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作文题范文
时间:2023-03-19 17:0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北京高考作文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每年高考,作文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一份好的作文题不仅对科学检验考生实力起决定作用,而且对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各行业都会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
继2004年北京作文题目以“包容”为话题之后,2005年北京高考作文以“说‘安’”为话题,北京市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高级教师、北京新干线学校教学校长张继革认为,无论是“包容”还是“说‘安’”,都是当前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这样的作文命题富有时代感,而且考生有话可说,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张老师充分肯定了北京高考作文命题,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2005年的高考作文较去年的“包容”涉及的面更广泛,给考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信息、社会和世界的整体追求和平社会的大环境来写。2005年的高考作文也体现了新教材改革中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立意更加新颖,开拓了思维。
该校的薛老师认为,由于2005年考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很大,在语言上和表达形式上,都会出现一批非常不错的作文。(记者:王茗辉)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考;作文题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123-04
2003 年 4 月, 教育部推出了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高中各科《课程标准》。2004年 9 月,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 4 省(自治区)高一新生开始使用课改教材,2004年高考自主命题省市(自治区)扩大到11个。这些教育事件标志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高考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历史贡献与积弊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受到众多关注。语文学科因为母语属性,高考作文命题一直是每年社会热议的话题,如何使这一“社会话题”既反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同时又有利于新的历史时期中学教育和人才选拔,高考作文的题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高考作文的题型设计值得教师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一、题型类别及变化趋势:三类题型,此消彼长
从作文命题的形式特点来划分,2004年以来,高考作文题型由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以及半命题作文等三大类组成。在这一时期,当初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新材料作文逐渐进入高考的命题范围并受到青睐,经过改造后的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重新受到重视并占据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位置。以2004~2009年为例,三大题型此消彼长(如图1):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强势不再,呈急剧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14道(占当年全国作文题目数14/15,下同),一直递减到2009年的2道(2/18);材料作故鼎新,稳定递增,从2004年的0道(0/15)上升到2009年的8道(8/18);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重振雄风,在融入话题作文的积极要素后重新成为了作文命题的重要形式,其中半命题作文在2009年出现了2道(2/18)。
二、题型结构:兼容创新,互补发展
1.传统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弊端主要有:主题先行,强调审题是体现作文区分度的首要命题要素;过分强调文体特征,忽视了写作者的兴趣和特长;许多缩写、扩写、改写、读后感类的作文题容易使写作变成或阅读或文字的机械操作,写作中的“我”因命题原因无形中被抽离,文章变成了背景材料的“副产品”,如1978年~1982年等年份的作文题,是这类作文题的典型;加上题型之外的因素,如命题内容以政治性、社会性的外部观照为主。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长期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空间,迫切要求高考作文命题(以及作文教学、作文评价)突破旧有的命题思路,顺应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作文命题的内部规律,寻求新的命题形式;而新的命题形式的出发点就是要使写作成为“写作”,即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还学生写作的自由,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唤醒、激发和触动写作者个体的内在情感和经验,力求使之“以我手写我心”。
话题作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以上文2004年作文题为例,作文主题为:是要相信自己,还是要听取别人意见?首先以名言材料入题,触发学生的感性经验,接着以引导语点出这个写作“话题”。运用矛盾律激发学生走向理性思考,而这种思考又是自由思考,因为没有设置立意影响和文体限制等,这就大大解放了学生的“心”和“手”,在命题环节上赋予并激励了学生思考、选择、表达的自主性,尊重并拓展了同题写作的多样性,维护了写作的自觉性和考试的公平性。话题作文的结构一般包括:材料、引导语、话题、“三自”原则以及少量的基本考试写作要求,如文章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准套作、抄袭,文体上诗歌体裁有时被限止。
因此,话题作文与传统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题型结构可以列表对比如下:
2.新材料作文有鲜明的特点。
一方面,与话题作文相比,它继承了话题作文开放性的诸多要素,遵循“三自”原则(自选角度、自定题目、自选文体),但不同的是,没有在引导语中直接引出一个话题给出,而是需要考生读懂材料,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视角,自定题目写作。值得关注的是,引导语使用了“选准角度”的字眼,很明显,其意在规避话题作文开放度过大带来的两大弊端:材料相对于话题可有可无;话题所涉面过于宽泛容易导致套作、宿构和抄袭现象的泛滥。由此避免了感性材料对生活经验的唤醒、触发功能失效和作文考试的失范。
另一方面,与传统材料作文相比,这种新材料作文题型中的材料内涵明显更加丰富,可选择的视角有很多。以2009年全国卷为例,我们可以从青蛙的评论中得出“成才需要扬长避短”的题旨,也可以从仙鹤评论的角度得出“多一种本领多一份价值”,还可以从游泳训练班的视角得出“人才培养莫让全面发展变成全面平庸”的结论。
篇3
[主持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北京的符号》是北京市自2001年实施自主命题以来,作文题首次突破两个字。您认为这个题目是否符合考生的思维习惯?就您的学生而言,他们是否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陈天敏]北京单独命题已经有很多年了。我认为今年是北京命题作文题最好的一年,首先它的时代性特别强,范围比较宽泛,谁都可以写,不会因为拿到题目不知道该写什么。《北京的符号》题目特别好,有实的方面:北京的建筑物,比如故宫,还有商业、饮食。虚的方面:文化、艺术,比如老舍、北京人艺、相声,能够体现北京特色的东西太多了。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胡同文化》一文,胡同也是北京的符号,如果写好了也是很好的文章,只要你平时关心生活就能写好。但今年有很多同学反映不会写,什么原因呢?主要是训练的模式不对,是按照过去的高考模式写,什么题、怎么写,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中间怎么写。这种模式对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就不合适了,所以有的考生写的不顺畅,结果也不是很理想。
上海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学生觉得有的写
[主持人]随着上海高考作文题的曝光,“握住你的手”以黑马姿态一夜之间成为上海流行词汇。对考题外延的无限遐想如火如荼,专家们对考题的争论也似乎刚刚开始。全国高考作文题您认为哪个最有新意?
