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景色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9:2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冬天景色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由字到画,巧妙布局
写景文重要的是谋篇布局,按照顺序描写景物,便于读者发挥想象,融入文中的景物环境中。但中规中矩的描法,未免显得死板,缺乏艺术气息,吸引力不足。因此,在写景作文中,可适当借鉴绘画艺术中的构图技巧,从不同侧面来展现同一自然景物,提升作文的真实感。
(一)画面切换。整篇文章从布局来看,主线分明,以济南冬日的“温晴”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紧扣“山”、“水”两大主题绘制不同的画面,以展现不同侧面的济南冬景。如摇篮山景、雪后初晴、空灵水景三幅画面的切换,从布局上呈现出清晰的结构,先写山景,再写水景,秩序井然,层次分明,为读者呈现出立体的空间构图。一方面遵循了景物描写的空间转换规律,另一方面作者在描绘每幅画面时又融入了山水画的构图技巧,将宏大的背景与写实的近景相结合,如用“摇篮”来描绘济南的地理环境,写雪景细化到“山尖全白了”,写水景又写出了天水相接的美丽,使文章呈现出脉络清晰之感。
(二)详略得当。在整个自然景物中,不是每个景物每时每刻都需要用文字展现出来的,而是选取最能表现景物特色的景色和时间来描写。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以大观小”的取景方法,这是山水画中常见的构图方法。如用“摇篮”比喻冬日的济南,激发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却没有直接描写济南四周的景色和地理环境,不仅形象具体,且使文章鲜活。
(三)色彩对比。在写景作文中,学生容易将重点放在景物上,往往忽略色彩的对比描绘。然而,写景作文缺乏了色彩,如同画面缺少了颜色,很难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力。作者以北方冬天的阴郁与济南冬日的艳阳高照相对比,在色彩上一暗一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不禁想象出两幅画面来:一幅灰雾惨淡,一幅和风煦日。这种“以色补形”的烘托技巧,在写景作文中较为常见,可突出整体画面的层次感。
在写景作文中,学生既运用的是文字,又免不了对景物的描写。因此表面上是抒写文字,实则是通过文字来展现内心的景色。在描写中可大胆运用拟人化的语言,赋予景物以生命力,使作文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二、由心到景,虚实结合
写景作文需要心中有景,才能行诸笔端。相反,心中无景,为了描写而描写,景物也会显得呆板而毫无生机。在景物描写中,借用山水画的绘画风格也是颇为常见的手法,在作文中可谓行之有效,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入体验。要使读者感受到景物之美,首先要感动自己。《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运用亲身感受来写,通过唤起读者个人情感经历的方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文章开篇作者交代了自己的个人经历,从北平到伦敦,再到济南,呈现出了文章的真实感,使读者确信作者笔下的“济南冬景”的切身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写景作文中,完全可借鉴这种描法,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起,从开篇就奠定全文求“真”求“实”的基调,用“印象”和“感受”来吸引读者,调动情绪,以产生情感共鸣。
(二)虚实结合。在写景作文中,对景物描写的真实性至关重要。比如本文中作者描写“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对真实景物的描摹如同绘画中的素描,是绘制一张画的基础。但仅写到此处还远远不够,未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因此务虚的写法也要运用。如本文中描写“温晴”阳光下的济南,作者用“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拟人手法,不仅使原有景物更加具体传神,还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再如“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赋予山以人性化特征,使景物立刻鲜活起来。可见,虚写是对实写的艺术加工,赋予景物以生命力。
在景物作文的写作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将个人情感赋予现实的景物,再以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在心中构想整个景物、景色,在现实景物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进而运用虚化的手法结合个人情感,用抽象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从写作效果来看,使固态的景物变得动态活跃,为景物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后,使文字更具有生命力。
篇2
一、加强观察训练,做到心中有物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只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写起作文来笔下才会有景、有物。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景物时,不但注意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还注重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
