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魂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14:5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魂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华魂作文

篇1

历史的天空闪烁着无数璀璨的明星,历史的舞台演绎着无数动人的乐章,历史的痕迹记录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诗篇。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2008年8月8日是全世界人民昂首祈盼的日子,这一天,必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中。回首当年,我们国家只派出了刘长春叔叔参加比赛,他谱写了中国正式参加奥运会的历史篇章,而现如今,中国的体育健儿们在赛场上创下了一个个辉煌的瞬间。让国人为之骄傲,让中华民族为之自豪。

从2001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到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落成,从奥运火种采集到火炬登顶珠峰,从北京奥运会恢弘壮丽的开幕到圆满结束,中国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好样的。中国的运动健儿个个身体健壮、意志坚强、勇敢无畏、朝气蓬勃、坚忍不拔。他们谱写了一段段传奇与奇迹,他们用汗水铺砌了一条走向胜利的路,他们与一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一起,用精湛的技术、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全世界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比赛,他们完美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每个中国奥运健儿都有一颗炽热的中华魂,一颗心系祖国、顽强拼搏、刻苦锻炼的中华魂,他们用热血为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向世人证明了,我们的国家真正强大了!中国人真正站立起来了!

回望2008年,我不光为祖国的强盛而喝彩,更为闪亮的中华魂所深深地折服。而从体育健儿们的身上,我又想到了我自己……

篇2

杨大娘是家属,大儿子参军后,家里少了个劳动力,什么事情都得她自己操心。一九三三年七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准备烧饭时,发现水缸是满的。“奇怪,前天、昨天和今天的水缸都是满的,小儿子也没有挑过水。”上屋的二婶也发现自家的水缸也是永远满的。于是他俩早早地把水用光,在屋里织毛衣,四只耳朵听动静。发现了一个穿军衣的似曾相识的影子,她们追了上去,“啊,是。”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得出,官职高的人,不一定要养尊处优,只有平易近人的领导,才能受到人们的爱戴,只有关心百姓的人,才能受到百姓的认可。

杨大娘是家属,大儿子参军后,家里少了个劳动力,什么事情都得她自己操心。一九三三年七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准备烧饭时,发现水缸是满的。“奇怪,前天、昨天和今天的水缸都是满的,小儿子也没有挑过水。”上屋的二婶也发现自家的水缸也是永远满的。于是他俩早早地把水用光,在屋里织毛衣,四只耳朵听动静。发现了一个穿军衣的似曾相识的影子,她们追了上去,“啊,是。”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得出,官职高的人,不一定要养尊处优,只有平易近人的领导,才能受到人们的爱戴,只有关心百姓的人,才能受到百姓的认可。

篇3

古人云: “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灭亡.” 善恶美丑.是非.黑白.都有一个界限,爷爷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多么有力的八句话,多么有力的一百一十二个字,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善恶美丑,什么是是非黑白,要坚持什么,要反对什么,要倡导什么,要抵制什么,这将使我们的一生都受益匪浅.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没有辛勤劳动,哪来的丰硕成果?居里夫妇经过辛勤劳动而提炼出来了镭,这是轰动世界的一项发现.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提炼镭,他们辛勤的劳动着.居里夫人每次把二十多公斤的废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个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之一的微量物质.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地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了0.1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没有辛勤劳动,哪来轰动世界的发现?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大雁成群才能飞向远方,众人拾柴才能火焰熊熊.不团结互助,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和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一起分享,经过遥远的跋涉,当这一篓鱼吃完的时候,终于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以团结互助为荣”就像一束明丽的小花,其散发着道德的馨香,让我们知道,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以团结互助为荣”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她总能照亮我们将爱心播向人间的前行的路,她让我们知道,播种和收获一分感动,同时可以体会和咀嚼一分感动。无论播种或收获一分感动,都令我们这个世界增加一分爱心和温馨。牢记“八荣八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从人人做起,从今天做起。

篇4

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两名中国军人,超越极限为国争光的光辉事迹。故事发生在1999年。讲述我军两名特种兵中尉王辉、战士胡小龙在赴美州亚马逊流域的“猎人学校”训练期间,战胜各国强手,为国家、军队争光的感人故事,塑造了有血有肉、有个性的鲜活人物,深刻地刻画出了中国军人的刚强、勇敢、超人的意志。其中有一句话是:“在这里,我们两个就是中国,既然来了,就不能后悔。”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我已经听了很多遍了,关于它的文章也看了不少,可它的内涵我却不是完全理解。在我看了《冲出亚马逊》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其中震撼我心灵的一个场面是:当王辉他们在一次实弹演戏的时候,被“敌人”捉住后,用皮鞭抽打他们,吊起来,放入水中,企图叫他们说出谁是指挥官。而他却忍着这皮开肉裂的巨痛,一个字也没有说,同时对胡小龙说:“在这里,我们两个就是中国。”

不由的,我对他们产生一种深深的敬佩,那句惊天动的话也一遍一遍地回响在我的耳边——“在这里,我们两个就是中国。”

