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
时间:2023-03-20 17:1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的习惯”,因为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学会怎样学习”。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可以获取得各种信息实在太多,而人类大脑的记忆毕竟是有限的,如不及时做好笔记,看到的、听到的在一段时间过后很难找回当时的记忆。
现代的学生普遍有“只听课不动笔”的不良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如在初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动笔圈点出不理解的词语,读不准的字音,再次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精彩、感受深刻的地方,随时可以写上自己的批注。
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写日记是小学生练习的最好方式,不但能加强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的锻炼,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很多名人、作家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在于写的多么生动,而在于“写出心中所想”。日记要有内容可长可短,关键在于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记随笔的习惯,要求学生每次外出活动时,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或者自己的感想,如实地记录下来。俗话说:“葡萄是一点一滴成熟的,知识是一天一天积累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觉作文难写,而且进步较慢,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多读书,为写作奠定基础。
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很多学生都感到非常吃力,不知道写什么?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一良机加以引导,告诉学生,问题在于积累的材料太少了,只有做到“读书动笔” 即写读书笔记才能解决;只有勤动手作好读书笔记才能积累更高的知识,提高读书质量。还要告诉学生,写读书笔记并不难,贵在坚持,要做到长年如一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能够坚持下来的学生进步非常大,课堂上,他们的发言顺畅流利、主次分明、侃侃而谈,写作文时内容丰富多样、情感真实,自然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事物的喜爱,甚至对一些事物的不满。
一边读一边记,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忆,还可积累写作素材。只要学生,平时多练笔,就能解决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了。更何况,勤练笔,不仅能帮助学生写好作文,还能锻炼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遣词造句的本领。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不用咬笔杆子了,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的文章更富生命力。
其实,学语言的经验应该是任何人都知道。小孩子出生几个月,不上课堂,不念语文,只是听,跟着大人说,一词半句,慢慢就会说了,为什么呢?是因为“熟练”。写作也是如此,经常练笔,熟能生巧,写作文就不难了。学生对生活当中熟悉的事情写起来往往很流畅,有真实感,另外结合课文的小练笔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这样会避免言之无物。
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
1.好词佳句的积累运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部分人的记忆知识暂时的,于是我让学生自备一本笔记本,把在阅读时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好的句子记下来,并注明出处。往常,我还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句子并努力背下来,并鼓励他们在平时写作时把这些积累起来的语言适当的运用。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很大,大部分的学生大多能适当的运用,成绩好的学生还能把这些句子加以转化。
2.让学生养成随时积累,及时批注的好习惯。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一个本,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曲线或者符号把感觉用得妙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片段,也可在旁边简单地做批注,如“太妙了”“太棒了”“真精彩”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并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外出活动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即便非常简单,也要记录,时间长了,就养成习惯了。
篇2
关键词:作文 材料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55-02
作者简介:周丽霞(1976―),女,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如皋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中学作文教学。
学生怕考试,而在语文考试的诸项目中,大部分学生最怕的是作文。学生不是不懂怎样开头结尾、遣词造句,主要是怕没有东西可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考场上,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学生 ,口咬笔头,愁容满面,面对着作文题,却无材料可写、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纵使你有多高的写作技巧也无法施展出来。
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平时加强训练,做好有关材料的储备。那么,平时的训练该从何处着手呢?
一、从生活中获取材料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用语、所出现的新鲜事、所展示的精神风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为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记得,有位老师,在一个风雪的午后去学校,当他的自行车骑过十字路口时,不慎将车后座的书包掉在地上,这一掉不要紧,包里面的一卷东西即刻滚落出来,大风吹过,东西散开,一张张纸犹如仙女散花飘向空中。“不好了!”他一声大叫――“我的试卷!”
行人见状,马上帮他抓,帮他捡,帮他追,大人、小孩儿,本市的、外地的、男的、女的,人们把一张张试卷送到他手中。“谢谢!谢谢!”他一个劲儿地说。
“有两张,飘过立交桥了!”有人喊,一个小伙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追去。“给!” 小伙子气喘吁吁,将试卷交到老师手中就离去了。
试卷一张不少,大风中的仙女散花,奇迹般一朵不剩,均回到了主人手中。路面恢复了平静。人呢!――那些大人、小孩儿?那些本市的、外地的?那些男的、女的?还有那个小伙子?――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啊!老师怔在那里,激动的热泪不禁滚出眼眶!
