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教师的散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23:3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歌颂教师的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歌颂教师的散文

篇1

写红烛赞扬老师的散文诗歌:《流泪的红烛》

红烛啊,我深知你的痛苦

心中流出来的

是殷红殷红的血滴

也许,你温暖了别人

自己却独守凄风冷雨

也许,你点亮了黑夜

自己却被人遗忘在

阳光灿烂的日子

红烛啊,你为燃烧而生

无怨无悔,无声无息

在人们的欢乐中

体现着,生命的价值

你的崇高就在于

流着热泪,忠贞不渝

你的伟大就在于

照亮了别人,牺牲了自己

写红烛赞扬老师的散文诗歌:《红烛》

红烛

我最欣赏你

你是人梯

甘愿奉献自己

为中国的希望

在三尺讲台上耕耘播雨

挥洒着自己的青春

呵护着小小的花朵

你是心灵的使者

给莘莘学子的心灵带来慰藉

写红烛赞扬老师的散文诗歌:《化为红烛》

我是你前世遗失的红颜

只为了与你,再相遇那么一次

便跌落凡尘

化身为一颗红烛

贮立在你小小的桌前

把所有话语都溶入火焰

用热情燃烧短暂的生命

只为换取今夜里

属于你我片刻的光明

写红烛赞扬老师的散文诗歌:《燃烧的是自己》

红烛你燃烧自己

用那泪水

把夜妆扮的闪亮

你生来走的就是这条路

为什么还要哭

唯有化作灰烬

才能将你的心掏出

火红煊染的祝福

生命驱散孤独

而今

你依然是人们的红烛

 

老师的相关散文文章:

1.关于歌颂老师的散文诗歌

2.赞美老师的散文诗推荐

3.经典散文朗诵赞美老师

篇2

创新情境,体味意境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那么如何入境呢?

体验情绪,引入意境 《荷花》讲了“我”到公园观看的过程及由此产生的丰富联想,歌颂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教师在教学时,应从自身的角度去把握作者观看时三种情绪变化:非常喜悦、兴奋的心情――迫不及待的心情――高度忘我并产生丰富想象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就要激起同学们和作者一样的情绪――兴奋、喜悦。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到公园玩吗?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公园玩,你们高兴吗?”这时,同学们会回答:“高兴。”这样使全体学生的情绪状态就和作者处于同一层面,教师再趁热打铁,将学生的情绪由极度兴奋、喜悦带入一种迫不及待的心理状态。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作者一进门就闻到一阵香味,那么同学想不想知道这种香味是什么散发出来的呢?”同学们肯定回答:“很想知道。”以此顺利引入教学。

投影录音,呈现画面 美丽的白荷花,对于生活在西宁的学生来说很少见,给学生在理解课文上造成很大的困难。笔者紧扣“荷花盛开的三种不同姿态,荷叶密、绿、像大圆盘”等词句,投影自制的彩色幻灯片,呈现第二自然段所描绘的画面,请同学找出三种不同姿态。随后请学生聆听原文朗读录音,并配上古典民乐,让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并形成鲜明的内心视像,在脑海中呈现出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朗读课文,深入体味 《荷花》倾注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歌颂和热爱、眷恋之情,达到忘我的、如痴如醉的境界。教学中应尽量以读带讲,通过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情绪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教育、感染。第一自然段,语速稍快些,重音落在“闻到、赶紧”两个词语上,突出作者迫不及待之情。第二、三自然段,用平常的语速来读,注意语句间的停顿。朗读重点是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用平常的语速读,但是重音落在“仿佛就是、忽然”两个词语。“风吹来时”表动态的语句要用较快的语速读。在朗读第四自然段时,可自制不同姿态荷花和荷叶的头饰,荷花头饰要高于荷叶头饰。“风吹来时”,让学生摆动头饰;“风过了”,让学生慢慢停止摆动。这时还可请一位身着雪白衣裙的女同学站在讲台上有感情朗读,从而使学生领悟作者忘我的境界,体味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更加热爱大自然,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琢磨词句,体味语言美

