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13 15:5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窦娥冤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窦娥冤课件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高考的压力很大,催生了“考什么,就讲什么;怎样考,就练什么”的教学观念。面对高考我们似乎无能无力,面对高考高三这样讲似乎有情可原;高一高二这样讲似乎就说不过去。因为高中语文教学任务是:''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是单纯应对考试的课堂,而应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和主体构建的课堂,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低到高,语文能力有无到有,思想道德素质得以矫正。笔者从我校(xx中学)举行的赛教活动中,从预赛到决赛听了几节语文课,发现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商榷,尤其是我们基层学校。虽然是个例,但也能从中“窥一斑见全豹”明白新课程下我们基层老师应有的做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语文课本的解读应有老师的智慧。

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在教学上创新思考、创新设计留下了较大的空间。然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却在这上面没有留下我们自己一丝智慧。在这次赛教中,有老师在讲《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这一课,有一位年轻同事给笔者讲“这老师用的课件、讲课的思路同他们在上学时的一模一样,还没有变”;有老师讲《雷雨》下的结论还是万恶的旧社会、该死的地主阶级等等。我无语,用学生的话来讲这都什么年代,还在谈这些?笔者也知道、也是这样做:我们上课要不然看教参,要不就用优秀教案;再不行时,就上网寻找几个教案一拼凑就成。这种种其实就是没有自己的智慧的表现。我们常言老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明学情,如果我们的教案一写就管三年甚至管多年,没有新意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怎么会精彩?笔者认为要避免上述的现象,老师在教材的解读上应静下心多读文本,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领悟文学的魅力。这样,老师吃透文本,通过老师的智慧,启发学生走出文本,实现在创造。我想只要坚持这样做,才会避免用热闹的课堂讨论代替个人的“潜心悟文”;才能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保证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

二、教材处理应显示老师的智慧。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精心准备的一堂课,上课时,发现没人听。下课后,却埋怨学生,其实不能怪学生。比如有老师借班上《雷雨》,设计一个环节是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问题一抛出,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纷纷发言。但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发言只是把教辅资料上的答案看了后侃侃而谈,老师的总结也只是重复已有的结论。也就是说老师拥有的信息比学生多不了多少,看似热闹的课堂却隐藏着老师权威的丧失,如果没有听课的老师,又有多少学生参与这活动?退一步而言我们所讲的内容在学生的手头上就有现成的资料,学生照本宣科又培养怎样的能力和素养?长期下去学生会认为老师讲的内容资料上有,语文课听不听都无所谓的错误观念,为我们的语文酿下苦酒!老师总是讲学生懂的内容,而学生不懂的内容却没有讲,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

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对教材精心处理,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会的少讲,多回归语言的本体。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就会显示出老师也有的智慧。

在教学设计上应体现老师的智慧。

1、新课的导入体现老师的智慧。

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创设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具体生动的场景,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其目的就是创设氛围,调动兴趣,激发潜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文本。可我们很多时候,却忽略了这点,一上课就是“我们今天上xx课,同学们把书本翻倒xx页”。简洁倒是简洁,却少了教师的智慧。这样,能引人入胜吗?

特级教师余映潮教学《狼》是这样来设置情境:让学生来说有关狼的成语,学生陆续说出“狼狈为奸”“狼心狗肺”“如狼似虎”等成语。教师适当引入“你们看看,都是贬义词。请同学读读《狼》,看看课文写了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狼,什么样屠夫。”这样设置情境:引导很巧妙,指向很明确,手法生动。如果教师在每堂新课都这样智慧的设计,当学生走进文本,内心的情感度调动起来,再加上老师精心组织,学生的思维肯定会被激活。

在问题的设计上体现老师的智慧。

笔者听过听过一堂公开课,其中给笔者留下印象的是:教师对文中的一句话作了修改,然后请学生评述:哪个更好?问题一提出,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发言,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加上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看出:之所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因为这一问题体现教师的智慧。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情绪激动,思维积极,课堂效果自不待言。