[陈天敏]《我想握住你的手》题目很好。凡是作文题拿出来,学生觉得有的可写,这就很好。去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说安》,有一些形象思维特别好的同学可能会受到影响,和实际水平会有一些差距。
今年考生有多大本事都可以使出来,平时能力高的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就能够显出来。《我想握住你的手》可以写很亲近的人,也可以是外国朋友,内容很宽泛,但要写好不容易,所以区分度很好。限制型和开放型都非常清楚的题目,我认为都是好题目。所谓限制性,因为高考作文必然有某些限制,不可能像平时练笔,但必须有很大的开放程度。如果开放程度小,学生会受到束缚。
作文绝不是突击出来的是功到自然成的东西
[主持人]高考刚刚结束,阅卷尚未完成,自制“满分作文”已出炉,您能谈谈对这问题的看法吗?
[陈天敏]这种现象不奇怪,可以说是炒作。我们看作文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但“满分作文”里也有很好的文章。北京市2001年有110多篇“满分作文”,大家反映都比较好。高考作文和平时写的作文不一样。高考作文很难十全十美,会有错别字,满分作文你可以整理材料,从网上或者各种渠道完善作文,显得很完美,反而不可信了,但这种炒作确实没有必要。
[主持人]被网友称为“中国作文打假第一人”的刘加民喊出了“关心作文,呵护成长”的口号。倡议提醒大家关注作文教学和练习在未成年人心灵和身体的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意义,请您谈谈对这问题的看法吗?
[陈天敏]我不太清楚“中国作文打假第一人”,但“关心作文、呵护成长”的口号很好。作文绝对不是靠突击出来的,在作文上突击、投机取巧是写不出好作文的。抄袭毕竟很不好,去年北京市有一个考生抄《读者》17期的文章,当时就被发现了,只给了十来分。随着考生认识能力的增加,读书的增加,对事物分析、辨别能力也越来越强,写作文是功到自然成。老师在课堂里只是引导学生,告诉他怎么做,不是灌输给学生。
[主持人]现在考生及家长最关心的是分数。那么高考计算机网上评卷是怎样进行的?其公平性和公正性又如何呢?
[陈天敏]网上评卷在全国有的省市实行了,北京目前还是靠人工阅卷。网上评卷也是人工的,先由两个老师背靠背看,有的老师喜欢抒情散文,抒情散文分就给的商一点,这是目前避免不了的。网上作文阅卷可以减少这样的弊病,两个老师阅卷,如果分数相差比较近,一个给40、一个给42,这就差不多,最后平均除以2。如果差距比较大,必须有第三个老师看,取中间分数。
[主持人]您已经亲历几年高考了?这几年经历的心路历程又是怎么样的?考试期间教师是否和学生以及家长一样紧张?
[陈天敏]1985年第一次带高考,后来基本带高二、高三。高考趋势的变化是从过去知识型、能力试题转换。高考趋势的变化要求我们把功夫下在平时,而不是商三这一年。我看到太多的商三老师和同学的辛苦,做功做的都是无用功,外地、北京考生都是这样,用时间、试题占满了高三这一年,可以说心里很不好受。
高考是一门科学,我提倡科学备考,就是弄清楚大纲要求,弄清楚高考是怎么命题的,从理论上分析,首先老师去分析,老师弄清楚后就不会让学生无目的、盲目地大量做题。如果老师心里不清楚,没底的老师才是拿题让学生做。
高考是值得研究的,不是照老一套做,要做到科学备考,高考的要求是什么、考点是什么、答题的思路是什么,都值得我们研究。研究透了以后,高考是很轻松的。我前几年带班的时候,始终没有觉得带高三是很累的一件事。他们印很多的试题,我都不让学生做,比如词语、字的读音、字的书写,我给学生600个字的词语,里面涉及到是常用、常读错的词,还有多音字,电影、电视里经常容易读错的,总结一些出来就足够了。
[主持人]今年高考作弊严重么?您认为高考作弊现象能杜绝吗?
[陈天敏]现在已经有了屏蔽的技术,高考考场都有摄像头,情况好得多。高考最怕的作弊是把试题弄出来,后果非常严重,国家是要判刑的,个人作弊是要给零分的。
[主持人]从语文学科角度来看高考命题的趋势是什么?
