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人生范文
时间:2023-03-17 18:3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易经与人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一名杰出的女性理财师,宋静漪已经在金融行业“奋斗”十余年之久。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耕耘,她深信,信心等于成功的一半,而成功的另一半则是勤奋。她一直恪守这一信念,不断在事业上创造佳绩。而她在成为很多客户的财富“金管家”的同时,也与他们交为知心的朋友。她就是国金理财服务中心上海区副总监宋静漪。
《卓越理财》:您有10余年的金融行业从业经验,请谈谈这些年对理财行业有哪些感触?十余年来发生了哪些让您记忆深刻的事情?
宋静漪:其实中国理财行业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基本是同步的,中国人对理财比较敏感,每次金融市场有创新时,都会引起客户的高度关注。但这10年来我感受最多的是客户在不断地变得成熟和理智,以前市场上如果有新的金融产品出来,越是复杂客户越买得起劲,觉得里面有挣钱的机会;
但现在客户会比较理智地先了解产品的风险,然后再考虑要不要投资,尤其是资产量大的客户,决不会盲目地去投资。除此以外,我觉得金融机构的变化也很大,过去金融机构只喜欢国企、央企等大客户,现在越来越重视民营企业和高资产的个人客户,因为民间资本的规模增长速度很快,而且只要服务得好,这类客户忠诚度也会比较高。
《卓越理财》:您之前在很多大型金融机构工作,积淀了不少经验,能谈谈您对理财的感悟和看法吗?
宋静漪:其实许多客户的理财观念都有偏差,很多客户认为理财能让自己发财,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理财没有办法让人一夜暴富,但理财可以让客户更妥善地安排自己的收入和开支,使得资产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减少客户的后顾之忧。
长期服务客户的经验使我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每次在见一个新客户的时候,我都会先管理好客户对理财的预期,因为预期最后会决定客户满意度。如果一个客户对整体资产的收益预期过高的话,我会选择先不急着给客户推荐产品,而是等客户拿着其他公司的产品资料来向我咨询,这样我就有机会分析每种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特征,让客户理解别人告诉他的高收益其实并不一定能实现。这样反复几次后客户也会越来越理性,等到客户变得成熟以后自然会选择合适自己的产品进行配置。我喜欢把客户教育的比较专业以后,让客户自己选择想要的理财产品,我发现这种模式也是高资产客户喜欢的服务方式。
《卓越理财》:您目前是国金理财服务中心的高级顾问,客户的资金量都超过百万,您是如何给这些客户提供理财建议的?并向他们提示风险的?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宋静漪:每位客户的情况都不一样,哪怕资产量是一样的,也需要根据其家庭状况给予理财建议。比如两个家庭资产都是300万,一个家庭是一对35岁左右的夫妻,而另一个家庭是两位60岁的夫妻,那么可能给予他们的建议是完全不同的方案,因此理财师无法用一个方案解决所有客户的问题。而且理财方案也是需要根据当时市场的不同环境来调整的,因此理财师需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需要随时了解金融市场的动态,以便能及时给予客户合适的建议。
其实服务客户是一项非常有艺术性的工作,因为许多客户实际上对自己并不够了解,在初次接触时会提供一些错误的信息给理财师。比如一个风险承受能力很低的客户,却告诉你他想买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产品,如果理财师服务经验不够丰富可能无法及时察觉,会导致让客户买了不合适的产品。在从业初期我也发生过这样的问题,但后来总结发现一些“硬性指标”往往比客户自己的表述更符合现实,这些“硬性指标”包括:客户是否有稳定收入来源、客户的年龄性别、过往投资经验等等。
《卓越理财》:您成功地帮助很多客户打理他们的财富,您是怎么成功地成为客户的“金管家”的?
宋静漪:我不知道您所谓的成功是如何定义的,所以不敢自称成功,我只能说我服务的客户多数满意度会比较高一些,那是基于我对客户的了解,而且我坚持只服务与自己理财理念相符合的客户,这样彼此磨合的成本、出现失误的概率会低一些,这些也是通过经验总结后形成的职业习惯。
比如,一次公司与两家信托合作推广证券结构化融资业务,一家要求每位客户资产300万起,融资成本12%/年,另一家要求客户资产2000万起,融资成本10%/年。公司产品部就来问我是不是与起点要求低的公司合作比较容易推销出去,我则告诉产品部同事说,300万做股票的客户确实比2000万的客户容易找,但问题在于300万的客户多数是非专业的个人客户,推荐他们融资做股票更多时候是害了他们,结果做了几个月被平仓,公司赚不到多少佣金而客户却可能血本无归,得不偿失。而2000万的客户还愿意融资做股票一般是比较专业的客户,这样的客户确实不容易找,但这些客户是可以长期合作的,我更愿意与起点要求高的信托公司开展合作。
《卓越理财》:您觉得理财最重要的是什么?您自己是如何理财的?是否喜欢做收藏?
宋静漪:理财最重要的是管理好自己的预期,同时要做好资产配置规划,这样在面对不同的市场情况时,才可以从容应对。其实我自己的理财方式和给予客户的建议是一致的,我经常自己购买推荐给客户的产品,有时候这样也更容易取得客户的信任,我的大学同学、过去的不少同事现在都是我的客户。我只是工薪阶层,收藏品这类投资是资产量非常大的客户才有资格参与的,而且对专业度要求很高,一般我不会给予客户这方面的建议,当然若是有称职的管理人管理的收藏品投资基金,经过公司评估后认为可以让客户投资的话,我会推荐给有这方面需求的客户。
《卓越理财》:除了工作,您喜欢旅游,您觉得旅游与投资是否有相通的地方?
