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爱情诗范文
时间:2023-03-27 20:5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商隐的爱情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在汉文化里,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具有亲密、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上指情侣之间的爱。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爱情”。从百科里对爱情的解释就可以看出,爱情是灵与肉的结合体,爱的物质载体让情感具体真实。爱的精神寄托又让情感得以升华,隽永深刻。元李二人的爱情诗之所以在今天还能让无数读者强烈共鸣,就是因为他们对这种灵肉的捕捉细腻周到,使人感同身受。然而细细品味,二人的诗又不尽相同,元李二人于一字一句之间灵肉倾向的差异十分鲜明。
一、写作手法上,于细腻之中各见千秋
作为一位典型的才子型作家,元稹性敏才高,风流多情。无论是他的诗还是悼亡诗,均以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可感的情致让读者可以触,可以摸,可以伤,可以感。
“半欲天明天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娃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春晓》)这是元稹集中的一首诗,同样在一个春天,空气中同样弥漫着花香,四十多岁的元稹清晨醒来,突然听到了寺庙里的钟声,他突然想起,二十前年的春天,那个娇羞妩媚的女子,她叫莺莺,她的声音正如窗外的莺啼一样美好,晓钟响了,她要回去了,当时他是那样的不舍……元稹与莺莺的故事或许在他自己写的《莺莺传》里,或许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我们不得而知。苍老使人苦闷,回忆使人伤怀,年老的作者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幕一幕,依旧清晰,他细腻的笔触下,视觉上半明半暗的天色,嗅觉上时有时无的花香,感觉上似醒非醒的混沌,听觉上若即若离的情人,全都跃然纸上,飘然脑海。这是作者久经沉淀的爱情以极其现实直白的方式再现。在《莺莺诗》中句“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里,情人的神态逼真俏皮;《赠双文》中“春酥见欲销”“不敢望回腰”句,仿佛我们的面前直真的有一位娇羞含笑垂手而立的女子,将男女接触时的那种质感和羞涩写的煽情诱人。而对于自己的亡妻,在悼亡诗“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中,将思念和悔恨写得感人肺腑,至情至深。他的诗都是一种源于自身经历的原生态流露,不加升华和矫饰,立足现实,直抒胸臆,在对爱情的“画皮”中,我们看不到仅仅为了而,的后面,是爱情的原始美和自然美。
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却都游离在物质的边缘,把有限的感觉一下子无限放大,升华,势必语不虐心死不休。他也以细腻见长,却完全脱离肉体,触及灵魂。难以说,难以表。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首联道不尽的离愁别恨,寄语无力东风残花;颔联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把爱情的绕指柔立刻升华到刻骨浓上,至情至性,恒久绵长;颈联晓镜云鬓,夜吟月寒,细腻体贴的关怀中两心眷眷,两情依依;尾联蓬山此去,青鸟探看,更是缠绵悱恻,牵肚挂肠。柔情蜜意表现到了李商隐这里,都变成难以言说的伤,越体会,越感伤,越思量,越难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这首《锦瑟》也是极具细腻的美的典范,之所以千百年为人称道,或许就在它的不知所云。爱情是种感情,说到底是种感觉,是种情绪,这种说不明道不清的韵味,也正是爱情的诱人之处。捕捉这种原本飘忽不定的情绪入诗,把朦胧美与悲剧美杂糅,所有的感觉都在灵感乍现之间酝酿,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早生了一千多年顾城,朦胧委婉地难以让人抗拒。李的细腻是种艺术,是种难以超越的高度。
二、对于爱情,元在世俗中独善其身,李于纯情间难以自拔
在爱情长跑的漫漫长途中,每个人都是坎坷的,无论世俗,或是纯情,都是一种自我解脱和救赎的方式,与境界无关。元稹一生宦途沉浮,却毕竟波动在社会的上层,他的前后左右充满声色犬马,金玉铜臭,加上他风流的性格和现实的态度,他的爱情注定地气十足,眼花缭乱。在情感的世界中,元稹与封建文人并无二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簇簇,他对爱情的态度是苛求而不专一,注重却不拘束,甚至必要时是强硬而又决绝的。从“二十年前晓寺情”中,他的处处留情就可见一斑,爱情是他的一种工具和生活方式,他常常兴之所至,兴尽即去,容易投入,也易于跳出。他可以一边对表妹双文诉说“春酥见欲销”的狂热,当然也可以随后为了仕途而放弃“这段”爱情,自然而然地开始另一段。他娶了韦夏卿的女儿韦丛,只是一段感情的结束,另一段感情的开始而已,他于每段感情都极其投入,爱得轰轰烈烈,双文使然,薛涛使然,连宦门婚姻的韦丛,也毫无例外的被元大诗人刻骨铭心了,他写给妻子的悼亡诗“昔日戏言生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于琐碎之中见真挚,“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写出了爱情与面包的纠结,“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是悔不当初没有对妻子呵护关心,饱含哀思,动人肺腑,怪不得清人蘅塘指出:“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唐诗三百首》堪称的评),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对亡妻低回缱绻,一往情深到了极致。他的一生不缺女人,不缺爱情,生于世俗,食着人间烟火,独自潇洒风流。
和元稹相比,李商隐就远不这么随意释然,他的爱情恰恰似乎完全不食人间烟火,他一生饱受排挤,仕途情感双双惨淡,然而可贵的是他却坚定地笃守自己的爱情战线,把对美好纯真的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始终凌驾于世俗之上,傲然凄丽。虽然输了自己,却赢得了格调。“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题二首》其一)和一般文人的对爱情重声色而乏性情,只满足感官欲望的价值取向不同,李注重的是情感的交流和心灵上的共鸣。即使身不由主,只要那种灵犀一点的心心相印就已足够,爱情在元稹那里是个奢侈品,在这里却只需心灵世界的情感投入就可以,与物质无关。当然,这种价值比较是相对的,拿得出财富的人未必付得起感情。即使富可敌国,也是一种相对贫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怅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与妻子王氏连理恨晚,相爱笃深,他的这首诗里,依旧鲜明地表露自己的爱情观,妻子是种陪伴,爱情是种责任,共剪西窗烛的温情,却话夜雨时的相通,他的爱情在地上,也在天上,在自己,也在对方,将一种爱以美的方式去表达,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经营,便收获了永恒和生命。
三、对于女人,元稹俯视,李商隐平视,甚至仰望
关于女人,中国古代除了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地位贵极一时,在以后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女性几乎没有过和男人一样的平等对话的权力。长期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始终不能得到自身价值的独立展现。因而,在古代的爱情中,男人几乎垄断有关爱情的一切话语权,女人在一段爱情里的角色,只是一种可替代的物质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男人们可以始乱终弃,喜新厌旧,而女人们却不敢言爱,深闺迟暮。元稹追求爱情,喜欢女人,却在很大程度上始终以这一种俯视的姿态去鸟瞰她们,在他的爱情诗里,女人只是被物化的描写对象,因为他的爱情而“被存在”。无论是“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离思》其一)还是“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离思》其二)都在闲情之中处处显示着一种作为男人的优越感,女人的风情万种和娇态连连,都隐含着男人居高临下的玩索意味。作为唐代诗人中绯闻最多的一位,元稹可以对莺莺(双文)始乱终弃,可以对薛涛有始无终,当然还可以因为功名利禄而以爱情的名义与韦丛白头到老,他的爱情处处盛气凌人,咄咄逼人,大男子主义的优越感给了他滥情的资本和风度。而李商隐,却在古代文人中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翩翩君子”。