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声音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3:5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声音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声音无处不在。从人音调的高低倏变,音色的干哑细润,到风雨雷电的呼啸啼鸣,还有交响乐的端庄典雅、流行乐的自由奔放……毫无疑问,声音的存在为世界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有人说,声音是世界的灵魂。声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没有了声音,鸟儿于枝头的清脆畅鸣只能成为寂寞的剪影,泉水的流淌叮咚只能是飞溅的动画,乐器和鸣的天籁只能是优雅而滑稽的默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描写生活中的声音作文4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描写生活中的声音作文400字1每天早上,小闹钟“嘀嗒嘀嗒”清脆地叫我:“快起床了,快起床了。”
太阳公公笑笑眯眯地和我一起走在上学的路上,小鸟“叽叽喳喳”地唱着歌儿,仿佛在对我说:“早上好,你现在去上学了吗?”到了教室,上课铃声“丁零丁零”地响了起来,它在叫我们认真地早读,专心地上课。
中午,我放学回家。汽车不停地“笛笛”叫,说明塞车了。我到了家里,看见妈妈拿着菜刀,“嚓嚓嚓”的在菜板上切着菜,锅里不时冒出“嗞啦嗞啦”的声音,伴随着一阵阵菜香扑鼻而来,使人垂涎三尺。
晚上,蟋蟀在花丛里低吟浅唱,细细的谛听,可以听到花落草长的声音。
你猜猜生活中的声音,是一首交响乐,还是一支小夜曲呢?
描写生活中的声音作文400字2生活中有许多种声音,我最喜欢风声、打雷、下雨的声音。
在下雨之前,一般会先刮风。风声就像有人在吹大号,“呜呜”的,我特别喜欢。如果是夏雨,那么会打闪电,闪电一般打的时候听不见声音,而之后就响起了雷声。雷的声音就像一个巨人在敲它的大鼓劲,“轰隆隆,轰隆隆”,比世界上任何一个鼓手敲的鼓都好听。打了几声雷之后,就是下雨了。夏天的雨一般都下得很大,“哗哗哗”,就像有无数个人在云头泼水一样。
生活中还有一种声音——我爸爸的鼾声。我爸爸的鼾声,有时很均匀,有时很大,“呼——噜——,呼——噜——”的,很响。
把生活中的所有的声音都按一定顺序排的话,一定会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这首歌可以叫《生活中的音乐》,在这首歌里,所有的声音都是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动听极了。
描写生活中的声音作文400字3每天晚上,老妈都会做一桌丰盛的佳肴,招待我和老爸。老妈炒菜时,油锅里经常会发出“滋滋滋”的声音,听到这种声音,我就会想起一件往事……
那是一个晚上,我写完作业,忽然,我听见一阵“滋滋”声,我心里想:哈,老妈一定在做什么好吃的。可是,当吃饭时间到了时,老妈却端上一盘炒青菜和一盘番茄炒鸡蛋。“啊!”我失望地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好吃的!”
当我听到这种平常而又有趣的声音时,我就会想起香香的美味的饭菜,向往厨房,向往好吃的大餐……
我喜爱佳肴,也喜爱奇妙的“滋滋”声。
描写生活中的声音作文400字4生活中的声音非常丰富,非常美妙。
走进美丽的校园时,有小学生读书的声音,老师讲课的声音。在美丽的校园里,书声朗朗。
走进教室时,有同学讨论的声音,窃窃的聊天声,还有写作业的沙沙声。在教室里,声音悦耳动听。
走进操场时,有跑步的声音,各种球类的蹦蹦声,也有大哥哥大姐姐接力跑的呐喊声。在操场上,是欢乐的海洋。
走进动物园时,猴子跳上窜下的蹭蹭声,水鸟鸭子的嘎嘎声,狮子吼叫的声音,狼的嗥叫和乌鸦发出的噪音。在动物园,乐趣无穷。
走进树林时,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歌,小虫子在草丛中啾啾地鸣叫,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在树林里,静中有动。
走进彩色的花园时,五彩缤纷的花丛中,勤劳的小蜜蜂嗡嗡的飞来飞去,花朵的磬香在空气中飘荡。小朋友跑来跑去捉蝴蝶,欢快地做着游戏。花园里,五彩缤纷……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声音,如果用心去听,你就会觉得它们很悦耳,很生动。
描写生活中的声音作文400字5生活中的声音有的让人听得心里很舒服,有的声音让人听得心里很烦恼。
我喜欢下雨的声音,因为下雨的声音让我心里觉得很舒服。我喜欢小猫叫的声音,因为小猫叫的声音很温柔。我喜欢唱歌的声音,因为唱歌的声音很美妙。
我不喜欢汽车喇叭的声音,因为我在睡觉时总是汽车的喇叭的声音把我吵醒。我不喜欢修窗户的声音,因为修窗户的声音老是让我睡不着。我不喜欢盖房子的声音,因为盖房子的声音会影响我睡觉。
我希望祖国的声音是美妙的,而不是难听的。
描写生活中的声音作文400字6在炎炎夏日里,池塘边的小青蛙在“呱,呱,呱”的叫,嘴里说着:“真热呀!”池塘里荷花也竟相开放了。榕树上知了也在声声叫着夏天。
在充满书香的校园里,还有那早读声。在上课时,老师的粉笔还在“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就这样,生活中有很多声音,有的声音很小,有的声音巨大无比。
我只写了几句,生活中有很多声音呢,就靠你自己听啦。
描写生活中的声音作文400字7我喜欢听小雨滴的声音,因为小雨滴的声音就像小闹钟一样把我叫醒了,好像叫我去上学。
我喜欢听硬硬的糖果声音,因为,听着这种声音好像心里很甜蜜。
我喜欢听小动物的声音,因为,我非常爱护小动物,也非常喜欢小动物,而且它们都很可爱呀!