文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将荷叶的数量、形态、稠密程度进行了高度精妙的概括。再如:第二自然段中“冒、露”二字用的恰到好处,突出荷花盛开的姿态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用比喻修辞手法,把作者想要歌颂的大自然非常巧妙地讲出来。仔细琢磨这几个词句,作者将荷花从局部到整体的不同特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文章语言的优美。

理清文脉,感知结构美

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尊路识斯真。”《荷花》思路清晰,极有条理。这篇课文借景抒情散文共分5个自然段。作者先写荷花部分、局部特征,再写一池荷花的整体美,由此产生想象,最后写作者如梦初醒告诉学生自己已经看得入迷了,忘记了自己。作者在第四自然段里先写动态再写静态,这样有助于作者从想象中回到现实中来,水到渠成引入第五自然段,充分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博大情怀。为显示本文作者写作时的思路和文脉,板书如下:

篇3

一、努力营造一个朗读的氛围

在现实中,有些朗读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将朗读教学抽象化、简单化,甚至以录音来代替。这里,我且以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学中的一个片断设计,对如何有效地营造朗读的氛围加以说明。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重点体会这些语段描写的美景。

师:请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语段读一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春天那特有的美。此时此刻,如果你置身在这美景中,会怎样做呢?

这个片断的教学设计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春天的美,却不是一件易事。首先它主要取决于学生自我的感悟,心中有春天;其次在于朗读技巧的发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语音语态的综合运用。如果只是让学生粗粗读这么一两遍,学生的情感无火花迸出,朗读也不会让人身临其境,感受更是空洞无物。这样的文本解读是苍白的,学生成了“匆匆过客”。如学生读完《春》后会说:“我觉得这春草好顽强,勇敢地钻出来,又像孩子一样的可爱,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它生命力旺盛,一大片满是的。我好像躺在那草地上,清新惬意!所以‘偷偷地’、‘满是的’这些词,我会强调地读。”而这种感受又会引发另一种体验:“我读着读着,仿佛看到许许多多小草在和我们一起欢笑着,一起奔跑着,我也想打两个滚呢!”这是一种多么美的境界,这就是物我同一、物我相融的境界。读书到此方唯真!此时若让学生再去品读有关语句,则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就是感知文本,体验情感,是走进教材的过程,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因而,朗读氛围的营造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积极指导一些朗读的方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应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因材施教,使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感受阅读的快乐、文章的美感。

在教学诗歌《黄河颂》时,我是这样指导的:

师: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一起来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这段激情洋溢的导语很能营造氛围)

师:首先听老师配乐范读(《黄河钢琴协奏曲》),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你是怎样读的。

生1:我觉得朗诵“伟大而又坚强”应重读,因为这个短语开门见山表现了黄河的特点。

生2:我觉得“望黄河滚滚”的“望”应读重音,因为它统领了下面九句话。

生3:我觉得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这几个部分是在歌颂黄河。

我对以上学生的说法予以肯定,要求每个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朗读见解后,再大声朗读给同桌听,这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黄河颂》。

当然,在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很重要,假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很简单,在文中轻易找到答案的话,还让学生不断地读,学生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教师提问要一环紧扣一环,而且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提醒学生通过再朗读,品出新的想法。

三、尝试改变一点朗读的评价

平时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总是非常机械单调的几句“有感情”、“读出重音”等,缺乏在聆听他人朗读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正确抒发,或是在听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理解后的深一层次的表达,所以课堂朗读评价也很讲究艺术。

篇4

活动主题:我让实小更美好

活动时间:第十四周(周五下午4:00)

