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5 00:5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叶障目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Ⅰ“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满分作文就是一个典范:
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
江西一考生
漫画中,第一个孩子先因考100分得到一个吻的奖赏,后因考98分得到一个耳光的责罚;第二个孩子先因考55分被赐一个掌印,后因考61分被赏一个吻。看罢漫画,不禁深思,仅因一时分数升降便或奖或罚,实在失之偏颇。其实,孩子就像正在成长的树,他取得的成绩就像一片片的叶子,实在不必因孩子之树上长出一片好看的叶子而欣喜若狂,更不必因长出一片不太好看的叶子而全盘否定甚至大打出手,切勿因一叶而障目。
孩子的成长中,不只有学习,不只有分数,还应该有“诗和远方”。但在唯分数论的大语境下,孩子被要求拼命追求分数的提升,不能有丝毫退步,甚至被苛求次次满分。这和饲养速成鸡有何区别呢?让鸡不会生病,只在激素、饲料的作用下疯长速成,这是违背规律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幸福,更需要经受困难挫折。让他懂得在学习过程中要付出汗水,也要懂得不是每一次努力之后都能立刻进步,懂得进步未必能立刻体现在成绩上,懂得成绩起伏本就是正常现象,只有持续努力,不断积蓄力量,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从而开出人生之花,结出人生之果。父母作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怎能如此随意地唯分数而无视对孩子全面的评判?孩子似树,成绩如叶,家长勿因一叶而障目。
与此相似,在中国,拥有升学压力的中小学学校,很多时候也会因成绩这一叶而障目。比如在评价教师上较为片面,常只看教师所带班某学期某学段末尾的考试成绩来评判一个教师,往往看不到教师平时的努力付出与血泪辛酸,更难以理解绝大多数挣扎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之苦。同样的,教师的教学不只有分数,还应该有理解与赏识,还应该有“诗和远方”。教师似树,成绩如叶,学校勿因一叶而障目。
再有,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若眼中只有所要得的利益的这张成绩单,会因这如一叶的成绩单而障目,看不到理应有的诚信,看不到理应有的良知,看不到商人逐利活动之上理应高悬的“义”,才有地沟油、毒奶粉、假疫苗等骇人听闻的事件。再如,过分注重GDP数值的成绩单,而忽视国民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道德素养的丰富等更重要的问题。这些都是因为太看重利益成绩单而导致的一叶障目的结果。成绩、利益如叶,切勿因一叶而障目。
当然,人不免受局限为外物蒙蔽,任何事物也都需要有一定的量化的衡量标准,但不能光看到数值而看不到全面与整体,而可以有更全面多元的评价标准与评判方式,方能更好地避免一叶障目。
[点 评]这篇高考满分作文,除了立意新颖,有思想深度,具有思辨性外,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点题扣题特别紧。
首先,文章的标题就亮人眼眸。作文题漫画材料涉及“成绩”,用“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作比喻,新奇贴切,夺人眼目。紧接着开篇概述作文题漫画寓意,提出全文的主旨“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再次点明题旨。
文章主体部分从论点出发,从孩子的分数论谈起,却又不仅局于分数论,到片面看待教师的教学分数,再到片面看待利益成绩单、GDP的成绩单,可谓层层递进。每一段分析阐述之后都不忘点题,即段段末尾都恰到好处的点题,这样既点题又使文章内容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结尾再次点题并归纳升华全文的主题。
可以说全文的每一段都是紧紧围绕主旨“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来议论阐述,而且反复扣题点题――“不能光看到数值而看不到全面与整体,而可以有更全面多元的评价标准与评判方式,方能更好地避免一叶障目”。正是这种反复扣题点题的做法,像一面旗帜,让阅卷老师能快速清晰地“看到”作者行文的思路以及文章的主旨,可以说“扣题点题”的艺术魅力为考生的作文赢得满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考场上,我们如何巧妙扣题点题呢?
1.标题“扣题点题”――先声夺人,亮人眼眸
近年考场作文,材料作文唱主角,大多是要求自拟题目,我们可以用标题来扣住作文题材料的内涵并点明中心。题意即是文意,成功的标题,应含话题、融观点、有文采,这样一下子就能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达到“先声夺人,亮人眼眸”之功效。
2.开篇“扣题点题”――一见钟情,独具魅力
好的开篇,落笔入题,既要紧扣标题,又要引人入胜,使阅卷老师一下就抓住意脉“一见钟情”。对于一般性的议论文,在开头就应该亮明观点。如果第1段用一则小故事或者用一组排比句来导入,那么第2段一定要把你表达的中心摆出来。如果阅卷老师读完前两段(200字左右),仍不能捕捉到你的观点,就会有一定的阅读急躁情绪,所以此处扣题点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3.篇末“扣题点题”――卒章显志,余韵悠长
精彩的结尾,正如撞钟,既锁定主旨,又让人感到余韵悠长。点睛之法,卒章显志,实为至要。但有的同学总以为朦胧一些可以显示文章的水平,其实是最大的误解。所谓“卒章显志”,就是在充分叙述、说明或议论的基础上,扣题并点明题旨,收束全文,给人一个清晰深刻的总体印象。
4.行文“扣题点题”――结构匀称,赏心悦目
考场作文,行文过程,要特别注意在一些段落的开头、中间或结尾,用重复的词语、相似的语句反复扣题点题,从而达到贯穿全文、突出中心的目的。大原则是: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或所提供话题、材料要有明显的相似语句,即关键词要有足够的“出场”次数,最好的语句要出现在最显眼的地方,有一个揭示主旨的警策之句反复出现,贯穿始终,构成文章的基本骨架,从而更好地显示扣题行文的思路。要做到一路扣题一路歌。题目、材料、引语和话题中的相关文字至少在文中出现三次。开头三句话内应点题一次,结尾应回扣标题,“回眸一笑百媚生”,中间至少扣题一次。几次明扣,事实上也是在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跑题。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文章中心从思维深处闪亮于视觉表面,给评卷者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震撼。
总之,考场作文要紧扣命题,凸显主旨,就必须讲究“扣题点题”的艺术和技巧,这样才能追求瞬间的闪亮而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实战演练】
下面这篇文章偏离了题旨,请运用“扣题点题”技巧对这篇文章进行修改并升格。
我 能
(病文)
我自信,自信是一种成功的基础,拥有自信你就拥有了成功的一半。成功靠的是努力、自信、聪明及其他的因素,而在这中间拥有自信就占了很大的成分。
我相信我可以做到一切,古人有云:“有志者,事竟成。”今人云:“我有智慧,我潜力无穷!”
我想做下一个比尔・盖茨,因为我相信我自己,我想做下一个贝利,因为我相信我自己,我想创造新的发明,因为我相信我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那是前年夏天,一个男孩和他的足球队去参加一个全市的足球比赛,那时他上小学五年级,他们队中人人都是踢球好手,但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的比赛,全队都很紧张,开始比赛后人人的动作都硬生生的,放不开,所以迟迟不能进球,到下半场的时候,全队都想放弃的时候,那个男孩的一句话使队友又燃起了斗志,“不能气馁,相信我们自己!”在这之后,他们队势如破竹,接连打入8球,最终赢得比赛的胜利,因为那个男孩的坚持,成就了他的队伍的胜利,那个男孩就是我。
我们闯过了这一关,因为们我相信我们自己,我们有自信。也因为这样我的人生中所遇到的任何难关都能闯过去,因为我坚信我的能力,无论困难的大与小,难或易,强或弱。因为生命亦是如此,上帝只会选择那些有自信的人们给予他们成功。
人类也因为不屈服困难,才使文明一直在向前进,使科技一直向前发展。从石器时代到现代文明,那时候不是自信在激励着人们前进吗?自信给了人们勇气去面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爱默生说过: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
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学习或事业的攀登中,要遇到种种困难,而自信就是克服这些困难的良药。只有自信,才能自强不息,才能使我们为自己的愿望或理想而努力奋斗。只有自信,才可能使我们在艰难的事业中保持必胜的信心,才能使我们有勇气坚定地走向理想之塔。所以,我们应该懂得在现实生活中,自信是大力之神,它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
相信自己吧,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你有了自信,就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我 能
(修改升格稿)
我能,是一种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础,拥有自信你就成功了一半。成功靠的是努力、自信、聪明及其他的因素,而在这中间拥有自信就占了很大的成分。深圳企业家王石在为全球通做广告时说:“人生如登山,往上即使迈一小步,也是一个新的高度――我能。”
坚信我能会在逆境、痛苦、茫然之后带你迈向生命新高度。
我相信我能达到我生命应该达到的新高度,古人有云:“有志者,事竟成。”今人云:“我能,成功就有可能!”