困顿的出身和坎坷的历程,使得他对人性,对女人有着超前的无等差的认识,在三纲五常,男权主义当道的大唐帝国,这种姿态尤为可贵。他对封建礼教对于女性在爱情上的束缚和压制怀有极大地愤慨和同情。传说典故中的女主人公矛盾纷杂的感受,在他这里都可以以一种女性化平等的视角得到另一种诠释,“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这首《嫦娥》中,作者完全摒弃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嫦娥偷得灵药长生不老,化为月中仙子,为人所羡慕。李诗中,作者却站在女性嫦娥的立场上,设想她后悔偷吃了灵药,与其孤寂地长生于天上,不如得一爱人共眠于地下,没有爱情,时间的长度都是虚无。“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在《无题四首》其一中,同样抒一曲离肠,却不是女子深闺的苦吟和惆怅,男人也可以为爱啼哭,哀婉,忧伤,这份凄迷殷切的思念属于爱情,不分男女。没有对女人的尊重,就不会有巴山夜雨的夜话,没有对女人的敬仰,就没有心有灵犀一点就通的默契与信赖。正如大多古代文人在诗歌中不露声色地漠视了女性的地位,李商隐在自己的诗中又不露声色地把她们理应得到的尊重悉数奉还。元与李的诗歌手法和爱情态度不可妄作评判,任何言辞都可能有失偏颇,但在女性观上,李无疑是值得肯定和赞誉的。
几千年岁月没有暗淡诗人们的光华,他们对爱情的低吟已成为绝唱,却不会渐远。千年前的儿女情长止步纸上,灵与肉的拉锯暧昧却会愈演愈烈,元稹给了我们充实,李商隐给了我们高贵,在古人的爱情哲学和智慧里,或许能够教会彼此互相妥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唐宋婉约词;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晚唐诗歌的艳丽而婉约给人一种美妙的感受,“晚唐之诗,秋花也;”晚唐的诗歌就像秋花一样幽艳,对于宋代的词曲也有着引导的作用。正如李商隐的诗歌一样,对于宋代西昆派的诗歌,唐宋婉约词人以及后来清代的许多关于爱情戏曲的戏曲家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诗歌很多都参透婉约词,表达了爱情真挚纯洁的高贵品质,同时对于受到重伤后仍然保持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和坚守着一份执着,这对于唐宋婉约词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本文想浅谈李商隐诗歌与唐宋婉约词的关系。
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的爱情诗,个人认为这与李商隐的爱情生活是分不开的,李商隐对于爱情所抱有的真诚,包容及理解的态度却都总是以悲剧收尾。所以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大部分都是抒发了爱情的痛苦情感。《无题》(一)“作夜星辰作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歌中双飞翼完美的表达了相见时的幸福,温暖,分开时的痛苦和难过,这是恋爱中所有恋人都有过的爱情别离情结。抱着对爱情有着非常浓厚的相思和期盼,有着无限美好的回忆,拥有着对方的喜悦以及对于爱情精神生活的美好追求,同时,这其中又有着无法言语的无奈,辛酸与痛楚,对于爱情的间隔,也有着爱情的重重艰难阻隔,苦苦的守候着爱情,守候着回忆,期盼着与恋人的相见这一复杂纠结的心情。《无题》(二)中也有着同样的感伤和期盼,“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用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多么沉重的一声叹惋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他在爱情中是真诚投入的,但是却又有那么多的无奈,刚与恋人愉快的见面却又要面对即将的分离,想到此后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够再次相见,这让他又多了一分感伤。更何况青春即将逝去,东风无力,百花凋残,自己的伴侣,自己心爱的人究竟在哪里呢,这样让人苦苦期盼,苦苦等待的情景,让人情何以堪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以“丝”谐音为“思”让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对于恋人,对于爱情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由思恋转变为对于别后的设想。早上起来对着镜子梳妆;“愁”“改”两个字展现了她因为想念他而引起的现在忧愁,忧伤的感情状态。“月光寒冷”将男主人公因为女主公不在自己的身边,感到孤单,寂寞,空虚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的现实让这一对恋人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承担爱情的这份责任,让两个相爱的人忍受着分离的痛苦,让人为他们流下同情的泪水。
晚唐诗人李李商隐还有一些著名的关于夫妻爱情的诗歌,比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在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最朴素的文字,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郁闷、孤独、苦寂的孤苦心情,同时又想象了与妻子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完美的展现了诗人对离别之苦、对妻子的思念,同时又满怀相逢期盼的复杂心情以及作者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精神。而从侧面也看出诗歌中所包含的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他只有希望着,憧憬着,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和妻子重逢。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唐宋婉约词中,相思,别离的爱情是核心主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竟无语凝噎。”,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都曾让我们无数次的为之感动。这些表现的方法不同,风格也是各具特色,但是都同样拥有着李商隐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对于爱情执着与坚守,真挚与纯净,憧憬和忠贞的追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的诗词对于婉约词的影响和启迪,但是又有人认为李商隐的诗歌并不能仅仅只把它当情诗来看待。蒋凡曾经就这样说到:“我们可以把它当情诗,但是他又不仅仅只是爱情诗,因为诗人坚贞纯净的爱情与高尚的精神寄托在同一诗歌中得到了完美和谐的高度统一.在此,爱情说与寄托说已经不再是截然对立的了,而是有所沟通和协调的,也就是说,寄托说并没有否认这其中确实有爱情之意,但是爱情说也同样没有将其中的一些寄托排除出去,两者是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 正如诗人李商隐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一样,其中不仅仅只有爱情的存在,其间还表现了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婉约词中,同样也如此,在表现了爱情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更高的理想抱负和人生追求的态度,有着对于国家,对于人世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思考与追求所引起的失落与感伤的心绪深深的沉淀在词人的心里的最深处,所以,在写词的时候就无意间展露了出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李商隐的诗歌和唐宋婉约词都把身世与完美的柔和,使诗词有着政治与爱情,感伤与执着等这样多重的感伤凄楚的心绪。
李商隐的诗歌非常注重在艺术上的构思和遐想,从生活中非常一般的题材中发现新的意境,给人意想不到的感受。在思想内容上,李商隐的诗歌展现了爱情真挚,美好的品质,启迪了唐宋婉约词中对于爱情主题的色调,为唐宋婉约词的风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把自身的感受与完美的结合起来,使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感伤与憧憬,绝望与执着等多重律感得到有效的表达,展露了更深层次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张英论.李商隐诗歌与唐宋婉约词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6.
