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雪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5 17:3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雪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雪的诗词

篇1

有关于大雪节气的诗词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对雪》 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 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 手脚生皴劈。

《大雪》 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江雪》 柳宗元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独钓寒江雪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篇2

【关键词】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 中职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管理

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而中职教育主要以培养技术实用性人才为主,因此,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运用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1、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的作用

和普通教育相比,中职教育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均有自身特殊之处,主要是以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依托,培养应用型人才。加上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而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针对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觉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性发展,从而提升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基于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下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管理分析

2.1学生分层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和性格特征等,将全班学生划分为3个层次:A(该层次学生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该层次学生为成绩中等学生)和C(该层次学生为学习拔尖的优等生)。

2.2教学目标分层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原则,以教材内容为依据,按照课本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有效整合教学知识、学生能力与教学思想方法,为每个层次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将具体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的划分,教师可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其划分为理解、领会、简单应用、综合运用和提升运用等5个层次。例如在学习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过程中,教师可要求A层次的学生理解、领会本次教学基础知识,能够简单运用公式解决基本的三角函数化简问题;B层次的学生应在理解、领会基本知识基础上,灵活运用函数公式来解决综合三角函数问题;而C层次学生能够利用推导公式,掌握本次教学的内容,以此证明、化简三角函数的知识点,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2.3教学方式分层

课堂教学作为教和学双向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实现教学方式层次化,又要兼顾层次不同的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因此,为了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B层次学生为主,同时兼顾A层次和C层次学生,严格遵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循环渐进”的教学规律,适当设计教学方式。例如学生在学习函数概念后,教师可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实现教学方式层次化,将教学问题设计成:(1)函数由那些主要要素组成?和映射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自变量一定要用x表示?两个相同函数的条件是什么?说一说二次函数“f(x)=2x2+2”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并求出f(1)、f(a)和f(x+1)。(3)在①y=x2与z=u2②y=2与y=()2③y=x与y=这3组中表示是否是同一个函数,为什么?然后让A层次学生解决(1)题,B层次学生解决(1)、(2)题,而C层次学生解决完全部题型,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变化规律,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外,还应做到精讲多练,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实践练习能力。

2.4课后作业分层

在讲授数学概念和知识内容后,必须通过作业布置来巩固、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能力,因此,课后作业布置分层是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层次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数学内容中,教师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三个层次不同的作业:(1)解下列不等式①4x2-4x>50;②-x2-2x+8≥0;③14-4x2≥x;④x(x+2)

2.5小组分层合作

小组分层合作是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中重要的环节,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成立学习小组,由C层次学生带领A层次和B层次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项定式定理中,教师可列举:(1)(a+b)2=a2+2ab+b2;(2)(a+b)3=a3+3a2b+3ab2+b3这2个公式,然后让C层学生带动学生发现指数变化的规律,B层次学生就会受到启发得出“字母a的指数由大变小,字母b指数由小变大”的推导;而A层次学生以具体数字对其中变化指数1呈现递减规律进行反复验证,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精神,从而推导出:(a+b)n=an+nan-1b…+nab2-1+bn。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下,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本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后作业布置和小组合作等分层,优化课堂教学方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欲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从而提升数学学习成绩,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贺永军.中职数学分层教学实践与分析[J].河南农业,2013,(18):30-30,34.

篇3

一、自主阅读率先垂范。激励学生厚积薄发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是学生最亲近、崇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要想让学生热爱学习古诗词,营造古韵飘香的文化氛围,教师首先要投身浩如烟海的诗词殿堂,加强对中华经典诗词的学习,从中汲取营养,用这些丰满心灵的诗词,丰富内心的感受,拓展精神的空间,提升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像一丝丝春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在学生心灵产生深刻且久远的影响。试想,一个在课堂上吟诗诵词,引经据典,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的教师,怎会不激起学生的钦佩之情、在心底涌起强烈的求索欲望?“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诗意满满的教师,才能成为莘莘学子们心目中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

二、诗词名句分类积累,帮助学生积水成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这就为学生大量阅读明确了方向。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文都是语言运用的光辉典范,又包蕴着丰富的人文精华,让学生大量诵读一些名篇佳作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晨诵、暮省”的学习方式,用一首诗开启新的一天。学生从升入初中开始,我就持之以恒地进行古诗词积累训练,“每日一诗”是每天必备的任务。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结合生活学习唐诗宋词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将诗词名句进行分类,先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名句,再到全篇诗词。比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描写四季景色的诗词比比皆是,结合时令节气及自然现象,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领悟。春天来了,我引导学生探寻春的踪迹,品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天到了,我引导学生追寻夏的脚步,感受“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由这样经典的诗句,引入到整首诗词的学习,由易到难,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立足教材拓展阅读。积淀学生文化底蕴