在课堂中能捕捉教学的契机体现教师的智慧。

我们的语文课堂往往是实现预设的,缺少当堂生成,而真正语文课堂,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善于抓住课堂的教学契机,智慧开展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应多从学生的心理和需求的实际考虑,利用好学生的意外回答,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有老师借班教授杜甫《登高》时问:“大家阅读最后一联有什么感想?”面对这一问题,有同学回答出一个字“高”,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并没有放弃,接着问:“怎么高?”学生答曰“天高”。可老师没有问下去,只是带领学生再去分析最后一联。事后与该老师交流:如果能抓住这一契机,课堂将会意外的精彩。也许学生这种意外的回答是捣乱,或者是学生对问题真正地思考。我们捕捉这一契机,就能体现我们的教育智慧,因为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只有用敏锐的教育机智来应对有效的或无效的学生回答。只有这样学生正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丰富情感的体验

篇2

教学媒体包括了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各种媒体,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可以是黑板、幻灯片、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课件等。合理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在营造情境,启发思维,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创设教学环境,辅助教学过程,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感

众所周知,语文课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意志的独特使命,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生命,是陶冶学生情感的典范之作。因此,语文课需要情感,而激感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情由境生,境由情设,创设情境可以选择的教学媒体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张挂图画、图片,观察实物、模型,播放电视、幻灯、录像、录音等。例如在上《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时,教师可以选择拿一颗新鲜的荔枝到教室,先让学生观察实物的特征,然后自己用一段话对看到的荔枝进行说明,并顺势导入课文,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对荔枝进行说明的,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方法是怎样的,并跟自己的说明进行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这里所选择的教学媒体是一实物作为媒体。

二、展示文脉,梳理思路

文学作品总是要通过一根“红线”将所写的材料及所表达的情感串连起来,这个贯穿始终的“红线”,我们称之为“文脉”。抓住文脉,就能迅速摸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文章的写作内容。此时,教师若能借助适宜的教学媒体,把书本内容变化成图示或列表,让文字简便化、直观化,则更有利于学生对文脉的整体把握。例如,我在上《短歌行》这一课时,就把诗歌的情感线索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诗歌是以“忧”字作为情感基调的,围绕着这个“忧”字,诗歌又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等诗句将全诗内容串联起来。这样的展示,既直观又形象,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突,加深了印象。

三、设难置疑,引起思辩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学生注意,引起学生思考。此时,教学媒体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在教授议论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给学生用幻灯片的形式一边播放图片一边讲述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传播火种而深受酷刑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普罗米修斯是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但我们翻开历史的进程,同样可以看到无数个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在图片带来的强烈视觉效果及教师的动情讲述下,学生早就对课堂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此时,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然是踊跃的。他们会积极调动自己的经验,在高度的亢奋和激动中思考问题,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四、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1、运用多媒体唤醒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审美教育要给学生以丰富的美感。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但对于认识不够深的中学生,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使他们真正领悟到其中美,运用多媒体组织语文教学,就可将文字内容转换为可视画面,再配上音乐和有表情的朗读,以此来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2、运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多媒体在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能集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精炼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声音于一体,使学生深深地被吸引、被感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让学生在观看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

3、运用多媒体调动审美经验,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

人的审美能力是建立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的,丰富的审美经验可以加强美育的效果。当审美主体积极地调动他过去的审美经验时,他对美的感受就会更加真切,对美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多媒体帮助学生积累了已有的审美经验,提高了学生对美的鉴别能力。

根据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没有明确的学习生活目标这一情况,我便收集了关于张海迪成长经历的资源,并进行有效地组合,制作成媒体演示短片。同时,我还制作了关于一个由好条件走向毁灭之途的青年的成长经历的短片。将这两个内容在主题班会上展示给学生观看,并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活灵活现的媒体演示,很快让学生触及到了自己的灵魂,积极发表自己的感慨,写下自己的深刻体会。通过这次活动,阻止了消极厌学情绪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对比鉴别的审美能力。

4、运用多媒体激活审美心灵,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美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审美心灵的多样性,多媒体以其特殊的优势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美的信息。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在美的形象的不断熏陶中,激活审美心灵,提高对美的创造能力。

在教《窦娥冤》这篇课文时,根据学生不熟悉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阶级矛盾的尖锐,很难体会当时的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这一情况,我便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图片和录像资源,形象地再现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这一场景再现立即引起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为课文的学习和理解作了很好的铺垫。当窦娥瘦弱的身影向我们走来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的情感立即得到触动,主题也得到深刻体现。在此环节中,我们还可要求学生从元曲中自选内容,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逼真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以显示其创造美的功力。由于多媒体的激发,学生们对元曲表现的意境有了准确的把握,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