篇3
唐诗人李商隐是泾川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人称他是个多情郎,有多首荷诗赠予以上人。世上争艳,万紫千红,为何李商隐如此钟情于荷花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段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
相传李商隐与王小姐相恋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李商隐年轻有为,相貌出众,才华横溢。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在“荷花”的陪读下,李商隐的才学进步很快,两人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就在李商隐快要进京赶考的前一个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回天无术,只能日夜在病榻前陪伴“荷花”。随着病情的加重,一朵娇艳的“荷花”不幸早早地凋零了。“荷花”的早逝,给诗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荷花”姑娘。《暮秋独游曲江》中:“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意思是说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对伊的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所以,“翠减红衰愁煞人”是面对荷花,写缅怀“荷花”的内心悲戚。不论这个传说真实与否,多情文士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与荷花结缘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TNND(对不起,平素无用此词的恶习,只因最近交友不慎),这样的缱绻深情,真的原有所托?想要笑死我,还是要吓死我?去NMD的“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
虽然咱家是一个忠实的八卦爱好者,可也实在受不了“索引派”那群家伙的费劲鼓捣。人家明明“无题”,是“小说家言”,你干吗非得“有题”,非得搞明白哪宅哪门?强作解人,害死人啊!
按照王朔先生的口径,这类文辞应该是“四大俗”之一了――如果不是“四大寇”或“四大毒”的话。可是,不俗如黄舒骏同学,当年不也差点儿就陷入俗道了吗?他写《雁渡寒潭》的时候,曾经想写成一个爱情故事――“寒潭”爱上了身影穿梭的“雁”。
记得当年听到这里,俺真为黄舒骏君庆幸,真是幸亏幸运和幸好啊!这么富有禅味的意象被糟践成爱情故事,简直就像有人说的,《杏花烟雨江南》这么好的题目,可惜被不负责任的古龙先生换了酒钱!
糟践的,还大有人在。有人说林忆莲同学她爹当年肯定是爱过一个叫“莲”的姑娘。恩,历史上这是有出处的,像郭沫若问的那样,邵力子他爹叫邵力,郁达夫的妻子叫郁达?
其实俺有时候八卦的本性不免也露一露――有一个问题在俺心中憋了很久了――假如某天俺见到金庸大侠,一定问他:“‘余鱼同’是不是‘与余同’的谐音?跟当初您爱恋夏梦小姐有没有关系?”
篇4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诗不受人、事、景、物之限,而是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是如同是艳丽抹上一层愁绪,于朦胧深处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
(一)坎坷的人生经历
十岁那年,李商隐之父卒于幕府,孤儿寡母“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如同外来的逃荒者。家世的孤苦不幸,病弱的身体,形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来振兴家道。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不仅被聘入幕府,又帮他在开成二年(837)中进士。同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隐于次年春入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当时朋党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中党要员,而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党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为令狐绹所不满。党人的意见,孤介的个性,使得李商隐一直沉沦下僚, 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远离家室飘泊异地。不由自主陷入到朋党倾轧的漩涡之中,政治上受猜忌和歧视,人格也受到极大诬毁,这巨大的精神压抑和心灵创伤使李商隐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积郁了浓浓的一腔悲愤,也为其诗歌悲美意境形成奠定了基础。
早年的学道经历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另一原因。唐自高祖起就尊崇道家。晚唐时期,学道崇道已成社会风气。李商隐正出生和成长在那个崇道的年代,无可避免的受到当时风气影响。在玉阳山学道时,他对道家经典《道藏》下过苦功,他还学会了道教中“秘决隐文”的表达方法。在学道过程中,有一个人对李商隐诗作甚至是爱情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李商隐一生爱着的女冠宋华阳。李商隐出没于千年道观,沉浸在《道藏》之类古籍中,为什么会引起一场爱情悲剧?究其原因,首先是晚唐社会的影响;其次是晚唐的道教分两大支金丹(又称外丹)与内丹(气功等)两派,都与房中术有关,天性颖悟,热爱生活的李商隐,在背诵这些典籍时,自然会萌动春心,向往爱情;再次是道观里有美丽的女冠,其中不少是豆蔻年华的美女,甚至还有皇家公主,而女冠宋华阳就是随公主入观的。李商隐正值青年时期,天天阅读房中术那样的书籍,又遇到了宋华阳那样美丽的女冠,产生恋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情于欲也是正常的反应。但道门中宗派林立,教规森严,所以,李商隐和女冠宋华阳的恋爱自然又变成不合法的。这是李商隐诗歌呈现悲美意境的根本原因。
时世、家世、身世多方面原因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性格与心态。秉赋的才情、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心灵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种种不幸加深着他内心的沉痛,崇高美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中的消沉、幻灭,引起了他的关切、彷徨和探索,这无疑成为他的艺术创造中悲美意境的特点。
(二)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以其特有的才情,创构出许多美丽空灵的悲情诗歌,其中有取材自神话传说、佛道故事的,也有现实和日常生活的。这些诗,意境迷离,诗势飘渺,诗语艳丽,诗旨沉博,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1.朦胧诗歌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的笔下往往是美的悲剧,充满了浓重的失落、怅惘与悲哀。透过悲美的意境,我们能看到诗人的理想,看到一颗寂寞追求的脆弱的心。朦胧的美学特征,使人读来如雾中观花,云中望山,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天地,令人陶醉。