人教版初中Z文教材,每册都有两课精讲古诗文及课后积累共二十首诗词。在对这些古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联系比较,提高鉴赏能力,并引导学生寻找相同主题的诗词进行积累。如:学习了马致远的《秋思》后,请同学们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并比较分析了张籍的《秋思》和宋之问的《渡汉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它们的差异,更好地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课文虽然没有引用唐诗宋词,但若在教学中加以适当引导,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时,用幻灯片播放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西湖美景的诗句,导入新课。根据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等句子,引导学生积累有关描写“雪”的古诗词。学生借用“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对张岱所描写的意境做了更准确的阐释。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等献身精神的古诗词,并一起背诵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学生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激起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运用视频进入诗境。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诗词的灵魂是意境,而这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蕴,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人景,达到声情并茂、视听交融的效果,而且教学过程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曹操的《观沧海》写得气势雄浑,意境开阔。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但实际上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的。作者通过描绘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以沧海自比,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此诗,在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观沧海》朗读视频。视频一播出,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曹操登山临海,极目远眺,脚下波涛汹涌,气势磅礴。透过画面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征服欲望和面对困难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学生非常轻松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领悟了诗词的精神美。

五、关注诗词文艺节目。掀起学生学诗热潮

选择好的电视节目,既能放松身心,又能陶冶心灵。我向学生推荐了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以及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些节目以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集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我们感受到诗词的韵律之美、哲理之美。同学们非常喜爱,并主动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中,掀起了学诗的热潮。

篇4

关键词:唐宋诗词;节气; 景物;闺怨;思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于这些浸润、涵养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节气,唐宋诗词中多有记载和描写,“节序词不仅在数量上于词林蔚称大宗,亦为词家创作的重要题材。”[1]节气为诗词创作提供了素材,而诗词创作也为这些节气平添了诗情画意。

一、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景

二十四节气与一年四季的变换紧密联系,每一个节气都代表了一段独特的物候。在唐宋诗词中,对每一个节气的景物均有描绘,文人墨客用诗词诠释着节气的独特美景与气质,将一幅幅节气的画卷铺就在我们眼前,展现诗情画意的岁时雅趣。

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初绽的春意散发着活泼的气息。正如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整首小诗歌清新活泼,嫩芽、归雁、游鱼都在这天迫不及待地想与春天接触,“游鱼迸冰”展现了冬末立春之时的勃勃生机。立春,是冬春的分界点,“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冬天还意犹未尽,春天已悄悄到来,冬雪与春花的融合之美在立春时节完美地展现着。春季是生命的初绽之时,而夏季则是万物的繁茂之节。“绿遍山原白满州, 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江南的农历四月已进入“小满”,绿意盎然,烟雨蒙蒙。而到了夏至,“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这时,树木葱翠,绿荫静寂,翠竹和荷花昭示着盛夏的到来。炎热的夏季过去,便是凉爽的秋天了。杜甫《崔氏东山草堂》云:“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里,总会让人感受到“一枕新凉一扇风”、“满阶梧桐月明中。”(刘翰《立秋》)的凉爽与明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冬季给人沉寂、萧寒之感,但“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杜甫《小至》),在冷寂的冬日中正孕育着新春的力量。

“客观世界孕育了自然美,又促进诗词作家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创造出色彩纷呈的艺术美。”[2]在唐诗宋词中,节气不再仅仅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们已被赋予了审美的情趣与雅致。

二、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状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因此,在唐宋诗词中,对各个节气中的农事生产和生活也有较多的描绘。如梅尧臣《田家四时》:“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应自念,牧童仍我随。”“春雷响,惊蛰至”,人们进入了春耕季节。“农事不可迟”表现了节气之于农事的重要性。为不误农时,“农夫”、“蚕女”、“牧童”纷纷投入到自己的劳动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杨万里《插秧歌》)诗歌向我们展现了“小满”时节农事劳动的紧张、繁忙。

在唐宋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各个节气的农事活动,还可以了解到不少有关节气的生活场景。如:?刘辰翁的《鹧鸪天(立春后即事)》:“旧日桃符管送迎。灯球爆竹斗先赢。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梅弄雪,柳窥晴。残年犹自冷如冰。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立春,代表着春天的降临,春色虽然未满人间,但人们“换桃符”、点“灯球爆竹”,热烈地迎接新春的到来。

