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范文

时间:2023-03-28 14:5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之所以选择杜诗《江南逢李龟年》作为范例,是因为这首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最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看“象”

“象”指对象,即诗歌的抒情对象。抒情对象可以由此及彼、由小到大,可以是己(自己)、彼(他人)、家(家园)、国(国家)。具体而言,看“象”就是看“己”、看“彼”、看“家”、看“国”。

(一)看“己”。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物象,因为“我”的观照而附带上了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彩。

杜甫写作这首诗时已是暮年,拖着残躯,“奔走苦不暖”,流浪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一把老骨,无心美景。暮春初夏的草长莺飞作者无心观看,满眼所及的是“落花时节”,诗人迟暮,晚景凄凉,内心凄楚。

(二)看“彼”。“己”与“彼”,就是诗歌中的主与客。主客互动,从而让诗歌的情感色彩更加多元。客有时还起着推动主的情感发展变化的作用。很多时候,明明只有自己,也要虚拟一个“客”,好让文章不至于单调,如《前赤壁赋》中的客,很有可能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虚拟的。因此,“彼”可以是实有其人,也可虚拟为之。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宫廷艺人,他的地位与收入,肯定比琵琶女这样的坊间艺人要有保障。杜甫是一个大喜不多大悲常有的人,而李龟年在事业上却大喜大悲,以前为歧王演奏、为崔大官员演奏,锦缎珠玉无数,而今只能混迹酒肆,虽倾心演奏,却难以糊口,李龟年内心的失落无望就不难理解了。

(三)看“家”。家是一个人发达了想衣锦还乡、穷困了想寻求温暖的地方。作者少年抱着“致君尧舜上,要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离开家乡,而今写诗愁知己、做官已无望、飘零独憔悴,父母的早亡和妻儿的孱弱把诗人推到了责任的最前沿,自己现在最紧迫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父亲、丈夫的职责就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家,此时的江南风景再好,恐怕也比不上北方的那个可能片瓦无存的家。“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思念家乡,心在北方。

(四)看“国”。这首诗,容易只看到小我,而看不到大国。杜甫的诗歌,几乎都离不开自己、家园、国家这三个对象。杜甫是一个把家安放在路上而把国家安放在心上的人。《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里有两个背景,一个是开元全盛日,仓廪实稻米香;一个是安史之乱,尸横遍野民有饥色。国家的昔盛今衰、辉煌不再令人哀叹。

二、看“景”

“一切景话皆情语”,景的美与丑、暖与冷、乐与悲都是情感的体现。这首诗不是暮春三月的生机勃勃的暖景、乐景,而是落花时节、诗人迟暮的冷景、悲景。

三、看“事”

有闺阁之事,有怀乡之事,有送别之事,有婚丧嫁娶之事,有家国之事,等等。古人的事,说得最多、纠结最多的还是事业。

《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高度浓缩了杜甫的一生。少年杜甫才华横溢,敏捷多情,自然能够成为喜好文艺的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座上宾,之后又成为一心要笼络知识分子的唐肃宗的闲臣,到了晚年,杜甫明白了,自己的诗难有知己,自己的官运早已无望。

四、看“情”

古人抒发的情感,类型繁多,而朋友之情是其中的一个大类。《春日忆李白》《题张氏隐居二首》《短歌行赠王朗司直》等都是杜甫抒发友情的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最感人的还是诗人与艺术家的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如果“落花时节”没有遇到对方,而是自己一个人在承受痛苦,这首诗就只有悲凉,而没有温暖;仅有个人的遭遇,而缺乏普遍的意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的是失落人互相理解、互相怜惜的感情,这种心底的共鸣很有感染力。这两句的疗效在于两人在倾诉痛苦与失落时,将其分担与消解,情感的共鸣之后是一种自己并不孤独的释放。这种情感,仅限于个人的遭遇。

篇2

2、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元·张可久《人月圆》

3、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清·王国维《蝶恋花》

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元·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6、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宋·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7、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佚名《古诗十九首》

8、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唐·李商隐《无题》

9、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篇3

--《枫桥夜泊》唐·张继

2、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3、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元·王冕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唐·李绅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唐·韩翃