假如,你在场,这样的事,你能不能记下来呢?可不能错过机会。
外面下雨了,有人从院子跑进教室,他向同学怎样说呢?
“掉点了!快把自行车推进车棚!”
你看,“掉点”二字是多么真实亲切,多么通俗易懂,是生活中的用语。比那“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外面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恐怕要生动得多。
另外,你只要留心,会发现人们的举止言谈、人们的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小孩子的语言动作、大人的语言动作,城里人、乡下人,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要细心观察,并且随时记录下他们谈话中生动、优美、幽默的句子,尤其是那些能够显示人物个性的对话、民谚、歇后语、顺口溜等。
比如,有学生在修自行车时,发现旁边木牌上有一些图钉,新的旧的,不规则地钉在木板上。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一问,方知是修车的老人,从车胎上抠下来的。他怕这些图钉再扎别人的车,就把图钉按在了木板上。你看,这不是很好的写作文的材料吗!
生活中有许多真、善、美的东西,自然也有假、恶、丑的东西,只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尤其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久而久之,视野会宽阔,笔下的各种材料会很多很多。再写作文,就不会发愁了。
二、在读书中获得材料。
阅读是作文的又一源头。一个中学生,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想想看,他读了多少书啊!光课本就得堆成小山。
其实,作文也可以用书本中的材料。书本上有中外古今的地理变化,社会变迁,各种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各朝各代的爱国人士、民族英雄可歌可泣,当然也有败类,可憎可恨。他们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作文时,依不同的文体,何不有选择地一用呢!
写议论文,当然也可以印证书本上的材料。书本中有各种材料,爱国的、立志的、勤学的、理想的、读书的、改革的、创新的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总结和归纳。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内容,而且能把课本所学知识巧妙地运用到写作文这一过程中。
当然,课外阅读也不能忽视。有计划地开展定向阅读,广泛涉猎文理科书籍,可为写作积累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为此,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订阅一份或多份关于语文学习的报刊,每周有一节课作为阅读、写作指导课,要求学生做摘抄。 比如有位同学抄下一首诗,题名为《人生不能等待》:
人生不是徘徊,
人生不能等待,
何必总把命运和希望,
一味地寄托给未来。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正是你宝贵的现在,
倘若忽视今天的价值,
未来永远是一片空白。
文字简明,短短八行,充满哲理,寓意很深。
至于名言警句,也是值得提倡的,均为写作文提供了方便。常常积累,则日有所得,月有所进。
三、不间断地练笔
要想写好作文,离不开不间断的练笔。练笔,写什么呢?
写景,农园田舍、亭台楼阁、街道楼房、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风雨雷电、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大千世界,任你采撷。小,可以写一天的晨、午、晚、夜;大,可以写一年的春、夏、秋、冬。但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深入实际,不要闭门造车;要具体描述,不能简单概括。
写人,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里,老师同学外宾……谁是什么长相,谁是什么脾气,谁是什么性格,谁有哪些长处,谁有哪些不是,谁给我印象最深,谁对我帮助最大,诸如此类,动笔写写,既会真实,有内容可写,又会亲切,有真情实感。但不能千人一面,相似雷同,要写出此人的与众不同,诚如福楼拜所说:“世界上绝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笔下的人物应该富有个性,各具特点。
写感,读书所感、偶然所感都可以写。读书有课内外之分,有浅与深之别。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者有哪些文章、哪些段落,想想为什么,然后写一写,将其所得之点挥笔写下。外出,包括回乡,包括游览,所感颇大颇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河畔海滨,留下足迹,流连忘返。自然美景,名胜古迹,景入情怀,感慨万千,选好角度,拟个题目,将所感写于纸上;回到家乡,换了环境,耳闻目睹,备感亲切,写深入一点,表现主旨,从平凡的一件小事,挖掘出深刻的主题,易于构思,易于行文。
看起来,要写的东西还真不少,练笔的方面十分多。其形式可以是“生活日记”,可以是“每天一得”。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丰富学生的读物。例如,笔者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后,知道学生对这篇知识性童话故事意犹未尽,于是趁热打铁,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书籍,学生十分乐意,阅读兴趣很高。第二,引导学生阅读适合学生年龄阶段阅读的课外书籍。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对充实学生的阅读量意义重大。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年级段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才能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樱桃小丸子》等书籍,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书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一,摘抄精美语句。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文章精美语句的摘抄,不仅能够积累写作素材,还能进一步体会到精美语句的意蕴,锤炼语言思维能力。写作文就像塑造一个人一样,要“有血有肉有支架”。只有这样这个人才能被你塑造得活灵活现。第二,从阅读中感悟人生哲理。阅读,除了对文章进行赏析以外,更重要的是从文章当中得到启示,受到启发。书籍总结了前人生活生产的智慧,记录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才能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意可表”。
三、激发和鼓励学生写作热情