篇5

通过观测“跨艺•舞动无界”的创作过程和舞台呈现,我们从三个向度都能很清晰地看到这种文化时差。

(一)过程:舞蹈编导与舞者平行的工作方式

由于从创作过程就开始进入观测,学者们很直观地发现了中国编导和西方编导在工作方式上的不同。中国编导往往在创作中处于绝对中心的位置,这不仅意味着他们掌控排练全程,还意味着他们几乎独自完成对作品的构思与设计,对作品成形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2009年“舞动无界”张云峰在创作《最深的夜,最亮的灯》时,完全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动作设计。在创作过程中,他把设计好的动作一点一点地教给演员,然后更细致地指导排练。其他中国编导的工作方式大多类似。两名英国编导肖伯娜和凯莉对中国演员的使用则不甚顺利。她们也是将自己编排好的动作教授给舞者,但由于身体训练背景不同,她们在将自己的动作语汇风格转移到中国演员身上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直接影响了作品的最终呈现。但另外一位英国编导乔纳森创作《北京人》的工作方式却完全不一样。他的创作和排练方式并不一味以自己为主,而是使用了中国古典诗词和戏剧文本作为参考,让演员自己设计动作对文字进行直接诠释,而他仅对动作进行重组编排。换言之,演员大量参与到创作中,编导设置了一种不确定的方式来寻找灵感,成为一个平等的引领者而不再是唯一中心。这在澳大利亚编导约翰以大量演员即兴为主要架构的创作过程中更为明显,他的《水痕》甚至让演员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即兴式的演出,每一次演出都会有所不同。这种让演员参与编创的做法在海外编导的排练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却让习惯了“被教”的中国舞专业背景的演员很不习惯。

(二)结果:舞蹈中心结构意义的消失

2012年“舞蹈无界”有两位来自欧洲的编导作品呈现出更加突出的后现代特征:英国编导瑞秋的《北京水桶布鲁斯》和德国编导罗宾的《完动物》。两位编导不仅在排练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与演员对话、聊天、做游戏,并且作品的舞台呈现也打破了我们对身体技术的期待。《北京水桶布鲁斯》以轻松暧昧的氛围让舞者、水桶和水构成独特的一组关系,动作和只言片语的台词传递出都市人群具有不确定性的生存状态,其近乎于直觉的意识流特征和2009年的《北京人》相比,无论是身体技术还是作品主旨的指向性都更为弱化。而《完动物》则几乎完全消解了身体技术,只是将舞者、他们的言语以及文字的碎片拼贴在舞台之上。演员们以接近自然的状态在台上叠衣服、踱步流动、喃喃自语……很多人对这样的作品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因为结构的碎片化和意义的平面化使得作品的中心消失而难以把握。相比之下,围绕着主题和立意为中心的结构方式,以及叙事、情感和技术的要素仍然是中国舞蹈创作的偏爱,其中不乏现代结构主义的影响。

(三)评价:基于尊重个体意识的审美判断

在对作品的评价方面,同样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了。我们习惯的评价是在主流意识的引导和规范下进行的,有时候主流意识甚至会对“另类”的评价构成压制和扭曲。例如前文所说的“主题立意的中心”就是一种主流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判断:即只有这样才是好作品。这与后现代艺术基于尊重个体意识的审美判断是非常相悖的。因为后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拒绝系统性和集体性的统一解说,拒绝指向性的价值判断,以此彰显非中心的、多元取向的价值观。在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的研讨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差别。与国外学者更多客观性的描述研究和开放式的论述不同,中国学者更倾向于作出某种判断和结论;与国外学者对个性表达相对坦然与宽容的接受心态相比,中国学者更容易流露出好恶的态度与官方语境的影响。2011年台湾“舞动无界”的论坛让这种不同更加明显起来。因为拥有更多西方背景和国际经验的台湾学者参与进来,他们和大陆学者之间可以通过没有语言障碍的中文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比较。从某种意义而言,对艺术的解读是后现代艺术观念非常重要的部分,正是因为阐释美学等一系列学说的出现,释放了个体解读和批评艺术的权力,才支撑起后现代艺术的多样化实践。由上述可见,后现代艺术观念对中心的消解,以及对不确定性的认可成为“舞动无界”项目中明显呈现出的文化时差。

二、现代?当代?后现代?———中国舞蹈创作的混合文化时态

我们所看到的后现代文化时差实际上是中国文化进程所决定的。中国作为曾经的泱泱封建大国,在近现代被工业化革命中崛起的西方列强所侵略,经济国力的崩塌附带着文化优越感的丧失。自近现代以来,中国在文化上的反思和徘徊就不曾中断。换言之,中国农业文化的自我进程被强行中断,从而在很长时间内对自我文化质疑,并激发了对西方工业文化的效仿和追赶。但由于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没有根本改变,我们未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使得这种对外的效仿和对内的坚持纠结演变成一种混合的文化时态。在中国舞界,这种纠结的表征就是“现代”、“当代”、“后现代”几乎全是混杂不清的概念。“现代舞”这个概念在中国是一个相当笼统与宽泛的概念。很多人并不了解西方现代舞产生的深刻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发展时期,而只是迷失在现代舞光怪陆离的形式当中,几乎用“现代舞”来指称一切与传统舞蹈不同的新奇舞蹈,并有意无意地将现代舞划入较为“异端的”舶来品范畴加以排斥。问题在于,与芭蕾传播固定的舞蹈形态不同,现代舞本身并非以一种固定的样式或形态进行传播。现代舞更多地在演示着新的艺术观念与可能,已经不能成为一个以地域或具体形态来进行界定的舞蹈类型。西方的现代舞传入中国,其实最终产生的应该是中国自己的现代舞。

更严格的狭义的西方现代舞是针对西方古典艺术的现代艺术,具有特定的历史时期限定,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自身的文化发展在西方现代艺术这段时期是缺失的,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开始从西方接触和引进,而此时西方已进入后现代时期。与此同时,中国舞蹈在传统舞蹈的发展方面也与西方模式不一致。首先中国古典舞与西方的古典芭蕾不同,是一个当代重建的体系,本身已经成为融汇东西方舞蹈文化的体系,并非真正的传统样式。“当代中国古典舞”这样的表述本身已经呈现出一种混合的文化时态。其次,西方的“性格舞”本身是作为古典芭蕾舞剧中的附属物发展起来的,苏联和东欧的民间舞也沿用了比较单一的舞台艺术经典化模式。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所涵盖的范围与形态却要广得多,虽然从民俗性上与民间层面的文化联系很紧密,但在舞蹈创作方面尺度更为开放,创造的成分更大,呈现的样式更多元。由此,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创作上不断突破传统限制,最终导致目前的舞蹈分类以增加“当代舞”的概念来加以平衡。