活动场地:尚德厅

一、关于作品

1.作品以歌颂师德师风、赞美和谐校园等为主要内容,体裁不限,可以是诗歌、故事、散文等。作品时间不超过5分钟。

2.可一人或者多人同台表演,最多不超过四人。

3.要适当配以音乐等艺术表现手法,以增强朗诵作品的感染力。

二、活动要求

1.各级部主任要认真组织,调动本组老师的参赛热情。

2.朗诵作品的内容健康向上,切合本次比赛的主题,要以良好的教师形象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三、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

四、工作小组安排

1.评委

组长:刘xx

组员:张xx

2.现场调度组(包括音响调配、现场组织、奖品分发等)

组长:薛xx

组员:滕xx

3.统分组

组长:唐xx

组员:周xx 刘xx

4.主持人:徐xx

五、评分标准

比赛采用10分制,评委现场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主持人现场报分。(起评分6分,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1.内容紧扣主题(1分);主题深刻,富有感召力。(1分)

2.发音标准(1.5分);语调准确(1分);语言流畅自然(1分);节奏准确恰当。(0.5分)

3.表达生动,动作恰当(1分);感情处理得当(1分);富有创意。(0.5分)

4.上下场致意、答谢(0.5分);服装得体,自然大方。(0.5分)

篇5

【父亲节幼儿园活动策划一】

【设计意图】

每年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以往,我们总是过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唱的歌也总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幼儿对妈妈的情感和依恋远超过对爸爸的情感,其实,父亲也有其温柔的一面,父亲也有着与子女嬉戏的渴望。因此,利用父亲节设计此活动来激发孩子关爱爸爸的意识。尽可能让幼儿体会情感,让孩子知道爸爸工作的辛苦,自己也应该关心爸爸,并能用相应的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目标】

1.愿意用简短的语句介绍自己的爸爸,能向同伴介绍爸爸的职业。

2.理解爸爸工作的辛苦,乐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

3.欣赏散文诗,增进父子间的亲情。

【活动准备】

1.每人带一张自己爸爸的照片。

2.事先在家里将把爸爸的手印印在纸上,并沿轮廓剪下来。观察自己爸爸的日常生活,了解爸爸的职业。

3.散文诗《我的爸爸》挂图、磁带。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引出谈话话题。

小朋友,你知道父亲节是哪一天吗?(每年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爸爸,每个人的爸爸都不一样。今天我们请小朋友来说说你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他是做什么工作的?

2.引导幼儿自由交谈。

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或两两结伴,要求幼儿拿着自己带来的照片向同伴作介绍。在自由交谈后,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谈自己的爸爸,大胆地讲出自己对爸爸的认识。

3.比一比。

请幼儿将自己的小手和爸爸的大手(手印)比一比,说一说爸爸的手为什么这么大?爸爸的大手能干什么?爸爸在家还做些什么事情?

4.引导幼儿欣赏散文诗《我的爸爸》。

(1)配合挂图完整欣赏一遍。

请幼儿说一说感觉:爸爸举起宝宝,宝宝想什么?坐在爸爸翘起的二郎腿上,就像坐什么?骑到爸爸的脖子上有什么感觉?

(2)你喜欢你的爸爸吗?为什么?你在家最喜欢和爸爸做什么?

在幼儿谈话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新的谈话经验。如:我的爸爸是医生,爸爸的工作很辛苦,每天都要给病人做手术,晚上还要看书、开会。我喜欢和爸爸在一起整理图书、做游戏、等,还帮爸爸做其他事情。我喜欢我的爸爸

(3)教师小结。

我发现你们爸爸的本领都很大,每天上班很辛苦,并且爸爸都很爱孩子,希望我们的小朋友成为好孩子。父亲节到了,小朋友也应该关心爸爸,爱爸爸。你为爸爸做什么事来表现你很爱他的呢?你可以为爸爸做些什么事让爸爸高兴?(抱抱、亲亲、给爸爸倒水,捶背等)。

【父亲节幼儿园活动策划二】

设计意图

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为了能够让我们孩子们感受节日的气氛,表现自己对爸爸的爱与祝福,我们班也决定进行一次主题活动。可是当节日临近的时候,我们老师还在构思,这群小宝贝们能通过什么方式或送个什么样的礼物给爸爸们呢?结果,灵感在我们与孩子的一次对话中萌生了!设计一块手表送给爸爸们!

