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的感受范文
时间:2023-04-06 19:2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初中的感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唉,时间过得真快呀!我已经6年级毕业了,上了初中才知道,初中的生活是那麽苦的。在小学的时候,即使是考毕业试,我都没紧张过,可是现在连一个小小的测验,我都非常紧张。
我不知道该怎麽做,好在在一堂班会课上,班主任给我们讲了这个问题,使我知道了上初中读书的方法。
1、初中的课程多了,很多同学一定不知道怎么去做作业吧,不知道先做那一课的作业吧?我们只要按照科目的重要性去做作业,先做四大主课,再做其他课。
2、要记得东西多了,害怕自己的脑子记不下。其实更加不要怕,因为老师不会让我们记过度的知识,除非你们的老师变态啦。
3、我想这个特点应该每个人都有的啦,那就是心烦啦。无论做什麽事,都像好心烦的,其实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是一样,这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听听一些比较轻柔的音乐,或约一两个同学来谈一下话。
篇2
我在《情感教育:语文教育的核心》一文中从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区别中界定了初中学语文课程中的“语文”的概念。初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这个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口头生活语言。它是按照学生精神发展和语言能力提高的过程相对有序地组织起来的一个民族语言的系统,当前初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它的经典性和有序性,而不是将其等同于口头生活语言和现实社会的传媒语言。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 ;口头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39-01
从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和初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联系和区别中重新界定初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这个概念的特定含义。我认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实际担任的是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能力的启迪和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和运用人类理性语言的任务,而初中学语文课程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情感的教育和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和运用人类广义的文学语言的任务。但我认为,这仍然没有最终解决初中学语文课程中“语文”这个概念的界定问题。这里还有一个口头生活语言、社会传媒语言和初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的联系和区别的问题。
一、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之外,学生在有了一定阅读能力之后还会接触到现实社会中诸多社会传媒的语言及其作品,他还会主动地看报、看杂志、看文学作品、看一切能够看到的用文字书写出来的东西。毫无疑义,这些课外的阅读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的提高是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的,但这些并不属于初中学语文教学的范围。在这里,也就有了初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同广义的书面文化产品的语言的区别。
严格说来,语言的优劣是不以精神的层面来区分的,但不同的精神层面却有不同的语言和语言的表现方式。一首儿歌可能在语言的运用上并不劣于屈原、杜甫、艾青、穆旦的诗歌,但一个儿童能够喜欢上一首儿歌却无法喜欢上屈原、杜甫、艾青、穆旦的诗歌。儿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与周围世界建立起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入的思想感情上的联系的。儿童的精神发展有从一个层面向另一个层面演化的过程,儿童所能够感受和理解的语言文学作品也有一个从一个层面向另一个层面发展的过程。这个层面的问题不是那么明显的、绝对的,但在我们的初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却是能够感受得到的。一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仅仅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已经难以满足他们好奇心的需要,他们已经有了接受文字语言的主动性。
总之,一个人对事物的兴趣和对语言的兴趣都不是凝固在一个层面的,而是时时变动着的。一般说来,他感兴趣的永远是能够基本懂得而又不完全懂得的较高层面的东西。重复完全懂得的东西使他感到厌烦,述说他完全不懂的东西使他感到沉重,也不可能引起他的接受兴趣。由不太懂到大致能懂则是一个人、特别是少年儿童充满无穷乐趣的空间,我们的教育就是在青少年这种本能求知欲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能够引导他们从一个精神层面上升到另一个精神层面、从一个语言层面过渡到另一个语言层面的力量的源泉。
在同样一个精神层面和语言层面上,也不是只有一种情感形式和语言形式,从一个精神层面向另一个精神层面、从一个语言层面向另一个语言层面的过渡或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一精神层面和语言层面各种类型的情感形式和语言形式感受和掌握的普遍性,只有在这样一个层面上已经感觉不到格外新颖的东西,已经引不起真正深刻的内心激动,一个人才会实现向另一个精神层面和语言层面的过渡或转化。长期地滞留于同样一个层面固然会影响一个学生的更充分的发展,揠苗助长式地过早把学生拉到一个新的层面上也是造成他丧失正常精神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的原因之一。
从实际的教学过程说,学生还不是成年人,他还没有具体地参与现实社会的活动,他们的精神感受和情感体验还不是在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斗争中形成的,他们也还没有这样的精神感受和情感体验需要向整个社会进行表达,因而对只有在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斗争中形成的社会语言也没有更强的感受能力和接受能力。只有这样,他们在进入现实社会之后,才有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120-01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具有较强的美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借助并发挥经典范文和学习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从而健全他们的审美能力,甚至形成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 加强审美认识,提高审美认知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要将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审美能力是学生对作品中具有感染力的形象有愉悦的认识,并由情感愉悦达到理性认识的能力。而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育于美的教学,学生在审美享受中,由美的形象唤起情感认知与共鸣,获得美的熏陶,达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要想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就要让他们感受语文阅读材料形式与内在之美。
初中语文的阅读材料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文字美、语言美和情境美,获得欣赏与鉴赏美的能力。如巴金的《繁星》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想象之美,从而在种种真切而精妙的感受中获得情境之美;雨果的小说真切悲壮、感人至深,场面描写的语言美,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获得语言的美感。
二 激发审美兴趣,提高审美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美有感悟,学生才能产生一定的审美观念与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呢?