1.仔细观察,把握特征。每次习作前,我都要求学生对所写事物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既要观察它的整体,又要观察它的局部,既要观察它的静态(颜色、形状、姿态等),也要观察它的动态(生长过程),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远看、近看、左看、右看等),力求形象生动,特点显著。此外,我还引导他们善于与其他景物进行比较,找出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有顺序地观察。我要求学生观察景物时,先选好观察点,然后有顺序地观察。如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可以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观察;观察一棵树,可以按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学校的花坛,可以按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顺序进行观察。总之,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3.观察要有重点。大自然多姿多彩,美丽迷人。四季交替、风霜雨雪等气候现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动植物,举不胜举的名山大川,还有那美丽的原野等,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观察这些景物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有重点,使观察有明确的方向。如学生写《校园的一角》这篇作文时,我引导他们重点观察校园一角中自己认为最美丽的、印象最深的一两处景物,如假山、花坛等,其余的一笔带过,不面面俱到。
4.一边观察,一边想象
通过观察,学生对事物有了一些认识,但这是表面的,如果让他们用书面表达出来,他们也许只会按顺序一一列举所观察到的事物,这样读者读起来就会觉得内容空洞、乏味,就像一棵有树干而没有枝叶的大树。因此,要想把观察到的景物描写得有血有肉,就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如观察学校的假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假山上的石头像什么,喷水池喷起的水柱像什么等。有了想象,写出来的事物才会声音动听,色彩艳丽,形态美丽。
二、抓住景物的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景物的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如春天是和风细雨,夏天是狂风暴雨,冬天是风雪交加。又如《黄果树瀑布》这一课对瀑布的声响和形态的描写,突出了瀑布声音大的特点;《黄山奇松》通过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描写,突出了黄山松的奇特。这些课文紧紧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突出了其独特之处,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三、把握写景顺序,层次分明
层次是文章内容的顺序,也就是表达顺序。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从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由中间到四周进行。总之,把握写景的顺序,描写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三种:
1.时间顺序。可根据季节的不同和一天内时间的变化来写,如写一棵树,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的特点。
2.空间方位顺序。如描写一个建筑物,可以写远处看是什么样子,近处看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3.地点转换顺序。这种顺序也叫移步换景,游记就可以按这种顺序写。《记金华的双龙洞》《参观人民大会堂》等课文就是按这种顺序写的。
四、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自然界的景物,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有的处于变化的状态。描写景物时要写出它的静态,如颜色、形状、大小、姿态等,也要写出它的动态,也就是景物在形态、色彩、声音等方面的变化。写景动静结合,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才能使读者印象更加深刻。如课文《第一场雪》先写静态美:“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五、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要写出自己热爱的景色,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场雪》中,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他把这种感情蕴藏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中,这就给文章注入了活力,使文章形象生动。
六、想象合理,文辞优美
篇3
我的家乡在安康。在美丽的安康城,有一条江穿城而过,这就是著名的汉江!
你瞧!春天的汉江多么迷人。清晨,我踏着愉悦的脚步来到汉江,站在江堤上放眼望去,汉江犹如一条碧绿的丝带。再看看江底,鱼儿还在沉睡,调皮的小虾也沉醉在着迷人的景色中!
时间老人一眨眼就把我们带到了夏天。天气炎热,人们整天无精打采的,江边的花花草草也不例外,你看,草儿花儿耷拉着脑袋,连树叶都被太阳晒得卷了起来!如果这时你来到汉江边,坐在江边的树下,再把脚伸入水中,一股凉气直冲头顶,人一下子就精神了!
秋天的夜晚,嫦娥姐姐在为自己梳妆打扮。我们的汉江立马调准自己的焦距,抓拍了她顾影自怜的身影,让我们汉江儿女欣赏!一阵香气飘来。哦!原来是汉江边的果园大丰收了。沉甸甸的果子挂满枝头!这沁人心脾的香气让人馋涎欲滴,再吃一口更能让人回味无穷!
冬天的汉江催人奋进!大地银装素裹,人们躲在自己的家里不敢出来,可是我们的汉江还在奔腾不息!好像在告诉我们汉江儿女:不要怕,我陪着你们一起战胜寒冷,战胜困难!
我爱你汉江,爱你的美丽。爱你的顽强,爱你的伟大!
小学四年级学员:时富康(萌芽作文班)
指导教师:高婉鸽
点评:小作者在写汉江的景色时不是选取了一个镜头来描写。而是运用随时推移法来谋篇布局,使汉江一年四季和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
篇4
小瞧人!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都能背下来!
哈哈,厉害厉害!这种自由,革命者们是不屑于得到的,而我们现在拥有的幸福和自由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今天,我也给你一次自由x择的权利,想一想,你最想告诉别人的是什么?我们把它写下来。
太棒啦,我想告诉别人的是什么?那我可以写大自然美丽的风光、千姿百态的事物、各种各样的人,还可以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幻想和理想……太多啦!
别太贪心了,选一个内容就好,但要记住,无论选哪方面的内容去写,都要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去记叙哦。
老姜,你说我刚才想法可多了,但是一要下笔,发现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有点懵(měng)圈,这可怎么办呀?