活动名称

送给爸爸的手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知道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懂得热爱、尊敬爸爸。

2、引导幼儿体验给爸爸设计、制作礼物的快乐及成功感。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父亲是一只船,载着我们的期待和梦幻;父亲是一棵树,为我们遮挡风雪和严寒伴随着一句句感动的话语,我们即将迎来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小朋友你们知道那是什么节日吗?那么你们是否想好送给爸爸的礼物呢?请谁来说说?你要送什么给爸爸呢?

小结:爸爸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好多好多,而为了表达我们对他的爱与祝福,今天让我们设计一块手表送给他吧!

二、欣赏各种手表,了解手表的基本构造:

1、欣赏课件各种各样的手表:

师: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老师收集的各款手表,寻找一下创作的灵感吧!

2、了解手表的基本构造:

师:我们来看看手表都是由那些基本部分组成的?(表面、表带)

三、教师讲解、示范:

师:刚刚我们看了那么多手表,对它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就可以创作了!首先要设计一面独特的表面(可以是圆形的、方形的等等),然后就是在表面的两头分段设计表带,并用线描加以装饰。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览、评价:

活动延伸:给爸爸送手表

篇6

而我们会悲哀地发现,在应试的重压下,在我们教师功利性的指导下,在学生自身由于种种原因而放弃体会和思考的前提下,学生的文章呈现出了一些问题:材料有,但多是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是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多用材料,很少有自己的真实体会;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观点;文章思路混乱,不知所云……

针对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想以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为例,尝试着提出几点对学生切实可行的写作启示。

一.俯拾皆素材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对于他的文章,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评价是“他取材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从谷崎润一郎的评价中可以总结先生散文取材的特点:细微琐碎。

我们可以欣赏先生散文的一些题目,《我的母亲》《怀李叔同先生》《春》《杨柳》《白鹅》《吃瓜子》《陋巷》《清明》《读书》《东京某晚的事》,不难发现,先生散文的取材大多细微琐碎,喜欢写身边的人、事和物,有一些甚至是常人根本不会注意或不屑去写的小事,比如《吃瓜子》《白鹅》,这样的材料是很难入高中生的法眼的。但是丰先生写了,并且写出了一种风韵,一种情味,而读者读了也觉得亲切自然,很能引起共鸣。其实,不仅丰先生如此,许多散文家也多以日常生活小事作为写作素材的,现代的像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人,当代的如林清玄、刘墉、毕淑敏等都是如此。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的内容标准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感情真挚的基础是材料真实或者材料让写作者有感觉。综观丰先生的文章多是如此。而留意一些学生的作文,有的由于缺乏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体会而为文造情,去引用那些很难让人内心有所触动的或被人用滥了的题材;有的为了片面追求立意的高深新颖,去引用那些大而空的题材。种种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平时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失却了一颗鲜活敏感的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用心人,注重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并有所思考。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写一些随笔,题材、字数、文体都不受限制,但有一点要求:必须是自己的所历所感,选出好的文章在班中朗读。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往往能引起作为同龄人的同学的共鸣。

二.一花一世界

高考作文如果做到了选材真实和体会真实,并且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学生就能拿到作文的基准分了,但是要使作文得一个比较高的分数,就要朝着发展等级努力。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的要求是深刻、丰富、有文采与创新。那么,如何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深刻而丰富呢?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发散思维,以写作对象为中心,朝四面八方“胡思乱想”,以觅求更多更新的信息,得出某个结论,找出立意深刻的最佳角度。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是深刻和丰富兼具的。丰子恺曾用一首诗来总结自己的散文创作:“泥龙竹马眼前情,琐屑平凡总不论。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说的就是丰富和深刻。综观丰先生的一些散文,它们往往能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折射出重要的生活哲理或暗示现实社会的某些问题。下面来欣赏一些具体的例子。