[陈天敏]从语文学科角度来看,发展一直比较平稳,国家考试中心已经研究了很多年的高考命题,对高考的考点、难度、每一道题的区分度摸得比较透。1998年以后高考命题一直很平稳。高考作文的变化相对来说稍微大一些,1999年起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形式会有一些变化,不会象过去明确的以…为命题,但自立定义、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今年考了错别字,读音没有考,明年可能会考读音,这是一些常规的变化。阅读题的考点没有太多的变化,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筛选重要的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只要把这些能力点弄清楚,就能顺利参加明年的高考,不用特别紧张。写作还是要很好地去把握,从全国性的命题来说,一种命题方式不可能永远下去,一段时间以后会有变化。
篇4
2010年高考作文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多元化,“材料”作用凸显
201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继续呈现多元化。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几大命题形式继续出场,且继续保持了2009年的融合趋势,将标题、话题和材料几大要素有机结合,以求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在这种融合中,“材料”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18个作文题中,命题作文有7个,其中单有一个“标题”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湖南卷的“早”和重庆卷的“难题”,其余的命题作文都有材料做引导语,如,江西卷的“找回童年”、厂东卷的“与你为邻”、浙江卷的“角色转化之间”和江而卷的“绿色生活”。在命题作文中给出材料作为引导语,目的是增加题目的开放度,启发考生的思路。
在命题形式多元呈现的同时,材料作文的数量继续稳居第一。在18个作文题中,有10个足材料作文,包括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和全国新课标卷,以及上海卷、辽宁卷、四川卷、湖北卷、福建卷、安徽卷和山东卷。
二、审题难度降低,立意空间更大
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更加注重降低审题难度。大多数作文题为考生提供了多维、开放的立意空间,让考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如,全国卷Ⅱ以“浅阅读”为主题的材料作文,既可以从正面立论,谈“浅阅读”的利;也可以从反面立论,谈“浅阅读”的弊;还可以辩证立论,比较分析“浅阅读”与“深阅读”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又如,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在材料的最后总结了一句:“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就点明了材料的含意――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培养人才,有助于考生明确作文的立意范围,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在话题作文中,也充分利用提示语,增加了题目的启发性与指向性,提供多层面的思考维度,降低审题的难度。如,2010年唯一一个话题作文――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题中的四句提示语各具启发性与指向性,分别提示考生所选泽的写作对象“世界”应该是具有美好属性的;和谐而进步的;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这些启发性与指向性,为不同水平的考生提供了各自适宜的写作层面。
三、命题贴近生活,贴近考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的新课标精神,在201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已成为命题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几何学上的点只有位置而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正是那无数个点构成了无数条线、无数个面、无数个立体”四川卷的作文材料,紧密结合考生的学习生活,关注考生感悟生活、思考人生的能力。
湖南卷的命题作文“早”,最易唤起考生的共鸣――早早起床,刻苦攻读的生活仍历历在目。“早”更以其内在蕴含的精神――青年学生应尽“早”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尽“早”规划自己的人生――贴近考生的生活,贴近考生的真实体验,贴合考生的价值追求。
四、命题更加注重理性思辨
考查理性思维能力,注重思辨性,引导考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的三则材料,表面上互不相干,但实际上隐含着矛盾对立――客观环境与主观信心的矛盾。而发现矛盾,与总结归纳材料共性的“求同”相比,难度更大,而且矛盾统一体中包含着更丰富的道理,考生探究、选择的空间更大。
山东卷作文题的材料:“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其理性指向十分明显,需要考生论证“光明”与“阴影”是构成美的要素,不是一者,而是两者。面对人生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还是充分认识到人生万象的客观规律,这就需要考生以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理性的哲学思考,无论是对生命个体,还是对宏观的生命世界,都有指导意义。
北京卷的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是一个比喻式的文题,含意蕴藉,寓意深广,更需要进行辩证、全面、多向的思考:“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与其仰望星空,不如脚踏实地”,“不能一味地脚踏实地,不懂得仰望星空”。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多维而开放,立意角度更为多向,这就需要考生对文题做好由此及彼的平稳“着陆”,“着陆”于有深刻感悟的现实生活,完成写作角度与写作素材的准确对接。
五、“文体不限”的旗帜高举
篇5
我现在主要是创作小小说。近年的高考,许多考生也采用了小小说的方式来表达,而且写得相当精彩。我在一次讲座中,提到2001年以“诚信”为主题的高考作文,题为《小小说乘上了高考作文这班车》。那篇作文的题目是《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那位学生将诚信这个要领拟人化,将表达病历化、将病症医学化,剖析、讽刺了“无诚信”的现象,写得想象力飞扬,得了满分。
高考作文,就文体而言,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议论文,二是记叙文。采用虚构的小小说方式,就是记叙文的范畴。我听说,许多参加高考的考生比较倾向写记叙文,主要是散文、小小说。小小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值得尝试,它已成为中学生重要的课程资源。
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题,稍微浏览一遍,我发现,它的命题走向发生了变化。由政治色彩的命题,转入道德色彩的命题,再进入人生色彩的命题。2001年作文题“诚信”属于道德色彩的命题。2006年、2007年,人生色彩命题加浓了,特别是2007年,全国各省、市,关于人生色彩的命题比重明显占居突出的位置。
高考作文命题指向,反映出时代精神,体现出普遍的精神走向和焦点。这一点,和小说创作构成了某种层面的同步。这个瞬间万变、色彩缤纷的时代,我写小小说有个体会,就是,许多现象或故事,难以评判、判断、结论,而小小说是用形象说话,它只提出问题――问题包含在故事里,而不作结论,不作评判。我想,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高中生,人生的此时此境,有困惑,有追求,有向往,但是还有吃不准、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如果选择议论文,就容易落俗套,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判断分明,而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生成的年纪。那么,选择记叙文就是容易表达了。
我不是限定采用议论文还是记叙文。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我是说,你写的时候,是不是有疑惑了?作为议论文的作者,不能疑惑,必须清晰,有清晰的思想和观点。而记叙文存在着疑惑,它可以呈现“模糊”,人物处境的密码,有着神秘、微妙之处。不过,高考作文,形象呈现出单纯和明朗。
现在,我把这次交流的内容锁定在2007年高考作文题。我统计了一下,全国及各省、市二十二个作文题,除去湖北、海南、黑龙江三个省之外,其余十九个作文题,不约而同地关注了人生,可以说,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关键词是:人生。
“摔了一跤”(全国卷)、“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全国卷)、“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一步到一生”(四川卷)、“出事了”(陕西卷)、“酸甜苦辣说高考”(重庆卷)、“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宁夏卷)。显然,这一系列题目,都涉及到人生的一个关口、一个岔道、一个转折、一次挫折、一种走向、一种状态。例如,“人生,得意还是失意”,与其说是逼你作结论,倒不如说要你选择何种视角。例如,把“诗意”和“失意”当作两个情节,那么,有两种故事,一种是写先失意,后诗意,在失意中进入了诗意。秋天的荷叶残败了,它的成果却在根部,那也是一种美。另一种是先写诗意,后写失意,我们总是抱着美好的希望“在路上”,但是,碰到了“失意”的现实。前边一个故事容易讨巧是不是?
