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6 22:2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校园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校园故事

篇1

关键词:学生伤害事故;高校法律地位;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过错责任原则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09—02

随着大学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伤害事故也越来越多,这有社会环境安全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心理因素。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牵涉到学生、家长、第三人、学校等相关当事人的责任,高校又是思想活跃的人群集中区,对于伤害事故处理得是否得当就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如何将在校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好,关键在于明确法律责任的承担。

一、学生伤害事故的概念

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校学生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和安全注意义务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学生及他人损害后果,学校应当承担相关责任的事故[1]。

学生伤害事故受害主体包括幼儿园的孩子、中小学学生,也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学生伤害事故空间范围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包括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不以学校围墙为界限,不以是否是正式上课时间为界限,只要是学校负责组织、管理的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都应是责任承担者之一。

二、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观点不一,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将高等学校定位为事业单位法人。我国规定高校在性质上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不能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因而属于非企业法人。在非企业法人中,高等学校既不同于政府机关,也不同于社会团体,因此应为《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事业单位法人。

第二种观点认为高等学校是公务法人。所谓公务法人,“是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由国家或公共团体依公法所设立的,行使或分担国家权力或政府职能的法人”[2]在德国、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公立高等学校普遍被认为是公务法人。《高等教育法》第30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因此,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学校是依公法设立具有法人资格,是独立的法律主体,类似于大陆法系的公务法人。

第三种观点认为高等学校是行政主体。我国《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一是国家机关,二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学校权力有:招生权、学籍管理、奖励与处分权、颁发学位证书权、聘任教师和其他职工及对其奖励与处分权、对本单位设施和经费管理和使用权等。并且这些权力是高等学校以自己名义独立行使并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由此推断高等学校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第四种观点认为高等学校既是行政主体又是民事法律关系相对人。应该说认为学校除行使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权力外,高校与学生又是一种平等的合同关系,高校对自己管理和使用的设施、财产以自己的名义对外承担民事责任,所以又是民事法律关系相对人。

笔者比较认同第四种观点,认为高等学校是“特殊的行政主体”。任何一个行政主体在管理和使用自己的设施、财产的民事法律关系中都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相对人,此处说的特殊之处在于高校与学生的合同关系是通过行使招生权这一行政权力而建立的,是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相对人,行使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权力。

三、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关于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有学者认为二者是行政法律关系,有学者认为二者是私法上的契约关系,也有学者认为二者是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的混合。笔者认为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事合同法律关系为基础行政法律关系为辅的复合型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有其特殊之处,它是以高校获取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权力为前提,以学生报考志愿为发生要件的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它是以行政和民事途径为救济方式的特殊的法律关系。具体而言,高校每一年以招生简章等形式介绍本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招生计划等就是一种对所有考生发出的要约,考生填报志愿就是承诺。但这个民事合同成立以考生达到录取标准和高校获取招生权为前提。高校与学生关系确立的关键是该考生是否取得或拥有高等学校的学籍,是否是该高等学校的成员[3]。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条:“新生入学后,学校应在三个月内按照招生规定进行复查。经过注册后复查合格,即获得学籍。”所以这个民事合同的生效时间应认为是学生学籍的取得时间。

学生入学以后即可享有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及学校提供的住宿、餐饮等后勤保障。高校即可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奖励、处分、颁发学位证书等。学校提供的住宿、餐饮等后勤保障等是完全平等的民事合同,可以通过民事途径救济。而高校行使法律法规授权的对学生学籍、奖励、处分、颁发学位证书等权力有损学生利益时,学生可通过行政途径进行救济。因为学生和学校形成的只是外部行政法律关系,学生并不是学校的内部成员。

高校与学生的这种平等的民事合同法律关系为基础行政法律关系为辅的复合型法律关系,是以学生对高校要约了解后,自由、自愿选择的结果,所以说平等性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基础。学生入学后学校对学生有服务、管理的义务,这些义务包括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正常完成学业等,这既是学生受教育权的体现、又是合同潜在的义务,其中就涉及行政权力的行使,因而说这种关系以行政法律关系为辅。