“当代舞”的出现,成为中国舞蹈分类体系中新生事物,但却未能加以清晰的界定。当前舞蹈比赛当中出现的分类混乱是争论产生的根源,而分类混乱本身又来自于舞蹈比赛标准和规则的僵化。突出的例子是当部队舞蹈和“现代化”的传统舞蹈等凸显在舞蹈比赛当中的时候,我们旧有的标准体系显得无所适从,于是采取了非常简单的增加种类的办法,而不管整个分类体系是否协调统一。西方的“当代舞”(ContemporaryDance)本身是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是“现代舞”(ModernDance)的时态延续。狭义的“现代舞”本身在文化时态上是相对固定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时期的,而“当代舞”概念的使用更多在欧洲,基本相当于美国的“后现代舞”(Post-modernDance),是现代舞的当展。早期现代舞本身甚至已经被称为“古典”的现代舞。当然两者之间的界线并非清晰可辨,当代舞只是表现出比激进的现代舞更平和、宽容、多元的后现代特征。因此西方的古典(Classical)、现代(Modern)、当代(Contemporary)或者后现代(Postmodern)形成一个相当连贯的时态发展链条,成为专业艺术舞蹈的基本结构。民间舞蹈则基本不纳入这个专业舞蹈的体系,而只是作为与业余层面的舞种存在。中国的“当代舞”本来也是意图作为中国舞蹈在当代时态下的反映,但是却和现代舞割裂开来,以至于缺乏了连贯的发展脉络和整体性。请注意,这种割裂并非时态顺序上的割裂,而是质疑“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文化主体上的割裂,这就与西方的“当代舞”概念造成“名”符“实”不符的混淆。于是,中国的“当代舞”最后似乎成为了容纳那些受到现代舞影响而超越尺度、属性模糊的中国传统舞蹈创作的种类,中国的“现代舞”则似乎成为了西方工业文化色彩的现代舞蹈在中国的移植与生长。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统统错位在当代的时空中成为一团乱麻。实际上,无论是“现代舞”还是“当代舞”,两者都同时包含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成分,都是现当代时态里中国舞蹈的“文化混合体”,美国学者珍妮将其称为“跨文化作品”[2]。

其实早在90年代,学界就已经看到了中国传统舞蹈在现代进程中的突破与走向。当时出现的创作型舞蹈在传统形态上的创造和发展,就已经造成了对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的类型风格产生某种疑惑。于平曾撰文认为“类型风格的冲淡与这类创作舞蹈的崛起实质上意味着既往舞蹈分类原则的解体”,并进一步对现代中国舞的概念进行了阐释:“‘现代中国舞’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新的综合’,是一个需要加以限定的概念。它不是指现代存在的一切中国舞蹈,而是指中国传统舞蹈的现代风格,是我们传统舞蹈的当代走向。”[3]由此可见,不管是“中国现代舞”还是“现代中国舞”,在中国我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地认知和发展现代舞,甚至谈“现代舞”色变,因此也就缺乏一个连续和完整的现代舞时态发展。最终导致开创性的现代舞被边缘化,却把传统舞蹈的创新发展“挤”成了当代舞。我们可以看到,参与到“舞动无界”的中国编导们,无论是什么舞蹈的背景,当面对自由和开放的创作空间时,很自然地就走向了偏向于现代舞和当代舞的创作。然而,最终的舞台作品呈现其实根本难以区分是现代舞还是当代舞。这目前看起来是两个领域,其实最终会走向融合。一个相对简单的概念就是忽略现代的时态,而将它们都统称为中国的当代舞,一个融汇了现代和传统、西方和中国的正在进行时的舞蹈类型。尽管笔者无法在此对“舞动无界”所有中国大陆的舞蹈作品进行描述,但按照一个简单的归纳可以一窥端倪:通常被归入现代舞编导的作品包括《却道天凉好个秋》(王玫、刘梦宸、陈茂源、马灵芝2009);《家园》(李珊珊2011);《众水与圣言》(张元春2012);《向莫言致敬》(万素2012)。通常被归入中国舞或当代舞编导的作品包括《最深的夜,最亮的灯》(张云峰2009);《信与不信》(赵明、柳宁2009);《纸钱》(赵铁春2009);《苍原夜歌》(张建民2011);《天音》(张晓梅2011);《草民》(赵小刚2012);《对他说》(刘岩、陈茂源2012)。

实际上最终作品根本无法区分哪个现代,哪个当代。《向莫言致敬》运用了海阳秧歌的素材,《纸钱》运用了胶州秧歌的素材,哪个更“中国”呢?《苍原夜歌》混合了古典舞和蒙古族舞蹈的语汇,《众水与圣言》尝试着诠释圣经中众生的拯救,哪个更“西方”呢?《草民》借用了古人抚琴和古岩画的舞蹈形象,《天音》呈现了萨满般的迷狂追寻,哪个更“传统”呢?《家园》展示着跋涉路上的前行与回望,《信与不信》解读了猪流感对人类信任的伤害,哪个更“现代”呢?《对他说》实际上是中国舞和现代舞编导的合作,直接描绘人与人之间感动心灵的互相关爱,何必管它中国还是现代呢?《却道天凉好个秋》更有意思,用了古诗词作为题目,作品却被西方学者认为是最具有后现代气质的中国编导作品。