1.加强朗读,感悟美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有情感地朗读课文,他们才能感受到作品的一些美。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所选文章是描摹四季的散文及诗歌。其中朱自清的《春》抓住春天的特征,用诗画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憧憬的喜悦。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文中的美,并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品味语言、陶冶情操并感受生活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及素养。
2.问题引领提高审美意识
朱自清的《春》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的美感,可以带领学生以读带赏,在读赏结合中提高审美能力。但有些文章的美,需要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提高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如教学《鼎湖山听泉》时,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思考“作者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各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研究文本中是如何扣住“泉”、抓住“听”进行谋篇布局的。如此,学生就能感受到作品的结构之美。通过对“这篇课文是如何将深刻的哲理在景物的状写中表现出来的?”的提问和思考,引领学生感受作者表达之美,当然也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如学生体会比喻的妙处,引用楹联有何作用等,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三 提倡个性阅读,获得审美能力
阅读教学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并引导学生将文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生活的点滴感受作品的美,从而个性地发现阅读作品的美,因为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会将作品描述的情感与现实相照应,感悟生活美。
另一方面,阅读中的美因人的情感体会不同而使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如的《沁园春·雪》,有的学生会感到词作精炼的语言之美;有的学生会感受到北国壮丽山河之美;有的学生会感受到作者博大情怀之美。教师要提倡学生在个性阅读中发现美,并让他们在感悟诗中的情境美和情感美时不断发现和提高对景美、情美的认识。让学生在交流中,拓展对美的认识;在合作探讨中,深化审美认识,提高审美能力。
当然对文学作品的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前后比较、综合分析、联想推理的能力。另外,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时候,需要让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美的实质,让他们注入阅读情感,并积极调动自身审美心理,从而能够对文学作品有着综合体验,从而产生审美共鸣,增进审美意识,开阔审美视野,不断提高审美趣味和感受,获得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总之,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思想品质,文学素养提升的重要标志,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审美的能力的提高提供空间和舞台,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兴趣,在不断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让他们获得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傅敏.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1(32)
篇4
摘要:人们的审美观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发生改变,然而在审美的启蒙期,初中的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及美化孩子心灵方面,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对于初中美术的审美教育教学的研究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如何培养及加强孩子审美教育的问题上,就初中美术教育这一平台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学 审美教育
美术教育教授的不仅是一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美的精神。初中美术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审美素养。在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基础上,不断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教授关于美术方面的只是技能。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的美术欣赏知识,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审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
所谓审美教育,即在对美的欣赏、感受以及创新等方面,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对于学生自身来说,不仅可以正确地认识身边以及社会中各种分繁多杂的人和事,也能美化心灵,提高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来说,对于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以及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很好的推进作用。总的来说,初中的审美教育是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完整的个性,提高审美素养和意识,拥有健康健全的审美观。所以说,在初中审美教育这一方面,教育方式和教育导师起着重要作用,本着加强学生的审美培养这一原则,教师应该掌握适当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出色地完成初中审美教育的目标。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可以利用一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一定的震撼,深刻的印象也会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心理氛围,生动形象的情景带动学生的情绪,教学效果远远比传统式的教书授课形式好。这一过程中牢牢抓住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征,以别致的教学模式引起学生的共鸣,方能达到一种好的教学结果。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孩子们束缚在井底一般的一成不变的空间里,四周雪白的墙壁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和想象空间,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无疑是不利的,所以说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意识上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2.注重培养学生美感
美术总是以一种具体的形式来展示艺术的美和造诣,但是审美却是一种较为抽象的东西,它在于学生自身的领悟和感受,所以,在从具体走向抽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美术的展现形式是具体的轮廓、色彩、位置、形态等,诸如奔腾的骏马、落日的余晖,给予孩子们视觉上的享受和冲击,然而重点是学生对于美感的认识和感受,所以教室应该加强引导,注重对学生美感和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
3.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形式