四、在校大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

篇2

关键词:校园生活文化;大学校园空间;文化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校园生活文化是一种自下而上产生的文化形式,它发源于校园生活之中,又渗透进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影响师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理念来发挥作用。校园空间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师生生活的容器,各种生活化场景对人的教育作用远胜于课堂,校园空间环境对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校园人群年龄构成、文化素质、行为习惯相对接近,校园生活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的特点,不同的大学各自都具备相对固定的特色化生活方式、文化活动,在师生中代代相传,植入了校园文化基因之中。在长期发展中,这种特色化的校园生活与空间环境之间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关联,产生了一种生活化的文化网络,进而激发了校园中场所精神的生成,使校园文化与校园空间融为一个整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校园建设步入,随着信息全球化,东西方文化交融,社会经济转型,校园空间模式也在继承融合中求变化。然而,由于当前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周期的压缩,建设规模的扩张,容易造成设计方案批量生产和重复使用,并忽视对原有生态地域特色的保护导致校园个性的丧失,导致规划设计模式的趋同,以及大学所应具有的魅力和氛围的缺失。中国的大学校园的生活文化建设正面临精神和物质双层面的困惑,大学校园生活文化空间的建设与发展迫切的需要理论的重视与研究,它的存在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供校园生活的多元承载

大学空间之所以较其他层级学校更具有讨论弹性和论证的必要性,在于大学课余生活的本质具有准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尤其在社会关系和活动模式层面。大学的课余生活远较中小学来得充满余裕而具有活力,课外生活是大学生另类核心学习课程的概念,已为不争的事实,但是相对应的课外活动空间确鲜为规划者重视,课余生活的特色往往塑造出大学独特的人文性格。英国剑桥大学被广为传送的师生下午茶和校外沙龙、咖啡厅里学生自发性的讨论活动令人印象深刻;印度泰戈尔大学在丛林中专注在于自然体验的学习生活自成独特风格;法国巴黎大学没有围墙、融入社区和城市,学生大多寄居民居,师生经常举办家庭烹饪、品酒闲聊的传统,增加了另类的师生非正式互动生活。

大学校园空间,如果只是原始单一的使用功能,充其量只是一个装载活动的容器,无法真正触动人心。引发怀念回忆,更不可能形成传颂永久的意义空间。大学的传统,出了引以为傲的成就之外,不可避免的也必然会建立在一些师生间的名人轶事以及行之久远的仪典习惯上,凡此种种或可名之为“校园故事”。故事的本质有些会被出传颂,也有些会被师生通过年复一年的重复活动形成集体记忆,这些活动沉淀在间上,行程“行为场域”,这些充满意义的空间,与其他功能性空间大异其趣,因为它们是“值得记忆的”。

承载校园事件的意义空间的存在,基本特质是有机分布和零散的,从量体而言,具有微观的特质,类似人体的神经丛结,相互纠结,密切关联,若能普同遍布在校园各个生活圈域,可以形成意义空间的神经丛结构造,悠游其中,大学课堂之外的自由学习和生活诗意应该是可以被预期的。

二、营造校园生活文化的个性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受到大学历史发展、学科特色、教育理念的影响,反映了高等教育机构特有的组织制度、行为方式、精神内涵。校园文化通过空间环境和建筑整体形象,传承教育建筑所应具有的空间特质,展现传道育人场所应具备的文化底蕴,对校园空间行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千姿百态,各个大学之间往往文化性格迥异,学科专业、教学方式的差异也会造成文化内涵的不同,尊重这种差异,传承校园文化的个性特色,才能产生风格多样、个性生动的校园空间。

每一所大学在其历史发展中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特征、城市文化以及学科专长等客观条件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逐渐演变成大学传统与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个性化、生活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的文化生活氛围由于更贴近师生的日常活动,具备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力,对师生的个性、人格、心理有着更强的教育引导作用。同时,也由于它来源于校园环境与师生生活本身,所以具有强烈的独特性,是大学校园文化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例如,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校园均与河流邻近,划艇运动一直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自19世纪起,两校开始正式的划艇比赛,并逐渐发展成两校之间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校际传统活动,而牛津、剑桥各个临河而建的学院式建筑所拥有的河畔步道、小桥、船库各具特色,是两校最为独特的校园景观,成为师生课余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武汉大学校园被称为“中国最美的校园”,其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交织,大学建筑与山体环境相融合,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每年一度的“樱花节”都会吸引师生与大量市民的参观游赏,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校园范围,成为城市中最具知名度的文化活动之一,赋予武汉大学校园更多的浪漫色彩,在此生活的师生认为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调动了共同参与的热情,激发了创造力与多元思想的表达,营造了充满个性的校园文化,使他们为这里与众不同的校园环境与生活学习氛围而自豪。