篇3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由此,笔者也认为“课文无非是例子”。教语文不能单纯教课文,还应该教“如何读书”。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文教学要与生活联系,要训练学生思维,要提升学生的思想,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要铸造学生的人格等全都是属于“教语文”的内容。批注式阅读正是以课文教学为媒介,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好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批注式阅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具有独特的优势

1 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批注式阅读的教学视点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特长来合理地分配实践,支配自己的阅读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学生有较大的思维自由,可以是理解、感悟,可以是发表评论,可以是自己的认识,更可以是课文的延伸等,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为发挥各自的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开放和自主的阅读过程。

2 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批注式阅读大大增强了学生阅读的深度,扩大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客观上使学生充分地展开合作,避免了个体封闭式的自学感悟,促进学生进行群体性的自主合作学习。由于批注式阅读注重个体的感悟和思考,势必在同一个学生群体中产生许多个性化的观点,从而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3 便于形成专题式探讨氛围

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以保证突破教学重难点为中心的阅读批注,必定使学生自觉地筛选大量的文本信息,敏锐地捕捉其中蕴藏着的有效信息,以突破问题为导向,或从课题的设问中自主探究,或从课文中疑难处找寻,或从学生情感波澜处激发,开展定向分析探究,形成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形成专题式探讨的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三、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精心设计的示范,是开展批注式阅读的前提

1 从自身做起,认真做好知识储备

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首先要储备出一汪充盈的“活水”。要运用批注法进行教学,教师必须积极进行知识储备,努力培养扎实的文字功底。教师储存的“活水”充盈了,为学生作的批注示范才能自由挥洒,左右逢源;为学生进行批注评点才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犹如一根丝线串成学生的智慧的珍珠。

2 精心准备,切实撰写批注范文

笔者在采用批注式阅读教授《长亭送别》时,为学生对“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作示范批注:“纷飞的岂止是黄叶,爱人的心啊都碎了,化为片片纷飞的蝴蝶。凄凄寒风中,枯草衰败,好不凄凉。而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也需要秋草来陪衬: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秋草成了悲凉、哀愁的代名词。”

3 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抒发自身的阅读体验

在示范批注的基础上,笔者着重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感悟等进行大胆批注。经过几番极富激情的引导,学生跃跃欲试,纷纷抒写各自的见解与体悟。有位学生对“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写道:“此时定格为永恒该有多好,莺莺和张生就可以长相守了!记得10来岁时收割稻谷,劳累了大半天之后,夕阳中我和姐姐有一镰没一镰地收割。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说了一句‘你们两个找根木棍把太阳顶住’就埋头收割了――夏收夏种,时间不等人,而年少的我们又哪里知道父亲的一片苦心!‘挂住斜晖’也好,‘顶住太阳’也罢,表达的又何尝不是同样的意思?”

四、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批注方法的关键

1 学理论,打基础

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之前,笔者给学生印发了《古典文学名著评点系列》的总序――《再倡中国传统评点方法》,旨在让学生对评点批注有初步的了解。然后着重介绍了评点之集大成者金圣叹及他的《水浒传》评点本,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有关理论知识。

2 重实践,提要求

在批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三必须”和“三不限”进行批注,“三必须”即必须下笔,不动笔墨不读书;必须真实,心里怎么想,手上就怎么写,实话实说;必须字体工整,标点符号书写规范。“三不限”即色彩不限,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学生开始下笔批注时,不求全责备,不做过多、过细的要求,不轻易否定。

3 评个例,升品位

一个学生在对课文节选的《窦娥冤》的悲剧结局进行批注时,这样写道:“窦娥死了,留下三桩誓愿含冤而去。如果文章就此结束,对读者的震撼力更大,关汉卿还要借她的父亲之手给她,大大减少了文章的悲剧美。”笔者结合这个批注个例,给学生们上了一堂文学审美课,在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品位,从而很好地促进了学生批注的个性化、情趣化。

五、提供展示交流平台,是激发学生批注式阅读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篇4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

