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故乡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5 14:4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念故乡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李白《太原早秋》
3、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李白《郢门秋怀》
4、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5、水涵空,山照市。——苏轼《更漏子·送孙巨源》
6、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戎昱《桂州腊夜》
7、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郑燮《满江红·思家》
篇2
微山亭赋韵中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见大”。作者首先展开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来:但见南天一抹白云经不住带着丝丝凉意的北风的撩拨,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却为避寒秋而翩然南来。睹物生情,作者联想到自己。自己的故乡在辽远的北方,却为躲避战乱,寄居南朝,正如这南飞之雁;然游子思乡之情却因此而愈笃,如同北逝之云,可谓“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个“逐”字,说明思乡之切,欲逐南云而飞去,是主观上强烈的愿望,与下句“随”字相对照:“随”有被动无奈之意,写出他避乱南方的无可奈何。作者写的是秋景,南云飞逝,北雁南飞,都暗示北风已起,是“不写之写”,更写不尽凄凉。接着,笔锋一转,由大入小,写故乡篱下之菊,暗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写出对故乡闲适生活的眷恋。民间又有“重阳把酒就”之俗,而今诗人却只能寄身天涯,两相对照,好不凄凉。“今日几花开?”一问将思恋情结发挥至极,将意象浓缩到极小,着意于花,实是于极小中见极大。一问之中饱含不尽情思,使小诗戛然而止,但余韵无穷。
王维的《杂诗》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品,与此类似的还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断抒发深沉的情怀。诗人截取了这样一个情景:故人从家乡来,诗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当知故乡之事,却不问家人,不问亲人,独独问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实则正是诗歌艺术剪裁的妙笔。所问琐事,读者自了,惟寒梅着花一事,说尽了诗人的细致,连这样的小事都问到了,可见他思乡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动,既添小诗之情趣,又表诗人之高洁。可以说“问梅”是一个十分别致的典型情节,成为了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绮窗前”、“着花未”更充满了生活情趣,衬出对故乡的不尽思念,“诗中蕴味,尽在其中”。
岑参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篇3
然而物换星移间,那份浸润进我骨髓的故土之情却被渐渐淡忘,那想起都让灵魂安宁的故乡已不再入我旧梦,甚至连淡淡的忧伤怀念之情也离我远去。“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无边丝雨细如愁,自在飞花轻似梦” ……这些让无数游子伤怀的思乡名句,只成了我口中吟诵的古诗。
故乡,你为何不再令我魂牵梦绕?
是故乡没有可以思念的人了吗?故乡的怀抱养育了我,而成年后的我们像蒲公英的种子纷纷四散漂泊到了远方。就连年老的双亲也随子女辗转迁移,离世后没有归葬于山山水水都装在他们心里的故土,而是长眠于城里那座依山而建的公墓。一切需要怀念与祭奠的日子里,我只要到公墓去就能释怀,故乡,不需要在这时想起!兄弟姐妹虽然散落于天南地北,然而一个电话,一次视频,一张机票……都能抚慰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乡,你不再是亲情凝聚的地方!
还是故乡换了新颜?几年前回到常常入梦的故乡,看到仅剩下的几张熟识面孔,被岁月侵蚀得有些生疏,与钱相关的话题让淡泊名利的我有些默然。除了屋后的大山还保留着安静的原貌,那条曾经细腻宁静的黄土路如今铺上了水泥,变得平整坚硬;那长高了的树木不再如从前轻抚我的额头,而是那么似亲地看着我;那新修的栋栋砖房在故土上四处散落,不再如从前家家的青砖瓦房座座相连……一切的一切都找不回童年的记忆了!故乡已没有我想一睹的旧颜。如今,故乡更美了,更富了,而我思念故乡的感情却渐渐淡了。可我情愿看到记忆中那青瓦土墙有些斑驳的老屋,还有那条穿过灌木丛的黄土小路,和那满眼是黄菜花、绿麦穗、紫红萝卜花的田野……人的感情真是奇怪,我们希望一切越来越美好,可是我们却怀念那留在时光镜子里的事物。故乡,如今我离别你时已不再有恨,思念的情感也无法如春草疯长,哪还能更行更远还生!
啊,老树下的熏风,绿枝中的蝉鸣,陶醉于稻香里的记忆呀……牵动我灵魂不安的只是关于故乡的记忆,不是那个想背起行囊归去的有着新颜的故乡。
或许是“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豁达让我没有了寻根之念?又或者是“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无神论让我魂魄无所谓寄托?亦或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追逐让我无暇思考灵魂的皈依?