三、传承校园生活文化的脉络体系

不同国家、地区的大学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地域大学的创建起源、演变历程、发展目标各异,都导致了大学之间历史与人文积累的千差万别,校园的人文氛围迥然不同。坚持各自的文化氛围特色,立足于本校的历史与人文传统,是校园文化个性传承的基本原则之一。历史悠久的大学具有先天的文化优势,人文氛围浓厚并且具备传承发展的自觉意识,只要不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改造,贯彻有机更新的发展理念,一般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氛围延续。新兴大学校园历史较短,文化积淀较弱,但也可以通过对校园空间层次、尺度、序列等的优化处理,增强空间的亲切感与归属感,辅以内涵深刻的文化景观体系构建,仍然可以营造出特色鲜明的人文氛围,近年来大学新校区建设中不乏这样的优秀案例。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的公共空间体系设计得非常成功。校园中以中央水系形成景观轴,将教学与生活分为东西两区。教学区建筑以80m×80m的正方形平面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网格状布局,产生了若干个相互连通的内庭院,引入不同文化主题的布置,形成了内涵深厚、尺度宜人的室外开放空间系统。庭院通过组织垂直交通的“节点塔”与网格状教学空间相联系,可以自由通达教学区各个部分。一条长达756m的“建艺长廊”联通了生活区与教学区,成为整个校园平面构图的线性主干,给师生提供了通畅、便利、舒适、安全地到达校园各个功能区域的捷径。长廊东起生活区主广场,西联教学网格,并与教学区的交通网络融合,把校园中各部分的公共空间联系成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体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新媒体 西京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传统媒体”而言的,而人们对于媒体“新”、“旧”的划分,必然会随着时展、技术进步而改变。因此,从时间维度看,“新媒体”应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概念,其内涵会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

新媒体是利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及有线网络等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主要以各大网站、手机媒体、数字杂志、电子书、移动电视、博客、微博、微信、数字图书馆等为主要形式,被称为“第五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新媒体资源具有信息快捷、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独当一面,必然会引起校园文化的连锁反应,促进校园文化发生渐进式变革。

二、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1.新媒体增设了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新媒体作为网络资源的集合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现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信息平台;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情况、沟通思想、研究问题的重要平台;成为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甄别获取信息,提高学生辨识和选择信息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学习平台。

2.新媒体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新媒体信息往往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新媒体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进一步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内容,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更丰富,方式更多样,使大学校园文化可获得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说,新媒体为大学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养分,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载体,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内涵。

3.新媒体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即便身处校内,也可以十分便捷地与外界进行思想的交锋与碰撞。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创意通过新媒体展示出来,便能得到更多的响应,更多的意见交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自信心不断增强,更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校园文化的价值选择更多元,大学生思想活动空间不断拓展,同时极大拓展大学文化空间,增强大学文化的活力。

三、我校部分单位通过新媒体建设校园文化的具体应用

万钧书院自2014年6月起筹建以来,就已经通过建设官方微信平台开展新媒体资源应用,目前书院微信公共平台已开设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服务号用于推送每周学校和书院的重要新闻同时配合各类活动开展多媒体应用,以书院达人秀为例,在服务号上开展选手投票,当日浏览量超过一万八千人次,增加用户一千余人。订阅号用于推送每日新闻及学生喜闻乐见的幽默故事、生活百科等,同时可作为活动现场的互动传播,以万钧书院迎新晚会为例,在订阅号上开展微信墙,短短两小时之内即收到两万条以上的留言。企业号用于书院内部工作,如活动审批、签到签退、功能室申请、推送工作消息等。三号同时运营,各有侧重,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日常工作上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共有用户近五千人,自建立以来已推送消息140余条,覆盖读者70余万人次。

四、开展校园新媒体建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切实转变观念,确立适应新媒体的大学文化观。

新媒体对大学的影响,观念层面最深刻。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必须转变观念,确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观。结合新媒体的特征,对于新媒体条件下的大学文化,可以从五个方面把握:一是从空间看,要走出“象牙塔”,面向社会,视野更开阔,决不可局限于校园的狭小空间。二是从时间上看,要更加迅捷,增强应变能力;要更加长远,面向未来,决不可短视。三是从内容看,要更丰富,主动把握社会动态,决不可自我隔离。四是从主体看,要更多元,尤其尊重大学生作为大学文化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与大学生对立起来。

2.建设数字校园,加强对新媒体的掌控与运用。

如今,新媒体作为人类新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已经融入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理应在新媒体技术开发与应用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对此,大学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应适当超前规划大学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大学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广大师生运用新媒体创造必要的条件,避免成为信息社会的孤岛。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运动 自我医务监督 预防

我们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受伤的部位、运动项目、易受伤的活动时间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只要掌握一定的预防知识和良好的自保自救意识,许多运动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新乡医学院2007、2008、2009和2010级4个年级在校的本科学生2800人,其中男生1547人,女生1253。每个年级700人,平均年龄19.2岁。

1.2研究方法

1.2.1运动伤害事故调查 采用问卷向学生调查是否发生运动伤害事故,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受伤的部位、运动项目、活动时间。同时,在校医院的配合下复核了上述4个年级学生病历,核实运动伤害事故情况。