如《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呤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首传诵千古的诗篇,感情强烈且带有悲情伤感。诗中写到的爱情不但受到了封建礼教桎梏束缚,还加上了道教森严的教戒限制。首联以“相见时难”起句,以悲美的情感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从爱情方面言,相恋之人自然是“别亦难”,怎样的“别亦难”?诗人用“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境来表达。暮春时节,百花调残。百花这象征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摧残了,诗人用“百花残”的意象来写它的“别亦难”。情人“相见”带来的是巨大快乐;分别随之而来的则是巨大的痛苦。“丝”和“思”是谐音,颔联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写情人手别后的缠绵悱恻的情感,比喻新颖、准确、易解,诗的艺术浓度也大大增强了。“相见时难”又“别亦难”,“东风无力”却“百花残”,“难”、“残”、“尽”、“干”、“寒”又表达了伤感的凄凉、萧瑟。全诗笼罩在悲美艺术境界之中。
再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历来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爱情诗,诗人在追思年华,回首往事,感伤身世。首联中“无端”是惊讶之词,由此而回首往事,万感丛生;颔联中凄然凝虑,令人为之动容,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颈联以沧海明月、鲛人泪珠、良玉生烟来比自己的清词丽句,来比自己的诗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尾联中表现诗人面对三卷诗集,一首诗,其情跃然纸上,此之谓“可待”。然而现在,只供追忆而已。痛定思痛,再追忆华年的情景深感这一切令人难以忘怀之情,即使在当时,也是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怅然若失;回首往事,只有更伤感、悲情而已。也有人认为此诗只是描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音。但这种观点似乎毫无根据。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悼念故去妻子的。从意义结构看,诗人对瑟存在的理由发出疑问,继而对人生目的质疑,接着又探究了梦境与现实的相对性,蝴蝶与杜鹃就是这样的典型例。随后,又表现出人生悲剧的情景,而这种情景是通过流泪的珍珠和锁于烟雾中的不可得到的玉体现出来的。最后,道出自己的惆怅感。仅仅这样描述,未免过于肤浅。事实上,诗意并非这样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诗歌丰富多彩的语言中。诗中用语的锤炼很值得注意。“锦”这个词,不仅具有视觉上的感染力,还代表着富丽堂皇。“锦瑟”意味着幸福,意味着人的青春年华。首行中的“无端”使人对人生的意义产生的怀疑。而且,“一弦一柱”的更迭使用,使我们不仅详尽地看作瑟这一物象,又复现了往日,强调了以往的岁月。第三句中的“梦”、“迷”二字,深刻表达了迷惘的情感。第四句上的“春”一词,则引起的联想。在接下的两行诗中,“泪”自然而然(下转第91页)(上接第90页)的增加了感伤情绪,“烟”加强了上文中的迷离感。尾联中“可待成”再次表现出飘乎不定。“瑟”、“蝴蝶”、“杜鹃”“珍珠”、“玉”是诗中的关键词,“瑟”是这首诗的主要象征物,即可代表婚姻,也可代表人生。蝴蝶象征人生的转瞬即逝、扑朔迷离。杜鹃象征着悲剧性的婚外恋爱。珍珠或者代表分离的情人,或者不被赏识的才华,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玉,很可能象征着追求不到的物或理想,这一切都在朦胧美中体现了一种悲美的意境,通篇体现出作者的伤感之情。
2.含蓄诗中的悲美意境
李商隐诗的绵邈含蓄是在风雨穷年中扎根而又在“想象咸池日欲光”的领域中展开浮想的,其诗情调幽美含蓄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歌表现采取的是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不仅无题诗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含蓄的,而其他一些诗常在悲美意境中表现得幽深含蓄窈渺。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咸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歌中为所爱者远去而“怅卧”、“寥落”、“意多违”的心境是一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是又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是又一层情思。书信难达的惆怅,表达得十分含蓄。思绪往而复归,盘绕回旋。雨丝、灯影、珠箔等意像,美丽而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处处在含蓄美中体现出悲美意境。
再如《嫦娥》:“云母屏风独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此诗分明借对嫦娥的处境和心理描写,象征那些慕仙入道却不堪孤寂的女冠,诗歌生动真切地描绘了高远澄澈神奇莫测的月宫景象,传达出月里嫦娥复余微妙的感情,表现出诗人对她们的同情和体贴,蕴含着可供多种解读的含蓄的意蕴。
创作诗歌需要丰富的想象,诗人受自然景物的感染而激发出创作冲动时,还有其他主观因素在起作用。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不是纯客观的,而是通过世界观的折光来感受和反映客观事物。正因为每个诗人都有各自的主观因素,所以他们在反映客观的自然景物中便显示不同的创作个性,创造出不同的意境。正因为李商隐的悲剧命运,便使得其诗中充满了悲情伤感,创造出了悲美意境。然而,李诗的感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生发出一种人生感慨,其中既包含了对美好事物衰减的深深挽惜,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光阴的无限珍惜和依恋,蕴含诗人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
李商隐出生寒素之家,挣扎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在大半生的幕僚生涯中,一方面饱受孤寂、漂零之苦,一方面倍受感情的煎熬,中年又遭受丧妻之痛。这种漂零落泊,情无所依的孤寂生活,使他积郁的悲愤之中更添一份悲情哀怨。情感世界深处的冷寂是诗人悲寂,感慨的心态即为悲美意境的形成重要原因。情感因素往往是心态的核心因素,而诗人情感郁积得既深又广,这也就必然导致李商隐悲美创作的情感内聚力不断增强,进而对他诗歌的悲美意境产生持续不断的作用力。
参考文献
[1]万四华、黄小蓉. 李商隐的悲慨心态与诗美追求[J]广西师院学报:1988(01)
[2]孙建芳.感伤美的心理描述[J]遵义师范学院学:1994(01)
[3]刘修明.牛李党争和李商隐的,史林:1995(04)
[4]郝瀚.无端的思绪、无限的时空、无尽的怅然——李商隐诗的又一种解读,名作欣赏:1995(02)
篇5
好在中专的课业不紧,让她有大量的时间,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起初的时候,她只是读一些琼瑶、三毛的书,像其他小女生一样为里面的爱情伤感落泪。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去逛书店,发现了一本《唐诗鉴赏辞典》,随手一翻,竟爱不释手,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回来。
从那以后,她一头扎进唐诗营造的意境里不能自拔,专业课上偷着看,自习课上明着看,就连别人聊天、打牌、甚至谈情说爱时,她也在反复吟咏、揣摩,真是如醉如痴啊,就像红楼梦里那个学诗的香菱。
看的次数多了,她也就潜移默化地背会了许多。记得有一次,自习课老师有事没来,实在无聊得难受,她就从作业本上撕下几页纸,做成纸条,随便写了几首李商隐的诗递给身边的女同学,谁知那位女同学欣赏完之后,竟转手塞给了身后的他!
他可是班长啊,还是学生会的干部,更是许多女孩子喜欢的对象,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她。但她的矜持,她的自傲,让她从来不像其他女同学那样主动表现什么,她只是远远地看着,看他阳光般的笑容,还有潭水一样清澈的双眸。
现在,当看着他读那些唐诗的时候,她的心,开始怦怦乱跳,不知是因为高兴,还是因为紧张,坐在那里,一双小手竟攥出微微的细汗。
很快,那些写满唐诗的字条又传了回来,但她明显感到:他看她的样子与以前不一样了,眼眸里充满了欣赏与好奇!她想,他大概怎么也没想到: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女孩,居然会背那么多的唐诗,而且还有那么多凄婉哀怨的爱情诗!