宋静漪:说实话,我并不觉得旅游和投资有特别想通的地方,不过我倒是经常与一些关系好的客户一起旅游,因为旅游是增进彼此了解度的绝好机会,我觉得一个优秀的理财师应该不仅仅是客户财富的管家,更应该是客户的知心朋友。
TIPS:
左小蕾:平衡点很重要
左小蕾,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1992年8月,获得美国伊里诺依大学( Univ.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博士学位( 国际金融, 经济计量学)。
她表示主张平衡点,平衡点的提法是比较科学的。而且你在平衡的过程重建,实际上这两个东西的调整互相都有制约的。你控制通胀一定会放缓经济指数,你让经济增长,通胀也是一个相反的作用。因为你控制通胀,减少投资,减少信贷,减少货币发行,经济增长就会减退了。你保证经济增长,一定要加大投入,加大货币的发行通胀也会上去,所以你一定要找平衡点
(左小蕾 银河证券高级经济学家)
杨青丽,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获金融学硕士学位。曾经供职于国泰君安、中信证券(14.17,0.46,3.36%),从事银行业研究近10年。2008年5月加盟交银国际。
篇2
根据我国最新水能资源复查成果及远景规划,到2020年,水电装机将达到3.28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30%以上,水能资源开发程度达到60%,我国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水电大国。近年,我国已进入水利水电建设的高峰期。
水利水电工程最显著的负面生态影响是阻隔作用。大坝或脱水河道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破碎化,直接影响到某些鱼类(主要是洄游性鱼类)生活史(如产卵、发育等)的完成。
另外,修筑大坝、引水发电等工程行为影响了河流的流量、流速、水深,导致河流水文情势发生较大变化,适应原河道自然条件的土著鱼类的适宜生境(通常认为,“三场”,即产卵场、越冬场和索饵场,是鱼类生存所必需的最重要的生境)被大幅度压缩,进而对鱼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造成明显影响。
针对上述不利影响,主要可采取以下减缓措施:
目前通常采取疏导(过鱼)措施和增殖措施来缓解阻隔作用。
过鱼措施可以疏通洄游通道,帮助洄游性鱼类完成其生活史,或增强非洄游性鱼类上下游的种源交流。
过鱼设施可以分为上行过鱼设施和下行过鱼设施两大类。上行过鱼设施(或鱼道)的一般原理是,通过开通一条水路或将鱼诱捕在一个水箱里然后运送到上游去(升鱼机或卡车运输),使集中在下游某一位点的洄游鱼类进入上游。为溯河产卵鱼类及河川洄游鱼类通过大坝而设计的上行过鱼措施主要有:池型鱼道、Denil(丹尼尔式)鱼道、水渠式鱼道、升鱼机或鱼闸、集运鱼船。上行鱼道设计的关键是鱼道入口及其引流的位置,这必须考虑到洄游期间河道的下泄水流和目标鱼类在大坝附近的活动,有些位点可能需要几个入口和鱼道。
只有在欧洲、日本、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降河产卵鱼类(如鳗鲡)设计了特殊鱼道,普遍采用的下行过鱼设施有栅栏、三角形支架以及与表层过道相连接的天窗。
某些鱼类因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阻隔作用而难以完成其生活史,直接导致了种群数量的下降。为了减缓这种影响,可以采取人工增殖的措施。即采用人工手段,向某一鱼类栖息水域补充投放一定数量的该种鱼类,以保护和恢复其种群数量。
鱼类增殖放流需要系统地了解放流水域自然状况和鱼类资源现状,深入进行放流对象的生理生态学特性、苗种繁育技术、放流和效果评价技术等研究工作,对增殖放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并制定出科学的方案。
增殖放流方案主要包括:选择增殖放流的对象,确定增殖放流的数量、规格和质量,选择增殖放流的适宜地点等。
减缓适宜生境被压缩的措施
通过适宜生境的人工再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鱼类的生存空间。
鱼类适宜生境的人工再造必须在“知已知彼”的情况下才能做好。所谓“知已”是指对规划或建设项目进行详尽的分析;所谓“知彼”是指对鱼类现状及其生理生态学特性进行详尽的调查。
规划的分析主要应考虑与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密切相关的梯级开发方案中的梯级数量、坝址位置(涉及保护区问题)、开发时序(涉及河段、水温、鱼类保护措施的种类和规模)、坝高(涉及低温水问题)、开发方式(涉及脱水和生态流量问题)、回水长度(涉及天然河道的保存比例)、梯级联合调度方式(通常认为,日调节运行方式的电站越多,对鱼类生境的影响越大)等。
鉴于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对鱼类的不利影响主要发生在运营期,因此,在工程分析中应重点关注调度运行方式的分析。运行方式不同,产生的环境影响亦不同。例如,不同调节方式下电站的下泄过程(主要是时间和流量)不同,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到下游河道的水位和流速,而水位、流速频繁的、剧烈的变化,会对河流中的鱼类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现状调查大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必须了解规划或工程影响流域的自然条件现状,特别是与鱼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水质,水温,流速,河道形态,污染物种类和源强等的状况。二是必须了解鱼类,特别是保护鱼类的现状,主要包括种类、数量、分布和它们的生理生态学特性。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走访主管部门和专家,野外实测和室内实验等方式获得。
只有在充分做好了规划(工程)分析及相关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准确预测规划或工程对鱼类的影响,进而提出有效的保护方案。
鱼类适宜生境的人工再造
“人工”构建的鱼类适宜生境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构建的人工适宜生境,是指水利水电规划或项目实施后,因水文条件改变而新产生的适宜生境;第二种是“有意”
构建的人工适宜生境,是指依照保护对象的适宜生境要求,有意识地进行的人工再造。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有意的”人工生境再造。
有意识地人工再造生境又可以分为“河道内”和“河道外”两种方式。所谓“河道内”方式主要是指依据鱼类保护的要求,在河道内采取优化规划方案、工程构建或优化调度等方式来再造适宜生境;所谓“河道外”方式主要是指建立人工鱼类增殖站。本文讨论的是“河道内”人工生境的再造。无论是“河道内”还是“河道外”人工生境再造,都需要依赖生态水文学(生态水文学可定义为将保护生物的适宜生境条件,转化为可量化的水文学参数的方法)的方法。
实现河道内鱼类适宜生境人工再造的第一步是构建规划或工程影响河段的三维河道水文模型,具体方法是通过实测大断面和水面线数据,搜集流量、流量一水位资料等,借助计算机还原,得到所测河道的三维模型。实测线测量间隔越小,所得到的河道模型越精确。在这方面,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所做的尝试堪称范本。
在构建了河道三维模型后,第二步是对鱼类,特别是保护鱼类进行详细的现状调查。不同鱼类对适宜生境的要求不同,具体地表现在不同的鱼类,其繁殖,觅食和活动的场所(或时间)存在着差异。
在适宜生境保护和人工再造时,首先需要明确是针对哪种鱼类的。就我国目前自然保护的力度而言,现阶段还只能重点考虑各级保护鱼类和重要的经济鱼类。在确定了保护对象后,应进一步详细调查其种群数量,分布,繁殖,迁栖,食物构成等。在鱼类分布的调查中,应重点关注“三场”的自然环境,如水质、水温、水深、流速、水面宽度、底质等,并尽可能通过实测进行量化。
在完成了上述工作后,就可以根据鱼类适宜生境调查中所得的实测数据,将保护目标的适宜生境“定位”在河道模型之中。依据规划和工程拟定的建设、运行方案,并结合鱼类适宜生境保护的要求,设定不同的模型初始条件,预测在不同的规划、建设方案和保护力度下,相应鱼类适宜生境的数量、位置等的变化情况,为天然生境保护和人工再造适宜生境提供量化依据。
根据现状调查结果,结合保护鱼类的生理生态学特征,通过生态水文学计算就可以得到保护对象适宜生境的量化数值。根据特定的保护要求,通过优化规划方案、调整设计参数和(或)运行方式等手段,做到在同一流域保存部分天然生境或在人工条件下设计适宜生境,以达到保护鱼类的目的。例如,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河势调整工程影响到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可能对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产生显著影响。为此,评价单位委托了农业部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了工程建设对中华鲟影响专题研究。通过征求中国渔政指挥中心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和湖北省水产管理办公室及相关专家的意见,确认了中华鲟产卵区的基本条件(形成一个反坡,坡比为1.5%~1.8%;要求10月份、11月份保持水深9m~13m;水流为紊流;河床质为砂卵石河床,地形较稳定等)。其后,依据这些基本条件,工程的设计单位长江委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对工程设计作了进一步的优化,提出了工程优化设计的推荐方案。在再次征求了中国渔政指挥中心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和湖北省水产管理办公室等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后,最终提出了包括人工再造中华鲟产卵场在内的综合保护措施。
篇3
医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对于医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今后医患关系的改善及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分析我国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从改变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及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措施。
【关键词】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1]虽然对人文精神的探讨是一项无休止的过程,但笔者认为其主要内涵表达完整即可,无需在字句上作过多的争论。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领域中的体现,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医学科学不可或缺,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表明医学绝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更要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对生命的敬重的人文精神。“医学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服务对象,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最具有人文意蕴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人性化的医疗。”[2]在承认医学是技术性与人文性的交叉和融合的认识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成为医学院校的重要使命。“医学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
一、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生的价值
1.促进医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一个个体,其独立健全的人格,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其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价值。医学院校是专业院校,其大量的课程、实践实验、活动都围绕增加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展开,很容易造成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人文教育熏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4]医学作为生命科学,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是包括其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在医学院校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应重视促进医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培育关爱他人、敬畏生命、仁慈博爱和公平合理的医学人文精神。
2.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恶化、医患矛盾突出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知道化解医患矛盾远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其有很深刻的体制原因、环境影响及心理因素。有人批评道“在医学的服务上不是以病人为中心,而是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5]实属当下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医患关系的基本主体是患者和医生及医疗单位,基础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患者抱怨医生对自己冷漠、不负责任、开“大处方”挣钱,医生抱怨患者不通情达理、嗦等。然而医生如果能抱着“关爱病人、敬畏生命、仁慈博爱、公平合理”地对待病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不是很困难的事。医患关系,医生处于主动、优势和关键,处理好医患关系主要在于医生。所以对医学生要加强以“爱”为核心的人文教育,这种仁爱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生命,这正是医学人文精神承载的核心内容。