比尔・盖茨因为相信“我能”,才成为世界首富;贝利相信“我能”,故能成为足球之王;我相信“我能”,我将来一定会登上生命的高峰。
有这样一个故事,那是前年夏天,一个男孩和他的足球队去参加一个全市的足球比赛,那时他上小学五年级,他们队中人人都是踢球好手,但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的比赛,全队都很紧张,开始比赛后人人的动作都硬生生的,放不开,所以迟迟不能进球,到下半场的时候,全队都想放弃的时候,那个男孩的一句话使队友又燃起了斗志,“我相信我们能行!”在这之后,他们队势如破竹,接连打入8球,最终赢得比赛的胜利。因为那个男孩坚信“我能行”成就了他的队伍的胜利,那个男孩就是我。
我闯过了这一关,因为我相信我能做到,我有自信。也因为这样,我所遇到的任何难关都敢于去闯,且往往屡闯屡胜,因为我坚信我能做到,无论困难的大与小。我坚信上帝只会选择那些有自信的人们给予他们成功。
人类也因为这一句看似简单的“我能行”使文明一直在向前进,使科技一直向前发展。从石器时代到现代文明,不是自信在激励着人们前进吗?自信给了人们勇气去面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爱默生说过: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
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学习或事业的攀登中,要遇到种种困难,而自信就是克服这些困难的良药。我们只有坚信自己能行,才能自强不息,才能为理想而努力奋斗。只有坚信自己能行,才能在艰难的事业中保持必胜的信心,才能有勇气坚定地走向理想之塔。所以,我们应该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坚信自己是大力之神,有足够的能力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
我自信,我成功;我磨炼,我能;我能,在困难中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当你相信自己能行时那你就真的能行――山高我为峰。
[点 评]升格文开篇点题,既亮出了全文的观点,又统领了下文,让阅卷老师一下就抓住意脉“一见钟情”。
主体部分在阐述的过程别注意在一些段落的开头、中间或结尾,用重复的词语、相似的语句或标题反复点题,从而达到贯穿全文、突出中心的目的。这样一来文章中心就从思维深处闪亮于视觉表面,给评卷者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震撼。
结尾在议论的基础上,再次点明题旨,升华全文,给人一个清晰深刻的总体印象。
篇2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生活联系密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从而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这值得每位物理教师深思。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种物理情境的创设方法。
1 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新课标也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根据学生日常接触到或已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思考;也能很好地体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我在上“物态变化”这部分内容时,就以下面的情境为设:医生给病人测体温之前,通常要拿着体温计作一个什么动作(向下甩一甩)?为什么?夏天吃冰棒时,冰棒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而剥开之后冰棒又会冒‘烟’,再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过一会就会出‘汗’,为什么?如果你生病发烧,父母会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帮助退烧,这又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洗澡的时候不冷,刚洗完澡还没穿衣服的时候感到很冷?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是谁“偷”走了它?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甚至是经历过的现象,学生很熟悉,会感到很亲切,教师要启发他们进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悟出其中的道理。
2 利用实验活动创设情境
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设计一些简单、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在实验活动的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如:在“压强”的教学中,可让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分别用两把刀进行切萝卜比赛。比赛中故意让男同学用很钝的刀,让女同学用锋利的刀,结果,男同学输给女同学,很不服气地抱怨说,刀太钝,切不动。由于采取的是实验加比赛的方式,学生积极性特别的高,参与性也高,争先恐后地帮助他分析原因。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并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橡皮泥、细绳、绸带、钩码。也可以多准备一些,如,再同时提供一个塑料瓶盖,一个装有细沙的牛奶盒,一个小桌子等。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发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利用诗词、故事创设情境
诗词是历代文人广泛接触自然,细致观察自然的产物,名诗名句中也常常包含着物理知识。恰当地将诗词引入教学,便于设悬立疑。在诗情画意中,只要设计合理,也能激起学生强烈求的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用苏轼诗“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成语“立竿见影”、“一叶障目”等可顺理成章地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用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卷我屋上三重茅”设疑,让学生来分析“三人”是哪三个?是谁卷我三重茅,怎样卷走的?学生就很有兴趣,不同观点之间的小组讨论得十分热烈,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同时,对启发学生思维、调节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记忆、陶冶学生情操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目的地、恰当地设置物理故事则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如在讲“浮力”时,可以讲阿基米德检验皇冠的故事。讲“重力”时可以引入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在听故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4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能跨越时空的限制,生动地再现生活情境,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并且形象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物理过程,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如:利用多媒体情境,演示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小球撞击金属片发生形变的过程非常短,学生难以在头脑中建立起动态的画面。为了突破该教学的难点,防止学生因缺乏想象力而形成思维障碍,可以用FLASH的动画功能,将形变过程放慢,逐步反映动态过程中的变化,将原来要凭学生想象才能得到的动态变化过程展示出来,及时纠正学生头脑中异样构思,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度。
篇3
物理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让学生体验发现物理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人在几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对物理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情境创设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举几例说明。
一、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新课标也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根据学生日常接触到或已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思考,也能很好地体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我在上《物态变化》这部分内容时,就以下面的情境为例:医生给病人测体温之前,通常要拿着体温计做一个什么动作(向下甩一甩)?为什么?夏天吃冰棒时,冰棒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而剥开之后冰棒又会冒“烟”,再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过一会就会出“汗”,为什么?如果你生病发烧,父母会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帮助退烧,这又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洗澡的时候不冷,刚洗完澡还没穿衣服的时候感到很冷?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是谁“偷”走了它?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甚至是经历过的现象,学生很熟悉,会感到很亲切,教师要启发他们进行比较,结合所学知识悟出其中的道理。
二、利用学科特点,创设实验情景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方面,物理实验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优势和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精心筛选和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演示实验,在演示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习得知识。同时,在物理教学中,许多基本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论证、重点的巩固往往要通过实验来完成。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利于认知过程的物理境界。设计一些有悬念的实验,这将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利用矛盾,激活学生思维,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矛盾,让学生在师生共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矛盾的问题或矛盾的结论,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故布疑阵、巧设悬念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四、利用诗词、故事创设故事情境