在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清明”最受文人的青睐,清明时节的活动也总是被写进诗词当中,因为它不但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节日,包含着很多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诗中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反映了古人扫墓的情景。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子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正如韦庄的《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诗歌描绘了一幅“少女秋千图”,着实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唐宋诗词中,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清明活动都得到了再现。

三、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情

借景抒情总会出现于唐宋诗词的创作中,面对各色景物,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展现着四时景物的特色与变迁,也总会勾起敏感女子的伤感。春燕秋叶、秋雨冬霜都会引发女子的闺怨情怀。对于情感细腻的女子而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浸润着她们的酸楚孤独。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欧阳修《踏莎行》)春分时节,百花齐放,风光旖旎。但女子却无心欣赏这盎然的春意,诗人用“新燕成双”、“薜荔依墙”、“莓苔满地”与女子的孤身一人形成对比,显出了女子的孤独。用“敛皱眉山翠”表现了闺阁女子的蹙眉愁容。春光虽好,但女子心里却有万般孤独,春分时节万物成双的景物不但没有使她感到愉悦,反而更显她的孤寂。

春色满园的生机让闺阁女子感到自己的孤独,但待到春意渐消时,她们又对春天的逝去感到悲伤。“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清明、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两个节气,雨水打落春花,催促着春天离去。“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更深的情。”[3]李清照借花寓情,表现了女子看到暮春落花时,不禁自伤薄命,感叹青春易逝,芳华不再的悲伤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夏末秋初之时,闺阁女子已心怀愁绪。处暑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道:“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马上就要进入深秋。“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仇远《处暑后风雨》)深秋虽未至,但一场秋雨一场凉,此时暑意已消,纨扇已无用处。窗外的疾风急雨不禁让女子忆起欧阳修笔下凄凄切切的秋声,与心中的悲凉相互唱和,显出几分悲苦与寂寥。

于内心敏弱者,春盛也愁,春逝也怨,夏去也忧,又逢寂寥凋零的秋,更添新愁。“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到了“白露”,湿气渐重,露水的寒凉让身着单衣的女子感到冷意,但即便如此,她也不想进屋。一句“心怯空房不忍归”把女子心中对独守空闺的寂寞与胆怯展露无遗。

唐宋的诗人、词人用二十四节气中景物的特色来述说女子的闺怨,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景与情对比、或情与景照映。闺阁愁怨在节气之景中得到抒发,也为节气增添了一些细腻、柔软的人文气质。■

参考文献

[1] 黄杰.宋词与民俗[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2] 赵爱平.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03): 8-9.

篇5

关键词: 诗词阅读教学 培养兴趣 巩固兴趣 养成兴趣

前一段时间听了一位年轻老师一节诗词阅读欣赏课后,我深有感触。多数语文教师可能会有同感:古典诗词是阳春白雪,愿意上一节诗词阅读观摩课的人很少,但古典诗词以其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成就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把古典诗词发扬光大是当今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此,诗词阅读教学必将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结合听课的感受,我谈谈对诗词阅读教学的想法。

一、厚积薄发,培养兴趣

诗词阅读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博闻强记、厚积薄发、思想纵横驰骋的过程;我们在组织学生诵读和赏析诗词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的“节外生枝”和“灵光一闪”,正是这“灵光一闪”和所谓的“节外生枝”推动了教学内容的生成,甚至激发了思维的升华,最终使阅读教学拥有了厚重感和应有的激情四射。

在这位年轻老师的课堂上,我觉得学生的表现无可挑剔,其中一名学生在谈自己对杨巨源的《城东早春》理解时,说到了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自己对春天的与众不同的想法,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我觉得在这时候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想在学过的古典诗词里,有哪些能体现类似的情况的,学生会很容易地想到刘禹锡的《秋辞》,因为作者对秋天的认识是与众不同的。我们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同一种事物面对不同的诗人为什么就有不同的描写和思绪。由此深挖下去,我们会有很多其他的收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另外在这堂课上,我还发现这位老师尽量找一些自认为比较“稳妥”的学生回答,殊不知,这样实际上抹杀了课堂的精彩和厚重感,更熄灭了老师和学生真正的思想碰撞的火花,这样的课实际上是一种作秀,更是对学生的误导。

此外,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地继承,那么就等于死记一些“古董”,这样对我们及我们的后代又有什么用呢?就拿李商隐的《无题》来说,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照本宣科,开始可以不说它是爱情诗,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悟,最后进行一些总结,这样就会有很多的收获。