而这些,也是他喜欢的。
她窃喜!对文字的兴趣更浓了,她开始拿起笔尝试着在校报上发表诗作,她的诗如一条条清新的小溪,汩汩地在他的心里流淌。她注意到每一首他都看得很仔细,并经常拿着报纸于她切磋,这让她既紧张又高兴。一次,他竟当着许多女同学的面说:“她是咱班里的才女呢!”她就笑,脸,刷地一下就红了。
然而,仅此而已。
毕业后,他就和班里一个苦苦追了他四年的女孩结婚了,转年他们有了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再后来,他辞去了公职,到南方打拼,以后便音信全无。而她,几经周折,也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归宿,并从事着她所喜欢的文字工作,有多篇文学作品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
篇6
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花鸟虫鱼、风雷雨电……都可以作为多情诗人笔下的意象出现,而在众多的意象中,月亮历来成为众多诗人的“宠儿”,成为了诗人们反复歌咏的永恒题材。这一轮皎月究竟有何魔力,能让这么多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诗人们都对它情有独钟呢?中考试卷中也非常注重诗歌鉴赏的考查,所以很有必要对教材中出现的诸多月意象的功用进行探讨,以此为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将月喻人
太阳的光芒璀璨夺目,如一个充满阳刚威猛之气的男子,令人无法正视,敬而远之;而月亮的光芒却柔和皎洁,如同一个欲说还羞我见犹怜的美女,令人心驰神往,欲罢不能。圆月美满、丰盈;缺月柔美、回旋。无论圆缺,它都有一番独特的神韵,这些都符合唐宋文人的审美世界。在中国美丽的神话传说中就告诉我们广寒宫中似乎真的住着一位美人嫦娥,令人遐想不已。因此在古诗中明月往往是美人的象征。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中的“婵娟”原指姿态美好或美女,这儿借指月亮。李商隐也曾赞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二、以月表时
月亮在古代的诗歌中大多表意时间。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月”和“半夜”相呼应,同时点了词题——《夜行黄沙道中》,词人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夏夜去游山村野乡,更是乐趣无穷。同样,一心归隐的陶潜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带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这里指夜晚。《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也点明杜牧游秦淮河是在一个月色迷蒙的夜晚。
三、借月抒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却有情。“月”虽无言亦无情,但这个亘古永恒的女神却被那些夜半难眠,敏感多情的诗人们赋予无限的情意。
1.月下忧国
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后无奈地浅唱低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落魄的人,孤寂的心,这一弯残月又寄托着他无尽的亡国之恨。晚唐诗人杜牧在经历了内忧外患,目睹了民不聊生,感受到唐王朝的风雨飘摇的背景下,在“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凄迷冷清的秦淮河上竟听到了商女靡废的亡国之音,这怎能不让忧心国事的他大为愤慨呢?
2.月下思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白如话的诗句非但未曾引来非议,反而代代相传。月亮寄托着从古至今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思乡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同样,月下思乡之作还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等。
3.月下思人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唐朝时整个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个时代的男儿志在四方、漫游成风,他们纷纷辞别父母,泪别妻儿,北走幽燕河陇,南游荆楚吴越,去求取功名,戍边守疆。于是常常经历着悲欢离合,人们在人分两地、天各一方之时,心中的相思无法倾诉,只好让苍穹中的一轮明月寄相思。月意象也就成了诗人创作时表达离别相思之苦的首选载体。
(1)思亲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于是他也举杯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但是由于他生性豁达,并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对生活的热爱使得他最终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不但祝愿弟弟子由,也祝愿所有离人,显示了苏轼旷达的胸怀。
(2)思友
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听到老友被贬的消息,立刻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他将自己关注友人的一颗“愁心”寄给明月,让明月代替自己陪伴有人去荒僻的被贬之地,聊以慰藉友人那孤寂的身影。一轮明月承载了李白的一颗诚挚之心、一腔问候之情。通过诗人的艺术想象,无知的月亮就这样成为了李白与王昌龄心灵之间的纽带。
(3)思爱
风花雪月、花好月圆、花前月下……古代还有“月老”的称呼:月老在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主管着世间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可能因为月夜特有的浪漫气息,月亮清冷皎洁的光辉,情人们似乎特别偏爱在月夜传情达意。李商隐的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描绘了与自己的爱人想见却不易见,见后却难分难舍的纠结情怀。这两句形象的描写出这位女子日思夜想,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夜吟”句更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被相思折磨的她揣想“君心似我心”,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只能对月吟诗遣怀,但是月光寒冷,心情也必将凄凉。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此时的月是一段凄美爱情的见证。
四、托月明志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影响的特点。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豪兴大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前句写晴昼秋空,很明显此句中的“明月”,并非实景,这“揽明月”的看似狂放大胆的想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在北征乌桓时所作,这次征战的决定性胜利,巩固了他的后方,最终才有了他第二年的挥军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这次的乌桓之战可以说是曹操事业的转折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广阔无垠的宇宙,从大处落笔,描绘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茫茫大海与天相接,浩瀚无边;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此句中的“月”是作为一种衬托大海的意象而存在。言为心声,难怪沈德潜评价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呢!
