题,引起悬念,顺势导入;此外,引一条格言,打个比方,解释一个典故,介绍作者生平轶事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等形式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情趣的,所以教师的导语设计应尽可能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导语设计追求生动、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教学。
3、导入要注意灵活性
“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另外,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处理,也是最能反映老师的应变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它要求我们避免简单化,多讲点方法和技巧。
4、导入要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
导入如果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就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内容。
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
5、导入要注意严密性
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无论设疑、引证、说明、比喻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使学生产生歧意和误解,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当然导语也要注意思想性,不能只顾及了知识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教育性、思维性。
6、导入语言要注意简扼性
篇6
一、课前准备,运用愉快教学法
预备铃响过后,师生要准备上课。这种课堂准备,有被动的等候和积极的准备之分。教师可运用有组织的课前准备,比如讲故事、猜谜语、播新闻、背古诗、听音乐、赏画面等等,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兴奋的心理状态。这样的课前准备活动,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上课状态,而且交流了一定量的信息,使学生学到了课堂上可能学不到的知识。
二、新课导入,运用愉快教学法
在导入新课时,实施愉快教育,可采用“从前后知识的联系导入新课”,“用故事、谜语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借助音像手段导入新课”,“渲染课堂气氛导入新课”,“使用道具或插图导入新课”等方法,抓住教材本身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求乐学”的氛围,使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骤然提高,教学效果也自然明显提高。
上《惊弓之鸟》时,教师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老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去读书、思考,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运用愉快教学法
一般来说,新课导入后就要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训练巩固、总结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仍然要相机运用愉快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自能读书”,让学生尝到“会学”的甜头,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四、课程结束,运用愉快教学法
篇7
一、加强先学的有效指导
1.注重课前指导,加强课前预习
应根据年级的不同,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低年级主要读通课文,标划好自然段,尝试自学认识生字;中年级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题或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进行阅读,并进行初步的质疑和标注;高年级则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初步的分析,并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问题再次进行尝试性自学,看看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2.加强预习检查,养成预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来之不易,要反复培养训练。如教学《燕子》一课,我让学生找一找燕子及燕子与春天的相关资料。第二天我发现一些学生找得这些资料十分具体,有的学生还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3.注意课堂延伸,扩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中高年级在预习中可以让学生再去查阅一到两篇甚至更多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如在学习《争吵》前我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心灵深处对爱的感悟,这样在课前引导阅读,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铺垫,同时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二、做好后教的因势利导
1.合作学习,互学互教
在学生充分自学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交流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互学互教,可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的学生有成就感,“被教”的学生又能愉快接受,轻松掌握。
2.因材施教,不学不教
当学生有了求知欲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因材施教。如教学《惊弓之鸟》时,学生对更羸对魏王说的话进行质疑:真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我抓住这个契机进行释疑:课文开头描写更羸是个怎样的人?再让学生结合课文结尾更羸说的话进行思考。这样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3.抓住重点,能学不教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一些重点不可能全弄懂。教师要抓住重点和关键,教学生不会的,教学生不懂的,教学生需要的。如教学《检阅》时对课后提出的问题:这个小伙子真棒有哪些含义?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找出重点段落进行理解。
4.突破难点,学而不能必教
对于学生学不会的难点,教师的“教”显得尤为重要,这正是教师要大显身手的地方。“授业解惑”在此就真正体现出来了,此时的“教”就起到了“雪中送炭”的功效。
三、扎扎实实,力求高效
要想使课堂更加高效,教师还应做好“教”前几项工作。
1.正确解读文本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级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多角度解读文本
若文本是意境悠远的山水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看到近景,还应望到远景。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课堂呈现出的答案更加多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74-01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成功的导入往往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教师采用悬念式导入方法,能够在上课伊始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悬念式导入新课是常见的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生活类课文的导课