我不喜欢汽车按喇叭的声音,因为在星期天的时候,我正在睡觉,它嘀嘀嘀的声音使我感觉很烦。
我不喜欢听那些狮子、恐龙等凶猛的动物的声音,因为听了那些声音,好像我在一个可怕的世界里成长。而且那些声音听了使人害怕。
篇2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年的语文教学及自己的业余练笔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当前学生作文最突出的缺憾是缺乏生活气息,缺乏对生活的留心和观察,这一点在学生作文——写景的片段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写出的语句及用词,与实际景物表象相差很远。如在教学了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第四单元(关于自然景物描写和自然世界探索的文章)之后,适值深秋时节,我让学生写“深秋,清晨的校园”之景,并要求学生课外亲身观察。许多学生照搬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中的词句,全然不顾是否与实际景物相吻合,有的写校园花坛里依然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有的写校园的松柏“越发的绿了,几乎把终年积蓄的绿全拿出来了”;有的竟把本是月白色的教学楼外观,写成是“红色的”;有的架空描写,写了校园中连一株也不存在的“梧桐树”;有的夸大其词,写深秋清晨的风“凛冽、刺骨”,并发出“呼呼”的响声;最为普遍的是学生无一例外的把树叶掉落的声音写为“哗——哗——”、把踩在落叶上的声音写为或“咯吱——咯吱——”或“咔嚓——咔嚓——”,很显然,学生缺少观察,“病根”是缺乏观察留心生活的意识,露出习作的“陈式化”和“教条化”倾向,几乎所有的同学将作文简单的视为照搬佳词丽句,还有抄袭所谓五花八门的“优秀作文”、“作文精华”,真是舍本求末,割裂了写作的清源活流——生活。当在作文讲评时,老师指出声音不贴切时,学生都露出不理解的声情。为此,趁巧是落叶的季节,我便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课余去树下踩满地的落叶,细心体会,写出踩时发出的声音,并写一个比喻句。
学生通过亲身体察,两个班约90位同学有的说不出像什么,反正不像以前虚想的“咯吱”或“咔嚓”;许多同学说像“哧啦——呲哧啦”或“刺啦——刺啦——”的声音;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打了几个很形象地比喻:“像油锅里炒菜的声音;像书页或纸张快速翻动时发出的声音;像鞭炮的捻子(导火索)点燃时发出的声响。”
通过这样的一个特殊作业,学生意识到以前自己描写的不真实、不准确,深深感到留心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我还告诉同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就像有位哲人所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好的作文及写景要写出某种事物的独特性和我们自己对这一特性的独到感受,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即是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悉心体察世间万象!
