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系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09:5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系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源头和基础,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前提。因此,选题必须符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内容涵盖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选题应联系科研、生产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选题应反映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符合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题分量、难度、深度要适当,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改进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可以设立毕业设计课题审查小组,进行选题审查,对课题内容、工作量、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可行性进行客观的评估。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来选题。考研类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较强,选用理论研究型课题类型为主;专业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以工程实践类课题为主,鼓励到工作岗位中完成毕业设计;专业不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其就业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以相对难度稍低的设计类或仿真类课题为主。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基于专业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助于解决指导环节存在问题。专业导师负责制,即从大三开始,每位学生都选择一名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导师指导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导师布置和指导其毕业设计。实施专业导师负责制,专业导师来自于科研教学骨干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其次,三年级学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
3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3.1建立毕业设计规范制度
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毕业设计大纲、指导教师职责、评阅教师职责、成绩考核标准、答辩工作规范、工作流程、论文格式规范等系列文件制度,从过程管理上形成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的规范和标准。
3.2选题规范化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化的选题申报制度,毕业设计选题实行一人一题、题目不重复。严把指导教师质量关,选派有教学和科研经验、具有讲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3.3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机构有学校、院(系)及专业建设组(或教研室)三级,采取院(系)自查和学校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明确各级监控岗位职责。监控环节分为初期检查阶段,包括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阶段,包括教师指导、设计进度、学生工作情况等;末期检查阶段,包括设计质量、答辩资格审查和答辩情况,整个监控环节形成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闭环。
3.4毕业设计量化考核
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应以毕业设计规范制度为依据,对质量监控过程进行量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质量监控、题目选择、论文或设计质量),二级指标(组织领导、质量监控、选题、成绩评定、总体水平)及主观观测点,最终达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
3.5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
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网上出题、开题下任务、中期检查、论文审阅的全过程指导,提供师生互动平台,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组织立题、中期检查、答辩分组、论文评审、归档全过程监督管理提供了工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管理水平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4结论
篇2
关键词:自动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应用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设备中,有大量的数字量及模拟量的控制装置,例如电机的起停,电磁阀的开闭,产品的计数,温度、压力、流量的设定与控制等,工业现场中的这些自动控制问题,若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C)来解决自动控制问题已成为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本文叙述PC控制系统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硬件选购目前市场上的PC产品众多,除国产品牌外,国外有:日本的OMRON、MITSUBISHI、FUJJ、anasonic,德国的SIEMENS,韩国的LG等。近几年,PC产品的价格有较大的下降,其性价比越来越高,这是众多技术人员选用PC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选购PC产品呢?
1.系统规模首先应确定系统用PC单机控制,还是用PC形成网络,由此计算PC输入、输出点。数,并且在选购PC时要在实际需要点数的基础上留有一定余量(10%)。
2.确定负载类型根据PC输出端所带的负载是直流型还是交流型,是大电流还是小电流,以及PC输出点动作的频率等,从而确定输出端采用继电器输出,还是晶体管输出,或品闸管输出。不同的负载选用不同的输出方式,对系统的稳定运行是很重要的。
3.存储容量与速度尽管国外各厂家的PC产品大体相同,但也有一定的区别。目前还未发现各公司之间完全兼容的产品。各个公司的开发软件都不相同,而用户程序的存储容量和指令的执行速度是两个重要指标。一般存储容量越大、速度越快的PC价格就越高,但应该根据系统的大小合理选用PC产品。
4.编程器的选购PC编程可采用三种方式:
一是用一般的手持编程器编程,它只能用商家规定语句表中的语句编程。这种方式效率低,但对于系统容量小,用量小的产品比较适宜,并且体积小,易于现场调试,造价也较低。
二是用图形编程器编程,该编程器采用梯形图编程,方便直观,一般的电气人员短期内就可应用自如,但该编程器价格较高。
三是用IBM个人计算机加PC软件包编程,这种方式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但大部分公司的PC开发软件包价格昂贵,并且该方式不易于现场调试。
因此,应根据系统的大小与难易,开发周期的长短以及资金的情况合理选购PC产品。
5.尽量选用大公司的产品其质量有保障,且技术支持好,一般售后服务也较好,还有利于你的产品扩展与软件升级。
输入回路的设计
1.电源回路PC供电电源一般为AC85—240V(也有DC24V),适应电源范围较宽,但为了抗干扰,应加装电源净化元件(如电源滤波器、1:1隔离变压器等)。
2.Pc上DC24V电源的使用各公司PC产品上一般都有DC24V电源,但该电源容量小,为几十毫安至几百毫安,用其带负载时要注意容量,同时作好防短路措施(因为该电源的过载或短路都将影响PC的运行)。
3.外部DC24V电源若输入回路有DC24V供电的接近开关、光电开关等,而PC上DC24V电源容量不够时,要从外部提供DC24V电源;但该电源的“—”端不要与PC的DC24V的“—”端以及“COM”端相连,否则会影响PC的运行。
4.输入的灵敏度各厂家对PC的输人端电压和电流都有规定,如日本三菱公司F7n系列Pc的输入值为:DC24V、7mA,启动电流为4.5mA,关断电流小于1.5mA,因此,当输入回路串有二极管或电阻(不能完全启动),或者有并联电阻或有漏电流时(不能完全切断),就会有误动作,灵敏度下降,对此应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当输入器件的输入电流大于PC的最大输入电流时,也会引起误动作,应采用弱电流的输入器件,并且选用输人为共漏型输入的PC,Bp输入元件的公共点电位相对为负,电流是流出PC的输入端。
输出回路的设计
1.各种输出方式之间的比较
(1)继电器输出:优点是不同公共点之间可带不同的交、直流负载,且电压也可不同,带负载电流可达2A/点;但继电器输出方式不适用于高频动作的负载,这是由继电器的寿命决定的。其寿命随带负载电流的增加而减少,一般在几十万次至Jl百万次之间,有的公司产品可达1000万次以上,响应时间为10ms
(2)晶闸管输出:带负载能力为0.2A/点,只能带交流负载,可适应高频动作,响应时间为1ms.