小学生认为写作难,因而写作兴趣不高,即使是勉强写出作文,也是东拉西扯、强拉硬套拼凑而来,内容空洞缺乏生机。因此,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写作热情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然。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笔者认为,以学生的个性作为切入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固定,好奇心强,不愿受到束缚。教师要“顺应”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以学生的喜闻乐见作为引导方向。笔者在教学中不拘泥于课堂,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增加社会生活体验,多阅读报纸、收听广播等等,以充实学生的写作内容。除此之外,笔者还开展“制作手抄报”活动,手抄报能锻炼学生搜集、整理、编辑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注入“营养”,不自觉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作文教学技巧指导
有技巧的指导,才能高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技巧指导?第一,加强小练笔的训练。小练笔篇幅小、形式灵活,适用于景物描写、心里描写等。小练笔一般只有两三百字,容易被学生接受,此外,形式灵活的小练笔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言简意赅,感染力强。第二,培养学生模仿、创新能力。模仿并不是抄袭,也并不是困守于别人的思维和套路之中,而是吸取佳作的精华,比如,学习了《麋鹿》以后,我就指导学生模仿用“白描的手法”来描写一种小动物。可以先引出要介绍的对象,激发阅读的兴趣,接下来依次介绍它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在借鉴了好文章的长处以外,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展现自己的风采,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此,才能化他人优点为我所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也即是阅读与写作教学,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中,只有把握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不为阅读而阅读,不为写作而写作,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80-01
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而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深入语文课堂,我们仍会感觉到如今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还存在一些有悖新课改精神的封闭、僵化的现象:教师提问多,学生质疑少;内容理解多,语言揣摩少;教辅用书多,工具用书少;表演作秀多,务实创新少……
1 “用教材教”与“教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形式,它提供的是文化的素材、教学的范例、对话的话题。作为素材和范例,它是引导学生进行认知,促进思维发展,实现意义建构的载体。作为话题,它是师生进行对话和交往,实现情感沟通和人格建构的中介。因此,教学不是如何教教材,而是如何用教材教,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创造性的使用。从教学论角度讲,“教教材”旨在把教材(课文)当成教学内容,把理解和掌握教材当成教学目标;“用教材教”旨在把教材(课文)当成生成教学内容的例子和凭借。拓展、延伸、超越、创新教材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笔者并不反对拓展迁移,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不能为拓展而拓展,为迁移而迁移,为搜集而搜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辩证地处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教材这个例子,把它教好、教到点子上。对例子的拓展、延伸和超越、批判要基于例子,不能盲目为了追赶所谓的潮流,那样只会本末倒置。
2 灵活发挥与预设布控
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绝不是“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的死水一潭,而是犹如驰骋千军万马的战场,瞬息万变,既不可预设,也无法布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机智”,能像电视台的优秀节目主持人那样,沉稳从容,临乱不慌,灵活应对各种“意外”情况。而不是预先设计一套严格的操作方案,精心布设一个个思维圈套和知识陷阱,让学生顺从地往里面钻与跳,万一出现几个“出格”的,便千方百计地进行循循善诱,请君入瓮。课堂是个流动变化的动态系统,教学方案只是一个框架而已,无论怎样优秀的教师,皆不可能精确地计算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究竟会有那些“节外生枝”出现,可见随机应变非常之重要。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真诚地倾听学生课堂上的声音,尤其是谈见解、说感悟、答问题的声音;要善于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言谈举止,尤其是心灵之窗――眼睛所闪现的意味;要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奇异的思维、闪光的思维、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引其爆发,促其撞击,使其迸射火花,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3 读的次数与读的指导
张田若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也时常在语文课堂上看到师生“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非常之多:朗读、默读、范读、自由读、比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小组读、个体读、齐读……但认真审视课堂上繁华热闹的多种多样的“读”,我们会发现课堂实践也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学生读的次数虽然很多,但老师对于读的指导却非常之少。如果说“读”这一课堂教学设计环节是教法的体现,那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则很难觅得踪迹。难道学生们读得都非常正确、流利、有感情,恰到好处,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4 师(生)生对话与生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在阅读实践中,许多教师没有准确把握对话的实质,导致操作上出现偏差:只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满堂问答)、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分组讨论),而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读书实践)。