篇3
一、开门见山型
开门见山式开头。即指开头不拐弯抹角,简洁明了地直接进入文题,干脆利落地交待出文章要写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或什么道理等。
有的学生在写作时,为了凑字数,开头写得特别长。比如,在写命题作文《校园一角》时,有的学生先介绍了学生学校的位置,又写了我家与学校的距离,接着写了学校的老师与同学,最后才写出我喜欢的校园的某一角落,这样的开头实属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开头入题不能太慢,但也不能太急。同样写《校园一角》,有的学生的开头写成校园一角在操场的西边,那儿有…这样的开头似是开门见山,却缺少必要的铺垫,写到下边就无话可说了。因此,一定要选一个恰到好处的入题点,既能开门见山,直接或间接入题,又不能入题过急,给人一种形式紧迫的感觉。
其次,使用开门见山为开头也应该注意的几点:1.写作前必须经过认真思考,提炼出要写的中心思想。2.开头要非常精炼,激起人的阅读欲望。
二、非开门见山型
1.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衬托的作用。
2.深化主题的议论抒情法。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例文《不寻常的考试》都是用了这种开头方法。
3.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冰心的《每逢佳节》一文开头引用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入题新颖、感情真挚,点明了思念海外亲人的题旨。
4.引人入胜的提示法。《第二次考试》的开头提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引起读者的注意,自然会使人想到:“这是为什么?”急于从后文中寻找答案,因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三、描写开头法
描写开头法,既可以是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人物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能烘托气氛,渲染感情,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影像。
夜色凝重,如腐烂的尸体身上流出来暗黑冰凉的血,蜿蜒覆盖了天与地,月亮孤零零的盘旋在学校上空,光线暗淡,仿佛女人眼角的怨泪,高大的建筑物被黑暗模糊掉棱角,树木和泥土的皮肤开始溃烂一般,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味道。雷鸣电闪,描绘着身不由己的宿命,让整个夜晚土奔瓦解,景物在一瞬间苍白,又迅速黑暗,哭泣的鬼影无路可逃……
以上就是一段关于恐怖气氛的描写,第一段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恐怖气氛把人的神经绷得紧紧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人物描写中,我们一般用到,外貌描写式开头。即人或物的面部特征、体态形状、举止习惯、衣着打扮等作为开篇形式的写作内容。肖像刻画要生动逼真,使人或物的形象丰满,达到呼之欲出的效果。如:我,一个贪吃懒惰的孩子,顺理成章地长成了一副猪八戒模样,日趋膨胀的肥脸,把本来就不大的眼睛挤得越来越小了,每次都要费劲睁开眼睛,才能看清这美好可爱的世界。同样给人一个清晰地映像。
四、心理描写式开头
即以人的思想、心情作开头,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准确的语言表现出来,创造出一种心理氛围,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第一次看到自已的文章变成铅字被刊登在报纸上,第一次握着凭着自已的本事挣来的稿费,激动、骄傲、自信等等一切幸福的感觉一涌而来。我真了不起,同学们一定会羡慕我,我要好好地祝贺祝贺自已。
在自己思想的转化上可以用到这样的开头,更容易表现真实的自我,让大家明白你的心理活动,比如说老师教你打扫卫生,你就可以以这样的形式为开头,我来做个示范,这样会多很多的趣味性,
五、借物式开头
这种开头与以上几种的区分不是很明显,也可以归入以上的类型,但由于这种开头写起来形式多样,容易找出恰当的入题口,所以把它单列开来介绍。它主要有借物和借声两种类型。
篇4
1.妙用拟声词,描绘最真实的声音
准确地使用拟声词,将会使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给文章注入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谢雪畴的《“老虎团”的结局》一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地上是冰凉的,身子一贴着地皮,那寒气飕飕地直往肚皮里钻。”
“那双堆集上的榴弹炮,咕隆隆、咕隆隆地轰响起来。”
“中午过后,天边忽然响起飞机的嗡嗡声。”
“在大炮轰鸣中,坦克出动了,排成横队吱吱嘎嘎地轧将过来。”
“飕飕”“咕隆隆”“嗡嗡”“吱吱嘎嘎”等几个拟声词,把当时大王庄阵地上的天时、地利和战斗气氛活生生地描绘出来了。
有的同学在作文中也擅长运用拟声词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如一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听见咚咚咚的敲门声,噔噔噔地跑过去,吱扭一声把门打开。”文章借用形象活泼的拟声词,模拟了生活中真实的声响,使其声跃然纸上,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2.巧用比喻,描绘最美妙的声音