还有一个诗意人生的类型题:“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北京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卷)、“怀想天空”(江苏卷)、“提篮春光看妈妈”(安徽卷)、“诗意的生活”(湖南卷)、“季节”(福建卷)、“要说爱你不容易”(江西卷)。这类作文题,可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升华、一个憧憬。表面看,它指向虚空,但是,我以为,它需要有生活的具象为基础为底子,建筑起诗意的空间,由此,到达人生美好的境界。经验(生活、记忆)是出发点。
还有一种类型,涉及到人生的沟通。关于“帮助”(全国卷)、“传递”(广东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天津卷)、“我能”(辽宁卷)。
人生的追求、人生的诗意、人生的沟通。我大致把2007年高考作文题划分为这三个类型。这一系列考题,并没有鲜明的主题指向,并没有明确的文体意向,它们给考生留下了创造发挥和想象空间。我认为,这一系列题,能够考验和考查出考生的某一方面的底气。什么底气?阅读和生活的底气。
我创作小小说,其创作资源来自两个方面,即阅读和生活。小小说创作需要经验,就是通常说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亲历过的生活。小小说必须要有世俗的材料来构筑,但是,还要有提升这些材料的能力,“从一步到一生”、写那“一步”,可以使我们看到“一生”。照亮“一生”、维系“一生”,关键是要写好那“一步”,“一步”的故事。一步错则步步错。写好那“一步”,走好那“一步”,小小说和一个人,都要着眼小处、细部。由“一步”写“一生”。重点写的是“一步”。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写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使我们能够想到水下的十分之七、八的底座。
阅读,不能局限在课本那若干篇范文。功夫在诗外。作文题的功夫在课文之外,你的阅读触角,你的生活体验,能够反映在你的作文里。
现在,我理出三点个人的想法,提供高考作文的写作作为参考。
第一点,热爱生活。本来,我想说关注生活。关注是个局外人的视角,而热爱的视角则是局内人。热爱了就能去关注,何况,应该从我们周围、我们本身的生活起步,不能因为要写作文了就去关注,那样,你就和生活隔离开了。当一碗米饭端给你的时候,当下雨你没带雨伞的时候,当自来水笼头哗哗流响的时候,你会有啥反应?你会想起什么?你会发现什么?你以为理所当然吗?你会怨迟送雨伞吗?这些生活的细节,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角色。我试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看到妈妈睡觉的样子吗?写母亲的故事,古今中外,汗牛充栋。我写过小小说《妈妈睡觉的样子》。一个人的一生,他睡了妈妈还没睡,他醒了妈妈早起在干家务了。妈妈去逝的时候,他发现,他第一次看见妈妈睡觉的样子。你们可以仔细回忆跟父母生活的细节。你抱怨过,你撒娇过,你索要过,可是,你感动过吗?只要你反省了,那么“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套用山东卷作文题)。而且,那美好的记忆在你面临生活的关口时,它可能鼓励你“必须跨过这道坎”,过了风雨的“季节”,你会感到“诗意的生活”。热爱了就能感动就能发现。高考作文不是也在考你的生活吗?为人为文其实紧密关联着,那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写出的作文情感才丰沛,细节才真实。
篇6
“高考作文如何才能写好?”这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有关专家在北京高招直播咨询节目中指出,高考作文的文体可以自选,但不能写成“四不像”。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董晓平说,《考试说明》规定考生可以自选高考作文文体,但自选文体不等于不讲文体。高考作文评卷很重视文体。面对作文题目,考生如果觉得可以用记叙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可以选用记叙的方式写文章;如果感到有道理跟别人讲,就可以选择用议论文的文体来写。文体上“四不像”、大杂烩不符合高考要求。
董晓平指出,近年高考鼓励开放式作文,鼓励考生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要有真情实感。高考作文切忌抄袭和套写。有些人以为背两三篇范文就可以得高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背范文不失为一种增加积累的方法,但是以为“到考场上把范文改头换面一下就可以”,结果只能害了自己。
对于作文“跑题”的问题,董晓平认为,这首先是心态的调整,考生写作文时不要心慌。高考作文在审题方面难度一般不大,只要考生认真看清题目要求,就不会出现“跑题”现象。
篇7
一、解读标准
个性特征:试题最终是通过考察学生个性写作,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思维反思来展示考生的才华。题目只是共性的要求,好的题目必然能够让无数的考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命题者意图:命题者有着明确的指向,这种指向是隐含的,隐含在题目的字里行间中,题目一定有暗示,指示的是立意的方向。
审题核心要素:审题关键在审核心字眼,如漫画在细节中的寓意,材料作文材料中的指向,命题作文的题眼。这些都构成核心要素。
立意切入点:考生揣摩最佳立意,立意的切入点在哪里,应该怎样去找最佳切入点,最佳立意必须符合命题者的意图,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前提下,考生应该写出最符合自身水平的文章来。
出彩方式:是按照常规出牌,还是独辟蹊径。考生写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鲜明,有着巨大的正能量。保证最佳立意,还需要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
可操作性:好的作文题目必须具有操作性,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符合考生的人生阅历。保证基础差的考生都有话可说,优等生有出彩的空间。题材应该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公平性:试题必须公平,考虑到考生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试题的背景知识对所有的考生应该是公平的,尤其是要考虑到落后地区的考生。题目的材料应该是考虑所有考生的情况,而不是只照顾一部分考生,而忽略了其余的考生。
二、综观解读
全国卷I:奖惩之后(适用地区:河北 河南 江西 广东 安徽 湖南 湖北 福建 山西)
在全国九套试卷中,全国卷I作文考题关于“教育和分数”的漫画材料,是唯一的漫画试题。作为漫画作文,考生必须读得懂漫画,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决定审题立意的成败。仔细观察漫画的细节,漫画用夸张、讽刺的笔法来批评社会上的不好现象,提炼出漫画的寓意。漫画的寓意是命题者隐含的指向,考生只有领会了漫画的寓意,才有可能把握最佳立意。考生看到分数,立马想到的是考试,想到的是成绩。这道作文题目的核心标致,“100到98”、“55到61”告诉我们是分数和教育;“唇痕”和“掌印”理解为“惩戒教育”和“粗暴教育”,总体定位为家庭教育。这幅漫画反映了追求升学的教育以及培养人才的问题。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教育有比分数更为重要的东西。人才评价的标准应该多元化,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办?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父母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家庭教育不要急功近利,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全国卷II作文: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适用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内蒙古、新疆、陕西、重庆、海南)