二、趁热打铁,巩固兴趣

在充满激情的诗词阅读欣赏课上,我们绝对不能放弃带领学生巩固兴趣的责任。在这位老师的课上,我没听到迫切想听到的东西,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这种课就是给人看的,至于学生学得怎样与老师无关,只要有形式或所谓的过程就行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就是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兴趣势在必行。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坚持不懈地和我们并肩走下去呢?我认为让学生动手去读、去品、去写,这一点非常关键。让学生去写古典诗词的确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去做,就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让学生及时熟读并背诵有关的诗词,还可以要求学生找寻更多的有关诗词,为下节课交流或比赛做准备。(2)让学生动手写有关诗词的读后感,甚至鼓励学生仿写,抒怀。只要去写,我们就可以找到一些写得不错的作品,由此我们就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在无形中推动了诗词教学的步伐。(3)及时总结和交流,在更大的范围内掀起写古典诗词的热潮。如在班级搞一些诗词朗诵会,自己创作的诗词比赛,甚至在一些活动型的课堂把好的作品展示出来,推动创作诗词的热潮向纵深发展。在此向各位展示我班学生创作的古典诗词作品,与大家共赏。王岚的《乡情》:“五个音符串成歌,动听美妙是鸟鸣。今日不想烦心事,静听鸟语使心宁。乍闻林间鹧鸪声,悠悠荡荡牵心魂。江南烟雨疏而密,马蹄得得是梦境。”俞丹丹的《忆黛玉》:“红楼一梦传千古,宝黛深情痛万年。孤女自幼体多病,痴男落地玉随安。观园内钩心斗角,朝堂外谁者为善。红颜自古多薄命,夜似雾纱罩观园。”侯静静的《夏夜》:“轻摇小扇步林间,如梦星星又点点。垂杨献舞情切切,流萤飘忽意绵绵。遥望牵牛与织女,闲看流云和人间。今夜忘却烦心事,转觉身飘似神仙。“仲媛的《夏景》:”池边蛙跳歌声荡,树梢鸟鸣舞飞扬。柳丝抛叶千万缕,百花开瓣十里香。鸭儿惊叫乱游戏,孩童撑艇急返乡。流连池内荷花美,发带飘动莲蓬上。”

三、细水长流,养成兴趣

篇6

一、整体感知导入

1. 趣味性感知导入。古诗词由于内容、形式的凝练与精练,语言文字意义的古今差异,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必须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或用有趣的故事讲述与生动的情景描绘,或用与诗词内容有关的遗闻轶事,或用诗词作者有趣生动的曲折经历,作为教学导入,从而有效地排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例如,学白的《赠汪伦》一诗,教师可先简介李白与汪伦以及他们的交往经历,让学生对“汪伦一介乡绅用什么办法与当代狂妄桀骜的诗仙交上朋友并获得赠诗”形成悬念,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多形式朗读感知。古诗词文字精练,讲究押韵、节奏,富有乐感,朗读起来抑扬顿挫,声韵和谐,十分动听,很有魅力。多形式朗读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对那些容易在听中整体感知的诗文,如骆宾王的《鹅》、孟郊的《游子吟》、李绅的《悯农》、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可以先声情并茂地朗诵或播放配乐朗诵,甚至可以学习古人吟诵作为导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助学生初知内容,为进一步品读、理解诗文酝酿积极主动的心理情感。

3. 自主性预习感知。高年级学生已初具自主性预习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预习,为课堂上的品读、议论、质疑与拓展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学习《秋思》一诗,学生在预习中通过看注释理解了“意万重”“行人”“开封”三个关键词含义后,初步理解诗意;再抓关键词“家书”“说不尽”与诗题“秋思”之间的联系,而后通过观察诗中插图理解诗中“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含义,初步感悟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思乡、思念亲人的绵绵深情;又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作者写诗的背景,进一步感悟诗中意境;最后,再模仿诗人反复吟诵诗歌来体验诗情。这一系列的自主预习感知,是多数学生力所能及的,可以为课堂上的精细品读与拓展延伸奠定扎实基础。

二、理解具体诗意

对于古诗词诗意的理解,除了联系上下词句、图文结合外,笔者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尤其是“诗眼”的品味、感悟,运用了“扩、换、留、嚼”四法。

1. 扩。对于浓缩语义的单音词,要引导学生扩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多音词来解释,使词义明显,具体准确,易于理解。例如《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的“尽”、“黄河入海流”的“流”,可扩展为现代汉语的“尽头消失”和“奔流不息”之意,再通过联系对比、展开想象等,让学生品味作者登鹳雀楼看到的是白天的太阳依傍着群山尽头西落,渐渐消失,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流不息东流入海的壮丽景观。