比如《梧桐树》,作者由对邻居家普普通通的几棵梧桐树一年四季光景的描写,延伸出一个生活和艺术的哲理: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艺术是不能被占有的。再如《车厢社会》,通过自己坐车的几段经历,描写了车厢中乘客的众生相,从而把车厢和人世间联系起来,表现了人世间的种种怪现状。另外,如《吃瓜子》一文,文章具体描写了吃瓜子时繁杂的动作和技巧,最后指出:看到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说明“消闲亡国”的大道理。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生活之于每个人,平淡无奇多,惊险跌宕少。但如果仔细观察,并且深入思考,平淡的生活中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无穷的理趣。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是需要培养的。高二的时候,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具体的做法是学生写的内容,必须包含一定的哲理或隐含现实社会的某些问题,也就是说要学会延伸。写作时可以采用一事多议、多事一议的写法进行评析;另外,采用小组评论时事热点的形式,在一开学就给学生分好组,利用早自修时间,让他们就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评论,每个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因为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做课件、写评论、配音乐,效果非常好。经过一年的训练,许多学生养成了关注热点,关注生活,从细微的事件中发掘出生活的内涵的写作习惯。

三.文贵有风骨

何为“风骨”?古人大致有两种理解:顽强的风度;个性和艺术感染力。由此看来,风骨既可以指人品也可以指文品。

文品即人品。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人格、个性、思想以及生活经历等。读丰子恺先生的文章,能时时感受到先生作为宗师和巨匠丰富与博大的心灵,长者与慈父纯洁和善良的人品,这样的文品与人品折射出来的风度就是风骨,也就是先生之所以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尊重和喜爱的最主要原因。

下面我们可以结合先生的作品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意义美来进一步感受先生散文之“气”,并进一步领略先生的卓绝风度。

他的作品既有对儿童率真的赞美和对成人虚伪的否定;也有对亲人师友的描述、对民众疾苦的关注与同情;既有对旧式教育管理制度、社会丑恶现象的抨击;也有对趣味生活的赞赏和对美好品德的歌颂;另外还有对宇宙人生问题的思考。这些作品都体现了这样一种生命意识:对生命的高度关怀,对生命本身的关心和对生命本质的逼近。

总之,在丰先生的散文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作为独立的个体所拥有的“自我”“小我”的爱与愤,喜与忧,也能感受到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大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这种佛儒共融的风格,也恰恰能折射出先生所具有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传统文化人格。而我们学生的作文总是有太多的小我,小情感,小体会,小经验,小故事,缺少“自我”和“大我”,也缺少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缺少了文章应有之气,之风骨。

四.结语

篇7

一般说来,“讲”可能成为“灌”,但并不等于“灌”,关键在于讲什么、怎样讲。老师的讲在学生阅读课文、接受语言信息形成思想和能力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研究“讲”的艺术,科学地分析“讲”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提高“讲”的质量和实效。这首先要明确“讲”的位置,“讲”仍然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讲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讲”仍然是培养学生准确的理解力,提高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过去由于我们对讲的艺术注意不够,不重视讲的质量和实效,有时把讲变成了“逐句逐句地翻”,学生感到索然寡味,徒然浪费了课堂时间;有时所讲的内容教师自己也食而不化,学生听起来更是吃力;有时隔靴搔痒正是学生已经知道的讲的不少,考生想知道的讲的不多,所以学生觉得听不听都是那么回事。还有的是八股式的说教、标签式的分析,这样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这些教训我们应该记取,要把讲的艺术重视起来,用我们创造性的“讲”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关于艺术性问题很难从教科书中搬用现成的答案,它总是激励人们从实际出发,发挥最大的创造性去孜孜以求。但任何艺术创造又不是主观臆想的,而足有其客观依据,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讲”的艺术也必须受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制约,教师必须把这些客观的东西融会于中,经过头脑加工形成自己的创造力,而讲的艺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细致传神,十分感人。其中写到父亲爬上月台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向左”不仅容易使学生忽略,教师也容易忽略。这里教师应该指出为什么向左,向右行不行?因为他身子肥胖,用双手攀住月台上去是很费劲的,而此时着力的总是右手,所以身子向左微倾,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描写的真切。教师应该从这里指出作者的真情,通过这个细微的动作,渗透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所以,“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这就把知、情、义更好的统一起来,这样讲,对提高学生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由此也使我们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讲的艺术的修炼功夫是没有止境的。