3.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现有的医疗行为被称为单一的生物医学行为,其唯一目标在于解决生物意义上人的问题,被称为诊疗行为。作为病人,其伤口得到愈合、生理功能得到恢复,诊疗的目的就会实现了,而不会去顾及病人其他。但是病人在疾病或是意外中遭受的创伤却不仅仅局限于其生理意义上的。汶川地震中获得救治的伤病员,伤病虽得到了救治,但是他们却很难走出由于痛失家人的悲伤,很难面对由于家园顷刻崩塌的恐惧,在后来的救治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看来对病人的救治不仅仅是生物生理学意义上的救治,更是心理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救治。这种疾病治疗的模式被称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由美国恩格尔哈特教授于1977年首次提出。医学不再仅仅关注生理意义上的救治,而要多角度、综合性地考虑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对疾病本身及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他不良后果进行一并诊治。笔者认为,所谓的生物社会医学就充分反映了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本质,科学性解决的是生物意义上的救治,人文性解决的是心理社会意义上的救治。通过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和培训,培育现代医学生综合的医学人文观念,将极大有利于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发展。
二、当代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种种调查和研究表明,当代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这种缺失呈现出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生命的尊重不够。生命是至上和无价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救治,不管他是穷人或是富人。当前老百姓对看病是充满了畏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不是个案。医疗、教育和住房被有的社会弱势群体戏称为“新三座大山”,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前医疗领域最突出的难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待病人是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而不是营利或挣钱为第一目的。先交钱再看病,不交钱不给看,钱不够就停药体现的不是对生命的尊重,而是对金钱的尊重。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首要在于教育即将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救死扶伤的信仰。没有这种教育成效,医学生培养是“跛脚的”,医学生德育是失败的。如果不从学校开始对其进行敬畏生命教育,等待其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繁重的工作和一些不良影响和诱惑,尊重生命的人文价值精神就很难培育成功。
2.对病人的关心不足。人们形容医院经常使用“冷冰冰”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其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医院里有很多离开亲人无法治愈的病人,更想表达的是医生对患者冰冷的态度。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来看,看病是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不可能对每一个病人、每时每刻都热情洋溢、关心有加;另一方面,热情或是冷冰医生会认为不会影响到对病情的研判,疾病的治疗。殊不知,医生一个微笑、一份鼓励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和谐的态度,更是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有患者抱怨到:排队等了十小时,问了我五句话,看了我三眼,就结束了。在美国,一名医生的经历值得我们去思考,这名美国医生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心不仅仅有利于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病人疾病的治疗。关心病人作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医务人员把病人不仅仅作为工作对象,也是朋友和家人。关心他人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品质的形成需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长期教育和熏陶。
3.对病人的仁爱欠缺。医乃仁术,医生是最富仁慈博爱的职业。没有哪项职业能像医学职业这样具有直接意义和应当充满仁爱。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现实中有的医护人员对患者态度冷漠;在诊疗中有的医生喜欢给病人开“大处方”;在诊疗中有的医护人员对病人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视而不见,这些都表现出对患者的仁爱欠缺。仁者爱人、仁爱救人的精神要求在疾病的诊断、检查、治疗和护理中关爱病人,坚持病人利益最大化,坚持有利与无害,坚持尽量给病人带来最小的身体、心理和经济上的损害和损失。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要着眼于平时、着眼于小事。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实习见习中,要注重培养其关爱同学、帮助室友、关心患者的优良品质,使关爱成为一种习惯。
4.对资源的分配不公。我国医学科学在建国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民营医院得到了大力发展,医生的收入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医疗资源仍然是不足和稀缺的,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当前的医疗资源分配存在的问题是分配不公平,是一种平均分配和单一购买分配机制。不同的病情,所需要的医疗资源的程度是不同的,平均分配医疗资源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病人全部涌向大医院。从患者角度来看,有的病情不需要到大医院,真正需要的患者因为优质资源稀缺又难以获得;从医院角度来看,大医院门庭若市,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运转,小医院门庭冷落、无人问津。医疗资源的分配从医学的本质出发就注定了医学应以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基准,医疗资源的配置公平合理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三、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有政府体制机制的原因,有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的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应当着眼于四个方面的努力。
1.在思想上重视医疗人文精神的培育。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并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首要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主观上要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医学人文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只有主观上重视,客观上才会采取措施去加强,否则就会陷入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重视的矛盾境遇。就学校而言,应加强对人文社科科研经费投入,在学科建设课程中优先考虑人文学科和课程,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文社科教师,并加强对其培养培训,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教师而言,不能认为自己任教的学科是边缘学科、自己是“边缘人”就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注重对人文社会知识的学习、积累和研究,注重人文精神传播、关注好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就学生而言,要端正学习态度,纠正错误的学习思想认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突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巩固的“专才”和“全才”。
2.在人文课程中培养医学人文精神。要重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建设,医学院校要克服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重视医学自然类课程轻视人文课程的偏激思想,更不能认为开设人文课程就是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较重,这本身就是医学院校的一个特点,很多医学院校本着为学生“减负”的动机,人文类课程能不开的就不开,能压缩课时的就压缩课时,客观上给学生造成了人文类课程可有可无的错觉,严重影响了人文类课程的形象。重视和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和规范医学院校人文类课程建设,发挥其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构建医学院校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一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规范开设人文类必修课,如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古文等。对于这些课程要保证师资力量、课时安排、教学条件等方面不受轻视和挤压。二是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好人文类选修课,如艺术类、人际沟通等。构建一个门类齐备、结构合理、科学论证、学生喜欢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这是首要和基础。
3.在医药学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全员意味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医学院校不只是人文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6]医学院校是专业院校,其课程教学、实验实践都密切围绕医学的主题和中心,因而医学生学习的课程也主要是专业课即医药类课程。但不能认为医药类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培育毫无关联,医药类课程与人文类教育内容截然分开。实际上,医药学课程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如中医学中关于医家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精神内容,又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誓言。相对于人文课程有关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而言,专业课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教育更加潜移默化,更易于为学生接受和信仰,因而效果更好。医学专业课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对医学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承担起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授业”任务,更要完成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传道”任务。医药专业课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认真备课、勤于思考、注意挖掘、把握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完成科学知识和技能、人文知识和精神传承的双重任务。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熏陶医学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和发展历程的“胎记”,是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一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基础逐步凝练出医学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灵魂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来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有利于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爱心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活动、义务支教活动、“三下乡”活动,使我们的医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人文精神熏陶,使我们的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成长。三是抓住契机,开展好节日活动。青年大学生热衷于节日活动,要善于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好节日人文精神的教育熏陶活动。引导大学生逐渐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利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对医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反对崇洋,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人文教育活动。当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严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迫在眉睫;今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任重道远。相信在政府、学校、社会和我们医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将会取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戴艳军,王卫,房宏君.时代精神的滥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50-53.