良好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拥有较好的学习状态,以更充沛的精力来感受和学习初中的美术课程。轻松融洽的气氛配上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到所了解的事物。注重孩子们审美能力的培养,以艺术教育的方式可以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空间,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诸如课堂讨论,使得一种教育教学变成了一种智力和能力提高的活动,效果无疑是显著的,所以说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也是关键。
4.作品欣赏
对于美有独特的感受和领悟之后,便是审美观的形成,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正是关键性教学目标。欣赏不仅是通过眼睛去观看,更是要唤起感情的呼应,在情感的带领下去欣赏美。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每一笔都表达了深刻的含义,学生要多接触这些作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去参观一些博物馆和重要的美术展览等。当然,这一过程中,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关键环节,因为情感的培养和升华离不开具体的活动,对于艺术的领悟又离不开情感的培养,所以说尽可能地欣赏美术作品是很有必要的。
三、搜集审美素材,做好审美服务
1.培养形式美感
前文也有所涉及,美术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来传达艺术的魅力,初中的美术教学首先接触到的肯定是具体的表现形式,诸如线条、图案以及色彩等。所以说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结合这些具体的表达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这些具体的形式主要分为线条、色彩以及图案三种。首先提到的要数线条,因为世间万物都以一定的形式状态存在,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轮廓表现出来,线条囊括了了种种形状,不同的粗细、疏密以及干湿程度的搭配组合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也抽象出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所以教师教授学生通过掌握线条这一形式来感受美,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其次是颜色。当然,色彩冲击着人们的视野,色彩的搭配表现出事物不同的特点和内容,学会如何通过色彩来表现艺术,通过色彩来感受艺术,是一门必修的功课。最后是图案,每一个图案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和组织搭配,良好的组织形式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反衬对比的手法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总之,熟练感悟和掌握这些法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重大作用。
2.把握情感之美
美术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活动形式,客观地存在于我们所接触到的空间里,但是对于美术的认识和感受却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活动,好的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精神上的震撼和共鸣,激发人们的情感,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情感是教育是一种深刻的教育方式,可以借助很多方式来传达,诸如参观展览、临摹写生等,不同的视角和主题也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学会把握情感的微妙变化和在欣赏作品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
初中是一个身体和心理共同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孩子的审美教育至关重要,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健全其审美观,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其审美素质以及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所以要牢牢把握初中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这一关,为祖国的未来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美术;生活化;美术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56-01
教学之生活化其实就是以生活为中心,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美术学科也是如此,美术生活化教学是将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进行教学,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初中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让学生的生活更美好。
一、从生活中感受美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去发现。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教师要让学生多接触五彩缤纷的世界,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美感。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多创作生活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美的生活方面出发,让学生体验美术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还要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生活事例中出发,将美术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生活中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善于运用文本进行教学。
二、从文本中提升美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美育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生活化的体验解读美术文本,以美育理论解读生活。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为将来生活打下基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这就要求美术教学要和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从美术课程解读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美。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个体体验、实践结合起来,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
教师从整体上指导学生美术文本的教学内容,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教师拿到文本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目录、本书指导等方面,先从整体上让学生了解本册书的学习任务,这样对于以后的学有帮助。其次,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对于教材中的章节训练也要重视,初中美术教学是衔接小学和高中教学的关键点,对于学生的将来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学生美育观的培养也很重要,文本是实施这一环节的重要载体。文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纽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文本,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热爱。