全国Ⅱ卷要求学生讨论如何提升语文素养。考生看到试题必然会大跌眼镜,如何学习语文?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果让语文教师来回答这道题还的确有实际意义,可是让学生来做这道题目,很为难学生。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学习心得,总结学习经验。问题就在于,学生要写好这个作文,审题是没有任何障碍的,激发好学生的情感,可是要考生写出情理交融的好文章,绝非易事。
第一眼看上去很突然,仔细想想后才发现,原来高考作文就在我们身边,或者说,它考查的就是我们平时所思、所想、所为。这个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身边事。高考比的是学生的底蕴、创意尤其是学生本身的积累。
全国卷III作文:小羽的创业故事(适用于广西、云南,四川、贵州)
表面上看是讨论市场竞争中的一个策略问题,实则要求认识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决定作用。考生必须看清命题人的意图是在肯定小羽的行为,赞赏小羽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审题的核心就在于此。
本题有时代感和现实的社会意义,涉及到创新、分享、知识产权三大核心概念。人做任何事情要想到的是创新、合作、共赢、分享。
小羽的行为是创新,他有超前的思想,前瞻的眼光。这就需要考生深入思考,这道题目的实质还是在于,市场竞争还是苦练内功,比的是产品的质量,比的是技术含量,用自己的实力去取胜。全国卷Ⅲ作文题“小羽的创业故事”,则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当前热点相关。这道题目考的是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
创新之后还要用于分享。做大事的人需要合作意识、阔达的胸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京东的许多应用都使用的是阿里的开源技术,正是阿里的无私共享才有了京东的发展。在计算技术领域“开源”思想倍受推崇,的_,分享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反观有些“藏起来”、“守护住”的观念,或者“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的想法,格局太小。如果你也在借鉴别人的idea,为什么又选择遮遮掩掩?蔡康永说“只懂一种专业知识的人一定不是一个成功者”,所要做的就是打开心胸放开眼界,如饥似渴地去汲取,勇敢share。
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考生从反向论证的角度来写,其难度非常之大。
北京卷:①“老腔”何以令人震撼②神奇的书签
北京作文是全国唯一由微写作亦即小作文和大作文构成。微写作三选一,大作文是由两篇命题作文组成,二选一。北京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微写作,还是大作文,都突出了基础性、开放性。北京的命题规则是全国唯一一个作为二选一的地区,出两个作文题目,考生可以在两个其中选一个来写。今年我们发现它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限定文体。
“老腔”已超越其形式成为一种象征。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创新和发展。书签,自然与阅读有内在而密切的联系。每个题目的考查指向更为明确清晰,通过更为广泛的素材和多样化的题目,引导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认知与思考,同时也为不同考生发挥特长优势留有空间。尤其是将诗歌作为微写作的形式纳入考察,这是鲜明的特色,意义重大。诗歌在高考中一直被限制,微作文提出写诗歌,尽管只有10分,这仍然是巨大的进步。
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
多元阅读时代,多元化的e时代,有形的阅读,传统的纸媒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的方式多样化。如果是对大自然的阅读,对他人的阅读,那必然将胜人一筹。考生反思自己十几年的阅读经验,引发联想和思考。题目聚焦在“青春”和“阅读方式”上,作文题切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反思自己的阅读行为,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考生可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多维度地展开写作。文体的选择较为自由,开放有度,可议可叙,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写出精彩的文章。多元的题目视角,阅读什么?可以是阅读人,阅读事;可以写阅读的是书籍,同样可以写看不见的,如父母潜移默化对你成长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考虑,青春阅读,是在你成长过程中一系列有意义的事情,并不只是限制在阅读上,阅读的概念很宽泛。总体上,题目浅显、深刻。考生得基本分容易,但要得高分较难。
上海卷作文:评价他人的生活
上海今年高考作文的亮点,材料贴合生活,网络时代,微信、博客、QQ,互联网及新媒体时代,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多少都会涉及到他人的生活。题目“接地气”,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参与评价他人的生活,怎么评价,就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人人都有题目所需的素材,但考生并不好驾驭。
题目涉及考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评价要把握一个尺度,公正客观,辩证地看待。就题目本身来说,两个元素“评论”、“他人”,这是核心。认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关系,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是最为重要的。
江苏卷高考作文:话长话短,谈个性与创新
江苏高考作文是道关系型材料作文。通过审读材料,考生可将之转换成命题作文:个性与创新。处理好个性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么去做?考察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涉及人、事、物之间的思辨关系,重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分析。关注思维深度。
材料与题目前后逻辑联系并不强,容易产生思维误导。一般考生的审题导向是辩证地看待彰显个性和创新意识,但是彰显个性和提倡创新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对立也不是包含或递进,需要理清彰显个性与创新之间关系再去写作文,这道题目本身还能够考察学生应变能力,特殊的情景之下运用发散性思维和联想能力,这对高中生而言并不好把握。这道题总体立足于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考生必须突破思维定势,理清关系,找到核心立足点。
浙江卷:虚拟与现实
浙江的作文题目,“虚拟与现实”,最为接地气。浙江作文题目比较超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虽然高考作文题应该考虑公平,让来自不同生长环境的考生有发挥的空间,但是在现今形势下,考生只有不断加强对前沿科技的了解,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立论既然容易,那考的就是考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素养了。