篇7
【关键词】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唐诗阶段;晚唐
在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中,教材在重点讲述唐朝诗歌的繁荣时用一大段文字来论述,把唐诗的发展过程分为初唐、盛唐、中唐,而我们知道唐诗的发展应该还有晚唐时期,笔者认为此中有不妥之处,应在教材中添加晚唐时期诗坛的发展情况简介,以完善对唐朝诗歌的认识。以下就这个问题,作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教材如此编排的用意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中最具代表性的,知晓它们,就能了解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特色,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一整体的认识。
人教版教科书在内容和编排上都贴近课程标准,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在第一目中讲从《诗经》到唐诗,讲的就是诗歌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到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教科书讲唐诗的发展只谈初唐、盛唐、中唐,不可否认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笔者认为教科书只讲到中唐,肯定不是忘了晚唐这一时期,也不会是为了节省版面,应该是考虑到盛唐、中唐时期是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从《诗经》到唐诗,即讲述了各阶段的不同特点,也有一条诗歌从起源到顶峰的发展线索。讲述诗歌的发展过程讲到这就足够了。但笔者认为,作为唐诗发展的阶段的介绍,课文的表述却不够完整,存在人为割裂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1.与学生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不符
一个朝代的发展有其兴起到消亡, 诗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没有晚唐诗歌的介绍,人为的割裂这种联系,教科书这样的编排很明显割裂了学生对问题认识的连贯性、逻辑性,有初唐、盛唐、中唐而无视晚唐,这与学生的一般认知不相符。
2.忽视了晚唐诗坛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笔者也赞同盛唐时期诗歌发展到顶峰时期,而这并不能掩盖尤其是晚唐诗坛的辉煌,晚唐诗歌自有其特点。以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和李商隐为例,他俩被后人称为“小李杜”。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3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居第二位,而王维入选29首,李白入选27首。这一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创造了一个含义深远、婉曲的境界,把深厚的感情细致而曲折的表达出来,耐人寻思,感染力强,形成了诗歌的新流派、新风格。他的诗也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如:“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秋风动地黄云暮,归云嵩阳寻旧师。”李商隐《东还》诗脍灸人口,赏读该诗,可看出李商隐所表露归去寻师学仙只是一句托辞,所谓学道不过借此疏解自己内心不平与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更有面对朝政种种荒无道的愤慨以及对正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唐皇朝的哀叹。
对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刘熙载有一个总的概括:“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艺概・诗概》),说明杜牧的诗在内容上多表现诗人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雄俊之獾暮攴懦镉肭楦械男泄激越,有一股豪迈俊爽之气。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均无超越杜牧的这首绝句。
再如: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结语
晚唐诗歌的成就还有很多,其影响也很深远,是唐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教科书对晚唐的忽略是存在问题的,缺乏对问题论述的逻辑连贯性。笔者认为教科书应添加对晚唐诗歌的介绍,如“晚唐诗坛同样人才辈出,他们的诗或意境清新、饶有情趣,或别有寄托,或影射政治得失,整体反映了那个时代”。至于以谁为代表、谁的诗最能代表晚唐诗坛的风格和成就、如何措辞,那就需要聆听更多的专家学者的高论了。
【参考文献】
[1]赵荣蔚.晚唐士风与诗风[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2]徐连达.唐朝文化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篇8
读书使人成长,读书可以丰富精神,充实生活。读书的美妙无法用言语完美的诠释。如果,有闲暇时间,请放下手机、游戏,多读一些好书吧!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请您阅读。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1中华文化瑰宝——唐诗
——读《唐诗三百首》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高峰。在唐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的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唐诗约为四万八千九百余首。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使浩如烟海的唐诗迸发出最美的光彩。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唐诗呢?
第一,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让诗歌飞翔的是想象。比如读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乡间的小溪边,长长的柳枝垂到溪面上,溪水清澈见底,一群美丽的白鹅悠闲地游着,仰起脖子,仿佛唱起最动听的歌。
第二,能更好地感受意境美。每读一首古诗,我的脑子感觉都在“放电影”,那美丽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铭刻在心中,让我如痴如醉。当我和爸爸妈妈登临黄鹤楼的时候,望着滚滚长江,我的脑子里只有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三,能更好抒发自己感情。当你看到落日那壮观景象的时候,不是:“哇,有好多鸟!”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共一色”,当你看到一池荷花时,不是“哇,好美的花”,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么,我是如何学习唐诗的:
第一,因为喜欢所以学习。读诗能使人心情愉悦,就像懂音乐的人聆听音乐一样,能从中获得快乐。诗歌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
第二,要寻找理解的钥匙。古诗中的关键词,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就是我们理解古诗的金钥匙。比如杜甫的《春雨》,这首诗就是围绕关键词“好雨”来写作的。这场雨好像知道农民的需要,应时而来,大小合适,滋润万物,这不是好雨吗?而且,这场雨夜晚悄无声息地下,不妨碍人们的劳动和休息,多好呀。抓住了“好雨”,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第三,要联系实际学习。古诗中的很多诗句,如果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春天,你会真切感受到“吹面不寒杨柳风”;夏日,走近荷花池边,眼前的美景,就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注解;秋季,火红的枫叶,你会觉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描写是多么恰当!冬天,一场大雪过后,眼前不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吗?结合实际发挥想象,理解古诗自然轻松自如。
我相信,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将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2小口袋书里的大世界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我有一本口袋书,它叫《唐诗三百首》。它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有一条细细的绿色小绳系在上面,搭配起来很是可爱。它就像我的一个好伙伴,我在哪里它就在哪里。别以为这本口袋书很小就没有用处,其实它可是古人生活的万花筒,它带给我们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四季变化,大好河山,喜怒哀乐……都在这里找到精彩的描绘。我们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学过的诗歌都在这里可以找到,有的诗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年四季,季季不同,这在《唐诗三百首》中都有合适的表达。我们都说春天是最美的、最有希望的,确实如此。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春天、春风、春雨,静悄悄、柔绵绵的感觉,让人特别珍惜。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感到了春风唤绿的力量。夏天,草木葱茏,繁花似锦,更是美不胜收。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把一幅山树、人家相互环绕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秋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秋天枫林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成为现在人们旅游看枫叶的经典表达。秋天,万物萧瑟。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尽了枯叶满天的景象。也有对秋天唱赞歌的,比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了对秋天的喜悦。冬天是雪的世界。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大雪纷飞人归来的景象。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冬雪来势的急、来势的快,表达得形象生动,也写出了诗人面对满天雪花的喜悦心情。可以说四季的美景都在这本《唐诗三百首》里了。
《唐诗三百首》还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的壮观描绘了出来。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把祖国山川河流描绘得活灵活现,让荒凉的沙漠变得十分美丽,令人神往,成为千古传唱。
我们知道,诗歌都会表达情感。《唐诗三百首》表达了很多真挚的情感,其中最感动我的就是友情。比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虽然手法夸张,但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却深深地打动了我。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朋友之间的不舍、留恋写得十分生动。还有的诗表达了个人情怀,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人老年衰的伤感。我们熟知的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佳节对亲人的怀念。