诗词是历代文人广泛接触自然、细致观察自然的产物,名诗名句中也常常包含着物理知识。恰当地将诗词引入教学,便于设悬立疑。在诗情画意中,只要设计合理,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用苏轼诗“峰多巧障目,江远欲浮天”,成语“立竿见影”“一叶障目”等,可顺理成章地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用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卷我屋上三重茅”设疑,让学生来分析“三人”是哪三个?是谁卷我三重茅,怎样卷走的?学生就很有兴趣,不同观点之间的小组讨论得十分热烈,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同时,对启发学生思维、调节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记忆、陶冶学生情操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目的地、恰当地设置物理故事则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如在讲《浮力》时,可以讲阿基米德检验皇冠的故事;讲《重力》时,可以引入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在听故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五、运用现代手段,模拟物理现象,创设过程情景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功能,代表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教学中也将会得到迅速开发和利用。在课堂上采用电教媒体,借用幻灯、录像、电视及电脑多媒体等手段,用生动、形象、具体的方法引起学生感官上的效果,这些现代手段对模拟物理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实现问题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动画模拟点的绝对运动、相对运动以及各参考系的运动,使这些难以分清的复杂运动形式能非常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篇4
以量取胜 平均用力
不管是理解题干信息,还是整合解题思路,关键词往往是成败的关键。题干上的关键词往往具有限制和提示作用,如“表现手法”“赏析”等:阅卷时有评分细则,其赋分要点也往往落在关键词上。如果不明就里,解析题干时会山穷水复疑无路,回答问题也会拔剑四顾心茫然。
典型案例1 2011浙江卷选取z罗斯小说家米哈依尔・1多尔7夫的《第9车{》,讲述“我”的一次乘车经历和基辅读者反映的乘车遭遇。第11题就“作用”层面来考查“我”的经历:小说开|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常见错误1 ①小说开篇故事具有铺垫作用;②引出下文故事;③突出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
名师诊断 本答案评为1分,要点残缺,且展开不足。本题考查“我”的一次乘车经历的作用,关键词是“作用”,就要结合文本的最重要内容进行对照分析。同学们肯定能想到铺垫、衬托等作用,这是开头叙述情节的一般作用,但是病例中第一点没有展开:再者还要结合文本内容,看清这一情节中现象的实质,进而分析出“突出现象普遍性”的作用:最后是针对两次经历的相同之处看本质,病例第三点过于片面。
高分策略 可抓住关键分点阐释,共3分,一点1分。答出“铺垫”,并且说出引出下文第9车厢的故事,得1分;答出“衬托(或强化)”下文第9车厢故事的叙述效果,得1分:答出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突出小说的主题效果等,得1分。要点为“铺垫”“衬托(或强化)”“普遍性”,并且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展开。
常见错误2 ①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②“我”的经历与下文的经历有相同之处,增强小说的真实性;③也说明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名师诊断本答案评为2分,缺少关键词,概括性不足,第一点核心为“铺垫”和“引出下文”,病例中遗漏了“铺垫”:第二点核心为“衬托”和“强化效果”,病例解读有失偏颇:第三点核心是由点及面和“突出”“普遍性”,病例概括性不强。
高分策略 这是有关布局谋篇方面的作用题,在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积累常见的答题模式术语,如常见的开头的作用有“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辅垫”等,可以迅速切入答题的准确轨道:二是表述一定要具体完备,有针对性,如为何内容埋下伏笔,设置了怎样的悬念,为下文何处做铺垫,等等。
正确解答 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备考提示解题突破在题干,关键信息由此诞:解答之时要概括,关键词语莫可缺。
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
观性试题的决断讲究有理有据,同学们应抓住选择|要点识破陷阱,不能=进牛角}。有同学在实战中要么,视题干中的“推断”“理解”等能力考查提示,要么对选择|的理解与原文信息脱节,要么误人命题人设,的陷阱而茫然无序。如果不能对题干、题|、原文信息以及设题要点等有一个整体认识,当断处不断,就会陷入迷局。
典型案例2 201 1重庆卷的社科文选取了个性化报纸――“niiu”,在介绍其模式特点时~ 显了新科技、新理念。第7题则是从文本内容出发的推断题,必须洞悉命题者设,的陷阱。下列推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niiu”让报纸从固定套【变成了V式=富的自助【,能改变读者阅读习口,养成鲜明个性。
B,“niiu”在短短的30天时间就吸引了超过1000人上网阅,远超预期,说明世界报业和出&业“9命”的成功。
c,“niiu”要求合作!伴要有内容的保(和广(的影响力,这将使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缺乏公信力的现状得到改变。
D,“niiu”进行的有益尝试和大胆试水,将会逐渐获得更多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的喜爱。
常见错误 选B或C。
名师诊断由题干信息“推断”可知,选择肢的表述都是出于原文而又由此推断开去,选A、B、C者都掉入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之中。A项认为niiu能改变读者阅读习惯,养成鲜明爪个性是错误的,它并非使读者养成鲜明个性,而是根据读者阅读习惯来确定报纸内容,也并非改变读者阅读习惯,这属于“主客颠倒”的陷阱。B项认为niiu的成功说明了世界报业和出版业“革命”的成功是错误的,原文用的是“试水”,目前只是试验阶段,并不能断定革命成功,这属于“把未然当作已然”的陷阱。C项绝对化表述,原文使用的是“并对纸质媒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并非就是“改变”,这属于“偷换概念”的陷阱。
高分策略 解题时一要有语境意识,做好选择肢和原文信息的比对,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切莫断章取义,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二要明了命题者常用的设置陷阱的套路,比如“望文生义”“绝对化”“偷换概念”“强加因果”“扩大或缩小范围”“未然与已然”“主客观倒置”“无中生有”等,结合相关信息迅速决断。解答这类试题要胆大心细,准确对位,切莫在细枝末节处纠缠。
正确解答 D
备考提示客观选择要审慎,关键细节务比对:火眼金睛识陷阱,当断之处莫犹豫。
三 蜻蜓点水 HOLD不主
探究类试题的解读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切#尝$止,更不能天马行空、随意发挥。可在具体解答时,要么思维受限,找不到探究的角度,要么脱离文本s目拓展,要么观点与理由如%水分离。如果不能精准地。析探究的要义,那何谈放得开收得&?
典型案例3 2011浙江卷《第9车{》的第15题就是探究小说的情感主旨――“口性思维”和官’主义作风,在解答时既需要深&概括。又需要有效收放。题目中问道:第9车{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常见错误 ①这个故事启发我们,生活中不要武断地看待问题,错了就要敢于承担责任。列车长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并且导致错挂的两节车厢不能得到纠正。②还告诉我们要负责任,面对问题时要找准症结所在。我们不能对工作不负责任,应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否则差错越变越大。
名师诊断 本答案评为4分,病例①中的“承担”和②中的“负责任”两点之间有重复和交叉,阅卷时合并计3分,无形中丢失了分数:“武断”没有具体阐释看法,扣1分。此题为半开放的情感主旨探究题,“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这类题则是要求把文本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思考”要跳出文本具有普遍性地概括,“你的看法”则要结合文本进行阐释。也就是说,虽然答题方向给的选择空间很大,但原文的事实和理论依据还是要关注的,
高分策略这类探究阅读要结合文本“入乎其内”,要先由文本得出自己的思考和启示,往往富有思辨性,但“出乎其外”,在前面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爪个性化的解读。也就是说,探究题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进行观点的选择、理解和阐释,又要合理联系“你”,参证文本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当然答题中还要有分层意识,准确把握探究题的开发度。
正确解答 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篇5
警察、侦探、媒体和奥运会安保人员都参与调查并公布了这起案件,希望找出凶手的动机,并将凶手绳之以法,力图保证奥运会能顺利开幕和进行。孰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丹顿爵士的合伙人基尔德也遭到暗杀,恐怖阴云笼罩伦敦上空,奈特与他身边的人逐渐发现,事态的发展远比想象的更加严重,各种关于奥运会的黑幕被曝光,凶手不止一人,更多的人可能死去,主犯好像是个变态狂……如此情形,伦敦奥运会还能正常举办下去吗?
幸运的是,这一切并非今天所发生的现实,而是美国著名悬疑小说家詹姆斯·帕特森的最新著作《伦敦罪:奥运惊魂》中的场景,尽管是虚构的,但很多细节却与真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在欣赏扣人心弦的故事时也不忘进行适当的反思,今天的奥运精神是否已经偏离了原定的轨道?