三、坦然看到时差,自信面对时态———今天应有的文化态度

当很多人带着纯粹看演出的心态看“舞动无界”的剧场呈现时,忽略了一个研究项目的过程与学术意义。例如,编导在排练中有着时间、演员、作品条件等很多限制:排练时间只有3周,每天只有3小时;演员不熟悉,训练背景各不相同;作品时长只能10分钟以内;演员人数不超过6人;时刻面对着研究者的观测等。国外的编导还要面对语言沟通与翻译的问题。这些都不是正常的创作和排练活动中应有的状态。而这些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条件下发生的创作活动与研究活动,尽管具有偶发性,但却设置了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反映着跨文化交流的某种必然性。也正因为如此,2012年“舞动无界”学术论坛也首次设定了一个主题:“实践研究过程中的翻译与诠释”。在跨文化的语境中,翻译演变成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不仅有文字的,也有身体的,更有文化的,并且翻译并不意味着诠释和理解的完成。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看到文化时差,审视文化时态的平台。

我们现在很喜欢说“世界一流”,要做到“世界一流”,先要有开放自信的心态。“舞动无界”的意义在于将不同文化面貌的创作与研讨置于一个开放的平台上,以“无界”的模式开始,却会发现“有界”的存在。这对于今天年轻一代的舞者是很有意义的,他们无法被隔绝在所谓传统的绝缘世界中,他们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完成自我的探寻旅程。因此,一种坦然看到时差,自信面对时态的文化态度亟待建立:守成并不意味着封闭,开放并不意味着投降。就像台湾原住民出身的编导布拉瑞扬,他游学世界,作品和经历打上深深的西方现代舞文化的烙印,但他却在某个时候强烈地感受到要向山地民族的传统回归,没有人强迫,没有人设计。他在2012年“舞动无界”中的作品是改编自旧作的《勇者/北京2012》,整个舞作呈现出流畅自如的编舞技法,以及根据舞者个性拼贴不同舞蹈方式的后现代特征,而结尾时的圆圈舞蹈分明就是山地部落歌舞样子的影子。这种回归不仅自觉,更是孕育新传统的可能。这也提醒我们要摈弃以感情好恶来判断文化的倾向,那只能流于肤浅和简单,因为接受并不意味着拥抱,理解并不意味着喜欢。接受和理解需要更宽广的胸怀和更深厚的理性积淀,而拥抱和喜欢更多的是感性的反应。

关于后现代一个重要的启示在于:后现代本身包含了对现代性的反思与否定。如果说现代是试图在打倒古典权威的同时建立起新的权威,那么后现代则彻底放弃了建立权威的企图。最典型的例子是“全球化”,这个概念本身也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意指西方现代性在全球的传播导致了文化的趋同,从而引起学界的忧虑。这种忧虑已经包含了对世界单一秩序与标准的质疑与抗拒。因此,从这个意义而言,后现代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全球的多样化重塑,同样也意味着中国舞蹈在这个多样化重塑进程中的发展与生存空间。英国学者埃米琳认为“舞动无界”本身就“强调了一种内在的不确定性:一种未知的、潜在的变形和对于边界的重塑”。

四、结语

篇6

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每一项传统文化都如闪亮的珍珠熠熠生辉,音乐、书法、节令、诗词、武术、中医……每项传统文化中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宝藏。请以“传统文化”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引】

1.运用传统文化素材写作,要学会筛选。

中国的传统文化灿若星河,唐诗宋词、书法篆刻、京戏脸谱、皮影艺术、中华武术,还有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礼仪等,举不胜数。写作时,首先要筛选出自己熟悉的,不能一知半解,更不能张冠李戴,胡乱搭配;其次还要与作文题巧妙衔接。

2.运用传统文化素材写作,要学会融合。

传统文化素材仅仅是素材,而文章是作者丰富情感的表达,二者只有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打动读者。选好了材料,写作时,我们可以写自己学习某项传统文化的过程或者体验,可以写对某项传统文化慢慢消失的担忧,也可以写某项传统文化传递的亲情、友情,如过春节等。

【佳作示例】

传统文化里的坚守

贾博琪

雨落芭蕉,帘卷西风,历史如奔腾的长河悠悠而去,而那些传统文化如同珍珠一般,留在了沙滩上,也留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作为中国人,我们会用心去坚守,这一代代的坚守,汇成了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那大红色的窗花里。刀起刀落间,纸屑飞扬。儿时,小小的我爱托着两腮,饶有兴趣地看奶奶灵巧的手把那大红色的纸镂成一幅繁华的图案。纸屑飘摇在她的袖口、指尖,一条将要跃起的鱼逐渐呈现在纸上。“真好看。”我爱不释手。奶奶欣慰地看向我,眉宇间藏着淡淡的愁:“这窗花剪纸是中华传统艺术里的一宝,里面有浓浓的年味,有浓浓的中华情……可惜,不知道还能不能传下去。”

在奶奶的熏陶下,我小小的手拿起剪刀,成为这剪纸文化的又一代传承人。奶奶请放心,我会用我的坚持让窗花艺术发扬光大的。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那古色古香的二十一弦里。我被眼前古筝那饱满沉稳的色彩、精致绝伦的雕花、行云流水般的刻字深深折服。筝上的二十一根弦清一色的淡雅,老师十指轻捻,乐声似天籁般流淌。当钢琴的黑白键逐渐取代了古筝的二十一弦,谁能看到它背后隐藏的淡淡泪痕?清风徐徐,裙裾飘飘,我指尖轻触,奏一曲《梅花三弄》表志趣,赋一章《高山流水》觅知音。嵇康的《广陵散》早已失传,谁还能同伯牙子期一样懂这华夏古老的琴音?