(3)晶体管输出:最大优点是适应于高频动作,响应时间短,一般为0.2ms左右,但它只能带DC5—30V的负载,最大输出负载电流为0.5A/点,但每4点不得大于0.8A。
当你的系统输出频率为每分钟6次以下时,应首选继电器输出,因其电路设计简单,抗干扰和带负载能力强。当频率为10次/min以下时,既可采用继电器输出方式;也可采用PC输出驱动达林顿三极管(5—10A),再驱动负载,可大大减小电流。
2.抗干扰与外部互锁当PC输出带感性负载,负载断电时会对PC的输出造成浪涌电流的冲击,为此,对直流感性负载应在其旁边并接续流二极管,对交流感性负载应并接浪涌吸收电路,可有效保护PC。
当两个物理量的输出在PC内部已进行软件互锁后,在PC的外部也应进行互锁,以加强系统的可靠性。
3.“GOM“点的选择不同的PC产品,其“COM”点的数量是不一样的,有的一个“COM”点带8个输出点,有的带4个输出点,也有带2个或1个输出点的。当负载的种类多,且电流大时,采用一个“COM”点带1—2个输出点的PC产品;当负载数量多而种类少时,采用一个“COM”点带4—8个输出点的PC产品。这样会对电路设计带来很多方便,每个“COM”点处加一熔丝,1—2个输出时加2A的熔丝,4—8点输出的加5—10A的熔丝,因PC内部一般没有熔丝。
4.PC外部驱动电路对于PC输出不能直接带动负载的情况下,必须在外部采用驱动电路:可以用三极管驱,也可以用固态继电器或晶闸管电路驱动,同时应采用保护电路和浪涌吸收电路,且每路有显示二极管(LED)指示。印制板应做成插拔式,易于维修。
PC的输入输出布线也有一定的要求,请看各公司的使用说明书。
扩展模块的选用
对于小的系统,如80点以内的系统.一般不需要扩展;当系统较大时,就要扩展。不同公司的产品,对系统总点数及扩展模块的数量都有限制,当扩展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网络结构;同时,有些厂家产品的个别指令不支持扩展模块,因此,在进行软件编制时要注意。当采用温度等模拟模块时,各厂家也有一些规定,请看相关的技术手册。
各公司的扩展模块种类很多,如单输入模块、单输出模块、输入输出模块、温度模块、高速输入模块等。PC的这种模块化设计为用户的产品开发提供了方便。
PC的网络设计
当用PC进行网络设计时,其难度比PC单机控制大得多。首先你应选用自己较熟悉的机型,对其基本指令和功能指令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且指令的执行速度和用户程序存储容量也应仔细了解。否则,不能适应你的实时要求,造成系统崩溃。另外,对通信接口、通信协议、数据传送速度等也要考虑。
最后,还要向PC的商家寻求网络设计和软件技术支持及详细的技术资料,至于选用几层工作站,依你的系统大小而定。
篇3
永城职业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食品化工系、建筑工程系、经济贸易系、文化艺术系、矿业工程系、旅游管理系、基础部和培训部等教学实体。 本论文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提出建设基于.Net技术的选题管理系统。系统涵盖教师管理模块、学生管理模块、管理员模块等主要环节,也包括数据报表的统计输出,初始数据的导入,系统的阶段管理等;系统采用B/S架构,三层架构开发,符合学校的软硬件情况[1]。
1、系统开发技术方案
本毕业论文选题系统采用的是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进行开发的,该版本可以支持.NET Framework 2.0/3.0/3.5/4.0,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并且该版本的其他辅助设计功能也非常完善和稳定。Visual Studio.NET 2010是一套完整的开发工具集,用于生成ASP.NET Web应用程序、XML Web Services、桌面应用程序和移动应用程序[2]。本系统采用的数据库服务是由SQL Server 2008 Express版本提供的,它是微软专门针对学生、初学者等入门级的版本,比较适合本课题的开发和应用环境。
系统采用B/S结构,三层架构开发。ASP.NET框架是.NET Framework的一部分,可以用任何基于.NET的语言开发ASP.NET Web应用程序。本课题采用的是C#语言,因为C#是.NET平台上应用程序开发的主流语言,有利于项目的后期维护和改进。ADO.NET访问技术为应用程序提供数据访问能力,ADO.NET为运行SQL查询、存储过程、操作XML数据提供了所需的工具,它能用于访问关系型数据库系统。
2、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总体功能规划
根据学院的需求的分析,可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系统按照不同的功能划分为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功能。
2.2 系统的业务流程
首先管理员登录系统,新的一轮选题前先执行“清空往年学生数据”操作和“清空往年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操作,接着准备新一年的论文选题工作,并导入教师和学生信息,包括每个教师和学生基本情况以及专业培养要求、培养目标等相关信息。教师和学生登录系统,可修改默认密码。 教师根据学院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的命题,包括论文的题目、要求和内容等,本系统自动进行相似度检测,然后提交系统,若命题与其他老师的完全一致,则无法完成提交。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选题,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志愿,最后提交选题结果。为保证论文的质量,一般规定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数量不超过10人。管理员可以对个别特殊的学生的选题情况进行微调,然后最终选题结果。 选题结束后,教师可以查询和统计指导的情况,学生也可以查看自己选题的情况,最终选题结果可以导出到文件中,由系统管理员备案[3]。
2.3 管理员模块设计
讲师或硕士以上的教师有新建选题权限,赋予教研室主任进行专业性审核权限等;管理员可进行选题信息管理,如添加每年毕业论文选题等;管理员可对选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如规定教师命题的时间、学生选题的时间范围等,整个选题过程首先由管理员对各个导师提交的命题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选题信息,然后实现师生双选,最后对于个别选题不成功的情况进行手工调整。除此之外,管理员还可以进行信息统计汇总等。通过以上的需求分析,管理员模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各部门管理、教师信息管理、选题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等功能。
2.4 教师模块设计
教师模块主要实现新建选题和选择学生两个功能,新建选题功能主要是要求导师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自己的专业特长给出若干个题目,并且要给出题目的说明和要求;选择学生功能主要是授予导师选择学生的权利。除此之外,导师还有修改命题、查询选题情况等功能。
(1)新建选题:毕业论文工作启动以后,导师首先要完成命题工作,要给出题目名称,避免选题的重复性,导师还要给出限选专业、难易度、工作量以及说明和要求等必要信息,然后提交系统等待审核,导师还可进行选题的查询,如查询我的选题或全部选题。
(2)选择学生:当题目经过审核通过以后将正式公布给学生,导师等待学生进行选题,选题结束后,导师可以查看题目被选情况并且有权决定是否接受学生。师生双选阶段和高考录取非常相似。
2.5 学生模块设计
学生模块主要是实现查询信息和选择命题两个功能。在经过管理员进行题目审核这个环节以后,所有审核通过的论文题目将公布给学生。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点击选题管理的选题列表浏览到所有供选择的题目,并可继续查询到每个命题教师的有关信息,如教师的专业方向、教师的联系方式、可指导的人数以及每个选题限选的人数等,然后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专业特长进行选题,一个学生可选择一个志愿,之后进入导师选择学生阶段。另外,学生可以随时查询自己被选的状态,也可以查询自己最终选题的情况。
2.6 数据库设计
本毕业论文选题系统包含相关实体(教师和学生)和毕业论文题目。
教师实体,包括教师用户名、密码、以及教师编号、姓名、职称、专业方向、籍贯、联系电话、性别、QQ号、邮箱、所出毕业论文题目和指导人数。
学生实体,包括学生用户名、密码、以及学号、姓名、专业、联系电话、性别、QQ号、邮箱和所选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实体,主要包括题目编号、标题、题目简介、题目内容、选题面向级别、出题教师、出题老师编号、允许选题的人数、学生姓名、审核信息。
篇4
关键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军(1979-),男,满族,辽宁本溪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何鹏举(1961-),男,甘肃庆阳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XJG-09-6-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21-02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本科生毕业人数从1999年的44万人扩大到2011年的660万人,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从1999年的7.1万人扩大到2011年的52.4万人,当一个国家的本科高等教育达到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时候,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面对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招生规模、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矛盾,如何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本科生教育是大学中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学习但不能没有研究性和实践性的训练;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教育,强调的是研究和创造性,但是也不能忽视基础教育,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以及人文社科和思想品德教育。大学中的基础教育与高层次教育是一个有机体,应把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按照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设计和考虑,打通本科生高年级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1]
一、测控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尝试,是现行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的补充与延伸。推荐免试指由本科阶段直接保送进入硕士生阶段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相应的还有硕博连读培养方式,就是硕士生直接保送到博士生阶段学习,目前国内也有部分大学(如清华大学)采取部分优秀的本科生直接保送到博士的培养方式。我校在2009年正式开展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现已实行研究生推免制度三年了,“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正是为了适应我校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所进行的有效补充,不但可以缓解招生数量与培养质量的矛盾,而且有助于吸引本校优秀本科生源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优化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
