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课堂范文
时间:2023-03-15 18:3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理知识;创新;终身发展
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根据这一理念,笔者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注重日常生活的积累,逐步构建开放式的课堂,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等方法和手段,渗透和讲解地理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处处留心,让课堂知识都有用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新经验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过程。这里强调学习是个人素质和行为变化的过程。这个学习是由个体的亲身经历而发生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笔者很注重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例如,2007年3月19日在我国大范围内出现了一次日偏食现象,在安阳市地区上午10点30分之前完全可以通过肉眼观测。笔者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观测,同时讲解日食、地球运动、太阳系的相关知识,学生听来兴致勃勃,收效奇佳。事后,还指导了几名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写出了《日食观测报告》。
天气和气候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知识,初中生由于相关的学科知识还不具备,在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成因及影响时,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笔者就根据四季的变化和节气的更替,适时地提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回忆以往的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当天的天气现象或节气,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例如,12月22日冬至当天,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当天的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得出结论: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再启发学生联想地球运动的知识,知道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回归线上,随后北移,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变长,因此有“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谚语。
2006年7月13日,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通过。这对于所有的安阳人是一个莫大的喜讯。在讲《世界的聚落》中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时,笔者就由殷墟申报成功为话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将陌生的课本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的实物,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自然而然地把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内化成为个人素质。
因此处处留心皆学问,课堂知识都有用。久而久之,学生的地理知识丰富起来,学习能力越来越强。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开放课堂,让地理知识更实用
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当中,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课程的设计,更应侧重以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宗旨,以启发学生探究问题、创新思维为主线,以引导学生开展地理阅读、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作辅助,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既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大的学习空间,也能够提供给老师更多因材施教的机会和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舞台。
例如,笔者在讲《学会看地图》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地图的三要素在地图当中的应用,设计并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和测量学校校园,绘制校园平面图;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到公园参观游玩,引导学生利用《公园游览平面示意图》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较好地解决了地图知识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地理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同样的开放式课堂体验,在讲《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河流的特征》《铁路运输》等内容时,学生都通过实地观察、专题研究等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与参与,学习效果显著。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首先要敢于创新,打破常规,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地理知识融入生活,应用于生活。
三、网络技术,让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21世纪是科技时代,是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缔造者,更是创新科技的核心所在。让学生掌握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地理知识,是每个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地理科学是一门表达空间现象关系的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因此,中学地理教学除应用多媒体和电教手段外,还应重视应用地理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例如,中国的矿产资源特点及其分布,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陌生,死记硬背难度较大,笔者便布置学生查阅各矿产的特点及用途。学生在对这些矿产有了具体概念后,再联想记忆它的分布及特点就更容易些了。
让学生经常通过互联网获取地理知识,一方面丰富了教材内容,补充了相关课外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处理信息、整合资源的能力,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学生才能得到终身发展。
篇2
关键词:生活化 课堂教学 探究 情感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思想政治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教学时,教师要想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使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感、价值观得到真正的陶冶,必须把政治教学融入生活,把生活引入课堂,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模式。
一、构建多元化的生活平台
政治生活化的实施需要打造多方位的资料平台,而这一平台就在于我们日程的生活之中。我们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不断的积累生活,不断的去体验生活,才能为我们的政治教学积累生活化的教学资料。
(一)关注校园生活中的资源。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好人好事以及一些不良行为等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评一评、去写一写,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二)了解家庭生活中的资源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场所,五彩纷呈的家庭生活,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政治、用政治的意识。
(三)留心社会生活中的资源
思想政治课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而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思想政治的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二、生活化课堂外部环境的构建
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的瓶颈在于课堂教学的和谐性,只有打破原有的师生界限,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教师共同搭建生活化的教学平台,才能促进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发展。
(一)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具有“民主”参与的能力
当今的学校教育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之内、课堂之中,因而民主教学的范围也在随之扩大,要求在增加。从社会角度看,民主教学应能体现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上;从学校内部看,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观念有待改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从课堂教学看,要融合学科课程、活动课堂和环境课程为一体,营造更加活泼宽松的教学气氛。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对于能否活跃课堂气氛,能否使双方都有良好的情绪,对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至关重要。
(二)建立活跃的政治课堂环境,师生形成互动