每个周末风雨无阻,我都会去老师那里学习。我深陷于古筝的魅力中,老师与我们一起合奏,我深信这种坚守,不仅是愉悦我们的心情,更是坚守着中华的古韵。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那精致华美的戏服里。外公外婆喜欢听京剧,于是我就学会了哼唱京戏。摆起兰花指,迈出凌波步,唱一曲《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早东升……”这悠悠京腔,醉了外公外婆。外公早年买了一套京剧正旦服,如今将它送给了我。“丫头,京剧可是我们的国粹,你天生一副好嗓子,坚持着好好练,可不能辜负了这戏服,糟蹋了国粹。”外公将这戏服和头面递给我,语重心长地嘱咐着。我郑重地接过来,对外公笑。

在这个流行音乐风靡的时代,我能做什么?也许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默默地坚守,用心唱好每一句戏词。

天涯海角,每个角落都会有守护着中华传统的华夏儿女,连成一个红红的中国结。飘扬的中国结世代相传,汇成厚重古老的中华魂,生生不息。

【评点】

篇7

——六年二班吴书洁

莎士比亚曾形象地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地球失去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失去了翅膀。在莎翁的眼里中,读书成了这样一个过程,它让地球得到了阳光,它让小鸟拥有了翅膀。置身于一方有书的天地,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的双眼映照迥然有神。与书中形色各异的人和事交融在一起,便会发觉生命的深义:跌倒没什么,爬起来继续朝前走;失败没什么,一切再从头开始;伟大没什么,离开平凡一切都很渺小;成功没什么,未来不会到此结束;书会使我们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会使我们缺钙的思想变得坚强。书,令我受益无穷。当我飘飘然的时候,骄傲使人落后;当我痛苦的时候,振作起来,向你既定的目标冲刺;书像我的良师,时时刻刻指导着我的行动,为我的前进指引方向。

我喜欢看书,每天晚上我做完作业都会看课外书。我们家条件不好,藏书有限,所以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借书来看。我有时向学校图书馆借书,有时也去局图书馆借书,我看完了书就马上又去还和借。每逢星期天我都会去局图书馆店看书。童话故事是我最早阅读的书籍。在《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这些注音读本中,我领略到了童话世界的缤纷。慢慢地,我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如,大家熟悉的高尔基的《童年》,《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女生日记》等校园小说。我还阅读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书,如:《感动中小学生的一百个故事》、《窗边的小豆豆》、《中华魂系列图书》。在阅读深有感触之时,我会随时写下读书心得。由于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考试时阅读理解总是能拿高分。书上看到过的事例,写作技巧,我会活学活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老师说我写作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我有多篇作文曾经在国家级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因为读书多,写作好,我曾评为校 “读书之星”。 展开历史长卷,勤学读书之人真是数不胜数。隋李密牛角挂书的勤学,唐代韩愈的焚膏继晷;南齐时江泌的映月读书;晋代车胤和孙康的囊萤映雪;西汉匡衡的凿壁偷光,战国时苏秦的锥刺骨,汉代孙敬的头悬梁。

篇8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当下小学生阅读却停留于字面。一个班五十多个学生可真正用心阅读的孩子寥寥无几。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们只是在念字,所以出现唱读、断读等现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似乎滞留在懵懂、被动的情态下。难以提及到思考,也无所谓兴趣培养,更涉及不到思想的锤炼和信仰的提升。学生的教育大大受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阅读教学出现了困惑,甚至是疑难病症,怎样才能有效进行阅读教学呢?

教师须用心导读,展现阅读的自然魅力 让孩子读书有方法可寻。孩子进入小学后,无意识地顺囗溜式口语化侧重的阅读教学,很快转向文学性较强的书面性阅读。从指字读、断句读、有感情朗读到默读等朗读方法的学习运用。教师都要遵循孩子年龄特点和学段要求,分层次指导到位,分阶段扎实落实。否则会影响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效果,以及阅读教学的进程。

比如,初入一年级,教师为提高学生认字的准确性和朗读时的专注度,往往会很用心地关注每一个孩子,并要求指字读,教学效果很明显。但到了一年级下学期长句子的指导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注意力足够集中的基础上进行。于是,学生阅读教学已渐渐向自主阅读的方向悄然过渡。慢慢地,成段、成篇的朗读已经融入孩子很多的思考成分在其中。学生思维的专注度由外向内不断延伸,阅读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无形之中已为三年级的默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谓“用心良苦”,阅读方法才可以在学生心灵中孕育、扎根、生长。

让孩子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认识事物的深入,思想维度的拓展,学生可以有效阅读课本中的经典篇目。教师也需从单纯朗读方法指导教学中,引入写作方法的揣摩指导、思想感情的领悟等写作技巧指导教学。同时学生心灵中开始产生表达的需要,于是习作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开始了。当然,课本很有限地阅读已远远满足不了孩子的阅读渴求。教师必须要根据课标要求,精选课外阅读优秀篇目,或者推荐相关儿童文学类书目供孩子自选阅读。孩子们徜徉在书的海洋,放眼精彩的世界,用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活。城市中的美景、平凡中的琐碎……一切的一切便倾泻于孩子的笔下。学生有了思考,学生会去交流,他们会有梦想,他们会有激情,他们会试着改变,他们会有追求。阅读的精彩已远远穿越静止的文字,学生的心里已有文化在诞生并形成。教学已升格为教育,已涉及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培养。阅读也成为学生生命中的叮咚之泉,静静流淌而永不干涸。阅读成为与孩子与生命伴随的习惯。