奥林匹克精神遭到挑战
1888年,由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建议恢复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参加的运动员也不限于希腊人,而是任何国籍、种族、肤色的人都可以作为竞争对手。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是“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现代奥运会顺利举办了一百多年,29届,尽管中间偶尔发生过一些事故和争议,但总体上一直都是健康、积极的。即将在伦敦举行的第30届奥运会与过去一样,被全人类所推崇和期待。詹姆斯·帕特森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奥运会,他笔下的伦敦奥运会从一开始就灾难不断,而且每一次灾难过后,人们唯一能做的,居然是等待下一次更可怕的灾难的来临。
无风不起浪,这一系列灾难不是平白无故的,凶手在制造灾难时必然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缘由和动机。开幕式进行到一半时,主会场显示屏被神秘人物控制,播放出了以下文字:“古老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腐朽没落。现代奥运会不再颂扬神和人,甚至已经背离了人类良好的愿望。现代奥运会已经被无数的窃贼、骗子、杀人犯和魔鬼变成了历史的笑柄和一场四年一次的闹剧。”从那一刻起,每个人都确信,本届奥运会的声誉、尊严和安全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紧接着,美国知名铅球运动员突然栽倒在地,口吐白沫,很快就离开了人世。很明显,凶手的触角已经从官员延伸到了运动员身上,“死神降临奥运会”成了当天最有代表性的报纸标题。
凶手对奥组委官员的仇恨,来源于他眼中的官员受贿问题,真实性尚待考证,而他对运行员下手又是因为什么呢?
不可能的任务,令人感动的细节
喜欢《碟中谍》系列电影的朋友都会对“不可能的任务”这一说法感同身受,这一次奈特面临的局面比伊森·亨特更加严峻。随着奥运会的进行,幕后凶手的种种特征也逐渐浮出水面,凶手不止一人,成员中有一个或多个女性,这些女性成员残暴、凶狠、惨绝人寰,在做出令人发指的罪行之后,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她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北约维和部队,塞尔维亚战争,这些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陈年往事,与2012年奥运会上的谋杀事件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千头万绪,进展缓慢,更让人难以承受的是,凶手似乎总是比奈特等人要快上一拍,始终掌握着事态发展的节奏,难道凶手是自己人?眼看着更多的人被谋杀,自己的亲人也被卷入其中,凶手扭曲的性格的背后有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奈特如何才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务”……通篇读完,如同观赏了一部文字版的《碟中谍》。
篇6
关键词:失败;成功;错误;科学态度;习得性无能为力;阳光心态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71-01
戴尔・卡耐基说过:“ 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区别,成功者能从错误中获益,失败者在错误中沦陷。”作为一名老师,谁不渴望桃李满天下,不期待孩子成功,我们不能阻止孩子犯错误,但能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
教学和管理中,孩子们总会犯错误,迟到、打架、乱拿东西、对人不礼貌……但是怎么面对他们的调皮捣蛋,怎样才能成为学生的灯塔,让他们迷途后找到方向呢?这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正确面对他们的错误。
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
在孩子眼里,不是按成人的行为准则来生活的,他们的思想充满奇思构想,身上崇尚原生态的自由自在。记得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带着6岁女儿逛商场,母亲逛得兴奋不已,不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满载而归,但她的女儿却多次提出回家的请求,妈妈不予理睬。最后,孩子终于一步不前,当母亲蹲下来试图鼓励孩子继续走时,孩子满脸无赖地告诉她:“不知你逛街有什么好玩的?商场里全是大屁股晃来晃去的。”母亲回眸一看,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眼里全是屁股呀!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并不是成人眼中的世界,又如:《列子・汤问》中《两小儿辩日》中有以下片段,“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乎?’一儿曰:‘日初出苍苍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孩子的行为过程应是:感知―思考―行动.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而我们面对孩子的行为时,却经常给他们定下标准:浪费粮食就是可耻;打架就是不团结;升旗讲话就是不爱祖国;说脏话就是没教养……难道真该一次行为就否定其人品吗?
二、 让“习得性无能为力”远离孩子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特别可怕,那就是“习得性无能为力”,当你一次一次经受失败和打击,你是一蹶不振还是像于谦一样――“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但孩子们呢?他们的人格还没定型,能要求他屡战屡败,从而屡败屡战吗?老师们常说到这样一些话语:总没有进步,简直是“老油条”,拿他没办法!其实这就是可怕的“习得性无能为力”,要想改变它,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享受成功。
记得有一次半期考试,监考老师告诉我:“你班的小昆同学在考试时,一字不碰!”话音刚落,我焦急万分,但又能怎样?给他父母讲吧,母亲不是唠唠叨叨,就是失望伤心;父亲不是“黄金棍下出好人”,就是大吼大骂!思前顾后,决定把他叫到幽静的小树林谈谈,担忧地说:“为什么不做呢?”小昆冷漠回答:“反正横竖都是打,不如不写,父母总说我不如别人,重生一个就是,我懒得写,又累!”,与其交流,才发现昨天又被打了一顿,掀开孩子的衣服,顿时明白了孩子的苦衷。我心疼地说:“小昆,这件事就不给你父母说了!”小昆如释重负,接着让他翻书考试得了73分。第二天他特别开心,我找到了他,乔装满面愁容地说:“昨天我帮你撒了谎,很内疚,我思考这迟早都要漏馅儿,不能总撒谎呀!怎么办呢?”小昆听了忧心忡忡,忽然我话锋一转:“你别紧张,我真舍不得你被打,我决定让你以后的分数都及格,但你要努力哟!我来帮你!”孩子可能心存感激吧!连连点头。从此小昆上课特别认真,特别听话,原来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对孩子而言,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失败,想方设法让他们获得成功已成为当今教育面临的新思考,正如阿基米德说的那一句:“给我合适一根杠杆,我就能跷起整个地球!”而那根杠杆应该就是理解和宽容。
三、 用阳光心态面对孩子的每次犯错
“要有平常心态,高兴的心情,做平常的事”魏书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有时我们的愤怒会一叶障目,让自己处于一种最愚昧的状态,从而找不到解决事情的方法;一旦暴雨过后,我们又恢复了理性,成了“盛世甘为散淡人”的真智者
记得有一天下午第一节课,我走进教室时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教室的图书柜已成为一片狼藉。我愤怒了,提高嗓门大喊:“是谁弄的?”,全班一片哑然,有的怕我生气;有的已被我那先声夺人之势吓住了;有的为自己的错误追悔莫及;有的处于观望之势。沉默片刻,教室里依然一片哑然,我心急如焚,心想事已至此,长时间僵持下去已无意义,孩子们这么惧怕承担责任,怎样处理?于是我又沉默了……
忽然,看到了班上一个乖孩子,开学时,就是他和我把书柜从二楼搬到五楼的,回想孩子们平时是多么可爱呀!有时为我抱书;有时为我捶背;有时为我接上一杯热水。我饱含深情对全班说:“孩子们,你们知道开学时,是谁和我把书柜从旧教室搬到新教室的吗?是班上的小祥,下面请他说说那天搬书柜的场景,好吗?”小祥立刻站起来对全班同学说:“那天开学时,老师和我准备搬书柜,我的力气很小,没搬几步就气喘吁吁了,这时有位老教师看见就帮忙把书柜搬上来,老教师留下满脸的汗水,李老师也累得面红耳赤。”讲到此时,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纷纷低下了头……
我看了看他们,轻声地说:“谁愿意把事情的经过告诉老师?”同学们纷纷举手,其中淘气包小淇起身说出了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错误,原来昨天他们见我把图书移到讲桌后,书桌空空的,就在里面玩躲猫猫的游戏,本来有点破损的书桌被新奇的游戏挤垮了。孩子纷纷起立,请求原谅,此时我忽然发现孩子们懂事了。因为他们已懂得了承担责任,我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长大了,不能逃脱责任,应该懂得承担责任,关心集体!接下来让我们把自己的错误减少到最低,好吗?咱们一起整理教室!”
篇7
教育孩子是一项最伟大的工程,因为教育的根本就是培植心灵、历练意志、鼓舞精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多数家长并未能如愿。所以,教育孩子必须讲究方式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孩子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传统的“黄荆棍子出好人”的暴风骤雨式的教育已不适应文明意识、人文素养逐渐提高的社会的发展,已逐渐被具有民主性、人文性的教育方式所取代。“做家长是一门职业,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呢?