写声音时,我们也可以用比喻来描绘。用比喻绘声,一般是通过联想、想象,把无形的声音,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通常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人们比较熟悉的形象去比喻比较陌生的难以用拟声词描摹的声音,并能比较具体地描绘出其中的区别。例如,同样是说话的声音,小孩子如银铃,少女如莺啼,中年汉子如铜钟……
再请大家欣赏《老山界》里的一段文字。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作者一连用四个比喻句写声响,调动读者以往的经验,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由于处于山谷,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很低微,但由于寂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作者就是这样以形象贴切的比喻,用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似乎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
下面这段用比喻写声音的文字相当优美,我们来共同欣赏。
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叶君健《看戏》)
声音是无形的,人们看不到也摸不到。相较于有形的事物,声音的摹写是困难的。这一语段却将音乐形象具体化了,通过比喻出现了清晰可现的画面:动的“珠子”,“一笑一颦”的表情,“优雅的‘水袖’”及“婀娜的身段”。读者根据这些视觉形象,可以联想到音乐形象,使人觉得美不胜收。
一些同学用比喻来描绘声音的笔法也相当优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一同学借鉴白居易的《琵琶行》写雨声。
天不知什么时候又阴了起来,雨说着说着也就来了。起初,雨不大,叮叮咚咚,好像无数珍珠落到玉盘上。尤其是敲在屋瓦上的古老的音乐,似乎柔和而又铿锵。重重轻轻,密密细细,点点滴滴,仿佛俞伯牙《高山流水》中的沉吟。似水柔情,雨仿佛在诉说着婉转的心声。后来雨越下越大,砸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房檐上飞流下来的水嘈嘈切切,清脆悦耳,真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使人心旷神怡。偶尔来阵风,树枝便扭着身躯,叶子呼呼响,挤出千万点水珠,飞落而下,与檐下的滴水一唱一和,创作一曲大自然的交响曲。
作者写声音时准确使用拟声词,巧妙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具体地写出了雨声的特点。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写声音的时候常用的一些比喻,如把优美的女高音独唱比作“夜莺歌唱”,把雄浑的大合唱比作“汹涌的波涛”,把抒情的小提琴独奏比作“淙淙的流水”,把激越的琵琶声比作“奔腾的万马”。运用比喻来描写声音,确实能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使用这种方法,比喻一定要贴切,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3.善用侧面来写,间接表现声音之美
侧面写声音,即把听众的感受,通过动作、神态以及嗅觉、视觉等感觉外化出来,这是描写声音的又一手法。
例如,林嗣环的《口技》中,作者一方面着力描写表演者口技的高超,另一方面又注意写听众的反应,从侧面显示表演者技艺的高妙,像观众“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有力地表现了口技那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又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在王小玉演唱完后,就用“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等描写,从侧面写了歌声的美妙绝伦,并用台下听众的议论(感受)“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词之妙。每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烘托了王小玉的歌声是何等美妙、何等悦耳、何等动听。
侧面描写如同回音壁,将所描写的声音映射出来,让读者从回音中品味其声,这种手法往往能创造出“深山藏古寺”的奇妙效果,是直接描写无法替代的。
4.巧用通感写声音,状美妙声音如眼前
声音本来是无形的,极难描摹,巧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可将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形容或比喻勾连起来。高明的作者写声音时往往会巧用通感将无形之声化为可见之物,让我们“见到”栩栩如生之声。
篇5
为了探究作文病因,我决定回游至小学,找儿 子的语文老师韩老师“聊聊”。“拜访”之时,韩老师正 在“磨课”―――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于是,QQ上我 们的话题由课文和原文之间的出入展开。
Ls:韩老师,对比课文与原作后我有两个想法, 供你参考:一是编辑对原文的改造,有些是恰当的, 但大多数是拙劣的―――大大降低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是可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教学:哪些地方改 了?改得怎么样?哪些地方还可以改?怎么改?