政治教学生活化必须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气氛,然而课堂气氛的民主、活跃才能不断激发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应用的主体意识。建立活跃的政治课堂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寻找学生关心的话题,让学生提前介入到材料情景的创设中来。如讲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们可以选择学生们共同关注的“染黄头发”事件。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关心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对与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学敢想、敢说,对于不违背大的原则的问题肯定,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与不正确的观点,加以引导,用生活的事实论证,从而得出结论。
(三)立足学生,建立生活化的、开放性的评价体系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形式应以学生评价为主,有效地开展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对评价的再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给予适当点拨、启迪、调空评价过程。在评价的内容上要拓宽评价内容体系,改变单一评价学习结果的状况,做到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特点,解题策略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评价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将思想政治课堂引向生活。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关注生活,激发兴趣,正视问题,提升认识,回归生活,运用知识,使思想政治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2]华中师范学院教科所编.《陶行知全集》(第一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篇3
一、将生活引进课堂。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我认为只有将生活引进课堂,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1、让生活成为教育素材。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规则的力量》一课,就可以利用非典和禽流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也可以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结合本校实际,去看一看,比一比,真真切切地去体会规则的重要性,这毫无疑问会具有说服力。
2、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课,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得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将生活引进课堂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教育德育为首。思品课是比较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必修的重要课程。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体现于人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 "知"并不难,难的是"情"、"意"、"行"的到位,因为这才是他们思想品德成熟的标志。而只有生活实践才能感其情,磨其意,检其行。因此,我们不仅要促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的狭小天地,投入到生活大课堂的每个角落,让他们去看去听,去谈去论,去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更为广阔的天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各种基本素质的协调、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1、到生活中体验。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 ......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如,在上《爱爸爸妈妈》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2、到生活中实践。
篇4
关键词 生活情景 生活实例 生活空间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之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就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通过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使学生感知聪明的乌鸦之所以能喝到瓶中之水,那是因为石子占据一定的空间使水面上升了,从而初步产生所有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大小,激发学生探究体积意义的强烈欲望。
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酒店里的饭桌一般是什么形状?设计这种形状的饭桌有何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关于“平等”“公平”“方便”等作用,同时也深化了对“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和“圆心(中心)”的理解。
二、采撷“生活实例”,培养应用意识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但遗憾的是,教师往往不注意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导致所教学生拥有知识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引入鲜活题材,调整重组生活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在华地百货看中了一双标价295.00元的女式皮鞋,因嫌贵当时没买成。过了几天,标价上贴着“八折”两字,于是妈妈高兴地买回了这双皮鞋,请问妈妈花了多少钱买回了这双皮鞋?比原来便宜了多少钱?
学习“圆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大草地上,用5米长的绳栓了一只羊(接头处不计),贪心的羊开心极了,心想:我要把所有的草吃个精光,请问羊的梦想能实现吗?为什么?它最多能吃到多大的草地?
学习“工程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服装店里有一些布,如果单做上衣可做20件,如果单做裤子可做30条。现在用这些布要做这样的成套衣服,一共可以做多少套?
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习题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习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回归“生活空间”,做到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即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回归到学生生活中去,将数学学习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识,从而深化数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开拓数学视野,做到学以致用。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玩”数学。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能玩中求知、玩中悟理是玩的高级形式。
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用彩色蜡光纸剪一个或折一个轴对称图形;又让学生用橡皮泥捏一个轴对称图形;还让学生用水彩笔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的举措令我欣喜。没想到学生如此的聪明能干,剪出的窗花、双喜可谓漂亮有创意,折出的小动物栩栩如生。我自愧不如。真是教学相长,玩中大有学问。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有的数学知识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但生活中有许多与之类型相同的生活实例,学生易于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相通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如自行车三角杠的作用,木匠师傅如何用简易办法修好摇晃的桌椅等。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收拉铁栅门的形状,从而发现平行四边形挤压后容易变形这一特性。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学习“相遇问题”时,我把讲台变舞台,让学生当演员,分别表演:相对、相向、相背而行;同时、不同时、同地、两地出发的相遇问题的情景。这些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边做边想,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知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5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内容源自生活
1.学生自己的生活内容
“我”是学生自己最想了解和认识的人,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学会自身的生活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特征、身高、体形、等许多方面。例如:“My name is Gina”、“I’m thirteen years old”、“I’m a boy”、“I’ m thin and I’m of medium height”等。
2.学生家庭的生活世界
家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他们最熟悉和喜爱的地方,许多与家联系的生活内容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内容,包括家庭成员、职业、家具摆设等,每一项都可以扩展内容。例如:家庭成员(grandmother、grandfather、mother、father、sister、brother、uncle、aunt、cousin等)、职业(teacher、student、doctor、actor、driver、policeman、cook等)、家具(bed、table、TV、desk、chair、sofa、bookcase、clock等)。
学生在生活经验积累基础上很愿意主动学习与表达,还可以互相交流。例如: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my family. My father is a policeman. He likes his job. He thinks it is kind of dangerous, but exciting.