我手写我心,做生活的热爱者

一纸一笔即成文。其实则不然,一纸一笔一思方可成文。古人云“厚积薄发”。作文乃语言的积垫、文学的积垫;更是生活的积垫、生命的积垫。即“留心处处皆学问,世事洞明皆文章”。在学生产生表达需要的时期,教师一定要以此为契机,有效指导语文中的口语交际教学,让孩子清楚地、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完整而有分寸地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这会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辩驳能力逐步提升。但若此时指导孩子落笔成文,学生只是在头脑中列了一个简单的提纲。如果要在作文中准确而有侧重地表达,那是离不开表达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同时需要一定的语言积累。这是一个相当缜密的心思整合过程。所以又有一句话帮我们解围,“作文是改出来的”。《我的“长生果”》《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提起这些文章,多少年来,都是那么地令人熟悉,令人亲切,令人感动。“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妙用,字、境皆美。诗人贾岛近一个月推敲,才出现如此佳句。我们又怎敢轻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呢?作文一改,再改,三改,次次改皆须用心,篇篇改皆是心灵的升华。作文怎一个写字了得?我们应用心改,方能得到心灵的提升和性情的陶冶,认识的深化和思维的锻炼。有一定的习作基础后,语文综合性实践学习,教师和孩子一道在阅读中、生活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阅读与习作的整合性提高。立意、选材、思路、分层、重点及表达的问题迎刃而解。“我手写我心”已经不是一种真实的简单文字表达,达到了为生活所需,为我所用的程度。生活向作文源源不断地输送原材料,作文表达实现推动生活的创新。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 文化;传播;市场,闯关东

作为央视一套2008年的开年大戏,电视剧《闯关东》的收视率最高曾达到11%,最大市场份额占27.5%。尤其在东北地区,不少城市平均收视率达到15%。并且很多台曾每天以5集的速度播出,如此现象被很多业内人称为史无前例。有人说《闯关东》的成功是由于风格的大气磅礴,有人说是由于情节内容上的丰厚细腻,还有人说是叙事的结构井然、线索严密。而本文认为该剧的主要成功之处,还是由于其内涵的文化。正所谓文化的民族性、本土性让其备具亲切性和吸引力;文化的厚重性成就了其走向通俗的高品位,致使此剧不仅在普通大众中备受欢迎,就是在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群体中收视也突破5.2%;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让其有了超地域的强势传播。为此,本文试从剧作所承载的文化魅力以及其文化传播的优势策略上探讨该剧在市场中成功的原因。

一、剧作文化承载的魅力

1 从地域上讲,涵盖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山东文化一“中华民族文化之摇篮”。自古以来,众多史学家公认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一带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地处中原的山东文化和中原其他地区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并且在发展中,山东文化以独具的特色在中华文化的组成上颇具代表性。传统上,山东儒家文化一直是官方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形态,被历代统治者通过官方意志所推行。孔子被尊奉为“至圣先师”,齐鲁大地被尊称为“礼仪之邦”,在某种程度上,山东文化就等同于儒家文化,是建构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今天,山东的孔子、孟子、管仲、孙武、荀况等人已不再仅是齐鲁大地的文化代表,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闯关东》贯穿的是山东人闯关东的精神历程,植根的是山东文化的思想、道德以及伦理,承载的却是整个厚重的中华魂。

关东文化――“勇敢进取和开放的统一”。在东北这个地广人稀、冰天雪地的世界里,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在亘古荒原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在与自然、与人的较量中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东北民族的英勇善战与清末以来闯关东者勇敢坚韧的融合,共同形成了近代东北人勇敢坚强、奋发进取的强韧性格:一方面体现在开拓和建设东北过程中东北人的不懈努力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抗击外来侵略势力的过程中――尤其是“九一八”后――东北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殊死抗日的行动。这些贯穿在《闯关东》中的文化基调,正是我们当代中华儿女寻觅和推崇的。另外,在剧中“放牛沟”表现的本地人面对移民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技术能够谦虚的接受,并且共同建造家园,这也充分体现了东北人开放的先进思想。这种包容和开放不仅是近代关东人的优点,也是当下中华儿女共有的财富。

全剧将山东孔孟文明的“礼让、爽直、孝道、大义”和关东大地的“勇敢、开放”有机融合,基本上涵盖了我们民族全部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也是《闯关东》突破山东、东北区域收视狂热,而得到全国喜爱和推崇的重要原因。

2 从人物形象上讲,朱开山一家是传承中华美德的代表。

朱开山这位曾是首领的大男人,他曾为情“义”再入老金沟报了兄弟之仇,为大“义”舍业开煤矿;一句“我们这街要和”道出了祖宗们留下的“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真谛,“国家亡不了,朱家也亡不了”道出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来不屈不挠存活发展的真理。文他娘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母亲,对自己的丈夫,对自己的儿子,对这个大家小家充满着无私的爱。剧中又通过穿插对一郎的慈爱,将这位中国母亲在普通生活中的善良、宽容进行了适当的升华,形成一个不平凡但每个中国母亲身上都会有的质朴形象。

传武是一个至忠、至孝、至仁、至义的爷们,有人说看《闯关东》的女生十有八九会喜欢上他,其实,他也是传统社会中的所有人推崇的爷们形象,就如《水浒传》里的好汉一样,这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推崇。那文是一位没有随清朝的没落而没落的格格,她坚强乐观的对待生活,她礼节孝道地对待家庭,她还极为大义的面对民族危亡,甚至为了民族气节而甘愿失去心爱的丈夫。传文是一位最传统、最爱家的孝子,虽然他外露着人性中的懦弱与小气,因为怕死而背叛,但毕竟他是一个回归儿的真实形象,我们需要这种真实,更需要这种回归。传杰身上有着早期民族“资本家”的身影,但从他身上却看不到时下资本家的“软弱性”,更多的是他的执著和坚韧,以及对家庭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秀儿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在灰色的婚姻中她没有过抱怨,却始终固守着天真、善良和孝道,在可气又可悲的观感中,让我们体味的是曾经的真实和现在的缺失。鲜儿的经历辛酸曲折、催人泪下,但最感动我们的还是她的“永远生命力旺盛”,特别是后来的她在抗日中暂置儿女私情,留给我们的是一曲“巾帼英雄”的赞歌。