语文是各学科之母,语文教学很杂很泛,这是难点,而多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一般的教学中,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象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等方法可以局部应用,却不容易有机结合,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像学习戏剧经典作品《窦娥冤》、《哈姆雷特》等,完全可以把荧屏精彩对白用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古今中外戏剧语言的特点,这样将文字符号变成可感的形象,通过视听感觉器官,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也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发挥作用,这是消化吸收知识的最佳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情感与思维交融中和谐自然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实践循环往复,将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单一的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无意活动向积极主动的有意活动方向转化,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型”变成主动的“需要型”。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它能使信息发送和接收两者之间进行实时的交换,而不像电视、广播那样,人们只是被动接收节目内容。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内容。让学生参于多媒体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途径之一,又是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小说片断时,安排了学生上网搜索《水浒》中有关鲁提辖的故事情节,以及像拳打镇关西这样血腥暴力的场面描写,让学生自由评价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明白了现实生活中做事不能头脑发热,要按照法律做事,维护法制社会的尊严。在教学《香菱学诗》的小说片断时,通过安排学生上网搜索香菱、林黛玉的人物介绍和香菱各个阶段的诗作,不但让学生领略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精深典雅,还动手试着学写古体诗歌,体会到了古代文人写诗的不易。通过利用多媒体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使之积极参于语文学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增强了法制观念。

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多媒体教学的这种交互性和可操作性,就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破常规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的观点,学生理解未知的抽象知识是在主体(学生)与客体(教材)相互作用下,通过主体活动逐步建构的过程,是外部知识向内部转化的过程。因此,知识的理解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采用动态图像演示,让静态知识动态化,既展现了知识呈现的过程,又清晰形象,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那么,此时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于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现在中考试题中,几乎都考诗歌鉴赏,其实诗歌鉴赏一直就是中考的考点、热点,而诗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单纯的文字难以再现的,如果借助音乐、图片等多种手段则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例如: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可给学生放《二泉映月》等二胡音乐,再回头讲解诗词意境时就清楚多了;再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怎么体现钱塘湖初春优美的自然风光?钱塘湖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该只是个遥远的传说,除了偶尔电视见见,其他也只是想象,结合课文提示,我通过网上搜寻等渠道剪辑了一组专门介绍钱塘湖自然风光的图文,最后在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协同备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篇5

关键词 艺术;职业院校;专业需求;语文教学改革

艺术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是在“艺术”与“职业院校”两大主题背景下所进行的,因此艺术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既要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又要与艺术专业相结合。艺术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语文基础相对于普通中学生来说是薄弱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不高。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水平,我们艺术院校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规律,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充分结合在一起。根据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艺术职业院校的课堂语文教学改革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专业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艺术院校的学生特别重专业轻文化,专业课上兴趣浓厚,文化课表现就差强人意了。正因如此,我们每个文化课教师更应该清楚学生所在专业的专业背景。比如说,舞蹈表演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会从事哪些职业和具体工作?他们胜任这些职业和工作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语文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几何?而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承担的是为专业基础课和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任务。当熟知此类需求后,我们思考的便是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手段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让学生完成从无兴趣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过渡。

二、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艺术职业核心能力就是感悟和把握艺术作品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培养艺术职业核心能力不可或缺的,高职语文教材大多都贴近时代,文章的可读性放在第一位,可针对艺术专业特点的课程内容设置并不多见。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其专业特点,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例如教学对象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春江花月夜》、《琵琶行》、《虞美人》、《无题》等,还可以补充一些古代有关音乐评论的内容;如果是戏曲专业学生课堂学习,则可选择《牡丹亭・游园》、《窦娥冤》、《雷雨》等文章。

三、基于专业需求选取有效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吧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多动脑筋,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则动听的故事、一段曲奇的作者生平、一首美妙的乐曲、一段吸人眼球的视频都可以成为导入的磁石。巧妙的导入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针对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在教学《雨巷》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07春晚舞蹈节目《雨巷》的视频,让他们从熟悉的舞蹈作品中去感受诗歌的意境。同时艺术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形象思维比较灵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学习中,手、脑、耳、眼并用,化抽象为形象。如针对声乐及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在教学《音乐之声》时,我创设了两个情境,首先是听曲竞猜游戏情境。从《孤独的牧羊人》、《哆来咪》、《雪绒花》等这些大家熟悉的音乐旋律当中相互抢答曲名,让学生迅速了解了这些儿时熟悉的曲子都是出自于这部作品。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对了解《音乐之声》这部作品的兴趣很浓,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另一个环节是表演情境。艺术院校的学生善于表现,通过对剧本的了解,学生都很喜欢主人公玛利亚这一人物形象。学生观赏完课件中的情境视频,以自身的理解和领会选择适合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很快学生们都进入了角色,体味到了剧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