韩:嗯,剥了美肤、剜了肌肉只剩骨架了。《窃读 记》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亦是如此。
Ls:文章入选课本被编辑斧凿是稀松平常的 事,我认为此现象具有深究的价值。比如“女人们母 亲们”,原文中这一称谓就情感丰润:母亲不是个 体,而是群体,所以称“母亲们”;这些伟大的母亲为 了家人的生计不再爱美、不再害羞、甚至不得不漠 视性别不再女人了―――“我”无比心痛、满腹心酸。
韩:是啊,稍不注意还会觉得作者唆呢!岂料 是有意为之。
Ls:原文中的“妈……”?“……”“妈……”?被改 成了:“妈―――”“妈―――”省略号表示欲言又止,破 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就“我”当时的心理而言,原 文更贴切。
韩:嗯,对。
Ls:三次声音的大小有讲究:第一次声较小,担 心母亲拒绝,怯生生的;第二次嗫嚅不可闻,目睹母 亲受难,“我”想放弃;第三次声音最大,犹豫再三:对 书的渴求战胜了“我”对母亲的怜惜。尤其是第二次, 此时无声胜有声,最能说明“我”是个懂事的孩子。
韩:嗯!还有,原文的环境描写是不可或缺的。
Ls:对。不然,“我”的感动就太突兀了。
韩:关于母亲们的背心、口罩是全文写得最精 彩的部分,编辑却给删了,太可惜了!读到“我觉得 自己恍如置身在山顶洞人时期的女人们母亲们之 间”这句,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了。
Ls:删去了环境描写,删去了外貌描写,只剩为 数不多的动作描写和对话描写了。
韩:无论是环境、外貌还是语言、动作最终的落 脚点都应在心理上。
篇6
关键词:三年级学生 写作能力 词句片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62-01
一、问题的提出
三年级学生初入作文课堂,在学会说话写话的基础上刚开始练习写作文,存在许多问题,总的来说还是主要归于“不知道怎么写,写些什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集中反映,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心感情的手段。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强调用词造句的规范性、谋篇布局的合理性,这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写作的基础。
二、词句是文章的必备建材
1、重视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三年级学生已拥有一定的词汇量,若新的词语没理解就进入学生的词语库,很容易与已学词语发生混淆,出现写作时乱用词语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遇到难以理解或词义容易混淆的词语时,教师一定要深入浅出,形象具体地将词语讲清楚,经常运用,才能巩固消化。练习运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用辨析比较的方法理解词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利用工具书理解词义、通过归类,积累词语等。巩固词语的方法也很多:选词填空,词语搭配,口语书面造句式练习,给定词语,练写短文等。
2、重视句子教学。训练学生语言连贯的表达能力,是句子教学的重要方面。针对这一问题,经常做的练习:出示一段打乱句子顺序的话,学生根据理解,整理通顺后读一读;运用文中的重点词造句;模仿一定的句式写句子等等。
标点能帮助我们确切地表达书面语言的意思,在教学句子的同时,让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标点符号的运用,养成加标点的习惯。
三、学会观察,为写作提供感官材料
1、有序观察,使写作更有条理。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没有头绪,导致写作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观察进行分解,让学生懂得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然后再进行综合,从而得出完整的事物形象。例如:在学《我们的民族小学》时,适时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位顺序观察插图。操场上,树枝摇曳,小鸟歌唱,蝴蝶飞舞,猴子嬉戏;教室里,孩子们在快乐地学习,传出朗朗书声,一幅快乐和谐的画面。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思维得以展开,写作条理性也会得到提高。
2、重点观察,使写作更加周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其发展状况,对需要有一定深度的观察内容应抓住重点,由浅入深。如在一次听音作文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各种不同的声音及背景音乐进行联想写一则故事。如果只让学生泛泛而听,很可能难以写出动人的故事。所以教师分三遍给学生听,每次听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遍,只要求辨别录音里的各种声音;第二遍,寻找这些不同声音之间的联系,发挥相象;第三遍,想象一个故事,根据这些声音安排故事重点,并确定故事基本结构。听音作文的设计使学生思维更周到,对学生接下来融入音乐、创作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四、模仿让作文不再是难事
1、局部模仿范文――点仿。点仿比较适合在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思维广度和思维周到性还不完善,要进行全篇仿写是比较困难的,局部模仿适于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局部模仿,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有些课文中的片断,或是总起分述,或是分述总结,或是空间叙述清楚,或是细节描写形象。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段,就可以作为模仿的“点”进行训练。仿写时,教师必须细致告诉学生这种片段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徇,有例可仿。比如,要训练学生用总分方式写话,其规律是:①总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间的关系大都是并列的或连贯的。三年级课本中,除了总分段式外,还有并列、因果、方位顺序、时间顺序等方式。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种典型段落分层次、按计划地进行模仿训练。
2、整体模仿范文――全仿。全仿比较适合四年级学生。在三年级点仿那么多片断的基础上,学生已积累不少技巧,这时可以将这些技巧融合在一起进行整篇文章的模仿。如写《我爱故乡的山水》,可全面模仿《桂林山水》: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来安排全文,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写每一个观察点的景物,在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一、走进生活捕捉精彩瞬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原生态”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宝贵的写作资源,引导学生记下校园写真、趣味活动等精彩的瞬间。通过观察获得自身体验,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习作做准备,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