一、给点台阶
教育孩子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故有“人后教子”的说法,就是说教育开导孩子要避开众人,并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切忌当众训斥孩子,这样不但不利于教育,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有时反而增强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给孩子一定的台阶,让他们自我反省。
二、给点时间
孩子的错误缺点,有时会让人十分气恼。家长如果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这对孩子是一种摧残,使孩子感到很茫然。此时最好缓一缓,先让自己心平气和,再选择合适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犯错,家长应允许孩子改错,并给孩子改错的时间,因为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过程。错误是一笔财富,因为人总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完善。
三、给点空间
父母爱之深就会盼之切,哪怕自己的孩子有丝毫的差错和不足也超乎寻常地在意。也许就是因为身为父母,我们离孩子太近了,于是总不自觉地带着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微小不足,而忽略了孩子的优点,正所谓一叶障目!站得远些,给点空间,隔点距离看孩子,也许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更真实、更出色的孩子!
四、给点权利
每个孩子都有成才的权利,同时也有犯错的权利,让孩子学会心理自助,给他们宣泄的权利。直面失败、挫败、困苦,并逐步克服它们。孩子的改变需要时间,尤其是对孩子抱着很高期望的家长,更不能着急,千万不要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去逼孩子,否则,孩子一着急,一烦恼,就会自暴自弃。这样,家长的期望只能收到失望,甚至是无望。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权利和尊严,学会巧妙地指出缺点,引导孩子不断增强自我改正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步期待完善。
五、选择时机
选择合适的时机、地点批评教育孩子,以情景感染育人,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散步时、游戏后、餐桌上……在融洽的气氛中,孩子轻松愉悦的心境乐于接受批评。不分场合、时间、地点的唠叨和训斥,极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六、委婉一点
家长要准确把握孩子的心态,考虑孩子的逆反心理,批评、教育孩子时要委婉,讲究艺术性,要考虑孩子心智发展程度,不可以成人待之。可借助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适当的引申发挥,从侧面对孩子进行启发诱导,用商量的口吻与孩子对话,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要让孩子心悦诚服。家长要努力做好孩子的朋友,交谈时和孩子要平视,说话要委婉。让孩子有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冷静处理
有时,故意冷淡孩子,不理孩子,能使孩子心灵受到震动,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采取过激行为的后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无声的惩罚也是一种教育的方式。
八、激将一下
家长要以对孩子的教育、关爱为出发点,以孩子的自我教育为归宿点。根据孩子好胜心强、自尊心强的特点,在坚持正面激励的同时,有时可适时、恰当使用“激将法”刺激孩子。注意把握好“激”的力度,故意用反面的言语和行为刺激孩子,唤起孩子的自尊,使孩子猛然警醒,触及孩子的灵魂深处,促使孩子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的“内驱力”,激发孩子改正错误的欲望和决心。并在“激”的同时,还应给孩子提出具体的努力目标,使之改正缺点错误。
九、幽默一点
幽默也是教育有力的手段,用幽默作为教育的武器,能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在笑声中受到教育,不失为教育的一方良药。风趣幽默的教育触动的是孩子活泼的天性,因而更能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不灭的印迹,使他们时刻以此警示自己。幽默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世界上有人拒绝痛苦,有人拒绝忧伤,但决不会有人拒绝笑声。在教育孩子时,一个父母如果经常能想到“寓教于乐”,再顽皮、再固执的孩子也会转变的。幽默表面上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实际上它贯穿的是一种乐观精神,一种坚信“明天会更好”的执著,反映了教育的人文本质。
十、允许申辩
当孩子犯错误时,更要表现出家长的民主性,允许孩子申辩自己的行为理由和自己的感受,在弄清楚后再进行理智的帮助和教育。家长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允许孩子申辩,可提高孩子的分析力、想象力、辩驳力以及推理判断能力。因为孩子要申辩,就要动脑筋分析、思考,使自己的申辩有说服力。这样做,不但可以发展孩子的智力,而且可以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允许孩子申辩,可以加深孩子同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促使两代人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融洽。家长可根据孩子的申辩,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孩子的申辩是对的,家长就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申辩是错误的,家长也应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孩子心悦诚服。允许孩子申辩,可以培养孩子的抗争能力,有利于在前进的道路上,树立起敢于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
篇8
压力点之——越送越难的送礼关
主妇 晓雯 30岁
今年给父母公婆送什么礼呢?这是晓雯最近每天都在琢磨的问题,确切地说,是每年此时都会为此发愁。
晓雯夫妻和晓雯的父母家住在同一小区相隔的两栋楼里,因此平时晓雯经常拉着老公回父母家蹭吃蹭喝。晓雯也很顾家,平时单位发的购物卡、礼品券之类的,她经常塞给妈妈,换季时也会带着父母去买衣服。晓雯的父母都是退休干部,家里生活条件不错,也时不时有人来送礼探望,有些东西父母吃不完用不上,也经常转送给晓雯。父母衣食无忧,生活得比年轻人还讲究,给钱他们是决不会要的,晓雯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能让父母动心满意的礼物。
而晓雯的公婆家在郊区,去年“五一”公公说要盖新房子,让几个孩子都出些钱,晓雯的老公二话没说就给了3万元。而且婆婆开春又要来城里的医院动个小手术,到时会住在晓雯家,她的衣食住行手术费用都得晓雯负担,这样算来,这一年来光给婆婆家就花掉了晓雯快一年的工资。因此,晓雯觉得春节不用再给公婆钱了,给多了自己心疼,给少了还要看公婆的脸色,还是送礼吧。去年晓雯用年终奖的几千块钱给婆婆买了金项链,今年不能再买金饰了。去年给公公买了羊绒衫,没想到人家不认这好东西,说花了一千多块钱还不如买件毛衣穿着暖和。前年给他们买的保健品,去年“五一”回家的时候看到他们还放在柜子里,估计都快过期了,不知道是舍不得吃还是没有保养的意识。所以晓雯想了好几天也没想好到底该送公婆什么。
主妇 欣欣 32岁
晓雯的闺蜜欣欣也在为送礼发愁,去年她老公单位的领导终于帮他老公把户口调到了北京,小两口曾经因为长期两地分居差点离了婚,领导帮忙解决了大问题,当然要好好感谢。礼送轻了拿不出手也显不出诚意,恰逢春节,欣欣咬牙买了一套南洋珠首饰送去了,领导的爱人看到就爱不释手。可是去年这起点高了,今年实在不好送啊!年年都送大礼,欣欣觉得吃不消,礼轻了又怕领导觉得他们过河拆桥,可是这轻重的尺度如何拿捏呢?欣欣和老公商量来商量去也拿不定主意。
专家帮你来减压
经常为送礼而烦恼的主妇,通常平时也比较容易焦虑。一碰到要送礼,思维上条件反射想到的就是茫然、困惑,还会有一些片面的潜在假设,假想对方收到礼物后的反应。她们可能会有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希望送礼送得两全其美、皆大欢喜,自己心里舒服,对方心里也高兴。要想减轻送礼的烦恼,就要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片面和狭隘,把“不知道送什么才高兴”的自动思维改变为“送什么都会高兴”的正面思维,矫正那种“假如……就一定……”的思维方式,培养更开放、更多元、可能性更多的思维方式。送礼是一件好事,不要把它纯粹当成任务,让自己去享受精心挑选礼物的过程,而且世界本有缺,送礼也如此。
如果你为故事 烦恼:
对于生活条件比较好的老人,他们在物质上不欠缺,可以从满足精神需要入手,要在平时善于观察和了解他们有什么喜好,比如老人注重养生,可以送一套养生书籍或节目光盘;喜欢旅游,可以帮他们报夕阳红旅游团出游;喜欢烹饪,可以买一套精美的厨具……投其所好就能让他们满意高兴。
如果老人的物质条件一般,送礼时可以物质配合精神礼物,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量力而行,还是那句话,送礼是为了皆大欢喜,不必为难和勉强自己,只要尽力了,老人就能够感受到儿女的诚意,这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为故事 烦恼:
对于给领导送礼,更建议工夫花在平时,一是多了解对方有什么特点和需要,二是不要突击表现,如果平时也真诚热情地关心领导,适时地雪中送炭,那么过节时锦上添花的压力就会减小很多。
压力点之——春节在哪儿过?