贴近生活的课文最能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对于这一类课文,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了解他们的情感特点和喜欢的事物,在课余时间要与学生多交流,与他们一起玩游戏,聊他们喜爱的娱乐活动,与他们分享生活中的见闻。这样,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合理的疑问,而这些疑问大多都能揭示文章的主题和重点,有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例如,针对学生日常使用电脑的体验。教学课文《电脑的住宅》时,笔者围绕课题提问:“小朋友们,电脑给我们生活、工作带来的便利大家都感受到了吧?”孩子们纷纷说:“查资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阅读、看电影等。”笔者再追问:“那么把电脑技术引入到住宅中,将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呢?大家知道电脑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吗?”这样一问,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产生了要了解这种住宅的强烈愿望,兴趣有了,学习效果自然也提高了。
再如,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在假期都喜欢让父母带出去游玩,于是在上《桂林山水》一课时,带着神秘的口吻对同学们说:“小朋友们,老师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不想跟我去看看美丽的大自然啊?”孩子们一听,都欢呼雀跃地说:“好啊!走啊!”笔者又说:“那去哪里好呢?”然后出示课题:桂林山水。孩子们一看,原来是教材上的新课内容,他们自然想知道桂林山水到底有多美,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二、故事类课文的导课
小学生往往对故事类的课文特别感兴趣,对于这一类课文,教师只要善于找到文章最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据此设置疑问,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想知道结果的心情,推动他们在后续的教学中积极参与,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在教学这类文章的时候,教师还要积极查找故事的背景,以便在导入疑问后能针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喜欢这类课文,并在课后积极阅读其他相关的故事。
例如,在上《惊弓之鸟》这一课时,为使孩子们了解更赢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探究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相信吗,在古代有个壮士叫更赢,他能够不用箭就能把天上飞的大雁给射下来。”对这样的事情,孩子们自然产生了’怀疑:老师是不是骗人的,大雁在天上飞,怎么人拉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呢?由于这样的悬念,他们产生了很想了解原因的欲望,这时,老师再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文。通过学习,孩子们懂得了在生活中要像更赢一样,善于观察,认真思考。
再如,笔者在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时,在课堂上拿出两个重量相差悬殊的铁球,在导课时给孩子们出示以下问题:“你们猜猜,如果这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掉下来,到底哪个先着地呢?”他们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抢着要回答,很多同学根据自己的经验都认为是重的先着地。笔者说:“事实是这样子的吗?下面请大家看看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解其中的原因吧。”这样,学生带着悬念,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三、科普类课文的导课
科普类课文的题目往往就是文本的介绍对象,孩子们都会通过题目去猜测,这个事物大概是什么东西,在生活中有什么用,能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见到或者应用上。所以孩子们对文章的题目本身就有一定的好奇心,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功能非常关注,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这种好奇心进行设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例如,在上《新型玻璃》这课时,孩子们对新型玻璃都感到好奇,笔者针对学生对课题的好奇心,设置了一个以故事为载体的导入:“孩子们,在一个夜深人静、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个黑衣人潜进了博物馆,进入了珍贵字画的陈列室,拿出刀划向玻璃。可他的玻璃刀一碰到玻璃的时候,警报声就急促地响了起来,很快小偷被及时赶到的警察逮了个正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小偷的刀一接触到玻璃,警报声就会响起来吗?其实这就是一种新型的玻璃。”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孩子们对整篇文章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带着好奇心,他们产生了急于知道新型玻璃有什么功能的欲望,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篇9
思维是一个人智力和能力发展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必须加强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它作为发展学生智能的突破口。那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呢?
一、在比较字的异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低年级的归类识字教学,要运用比较的方法,经过分析、综合和概括,找出生字的异同。新编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归类识字内容更加丰富。形近字、同音字的归类识字,重在让学生在比较字的异同中进行识字。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如教学第三册中的“归类识字(一)”中的“请、情、晴”一组生字时,教师问:“这三个字相同的部分是什么?”有的学生说:“三个字都有一个基本字‘青’,它是三个字的共同结构和共同标音部分。”还有的学生说:“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其中右边都有‘青’字。”接着教师又问学生:“三个字左边的偏旁在每个字中各有什么作用?”有的学生说:“‘情’是‘心情’的‘情’,所以是竖心旁;‘晴’是‘晴朗’的‘晴’,所以是‘日’字旁;‘请’是‘请客’的‘请’,请客要说话,所以是‘言’字旁。”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动脑观察、分析、比较字的异同点,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认识字的结构,理解字的意义,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识字规律和方法,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分析字的含义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理解字义的心理活动是以语言环境为参照的,在字与语言环境的关系中感知、理解字义。因此,在教学生理解、分析字的意思时,我们不能单个进行分析,孤立地读,机械地抄写,死记硬背。