四、针对职业需要尝试分类别分层次教学

篇6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今天谈语文教学改革,向就是大幅度地提高效率"。中专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只有从转变教学观念着眼,在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及内容上谋求突破。

1.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现在的中专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什么都感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回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

2.大胆创新地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从中专语文教材看,虽几经改革,但大部分还是从陈旧的高中教材中选取一些篇目,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为专业服务的功能不强,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从教材形式看,重阅读轻说写。当今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高,"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已成为社会对现代人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这样的教材显然缺少时代感和现代气息。

而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一堂好的课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什么,还应千方百计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要艺术性控制自己"启"和"引"的度。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授课除了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外,还须搜集与专业相关又能体现出语文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特点的文章补充进教材,让学生阅读,互相渗透。这样既可增加信息量,又可保证显示基本语文素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人本思想。如在讲了舒乙的《梦和泪》后,可适当延伸讲解冰心的散文《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把握冰心"爱"的哲学的含义,领会冰心老人的"可爱"之处,培养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在讲杨振宁的《邓稼先》时,可紧紧抓住"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句话,拓深讲解中国文人几千年固有的一脉相传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文精神,通过讲解杜甫、诸葛亮、苏轼等著名文人的人生追求与命运,使学生进一步领会邓家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教学内容要创新

职业中专语文教材虽几经改革,但大部分还是从陈旧的高中教材中选取一些篇目,与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为专业服务的功能不强.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从教材形式看,重阅读轻说写。当今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高。"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已成为社会对现代人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这样的教材显然缺少时代感和现代气息。而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一堂好的课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什么,还应千方百计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要艺术性控制自己"启"和"引"的度。

追求语文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是把语文教学置于各种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在中专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为此,需要减少语法、修辞学习任务。需要减少欣赏性教学内容,多安排即兴作文、小品表演、演讲、辩论等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多注重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工作总结等作文练习。强化学生应用文体写作能力;多利用请进来等教学活动,请身边的成功人士作艰苫奋斗创业教育报告,强化学生创业能力及风险意识的培养,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的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篇7

一、音乐歌曲激趣导入法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和语言一样,都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但音乐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更细腻、深刻、生动。人类创造了音乐,音乐也教化着人类,孔子听完大韶乐后就曾“三月不知肉味”。在音乐的世界里,人们的情感是相同的,人们的感受是一致的・音乐创造了巨大的魅力。适时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让它走进课堂,通过音乐的旋律给学生强烈的刺激,借助形象进行记忆,这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大有裨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敲好这第一锤’’容易将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状态,而音乐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和效果。现在的中职生大都喜欢音乐,MP3则天天“随身听”,所以用背景音乐或歌曲导入新课既新颖,又易被学生接受,还可以烘托环境气氛,从而缩短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讲授诗经《静女》这一课时,我边走进课堂边唱:“我愿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学生们被老师的情绪感染,也跟着老师情不自禁的唱起来,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这样一首流行的爱情歌曲《童话》,倾诉了对甜蜜爱情的无限憧憬和对心中“童话”的执著追求,过渡到《静女》这首爱情诗歌上。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少年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共鸣。一堂课下来,既激发学生对《诗经》及其古诗的阅读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艺术熏陶。

又如教《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我是这样做:开始让学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再配以表现母子情深的图片导入,使课堂流动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教《窦娥冤》时,以《唱脸谱》这一流行歌曲导入,激活了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新课导入可借助于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所以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

二、情境激趣导入法

美学家王朝闻说过:“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动感。”教学情景引入课堂能够让学生“形塑之外情动之于中”,利于领略课文的精髓。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是让学生自我感悟与自主体验的纽带。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激活学生的情感是依赖于老师体验的情感的,老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重要的促进和催化作用,这是由情感的感染性特点决定的。因此,教师要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饱满深厚的感情,创设情境,以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列夫・托而斯泰曾说:“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即只有深切的感悟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当教师在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后,通过言行和神情等外部手段,用自己火热的情感去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强烈感染下发生情感同化,促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灵状态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而对他们进行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