主妇 木木 38岁
木木和老公结婚10年了,年年都为春节回谁家过闹矛盾。木木和老公的家都在外地,两个人是大学同学,恋爱时天天腻在一起都不够,春节放假,木木回家老公就跟着,轰都轰不走,也因此,木木的婆婆对木木颇有微词,觉得她不懂事,抢走了自己的儿子。于是婚后,婆婆就发话说嫁过来就是婆家的人了,平时回不来,春节一定要带着孩子回婆家过。可是婆婆家在南方,没有暖气湿冷湿冷的,木木和孩子生活都很不习惯,丈夫家的亲戚是小地方人,眼界狭窄,还有方言障碍,难以交流。跟丈夫唠叨唠叨,丈夫一句:“一年才回来一次,将就几天就回去了。”把木木的话堵在了嘴边。而且丈夫回家后每天只顾跟同学好友聚会,把木木和公婆丢在家里,说也说不到一起,很别扭。
木木在婆家越发想念自己的父母,他们成天也在盼着女儿和外孙过节能回去看看,尤其是木木的父亲,这几年身体每况愈下,真是见一面少一面,木木不想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于是乎,每年春节前,木木夫妻俩都因为回谁家过年的问题,从争论不休到冷战,要僵持半个多月。可是火车票不等人啊,等他们拖着别扭着解决了问题,木木还得再到处求人买票。去年没有买到票,一家三口只能买全价机票飞回去,比起火车的拥挤不堪又受罪,坐飞机孩子当然很高兴,可是却让木木对荷包心疼不已。“过节”甚至成了她最怕的事情。
主妇 阿华田 35岁
比起木木,今年的阿华田要省心多了。今年春节,她的公婆和小姑子一家5口从老家来跟阿华田夫妻一起过节,再加上阿华田的父母,这次可真是大团圆了。
可是高兴没几天,从公婆一家来到后,阿华田就感到“鸭梨山大”了。首先,婆婆是回民,对阿华田订的年夜饭的饭店不是清真馆有些不满意。阿华田赶紧又到处联系清真饭店。小姑子家的孩子第一次来,说要趁着过节好好逛逛各大景点。数九寒天要去长城、颐和园,阿华田想起来就浑身发冷。可是7天长假,也不能总窝在家里聊天,坐在饭店吃喝,两家人难得聚在一起,老的说:“去庙会看看吧!”小的说:“滑雪多有意思啊!”年轻的说:“泡温泉享受享受吧!”阿华田这些天上班都没心思了,成天守在电脑前查各种信息,团购各种票。她终于明白,这个春节长假将会更辛苦,自己受累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这老老小小的一定要满意啊!
专家帮你来减压
如果你为故事 烦恼:
如果你们经常为此类事情争执,大多因为你们双方的家庭背景、生长环境不同,双方难以在思维上理解、接纳对方与自己的差异,所以才一有分歧就认为是对方只为自己着想,进而相互埋怨和争吵。其实存在差异才会让生活更丰富有趣,所以对于对方的家人,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没有人会毫无优点,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反倒衬出你缺乏包容。提高自己对不同家庭背景的融入感,学会在对方的原生家庭中自得其乐,不要总希望对方来照顾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为故事 烦恼:
快停止你的大包大揽吧!超强的责任心是不是让你一过节就有如临大敌之感?过节就是放假,放假就是休息,哪有那么多的“应该这”、“应该那”的条条框框。过节要过好是大家庭里每个人的任务,而不是主妇给大家的礼物,所以要学会发动群众集思广益,最后的决定权也留给大家,这样自己落的埋怨还会少些。做一个民主的主妇才能避免费力不讨好;学会找帮手,分派任务,大事分割成小事,压力会减少;不要强求面面俱到;在思维上给自己松绑,“应该少一点”、“随意多一点”;另外,先看看自己有什么需要,自己的需要满足了,思维上就不会总觉得委屈受累,好像总在处理问题。
压力点之——妈妈的节日焦虑
主妇 秋天 36岁
秋天这几天在跟儿子生气。马上就要小升初的儿子,这次期末考试居然才排全班第10名。从儿子一出生,秋天就辞职当了全职妈妈,老公经常出差,这些年来秋天全身心都投入到了育儿这件事上。工夫没有白费,儿子从小就是她的骄傲,性格开朗,脑子聪明,知书达理,不管是在同学中还是在亲戚朋友中,儿子都是引人注目的,也经常会有同学的家长向秋天请教一些教育孩子的心得。秋天的博客,一直是妈妈们点击率超高的,甚至都有出版社来找秋天,让她把这些年来的育儿心得总结出书。前两天表姐还打电话来,说春节聚会时要好好跟秋天取取妈妈经。可是,这次儿子却不争气地考砸了。其实为了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秋天还特意给儿子报了一个英语课外班。这可是全外教,小班授课,比她大姑子家的孩子上的那个山寨外教班强多了。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的聚会特别多,有孩子的一般都带着,孩子多了难免被比来比去,秋天打心眼里反感那些家长老是说谁家孩子上了几个昂贵的兴趣班,谁家孩子上了有名的私立学校,谁家孩子从小富养见过多少世面就是不一样之类的话,可是她又无法免俗地去争强好胜。每次聚会或串门“比完”回家,都让秋天心里不舒服好几天。有时候她会埋怨老公不够能干,有时又怪孩子太老实,不懂得张扬表现自己。
主妇 甜甜妈 33岁
甜甜这几天又生病了,因为新年假期回奶奶家,爷爷奶奶喜欢不够,天天好吃的零食堆积如山,大鱼大肉不离口,小孩子的肠胃本来就弱,这么吃了3天,连吐带胃痛病了2个星期了还不见好,光医院就带甜甜去了3次。想着马上就要到来的春节,看着甜甜病得蜡黄的小脸,甜甜妈一点心情都没有。前几天,遇到了浩浩的妈妈,她说浩浩去年春节跟爸爸回老家,因为天天呆着无聊就上网玩游戏,玩了7天结果上了瘾,不让玩就大哭大闹,六神无主,家里人谁也管不了了,只好去请教医生。医生说这种情况特别多,尤其是过节期间大人都忙于应酬,对孩子的管理也放松了,孩子就容易出现暴饮暴食,作息时间不规律,看电视,上网,玩电子游戏时间过长等问题,轻则影响身心健康,重则就会上瘾,还需要专门的治疗。浩浩妈妈也很苦恼,春节又要到了,她担心浩浩又会“旧病复发”。
专家帮你来减压
如果你为故事 烦恼:
那些喜欢在人前显摆的妈妈,和那些在意比较的妈妈,其实都有些自信心不足,从众心理比较强,也很容易被社会认知所干扰,所以才需要用孩子的优秀来证明自己的优秀,而内心里又常用孩子的缺点跟人家孩子的优点比,才会越比越烦恼。这样的妈妈要学学阿甘的母亲,思维开放,接受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要从自己的内心获得力量,而不是靠外在的光环炫耀。在妈妈们的比较中适当保持沉默和微笑,保持中立的态度,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在路上”,都在不断改变和进步。
如果你为故事 烦恼:
孩子过节的安排,总的原则是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安排。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和成年人的区别,才能避免孩子像成人一样过节。比如孩子无法长时间安静坐着听大人之间的闲聊,无法参与自然会觉得无聊。如果吃饭时大人光顾着推杯换盏,没有注意到孩子在使劲吃或者在玩,没人管的孩子当然会失控。
孩子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想让孩子坚持好的行为举止,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正面强化比训斥甚至打骂取得的效果更好。
1 自我表扬 教孩子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且自我表扬,建立起他的自信心。
2 教育的真谛在于身教 家长能自控,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学习和模仿。
3 当众表扬 在集体活动中,比如聚会、同学会等场合,当孩子表现良好时,家长要不吝于及时地赞扬和鼓励孩子,有利于孩子巩固这种良好的行为。
4 学习同伴 让孩子跟生活习惯良好、自控力较好的孩子经常在一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很重要。
篇9
【关键词】广播宣传;地方文化;三点一线;三种关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造就一方社会。”我国辽阔的疆域、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悠久古老的文明历史、不同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同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氛围,造成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的形成和传播离不开地方媒体的宣传,因此,每一个地方的宣传,都带着地方文化的烙印。广播不仅仅是一种现代化的传媒工具,还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媒介,在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方面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近年来,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活,各地广播电台都在认真研究广播传播规律,积极进行广播节目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大家普遍认为,广播节目中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是对地方文化资源优势的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它对于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信息的相互融汇交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地方文化旅游产业乃至推动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群众综合素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许昌市为例,许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远古时期,许由部落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大约公元前22世纪,夏启在许昌的禹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从而使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的老百姓说,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汉献帝和曹魏政权在许昌虽然仅有短暂的25年,但却是人们熟知的三国历史斗争最激烈、最精彩的25年。