三、从实践中创造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要提升审美标准,必须注重实践,应用生活进行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美术教学是一种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真正去欣赏美术作品、去创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让学生画出眼中的校园;可以利用家庭资源,画出眼中的美丽家园;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画出社会的面面观。学生的美的来源是从实践中来,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得眼睛,画出我们生活中的美的景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美术教学还需要不断的深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本身就是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从实践中推动对美的认识的发展。
四、结论
美术教育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思考,在快乐中获得美术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把生活引入美术课堂教学,把美术课堂教学再渗透到生活中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身边,要启动我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进行美术学习,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且要是一种快乐的经历和体验,这样的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就会更走近我们的生活,学生每到绘画就不是苦思冥想的,而变成了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绘画的内容也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从欣赏美到创造美,原来就这么简单,只要你能做到让学生快乐地学。
参考文献:
[1]陶秀梅.初中美术快乐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7
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 生活化 美术教育
教学之生活化其实就是以生活为中心,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美术学科也是如此,美术生活化教学是将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进行教学,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初中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让学生的生活更美好。生活是美术教学的基础,美术教学不应该脱离现实生活,要让美术回归生活,我们要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的自身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让学生感受美术的乐趣,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提升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从生活中感受美
生活中处处有美,要让学生去发现、去想象、去欣赏,从而挖掘生活中的美,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要让学生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跃,欣赏生活中的美。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去发现。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教师要让学生多接触五彩缤纷的世界,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美感。自然界的任何事物甚至是一片叶子、一小块石头、一个茶杯等,都有它们的独特之处,教师要多加引导学生学会用美的眼睛发现其“美”;生活中的片段,自己的家、自己喜欢的人、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等,都可以唤起学生的美的欣赏,这些片段,学生可能每天都接触,但要唤起学生美的感受,需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美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就可以把这个美的教育拓展到未来,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作理想中的家园,未来的世界。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描绘美好生活。
二、从文本中提升美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美育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生活化的体验解读美术文本,以美育理论解读生活。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为将来生活打下基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这就要求美术教学要和生活经验紧密相连,从美术课程解读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美。
首先,教师从整体上指导学生美术文本的教学内容,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教师拿到文本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目录、本书指导等方面,先从整体上让学生了解本册书的学习任务,这样对于以后的学有帮助。其次,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对于教材中的章节训练也要重视,初中美术教学是衔接小学和高中教学的关键点,对于学生的将来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学生美育观的培养也很重要,文本是实施这一环节的重要载体。
利用好美术文本,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实践证明:哪个学校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也就会在很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天才,美术教学亦然。利用好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个主载体,要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就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引导学生熟悉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只要有优秀的美术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美术天才学生的大量涌出。
三、从实践中创造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要提升审美标准,必须注重实践,应用生活进行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探究创新能力。美术教学是一种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真正去欣赏美术作品、去创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让学生画出眼中的校园;可以利用家庭资源,画出眼中的美丽家园;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画出社会的面面观。学生的美的来源是从实践中来,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得眼睛,画出我们生活中的美的景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美术教学还需要不断的深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本身就是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从实践中推动对美的认识的发展。
四、结论