“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沿用了博士生培养方式中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概念。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培养方式是国家确定的博士生入学方式之一,缩短了研究生培养周期,对激励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硕博连读模式在美、英等发达国家有较长时间的应用和实践历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得到了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认同和借鉴。在当前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本科生努力学习、毕业后选择继续学习或者参加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是高等教育多元化的一种尝试。
我校本科生教育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分制度,允许学生在修满规定的毕业标准学分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学习进度,增加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主张以人为本,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体现了我校弹性学分制度的优越性,“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对于促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本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
测控专业是光、机、电、计算机多专业交融的技术学科,针对测控专业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显著特点,以“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机械及仪器”、“机械电子工程”等硕士点的人才培养为导向,以矿山、冶金、仪器仪表等行业需求为目标完善本专业的电类和机械类课程。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了层次设计和分类设计,修订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统筹安排本科课程与硕士研究生课程,调整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相互衔接,以就业和读研两个方向灵活设置选修课程,加强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满足就业和读研的需求。
在本科三年级结束后,根据导师组的考核意见以及学生个人的选择、能力和兴趣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选择就业,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另一部分达到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则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该部分学生不再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经过研究生阶段培养,最后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即可。
1.课程体系
测控专业毕业规定总学分为186学分,包括5大模块,如表1所示。
公共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思政、体育、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化等课程,按学科大类分类设置,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专业必修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制图、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Matlab语言、测控电路、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机电传动控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计算机网络、仪器总线、光电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智能仪表设计技术、工程光学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则涵盖大一到大四每个学期,包括军训、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校级公选课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安排的人文社科、经管艺术、自然科学等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专业培养目标。
篇5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影响;评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93-02
一、引言
高职教育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包括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设计、实验课、实训课、各种实习、毕业设计等。毕业设计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根据设计要求完成设计任务。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本质作用。
二、当前的高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一般为:指导教师根据所带学生情况先进行分组,首先将所选题目、设计要求、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接着安排毕业设计完成进程、现场辅导,最后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及毕业设计评阅。通过毕业设计答辩,反映出有些学生收获不少,有些学生则一问三不知或回避提问。根据调查某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近3年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见表1)。
1.时段设置对毕业设计的影响。根据调查,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而该时间段,大量的企业来校招聘,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时期。在就业形式严峻的今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找工作上。同时,部分学生在该阶段还要参加专升本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因而,在该时间段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不足,毕业设计收效甚微。某学院调查统计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近3年完成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如表2所示,与实际的教学安排出入较大。
2.毕业设计选题对毕业设计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和课题不多,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有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选题时,多数是选择网络上成熟的课题或沿用校内、校外的旧题目。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毕业设计选题时,没有与学生沟通、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际水平,仅根据自己的业务水平及想法进行选题、安排毕业设计进程。这样,同一专业的题目类似,仅是毕业设计个别参数不同,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3.学生自身的问题对毕业设计的影响。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及招生人数的增加,参加高考人数的下滑,学生生源质量不高。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不清楚毕业论文的撰写规程,毕业设计无从着手。同时,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能熟练运用Word等基本的文字处理软件,设计说明书和论文的排版不规范。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学生不能灵活运用Auto CAD、Pro/E及Protel等制图软件,缺乏工程制图规范的知识。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设计进行时期也是学生就业的黄金时期,学生找到就业单位后,只要单位要求学生上岗,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奔赴单位,将毕业设计抛之脑后;同时部分学生要复习参加升本考试,用于毕业设计的心思甚少。这样,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邮件、QQ、微信等方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等到毕业答辩时,学生马上面临毕业,指导教师又不忍心为难学生,毕业设计也就只能这样匆匆了事。
4.指导教师自身的问题对毕业设计的影响。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身兼数职,不仅是专业课老师,还兼任班主任、实验室管理等工作;指导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所带课程较多,周学时至少十六,多的达二十多。同时,高职院校教师相对学生比例偏小,通常一位教师要带15~20位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成,教师的学术水平有限,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薄弱,企业经验不足。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慢,不能与时俱进,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可能不是自己的专长而难以很好地指导。
5.毕业答辩的形式对毕业设计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答辩形式单―为在校答辩,对于已经提前上岗的学生,教学院系一般要求:在省内就业的学生在答辩前返校参加论文答辩,在省外就业的学生(考虑到往返的不方便)不参加答辩。有的学生为了逃避答辩,胡乱找一家单位提前上岗。这导致了就业与教学的冲突,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矛盾。
三、解决高职毕业设计存在问题的措施
1.毕业设计的时间提前。将毕业设计的启动时间提前至第四学期的后半学期,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在校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接受指导教师“面对面”的辅导。同时,对于一些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还可以利用暑假去购买材料,为后期制作打下基础。这样提高教师指导的效率和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解决了毕业设计和就业之间的时间冲突。