3.学校的生活内容
学校的生活内容包括设施设备、教室,一天的活动、学校里接触的人等。学生可以在环境中扩大自己的知识和交流面。如认识学校的设施(classroom、teacher’s office、blackboard、playground等)。
4.社会的生活内容
学生虽然还没有广泛的参与社会生活的经历,却也在观察社会,通过与身边的许多事物的接触,逐渐了解、体验和融入社会。他们可以认识休闲场所、各种店铺、建筑、绿化等。例如,bank、post office、cinema、hospital、school、supermarket等。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对话来沟通:
A:Excuse me, is there a hotel near here?
B:Yes, there is. Just go straight and turn left. It’s down New Street on the right.
A:Thank you very much.
B:You’re welcome.
二、教学活动设计依托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目标英语 Go for it》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于一体,包含了文化背景知识、语言学习策略、任务型语言学习以及语篇材料等多项内容,通过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1.生活化的课堂导入
在对新知导入部分进行设计时,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营造融洽、自然的课堂氛围。如在教学“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就以学生喜闻乐见的“sports”为切入点。在课间播放一段Flas《趣味奥林匹克》,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分别取名为:soccer、tennis、basketball和volleyball,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学习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新词汇导入方法时,尽量找到新词汇与实际生活情境最完美的切合点。并围绕与之相关的一个中心话题导入到新课的重点词汇。做词汇教学与听、说等语言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词汇的学习效率。如教学“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时,由贴近生活的问题导入,如“Where do you borrow books”、“Where do you buy food”、“Where do you go when you are ill”。呈现地点名词,同时配以图片,然后以身体有点不舒服这个真实的情境为由,讨论从学校到医院的问路和指路的相关情况自然引出本单元的生词、短语和句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掌握新的词汇。
2.生活化的课堂操练
课堂中的操练活动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与之相适应的生活化的情境,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操练活动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融合在英语运用的环境之中,使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如在教学“Unit6 It’s raining”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1)组织学生听一段天气预报,并根据录音完成下面的表格
(2)学生一两人一组提问的形式核对答案
A:Hi!How’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B:It’s sunny. And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Moscow?
A:It’s snowing.
(3)Role play:Who is the best weather reporter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则天气预报的范例,让他们在熟悉了天气预报的表达之后,利用一张天气预报图在小组内讨论如何用英语播报天气。然后以“挑战主持人”这个节目来检查学生的讨论结果,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口语奖、最佳设计奖……
以上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所熟知的信息进行交际。
3.生活化的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课堂作业布置在注重个性化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活化。例如:
在七上“Unit6 Do you like bananas”的作业中,笔者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主题“What’s for Meals”,学生以调查采访的形式来完成任务。
在七下“Unit6 It’s raining”的作业是调查当天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地的天气情况:
A.Make a survey about the weather in our country.
B.Make a survey about the weather in our country,and try to draw a map of it.
(任务具有趣味性,拓展性和生活性, 可以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力。)
在七下“Unit8 I’d like some noodles”的作业中笔者设计了以下任务:
A.Collect ads for food and restaurants and make one if you can.
B.Ask your friends about what and where they want to eat.