《唐诗三百首》还告诉了我们不少道理。比如《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有目标,有愿望,就要更努力,积极行动,才能实现理想。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代诗歌,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经典。我这本口袋书中的诗歌不少在我们语文课本中也有,看到它们,我很亲切。我感觉唐诗三百首就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世界。阅读学习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及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也能体会到古人的情感,还能懂得一些诗中的道理。我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3孔老夫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吟诗作对,一般都是文人墨客的表达交流的寄托所在。《唐诗三百首》,名头之高妇孺皆知,灵动拗口的唐诗,悠悠一千多年的传唱,已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艰涩。泰半久远,我借光阴为引线,在若隐若现的记忆中寻觅那唐代性格各异、出色出众的才人们,花香漠漠落花盈盈。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他独自漫游山中,心里非常清静,放下繁杂的思虑,让奔腾的念头停歇下来,任它随清流远去。意识得到控制,整个天地入眼清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的他,应是受了现实很深的冲击,带着强烈的失落心意归隐山中。产生这种见解实则是基于先入之见形成的无意识的强加,认定一个人的归隐总包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遗憾。
我认为,终其一生,李白都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不会轻易失望失落,他有自在悠然的内心,磅礴的才华和见识。野心催逼他,于是促使他施展其才,就像不能阻止大鹏去展翅遨游九天外,同样不能勉强李白只能看到脚下的一块地方。
他是个精彩的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无论是楼前的流水,怀中的美酒,还是窗前的明月光,入他眼来都别有意趣,他有世人无法企及的才华,哪怕最平常景物,经由他描摹,亦会动人心弦。
里边医生都无法进入政治的漩涡中,有太多人为他抱怨不公,可这样的结局对一个天性浪漫的伟大诗人而言,委实是的结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他生在晚唐,错过了最繁华荣胜的时期,又身处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钟,终身潦倒,郁郁不得志。当时唐朝式微,正逐步走向没落,可是除了咏史诗外,李商隐诗绮丽之处,丝毫不露末世悲凉之意,倒是颇有开元遗风。能不让自身遭遇霸占思想的人是可敬的。唐诗浩如烟海,李白杜甫双马横绝,其余众人峰峦叠嶂,各有拥趸。情势则是李商隐当之无愧独占鳌头。进而放眼晚唐诗人,仍似李商隐的成就为翘首。
李商隐以爱情诗称著于世,我想这与他的情感经历是分不开的。不然,如何能隔了千年,依旧扣人心弦?他曾经有一段影响了他一生的初恋。他与宋华阳的恋情最后以悲剧收场,是李商隐的心结所在,也是他的爱情.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4真好!今年暑假我有幸阅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则伊索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古诗只要细细地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璨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
在我们小学生读的唐诗中,其实有的诗句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相同,如李白的《静夜思》是表达诗人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外出打工,长时间没见家人都有思念家人的情感。再比如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中有个“敲”字,显示出贾岛行为很文明、很有礼貌。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红绿灯,大家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要是到了一户人家,就要懂得讲礼貌、懂礼仪。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唐诗与我们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小学生一定要好好背诵唐诗哦!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5对自然的仰慕,对英雄的壮举,对友人的思念。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所以只好借《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来代替我那无法形容的诗句。让我们一起吟诵并感悟唐诗三百首吧。
山水之气
轻轻地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起畅游在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一沵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美好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淡淡的思绪。
思念之情
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起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的心声,“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对朋友的思念,那对朋友的不舍,在长河中聚集在一起,永远乐会消逝。
人生之挫
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白一起面对人生挫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信念。那缕坚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唐诗三百首》让我欣赏如此温柔的山水之气,美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觉到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幸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体味如此伟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茶,捧着唐诗三百首,窗外有阳光照过窗帘,蓦然回首,细细欣赏那温柔的山水之气,感受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体味那伟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记了今夕今日。
感恩,在生活中是无限存在的,有时是你对朋友一句简单的问候,有时是你对待别人伸出手臂的过程,有时是你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只有懂得感恩的含义,才能学会感恩。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6《芳儿的梦》是叶圣陶老先生《稻草人》这本书里面的一个小故事。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芳儿很爱自己的妈妈,我也爱自己的妈妈。
芳儿妈妈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芳儿的姐姐要送给妈妈一个花球做礼物。芳儿觉得她送给妈妈的礼物一定要比姐姐的好。芳儿想到了家里的一切,想到了野外的一切,想到了街上的一切,但是还是想不出要送什么给妈妈。她一定要送一份独一无二的礼物给妈妈。芳儿把心愿告诉了天上的月亮姐姐和云哥哥,月亮姐姐和云哥哥告诉芳儿,星星就是给妈妈的的礼物。月亮姐姐带着芳儿到天上去摘星星,芳儿把摘来的星星串成了美丽的星星环。她把亲手做成的最独一无二的礼物送给妈妈,妈妈一把抱起了她,慈祥地看着芳儿,芳儿很满足。
我的妈妈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的高中教师,她工作很辛苦,每天早早就要去上班,有时候晚上和周末也要加班。妈妈在生活上很关心我,周末总是问我想吃什么菜,然后去菜市买我最喜欢吃的菜做给我吃。妈妈很关心我的学习,经常过问我的学习,还耐心解答我不懂的题目,鼓励我要认真努力争取进步。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周末的时候,妈妈总带我去骑车、打球、跳绳,她希望我有棒棒的身体。寒暑假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到各地游玩,帮助我增长见识。妈妈还经常教育我在学校要做一个老师和同学欢迎的好学生;在家里要学会独立,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做懂事的好孩子。
篇9
摘要 来自不同时代的三首《长相思》,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抒写了人类的共同情感。萧统诗含蓄古朴,欲言又止中传递出情感的沉重与无奈;李白诗华丽奔放,在有力度的情感上又加了一层政治的隐喻,意味隽永;白居易的词则既有词体的婉约细腻,又有盛唐诗的意境空灵,体现了词体新兴时期的风貌。
关键词:长相思 萧统 李白 白居易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从人类摆脱动物性的那一刻起,就有一种真挚永恒的感情,跨越时间的荒野,横渡千山万水,将一颗颗细密敏感的心灵紧紧缠绕,用绵长的想念淹没无数湿润的眼睛。“长相思兮长相忆”,相思,正是这样一种人世间最普遍、最易引起共鸣的情感力量。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不断受其浸染,将消失在历史烟云中的情感碎片鲜活地再现于动人的文辞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相思”总是与“长”结合在一起。是真情,思念便不能不深,不得不长。相思如流水悠悠,如丝线绵长,细腻、温柔、深沉,牵牵绊绊地跟随着远方的游子倦客,将百炼之钢也化成了缠绵不断的情思一缕。
《长相思》是六朝乐府古曲。从乐府曲,到唐代的教坊曲,再到唐宋词,它作为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不仅历史悠长,而且曾在不同的时代风靡一时。李贺《夜坐吟》中就曾写道“铅华笑妾颦青娥,为君起唱长相思”。现在流传下来的《长相思》,六朝乐府有十四首,唐代十七首,宋词则有百多首。人们所熟知的《长相思》,往往是白居易的那首《长相思・汴水流》,或者林逋的《长相思・吴山青》。其实在唐宋词以前,乐府《长相思》也多有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佳篇佳句。
梁・昭明太子
《长相思》
相思无终极,长夜起叹息。
徒见貌婵娟,宁知心有忆。
寸心无以因,原附归飞翼。
思念太深太长,以至于没有尽头、没有终极,无日无夜的相思煎熬内心,又怎能轻易入眠?作者相思的是谁、是什么,我们不知道,透露给我们的仅仅是一句似有所指又不曾指明的“心有忆”,再加上“徒见貌婵娟”一句的欲言又止。前四句都表露了一种不能为外人道的深沉情感。可叹的是,此心此情竟然无法传达,只能愿它附于鸟儿自由的双翼,为远方的那个人捎去思念。在李商隐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能看出昭明太子此诗的痕迹。这是一个精彩的反说化用,萧统是心无因而托于翼,李商隐则是身无翼而传于心。心翼之间,同样传达了相思的真挚与无奈,但也传递出了唐人与前人的不同,心与翼的不同归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南朝人重具体物象而唐人重心象、重主观的差异。
千载之下,在历史的尘灰里,我们贸然做着种种猜测,去填补对历史的猎奇和对偶像的崇拜。以太子贵胄,才华横溢、儒雅多情,却又传奇般地英年早逝,昭明太子萧统一直是个引人嗟叹遐思的历史人物。临风遥想当年风华,是否美女如云的东宫里,英俊多情的太子在环绕身畔的莺莺燕燕中难觅知音,思念着远方某个不为人知的女子?她是被阻隔在皇宫之外,还是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份,使他限于某种羁绊不能与之相伴相守?而这位神秘的姑娘是否配得起风华绝代的他?又是怎样的深长绵邈的思念才称得上是“无终极”呢?结尾的“无以因”又把这种相思投入无所依傍的虚空。太子的执着深情令人叹惋!