[2]孙宏亮,姜兰姝.青年医生培养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6):797-799.
[3]严钰峰,王见之,张慧琴,等.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12)89-92.
[4]夏雨晴.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69-1071.
[5]周耀华,蒋晓俊.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J].南方医学教育,2010,(4):6-8.
篇4
1963年,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今天,我们再度要求弘扬雷锋精神,并非仅仅为了纪念雷锋,更重要的是要挖掘雷锋精神所承载的责任意识,并将其融入当代建设事业尤其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度发展的今天,雷锋精神不仅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代名词,而已然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倡导的是一种伦理精神,一种文化价值观,一种大国建设所需要的内在品质和高贵人格。弘扬雷锋精神,对进一步提升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
雷锋精神的社会责任意蕴
雷锋精神的本质在于,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由此形成了以坚持拼搏的钉子精神、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为特征的高尚道德情操。这种精神与道德情操,实质上就是社会责任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雷锋精神的本质就在于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的社会性的存在,认识到应当为社会奉献的力量。无论在什么时代,这个力量都应表现为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社会事业的无私、拼搏、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所蕴含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于,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创造与提供所需的条件。这样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高尚境界。马克思曾指出:“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雷锋精神正体现了“为了人自由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无限崇高的价值观,是我们改变世界、重建社会的首要理想价值。
雷锋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赋予了时代的精神,引领着时代的前进。事实上,“雷锋精神的道德价值和社会影响远远超越了它所产生的时代,并被历史定格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的一面光辉旗帜”。雷锋精神超越了它所处的时代,成为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将对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起到引领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社会主义事业成为人民自己的事业,那么,忠诚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并为其贡献全部力量就必然成为雷锋精神的重要内容。因而,雷锋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其实质体现了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雷锋精神提供了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舞台。社会化的大生产决定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个人与社会始终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必然需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意识环境;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生产经营必然要符合消费者的利益,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但同时也是一种诚信经济、一种责任经济,脱离了“责任”的市场只能显示出混乱无序的境况。市场主体必须在诚实守信、平等竞争、互利有为的经营原则下进行。鉴于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个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不能弱化,反而应得到强化;崇高的美德不仅不能丢,反而要大力弘扬,这是由社会责任意识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本内在保障因素这一条件所决定的。无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还是精神财富的生产,都体现为一种生产的社会性,离不开每一位个体的主观努力,这就是雷锋精神在今天的建设事业中的具体化。
当然,社会责任感并非空洞的说教。雷锋精神是通过一些平凡的事迹引申出来的,那么在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个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必然要通过自己平凡的本职工作来实现,即可以用“各司其职”来概括每一位个体的社会责任内容。因此,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青年尤其是作为高端人才的大学生群体,其社会责任感无疑将体现在对这项建设事业的奉献力量上。
世界城市建设对雷锋精神的渴求
对世界城市建设事业的奉献,必然要落实到每位青年尤其是高端人才的本职岗位上,其本职工作做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为世界城市建设事业作出的贡献的大小。当然,这种贡献并不能只看“量”,更重要的是要用“质”来衡量,即要重视青年和高端人才责任感的强弱及其所作贡献的质量。事实上,贡献的质量与责任心是成正比例的,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贡献质量的高低,高度的责任心也正是雷锋精神所强调的。在此意义上,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渴求着承载社会责任意识的雷锋精神,这种精神能促使一个承载着灿烂现代文明的世界城市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时代在不断发展,作为时代精神的雷锋精神的内涵也必然随之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下,社会分化、生态恶化已成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重大障碍和极大挑战。反思这种障碍不难发现,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片面发展理念所致。我们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在认知与实践等诸方面都需要反思这种思维模式。在这里,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的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和建设世界城市的责任的重要意义。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必须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系统建设,否则,世界城市建设将成为社会危机与道德危机,乃至政治危机的催化剂。 这是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关心人文发展、只注重创造财富而无视责任意识培育的后果。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建设世界城市的模式,我们要借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城市建设的经验,摒弃西方那种高度工业化与高度城市化的单向度建设进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谐与发展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两大主题,可持续性发展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生态保障,要走低碳甚至负碳发展之路,处理好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谐发展的联动机制,充分达到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融通与互赢,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高端人才力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项事业的成败,这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弘扬雷锋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总书记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是大学生道德情操培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社会责任与现实紧密结合,要通过一定时代的社会服务与社会贡献来体现。当前,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正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端人才,我们有责任利用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与文化中心的独特优势,利用丰富高质的教育资源,培育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能够积极投身到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去的大学生。大学生在建设世界城市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要符合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系统建设目标,符合“三个北京”和“五个之都”的建设目标,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可以概括为“人文责任、科技责任和生态责任”。因此,我们需要在如下方面弘扬雷锋精神,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首先,提升“人文北京”责任意识。《北京城市规划》中指出:“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处于领先地位的北京,其文化存量高、文化设施质量好,是世界上的历史名城,拥有众多的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先进传统文化,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所独具的魅力。作为先进文化传播者的大学生群体,承载着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全球先进文化元素、建设汇聚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人文北京”的责任。同时,要进一步推动北京城市文化资源的优存优育,使其真正发挥文化的全球引领作用。这就要求大学生的文化传播与实践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运行,以此为北京世界城市的文化创意与城市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永续的源泉,进一步推动其正态发展,长居世界城市的领先地位。文化宣传、文化下乡、组建文化社团、历史胜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将成为文化精神的纽带,大学生要将接受的“责任教育”转化为行动,亲身参与“人文北京”活动,这将极大推动大学生群体“人文北京”责任意识的提升。