2. 换。古诗词中不少词的含义有变化延伸或用法不同,影响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词义转换才能准确品味。例如《嫦娥》一词中“云母屏风烛影深”的“深”,按现代汉语多理解为夜深沉之意,但与烛影如何联系起来解读呢?这就必须知道古汉语之“深”还有暗淡之意,若作为动态则表示逐渐暗淡之意,若作为静态则表示十分暗淡之意。云母屏风上映出的烛影之光逐渐暗淡或十分暗淡,都表明“夜深”之意。这一换,学生就易于理解诗人借云母屏风烛影深(暗淡),来描述嫦娥思念人间而彻夜难眠的冷清情境。

3. 留。虽然古汉语中不少词与现代汉语在词义上有差异,但也有不少词的词义延续到现代汉语之中而基本一致,这在古诗词中也不少见,学生也容易理解,品读时,可以作保留解读。例如《秋思》一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的“匆匆”“说”的词义古今通用,可以保留。又如《长相思》一词中的“风一更雪一更”的“风”“雪”“更”都是古今通用,可以按今义保留解读。

4. 嚼。古诗词中形象传神或富有哲理、意蕴深长的关键词,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并展开想象,多角度品味。例如《嫦娥》一诗中“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心”,虽然古今义都有“心情”之意,但具体指怎样的心情呢?可联系上下文理解为“烛影深”时的孤单寂寞之心情,也可理解为“应悔偷灵药”的悔恨心情,还可延伸为羡慕人间欢乐的思念之心情、向往之心情……对“心”的反复咀嚼,可充分理解品味嫦娥的复杂心情和作者对嫦娥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准确感悟、体验全诗的内在情感。

三、想象体验诗情

1. 想象景物画面,体验诗人情意。诗中有画,诗蕴深情。这是我国写景抒情类古诗词的传统特色。因此,古诗词教学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具体品味的基础上,抓住诗词中精练含蓄的语言,想象其所描述展示的画面,从而体验画面中所蕴含的深情。例如《长相思》一词下半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生动描绘了行军途中夜宿军中帐,聒噪不停的风雪交加之声时时打断将士们的思乡之梦,从而进一步抒发了对故园种种温馨欢乐之声的深切思念之情。理解具体含义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比军帐中听到的聒噪之声与梦中思念的故国温馨之声,尤其是在想象“故园有何声”中进一步感同身受地体验征途中的将士们,尤其是词作者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之深情,并感悟词中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 想象情节画面,体验诗人情趣。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有不少是叙事抒情的,简短的诗句中含有精练而又有趣的情节,并寓情趣于事(情节)之中,因而引导学生想象其中具体生动的情节,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文情趣的体验。例如《回乡偶书》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乞巧》中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宿新市徐家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些叙事诗句所展示的富有情趣的情节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需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才能深刻体验。

篇7

一、抓住诗词鉴赏题有效分

诗词鉴赏题要求考生从诗词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方面,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要抓住有效分,考生必须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思维,懂得抓住核心得分点。那么,一首诗词中,哪些是核心点呢?

1.诗词题目。做诗词鉴赏题,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诗词题目往往给考生提供很多有用信息,譬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核送别》,暗示了诗词的体裁(送别诗)、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苏轼《红梅》点明了诗人的写作对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可见,读诗词题目是进行诗词鉴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2.诗词作者。回眸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诗词鉴赏,不难发现名家名篇是主打,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如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李白,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杜甫,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王维等等。

了解了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放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鉴赏诗作。

3.诗词背景(文本下的注释)。对于高考中的诗词背景,考生不易把握,所以要格外注意文本下的注释――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另外,除了读注释外,仔细分析题干也可获得关于诗作内容的信息。

4.诗词体裁(题材)。按所表现的内容,诗歌可分为讽喻诗、田园诗、山水诗、哲理诗。不同类型诗词寄托的情感也是有区别的。弄清体裁(题材),考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5.诗词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在做意境分析题时,要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的很多意象常常有特殊内涵,比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的形象,以松象征坚贞高洁。以莲表达爱情,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以梧桐、杜鹃鸟象征凄凉悲伤,以鸿雁象征游于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6.诗词内容。古典诗词的每一个作者,都想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的表达得直白张扬,但也有的表达得含蓄隐晦,特别是抒情写景的作品,其观点与态度不易把握,只能从作品的字面意思去领悟与思考。

例如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并引)》。这是首题画诗,前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诗人发挥想象,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将其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联写了诗人由画作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表明了其对自然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7.诗词语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语言特点体现在意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等方面。能用来回答诗词语言特色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语言特色也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关。如李白的诗自然,王维的诗清新,陶渊明的诗真切平淡,李商隐的诗华美绚丽。