篇8

[关键词]儿童文学 统整 教育 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01

儿童文学是属于现代文学概念。之所以有儿童文学,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儿童与成人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到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文体,于是便有了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立法、立言的文学。

第八次课改以来,儿童文学作为十分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被广泛地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撇开儿童课外大量的儿童文学阅读不说,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文学性内容约占全部小学语文教材的85%以上,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儿童文学作品。也就是说,儿童文学构成了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

根据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长期关注和实践,笔者认为现行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主要具有四种价值。

一是教育价值。儿童文学进入语文课程主要是促进阅读、发展语言、带动写作。优秀的儿童文学以丰富而美好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故事吸引着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语言大都是在字词、语音、情感等方面和孩子产生共振,吸引孩子。当然,儿童文学作品中也有成人语言,但都是儿童文学作家转换成“儿童频道”后的语言。这些语言大多自然、朴实、生动、有趣,便于孩子理解和积累。儿童通过儿童文学习得故事、语言,然后反映在他们的写作中。语文教材,往往在学习完一类课文后安排练习写作。如,人教版(下文所举的例子均为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学完童话寓言就在单元习作中安排练写童话故事;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了描写乡村景色与生活的儿童散文后,安排乡村题材的习作。

二是社会价值。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在儿童性格形成阶段,语文教育负有给予孩子良好的社会启蒙的职责。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故事、童话、小说、散文、戏剧都为儿童读者提供了不少美德方面的形象典范。这些美德包括爱与尊重、诚实守信、善良友爱、尊敬师长、宽厚礼让、俭朴节约、开拓创新等。当然,依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教材以激发和培养儿童爱的情感为主。如,《鞋》《棉鞋里的阳光》《小抄写员》等表现的是家人之间的爱;《纸船和风筝》《小鸟和牵牛花》《窗前的气球》等体现的是朋友之间的爱;《两只鸟蛋》《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等体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等。

三是文学本位价值。文学是一种蕴藉在话语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价值,形象性、情感性和无功利性是它的核心价值。周作人先生认为“文学是无意思之有意思”,立足用形象、情感反映生活、体验生活,超越现实,达到愿望世界的心灵愉悦和满足。相对于其他几种价值观,现行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本位价值的课文较少(这和我们教育中对儿童缺少信任有关),但也不乏一些篇目。如,一年级下册的童话《春雨的色彩》在短小的篇幅中展现春天的美丽景色,蕴含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二年级下册的儿童散文《浪花》,营造纯真、欢快的氛围;儿童散文《找春天》描写孩子们寻找春天、营造生机勃勃、热情洋溢、欢快活泼的氛围等。

四是儿童本位价值。儿童文学以儿童为中心、契合儿童的年龄、思维特征和社会化特征,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主题往往是美好、光明、温暖的,以歌颂儿童、赞美儿童,捍卫童年精神为己任。课文多以描述儿童熟悉的动物、植物形象和富于神性色彩的人物形象为主,而且这些形象以扁平化、类型化为主,便于儿童识记和辨认。语言以轻快活泼、生动有趣为特点,同时大量运用叠音词、同韵词、拟声词等,使相同词句、段落在文中反复出现,以引起儿童在阅读时的亲近感。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语文教材中实际上是一种统整性存在。它不但表现了儿童的心理和情感世界,同时也表现了成人的心理和情感世界;不但体现了文学教育,而且也规定了实用教育、社会教育的内容。这是由儿童文学的艺术特质所决定的。要将儿童文学教成儿童文学,我们必须做到统整。