在这风起云涌的25年中,众多慷慨雄健的英雄人物在这里书写了一幕幕人生传奇,演绎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段精彩的历史文化,是许昌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1]因此,在推进广播节目的改革过程中,许昌人民广播电台十分注重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尤其是在广播专题中不断增加地方特色文化的含量,推出了一批好栏目、好文章,提高了广播的影响力,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深入挖掘、传承和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许昌市近年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腊梅文化之乡”等,旅游文化产业日渐强大,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广播的宣传功不可没。
每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都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广播电台的采编人员要想在节目中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就必须对当地的史志、文学、故事、传说、民俗等文化形式进行深入地学习了解,弄清楚这些地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过程、现状等,同时还要认识到地方文化的多方面、多层次性。还以许昌为例,从大的方面讲,三国文化是它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三国文化又可以细分为曹操文化、建安文化、关公文化等。除了三国文化之外,许昌还有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比如以“天下许氏出许昌”著名的许氏文化,以钧瓷制作而闻名天下的禹州市的陶瓷文化,以花卉种植蜚声中外的鄢陵县的蜡梅文化,还有长葛市的葛天氏文化、襄城县的周襄王文化,等等。[2]这些文化现象在悠久古老的地方历史中产生,并以当地特有的戏曲、曲艺、故事、传说、史志等形式广为传播,同时还体现在当地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之中。我们的编辑记者只有虚心、认真、全面地学习了解,才能够在广播节目中准确把握地方文化的精髓,以自己媒体的优势,发掘、弘扬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既然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作为反映这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全貌的新闻媒体,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也应该是综合性的。就广播而言,新闻、专题、评论、文艺甚至广告等节目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地方文化特色,尤其在广播专题节目中,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宣传,我们通过对“三点一线”的把握,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三点”就是最能体现当地特色、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往往能够在对当地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风物这三个点上体现出来。比如,一谈到许昌的三国文化,就离不开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离不开曹操、关羽、华佗等一系列重要人物,离不开汉魏故城、受禅台、春秋楼等众多的地方风物。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三个点,对照这三个点进行认真梳理,就会很快找到一个地方文化的最大闪光之处,在设计栏目、定位受众、组织采写稿件等方面有条不紊、扎实推进,收到最佳成效。
所谓“一线”,就是贯穿古今的能够体现地方文化特色这样一条主线。一个地方文化特色的形成,和这个地方的古老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这并不等于说一个地方的历史就是这个地方的文化。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许多地方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独特经验等广为传播,已经成为这个地方的“代名词”,实际上也是这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不管是古代的、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当代的,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住一条主线,即我们媒体所反映的文化能够体现出当地的特色,就算达到了目的。在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宣传实践中,我们还要学会正确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地方文化点与面之间的关系。我们说地方文化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具体到一个地方的文化来说,是由许多“点”和“面”共同组成的。所谓的“点”,即当地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方风物等。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件风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当地文化代言性符号,绝不是孤立存在的。比如说,许昌市是姓氏宗亲祖根的重要发源地和纪念地之一,除“天下许氏出许昌”的许姓外,还有钟、陈、方、葛、甘、华等姓氏之根也深植于许昌。所以,提到“许氏文化”这个“点”,就带出了多个姓氏渊源的“面”。有“点”即有“面”,“点”是“面”的集中表现,“面”是“点”的具体延伸和补充。因此,我们在节目的采编中,要学会“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尽量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地方文化的全貌,而不要一叶障目、蜻蜓点水,那样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曲解,是不可取的。
地方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历史,延续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人类的文化,因不断的创造而辉煌。与大众文化相比,地方文化具有一方地域的原生性、独特性,能够代表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物候特征、民风民俗等,因而显得弥足珍贵。广播是最具大众化的宣传媒体,传播大众文化是广播的重要责任,但在实际上,所谓的大众文化也是由许多地方文化演变而来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地方文化的独特色彩,地方广播电台才有了自己的特色,才有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传播、弘扬地方文化是地方广播电台的一个重要职责。
地方文化欣赏性与知识性之间的关系。地方文化中的许多样式,如地方戏剧、曲艺、剪纸、造型等,具有较高的美学、史学价值,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在创造这些独特地方文化的漫长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们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创新,形成了许多独特复杂的技艺技巧,形成了许多独有的知识点。在广播专题节目的采编过程中,我们既要照顾到广大听众欣赏的要求,又要将有关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介绍给大家,这种传播是普及型的,切忌站在专业研究的角度,讲得很深很透。
参考文献:
[1]赵西尧,董德志,马宝记,董娟莉.三国文化概览[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1-2.
[2]许昌市文联编.原野[J].总第76期,5-7.