例如:在教授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文时,我充满感情的用这样一段话导入课文: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来自一首情诗,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祖国的情诗,1938年诗人艾青眼含热泪为祖国写下了一首深情的赞歌。六十多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回顾历史,再一次去感受诗人那颗澎湃的爱国之心”果然,学生们受到了我情绪感染,进入到了诗歌的情境中,我感受到作品中的爱国热情已经深深地打动学生,课堂注意力出现了异常的集中。

所以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帮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学生从情境中看到了“隔膜”的文本与自己的联系,从中获取了自主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难以言传的深情。

三、辩论激趣导入法

辩论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以丰富的语言内涵作基础,以语言和技巧为载体。“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品质,思维方式各具特点,在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的思辩中,必定会出现不同的认识结果。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排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辩论”的引入,则有效地把课堂变成思想交锋,合作学习与竞争的场所,每个人的观点都得到了认同,相关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可以说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读书人是幸福人》一文时,这样导入:有的人说读书是没用的,我们经常听到社会上的人说某某小学没毕业,小学的时候还是调皮捣蛋鬼,可是现在却腰缠万贯,日子过得可好可幸福。再看看那时学习格外认真老实的人,老师眼里所谓的乖乖学生,现在如何呢?在社会上“混”得一点都不好,那究竟读书有没有用?读书是幸福的人还是不幸的人?今天我们就此展开辩论,将全班同学分为两方:

甲方:读书有用论;乙方:读书无用论。

这就营造了一种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让辩论双方自我表现的欲望在对抗中得到了充分满足。

四、用多媒体激趣导入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直观、生动,形象等方面尤具特色,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学生最感兴趣了,注意力最集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件中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图片和影像资料。在学习戏剧、小说等作品时,可以在课件中配上经典影片和戏剧作品,例如,放映《士兵突击》电视剧片段,使学生对小说建构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感性认识,充分的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以便更好的融入到小说的情境里去。又如放映《雷雨》、《红楼梦》等。

五、故事激趣导入法

在语文课上,学生最爱听的就是故事。这是由他们所处年龄段的认识特点决定的。因此,在上课前我常常讲一段与本堂课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这样可以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激起学生新课的兴趣。

篇8

我课题组发挥教育科研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先导作用,我们从2008年末的课题申报到2009年初的课题立项,再到如今的课题资料的整理。老师们一路挥汗播种、耕耘、浇灌、收获……莫道耕耘苦,花开满眼新。

一、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近十年来,语文教师在高考指挥棒下,以“考试大纲”为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教条化,方法单一化,运用大量的题海战,并且推崇逻辑推理,强调技巧性,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意味和文化品位,导致了中学课堂的模式化、僵硬化,最终影响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对学生的整体素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了,语文活动课不能仅仅以课堂为主,而应该由校内向校外延伸,把被动地学习语文,变为主动而快乐地享受语文。因而我们加强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⑴开展“与祖国同在,我爱我的祖国”征文活动,让学生阅读祖国60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写下他们心中澎湃的情怀。这不仅使学生了解祖国60年的奋斗历史,也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家的激情和写作的兴趣。

⑵开展“硬笔书法竞赛”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书写的重要。因为字的美丑,有时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这一活动不仅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好习惯,也能陶冶学生耐心与恒心等性情,树立高尚品德,更能了解中国汉字的艺术美。

⑶开展“缅怀先贤,祭奠先人”的扫墓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先贤袁吉六为祖国的强盛贡献一生的精神,也唤起了学生要向先贤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热情。

⑷开展“保护地球,爱我家园”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的妄为,会导致地球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灾难不断……从而加强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我们家园的思想意识,让我们人类的家园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