2.毕业设计选题依托职业大赛及企业实习。虽然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和课题较少,但每年有各种职业大赛举办,高职院校可以参加大赛为目的,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如机械行业的机械创新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等。另外,高职教育中有顶岗实习,学校应与企业合作,根据学生工作岗位进行选题,可按小组选题,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利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形成一种校企合作的学习、探究氛围。这样,既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又加强了校内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时由于企业指导教师的介入,校内指导教师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他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在基础课学习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其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布置的作业是拓展和深化。最后,学校应开设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课程。比如,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写作选修课,或增设相应的讲座,指导学生如何搜集、阅读、整理和归纳文献资料。
4.指导教师加大指导力度,注重过程管理。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指导教师的能力、投入精力和时间等对毕业设计质量影响巨大。首先,指导教师要利用假期参加各种培训和企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修养。其次,由于高职90后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不愿他人过多干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收集资料、查找资料、整合资料、撰写论文和答辩等。最后,院系应制定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明确教研室及指导教师的职责,并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调整。
5.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评分体系。毕业设计过程分为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质量审评、毕业设计答辩三个环节。首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与答辩前一周写出论文评语及评分交毕业设计质量审评小组审查,决定能否答辩;其次,毕业设计质量审评小组审阅论文,并写出评语及评分;最后,进行答辩环节,学生自述毕业设计的内容、特点及撰写过程,答辩委员会向答辩人提问,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给出得分。对应这样的三个环节形成一个三级评分体系:指导教师过程考核评分占总分的40%;毕业设计质量审评小组审核评分占总分的30%;答辩委员会结论考核评分占总分的30%。
四、结论
毕业设计是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容回避的环节,可以沟通学校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在学生、各位任课教师、指导教师、院系领导通力合作下,通过毕业设计时间的合理安排、选题的合理选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指导教师的大力指导、院系对毕业设计的检查、评价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方来,向怀坤.改革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07):36-38.
[2]朱松节.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6):329-330.
[3]郭丽娜,邵亚娟.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环节[J].科技信息,2011,(5):664.
[4]杨岳,关成立.高职环境专业毕业模式改革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4):36-38.
篇6
目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不能马上胜任企业的职能岗位,从而使企业把毕业生挡在门外;二是学生自身的期望值与实际能力不相符,间接造成学生就业困难。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设计不合理,使知识体系与岗位能力的要求脱节。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缺乏发展战略眼光,造成实践教学形式化。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还有一些教师虽有“双师”资格但无实践经验,对现任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在知识、技能的输出上形成误区,从而贻误了人才培养的良机。教学质量观念没有深入到每位教职员工的心中,一些教职员工没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师的主要精力发生了偏移,教学质量提高不快。
要扭转这种现状,首先要从转变培养模式入手。中央16号文件[1]对高职教育提出了系统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办学模式要求,明确提出各地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实现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技能精英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学科整合,各职能部门成立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2],对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等内容进行探讨。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学做合一”和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最早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应加强校企合作,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紧紧围绕地方行业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分析与产业相关联的各专业能力要素,进行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相对应的课程建设,使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具有专业特长的比较优势。这种模式不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学生毕业时能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加强实践教学,是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
企业“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校企合作新模式[3],即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方式,并与企业签订协议,学生毕业后可到该企业工作。对企业来说是量身定做,为企业提供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不断发展的业务需要;对学生来说则解决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三得,利学校、利企业、利学生。“订单式”培养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育才模式,为企业所认同。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与纺织设备生产企业联合办学,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相应的技术指导。通过企业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学生具备新型纺织机电设备产品的设计、开发、改造、维护和管理能力,对纺织机电设备生产及下游纺织企业机电设备的使用得心应手,为企业产品的推销和市场售后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过硬的技能,“订单式”培养模式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问题。
通过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支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企业应用性项目研究,支持企业实施技术革新和推广,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能突出办学特色,明确办学目标。学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共同培育学生。同时利用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的有利机遇,把工厂的问题带回学校,教师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产学研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只有拥有一支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的师资队伍,才能为培养技能精英提供有力的保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直接接触企业的高新技术,使他们的知识能量得到释放和发挥,不断丰富和积累教学经验;同时也让企业对学校的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了解企业。
培养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技能精英,其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过去普通三年制高职教育一般采用2∶1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两年半在校进行理论课学习和部分实践环节,半年时间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际毕业实习时间只有12周。在这阶段,部分学生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真正实践的机会较少,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计划,与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1∶1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着手研究和推广“2+1”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两年时间在校学习,一年时间实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比例有所增加,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但有部分学生和家长不能完全接受,他们认为第三年就“打工”,相当于提前毕业,既然如此,就应该改为二年制。但这样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与三年制的高职高专教学目标也不相符。“2+1”教育模式不利于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学校也较难找到能同时接收大量学生实习的单位,弄不好就会变成“走过场”。