7、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南宋·朱熹

8、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9、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南宋·苏轼

1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唐·王昌龄

1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之涣

12、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秋浦歌》李白

13、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14、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篇4

一、形象美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早在世人中传诵不息,巾帼英雄的形象更是妇孺皆知,她的美好心灵在诗中尤其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木兰是一个恪守孝道的农村青年女子,当见到“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时,考虑到自己“无长兄”,父亲又年迈力衰,而保卫国家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从此替爷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保家卫国是最大的孝,很难相信一个没有孝道的人能效忠他的祖国。

木兰荣归后,诗歌又集中表现了她不图荣华的高尚德操。多么淳朴的感情!多么美好的心灵!她纯洁得像一个天使,是美的化身。

一个仪表美和心灵美相辉映的古代女性的美好形象已呼之欲出,具有极强的审美感染性。

二、意境美

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各由三个名词撞接而成,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作者有意布下一片空白,设景巧妙奇特。我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去联想当时的情景:秋末之际,植物枯萎,树叶凋零,藤仿佛“枯”了,树仿佛“老”了。黄昏将至,乌鸦匆匆飞归温暖的巢。那“小桥流水”边的“人家”是多么令人神往啊!可是,现实是无情的!在萧索的西风里,作者孤单地骑着那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的马,还在奔波赶路。这三句的状物写景真是巧夺天工,奇妙无比。可是,诗人的用意不在于此,面对着“夕阳西下”,不由发出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无限感慨,道出了天涯游子之苦。全诗构成的自然图景和诗人的生活画面协调和谐,浑然一体,气氛悲凉苍茫,意境凝重深沉,形成了一种意蕴深广的独特的艺术境界。

三、语言朴实美

诗词的语言似乎只有奇丽俊俏,才能产生一咏三叹、回味无穷的美感;似乎平淡的笔触有悖于诗词的创作。其实,不事雕琢,自然舒徐有时反而造就了诗词的独特之美。

辛弃疾的《西江月》也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小词。语言也是那么的自然明白、清新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几乎是用口语表现了那浓重的乡土气息和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更是一个精妙的对句,用数字入对,语言尤为浅显,诗意显豁,妙不可言。

四、图画美

诗人苏轼曾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试看下面一首诗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这是一首能经受漫长岁月淘洗而传诵不衰的小调,其原因主要是诗人用语言描绘出了一幅比画更美的图景。你看,西塞山前的白鹭鸟在水面飞翔,漂流着片片粉红桃花瓣在水里,肥壮的鳜鱼在追逐嬉戏。山光水色,鸟翔鱼嬉,异常生动、传神地把江南无限的春色描绘出来,一派诗情画意。请再看,还有一位穿着龙须草织成的绿蓑衣,戴着箬竹叶做的斗笠的渔翁,坐在一条小船上,悠然自得地在斜风细雨中钓鱼。原来诗人着意描绘的还是蒙蒙细雨中的江南春色,画面既“天工”又“清新”。这分明是一幅“烟波垂钓图”、写意山水画。那渔翁与其说是在钓鱼,不如说是在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赐于的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持久的美感享受。

五、含蓄美

文贵含蓄,这是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实践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根据文学鉴赏的审美特征提出的要求。含蓄,就是作品里艺术境界含有的深层意思,作者用委婉的手法把它表露出来,形成话中有话、言外有言的表达效果。也就是“不把一切都说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揣度想象。诗词中的含蓄,比比皆是。在阅读欣赏时,它产生的那美的境界是一种艺术享受。曹植的“七步诗”之所以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含蓄的魅力和由此产生的美感。

请看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篇5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4、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6、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绝句四首》

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前出塞九首》

9、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10、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3、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14、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

15、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1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8、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9、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2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2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23、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羌村三首》其一

2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5、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26、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27、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岁晏行》

28、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29、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3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3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3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35、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夜叹》

3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3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3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4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4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4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4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44、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

45、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化卿》

4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47、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48、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49、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51、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5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5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54、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二首》()

55、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

56、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57、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

58、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5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60、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6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62、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63、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垂老别》

64、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篇6

2、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3、按平仄律,七言绝句有四种标准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其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调。