其次,提升“科技北京”责任意识。“科技北京”是大学生回报社会、服务首都的社会责任内容之一。一方面,要求大学生积极投身到首都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去,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柏拉图说得好:“我们生下来并非只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朋友都有权要求我们尽一份责任。” 作为高端人才的大学生,为祖国为社会尽责,在首都就理应表现为从建设世界城市的旨意出发,投身社会实践,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科技北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才智和技能、通过辛勤劳动,为“三个北京”和“五个之都”添砖加瓦。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风险社会调查、参与危机事故处理考察等,提升科技风险责任意识。科技风险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会导致管理不善、品质不过关,最终将酿成大祸。要求大学生深入了解调查研究、考察处理过程等,有利于从情感上打动他们,进而使社会责任内化为其自身的素质。
最后,提升“绿色北京”责任意识。建设“绿色北京”和“宜居之都”,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端人才具备生态健康和生态安全的责任意识,为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作出贡献,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环保责任是实现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涵。这既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作为世界城市建设者的高端人才——大学生群体的责任。大学生不仅是普通公民的代表,而且还是国家的栋梁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更是国家政策与制度制定的重要参谋和助手,因此,他们具备生态责任意识比普通公民具备生态责任意识更为重要。这一点对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服务世界城市建设进程中,不能只考虑经济的发展,更要考虑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整体推动世界城市在良性循环态势下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责任意识的培育,不仅能造福于当代人,而且能为后人的生存安全与幸福生活储备合宜的资源与环境。在此意义上,这种责任是一种永续发展的责任。
总之,世界城市建设需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也需要被应用到具体的世界城市建设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精神动力作用。作为高端人才的大学生群体,是世界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他们责任感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世界城市建设的成败。因而,以承载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雷锋精神武装青年,塑造其优秀人格,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需求,也是雷锋精神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3.
[2]田鹏颖.雷锋精神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永恒魅力[J] .思想教育研究,2012,(2).
[3]连玉明.世界城市的本质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走向[J].新华文摘,2010,(16):25-28.
篇5
关键词:文学经典教育 人文素质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71-02
文学经典“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1]霍松林先生曾说:“素质教育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而作为中华文化精华部分的古典文学,其名著名篇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通过研读古典文学名篇名著以提高国民素质,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2]
1 培养医学生文学经典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周作人提出“文学即人学”,这一文学观肯定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文学经典中“蕴含着一个民族和国家,为了生存与发展,面对生死存亡的困境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战斗意志;也表现了作家本人在为理想与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遭遇困难与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奋斗精神。”[3]可见文学不仅具有提升审美与语言能力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塑造高尚人格、养成坚强意志的功能。有效阅读文学经典将对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产生巨大作用,而且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阅读兴趣及阅读习惯也非常必要,因为医学专业理科生居多,且高职高专的医学生高中文化底子较本科生低,人文知识如文史哲等知识结构极不完善,将会直接影响医学生自身人文素质诸如与人沟通的能力,不利于医学生崇高医德的树立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因而,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高职高专院校应科学引导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高职高专应充分利用文学经典中蕴含着的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人文精神财富与优秀品质文化,发挥其教育功能,塑造医学生崇高的人格,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从而培养献身医学事业的栋梁之才。
2 阅读文学经典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人文性是文学的根本特性,人文关怀是其终极关怀。文学的人文性体现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其中不乏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渴望解放与追求自由的佳作。选择蕴含富有人文精神、具有教育启示意义的作品阅读,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2.1阅读文学经典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崇高的人格
阅读文学经典是吸收人文精神营养的重要手段,是塑造高尚而独立人格的重要途径,因为有很多文学经典作品体现了描述了作者及主人公追求独立人格、维护尊严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自我意识。比如《离骚》描写了一位出污泥而不染,遗世独立,天下人皆醉、唯我独醒的高尚独立人格的伟大诗人屈原,屈原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独立高尚人格的楷模,成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忠诚爱国之士的精神家园。继屈原之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抒发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宁可归隐田园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生活,也不肯与人同流合污玷污自己人格的独立精神,从而建立了怀才不遇之文人的精神归宿。李白是追求高洁傲岸的人格的突出代表,得意时大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失意时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怒向刀丛觅小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甘愿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无不是维护人的尊严,保持人的独立和自由意志的人文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医患关系紧张、市场经济大潮汹涌的今天,作为一名医学生应时刻牢记学习任务,作为将来的医生应坚持专业与工作岗位,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紧张的医患关系而在医疗工作中畏缩不前。医学生在我们伟大文学家为我们营造的精神家园里,自由翱翔在医学科学王国里,坚守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岗位上,时刻以独立的人格尊严履行神圣的白衣职责。要做到这一点,医学生非常有必要认真阅读这些文学经典,从字里行间领略深刻的思想内涵,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养料,培育崇高人格。
2.2阅读文学经典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坚强意志
“意志力”是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表现在受一定目的支配,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是人们在长期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心理上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优秀品格。医学专业的学习与医疗卫生工作成就的取得,不仅需要天分,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因为譬如中医、药学等专业需要理解与记忆大量的知识,若无长期不懈地积累,谈不上深厚的理论基础;临床专业没有扎实的业务,没有一步步的临床实践,就没有精湛的医术。但高职高专医学生较之本科生整体上综合素质诸如抗挫性、意志力较弱,而且专科医学生因编制、学历、待遇等因素,在医疗岗位上处境尴尬,他们往往或因工资微薄难以生活而改行,或缺乏职业幸福感、得过且过,最终使得大医理想走向毁灭。
文学经典“表现了作家本人在为理想与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遭遇困难与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奋斗精神。”[4]文学经典具有跨越时空的可读性,因为其中蕴含了普遍的人生哲理,如世界经典名著《简爱》、《乱世佳人》皆描绘了一位坚强、执着、忍辱负重的女性。《简爱》中的“简爱”没有《乱世佳人》中的思嘉・奥哈拉那么令男人沉醉,而是一个十足的丑小鸭,但她以其执着与坚强的意志,独立与自尊的人格,善良与无私的品格,嫁入豪门,赢得爱情与美好生活。小说《乱世佳人》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以饱满的感情,精彩的语言描写了一位在美国南北战争中遭受爱情毁灭与战乱造成的生活窘境的思嘉・奥哈拉,是承受着怎样的心理阵痛勇敢地面对人生逆境与险象环生的生活,在时局动乱的艰难环境中义无反顾地扛起生活的重负与家庭责任。在简爱、思嘉・奥哈拉身上体现着一种人类普遍的潜在的品质即为了生活、爱情不屈不挠、永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强品质。在失意与失望、沮丧与绝望之际,高职高专医学生可阅读这些励志的文学经典来汲取奋斗的力量,不断加强自我心理调节、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增强坚定理想,坚守职业的信念,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不已。
2.3阅读文学经典有利于提升医学生审美能力
作为合格的医学生与优秀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与技能,而且更应具有博奥高雅的艺术审美能力,由此营造出高尚的精神世界。一面是患者的病痛与,一面是纯真雅洁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医生才能在矛盾中保持自己心灵的宁静,才能保持独一无二的本我。一面是枯燥而繁重的医学知识,一面又是缤纷而精彩的校园生活,医学生惟有高雅情操与艺术的审美力,养成高雅的精神生活,精神幸福才能使得医生看似枯燥的工作、生活因之而诗意盎然。
文学主要功能之一亦即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审美性,它是文学经典中蕴含着的作家人生理想与情感审美性的艺术再现。文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诸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林黛玉”,《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关羽、张飞”,《阿Q正传》中的“阿Q”、《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等人物形象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悲哀、同情、高兴等情感反应。文学经典鉴赏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美的享受,上升到精神的愉悦,为工作营造良好的精神状态。
2.4阅读文学经典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崇高理想