别着急,一步一步来。如果你选择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作为写作对象,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先概括介绍所写景色的特点,然后选择典型的景点具体写出景物的迷人之处。
我知道了,就像《美丽的小兴安岭》那样!
没错,《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先概括介绍所写景色的特点――“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然后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最后以总结句结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状物的文章也可以参考这个思路。
那其他类型的作文怎么办呢?
如果你想写人记事,你就在简单介绍人物有关情况的同时,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例详细叙述,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果写想象作文,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写自己最得意的故事……
老姜你经验真多!
嘿嘿,那当然了,姜还是老的辣嘛。最后再教你一招锦上添花的法宝,可以使你的文章更加具体生动:那就是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这个我懂!我最喜欢用比喻啦!
嗯嗯,我看你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那就赶快发挥我给你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抓住细节,写出精彩的文章吧!
您就瞧好吧!
【蒜头晒佳作】
我爱四季的校园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迈学校小学部四(2)班/杨航
我爱我的校园,因为它美丽无比。
春天的校园是一幅崭新的画。校园里的柳树、杨树,换上了一身浅绿色的上衣,枝条软了,冒出来嫩绿的新芽。沉睡一冬的小草醒了,迫不及待地从地下蹦出来,贪婪地沐浴着春光。小花高兴地穿上新衣裳,一阵风儿吹过,小花左右摆动,为春天的到来感到兴奋。
夏天的校园是一幅生动的画。校园的树,枝繁叶茂,每一片树叶都绿得那么新鲜,绿得那么耀眼,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小草也不甘示弱,穿上它那翠绿的军装威严地挺立着。小花一朵挨着一朵,一朵比一朵色彩鲜艳。蜜蜂高兴得直唱歌,蝴蝶乐得手舞足蹈。夏天的校园也是同学们的乐园,下课时,操场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声。只有上课时,操场才会恢复平静。
秋天是一幅色彩缤纷的画。天空更蓝,云更白了,树叶黄了,花坛里的美人蕉、秋菊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耀眼、黄得灿烂。
冬天是一幅洁白的画。校园成了雪的天地,房子白了,树白了,操场白了,连同学们的衣服、帽子也白了。同学们在白色的世界里奔跑、打雪仗,欢快的笑声居然招引来两片落叶,它们好像在说:“打得好!打得好!”同学们的笑声更响了。
校园的四季真像一幅瑰丽的画卷,我爱我的校园。
【Q友留言板】
张家硕: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小作者从“杨树柳树枝条冒新芽、小草蹦出、花儿穿新衣”得出“春天的校园是一幅崭新的画”,“崭新”一词用得很有创意。
李可妮:在描述夏天时,语言简练,几句话就勾勒出“夏天的校园是一幅生动的画。”
王鑫蕊: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小作者抓住各种景物的色彩,展示了“一幅色彩缤纷的画”。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阅读 读写联动 阅读能力
“读写联动”模式教学结构主要遵循“以文带文”“读写联动”的原则,按照“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三个基本模块来组织教学。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作文是倾吐。”这句话点出了阅读与作文两者之间的关系。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可见,“读写联动”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下面我以《秋天的雨》为例,在课堂上对这种模块化教学结构进行初探,和大家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读一读。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自学导航” 边读《秋天的雨》一课边批注,进行自主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秋天的特点的?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气味以及动植物准备过冬这三个部分,你喜欢哪个部分就读哪部分内容。并注意读书方法:先用“――”画出每一部分的总起句,并用“”标出体现秋天色彩特点的词语,然后用“∽∽”画出作者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读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还能训练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从而使阅读教学增值。“边读书边批注” 是“读写联动”教学方式的基本动作。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根据学习任务边读边思,然后用简短的文字把课文大意、层意、写作特点以及感受、疑点、难点等批注到书上。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必须动笔写了才能读有成效。全国名师于永正也说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多读”“多写”。