4、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厉声教的《观潮有感》等。

5、明清人认为七绝起自萧纲、虞世南或是四杰的说法,都是指七言律绝。虽然七绝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确以律绝为主,但与五绝一样,古绝之形成还是先于律绝。现代国内外学者一般倾向于以北朝乐府民歌为七言古绝之源。也有学者认为七言古绝的源头应追溯到西晋的民谣。虽然汉魏时已有曹丕《燕歌行》这样成熟的七言歌行,但最早完整的七言四句体的出现,是在西晋的歌谣中。这就是逐句押仄声韵的《豫州耆老为祖逖歌》:“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思歌且舞。”

6、初唐时,七言绝句不仅数量较少,题材狭窄,而且在诗坛上的影响也很小,艺术上也不够成熟,不仅未能充分协律,而且作风比较板滞(如常用对仗作结,有类律诗的前半截),缺乏悠远的韵度。初唐比较知名的诗人如沈佺期、宋之问,律诗写得很好,七绝水平却一般。进入盛唐,大量的七绝诗人涌现,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完全可以与五绝并驾齐驱。李白、王昌龄、王之涣、王维、贾至、高适、岑参、常建等确是当时诗坛上的一批七绝高手。代表七绝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龄二人。王昌龄率先并大力创作七绝,在他的笔下七绝的题材得到了大大拓展,举凡从军、出塞、怀古、赠别、狩猎、宴饮以及奉佛、崇道、闺思、宫怨等等,无不可用七绝来表现,扩大了七绝在诗坛的影响。

篇7

⒈(2013年江西省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壬子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⑴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⒉(2012年江西省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⑴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二、意象集释

古诗词中植物人格化的特点始见于楚辞。楚辞中有很多象征作者不屈不挠、人品高洁的花草,而楚辞又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后世诗人便自觉不自觉地继承并发扬了这种植物人格化的传统。下面对诗词中常见的花草类意象内涵作一总结,以方便大家复习备考。

1.梅花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内涵: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例子:①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人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

作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兰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形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此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姿态优美,将其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涂――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内涵: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例子: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徐渭《兰》)

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

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玄学家、隐士、诗人都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中谈玄论道,因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内涵: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例子:①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黄花、东篱)

内涵: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A.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例子: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⑵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这里的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B.颜色淡雅――淡泊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例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

5.草

内涵: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例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

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6.落花

内涵: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例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7.杨花(柳絮)

内涵: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例子:细看不似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8.杨柳(柳、杨)

内涵:“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例子: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⑵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9.松柏

内涵: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例子: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古风》)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

10.梧桐

内涵: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直失意者。

篇8

新教材考验着一线教师,按部就班,没有可能;困守待援,时不我待。怎样突出重围?唯有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编排的精神实质,突破必修与选修的藩篱,模糊课内与课外的界限,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充分有效的整合教材,才能真正驾驭教材,驾驭教学。

一、首先要整合单篇文本内容

语文教学文本内容丰富,我们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每一项知识。由是,抓住文本的重点难点,设计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加深理解,鼓励他们主动灵活的阅读、思考、讨论、探究,几乎就成了最有效的内容处理模式。一是把文本的内容梳理出来,以之拎起其他内容;二是设计关键问题,以之带起其他问题。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笔下有起兴,有因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有对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有战斗场面的描写,也有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更有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以及那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这么多方面,必须有一个核心内容来统率。而这个核心内容无疑就是题目中的“怀古”。“怀古”是诗歌的核心、抒情的焦点,抓住了它,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

关键点一般而言,应从以下几处寻找:一是题目,如上所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例子。二是文眼,如《六国论》,可以抓住文章的起始句。三是故事情节或线索,如《孟德献刀》探讨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这条线索的作用。四是主要人物,如《鸿门宴》抓住刘项两个主要人物对待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对不同阵营团体人物关系进行对比,探究刘邦项羽有哪些性格特点,作者如何塑造其人物形象的。