3 从叙事上讲,剧情是中国近代史的部分写照。

“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可是历史不会直接去告诉未来,历史需要通过今天的我们去考察、去反映,才能传达给未来。”《闯关东》通过朱开山一家30年的命运折射了从清末到民国重大的历史变迁。在故事的开始,我们便在清政府的衰败中感受了、日俄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伤害,朱开山的关东逃生起因于的失败,那文格格的落魄告知了清廷的灭亡境况,传武的军旅生涯见证了我们曾经的军阀混战和东北的“改旗易帜”,山河煤矿的开办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工业在国难中的命运,老朱家最后的丧子弃家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九一八”后,东北人民生存的水深火热和不屈不挠的抗战历程。

剧作把一个重大历史事实“闯关东”和具体存在的一家人生存挣扎的命运有机结合,让历史活现,让文化活现,把厚重的历史与博大的文化紧紧扭在一起,在细腻而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展现,形成一首豪迈悲壮震撼人心的民族史诗。

二、文化传播的策略优势

1 承载文化的特定方式使剧作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根据文化传播的维模与适应原理,我们知道“文化在传播中,必须很好的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和方式以适应特定的文化圈”,《闯关东》正是较好地遵循了这种文化的传播规律。

(1)平民化、生活化的故事赋予渗透力。《闯关东》落脚在一个既普通而又贫穷的旧社会农民家庭,讲述的是一家人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日常化的故事,描绘的是三千万移民大潮中一户离乡背井的山东人闯荡在关东的种种生活经历。透过主人公朱开山的传奇经历将百姓间流传的故事融合在一起,从普通百姓的琐碎生活中,再现了很多人的身边事。该剧好看的原因之一就包括汇集了无数闯关东人的真实经历,“将传奇之根扎在历史文化的土壤里,嫁接在点点滴滴的平民生活上”。

(2)严谨的结构、紧凑的情节和传奇化的叙事具有吸引力。《闯关东》在分成的四个章节中间用多个传奇性的故事贯穿,前后相连、首尾呼应。为生计艰难闯关东,造就了勇闯金沟运金报仇的传奇;为存留生活置地种田,完成了一个逃荒流民转身富农的佳话;为发展从商开饭店,将朱家“山东菜馆”誉满哈尔滨;为民族利益开建煤矿,创办了民国东北三大煤矿之一的甲子沟煤矿。朱家每次迁徙的迈进都充满着层层的矛盾起伏,每次矛盾起伏又都为朱家设计了强有力的对立面,使观众始终带着悬念,为求知结果而跟着情节走下去。

(3)英雄的形象、身边的人物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有一种“英雄情节”,剧中主人公朱开山正是引动这种情节的近乎完美的形象。可以说他是人们最喜爱最难舍的英雄,从到老金沟,从放牛沟到山东菜馆再到山河煤矿。他不但有胆识、有操守、有武功、更有大义。同时,这位极具震撼力的英雄又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真实父亲,高大而亲切,坚实而厚重。

2 文化承载的优势性有利于传播市场的开拓。

文化传播的优势原理告诉我们“先进的、文明程度较高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文化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

篇10

一、工作回顾

锐意进取时易逝,开拓创新又一春。半年来,全校师生团结协作、真抓实干,顺利的实现了工作目标。回首半年的历程,我们在各级党政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引领、关怀、支持下,牢记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准,力显人文关怀,务求以人为本,正视现实、着眼未来,整合资源,扬长避短,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学校的各项工作有序、稳步、健康的发展。现就主要工作回顾如下:

(一)构建文明氛围

1、党支部、校委会一班人以对人民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文明创建领导小组,政治、精神、物质文明建设一起抓,始终把文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活动记载,有累累硕果。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升旗活动、周前会、班队活动及节日庆典等,始终贯穿文明主线,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市教育局颁布的教师教学行为规定等,以校训的形式,引领师生诵读,作为行动的指南,并将落实情况与奖惩、评优表模挂钩;二是学校月月有宣传栏,各班定期办学习园地,主题鲜明,精彩纷呈,高扬时代主旋律;三是利用图片展出、健康影视、激情演讲等形式进行爱国、传统、理想、进取、向上、创新的教育,6月23日,镇“关工委”、校行政、少先队联合举办了“中华魂”演讲赛,使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度升华;四是传唱清江小学校歌,让师生牢记历史、正视现实、放眼未来、不断创新,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武装了战斗力,形成了构建和谐校园的活力;五是聘任法制课兼职教师,6月16日,请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研员给三至六年级学生上了一小时的法制课,就周边环境、卫生安全、学法守法等方面实为生动的一课六是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切实加强政治学习,教师集中学习每周不少于两小时,学法律法规、党政方略、时事政治,本期还组织观看了重庆市开县教师群体事迹报告会录像,充实了教师的精神食粮。教师政治学习做到了:人人有学习笔记,有工作反思,有经验交流,有未来畅想,为构建和谐校园树起了精神支柱;六是始终把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逢会必讲安全,常鸣安全警钟,由冉校长分管此项工作。健全了安全工作网络,制定了安全管理制度,拟定了安全工作预案,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对重要时段、地段、部位的管理落实到人,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杜绝了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五月中旬,派员参加了市公安局组织召开的“内保”工作专题会议;七是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把学文、明理、导行一体化,说文明语,做文明事,唱正气歌,培养出优良的校风、学风;八是精心组织适合学生、服务中心、健康向上的演讲、体操、艺体竞赛,结出累累硕果,本期组织了全校性的清江舞、广播体操比赛,并颁发了奖状奖品。其中吴婷等23名同学分别获全国少儿书画作品大赛的钻石、金杯、银杯、优秀奖。前瞻性的意识、强有力的运作、多层面的拓展、超常规的举措,打造出许多文明新亮点。涌现出刘明、金英等带病上岗,吴玲、肖红等服从大局,石进、蹇红等开拓创新的优秀党员;冉蓉等21名务本求实、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陈倩等288名分别受到州、市、镇、校表彰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其中州表彰二人,市级四人,镇级十二人。