1.2.2干预实验 把新进校的2007级作为实验班,2009级共有40个班,分成两个大的对比班,对前20个班有针对性地以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自我医务监督知识。21-40班按正常的教学法进行。对2010级全年级按2009级前20个班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

2 结果

2.1运动损伤发生一般情况 2009年9月—2010年7月共发生运动损伤612例,其中因踢足球而受伤237例;篮球104例;田径69例;排球31例。运动损伤的发生时间以下午课外体育活动多见,共发生453例,占74.01%。受伤类型以扭伤和挫伤多见,分别为204例和123例,占总数的33.33%和20.09%。

2.2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受伤发生率 2009级前20个班(实验班,350人)2009年9月—2010年7月共发生41例运动损伤,发生率为11.71%;而2009年级21-40班(对照班,350人)共发生73例运动损伤,发生率为20.86%,对照班运动受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班。

2010级(实验班,700人)自2010年9月至2011年7 月共发生106次运动损伤,发生率为15.14%;而2007级、2008级第1学年运动伤害事故分别为139次和128次,发生率分别为19.86%和18.29%差异亦有高度统计学显著性。

3 讨论

造成运动伤害事故的原因:

3.1准备活动不充。

3.2学生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不熟练。

3.3场地、器械不符合要求。

3.4天气、温度的影响。有的同学在烈日高温下进行长时间大运动量的练习,时常会因为体内缺水,而造成人体虚脱,随时会发生各种运动损伤。

3.5高度兴奋,凭着自己的一时冲动,不管主、客条件因素的限制,横冲直闯,在练习和比赛中不遵守规则。精神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将使肌肉力量减弱,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下降,反应较迟钝等发生损伤。

3.6组织工作未做好,缺乏必要的指导,致使大量损伤事故的发生。

3.7老伤未愈,过早锻炼。

3.8运动量安排不合理。

3.9不懂保健知识,不会自我保护,被他人撞、踢等易导致受伤。

4 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

4.1要加大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逐渐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的场地改造与扩建,更新体育器材和设施,确保提高体育场地和器材使用的安全系数,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4.2加大对伤害事故预防的教育力度,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保自救能力,特别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当将安全防范教育列入体育教学计划,要对每位学建立健康档案,掌握学生是否有某些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以便在安排有关活动时加以控制。

4.3我校从2004年成立了体育俱乐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由体育教师对每个俱乐部成员进行场地的分配,器材的借还,技、战术的辅导,统一安排,统一活动,运动伤害事故明显得到控制。

4.4要合理地使用运动器材,避免一些运动伤害的发生。

4.5运动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后要做好整理活动,运动中要穿合适的衣和鞋,不要在过低和过高的气温中做长期大运动量的活动,也不要在饥饿或过饱的状态下参加激烈的体育活动,在竞赛中,要懂得该项目的规则,无条件的执行规则,听从老师或学生裁判员的判罚。

参 考 文 献

篇5

关键词: 言情小说 独立学院女生 恋爱观

大学生谈恋爱是目前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独立学院女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承受着更多的学业与心理压力,她们的恋爱观更应引人关注,并已成为高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1]。本文从独立学院女生恋爱和她们平日喜爱看言情小说的普遍现象出发,分析独立学院女生恋爱观的特点,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的相关举措。

某天,我惊讶地发现我的一些女同学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某个名字和某些故事情节,她们时而眉飞色舞,时而痛心疾首,时而无比羡慕,那表情足够让人对她们所讨论的故事垂涎三尺。看到大学城里一对一对的情侣游走在校园,我自然地联想到了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

一、恋爱是女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正值青春期的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和情感上都有其特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引人关注。她们以女性独有的细腻体验着爱情,体验着人生。由于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年龄和特殊的情感等因素,她们作为一个经专门知识训练的独特群体,观念更加前卫,思想更加解放。目前我国大学生生理发育出现“加速现象”,呈现出发育年龄的早期化,并已经基本发育成熟或趋于成熟。而在大学校园内的女生,生理已趋于成熟,这必然促进她们对异性向往、追求及爱慕的情感产生。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也是爱情萌生的原始契机,是大学生恋爱的内驱动力。爱情就其内容而言,绝不是单纯的肉体吸引,而是一种思想的一致、感情的共鸣和兴趣协调的高级精神生活。在大学校园里,来自生活、社会与学习的压力都较小,她们不必为了生活而过多地担忧,而在未工作前社会的压力也相对较小,学习方面更是比较宽松,她们的剩余时间比较充裕,更有时间去接触言情小说,而正是这种环境,以及对爱情的向往造就了现在大学生恋爱的普遍性。大学校园像一个暖巢,为她们的爱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这就使恋爱现象在大学生中的普遍表现,成了大学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女大学生普遍爱看言情小说