同样是相思,盛唐的相思曲便截然不同于南朝,无论体式的改变,还是情感表达的不同,都昭示着盛唐时代的特征。
李白
《长相思》三首之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这是只属于李白的气质。那种穷天辟地依然苦寻不着、简直令人发狂的感受,把摧人心肝的期盼与无奈说的透彻入骨。但相思即使到了极致,也不是令人低沉绝望的,反而依然能有一种力量感。全首诗句句押韵,并且押的是畅通无阻的平声韵,给人以通透贯彻之感,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不拖沓,无滞碍,“毫无艰难之色”地将一份带有强烈气势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有如泼墨之画作。
首先交代环境并进行铺陈:络纬秋啼,霜色凄凉,在秋天的一个夜晚,孤灯不明,诗人愁思欲狂,却只能对着月亮深深地叹息,先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如此凄美的画面,然后点明相思所指――“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两句有着屈原《离骚》的味道,亦隐约可见《蒹葭》中那位溯源而上的远古诗人的身影。然而魂飞的再苦也是无用,遥远的关山连梦中到达都那么艰难,如此痛彻心扉的相思让人五内俱伤!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来自诗人的用韵与修辞,更来自于诗人心中深厚的喷薄型的气势情感,使得读者的心理和感情也被拖曳而下,不能自主地受到感染。最缠绵的相思之情亦可被赋予如此力量,正是盛唐诗歌独一无二的可贵品质!相比之下,李白的相思虽表达得更苦更深却也更为通达,萧统则更多了一分说不得的内敛与苦涩,显示出两个时代的不同风貌。
另一方面,李白的相思因蕴含了“长安”、“美人”两个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使其内容不仅仅停留在男女之情上,更多了一重隐喻的政治指向,使诗歌在两个维度上都可以展开。形式的流利上又多加了一层含蓄的表达,使其意味更加深长隽永。萧统的诗歌,总体上似乎也笼罩着政治与宫廷带来的寂寞、无奈、压抑,虽有蕴藉之味,却模糊到了无从体认,难以带给人这一层次上的兴发感动。从这一角度说,李诗内涵之丰富、情感之充沛要胜于萧诗。而这亦符合历史和文学史的规律,唐诗正是在吸收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达到了繁荣高峰。李白此诗无疑受了六朝乐府《长相思》的影响,再以更成熟的艺术手法和盛唐赋予的心理情感重新加以开拓,从而留下了千古名作。
白居易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每个时代都有爱情,但每个时代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并不一样。词体产生以后,更多的爱情表达被放置在了词里,尤其是宋词,其细腻,其悠长,都与唐诗中的爱情诗迥然有别。白居易的这首《长相思》正处于盛唐诗与宋词交界的时代里。“诗到元和体变新”,中唐文学正处在转型期――既不再单纯延续盛唐的特质,也还没有像宋代那样完全彻底地转化了时代特征,呈现出复杂、交融、创新的多元生态面貌。此时作为新兴文体出现的词作《长相思》,无疑也带有这个时代的独有特征。
月下脉脉的流水环绕着整个词篇,流水、思念、恨三者异体同构,都是那么绵长深远,欲断还休。词中山含情,水凝愁,点点相思随流水,绵延不尽;此处之恨,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恨,是“恨君不似江楼月,只有相思无别离”之恨。而结句“月明人倚楼”,将这种相思之苦定格成一幅意境悠远的画面,吟之回味不尽。从结构上说,这首词吸收了民歌的表达方式,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的节奏及叠字叠韵的使用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就其题材内容、表现方式、美学风味来讲,它毫无疑问是首精彩的词,但与更典型的宋词相比,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词中还残留了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的表现方法。它既是典型的词体,也保留了唐诗的意境。结尾的“月明人倚楼”,正是盛唐人善造意境,以景结尾、含蕴不尽的典型手法。在诗与词的艺术分工、美学区别还没有那么清晰的时代,诗词仍处在交界混杂的局面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晚唐诗作与词的风味极似便是另一个有力的例证。
似乎从一开始,《长相思》这支穿越了无数朝代的歌,就被赋予了苦情的主题。无论是作为杂曲歌辞还是宋词歌辞,在不同的音乐系统里,以它命名的曲调总是忧伤哀怨,歌词也总是缠绵凄苦。尽管如此,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变化的,相思虽一调,却涵蕴了阐述不尽的情感内涵,在千百年来被人常解常新。虽然词谱已经失传,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萧统所用的乐府《长相思》曲调应该是朴质沉着,李白的《长相思》曲则流畅激烈,而由白居易奠定的词调《长相思》则定是回环凄婉;如果说萧统诗中的相思是难以出口的无奈与孤独,李白诗中的相思是透彻而奔放,那白居易诗中的相思就是绵渺悠长,不绝如缕;如果说萧统的相思是孤飞的鸟,李白的相思是清彻的月,白居易的相思就是悠悠不绝的流水和情人似水的眼眸。
人世几千年,真情永流转。人类的情感因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而万古长新,但穿越历史跨越空间,永恒不变的唯有那份真情,也唯有那些表达了人类最真挚美好情感的作品才能在人间传唱不绝。相思,一个被抒写了几千年的主题,古人写,今人也在写:“夕阳一点如红豆,早把相思写满天”,现代人笔下的相思一样优美动人。只要人间有情,相思还会绵延抒写下去,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参考文献:
[1]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