美术教育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思考,在快乐中获得美术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把生活引入美术课堂教学,把美术课堂教学再渗透到生活中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身边,要启动我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进行美术学习,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且要是一种快乐的经历和体验,这样的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就会更走近我们的生活,学生每到绘画就不是苦思冥想的,而变成了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绘画的内容也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从欣赏美到创造美,原来就这么简单,只要你能做到让学生快乐地学。
参考文献:
[1]陶秀梅,初中美术快乐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7
篇7
[关键词]社会支持;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初中生
1 问题的提出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子女管教和抚养方面一般的、经常的做法和特点,父母教养方式是一个多维结构[1],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实质是其内部各成分间的对比关系不同(或占主导地位的成分不同)[2]。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状况也不同,通过改进父母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儿童更加健康地发展或缓解儿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3]。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4],它不仅可以缓冲生活压力的消极影响,还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
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交往时间最长、最频繁、最为稳定,它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中始终居于最重要的位置。中学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急遽的变化,容易感受到心理压力并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虽然进人了所谓的“心理断乳期”,但父母的地位依然是不可替代的,父母甚至是青少年能否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关键因素。尽管如此,进入青春期后,儿童都会产生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寻求更多的独立和自主的要求,因此,这个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会影响到儿童社会支持的获得与感知,并进而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以往研究表明,从儿童早期到儿童中期,教师及同伴的支持日益增多而父母的支持则呈减少趋势[5];从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期,朋友支持显著增加,教师支持减少,父母支持则基本稳定[6]。研究还发现,女孩通常报告更多的社会支持[6],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不存在性别差异[7]。以往研究主要考查了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8]、社会支持状况[10,11]对其学业、学校适应以及身心发展的影响,很少有研究探讨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全面探讨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社会支持源(母亲、父亲、教师和同伴)的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二者的关系的认识,从而为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从石家庄市2所中学的初中部,采用整班抽取的方法,共计有效被试548人,其中,初一193人(男生82人,女生111人),初二187人(男生79人,女生108人),初三168人(男生71人,女生97人)。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4.3岁,范围为12.5~15.8岁。
2.2调查工具①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以岳冬梅修订的C.Perris(1980)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为基础,经过预测,删去问卷中载荷比较低的项目,修订成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共4个维度25个项目,4个维度的Cronbach’s a信度系数分别在0.50~0.84之间;②中学生社会关系网络问卷:该问卷在邹泓等(2003)修订的社会关系网络问卷[7]的基础上,参考李文道等(2003)编制的社会冲突问卷[8]修订而成。修订后的中学生社会关系网络问卷共有4个维度36个项目,4个维度的Cronbach’s a信度系数分别在0.64~0.90之间。
2.3调查方法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分班施测。施测前先由主试按指导语训练被试学习正确使用5点量表,在确认被试理解要求后再开始施测。主试由任课教师担任,施测前均接受了相关培训。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进行。
3 结果
3.1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点从表1可以看出,父亲教养方式4个维度的年级主效应非常显著(P<0.01),初一年级情感温暖与接纳维度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初三年级,女生情感温暖与接纳维度平均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拒绝否认、过度干涉维度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女生。母亲教养方式4个维度的年级主效应非常显著(P<0.01),初一年级的情感温暖与接纳维度平均分显著高于初三年级的平均分,女生情感温暖与接纳维度平均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拒绝否认维度平均分显著高于女生。
3.2初中生社会支持的年级和性别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在肯定与支持维度上,初一年级感受到的母亲的肯定与支持最多,初二年级感受到的同性朋友的肯定与支持最多,初三年级感受到的同性朋友的肯定与支持最多;男生感受到的同性朋友的肯定与支持最多,而女生感受到的母亲的肯定与支持最多。在亲密感维度上,男生感受到与同性朋友的亲密感最高,女生感受到与同性朋友的亲密感最高;在母亲和父亲的亲密感维度上,初一年级显著高于初二和初三年级;对教师的亲密感,从初一到初二、初三年级呈显著下降趋势。在满意度维度上,初一年级对母亲和同性朋友的关系满意度最高,初二年级对朋友的满意度最高,初三年级对朋友的满意度最高。在冲突与惩罚维度上,初一和初三年级与母亲的冲突最多,而初二年级与母亲的冲突最多;男生与父亲、教师的冲突均显著高于女生。
3.3不同父母教养类型的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特点
3.3.1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分别对父亲、母亲教养方式的4个维度做快速聚类分析,根据各维度的不同组合分别得出父母的3种教养类型。(1)接纳型:其特征是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与接纳程度高于其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程度,也显著高于中间型或干涉型父母对被试的情感温暖与接纳程度;(2)中间型:其特征是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与接纳程度高于其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程度,但显著低于接纳型父母、显著高于干涉型父母对被试的情感温暖与接纳程度;(3)干涉型:其特征是父母对子女的干涉程度高于其情感温暖与接纳、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程度,也显著高于接纳型或中间型父母对被试的干涉程度。见表3。
3.3.2不同父母教养类型的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特点。从表