以上作业任务的设计都注重把教材内容化于实际生活,使学生能主动地运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
三、学习经验用于生活
1.在学校一日活动中自然渗透英语
学校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每一项活动都可以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如早上到校时的情感交流,学生可以和同伴、教师达招呼“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s it going”等。用餐时可以用英语介绍学过的食物的名称“rice”、“soup”、“carrot”、“egg”、“chicken”、“vegetable”、“tomato”、“meat”等。在课间休息或课后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学校的景物、建筑及同学们的活动:“What color are the trees”、“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the school”、“Who is playing basketball now”、“What sports do you like”、“Can you play the guitar”、“Let’s clean the classroom”。
在校园中,教师应尽量提供多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英语知识自然地迁移到生活环境,培养他们离开了课堂仍能大胆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组织班级学生成立多个“编辑部”,让学生圆编辑之梦。各个编辑部自办英文手抄报:《Happy ABC》、《English Corner》、《English World》,要求学生到其他编辑部甚至可以到其他班级去展示自己的作品。英语手抄报的编辑和展示,拓宽了学生接触英语的范围。
3.开展英语主题活动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是文化特色的反映,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元旦(New Year’s Day)、圣诞节(Christmas Day)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下,学生装扮教室,制作礼物,用英语来庆祝节日,可以更好的体现语言的交流作用。
实践证明,灵活开展英语课外教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构建英语大课堂。
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只有以生活为背景,注重教会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回归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波,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3.
篇6
一、“展览室”——心灵与作品的交流。
“展览室”里充满了画香,学生个个如采蜜者享受知识无私的馈赠。
师:大自然是多彩的、丰富的,《走近大自然》一课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以及许多艺术家们利用大自然中各种材料,创造出各种独特的艺术作品。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兴奋的表情)
师:你们先欣赏一遍,看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好吗?
生:好(有点急不可待)
教师利用多媒体储存了许多有关作品,配上音乐,边播放边解释,马上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大大的提高学习兴趣。
师:谁能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们此时情绪非常高涨,大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感受,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孩子们,但是孩子们被这些独特艺术作品,深深的打动,努力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感受。借此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走近大自然》是一年级造型、表现的一节课,课中已提供了一些图片。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仅靠书本上的图片是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搜集资料,利用多媒体现代化工具,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向学生公开自己的“法宝”,让学生自己与作品面对面地接触,直接与作品对话,直接体验。亲自采蜜。
学生被这些艺术作品吸引住了,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看,有仔细观看的、有相互讨论的、有请教老师的。教室里充满着热烈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了“展览室”学生无拘无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新课标提出要进行交流的课堂教学。所谓交流,意味着交流双方彼此敝开心扉,相互接纳,学生可以与心灵交流,可以与作品交流,可以与他人交流。当学生有学习需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必等着老师的传授、灌输。学习美术,应首先去欣赏作品,欣赏作品是美术学习的前提所在,只有通过与作品“零距离”的接触,学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在此基础上的欣赏能力才会日趋提高,学生通过一张张的作品比较、体会的有滋有味。此时,大自然的美丽已在他们心中驻留,热爱祖国的情感已在升华,美好的理想已在树立,如此的收获又岂是教师单一的传授所能达到的?
二、“游戏场”——快乐与体验的交融。
“游戏场”里笑声朗朗,热闹欢快,快乐来自于自信,知识增长于体验。
学年级《化装晚会》时,学生把自己装扮成各种角色,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面具头饰服装,课堂上精彩的表情,热烈的讨论,让人体会到了学生无穷的智慧与快乐。
1、化装晚会将各自扮演哪些角色?学生开始分组讨论,确定自己的角色,故事情节。有的说要扮演童话故事的人物,有的说要扮演语文书中的故事,有的说要扮演动画片中动物,有的说自己创编角色。说着说着有的学生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表演,真让人羡慕啊!
2、怎样打扮自己呢?用什么材料更能突出角色?有的学生用皱纹纸做衣服,把自己变成美人鱼,有的学生用塑料袋披在身上,把自己装扮成天使,有的做头饰,有的做面具,各组分工合作制作,充分体现了合作精神,看到孩子们奇思妙想,真让人高兴呀!
3、纷纷上台表演。孩子们穿上各种表演的服装,带上面具或头饰,扮演成各种角色,然后开始表演,你看那有的表演憨态可鞠,有的表演绘声绘色,有的组分配非常合理,行动统一,有放音乐,有表演,有拿道具,欢声、笑声在教室里回荡,真让人感慨啊!