8.诗词手法。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收到了什么效果。

诗词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现手法含描法(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借代、夸张、对比、互文、比兴、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使用表达技巧是作者用以抒发感情的方法。在做分析技巧型的题目时,考生应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9.诗词情感。诗词是情感的载体之一。其情感不外乎是欣喜、欢快、向往、哀怨、憎恶、忧愁、怀乡思亲、离愁别恨、忧郁沉闷、道古伤今等。考生要从诗词的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10.诗词主题(思想内容)。古诗词的主题有以下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其中尤其应该注意生活杂感类,有的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写昔盛今衰的感慨;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写青春易逝的伤感;还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恼,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二、抓住文言文章鉴赏题有效分

鉴赏文言文时,读懂是解题的基础。针对此类题型,考生要注重积累知识,提高推断能力。

在知识积累中,文言实词最为重要。此外,在推断时,要围绕关键点,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具体来说,要抓住有效分,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注重课本复习。阅读文本虽然来自课外,但是具体的文言基础知识都来自课内。唯有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点,方能应对自如。

2.强化语感训练。考生要在平时的翻译过程中揣摩文言实词的意义。体会文言虚词的用法,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查漏补缺。以强化语感,夯实基础。

3.转变阅读观念。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因为文言文也是“文”。从高考试题来看,强调根据语境作答,自然就要求不能只把文言文当作学习古代汉语的材料和工具来对待。

另外,《考试说明》中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所谓“浅易”,主要特征是: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以叙述为主,夹杂一点议论或抒情:从运用的词语上来看,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难、怪、偏的知识点;从内容上来看,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多少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务必注意如下两点:

1.强化整体阅读意识,标记文中的重要信息。仔细阅读文章之后,了解全文所写的主要内容。高考题所选的文言文往往具有故事性,围绕人物展开情节,所以应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为什么”的问题默读文章一至两遍。“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准确答题,就要耐心地把文段看懂,从整体(中心、大意)到局部(关键字词句、层次等)透彻地读懂。

篇8

[关键词]古典诗词 题目 注解 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84-02

在中华历史的文化长河中,古典诗词是晶莹璀璨的一朵浪花;在百花齐放的艺术花园里,古典诗词是大放异彩的一朵奇葩。在语文教学中,它同样是不能忽略的一部分,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影子,从《鹅》到《望庐山瀑布》,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到《声声慢•寻寻觅觅》,它为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再也无法复制的艺术世界,带领学生畅游其间,感受着艺术的美。“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作为检验教育成果的手段之一――高考,自然也包括了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自1994年起,考查诗词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词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了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接下来的这几年题型基本上没有改变,但是命题角度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难度不断加大。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师,笔者和大多数同仁一样,感觉“诗歌鉴赏是语文老师心里永远的伤痛”,学生在面对这道题时总是束手无策。笔者从几年来的从师实践中谈谈诗歌鉴赏过程中的浅见。

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最普遍的问题在于面对一个作品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哪个地方去解决问题,所以找到鉴赏的突破口尤为关键,可以从下面几个地方寻找切入点。

一、看题目

古人说:题目,犹如人的额头,人的眼睛,要想更好地鉴赏文学作品,了解文学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主旨,就要做到认真地阅读。通过阅读理解了题目,就等于了解了诗歌的大意。诗歌的题目可能包含这几种内容:

(一)题目点明内容

我们先来看看一首诗,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只看诗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又如前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的诗歌,赵师秀的《约客》,交代了诗歌里的事件;元稹的《》、虞世南的《蝉》、刘禹锡的《望洞庭》、雍陶的《题君山》都点明了创作的对象。

(二)题目直见情感

这一点对我们尤为重要,在诗歌鉴赏中,有很多题目是很有意思的,即便我们没有读诗文,也可以大致地看到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单看题目,有“旅”,还有“抒”,这就可以直接联想到杜甫的晚年,漂泊异乡,思念亲人,忧国忧民,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将这种思想寄予在自己的诗歌中。虽然没有看诗文,但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不言而喻。有的题目则是很直接地表露了作者的感情,比如元稹的《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悲伤的。又如2004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第16题朱淑真的一首《秋夜》,题目用两个很简单的字,“秋”“夜”组合在一起,传达出来的是孤寂和离愁。

(三)题目展现思路

有些题目一看便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如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而“见”又“别”正是情感抒发的顺序。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题目意为作者来到了赤壁,看到眼前壮丽的景色,想到了当年历史,可见,“先到赤壁后抒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二、看注解