无论是做一名优秀医生,还是从事其他行业,确立理想蓝图,规划职业方向,是医学生能否走上有益人生道路的重要前提。但时下很多医学生迷惘,不知路在何方,有的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将理想、前途寄托在财富的聚积上,对专业缺乏兴趣。理想是通往成功、幸福的指南针,没有了理想就如船没有了油,只得在原地打转。崇高理想缺失的根源在于缺少人文精神的滋润,文学经典记录了不同人生的不一样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人文心态、生活方式。
儒家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激励着无数读书人为之奋斗。虽然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但读书具有一定的理想即是治国平天下,为了报效国家,这样的理想应该值得医学生学习。医学生读的是“医”,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为人类健康而努力学习与工作。
3 结语
文学经典的阅读能让医学生感受到“诗意的人生”,感受先贤高尚道德和人格魅力,激励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养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其精神得以栖息和锻造,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生命质量得到提升。毫无疑问,文学经典阅读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需要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可借助校园文化平台进行与文学经典阅读等相关的征文、讲座、知识竞答等文学活动;利用素质拓展课程实施经典解读,教师导航、引领阅读;利用网络观看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开放阅读。
参考文献:
[1]方忠.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J].江海学刊,2005,(3).
[2]霍松林.古典文学与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
[3]彭书雄.文学经典教育的价值研究[J].中州学刊,2011,(1).
[4]彭书雄.文学经典教育的价值研究[J].中州学刊,2011,(1).
篇6
[关键词] 医学生 人文教育 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医学教育全球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医学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医学与人文融合是医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医学院校只有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探索出有效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医学人才。
一、加强对医学生人文教育是时展的历史使然。
1、加强人文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对医学发展的认识日趋理性和全面,世界卫生组织将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定义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一个三维坐标系,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前提下。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他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这就决定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综合性质。呈现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不仅是作为健康或疾病载体的人体。而是现实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应有厚重的人文素养,学会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多个途径出发去处理、对待病人和疾病。
2、加强人文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医学特点及医学发展趋势要求不断更新医学教育观念,树立超前的医学教育理念。在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树立大医学观,从医学的科学和人文双重性质上定位,培养医学教育主体品格,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医学为人的本质和为人的目的。在医学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中探寻的一个热点问题。人文社会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医学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强化人文教育是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加强人文教育是培养现代医学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内在要求。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能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正确导向,还能使医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医学科学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医学人文教育,学习人文医学学科知识,不是为医学增加“文化外衣”,而是使之加强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等的理解:医学生学习的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宗教、法律等学科知识的理论,而是它们在医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医疗实践的引导和影响作用,使医学生学会从医学、社会、道德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二、对医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1、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是医学院校进行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和最大的优势,必须充分加以开掘和借鉴。要着重进行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历史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奉献精神的教育,以世界观、方法论为主要内容的哲学教育,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文学、艺术教育。以及民主法制观念教育、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教育等等。同时。也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
2、基于塑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现代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归根结底在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进步依靠的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时代的进步,决定了人与科学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人们必须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人文的科学精神如创新精神、尚理精神、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精神投身于社会的伟大变革之中。如今,医F术和医德同等重要。美国医学界曾经有这么一个说法:“最危险的医师是很慈祥地握着病人的手,却为他一再做错误的决定的人。”所以。崇尚医学科学、严谨求实、拼搏创新、钻研医术、精益求精正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3、基于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现代医学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同时又繁杂琐碎,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很好地完成一项医务工作。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患模式中。患者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基本的心理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1、发挥主渠道作用,建立以人文课程为基础的人文教育体系。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重育人功能。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渠道,应该促进“两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与医学实际相结合,把人文知识与医学的结合、渗透作为重中之重,在讲授人文科学课程时,注意分析、研究医学领域中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较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人文知识。增强“两课”在培养医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方面和提高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人文课程体系的建设,尤其需要加强与医学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伴随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形成许多交叉学科。新学科的发展,需要医学教育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充实和增加医学人文方面的课程。同时。课程体系建设要强化医学人文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2、加强人文师资队伍建设,造就高品质、高素质的教育家。人文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广大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是加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根本保证。因为教师的思想境界、价值观、道德水平等诸多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能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过硬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学生。所以,对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和培养,以提高其人文素质。同时也要引进一大批高学历、专业化、综合素质好的教师,尤其是那些热爱教育事业、愿为教育事业奉献、勇于探索和开拓进取的年轻教师。加强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不能仅依靠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从事医学专业教育的教师也应加强学习,以便寓人文教育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医学院校的优势。学习人类医学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使之与人文精神融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有开阔的知识视野的教师队伍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条件。
3、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业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授课、访谈、调
查、网上教学、专题讲座、学术活动、角色扮演、展评等方法,开展启发式教学。采取小组教学、分散教学等灵活多样形式,“以问题为中心”小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摒弃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形式。对于医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的主要目的不是掌握该门课程的相关理论,侧重的应该是学会把学到的人文知识与医学实际结合起来,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无论教学评价,还是学业评价。最有效的是对学生本身能力的评价。通过调查和量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各种能力进行测试,被认为是比较客观和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工具。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知识。目前由于缺乏量化评价指标,对学生能力的缺陷、教学效果实效性都无法给以准确评价。应加大量表研制的工作力度以求突破,从而使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篇7