创设情节化的情境,搭建宽松的平台,体验生活,享受快乐,课堂成了学生快乐的“游戏场”,成了体验生活的“乐园”。
《化装舞会》是综合、探索的课,本课比起以前课本上的《做头饰》、《做面具》更具人文性,更贴近学生心灵,而且加上服装、海报、背景、化妆,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表演,获得成功的愉悦。
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还学生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宽阔的舞台。“倾听学生”真情告白,欣赏学生的表演天分,我们不必去做学生的主宰者,支配者。应还学生以主人的身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
三、旅游线——美丽与激情的荡漾
人们向往美好的地方,看小导游正把美丽介绍给大家,一路上激情荡漾,让人感染于其中,沉醉于期间,学完了《变了样》后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师:课文中的学生作品美吗?美在哪里?
生:画出了城市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摩天高楼。
师:那我们的城市、乡村美吗?
生:也很美
师:如果远方的客人来,你会把我们的城市式乡村的美丽介绍给他吗?
生:那当然,我还要当他的导游呢!(学生有说的欲望)
师:我们班上有几位外地来的同学,你们愿意当他们的向导吗?(教师在课前布置过作来,回家查找有关家乡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自由找介绍对象,听,有介绍本市建筑风格,有介绍乡村景物的,有介绍城市风貌的,看,有动作指示,有再现表演的,有出示图片的,小导游们“好像要把所有好看的、美丽的、突出的,都告诉他的游客”。
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化;策略
一、实物“数学化”策略
实物“数学化”就是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力求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习贴近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的实物数学”。
1 关注学生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家庭生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家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图形的认识、数据统计活动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初始的数学情境,教师要善于运用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比如,让学生在家里比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学生自己的年龄,去体会感悟“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培养学生的数感,再如,教学完长方体表面积后让学生回家测量计算自己房间的粉刷面积,并算算按照现在的工价选取一种品牌的涂料粉刷大约要多少钱?体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关注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数学情境。校园生活往往是学生们最为热爱、最感兴趣的,如果能把校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带进课堂,学生们就会感到真实、亲切、有趣,同时便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比如,教学“位置与方向”,将学生带到操场,认识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及学校各个建筑物的位置,教学“分类”时到学校图书室体验观察书的摆放和归类,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根据班里的男、女生人数、全班人数改编成不同形式的数学问题,等等,学生非常有兴趣。
3 关注学生社会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将数学更好地融于现代社会之中,体现数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变迁发展,如,学习“折线统计图”后,让学生调查近几年家庭拥有小车的情况,绘制折线统计图并作出评析。再如,学完“圆”这一单元可以设计:①生活中的下水管道为什么都要作成圆形的?②蚊香为什么都要设计成圆形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圆有关?你还有其他什么发现?等等。
二、过程“数学化”策略
过程“数学化”就是把着眼点由原来的现实情境转移到数学的内在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数学抽象过程的活动。
1 从具体的现实情境抽象概括出一般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在教师指出像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图形是角之后,让学生找生活场景中的角,然后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征,最后再根据角的基本特征去判断一些图形是不是角,比如牛的角是不是角,从而辨别“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角的基本特征,同时渗透了抽象与概括的基本方法。
2 对若干个具有相同数学结构的不同情境进行比较。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通过比较并启发学生运用比较去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分配律”时,可以分别出示几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一辆汽车上午行了4小时,下午行了3小时,每小时平均行80下米,这辆汽车一共行了多少千米?学校分别要买20个足球和篮球,每个足球40元,每个篮球55元,一共要花多少元?四(1)班50人订购校服,上衣每件65元,裤子每件4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以上三个数学问题都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
通过充分比较以上三种生活情境与数学情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合具体的情境比较概括学生就能理解和掌握。