一位教师执教《大禹治水》的片段:
师:大禹在外治水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生:大禹可能不想回家。
生:他不想念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生:可能是因为大禹他家里有地下通道。
(教师笑而置之)
面对学生词不达意的回答,我们不禁要作这样的反思:学生为什么回答不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正原因?回顾教师的教学流程,我们发现,教师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环节上“走了过场”,读书只是“蜻蜓点水”,学生只是跟着教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一步走,不能“入乎其内”,又怎能“出乎其外”?
5 教师讲析与学生练笔
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重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课堂小练笔。课堂练笔是一种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或预设或随机进行的写作训练。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语言训练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只停留在纯客观的知识层面上,它必须同时拥有心灵的感受和理性的解读,形成认知、情感和训练内容的对接状态。因此,能否把握时机,顺势而练,便是课堂练笔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1)练在理解的深入处;
(2)练在情感的共鸣处;
(3)练在主题的升华处。
如果我们能运用辩证思维,从哲学的高度来看课改,我们不必因为害怕走弯路而驻足不前。让我们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热心参与教研,真心热爱语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努力改造我们的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的殿堂。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社,2007.09.
[2]李振村,刘卫锋,吴琳.小学语文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5
一、课堂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其实,我们平时真不应该把“写”过多地归入作文教学中,而应该让“写”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阅读教学中适度地写,可以训练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也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时间。
如我在教学《哪吒闹海》一文中,揭题导入:“哪吒为什么闹海?他怎么闹的?闹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都写在课文里,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学生在畅快的阅读中自己生出了疑问:“闹”字是什么意思呢?我顺势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请他们再读课文后谈感悟。于是有一学生说:“闹,是扰乱的意思。我查字典知道的。”但我没有就此作罢,继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感悟:“噢,他从字典上知道的,真是个爱动脑筋、会学习的孩子,还有别的理解方法吗?”没等我说完,一生急着说:“书上写他身子一闪,躲过了,随即取下混天绫,一下子就把母夜叉给打死了,一纵身,趁势抖出乾坤圈,把三太子紧紧裹住。我想,通过文中的描述不难理解‘闹’就是扰乱的意思。”我予以肯定,见时机已到,再作引导:“小朋友,你们看过《孙悟空》的电视剧和电影吗?人们常会用一个带有‘闹’字的词语来描绘他做的一件什么事?谁愿意说说?”至此,我再紧追一步,让学生以“闹”或带有“闹”字的词语写一句话,将写作训练巧妙地融入阅读感悟之中。这样,“闹”字的多种意思及多种形象就牢牢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二、课堂引领课外,以读练写
除了课堂上的小练笔外,教师还要将课堂的阅读运用到课外的写作,强化阅读的作用,提高写作的能力。
如,在学完课文《鸟语》后,我就鼓励学生用相机、画笔、录音等手段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到林间去感受真正鸟语带来的乐趣。当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态融入其中去细致观察、尽情享受时,课堂上习得的语言文字顿时鲜活了起来,积累的素材也在无意中增加,观察方式、角度的不同,表现手段自然各异,在自己真情实感的交流中势必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于是,学生在树林里听鸟语,感受到风吹时,竟写出了“风亲了我一下,害羞地逃开了。”这样生动而富有想象力的语句,实在令人感叹: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啊!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认知世界、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能够“观物之微”,从而能体验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三、课外读写结合,读读写写