20xx年6月,全国将迎来第九个“安全生产月”活动,引导社会将安全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前置条件,教育人民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切实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到实处,并贯穿于各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发展目标全过程,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发展,经济创收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中占领着重要地位,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就必须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各种事故就是最大最直接的风险,搞好安全生产是抵御或消除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企业经济发展永恒的主体,只有抓好安全生产才能创造经济效益。
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人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安全生产的主体,要想做好安全,必须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安全就是生产力,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至关重要,要把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的道理铭记每个职工的心间。安全生产负责人要经常组织安全知识学习,在工作区、生活区设置安全标语,处处预防事故、时时注意安全,使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无处不在,配备齐全的安全设施,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营造一个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
要保证安全生产就要有投入,安全设施的投入也就势必形成生产成本的增加。所以,一些单位为了省几个钱而忽略安全生产的投入,把安全仅仅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使其潜在效益得不到发挥,不能更好的提高单位整体效益,促进单位的发展。其实安全生产本身就是经济效益,不过是潜在的效益,我们抓安全生产工作就要象抓经济效益一样,我们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在抓管理的同时,要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在抓职工素质的同时,要抓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抓好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就能促进生产,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特征决定了它的任何时候都会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使不少人对安全生产存在模糊认识。各单位也一再强调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工作无小事,但仍有个别领导只重视生产,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以提高经济创收来提高自己的政绩,认为只要生产效益上去,出点事故也是正常的,从思想上轻视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有个别职工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在日常经济生产工作中,为了省时省事时常不按操做规程进行施工,安全意思不强,思想麻痹大意,导致出现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如“4·28”胶济铁路特大安全事故中涉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发生列车脱线事故,事故共造成70余人死亡、247人受伤,给事故本人和家人带来了无限悲痛,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虽然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了处罚,给轻视安全生产的人敲响警钟。但是人民的生命、国家的损失却已经无法挽回,这就说明了没有安全生产,就谈不上任何经济效益。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是每个单位必备的生存条件,但安全生产本身也是一种效益。我们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经济效益的中心地位。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统一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使之对立。忽视安全单纯追求其所谓的效益,结果是生产受到很大影响,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单位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彻底扭转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强化安全生产,动员和依靠广大职工,突出安全第一的思想,确实抓好安全生产,保证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篇8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 PBL教学 教育技术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4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中的体现,是对人的生命尊严、质量、价值以及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维护、追求与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互动与持续发展的关注,也是对医疗从业者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①②医生是一个对道德性和专业性都要求极高的职业。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上对素质品德教育的要求中包括遵纪守法、人道主义、追求卓越、交流意识、医学伦理、文化信仰、实事求是、合作互助、依法行医、兼顾效益、科学批判和维护医德等十二条。英国的“明天的医生”培训规划提出“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区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的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冷静地判断、必要的知识,以及不迷信。中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则指出,欲为大医者,除医学知识外,还需涉猎五经三史、诸子庄老。可见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得尽人之才情和个性而为伟大之医疗。
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科学课程的内容日益增加,人文科学内容被逐渐压缩,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被专业教育所取代,更加注重实验室技能的训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医学技术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滞后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伦理、法律问题,因此医学教育中人文学科的价值再次得到强调。③④欧美各国医学院校都将医学人文学科作为医学教育的必要内容,提出医学人文学科是培养高素质医生的基础。我们国家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也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医学伦理学类课程,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之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针对性较差,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侧重于医学史,而且采用大班课堂讲授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欠丰富,因此教学效果亟待提高。⑤医生只有自己具备了人性的尊严,才会尊重病人的人性尊严;医生自己是人性丰满的人,才会把病人才能作为真正的人得到最恰当的救治。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从医生的大学教育起始阶段开始,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文课程形式,丰富人文课堂教学内容,使医学生真正得到人文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真正成为“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精诚大医”。
因此,我们提出创新医学人文教育的教育理念,开发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课程,利用文学、艺术、影视、体验等多种教育形式,采用讨论会、体验活动、专题研讨、病区参观等学习载体,以阅读、沉思和理性的思辨作为学习形式,开发涵盖课堂课下的立体式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1 教学材料
在素质教育课程中,教学材料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一本教科书也无法向学生全面展示人文精神的光辉。我们拟在教学中运用多种与医学人文精神相关的材料,如文学作品类: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格医生》,索尔仁尼琴《癌症楼》,加缪《鼠疫》,苏珊・桑格塔《疾病的隐喻》,托马斯・曼《魔山》等;电视剧《白色巨塔》、《心术》、《柳叶刀》、《永不放弃》;电影《大夫》、《人到中年》、《护士日记》、《宛如天堂》、《卡桑德拉大桥》等。
2 课程形式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摒弃传统的大班授课制,采用P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小班教学法,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材料选定课程主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负责引导。使教学目标在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总结中得到实现,将“人道、平等、自由”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帮助学生实现从认识思考到心向往之再到付诸实践的过程。
课下教学采用观看电影电视、参观病区、参观医学博物馆、角色体验和学生社团研讨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中完成医学人文精神的创新教学。
3 意义与讨论
医学人文精神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道:“以人为本”,关心人,重视生命的质量、价值和尊严,让医学科学的发展始终沿着造福人类未来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方向。(2)平等:“天赋人权”,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都是不容侵犯的,在医疗体制不完善,医患对疾病认知不平等的情况下,医生和医疗机构都不能凌驾与病患之上,代替或引导病患作出选择。因此,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道德的源泉。(3)自由:“自由主义”,医学学科、医疗体制、医生培养、医患关系,都是一门门科学,都有内在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靠行政指导、舆论引导或医生个人的无私奉献是无法在根本上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的。(4)医生的个人发展。过去讲医学人文精神的“以人为本”、“天赋人权”和“自由主义”都是站在病患的一方,假定病患是弱势群体,假定医疗机构和行政体制无须作为,片面的强调医生的人文精神缺失。实际上,在讲人文主义的时候,也应该重视医生的“以人为本”、“天赋人权”和“自由主义”,即医生的专业发展,职业荣誉和个人成就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因此,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包括医生和病人两个方面,在医而言是职业荣誉,在患而言是生命尊重。
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已经不成为重要的难题,但是人文素质的缺失、医疗条件局限和医患矛盾的恶化已经凸显为当代医疗系统的重要问题。教育探索与实践表明,在医生培养的基本阶段开展的人文精神教育,既符合时代要求,促进医学发展,又解决医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对于缓和医患矛盾的现状,促进医生职业发展,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⑥
注释
① 文秋林.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4):204-205.