人说:“叶落归根”,可是离乡多年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却日渐消融了对故乡的眷念。本该“飘蓬万里思故乡”,而我这棵飘了多年的蓬草却越来越淡忘了我的魂归之处
啊!故乡远去了,从此我没有了思念的根!这瞬息变幻的时代,我爱着你,我恨着你!网络与高铁缩短了时空的距离,总让我来不及贮满思念,灵魂的虚无让我找不到归属,现实的忙碌让我没有时间动情,我的灵魂成了一棵飘蓬!
篇4
关键词:古诗词 杨柳 愁苦意蕴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意象很多,其中杨柳所寄托的情感,所象征的意蕴便十分丰富。根据所寄托出的愁苦与愁思,分析情感的不同表达。
一.杨柳的闲愁意蕴
杨柳的闲愁范围极广,包括:面对美好春天而产生的无名愁思;面对自己人生低谷,功名未就而产生的愁思;面对夕日的爱情今日已不再而产生的失落之愁等等。如欧阳修《碟恋花》“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是年年有?”“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白居易《长安春》“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都是借描写春天的柳絮,柳枝等来抒发春天带来的那股幽幽的惆怅之情;贺铸《横塘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烟草,飞絮,梅雨来状写多而不断,缠绵难驱的闲愁。赵鼎《李园》“射虎将军竟不侯,脱身锋镝老菟裘。柳枝折尽东风晚,闲对酴蘼一醉休”,诗人借汉朝虎将李广军功卓越却终身未被赐封为侯的事例感叹自己的人生不得意。折不尽的柳枝道不完的愁情,心中无限的愁思与失落,只有醉酒的时候,才能得以缓解。再如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绿柳成荫,春色满城,这样的美好时刻,与自己以前的爱人相逢,但是所有的事情都已改变,夫妻被迫分开,以前的开心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留给自己的只有那像柳丝一样的愁情,于是便有了“错,错,错”的感叹。
二.杨柳的离愁意蕴
“多情自古伤别离”由于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在送亲人、朋友离别的时候,往往折柳相送。借柳枝带给离别之人以美好的祝愿,希望游子能像柳那样在异地他乡随它而长,具有坚韧的适应力与生命力。所以杨柳往往被诗人们借用来表达心中的那种婉转凄切、恋恋不舍的离愁。写不尽的是离愁,道不完的还是离愁,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十分多,诗人或借杨柳来描绘离别的情景,或借杨柳来突出别后的相思。如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中很多明显地表明攀折苦的原因就是别离多,正是有了别离时的痛苦,才让人觉得折柳的痛苦。再如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直接反映了人们折柳送别的习惯。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千条万条的杨柳枝,编织着离别的愁苦,折柳送别的地方,又是令人肝肠寸断的地方。女主人公见到了千万条杨柳枝,行路人离别折柳,又想起了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不禁一股离别后的愁苦与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三.杨柳的乡愁意蕴
篇5
一、爱祖国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小学德育纲要》告诉我们,要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是靠爱国这个情怀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爱国主义的教育。而古诗中表达爱国主义教育的诗歌非常多。比如,伟大南宋诗人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表达了他对祖国的诚挚热爱之情;伟大的宋词家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伟大唐代诗人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生动的表现了英雄们不惜为国捐躯、其精神永垂不朽、其形象流芳百世的境界。总之,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爱家乡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金窝银窝不如老家的草窝。”每一位真正有学问的人他必定是热爱自己家乡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从这里足见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因为家乡是生育和养育自己的地方,哪个人不都是靠家乡水养大的呢?要想爱国,首先就要做到爱自己家乡。因此,家乡教育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唐代大诗人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深切地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爱亲友教育
亲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天然情感,它是一种骨肉之情。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母爱的颂歌。每个人从呱呱坠地之日起,最早沐浴到的爱,是父母的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深挚、最持久、最无私的爱,也是父母的爱。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诗篇,以之来讴歌母之爱――这一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比如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这种手足之情,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那么友情同样是重要的,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诗关于友情的诗歌也比比皆是。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篇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面对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可以从古诗中撷取朵朵浪花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历经几千年而不衰, 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新时代的主旋律。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诗歌的主旋律。 南宋诗人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一生忧国忧民,不忘国家的统一,很多诗歌都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可以说首首感人至深,无不催人泪下,称得上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的真实写照。 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人在病危中,仍心系国家统一,不忘恢复中原,其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王昌龄以一曲《出塞》抒写爱国之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无不流露出其感人肺腑的家国之情。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通过具体的语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人浓烈的爱国之情延续着我们民族的血脉, 今天学习古人的作品,就是要学习古人的思想,学习古人的情操,学好本领,为将来建设祖国、报效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还要热爱家乡的教育。 