我们以温州大学城为例,对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瓯江学院和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进行调查问卷,实际发放问卷800份,回收实际有效问卷734份,有效回收率达91.75%。

调查显示,90%的独立学院女生曾经读过言情小说。22%的人天天看小说,16%的人基本两三天看一次,只有23%的人偶尔看一会儿小说。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反映出,在校园里存在一大批看言情小说的女生,有的女生甚是入迷。

三、言情小说与女大学生恋爱观的关系

在曾经看过小说的女生中,31%的人赞成大学生恋爱,不到10%的人反对大学生恋爱。研究还发现有86%的独立学院女大学生经常在一起相互讨论某本小说里面的情节,其中有30%的人会被小说所谓的爱情吸引,认为爱情会像小说写的一样美好。还有56%的女生因为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而对现实中的爱情抱有美好的幻想。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发现,言情小说的存在对女大学生的恋爱观确定存在一定的影响,它们是女大学生获取爱情知识的重要渠道,这种信息不断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可否认,它们的有些思想是积极的、健康的,对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一些在经济利益或是一些其他因素的驱动下,对恋爱、性进行夸张描写和渲染的小说,这就很容易让一些女大学生想入非非,这对于一些充满好奇心且没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较高的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女大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很容易误入歧途,进行不该有的模仿和尝试;有些小说反映了一些因失恋采取极端方式如自杀、残杀恋人等的过激内容和场面;有些小说充斥着婚外恋、第三者、同居、傍大款、包二奶。这致使部分女大学生并不牢固的传统道德受到削弱和瓦解,偷吃禁果、傍大款、充当第三者的现象不断出现,从而使性观念开放化、实施化[2]。

四、正确引导女大学生恋爱观的举措

研究表明,有78%的独立学院女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一些有关爱情方面的教育。在解决女大学生的恋爱观问题上,既要采取措施帮助她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又要加强对她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这才是解决女大学生情感问题的根本举措。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因此引导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站在学校的角度,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教育,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3]。

(一)加强女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帮助她们懂得恋爱的意义。

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女大学生在择偶标准上,把道德品质放在重要地位,要使她们认识到,道德品质是真挚而持久的爱情的重要基础,也是建立长期共同生活的一个首要条件。只有在生活态度方面保持基本一致,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基础,双方才能志同道合、共同奋斗、共创幸福、互敬互爱。男女之间的真正爱情的产生,除了道德品质之外,还有性格的相近,志趣的相投,容貌和风度的互相愉悦,精神和气质的互相吸引,等等。择偶总是把对方的经济、思想、品德、性格、文化、身体、容貌等方面的条件加以“综合考察”,根据主要条件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在择偶时要将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起来。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女大学生往往追求外在美胜于内在美。如果把自己的爱情仅仅建立在“外在美”的基础上,则未来的家庭、生活等是没有保证的。

(二)加强女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帮助她们明白爱情的真谛。

不管当事人是否愿意承认,恋爱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实际上都是与人类最基本的心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女大学生感知细腻、情绪易激动,在性格上依赖性强、意志力弱、敏感、多疑、情感不稳定、自制力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女生的心理辅导教育,可以成立一些专门的女生心理咨询机构或安排专门的女生心理指导服务时间,采用集中辅导和重点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讲座或者利用学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时间调适女生的恋爱心理,使之能够正确认识恋爱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把爱情摆在适当位置,使她们增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心理机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正确的爱情观。针对女生中的不同思想、不同恋爱动机和需求,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她们提高恋爱需求层次,培养自尊、自爱、自强的生活态度,在心理教育中端正她们的恋爱动机,让她们懂得为什么恋爱、怎样恋爱,做一个“恋爱情商”高的人,从而促使她们的心理健康发展[4]。

(三)加强女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帮助她们提高自身的能力。

处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心理发育趋于成熟,但思想、情感不稳定。她们有强烈的“成人感”,情感丰富却难以驾驭,渴望交往而又有较强的闭锁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交往教育,鼓励女生在交往中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建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鼓励女大学生走出狭隘的人际交往空间,多与同学、教师、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制造同学问沟通的机会和渠道,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使同学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合作,一人有难,大家帮忙。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氛围,增进女大学生的情感健康,促进女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学校也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重新转回到学习上来,并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新朋友,从而扩展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加强女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帮助她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高校应大力加强理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恋爱、事业、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充分利用家长、同学等教育渠道,引导学生在恋爱中能正确控制、把握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正确把握感情底线。除此以外,还应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精神生活得以充实、精神追求日益升华,支持她们正常的异往和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恋爱关系,把大学生恋爱引入健康的轨道。改善社会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的校园气氛,消除她们的孤独感,培养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优化生活环境,使她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女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热情帮助因单恋或失恋而造成心理压力的同学摆脱不良情绪的困绕,培养她们积极的健康情感。同时还应该增强学校的管理育人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五、结语