注解是注释某些内容的东西,在诗歌鉴赏中是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从命题者的角度来看,他不会无缘无故给你多余的信息,所以要重视注解。虽然它只是短短的一些内容,却是题目的隐性信息,有些介绍写作背景,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介绍相关诗句,是告诉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是介绍作者,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

比如苏舜钦的《夏意》: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解】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职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这个注解告诉我们作者做此文时的处境,被贬,隐居不仕,或许正是这样的遭遇才使得他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又如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注解告诉我们作者面临的是国破家亡被俘的处境,此时抒发的情感自然是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注解对于作者的介绍也有区别,上文所说“介绍作者暗示写作风格”应该还要做多方面的考虑,在高考题型的设置越来越有难度的情况之下,命题者不会直接考查学生某个作家的风格,而是多拐几个弯,比如考一流作者的某个不太为人所熟悉的作品或者考查二三流作者的一流作品,或者干脆反其道而行,考查某个作者比较不同于他的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比如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或者是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又或者是一向忧国忧民有沉郁顿挫风格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以除了要关注注解之外,学生还要有相关的文学知识的积累。

三、看意象

所谓“意象”,简单理解就是作者的“意中之象”,是诗歌中嵌入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在我国古典的诗词歌赋中,悄无声息地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所蕴涵的意义也是固定的,所以可以先从意象入手,理解了意象所指代的含义和情感之后,对于作品的解读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但是,首先要具备的是文学积累。杨柳、长亭喻离别;月亮、鸿雁喻思乡;梧桐、流水喻愁苦;喻淡泊名利和品格的坚强;梅花喻不屈不饶的精神;松柏喻孤直坚强;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喻爱情;投笔、长城、请缨喻战争;五柳、东篱喻闲适之意等等。

下面来看看具体的题目: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诗中出现的“秋”是写时令,但其实“愁”是“秋”“心”的合意,又有“水悠悠”,愁如江水流不尽,再加上寒鸦,凄凉之意油然而生,作者的千种离愁,万般愁绪就流露出来了。

当然也要明白一个伟大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比如陶渊明常用东篱、三径等,李白的诗中多月亮、酒、河山等意象。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创作风格有关。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比如同是写,岑参借喻怜花思乡,忧国忧民的情怀;元稹笔下的则抒写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的坚贞品格。同是竹子,杜甫笔下的是“恶竹”,而钱起笔下的竹子却是“不改清阴”的忠贞之士。

以上便是笔者的几点浅见,在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艺术长廊里,这样的感受远远不足以解读它,只希望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些方法罢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古代诗歌的美。

【参考文献】

[1]夏传才.诗词格律•鉴赏与创作.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8月.

篇9

关键词:诗歌;流水意象;含义

一、流水作为主要意象进入古典诗词的原因分析

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带有水的意象的句子比比皆是,有江水、河水、湖水、溪流,有春水、秋水、雨水、瀑布,有水波不兴的水,有波浪滔天的水。有专门描写水的诗句“春来江水绿如蓝”。也有把水作为媒介来表达诗人情感的,如离别的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忧愁的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思念的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还有凶恶的水“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也有表时间流逝的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更有无情的水“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出城”……中国的诗人和词人们对水有着不一样的偏爱,可以用水来表达任何一种情感,这是由其原因的。

首先,这与水的社会地位离不开。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它在诗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原始人类逐水草而居,而黄河更是孕育了整个中华文明。从原始人类的生于斯,长于斯,到现代人类的食于斯,饮于斯,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同时也是与人类打交道最多的自然事物。人类对水熟悉,于是去描写它,去歌颂它,这是一种文化本能。于是在中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水的意象。孔子曰“逝者如斯夫”,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许多以水为意象的句子,《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诗经》中水的意象还有很多。同样的,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的《楚辞》中也有许多水的意象,《离骚》中有“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湘夫人》中有“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等。而在此后的古典诗词包括文学作品中,水的意象更被广泛运用。

其次,与水的形态有关。水是自然界中形态最多的物象,因而可以作为不同形态的意象出现在诗词中表达不同的情感。自然界中的水,有作为常态的即液态的水,也有固态的冰和雪,更有气态的雾。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水的意象只是液态的水而不是冰、雪或者是雾,但是这也不可否认水的多变性,因此它更能给引起文人的注意并为其提供素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水的这种多变性恰恰符合文人们情感的表达,它能满足文人内心丰富多变的情感。水可刚可柔,能屈能伸,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正好满足了文人们或高昂、或低沉、或悲伤、或激情、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状态。而其它的意象却不如水丰富。

二、流水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内涵分析

古人在古典诗词中喜用流水意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流水意象具有十分丰富的情感内涵,能够从多方面、多层次的表达古人的情感诉求。那么流水意象有哪些内涵了:

(一)阻隔――流水较原始的意象内涵

流水是生命的起源,但同时,流水可以将此岸与彼岸进行阻隔,于是在较早的诗歌中流水意象有着阻隔的内涵。在最早的《诗经》中已经出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一诗中描写了这样一一水阻隔的场景,露浓霜重,芦苇沾满晶莹洁白的霜花,诗人在河边翘首伫立,透过袅袅薄雾和青绿苍茫的芦苇丛,凝视着河对岸,那就是心中“伊人”之所在。而在《古诗十九首》中同样有这样的描写,“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这同样是一水之隔,却永世难见。而在稍后的宋词中流水也有很多阻隔内涵的运用。李之仪的《卜算子》中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是整条河的阻隔。在古代,流水曾给人们的交通往来,造成很大的阻隔和困扰,它令近在眼前的事物,仿佛又远在天边,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因为这一水相隔而难以跨越,所以水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阻隔的象征,所以,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水的意象就有着阻隔的内涵了。

(二)愁思――流水最广泛的意象内涵

因为流水的形态特性,具有多变、柔弱、连绵的特点,经常被古人拿来表达连绵不绝的愁思,流水因此变成了抽象的愁的具体意象表达。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何处能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自古以来一直久久地打动读者的心扉,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而李白的 “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名篇都借水来写别思,河水、潭水、江水都是诗人来表达离愁别绪的一种意象。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更是将愁写的具体可感,这全赖流水之功。

(三)光阴――以流水的逝去表达光阴一去不返

流动性是流水的一大属性,具有奔流而去,一去不返的特点,这与光阴的逝去是一样的,光阴总是不能回转,于是诗人借最熟悉的流水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光阴,显得形象而真实。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这是较早的用流水来表达年华逝去的诗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用江水滚滚东流喻光阴易逝,抒发了诗人因时间流逝、既往的事物难再而生的强烈慨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的(《临江仙》)和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兴亡王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都用流水来书写千年的历史光阴,让人空留感叹。

流水意象还有许多内涵,如表达沟通,表达生命,表达美丑……这些对我们进行文学创作和情感的表达具有极高的显示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万卷出版公司,2008

篇10

一、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概括作品的重要内容,可以揭示作品的线索,甚至可以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2005年江苏卷中《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二、从诗词有关表情、表意的关键词突破

在诗词所写景中找出表情、表意的关键词很重要,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2011江苏省扬州市高三调研卷中《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本词中“衰、短、残”分别用在了“柳、亭、阳”三个意象前,无不融入了词人的主观情感,用这些带有表情、表意的词来表达作者的羁旅愁思,从而把思归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又如李煜的《浪淘沙》中“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中“寒”字,作者亡国之悲痛尽从心底泛起。

三、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许多意象都有特定含义,通过意象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独特的情感,通过意象也可以交待一定的环境或背景。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特点,从而帮助理解作品的内容。如2004年江苏卷中《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众多地名,稍有点诗歌常识的学生一看便知,这些地名都是边塞地名,是交待了征人的戍边生活环境,从而很顺畅地解决了第1题疑问。

四、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

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尤其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名家。如2009年江苏卷中《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岳飞,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抗金名将,其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是一直未得高宗真正赏识。他的词作虽少,但评价甚高,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本词就与这一主旨有关,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豪情壮志。

五、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有的古诗词常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平时阅读面较广,适当了解一些著名典故,无疑会帮助我们把握作品主题。如江苏省南通市2012届高三期末调研卷中《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尾联明显用了两个典故,“投笔吏”讲的是汉朝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的故事,由于贫寒,班超曾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后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汉书·班超列传》),后终成大器。而“请长缨”讲的是西汉终军的故事,武帝时,南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割据政权尚未归附,终军自请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人便用“请缨”典故表达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了解这些典故,便可以准确地分析出本诗所寄寓的情感。

六、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

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如2011江苏卷中《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1: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注2: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通过注解1,我们可以得知作者是在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而首句称赞李白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说李白思想情趣,卓异不凡。这样理解,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写杜甫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而通过注解2,我们可以判断,前句是写实景,后句是想象,虚实结合。看似平淡,实则含蕴极丰。杜甫写自己对李白的想念之情,为什么要让李白也想念自己呢?“渭北、江东”可以增加空间感,而“春树、暮云”体现了时间感,两句表达的都是诗人对李白的思念之情:“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对你深情牵念”。这样理解,更真实地体现了诗人对李白的那份钦敬仰慕、无求回报的高尚友情。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注解的作用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