二、重视整合不同文本材料

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在能力要求方面各有侧重,必修课的阅读教学强调基础性,往往侧重于对单篇文本深入全面的解读;选修课阅读教学强调拓展和提高,其教学内容就不能局限于单篇文本,而应该根据不同需要对文本进行整合,即把模块内的文本进行提炼,形成具有研究或探讨价值的、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如《中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其中有《曹操献刀》《李逵负荆》等课文,教学时不能各自进行独立的解读。而应该利用专题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这两部作品,都表达了对英雄的认同,对人物的褒扬批评,其共性是“以时代为大背景,细节背后有大关怀”。抓住这个共性,就可以深入到文本内部,从细节入手,体会其个性,挖掘其大关怀。

寻找不同文本的共同点,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为例):一是体裁,如第二单元“自主赏析”中韦庄的《菩萨蛮》与第三单元“推荐作品”中温庭筠的《菩萨蛮》是同一词牌,整合在一起学习,可以较好的引导学生把握花间词的特点。二是题材,如第一单元“自主赏析”中杜甫的《蜀相》与“推荐作品”中李白的《越中览古》,都是怀古诗。三是时间,如把唐朝的诗歌整合在一起,组成唐人诗歌专题。四是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为中心组织诗歌,可以把屈原的《湘夫人》、杜甫的《蜀相》、阮籍的《咏怀》、及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等整合起来,探讨它们如何传达凄清、冷落、无奈、孤独、惆怅的情绪。五是思想内容,如屈原的《国殇》、杜甫的《蜀相》、陆游的《述愤》以及高适的《燕歌行》,都表达了爱国情怀。当然,也可以范围更加宽泛,利用相同的赏析方法和教学方法将不同板块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例如“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就可以将各种以写景为主的诗歌囊括进来,而“体会诗人笔下的江南情怀”就不能不说是教材整合的大手笔了。

三、必须整合必修选修教材

高中语文选修是建立在必修的基础上的,选修课教学内容,在必修课几乎都已涉及,只是在知识面上在拓展,在能力点上在提高。那么在进行选修课学习时,就应该和必修课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以旧知学新知,在现有能力水平上得到提升。这就需要从体裁、题材、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不同角度,把选修课本与必修课本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整体。例如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杜甫的诗歌时,我们可以把其中的《蜀相》《阁夜》,与必修教材中的《秋兴》《咏怀古迹》整合在一起;甚至可以把初中学过的杜甫诗如《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等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杜甫学习专题。而且还可以把《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的《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整合在一起。

整合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时,不管从哪个角度,都应注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要利用联系“温故”,要凭借区别“知新”。温故,就是从必修教材中找到与选修教材密切联系的文本,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复习,温习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复活旧知识,使之进入学习周转过程,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凭借。知新,就是利用新知识促进对选修教材文本的理解,进而解决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改正学习选修教材时出现的错误,从而学到新知,增长能力。

四、有效整合课内课外内容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教学要彻底开放教学空间,将课本与课本之外的资源联系起来,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有效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就选读教学而言,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越丰富,也就越有利于以其多样性供学生选学,越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那么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应该依据教学需要,把课外相关内容组织进来。

如教学《中国小说欣赏》中的《孟德献刀》时,又可以把曹操的《观沧海》《蒿里行》《龟虽寿》等诗歌整理出来,并且加入《三国志》对曹操的描写,甚至介绍以曹操为主要人物的戏剧,共同组成一个“曹操专题”把曹操英雄的一面,残忍的一面,奸诈的一面,立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对历史人物产生立体的认识,从而增长人生智慧。

篇9

关键词:文学;继承;革新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85-0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或曰“不会吟诗也会偷”。所渭“会吟”、“会偷”,即善于因袭点化,推陈出新。因袭是古人用功入门的捷径,点化是大方升堂入室的秘决,历代文豪莫不经由此道而成名成家。这正反映了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例如:

“秋风起兮白云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是汉武帝《秋风辞》中脍炙人口的名句。然而前者蹈袭汉高祖“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风歌》,后者源于屈原“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被誉为“音韵谐和,文情并茂”的绝句而收入《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可它却出自五代翁宏的《眷残》诗:“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敏》)化用庄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郭沫若一九三七年七月从日本秘密回国,于归国船中步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鲁迅诗选》)原韵写成了一首《归田园书怀》:“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和韵与鲁诗内容无关,袭承其韵而深表爱国之情。同志的许多名句如“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脱胎于李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是从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演化而来的;“树欲静而风不止”(1957年5月20日为《人民日报》撰写的社论标题)出自“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说苑?敬慎》);“人生易老天难老”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沿袭李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捧铜盘仙人掌歌》);“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出自《红楼梦》黛玉之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出自《诗经?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出自韩愈《送穷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他的秘书田家英为他草拟“开幕词”的得意之笔。