3 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活动的过程作出表述,对开展的数学活动作出总结进行反思,形成一定的数学结论,都是由“生活数学”过渡到“学校数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时,在小组合作探究24+3,24+30的算法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过程,学生分别汇报了如何通过摆小棒、使用计数器、口算等方法计算24+3,24+30,在此基础上,比较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最后形成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还是两位数加整十数,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在这样一名学生自我表述、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的过渡。
三、综合“数学化”策略
综合“数学化”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科知识分领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学习,力求与相关学科及社会生活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更为合理的知识系统结构。
1 立足数学学科,向其他学科进行辐射。如课中出现什么是第三产业,就可让学生上网查询:学完百分数后让学生上网了解对论国民经济每增长1%意味着什么,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再比如,让学生上网查询各种动物寿命,再按数据比大小是多么的有趣味。
篇8
[关键词] 生活 营销课堂 应用
职校的营销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如今的学生怎么了?不爱听课,爱玩手机,不爱学习,爱睡觉,爱讲话,爱调皮捣蛋,更有甚者“祖国江山一片倒,唯有老师唱独角”。学生问题?老师问题?笔者在职校从教营销十几年,以为解决此困惑可用以下一句话概括:生活即营销,营销皆课堂。让营销课堂源于生活,与时俱进,告别课堂乏味与枯燥,让每节营销课都像听故事那样娓娓动听,生动有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1 生活即营销
生活就是一个营销过程,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最后入土为安都在营销。幼儿时期我们就努力以纯真、可爱的微笑和呀呀学语的童真,让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少年时期我们就以真、善、美向玩伴推销自己,以获得他们的玩具和友谊;上学时期我们以优秀的成绩推销自己,以获得老师的赞许和同学的羡慕,成绩不好的也要用精心的打扮甚至是另类的服饰来吸引别人的眼球;此后的求职营销、恋爱婚姻的营销、事业的营销、未来的营销……直到火化前家人都得花重金好好化一把妆,努力在亲人面前留下美好的最后一面,哪怕随后化为灰烬。由此可见,生活中的营销从生到死,如影随形。美国总统在大选时,他们都要穿着各民族服装到各个区域去公众演讲拉选票推销自己,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平均7天要飞5个国家,平均每天5场的公众演讲,每场演讲结束后都要亲自推销他的微软产品。据科学统计,一个人推销水平和说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或她未来生活品质的高低。
2 营销皆课堂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能让学生对营销课感兴趣,学生就愿意主动学习并参与到营销课堂中,营销皆课堂正好切合此观点。所谓营销皆课堂,就是教师把生活中的营销趣事、热点新闻、经典案例等在营销课堂中应用,并把所教的营销基本知识与此巧妙相结合,让学生在娓娓动听的营销故事中享受听课的乐趣,主动参与课堂,从此爱上营销,形成学生乐学、老师爱教的良好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时下热播的《非诚勿扰》是同学们爱看的电视节目之一,在课后经常会听到同学们的议论。在上自我推销课时,我就把《非诚勿扰》中两个精彩片段截取出来,一个是刘婷婷和李庚录牵手成功片段,另一个是青岛刘海琛跪求许亚萍失败片段。在上课时,首先播放了上述两个片段,全班同学都饶有兴致地看完了这两段视频,然后根据这两段视频提出三个问题:①李庚录牵手成功和刘海琛牵手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②自我推销应注意什么?③成功自我推销有哪些技巧?接着,我把全班分成四组,每组叫一个小组长负责讨论上述的三个问题,对结果进行小结汇报,最后老师对四个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奖励,并作课堂小结。整堂课下来,同学们兴致勃勃,热烈讨论,主动学习,课堂气氛良好,效率高。
营销课堂是生活营销的浓缩,在营销小课堂展示生活大舞台经典的营销案例,在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生活营销案例中学习营销基本知识和推销技巧,这就是营销皆课堂。
3 “生活即营销,营销皆课堂”的应用
生活即营销,营销皆课堂,怎样才能将此理念应用于营销课堂教学中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分析学情,培养兴趣
教师对学情越了解,就越有利于因材施教。职校生大部分底子薄、基础差,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厌学情绪严重,部分学生对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达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但是他们兴趣还是很广泛,只要在上课中能巧妙地将他们的兴趣与所教营销知识相结合,课堂中加入他们感兴趣的营销趣事,他们也能认真听,也能主动参与其中,享受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就要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兴趣,准备相应的生活营销案例,进行激趣教学。在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流行时尚、新闻热点、健康保健、网络游戏、主流影视、音乐、手机等很感兴趣,而且男女同学感兴趣偏重点不一样,男生对网游、电脑、数码等更感兴趣,女生对时尚服饰、健康保健、主流音乐更感兴趣。我在纯男生的机电班,就应用乔布斯和苹果iPhone 4S销售神话的营销案例来讲“饥饿营销”的相关理论,学生都爱听,效果很好。
3.2 处理教材,得法施教