⑸开展“艺术课堂”活动,让学生收集对联、家乡山歌,让对联、山歌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激发他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根据诗句绘画,欣赏诗句的诗情画意;让学生表演课本戏剧,这不仅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取戏剧知识,也能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角色”的作用。又通过别开生面的“与北大学子对话”的交流活动,学生们明白跨入大学之门需要艰辛的努力、百倍的付出,也了解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大大鼓舞了学生学习的斗志,激发了学生们努力拼搏、实现远大理想的激情。通过“请进名师,与名师对话”,让学生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及重要性,从而树立起学好语文的坚定信念。这些课堂活动不仅摆脱了教师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说教,也让学生体会了“娱学娱乐”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⑹暑期开展了“酉水采风”活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参加活动的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还了解到家乡酉水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让他们关注酉水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怀,让其为自己出生在美丽的酉水河旁而感到骄傲。

⑺开展了“为成人喝彩演讲”活动。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成长的责任,也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精彩,从而树立起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另外,这次活动也引起了学校领导的关注,并在学校教职工例会期间,进行了播放,并要求老师们多开展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最后学校德育处又把活动资料整理成册,形成了“德育典型案例”,并发给学校的每一位老师,让老师们学习参考。

教师可将学生在活动中的点滴感动和心灵的每次放飞的优秀篇章和获奖文章(不同层次约40篇)都收编进学生活动成果集《万紫千红才是春》。活动过程制成六个精彩视频,分别是:①扫墓《缅怀先贤,立志成才》(省二等奖);②舞台表演剧《丁香花》(获第五届校园艺术节一等奖);③课本剧《窦娥冤》;④酉水采风《人杰地灵醉湘西,我爱家乡酉水河》;⑤演讲《唱响青春,为成人喝彩》(省一等奖); ⑥学生游记散文《烟霞如梦》。

二、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促进了教师理论水平和品位的提高

通过课题的研究,老师们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活动课的界定和开展模式有了新的探究和认识。语文活动课不能只对准课内,确切一点说是以课堂为主阵地,然后走向由校内向家庭、社会延伸的广大空间。新课程改革呼唤开放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倡导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成功的喜悦,把被动地学习语文,变为主动而快乐地享受语文,真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老师们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中,课题个案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并形成论文。

1.要使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外名人的话点出了兴趣的重要,要想学生的成绩提高,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能事半功倍。兴趣可以使人勤奋忘我,专心致志, 兴趣可以使人主动进取,一往无前, 兴趣可以使人才思敏捷,聪慧灵悟,兴趣使人心安性悦,尽力索求,发挥大脑的内在潜力,以苦为乐,克难制胜。故通过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研究,老师们获得了大量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理论,并涌现出大量的理论成果:李树清:《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表在《中国教育》上);张 伟:《创新语文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州级教研论文二等奖)《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提高写作水平》(州级教研论文三等奖)。

2.在实践活动中学知识,在学习的同时去实践,提高教师对活动课的研究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学习中要加强有利于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现状、科技发展的联系。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新的一页,为各科教学,特别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它可以将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有限的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带入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中,从而引导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之中去感受、领悟课文内容丰富的内涵,从而获得鲜活的知识。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虽然语文学科是一门内涵丰富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但毕竟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理解感悟这丰富的内涵还需要一定的努力,所以它的教学需要生活化。我们要将教学活动尽量置于现实生活中,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对次,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获得了许多的经验,从而提高了自己对语文活动课的研究理论。获奖成果有:

田清蓉:《高中语文实践活动课指导实例》(发表在《当代教学论坛》)

《新课标下语文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获省二等奖)

《课题活动》(课题成果视频省二等奖)

张伟:《浅谈语文活动课教学策略》(获课题论文三等奖)

3. 要在有效的课堂和有效的实践中去反思,从而提高教师的品位

语文课外活动的目标就是要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就是“要费最少的必需时间,投入最轻的充沛精力,取得现有条件下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换句话说,语文活动课需突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要求“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使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懂得语文活动课能“全方位地把学生语文学习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样之理,教师把握有效的课堂时间,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同时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最后转化成有效的教学理论,从而取得一系列成果:

李树清: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在《中国教育》上) 《扬州慢》(获省教学课件二等奖)

陈朝晖:《语文教学与主题班会的整合》(获得课题论文三等奖)

《湘夫人》(教学课件省一等奖)

王槐松、陈朝晖:《为成人喝彩,唱响青春》(课题课件获省一等奖)