4中可以看出,在肯定与支持维度上,父亲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的初中生从父亲获得的肯定与支持最多,父亲教养类型属于中间型或干涉型的初中生从同性朋友获得的肯定与支持最多;母亲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的初中生从母亲获得的肯定与支持最多,母亲教养类型属于中间型的初中生从父亲和母亲获得的肯定与支持基本相等,母亲教养类型属于干涉型的初中生从同性朋友获得的肯定与支持最多。在亲密感维度上,父亲教养类型主效应极为显著(P<0.001),初中生与重要他人的亲密感按接纳型、中间型、干涉型的次序显著降低。事后平均数比较显示(表4),初中生对母亲、父亲、同性朋友、教师亲密感的父亲教养类型差异均极为显著。母亲教养类型主效应极为显著(P<0.001),初中生与重要他人的亲密感按接纳型、中间型、干涉型的次序显著降低。事后平均数比较显示(表4),初中生对母亲、父亲、同性朋友、教师亲密感的母亲教养类型差异均显著。在满意度维度上,父亲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的初中生对与母亲关系的满意度最高,父亲教养类型属于中间型或干涉型的初中生,对与同性朋友关系的满意度最高;母亲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或中间型的初中生,对与母亲关系的满意度最高,母亲教养类型属于干涉型的初中生,对与同性朋友关系的满意度最高。
在冲突与惩罚维度上,父亲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或中间型的初中生,与母亲的冲突及受到的惩罚最多,父亲教养类型属于干涉型的初中生,与父亲的冲突及受到的惩罚最多;母亲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或干涉型的初中生,与母亲的冲突及受到的惩罚最多,母亲教养类型属于中间型的初中生,与父亲的冲突及受到的惩罚最多。
4 讨论
4.1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感受到同性朋友的肯定与支持最多,与同性朋友的亲密感最高,对与同性朋友关系的满意度也最高,而与同性朋友的冲突及受到的惩罚最少。由此可以推断,同性朋友是初中生主要的社会支持源。究其原因,儿童进入青春期后,都会产生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寻求更多的独立和自主的要求,而同伴关系所具有的平等性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因此,同伴成了正处于青春初期的初中生的新的依恋对象,他们会更多地将自己的秘密和想法与同伴分享。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相互的肯定与支持,与同伴的亲密感与日俱增,对与同伴间关系也有较高的满意度。由研究结果还可以看出,初中生来自教师的支持在各支持源中最少。这可能与师生关系的特殊性有关,师生交往主要集中于学习方面,而学习之外的交流较少,这种状况有可能使得师生之间关系变得疏远。因此相对于父母和同伴来讲,教师提供的支持是最少的。这些结论与以往的研究大致吻合[11,14],也与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这3种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不同性质相一致[15]。
本研究还发现,随着年级增长,父母对初中生的教养方式趋于消极,对女生的教养方式总体上比对男生积极。女生在社会支持的肯定与支持、亲密感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而在冲突与惩罚维度上显著低于男生,在满意度上不存在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女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喜欢亲密的袒露与交流,而男生大多不善言谈,更强调实际的帮助行为。因此,女生比男生获得较多的支持,亲密感也高于男生。相应地,与男生相比,较少与他人发生冲突,受到的惩罚也低于男生,但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讲敏感性较差,并未因此感觉不满意,因此在满意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初二年级的中学生在社会支持水平上显著低于初一学生。这一发展趋势可能与初二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有关。初二年级正处于青春初期,是生理和心理变化最急剧的时期,相对于其他年级,他们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动荡性更强,困惑、迷茫更多,因此客观上需要更多的支持。然而,他们过分强调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又使他们在表达自己对外界支持的需求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尴尬,甚至羞于承认,或者在接受支持时故意表现出不屑和反抗。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支持源不能敏感地觉察到他们对支持的需求,从而不仅未能增加支持的提供,反而有可能因为他们表面的拒绝而减少了支持。初二学生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的减少到底是由于外界实际提供的支持的减少造成的,还是仅反映了一种主观感受和意识的变化,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2不同父母教养类型的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特点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在被试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体现)和家庭外部的社会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问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在父母教养方式因素中。情感温暖与接纳既与初中生感受到的父母的肯定与支持、与父母关系的满意度、对父母的亲密感显著正相关,还与其在家庭之外感受到的同伴、教师的肯定与支持、对与同伴、教师关系的满意度及对同伴、教师的亲密感显著正相关;既与初中生感受到的与父母的冲突及受到的惩罚显著负相关,还与其感受到的与同伴、教师的冲突及受到的惩罚显著负相关。而父母对初中生的拒绝否认既与其感受到的父母的社会支持显著负相关,也与其感受到的同伴、教师的社会支持显著负相关。换言之,如果被试在家庭内部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与接纳程度高,那么,他在家庭之外体验到同伴、教师的社会支持的积极程度也相应较高,而与同伴、教师的冲突及受到的惩罚较少;如果被试在家庭内部感受到父母的拒绝否认程度高,那么,他感受到的同伴、教师的肯定与支持、对与同伴、教师关系的满意度则较低,而与量要他人的冲突及受到的惩罚较高。
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父母教养类型不同的初中生,对社会支持的感受不同。父、母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的初中生,感受到重要他人的肯定与支持最多、对重要他人的亲密感最高、对与重要他人关系的满意度也最高,而与重要他人的冲突及受到的惩罚最少;而父、母教养类型属于干涉型的初中生,在社会支持的积极方面都比父母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或中间型的被试差,而与重要他人的冲突及受到的惩罚都高于前两类被试。另外,通过对重要他人对被试社会支持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初中生父母的教养类型不同,那么,上述重要他人在被试社会支持中的地位也不同。父、母教养类型属于接纳型的初中生,父亲、母亲是其首要的社会支持源,父、母教养类型属于中间型或干涉型的初中生,同性朋友是其首要的社会支持源,父亲、母亲处于同性朋友之后的位置。
篇8
1.激发物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物理教育方法中,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围绕着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造成很多学生由于跟不上物理讲课的节奏,造成一些学生的物理水平差,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度低,成为了“物理学困生”.生活化激趣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通过学习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习的意义,使物理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而是一门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生活向导.