如此因袭继承,古今中外的大家都有过。他们正是在摹仿中沿浊而更清,点化而出神的。或用意而更新,如范仲淹“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苏幕遮》),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西厢记?长亭送别》)因袭而点化较范氏状秋色(色彩鲜明)达离愁而意境更深;范仲淹“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点化李白“借酒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栈别校书叔云》)的诗意,而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状愁绪绵绵的心境生动形象;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夜泊秦淮》);王安石“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桂枝香》);陈后主“玉树花,花开不复久”(《玉树花》)皆袭用杜诗借讽当朝统治者不吸取沉痛教训的亡国之忧;五代翁宏《春残》诗“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双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晏几道《临江仙》词用翁诗成句“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然翁诗不出名而在晏词中却十分显赫,极和谐融贯,情景交融,与全词浑然一体,比翁诗出色有名。

但凡前人杰作,后人拟之,非雄才博学,鲜有过人者。杜甫“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拟苏子卿“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晖”;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拟庚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韦苏州“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拟简文帝“湿花枝觉重,宿鸟归飞迟”。三者各有所本,然尽皆青于蓝而胜于蓝。

篇10

正如欣赏音乐需要一双善听的耳朵一样,欣赏诗词也需要一双审美的眼睛。我们需要为学生造就一双慧眼。有了这双慧眼,不仅可以欣赏上述种种美,还可以有新的发现,有独创的见解。

积累经验,悟解字句

要得诗意,先解字句,这是现代人尤其是中学生不容回避的问题。“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是个虚词,众所周知,因为大家熟悉。“萋萋”、“阑珊”则就有些陌生了,而“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杜甫《曲江对酒》)中“判”作“割舍”、“甘愿”讲,则更不易了解。因此,读懂古诗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

其次,对于古诗中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必须知晓。互文,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秦时明月汉时关”;倒装,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曲笔,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此外,还要有一些或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如“有客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落灯花”表示等的时间长。现在的孩子对灯花可能比较陌生,未必能判断。又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渔家孩子知道“风灯”就是“有罩的用来挡风的灯”,多数孩子却未必知道,因为现代多是豪华的吊灯、壁灯、射灯之类。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折柳”习俗。理解这些要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图景想象,景我再生

读诗要能入境,就需想象。诗人创作依靠“创造想象”;读者鉴赏则靠“再造想象”。基本方式:一读,二写。

读要用心。如《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反复读,就能领会其中优美的景象: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澄澈空明,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湖上风平浪静,迷迷蒙蒙的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澄澈,山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如同一只雕刻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写,指用散文化笔法描绘。如《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可进行散文化扩写:一所草堂地处幽僻,邻居很少;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月光皎洁,万籁俱寂,一位老僧一阵轻轻一敲门声,惊动了宿鸟,小鸟们有的从鸟窝里飞出,转了一圈,又回巢栖息了。僧人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座小石桥,过了桥是广阔的原野,月色朦胧,隐约可辨原野上那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他因访友未遇,暂时离开,但不久还会回来,他与朋友都不会辜负共同归隐的约定。

悟情会理,务求真意

想象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最终是要悟出诗中的情或理来。诗中感情的倾吐方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寓情于景,人在景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则是由诗人当时的心情决定的。二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曲江对酒》等。三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描绘的事物的特征与诗人所追求的心理品质、精神品质有相通相融之处。同样的景,心情不同,特征也随之改变。

悟情应做到“知人论世”。要正确理解作品,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王国维语)要鉴赏陶渊明的诗,必须了解他矛盾的内心世界,才能读懂“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才会知道他寄情山水的另一种情怀;要鉴赏李清照的词,就需要了解她不幸的人生经历,知道国破家亡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深重的灾难,知道人民的命运其实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才能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才会理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所包含的对济世英雄渴求和期盼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