学生自学时,我在班上一边巡视,一边了解学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然后我带领学生运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因为课文结构清晰,内容简单,所以我要求学生用“秋天的美表现在……我从这句话中读懂了……”这样的句式来汇报自读成果。老师只需要点拨学生朗读的语气,从而品味秋天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展开朗读,进一步感受秋天的色彩。比如:当学生读“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春天的雨有什么颜色呢?它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学生在读好课文句子的同时,再来读自己说的句子,语气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在指导学生读秋天气味这一特点的句子时,启发学生边听边配动作来个表演读,在表演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秋天的硕果累累。通过读来咀嚼、品味语言蕴含的情感美、意境美、神韵美,使秋天的特点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烙印,单元主题也更为明晰化。
说一说。在引领学生感受完《秋天的雨》后,又以文带文的方式拓展阅读了作家毕国英的《听听,秋的声音》。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到同样是写秋天的,可以从秋天的不同方面来写。在不同作家的笔下,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抓的特点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不同,写出来的景色也就各有姿态。学生很快掌握了写景色的方法,原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对景色的赞美之情。顺势让学生用这节课学到的 “抓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来说一说喜欢的季节,可以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景色的赞美之情。
写一写。主题阅读教学,倡导读写同步。《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我设计的就是在以文带文的基础上进行“读写联动”。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当堂进行练笔,可以写春天的雨、夏天的雨,还可以写冬天的雪……只要把自己的话说完整、说具体就可以。
课文按照“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的模式来组织教学,老师的思路更清晰了,学生学习的重点更为突出,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读得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了真正的体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写结合中读是基本,写是表达、是运用,是对读的补充,是对读的提升。从读到写,在写中促读,实现读写的迁移,这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读写结合正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在课文教学中巧妙地进行读写结合,促使学生对文本不断地吸纳、不断地倾吐,大量实践,铢积寸累,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必将得到实实在在地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1.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一旦真正理解了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能出现“求知欲”,形成主观努力,那么写作的厌恶心理、惰性心理、应付心理自然就不存在了。
我的主要做法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理解写作能力是进一步学习、深造和未来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请学习好的学生谈“写作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其它学科的发展”的心得体会,请已考上重点高中和考上大学的学生和我所教的学生进行“作文与中招”、“作文与学业”的经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 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
感物才能动情,我们教作文,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去反映自己的生活。作文之前,我抽出一定的时间领学生到学校附近走走,引导他们观察,这并不是想到生活中去猎奇,而是要看那些人们熟视无睹的东西,留神各种事情,寻找作文的源头。
阳春三月,走向田间,油菜花盛开,金黄一片。怎样描写油菜花景色呢?我先教给学生方法:(1)要仔细观察,把握好景物的特征。每一处景物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姿态、色彩,只有掌握了这些特征,笔下的景物才有可能显出特色,才可能逼真。(2)要绘声绘色,展示具体景物。任何景物都是有形的,都是由一定的色彩和形状构成的,写景时要把这些内容描摹出来,才能给人以具体生动的感觉。(3)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同一景物由于观察和写作时的心情及情绪不同,表现在笔下的景色也会迥然相异。(4)表达要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要富有表现力,让人身临其境。然后带学生去具体观察,形成作文。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段:油菜花四片花瓣,整齐地围绕着花蕊,个性朴实。花瓣十分精致,有细细的纹路,那是技艺多么高超的雕刻家也无法雕琢出来的。中间的花蕊弯曲着凑在一块,仿佛在说着悄悄话。它有粗壮的根茎,茂密的叶,有着像栽种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淳朴与粗犷。油菜花的外貌极是平凡。它们虽然平凡,但它们拥有自己的精彩。它们这样努力开放,为的就是结出黝黑的菜籽,让农民们的腰包鼓起来。想到这,我对油菜花们的敬意又多了一分,喜爱又多了一分。家乡的油菜花啊,你们尽情地开吧,让所有人看见你们平凡生命中不一样的精彩!