1∶1培养模式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1∶1,第一年以基础理论课教学为主,其余二年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让部分专业课的教学搬到企业去,增设课堂现场教学。如纺织设备电气控制技术、纺织机械装备等,这样可解决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钩的问题,对于一些特定专业名词,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分批、分次、分阶段、分课程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具有很多优点:实习目的明确,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有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实习与专业教学相衔接,在实习现场学习理论知识,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便于企业安排学生,一般企业不愿意同时接纳太多的学生,主要怕影响正常生产,但如果是少量学生,一般企业都能接受;学生家长满意,这样的安排虽然会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但学生能真真实实学到知识和本领,家长对此也感到满意。
1∶1培养模式的新思维就是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建立基准课程框架,对每门课程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缩减理论教学,在原则上引入理论课程教学以“够用”为准。学校应积极寻找合作单位,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效益,让企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要建立相应的考勤制度,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不能随便离开实习岗位,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学校提供相应的报酬。通过改革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增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综合型实验,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设计、操作,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篇7
一、邮件合并的原理分析
邮件合并是WORD办公软件中的一个功能项,具体使用方法是进入WORD编辑状态,点击工具/信函与邮件/邮件合并即可进行。但它只能局限于一个版面一张表,或一个版面多张表,对于后一种情况,有时可以解决一个版面多张表的问题。但是在表格的设置过程中比较复杂,只能采用系统本身所规定的常见的表格类型,而且尺寸不能动,对于特殊表格,需提前用自定义方式定义好,而一旦定义好,再修改起来很麻烦,对表格内的内容排版也很麻烦,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很难使用成功。在实际工作中效率很低,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
二、页面直接插入WORD域排版法
在使用邮件合并中,在套用信函项下WORD自动生成的表格的每一个版面中除去最后一个表格,每张表格的最后都有“下一条记录”的WORD域,在调用数据源的过程中,只要碰到这一指令,数据源的指针就下移一条记录,碰到换页功能,指针也下移一条记录,据此可以解决此类排版遇到的难题。
三、实际应用
1.编辑毕业论文题目一览表。如天津理工大学的毕业论文题目一览表采用的是由教务处制定的标准版式。如格表一所示
最初数据文件为了管理方便,基本都采用EXCEL文件格式管理,因为这样统计数据比较方便,例如:统计题目类型、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题目重复情况、题目来源等数据。由于从最初的拟题到最后的答辩结题,时间比较长,数据经常发生变化。为了统计方便,版式又不能和教务处的标准版式统一起来。因此,我们巧妙地将教务处的统一版式和我系的数据文件用邮件合并结合起来,这样做出的统计报表就相当完美和准确了。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在WORD编辑状态下,打印毕业论文统计一览表;第二步,点击工具/信函与邮件/邮件合并后,选取数据源。找到存放数据文件的位置后,选中数据文件即可,这样就进入到了邮件合并窗口,在序号等栏内插入合并域,在最后的备注栏,插入WORD域中的“下一条记录”并依次复制到下一行,在表格的最后一行的最后一栏删空,即可
合并后生成的WORD文档,再点击编辑栏的查看合并数据按钮,即可显示出所要的表格,点击合并到文档按钮,即可调用数据源文件生成新的标准表格。
2.异形版面上表格的邮件合并排版。例如:对某校图书馆的图书卡片的排版。因这卡片每版5张,也就是说每版5个表格,但需首先设定版面的纸张尺寸后,才能排版,插入合并域和插入WORD域的过程和前面的过程相同,只是要注意最后一个WORD域(下一个记录)要删去。
四、创新点
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要仔细分析其原理,不要墨守陈规,本文主要的创新点是,在分析了系统本身的功能后,尝试直接调用WORD合并域。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且效果极佳。本方法曾应用于天津市大学生数学竞赛的准考证、座位证和奖励证书的制证和机电部某所学员考试证的制证工作中,得到了好评。
五、结论
篇8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雅峰(1979-),男,陕西汉中人,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郗涛(1974-),男,山西阳泉人,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天津 3003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063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81-03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时间最长的综合实践环节,是对本科生四年课程学习和实践的总结,是毕业生步入实际职业生涯或者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准备。同时本科毕业设计是对高校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在择业竞争力等诸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重要分支,主要学习光机电一体化的精密仪器理论、控制理论和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以及测控系统的设计、应用及开发能力。天津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国内高校中的起步较晚,与同城拥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仪器仪表”博士后流动站的天津大学相比,在软硬实力方面也有不小的差距。
因此从向国家教委申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之始,为有创新、有特色的办好测控专业,对该专业包括毕业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探索,其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目前天津工业大学亟需研究的问题。
本文立足天津工业大学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模式与现状,针对当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与学校现状的毕业设计模式,逐步完善毕业设计过程的各项质量管理机制,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并促进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测控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就业与考研的影响,这也是全国所有高校都存在的问题。天津工业大学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而此阶段正值本科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期。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入职或实习;另外没有签约的学生离校奔波赶场求职,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找工作之中;通过国家研究生分数线的学生,每年的三四月进入复试环节,导致这些学生在此期间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
其次是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形式,不论论文优劣和答辩表现好坏都能最终通过。毕业设计进度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各环节步骤拖延,以及后期的赶工导致论文粗制滥造、抄袭现象严重。
再次是选题带有盲目性。部分学生既不了解选题的主要内容,又对自己的个人能力估计不足,仅凭毕业设计题目名称和对指导教师的喜好进行选题,结果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才发现选题和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及职业方向相去甚远,从而产生倦怠和消极情绪;部分学生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时,避难就易只求完成,不向优秀毕业设计方向努力,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最后还有个别指导教师毕业设计选题过于陈旧,实质内容多年不变,或是题目虽有变化但是内容不变。有的教师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没能达到每周见面辅导两次的要求,或安排给自己的研究生进行指导,在中期检查和答辩时给分随意,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下降。
二、对天津工业大学测控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探索与成效
1.以竞赛和科研为基础的毕业设计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可以有效的把毕业设计时间前移,并且对毕业设计题目有所准备和认识。各种学科竞赛始终贯穿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中,以赛代练的方法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把毕业设计作为学科竞赛项目的一个拓展和深入,参加过学科竞赛的同学继续在教师指导下深入,使其可以延续性地完成过去感兴趣的方向。
此外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在指导教师的科研任务中。科研项目所能提供的设备、场地、经费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另外也能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加善于观察和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本科生毕业设计作为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可以加快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使教师更有时间和精力在战略上掌控和把握自己的科研项目。