教学活动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进行“一日一贴”的粘贴活动。就是把自己一天中观察到的精彩场面或者有趣情景以片段形式写下来并“粘贴”到自己的《采蜜集》上,为今后的习作生活提供丰富的素材。学生在《猜哑谜》的帖子中写到――轮到光辉队出题了,光辉队队长走到我们中间,将舌头伸出,又拿出一个弹簧,把弹簧缩短又拉长,拉长又缩短,这样反复了几次,表演结束了。我想:将舌头伸出,是不是能言善辩呢?那么,能言善辩的词语有:油嘴滑舌,口若悬河,巧舌如簧……嘿!不就是巧舌如簧吗?“巧舌如簧”的“如簧”又正好和弹簧意思接近,就是“巧舌如簧”。我“腾”地站起来:“是巧舌如簧,对吗?”队长说:“回答正确!”我们欢呼雀跃起来。这里的语言动作形象逼真,有力地刻画了少年儿童活泼可爱的形象。
二、融入自然绽放生命异彩
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会无事可做,无话可写。如果引导学生融入自然,带着情感去观察生活,采集素材,那学生的作文将是有血有肉的。如带领学生到现场去“看”:有圆有缺的月亮、东升西落的太阳、电闪雷鸣的夏夜、热闹非凡的市景、丰收在望的田野、小巧玲珑的玩具……组织学生亲自去“干”:野炊、郊游……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让学生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
三、借助例文提高写作技巧
在叙事的文章中,如果我们对事情的经过进行细节描写,就能使文章中心更加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没有了它,文章就会显得苍白、呆滞。
1.抓住人物动作进行细节描写 在叙事的文章中,我们要对事情发生过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情态、心理等进行细节描写,从而进一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今天是星期日,妈妈还和往常一样,起得这样早。我翻过身,细听着厨房里的声响。“哗――”,这是妈妈在轻轻地舀水;“哧――扑――”,这是妈妈在开煤气炉;“咔啦咔啦”,这是妈妈在拿碗筷。在静静的清晨,这声音是那样的清晰,又是那样的熟悉,妈妈您太辛苦啦!(选自《今天星期日》)
2.抓住事情过程进行细节描写 事情发生的过程,就是事件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过程。我们在这一方面进行细致的描写,就能有细致的特写,就能表现人物形象,推动事件发展。如:同学们静坐在教室内,等待老师的到来。教室里时而传来几声咳嗽声,时而传出班长的吼声:“不准讲话!”呵,真威严!几声轻快的脚步声,“啪!”班长回位了。“上课!”师生上课的见面话――互相打招呼,但很严肃。老师习惯地推了推眼镜,巡视了一会儿,脸上流露出满意的微笑。(选自《难忘的一节课》)这样的细节描写既有全景的,也有细致的,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
3.抓住生活细节进行细致描写 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以小见大”地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表现主题,突出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作用。如: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选自《我挨打了》)这段话来自生活,真实可信。
四、关注社会培养人文素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重视人类生存环境,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鼓励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义务劳动……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得到充实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也最能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加学校文学社的两位同学通过订计划、借仪器,花了五个双休日进行走访、调查、收集资料,了解乡村环境变化。她们在《乡村环境调查报告》中写道:“我们观察了本镇的河流、土地。本镇的河流多少都受到了污染,动物死尸、塑料袋及水花生成了每条河的‘装饰’。由于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土壤板结严重。土法炼油成了水乡特色,自来水里有异味。什么时候才能还我们蓝天碧水啊?”学生在关注社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自己的人文素养也在不断提升!
篇8
我想,这可是一个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意外,此刻将课继续下去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脆停下讲课。
有的学生很好奇,而有的学生则对这响亮的鞭炮声的反应不是很大,他们好像和我一样只是被动地在等待。
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让他们观察!于是,我说:“请大家赶快看外面。”
学生一阵骚动,于是伸颈、侧目、欠身、跑到窗边……
大约过了两分钟,鞭炮声停止了。
我说:“下面请大家做一个练习:请用自己的语言把刚才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学生先七嘴八舌地说“啪啪”“噼里啪啦”“嘭嘭”等几个象声词,然后似乎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我把思路引向教材:“我们学过哪些描摹声音的文章?”学生边回忆边说出《鼎湖山听泉》《安塞腰鼓》等。这些课文里确实都有直接的描摹声音的内容。我问学生还能想起其他文章吗?他们有点木木的。我知道,他们只记得声音本身,忘了其他的内容和写法了。
于是我启发他们回忆写声音的课文。如:《黄果树瀑布》用了许多比喻来写声音。“刚进入黄果树瀑布,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学生们的思维被这些美妙的“声音”激活了,七嘴八舌地又说起了学过的课文中的描写声音的语句。此时的课堂气氛热烈、快乐。学生们也没想到他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选出那么多与声音有关的语句来。
我归纳道:回忆了这些文章,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有的声音本身就是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有的声音是为了起到衬托、渲染作用,但不论它为何而存在,要把声音写好,都不能简单地、纯粹地用拟声词来写。我们可以用一些手法,如丰富的修辞手法,多角度地展示声音。
然后我让学生用文字描述出刚才听到的鞭炮声。
下面摘录一些学生的文字:
最开始的那声“啪”仿佛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巨大引力,把我们的目光和心拽了过去,紧接着的“噼里啪啦”以每秒340响的速度迅速地震荡着我们的耳膜,超过了吴道一和周文杰吵架时的声响,达到了在这个教室里史无前例的分贝,仿佛在一个塞满跳跳糖的嘴巴前面放了一只超大的扩音喇叭。(赵书)
“噼,啪,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炸醒了我的神经。教室里一下子喧闹起来。坐在窗边的我向窗外望去,一串鞭炮正挂在对面阳台上。红色的爆竹纸上下翻飞,鞭炮周围烟雾缭绕……坐在教室里的我仿佛闻到了硫磺的味道。(甘中沁)
篇9
月亮姐姐笑着说:“我说的长尾巴的词儿是指词语的生动形式,也就是某个词后面再加上一个双音节叠词,这类词语的意思落在第一个词上,后面的叠词相当于它的尾巴。”欢欢迫不及待地说:“月亮姐姐,你快带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类词吧!”