走在大路上,见一青年赶着一辆满载田粪的牛车上坡,跟在车后的一位老农大声喊:“稍歇一下,上坡吆喝着点,车到半坡可停不得。”我向学生讲,你们看,这牛车上坡的事中就包含着一条哲理,那老农的话,很值得深思,车上坡时要一鼓作气,不可在半坡停顿。我们的工作、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素材。《车到半坡停不得》,一个多有意思的题目呀!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就家乡四时景色而言,大自然及时装点江山。比如春暖花开,黄土坡上的星星小花,点缀着古韩大地的厚重;夏日炎炎,“柳树园”杨柳依依,坚定地守卫着身边的“运粮河”;秋色浓翠,柿子树上的盏盏红灯,牵引着人们的梦想;冬寒雪飘,大地银装素裹,这里面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去年冬天下了场少见的大雪,我先领学生去欣赏雪景,继而向学生介绍前人诗文中有关雪景的描述,并引导学生不应只着眼于它的景色,应当想到它对生活的意义,学生兴致很高,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写雪景,大部分同学都能写得生动具体。有一学生写出了这样的片段:彤云密布了天空,树梢一动不动,寒气不像以前那样彻骨,冥冥中有几丝暖气上升。不一会,洁白的雪花从天而降了。它似仙女,步履轻盈,姿态舒展,带点神秘,带点欢悦,慢悠悠的飞下来。不知何时起了风,越来越大。雪花失去原本优雅的美姿,随风狂舞起来,像条条挥动的鞭梢,甩在脸上,有点疼。雪花们忽东忽西、忽上忽下、没头没脑地回旋翻飞,搅得天地白茫茫一片。原本错落有致的柳枝,全歪斜着身姿,幻影般隐隐现现,发出“呜呜”的尖啸;远处绵延的山峰,仿佛被夸娥子突然背走,踪迹全无。这情势,让我想起了“眩昏柳眼、勒定梅腮”,想起了“雪拥蓝关马不前”,想起了“飞雪落满梁王苑”……读此文段,使人有身处其境的感受。
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亲身感受、指导他们写作,像参观完韩城西关清真寺后,有个同学就对寺院环境作了这样的描写:走进寺院,一股洁净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方方正正的一个小院子,收拾得井然有序,干净利落。正是阳春三月,院中的花草树木绽放吐蕊,生机盎然。尤其是院子里正中的那株紫瑾花,更是开得如火如荼,奇丽无比,浓艳的花朵密密匝匝挤满了枝头,细巧的花瓣紧紧地抱成一团,连成一串。淡淡的花香引来了小蜜蜂不停地飞舞、赞叹。花枝顶端刚刚萌出的三两片嫩叶,在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了胭脂般的色泽。读着这样的文字,让人身临其境,神清气爽。正是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材料,对生活的观察也深了。
3. 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取作文养分,读写结合,模仿起步,循序渐进
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感物之情,既直接来自生活,也间接来自书本。学生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对优秀文章有一中渴望,教师要理解他们的“渴”,千方百计给他们“解渴”。竭力推荐,指导学生阅读。优秀文章的作者撰写文章时,总是先明确写作意图,然后根据写作意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语言,最合适的表达方法,把文章主旨准确、鲜明、生动地加以表现,做到情文并茂,以收到深深打动读者心灵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后,自然就会模仿其笔法进行作文。《孔乙己》中有两段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文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读了这两段文字,向学生讲明: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特征。人物的外貌特征又可分为:生理特征,境遇造成的特征,在特定条件下所表现的特征。后两点是主要的。写人物外貌的目的是反映其内心。根据这个意思拟出题目,做外貌描写练习,一个住校生生在《父爱无言》中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那天非常冷,阴冷的风在低吼。我坐在公共汽车上准备下车后独自回家。可是,当公共汽车缓缓驶向村边路口时,我看见了一个人,凛冽的风中,那人紧裹着大衣,双手抱在胸前,不住地颤抖,可狂风还是掀翻了他的衣角。啊,是父亲!透过车窗,我清楚地看见了父亲的白发,是一片片刺眼的白发,被风吹得乱七八糟,好像一堆干枯的杂草。
车停在了路口,我快步走下来,显然,父亲看见了我,他不在用手使劲紧裹大衣,而是快步向我跑来。他的旧大衣彻底被风俘虏了,像一件大斗篷,他丝毫没有在意,只是微笑着向我奔来。
本片段通过外貌和细节描写,刻化了一位朴实的父亲,细腻的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又如学过《核舟记》,可写《我的布娃娃》、《我的工艺品》,讲过《中国石拱桥》,命题《家乡的桥》,学习按顺序记事状物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模仿可以说是学生作文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当然模仿不是目的,要不断引导学生从模仿中跳出来,把学到的东西化为自己的,在作文中去灵活运用。
4. 教师以自身的感召力影响学生,以良好的师生情感沟通温暖学生,提高学生写好
篇7
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任务,语言和思维是相互结合、紧密相连的。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是一种思维的工具。人的思维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失去语言,思想就无法表达;只要进行思考,语言就会有所参与。同时,语言的存在有赖于思维,如果一个人停止了思维,其语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那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发展儿童的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运用客观的事物和教具是发展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而儿童感知力的发展直接与其所接受的感性资料的量有关。很显然,被感知的事物越多,相对来说直觉也就越完整。所以我们应想办法让儿童的感性知识丰富起来,可以运用客观的事物也可以运用教具,这样有了具体形象,有助于他们进行思维。
儿童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的。如在作文训练课上,教会学生在写作前首先根据中心列出提纲,要求提纲要条例清新、简明扼要;写“人”的作文时,让学生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来描述,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重点词句,让学生领会其含义,从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有所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从事物的发展、联系、变化中,合乎逻辑地去理解语言文字。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说明。
1.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