通过近三年对测控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统计,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的获奖比例达到全部学生人数的65%以上,参加指导教师科研项目进行助研活动的学生有23%,最终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与自己的竞赛项目和科研任务有关。通过近年来获得的成绩表明,以竞赛和科研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2.大力支持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期间,许多用人单位希望学生能到单位去边做毕业设计,边进行上岗培训,而学生也愿意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在工作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些薪酬。学生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可以很大程度的保证毕业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费、仪器、场地和技术力量,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对于企业而言,这些已签约准备进入到企业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员工,这使得企业有强烈的育人责任感,因而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校企联合毕业设计采用共同指导的方式,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毕业设计题目经校企共同协商确定,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管理,制定进度计划,监督设计过程,并负责审核毕业设计的进度状况和完成情况;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则负责对学生具体设计内容进行指导,提供相关技术资料,以及学生与工作现场、设计企业单位关系的协调。
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科研与工程课题,可以增加学校教师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近三年来测控专业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毕业生人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校内教师联系和管理在岗学生,使企业不把学生当成一个廉价劳动力来使用,控制好毕业设计的进度状况和保证质量,也是今后毕业设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课题。
3.选题突出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特色和地方产业优势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有百年办学的历史和经验,并拥有以“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依托纺织学科优势天津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中也要突出纺织特色,使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路线对纺织工艺、纺织材料的检测以及纺织设备和纺织过程进行控制。不但可以利用学校重点学科的先进设备进行实验,而且将纺织专业与测控专业结合起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就业的需要,使得学生成为具有纺织和纺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测控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在择业期也能搭上校内大批纺织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顺风车,每年有30%以上的本专业毕业生进入纺织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开发研究以及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
此外,在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主动与地方优势产业对接,注重服务于地方特色产业,对扩大就业范围、提高就业率以及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工业大学所在的天津市具有风力发电产业集成优势,在各产业园区共有近百家风电设备整机和风电产业配件的制造厂商,在风电制造领域如叶片材料、增速齿轮箱、发电机以及风电控制设备等方面都具有较强实力。以风电为载体的测量与控制毕业设计选题,可以让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天津地区的就业市场上具有特色优势,特别是进入歌美飒、维斯塔斯、苏司兰等大型国际名牌风电企业的毕业生也增加了很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突出了与地方优势产业相结合的特点,积极联系相关企业的技术研究中心,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就业竞争力。通过对近3年测控专业毕业生进行分析,发现有73.3%的毕业生选择留津就业,其中有48.6%的毕业生进入纺织、风电等地方优势特色行业中进行就业。
4.完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首先,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要坚持模式创新,毕业设计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注意与专业知识结构的联系;要体现本专业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方向,体现专业特点和学校地区优势特色,体现实际意义与经济效益。首先系主任先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考察把关,然后测控系的指导教师开教研会讨论各个题目的工作量、层次和深度等,集思广益保证每个设计选题的内容和方向,最后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指导教师需要向学生公开设计任务书,并且实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这样既避免了学生选题过于集中,又能防止学生盲目选题。
其次,天津工业大学制定了完整的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范,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审核。在2013年的毕业设计中,天津工业大学教务处首次启用了网上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能行之有效地提高毕业设计效率,并成为监控毕业设计质量的良好平台。该系统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在程序框架中明确自己的职责,能够使师生之间互相评价与互相监督,同时教务管理人员也可以随时登陆信息系统检查毕业设计进度,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最后,毕业设计答辩是检验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答辩以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工作态度、毕业设计方案设计、结论与论据、外文翻译质量以及答辩思路条理和问题回答等六大项作为答辩成绩依据。近三年来测控专业毕业答辩如果有校企联合毕业设计的毕业生,则必须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答辩小组的成员,以保证答辩中技术性问题环节。答辩采用末尾淘汰制,每个答辩小组排名最后的两位学生需要进行集中式二次答辩,二次答辩小组成员均由各组组长再要求一位督导组成,以严格把握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为给低年级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的启蒙,答辩环节提倡并组织测控专业低年级学生进行观摩,以提前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
5.加大教师交流、学生奖励和抽查评优
首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互相交流和学习可以增加毕业设计工作经验,调整思路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比如测控专业的教师和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相近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与其共享技术资料和开放实验室等。对于纺织、纺机等的测试与控制毕业设计选题,可以邀请纺织工程学科的教师进行团队式毕业设计指导,这样更利于指导教师和毕业生成长,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其次,天津工业大学加大了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学生的奖励,提供科研基金鼓励学生投稿、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天津工业大学将学生毕业设计与毕业评优和就业挂钩,作为综合素质考核的条件之一,对测评结果优良的学生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近几年来测控系每年都安排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作讲座,和低年级的学生交流,使低年级学生对毕业设计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平时就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其个人潜能,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天津工业大学也辅助以抽样评估工作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进行质量监控,特别是对抽查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以减少和杜绝论文的抄袭。由于校级教务部门质量监控的范围有限,只能抽查全体毕业生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要从根本上依托二级学院和教研室,特别是指导教师的力量。另外,鼓励指导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级毕业设计评优比赛,在各级评比中找出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从2012年开始测控专业所有毕业生的论文都要经过论文抄袭自查环节,此举也使整个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更加严格,毕业生撰写毕业设计时更加认真和具有创新性。
三、总结
高等院校的职能经历了由培养技术人才兼顾科学研究,再扩展到对接产业服务社会的过程。而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项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综合环节,是毕业生理论水平、创新思维、自学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展示。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天津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经形成了以纺织设备与产品信号检测、光学测量以及机电控制特色,侧重于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等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最后的综合性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并且得到了较好的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改革的深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仍需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邹霞.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J].人民论坛,2010,(23):
278-279.