读书是提高写作水平及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当然所指不是为了应考而看的作文选之类,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学别人的总免不了要比别人差一截,只有自己站得高了,看得多了,退而求其次也就能写出像样的东西,所以要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读些文学精品。如学完了《三打白骨精》,可以激发学生去读一读整本的《西游记》;学完了《丑小鸭》,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等。虽然开始有些难度,但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语文素养是可以从小抓起的,循序而渐进的。如中低年级侧重提高幻想能力,可以提供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古诗和通俗小文章。从高年级起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内容可以名著为主。通过读书,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默契、少有的感动、少有的一个个活生生的自己。通过读书,让学生一次次地和书中人物共甘苦、同奋斗,一回回地随作者领略书中人物。这样,人的精神会不知不觉间被陶冶、被净化。有一天,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文笔不再青涩,已经有了些棱角,有了些圆润,这就是在书海畅游之后的积淀。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生本化;多元化;个性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然而在减负增效的大环境下,语文作业状况仍然不尽人意。
根据去年对我校高年级学生做的一次关于作业情况的调查显示,虽然老师布置作业的形式多样,但层次性还不明显,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抄写作业仍唱主角;81%的学生不喜欢或怕做小练笔和作文。如何将学生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态度转变出发,切实提高学生写作业的兴趣。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 预习作业生本化
以往我们布置预习作业往往是抄写生字词语、读读书。学生们把抄写的预习作业当成了纯粹的体力劳动而不是什么脑力劳动,甚至于可以边看电视边“劳动”。
(一)预习方法——有效实施。让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把预习作业分成四个部分:“主要内容”、 “字词积累”、“好句赏析”、“问题质疑”。“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期对文章整体有初步的掌握。“字词积累”要求学生“地毯式”搜索文中的生字词,而不仅限于课下注释和参考丛书。好句赏析要求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最好写一写“为什么摘抄这个句子”。“问题质疑”是让将自己预习过程中在字词、句段或整篇课文的理解上存在的疑惑提出。
这样的预习作业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差异,避免“清一色”、“流于形式”,学生根据自身对教材的理解获得的知识有自己的个性体验,掌握了学习主动性。
(二)检查预习——落到实处。有了良好的预习方法,更要有有效的检查评价措施。本学期伊始,笔者对预习作业又做了改良。让学生在每部分的预习内容后面隔出一块,等课文学习完毕后,及时对自己的预习作业做一个评价反思,查漏补缺,同时给预习作业多加了一个“体会感悟”的板块,多让学生勤问善思。
这样的预习作业做到了“有始有终”贯穿于整课的学习,使学生习得的知识更为系统,在复习检查中课堂知识也能得到更好的巩固。
二、课堂练习多元化
课堂练习是教师设计的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的课堂作业,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俗话说:光教不练假把式;光练不教傻把式;边教边练真把式。但是,课堂上亮出了“真把式”还不够,还要钻研出“好把式”,以提高教学实效。
(一)词语——提炼重组。课堂上教师教学词语的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在多种形式的读词语后,就是做几道“看拼音写词语”的练习,走个过场。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识记词语比较随意、机械。其实许多课文中的词语按照它们的特点整理下,可以寻找出很多规律。
这样的词语教学、课堂练习,变枯燥的读读写写为形式多样的分类识记和积累,激发了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习惯,习得积累词语的好方法。
(二)阅读——灵活多样。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决定着阅读练习的多样性。而语文练习内容的多样性体现于学知识和练能力的结合,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全面训练,单项与综合相结合。
三、课后作业个性化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能够起到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等作用,是对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检查与反映,可谓是“源于语文又高于语文”。为了提高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兴趣,突出学生“我要做”的主体地位,我在以下两方面做了较大的尝试:
(一)活动档案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是“我爱阅读”,还有第五单元的大综合活动“遨游汉字王国”。我们班上的女同学在实践活动方面能力较强,而男同学的主动性较差。于是,一开学就让学生准备了一个《读书档案袋》,并告诉他们,要将实践活动中的个人活动材料放在档案袋里,也可以把平时做的读书摘记卡装进去。然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有意将优秀学生与较差的学生搭配起来,让优秀学生负责帮助和督促较差的学生。在活动结束汇报评奖时,也请全组同学一起上台汇报,由同学评选出优秀活动能手,老师评选优秀活动小组。这样一来,那些平时不积极的学生也能积极地投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档案袋里装上了自己最优秀的活动作业,而每个人的作业内容都是不同的,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发扬。同时,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都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培养。