不管学生的想象的结果是多么的荒谬或者说不可实现,都不要从正面否定他们,首先,要认可他们,其次,提出不同的建议,给其讲解,让他们自己从中悟出道理。这样不仅不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也会从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2.延迟评价学生的回答
学生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回答时,不要急于进行批评,要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分析答错的原因,然后进行更正。同时,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性的行为和意识,并加以支持和鼓励。如学习《骄傲的孔雀》一文,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美丽的孔雀都是骄傲的吗?”在他们心目中,孔雀是美丽的、善良的,它们并不是都那么骄傲。这种求异思维,反映了学生的探索学习精神。这时,教师应避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或者教材内容中预定的答案来约束学生的思维。
二、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做出适当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作者用两段话描写了山上的景色,这时可以先让学生想一下,文章是写的双龙洞,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要写两段话描述山上的景色?接下来引导学生对每一句话进行仔细的阅读,然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意识到,作者对山上景色的描写,是为了更好的衬托出双龙洞的美。学生明白了作者描写山上的景色原因,懂得了写游记的时候要从哪个方向出发,学会了要从游览处所具体景物下笔的道理。这样教学,学生们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活跃了思维。
三、重视加强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一般为抽象概括、分析综合能、逻辑推理。通过对字词句的学习,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已达到应有的基本学习方法。
分析综合——分析就是将思想中的事物进行分类或将事物的特征方面进行区分;而综合却是将思想中的事物根据不同的特征关联在一起。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分析和综合这两种方法。交易一般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然后从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先对文章的整体意思有所理解领会主体意思,然后再将文章进行一部分一部分的讲解分析、综合,在了解每一部分的基础上回归到整体上来,达到全面完整的理解。通过有意识的分析——综合训练,从整体到部分。然后从部分到整体,进行有效的联系学习。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综合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理解所学知识。
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时,让学生首先通过默读的方式归纳出这一段的主题大意(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找出文章每一句内容中所对应的景物(树木、积雪、小溪、河水和木排)。然后让学生理解文章是通过事物的特点作为写作顺序的内在联系。(积雪融化了才有小溪,小鹿才能在流水淙淙的溪边喝水,欣赏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小溪汇成河流才能运木排。这是从林内到林外,按事物的发展变化的顺序写的。每个事物又分别抓住树木抽出新枝长出嫩叶,冰雪融化,小鹿散步、俯身喝水、欣赏影子,木排声势浩大往前进等特点来写的)。弄明白作者这篇文章索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小兴安岭的春天十分美丽),最后,细细揣摩作者每一句话,通过不短的阅读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以同样方法进行文章其他自然段的学习。对自学情况老师进行检查,对于重点内容进行点拨。由于部分到整体,让学生对小兴安岭景物的四季变化进行比较(同是树木,从春天枝新叶嫩,到夏天枝繁叶茂,从秋天落叶飘零,到冬天雪压枝头,各具特色;同是动物,从春天小鹿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到冬天黑熊躲进树洞,不耐烦地舔着脚掌盼春天,别有情趣),让学生总体理解,小兴安岭不仅景物四季变换非常美丽,而且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宝库。
逻辑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在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中,对逻辑推理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儿童对较为复杂的知识经验和语法结构的学习使小学生的推理能力不短提高。通过综合分析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是学生很好的掌握语文教学中的新知识。由于学生的思维面有限,因此有些推理是不正确的,老师需要对学生的推理中遇到的错误加以指出,交给学生正确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得到正确的推理结果。通过一段文章的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他几个段落,学习讲读文章后以同样方法已经阅读课文的学习。将对读写例句中的读写方法运用到阅读和写作中。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学习,通过推理、判断等方法,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学习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篇8
一、抓住课文教学的有利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式的写作