[3]殷开成,李同英.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4]丁永建,等.提高工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0,(17).
篇9
关键词:服务专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普通高职院校通常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让学生具有初步计算机学习和应用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实际使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强不强决定了学生后续课程的兴趣和自信心,也决定了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由于各地中学计算机教育不均衡和各专业的需求不同,面对绝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必修课采用一个大纲、一套计划、一本教材、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是行不通的。因此,形成一套为非计算机专业服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成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1教学现状
目前,我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上是以省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目标,在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等内容的课程,在第二学期强化辅导,帮助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种教学模式优点是利用课时数少,教与学的目标明晰,学生的重视度高,教学任务完成的好,考试通过率高;缺点是缺乏对不同专业需求的深入研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往往采用相同的要求、相同的大纲、相同的教材,没有针对性,这就难以实现和专业密切结合,难以体现不同专业对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
2“服务于专业为导向”的内涵
“服务于专业为导向”的具体涵意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同一门课程面向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如何体现与专业应用结合的特点;二是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有何不同,如何体现专业需求特点。目前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处于知识普及型向服务于专业型的转型时期,沿用多年的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为基本框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在知识分层和专业分类教学方面体现专业需求的导向很不明确。
3教学改革具体实践
针对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缺点,我们从能力培养出发,以日常活动的行为规范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案例为引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3.1情景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专业的工作性质,根据专业方向模拟将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情景,设计与情景匹配的一些案例,将要掌握的知识与案例结合。学生学习时目的明确,增加了学习兴趣,在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对计算机作为工具在自己的工作中将发挥的作用有了直观的了解。
根据我院各专业情况及教育部关于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方针策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分为必选模块和可选模块。通过调研了解社会需求,确定必选模块为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计算机基本配置;能输入文字并编辑;会制做表格进行计算和数据管理;能制作演示文稿并修饰;能上网检索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除了上述计算机知识以外,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增加如电路图、流程图的制作;电子表格的复杂函数应用及高级数据管理;图形的简单处理;Word文本的高级排版等,这些属于可选模块。每个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都是由必选模块和可选模块组成,至于选什么样的可选模块完全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进行按排。
3.2项目化教学为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设计则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必选模块中我们设计了毕业论文排版的项目。毕业论文排版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会面临的问题,通过学习分节、设置奇偶页不同的页眉页脚、自动生成目录、设置格式和样式等来掌握Word高级应用的知识。在选用模块中我们为艺术专业的学生设计了制作宣传海报的项目,通过项目任务掌握图文混排,美化文档的技能。为机电系学生设计输入公式和绘制电路图的项目任务,掌握公式输入和电路图绘制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项目任务,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好服务专业的宗旨更加明确。和传统的不分专业教学相比,这种方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的道理,更加能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了过去“老师讲破了嘴皮,学生心不在焉”的教学状况。
3.3理论实践一体化为教学手段
计算机应用课程有一半的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讲起来枯燥,不能引起学习兴趣,课堂上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我们将理论与实践合并在机房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操作部分在机房授课实践,理论知识部分也在机房使用多种形式教学。一利用课件图文并茂的讲述理论知识,二、以讲座的形式对某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比如假设现在个人去买电脑,应该如何配置,性能如何。这样可以摆脱书本的束缚,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相接合,开拓学生们的眼界。三、以宣传或新闻做为引入,介绍当前计算机发展动态介绍新知识。实践内容更是利用电子教室,通过广播教学、分组讨论、学生演示等方法直接完成教与练的两大步骤。这样学习起来印象深刻,学习效率会提高,真正地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
经过如上的改革,将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用性和基础性,确保该课程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这一工具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张少芳.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J].信息技术,2013(12)
[2]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学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国内高校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培养情况
从2010年开始,国内各高校相继大幅度增加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培养力度,很多专家学者也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和方案、课程体系和特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探讨和实践,提供了许多成功的可借鉴经验。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区域性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同时还要能够根据地方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培养方案[1]。林世平等人[2]总结介绍了福州大学开展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成果,探索了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新机制;李淑芝等人[3]阐述了江西理工大学“三体一位”的培养体系,详细介绍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高磊等人[4]针对目前专业硕士较多地移植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所造成的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提出在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工程应用,并充分利用校外导师的行业优势,构建强效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张岩等人[5]比较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提出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精”和“专”应有更高要求,实践教学比重应更大、课程教学内容应更贴近服务特殊行业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由于专业硕士对工程性要求更高,因此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工程实践等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高妍妍等人[6]提出在专业硕士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应以“应用性”内容为主,以“实际系统”为中心,同时还要注重内容的“与时俱进”;梁志剑等人[7]提出教学内容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切实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采用多种灵活多变的考核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罗燕琪等人[8]根据计算机工程领域的特点,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进计算机实践课程,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工程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的现状和不足
教育部设立专业型硕士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具有明显差异。专业学位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工作的人才,如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就是培养计算机工程师,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获取学位的条件与要求等方面理应与学术型有所区别。然而,由于大多数学校早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时都是从学术型开始,因此,导致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区别不大。下面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硕士为例,分析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中存在不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收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开始招收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2012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近5年来,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招收总数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態势,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硕士比例在逐年增加,学术型硕士比例在逐年下降,甚至目前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比例达到2:1。图1为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总数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人数的对比。
2.1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相关文件的精神以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实际,我们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定位是:紧密围绕国家和首都信息产业的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应用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秉持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及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为大中型企业培养计算机应用开发、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适应产业需求、就业面宽、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特点,充分考虑首都经济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其他院校对专业硕士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番努力和探索:开设包括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多门专业基础课,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数据与信息安全、信息检索与搜索引擎等多门专业选修课,在学生中反响不错。同时,学院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制,积极给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配备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并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企业导师在专业硕士入学后一年内确定,通常聘请计算机相关企业中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技术骨干来担任。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合理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学生从工程实施、项目研发、技术实现等方面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