比如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前后两个“直”,字义一样吗?如果抛开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去理解,学生只会理解为两个“直”都有“不弯曲”的意思。如果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故事情节和两个“直”所在句子的上下文意思理解,学生就会分析出两个“直”有明显不同的含义。课文又说:“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说明前一个“直”字不仅有“径直”的意思,更主要的是表达了“拼命飞”的意思。在这里,“直”除了形象地描写了鸟飞行的状态外,还突出地表现了鸟的奋力挣逃。课文下边又说:“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说明后一个“直”字不仅有“直线下落”的意思,更主要的是因为伤口裂开使大雁失去了自控能力,所以下落得很快,有“不能控制”的意思。所以,前一个“直”字的深刻含义是“拼命、奋力挣逃”;后一个“直”字的深刻含义是“直下、不能自控”。
学生这样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上下贯通地揣摩,分析字的意思,既有助于理解、掌握字的深刻含义,又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从中明白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的特点。
三、在用字组词说话中培养思维能力
语言和思维分不开。说话训练既是一种语言训练,又是一种思维训练。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用字组词说话”的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盖”字,除了课文中“瓶盖”一词外,学生又根据教师的启发诱导,组了含有 “盖”字的几个词语,且意义不同。他们说出了“妈妈把锅盖擦得很亮”“爸爸给我盖被子”“大楼盖好了”“老师在本子上盖了小印章”“盖老师讲课很好”等句子。这样,由字组词,用词说话,不但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在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快乐识字,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识记生字,使学生愿学、乐学,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此时,教师可给他们创造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学生根据字形、字的组成自编歌谣。如“前”字,学生编的歌谣是:“两点一横长,刀立月亮旁。”“外”和“处”,学生总易混淆。教师启发学生:“外”和“处”最大的区别在哪儿?学生说:“处”的尾巴比“外”长。学生根据这一特点编出了顺口溜:“像‘外’不是‘外’,比‘外’多一块。”对“己、已、巳”,学生又编出了“张口己,半口已,闭口巳”的顺口溜。在编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根据已知的事物进行合理思维。另外,学生可根据字的意义进行现场表演,如:拔萝卜、眨眼、慢慢咀嚼、互相埋怨等。这样,既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在对话中发展语言
在语文课文中,许多文字背后大都隐藏着深刻的内涵,只有与文本深入对话,才能体会到作者的真正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用心品味,感悟,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此一来,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受也更加深刻,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着文本主题“祖孙情深”,让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品味文本中能够体现祖父对“我”溺爱以及能够体现祖父与“我”之间浓浓亲情的句子用心品读,感受,并与文本深切对话,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从“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等地方读出了祖父的园子像乐园一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以及“祖父浇菜,我也浇菜,不过……下雨,下雨”中读懂了“我”看似浇菜,更是“胡闹”,说明了祖父对“我”的放任与纵容。这样一来,学生与文本深切对话,读得透彻,说得充分,充分表达着自己对园子的喜爱,在对话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语用对每篇课文来说,都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M行多向对话,才能真正使学生的语言得到训练、培养与发展。
二、在仿创中锤炼语言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算完事,还要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文中语言独特精到的地方,然后,教师再为学生提供相似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去模仿,去创造,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语言,而且在仿创中经过锤炼,学生的语言训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八册《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主要是以并列段的结构形式,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在课堂教学时,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主要让学生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来把桂林的山和水展现在大家面前的,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如果让你来描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点,怎样才能把这处景点的美尽情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请大家试着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仿写或者创作,如此一来,学生们兴致浓厚,有的就公园里的花进行仿创;有学生就山谷中的怪石进行仿创;有学生就森林里的大树进行仿创描写等等,学生们在仿创中锤炼了语言,训练了语言,有效把语用教学贯穿到了教学的每个环节。
从上例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与学生的年段目标要求,精心选择训练内容,并围绕着文本语言在布局谋篇或者遣词造句的精华处进行仿创,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真正的训练与发展。
三、在讲述中活化语言
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积累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并且能够逐步达到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层次,有能力的鼓励学生会讲述,会运用,如此一来,学生的语言训练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六册《惊弓之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自己读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文中人物的情感对课文进行复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复述课文时,有的带着夸张的语气,讲出了对更羸射箭技艺高超的赞叹;有学生在讲述魏王的地方时故意表现出吃惊的样子;有学生加上了自己对课文的一些理解,适当的换掉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融入了自己的口语化语言,这样一来,学生讲得更轻松,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也更近一层,有效地活化了语言,运用了语言,发展了语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读讲结合的训练方法,通过学生自由讲述,不仅理解了语言,学习了语言,而且在讲述中活化了语言,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复述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而且学生的语言训练更扎实,更牢固,有效地落实了语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