初中课文所选取的都是较为经典、流传范围较广的优秀代表作品,对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其学识见识、提升文化修养素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开展课文教学的同时,抓住有利于学生进行文章创作的有利契机,展开有针对性的作文教学指导。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例如,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运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的句型来描述百草园的美丽景色。在讲到此处时,笔者并没有对此一笔带过,而是要求学生模仿鲁迅先生的此种用法尝试进行所见景物的描写与创作。由于已经有了鲁迅先生的经典运用,学生只要结合自身的所见进行模仿式的写作即可。有的学生写道:乡村的春景对我来讲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不必说造型各异的白云与自由自在翱翔在蓝天之上的小鸟,也不必说潺潺流淌的溪水与翠绿欲滴的植物,单是在和煦微风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就已经足够让厌烦了漫长严寒冬日的人们产生心旷神怡的美好感觉。有的学生则写道:夏天的夜晚相对其余季节来讲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喜欢之感。不必说璀璨夺目的满天星辰与神圣高洁的明月,也不必说扑面而来的凉爽威风,单是黑暗角落处叽叽喳喳的蟋蟀叫声此时也能让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感受到休憩带来的愉悦……学生的创作热情较为高涨,课堂气氛空前愉悦而融洽,不同的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句子,这一过程不仅使他们对原文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说……”这一句型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还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抓住学生情感的有利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情景式的写作
纵观作文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初中生的作文创作过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帆风顺或者是水到渠成,具体变现为不少学生或绞尽脑汁,或冥思苦想,或生搬硬套,又或胡编乱造,此种情况下,其创作出的文章质量可想而知。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此种不利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真实、贴合实际情况的创作情景,致使他们对所要写作的对象缺少真挚的创作热情与积极性。
在对这一点形成深刻认知的基础上,笔者在自身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通常会有意识地为学生精心营造、创设与其所要描写内容有着极紧密关系的情景,以此情景为载体最大限度上诱发起学生的强烈情感共鸣。
如,在某次以《我印象中的父亲》为题目的作文写作课上,笔者并没有直接将题目抛给学生,而是率先借助教辅设备为学生播放了歌颂浓浓父爱的优秀音乐作品――《父亲》,教室的气氛异常安静而深刻。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讲道:“父亲,是我们每个人现实生活中影响至深的重要角色之一,不同于母爱,父爱显得更加深沉。在你的生活中,父亲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对你的成长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你从父亲的为人处世中学到了哪些重要的道理?……请在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以《我印象中的父亲》为题表达各自对父亲这一角色的不同认知与理解……”
通过之前的歌曲以及笔者富含感情的讲解,学生都能体会到《我印象中的父亲》这一命题作文的创作主旨――结合各自生活中真实实例,抒发对父亲的浓浓爱戴之情。在形成这一认知的基础上,他们接下来的写作活动变得更加自然、更加水到渠成,相较于以往的编、凑更添真实性、更富有真情实感,作品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以下学生的作品语段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我一直认为爸爸是不爱我的,因为相对于妈妈每天千言万语的叮咛与嘱咐,爸爸在我面前通常表现得很沉默。直到那一年冬天,天气格外的冷,我的双脚被冻成了一个“大红萝卜”,又红又肿,走起路来更是一瘸一拐。在某次放学回来,爸爸递给我一双崭新的厚棉靴,说道:“这双新棉靴很厚,穿上之后脚就不会再被冻伤了,也不会再疼了……”我很感动,因为我看到我的手上是爸爸为我新买的厚棉靴,而他脚上却仍然穿着已经被磨破了边的旧棉鞋,甚至连里边的棉絮都能清楚地看得见。这时,我再也不怀疑爸爸是否爱我。因为仅仅通过这双新棉靴,我已经感受到了来自爸爸最深沉的爱。
总之,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应当将作文指导只局限在固定的作文课上,相反,应当紧紧抓住课文教学、情感感悟的有利契机,这既是激发学生作文写作兴趣的有效措施,又是逐渐提升其写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篇9
方法一:仿写片断。
模仿是学生的天性,模仿也是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出自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文难,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老师说的要写得生动具体。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章可循,才会逐步掌握写作的门路与规律,渐渐激发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自然也会写出生动具体的好文章来。
如《家乡的桥》(小学语文版第 七 册)一文,文字优美,意境悠远,写作方法独具特色。课文的第3、4、5自然段均采用了总分式的写法,即每段先有一个总起句,后面的句子必须围绕总起句展开,一般要求从几个方面来把总起句写具体,如课文的第3自然段中,“家乡的桥大多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是段的总起,接下来,作者举了两个例子进行说明:一个是简单的“过户桥”,另一个是最漂亮,最气派的“单拱桥”。第4、5自然段也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写好总分段呢?首先要精选中心句并透彻理解中心句的含义,然后通过仔细的观察与分析,合理的想象,适当的句式与修辞,分层次地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在上完这一课后,我设计了一次小练笔,以“家乡柳湖景色真美丽”为题,指导学生以这一句为总起句,抓住柳湖的水、树、花、桥等几方面,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柳湖如何美丽”写具体。
方法二:想象练笔。
写作文时,如果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就能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课文中往往有许多空白点,或者有一些“概写”之处。用笔把空白点“补”出来,把概写的地方具体起来,就是想象练笔。
如《雪姑娘》(小学语文版第七册)一文末尾写道:“他们想,也许,到了冬天再下雪时,白雪姑娘还会回来吧?”这正是这篇课文的留白之处,“言虽尽而意无穷”,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学生可以大胆地续编故事。于是在教完课文后,我先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故事的开头有两个:一是“冬天来了,白雪姑娘又回来了……”二是“大家着急地呼喊‘白雪姑娘,你在哪儿呀’……”学生可任选一个往下讲。学生讲故事的兴致可高啦,在口头表达到一定火候时,我就让他们进行了续写小练笔,因为有“说”的引领,学生写得轻松,写得较出彩:有的写了白雪姑娘回来后孩子们的欣喜,写出了白雪姑娘与孩子们载歌载舞的情景,有的写出了白雪姑娘与伊万夫妇团聚后温馨的画面,还有的描写了伊万夫妇历尽千难万险,最后终于找到白雪姑娘的惊险经历。