职校现在使用的市场营销教材,理论大而全,案例少且陈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就会倒下一大片,想要营销皆课堂,就得对教材进行处理,去掉教材中纯理论的说教部分,把握营销基本知识点,对每一个基本知识都加进生动有趣的生活营销案例进行诠释与说明,让学生对每个基本知识点不再觉得抽象而不可理解,而是通过教师补充营销案例觉得它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营销皆课堂也是如此。在教学方法应用中,我始终用“趣”和“动”两字展开。“趣”就是激趣教学法,常用著名营销大师生动有趣的成长故事去吸引学生学习营销的兴趣,用趣味营销、营销游戏等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如:在开始学营销时就给学生讲乔?吉拉德、原一平、李嘉诚等营销大师成长的有趣故事,在学习一定营销技巧后就让他们思考怎么向和尚卖梳子,向正常人卖轮椅,向岛上无人穿鞋的居民卖鞋等趣味营销,让他们体会学习营销的乐趣。“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教学方法,常用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模拟营销法等,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在讲到引导性营销和痛苦营销时,我用了赵本山著名小品《卖拐》引入,先在观看小品前采用任务驱动法提出问题,看完后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法讨论,最后让大家模拟小品自创痛苦营销小品在班上表演,学生都“动”得不亦乐乎。
3.3 巧用案例,贯彻始终
篇9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毕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我想,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很重要。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重要要素,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学生吸收知识、发展能力的桥梁。由于英语是门特殊的语言课程,儿童活动的区域相对会受到限制,生活积累也相对较贫乏,这就要求教师寻找到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连接与拓展。
首先,让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小学英语教材本身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也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经常运用的知识。如同学们最爱谈论的小动物,最喜欢吃的水果。食物,最爱玩的体育活动,同学们每天都能用到的日常礼貌用语。教与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更需要使学到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其次,让学生参与生活。我常鼓励学生知识的活学活用。如,在四年级教了Happy Teachers’ Day“教师节快乐”这知识点后,我要求学生在9月10日那天对他们的数学语文英语等老师齐声祝福。甚至在圣诞、元旦等节日,要求学生自制英语贺卡送给同学朋友等。尽管这些事情微乎其微,但也能使学生陶冶情操,体验生活,体会英语。
再次,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英语,把他们带进课堂,为教学服务。如在教字母前,我拍摄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缩写词:KFC, M, WC,……搜集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商品英语:餐巾纸上的 soft, 牛奶包装上的 milk,……打印了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电脑英语:Windows, My files, E-mail…认识了日常生活中不少的品牌英语,如(摩托罗拉)Motorola,快克(感冒药)quick,……还可以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把字母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山连着山(M),钓鱼钩(J),弯弯的月儿(D),一把椅子(h)……
二、课堂环境生活化
没有环境就没有教育,要让学生说好英语,就要重视环境的营造。创设生活化课堂环境,要求我们在学习氛围创设的同时,更应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学生有了更多空间的支配权、使用权,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充分而又个性化的发展。在不同风格的教室中,我们还可以开辟贴近学生生活的玩具角,图书角,生活角,让各式各样的玩具都到玩具角展示,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各种玩具的英文名;让各种英语小故事在图书角会聚一堂,使学生在图书角获得各种有趣的信息;让生活中各种常见的英语到生活角报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室内可设有英语小幽默,每日英语名言,英语窗,英语卡通剪贴,英语作品赏析,英美名人名言等。课堂可以是一家“超市”,可以是一座“公园”,还可以是“游戏室”……而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一个个个性飞扬的生命。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
1、凭借生活创设情景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年轻人充满朝气,富有智慧。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利用课文进行角色表演,也可以改编课文内容, 模拟生活情境:问路、打电话、逛公园、出游、购物、参加晚会、朋友等。学生自编自导的精彩表演,创设了一幅“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此时,教室就是一个生活的大舞台。这些都是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我们就很容易将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们身临其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知识,受到了教育。由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形式(交际形式)的真实性,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了极好的感受效应。
2、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具等巧设情景