爱情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女大学生风华正茂,青春蓬勃,涉足恋爱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恋爱观和健康的心理,就有可能酿出爱情的苦酒。我们不能完全抵制言情小说,既然它能在这个社会存在就一定有着它的价值,我们要切实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存状态,对女大学生在恋爱中暴露的种种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致力于揭示她们的恋爱现状和心理特点,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和举措。

参考文献:

[1]金乐.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的研究与思考.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Vol30,(03).

[2]范小西,刘会可,寇誉元.高校女大学生恋爱观存在问题的社会化因素探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1).

篇6

1、棠雪不滑冰是因为她在一场比赛中意外受伤,尽管获救,但这给她造成的伤害还是存在的,也直接导致她放弃了梦想。

2、该剧根据酒小七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速滑少女”棠雪在大学校园里重逢“冰球男神”黎语冰,两人在追逐冰上梦想的过程中,收获真挚爱情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1.从形式上看,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在内涵上有共通点 组织记忆有三种形式:

(1)精神层面的记忆,比如组织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2)物质层面的记忆,即组织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包括荣誉、成果、制度革新等。

(3)制度层面的记忆,即组织存在的行为规则、规章条例、办事程序和惯例。同样,大学校园文化的形式,也可分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次。从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的形式上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和思想、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物质文化主要指物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和一切环境设施,包括课程和专业建设、图书仪器设备、校舍建筑、实验(实训基地)等校园环境;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和措施、各种规章条例等;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道德情感和传统风气等行为方式,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因此,校园文化在形式上的分类与组织记忆的存在形式在内涵上具有共通性。

2.从特征上看,校园文化和组织记忆都具有历史性

组织记忆是组织内部一定历史阶段特定时间所记录下来的人与事的活动和信息积累,是学校事件和实践活动等历史事实的体验性记忆。而校园文化,无论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由于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时代性,它们都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积累的产物。这些文化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所以,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

3.从内涵上看,组织记忆是建构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素材

一所大学的组织记忆是组织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是师生对学校过往事件的认识、理解和体验。可以说,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重要构件和主要通道。

(1)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校园文化的建构首先要从学校历史中寻根,通过回味历史记忆、寻求教育价值和社会需要,形成组织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做事方式。建构校园文化,不是毫无价值地选择坚守史实,而是需要带着集体情感对其进行重构,根据师生的身体实践、心理体验寻找鲜活灵动的故事,并从中分析师生实践活动中隐藏的群体的价值取向。

(2)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件。校园故事、典故、建筑遗址和关于壮大、变故和发展的学校记忆的创造,是学校记忆生成的过程,也是文化产生、选择和聚合的过程。通过讲述历史、展望未来,把过去带回现实,建立自己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通道。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对老一辈积存的文化内容加以价值审视和评判,经过“文化再造”后选择性地传播给后人。这个文化的审视和评判的过程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和遗忘的过程,也是学校的历史记忆被取舍、认同和接纳的过程。因此,新的理念和文化的引进必须经历记忆的改造,通过师生员工个体与集体的创新、批判和吸收等过程,实现成功的变迁,真正成为学校的历史文化。

二、组织记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组织记忆是学校发展创新的关键要素

历史记忆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想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学校的发展需要历史记忆来参与建构。

(1)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活史料。历史记忆是成员集体对学校过去发生的事件、活动及其产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感悟所持有的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记录在师生员工大脑中且已得到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和其中蕴涵的价值,是学校发展的原养料。学校的发展必须体现历史的厚重与新的观念的和谐,并在当前的社会境遇下,根据外部变革的要求,对原有的传统与习俗进行转型、改造或者重建,使学校保持可持续发展。

(2)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准过程。《文化的记忆》一书分析了文化记忆的形成过程: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沟通记忆———文化记忆,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再通过沟通和分享形成文化记忆。这个不断变化的认同过程是记忆选择和更新的过程,也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准过程。由此,学校记忆的形成过程也是师生员工在记录校园事件中不断认同和更新记忆的过程。

(3)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新动力。记录历史是用来反思的,反思历史是为了创造未来。因此,组织记忆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拷贝,不只忠于“过去”,还要忠于“未来”,要通过学校记忆来总结和反思经验与教训,选择与融合新的内容,通过历史记忆的各种养料滋养新的发展,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记忆。