月亮姐姐:“在长尾巴的词语中,描写颜色的词可不少哦。乐乐、欢欢,你们俩每人说个句子,里面要带上描写颜色的的词,可以吗?”
乐乐:“秋天的果园,紫(zǐ)莹莹的葡萄挂满架,金灿(càn)灿的橘子压弯枝。”
欢欢:“红艳艳的苹果满口脆,黄澄(dèn)澄的鸭梨赛蜜甜。”
月亮姐姐:“你们说的都很棒!描写颜色的长尾巴的词不仅可以写景,还可以写人呢。比如:我有一个可爱的洋娃娃,她有一头黄灿灿的卷发,一张红彤彤的小嘴和一双黑亮亮的眼睛。”
葡萄架下,月亮姐姐在摘葡萄,乐乐开心地捧着一大串葡萄,欢欢作势要抢乐乐手里的葡萄。
“把你胖乎乎的小手拿开,这些葡萄全是我的。”乐乐不乐意地嚷道。
“架上一串串的葡萄多的是,你真小气!”欢欢说。
“胖乎乎是状态词,指脂肪多,肉多。一串串是指连贯起来的东西,一串串指有很多串。像这类描写形状的词语还有:圆滚滚、 毛茸茸、乱蓬蓬、轻飘飘等。”月亮姐姐说。
同学们在餐厅就餐,欢欢打开饭盒盖,乐乐把头伸向饭盒,鼻子使劲嗅着:“欢欢,你带什么好吃的啦?香喷喷的。”
“是烤鸭,你这只馋猫的鼻子可真灵呀!”欢欢笑着说。
月亮姐姐说道:“香喷喷是形容香气四溢。这类词还有甜蜜蜜、酸溜溜、辣乎乎、甜丝丝也是描写味道的。”
教室里正在发考卷,欢欢从老师手中接过试卷,笑逐颜开地回到座位上。
乐乐问:“瞧你喜滋滋的模样,就知道你考得不错!”
“小意思,100分啦!”欢欢得意地吐了吐舌头说。
月亮姐姐说:“喜滋滋是指高兴、快乐的样子。”
欢欢接话道:“我知道描写心情的长尾巴的词语还有――怯(qiè)生生、笑盈盈、惨兮兮、乐呵呵等。”
一棵大树下,乐乐拿着竹竿准备捅马蜂窝,一旁欢欢严肃地阻止他:“别干傻事,马蜂乱哄哄地飞起来就有你好看的了!”