小学英语中的大部分单词是表示具体事物的,表示想象内容的很少。教师在教学时应尽量使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具等,让学生学。除了运用图片、课件等方式展示外,还可以课前让学生自制有关的学具,让学生运用塑料泡沫、纸箱等材料设计一座大楼或动手画一幅他们理想中家的图,包括 study、sitting room、 bedroom、bathroom、kitchen等,这些自制道具不但可以在新授教学内容时用,也可为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模拟情境提供方便,并且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如在学习有关职业单词时,我会让学生模仿各种职业特征的动作,学 baseball player 做棒球运动员动作,学 farmer 做农民种地动作,学 nurse 做护士打针动作,并让学生进行问答:“ Is he / she a driver / farmer / doctor / …?”再如学习水果单词时,我让学生戴上自制的水果头饰,创设了一幅“活生生”的果园图 , 让学生分别扮演 Zoom 和 Zip 摘果子作比赛。课堂上,学生们认真扮演 Zoom 和 Zip ,争着表演这一短剧,使本来比较枯燥的语言内容成为学生乐于表演的剧本,寓教于乐。
篇10
关键词 小学 英语 教学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站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多一些情感的陶冶与灵性的流露,多一些智慧的挑战与思维的碰撞,多一些心灵的交流与精神的对话,多一些成功的共享与生命的感悟,使学生能够释放心灵,让语言回归生活,快乐地学习,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做到喜欢英语,热爱英语,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释放心灵,提高学习兴趣,努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快乐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我们和学生有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去靠近你、接纳你、爱戴你、尊敬你,进而就会由敬重你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中去,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自然就好办多了。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习上的“剂”。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带着火一样地激情充分燃烧自己,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被调动起来,从而跟着老师一起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人非草木,谁能无情”?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深厚的爱,学生才能产生回报教师的渴求,才进而把这种渴求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并以实际行动来回报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习惯于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去教授学生,应该尽可能地设身处地去设想学生的心态和想法,把学生当作朋友,平等的、面对面的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学生才能真正无拘无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在最佳的状态中畅所欲言,主动快乐地学习。
二、生动活泼,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
大家都比较喜欢幽默、诙谐的语言,平实的语言中透露着机敏与智慧,在得到启迪与深思之余还能让人开怀大笑。那么我们做老师的何不也常做几回有智慧的“大忽悠”,在上课开始之际说一个小笑话逗学生乐一乐,或者在课堂情境中适时抓住机会幽默一回。这样,学生们也乐意去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其次,课堂教学中尽量使英语教学情境化、生活化,结合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三、融洽和谐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场中自由创新,即兴创造,灵性飞扬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才能充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其实,在日常教学当中,优秀学生及中等以上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都是比较融洽的,他们往往能受到老师的赞赏和表扬,因而一直也是自信满满的,越学越爱学。但对那些学困生,老师就不太喜欢他们,看他们时的眼神也是冷冰冰的,没有丝毫暖意。长期以后,这些学生就没有了学习动力,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在哪里,也懒于回答问题,因而或以沉默来藏拙,或以捣乱而取乐。
为此,我认为应该关注学困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堂活动,把学生们吸引到英语学习中来。具体做法如下:
1.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不打骂,用师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用成人的眼睛去发现解决问题,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保护好每一棵心灵上的幼芽。
2.适度表扬,充分运用鼓励性、多元化的语言,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建立学生足迹式成长学习手册,专门拿出一个本子,把所教班级的学生名单列表写上,把每个学生每次的测试成绩写上去,并且圈出每次的成绩不好者,适时对症下药,加大对其检查、督促的力度。
应该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适时表扬,大加鼓励,多方面提高这类学生在现实中的威信和地位,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3.开展“单词认读小博士”活动和“课文朗读优秀小播音员”活动,每个周在班级内选出英语学习和朗读优秀的四个同学去广播室进行英语广播,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加大对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重视程度。
四、充分利用英语角,使之成为英语学习的“加油站”,师生密切交流的“大舞台”
英语角学习虽然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十五六分钟,期间我们可以做好多事,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和课外知识拓展和延伸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