2.组织记忆是引领教师成长的主要资源

集体记忆是组织个体记忆中雷同的部分,个人记忆需要来自共同存在的集体记忆的引领。

(1)学校记忆是构建教师文化的重要内容。集体记忆由教师个体一代代地传递,教师记忆体系的建构必须在集体记忆的框架内完成。某种程度上,教师在传承过程中会持有私人的喜好和情感,教师对学校记忆的个体认同、感知和加工过程也即教师文化的形成过程。

(2)学校记忆是指导教师实践的一种策略。学校记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智慧或教训等有关。这部分记忆由于贴近教师的实践和心理,如作为培训教师的基础材料,将会产生较好的培训效果。

(3)学校记忆是润泽教师发展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基于过去的集体意象。这种意象体现了诸多关于做事方式和价值追求等的文化形态。记忆形成的过程并不止于建立记忆,还在于在教师中培植和形成共同愿景、共享价值观的过程中,并逐步形成这个年代教师发展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养分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滋养学生成长。校园是个充满记忆的场所,学生在学习期间发生故事的地方就是校园文化成长的空间。发生在校园里的记忆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养分。

(1)学校记忆是教育对话的基础。从师生共同拥有的记忆中找到教育对话的起点、共鸣点,建立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用学校关键性事件、集体体验和校园时空记忆等作为课程,对学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校记忆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校园生活的元素非常丰富:有校园环境的变迁,有记忆场所的更替,有感人的励志故事,有探究成长、解决情感问题的案例,也有面临困难、遭受挫折的教训和典故等,处处包含为人处事的典范和学习实践的生动事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学习和生活教材,是学生成长的“养分”。

(3)学校记忆是学生文化的核心。在学校的框架内,学生只要还在校内,他们的话语体系、行为举止和言行习惯就十分契合。可以说,学校和教师、学生构成了一个整体。师生在校园的学习与生活画面,构成了学生对学校的集体记忆,而这些记忆又构成了学生群体文化。

三、组织记忆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构思路

1.以组织记忆方式架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的构建有多种思路。常见的一种思路是用理性的方式来架构,通过提炼校园文化的总体状况,然后区分校园文化的不同层面,从中细化出多种文化类型。这种方式虽然全面,但却有可能忽视一所学校生动的活动事实与人物。另一种思路,则是以组织记忆的方式,也即校园事件讲述、交流、回顾的方式来构建。这种方式立足于某一所学校的活动事实,在每个人的感同身受中形成对学校文化的丰富记忆。从组织记忆方式入手构建校园文化的方式:

(1)收集和整理学校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叙述。召集历经学校重大事件和熟悉学校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进行集中讲述、讨论交流,分享发生在校园的代表性事件,并把这些事件加工成若干完整的学校故事。

(2)提炼学校精神,将学校故事和师生员工的体会、感受与叙事整合在一起,从中梳理出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对频繁出现并能代表故事精神的词汇整理加工,提炼形成学校精神的基本词汇。

(3)展开学校精神,即从中引申出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等价值体系的思路。而且把每种文化形式都用一个或几个学校故事作为解释。虽然这种方式应用得不多,但却不乏成功运用的例子,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的《北仑冲击波》一书,就是作者通过手中的笔,讲述了一系列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历程中,充满智慧的能够代表宁职院文化特色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回忆、有反思,也有构建,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宁职院这所特色名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更新与成长。

2.以组织记忆助推校园文化管理

校园文化多姿多彩,学校记忆纷繁复杂。引导学校记忆是学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善于运用梳理、定格和丰富学校记忆的方式,来重构、优化校园文化,推动师生精神世界的提升。

(1)梳理学校组织记忆。可以通过集体梳理、提炼提升,形成完整的集体记忆,让零散的记忆接上“记忆链”。具体的做法:建立学校记忆整理机制,可以将学校师生中的核心成员聚集在一起,开展文化分享活动。通过举办恳谈会、节日茶话会和离退休教师座谈会等,共叙学校重大事件,联结个人记忆,延续集体故事。每学期回顾一些专题活动,建立梳理集体记忆的良好机制,定期评选重要事件和印象人物,每两年编辑汇集学校记忆文本,引导师生定期回顾、总结和反思,积淀良好的学校记忆。

(2)定格学校组织记忆。将学校记忆存储为固定档案,帮助定格,促进保持。可以建立三种记忆定格:

①物质载体符号定格。将学校记忆符号化,借助校园物质载体来保存,如编辑出版校报、校刊,建立校史室和荣誉室,开辟师生作品纪念馆,搭建学校记忆墙,编辑学校老照片,为优秀学子和教师塑像等。用这些载体记录历史,促进学校记忆的定格。给予学校环境和活动丰富的文化符号,提升校园人物和事件的文化味,让学校记忆更鲜明、厚重。