一、统整教育目标的求实性和求美性

实用语言教育追求的是应需、应试的实用主义价值观,要学习字法、词法、句法、章法,掌握语文基本知识,训练读写听说基本技能。这就意味着学生所学的内容是为其在现实生活与工作的需要而准备的,其所接触的内容应该以满足日常需要为标准,主要目标是教给学生学习现实、求实的语文知识。

而文学教育的目标不在于抵达结论而在于发现过程,不在于直奔终点而在于经由生活,强调被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学作品的回应。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情感的涵泳、生命的感悟、想象的放飞、精神的滋养,并以培植和促进学生的阅读情趣和精神成长作为主要任务。美国作家培利・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详尽地列出了儿童阅读的20种乐趣,如和他人交流的乐趣、从故事中体验游戏的乐趣、在故事中想象的乐趣等。由此,我们认为,激发学生乐于阅读是文学教育的本质属性。

篇9

文/文舞柒七

我错过了年华错过了幸福却没有错过您的教诲。将此文送给我挚爱的老师们!

——题记

温馨的九月,一个值得我尊敬的九月,如期而至。扑鼻的菊香伴着清风缓缓走来,在这个收获的季节,这个留念的季节,我怀着满满的感动,满满的祝福,对我的老师,由衷的说一声,老师,教师节快乐!

教师节当天,我没有想到要去写文,不是我不想写,而是我不知道要怎样去写。每一位老师都是我的恩师,所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母)。光阴一圈圈的走了一轮又一轮,无论老师有没有记起过我是否曾在他的花园里停留过,我永远都会把老师的恩情深深的记在心中,永不遗忘。因为是您的殷殷教诲,才能使我走向人生正确的航线,我感恩!

一言一语,总是那么渺小,老师我会记住,把我的善良发挥到最大用处,永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当穿上白衣的那刻起,就把南丁格尔的誓言当成我的追求:终身纯洁,忠贞值守…守护着千千万万。

春去秋来,同样的细雨。从喜欢上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到我热爱的文字,再到如今的小有名气,我都要感谢我的文字启蒙老师:牛老师,谢谢您。是您的鼓励,支持,才使我如此坚定的在这条坎坷的文字路上不断坚持着,坚持着。很抱歉,我没有选择那条可以通往文学路的正确航线,而是极端的选择了医学。也许正如你所说的那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吧!可是我不想成为状元,你可能会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可是我真的不想,我只想安分的做好我需要做的一切,就像我喜欢写文一样,就是简单的写写生活感言。就像我最爱的那句广告语一样:“人生就像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喜欢护士这个职业还是起源于08年的那次罕见大地震,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情与情的碰撞,而是白衣的守护。因为那场地震坚定了我的从此职业的选择。医生虽然神奇,但是丢失了护士这把利剑,一样可以平淡无奇。通过古代中国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我由衷的热爱“白衣战士”这个雅号。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们这群人间天使,一样可以成为上战杀敌的战士。

牛老师,谢谢您,让我在选择医学的同时又爱上了文学。理想和现实是不能两全的,此时此刻,我只希望,自私的我可以偷偷的自私一下,让我在现实的世界里,保有一丝的幻想:让文字继续前行,让我的文学梦晚一点醒来。就这样,在午夜的梦里,写写我的故事,我的美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老师,黄老师,肖老师,牛老师,姜老师,王老师,边老师…以及那些我没有一一提到的老师们,这句话歌颂你们,一点都不为过。我没有夸大,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遇见一位良师是何等的幸运,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老师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学生还没有成功,但是在人格,修养与道德上,学生认为,学生是成功的,谢谢亲爱的你们,让我平安,完整的走在了人生花季的小路上,这条路虽然很长,但是你们的话语,你们的挂念,你们的祝福,我会带着,不孤单的继续走下去。