家乡是每一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 古人道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故乡的山水永远都会铭记在每个人的心里, 家乡的亲人是每一个人永远的牵挂。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借助明月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 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依然借助明月,表现了自己的思乡情绪。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让学生在诗歌里留住乡愁,从小热爱自己的故土,热爱自己的亲人。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 爱情,友情与亲情贯穿着人类发展的历史, 成为诗歌吟咏的亘古不变的话题。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传递正确的伦理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诗歌蕴藏着这方面丰富的题材,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素材。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兄弟之情让人感动不已, 这是每一个远离故土的人在重要节日思念亲人的自然表现, 其诗句至今让人们传唱不已。 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感情细腻,让人读后泪流满面。 李白的《赠汪伦》, 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 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篇7
论文摘要:游子诗在古代诗歌中数量不少,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各并,价值观念的更新,导致诗歌中的思念主体有所不同。《诗经》所处落后的农耕社会,思念的主体是故土和父母,因较少受礼教的影响,风格直朴坦率《古诗十九首》所处私有制社会,思念的主体则是妻子和家庭,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风格婉转温丽。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除少数作品为当时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所写的以外,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其中有不少是游子和思妇之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估计《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大概不出于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亦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
同是游子和思妇之诗,但思念的主体、表达方式及诗歌的风格也各有所不同。
游子思乡作品在《诗经》中较多,思妇闺怨之诗就更多了,这时期作品的思念对象主要是家乡故土和自己的父母,体现了落后的农耕社会中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如《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政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这是一个宋国的游子在卫国所唱的思乡曲。黄河虽然很宽,但在游子的眼里,只用一片苇叶便能渡过河去;故乡宋城虽然远隔大河,但在游子的眼里,只要踮起脚就能看得见。可见游子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
如《小雅·黄鸟》(第一章):
黄乌黄鸟,无集于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较。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乌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泰。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朱熹说:"宣王之末,民有失所者,意它国可居也,及其至彼,则又不若故乡焉,故思而欲归"。全诗怀念的还是故乡、兄弟和父母。
《桧风·匪风》写游子经年累月地流徙四方,出入风尘,受惊磨难。偶见车马驰骋于大路之上,不禁唤起万般乡愁,希望有人带给自己家人一封家书。最后终于喊出"谁将西归?怀之好音"的祈盼。朱熹说:"谁将西归乎?有则我愿慰之以好音。以见思之之甚"。
《邶风·击鼓》是一首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征夫控诉。诗的第四章写自己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朱熹说:"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
《陈风·月出》是写游子在月下怀念爱人的诗所寄托的是月夜幽思。对那"佼人"情态的咏叹,乃为忆念之词。景物依旧,伊人渺渺,触景伤情,发而为歌。
《唐风·鸨羽》是一首征人思念自己父母的诗歌。诗中讲由于自己长期在外,家中的田园荒芜了,父母生活没有着落,面临着饿死的危险。他瞻前顾后,无可奈何,痛苦地呼喊着老天,无休止的徭役给他带来了悲惨与不幸。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说:"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
从以上反映的内容看,尽管有思念故土、兄弟、父母和妻子之别,但诗歌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有真挚感情的流露,有愤怒心声的倾吐,有对手足亲情的贪恋,有对长辈父老的思念。总之,表达的是实实在在的感情。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缠绵的感伤。一切都显得朴实无华,但又真实可信。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形式成熟的抒情诗,沈德潜将它的内容归纳为"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四类,l4其中游子思妇为内容的诗几乎占十九首的二分之一。十九首诗歌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心系家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他们和《诗经》的作者不同,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家乡,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谒州郡,以博一官半职他们长期出外,家属不能同往,彼此之间就不能没有伤离忧别的情绪。这对思妇来说,就会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叹息;对游子来说,就会产生"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和"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的感慨。和
《诗经》的游子诗有所不同,《古诗十九首》的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体现了这一时期封建社会士人的仕途意识、经济意识和价值观念。
如《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首诗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对着照射罗帏的皎皎月光,愈加触动了他对远在家乡的妻子愁绪言。通篇只起头二句是写景,以下全是写情,而月明如昼的景色悉在其中,那个"忧愁不能寐"的主人公的全部形象都被浸在月光之中照得格外鲜明。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有给游子带来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怀内之情。