篇10
【摘要】文学发展到网络时代,仍未真正获得过独立地位,网络文学向外界展现出颠覆传统的态势,彰显了对时代的迎合与共谋关系,对内却抱着开放共生的姿态,消解着文体和平台间的界限,跨越学科藩篱,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时代的意见与抵抗。
关键词 网络文学时代性独立性
一、网络文学的界定
自上世纪90 年代末至今,网络文学登场已超过15 年,但是对于其范畴的界定,却众说纷纭,面貌各异。
从广义上看,以载体来界定,互联网上出现的所有文字形式,皆可称作网络文学。一方面,从表现内容到语言习惯,这个时代的文学无法避免网络色彩的浸染。另一方面,技术手段使一切文字形式具有了网络化的可能。传统或新近的纸质印刷文本,可以通过逐字录入或整页扫瞄的方式上传网络,“成了以比特面貌存在的作品”,不仅传播范围扩大了,连其性质也发生了改变①;电子邮件即使早已取代了纸质书信,如今也不敢自诩为日常通信的主要手段;连飘逸不羁的书法作品也可以编为特定字体,供人下载安装,随取随用;我们打开网页所见到的文字和表意的图像,包括广告在内,都可纳入网络文学的范畴。这一宽泛的概念并非网络文学独创,文学最早就是以一切文字书写来定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甫一开放,网络文学立即产生。
从狭义上看,以文体来界定,网络文学专指网络小说。这一界定将其他体裁统统排除,看似不够严谨,有违文学常态。只是由于网络小说发展尤为迅猛,声势煊赫,受众广泛,让人们提及网络文学时往往第一个想到,成为约定俗成的代称。关键是,小说在网络文学所有体裁中与传统文本的区别最为显著,从传统小说到网络小说,不是简单地通过电子录入和联网上传就能够完成转型,两者之间鸿沟巨大,几无跨越的通道。网络文学要求互联网有能力承载文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成为创作、传播、阅读的自觉和习惯,而不仅仅是手段和平台,小说率先达到了以上要求,当网络小说出现时,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才真正产生。
折中地看,以内涵来界定,能够区别于传统,反映互联网基本特征的动态的文学形式,可以称作网络文学。该定义圈定了这一新型文学的互联网特性,贴上反传统的标签,但对影响范围和外延未加限制,同时强调了网络文学具有两条生命线,一是互联网,二是动态性,前者毋庸置疑,后者稍作解释:传统文学的创作和阅读显得相对独立,传播方式相对单一,文本及其各要素在传播过程中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界定网络文学,应突破传统的文体界限,引入平台和载体视野,将博客、微博等文字空间,网络相册、网络动漫等图像空间,微电影、网络剧、网络音乐等视听空间一并容纳进来。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文学的内涵不断扩充,表现形态处于持续性的变化中。
宽泛定义网络文学,等于淡化文学的独立价值;而局限于网络小说,则一叶障目,忽略了文学的多样性。本文取折中义作为研究视角,是因为网络文学对外展现出颠覆传统的态势,彰显了对时代的迎合与共谋关系,对内却抱着开放姿态,在每种表现形态内融汇一切平台资源,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时代的意见与抵抗。
二、网络文学的时代性
文学与时代之间看似盘根错节,稍加梳理,不外乎以下四种关系。
文学反映时代精神。从模仿到现实主义,写实是文学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也是文学功能在各个时代最直接的显现。历史浩瀚,寰宇多姿,囿于生命苦短和视野局促,我们无法逐一亲历通晓,不论巨匠精英或贩夫走卒,思想言行里都铭刻着时代的印记,由他们创作、传播、阅读、构成的文学作品里,存活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记忆、荣耀和价值观,又因此招致后人的傲慢与偏见。《水浒传》与《金瓶梅》成书年代相近,故事背景相似,可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前者被供奉传颂,后者被斥为花毒草,难入庙堂,遑论课堂。网络文学如今的处境类似于当时的《金瓶梅》,虽然被排斥于正统之外,但大多数人都不会否认今天属于网络时代,网络文学不仅在内容上展现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诉求,更在形式上印证了当代文化的一大显著特征——复制。本雅明最早提出,从机械时代开始,“即使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②,数十年后的文化研究学者指出,后现代主义中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复制③,这些论断为网络文化的同质化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学跟从时代指引。每一次风云变幻,既能成为文学作品的内容背景,还能作用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往往一条政令就能在特定范围内改变文学方向,此类事例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当然,这种被动改变不在重点讨论之列,我们关注的是文学对时代的感知与主动迎合。以唐代为例,短短二百余年间,随着政权兴衰,唐文学以诗歌为潮头,从刚健到包容,再从沉郁到清寂,走出了一条初、盛、中、晚的鲜明轨迹。与唐文学相关,元曲《西厢记》取材于唐传奇《莺莺传》,两者故事主体类似,结局却是大相径庭,一个是圆满的喜剧,一个是决裂的悲剧,喻示了各个时期对于自由恋爱的接受程度;终成眷属抑或始乱终弃,张生和崔莺莺的命运表面上由作者主宰,实则由时就。如今,商业大潮推动了网络创作的职业化,使得大众和出版方在进行考量和取舍时,作品的娱乐性、商业性往往凌驾于文学性之上。很多时候,这种跟随是在无意识当中完成的,时代的旗帜不可能招揽所有人,但它至少会在你的视网膜上种下一抹颜色的记忆,然后经年累月,润物无声。
文学推动时代潮流。大自然孕育的人类能够改造自然,而人类创造的文学,也能对人和世界施加影响。与宗教注重来世、彼岸不同,文学的能动性通常表现为现世回报的实用追求。明清科举以八股取士,因而掀起的八股风潮禁锢了数百年中国文人的创新思维,使之与时代隔绝,延缓了中国追赶世界的脚步。从近代开始,由于生动且易读,文学成为承载西方思潮的重要载体,大量涌入的思潮及作品,被知识青年奉为救世主的图腾,不仅催生了中国,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文学对影视娱乐行业所产生的影响更无需赘言。但我们不能就此认定文学具有决定作用,如果将历史比作一列缓缓前行的火车头,文学所扮演的,至多是烟囱里喷出的浓烟,排解着时代过剩的热量,警醒着前路候车的旅客。
文学掩盖时代表象。如前所述,文学直指人的内心,间接地表现世界,它精于伪装,有能力将自己打扮得超凡脱俗,模糊时代印记,制造幻想来迷惑众生。中国古典神怪小说尤其精于此道,只不过它们的教化目的稍显露骨,《封神演义》主张道教正统,《西游记》宣扬皈依主流,都容易被人识破。相较之下,今天的许多文学作品做得更加隐蔽,从早前的琼瑶言情、武侠小说和古装影视剧就可见一斑,而如日中天的网络文学里的玄幻、穿越、架空等类型小说,似乎在否定着文学与时代的必然联系。且不谈这些历史戏说中寄托着怎样的社会理想,也不论那些无根幻想中发泄着怎样的现实情绪,只要细细思索,这种宽广的文学空间因何而生,这种新的文学样式何以兴盛,你的疑惑自会迎刃而解。
这种不同步性与能动性,其实都可以看作是文学挣脱时代束缚,对自身独立性的追求。
三、网络文学的独立意识
魏晋以降,文学对自身的独立性孜孜以求,独立意识愈加浓烈,但不意味着具有独立性。换句话说,文学从未真正获得过独立地位。
独立意识贯穿于文学发展的始终。首先,文学起源于对生活的独特把握。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歌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这种模仿不是机械地复制,而是人积极参与进来的创造活动,展现个人的天赋禀性,所以使得艺术有别于一般生活。其次,文学追求独立性的脚步也从未停歇。春秋时代尚未开启文学审美的自觉,孔子及众弟子对《诗经》审核整理,目的在于宣扬“思无邪”的教化观念,但当中的大多数诗篇,虽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日常人生,仍以真挚委婉的情感抒发和朴实考究的语言组织,显露出文学特有的观察角度;宫廷文学耽于绮靡,内容空泛,依然展现出与政论文章截然相反的审美旨趣;即便是特殊时期出现的革命浪漫主义,也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存文学的荣光。文学亦人学,独立意识即人的不屈从,无论哪个时期哪种文学样式,这种创作态度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包括如今的网络文学。
人的不屈从不代表文学与外力无关,文学具有自律精神,并不意味着它真正获得过傲然于世的独立性。通行的观点认为,自然和社会科学指向世界,人文科学指向人的内心,文学中的表现主义流派则更为大胆,让内心情感凌驾于外在形式之上,在卡夫卡极为有限的面世作品中,那艰涩、扭曲、惶恐的笔触不正是作者闭塞生活和孤寂心灵的写照吗?但卡夫卡对孤独的价值追求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创作风格除了受到家庭、工作、情感经历等小环境的影响,还与时代这个大环境密不可分,他笔下小人物懦弱迷惘的困顿处境,根源于一战前后的经济萧条,以及现代人面对现代社会时陌生的恐惧感和深重的无力感。中国魏晋时期的文学早已蕴含了表现主义的某些元素,和当时盛行的避世隐逸风潮一样,文学追求率性自然的出发点是文人在朝堂上的彻底失声,田园生活悠然恬淡的参照系是百姓在乱世中的流离悲苦。今天有许多人将网络当做隐匿的桃花源,可以获取绝对的自由,殊不知久违的话语权依然旁落,自身言行更加无所遁形。
文学终究无法纯粹,也不能以纯粹作为归宿。它不知疲倦地追求独立和自由,目的在于按照自己的方式,发自本心地记录时代。网络文学的出现,只是表明这场独立战争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媒体,告别了面对面的冷兵器交锋,迎来了涵盖更加广泛、远程精确打击的热兵器时代。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3B125)】
参考文献
①杨新敏,《网络文学刍议》[J]《. 文学评论》,2000(5):87-95
②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M].漓江出版社,1988:9.
③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