2.加深学生对物理的直观理解
生活化激趣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创建情景进行物理教学,或者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引导等方式,生动、形象进行生活化激趣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物理现象和物理的魅力.通过对知识的学习的实践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模式,促进初中生物理水平的提升.另外,生活化激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和谐关系,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亲密沟通,进一步提升物理学困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生活化激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运用生活化激趣教学方法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物理教师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提升初中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促进“学困生”物理学习态度和物理成绩的转化.
1.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再现物理魅力
在运用生活化激趣的教学方式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使抽象、枯燥的物理内容变得生动而形象,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变化的规律.通过丰富多样的物理教学内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活跃而轻松,充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入掌握知识的同时,改变对物理学习的印象,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在”的效果,促进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光的色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生活中“光的色彩”的主要现象,比如日出的光辉、闪电的银光、七彩的彩虹、五光十色的舞台灯光等等,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光的魅力,从而提升学习物理的热情.
2.结合生活实际,引领走进物理世界
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物理.人们在深入掌握物理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贴近实际生活,为学生讲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物理”,走进物理的世界,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物理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然后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发现,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发言.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中《运动的相对性》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小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探究和辩论.例如“两个小朋友在火车上,火车突然开始开动了,小明说:‘火车终于动起来了’,而小蓝说:‘火车根本没动,还停在站台上.’他们谁说的对呢?”通过问题的引导,加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开展实践活动,感受物理应用的乐趣
物理实际上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使物理现象变得直观而形象.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引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和求知欲望,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刻的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在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光的折射》的学习中,教师在充分准备实验器材的基础上,首先进行问题引导,如:“如果我把这根铅笔放入水里,它会发生什么改变吗?”,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其后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方式,亲身感受折射的视觉效果和物理原理.通过这种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活动,改变学生对物理的印象,成为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导航.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情感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The Effective Penetr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WU Mingde
(Hangzhou Gongshu District Hemu Middle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paied more atten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education, can enrich students' emotional, so that students have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learning. Art is an emotional art, it embodies the feelings of the writer, to bring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art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enetration of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and ability to create beauty. I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he effective penetr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art teaching.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emotion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美术学科是一门艺术学科,它与文化课不同,在传授给学生美术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乐观上向的生活态度,因此,美术教育和情感教育是分不开的。
1 教师要发挥情感教育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课堂的主导地位还是教师的,教师要在给学生空间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使学生走在正确的学习之路上。由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就直接影响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实施,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要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从而指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初中美术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非常熟悉,还要对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才能,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情感计划和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接受了情感教育,激发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善于总结和发展生活中的美,在课堂上就可以为情感教育提供更多的素材,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体验美无处不在。
2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美术课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画,学生进行模仿,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也缺少教师的指导,使课堂效率低下,本应该充满趣味的美术课变成学生的放松课,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教师应该适时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情感教育对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作用,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兴趣是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对美术课有很大的兴趣,那么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就是高涨的,学习时就更加主动,善于动脑,乐于实践,教学目标也很容易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心应手,这得益于学生的积极配合。相反,如果学生对美术课没有兴趣,那么学生在上课时情绪就是低落的,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变得被动。美术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学生自己不去动手,不去感受,不去思考,那么美术课的效率就低下,教学目标也不容易完成。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对美术的欣赏和对音乐的欣赏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一种美的氛围之中,去感受美,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审美的愉悦性。
3 教师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感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感知美和理解美的教育,情感教育的特殊作用就是以情动情。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义正言辞、居高临下,无疑会让学生产生和教师的距离感,不利于情感教育的实施。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包括语言的交流和肢体行为的交流。教师在对学生贡献出自己的感情时,学生也会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来说有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感情态度,有利于学生精神的成长。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在教学中积极主动,不但要乐教,还要善教,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感情有很大的影响。初中美术课有的内容不是一学就会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比较容易学会,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慢一些,在课堂操作时难免会产生畏惧和自卑心理,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信心,对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多帮助,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自信,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 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榜样作用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高尚的师德,不但对学生有耐心,肯用心,在专业知识方面也不含糊,这样的教师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在家里难免会受到父母的万般宠爱,性格上有些高傲、自负、自以为是,缺少为别人着想的意识。教师应该应高尚的师德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学生和生活中,多多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湛的学业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教师应该发挥榜样作用,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就会在学习中激励自己,在生活中约束自己,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为别人着想,提升了学生的品格。