这个题目涉及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辩证关系。浙江题讨论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空间和我们真实的生活空间的关系问题,话题新颖,紧扣社会发展,聚焦热点,有时代感,有讨论的价值,但思辨的难度并不高。
山东卷高考作文:备好的行囊
山东卷作文题有点浪漫气息,题干还有几分诗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行囊”指的是人生道路中需要准备的东西。“行囊”里有个人的“软件”和“硬件”,比如学生拥有的知识,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智,吃苦耐劳的品质,善良的美德……
我们该准备带上什么样的“行囊”才能走向远方呢?怎样去理解“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形”和“无形”的积累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其实质还是在讨论人生哲理,能够展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有较大的写作空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行囊”。
综上所述,2016年全国九套试卷,10道题目,各具特色,命题人从考生实际出发,考生有话可说。全国卷三套试卷,地域极为明显,综合考虑各地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全国卷I相对于全国卷II和全国卷III,这九个省的教育水平处于前列、漫画考虑到地域教育差异,比其他两套全国卷的作文题目在立意上要难些。而全国卷II审题立意都没有什么难度,可是要写出佳作来,绝非易事,保守平庸之作居多,作为选拨性的高考作文试题,区分度并不明显。全国卷III作文题与热点联系紧密,小羽创业故事,问题在于考生要领会命题者出题意图,难度相当大,尽管这道试题材料考生不陌生,但考生并不易于驾驭。
直辖市三套,在一如既往地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之下,有所创新。北京卷微写作三选一,大作文二选一,考生的选择空间比较大,有利于发挥考生的写作特长。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考察学生的思辩,学生需要关注生活,有自己的评价能力。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问题能力,考生需要有丰富的阅读面,关注自己周边的生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导向积极。
独立命题的三个省,江苏卷一如既往地保持其考察学生的思辩能力,多年以来,江苏卷在词语中做文章,今年要求学生阐述创新和保持个性的关系,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小。而浙江卷很接地气,从互联网中取材,不回避热点,考察的角度却有所创新。山东卷高考作文备好的“行囊”,则要求学生自己定义好“行囊”,自己心目中的“行囊”是什么?自己怎么理解好“行囊”的真实涵义,学生有很大的展示空间。
三、备考启示
1.“全国一张卷”正成为改革大趋势。试题具有稳定性、创新性、操作性;平民化和生活化、地域和时代特色越来越鲜明。
2.作文题目越来越接“地气”。作文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紧扣社会发展、不避热点。鼓励学生P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写真实的学习生活感受和抒发独特的见解。今后作文命题将更贴近现实、更注重传统文化、更注重考查综合能力。
3.阅读是核心。好的题材离开阅读的土壤,学生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吸取营养。引导学生阅读大自然这本书,阅读周围的人和事;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保持热情,热爱生活。来自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才会鲜活,考生才有话可说。
4.引导学生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用形象说话,提供学生多种思维的可能,培养学生思辨、想象能力,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篇8
一、命题样式:基本稳定,稍有变化。
从2006--2009年,四年来大体是这样的命题趋势:作文命题呈多样性,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为保留题型。2009年出现了近三年没有考查过新的命题样式,可谓是“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具体来说: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为主;命题作文再受青睐;半命题作文开始登场;话题作文逐年减少;出现了“以……为主题(或议题)”的命题样式,加强了限定性。
二、考查内容:多维考查,注重能力。
1 关注现实社会热点。
如2009年江西是“就兽首拍卖发表看法”;江苏是《品味时尚》;天津是话题作文“我说九零后”;辽宁是“明星代言你怎么看”;还有全国卷I的寓言故事影射的也是现实,指向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人才培养这一问题。
同斑斓多彩的生活接轨、与日新月异的现实事件交融,是今年作文命题的最突出的特点。这一导向提醒同学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而应“文章合为时而著”“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 注重生活体验与实践。
如20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安徽卷《生活给人智慧》,重庆卷《我与故事》。四川卷《熟悉》,广东卷“谈对生活中常识的认识或经历”等。
这些试题强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改变了近年一些高考作文题的“虚”而“空”的浮华风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导向提醒学生应关注生活,思考人生。这对于学生作文中选材范围局限,动辄吃“古人饭”“伟人饭”“名人饭”“名著饭”的“四吃现象”将有所纠正,利于写作教学的健康发展,对宿写、套构者也给以有力的打击。
3 注重品德与修养。
如:宁夏卷“以诚信和善良为主题”;浙江卷作文以歌词《绿叶对根的情意》表达的主旨为内容写作。这两省试题体现了高考作文注重考查学生做人及品德的命题意图,当然也有明显的不足。就是立意过于老套。
三、写作要求:降低难度,学生可说。
具体表现就是限定性减少,开放性增强。今年十七个省市的作文命制,不管是何种样式,何种题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审题上立意上基本没难度,学生想走题实在是不容易,大都有话可说。这也是较往年的一个较大的变化。开放式命题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路径,可谓是插上了“隐形的翅膀”。正如北京卷《隐形的翅膀》,可以写人生信念、理想、追求;还可写“精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想象力;还可写人生的凭借与依靠――父母亲人师长等关爱我们的人,他们又何尝不是我们“隐形的翅膀”!湖南卷的《踮起脚尖》,既可以写踮起脚尖,志存高远。不尽求索;也可以写游子思亲念远,情系故乡祖国:这样的踮起脚尖可亲可敬。当然有的人“踮起脚尖”的目的不纯,或汲汲于私利,利令智昏;或追求奢靡享乐,灯红酒绿:这样的踮起脚尖要不得。一分为二,辩证思维,可谓一道难得的好题!