这样的随文练笔,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放飞,创造了新奇的世界,也融进了自己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切实锻炼了写作能力,并从中获得了写作带来的快乐。
方法三:思悟书感
每篇课文都有关键性语言,如果在阅读教学时抓住关键性的语言进行随文练笔的设计,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如在学习《比金钱更重要》(小学语文版第七册)一文后,可结合课文写一写对“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的理解,或者写一写“还有什么比金钱更重要,为什么?”也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再如读了《父爱深深》后,当老师以深情的范读结束课文时,学生都为文中的真情所感动,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爱”,引导学生热烈讨论,再趁热打铁设计练笔,引导学生回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疼爱自己的一件事,想想事情的经过及其中的细节,先说说,再写下来,使学生在练笔的同时受到深刻的亲情教育。
方法四:随心改写
所谓改写,就即根据课文内容,改变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改写可以改体裁,如把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把记叙文改写成课本剧;可以改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写成第三人称;可以改结构,如把倒叙改写成顺叙等。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97-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仍以讲解为主,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从4个方面作具体说明。
一、教学导语遵循“奇”“精”“实”原则
好的教学导语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导语时应遵循“奇”“精”“实”的原则。“奇”就是教学导入形式要新奇、灵活、有趣;“精”就是教学导入内容要精当、简洁;“实”就是教学导入要实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利用故事、谜语、游戏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也可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还可以联系实例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笔者提问学生:“课文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请你在读完课文后想一想,课文的主人公是不是于勒?你认为标题和内容是否相吻合?”笔者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开始认真地阅读课文、研究课文,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师采取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学提问遵循“优”“准”“巧”原则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找出答案。教师设计课堂提问应遵循“优”“准”“巧”的原则。“优”即优化问题,要求问在关键处;“准”即选准提问的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巧”即把握提问的分寸。课堂提问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调控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变色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如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怎么样?奥楚蔑洛夫多变的特点都有哪些?奥楚蔑洛夫尽管很善变,但是他一直都没变的是什么?究竟是什么让奥楚蔑洛夫一变再变?这些问题由易到难,教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使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成绩一般的学生通过回答前面两个问题,能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成绩较好的学生解决了中间两个问题后,能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解决了全部问题后,能够领悟到课文的现实意义,并能将文章的写作手法迁移到作文中。
三、教学模式遵循“多”“真”“趣”原则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应遵循“多”“真”“趣”的原则。“多”就是教学模式要多样化;“真”就是教学模式要真实,不浮夸;“趣”就是教学方式要生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模型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笔者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唐之韵》,精彩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解说将唐代有代表性的诗人及代表作一一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唐诗的特点及所要学习的课文。
四、教学方法遵循“新”“活”“当”原则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及由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应遵循“新”“活”“当”的原则。“新”是指教学方法要新颖;“活”就是教学方法要灵活;“当”就是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恰当。例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部分内容一共分为4个层次。①百草园的位置、归属及留给作者的印象。②百草园的自然景色。③蛇的故事。④冬天雪地游戏和捕鸟。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按照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此时,教师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如在教学“百草园的自然景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校园景色,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自然景物的。在教学“蛇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扮演长妈妈这一角色,讲述美女蛇的故事,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冬天雪地游戏和捕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畅谈雪天景色和雪后游戏,使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