(二)作文集——芝麻开花节节高。在写作这方面,除了平时鼓励和要求学生课外勤练笔(写小练笔、写日记、写感受、写想象等),笔者还留意收集好的作品。从四年级开始坚持每学期出一本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和《进步作文集》。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封面设计,写序。因为班级孩子大多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多数孩子家里没有电脑。于是,笔者给孩子们统一分发了纸张,要求他们把被选的作品用端正的字体抄好。然后再由老师负责收集、印刷、装订。原本放到班级图书柜,印刷本发给入选的同学。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文也能变成一本本书时,欣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这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总之,作业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作业的乐趣。只要我们具有辽阔的教学视野,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就能设计更优化的作业;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习中取乐,就可以摆脱传统作业的奴役,学生的作业就会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篇7
做好素材积累要从读书开始
唐代诗人杜甫写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做好素材的积累,就要从读书开始。多读多练是写好作文的“诀窍”。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让学生多阅读。
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按孩子们的年龄阶段提供适合学龄儿童的课外书,培养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读书中开阔视野,汲取习作素材。而作为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同时,老师依据课本教学要求,按照课文后面要求的“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好词,佳句”,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丰富词汇、语句。这样,学生掌握了优美的好词佳句,就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基础,让他们有词可写,有话可说。但这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笔者除了通过教学课文进行语言积累外,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有益的,对身体发育成长有利的课外读物,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报刊读物,如《小龙人报》《小学生拼音报》《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爱的教育》等。书读多了,就能把书中的营养吸收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平时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性知识,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泛泛而读,要深入进去用心读,还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分类摘抄在采集本上,进行读、背,记在心中,加强体会,以便在习作中运用。
实践证明,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作文时就能做到“厚积而薄发”,更能准确地进行表达,使作文如行云流水。
写作的源头是观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在哪里呢?观察。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提高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既要能观察,还要会观察。一是激发兴趣,培养观察习惯。直观具体、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事和物,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所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感兴趣的事物。如观察星空、风、云、雷、电等景象的变化;鸟、狗、猫、虫等小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花、草、树、木的生长特点;四季的变化等。经过内容丰富的观察训练,激发学生向往观察事物的激情。二是选择不同视角,探寻独到特征。既要看到别人能发现之处,想到别人能想到之处,又要看到别人发现不到之处,想别人想不到之处。三是把握全面,重点细节。观察事物的全貌,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细致观察,把握事物特征,使观察生活化、具体化。四是小结发现,张扬个性。在学生分散观察的基础上,集体讨论观察结果。相互交流、补充细节,组织多次观察。这样举一反三的观察得来的结果印象深刻,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学校》习作时,笔者先提出了观察要求:观察有序,突出特点。抓住重点的1至2个观察点详细看、不同的位置看;粗略看其余的观察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学校的空间位置,按观察顺序的重点交流校门、教学楼、花园、操场等几个观察点,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做有次序的简单记录,达成“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的目的。这样,学生对我们的学校的写作便成为言之有物,语言朴实,内容具体,叙述有条理、有详略、有重点。
习作训练要提前做铺垫
篇8
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挖掘教材资源,注重课后练习题的作用。
一、钻研课后练习题,确定上课思路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山中访友》一课时,我仔细研读了课后练习题。根据课后的四道练习题,我确定了自己的教W思路。以第一题为主导,确定上课的主线。第一题的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我把这个题目的要求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找出拜访了哪些朋友,然后悟出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完成对文本的初读感知。
二三题的题目要求分别是,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交流交流。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然后以二三题为依托,完成对文本的感悟体验,让学生在对文本初读感知的情况下,再进一步对文本进行研读,并在找出二三题的答案的同时,完成对文本的感悟体验。
在对文本初步感知和深层次的研习中,完成课堂教学。最后一步是语言的积累,根据课后第四题的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研究课后练习题出发,确定出教学思路,根据这个思路完成课堂教学。