② 杨小丽,刘晓村.重塑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教育探索,2006(11):702-705.
③ 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0):66-68.
④ 莫碧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与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8):9-10.
篇9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养 基本途径
随着各国医学发展之间的联系的日益密切,各种医学类学术交流逐渐增多。我国也从其他国家医学发展中认识到一个问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医学院校都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医学院校被合并进入综合性较强的大学,从而获得了较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但是,我国的医学人文科学还不能承担起应承担的责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总结出了几点措施,希望可以帮助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理论结合实际,关注社会、医疗问题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师要重视社会和医疗问题,并把这些实例纳入教程,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对过去那种空谈理论的革新,改变了以往坐而论道的局面,真正使医生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增强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使医学生能够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理论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考察,职业体验以及勤工俭学等活动;另外,还可以到敬老院以及社会福利院等慈善部门参加义务劳动,体会社会生活的艰辛。当然,尤其要重视医德医风方面,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医德医风交流研讨会,不断更新学生的观念,共同进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如九・一八纪念馆、纪念馆等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在真实、惨烈的场景面前自然会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醒学生们勿忘国耻。除了这些惨烈的场面,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一下新科技的产生及发展,让学生们领略到祖国的发展进步,为祖国的强大、腾飞而欢欣鼓舞,激发学生们成为国家栋梁的决心。
仅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不够的,学生们还要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各级医疗机构调查研究,对村民进行健康普及教育,实现人人了解健康知识。学生们深入基层,能够了解到基层医疗卫生状况,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切实缓解基层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情况。另外,医学生在基层能够了解最真实的社会,有利于他们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自觉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基层的医疗条件也同时提醒他们医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不都在大都市,在基层医院一样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包括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医生对心理健康的要求极高,想要做医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此外,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还有承受挫折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都将列入医学生培养的课程。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他们要解救的不仅是患者生理上的病症,更重要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障碍,所以,不能忽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授课体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指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学校应积极推广心理健康,为医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在校园内成立学生工作中心和心理咨询处,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在各个层面建立学生心理问题的防御机制,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咨询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有效地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心理咨询是高校必备地基础设施之一,是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处,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定期进行专业讲座,使学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改革临床医学教学内容,探索和寻找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帮助医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医学院校的知名度。
三、改革考核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考核模式仍然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考核分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但是,人文素质教育注重的是思想教育,考核无法对其进行评估。因此,要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创新考核模式。因此,在考核的过程中采取了四六分的新制度,即将学生的专业素质考核总分数的60%记为总成绩,将日常的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纳入40%的考核成绩。有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采用的是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因此,在设计试卷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将分值侧重于案例分析、简述等题型,侧重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学生无法从课本中寻找到标准的答案,只能自己归纳总结,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考察的难度。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使教育真正地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这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并不是理论的简单教育,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更多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实践。应当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
参考文献:
[1]王超.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02).
[2]谭宗梅,张小健,陈霖柏.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科学体系构建的思考――兼谈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文素质课教学内容的改革[J].大家,2012,(09).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医者仁心”的说法,就是说作为一名医生所要拥有的不仅是高超的医技水平,而且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然而,长久以来,我国医学院校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所缺失的人文素养教育水平不但会影响医疗服务水平而且对于医患之间的沟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工程。
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医学人文素质指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积累和医学人文精神修养,内化于医者个体内心身心,形成医者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体现为医者对患者的价值、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关怀和尊重。[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行业的进步,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1)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及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自医疗卫生事业和市场经济接轨后,部分医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受负面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向钱看”思想严重,缺乏责任心和责任意识,严重影响了医患之间的正常关系。如果出现医患纠纷后,被媒体报道转载后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古人有言“病家求医,寄以生死”。作为一个医学生,将来要做治病救人的工作,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种素质简单地概括就是“仁心妙术”,这里的“仁心”并不仅仅是医德,还包括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妙术”也不简单地指医学上的技能,也就是说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将人文素养渗透于专业技术中,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3)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在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中发来的贺电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这里的十六字中要求人们既要修德又要有真学问。
2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现状
进入21世纪,虽然医学界和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2](1)医学生普遍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现阶段,由于专业要求,我国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是理科生,大多数学生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缺乏兴趣,进入大学后,更加忽视自身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强自身的文学修养,而是应付考试。人文社会知识的缺失会导致认识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够,与人沟通能力差,缺乏精神上的慰藉,还有部分学生文字书写能力差,导致病例书写不规范等问题。(2)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医学院校中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就是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和其他各科的选修课,以及学校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大多安排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比如牡丹江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选修课都集中安排在大一至大三学年,在大四学年课程的设置均为临床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课程设置较为紧凑,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理论课以外的关于人文素养的知识学习。(3)教师队伍人文素质需要加强。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大部分都是医学理论较强的老师,而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缺乏足够的人文知识积累,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自然就不能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医学理论进行结合,最终导致文医分离。
3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医学生的内心态度、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用于“有价值的现实”当中。医学的本体是生命,医学所表达的是对人类最深切的终极关怀,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3]因此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教育紧密结合,将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融入到医学教育中。(1)树立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理论相结合的理念。作为一名医生除了具备高超的医学技能和知识,更应该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4]因此要转变观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理论紧密结合的理念,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医学生终身学习的计划中,引导学生把“治病救人”“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等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行动标榜,避免造素质教育和医学理论相脱节的情况。(2)建构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在国外,各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医学人文课程。西方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学时的比重,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日本为10%15%。[5]在我国,医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还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因此应该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时数;改革教材内容,将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知识增加到教材中;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师授课过程中,渗透人文社会知识的案例,将人文社会知识和医学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3)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拓展知识面、扩展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学校还应该通过培训、学习、经验交流等各种渠道为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供必要的渠道。(4)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医学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国学讲堂”“志愿者服务”“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医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医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文化、了解社会、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医学人文的理解。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走向医院、走进科室、走近患者,学会与人沟通、与人交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社会、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情感。综上所述,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才能使医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大写的人,才能使医学职业道德的崇高性得到充分的体现。[6]只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未来的医疗卫生行业中站稳脚跟,才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5(10):789-792.
[2]刘俊荣.关于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整合的哲学反思[J].学理论,2010(33):64.
[3]贾颜.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12):935-936.
[4]萨如拉.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必要性的研究[J].教学研究,2015(4):122-123.
[5]张蕾.简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