篇9
【关键词】命题解读 评分依据 特点类型 备考建议
一、作文命题解读
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展现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过程,以老师的感慨开始,以学生的扩展终止,由个别到一般,话语的中心是“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从材料的整体出发,抓住关键词“改变”,从“改变”的利弊、大小、快慢、隐显、因果等方面,选取一点,阐释什么是改变,为什么要改变(或者为什么不能改变),怎样推动(或者如何防止这种改变)等,符合题意。
“改变”会有一个过程,记叙、描写这一过程,展示改变的特征及意蕴,符合题意。围绕“改变”,抒发感情,也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五个讨论者老师、生甲、生乙、生丙、生丁中选取一个或者几个人的见解为话题,紧密联系现实,分析问题,记叙经历,抒感,也是符合题意的。
考生如果以“书信的价值”或者“改变”为话题来写作,也符合题意。
二、扣分及评分依据
今年作文均分44.20分,切入分45分,满分作文比去年少。
今年高考作文题没有明确指定写作范围及内容,加之材料形式灵活,导致相当多的考生失分严重,现将主要的失分现象及原因归纳如下:
1.偏离题意 很多考生读不懂材料涵义和命题者意图,匆忙下笔。如写“换个角度看问题”、“月是故乡明”、“人与人的距离”、“勿忘历史”等,导致失分严重,这类作文被判在及格分(36分)以下。阅卷组专家要求评卷教师在内容和表达上都判三类以下。
2.观点不明 众多考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不清,文章的各部分之间对“改变”的看法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如前一、二自然段承认社会有“改变”,三、四段否认社会“改变”;前半部分赞同社会变化,中间反对,结尾模棱两可。以上作文很难达到切入分(45分)。原因是考生本身对社会了解甚少,没有基本观点。
3.表达不清 考生表达不明除书写潦草和卷面混杂外,更体现在思路和语言上。如有的考生意图是赞同“改变”,却连续举出“改变”带来了“毒胶囊”、“温州动车组事故”、“物价疯涨”等负面事件。有的考生理不清事物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笼统的谈形变情不变等。失分原因是考生平时写作随意,逻辑混乱。
4.内容空洞 将近20%的考生扩写材料、复述谈话内容,粗略地列举一些社会变化现象,即人在变、社会在变、国家在变等,结尾贴上“一切都在变的标签”,或者在开篇和结尾处突然写道“不管社会怎样变,人的心不会变”,而文章主体部分没有具体的阐释和论证。这类作文被判40—44分之间。
5.抄袭短文 一部分考生投机取巧,大段抄袭试卷中的小阅读和散文,阅卷组对这类试卷给予了惩罚性的判分,认为其文品和人品低下,最高不超过10分。原因是平时阅卷不严,让这类考生屡屡得手,高考时“以身试法”。
以上是这次评卷扣分最严重的作文。
三、优秀作文的特点及类型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强调思辨,考查学生生活体验是否深刻丰富细腻,众多考生以真情打动阅卷老师,得到了高分甚至满分。以下是优秀作文的特点及类型。
1.痛斥爱情观的扭曲 众多考生心仪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倡导朴实淳厚的爱情,对电视娱乐节目如“非诚勿扰”中女生裸的物质贪欲进行批判,痛斥价值观的扭曲,最后感慨“年轻人啊,请尊重真情,莫让一枚钻戒代替了所有的真爱,别让一条项链缠住了幸福的脚步”,呼唤人性的回归,阅卷老师无不为之动容。
2.感恩新时代新变化的美好 有的考生着眼于平常事物,以身边的真人真事为切入点来透视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有位考生以“我家的水牛”为题,先叙述这头水牛是我家温饱和农业生产力的象征,接着讲述水牛被村里的耕田机淘汰,不再耕田,再到险些被杀或被卖,最后村里办起了休闲农庄,城里的人与我家的水牛一起演绎农家乐。以点带面、平中见奇,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给农民带来了幸福祥和的生活。
3.痛心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很多考生思想睿智,清醒看到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人情的冷漠、言语的粗俗、行为的功利,让社会处在烦躁和惶恐之中,如有位考生写道:饮食变成了快餐,写作变成了复制,结婚变成了闪婚,离婚变成了闪离……中国啊,请放慢你的脚步,等一等你的国民。
4.积淀怀旧与悲悯的情怀 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很多考生留恋已逝的时光,扼守传统的底线,流露了深厚的伤感情怀。如有位考生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如果李清照等的不是大雁传书,而是电子邮件,她还能写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样浪漫的词句吗?……而便捷的代价是过滤掉其中的款款深情,用同一的字体,像机器人一般,呈现文字。而字里行间的情意,便在光缆传输中不翼而飞……”
四、备考建议
2012年高考的销烟已散去,2013年高考备考悄然而至,鉴于今年评卷的实际情况,对考生提出以下建议。
高考作文评卷与平时有较大差别,主要体现在区分度上。总体原则是让优秀的作文分数高起来,让平庸的作文分数低下去。如何在考场用55分钟写出高分作文呢?