二、钻研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的做法是在钻研文本时仔细钻研课后练习题。
在准备教学《穷人》一课时,我也是从研究课后练习题入手确定教学目标。穷人一课有四个课后练习题。根据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我把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1、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2、学习记叙文中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人物对话描写等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点:、学习记叙文中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人物对话描写等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展开想像续写《穷人》。
本课三维目标的确定都是以课后四道习题为依托。
三、钻研课后练习题,确定课堂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文本,以文本语言为基础,从学生学习的实际与需要出发,教师适时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有意识安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是有效语言训练的良好载体。通过课堂练习,既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和领悟,又能引发他们情感体验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个性化表达。这是语言发展与思维、情感发展一致化的过程。因此,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生成语言能力的有效载体。在教学活动中,我总是钻研课后练习题,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篇9
那么,怎样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引发强烈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促进阅读活动深入展开的驱动力,是构成阅读能力最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进学生去读,然后,师生在共同活动中,让学生尽情阐发自己的观点,使之得到满足后的快乐,课下便是自觉阅读的阶段,也算是阅读教学的有效延伸。
二、训练扎实的阅读基本功
阅读基本功是阅读知识、阅读方法和基本智力技能三个因素构成。要想使阅读能力得到整体进展,必须把阅读知识的学习、阅读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智力技能的发展统一起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要在“听”、“读”上下功夫,要训练有序,从字到句、到整篇文章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具体说来,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基本功的培养训练。
1、培养理解能力。培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词、句、段、篇,以浅层理解到深层的理解,以了解表面的意思到领会含着的意思,以理解内容到领会思想到体会表达感情等等,文章中有些词句的意思并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围绕课文中心含蓄的表达出来的。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泪水”。在分析这句话时,要让学生思考:真的有人无声的指挥吗?既然没有一人在“无声的指挥”,千万群众为什么都能“不约而同”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呢?以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虽然没有人指挥,但千万群众对总理的热爱是一样的,对于总理的逝世心情是一样的,这样,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如《小木船》一文中:“我偷偷地回头看了他一眼……”。为什么“我”是“偷偷地”看陈明呢?这时,应引导学生:可以把文中的“我”当成自己。陈明和你从小就是好朋友,因为一点儿小事闹翻了,你想不想和他和好呢?但你好不好意思主动与他和好呢?看到他从自己的后面走,由于想与他说话,但你们之间又有矛盾,所以你只能怎样看他呢?学生自会联系自身心理状态,设身处地体会到文中“我”的内心矛盾斗争,自然就理解了这一句话。当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关键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非常有效的经验之谈。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思维形式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
2、培养借鉴能力。培养借鉴能力,指在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进行评论、借鉴。其实,这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也是读写结合的训练。比如,对课文表达的思想,对人物的言行,发表自己的看法;课文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课文哪些地方写的美?哪些地方使你难忘?令你感动?为什么会这样?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突出特点,怎样用于自己的读写实践之中等等。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感受力和欣赏力,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如笔者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第二部分时,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春天”一段,首先让学生理解课文,弄清作者是抓住什么事物来表现小兴安岭的春天的美景;然后然学生勾画出具体表现小兴安岭春景美的词语;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抽出”、“欣赏”、“嫩绿”等词语及其句子,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生动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位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说话造句,即写景练笔。