教师节到了,13年的教师节,学生在你们的千里之外,送上我最真的祝福:健康快乐,永伴老师。默默的祈福,这一生的遇见,珍惜,珍惜,只因为不会有来世。

秋天的风,有些凉,秋天的雨,有些冷,秋天的心,却很暖。收到老师的问候,一句:胜楠,一人在外,好好照顾自己,祝福你学业有成。今夜的泪水化为了一颗颗明亮的星:幸福,感动。我会的,一定努力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动摇,坚定本真。

你的快乐,我的幸福,你的安好,我的心安。桃李满天下,我愿意成为离老师最近的那颗!

篇10

1. 深钻教材,进入角色

教师在备课时,把课本当作剧本,把自己当作一名演员,深入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和创作激情,让文中的内容深深感染自己,酝酿自己的情绪,力图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

如:有的教师在教《,你在哪里》时,把这首诗与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放在一起教,反复朗诵,虽然不重分析,但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师哽咽不能读,学生则潸然泪下,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以情激情,在情感的感染下完成了教学任务。

2. 注重导语,创设情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因此,导语是创设情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教师一登上讲台,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产生一种情感发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于漪老师在教《春》这一课时就是这样做的。她充满激情的说:“我们一提到春,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绿满天下的美景,一提到春,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限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的?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然后学生齐背杜甫、王安石的诗,在背诵过程中慢慢进入“春”的意境中。之后于漪老师又进行引发:“现在我们就欢乐的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学生经过于漪老师诗一般语言的引导,早已被融进“春”的气氛中,体验着对春的热爱之情,为接下去的教学确立了一个基调。

因此,一个导课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一个平静状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境界中,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种积极的情调,促使教学顺利进行。

3. 分析探究,融入情感

(1)美读,渲染情感的场景。

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情意盎然的朗读,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使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在教学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中。

如: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朗读声音要舒缓、浑厚、沉静、无奈,把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想超脱却不能超脱的彷徨,把渗透在朦胧的月光及模糊的荷塘中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朗读感染思绪好久不能稳定,眼前总是一片碧绿的荷塘。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脸上洋溢着欣赏后的满足感,学习气氛异常活跃。

有表情的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2)美析,融入生活体验。

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氛围、诗歌的画面感,需要教师加以渲染描绘并艺术的再现出来,使学生尽情的投入,全身心的去领会。而文学作品的形象及立意的含蓄、曲折,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挖掘、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对鉴赏对象进行联想,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以至象喜亦喜,象忧亦忧,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一致的境界。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写塞外的大风雪的,遍地都结了冰,树枝也冻成长长的冰串。远远望去,树木一片洁白,就好像一夜的春风把千树万树的梨花吹开了似的。这是多么迷人的景致,又是多么愉快的感受呀!只有有生活经验的人,既看到过塞外的冰天雪地,又看到过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才能把二者联系起来想象。这种想象是被情感体验过的,饱和着情感的喜悦,对欣赏诗句无疑起着积极作用。

(3)借助电化教学手段。

录像、录音、幻灯、音乐等,对创设情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根据课文需要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使教材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 思维延伸,情感升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受到美好事物或英雄人物强烈感染的基础上,教师或深沉、或激昂、或欢悦、或哀婉,熔铸着自己的情感,以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其真情的涟漪,点燃其感情的火焰,使他们获得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所以,可以这样说,“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引导他们去理解一切美好的东西,接受美,追求事物的内在美,并奋发努力去创造美,塑造他们的灵魂,纯化他们的情感,让他们有一个丰满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