游子思乡,在以往的史传作品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富贵以后流露的乡情,衣锦还乡的热烈场面《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所弹奏的思乡曲,语悴情悲,充满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
即使是思妇诗,"这些诗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摩思妇心理而作,但都写得情态逼真,如同出于思妇之手"。
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风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写的是思妇对丈夫久别不归的思念和怨怅,一首千古传颂的抒情杰作。诗的前六句回忆离别的往事,突出"生离"的哀苦,这是全诗的主题。诗的后十句通过女子的衰老、消瘦、衣带渐宽的自我情态描写,倾诉出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这是全诗的浓情部分。以上所举诗歌,尽管同是游子诗,但与《诗经》中的游子诗在风格上却大为不同。已没有《诗经》中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质朴的感情披露,作者运用了比喻、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段,使诗歌更有文彩,更显得个性张扬。总之,诗歌的风格正发生着微妙的嬗变。从《诗经》的四言到《古诗十九首》的五言,一字之差,却改变了诗的节拍,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容量;且语式变化,词汇选择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又加上文人模仿过程中进一步的加工和完善,最终发展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新诗。
《诗经》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熟情。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篇8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我两岁时学的第一首古诗。那时不认字的我,只是痴痴地听着妈妈绘声绘色地描绘着那场景,我的脑海里随即浮现出一群长颈、红掌、白毛的大白鹅在水中嬉戏、玩闹的景象。从中我发现了古诗蕴含的无穷无尽的奥秘,就这样我踏入了诗歌的大门,在诗中画、画中诗里尽情遨游。
诗中的画,常使我浮想联翩。每当读诗时,我总会先感受画,再体会诗。在读《秋思》时,我脑海里浮现出诗人站在洛阳城内,思念故乡的场面,他写好信,要交给信差时又重新拆开审阅,之后才让信差带走。在这画境中,我体会到了诗人无比强烈的思乡之情,这是远离故乡的游子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在读《赠汪伦》时,我又通过诗中画,感受到两位好友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
古诗中的画,古色古香;现代诗中的画,又别有一番韵味。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我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是它让我迈进更广阔的诗歌世界,使我感受到这如画一般的诗的韵味。读《白桦》这篇叶赛宁的诗,我仿佛看到了:在一个大雪飞舞的冬天,一棵白桦玉立在其中,在朝霞、阳光、雪花的衬托下,变得格外美丽动人。而《太阳的话》又让我感受到太阳充满了光明与希望……
在诗中画、画中诗里,我享受着诗歌的神韵。就是这诗中画,伴随我遨游诗海;又是这画中诗,同我一起探索诗中的无限奥秘!
篇9
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们便会触景生情挥洒自己不尽的乡思。被称为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万千: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长年在边关要塞的戍卒将士在这种氛围中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了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感情质朴而深沉。
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之情。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炼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叫诗人们多么欣喜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封,再看看。生怕还有什么没说清楚。诗中的“欲”、“复”、“又”等字眼,恰当而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生动细致地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篇10
一、 辨析诗词的题材、情感
诗歌题材的种类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同。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如陶渊明的《饮酒》等;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或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或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送别诗: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深挚的思念,劝勉安慰,坦陈心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边塞诗:表达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苦闷,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如王昌龄的《出塞》、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等;羁旅诗:游子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除此之外,还有咏物诗、怀古诗、闺怨诗等。掌握了诗歌题材及诗人分类,将给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 关注标题、序、注
1. 细品标题。有些古代诗词的题目为整体感知诗词的思想内容提供了线索。如,题目中带有“送”“别”字样的,一般都属于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等;咏(题、赞、赠)+物象一般都属于写景咏物抒情诗,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塞”“军”“征”“凉州”“关山月”等都暗示这首诗属于边塞诗,如《边塞》《从军行》等。2. 关注题序。许多古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首诗词奠定了感情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其中的“中秋”“怀”交代了写作缘由和思想内容是“中秋望月怀人 ”。3. 莫忘注释。部分诗词在呈现给读者的时候,会在诗词的结尾处给出注释,或解释特定词语的含义,或交代特定的创作背景,或给予某种阅读提示,因此不能忘读注释。
三、抓住关键字词
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或关键句往往透露出作者独特的感悟以及作者的情感走向。例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乡关”即是“故乡”,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就可推断出此诗表达了诗人因思乡而引发了愁绪。
四、知晓特殊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