3、培养阅读技能。培养阅读技能,主要指培养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能力。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背诵可以储存知识和语言。复述既是在现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又是口头语言和思维的很好的训练。朗读、默读、背诵、复述这些阅读技能,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都应再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朗读的培养,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正确,不丢字、添字、一字一顿、重复、拿腔拿调;其次,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再次,就是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如停顿、语调、重音等。默读能力的培养,要在学生具有朗读能力的基础指导学生逐步掌握默读的技能,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逐步训练默读的“三到”:眼到、心到、手到。逐步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可以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如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避免死记硬背;要帮助学生寻找和建立记忆课文内容的联系点;要采用全部记忆与分段记忆相结合的方法。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10
关键词:作文 高效 教学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58-01
小学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师生都感到困惑,无所适从。在高效作文教学中,笔者也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探索了一条小学生作文高效教学路径。
1 改变小学生作文三种现状
首先,改变习作语言贫乏和作文素材单一的现状。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作文,每周借阅图书,抽一节课作为固定的阅读课,从源头上与时间上对学生的读书予以保证。举行定期的读书交流会,可以选读书中精彩的章节,也可以是自己独到的感悟,这好比是口头作文,便捷而有效。
其次,改变习作练习形式单一的现状。学生按习作目标与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习作后,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习作附写“习作后记”。在后记中要求学生写清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哪些地方写的最精彩;哪些地方想写却没有写出来等等。及时有效地反馈与总Y有助于作文的第二次修改。
再次,改变学生习作由教师单一批阅的现状。有教师和学生共同批阅作文。一是作完成之后,统一收缴由教师浏览式批阅,将习作中的妙词佳句用波浪线划出来,有语病的句子用横线加问号的形式化出来,教师概括学生习作中的通病与下节课讲评,同时朗读写得较好的作品和后记,提供蓝本,让学生明白如何修改。二是发还作文本,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评和修改意见,让学生在原作上进行修改,然后誊清作文,学生进行小组批阅。小组成员交换意见,写好评语,评出成绩,推荐组内优秀作文。三是收缴作文本,教师进行督导式总评。评价学生作文和小组批阅情况,将教师和小组共同推荐的习作有作者本人朗读,班级内再次讲评,推荐三篇优秀习作交“校园之声”播出或投稿《百草苑》校刊发表。这样就改变了习作无读者的现状。更何况来自同伴之间的信任与鼓励往往比来自教师的影响更有渗透力和感染力。
2 开放两种作文教学模式
其一,开放教材,让学生学会作文的写作技巧。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方法主要来源于教材。现行语文课本里作文训练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记叙文,包括写人、叙事、科学小实验、想象作文等;二是应用文,包括感谢信、留言条,倡议书等。其次,强化作文训练,如命题作文中的“审题、选材、构思”训练、材料作文中的“围绕中心,重点发散”训练、看图作文中的“观察”训练、应用文中的“格式”训练等。抓住这些重点复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开放课堂――让学生走向生活发现素材。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语文教师要开放作文课堂,让学生走向社会。为了能写好落叶,便将学生带进秋天的田野、公园,通过“俯拾落叶”,“树叶贴画’创作”等手段诱发学生喜爱落叶的感情。为写好动物,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通过观察、抚摸,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学生才能写出充满灵性的文章来如:徐露露同学在《果园趣事》中写道:“我们到果园劳动,秋婆婆好像故意捉弄我们,今天的树叶落得比往常多,不过看着这一个个黄橙橙的大柿子冲我们笑,心情舒服多了。突然一个熟透的大柿子像炸弹一样在我的头上炸开了花,伙伴们闻声一看立刻扔下笤帚笑得前仰后合的,也没有人管我的死活,我扔下笤帚蹲在地上哭了起来。唉!真惨”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
3 抓好三个关键点
第一,读写结合,找准练笔点。一是品典型处,仿写拓展。在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对摔跤过程的描写进行品读,从而让学生悟出体现人物特点的各种描写方法,以此为练笔点来仿写《家有儿女》中刘星抓坏蛋这一视频片断时,学生就能将读写有机融合而有话可说、有法可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抓动情点,情动辞发。如在执教《再见了,亲人》一文,疏通文意理清文路后,品读重点的三段代表性告别语,当所有的学生都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感动不已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写一写大娘、小金花、大嫂会怎么与志愿军告别,也可以延伸到让学生说说、写写切身体会的与亲友分别时的告别语。三是找空白点,让余音绕梁。如教学《穷人》一文,教师在学生理解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合理想象:抱回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后,接下来这一家人会怎样生活,结果怎样?并说一说、写一写。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有东西可写,从而降低了习作难度,也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