篇10
我们看到:在潺潺的河水边,在峻峭的山坡上,身上披满白苫的老茶林已经抽出了淡绿的嫩芽;在密林深处时而传来采春茶的歌声……开得最茂盛的是高大的羊蹄甲花,它的白里透紫的花朵吐出熏人欲醉的清香,在山径两旁,枝干挺拔的野刺桐花也正在怒放,鲜红浓丽的巨大花朵,在阳光下闪烁如火,把这一片浓绿的密林点缀得春意盎然。
这段文字写了视之所及:山坡、树木、野花;听之所及:流水声、歌声;嗅之所及:欲醉的清香;触之所及:水柔、石硬、苔软、叶嫩,画面多么绚烂美丽呀。当然,加强学生的“四觉”训练,要和练笔结合起来。不妨让学生准备四个本子,分别记录训练的感受。
一、听觉训练
人在一天中听到的声音实在太多了。有生活中发出的,如走路声、吆喝声、器乐声……有动物发出的如虫之瞅啾、鸽之咕咕、牛之哞哞……有大自然发出的,如风声、雨声、雷声、涛声……听到声音,应分辨从何而来,什么东西发出的,发出时会伴有什么形态、模样、举动,并推敲用什么词语采描摹最准确,并把这些原始感受及带来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耳朵和思维都变得十分灵敏,能使作文生动起来,请看下面的听觉描写:
羽毛艳丽的山雀,嬉戏攀跃,争鸣歌唱,委婉动听,不绝于耳。丛林之下,绿草茸茸,清风习习,凉爽宜人。高大的树木杂以枝叶繁茂的灌木林,在微风吹拂下婀娜婆婆,像大海的层层波浪,发出一阵阵涛声(《漫话老爷山》)
又如有一诗人这样描写世界上最小的声音“天上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飘下,经过满是尘埃的空气,落到一只正在打瞌睡小猫头上的毛线帽顶的绒球上”。一种如诗般的声音,拨动心灵深处的心弦,学生习作自然而然走进另一个境地。
二、嗅觉训练
大千世界里,弥散着各种气味,从大处分,有香味、臭味、腥味、臊味、辣味、酸味……细细品来,每种气味又可分为许多小类,如香味可分为花香、稻香、油香、草香、肉香……甚至还可细分。经常训练自己的嗅觉,走到哪儿闻到哪儿,久而久之,嗅觉就变得十分敏锐。如带学生来到市场,在蔬菜摊点,你可闻到韭菜味、茴香味、洋葱味等;在水产摊点,你可闻到鱼腥味、海米味等;在调料摊点,你可闻到大料味、辣椒粉味、桂皮味等;在水果摊点,你可闻到苹果味、香蕉味、桃子味等。
将闻到的各种味儿细加分辩,并记在笔记本上,就逐渐学会了从嗅觉方面描摹事物。请看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被开垦的处女地》中对一只年老的狐狸的描写:
那时候,在那融和着喜种各样的香气的雄伟世界里,只有它的潮湿的、玛瑙一样的鼻子活动着。它用它那张大的、颤动的鼻孔,贪婪地吸着潮湿的、无所不包的雪的气味,被寒霜冻坏的苦蓬的没有消散的苦味,从附近的道路上飘来的混杂看干草的马粪的舒畅的气味和说不出的荡人心魄而又差不多感觉不到的栖止在遥远的灌木丛里的鹧鸪的雏的气味。
三、味觉训练
味觉指人的舌头与物体接触产生的感觉。舌头不仅能辨别酸、甜、苦、辣、咸、涩各种味道,还能对同种味道再加区别。如醋酸、果酸、菜酸等,蔗甜、蜜甜、果甜等。学会了细细品味,不仅能在文学中写出物体的不同味道,使读者产生人同此味的感受,还能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人生的喜怒哀乐、冷暖炎凉。如写葡萄酸甜可口,甜瓜又香又脆,苹果甜津津,盐粒的咸香,花椒的麻涩。又如将劳动比作酿造生活的蜜,穷困潦倒比做缸里的泡菜酸溜溜,难受的心情比做打翻了五味瓶等,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准确生动味觉描写。如:
白果是银杏的种子,炒熟了,剥掉壳,去了衣,就是碧玉般的一颗仁儿,果然不甜,却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味,我们都喜欢吃。(叶圣陶《三棵银杏树》)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王鲁彦《我爱故乡的杨梅》)
四、触觉训练
触觉也叫肤觉:人的皮肤对许多事物都有灵敏的感受,如软硬、冷热、质地、干湿、轻重、滑涩、尖钝……人们能感受到冬天隔光的温暖、海风吹来的干涩、苹果表面的光滑、皂角刺的尖硬。将皮肤的感受写进文章会变得生动、真切。古诗中有不少这样的句子,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鸬鹚山头宿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等等,从不同角度分别写出了作者的触觉。散文作品中有关触觉的描写也很多:
门外好一片月色,又新鲜,又明亮。月亮正当头,围着个大风圈,仿佛冻到天上了。满天疏疏落落的小星星,都缩着头,冷得乱哆嗦(杨朔《三千里江山》)。又如“六月中旬的天气已经够热了,这下午三四点钟时分,更是一天里最难耐的时刻。公路上焦干、滚烫,脚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烟。空气又热又闷,像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似的。”(王愿坚《普通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