2.2现存不足
2015年,根据学校精神,计算机学院就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点组织了学科自评,专家们针对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总结为如下两点:
(1)课程体系不够合理:课程体系不清晰,核心课程需要进一步整理,有些课程是本科层次的课程,属于研究生补修课程;企业教师上课和企业实习应主要针对工程硕士。例如,当时出于提升学生编程能力考虑,设置了相关编程语言的进阶课程,但实际上这类课程属于本科知识层次的提升,未能很好体现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的核心本质,所以需要对课程进一步优化。
(2)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分度不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学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区分度不高,工程性体现不够。事实上,在专业硕士培养初期,由于对专业硕士的认知和理解还有欠缺,很多高校都以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为模板,导致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区分度不高。一方面,高校培养目标的设置需要多方面衡量,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形势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导师也需要一个过程,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将企业的实际工程经验传授给学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许多同类型的高校中普遍存在,如何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确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
3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在构建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时,除了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有较大的区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与所在学校的学校定位与特色相联系,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培养机电行业和信息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信息技术、现代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为办学特色。因此,我校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确定应该服务学校的目标和特色,打造出与学校培养目标和特色相适应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鉴于此,在进行培养体系设计时,就要将信息行业和机电行业作为计算机应用的背景,在学位论文的选题、导师工程能力要求以及培养环节上,体现出计算机技术的专业特色,并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两个方面优化,满足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
3.1在培养环节上体现工程性和本校特色
1)论文环节:鼓励学生选择信息行业和机电行业为背景的工程性题目。
因为要与学校的定位与特色相融合,因此在选择课题时就鼓励学生以信息行业为背景的应用性题目。例如,目前互联网行业非常热门,就业形势也较好,与互联网相关的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社会媒体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等就成为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热门。另外,智能化立体仓库系统设计、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电工程技术等,符合我校光机电一体化的特色,学生选择相应的仓库信息管理系统(WMS)和仓库监控系统(WCS)作为研究课题,既具有我校的行业背景特色,又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非常适合我校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当然,要使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特色突出,学校和学院的管理者就要更新管理理念,制定鼓励学生选择应用性课题的相应政策。例如,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允许他们经常出差住在企业从事相应的工程项目;在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工程性的课程,例如,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软件工程项目实践这样的课程,另外,计算机学院每年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创新型科研项目,在申报的项目中,大部分都极具工程性,既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又能够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
2)导师指导环节:聘请企业导师,提升导师队伍的工程开发能力。
作为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导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为了提高计算机学院导师队伍的工程开发能力,学院专门为专业型研究生聘请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新入职的青年博士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由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为专业型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行选题和指导。鼓励研究生指导老师组成科研团队,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或横向开发项目。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提供学业上的指導,传道授业解惑,从系统理论、知识结构、科研能力、选题指导、论文撰写等方面来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硕士自身内涵的修养;企业导师利用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从系统工程、项目实施、实践能力等方面,按照工程实现的思路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提高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计算机学院的许多硕士指导教师都有大量的横向课题,工程实践性强,对具体的实施者要求较高,从项目需求文档、概要设计、详细设计、项目具体实施、项目部署与上线、后期维护等一系列工程性过程,对参与其中的研究生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提升的作用。同时还积极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来学院做学科前沿讲座,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院的学术氛围、提升指导老师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硕士研究生了解行业动态和科研前沿。
3)论文评审前:增加程序系统的检查验收环节。
在培养环节上,为了体现强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性、应用性,我们强调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研究生必须要在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能力和编程实现能力,为此,要求学生必须选择具有一定工程应用背景的论文题目,在学位论文提交之前,增加一个与毕业论文对应的程序系统的检查验收环节,有学院的学位分委会确定检查验收小组,采用背对背的形式,由导师小组对所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程序系统进行验收检查。所谓背对背就是检查小组的老师实行交叉检查,导师不能检查验收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检查主要以开题报告为依据,对开题报告中提出的功能和性能进行验收,判断其程序系统的工作量,对其程序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算法的有效性、程序的鲁棒性以及相应的代码量进行检查,检查不合格者,给其一周的修改时间进行二次检查,检查通过者进入论文盲评,二次检查不过者延期3个月答辩。增加这一环节后,经过4年的实践,证明学生毕业时的软件系统设计水平和程序编码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大大提高。
3.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研究生不仅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其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否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也不能仅仅只是为了修满学分。因此,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既要紧跟学术前沿和时代特色,也要能够突出工程目标和实践研究。因此,我们要构建工程性强的课程体系,适当突出一些案例教学,模拟工程场景,通过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专业硕士的实际工程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我们删去了之前相关编程语言的进阶课程,而是要求学生平时多加对编程能力的培养,在许多课程中要求以实现工程性系统为考核目标,间接地促进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要反映出近年来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利于学生以后的择业选择。这几年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相当火爆,网络空间安全相关技术正在兴起,为此,我们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因势利导地开设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技术、数据与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课程,并在学院内部搭建了大数据处理平台提供测试和使用,既拉近了学界与业界的距离,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一举两得。再如,针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开设了软件工程项目实践、软件测试方法与实践、工程课题实现等课程,从工程的角度来看待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性和系统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结语
尽管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专业硕士的理解还较肤浅,加上计算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概念、新理念不断涌现,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培养也提出更高要求。唯有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更新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的认识,并根据行业实际进行准确的定位,积极完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更新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从学生、教師、学院、学校多个方面多管齐下,保障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为首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7-03-19].
[2] 林世平, 余春艳.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J]. 福建电脑, 2013(10): 24-26,31.
[3] 李淑芝, 兰红. 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索实践[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3): 114-117.
[4] 高磊, 赵志刚. 以应用引导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J]. 科教文汇, 2015(2): 71-73.
[5] 张岩, 姜建锦, 张克君, 等. 计算机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16(12): 91-94.
[6] 高妍妍, 欧阳一鸣. 计算机专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7(5): 133-136.
[7] 梁志剑, 杨秋翔. 计算机学科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11):49-51.