5 总结
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究心理,情感教育对初中学生来说,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教师要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榜样作用,为情感教育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促进情感教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徐晓莹.表现性教学思想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2] 郑允超.让美术课成为美的享受:例谈初中美术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篇10
关键词:人物教学初中历史课应用研究
一、人物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特点分析
(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追求。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是历史人物促成的,学习历史人物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学习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主动性既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具备的学习素质,又是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贯彻的学习目标,因为学生具备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直是学习者及教学者必须关注的,因为只有学生具有自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深刻地认知自己学习的优势所在。人物教学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因为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上说,能够真正立足在学生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学习及掌握,这是人物教学最大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来说,人物教学的最大教育规律展示,就是因为人物教学能够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展示人物教学的教育规律。
(二)以较小的学习目标,作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人物教学应用于教学时,应当将学习内容划分成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让学生在完成较小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更大的目标,进而取得学习进步。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学生很多时候都不能够定过大的学习目标,这是因为初中历史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有限,很多时候较大的学习目标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人物教学的学习理念下,必须使得学生不断地实现较小的学习目标以推动学习进程。因为在人物教学理念之下,真正推动初中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不断完成较小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之中的,只有真正立足初中生更好地完成较小的学习任务基础之上的学习过程,才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更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不断进步的。
(三)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进行课堂的设计。历史人物教学在实质意义上是必须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待。在传统学习方法看来,教师始终是课堂上居于主导地位的知识的传授者。但是在人物教学看来,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让学生在发扬自己学习主体的积极性的过程中,展示人物教学的教育教学规律特点,因为只有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为知识的学习者,同时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推动力量进行,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中感受到学习主动性的巨大力量。人物教学就是立足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积极推动课堂学习效率,因为只有教师不把学生看作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动寻求者,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展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的熟练程度,这是人物教学在课堂设计过程中展示的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面。
二、初中历史课课人物教学过程的现存问题总结
(一)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学习知识的引导。在初中历史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作用,仅仅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这就使得强制性灌输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是作为课堂知识的强制性灌输者,而不是作为课堂知识的引导者,就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能真正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够真正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限制学生兴趣的提高,不能让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对待学习。教师强制性地灌输知识,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负面作用明显,不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强制性地把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灌输给学生,不让学生进行独立式的思考过程,这是初中历史课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缺乏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平等心态的树立,要求教师以一种公正无私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使学生回归学习知识的本真面目的重要手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很多时候不能树立真正的平等的心态,对学生区别对待。正是因为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分开教育,造成一些学生学习知识的负面情绪,不能真正营造平等的课堂讨论氛围,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陡然下降。同时仍然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不平等的心态不利于学生学习,不能很好地总结学生的学习方法。因为教师始终对学生抱有偏见,这就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不敢于突破原有的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灌输知识下不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这对于实践教学来讲显然是无益的。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初中历史课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很多时候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都是比较模糊的,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不能够很好地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不能很好地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初中历史阶段学生功底不牢固,对于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面,不能更好地转化为学习的实践状态,这是初中历史课教育教学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因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书面的程度而不予以实践化,那么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没有用的,也是徒劳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初中历史课教育教学很多时候不能真正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也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这是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能予以实践化,仅仅停留在纸面的程度,这在初中历史课教育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必须重视的问题。
三、人物教学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任务驱动法作为人物教学的表现形式。总的来说,初中历史课教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不断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的过程。在人物教学的理念之下,教师具体地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并要真正地把人物教学的教学理念融入实际教学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人物教学的教学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悦。人物教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感受到求知的乐趣和快乐,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创新。人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是以多种表现形式发挥实践教学作用的,从一定程度来说,任务驱动法是人物教学常见的表现形式。任务驱动法旨在教师真正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围绕相应的学习任务学习,在学习过程之中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