1.心热 考场作文关键在积累,作文的积累贵在平时,积累的重点在情感。对社会及身边的人与事要有一颗炽热的心,要学会关怀、学会关注,做一个有激情、有血性、有良知的人。要想感动阅卷老师,请先感动自己。你认识杭州最美司机吴斌吗?你了解黄岩岛的历史及现状吗?你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令人感动?你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同学们,每天都要问一问自己是否动情过,摸一摸自己的心有多热。
2.眼亮 思想内容肤浅实际上是没认清社会人生。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你要追踪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细心观察他们的行为、表情和动机等,这样你的文章才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文章是以“气”取胜的,如豪气、底气、大气、生活气等。请擦亮双眼,捕捉生活和时代的万象气息。如优秀作文《不变的海峡情》先以台湾歌星邓丽君的歌声飘扬在海峡两岸引入,然后叙述前年央视春晚“小虎队”的演唱点燃海峡两岸同胞期盼虎年的激情,再写最近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博物院联合展出旷世奇作《富春山居图》。阐释了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海峡情永不改变。
3.手勤 平时写作文切忌敷衍了事。首先要学会提炼,提炼生活的功夫集中体现在拟题,拟好题目其实是选择角度,找准切入点,如优秀作文题“写封家书报平安”、“科技带来美好生活”、“如果这就是改变”、“正确对待改变”等;其次要学会生动细腻的描写,学会聚焦,找到情感的载体和依托,将饱满真挚的情感倾注在具体的描写之中;再次要学会概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概括最能突显文章主旨;最后要拼搏到底,超越自己,挑战极限。请坚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篇10
温儒敏教授2015年6月8日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还有些高考作文题的题意不清,缺少必要的规定性。如山东卷题目是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要求考生根据这则材料来自拟题写作。这道题的毛病是缺少必要的规定性,是提示从生活看结果,还是说探究也需要分类?无论哪个角度都有些牵强,让人无从下手。这是命题的忌讳。”
温教授是语文教育大家,一言九鼎。在他看来,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应该在写作材料和写作要求之间加上一些必要的引导提示语句,帮助考生理清写作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倾向,可提示“从生活看结果”或“探究也需要分类”等.否则考生则无从下手。
从考生角度看,温教授的说法不无道理,考场如战场,考生在考场上是很紧张的,留给考生写作的时间不过一小时,最好的作文题应该是不让考生在审题立意上费更多时间,让大多数考生在对写作材料做简要理解与分析后就能拟定出较为合适的观点或主旨,着重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行文布篇水平;而不是在审题立意这个环节上就让大多数考生卡了壳。从这个角度讲,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的确有点难。
那是不是就此得出一个结论: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缺少必要的规定性,一棍子打死呢?
笔者以为,万万不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相反,在笔者看来,添加“必要的规定性”或许能够降低审题立意难度,让更多考生更顺当下笔,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和肯綮;根子在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与备考给予学生的写作思维训练不到位,大多数学生还不能掌握透过生活现象深入本质的思维方法,还不能形成在排除思维障碍基础上便捷掌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思维能力。因此,优化写作思维训练才是破解考生“无从下手”的关键!
那么,如何优化我们的写作思维呢?
首先,思维不要“懒惰”,不要先人为主,要依据写作提示材料加以分析。有考生一看到作文材料,就先去回忆原先做过的作文题目,想走“捷径”,从而导致思维的先人为主和思维定式。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清空白己的惯性思维,以写作提示材料为思维起点,看看材料说了啥,想干啥,浅层的内涵是啥,深层的意图是啥。今年山东作文题材料涉及的物象多,触发的生活感悟也多,可以让不同思维类型的考生找到不同的立意角度,也可以让考生在正面议论里面引入逆向思辨。丝瓜藤和肉豆须缠绕难分难解,这是自然现象,可让人触景生情;偏偏有孩子硬要分辨两者不同,这是孩子的好奇心使然,这是人文现象,可触发一些感悟;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这可以引发见仁见智的议论。因此,从孩子的角度,可以确定出这样的立意:积极探索奥秘,在探究过程中减少对事物的损害,改进探究分辨的方式方法。从父亲角度,积极的方面是说尊重生物成长规律,勿人为过度干预,方能获得丰厚回报;批评的方面,可以谈不要扼杀孩子探究分辨的天性与趣味,帮助孩子完善探究分辨的方式方法,等等。当然也可以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分析,如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作为父母一定要及时引导与批评,并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赏识。
从揣摩命题者的本意来看,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来说,这仿佛是对前段时间炒得很热的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回应。是啊,我们的教育为啥就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我想,山东省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设计也有解答钱学森之问的意图!
其次,寻求到思维发散路径,做多维度思考。由感性材料走向理性思维,从而确定出切近的写作主旨与观点,需要对写作提示材料加以深度研读和辨析。一般的思路是:首先,要解读出写作提示材料整体指向与内涵本质;其次,还要辨析出提示材料层次之间关系和各自指示的侧重点;再次,还要寻找出每个层面的核心词与关键词,确定出每个层面的实质蕴涵。也就是说,从作文材料到写作观点,这中间存在着一条思维路径;只有沿袭上述思维路径,才能“遵路识斯真”。如材料提到了几种物象、人物的关系:植物方面有丝瓜藤、肉豆须,人物方面有孩子、父亲;丝瓜藤与肉豆须之间关系是“分不清”,孩子与两种植物之间关系是孩子想弄清楚两种植物的不同,父亲与孩子之间关系是劝阻孩子的分辨行为,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从植物缠绕生长方面、孩子探究分辨植物方面、父亲劝阻孩子方面等思维路径去思考,去确定行文立意。
再次,确立立意后要和人生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关联,实现立意原点的生活化拓展。今年山东作文题具有浓重的“问题求解”倾向,孩子在分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瑕疵,怎么办?植物成长过程中过早遭到了人为损害,怎么办?父亲阻止孩子进一步分辨探究,怎么办?如何达成分辨探究与不伤茎叶的统一?父亲的阻止与建议是否合理,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是确立行文立意的前提。在确立好立意后,要将思维空间投放到社会生活当中来,想一想与之相关联的事件有哪些,用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大家。
如从父亲角度来说,有考生确立了莫扼杀分辨探究天性的观点,且运用了英国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麦克劳德小学时杀死校长家的狗的事例,还用了前段时间北大学生周浩退学,转到北京技师学院学习,后一举成名的事例……
如从植物生长角度来说,有考生确立用何必分辨的观点,作为缠绕在一起生长的两种植物就是这样成长的,人们最好不要过度干预,以免弄伤了茎叶,等到瓜熟蒂落,就会给人类送上丰厚回馈。其实人类社会不也是这样吗?
如从材料整体理解来看,有考生确立了心守瓜豆、不辨其藤的立意:“种下瓜豆,纵使他们藤须缠绕,无法分辨又何妨。若为藤须而分神,努力分辨,将其扯断,瓜豆便会不在。社会上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学者不去钻研著书,而是遍跑全国,高谈阔论;运动员不去努力训练而是成为众多广告、访谈上的常客;演员不去演戏而是只顾在红毯上花枝招展。他们为名利的藤须而分神,只顾去分辨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种下的‘瓜’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