田清蓉、田应红:《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专项课题论文获省二等奖),

彭明忠:《散文教学中的三点感受》(获省教研论文一等奖)、

《囚绿记》(获省教学课件二等奖)

田清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获省录象课与教学设计一等奖)

李梅桂:《小狗包弟》(获省教学课件三等奖)

《归园田居》(省教学设计一等奖)

杨钢:《春江花月夜》(获省教学课件二等奖)

周真志:《登岳阳楼》(获省教学课件二等奖)

4.要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提升老师品位

教师应广泛阅读,仔细咀嚼,在繁忙工作的同时,锲而不舍地坚持读书学习,从书中吸收知识营养。一般来说,教师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能力越强,教师的素养就越高,从这个角度讲,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浓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沉淀,教师在学习、创造中成长。

⑴“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除了阅读教科书,还应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上的文章,及时了解同行们对于教育最前沿的思考和探索,加强对教育理论的温故。同时,教师也应多读专业知识书籍,以丰富和厚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现论,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的从教能力和素质也同时得以提升。此外还要大量阅读文学名著,多读教育名著,教师不光要读,还要品,要思。阅读这些能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著作,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鲜活和磊落,教师的气质与修养,在心与书的交流与滋润中不断提升,在浓郁的书香和艺术的美韵中,教师的品位也会不断提升。

⑵“深入探索,自觉反思”是教师自身成长的主要途径。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只有同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注意,学生是不完美的,教师也是不完美的。我们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了后者。因此,我们只知道争取把更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却不能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反思自己传授的知识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有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遮目树叶。

另外,教师还要学习并掌握多媒体教育,使教学手段变得丰富多彩。“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广泛阅读与深入探索,老师们自然也就有了品位:

彭晓忠: 《谈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发表在《现代教育报》“教育文汇专栏”)

周贤标:《家校“通邮”父子文言文互诉真情》(发表在“湖南教育网”)

《强化课题研究采风“酉水文化” 》(发表在“湘西教育网”)

李梅桂:《借你的翅膀助我飞翔》(发表在《科教导刊》)

《生活处处皆文章》(发表在《当代教学论坛》)

《民歌与语文课堂》(获得课题论文省二等奖)

杨钢:《宋诗议论手法特征初探》(发表在《科教导刊》12期上)

张伟:《浅谈演讲稿的写作技巧》(获得县教研论文二等奖)

田清蓉:《丁香花》(获的省课题课件二等奖)

王槐松:《酉水耕者的足迹》(教师课题组简介视频)

5.要分析研究学生,从而提升教师的管理能力

面对几十个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采取何种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了解。首先,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开诚布公地交流、谈心,建立一种和谐、开放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对处理学生问题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引导学生思想、协调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矛盾中,和谐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信任和理解老师的工作,学生主观上更愿意接受和思考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大大增强了工作的有效性。学生能够把老师当作朋友或是生活中的引路人,而不再是处处管着他们、与他们作对的“敌人”,这样才能深入开展工作,并取得实际效果。其次,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力求为学生着想,来了解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这种换位思考,可以让教师突破固有的思考习惯,学会变通,解决常规性思维下难以解决的事情;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感受到学生的情绪,将沟通进行到底;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教师揣摩到学生的心理,达到说服学生的目的;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教师欣赏到学生优点,并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最后,教师要克服对学生的偏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尽可能客观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差生”,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对他们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对差生要多几分尊重、多几分理解。这样,差生就会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改变自甘落后的思想,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动力,真正使阻力变成动力。在活动研究中,教师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形成自己的理论:

李梅桂:《“学困生”的落榜与反思》(案例分析,获省一等奖)

杨钢:《持一朵感恩之花》(课题案例分析,获省二等奖)

周真志:《小议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转换》(获湘西州教研论文二等)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关系》(获省课题论文三等奖)

翘首以待,我们如愿地迎来了研究成果的新篇章:一个个浸透着众多人心血的课题成果,荟萃在这教育科研成果汇编的册子《酉水耕者的足迹》里。它,集聚了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酉水耕者教育科研42个获奖的成果,并由此搭建了教育科研成果有效交流和转化的平台,开创了我校教育科研语文活动课的新局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崇尚“科研为先,务实为本”,我们会继续不断地总结充实,丰富课题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我们明白:“莫道耕耘苦,花开满眼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