(二)加大管理力度

在科学管理中谋发展,在发展中重科学管理,这是我们长期的工作思路。面对本校规模较大,人员构置特殊的客观现实,本期我们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整理、充实、完善、出台了学校管理手册,人手一本,建立起管理框架,为规范运作,做到了有章可循。就机构网络、工作制度、管理细则、岗位职责作出了较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定。如校长、主任、教师、门卫、教育资源整合的管理人员等一系列工作职责;教学教研、总务后勤、劳动纪律、卫生安全、评优表模等均有明确的规定。并建立起督查机制,由校行政、办公室、教导处分块跟踪督办,设立了全勤奖、创新奖、突出贡献奖。并力求严格督查,据实考核,客观公正,奖惩分明,使全体教职工感受到既有工作压力,又有前进动力,运作中必须讲效率,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业绩平平与贡献突出不一样,教师的向心力、学校的凝聚力再度增强,工作机制正常运转,各项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呈现出空前的发展态势。

(三)提高育人质量

1、我们坚持严格执行部颁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挤占,不挪用,不提前,不推后,对执行课表的情况实施跟踪,保证了教程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保障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精心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深钻教材,全体教师做到了各学科有符合课标、紧扣教材的整体构想,有符合学情的课时计划,有教程的反馈信息,有教学反思的精当记录,为实现教学目标铺平了道路,夯实了基础。

3、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实行了点与面,抽查与普查、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教学检查。优化教学手段,提倡、鼓励教师整合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备课、授课,明确规定:45岁以上的教师本期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备、授课不得低于三课时,45岁以下的必须在五课时以上。要求教师备课、导学、作业批改基本同步,不允许大量超备,更不准先上后备、作业过时批改,本期进行了三次全面检查,就检查情况不仅有记载,且以书面形式通报,并实施奖惩。由于科学管理,务求实效,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显示出勃勃生机,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拓展教研空间

为当好全镇小学的龙头,打造教研窗口,以远程教育资源为依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且务求实效。一是联系教学实际,引领全体教师继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探索适合本校实情的新路子,每周一至周四下午为集中校本培训时间。本期还先后参加了北师大举办的新教材使用调研活动,州教科所组织的远程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新教材使用回访、电子图书应用,市教研室在杨镇举行的作文论坛交流、在营镇开展的自编劳动教材及应用竞赛等,二是把教研的重心设在新教材实施年级,典型引路。共组织了片区示范课四节,协办了市数学“我和小树一起长”的全镇性教研活动,为新课标、新教材的进一步实施作好了铺垫,发挥了牵引作用;三是组织教师撰写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教研论文30余篇,其中获省级奖两篇;市级16篇;四是不惜花钱,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先后派出六名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蹇红老师代表我镇参加了市教研室在长山镇举行的劳动优质课竞赛,并获奖,石进老师参加了州教科所的电子图书研讨会等,对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乃取经不断,颇感受益匪浅。

(五)改善育人环境

本期我们正视现实,着眼长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竭力营造安全、舒适的育人环境,重点抓了以下几件事:

1、千方百计办好师生食堂,支出近五千元改建教师厨房、师生餐厅,结束了学生露天就餐的历史,教师食堂精打细算,学校补贴不增,餐饮质量不降,解出了师生后顾之忧。并对师生食堂的食品采购、品种配置、就餐秩序等方面实施有效管理,促使食堂运营状况良好。

2、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配套设施建设,购置了价值一万余元的四台计算机,建起了电子备课室,拓展了使用层面,提高了使用效率,提升了教学的档次。

3、修缮了校舍、桌凳,维修了用电设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师生的饮水安全用水问题。

4、加大了公物的管理力度,落实了护校值班制度,把学校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地处集镇,尽管各级各部门及自身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周边环境、治安状况仍不容乐观。

2、校园安全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课前、午餐、路队的安全工作,重要时段、地段、部位的管理,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安全之弦绷得更紧,把工作做得更实、更全、更到位。

3、办学条件与事业发展差不相适应,大班居多,无音乐室、实验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与教学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着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

4、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不平衡,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5,留守人口的与日俱增,给安全、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构成了高难度。

6,环境卫生的保持仍是一大症结。

三、新学期的工作畅想

1、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在扩建校舍、美化、绿化、净化校园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2、积极主动,多方争取,紧密配合、自身努力,创建良好的治安环境,确保师生健康、平安。

3、把实施新课标,走进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工作引向纵深,继续走好走出去、请进来、敞开门的教研路子。

4、整合人才资源,引领、带动全辖区乃至全镇的课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当好龙头,引领一片。

5,拓展课外活动领域,扩宽艺体教育天地,提升素质教育档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6,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聘任制,能者上,庸者下,引进竞争机制,增强爱岗意识,弘扬奉献精神,增强工作活力。

7,进一步加强《守则》、《规范》的教育,加大养成教育的工作力度,打造校园文明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