②网络信息虚拟定格。建立校园网站、微博或微信平台,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实践活动的资讯、图片、纪要等,通过电脑网络、手机客户终端实时传达,供大家浏览和欣赏交流。

③活动仪式定格。构建特色记忆场所,保留和繁衍集体记忆。比如在一些特定场所,坚持举办某个纪念庆典,开展具有象征意义的实践活动或教育仪式活动,通过仪式的演练来唤醒、保持和传达学校的活动记忆,维持记忆场所中积累的集体记忆。

(3)丰富组织记忆。通过对记忆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和充实,再生新的故事,并以此来建构内容丰厚的学校记忆。

①创造活动,增加学校记忆。想方设法创设环境和条件。根据师生需要,强化参与式活动。每次活动组织让尽可能多的师生参加,增强文化活动的辐射面,提高事件的效度,让集体活动留下的记忆更广泛更深刻。

②引入社会事件,推动实践探索。学校要顺应国家和地方需要,服务社会需求,开门办学,拓宽师生视野,开设时政讲座和论坛,组织师生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剖析、探究和亲身实践,促进大家对学校记忆进行历史节点的解读和建构,丰富其内涵,让学校记忆具有历史空间感。

③创新组织记忆。封闭和保守的学校记忆必然导致学校停滞不前。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对教育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提升学校记忆。在学校重大转型和提升时期,对学校记忆产物,诸如文化符号、制度规章、教育活动和传统仪式等,进行系统性清理,剔除教育功效不明显、时代感不强、过时了的内容,搭建顺应时展的记忆框架。通过重组和创构,建立学校新的记忆体系,推出新的文化产物,引发新的思考,满足新的需求。

四、结语

篇8

1、棠雪参加了腾翔杯,复出之后第一战,本来想要证明自己,没想到赛程最后一段意外摔倒,所以没有拿奖。

2、《冰糖炖雪梨》是由朱锐斌执导,吴倩、张新成领衔主演,周历杰、楚月、曹博、何宣林、魏天浩、韩玖诺、秦天宇主演的青春爱情竞技成长剧。

3、该剧根据酒小七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速滑少女”棠雪在大学校园里重逢“冰球男神”黎语冰,两人在追逐冰上梦想的过程中,收获真挚爱情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1、《冰糖炖雪梨》于2020年3月19日在江苏卫视、浙江卫视首播,并在优酷视频同步播出

2、《冰糖炖雪梨》是由朱锐斌执导,吴倩、张新成领衔主演,周历杰、楚月、曹博、何宣林、魏天浩、韩玖诺、秦天宇主演的青春爱情竞技成长剧。

3、该剧根据酒小七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速滑少女”棠雪在大学校园里重逢“冰球男神”黎语冰,两人在追逐冰上梦想的过程中,收获真挚爱情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九月是开学的季节,但是云南大山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却因高昂的学费和走出大山的路费望而生畏。在今天的航班上,昆明航空‘阿诗玛’乘务组将特别开展‘空中义卖·公益助学’爱心义卖活动,义卖品为两架47cm昆航机模,义卖收入将由昆明航空和云南省青基会捐赠给2012年云南希望工程“公益100”——第三届昆明航空“助梦起航”爱心助学活动中的贫困大学生用于学习和生活,并由云南省青基会向捐赠者开具和邮寄捐赠发票。”航班起飞前,乘务员向客舱旅客介绍了本次爱心义卖活动。

“此次资助的贫困生中,有来自临沧市永德县身患淋巴癌晚期辍学半年进行化疗却以608分的成绩考取厦门大学的李嘉林,有来自玉溪元江县龙潭村委会武洒组父亲右手三级残障、母亲间歇性精神病却考上全国唯一一所女子高校的18岁少女白海瀛,有来自楚雄市八角镇八角村父亲患有严重的鼻咽癌为治病欠下12万元巨额债务却坚持考上南京财经大学的余春兴……”当听到这些山区孩子们自强不息、坚强奋斗的故事后,许多旅客都为之动容。

随着乘务员主持人通过客舱广播饱含热情向大家发起号召,这场万米高空的爱心义卖正式开始了。47cm昆航机模200元起拍,每次竞价以10元倍数进行。“200!300!350……600!”第一架机模拍卖在爱心旅客们激烈的竞价声中开始,最后由王先生的600元价格拍得。在热烈的掌声中,王先生从乘务员手中接过机模,他激动地说:“祝孩子们梦想成真,平安健康,展翅翱翔!也祝昆明航空越发展越壮大!”简单而真挚的语言,表达的却是对山区孩子们满满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